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基础论文范文

2023-04-18

网络技术基础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和关键。通过分析智能化进程中信息教育需求和信息教育供给的差距,找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群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依托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提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原则,并以信息化教学大赛省赛一等奖获奖作品为例阐述会计专业群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路径,为智能化进程高职院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智能化;数字教育资源;成果导向;会计专业群

一、引言

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旨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为新时代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倡导推动建立健全现代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提出了“互联网+教育”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实施行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作为国家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赛事和平台,为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水平起到了路径引领、以赛促教的作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环境下,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群应采用什么原则和途径建设数字教育资源?这是高职院校面临智能化进程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二、智能化进程数字教育资源需求与高职院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互联网教育具备跨越时空、效率高、丰富便利等特征,成为传统教育的有利补充。伴随AI、MR、VR、AR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成为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在线教育消费能力的升级,互联网用户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免费获取的一般资源,而转向针对性强、吸引力强、形式多样、丰富高效、体验感佳的优质收费资源。能够让用户从免费学习模式转换为收费模式的教育资源基本上来自于考试、考证和职业技能提升等方面的需求。由此可见,用户对优质教育资源是否认可,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目标需求、过程体验需求和成果需求。优质且能够让用户产生认可的数字教育资源应具备满足用户的目标需求、过程体验感佳、成果清晰可衡量等特征。

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群的在线课程建设现状来看,普遍存在课程目标不切合学习者的需求,难以提起学习者的兴趣;资源建设低质、缺乏整体设计、同质化严重、公共资源海量无序化、课程学习界面互动性弱,操作不够人性化,学习者体验感不佳;学习成果评价和反馈不及时等情况,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如何面向用户的需求,构建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成为智能化进程中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关注学习者的预期目标和成果产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可以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成果导向和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文献研究

(一)成果导向教育。成果导向理念产生于美国。始于教育界反思教育对科技成果的贡献度低于预期值,而寻求教育的实用性。1981年,斯派蒂(Spady)最先提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调以社会或行业需求为依据反向设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确保学习者获得预期成果[1]。由于关注学习者的产出成果,而非由教科书或教师经验作为教学主导和推进动力,使得成果导向教育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2]。国内研究主要关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课程群、课程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3]。在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刘衍聪以行业标准引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为主导,以实践应用的价值取向重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体系[4]。夏俊彪对成果导向体育课程开展PDCA循环研究,运用特尔斐法确定成果目标,并分解为核心能力目标和具体能力目标,通过评价和反馈优化了课程方案[5]。刘彬通过研究成果导向基本原理,建立了基于PLC控制器的纵向课程群体系,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模式[6]。成果导向教育对于课程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践教学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二)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数字教育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为达到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且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资源集合。它是教育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其建设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数字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分布不均、资源匮乏、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机制尚未形成等深层次问题[7]。数字教育资源质量可以理解为数字教育资源满足教师教学需求和目标的程度[8]。蔡慧英研究发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质量以及技术服务支持、校园文化支持和教师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我国教师数字教育资源使用的因素,提出增强数字教育资源的内涵建设的建议[9]。刘美凤以数字教育资源企业为例,提出基于资源生命周期的五环节资源规划流程:需求分析;资源内容组织;资源获取;资源监控;资源优化与再生[10]。

综上,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结合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目标需求)和学习过程体验需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优化和完善数字教育资源,有利于促进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提升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成效,帮助学习者获得预期学习成果。

四、智能化进程高职院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原则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校企合作能够为高职院校适应产业和行业需求变化,合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提供顺畅的渠道和丰富的资源。基于笔者所在院校近十年的校企合作经验、会计省级品牌专业的建设成果,本文提出智能化进程高职院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原则。

(一)校企共建、共享原则。智能化进程导致行业的岗位職能和任务不断发生升级变化。行业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单一由在校教师完成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已远远不能满足培养符合区域经济需求的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能够保证数字教育资源的与时俱进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二)目标导向原则。高职院校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应紧紧盯住目标产业群岗位能力需求,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软硬件教学环境等的设置都应围绕目标导向而定。目标产业群岗位能力需求,应通过科学规范的调查研究分析确定。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的定位和目标应基于产业群具体岗位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养目标等进行设置,所有课程的培养能力应涵盖目标产业群岗位能力需求。

(三)以学生为中心原则。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模式选择、教育资源的组织和设计、课业设计等都必须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辅助所有学生达成预期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坚持以目标岗位群能力需求来确定课程体系学习成果。严格执行评价标准,确保所有学习者能够获得预期学习成果。(2)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总体教学设计和项目教学设计。学生在教师的辅助和引导下,个性化开展教学活动,获得课程设定的学习成果。(3)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辅教机制,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海量资源提升学习能力。(4)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机制。数字教育资源能够及时推出学习评价和反馈,有助于学习者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建立和提升学习信心,顺利完成学习进程,取得学习成果。

(四)开放性原则。产业是不断升级的,岗位任务是不断迭代发展的,岗位能力是螺旋上升的,教育培养目标是不断优化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应具备开放性,跟随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其基本框架应不断升级优化,课程设计细节应更加落地和到位,资源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运行和监督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五、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群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群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目标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计应聚焦目标岗位群职业能力,反向设计编制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目标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和操作规律。以笔者获得2018年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省赛一等奖作品《财务会计》课程的资源建设为例,本文提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路径图(详见图1),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群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提供借鉴。

(一)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共享数字教育资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促进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校企深度合作,应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合作的质量和效果。校企共建共享数字教育资源,不仅有助于学校与时俱进跟进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变化,也有助于为企业输送合适的专业人才和提供在职人员培训。企业身处行业发展前沿,为学校提供岗位能力需求、真实岗位工作流程和任务,充实数字教育资源,提升课程任务的真实性;通过对毕业生能力评价,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做出反馈。学校依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提炼出岗位关键能力指标,融入真实岗位任务,形成教、学、练、评、考一体化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通过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多方评价,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二)针对区域经济的岗位能力需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会计专业群应依据目标产业群岗位能力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确定目标产业群岗位能力指标,分解为具体岗位能力指标,从而确定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和学习成果。

会计专业群的目标产业群岗位为工商业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财税咨询公司等会计和相关岗位。随着财务机器人的诞生,会计领域进入了智能化进程。人工智能对会计领域带来的影响,体现在再造会计核算流程,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推动会计职业架构转型等方面[11]。2019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会计信息调查中心发布的《企业会计的未来前景调查》报告中指出,“会计核算”的岗位职能被财务机器人所代替,重要性降低,而重要性上升的职能包括:“IT 等新技术应用”“财务分析”“风险管理”和“公司战略”等。“会计核算”等岗位的供给远大于需求,“IT 等新技术应用”“财务分析”“风险管理”和“公司战略”等岗位的需求远大于供给。会计专业群应依据目标岗位群的岗位职能和岗位能力变化,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调减核算类课程课时,增加财务分析、风险管理、战略管理等课程课时;同时,修订课程标准,增加和删减相应能力指标。会计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包括平台基础课、专业课、模块课、发展方向课和隐性课程。所有课程的课程标准都应依据目标岗位能力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

(三)根据岗位工作性质选择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1.会计专业群将岗位能力标准分解为专业技能目标、专业知识目标、专业素养目标,对应确定具体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岗位工作性质和课程能力目标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如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管理可以采取任务驱动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纳税筹划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经济法、税务会计、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可采用目标导向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依据课程目标和岗位工作性质选取适宜的信息化手段,有助于提升教学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

3.单元教学设计决定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组成。每个教学任务都包括任务提出、任务分解、任务完成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课程资源的制作都应遵循相应的规律。任务提出阶段,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兴趣,因此注重问题的提出应具备思考性和悬念,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唤起继续学习的兴趣;任务分解阶段,多元化资源(包括理论和实践)辅助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助力教学目标达成;任务完成阶段,应及时给出教学评价,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形成学习总结和任务模型,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

(四)做好资源分类,组织和更新数字教育资源。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主体应由教师、企业主管、在校生、毕业生等多元组成。除了教师和在校生这两个主体外,企业主管可以提供企业年会、表彰大会、招聘需求、岗位工作案例和单据等资源,毕业生可以提供企业文化和专业案例、获奖证书、行业培训笔记、在线答疑等资源。资源种类包括讲义、互动性课件、微课、动画、视频、音频、游戏、习题、试卷、奖状等。

数字教育资源应分为基本资源和辅助资源。其中,基本资源应按课前、课中和课后资源进行归类设置。课前资源包括专业理论知识、辅助知识、拓展知识、习题、测验和游戏等资源,来考查学习者是否在上课前已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习题、小测验或游戏过关等学习活动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课中资源应根据单元教学设计按任务主题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课堂实践任务,促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获得任务能力成果;课后资源包括拓展阅读和思考、习题和实操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学习成果。辅助资源可分为官方、产业、比赛、考试、教辅五大类资源。各类资源信息量庞大且互有重复,教师应依据教学设计选取合适且适量的辅助资源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分别推送给学习者,并设定学习时长和难易程度,为学习者自助学习提供帮助。

(五)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完善的数字教育资源评价标准。由目标岗位能力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的评价标准,才能确保教育培养成果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评价标准应具有及时性、个性化等特征。及时推送评价结果,有助于学习者调整学习模式,提高学习效果;个性化评价符合高职扩招后多元学习主体的需求。同时,评价标准应具有定期调整环节,在每年年末依据企业对毕业半年的毕业生的评价进行动态调整。

(六)制定规则,多元主体构建和运营信息化教学平台。信息化教学平台,是将学习空间虚拟化,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学习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信息化教学平台应具备开放性,平台使用主体不仅包括教师、应届学生,还应包括毕业学生、企业主管和在职人员等。优秀的教学平台应能够满足课程的教学设计、活动空间、实时评价、成果保存和推广、线上线下共存等需求。同时,平台运行应注重安全性和稳定性。

【主要参考文献】

[ 1 ] Spady,William C.Outcome-Based Instructional Management:A Sociological Perspecitive[J].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82,26(2).

[ 2 ] 顾佩华,胡文龙.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2014(1).

[ 3 ] 常志英,崔维淼.国内成果导向教育研究主题及脉络演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4(05).

[ 4 ] 刘衍聪,李军.基于OBE理念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

[ 5 ] 夏俊彪,程传银,王庆军.PDCA循环:关于优化成果导向体育课程方案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1).

[ 6 ] 刘彬,周敏,佟春生.OBE视角下的 PLC纵向课程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

[ 7 ] 教育部等.关于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S].教技[2014]6号.

[ 8 ] Pawlowski J M.The quality adaptation model:adaptation and adoption of the quality standard ISO/IEC 19796-1 for learning,education,and training[J].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7,10(2).

[ 9 ] 蔡慧英, 尹歡欢,陈明选.哪些因素影响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透视智能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7).

[ 10 ] 刘美凤等.教育云平台资源规划流程研究——以数字教育资源企业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11).

[ 11 ] 彭启发,王慧秋,王海兵.会计人工智能存在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9,(5).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题“基于IMA能力框架的高职现代学徒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五年一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为例”(项目编号:GDJG2019154),主持人:施秋霞;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题“财务智能化与高职教学应对——依托永瑞基地的校企协同探索”(项目编号:GDJG2019153),主持人:谢芳;广东省品牌专业会计专业建设项目、广东省品牌专业国际金融建设项目。

网络技术基础论文范文第2篇

一、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

1.教师素质——业务素质、教学能力、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新时期下,教师原有的部分教育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能力、思想道德素质都有待提高。

2.学生原因——生源、学习能力差

职校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上与一般求学学生差异较大,这些因素的综合导致学生出现诸如懒惰、马虎、不求甚解、不遵守合理的学习要求,没有条理性,避重就轻,怕动脑筋,与老师和同学缺乏交流,缺乏检查验证的意识,实习时怕动手操作等不良学习习惯。

3.课程性质——专业性、理论性强

《机械基础》这门课程主要研究机器的构造、机械传动、常见机构的原理及特点、零件的结构及选用等。许多知识专业性、理论性、实践性比较强,学生无感性认识,无理论基础,更无实践经验,因此绝大多数学生感觉机械专业理论知识枯燥、乏味,所以毫无学习兴趣。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机械基础》相结合

机械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基础课,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需要教师进行分析和挖掘,从各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深入揭示和细致分析,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照本宣科地泛泛解释只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求知欲。运用实际演示固然有效,但部分机器或零件的体积很多情況下难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师大开方便之门,它能能把实际的东西方便地有效地模拟展示在学生眼前,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凸轮这一章,笔者展示了几个运动凸轮机构的FLASH动画,先通过简单地按照例题分析一些关键问题:什么是凸轮,什么是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由哪个核心构件来控制,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这样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再让学生在看动画的过程中总结运动规律,进一步点明凸轮是具有控制从件运动规律的曲线轮廓的构件,提出在已知从动件运动规律的条件下,凸轮的轮廓曲线如何求作(可以展示真正意义上的、能看到的而不是光靠想象的“反转法”)。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问题学生自然也就明白了。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学得饶有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

再如平面连杆机构,铰链四杆机构在四杆机构中是最常用的,也是其他四杆机构的基础,如何以最佳的方式来介绍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值得教师重视。巧妙地制作一个铰链四杆机构的动画,生动形象地演示出取不同的构件作机架便可得到三种基本类型: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能动态地表现出三种基本类型的运动过程,并得出最基础的是曲柄摇杆机构,这就为如何判别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作了很好的动态补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重点。然后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印象,如缝纫机踏板机构(曲柄摇杆机构)、摇头扇中的机构(双摇杆机构)、车的前雨刮器(双曲柄机构)等等,再辅以展示图片、播放电视录像等手段。这些信息技术的运用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作图方面,如作图法求作凸轮轮廓曲线,作图法求解铰链四杆机构死点位置等等,可运用AutoCAD、UG等制图、建模软件直接演示作图过程,让学生看清作图的每一步骤和细节。其优点是:作图速度快、灵活多变、可逆性强、精度高,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也变得轻松了。

自从笔者在机械基础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后,上课做小动作、讲话的同学没有了,学生上课注意力很集中,学习热情很高,在学习上的提问也逐渐多起来了,甚至有同学干脆对动画制作也感兴趣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以信息技术创设种种教学情境,以课堂教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同时提高职中的课堂教学质量,这固然是好的。虽然如此,但也不能一味地依赖信息技术,还需要有机结合新旧知识,注重学科知识的延续性,集合书本精心设计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疏通师生间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的渠道。如总结和归纳典型例题,和学生一起找出知识点最佳的理解、记忆方案;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解决问题、寻找差距等等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机械基础的有机整合,使机械基础这门原本枯燥、乏味的专业基础课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当然,新的时期、新的环境必然会有新的情况出现,这也激励着教育从业者们不断努力探索、改革创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

网络技术基础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一种认知工具,将教与学融为一起,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根据我校三年多来在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的探究中得到的经验教训谈一点自己的心得。

【关键字】信息技术;整合;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电子技术基础》课的一种崭新支撑,通过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的实践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本文谈一下我校三年多来在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的探索研究过程中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 改变了学习工具

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材是灌输的内容,媒体则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通过整合,把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有机地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像使用铅笔、橡皮一样自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实验演示得出三极管三个电极上的电流分配关系Ie=Ib+Ic,然后再从微观上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结论。通过整合后,教师的教学设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从学校整合到的教学资源中找到相应的课件,模拟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过程,学生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规律,也很容易地得出三极管三个电极上电流的分配关系。提高了感性认识,降低了理解难度,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

二 学习目标更加开放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的目标就是看课本上的知识记住了没有,课本外的知识不做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很窄,死记硬背的内容很多。在整合课堂里,知识中心不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技能目标、科学方法教育目标、学法目标、信息素养目标等多种领域。整合课的目的是连接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大系统,以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电子产品现在更新换代很快,而教材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变,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并跟上时代步伐,在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内容现在都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得到,通过教师搜索整理,让学生学到更新更贴近生活的知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牢固的基础。例如:稳压电源一章的讲解,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主要讲解课本上的三个电路,做课后习题。整合课的讲解是先通过媒体了解稳压电源的用途、稳压原理、设计思路,了解稳压电源的类型,详细讲解课本上的三个原理电路,然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际电路,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掌握不同点部分电路的作用,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

三 转变了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例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做演示实验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因为电子实验由于元件选择的原因,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有时和理论存在较大差别,并且耗时太长。但是通过课程整合后我们可以借助电路仿真软件EWB(Electronics Workbench),让学生在电脑上模拟实验。包括元件的选择、安装、调试、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等都可以完成。这既可以省时省力,又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四 建立了新型模式

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这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找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例如:通过网络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考试、批改、点评、师生之间互相讨论,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能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五 培养了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内容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通过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学习了某一种电路之后,让学生到某些产品的电路图中去寻找这部分电路,找出它们与课本上的原理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仿照着去自己设计电路,让行内人士去点评。有些同学设计的电路还被一些厂家所采用。

六 学习方法更加丰富

《电子技术基础》与信息技术整合后,计算机网络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学生可以搜集信息、审视资料、比较判断、回答问卷、参观访问等。在这里,学生可以打破位置,选择学习伙伴,或商讨、或辩论、或竞争、或协作。例如:课本上介绍的内容是最基本的电路,例如三极管放大电路,这些电路和实际产品中的电路有很大的差别,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在学生掌握基本电路原理的基础上,上网搜索一些实用电路作为课堂补充,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并能学到实用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师生关系发生了新变化

在网络化的课堂里,教师的所谓权威日益丧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既当先生又当学生,教育过程是个“师生互导、生生互导、师生互学、生生互学”的过程。当然,相对于教师来说,导是主要的;相对于学生而言,学是主要的。教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学生的学。因此,教师的导要教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新钥匙,教给学生一个“百花齐放”的宽松环境,给学生一个“乐学、会学、学会”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和创新的主人。在这种环境里,学生有自由活动的学习空间,有自主选择权的机会。

总之,通过这几年的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探索,培养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谦,沙红等.国外教育信息化的新特点与新举措[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5).

[2] 课程教材教法.2002,(2).

网络技术基础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桩基以其施工方便快捷,设备普及、简单易操作,适应于各类地质(如砂性土、黏性土、砂卵石类土层和岩层),应用范围广,承载能力大,技术成熟,工艺可靠等特点,在桥梁基础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是在水下进行的,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质量,甚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及不良的社会影响。所以钻孔及水下灌注过程中预防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是保质、保量完成桩基工程施工任务的关键。

关键词:公路桥梁;桩基;灌注桩;施工

1 工程概况

上海到成都高速公路湖北省麻城至武汉段起于麻城市木子店镇长岭关接在建的沪蓉高速公路安徽省大顾店至长岭关段终点,经木子店、麻城市、宋埠、永佳河、红安县,止于武汉市黄陂区和红安县交界的长岭岗,路线全长约101公里。

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26米,桥涵与路基同宽。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Ⅰ级。全线在木子店、麻城东、麻城北、永佳河和红安等5处设置互通式立交。第5合同段包括路基K24+300-K31+200,长6.9公里,经过麻城市等县(市)。本合同段还包括K0+000-K31+200的路面工程,共31.2km。

1.1 基础工程施工

本合同段共有各类桩基础,桩径分别为φ1.2m、φ1.3m、φ1.5m、φ1.8m、φ2.0m,设计桩基类型有摩擦桩和嵌岩桩,其中大多数桩长为10~20m。为确保本项目达到优良工程,在我们施工的所有桩基质量评定中,我们承诺:Ⅰ类和Ⅱ类桩达100%,不允许出现C(或Ⅲ)类桩,如果出现,我公司将不惜一切代价予以彻底返工。

1.2 桥梁钻孔桩施工工艺

对于桩长较长(要求大于25m必须使用机械成孔)及地下水丰富的桩基础采用冲击钻成孔。其施工方法如下:

1.2.1 施工放样:用坐标法确定桩位,并设护桩进行校核。

1.2.2 埋设护筒:护筒单节高1.5m,钢板厚6mm,护筒顶面高出地面30cm,护筒周围0.5~1.0m范围内换填粘性土至地面以下0.5m,护筒接头处内部无突出物,能耐拉、压。

1.2.3 泥浆准备:开钻前,选择和备足性能良好的粘土以供造浆,并设置好供水池、泥浆沉淀池及贮浆池,对灌注桩时排出的泥浆采用“泥浆沉淀后弃运”的方式处理。

1.2.4 钻机就位:钻头牵引钢丝绳的中心对准桩中心,并用全站仪测定钻头牵引钢丝绳的中心坐标是否与桩中心坐标吻合。钻机定位后,底座必须平整,稳固,确保在钻进中不发生倾斜和位移。保证钻进中钻具的平稳及成孔质量。

1.2.5 钻孔:施工过程中,采用冲击钻钻进。钻进时,刚开始采用小冲程开孔,使初成孔坚实、竖直、圆顺,能起导向作用,并防止孔口坍塌,钻进深度超过钻锥全冲程后,方可施行正常冲击。无论钻孔还是清孔,均应严格控制泥浆的质量。为避免扰动和影响邻孔已灌注砼的凝固,当采用冲击成孔时,在距该桩中心5m范围内的其它任何桩的砼浇注必须在该桩砼浇筑完成24小时后才能开始冲孔。

1.2.6 清孔:浇筑砼前,应对成孔进行检验,并用铅锤测量桩底沉淀物的厚度,保证桩底沉淀物厚度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

1.2.7 钢筋笼和声测管的加工制作及其就位:钢筋笼和声测管的制作在现场分节加工,采用吊车逐节焊接吊入孔内,声测管的制作应按设计直径、长度进行,其定位要准确、牢固,管节连接要紧密,不得有漏水或堵塞现象,在钢筋笼吊放时注意不得碰歪或变弯曲。

1.2.8 安放导管:导管在拼接以前先进行水密性试验,其拼装长度根据桩孔的深度确定,吊装时导管位置要位于桩孔中央,导管应采用内径不小于25cm的钢制导管。

1.2.9 灌注水下砼:灌注前,先探测孔底泥浆沉淀厚度,大于设计要求厚度时,进行二次清孔,直至达到允许值;砼的灌注要连续有节奏地进行,尽可能减少拆导管时间,并确保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入砼深度满足2m~6m的要求;砼的灌注面高度应高出设计桩顶标高50~100cm。

1.3 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措施

1.3.1 施工准备:平整场地,清除表面危石浮土,铲除松软土层并夯实。施测墩台十字线,定出桩孔准确位置,设置护桩并经常检验校核。挖掘桩孔现场浇筑第一节孔口护壁;孔口四周挖排水沟,做好排水系统;及时排除地表水,准备好孔口雨棚,安装提升设备;布置好出渣道路;合理堆放材料和机具,使其不影响施工。

1.3.2 施工技术方案及工艺操作要点:

挖掘方法:松土或强风化层采用人工风镐开挖,尽量采用人工开挖,直到人工开挖不动的弱风化层、微风化层采用人工钻孔松动爆破开挖。先开挖中间,后开挖周边,三班制连续作业,渣土采用绞车或卷扬机提升,人工移至桩外。在对地下地质结构层未特别明了的情况下,首先开挖试桩,在试桩开挖到一定深度后,对挖孔桩效果进行评定。如果基本可行则进行开挖,一边挖掘,一边浇筑护壁,连续作业。桩基施工完成后,才允许进行承台及系梁底板基坑开挖。

挖掘的工艺要求:(1)挖掘时,可不必将孔壁修成光面,孔壁可以稍有凹凸不平,但必须保证足够的桩孔直径。(2)在挖孔过程中,每段检查复核桩孔尺寸、平面位置和竖轴线倾斜情况。如发现偏差,随时纠正,群桩桩位误差不得大于100mm,直桩倾度不超过0.5%,孔径孔深必须符合设计要求。(3)挖孔时如有水渗入,应及时支护孔壁,防止水对孔壁浸泡造成坍孔。渗水应设法排除(如用井点法降水或集水泵排)。渗水较大时,增加抽水设备以加大排水能力。(4)桩孔挖掘及支撑护壁两道工序必须连续作业,不宜中途停顿,以防坍孔。(5)挖孔如遇到涌水量较大的潜水层承压水时,可采用水泥砂浆压灌卵石环圈,或其它有效的措施。(6)挖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应进行孔底处理。必须做到孔底表面无松渣、泥、沉淀土。(7)如地质复杂,应钎探了解孔底以下地质情况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否则应与监理、设计单位研究处理,距孔底最后50cm不得采用爆破开挖。(8)上下护壁之间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5cm。

人工挖孔桩钻爆设计:

(1)开挖断面及炮孔布置图(循环进尺按1m设计)。挖孔参数见表。

炮孔布置示意图

挖孔钻爆参数表

桩径 开挖直径(平均) 每荐炮进尺 周边眼间距 周边眼数量 辅助眼数量 掏槽眼数量

130cm 160 100 强风化层 35cm 14 0 4

中风化层 40cm 12 0 6

弱-微风化层 40cm 12 0 6

150cm 180 100 强风化层 35cm 16 0 4

中风化层 40cm 14 0 6

弱-微风化层 40cm 14 0 6

180cm 210 100 强风化层 35cm 17 4 4

中风化层 40cm 15 5 5

弱-微风化层 40cm 15 7 7

200cm 230 100 强风化层 35cm 22 4 4

中风化层 40cm 18 5 5

弱-微风化层 40cm 18 7 7

择最优炮眼深度,根据每掘进台班耗时最小为原则,并考虑岩石的坚硬程度。周边眼与辅助眼的眼底应在同一平面上,保证开挖面平整,但掏槽炮眼应比辅助眼眼底深10cm,并根据爆破效果调整钻眼深度。炮眼采用标准直径(炮眼直径40mm,药卷直径32mm),中心掏槽眼采用直眼掏槽。周边眼沿开挖轮廓线布置,辅助眼交错布置在周边眼与掏槽眼之间,并垂直于开挖面打眼。炮眼按梅花形交错布置,排与排之间的距离等于同排炮眼距离的0.86倍。中间掏槽眼眼底间距控制在20㎝。

(2)爆破器材。

炸药:2号岩石乳胶炸药,掏槽眼,辅助眼用 Φ32x200mm(150g)药卷,周边眼用Φ25x200mm(100g)药卷。雷管:1、3、5段非电毫秒雷管 (时差约50ms),脚线长3m,传爆雷管采用7~10m脚线,将起爆网端接至桩孔地面燃点。火雷管,起爆即发雷管。导火索,火花点燃,作延时用。导爆索,作周边眼结构装药使用,每米折减炸药20g。

(3)眼迹保存率。

爆破效率一般要求0.8~0.9,周边眼眼迹保存率应满足:硬岩≥75%,中硬岩≥50%,软岩≥40%。为确保施工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孔内爆破施工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 凡是从事爆破工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并持证上岗。②进行孔内爆破时,设有专人指挥,提前警戒。在点炮前距爆破点200m范围内进行清场,设立警戒岗,以策安全。爆破完成经过检查确保安全后,爆破员解除爆破警戒信号。③全部采用非电毫秒雷管引爆;或用电雷管相邻几个挖孔采用导爆索连接,遥控起爆。引爆人员不得进入孔内进行点火起爆,以策安全。④必须打眼放炮,严禁裸露药包。对于软岩石炮眼深度不超过0.8m,对于硬岩石炮眼深度不超过1.2m。炮眼数目、位置和斜插方向,应按岩层断面方向来定,中间一组集中掏心掏槽,四周斜插挖边。⑤严格控制用药量,以浅眼松动爆破为主。装药量严格按钻爆设计进行。⑥全部采用2号岩石乳胶炸药,尽量避免瞎炮。如有瞎炮要按安全规程理。孔内放炮后须迅速排烟。若遇孔深排烟时间较长时,用高压风管或电动鼓风机放入孔底吹风等措施。爆破后通风15分钟并检查无有害气体后(检查可采用小动物吊入孔内等方法),作业人员方可下井继续作业。⑦ 一个孔内进行爆破作业,其它孔内的施工人员也必须到地面安全处躲避。孔内爆破时,应在孔口顶加盖钢板或钢筋网格,其上面用砂包堆积压重并留透气孔口,严防井口密封,以防爆破时飞石伤人。

护壁支撑图

图中t为护壁厚度,D为挖孔桩桩身直径,h为护壁高度

①挖孔时,应注意施工安全。做足做好安全防范措施,设立专职安全员。爆破时必须按有关爆破安全规程办理。②挖孔工人应选健壮男性青年,并须经健康检查和井下、高空、用电、吊装及简单机械操作等安全作业培训且考试合格,方可进入施工现场,工人必须配有安全帽、安全绳。取出土渣的吊桶、吊钩、钢丝绳、卷扬机等设施设备、装置、机具,必须经常检查及安全使用,其受力必须经过测试合格后方能使用。破损钢丝绳严禁用于作提升起重绳。③孔内挖孔人员的头顶部位必须设置防护盖,在提升出渣时,洞内人员必须位于防护盖下面工作。防护盖可采用钢筋网格或竹排编制并置于护壁上。④严禁酒后作业,不准在孔内抽烟、使用明火。⑤在中途抽水后,必须先将地面专用电源切断。孔口配合人员应集中精神,密切监视孔内情况,并积极配合孔内作业人员进行工作。不得擅离岗位;严禁采用抛掷的方法传递物品工具。⑥随时注意提渣桶的动态,以免提渣桶绳突然断裂掉下时砸伤人。提升设备应有自动卡紧保险装置。不得用人工拉绳子运送工作人员或脚踏护壁圈上下桩孔。⑦井口周围须用木料、型钢或混凝土框架或围圈加以围护,井口围护应高出地面20~30 cm,以防止土、石、杂物滚入孔内伤人。挖孔工作暂停时,孔口必须罩盖及标志。孔口四周设置护栏。夜间作业应悬挂示警红灯。⑧孔口不得堆集土石渣及沉重机具,挖出的土石方应及时运走,机动车辆通过时应做预防措施或暂停孔内作业。⑨井孔必须安设牢固可靠的安全梯及备用梯,以便施工人员上下。⑩应经常检查孔内有毒气体的含量。对含量虽不超过规定,但作业人员感到不适时,应采取通风或换班作业等措施。

在开挖过程中如遇到夹层或透水性比较强,可在开挖周边增设自钻式注浆锚管,锚管采用间距50cm,梅花形布置。锚管随打随注浆,并严格控制注浆压力,保证其加强有效范围在1m以上,加大整个护壁的承受能力,保证施工安全。

在水下开挖段采用加构造钢筋及加厚护壁的措施,保证其抵抗能力。在渗水较大地段,采用多方排水,在护壁与基岩之间埋设软式透水管(或胶管),于护壁浇筑完毕后松开,让岩层内积水通过水管流出,减少护壁所受的水压力。

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应进行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待消除隐患后再进行作业。

相邻两孔中,一孔进行浇注混凝土时,另一孔的挖孔人员应停止作业,并撤出井孔。

施工现场的一切电源、电路的安装与迁移、拆除必须由持证电工专管,所有电器必须严格接地、接零和漏电保护装置,一接一漏。各个桩孔用电必须分闸,严禁一闸多用和一闸多孔。孔上电缆、电线必须绝缘,并有防磨损、防潮、防断等保护措施。孔内电缆线必须用保护绳。孔内作业照明应用安全矿灯或12V以下的低压安全灯。

所有排水及弃渣土均不得直接排入附近水库、渔塘。

出渣采用卷扬机,提升出洞外后,再运走。提升所用的钢丝绳为直径8mm,其容许拉力为5.6KN,在提升渣土和挖孔设备时,必须控制好其载重。提升架须经过稳定和强度验算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当挖孔桩终孔,并经监理确认合格后,应立即安装钢筋笼及进行混凝土灌注,各项工序的方法及质量标准与水下灌注混凝土相同。

2 结语

总之,桩基施工质量隐患较多,它要求从人员的组织、工序的连续、构件的装配、原材料及配合比的合理性、施工工艺、机械设备、电源等方面多重考虑,做好预防措施,减小可预见的质量问题,保证工程质量,减少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王业田.钻孔灌注桩施工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02,03.

[2] 黄天贵,韩国明.大直径深孔变截面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与技术研究[J].公路,2011,10.

[3] 苏秀清.关于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之探讨[J].建筑知识,2010,S2.

[4] 李明峰,邱梓峰,宗超.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07.

网络技术基础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工程;桩基基础

引言

地基基础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质量会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及安全,只有做好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才能保证建筑安全。因此,在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要求以及地基土体特点采用较为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以减少地基沉降,保障建筑工程的最终质量安全。

1地基基础与桩基础概述

高层建筑物埋于地下的部分,可以被称为基础,而地基则是用于承受基础荷载的土层,通常来说基础以下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土层分别为持力层与下卧层。在建筑工程当中,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至关重要,将成为影响建筑安全和稳定的关键性因素。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有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之分,前者深度普遍大于后者。高层建筑的桩基础是一种人工基础形式。这种特殊的地基基础的埋深较大,主要由承台与基桩组合而成,可穿越软弱的高压缩土层,具有较高承载力和广泛适用性,可以实现建筑物下的土层维稳和提高建筑物安全性、稳定性。桩基础类型众多,可从承载形式、成桩方法和桩径大小等角度分类。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基础土层的承载力和强度不符合实际要求时,可以通过建设桩基础实现地基的稳固。

2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中的问题

2.1自然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

我国国土面积较为广阔,且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不同,再加上房屋建设期间地基基础施工和地质条件间关系密切,所以房屋建筑在施工期间可能会因复杂的地质条件造成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严重的话还会出现建筑沉降或坍塌。一般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施工人员只有采用适合的施工技术,才能提升地基基础施工技术质量。

2.2地下水影响

当前许多建筑物的基坑深度较深,受地下水影响增大,所以在深度较大的基坑开挖以及桩基施工时,不仅会造成施工时间、成本的增加,还会导致造成基坑周边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如果施工期间不做好基坑止水、降排水工作,会导致基坑周边沉降量增大,严重时甚至会带来基坑坍塌、周边建筑物倒塌的风险。

2.3桩体影响大

在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和桩基础施工过程中,桩体本身的质量和性能也将成为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而控制桩身质量则成为此类型施工的难点之一。在实践中,桩的类型、参数、尺寸选用不合理或质量性能不达标,都会导致高层建筑物整体施工质量下降。

3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3.1地基勘测控制技术

地基勘测是获得工程施工前期各项数据信息的重要途径,能够通过勘察明确地区的基本情况以及建筑荷载等各项内容。所以,为设计人员以及工程施工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保证各环节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在具体进行勘测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按照工程结构性质以及规模等各项内容,对施工区域的各项情况展开分析,通过计算明确地基形变范围,做好地基埋深值的判断,明确地基地质不良原因以及具体情况,制订出相应的治理方案,以防不良地基对基础工程施工造成干扰。勘测人员需要对施工场地的土壤进行取样测试,确保地质信息获取精准度,并要在发现存在地质不均匀问题时,运用原位检测的方法获得相应准确信息,以供相关人员进行分析与研究。

3.2碾压夯实

低层建筑在软弱土层或松散土层区域施工地基基础时,施工人员可以通过碾压夯实技术,增强地基基础稳定性。在这一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先完成地基排水,并确定基层土质,然后利用强夯机械夯实土层结构,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严格控制沉降量,从而保证地基基础的强度与承载力能够符合施工要求。此时,施工人员可以通过试验,确定最佳夯实次数和频率,为切实提升土层凝固程度,增加土层密度做好充足准备。

3.3注浆处理施工技术

现阶段,国内建筑工程项目地基处理中常使用的注浆施工技术可分成水泥注浆地基处理技术与硅化注浆地基处理技术。(1)水泥注浆处理技术,主要使用压浆泵和灌浆管,在对水泥进行仔细调配后,可以将其均匀灌注到不良地基土壤中,借助填充、挤密及渗入等方法,提升岩石与土颗粒之间的密实性,便于排出气体与水分,从而对孔隙位置进行合理填充。在注浆材料硬化之后,可以与原土体合为一体,以此来提升施工地基稳定性与抗渗性,并降低土体压缩性,从而加强地基加固处理。(2)硅化注浆处理技术,主要是借助注浆施工,然后将硅酸钠混合溶剂注入不良地基土壤底端,等到注浆材料固结之后,便会形成防渗透与高强度的结石体,从而提升地基强度。地基加固时,主要是密实基础地基土层,确保土层当中的水分与空气比例不断降低。随着工程设计高度不断提升,地下建筑施工越来越多,对地基稳定性的要求不断提升,唯有全面提升地基加固技术,改变地基施工方法,方能提升地基稳定性与承载力,减少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基变形,从而满足建筑地基施工要求。

3.4桩基础施工技术

3.4.1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钻孔灌注桩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广,被广泛应用在桩基础工程当中。在实际应用环节,需要先以人工或机械施工完成钻孔,然后内置钢筋孔并灌注混凝土成桩,此类型桩基础有着较高的稳定性、硬度和强度。对于高层建筑工程来说,若地基工程土质复杂或碎石、砂土过多,则可优先选用钻孔灌注桩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开展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必须保证泥浆护壁和泥浆处理,以免造成塌方或环境污染。

3.4.2静力压桩施工技术

静力压桩施工技术原理是利用静力压桩机的自重以及桩架上的配重的反作用力,将预制桩压入土中。但是由于静压桩属于挤土桩,在压桩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土层破坏,导致超空隙水压力出现,所以静力压桩施工过程不宜间断,需持续进行。靜力压桩施工技术有较多优势,如无振动、工艺简单、无冲击力、造价低、检测便捷等,而且还能节约混凝土和钢筋,能够有效地减少房屋建造成本,在高压缩性粘土层地基中十分适用。

3.4.3预制桩基础施工技术

使用机械或液压压桩设备将预制桩通过静压压入桩孔的方法,与锤击法相比,具有节能、节约成本、保土、环保等优点。振动工程机械使预制桩和桩孔壁的土壤发生共振,减少桩与土之间的摩擦阻力,在预制桩沉入桩孔中,喷水使桩下沉。通过向预制桩端部输送高压水,降低土体的承载力和桩身与土体的摩擦力,使预制桩自重下沉的施工方法对砂土的适用性强。

结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和桩基础施工的复杂性高且难度大,必须基于专业技术开展针对性施工。在实践工作中,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人员必须明确地基基础与桩基础的关系,掌握相关施工技术要点,并确保地基基础与桩基础施工土建施工技术可以得到有效落实,进而为提高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和建筑整体稳定性、安全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夏一山,夏云驰,刘雨.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及桩基础施工技术探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1):166–167,170.

[2]张栩.高层建筑工程的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0,5(24):50–51.

[3]王丽花.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与加固技术[J].建材与装饰,2020(14):19–20.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与安全论文下一篇:网络直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