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资源论文范文

2023-03-19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农村课程资源是指农村地区所拥有的、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不同环节可利用的一切物力、人力、思想、知识和活动的总和,其具有原生态性、亲和性、离散性、地域性、待开发性等特点。农村课程资源开发需要坚持立足乡土与引进借鉴相结合、直接利用与改良提升相结合和发展校内与开发校外相结合等原则。农村课程资源开发还需要解决好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主体和策略等问题。

【关键字】 农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 原则 开发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课程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广大教育研究者对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特点、课程资源的种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方法、模式等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对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运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般性理论作指导,结合农村各地教育的具体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方法或模式。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农村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其开发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村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特点

1.农村课程资源的内涵

目前虽然没有一个关于课程资源的公认定义,但一般认为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①另有观点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②借鉴以上观点,我们把农村课程资源界定为农村地区所拥有的、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不同环节可利用的一切物力、人力、思想、知识和活动的总和。

2.农村课程资源的特点

农村课程资源除了具有多样性、价值潜在性等一般课程资源所具有的共同特点③之外,相对于城市课程资源而言,还具有原生态性、亲和性、离散性、地域性、待开发性等特点。

(1)原生态性

农村课程资源的原生态性(或原始性)是针对城市中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课程资源而提出的。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不像城市中小学可以利用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现代化设施作为课程资源,农村课程资源很少受到现代工业文明以及科学技术的洗礼或“修饰”,仍保有原始性或具有传统农业社会的特征。例如,农村中自然地理资源,作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天然的、未加修饰的,可以作为生物、地理等有关课程的素材。农村社会中民间文化资源丰富,作为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其内容和内涵世世代代被传承下来,保持着相对稳定。农村课程资源的这种“原生态性”,一方面对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有相当的亲切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果缺乏改造提升,又容易因落后于时代而被抛弃。

(2)亲和性

农村课程资源的亲和性(或易接受性)是指农村课程资源具备一种贴近师生生活、易于被师生接受的“气质”。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文化习俗,师生耳濡目染,早已成为他们生命、生活的一部分。农村课程资源对于广大师生和家长来说,都十分熟悉,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也易于接受,只不过没有把它们提升到课程资源的高度予以认识。

(3)离散性

农村课程资源的离散性是针对城市课程资源相对集中而提出的,离散性是指农村课程资源比较分散。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虽然课程资源在整体上非常丰富,但具体到某一个地方的某一个学校,手到擒来的课程资源还是比较短缺。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具有课程价值的资源分布不集中;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比较分散,难以达到课程资源的共享。农村课程资源的离散分布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会造成许多不便,会加大其开发与利用的成本。

(4)地域性

课程资源的地域性指的是在不同的农村地区,课程资源的种类和特色各不相同。我国农村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0%以上,北方与南方、沿海与内地、城市郊区与偏远地区的农村,不管是自然条件还是人文历史,地域色彩非常明显。因此,不同地区课程资源一定会有本区域的特色。

(5)待开发性

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间文化资源以及丰富的生产劳动资源,④其中有许多素材和内容可供课程教学利用,是农村地区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中许多富有课程资源价值的事物、思想、知识和活动未能进入学校的课程活动,处于潜在的、待开发的状态。

二、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广大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课程自然资源、课程民间文化资源和课程生产劳动资源,但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课程资源、现代化的物力课程资源和先进的思想和知识类课程资源。因此,农村课程资源开发需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我们认为应坚持原则:

1.立足乡土与引进借鉴相结合

立足乡土,就是在开发的过程中,把具有农村乡土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课程资源作为首选,使所选的课程资源不离本土。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本,而且可以增强课程资源的时效性。农村地区虽然在课程自然资源、课程民间文化资源和课程生产劳动资源方面比较丰富,但现代文明成果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集聚在城市,农村儿童对这类课程资源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然而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具有时代气息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必不可少,农村学校在能力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引进一些城市课程资源还是十分必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地区可以借鉴城市中小学对现代文明成果进行开发的方式。例如,城市中有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农村学校同样可以把身边的大自然、村居民宅作为农村的科技馆和博物馆,只不过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或者提前做大量相关的查找、收集和整理等方面的工作。引进借鉴其它地区的课程资源和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式,也必须立足于自身情况。

2.直接利用与改良提升相结合

农村地区有些课程资源自然天成,无须加工改造就可以直接拿来为课程教学所用。如农村学校附近的山坡草坪,可以直接用作学生校外活动的场所,进行身体锻炼或作为学生体验大自然的阵地,让他们探究自然的神秘,陶冶净化心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程资源都可以直接拿来利用,其中有许多内容需要进行改良提升,尤其是民间文化资源。民间文化中有许多内容是封建社会遗留下的产物,其中蕴涵的价值和意义与当今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在课程教学时对于此类的课程资源,要坚决予以批判和抛弃,或者作为反面教材加以利用。对于有些课程资源需要净化、改良和提升,使其富有时代教育意义。

3.发展校内与开发校外相结合

由于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村学校相对薄弱,大部分学校没有图书馆、实验室以及语音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师资缺乏也是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情况下,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缺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大力发展农村学校的建设,包括物力和人力两方面,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基础和条件是农村学校的重要任务。校内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把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放在校外这个广阔的自然和社会的资源库上,充分利用校外富有课程价值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资源。这既是考虑到农村课程资源的优势所在,也是节约课程资源开发成本的要求。另外,农村社会发展需要农村教育关注农村、农业等方面的问题,开发校外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乡土方面的教育、培养热爱农村之情、建设农村之志和锻炼农村生产生活之技是十分必要的。

三、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有效与实用——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

开发课程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任何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服务并服从于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资源本身只是一种媒介和手段,并非目的,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能为了开发而开发。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就是在一定的可行性条件下,寻求合适的媒介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目标。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也不例外,但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不应该仅限于此。考虑到农村教育中一些特殊情况,农村课程资源开发要肩负起额外的一些任务,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其一,把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纳入到农村乡土知识教育之中,为农村课程资源开发赋予更大的价值和意义。所谓乡土知识教育,就是以家乡的历史、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与家乡建设直接有关的各方面问题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为家乡而努力的雄心壮志,继而增进爱国之情,确立报国之志的教育。⑤乡土知识教育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农村课程资源开发正好为其提供了素材和途径。其二,农村课程资源开发要与农村学生的前途联系起来,为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开发一些有利于他们将来就业的课程资源,从而为农村的建设培养实用性人才。例如,有些农村地区农民以种桑养蚕为主要农业生产活动,这就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素材,同时教师可以引进一些现代桑蚕种养的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的现代农业科学意识,为他们以后从事桑蚕业奠定一些知识基础。

2.多元参与——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人员和机构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具体包括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相关研究人员、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会人士以及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对于农村来说,缺乏教育科研机构和人员,也难得有课程专家到农村学校指导工作,所以课程资源开发的重任主要落到了广大一线的教师身上。实际上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就本该担此重任。教师不仅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善于从自身以及身边环境出发,捕捉各种的课程资源,而且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引导并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另外,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及学生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要鼓励学生和学生家长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学生作为课程的学习者和构建者,应当学会自觉、自发地利用可用资源,为自身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家长由于与社会接触面广,有其自身优势,也应当积极配合,带领孩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例如,历史教师就可以发动学生及学生家长搜集本乡、本土的文物和参观当地遗址、遗迹,以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需要指出的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往往也可以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农村不少学生家长或是某种农作物的种植能手,或是某种水产养殖的准专家,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农村中有不少老艺人和匠人,他们身怀某种技艺,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课程目标,以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为课程内容,通过一定的途径,让他们做一回“教师”,这样课程资源同时变为了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3.整合与共享——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农村地区的某些课程资源可以直接拿来利用,这样可以大大节约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本;对于有些课程资源可以因陋就简,进行适当加工改造服务于课程的教学。一种课程资源往往具备多门课程利用的价值,例如,学校附近的山坡,就可以用作体育课程中的体育锻炼场地,也可以用于劳动技术教育中的植树绿化;既可以在艺术教育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生物课中用来调查动植物的种类,这样一来,可以通过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来充分利用一种课程资源;同时,农村课程资源有离散性特点,这就要求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使农村课程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不至于闲置和浪费。

农村有优势课程资源,也存在某些资源短缺的现象;广大农村地区的区域差异形成了许多特色课程资源;农村地区课程资源开发力量毕竟有限,这些情况使得农村地区学校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十分必要。建立农村课程资源库,实现多所学校的联合开发,运用网络技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既可以降低课程资源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又可以丰富农村课程内容。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增加,农村学校在逐步实现“校校通”网络工程,这就为农村学校之间、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搭建了非常便捷的平台,资源共享变为可能。

注释:

①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②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5-7页.

④陈家斌.我国农村课程资源的现状及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4(12).

⑤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第356页.

(操其周: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241000;

段兆兵: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241000)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作者运用实景采集、实地考察、文献搜索的方法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堂上的法规咨询、自主探究等活动完成“群落演替”一节的教学。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实景采集 实地考察 法规咨询 课堂教学

1.案例背景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利用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利用,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及时巩固并适当迁移,提高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最终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案例设计与描述

相对老教材,人教版必修3课本中关于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已经大有拓展,继第3节增加了物种组成的丰富度研究以后,第4节又设置了群落的动态发展过程,即演替的研究。就教学内容而言,群落的演替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需要积累大量的素材,这就为学生的野外考察与文献搜集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件,他们亲身经历,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此外,《退耕还林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可以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国家的这项法规加以评议。因此,我打破常规教学方式,发掘多种隐性资源构筑探究活动平台。在教学中不圄于教材和课堂的限制,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师:(展示地震海啸、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等图片)请分析这些灾害性因素对该地区的生物与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生:地表所有的生物被消灭,形成了崭新的地貌。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生物将会一步步定居在火山爆发的裸地上?

生:地衣、苔藓、小草、蜘蛛、灌木、树木,等等。

师:下面我们全班同学分为5组,刚才的5位代表作为组长,带领同学分析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

生:以表格等形式总结演替的阶段,如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师:请同学们展示一下我市市郊撂荒农田的考察结果并从考察结果分析本地区的撂荒农田演替的进程。

生:一、二年生草本阶段、多年生草本、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师:与裸岩上的演替相比,撂荒农田的演替起始条件有何区别?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演替进程有什么区别?

生:撂荒农田上原有的作物虽已不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于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在干旱地区植被只能演替到多年生草本阶段,而湿润地区植被则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

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蕴含何种演替过程?

生:诗句反映了草原火灾以后,生物群落在土地上逐渐恢复的场景,这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师:请大家讨论并回答哪些因素可能会导致次生演替。

生:土壤地貌变化、气候灾害因素、人为因素,等等。

师:同学们,首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自己的日常活动。“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相信这个生活实例大家并不陌生,当我们从群落演替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事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这属于次生演替,如宿舍楼旁、教学楼之间的草坪被践踏成路。

师:人类的破坏活动如何干扰群落的自然演替?

生:野生生物群落剧减,环境恶化,生物无法生存。

师:盲目地垦殖活动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生: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草原最终变成一片流沙。

师:针对《退耕还林条例》,每排推选一位同学做中心发言人,分别扮演政府发言人、农民、记者、普通市民,对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进行评议。

生:角色扮演,讨论汇报。

3.案例分析与结论

实现课程目标是教学的指引,而整合各种资源完成课程则是关键,在本节课中的可用资源不仅是教材内容,而且有来源于校园内外、动态生成的条件性资源,即便是师生间的对话、学生的某个错误,也可能促成教学的高效完成。在资源的发掘和使用过程中,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学素材的源泉。教师应充分展现科学严谨的态度,把顺应学生发展的素材筛选出来优先使用,推动教学进程。同时,由于时空的限制,部分资源并不适应教学的进程。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环节,把耗时多、任务重的探究活动分解到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之中,使课堂活动变得更加紧凑而富于实效。对于学生的不解和质疑,可以巧妙应对,或课上剖析、或作为课后任务,都可以开阔视野、深入拓展。

本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在探究中,每个人都学会从一个崭新的生物学视角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去关注家乡的一草一木。在自发兴趣的指引下,自主的选择活动方式、手段和器材,灵活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充分的互动能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将探究的问题逐步深化,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课程资源范围广,涉及社会人文、乡土、网络、媒体等多个领域,在教学使用中难免有遗憾,应根据不同教学群体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衡量,适时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使用不断进行下去。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饲料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动物饲料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基础专业课程。为响应教育部打造“金课”的号召,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旨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同类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饲料生物技术;课程改革;翻转课堂;金课

Key words Feed biotechnology;Curriculum reform;Flipped classroom;Golden class

基金项目 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19131)。

作者简介 孙加节(1984—),男,江苏盐城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动物生化与营养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从事动物生化与营养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0-28

随着生物技术和饲料产业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在饲料工业上的应用研究日益深入[1],饲料生物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与动物饲料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崭新学科分支应运而生。一般而言,饲料生物技术是以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技术或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研究和开发新型饲料资源和功能性饲料添加剂[2]。饲料生物技术课程是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必修课,为配合学分制改革,强化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2012年被列入动物科学专业选修课。该课程涵盖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及酶工程等学科理论与技术在饲料工业中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实践,包括饲料技术的基本理论、新工艺、新方法、新成果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该课程涉及面广,理论结合应用性强,内容更新快,若在教学过程中继续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使课程内容与产业脱节、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脱节,将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近年来,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动教师全员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形成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教学改革氛围[3-4]。饲料生物技术课程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案例,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翻转课堂”与小组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 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1.1 更新教学内容、规划课程体系,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教学模块化 根据饲料行业现状,对接市场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形成案例,更新补充新知识[5]。目前,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6个模块,包括绪论、酶制剂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粗饲料资源开发、发酵技术与产品(单细胞蛋白)在饲料中的应用、植物提取物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抗生素替代与饲料资源开发进展,其中绪论2个学时,其他每个模块包括教学导学2学时、小组讨论2学时、课堂讨论与答疑2学时三部分,每个模块共计6个学时,加上课程绪论2个学时,课程共计32学时。在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中,该课程从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和创新训练3个方面,在“基础、前沿、综合设计、研究创新”4个层面上规划教学体系,实现课程模块化和多元化。同时,在每个教学模块,根据教学内容,融入切题的思政元素,课程模块及思政点见表1。

1.2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搭建课程网站和构建课程网络框架,丰富与课程相关的课件库、习题库、试题库、资料库等课程资源,紧跟饲料行业发展步伐,每年更新網络教学平台内容,确保网站资源每年更新30%以上,完善课程专门网站与教学资源库。各类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教学动态、教学课件以及教学录像等在网上开放,创建课程教学互动交流平台等,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校内与校间共享,使精品课程充分发挥了辐射功能与带动作用。

1.3 突出课堂讨论、学生互动参与,实现启发式的翻转教学模式 运用“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基础理论知识、课后布置讨论性或拓展学习课题,学生课后查阅文献、课堂讨论并自己讲解,教师点评并进行重点难点解析,以互动式、设问式、讨论式、翻转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6]。

1.4 强化现场教学、跟踪教学和连续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练合一”的教学活动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或教学活动结束后,采取学生自由选题申请、教师联系安排对接企业的方式,把学生派驻下去进行实践教学,教师现场对各生产环节和工艺流程进行系统讲解,通过这种“教-学-练”相融合的连续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实际生产中的技术开发、技术流程、企业运作、管理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做到课程教学与专业实习或毕业设计同步。

1.5 智慧教学工具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采用雨课堂作为教学辅助管理工具[7],课前发布预习讲义、课程PPT和课前思考题等,设置预习时间节点,掌握学生知识储备和预习效果;课堂通过PPT共享、弹屏与签到功能,实现线下实体课堂的师生互动;课后通过PPT回放、在线互动,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8]。

1.6 采用教学过程考核,实行多样化的课程考核体系 将培养学生素质贯穿整个考核评价过程,制定适合课程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过程考察与课程期终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9]。考核评价体系由4个部分组成:平时考勤10%、文献综述与总结20%、专题讨论(PPT)20%、理论考试50%。让学生积极归纳总结,以PPT和多媒体讲解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拓宽对问题的了解和看法。学生针对课堂讨论,进行相互评价,在评价中反思自己,同时在互动中也能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动态,提高教学质量。

2 课程教学过程及效果评价

该课程以“教师理论讲授-学生分组讨论-小组课堂讲解-课外实践”为主线,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行业和课堂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教室、实验室和基地三地联合。以2016级温氏班小班教學为例,构建翻转课堂,将课程模块化,并由教师导学、小组讨论、课堂讨论3个环节组成,实现了对分课堂。一般而言,各模块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大板块,以发酵技术与产品在饲料中的应用为例:①教师导学。主要讲授单细胞蛋白饲料的概念、原料来源、发酵微生物种类、生产工艺及其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单细胞蛋白研究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②学生小组讨论。导学后通过雨课堂布置讨论性和拓展性课题,学生与教师或同学之间可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如微信、QQ等专业推送平台,将各自精心准备的学习资料或者课程相关微视频等学习资源通过约定的网络平台发布,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自由组成3~5人的学习协作小组,对发布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时间提前准备。各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向教师和组员反馈学习效果以及遇到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入课堂进行进一步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依据反馈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并补充遗漏点,最终进行选题和成果展示准备。③课堂讨论。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个体间的协作,从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试验设计、预期效果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交流和评价打分,每组15 min,10 min PPT讲解、5 min答疑。在课堂讨论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答疑、解惑、引导、鼓励为主,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进而深化学习效果,实现课程理论知识的内化。④课外实践。结合教师研究团队科研项目,学生通过室内实验,测定和分析酱油渣、酒糟、凉茶渣等的基本营养成分,探究和认识生物饲料的发酵原理以及重点和难点,重点对比不同发酵菌种、不同发酵时间、不同发酵佐剂添加等对发酵效果的影响,进一步预估生产成本以及饲喂效果等。

此次整个温氏教学班共计26人选修,分为6个讨论小组,针对模块四,各小组分别以“在饲料中应用的酵母菌种类和营养特点”“酱香型茅台酒糟饲料化应用初步方案设计”“贵州茅台酒糟肉牛饲料化应用方案”“酱油渣开发育肥猪饲料设计方案”“酱油渣开发方案”“酵母菌在饲料中应用进展”为题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总体来看,采用教师导学、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进步显著;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学生参与感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综合评价良好,真正让学生“活起来”。调查显示,对饲料生物技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表示满意的学生有23人,占全部学生数的88.46%,其中特别满意的学生占26.92%(图1);认为组织与口头表达能力提升的学生占96.15%,认为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升的学生占76.92%(图2)。

同时,课程与科研及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饲料生物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学生解决科学难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模块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酱油渣发酵饲料的工艺设计”“凉茶渣生物饲料应用方案研究”等,让学生了解实际生产中的技术开发、技术流程以及工作环境等,做到理论教学与科研及实践教学同步。同时,融入思政元素,以现代生物技术的优势为切入点,体现以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畜牧业的新农科建设,培养学生用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知识来提升我国畜牧业生产水平的意识,实践过程中培养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动科精神和专业情怀,端正学生的价值导向,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和专研精神。

由于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学习难度不断升级,考核标准不断提高,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如果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并从严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后学生的资料检索能力、动手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创新能力、材料撰写能力等各项素质均有所提升,基本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需求。调研结果显示,饲料生物技术课程改革后,认为学习任务加重1倍以上的学生占69.2%,加重1倍以下的学生占26.9%(图3),真正让学生“忙起来”。2016级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考研率达53.1%,位居全校第一,其中温氏教学班考研率为86%,效果显著。

3 小结

在新动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建设一门畜牧学特色金课是一个重要话题。对照金课标准,课程体现了以“两性一度”理念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在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方面进行专门设计。高阶性方面,教师深入剖析饲料行业热点问题,广泛拓展理论知识,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评,尤其重视过程考核。创新性方面,建立开放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产业发展为导向,课程内容与科研融合、与产业融合、与思政相融合。挑战度方面,教师备课充分,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认知3个方面精心设计,在各个教学环节,严格要求,不断提升难度,以期学生能系统掌握理论知识,熟悉行业背景,参与社会实践,提升专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不断完善,突破教学时数和教学空间的束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该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尚未建立线上、线下联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今后将重点建设线上教学方式;②考核测评方法复杂,难度升级,学生短期可能不适应;③教学团队对信息化时代新技术的运用存在不足,目前仅限于雨课堂和教育在线等少数平台,缺乏微课、慕课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应用实践。课程团队将继续投入建设,吸取学习者的建议,为课程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也为其他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10]。

参考文献

[1] 冷静,杨舒黎,鲁琼芬,等.饲料生物工程课程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98-100.

[2] 张日俊.现代饲料生物技术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 任杰,司政.新工科背景下《水工建筑物》“金课”建设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20(4):70-71.

[4] 谢一锋.羌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公体课的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2):75-77.

[5] 杨光富,张宏菊.案例教学:从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6):1-5.

[6] 齐惠云.运用启发式教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08(S1):398,404.

[7] 王秀珍,王粉梅,裴斌.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8(4):139-142.

[8] 黄业伟,向泽敏.“雨课堂”教学模式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7):261-262,265.

[9] 杨瀚涛.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方式的研究和探索[J].科技视界,2015(24):89,78.

[10] 张亚妮,左其生,吴信生,等.《动物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设计与评价体系[J].家畜生态学报,2019,40(12):94-96.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第4篇

1 校内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生物学教师对于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的同时, 也必然对生物课程资源进行重新定位和挖掘。新教材面目一新, 对教师和硬件的要求提高了层次, 多年来不很齐全的生物学标本、挂图, 传统的生物模型, 生物实验室的简陋以及仅有的几台实验仪器无法满足新课标的要求。面对突如其来的职业要求, 生物学教师无论是观念上还是行动上必须反思、解构、重组、更新, 以适应新的挑战。因此只有提高课程资源的意识, 改变课程资源观, 增强课程资源的识别能力, 才不会使新教材与实际脱钩。如果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学生的自主、创新、探究能力就不会提高,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空谈。因此, 开发和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势在必行。

2 开发课程资源的途径

校内课程资源就是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人文资源、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等。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

2.1 开发教室中的课程资源

教室是学生集中学习的主要阵地, 教室的环境气氛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教室的环境布置上要体现科学性、人文性。例如, 墙壁上的科学家的画像, 科技名言, 当地的动植物分布图, 生物图书, 濒危动植物及国家与地方保护动植物调查表。这些都成为学生热爱科学的激发物, 纳入到教室课程资源中来。

2.2 开发实验室中的课程资源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因此, 实验室的建设在生物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有效的开发实验室中的课程资源, 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首先需要学校配置教育部规定的必要的现代化教学仪器, 挂图, 音像, 投影, 不同倍数的显微镜, 解剖器具, 必要的药品等满足实验和实践的需要;其次定期定时对学生开发实验室, 学生随时可以到实验室参观和学习, 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再者教室也要灵活的制作教具, 如DNA模型, 肾模型。这样的实验室不仅仅是验证实验的场所, 而真正变成动手实践探究问题答案的创新阵地。

2.3 开发校园环境中的课程资源

校园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开发校园课程资源就是在学校开辟植物园,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 并进一步转变观念, 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学生可以参与的露天的生物课堂和实验室, 从而充分体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比如为学校设计绿化蓝图, 利用有限的空间合理布局生物园, 比如栽种教材中的典型植物, 不常见的稀有的品种, 也可以饲养用以实验的小动物, 如家兔、鱼、蚯蚓、青蛙等。生物园不仅美化了校园, 又高效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

2.4 开发媒体中的课程资源

学校是图书馆、阅览室是传统的课程资源, 伴随着课改应以新的面貌面对学生, 如调整图书结构, 延长服务时间, 改变服务态度, 方便学生借阅, 还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扩大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功能等。互联网是备受关注的媒体, 网上有许多生物教育和教学的信息, 如动植物的图片、课件、动植物的趣闻、最新生物科学的进展, 例如小羊多莉的身世, 我国的植物状况, 各种生态系统, 我国各种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 社会热点中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的进展、干细胞的研究、绿色食品、生物入侵等。

2.5 开发教材中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倡导“要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其实就是要利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 这包括对教材的筛选补充、顺序的调整以及根据需要选用材料、制作教具、课件等等。如充分利用教材中所给的图片, 减数分裂的示意图可利用多媒体制成flash, 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再者教材中所给的习题, 可以自己有针对性的编成实用性比较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辅书。这样独创性开发课程资源, 才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做到因材施教。

2.6 开发师生本身这一课程资源

教育即生活, 那么学习中师生的不同的经历、体验、感受、学习方式等都可以成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人文课程资源。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家庭背景使学生对生活、社会的理解各有不同, 通过教师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真诚的沟通交流, 纠正不良的心理倾向, 及时汲取心理的给养, 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 使师生之间在和谐的环境中共同进步和成长。无论是SARS还是汶川地震, 以及经济萧条的社会现实, 都会成为活生生的课程资源, 都可以成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 可以使教师在理论探讨和行动实践上方向更加清晰明确, 从而改变生物教师僵化的思维定式, 改变对课程资源研究的忽视态度使生物课程由狭变广、由静转动, 从依赖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 走出生物教学的峡角地带。通过教师课程资源观的更新, 课程资源就由课堂延伸至课外, 学生所处的环境都可以成为探究的源泉。总之, 以学生的需要和实际为出发点, 在校内从不同途径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 将为高素质的生物教师提供展翅翱翔的天空, 生物教学将焕发出更新更强的生命力。

摘要:课程资源就是与课程相关的一切资源。对校内生物课程资源来说, 深入研究校内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是非常必要的。因此, 生物教师只有开发生物课程资源, 才能创造性地使用好生物学教材, 做到因材施教, 才能使生物教学焕发出更新更强的生命力。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第5篇

1结合乡土生物材料引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

乡土生物资源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生物资源,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一经点拨,就了然于胸,所以乡土生物资源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讲《输血与血型》一节时,笔者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川流不息的马路上,两辆汽车突然相撞,司机流血不止生命垂危被紧急送往医院,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医生,你将如何救治病人?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输血。笔者紧接着问:输血能随便输吗? 这样就很好地揭开了本节问题探究的序幕。这样, 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结合乡土生物资源,使抽象的、复杂的事物具体化、亲切化

便于学生理解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 抽象思维已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 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生物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到等实际知识,生动地举例阐明教材的重点及关键问题。

3结合乡生物资源 ,加 深对生物资源的印象 ,而且也能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生物资源的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 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生物资源, 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生物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讲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 我们会拿梭梭植株给学生观察,以及乡土的骆驼视频来观看。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在讲到种子的萌发时, 结合当地种植棉花的视频学习, 使理论与实际结合, 增强生物学的适应性。在讲到光合作用时, 结合宽膜密植技术让学生感觉到生物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在讲到生物变异时, 引入黄牛改良技术,使学生加深对这个结论的印象,等等。

4结合乡土生物资源,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

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贫穷落后的面貌还没有彻底改观。在向学生介绍国情时,广泛结合乡土生物资源,把本乡本土有利和不足的事实,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并对学生寄予殷切期望,要求学生正视现实,艰苦奋斗,在党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祖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如在讲授“我国植被覆盖”时,笔者就结合乡土知识讲了新疆植被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这一国情。笔者介绍说:“我们生活在新疆精河县,这里的棉花和枸杞享誉全国,大芸和甘草也成了抢手货。”然后看相关视频,这样,学生对乡土生物资源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笔者接着讲解了牧区的优越性: “山区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资源丰富,不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而且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等。还有新疆细毛羊、伊犁褐牛等。”让学生回忆,有没有观察到每天都有许多的汽车,把大量的木才和牛羊运出。补充说明:“我们的牛羊肉不仅运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台湾,东南亚等地,同时,我们还有香甜的瓜果,哈密瓜、和田枣、北疆牌红提葡萄和附近兵团的苹果远销到俄罗斯等国。除此之外。山区还是发展多种经济的好场所。 在山区,山脚下较平坦的地方可以开辟发展种植业(粮食生产),半山腰可以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 发展副业, 在山顶还可以植树造林,发展林业,有的地区、还有草地,可以发展畜牧业,所以说,山区可以为农林牧副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为了全面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环境,笔者接着介绍了山区的特点:“土层薄,交通不便,人口较少。”最后,结合形势讲解我们新疆省的位置,更清楚我们自身的生物资源的优势和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客观对待。这样,首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山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为四化建设而献身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5经过结合乡土生物材料,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充分 认识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作用

乡土生物资源,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充分运用学生自己身边生动实在的生物资源事实材料,和对家乡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提供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深思细想。这样,可以唤起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鼓舞学生树立美好家乡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时常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平时,经常介绍一些编写生物小论文的知识,鼓励学生撰写乡土生物小论文,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能, 运用学生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服务于家乡的建设, 同时还可以看到学生对家乡各方面的变化和建设提出的一些见解和建议。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知识是大有用处的。

上一篇:生物概论论文下一篇:生物生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