国民经济范文

2023-10-16

国民经济范文第1篇

一、衡量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的指标

衡量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的指标主要有三个:一是在国民经济动员的准备阶段中的经济效率,二是在国民经济动员的实施阶段中的经济效率,三是在国民经济的复员阶段中的经济效率。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扣,所以这时候,我们就要正确地认识这三个指标,了解这三者所处的地位,把握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是建立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的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方面。

二、影响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的因素

(一)技术性因素

在经济学理论所描述的生产函数当中,技术通常被认为是影响产出效率最关键的因素而引入模型。在帕累效率的定义当中,可以完全被替代的生产效率是由边际技术替代率所决定的。但实际上,像这样的替代性主要受生产技术水平的影响,意思也就是说我国当前的技术水平决定了生产要素间是否能够被充分替代。除此以外,在动员的准备阶段所使用的军民两用的技术储备,不但利于转换军民的生产模式,而且能够降低经济动员各个交易环节所需要的技术门槛。我们通过降低这些转换成本,来影响交换活动的效率。

(二)制度性因素

对于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来说,制度安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民经济动员的准备阶段所要进行的产权界定以及风险界定等等的制度建设,都会降低动员活动的交易成本,以此来影响活动交换的效率。另外,在国民经济动员的复员阶段当中,如果相关的制度并没有进行约束和规范,对国民经济动员所造成的外部性与经济损失来进行补偿,那么就会损害一部分的经济社会主体的经济利益,降低动员活动的分配效率,减少社会主体参与动员活动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动员的经济效率。

三、国民经济动员制度的特点

(一)复杂性

国民经济动员指的是国家有计划地将某些经济部门以及相关的机构从平时的状态一直转换到战时状态。换句话来说,就是国家要事先做好准备,以防战争和突然事件的发生,提高国民经济的应变能力。因为其是根据国家所发布的命令来进行组织和实施,所以一定是根据具体的国情来制作出来的方案。由于涉及到各阶层的社会需求都不一样,因而国民经济动员也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二)特殊性

因为国民经济动员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同时也属于国防潜力建设。正因为如此,国民经济动员必须要适应本国的国情,由此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四、目前国民经济动员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现阶段,世界都是呈现一片和平与安全的景象,大部分的群众正因为处在这样和平的一个环境之下,一直抱有不会打仗的想法,对于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没有什么积极性,没有丝毫的紧迫感。

(二)政策的约束力较差

就目前而言,有些地区的国民经济动员制度还不够完善,也没有强制性要求群众按照制度上所规定的来执行实施。另外,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不细致,操作性也不够强,这样也并不利于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的工作效率。

五、如何提升国民经济动员的经济效率

(一)深化军民融合的发展

推进国民经济动员的军民融合有利于破除一些目前国民经济动员的体制障碍。在国民经济动员中,必须要处理好国防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军事基地该场所中,需要让群众理解并支持。军地双方也要统筹兼顾,增加其军事投入,搞好国民经济动员的基础设施。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握好适当的机会,对国民经济动员的军民融合进行深入推进。

(二)提高思想意识

国家要联合地方政府,不断向群众灌输国防意识的重要性以及时刻准备好突然事件的思想觉悟,以此来得到群众对于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在出现问题时及时施以援手,从而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效率。

(三)推进法制建设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可以得知,要实行全面的依法治国方略。因此,我们必须要抓住机会,推进动员活动的法规制度建设。我们要给经济动员活动的交换效率创造出条件,而条件就是降低交易成本、保证公平以及明确产权。与此同时,还要完善国家的监督机制,将各级人大与政府部门都纳入监察的范围之内。

(四)加强各阶段之间的衔接

上述曾提到过,国民经济动员活动的特征为复杂性、整体性以及特殊性,这就使得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其中一个阶段的效率不够,也就会导致整个阶段的效率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想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的经济效率,那就必须要从整体上来进行把握,而这关键就在于每个阶段的衔接是否合适。

结束语

为了深入研究国民经济动员的经济效率问题,我们了解到国民经济动员活动的特征,正是因为这复杂性和整体性,而让在分析国民经济动员的经济效率时,“还原论”以及“决定论”并没有什么很好的用处。所以,我们为了对国民经济动员的经济效率进行深入研究,还是要继续积极探索国民经济动员以及相关领域的交叉与融合。

摘要:在国民经济动员系统当中,由不同的制度安排以及它们相互关系共同构成了国民经济动员的制度结构。其制度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复杂性、关联性、特殊性、层次性、演进性与稳定性等等。国民经济动员的制度结构也被分为了三个层次,分别为主要制度、操作制度以及根本制度。本文将从国民经济动员的经济效率内涵出发,接而找到有关经济效率的衡量指标,以及总结出影响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的因素有哪些,最后提出如何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 贺琨,曾立.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相关问题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6):113-118.

[2] 张涛,李亚萍.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发展转型研究[J].军事经济研究,2012,33(01):38-40.

国民经济范文第2篇

作者简介:赵航澜(1994-),女,四川合江人,学生,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济管理系财务管理1303,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管理。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会计这个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中祈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不可缺少,会计行业的崛起也经历了两个高潮和低谷阶段,这对会计行业来说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会计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缺点,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应该进一步摆正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会计;国民经济;地位;作用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形式和内容在逐渐发展、丰富。在资本主义社会,会计是资产阶级和垄断资本家管理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讲求经济效果的基础,比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但是,在今天,会计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被人们所充分认识、重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一、会计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

(一)会计可以维护我国的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奉行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我国的所有制是以集体主义为主,公有制经济下也产生了许多其他的生产资料分配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通过税收的形式实现国民收入的增长,这些国民收入又将以财政分配的形式分配到国家的各个行业,以促进国家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缴纳税收时可能会存在一些偷税漏税或隐瞒真实收入的情况,这就要求会计行业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严格的进行会计检查,将一些损害国家经济利益的情况间距揭发出来。比如一些公司或者企业只顾自身的利益,使用了一些非法的手段来增加自身收入,截留、挤占财政收入或者滥发奖金、补贴等。此时,国家应该在会计检查过程中对一些违法的企业进行严惩,同时制定相应的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如果企业或公司违反了该条例,则会依次为准绳给予其严重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会计行业维护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重要手段的职能。

(二)会计可以加强 国家或企业的经济管理并且提高其经济效益

我们知道除了国家会设立专门的会计检查部门,各个公司或企业也会设置会计财务部门。因此,我们可知,会计除了帮助国家审查一些非法公司偷税漏税的情况,还可以帮助各企业进行成本预算,经济预测,促进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等。我国的各企业先前对会计行业的重视不足,因此导致了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资金消耗高、收益低等情况,但好在后来国家以及各企业在不断探索中了解了会计对于降低运行风险,控制成本的重要作用,开始设立会计部门,加强对其的管理。充分发挥了会计行业的加强 经济 管 理、提 高 经济效 益 的重要职能。

二、会计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一)会计可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计划性作用

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和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主义经济,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发展和资金投入,如果超出了规定的比例,就会为社会所不允许。在这种全面的计划的管理的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经济的在发展过程中最不可能缺少的部分就是对经济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核算监督。这样的经济体制在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在列宁看来,要想实现共产主义,那么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要做好经济的控制和安排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社会主义。

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核算和监督控制要精确到每一件衣服,每一份产品,每一份粮食。将列宁的思想总结起来就是如果我们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就必须要进行精确的核算和严格的控制监督。然而当前,我国已经抛弃了计划经济体制转而采取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样的条件下,会计行业有了其存在的必要,会计能够对企业所拥有的资金进行仔细的预算,对企业的利润成本等指标进行计算,同时还可以对企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产量等进行调节。总的来说,会计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能忽视其的重要功能,作为企业必不可少的部分,会计部门应该得到企业的支持和管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需要会计行业进行国家审计,企业也需要会计部门对公司运营情况进行计划。

(二)会计对于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贯彻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的所有部门一直坚持着勤俭建国,勤俭办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为了保证和促进我国医疗、教育等各行各业的发展,每年话费了数以亿计的国民收入在这些方面,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国民收入都被充分的运用到了所需的地方,一些地方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放弃对国家的政策的执行,对国家发放的资金进行了挪用或是不正当使用,这些情况的出现,导致了国家的重大的经济损失,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因此,国家设立的会计审计体系就有存在的必要性。对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工作进行审计,是监督各地方部门彻底贯彻和执行国家政策的有力手段。可以防止一切贪污、盗窃和侵吞社会主义财产的破坏活动。

(三)会计行业发展新趋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会计行业不再是依靠传统的手工作业的形式来实现工作,转而会依靠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把整个企业联系成一个组织,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经济的预测和重要决策方面,如此,会计将会在企业和国家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 董林. 浅析环境会计的由来与发展[J]. 环境科学导刊. 2009(S1)

[2] 刘建民. 谈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J].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3(03)

国民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国民经济;影响;经济学分析

基于网络经济革命这一背景下,网络经济迅速席卷全球,并给社会各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并促使一众新兴产业随之诞生与实现快速发展。基于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的步伐,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以经济学视角对这一影响关系进行分析,能够为更好的掌握网络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并为我国进一步加快网络经济建设步伐,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国力奠定基础。

一、网络经济综述

第一,内涵。当前,关于网络经济的内涵学术界尚未给出统一界定,目前能够达成一致认可的阐释如下:从内容上讲,即是所谓的互联网经济学,也就是以互联网为媒介来搭建起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桥梁,此种经济关系下通过相应经济活动的开展并以全新经济形态来实现经济效益的获取。而从狭义上讲,所谓的网路经济既是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实现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开展。第二,主体。依赖网络空间来实现经济活动的开展,如网络基础设施行业、设备制造行业、软件开发行业以及应用行业构成,目前,我们所熟知的电子商务已成为这一主体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同时,传统行业因信息网络技术的影响而逐渐呈现出了网络经济的特征,比如:财务会计信息化、电力信息化等。第三,所呈现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直接性、持续性、快捷性、全球性、渗透性等。

二、国内网络经济发展的现状

立足于全球网络经济发展进程这一角度,我国网络建设是从1989年开始的,而接入网络实现互联是从1994年才正式实现的,因此,我国网络经济的诞生与发展也是在此之后逐渐展开的,起步相对较晚。而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网络经济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且借助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拓展,促使我国网络经济在近几年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从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看,我国不断加大了对这一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互联网建设逐渐完善,并且各相关领域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逐步与信息化接轨;从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上看,到2014年底,据CNNIC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6.49亿,宽带网民与手机网民的数量不断攀升;从网络经济所占GDP比率看,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促使相应市场交易额逐渐攀升,网络经济时代下促使网络经济所占GDP比率逐渐提升;从企业参与程度上,借助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人数逐年增加,一系列知名企业诞生,如阿里巴巴、腾讯、聚美、携程等。

三、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1.创新形式对劳动力市场与总产出的影响

第一,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这一经济形式的创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同时,从劳动力市场角度看,增加了就业岗位、加大了就业机会,一系列与计算机互联网相关产业的诞生与发生,对新型技术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信息技术产业吸收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与机会。第二,对总产出的影响。这一形式的创新是信息产业得以诞生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而这一新兴产业的形成则直接为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出了不可替代的力量,该产业所占GDP的比率与份额也随之不断提升,且逐渐超出其他产业,进而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2.创新扩散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一,对劳动力的影响。立足于劳动力需求这一角度,在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创新的扩散促使对劳动力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技术性产业这一性质,对于相应人才的需求则偏向于高技术专业能力素养的人才,相应的接受过高等教育且专业技术水平越高的人群,相应的薪资水平也就越高。同时,随着创新的扩散,也促使商务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等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随之下降。

第二,对总产出的影响。表现为质的的提升,指的是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以及资本质量的提升等,相应生产率随之得到不断的提高,也正是基于新技术的融入,加上劳动技能以及管理信息化的实现等,促使整体生产效率随之提升,这就进一步加快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

第三,对国民经济各部分所产生的影响。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对家庭的影响。基于网络经济的影响下,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促使网络经济对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购物逐渐成为了家庭的一种全新消费方式,且越来越多的家庭走进了网络购物时代,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来实现交易的方式,不仅改变了传统购物模式,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与活力。同时,网络移民以及网络社区的诞生与发展改变了交流的方式,并且借助网络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信息的传递以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等;而网络游戏这一虚拟电游的发展则改变了人们娱乐的方式,进而促使网游与电游等相关产业在几年来实现了迅猛发展。此外,网上拍卖、炒股以及教育等形式的诞生与发展则又以全新的交易方式、投资方式以及教育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模式,进而为基于网络经济下相关产业与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其次,对企业的影响。交易范式变革:基于这一变革下,价值链概念被提出,与此同时,企业间的竞争之间转变成价值链的竞争,而基于这一竞争形势下,企业采购、物流、营销、生产作业、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技术开发等都因价值链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以提高企业的价值,进而通过经济效益的提升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为国民经济实现稳健发展奠定基础。从外部价值链上看,基于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下,企业要想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则就需要借助合作的强化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进而实现风险的分散,同时,转向以客户为核心,以客户的实际需求来指导生产,在此背景下CPC诞生,其是以各企业内部价值增值过程为出发点,以实现对价值链的不断优化,进而实现面向产品开发的协同商务,基于CPC下的技术方案十分的复杂,需要结合自身合作实际来实现相应CPC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从企业内外部关系的变化上看,企业在面对国内市场同行业竞争压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挑战,因此,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言,基于网络经济时代下,需要以网络组织形式的搭建来适应网络经济下市场竞争的实际需求,各个部门需要实现相应网络组织形式的构建,以适应企业的实际发展之需,并要基于外部虚拟企业的诞生与发展经验来实现自身组织形式的创新,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

四、全面推进网络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基于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就需要以如下对策的有效落实来推进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第一,要进一步实现网络基础建设的深入与拓展,加大投入力度,以实现网络的全面覆盖,提高上网率,为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奠定硬件基础。第二,实现网络经济发展政策的完善制定,比如减免上网费用,减免相关企业的税收等,以进一步提高网络消费的热情与能力,促进网络经济企业的稳健发展,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要进一步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以输出高质量的人才,来满足当前网络经济时代下,相关产业对高能力素质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而加大复合型人才输出力度,为网络经济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以充分发挥出自身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软实力基础。

五、总结

综上,基于网络经济在国内的迅速发展,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为了借助网络经济良好发展势头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动力与活力,本文针对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为如何进一步推进网络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确保我国网络经济在实现稳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进而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慧敏,孙国强.网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及其经济优势[J].经济问题,2015,04:34-38.

[2]王世波,赵金楼.网络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05:28-32.

[3]姜巍.网络经济对企业影响的经济学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3,06:51-54.

[4]向蓉美.互联网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的投入产出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11:75-77.

[5]冯强,蔡春红.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机制和路径分析[J].北方经济,2008,14:41-42.

[6]刘宇.互联网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2:44-49.

作者简介:蔡宇婷(1990.02- ),女,福建省惠安县,本科,毕业于福州大学,初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范文第4篇

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在中央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作用下,工业经济运行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态势基本确立,经过五年的发展,工业经济整体运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 、2010年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是工业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增速同比加快4.7个百分点。预计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将从2005年的7.72万亿元增加到16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1%以上。工业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0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3%,比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

二是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新提高。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由2005年的26.6万户增加到45万户以上,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3.88万亿元,同比增长49.4%,成本费用利润率从2005年的6.31%提高到的6.79%;按现价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05年的10.86万元/人•年提高到22.1万元/人•年。

1 三是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全国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落后产能分别为11170万吨、6860万吨、10380万吨、33000万吨。目前,前十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粗钢总产量的比重上升到48.6%,前十家汽车企业产量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比重达到86%。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回落,2010年,高耗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4.1%(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增幅比2009年回落8.2个百分点,占城镇投资比重比“十五”时期末下降5.8个百分点。区域间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9%、 18.4%和15.5%,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37.51%提高到39.55%。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中约有40%的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服装、家纺、家电、汽车等行业形成了一批自主品牌,2010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5.6%。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取得成功,国产新支线飞机实现首飞,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级乙烯成套装臵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取得积极进展。高档数控机床、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核高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等关键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五是节能减排取得新成绩。“十一五”期间,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5%以上,工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5%和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工业固

2 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前实现“十一五”目标。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70%以上,工业单位能耗的大幅度下降为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是中小企业发展呈现新变化。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小企业营造了进一步有利发展的外部环境。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快1.8个百分点;1-11月,中小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944亿元,同比增长50.5%;上缴税金总额14708亿元,同比增长28.3%;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6.8%和54.3%。

七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迈出新步伐。在八个城市开展“两化”融合试验区效果明显;积极落实“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方案,12个地区试点工作稳步推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初显成效,生产装备数字化和过程控制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部分重点行业信息管理和决策系统进入应用集成阶段,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迅速兴起,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国电话用户和网民数分别从2005年的7.4亿户、1.11亿户增加到11.5亿户、4.59亿户,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从136G增加到1499G;电子商务交易额从1.5万亿元增加到约4.5万亿元。

二、主要行业运行情况

(一)原材料行业运行基本平稳。一方面,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和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对原材料

3 行业拉动作用明显;另一方面,针对年初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快释放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大等问题,国务院及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原材料行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生产实现平稳增长。2010年,规模以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冶金、有色、化工和建材行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分别增长13.4%、12.7%、15.8%和20%。

——钢铁行业生产适度增长。2010年,我国粗钢产量从2005年的3.53亿吨增长到6.3亿吨,比上年增长9.3%,五年间累计增长78.5%,占全球比重从2005年的30.8%提高到45%。效益状况好转。1-11月,冶金行业实现利润2356亿元,同比增长63.1%(上年同期为下降40.8%)。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分别从2005年的741千克标煤和8吨新水降至619千克标煤和4.4吨新水。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钢铁行业生产经营条件、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有力推进了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兼并重组成效显著。年产钢1000万吨的企业集团达到13家。鞍钢集团与攀钢集团进行重组合并;本钢集团合并北台钢铁,重组为本钢集团有限公司;天冶、天钢、天管、天铁联合重组为天津渤海钢铁集团;首钢集团合并重组通化钢铁;河北钢铁集团以“渐进式股权融合”重组模式,与12家民营企业签署联合重组协议等。

4 ——有色金属生产保持平稳。2010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3153万吨,比上年增长17.3%,比2005年累计增长98.9%;电解铝、电解铜产量分别达到1565万吨和479万吨,同比增长19.9%和12.2%,比2005年累计分别增长111.2%和89%。科技进步成果显著。自主研发了选矿-拜耳法氧化铝生产技术,自主开发的大型预焙槽电解铝生产技术在国内广泛应用,一批铜镍铅锌冶炼技术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淘汰落后产能扎实推进。2010年,铝锭综合交流电耗比上年降低192千瓦时/吨,氧化铝、铜冶炼、铅冶炼和电锌综合能耗分别比上年降低3.7%、3.7%、4.4%和1.1%。生产规模结构优化。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累计淘汰落后电解铝产能80万吨,超额完成23%。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前10家铜冶炼企业、前10家电解铝企业产量占全国同行业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76%和64%。中国五矿集团与湖南有色集团战略重组后,又与郴州市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铝公司与江西、青海,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与广西自治区和太钢集团,云南冶金集团与宝钢集团资源有限公司等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型骨干企业“走出去”参与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石化行业重点产品保障能力大幅提高。2010年,全国原油产量达2.03亿吨,同比增长6.9%。成品油产量2.53亿吨,同比增长10%。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4.5亿吨,居世界第二位。合成氨、甲醇、电石和焦炭产量分别占全球的32%、28%、93%

5 和58%。化肥产量从2005年的4888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6620万吨,自给率从不足80%转变为目前的整体自给有余。产业集聚发展趋势进一步明显。已基本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化工经济重心。继2009年专用化学品产值比重首度超过基础化工原料后,2010年专用化学品产值比重继续扩大,达25.5%,超过基础化工原料0.9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电石产能360万吨。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取得突破。2010年,全氟离子膜、甲醇制烯烃、多喷嘴对臵式水煤浆气化以及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取得突破,相继建成工业化示范装臵并试运行,乙烯裂解气压缩机等国产化关键设备制造成功应用。

——建材行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加快,先进产能比重显著提高。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根据建材联合会统计,2010年,水泥产量18.8亿吨,比2009年增长14%,比2005年累计增长73.9%;平板玻璃从4亿重量箱增加到6.3亿重量箱,比2009年增长13.4%,比2005年累计增长57.9%。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3亿吨,超额完成32%;淘汰落后玻璃产能3340万重量箱,超额完成11%。南方水泥、中材水泥等经过兼并重组后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规模经济效应增强。工艺技术及装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材行业日产4000吨及以上水泥熟料生产线能力占新型干法能力的比重为57%,比2005年提高19个百分点,新型干法

6 工艺比例达到80%,比2005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全面掌握了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大型浮法玻璃等生产工艺技术,并具备了成套设备的生产制造能力,其中日产5000吨大型水泥生产成套设备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装备工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效益状况好于整体工业,出口稳步回升。2010年,规模以上装备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1%,同比加快7.3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4%,比重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9.4%,比2008年增长9.8%。

——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成就显著。“十一五”以来,机械工业自主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8.92%,高出总产值增速8个百分点。我国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投入应用,C919大型客机国产材料研制应用取得突破,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所需锻件、蒸汽发生器、核主泵开始具备自主制造能力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重型五轴联动车铣复合机床,大型快速数控自动冲压生产线成功运行,机床产值的数控化率由2005年的47.3%提高到2010年的50%以上,金切机床产值数控化率提高近7个百分点,数控机床自给率提高10多个百分点。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企业重组步伐加快。山东潍柴、工程机械、汽车三大集团重组,兵器集团

7 兼并保定天威,广汽并购湖南长丰,国机集团并购一拖,陕鼓并购上鼓等,都产生了很好效果。

——小排量乘用车购臵税优惠、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鼓励消费政策效果继续显现,汽车行业产销两旺。2010年,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826万辆和1806万辆,同比均增长32.4%,产销再创新高,并刷新全球历史纪录。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共销售946万辆,同比增长31.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8.8%。节能汽车全面推广,2010年我国汽车产品燃料消耗量公示制度全面建立,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带动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全面推进,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从2009年的13个扩大到25个,6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已从单项技术和产品创新向集成创新和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发展。2005-2010年汽车出口从17.3万辆跃升到54.5万辆。

——船舶行业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量大幅增长。2010年,全国造船完工量656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4.6%,其中出口占80.8%;新承接船舶订单量7523万载重吨,是上年新接订单量的2.9倍,其中出口船舶占75.8%;截至2010年末,手持船舶订单量19590万载重吨,比2009年底增长4.1%,其中出口订单占84.6%,目前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3.6%、54.8%和41.2%。“十一五”期间我国船舶工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

8 三大主流船型优化开发能力显著增强,部分产品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打破了国外在高端市场产品领域的垄断。

——支农惠农政策推动农机化水平提升。截至10月31日,中央财政155亿元农机购臵补贴已全部落实到位,共补贴各类农机具约525万台(套),受益农户近400万户。2010年,大型拖拉机产量同比增长77.7%;中、小型拖拉机产量分别增长4.6%和19.1%;农作物收获机械产量80.2万台,同比增长9.5%;场上作业机械产量增长31.3%。“十一五”期间农机装备水平取得长足发展,综合机械化水平五年提高16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52%。

(三)消费品工业在国内市场消费旺盛和国际市场需求回升支撑下,生产保持平稳较快运行态势,效益状况明显改善,外贸出口持续回升。2010年,消费品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3%,同比加快4.5个百分点,其中轻工、纺织、烟草、医药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6.7%、12.7%、11.9%和14.9%。淘汰落后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累计淘汰制革、造纸、化纤、酒精、味精、柠檬酸落后产能1591万标张、1699万吨、300万吨、154万吨、33万吨、10万吨。产业聚集发展趋势明显。逐步形成了从原材料加工生产到销售服务一条龙的生产、销售、配套完整体系,产业集群和轻工特色区域发展到200多个,是“十五”时期末的2倍。164家纺织产业集群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左右。污染物排放减少。轻工行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对造纸、

9 制革、发酵、电池等排污较多的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了排放降低快于产量增长,纺织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污水排放量持续下降。

——轻工行业主要产品实现较快增长。受国际市场需求回升支撑,轻工出口交货值再创新高;家电产销两旺,“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带动家电产品产销成倍数增长。2010年,重点监测的12种家用电器产品中,有5种产品增速超过20%,其中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电热水器产量分别为7546万台、6208万台和1892万台,同比分别增长26.9%、27.1%和28.8%。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全国家电下乡产品累计销售7718万台,实现销售额17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1.7倍。出口交货值再创新高。2010年,轻工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出口交货值20973亿元,同比增长24.5%,其中12月轻工企业出口交货值达到2050亿,创2010年,月度最高。

——纺织行业产销增长平稳,主要产品生产增长较快。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化纤产量为3090万吨,首次突破3000万吨,同比增长15.6%,产量比2005年增加近一倍,化纤年产超过20万吨的企业达到35家,其产能合计占到2010年,化纤总产能的50%。纱、布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3.7%和19.4%;服装产量同比增长18.6%。内销市场对行业的支撑作用继续巩固。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为5874亿元,同比增长24.8%,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10 6.4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产值占全行业销售总产值的比重为81.5%,较上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出口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受国际市场需求回暖、企业库存回补等因素影响,我国纺织出口企业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行业出口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水平。

——医药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生产化学药品原药222万吨,同比增长13.9%;中成药200万吨,增长21.6%;主营业务收入超20亿元的医药企业增加了2倍;医药保健品出口总额超过340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医药保健品出口额年均增长24%,继续保持“十五”以来的较快增长速度。

(四)电子工业加快恢复。在扩内需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和外需市场逐步回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步入恢复性增长阶段,总体上呈现前高后稳态势。2010年,电子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9%,增速同比加快11.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7.7%;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从一季度的2.7%提高到4.4%,高出上年近1个百分点。受上年基数较低影响,2010年,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速由上年下降5.5%转为增长25.2%,比2008年同期增长18.2%。生产彩电1.18亿台,手机9.98亿部,微型计算机2.46亿台,均名列全球第一。软件产业收入超过1.3万亿元,增长31.3%。整机产品升级加快,平板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明显。液晶电视产量占彩电的75.5%,3D电视

11 成为市场热点。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微机的75.6%,平板电脑、台式一体机销售量增速超过30%。3G手机产量增长60%,智能手机比重超过20%。集成电路企业整合趋势明显。大唐入股中芯国际、华虹和宏立并购、浪潮收购奇梦达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取得阶段性应用成果。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3代移动通信TD-SCDMA得到大规模示范与推广应用,飞腾1000国产中央处理器成功应用于千万亿次计算机“天河一号”,高世代液晶显示面板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大规模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已经构建起配套的65纳米技术代创新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5-45纳米介质刻蚀机,大角度离子注入机、45纳米清洗设备等已在生产线成功运行。

三、当前工业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

(一)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出口或面临长期压力。一是一些主要经济体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大量投放流动性,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汇率波动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增大。二是出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各国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竞争力增强对我国出口产品形成了较大竞争压力。三是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日益严重,贸易摩擦范围逐步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蔓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2010年,中国共遭遇来自19个国家或地区发起的60余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涉案金额70亿美元。

(二)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压力加大,企业生产成本节节攀高。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涨。IMF编制的初级产品价格指数显示,2010年12月该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33.8%,其中工业原材料、食品饮料和能源分别上涨47.5%、35.3%和29.4%。近期,石油价格每桶在100美元的高位上震荡。2010年下半年以来棉花价格上涨了一倍,对外依存度超过60%的铁矿石进口价格连续多年持续上涨,目前仍处于高位运行。二是企业成本压力不断累积。企业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增幅与工业品出厂价格增幅的“倒挂”,直接挤占了企业利润。2010年,工业品生产者出厂价格累计同比上涨5.5%,工业品生产者购进价格累计同比上涨9.6%,高出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4.1个百分点。过快上涨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会通过产业链向下游行业传导,并最终传导到消费环节,对居民消费价格稳定形成压力。自2010年10月份以来,CPI连续4个月超过4.4%,对通胀预期增强会抑制居民的消费意愿。三是我国正逐步进入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阶段,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劳动者要求提升工资动力增强,企业用工成本提高,对一些技术含量低、依靠廉价劳动力竞争的企业造成冲击,这些企业的运营难度更大。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发展环境仍有待优化。随着利率、存贷款准备金率再次调高,新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了流动性,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可能加剧。一些行业准入门槛过高,政策有待细化完善;部分已出台政策过于原则,

13 缺乏操作性,部分优惠政策申报程序复杂,享受政策成本高。一些企业反映,税费负担依然较重,各种名目的收费项目依然过多。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一些机构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总体偏小,使用分散。

(四)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目前已超过50%,铜、铁矿石则达到60%以上;另一方面,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能源支撑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和挑战巨大。“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已基本实现,节能减排一些见效快、容易做的措施基本都实行了,2011年还要新增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控制种类(氨氮和氮氧化物)及重金属污染控制指标,节能减排难度和面临的压力都进一步加大。同时,今年还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地方投资热情高涨,要警惕因此引起的能源消耗刚性回升。中国工业节能减排仍面临严峻挑战。

四、2011年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和环境展望

从国际形势看,在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全球经济呈复苏态势,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全球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短期内全球经济仍将在曲折艰难中缓慢复苏。据IMF最新预测,预计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4%;其中,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产出增长6.5%,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将只有2.5%。

14 世界银行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从2010年的3.9%放缓至3.3%。联合国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比2010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和不平衡性进一步显现,2011年我国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一是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不足,短期内难以根本好转。美国、欧盟失业率仍维持在9-10%的高位,无就业、无创新复苏导致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缺少后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还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全球经济复苏难以实现根本好转。二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不均衡,宏观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发达国家经济、新兴经济体等由于经济目标差异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增大。三是影响和干扰经济持续复苏的因素不断增加,加大了复苏的成本和难度。贸易保护、股市和汇率波动、美元贬值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等,将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从国内形势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2011年,消费将继续保持增长。 “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加快发展将形成拉动消费扩大的强大动力,中央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消费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扩大消费从临时性激励政策转变到常态化政策,建立保障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在国内消费稳定增长的拉动下,轻工、纺织、家电、汽车等消费类产品的生产可望维持在一个较高增长水平。

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十二五”规划新项目的开始、水

15 利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强、中西部经济发展加快、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加上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相关政策的不断细化和落实,民间投资领域逐步拓宽,都会对今年的投资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投资仍然是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等将是工业投资的重点,预计工业投资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出口将出现波动性增长。目前各国经济先后复苏,国际市场需求扩张速度尽管存在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多样化、复杂化和常态化,我国产品出口将面临更多贸易壁垒,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加重等问题,但是,2011年出口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11年我国工业通信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十分复杂,实现稳定增长的任务相当艰巨。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预计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1%左右,其中,原材料行业增长10.5%,装备制造业增长16%,消费品行业增长11%,电子行业增长13%,出口交货值增长10%左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9%左右,内需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五、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如何实现工业经济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突出科学发展主题,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实现工业经济运行好字当头、快在

16 其中。为此,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八个方面:

(一)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应对金融危机的成果,落实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农机具购臵补贴和节能汽车推广等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措施,支持扩大建材下乡试点,推动节能设备进企业。全面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适应城乡消费结构升级需求。鼓励引导绿色消费、安全消费。加强运行监测分析和生产要素保障协调。做好各类工业产品供给,促进消费品价格基本稳定。

(二)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继续组织实施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发挥技术改造对工业投资结构的优化作用。制定发布重点产业技术政策和技术指南。完善工业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深化行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指导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制定分解落实2010年,目标任务。以规模经济显著的钢铁、石化、有色、建材、汽车、船舶等行业为重点,继续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的进展。加强对重大企业兼并重组交易的管理。制订产业转移指导目录,促进产业有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指导国家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支持核心电子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

17 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装备等核心技术研发,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强物联网、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信息技术服务、云计算等重要标准制订。完善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和产品准入标准。加大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力度。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务,培育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软件服务、工业设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科技管理咨询等。

(四)着力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出台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研究扶持小型微型企业的政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定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抓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落实我部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合作协议。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营业税减免政策,多措并举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鼓励引导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推动建立企业减负长效机制。

(五)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制定和落实推进两化融合的若干意见。加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建设一批产业服务示范中心和培训基地,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继续推广行业典型经验,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组织实施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关键元器件等核心基础产业跃升计划,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提升软件业,支持互联网基础软件、

18 嵌入式软件等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发展应用电子产业。加快3G和光纤宽带网络发展,加快TD-LTE研发和产业化,统筹部署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加快通信业创新转型。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组织好试点工作,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加快业务推广和网络建设改造。强化互联互通和资费服务监管,深入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规范企业建设行为。

(六)着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完善军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鼓励引导民口企业有序参与军工建设,营造适度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发布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信息共享目录,促进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培育一批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发展核能、航空、船舶、电子信息等军民结合型产业,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加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推进探月工程二期后续任务,开展探月三期工程科研攻关,全面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建设。

(七)加强和改进互联网行业管理,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适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要求,加大互联网行业基础管理力度,规范引导互联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完善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抓好重大活动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处臵。继续做好互联网和手机淫秽色情整治工作。组织开展党政机关网站专项整治,深化政府信息安全检查,开展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国民经济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以广西宾阳县为例,对该区域进行水资源协调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地理条件等要素,将研究区域分成三个子区,分别开展水资源现状分析、远景期水资源需求预测、以及水资源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宾阳县水资源紧缺与用水需求逐年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政府部门要大力提倡节约用水、提高生活水的重复利用,同时要加大投资力度,新建蓄水工程;增加引水量,适当加大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关键词 水资源 协调 预测 平衡分析 宾阳县

Water Resources Balance Analysis Approach in County

——Take Binyang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CHEN Yihang[1], LIAO Ting[2], LI Na[3], QU Siyao[4]

([1] Nanning Water Resources Bureau, Nanning, Guangxi 530001;

[2]Nanning Irrigation Station, Nanning, Guangxi 530001;

[3] Hubei Water Resources Design Institute, Wuhan, Hubei 430064;

[4] Hubei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Hubei 430070)

Key wordswater resources; coordinate, forecast, balance analysis, Binyang

1 宾阳县概况

宾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南,东经108€?2′至109€?5′,北纬22€?4′至23€?7′,地属桂中旱片,是广西商品粮基地县和粮食调出县。全县辖15个镇1个乡,国土总面积2314.31km2。2008年年底全县总人口102.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7.94万人,非农业人口14.47万人。全县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83.42亿元,工业增加值24.17亿元,财政收入5.02亿元,全年粮食总产量32.61万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07元,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965元。

宾阳县地处桂中旱片,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50mm,多年平均蒸发量1537mm,全县河长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7条,分属红水河和郁江水系,统属珠江流域。全县境内流域面积2314.31km2,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0.20亿m3,人均水资源量1972 m3,按联合国提出的人均水资源标准,属中度缺水。全县有小(二)型以上水库123座,总集雨面积547.22km2,总库容3.18亿m3,总有效库容2.11亿m3。现有小塘库918座,总库容1068.19万m3,有效库容933.5万m3。2008年灌溉面积66.2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1.02万亩,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1.85%,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9.9%。

本文将在对宾阳县水资源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水资源预测分析及供需平衡分析,以实现该区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①与可持续协调发展。②③

2 研究区域划分

按照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条件一致性要求,利用已有的各种区划的成果,兼顾乡村行政区界,将宾阳县分成3个水资源协调分析研究区域。

区域Ⅰ—西南部低山水源区。该区主要包括思陇镇全镇、陈平乡全乡27个村委,以及新桥镇民范1个村委,宾州镇河田、中兴、南山、德明、碗窑等6个村委,武陵镇六蒙、三军、四才3个村委,甘棠镇洪信、六律、八德、那河、邓村、那冷6个村委,共计43个村委。

区域Ⅱ—中部平原半丘陵自流灌溉区。该区主要包括新桥镇16个村委,宾州镇27个村委,大桥镇全镇17个村委,武陵镇全镇14个村委,黎塘镇全镇16个村委,王灵镇全镇8个村委,古辣镇全镇11个村委,中华镇全镇7个村委,甘棠镇9个村委,露圩镇全镇7个村委,新圩镇全镇7个村委,共计139个村委。

区域Ⅲ—东北部丘陵提水灌溉区。该区主要包括邹圩镇全镇15个村委,和吉镇全镇9个村委,洋桥镇全镇9个村委共计33个村委。

3 水资源现状分析

本文中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水和湖泊水,地下水为附存于潜水位以下含水层的水量,由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以河川径流、潜水蒸发和深层越流排泄。因此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故不能将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直接相加作为水资源总量,而应扣除相互转化的重复计算量。

3.1 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为降雨径流量和地下水补给河川基流量之和。其中河川基流量主要是由水库、渠道的侧渗及大面积的降雨入渗在枯水季节由地下水排泄补给形成地表径流。补给的时间为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份。

3.2 地下水资源量

按照全国和珠江水资源综合规划大纲要求,宾阳县只进行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不要求计算开采量。根据《广西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宾阳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报告》,宾阳县属山丘区,多年平均河川基流量为4.47亿m3,地下水资源量模数19.3万m3/km2。

根据《宾阳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报告》,Ⅰ区和Ⅲ区可利用水资源量按水资源总量的40%进行计算,Ⅱ区是宾阳县的人口密集区、粮食主产区,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可利用水资源量按水资源总量的45%进行计算。Ⅰ区也是Ⅱ区的主要水源区,三座中型水库清平、桃源、六佑水库的主要集雨面积都位于Ⅰ区。从Ⅰ区汇入Ⅱ区的水量,多年平均16980万m3,P=50%年引水量16650万m3,P=75%年引水量15360万m3,P=95%年引水量12690万m3。

流入宾阳县的河流客水主要是发源于上林县的狮螺江及清水河,狮螺江流经宾阳县的新圩镇,在邹圩镇汇入清水河,狮螺江正常流量3.0m3/s,枯水流量2.0 m3/s,可利用量1.0 m3/s;清水河正常流量35.7m3/s,枯水流量16.4 m3/s,可利用量5.0 m3/s。流入宾阳县的渠道客水主要通过五化干渠及枫江坝,多年平均引水量4000万m3,P=50%年引水量3900万m3,P=75%年引水量3600万m3,P=95%年引水量3000万m3。

表1宾阳县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单位:万m3)

4 水资源需求预测

根据宾阳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020中长期规划,宾阳县人口自然增长率要控制在8‰以内,因此本次规划按人口自然增长率8‰预测各水平年人口;根据近几年宾阳县国民经济增长率及社会发展需要,预测2008-2020年期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为8%;根据宾阳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近几年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预测2008-2020年期间,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12%。

根据上述基本参数,预测2015年宾阳县用水水平:人均生活用水量105L/(人·d),牲畜34L/(头·d),工业200m3/万元,水稻灌溉净定额P=50%,559m3/亩,P=75%,605m3/亩,P=95%,677m3/亩,灌溉水利用系数Ⅰ区0.39,Ⅱ区0.49,Ⅲ区0.6,水浇地120 m3/亩,菜地290m3/亩,鱼塘补水230 m3/亩。

预测2020年宾阳县用水水平:人均生活用水量120L/(人·d),牲畜34L/(头·d),工业180m3/万元,水稻灌溉净定额P=50%,564m3/亩,P=75%,609m3/亩,P=95%,682m3/亩,灌溉水利用系数Ⅰ区0.61,Ⅱ区0.58,Ⅲ区0.60,水浇地120 m3/亩,菜地290m3/亩,鱼塘补水200 m3/亩。

表22015水平年用水需求预测结果(单位:万m3)

表32020水平年用水需求预测结果(单位:万m3)

5 水资源平衡分析

经水量平衡分析,宾阳县水资源紧缺,预期远景枯水年缺水量较大。由于Ⅱ区和Ⅲ区是宾阳县的粮食主产区,Ⅱ区是宾阳县的人口密集区,经济、生活发展水平较高,全县工业基本都集中在该区域,同时该区的宾州镇、黎塘镇、新桥镇、新圩镇、王灵镇灌溉面积发展潜力较大,同时宾州镇、黎塘镇、新圩镇也是缺水十分严重的镇乡,因此规划在2010-2015年期间首先实施Ⅱ区的宾州镇、黎塘镇、新桥镇、新圩镇、王灵镇农田水利建设。Ⅲ区作为宾阳县的粮食主产区,也是宾阳县有名的石灰岩喀斯特地区,覆盖层薄,渗漏水量大,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低,水库供水能力严重不足,该区灌溉面积大部分是电灌站从流经该区的清水河提水灌溉,由于电灌站机组老化严重,渠道输水损失率高,造成该区缺水严重,灌溉面积萎缩严重,同时该区的邹圩、和吉、洋桥三个镇灌溉面积发展潜力大,因此在2010年-2015年期间首先实施Ⅲ区农田水利建设。

随着水利工程规划的实施,到2020年,供水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宾阳县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灌溉、林牧渔、生态与环境用水量的需求。但是,从发展来看,宾阳县未来还需要大力建设水源工程,特别是清平水库补水工程,陈平江引水工程,清水河提水工程等骨干水源工程。

表42015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表(单位:万m3)

表52020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表(单位:万m3)

6 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的发展,在规划的近、远期,各水平年水资源的需求也逐步增大,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实现存在一定阻碍因素。④但是通过做好水源工程及渠道防渗配套工程建设,使得可供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均有所提高,基本保证宾阳县在规划的各水平年做到水资源供需平衡。因此只要能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不存在缺水现象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用水定额也在逐步增长,需水量不断扩大,到时候水资源紧缺与用水需求逐年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确保发展,还要紧紧依靠节约用水,政府部门要大力提倡、推广居民使用节水器具,提高生活水的重复利用;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固病险水库、塘坝,增加蓄水量,对用水紧张、有条件的区域还要新建水库、山塘等蓄水工程;维修拦河、拦江堰坝,增加引水量,新建灌溉泵站。对于地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经过论证后还要加大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协调。⑤

注释

①王顺久,侯玉.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水利发展研究,2002.2(9):9-11.

②李湘姣.广东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分析[J].人民珠江,2004(5):8-10.

③傅冬绵.关于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模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18(4):15-18.

④冯耀龙,韩文秀,王宏江,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2003(2):133-138.

⑤谭少华.我国水资源与城市规划协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2):47-5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电源检测下一篇:电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