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案范文

2023-03-16

将相和教案范文第1篇

孟凡梅

教学目标: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2、研读“完璧归赵”这一小故事,理解“理直气壮”、“完璧归赵”等词的意思。

3、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大义凛然等品质,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思路。

2、通过研读蔺相如的语言,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大义凛然等品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复习回顾: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事件组成的?

思考:这三个事件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并自由选择关联词“因为„所以„” “只有„才„”理清前因后果。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

1、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三个事件中,有一位贯穿始终的灵魂人物,他是谁?(生交流)(板书:蔺相如)。

2、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

3、品读廉颇的话。

(1)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

(2)出示第一句: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每个人,你现在就是廉颇,就说这句话,(抽生读书)感觉这廉将军什么样?

(3)出示第二句: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

到我头上去了。

自己读试试。(抽生读书)听出廉将军对蔺相如什么态度了吗? 觉得蔺相如有没有真本事?所以他的决定就是„„

(4)出示第三句: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齐读。

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三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廉将军在你的面前?

三、友情调解,感悟蔺相如其人

既然是廉将军的认识出现了问题,那咱们就来帮帮廉将军,全面了解了解蔺相如这人吧!既然廉将军认为蔺相如是靠一张嘴被封为上卿的,那我们就从蔺相如所说的话开始研究。

(一)自主阅读

给你支点,教你几招:

☆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说明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学习建议:大家找出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写上批注,来说明蔺相如是有能耐的。

(二)同桌互相交流体会。

(三)好,来,按课文叙述顺序交流你画出的内容。(抽生交流)

1、临危受命

同学们,请思考:蔺相如的这番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用一个词就是——临危受命(板书)。那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蔺相如太聪明了,所以赵王一问他怎么办,他就不加思索地说了这番话?为什么?引导学生交流: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那这时他会怎样地说这番话?你来补充: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地说。

太好了,所有的男同学我们都是蔺相如,端起书一起来胸有成竹地读书。

2、略施小计

来,继续交流蔺相如的话。抽生读“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好,同学们,就这句,真话假话?那就这句假话,你觉

得蔺相如此时说得妥不妥?为什么?

3、理直气壮

和氏璧既然已经回到自己手中,蔺相如再说话可就——理直气壮了。谁能读出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来?(抽生读,同时提醒其他学生:现在,我们就是秦王,听听蔺相如的话。)

秦王们,你心里想什么?也恰恰是这个“撞”字,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啊,这真是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大无畏精神呀!

4、大大方方

我们来合作读读第九段,我读旁白,大家读蔺相如的话。

同学们,放下书,回顾完璧归赵的故事,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组关联词来总结:在这场和氏璧的争夺战中,之所以有“完璧归赵”的结果,是因为------------------------

5、不辱使命

当然,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结束,几年后的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更是面对秦王对赵王的的侮辱,说出了怎样的话?(生读蔺相如的话)来一起告诉廉颇,蔺相如是靠的耍耍嘴皮子立功的吗?靠的是什么?

6、顾全大局

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无畏的上卿,面对廉颇的这些片面评价时却说出了怎样的话?(抽生读),你听出了什么?

四、将相之和,品名著之魅力

同学们,我们尚且听出了蔺相如的识大体、顾大局,更何况是大将军廉颇呢!来看插图,廉颇与蔺相如共同的忠贞爱国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板书)

画面定格在“负荆请罪”这个历史瞬间,现在我们对率直、居功自傲的廉颇是不是又有一个新的认识?(生交流)板书:勇于改过,维护国家利益。

好了,同学们,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这段故事,能够流传千古,除了因为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还因为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意义,我读完以后最大的感触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

荆。”送给大家。

如果对历史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五、作业设计

想像写话:看173页的图画中,我们不妨化静为动,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两人见面会是怎样的情景,他们会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

将相和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类型:新授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 授课人:王亚丽 教具: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生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采用讲述三个故事,给故事加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设计思路

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角色转换媒体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以读助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感悟语言。形成能力,形成语感。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2.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找出文中的生字词。 2.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渑池:地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境内。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三、小组讨论。

1.说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2.大家试着用小标题进行概括。 3.根据小标题找出相应的段落。 (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 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

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四、学习“完璧归赵”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1-10自然段),找出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蔺相如分析两种可能性并提出对策,目的是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亲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使赵国变被动为主动。说明了蔺相如深谋远虑,机智过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觉察到亲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池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疵,巧妙的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和氏璧的故事)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下节课请同学们来看“渑池之会”。

五、布置作业:

将相和教案范文第3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识13个生字,书写8个汉字,掌握双人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踢毽子的乐趣,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毽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会踢毽子吗?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

2、学生表演后,评一评谁踢得好。

3、刚才一些同学踢得好,一些同学踢不好,为什么同是一个毽子,会出现两种情况呢?

4、指名发言,导入新课。

5、板书课题。

二、认识生字,读准课文。

1、学生听录音范读课文,并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读读、认认。

3、教师出示文中本课生字认读。

4、从词中抽出本课生字认一认。

5、回到课文,分段指名读课文内容。

6、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问题导学,读懂课文。

1、老师教我们踢毽子时,毽子在老师脚上听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反馈。

(3)出示图一,引导理解:毽子听话极了。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踢毽子的乐趣。

2、看着毽子这么听话,我们真想踢。可是刚开始时,毽子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1)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引导理解。

3、听了老师的话,我是怎么做的?结果呢?

(1)指名反馈。

(2)出示图二引导感受:毽子变乖了。

四、课时总结:

毽子原来是很不听话的,可是练习多了它就会很听话了,我们做事情、学东西也一样,刚开始学不好,做不好,只要我们认真练习,掌握其中的方法,就能做好学好了。

第二课时

一、巩固全文、练习说话。

1、分段开火车读课文,评议。

2、指名说说:毽子是怎样变乖的?

3、齐读课文中老师的话。

4、引导说话: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刚开始时__________________,我就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______。

5、同桌说一说,听一听,评一评谁说得好。

二、识记生字,积累词汇,练习书写。

1、识记生字

(1)抽读生字

(2)开火车用生字进行口头扩词,理解字义。

(3)指名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些字。

(4)学生反馈识字难点,教师重点指导识记。

2积累词汇

(1)认读“词语花篮”中的五个词语。

(2)找出“词语花篮”中的一对反意词加以识记:陌生----熟悉

(3)找出其它词语填在“词语花篮”里。

3练习书写。

(1)认读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

(2)逐字扩词,理解字义。

(3)归类识记字形,练习书写。

三、课时总结。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认真地去发现它其中的方法,一定会做得又快又好的。

四、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练习扩词。

2、写一写你喜欢 玩的活动。

板书设计:

毽子变乖了

开始:一点儿也不听话(陌生)

每天都抽时间玩

将相和教案范文第4篇

常言说“言为心声”。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教师要让语言开花, 让语言之花怒放, 不仅要开放得鲜艳夺目, 还要香气四溢, 要让听者不仅动容而且动心。让语言讲出的知识是有生命的, 让语言讲出的道理是有灵性的;让语言表达出的情感不管是喜悦的还是忧伤的, 不管是热情的还是淡泊的, 但都必须是真诚的、是美丽的;教师要用语言化解代沟, 用语言来打开心结要用语言来领航, 驱除心灵的黑暗, 迎接人生的光明……

教师无论在课堂内外, 所说的每一句话, 包括语音、语调、语气、语速, 语言的准确度、清晰度, 幽默感、节奏感等都十分重要。教师的语言代表着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风尚、修养学识以及对学生的关爱对教学事业的挚着, 都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色彩, 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而长远的影响。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是美好情感的桥梁, 而且是空中的彩虹桥, 只要有语言之桥飞跨你我, 则会天堑变通途。

教师应该是语言的魔术师, 要熟练地运用语言。首先教师要控制语速。教师需要有演员的天赋和素质。教师在对学生讲话时不能随心所欲, 要完全摈弃自己的说话习惯。教师说话时要不快不慢, 不急不躁, 要款款袅袅, 娓娓动听。如果平时说话太慢, 面对学生时则要提高语速, 如果平时说话太快, 则要放慢速度, 至于这个速度要提高多少或要放慢多少, 还要拿捏准确, 不能出现偏差, 否则教学任务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 而且还影响了声音的节奏感, 进而影响教学效果。这个工夫可不是一下子就能练出来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其次, 教师要控制语调。教师说话要亲切, 要有长者风范, 要充满慈祥, 饱含深情, 要在威严中显出温和, 在训导中透着关爱, 做到这一点, 那可得要掌握和运用好语调。一般来说, 教师说话要多用升调, 因为升调可以使声音婉转动听, 使声音甜美亲切, 使声音柔和温婉, 可以以柔克刚, 使赞同者感同身受, 使犹豫者消除疑虑, 使反对者不忍拒绝, 水滴石穿, 事半功倍。升调还使语言灵活不呆板, 少一层说教, 多一层亲情, 它能扫除沟通障碍, 增添吸引黏着, 使师生之间和风细雨, 整个教室如沐春风。使说教者和听学者和谐统一共享精神大餐, 同创心灵画卷。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教师说话还要注意音高。声音过小, 虽洗耳恭听也不知所云;声音过大则如蝉噪, 让人心烦意乱, 难于静心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因而教师讲话时一般都是要改变自身的先天条件, 把声音的高度控制得恰倒好处, 既不能涓涓细流又不能如雷贯耳, 要像山泉吟唱, 如小河曼歌, 要字字入耳生根, 句句春风化雨。

教师讲话还要注意语气。教师要根据场合、情景、对象、性格、性别、年龄等不同的情况, 而运用不同的语气来讲话, 这关乎教师教育和训导的效果。教师的语气可轻可重, 可婉转, 可直接, 可严厉, 可和蔼, 要做到灵活运用, 恰当运用。比方说公共场合要婉转, 私底下要严厉, 对内向者多鼓励, 对敏感者多婉转, 对豁达者多直接……还要婉转中不含宠腻, 严厉中不失温柔, 要柔中带刚刚中带柔, 刚柔相济。教师讲话如能为学生接受, 则字字珠玑, 教师讲话如不能为学生接受, 虽为至理名言则也如同嚼蜡。教师要察言观色, 审时度势, 适当运用和转换语气, 运筹帷幄, 灵活周旋, 因此, 教师需要具备学者的博学, 演员的演技, 外交官的睿智。

教师讲话还需要注意准确度和清晰度。教师讲话应该毫不含糊, 清晰明了, 准确无误。教师一人讲话, 众人效仿, 稍有偏差, 则会贻误无穷。错误的东西一传十, 十传百, 以讹传讹, 后果不堪设想, 更何况教师说错话, 传错道, 则是十传百, 百传千, 千传万的事情。因此, 教师的责任重大可见一斑。我们常说食不厌精, 语言也不例外。教师讲话要避免罗罗嗦嗦, 东拉西扯, 否则就会浪费青春, 浪费生命。因为教师讲话同别人不同, 不是拉家常, 不是消磨时间, 不是聊天, 而是教人智慧和学识, 而且教师面对的对象大都是年轻人, 少年儿童, 青年学子, 教师面对的还不是一个人, 而是一个群体, 教师浪费掉一分钟, 就等于浪费掉一个群体的一分钟, 若将这些一分钟按人数累加, 或许就是一个小时甚至是几个小时。由此看来, 教师的时间观念要比别人强得多, 教师在讲话前务必要做好充分准备, 要心中有数, 胸有成竹, 教师不能允许自己浪费哪怕一分钟时间, 这样才不至于愧对这个神圣的职业。

教师讲话还应注意幽默感和节奏感。教师讲话要有幽默感, 这样不仅仅是为了调节气氛, 打破僵局, 还能够充分显示教师的机智和风趣, 增加个人魅力, 还能使授课喜闻乐见, 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讲话要有节奏感。苏州园林因其有九曲回廊, 移步换景, 庭院湖石的错落有致而闻名天下, 讲话犹如园林, 也要讲究抑扬顿挫, 节奏多变。如果一直平铺直叙, 当然会枯燥乏味, 令人难耐。教师讲话当激昂处激昂, 低落处回旋, 伤心处声噎, 欢快处叠翠。声情并茂, 节奏分明, 如诗如唱!

另外教师讲话时若能配以适当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则会更加出神入化。

总之, 教师要做到和学生琴瑟和鸣, 一定要经过千锤百炼。不经一翻寒霜苦, 哪得梅花扑鼻香?不下一翻苦工夫哪能雨后见彩虹?或者下了工夫也不见得能达到这种境界。毕竟孔子只有一个, 于丹也只有一个。但不管怎样, 这是一个理想, 是目标, 是追求, 是努力方向。只要努力, 做不到最好, 总能做到更好!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 要努力做到不辱使命!那么就让语言来唱响吧!

摘要:本文是一篇论述教师语言的习作。它指出了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语言所起的重要作用。它还从语速、语调、音高等几方面论述了教师在运用语言时所应注意的语言艺术和技巧等, 立意新颖, 淳朴务实, 诚恳意切。

上一篇:音乐课教案下一篇:四年级教案

热门文章

将相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