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

2023-07-12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几经周折,我们来到了淮北市博物馆的大门口,那苍劲有力的“淮北市博物馆”立刻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六个金色的大字便是我国近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于1977题写的。淮北市博物馆(又名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始建于2001年8月,2004年9月开馆,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10670平方米,总投资3500万元被誉为,淮北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淮北市博物馆是一座把煤文化与隋唐运河文化巧妙结合起来的建筑。象征着淮北这座煤炭城市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在历史长河中勇往直前,奔向光明的未来。其建筑风格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有现代的节奏感。淮北市博物馆共设八个固定展厅:隋唐瓷器厅、汉画像石厅、十二大名人厅、运河遗韵厅、宋代瓷器厅、书画厅规划厅、古相贵珍厅,分别展出淮北地区出土文物和征集的全国名人字画,这些展品都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为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做出了积极的作用! 随后我们便跟随讲解员进入了展馆。首先我们参观的是淮北市博物馆的序厅,在这里我知道了淮北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

化遗存。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尔后,春秋宋国的别都,秦之泗水郡,西汉沛郡,东汉沛国的治所设于相城。现已在相城地区发现、清理古墓葬、古文化遗址数百处,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以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地方特色为世人所瞩目。

接着我们进入了淮北市博物馆的隋唐瓷器厅,内展出了很多瓷器,它们不仅精致优美,还有着很深的历史意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青釉刻花执壶和长沙窑青釉题诗执壶了。青釉刻花执壶高21.2厘米,口径8.8厘米,腹径12.6厘米,底径6.7厘米,它侈口,长颈,平沿,斜肩折收,弧腹,圈足,肩部饰有对称的一弯曲形长流和一条形把,上下分饰两道凹弦纹,中间刻花纹,腹部用坚纹分隔为四个区域,刻有对称的牡丹纹。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闪黄,是一件艺术珍品。长沙窑青釉题诗执壶高18.6厘米,口径9.6厘米,底径9.4厘米厘米,它敞口,长颈,溜肩,瓜棱形筒腹,平底。肩部对称装一棱形短流和一长条形把,流下题一五言绝句诗:夕夕多长夜,一一二更初,田心思远客,门口问贞夫。通体施青釉,有着很深的历史意义。

随后我们进入了淮北市博物馆的心脏—运河厅内的码头遗址。这里以木刻画和古船遗址为展览重点,在这里我了解到了:1999年初,安徽省在改造宿永公路淮北市柳孜段时,陆续发现一些唐宋时期的文物,这引起了淮北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立即向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报告。同年5月,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省考古所与淮

北市博物馆、濉溪县文管所组成联合发掘队进驻柳孜。经过多年的努力,隋唐大运河遗址的发掘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与专家的关注。先后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很深的历史价值,与其一起出土的文物也有很多,像巩县窑三足、磁州窑白釉黑花罐、寿州窑黑釉双系罐和三彩虎枕都是极佳的集艺术与历史为一体的珍贵文物,令世人和外国友人刮目相看、嗔目结舌! 然后我们又参观了汉画像石、宋代瓷器厅的精美产品,这些展品都带给了我们视觉得顶级享受。

这次的参观使我感受到了快乐,收获到了幸福。真是我打开眼界,增长知识。博物馆真是太棒了,我们的家乡真是太繁荣了,我们的祖国真是太伟大了!我爱历史,更爱我的祖国!

西苑中学七六班

孟祥升

2011年3月23日

一、鹅头桶

正月初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温州博物馆参观。在博物馆里最让我留连忘返的是艺术品展厅。在展厅里各个年代各种造型的艺术品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特别是有一只造型独特的木桶吸引了我的眼球。那是一只什么桶呀?一只圆圆的桶上有一个长长的把,这个把的造型是一只鹅头,桶沿是高低不平的,因为它代表着鹅的翅膀和尾巴,整个桶看起来就像一只浮在水面、回头展望的鹅,使我想起一首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爸爸告诉我说:这种桶是温州最有特色的木桶,叫鹅头桶,是古人用来装洗衣服的,因为古人洗衣服是到河里

的,人们把洗好的衣服放到桶里,然后用手挎着鹅头桶提回家,这样既轻松又好看。我心想古人真聪明,我也要好好读书,假如我也发明一些东西放到博物馆,让将来的观看,那该多好啊!

二、蝴蝶盘

呀,博物馆里怎么会飞进蝴蝶来呢,哦,是我老眼花眼了,那不是蝴蝶,是蝴蝶造型的木盘子,它是用一块木板刻出来的,上面有一圈圈的年轮,整个盘子漆成棕红色的,可好看了。听爸爸说,“这是古代人在过大年的时候装水果,瓜子招待客人的,叫蝴蝶果盘。”我们家也有果盘,但那是玻璃做的,虽然看起来很洋气,也很好看,可我还是喜欢这只蝴蝶盘。不知道现在还有这种盘子卖不?

三、活字印刷

在展厅里,我看到了木刻的和泥土烧制的活字印刷字盘,在爸爸的讲解下,使我知道了印刷的基本发展史。

最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要印书,先在一块磨平了的蜡石上将文章刻上去,然后一张纸一张纸地拓印出来,如果要印第二篇文章,就把原来刻好的文章磨掉再刻,这样很费时,而且无法再版。后来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人们觉得方便多了,毕升把一个个字刻在特制的泥块上。然后烧硬要排版时,就按文章将这些字排在一个特制的字盘里再去印刷,印完了放起来以后还可以再用。到了近代,人们发明了机械印刷,印刷的速度是快了但是排版还是要手工操作的,其实也没多大进步,现在可好了,采用电脑激光排版了,不但印刷速度加快,质量也越来越好,不知道将来的印刷还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2009年3月7日到区博物馆参观,看到了上至商周下及明清的出土文物。展览的品种繁多,有石器,青铜器,铁器,玉器„„

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剑身一尺来长,其造型大致均为宽窄宽窄结构,看过关于兵马俑的研究的电影《复活的军团》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防振结构。青铜剑由于青铜本身的属性很容易被折断,铸造使用宽窄宽窄的防振结构可以延长铜剑的寿命,同时可以增强他的杀伤力。于是不得不感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能让青铜剑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再次给我予震撼的便是在家乡西林出土的西汉时期的铜鼓。鼓身遍为青铜铸造,直径约为一米,由上鼓和下鼓两个部分构成。上鼓和下鼓分别为鼓身的上部和下部,上部和下部合起来便是完整的鼓身。鼓面绘有精致的图纹,至今仍清晰可见。关于铜鼓的功用,据说是用来盛放古代句町国国王尸骸的,因为铜鼓出土时鼓内盛放有人的骸骨。那何以见得这骸骨便是国王的呢?据导游解释,西汉时期铸造青铜价格还比较昂贵,铸造这么精美铜鼓的花费一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般人根本没有办法支付,平民死只有用陶瓷罐盛放,故推断为国王等贵族的尸骸。利用铜鼓盛放尸骸这种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虽非绝无仅有,但亦是凤毛麟角。铜鼓和铜鼓葬是我国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源地便是中国,便是广西,便是西林。西林素有“铜棺铜鼓之乡”的美称。于是思绪便飞到那个历史上闪亮的句町王国。

出门在外求学,每当提及家乡,我的内心总是一种隐隐的痛。在外人看来,家乡永远是原始和野蛮的代名词——包括我自己也曾这样认为。那是一片荒蛮的土地,穷山恶水。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穷山恶水养刁民”,家乡的人受教育程度有限,故相比之下较不讲理,兼之好事。据说某地的工厂拒收家乡的男性民工。这也是我心头的痛楚之一。住在这

里的人世代自给自足;那是封闭在群山怀抱里一座小村庄,仅有一条泥泞不堪的“公路”与外界相通。这样的一条路,来往的车辆便顺理成章的少,于是每当放假回家,等车,坐车便成为了我心头不可磨灭的痛。就这样,在众人面前,我羞于提及自己的家乡„„

站在铜鼓面前,我不停的思想着,原来家乡曾经也用有过这么一段辉煌的文明。紧接着,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于是我在众人面前大胆的站了出来——我就是铜鼓衣钵子孙。如今,家乡日渐发生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祝愿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我爱我的家乡。

散文在线(/bbs/中部展出。壶的腹壁一面扁平,两侧各有一环耳,另一面中部有一竖鼻与扁平腹部的一面相对,3个附耳系绳之后便于背在肩后携带。背壶为红陶,近口沿处绘有3个等距离的黑白彩同心圆;壶颈与环耳之间的肩部内白外黑两道细线形成一带状圈,沿带绘有黑地白彩涡纹;壶腹绘有黑白彩同心等边三角形,顶角上下相对沿壶腹排列;腹下绘有黑色细带,在其上等距白点排列;底部绘有白色圆点。我不是一个专业的文物工作者,更非一个历史研究人员,无法从专业角度进行解释和说明这件文物的特点和意义,能做的,仅仅是将我眼中看到的记录下来罢了,以后当我读到相关的资料时,能从我的记忆中找到相关的记忆片段,来让我重温这段历史,引起相应的共鸣,那或许便达到了做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精神享受了吧。

在展厅靠近里侧的中间位置,横列着一个长约2m、宽1m左右的的展台,著名文物“金缕玉衣”就静静的“躺”在里面。对金缕玉衣是早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中就已经知道了,但对它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记载上,没有一个实际的或者更可以说是基本成形的概念,今天得以在众多的参展文物中见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实属幸事、庆事。在我面前的金缕

玉衣是由一块块红白色的大小不一的玉石片组成,大的平均长约10cm、宽5cm,小的平均长约3m、宽1cm,最大的玉石片是脚底的那片,长约25cm、宽10cm左右,所有的玉石片,无论大小,厚度都不到1cm,表面光滑、纹理清晰。在每块玉石片的四角上各有一个米粒大小的孔,金丝穿过这个小孔,将所有的玉石片串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将要穿戴金缕玉衣的人从头到脚、丝毫没有放过的包裹保护起来。能看出,展示在我面前的这件金缕玉衣是为男性制作的,因为在其大腿根部有用小块玉石片穿接而形成的小筒子,用来盛装男性的生殖器官。头部用小块玉石片穿接起来、按照人的五官巧妙的分开鼻、眼、耳器官,躯干及臂膀、腿部用大块的玉石片错落有秩的穿接,手掌及脚部用大小不同的玉石片按照一定的顺序交叉穿接、用一大块整片的玉石片坐为脚底,脚趾前端用小块玉石片竖立串起,使整个脚部能合适地放入。整个金缕玉衣浑然一体,大小不同的玉石片在金线的连接下有序地成为一个整体,紧凑而不拥挤的将穿戴的人包裹在金与玉的氛围中。据资料显示,这件金缕玉衣整整花费了当时数百名技艺精湛的玉石匠人两年多的时间,花费的资产相当于几百户富裕人家一年的所有花销总和。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来制作出的金缕玉衣,显示出当时的统治者希望通过这种外在的保护来达到自己尸骨永存的愿望,但后来发上的事实可与他们的想法背道而驰,往往在他们穿上金缕玉衣不久的

以后,他们的坟墓就被垂涎于墓室宝物的盗墓人所挖掘,宝物被偷盗,而他们的尸骨却落的个荡然无存的地步。

一件件的珍品,在我的眼底出现,一段段的历史,在我的脑海中重现。宋呆瓷器珍品“官窑贯耳瓶”、两汉时期的“碧玉谷纹璧”、唐代的“骑驼乐舞三彩俑、三彩马”、商朝的“玉援铜内戈”、两汉时期的“市楼画像砖”、汉代青铜灯具“彩绘铜雁鱼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牛车”、让我痴迷的“四羊方樽”等等珍贵的文物,在我的面前一一闪过,让我通过它们去解读和感受那段昨日的辉煌,所有的这一切让我留恋、让我驻足、让我忘记了去分辨左右两个展室布局上的不同,更让我忘记了朝代的更替、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恍惚间不同朝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展现在我的面前,而我,也贪婪的呼吸着那已经久远了的熟悉的祖先的气息,深切感受着祖国母亲的博大精深。

四、中国青少年书画大赛获奖作品展

妻和我的艺术修为都很肤浅,加上我们对于书画作品本身的兴趣不是很大,因此,对于在博物馆一楼中间展厅展出的

“中国青少年书画大赛”获奖作品,兴趣不是很大。对于书画作品的作者们我们很尊敬,也很佩服他们的扎实功底和精湛技艺,只是我们不懂欣赏罢了。在这些作品中间犹如例行公事般走马观花的匆匆穿行了一圈,脑子并无多少印象的情况下,便由进入的门走出了展厅,朝下一个展厅走去。

五、商代江南-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

对青铜器的认识不多,对那个时代的了解更少的可怜,只知商朝是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时代,今天,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江西省文化厅共同举办的“商代江南-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让我和妻在领略美妙的青铜器皿的同时,更增加了许多关于青铜时代的认识。

此次展出的展品,发掘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它是是继河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堆之后又一震惊世界的商代青铜器遗存。(1989年9月20日,新干县大洋洲乡程家村村民在涝背沙洲(古称“三把伞”)取土修护赣江大堤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十多件呈墨绿色的青铜器,后经科学发掘,出土物极其丰富,主要有铜器、玉器、陶器等,共1478件,其

中铜器475件,玉器754件,陶器139件,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这是目前在同一遗迹单位内出土商代青铜器最多的一次,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杂器5类,仅作为礼器的鼎就有方鼎、圆鼎、扁足鼎、鬲鼎4类共30件,品种多,器类全,铸造精工,造型奇巧,在器耳上装饰圆雕虎、鹿、鸟一类动物的造型让人耳目一新——以上资料引用于江西文物信息网)。

我与妻漫步在展厅,解读着青铜器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美丽与古老。展厅分为“发现与探索”、“ 来源与融合”、“铸铜与琢玉”、“造型与纹饰”四个部分。通过参观,我和妻在领略到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文物的精美造型与纹饰,同时也学习了不少的青铜器知识。

在展厅的出口,模拟再现当时发掘这批青铜器文物的场景,看着一件件的“青铜文物”在刚刚被发掘出后静静的躺在地上,静静的任自己的身躯在土中掩埋,似乎等着人们围过去后,开始讲述哪个古老的过去。

顺着展厅的通道慢慢的走着,不时的和其他的游人一样,驻足于某一件展品前,静静的站着、盯着展柜中的展品,“听”着它娓娓述说着它的由来,还有它哪个时代的我们的祖先如

何样的生活。每一个展品都是一部生动的历史,同样,每一个展品都是一本厚厚的史书。

我被青铜器的美丽所征服了!

伏鸟双尾铜卧虎的奇妙造型,让我不由的记住了它。半卧欲起的老虎四足屈蹲,却又腹空且底部不联,竖耳的面目显得狰狞,獠牙前露、凸目粗眉,尾尖上翘的双尾后垂,但在如此凶恶的威虎背部,却伏着一只短尾小鸟,尖尖的喙,圆睁的眼睛,抬着头不知道在看什么。整个青铜器的造型独特、形象逼真,使我们这些游人们的眼睛不忍转到别处。

面对着展览的珍贵青铜器文物,我深感自己文字能力的不足,更为自己有限的记忆而遗憾,如果我能多些记忆,如果我能强些文字,那这些青铜器的美丽和神秘,就将多些和久些陪伴在我的周围,让我继续心醉,让我继续感受祖先们的气息。

六、意大利视觉印象——意大利建筑和设计展

欧洲的现代工业革命曾一度在带给人类高度的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将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恶化的负面效果带给了欧洲大陆,所幸的是欧洲人民逐渐的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峻迫性。欧洲大陆的民众们已朝着环保、节能型的社会努力,此次的“意大利视觉印象——意大利建筑和设计展”让妻和我领略了他们在这方面的风采和努力的成果外,更领略了意大利的美丽和独特的风格。

经由博物馆右侧售票处旁边的楼门上到五层的顶楼,在展厅门口平缓了一下刚刚快速爬楼后的急促呼吸,缓缓的与妻进入展厅。屋顶的投影在10m长短通道两边的墙上打出意大利的秀丽风光,让刚刚进入的我们被意大利紧紧的包围。

展厅中间由木板按照不同的主题隔成各自独立的空间,意大利人的日常生活、体育运动、影视艺术、机械制造、建筑、幼儿教育等主题在不同的独立空间中向游人展示。通过对每个主题内展示物品的参观,游人们了解和感受着同处一个地球的意大利人的方方面面。

以前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过的“红唇”造型的沙发、“棒球手套”式样的沙发此次以实体方式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在感叹意大利设计师的浪漫之余,对他们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赞

不绝口,更佩服意大利人享受生活的方式和舒爽;在日常生活的小展厅里,我被两幅完全由各种水果拼凑而成的人物肖像征服;巨型的万花筒和设计精巧的玩具显示出意大利人在婴幼儿教育方面的独特与智慧;高速铁路的纵横显示着意大利交通的发达;而不同年代的各种款式和性能的摩托车,又在向参观者诉说着意大利悠久的重工制造业的故事;浓缩比例的建筑模型则向人们展示着意大利建筑风格的独特和创新;而在体育展厅里,万花筒式的布置中放映的刚刚夺得“大力神杯”的意大利足球队的精彩射门,使喜欢激情的意大利足球的游人驻足不前。

注重环抱节能的意大利人重视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掠夺,一件用废弃的钢管连结在一起做成的软式书架,中间用废旧的铁片做成搁挡,在环保和节省资源的同时,突现着使用者的个性,体现出意大利人注重实效和依然浪漫的特点。

体味着意大利人的激情和浪漫、智慧和严谨,感受着意大利的风光和秀色,我和妻意尤未尽地离开了意大利主题展厅。

七、后记

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03年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直属文化部,是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建成的,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1959年8月,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大楼落成,同年10月1日,在国庆十周年之际,开始接待观众。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于2004年正式开始进行改扩建,计划于2007年底完成。改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面积将由现在的6.5万平方米增加到15万平方米,将建设成与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相称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博物馆。

由于妻和我的历史知识都很匮乏,加上准备不充分,忘记带笔记本和照相机,在参观的过程中没有做相应的笔录和相应的图片记录,丧失了许多的历史知识和珍贵照片;但我们又是幸运的,能够参观到这么多的宝贵文物。当我们一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众多的文物中间漫步时,感受到了不同时代的历史气息,领略着昔日的时代风采和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在时间的流逝中,每种文明都经历了各自的产生、发展、鼎盛与衰败的过程,都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的现代文明也在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向前、向着鼎盛发展,

在走出国家博物馆的刹那间,我不禁在自己的心中轻轻的问道:我们的文明,将会怎样的前进呢?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段历史又在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我找不到答案,又或许这个答案,只有等到我们都烟消云散很久之后,才可能由我们的子孙后代给出一个客观的评述吧!

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我和妻在历史的长河中荡漾。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各位游客大家好,很高兴能成为大家这次故宫博物馆之旅的导游,我叫XXX,大家可以叫我XX。故宫,顾名思义,就是昔日的皇家宫殿。自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年明朝第三代皇帝永乐皇帝朱棣迁都于此,先后有明朝的14位,清朝的10位共24位皇帝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宫城里统治中国长达5个世纪之久。帝王之家,自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时至今日,这里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

故宫又称紫禁城,究其由来,是由天文学说和民间传说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认为天上的星星中有三垣,分别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的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的说法。因此,古人认为紫微垣是天帝之座。皇帝是天帝之子、人间至尊,因此他们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宫殿的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现其位居中央,环视天下的帝王气概。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指“紫气东来”。 紫气东来”表示祥瑞。帝王之家当然希望出祥瑞天象,那么用“紫”字来命名也就顺理成章了。

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红墙黄瓦、飞檐宏利的建筑就是故宫的正门——午门。它平面呈凹字形,上有崇楼5座,整个建筑气势巍峨,充分体现了皇帝的威严,又因为整个建筑势若朱鸟展翅,翱翔天空,故又常被人称作五凤楼。

一提起午门,常让人想起推出午门斩首这句话,其实午门前并未斩过人,但是却是真真正正的死过人。那是因为明代有一种刑罚叫做廷杖,行刑就在这御路东侧。本来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打,但是到了正的14年正德皇帝朱厚照为了惩戒那些妨碍他下江南选美的臣子,对130位臣子实施廷杖,当场就打死了11人。这听起来确实十分残忍,但是要是到了元宵佳节,这里就是另外一番景象,悬灯结彩赐宴百官,喜气洋洋。

现在我们就正式进入了故宫,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从整个建筑布局来看,故宫分为外朝内廷,外朝主要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发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筑是3大殿还有文华殿和武英殿,而内廷主要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御花园,今天小陆要带各位观赏的也就是这条线路,而我们将要走过的从三大殿到御花园的这一条正南北的直线,也构成了故宫的中轴,这个中轴又延伸成为整个北京城的中轴线,十分神奇。

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规模宏大,气宇轩昂的三大殿。大殿坐落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上,之所以这样,是为了将大殿托起以增强气势。而如此大的广场前没有一棵树,也是故意制造一个开阔空间,古人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中间这座宫殿就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规制最大的一座,它就是民间老百姓津津乐道的皇帝的金銮宝殿,其实真正的名字叫做太和殿。太和殿高35.5米,东西长63米,南北长35米,面积约2380平方米。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听到皇帝说“起驾金銮宝殿”,好像金銮宝殿是皇帝的办公室。其实并不是这样,每逢元旦,冬至,万寿以及皇帝登基,大婚,命将出征等重大活动,才到太和殿举行隆重的典礼。

大家请注意看,在四个屋檐上各有一排动物,原来是钉子,用来固定瓦片用的,后来换成了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可以辟邪,而且数量越多,表明建筑越重要。太和殿上有9个,9是阳之极数,依次为

7、

5、

3、1,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许有这种装饰的。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社团文化周之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一、活动主题

参观博物馆,拓展新视野

二、活动名称 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三、活动时间

2011年11月26日8点30——15点30

四、活动地点 湖北省博物馆

五、活动主办单位:武汉纺织大学社团联合会 活动承办单位:武汉纺织大学历史文化学会

六、活动目的及意义:

(1)让会员在参观中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历史的精髓,让会员亲身感受祖国由古到今的巨大发展和历史变迁,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培养他们热爱地域文化的情感。

(2)为会员提供一个开阔视野的平台,积极提高广大会员对湖北文化的了解,丰富广大会员的课余生活。

(3)开拓大学生的眼见,促进会员的实践能力,同时凝聚会员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

七、活动对象 历史文化学会全体成员

八、活动流程: 1.活动前期的准备:

(1)由组织部部长在11月11号之前写好策划书,并由历史文化学会组委会审核,并且经过协会会员同意。

(2)由历史文化学会组委会成员于11月13号去湖北省博物馆进行考察。

(3)秘书部负责在下周星期四之前通知各部门人员在星期六上午8:00在一食堂门口集合。

(4)学术部做好活动相片的采集。

武汉纺织大学历史文化学会策划书

2.活动过程中

(1)各部门部长提前十分钟到一食堂门口,并负责清查本部门的人数,上报到秘书部。

(2)到达湖北省博物馆后,一切要按工作人员的要求游览,坚决杜绝做有损武汉纺织大学形象的事情。

(3)游览过程中可由历史文化学会的部长或会长进行讲解、介绍,学生自由提问。

(4)分组进行参观,中途可自由活动30分钟,有急事需报告组长方可离开。

(5)参观完后,统一在湖北省博物馆门口集合,合影留念。由各部门部长清查人数,上报人数到秘书部。任何人不得利用这次机会再去做其它的事情,必须一起坐车回到学校,如有违反,将严肃处理。 3.活动后期

(1)秘书部于两天内写好这次活动的新闻稿,并及时交给学术部,学术部连同图片一起编辑后上传。

(2)在历史文化学会例会上会长进行总结。

九、活动注意事项

(1)各位部长必须要通知到位,每位参观者必须佩带学会专用徽章。 (2)在过马路及坐车途中要注意安全,严守交通规则。

(3)在参观过程中要会员严守博物馆的相关规定,不得大声喧哗,不得乱碰设备仪器,如有违反纪律者,协会组委会视情节予以处分。 (4)中途任何会员和部长不得离开博物馆内,如有特殊情况必须经过会长批准,在参观完后必须要跟着大部队回到学校。

十、活动经费预算

包车车费12-15元/每人 门票免费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我们参观的第一站就是“曾侯乙墓”。顾名思义,是曾国的国君曾侯乙之墓。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展示的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发掘的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墓出土的精华文物。此墓葬距今2400多年,出土多种文物万余件。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价值之高,保存之好,轰动海内外。陈列分祭厅、青铜器、兵器、车马器、竹简、漆木器、金玉器和乐器八大部分,共展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360件。其中,造型奇妙、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青铜鹿角立鹤、联襟大壶、尊盘、鉴缶;迄今仍很锋利的多戈戟和三角剑形的殳;包容文字资料颇多、又系我国最早的竹简;重达2156克的特大金盏;制作方式与风格迥异于楚、秦的漆木竹器等,均是考古中所罕见的珍品。尤其是乐器展品中的一青 铜编钟,更是无价之宝。

在省博物管我还有幸认识了古代的《金锭》《金花丝镶宝石带》《冕冠》《金螺丝镶宝石青玉缕空双孪鸟牡丹簪》《玦》君子能决断则佩玦,玉环有缺为玦。同时还认识了不少的青铜器、漆器、编钟、编等。

当我们走进服装展厅时,厅内摆着从古代到民国各种各样的衣服,有清代甲胄、清代官服、清代女绣花裙„„其中,那威武的清代八旗军服装特别引人注目,盔帽用铁制成,盔帽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红缨枪,铠甲的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在胸前和背后都有一个护心镜,闪闪发光,镜下前襟的接缝处有一块梯形护腹。看着,看着,我眼前仿佛出现了战士们穿上这件衣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善战的情形。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几经周折,我们来到了淮北市博物馆的大门口,那苍劲有力的“淮北市博物馆”立刻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六个金色的大字便是我国近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于1977题写的。淮北市博物馆(又名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始建于2001年8月,2004年9月开馆,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10670平方米,总投资3500万元被誉为,淮北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淮北市博物馆是一座把煤文化与隋唐运河文化巧妙结合起来的建筑。象征着淮北这座煤炭城市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在历史长河中勇往直前,奔向光明的未来。其建筑风格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有现代的节奏感。淮北市博物馆共设八个固定展厅:隋唐瓷器厅、汉画像石厅、十二大名人厅、运河遗韵厅、宋代瓷器厅、书画厅规划厅、古相贵珍厅,分别展出淮北地区出土文物和征集的全国名人字画,这些展品都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为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做出了积极的作用! 随后我们便跟随讲解员进入了展馆。首先我们参观的是淮北市博物馆的序厅,在这里我知道了淮北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

化遗存。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尔后,春秋宋国的别都,秦之泗水郡,西汉沛郡,东汉沛国的治所设于相城。现已在相城地区发现、清理古墓葬、古文化遗址数百处,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以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地方特色为世人所瞩目。

接着我们进入了淮北市博物馆的隋唐瓷器厅,内展出了很多瓷器,它们不仅精致优美,还有着很深的历史意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青釉刻花执壶和长沙窑青釉题诗执壶了。青釉刻花执壶高21.2厘米,口径8.8厘米,腹径12.6厘米,底径6.7厘米,它侈口,长颈,平沿,斜肩折收,弧腹,圈足,肩部饰有对称的一弯曲形长流和一条形把,上下分饰两道凹弦纹,中间刻花纹,腹部用坚纹分隔为四个区域,刻有对称的牡丹纹。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闪黄,是一件艺术珍品。长沙窑青釉题诗执壶高18.6厘米,口径9.6厘米,底径9.4厘米厘米,它敞口,长颈,溜肩,瓜棱形筒腹,平底。肩部对称装一棱形短流和一长条形把,流下题一五言绝句诗:夕夕多长夜,一一二更初,田心思远客,门口问贞夫。通体施青釉,有着很深的历史意义。

随后我们进入了淮北市博物馆的心脏—运河厅内的码头遗址。这里以木刻画和古船遗址为展览重点,在这里我了解到了:1999年初,安徽省在改造宿永公路淮北市柳孜段时,陆续发现一些唐宋时期的文物,这引起了淮北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立即向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报告。同年5月,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省考古所与淮

北市博物馆、濉溪县文管所组成联合发掘队进驻柳孜。经过多年的努力,隋唐大运河遗址的发掘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与专家的关注。先后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很深的历史价值,与其一起出土的文物也有很多,像巩县窑三足、磁州窑白釉黑花罐、寿州窑黑釉双系罐和三彩虎枕都是极佳的集艺术与历史为一体的珍贵文物,令世人和外国友人刮目相看、嗔目结舌! 然后我们又参观了汉画像石、宋代瓷器厅的精美产品,这些展品都带给了我们视觉得顶级享受。

这次的参观使我感受到了快乐,收获到了幸福。真是我打开眼界,增长知识。博物馆真是太棒了,我们的家乡真是太繁荣了,我们的祖国真是太伟大了!我爱历史,更爱我的祖国!

西苑中学七六班

孟祥升

2011年3月23日

一、鹅头桶

正月初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温州博物馆参观。在博物馆里最让我留连忘返的是艺术品展厅。在展厅里各个年代各种造型的艺术品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特别是有一只造型独特的木桶吸引了我的眼球。那是一只什么桶呀?一只圆圆的桶上有一个长长的把,这个把的造型是一只鹅头,桶沿是高低不平的,因为它代表着鹅的翅膀和尾巴,整个桶看起来就像一只浮在水面、回头展望的鹅,使我想起一首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爸爸告诉我说:这种桶是温州最有特色的木桶,叫鹅头桶,是古人用来装洗衣服的,因为古人洗衣服是到河里

的,人们把洗好的衣服放到桶里,然后用手挎着鹅头桶提回家,这样既轻松又好看。我心想古人真聪明,我也要好好读书,假如我也发明一些东西放到博物馆,让将来的观看,那该多好啊!

二、蝴蝶盘

呀,博物馆里怎么会飞进蝴蝶来呢,哦,是我老眼花眼了,那不是蝴蝶,是蝴蝶造型的木盘子,它是用一块木板刻出来的,上面有一圈圈的年轮,整个盘子漆成棕红色的,可好看了。听爸爸说,“这是古代人在过大年的时候装水果,瓜子招待客人的,叫蝴蝶果盘。”我们家也有果盘,但那是玻璃做的,虽然看起来很洋气,也很好看,可我还是喜欢这只蝴蝶盘。不知道现在还有这种盘子卖不?

三、活字印刷

在展厅里,我看到了木刻的和泥土烧制的活字印刷字盘,在爸爸的讲解下,使我知道了印刷的基本发展史。

最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要印书,先在一块磨平了的蜡石上将文章刻上去,然后一张纸一张纸地拓印出来,如果要印第二篇文章,就把原来刻好的文章磨掉再刻,这样很费时,而且无法再版。后来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人们觉得方便多了,毕升把一个个字刻在特制的泥块上。然后烧硬要排版时,就按文章将这些字排在一个特制的字盘里再去印刷,印完了放起来以后还可以再用。到了近代,人们发明了机械印刷,印刷的速度是快了但是排版还是要手工操作的,其实也没多大进步,现在可好了,采用电脑激光排版了,不但印刷速度加快,质量也越来越好,不知道将来的印刷还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2009年3月7日到区博物馆参观,看到了上至商周下及明清的出土文物。展览的品种繁多,有石器,青铜器,铁器,玉器„„

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剑身一尺来长,其造型大致均为宽窄宽窄结构,看过关于兵马俑的研究的电影《复活的军团》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防振结构。青铜剑由于青铜本身的属性很容易被折断,铸造使用宽窄宽窄的防振结构可以延长铜剑的寿命,同时可以增强他的杀伤力。于是不得不感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能让青铜剑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再次给我予震撼的便是在家乡西林出土的西汉时期的铜鼓。鼓身遍为青铜铸造,直径约为一米,由上鼓和下鼓两个部分构成。上鼓和下鼓分别为鼓身的上部和下部,上部和下部合起来便是完整的鼓身。鼓面绘有精致的图纹,至今仍清晰可见。关于铜鼓的功用,据说是用来盛放古代句町国国王尸骸的,因为铜鼓出土时鼓内盛放有人的骸骨。那何以见得这骸骨便是国王的呢?据导游解释,西汉时期铸造青铜价格还比较昂贵,铸造这么精美铜鼓的花费一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般人根本没有办法支付,平民死只有用陶瓷罐盛放,故推断为国王等贵族的尸骸。利用铜鼓盛放尸骸这种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虽非绝无仅有,但亦是凤毛麟角。铜鼓和铜鼓葬是我国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源地便是中国,便是广西,便是西林。西林素有“铜棺铜鼓之乡”的美称。于是思绪便飞到那个历史上闪亮的句町王国。

出门在外求学,每当提及家乡,我的内心总是一种隐隐的痛。在外人看来,家乡永远是原始和野蛮的代名词——包括我自己也曾这样认为。那是一片荒蛮的土地,穷山恶水。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穷山恶水养刁民”,家乡的人受教育程度有限,故相比之下较不讲理,兼之好事。据说某地的工厂拒收家乡的男性民工。这也是我心头的痛楚之一。住在这

里的人世代自给自足;那是封闭在群山怀抱里一座小村庄,仅有一条泥泞不堪的“公路”与外界相通。这样的一条路,来往的车辆便顺理成章的少,于是每当放假回家,等车,坐车便成为了我心头不可磨灭的痛。就这样,在众人面前,我羞于提及自己的家乡„„

站在铜鼓面前,我不停的思想着,原来家乡曾经也用有过这么一段辉煌的文明。紧接着,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于是我在众人面前大胆的站了出来——我就是铜鼓衣钵子孙。如今,家乡日渐发生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祝愿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我爱我的家乡。

散文在线(/bbs/中部展出。壶的腹壁一面扁平,两侧各有一环耳,另一面中部有一竖鼻与扁平腹部的一面相对,3个附耳系绳之后便于背在肩后携带。背壶为红陶,近口沿处绘有3个等距离的黑白彩同心圆;壶颈与环耳之间的肩部内白外黑两道细线形成一带状圈,沿带绘有黑地白彩涡纹;壶腹绘有黑白彩同心等边三角形,顶角上下相对沿壶腹排列;腹下绘有黑色细带,在其上等距白点排列;底部绘有白色圆点。我不是一个专业的文物工作者,更非一个历史研究人员,无法从专业角度进行解释和说明这件文物的特点和意义,能做的,仅仅是将我眼中看到的记录下来罢了,以后当我读到相关的资料时,能从我的记忆中找到相关的记忆片段,来让我重温这段历史,引起相应的共鸣,那或许便达到了做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精神享受了吧。

在展厅靠近里侧的中间位置,横列着一个长约2m、宽1m左右的的展台,著名文物“金缕玉衣”就静静的“躺”在里面。对金缕玉衣是早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中就已经知道了,但对它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记载上,没有一个实际的或者更可以说是基本成形的概念,今天得以在众多的参展文物中见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实属幸事、庆事。在我面前的金缕

玉衣是由一块块红白色的大小不一的玉石片组成,大的平均长约10cm、宽5cm,小的平均长约3m、宽1cm,最大的玉石片是脚底的那片,长约25cm、宽10cm左右,所有的玉石片,无论大小,厚度都不到1cm,表面光滑、纹理清晰。在每块玉石片的四角上各有一个米粒大小的孔,金丝穿过这个小孔,将所有的玉石片串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将要穿戴金缕玉衣的人从头到脚、丝毫没有放过的包裹保护起来。能看出,展示在我面前的这件金缕玉衣是为男性制作的,因为在其大腿根部有用小块玉石片穿接而形成的小筒子,用来盛装男性的生殖器官。头部用小块玉石片穿接起来、按照人的五官巧妙的分开鼻、眼、耳器官,躯干及臂膀、腿部用大块的玉石片错落有秩的穿接,手掌及脚部用大小不同的玉石片按照一定的顺序交叉穿接、用一大块整片的玉石片坐为脚底,脚趾前端用小块玉石片竖立串起,使整个脚部能合适地放入。整个金缕玉衣浑然一体,大小不同的玉石片在金线的连接下有序地成为一个整体,紧凑而不拥挤的将穿戴的人包裹在金与玉的氛围中。据资料显示,这件金缕玉衣整整花费了当时数百名技艺精湛的玉石匠人两年多的时间,花费的资产相当于几百户富裕人家一年的所有花销总和。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来制作出的金缕玉衣,显示出当时的统治者希望通过这种外在的保护来达到自己尸骨永存的愿望,但后来发上的事实可与他们的想法背道而驰,往往在他们穿上金缕玉衣不久的

以后,他们的坟墓就被垂涎于墓室宝物的盗墓人所挖掘,宝物被偷盗,而他们的尸骨却落的个荡然无存的地步。

一件件的珍品,在我的眼底出现,一段段的历史,在我的脑海中重现。宋呆瓷器珍品“官窑贯耳瓶”、两汉时期的“碧玉谷纹璧”、唐代的“骑驼乐舞三彩俑、三彩马”、商朝的“玉援铜内戈”、两汉时期的“市楼画像砖”、汉代青铜灯具“彩绘铜雁鱼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牛车”、让我痴迷的“四羊方樽”等等珍贵的文物,在我的面前一一闪过,让我通过它们去解读和感受那段昨日的辉煌,所有的这一切让我留恋、让我驻足、让我忘记了去分辨左右两个展室布局上的不同,更让我忘记了朝代的更替、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恍惚间不同朝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展现在我的面前,而我,也贪婪的呼吸着那已经久远了的熟悉的祖先的气息,深切感受着祖国母亲的博大精深。

四、中国青少年书画大赛获奖作品展

妻和我的艺术修为都很肤浅,加上我们对于书画作品本身的兴趣不是很大,因此,对于在博物馆一楼中间展厅展出的

“中国青少年书画大赛”获奖作品,兴趣不是很大。对于书画作品的作者们我们很尊敬,也很佩服他们的扎实功底和精湛技艺,只是我们不懂欣赏罢了。在这些作品中间犹如例行公事般走马观花的匆匆穿行了一圈,脑子并无多少印象的情况下,便由进入的门走出了展厅,朝下一个展厅走去。

五、商代江南-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

对青铜器的认识不多,对那个时代的了解更少的可怜,只知商朝是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时代,今天,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江西省文化厅共同举办的“商代江南-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让我和妻在领略美妙的青铜器皿的同时,更增加了许多关于青铜时代的认识。

此次展出的展品,发掘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它是是继河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堆之后又一震惊世界的商代青铜器遗存。(1989年9月20日,新干县大洋洲乡程家村村民在涝背沙洲(古称“三把伞”)取土修护赣江大堤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十多件呈墨绿色的青铜器,后经科学发掘,出土物极其丰富,主要有铜器、玉器、陶器等,共1478件,其

中铜器475件,玉器754件,陶器139件,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这是目前在同一遗迹单位内出土商代青铜器最多的一次,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杂器5类,仅作为礼器的鼎就有方鼎、圆鼎、扁足鼎、鬲鼎4类共30件,品种多,器类全,铸造精工,造型奇巧,在器耳上装饰圆雕虎、鹿、鸟一类动物的造型让人耳目一新——以上资料引用于江西文物信息网)。

我与妻漫步在展厅,解读着青铜器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美丽与古老。展厅分为“发现与探索”、“ 来源与融合”、“铸铜与琢玉”、“造型与纹饰”四个部分。通过参观,我和妻在领略到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文物的精美造型与纹饰,同时也学习了不少的青铜器知识。

在展厅的出口,模拟再现当时发掘这批青铜器文物的场景,看着一件件的“青铜文物”在刚刚被发掘出后静静的躺在地上,静静的任自己的身躯在土中掩埋,似乎等着人们围过去后,开始讲述哪个古老的过去。

顺着展厅的通道慢慢的走着,不时的和其他的游人一样,驻足于某一件展品前,静静的站着、盯着展柜中的展品,“听”着它娓娓述说着它的由来,还有它哪个时代的我们的祖先如

何样的生活。每一个展品都是一部生动的历史,同样,每一个展品都是一本厚厚的史书。

我被青铜器的美丽所征服了!

伏鸟双尾铜卧虎的奇妙造型,让我不由的记住了它。半卧欲起的老虎四足屈蹲,却又腹空且底部不联,竖耳的面目显得狰狞,獠牙前露、凸目粗眉,尾尖上翘的双尾后垂,但在如此凶恶的威虎背部,却伏着一只短尾小鸟,尖尖的喙,圆睁的眼睛,抬着头不知道在看什么。整个青铜器的造型独特、形象逼真,使我们这些游人们的眼睛不忍转到别处。

面对着展览的珍贵青铜器文物,我深感自己文字能力的不足,更为自己有限的记忆而遗憾,如果我能多些记忆,如果我能强些文字,那这些青铜器的美丽和神秘,就将多些和久些陪伴在我的周围,让我继续心醉,让我继续感受祖先们的气息。

六、意大利视觉印象——意大利建筑和设计展

欧洲的现代工业革命曾一度在带给人类高度的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将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恶化的负面效果带给了欧洲大陆,所幸的是欧洲人民逐渐的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峻迫性。欧洲大陆的民众们已朝着环保、节能型的社会努力,此次的“意大利视觉印象——意大利建筑和设计展”让妻和我领略了他们在这方面的风采和努力的成果外,更领略了意大利的美丽和独特的风格。

经由博物馆右侧售票处旁边的楼门上到五层的顶楼,在展厅门口平缓了一下刚刚快速爬楼后的急促呼吸,缓缓的与妻进入展厅。屋顶的投影在10m长短通道两边的墙上打出意大利的秀丽风光,让刚刚进入的我们被意大利紧紧的包围。

展厅中间由木板按照不同的主题隔成各自独立的空间,意大利人的日常生活、体育运动、影视艺术、机械制造、建筑、幼儿教育等主题在不同的独立空间中向游人展示。通过对每个主题内展示物品的参观,游人们了解和感受着同处一个地球的意大利人的方方面面。

以前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过的“红唇”造型的沙发、“棒球手套”式样的沙发此次以实体方式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在感叹意大利设计师的浪漫之余,对他们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赞

不绝口,更佩服意大利人享受生活的方式和舒爽;在日常生活的小展厅里,我被两幅完全由各种水果拼凑而成的人物肖像征服;巨型的万花筒和设计精巧的玩具显示出意大利人在婴幼儿教育方面的独特与智慧;高速铁路的纵横显示着意大利交通的发达;而不同年代的各种款式和性能的摩托车,又在向参观者诉说着意大利悠久的重工制造业的故事;浓缩比例的建筑模型则向人们展示着意大利建筑风格的独特和创新;而在体育展厅里,万花筒式的布置中放映的刚刚夺得“大力神杯”的意大利足球队的精彩射门,使喜欢激情的意大利足球的游人驻足不前。

注重环抱节能的意大利人重视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掠夺,一件用废弃的钢管连结在一起做成的软式书架,中间用废旧的铁片做成搁挡,在环保和节省资源的同时,突现着使用者的个性,体现出意大利人注重实效和依然浪漫的特点。

体味着意大利人的激情和浪漫、智慧和严谨,感受着意大利的风光和秀色,我和妻意尤未尽地离开了意大利主题展厅。

七、后记

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03年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直属文化部,是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建成的,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1959年8月,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大楼落成,同年10月1日,在国庆十周年之际,开始接待观众。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于2004年正式开始进行改扩建,计划于2007年底完成。改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面积将由现在的6.5万平方米增加到15万平方米,将建设成与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相称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博物馆。

由于妻和我的历史知识都很匮乏,加上准备不充分,忘记带笔记本和照相机,在参观的过程中没有做相应的笔录和相应的图片记录,丧失了许多的历史知识和珍贵照片;但我们又是幸运的,能够参观到这么多的宝贵文物。当我们一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众多的文物中间漫步时,感受到了不同时代的历史气息,领略着昔日的时代风采和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在时间的流逝中,每种文明都经历了各自的产生、发展、鼎盛与衰败的过程,都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的现代文明也在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向前、向着鼎盛发展,

在走出国家博物馆的刹那间,我不禁在自己的心中轻轻的问道:我们的文明,将会怎样的前进呢?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段历史又在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我找不到答案,又或许这个答案,只有等到我们都烟消云散很久之后,才可能由我们的子孙后代给出一个客观的评述吧!

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我和妻在历史的长河中荡漾。

上一篇:幼儿园秋游活动总结下一篇:进步宣传月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