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3-04-04

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在校学生 心理发展 学校教育 心理健康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时期,此阶段他们自我意识增强,但认识结构、判断能力和行为方式都有待提高。他们思维活跃但不稳定,思维单纯,模仿性强,易冲动,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的生活、成长的烦恼,还有来自家长、教师及学生自身的过高期望,常常会诱发学生的消极情绪,产生不良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问题一旦得不到及时的心理辅导,容易出问题,甚至违法犯罪,给学生素质和社会稳定造成影响。为此,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又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观原因

在校学生虽未进入社会,但他们却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然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有着很大的差距,表现出一种不适应态度,产生心理问题。

(一)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出现了生理发育加快,肌肉骨骼迅速增长,身高体重随之猛增,内分泌的生长、激素的系统作用下,中枢神经系统迅速发育,以甲状腺机能旺盛而刺激各级神经系统致使神经系统出现兴奋与抑制,性器官发育成熟和第二性特征的显露,随着机能本能量代谢旺盛,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由于生理的发育直接影响着心理的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在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着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心理上探索能力和好奇心加速发展,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但认识能力的发展还不成熟,情绪上具有极大的冲动性,自我控制力不强,这些矛盾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一旦心理教育不能及时跟上,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二)心理结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矛盾

在校学生由于心理诸因素发展尚未成熟,各心理因素之间尚不协调,使心理结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矛盾突出。青春期情绪比较强烈,发展迅速,而认识能力的发展有限,认识与行为容易脱节。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出现辩证思维,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难以统一,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而意志力一般比较薄弱,控制力差,容易感情用事,又随着他们独立性意向的发展,拒绝他人的干涉,与家长、老师之间的感情疏远,摆脱他人控制的能力日益增强,但又希望在同龄人中寻找支持,又不能分辨好恶,加之自尊心很强,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极为敏感,情绪波动大,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向成人接近,然而离成人心理又有差距,造成理想与现实相脱节,便产生心理问题。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客观原因

1.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和积淀了等级观念,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管理中,老师强调自身的权威、特权,认为高高在上,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而青少年正处于信息时代,在网络化的影响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使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纷然杂陈,不同观点相互激荡,不良的文化思想和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学生幼小心灵,使其思想、行为与老师的教育发生抵触、冲突,产生心理问题。

2.社会环境的影响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形成,受他们所上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受西方文化的侵蚀,受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下,把金钱作为人生价值评价的唯一标准,把人格金钱化,以自我为中心,社会上产生了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赌博、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由于青少年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进行教育,他们在求知探索欲望的趋使下,容易受暴力影视、黄色书籍等不良宣传品和腐败堕落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容易受到坏人坏事的重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形势的发展,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物质生活强烈追求和向往,对个人、对社会十分注重经济效益,强调自我的存在,追求自由的人格,强调自我的价值,但理想与现实相矛盾,出现心理问题。据有关资料表明,当前大学生中有心理健康问题最低是4%,最高达64%①;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常规,心理障碍已成为近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②;青少年有抑郁障碍达44%,曾有过自伤行为,有自杀念头的比率是49.33%③。面对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适应,据重庆市对综合、理工、文史、艺术、师范、医院校分类,抽取10所高校调查,虽然都有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但有专兼职人员400多名,其中约占9%,专兼职人员与学生总数之比为1:4000,有心理医生仅占4.2%④;浙江省对全省城镇和农村148所学校开展问卷调查,有专门负责这方面工作的领导并配备有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学校仅占37.1%,从师资队伍建设看,39.2%的学校没有心理辅导教师,兼职教师中,属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只有4名⑤。师资力量严重缺乏,领导也不重视,极不适应当前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三、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心理教育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以教育为本,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通知精神,将心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必修课,按照要求各学校必须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心理咨询室,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教育管理部门成立督导组,使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教育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学生心理素质好,学习质量就高,从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既有利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此,各级领导特别是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高屋建瓴,统筹安排,成立组织机构,把这项工作列为学校日常工作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2.开展心理教育辅导与心理咨询活动。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因家庭环境,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不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同,要依托公共学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放心理基础知识课,增加经费,购买心理健康书籍,以供学生阅读。还要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器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反映出的带有共性的心理热点问题,开设系列心理讲座,还要针对个别学生反映出的个别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分别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生活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等问题得以解决,要使心理咨询工作达到目的,要求老师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才能使咨询者讲心理话,教育、干预和治疗才具有针对性。同时,还要开设热线电话,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健康疾病、恋爱及性问题得到广泛和快速地帮助解决,使心理失衡者得以健康发展,要从个别辅导入手,逐步向团体辅导与训练,重点放在团体成员的互动中,通过开展实践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适应性强的健康活动,在互动中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以协调健康发展。

3.建立“筛查、干预、跟踪、控制”心理健康一体化工作机制。建立常规性的心理健康检查制度,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普查,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干预和治疗,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对突出的心理问题,学校又无力解决的,学校应与卫生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变化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芽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为此,学校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档案随其升学进行移交,使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都能够掌握。按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化解心理健康问题。

4.建立统一的心理健康评估体系与有效监督机制。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机构不完备,制度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严重欠缺,科研成果难以转化等突出问题,因此,要建立全国性的领导机构,建立健全行业标准,统一的评估体系,制定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各学校和教育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工作制度和责任追究办法,落实实施监督的长效机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明确监督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查、督导,对领导不重视,措施不落实的学校要追究责任,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性强,除教师应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外,还应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才能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健康的开展。为此,要注意录用一批心理专业的毕业生,增强专门人才。学校还要积极鼓励支持和选派一批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习或培训,还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了解、掌握学习国内外有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情况,以改进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构建多途径、多载体、多阵地、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同时针对当前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的现状,各学校要利用网络技术,开设专门心理教育网站,明确专门教师负责,全国联网,利用网络和电话开展咨询,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实现资源共享。还要建立全国性研究分析机构,形成完备的一体化机制和危机预警机制,面临的突出心理问题,进行公布,提出预警,使预防、控制和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校教学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进入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必须掌握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为此,心理专业的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对非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掌握心理知识的能力,使各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上都结合心理知识,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教学,把心理健康教学自觉体现和渗透到教育实践之中,对学生进行自觉的,有意识的影响,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统一起来,纳入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在于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在于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它们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心理教育是提高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的关键。为此,要针对学生中带有普通性、倾向性、典型性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早恋、网恋、未婚先孕、明星自杀、毒品问题、艾滋病等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观点,老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矫正其心理问题,使其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遵守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还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脆弱易产生失落感,对前途、命运缺乏信心,教师应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做学生的朋友,进行平等的交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疏导,用爱心去感化、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解除心中的困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五)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从心理适应向潜能开发的转变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心理健康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而学生心理健康是个人幸福和为社会服务的基础,通过学校不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他们心理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心理教育,可以使学生从心理适应向潜能开发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达到心理健康自我的确立,提高自我评价和控制能力,减少心理压力,学习情绪稳定,能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自尊、自爱、自控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生活,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①梁宝勇.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主试培训会上的讲话.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4.

②俞少华,张亚林.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131-132.

③唐江华,王高华,王晓萍等.抑郁障碍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杀观念相关因素剖析.2005,19(8):536-538.

④何敏,叶海燕,谢忠明.重庆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8),533.

⑤高亚兵.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5):344.

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 特殊家庭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整体环境的变革,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竞争与压力越来越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当代青少年心理普遍存在以下特点:缺乏理想和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上进心,却不能专心学习;独立意识强,不愿受约束,对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有对抗心理;心理早熟,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但自控能力差;逆反心理重,不接受压制和说教,渴望向他人倾诉,但很难得到心理上的帮助等。此外,来自离异、单亲、特困家庭的孩子以及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关注与帮助。

一 特殊家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

1.离异家庭

据调查,73.5%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不够健康,具体表现为:自卑、敏感、抑郁、憎恨。

2.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敌对情绪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敏感,往往不愿跟其他同学一起参加活动,喜欢独来独往;厌学情绪普遍,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厌学心理。

3.特困家庭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受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增多。特困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自卑和无望感加剧,自卑与自尊的双重性格,身心疾病突出。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他们懂得只有发奋才能改变自身的处境,但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使他们长时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

二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墙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很多学校只是在上级要求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但仅是刚开始上一段时间,不久就将心理课的时间让给了数理化等科目。

2.“讲座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有部分学校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但他们更看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如在考试前开设心理讲座。谈应试心理,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有的学校给学生讲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然后搞个竞赛就结束了。

3.“班会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很多学生不清楚班会课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认为教师在班会上讲的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或进行一些谈话活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做心理教育工作的大多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或者班主任。

4.“医务室”的心理咨询

部分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是在一个房间,并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一方面,校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是否专业是个问题;另一方面,将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设在一个房间,会让学生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是“有病”,使得学生在心理状况出现问题时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产生困扰。

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有:缺乏专业性,缺乏长期性,缺乏针对性,缺乏全面性。

三 有效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和老师特别是相关教育部门都应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必须聘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担任心理课教师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相关教育部门还必须立足现实制定政策,同时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随时检查,让学校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无空隙可钻。只有在政策上得到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地长期进行下去。

2.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生应该学习心理知识。从长远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其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力求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应的心理帮扶。最后,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设立专栏、心理咨询专线等,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能够采取个人隐私得到保密的形式进行倾诉、得到帮助。

3.针对特殊家庭背景予以特别关注

首先,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帮助他们搭建能够畅通交流的桥梁,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培养良好的亲情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次,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再次,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特殊家庭的学生更多的关爱,有效地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最后,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的大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特殊家庭学生健康发展,必须培养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让学校、家庭、社会联手,共同关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刘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责任编辑:李锦雯〕

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目的:调查唐山大地震30年后地震孤儿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以整群抽样的方法于唐山地震后30年选择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6个单位的全部地震孤儿共260例(孤儿组),同时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原则抽取曾经经历唐山地震的非孤儿241例作为对照组,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ession Scale,SDS)、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进行施测。结果:孤儿组的SAS标准分、SDS标准分、SCL-90总分及其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其他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如SAS标准分:(41.07±11.61)vs.(35.21±9.09),P<0.05]; 孤儿组EPQ的N量表分(EPQ-N)高于对照组[(47.65±11.41)vs.(44.92±9.46),P<0.05],E量表分(EPQ-E)低于对照组[(55.77±10.14)vs.(58.86±10.13),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进入SCL-90总分回归方程的变量有EPQ-N和消极应对(β=0.454,0.094),进入SDS标准分回归方程的变量有EPQ-N、积极应对、受灾年龄、震后抑郁悲伤和客观支持(β=0.466,-0.173,0.148,0.119,-0.108),进入SAS标准分回归方程的变量有EPQ-N、震后紧张、社会支持总分、受灾年龄和震后出汗(β=0.461,0.171,-0.167,0.134,0.123)。结论:震后30年地震孤儿心理健康水平仍低于对照组,个性倾向内向不稳定,神经质和受灾年龄对焦虑、抑郁有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 心理健康;唐山地震;孤儿;横断面调查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8.006

创伤性事件,无论是自然灾难,还是人为灾祸,除了给儿童少年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以外,更重要的是会给心理和精神上带来更大、更严重的伤害,可以导致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情绪,慢性疲劳,甚至不良的人格特征等[1-6]。唐山大地震后22年进行的唐山地震孤儿远期身心健康的调查研究,证实唐山大地震孤儿远期身心健康程度明显低于非孤儿组[7]。为了对唐山地震孤儿身心健康的程度进行动态分析和研究,在原样本基础上扩大孤儿和对照组样本,调查唐山大地震30年后地震孤儿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总体抽样框架,在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选择了马家沟矿业公司、开滦直属、开滦基建公司、开滦林西矿业公司、开滦唐山矿业公司和开滦医疗集团6个单位为调查点。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查上述6个单位的全部地震孤儿(地震时年龄小于18周岁),共260例(孤儿组)。同时按与孤儿样本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原则抽取曾经经历唐山大地震且父母在地震中均无震亡的非孤儿(地震时年龄小于18周岁)241例作为对照组。

1.2工具

1.2.1自编唐山大地震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围创伤期情况(包括地震当时创伤经历,如地震中是否受伤,是否被埋入废墟,埋入废墟时间以及对创伤事件的主观体验,如恐惧紧张的程度,地震发生后的早期应激性反应等),地震后的成长经历(如养育方式),目前家庭结构。

1.2.2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8]

包括90个项目,包括9个因子,每个因子反映某方面症状痛苦程度。每个项目采用0~4级评分。

1.2.3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9]

共20个自评条目,每个条目1~4级评分。.

1.2.4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ession Scale,SDS)[10]

20个自评条目按1~4级评分。

1.2.5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11]

10个条目,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

1.2.6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12]

包括内外向(E)、精神质(P)、情绪的稳定性(神经质)(N)和测谎题(L )4个量表,可较好地反映被试的性格特征。

1.2.7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13]

包括20个自评条目,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每个条目0~3级评分。

1.3 调查方法

由我院部分医务人员组成调查组,开滦集团公司老干部处、开滦集团公司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负责调查的协调组织工作,六个基层单位分别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联络工作。事先约定时间进行专门调查,调查地点为被试所在单位专门提供的房间。开始调查前由调查员向每位被试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内容,被试自愿参加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问卷调查时调查员逐项讲解唐山大地震一般情况调查表的填写,然后为被试逐个读上述自评量表及问卷的指导语,待被试完全理解后由被试独立填写。孤儿组共发出问卷260份,全部收回且有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全部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χ2、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两组社会人口学特征比较

孤儿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及阳性家族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孤儿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文化为主,职业中工人所占的比例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两组地震时被埋入废墟和当时受伤及昏迷情况比较

孤儿组地震中被废墟掩埋及受伤的比例和严重程度高于对照组。孤儿组地震中昏迷28例,其中昏迷不足半小时13例(占5.0%)、半小时至2小时8例(占3.1%)、2小时至24小时7例(占2.7%);对照组地震中昏迷14例(占5.8%),均在半小时以下。孤儿在地震中昏迷的比例和严重程度高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两组地震后生活方式比较:

孤儿组地震中在育红学校生活92例(35.4%),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110例(42.3%,亲属抚养54例(20.8%),父母单位抚养51例(19.6%);对照组地震后均同父母共同生活。

2.4 两组各量表评分比较

除SCL-90中强迫、偏执和精神病因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因子分和SCL-90总分、SAS标准分、SDS标准分均有统计学差异。孤儿组总的社会支持及其3个维度均低于对照组;孤儿组在应对压力时较对照组较少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孤儿组EPQ的N量表分(EPQ-N)高于对照组,EPQ的E量表分(EPQ-E)低于对照组(见表3)。

2.5 孤儿震后22年与震后30年SCL-90、SAS标准分、SDS标准分比较

表4可见,震后30年时孤儿SAS标准分、SDS标准分、SCL-90的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和精神病因子分较震后22年时增高。

2.6 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将SCL-90总分、SDS标准分、SAS标准分作为评定孤儿心理健康状况的指标,分别与受灾时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婚姻、围创伤期情况、地震后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等30个因素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与SCL-90总分相关系数较大的变量是EPQ-N和消极应对(r=0.53,0.30,均P<0.001);与SDS标准分相关系数较大的变量是EPQ-N(r=0.51,P<0.001);与SAS标准分相关系数较大的变量是EPQ-N和社会支持总分(r =0.53,-0.31,均P<0.001)。

分别以SCL-90总分、SAS标准分、SDS标准分为因变量,可能影响孤儿心理健康状况的上述因素作为预测变量,如年龄、性别(男=0,女=1)、受教育年限(小学=1,初中=2,高中=3,大专以上=4)、地震中昏迷(无=0,有=1)等。采用逐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结果见表5。EPQ-N和消极应对能预测SCL-90总分变异的28.5%;EPQ-N、积极应对、受灾时年龄、震后抑郁悲伤和客观支持可联合预测SAS标准分总变异的33.3%;EPQ-N、震后紧张、社会支持总分、受灾时年龄和震后出汗可联合预测SDS标准分总变异的37.7%。

3 讨 论

本研究是在唐山地震30年后对经历了唐山地震并因地震成为孤儿的成年人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面调查,结果证实地震孤儿的心理健康较经历了地震的非孤儿在震后30年仍存在较多问题,这除了与他们经历地震灾难有关外,失去父母是另一重大灾难,这使他们过早地失去了对父母的情感依附。最近Macdonald等研究发现幼年早期缺乏持续的母亲照顾使儿童再次面临创伤性事件时更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14],意即这些早年失去母爱的儿童具有较高的心理易损性,对恶性事件的应对能力下降,并将会成为持续性应激因素,长期处于慢性心理应激状态,从而产生心理功能的紊乱。

本研究及震后22年研究均显示地震孤儿出现较高的情绪症状和人际关系问题,并且与震后22年时相比,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和躯体化等方面症状又有所加重。Bolton对216例经历了沉船事故的青少年幸存者遇难后5~8年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焦虑障碍和情感性障碍的诊断率高于对照组[3]。Schafer等在道路交通意外后儿童和青少年外伤后综合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也发现青少年经历交通意外创伤后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心理反应,不仅仅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更多地表现为常见的复合性症状,复合性症状包括“亚综合征型PTSD”、焦虑和抑郁。他还观察到独立于“亚综合征型PTSD”之外的焦虑和抑郁症状,但未达功能损害程度[4]。本研究与上述研究结果相吻合,同时证明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对儿童心理造成的影响至少会持续30年,同时抑郁、焦虑的体验甚至较早些年前加重。

Qouta 等的研究还证实儿童的性格特征,如认知水平和“神经质”的人格特征是心理创伤后心理易损性的重要决定因素[2]。本研究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地震孤儿成人后同样存在这样的关系,EPQ-N与SCL-90总分、SDS标准分、SAS标准分均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为第一个进入回归模型的预测变量,对它们的预测力分别达27.8%、26.0%和28.2%,β分别等于0.454、0.466、0.461。然而在两组性格特征的比较中我们发现EPQ-N和EPQ-E存在着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孤儿组的人格特征趋于内向不稳定。但鉴于遗传因素对人格特质的影响,我们有理由假设两组的性格如不受“心理创伤”的影响不存在差异。正是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和失去父母的创伤时常使孤儿感到环境是不安全的,人际是不安全的,这种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令其长期处于持续的焦虑、不安状态,使他们对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更加敏感,故而性格趋于内向不稳定发展。这种内向不稳定的性格让他们更易体验到不良心境,使心理健康水平更加低下。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15]。 本研究显示积极的应对方式和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

本研究回归分析还可以看出,震后心理反应中的“抑郁悲伤”为SDS的正向预测因素;而震后心理反应中的“紧张”、“出汗”等焦虑症状为SAS的正向预测因素。出现上述现象是由于神经反应类型的相对稳定性影响,还是初期心理反应的持续,尚需开展前瞻性研究以明确。

灾难发生时年龄因素对目前SAS、SDS的影响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原因尚不清楚,是否与年龄较大的儿童对地震及以后发生的一切形成的印象和心理感受深刻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Winje D,Ulvik A.Long-term outcome of trauma in children: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a bus accident[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1998,39:635-642.

[2]Qouta S,Punamaki RL,Montgomery E,et al.Predictor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positive resources among Palestinian adolescents: trauma,child,and mothering characteristics[J].Child Abuse Negl,2007,31(7):699-717.

[3]Bolton DO.The long-term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a disaster experienced in adolescence: II: General psychopathology[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0,41(4):513-523.

[4]Schafer I,Barkmann C,Riedesser P,et al.Posttraumatic syndrom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fter road traffic accident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Psychopathology,2006,39(4):159-164.

[5]Taylor RR,Jason LA.Chronic fatigue,abuse-related traumatization,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a community-based sample[J].Soc Sci Med,2002,55(2):247-256.

[6]张本,张凤阁,王丽萍,等.30年后唐山地震所致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现患率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6):389-394.

[7]张本,王学义,孙贺祥,等.唐山大地震孤儿远期心身健康的调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17-19.

[8]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35.

[9]吴文源.焦虑自评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35-238.

[10]舒良.抑郁自评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94-197.

[11]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7-131.

[12]龚耀先.艾森克人格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1986:1-14.

[13]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问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2-124.

[14]Macdonald HZ,Beeghly M,Grant-Knight W,et al.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between infant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and childhood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J].Dev Psychopathol,2008 ,20(2):493-508.

[15]Goyne JC,Downey G..Stress,Social support and the coping process[J].Ann Rev Psychology,1991,42:401-426.

编辑:靖华

2008-08-22收稿,2009-05-11修回

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一直是影响他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发,描述了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的主要表现,分析了他们产生心理抑郁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教育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抑郁;表现;原因

一、概念界定

(一)抑郁倾向

抑郁倾向是指被试通过自我报告,存在明显抑郁症状,但没有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未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和未接受过精神科医生鉴定并治疗的被试(陈心韵,2015)。抑郁倾向根据被试筛选方式定义为达到抑郁问卷的诊断标准,如流调中 心抑郁量表(叶俊杰,2006;陶沙,李伟,2003)和贝克抑郁量表(杜召云,王克勤,1999)。在香港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chan,1991),在中学生群体中,存在明显的抑郁倾向的比例大概为全体学生的50%。在青少年阶段,各个方面发展不成熟,如果没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外部心理干预,抑郁倾向者很容易发展为抑郁症患者。另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的抑郁倾向极易导致成年抑郁症(Peterson,1993),因此对抑郁倾向的关注刻不容缓。

(二)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破坏性、代价极高的精神疾病。抑郁症是指愉快的刺激失去快乐或缺乏反应,表现为心境低落、失眠、社交退缩、精神运动迟缓、活动水平降低(Pizzagalli,2014)。而这些症状大多与大脑神经递质功能低下有关,即多巴胺的缺乏,多巴胺缺乏的抑郁症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兴趣和动机的缺乏,对曾经感兴趣的事情表现出消极,提不起兴趣。抑郁患者对奖励的兴趣丧失使得他们似乎感受不到快乐。通常表现为抑郁症患者心境低落,对生活失去乐趣,空虚感、无意义感和绝望感表现强烈,往往会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权威医学杂志《自然》最新数据表明,全球有3.5亿多抑郁患者,每天有3000多人因抑郁自杀,抑郁症几乎成为全球疾病负担之首。众多研究表明,通过系统干预和治疗有可能降低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但抑郁症患者真正能得到关注,发现疾病并去进行治疗的却是少数。值得注意的是,84%有自杀想法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心理干预和治疗。缺乏治疗对重度抑郁患者来说更为致命(StevenJ,2008)。

(三)青少年抑郁

青春期是人类发展的关键期,许多精神疾病通常始于青春期。曾有研究者将 青春期描述为充满风暴和压力的时期(Freda F 2019),许多精神疾病的发作都是从童年到青春期急剧增加(William 2019)的。在心理健康问题中,青少年抑郁令人担忧。有证据表明抑郁症发病年龄呈逐年下降趋势(Kelly T 2019)。澳大利亚的报告显示,14.2%的青少年在自我报告测试中确诊为抑郁症(Guillermo Bernal 2019)。另有研究评估发现,大约28%的青少年19岁 之前经历过重度抑郁障碍发作(Sekaninova N 2019)。所以,青少年期抑郁症的发病率很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抑郁症表现出相对稳定性(William 2019)的特点。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症状,是成人抑郁症的最强预测因子,青春期抑郁症的出现增加了成年后罹患重度抑郁的风险.强预测因子,青春期抑郁症的出现增加了成年后罹患重度抑郁的风险(Sekaninova N 2019)。因此,青春期是抑郁症防治的最佳期,加强对青少年抑郁的关注,使得青少年时期的抑郁症得到控制,会降低成年期罹患抑郁症的风险。

二、抑郁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压力是初中生应激的最主要方面

对我国初中生来说,主要用学习成绩这个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其成就,容易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压力,进而引发经常性的情绪低落,以致出现抑郁倾向。尤其是初三的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和老师、家长的高期望,更容易产生较严重的抑郁倾向。

(二)人际关系障碍也是造成初中生抑郁的重要原因

初中生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与同学的关系。因心里的闭锁性、争强好胜、哥们义气等原因,他们往往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2、与父母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增强,这个阶段的孩子碰到问题也不愿跟父母进行及时沟通,因自身的叛逆心理和父母的管束极易导致与父母关系的紧张,从而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三)适应不良也是导致初中生抑郁心理的影响因素之一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他们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地位与角色的特殊性,很容易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

三、预防并减轻初中生抑郁的策略

(一)学校方面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对青少年的情绪、人格和学校适应等方面有一定影响,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下,师生彼此尊重、相互信任、感情融洽,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思维,正确评价自己,并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自尊和自信,从而降低抑郁情绪出现的概率。同时,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有利于青少年对同伴尊重、友好,使之具有良好的同伴接纳和友谊。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等特点。

2、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学校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使更多的人明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使教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状况.并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宜传和教育。

(二)家庭方面

1、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积极、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给青少年带来安定、偷快、轻松的环境,可以增强他们心理应激的能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和谐家庭氛国建立的首要因素是和谐的父母关系。父母之间要相互给予和奉献,相互支持与理解,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给子对方适当的空间,相互保系。父母之间要相互给予和奉献,相互支持与理解,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给予对方适当的空间,相互保留其独立的人格与尊严。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争吵不休、相互指责,青少年就会心情烦躁,难以静下心来学习。或者由于担心父母离异而陷入焦虑的情绪状态,并伴随愤怒、自卑、郁闷、情绪低落等负面情绪。有时还会承受周围人的轻视,造成-定的心理压力。这些负面情绪的长期积累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理性看待学习成绩。研究证明,学习成绩是引起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直接的主要因素”。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当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满意时,就会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如买礼物、给零花钱等。当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满意时,或者辱骂棒打,进行身体伤害;或者不理不睬,实行心理惩罚。还有的父母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逼迫学生参加课外、周末辅导班,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学习负担。事实证明。如果父母过度关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对他们有着不切实际的高期待,就会让孩子感到焦虑和压抑,甚至因为难以满足父母期待而内疚自责。父母虽然需要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和管理,但是最重要的不是过度关注学习成绩,而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并独立完成作业等,还要经常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要理性看待学习成绩,不以学习成绩作为检验学习的唯标准。要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对他们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恰当的期望。要耐心询问,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多鼓励他们,以减轻青少年来自家庭的压力。帮助青少年尽快走出失败的阴霾,消除消极的情绪体验。

(三)自身方面

1、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是保证青少年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手第一,正确认识自我。所谓正确认识自我,就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有长处和不足,要全面认识自己,并能够综合权衡,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很多,比如可以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从反思中总结经验与教训,认清优缺点,把握学习的方向;还可以从他人的评价中了解自己。他人的评价并不一定都是客观真实的,但他人的评价可以作为初中生认识自我的基础。如果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是一致的,则证明初中生的自我认识是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如果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不一致,甚至反差很大,则应该加强反思,找出原因,实现对自我的正确认识

2、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

Zimmenman 指出:目标设置对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又认为目标设置本身并不是关键的决定因素,重要的是要对目标的类型和目标设置的方式做出区分。初中生设置学习目标时,首先要对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做出区分。长远目标用于明确学习目标的大致安排,可以做的粗略一些。但近期目标是近期学习的具体安排,应该做得比较详细;其次,目标的设定应该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设置的目标应具有现实性。要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如知识水平情况、时间情况等,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这样执行起来才游刃有余,实现的可能性才比较大。学习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初中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尊心,克服自卑感。

3、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

初中生要主动交往,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有益活动,了解身边的同伴,适度祖露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才能有机会遇上知心朋友,避免孤独。当在学习生活中碰到困难和有不良情绪的时候要找同伴倾诉自己的烦恼,不要憋在心中。初中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他人.这是建立和谐同伴关系的前提。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不拿他人的生理缺陷和隐私开玩笑等。其次要诚实守信,对人不能虚情假意,口是心非,最后还要宽容理解,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不能事事争强好胜。

四、教育建议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尊重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在课外遇见学生时,主动与学生聊天;进入课堂时,友好地与学生交流;了解、记住和称呼学生的姓名等,都是教师尊重学生的具体表现。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教师本人的修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内在基础,教师有了较高的修养,就会在学生心中树立真正的威信,学生会因为信服教师而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与之交流,从而得到有效的指导,避免出现抑郁情绪。

其次,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不仅能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抑郁情绪常识,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且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内心想法,使不良情绪得到宜泄。心理健康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保持亲密关系,正确与学生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内心发展变化,并进行科学引导。最后,学校要经常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可以采取发放心理健康宣传手册、团体讲座、团体辅导等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发现他们的异常心理,并积极进行疏导和控制。同时,学校还要确保心理咨询室的有效利用和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情绪状态,对那些容易出现抑郁情绪的特殊人群要给以特别关注,定期追踪辅导。

五、结语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抑郁是一.種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出很多症状,包括认知的、情感的和生理的。其原因主要集中于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生物方面的研究认为,抑郁由神经元之间的某种神经递质一元胺不足或缺乏去甲肾上腺素引起;抑郁也表现出家庭倾向性。而在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方面,最初引起抑郁反应的易感因素和素质主要有青少年学生低的自尊、条件性的不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几乎没有选择的自我价值感来源、功能失调的观念和他们的归因风格;加上在消极生活事件中失去爱、安全、认同,或者自我价值的重要来源,就会导致无望或无价值的抑郁反应。如果伴随青少年学生个体经常性的消极思想、过分的自我觉知、沉默的应对方式和较差的心理控制时,就会导致长期抑郁,这对青少年学生来讲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特别注重以上因素,防止他们的抑郁倾向转化为长期的临床抑郁症。

参考文献:

[1]Freda F. Liu(2019).Is Treatment Working? Detecting Real Change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2]William E. Copeland(2019).Early Pubertal Timing and Testosteron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 in Gir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3]Sekaninova N.(2019).Oculometric behavior assessed by pupil response is altered in adolescent depression. Physiological research(Suppl 3)

[4]Kelly T.(2019).Always on my mind:Cross-brain associations of mental health symptoms during simultaneous parent-child scanning.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5]Guillermo Bernal.(2019).Can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Be Optimized With Parent Psychoeducation? A Randomized Effectiveness Trial of Adolesc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in Puerto Rico. Family Process(4).

[6]王明忠,范翠英,周宗奎 & 陳武.(2014).父母冲突影响青少年抑郁和社交焦虑——基于认知-情境理论和情绪安全感理论. 心理学报(01),90-100.

[7]田录梅,陈光辉,王姝琼,刘海娇 & 张文新.(2012).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对早中期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 心理学报(07),944-956.

[8]陈祉妍,杨小冬 & 李新影.(2009).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在我国青少年中的试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4),443-445+448.

[9]赵景欣,刘霞 & 申继亮.(2008).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 心理发展与教育(01),36-42.

[10]王卫.(2000).青少年抑郁的预防:青少年应变力辅导计划简介. 心理科学(04),506-507+498.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我国3.4亿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中至少有3000万人存在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为21.6%~32%。个别学生因学习压力、家庭矛盾等引发自虐、自残甚至自杀的极端行为,有的还因心理问题未得到及时疏导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我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4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随着对青少年心理的不断探索,美国的心理工作者提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良好的发展功能,聚焦我国全体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到21世纪后,我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加强。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其中明确提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在这一宏观目标的引领下,《纲要》又提出以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试、生活和社会适应等为主要教育内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样的设置,不仅强调了学生的发展实际,同时也体现了从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转变,从问题解决向积极心理促进转变的国际心理健康发展潮流。

纵向上看,我国20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程相当于发达国家60多年的发展过程,其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目前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普及化,危机干预应该如何做到早发现早预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专业队伍如何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如何评价,如何将新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未来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将何去何从?

二、未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更实用、更接地气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作为我国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建立心理辅导室,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等。要求全体教师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在日常教育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人师表,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

在实践中,学科教学、学生管理、学校环境建设等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渗透途径。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电子沙盘上一堂生动的作文课,指导学生在电子沙盘上利用形形色色的沙具,摆出属于自己的沙画,然后根据作画的过程和最后的图形写一篇生动的作文。这样既能给教学提供生动的素材,又能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则是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承载着开展心理辅导、筛查与转介、课程咨询、家校整合等功能,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但许多学校的心理辅导室装潢死板、缺少人情味,学生不乐意靠近,一旦学生对心理辅导室产生畏惧,何谈让心理健康教育走入他们的内心呢?因此,心灵伙伴在帮助学校建设心理辅导室的过程中,要将校园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在整体辅导室设计和产品配置上都采用艺术的手法,确保能够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拉近学生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距离。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上海心灵伙伴在详尽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校园心理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集多种平台为一体,将大数据、在线课程、实时交流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软硬件整合,为学校提供丰富多样的、科学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以往的心理教师在每个学期开学时都要进行全校范围的心理普查,也就是用问卷的形式测量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如果没有心理测评系统软件,这项工作做起来不但耗时耗力,而且选择什么样的问卷,如何进行测评都需要专业的训练。心理教师除了上心理健康课,还要接待前来咨询的学生,但是心理教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和观察才能够判断学生是否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是其他形式的帮助,这些工作占去了心理教师大量的时间,因此学校的一些心理辅助设备常年无人问津。

许多心理教育工作者察觉到了这些问题,但苦于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于是心灰意冷,离开了心理教育的工作岗位。上海心灵伙伴有感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诸多问题,经过多年的调查和研发,提出数字化心理教室的概念。数字化心理教室不是指单纯的某一间教室,而是一个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首先,学生在线上平台完成心理测评,系统会自动出具报告和预警名单,以便学校和老师能够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状况分析和危机预警;接着,学生在平台上自主完成认知行为训练,重塑积极认知;随后,通过在线的沙盘游戏还原心理状态,让教师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最后,将移动终端科技结合全国的心理咨询师进行24小时不间断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和家长享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此外采用物联网技术,提供多款硬件设备与大数据平台相连,构建了线上系统与线下装备、辅导相融合的新模式。

这种模式运用大数据进行科学心理健康管理,弥补了心理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度不够的问题,提供科学规范的专业心理服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认知行为训练系统在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后,对发现有不良认知的学生,系统会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动匹配出一套符合学生认知行为训练的课程,学生完成训练课程后会对已有的错误认知进行调整,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漫游戏让他们形成积极正确的认知,改变思维偏差,养成健康、正面的思维习惯,重塑积极的行为模式,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数字化心理教室会减少心理教师很多单调重复的劳动,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上。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一个知识积累和不断训练的模式,缺少对情感和人性的教育,而其目的是“教一个人如何成为更好的人”,所以希望越来越多的心理教师能够在这个意义上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

三、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做到教育与服务并重,着力向提供优质心理健康服务的转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中小学生,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才能最大化。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意识较为薄弱,自上而下的研究与项目设计带有学科化、形式化、表面化、孤立化的倾向。

第二,由侧重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转变为重视全体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与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今后一段时间内,相关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应是大规模心理行为问题的筛查和心理行为问题风险行为的控制。这就需要运用大数据平台筛选出有潜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干预和教育,特别是全国范围的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与风险行为的筛查势在必行。

第三,着力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态系统。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理解社会影响的生态模型,对于青少年来说,家长、教师、学校都是他们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微环境。健康生态系统的营造,既是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预防的重要途径,也体现了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导向。为了构建这一系统,需要提升广大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观,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青少年生活的社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上一篇:教育心理专业论文下一篇:学生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