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管理制度论文范文

2024-02-02

财政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行政事业单位当中,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当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水平,就要推动和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几点相应的处理措施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预算管理 相结合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和发展。不过虽然行政事业单位目前的资产总量较大,但是相应的管理问题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单位中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没有进行良好的结合。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实际上就是对资产的存量和增量的管理。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进行结合,能够有效的维护单位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同时也能够合理化的配置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

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

在行政事业单位当中,对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产的配置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甚至存在与职能不对称情况,使得在进行预算管理的时候,没有相应的框架和标准进行指导和约束,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监管和指导等工作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虽然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了这种问题,但最为重要的还是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没有做出正确的认识,重视程度也远远不足。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和自身的发展,而对于预算却缺乏公正和公平[1]。

(二)制度、机制和流程不健全

在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当中对于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较为落后,使得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标准体系,即使有一些相关的规定和要求,与实际情况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的发挥作用。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过程中,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部门和预算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无法进行良好的合作,使得资产预算和审核工作存在着运转不顺、职责不清的情况。同时,相关的预算审核范围也缺乏完整性,对资产管理和资产预算的结合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

(三)资产收益管理和预算编报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产收益方面的管理都十分薄弱,缺乏相关的制度对其进行管理和规范,相应的监管部门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资产的出借和出租问题上,行政事业单位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规范的操作,操作流程不合理、操作手段不规范,造成了很多违规转让和低价出租的情况。这样不但影响了单位中资产管理的效率,也造成了单位资产的流失,很容易造成贪污腐败或违法违纪的现象。而在预算编报方面,缺乏应有的针对性,相关要素也缺乏全面性,有很多资产都没有被纳入到预算编报的范围当中。

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思想认识、提高重视程度

目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资产也在不断的增长,在整个社会资产当中,也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对此,应当加大力度对相关的法律政策和理论知识进行宣传,扩大其影响力和普及面,提高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加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同时,要提高相关人员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应当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安排,为二者的结合提供良好的实施条件和客观环境[2]。

(二)规范资产配置预算编制流程

在促进和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过程中,要严格规范资产配置和预算编制的流程,为解决二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条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资产配置和预算编制流程,应当及时的进行规范和理顺,注重二者的相互结合,使其能够进行有效的衔接,从而保证编制流程的高效性和完备性,使其逐渐趋于正规。同时,对于当前资产运行的费用定额体系,也要加强规范和完善。例如,对于大型办公设备、保供车辆、房屋等相关资产的运行及维护费用标准,应当提高针对性,不断的進行细化和扩宽[3]。

(三)提高资产收入管理水平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产收入管理的水平十分有限,相关手段也十分薄弱,已经成为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过程中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应当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类别进行划分,实行分类管理和区别对待的策略,提高方法的时效性和制度的规范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或出借所带来的收入,要在单位的预算体系中进行体现,并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核算。

四、结论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工作当中,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高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水平,促进二者的相互结合,对于提高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当前我国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当中,对于这方面的问题缺乏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使得二者的结合难以有效进行。对此,应当采取相应的策略,解决和优化其中存在的问题,推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丽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3:22-24-21.

[2]雷洪涛.推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1,30:135+134.

[3]吴思.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财政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几年,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完善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逐渐成为事业单位关注的发展问题。深入探究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策略,成为当前事业单位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结合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加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为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本文将简要分析,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水平获得提高。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政预算 管理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事业单位的发展空间逐渐增加,其自身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预算资金作为事业单位进行各项活动的依据与前提,是保证事业单位实现社会职责的一种先决条件,也是事业单位公益事业的力量源泉。为了使事业单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进行有效的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成为加强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完善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策略,实现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目标,将有效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其管理制度逐渐趋向科学化与规范化发展。但是,就目前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现状而言,在具体的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预算的编制、财政预算的执行、财政预算的监督方面。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重视这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的探究有效的解决策略。

1.财政预算的编制问题。在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财政预算编制水平较低,是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编制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其资金编制与资产管理脱节、资金编制与财务管理脱节、预算资金编制与预算执行脱节几个方面。在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财政预算的编制问题,将直接影响其经济管理的效率,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加之资金编制与资产管理脱节、资金编制与财务管理脱节、预算资金编制与预算执行脱节等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将无法取得有效的进展。因此,在开展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财政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2.财政预算的執行问题。财政预算的执行问题,一直是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财政预算执行工作中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执行工作效率较低等问题。虽然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是建立在法律之上,但是由于法律机制的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不合理性,导致预算执行工作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也给相关工作人员谋求私利留下了便利的条件。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中很大一部分,不能按照规定、用途来合理的使用,降低了事业单位资金的利用率。因此,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财政预算的执行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问题。

3.财政预算的监督问题。在进行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财政预算的监督问题,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组成内容。财政预算的监督问题,主要是指由于受到社会经济事业决策方向的影响,其监督工作的开展往往缺少严格的运行机制。其次,在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单位及项目的时候,会极大的弱化预算执行的约束力,导致财政预算监督工作措施无法切实有效的发挥应用的作用。因此,在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财政预算的监督问题如果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极易影响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策略

1.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法制建设。为了有效的促进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法制建设,成为重要的事项之一。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法制建设,需要有关部门积极的完善财政法律体系,有效的协调各项法律法规的关系,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及可行性,逐渐树立以法理财的观念,最终实现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办法的工作目标。其次,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法制建设,有利于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影响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法制建设,对于发展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2.扩大预算管理。在加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策略探究工作中,扩大预算管理实行以部门预算为基础的综合财政预算形式,维护预算的完整性,是建立统一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在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应确保预算管理范围明确、全面,加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强化资金管理以及提高资金使用率,逐步规范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的各项活动。在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开展中,如何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重视扩大预算管理这一发展对策,对于事业范围财政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建立健全预算运行监督机制。不断的社会实践经验表明,建立健全预算运行监督机制,是加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必须要充分的建立健全预算运行监督机制,主要是指在事业单位财政工作中,首先加强部门监督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财政的跟踪监督。同时,还要强化审计机关的预算执行审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解决。建立健全预算运行监督机制,将相关的工作,有效的纳入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不断可以更加科学的发展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还能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工作的水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健全预算运行监督机制,这也是促进事业单位财政工作发展的重要策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也决定事业单位能否获得长期发展。为了使事业单位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将加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探究提高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方法,更加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深化财政管理预算体制的改革发展,更新观念并实现创新,是今后加快事业单位财政精细化建设的重要事项。因此,在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有关部门应积极的落实各项管理策略,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于晶.加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5,(23).

[2]吴卫芳.浅谈我国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7):94-94.

[3]刘兴奎.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2):64-65.

[4]钟捷瑛.浅谈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J].当代经济,2011,(4):20-21.

[5]齐春霞.浅议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7-8.

财政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3篇

新时期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财政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改善民生必须树立“民生财政”理念

从“吃饭财政”到“建设财政”再到“公共财政”,是财政不断改革,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的结果。“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其宗旨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基本特征是公共性、非盈利性和法制性。我们在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大背景下,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要求,还要牢固树立“民生财政”的理念。“民生财政”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方面,“民生财政”的基本导向是满足公共消费需求,现阶段的任务无疑是扩大公共消费,以促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随着政府财力的不断提升,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规模和范围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原来迫于财政压力而导致政府“缺位”的民生领域现在大为改善了。“民生财政”的使命,即实现基本消费的平等化。走向“民生财政”,实际上使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实现了统一。政府在财政上的经济政策自1998年以来实行的是以扩大公共投资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其效果是扩大了内需,止住了经济增长的滑坡。现在执行以扩大公共消费为中心的稳健财政政策,其效果不仅是能够扩大内需(消费需求),改善投资与消费的失衡,有助于经济稳定增长,而且还能推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改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平等状况,有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不难看出,“民生财政”具有双向功能,融合了长期以来认为矛盾的东西——效率与公平,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应该牢固树立“民生财政”理念,把促进“民生财政”的建立作为完善“公共财政”的重点和突破,努力促进人民群众基本消费的平等化。

二、改善民生必须努力做大财政“蛋糕”

改善民生就要不断提高财政支撑能力,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财力的增加要靠国家政策扶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因此,财政部门工作中必须把支持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作为改善民生的根本所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做大财政“蛋糕”。一是积极运用支出、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转移支付、奖励等手段,加快资源型工业向加工制造型、高新技术型工业转换,实现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二是着力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资金紧缺问题,促进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三是搞好金融生态环境服务。

三、改善民生必须强化财政支出管理

近年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会计集中核算、非税收入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金财工程、财政收支分类等一系列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日益提高。今后我们在财政支出管理上要牢固树立公共财政和民生财政理念,做好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要强化财政预算刚性约束,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抓好民生重点工程的落实,集中财力为社会办大事、为百姓办实事,逐步提高用于公共服务领域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例,使财政性资金逐步向农村地区、困难阶层、弱势群体倾斜,大力支持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科教文卫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要严格控制并努力节约一般性开支,大力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出国考察等一般性支出,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和追踪问效机制,健全财政支出绩效监督、评价、问责体系,建立重大项目财政支出事前介入、参与预警,事中监控、跟踪防范和事后审核、评价问效的多层次、全方位监管格局,努力打造“廉洁政府”、“高效政府”、“透明政府”,确保更多的财政“蛋糕”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改善民生必须建立起长效机制

要造福人民,改善民生,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为民办实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把造福人民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财政工作的着力点和核心内容。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惠民措施,建立“三农”、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支出长效增长机制,确保每年这些民生方面的支出增长比例高于整个财政支出增长比例。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社会保障和社会弱势群体救助六大体系。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改进和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妥善安排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和公益岗位补贴,支持和鼓励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整合教育资源,不断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医疗保险保障水平,稳定医疗收费价格,建设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支持农村泥草房改造和城市廉租房建设,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助残、扶残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低保工作;全面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各项改善民生的政策,切实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问题。

五、改善民生必须加强财政队伍建设

要贯彻落实好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财政部门要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加强对财政干部的培训教育,把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引导财政干部强化学习、勤于思考,把解放思想的要求化为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的具体行动,不断增强大局观念、民生观念、法治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和责任观念,大力倡导勤勉、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廉洁理财,把日常财政行为纳人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法治化的轨道,为财政改革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保证,为改善民生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全方位服务。

(作者单位:吉林省辽源市财政局)

财政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信息、流程和规则三大公共财政管理工具都存在缺陷,如获取外部信息成本高、信息超载、决策分工冲突、规则具有副作用等等,但管理工具并非无用。公共财政管理现代化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不断探寻更完备的信息、更完整的流程、更有效的规则。

关键词:公共财政;信息;流程;规则

公共财政管理工具有三个:信息、流程和规则。在现实中,公共财政管理目标的实现依赖于那些管理公共财政的人——管理财政事务的官员、分配的管理决策者、提供服务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这意味着,要转变政府中每个领导者和工作者的行为——将挥霍者变为节俭者,将计划制定者变为计划评估者,将服务提供者变为绩效专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这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政治经济学文献认为,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改变激励机制——人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动机和动力。事实上,改变激励机制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影响行动和绩效的因素很多,公共财政管理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在其中并不起主导作为。更为重要的是,从激励机制到行为变化之间不存在确定的路径。否则,很多国家在财政政策方面将会更加“节制”,政府将会更为科学地进行项目拨款,高效服务将成为常态。为此,可以将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概括为:要改变行为和结果,政府必须改变参与者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以及对参与者行为的约束。

一、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财政管理就是信息管理。在这一流程的各个阶段,信息被开发、分类、汇编成文件,并转化为政策、行动和财政成果。那些从事公共财政管理工作的人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消费者。

有一个基本假设,即改变信息的组合方式可以改变公共财政管理者的行为。每个早期确定的目标都需要有自己的信息库,每一公共财政管理创新也是如此。随着政府影响力的扩大,对公共财政管理的信息需求已经上升到这种程度:信息组合量如此巨大,以致削弱了公共财政管理改变行为的能力。强加给公共财政管理者的信息越多,就越容易被忽略。通常来说,管理者可以从基本信息中分辨出有用信息。基本信息通常是精心准备的,比理想信息更及时、更易于应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本财政年度信息质量要比对未来预测更高,以及为什么输入的数据往往比计算出的数据更加可靠。

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所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将信息从“有用”转化为“必要”。政府规则可以使理想的信息变为必要信息吗?这一做法似乎很有吸引力,因为现成的信息容易被忽视,而由规则规定的信息却很难被忽视。

(一)信息成本及其对信息可用性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获取一个单位的内部数据并不太困难且成本较低,而获取外部数据的代价可能较大。这种区别可以通过比照医院管理来说明,虽然它几乎适用于所有公共服务。

一个运转良好的医院需要各类数据,比如,员工人数及薪酬、入院和出院患者人数、床位数和入住率等。获得投入、工作量、产出这些统计数据无须付出太多的精力,只需一定的成本就可将其编成表格。然而,关于医疗成果和影响的数据则在医院之外。一个医院能掌握其内部的运行情况,但却无法知道患者出院后是否能够按处方服药,低收入居民是否有能力去医院就诊,以及医院服务是否适合社区的年龄结构等。这个例子说明,为什么许多国家的政府在获取可靠的成果和有影响的数据时,都经历过很多困难,以及在开发信息需求时,他们需要充分考虑成本和难度。问题不在于信息是否有用,而在于获取数据的成本是否合理。

(二)信息需求与信息超载

公共财政管理创新的累积效应,增加了对中央机构的信息需求。创新通常会增加而不是减少信息量,并且会使信息之间相互独立。采用权责发生制并不能消除收付实现制,一个多期限的财政框架仍然需要有详细的年度预算,将产出纳入考虑并不表示不需要了解投入情况。固然现代信息技术和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减轻工作量,但有时也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一些关键的公共财政管理系统,比如预算,具有有限的处理信息能力。最后期限比比皆是,当一个任务完成了,另一个任务又来了。与其他政策领域的大多数情况相反,对于公共财政管理来说,无所作为或拖延期限不是一种策略选择。在分配资源之前,政府不会期待更好的信息,也不会为做出更合理的决策而认真审查所有信息。越来越多的政府声称,愿意运用项目规划或绩效预算,但是,仍然通过结算工资、差旅、设备和其他项目等费用来设置支出水平。

可以通过清除公共财政管理系统中的过时信息来减轻信息超载。在设立新规定时,需要去除一些旧的报表和报告。虽然可以减缓数据量增长,但是很难完全消除信息超载现象。

(三)信息引发冲突

“超载”不仅是信息量的函数,也是分配资源、评估项目和检测政策选项所引发的冲突强度的函数。增量行为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控制冲突的策略,通过缩小决策范围和保护已有资源,可以减少冲突。也可以通过减少在编制预算时产生及审核的数据类型来缓解冲突。由此产生的分配可能是次优的,但却是以一种及时和压力较小的方式。

许多公共财政管理创新产生的效果与“增量行为”相反,其使问题、利害关系复杂化,挑战了传统的通过妥协达成共识的处理方式。现代财政管理理论告诫政府,只考虑当年的财政状况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未来的情况,审查现有的项目,并且不能满足增量主义,不仅要考虑机构的财政需求,还要考虑项目的进展情况。这些以及其他当代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可能加剧冲突。

各国政府处理超载冲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处理超载信息的方式相同。他们忽略信息,或没有挖掘到信息。完成工作成了最重要的,即使这意味着要忽略掉某些信息。他们还会有更过分的行为,比如,刻意修饰信息,使其适用于其他用途。他们将战略计划转变为获取更多资源的工具,为了适应组织结构图而排列各类项目,完全无视目标的实现。支出机构在绩效预算中填塞大量信息,以显示他们做了大量工作,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在预测当前决策的未来成本时,他们使用过于乐观的假设。他们软化中期预算框架的硬约束,将其视为未来支出的下限而非上限。这些将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变成了案例展示,它使政府能够吹嘘其拥有先进的绩效预算,骄傲地展示中期预算框架,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

扩大冲突并不是公共财政管理创新的衍生产品——它对公共财政纪律、分配方案和公共服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工作中,那些为了避免公共财政管理议程的冲突,经常导致过度的赤字、僵化的分配、低效的服务和封闭的系统。即便冲突加剧了完成公共财政管理任务的复杂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冲突也是有益的。

政府面临挑战:在管理冲突和公共财政时,既要维持稳定的财政进程,又要适应政治诉求;既要支持现有项目,又要为新的分配方式拓展空间;既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又不能使公职人员的士气低落;既要使财政决策更加透明,又要使政府正常履职。寻求平衡的困难在于,公共财政管理设计者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因为他们缺乏构建一个完善框架的必要工具

(四)利益不对称与信息不对称

拥有信息和控制资源的人们通常存在一些对立关系。各部门负责人(内阁部长、中央机构或部门高级官员)用于资源分配决策的许多信息,依赖于管理项目和提供服务的经办人来提供。负责人寻求更全面的信息,以支撑其做出正确决策;经办人则寻求更有利的方式展示其项目重要性,以获取更多的预算。负责人试图通过建立自己的信息来源,以减少对经办人的依赖,但这并不能消除财政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尽管那些分配资源的官员拥有权力,但经办人具有操作优势,他们更清楚项目如何运转和控制提供给他人的信息。相互的依存(一方有资金,另一方有信息)、持续的关系(在每个预算周期各方相互影响)和达成协议的自觉需求(政府必须提出一个预算)促使各方相互妥协,形成合作。

公共财政管理创新,旨在通过增加已处理的数据(包括有效性和效率性数据)供给,以及授权中央机构控制一些关键信息,来减少信息不对称性。例如,尽管通常由支出机构估计来年的资源需求,但是,中央机构也可以运用计量经济学和项目规划模型,为同一年进行基线预测。同样,中央机构可以评估项目规划、设计成果测量方法、调查公民对于公共服务质量的看法、设定产出和其他绩效指标、比较不同机构间的运行效率。

然而,很少有中央机构努力去做这些事情。如果他们这样做,可能会加剧其与支出机构的对立,并有可能促使支出机构在给上级提供数据时变得更加狡猾。此外,信息集中也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相悖。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当那些提供政府服务的人,对其所消耗资源和产出成果负有完全的责任时,就会减少其投机取巧的行为,提高其绩效。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支出机构拥有信息的所有权,可能会增加对新信息的使用。因此,即便信息不对称会限制负责人合理分配资源的能力,但一些拥有先进公共财政管理系统的国家都会选择不集中控制信息。

这里提出的四个问题,都是对信息本身会改变公共财政管理者行为的观点的质疑。了解一个项目比另一个更有效,并不足以促使政府重新分配资金。同样地,认识到一个项目不具备财政上的可持续性,也不足以让政府更加谨慎行事。要使信息产生不同的效果,必须按照能够改变公共资金运用者行为的方式处理信息。

二、流程

在公共财政管理中,流程是将信息转换为决策、行为或文件的过程。每一个重大的公共财政管理创新,都会改变一个甚至多个步骤,这些改变通常与信息的改变相关。为此,我们有必要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流程:一类流程是许可性的,即可供政府选择使用的;另一类流程是强制性的,即政府必须运用规定的方法。

(一)常规流程

公共财政管理的显著特点是大部分流程年年重复,变化很小。例如,审计者的常规流程包括审查账目及编制财政状况报告,预算制定者的常规工作是分配资源和监督支出。常规流程的这种重复性能够减少冲突、简化任务、稳定角色和关系、协调大量琐事。参与者不必每年为流程争执或者临时建立新的流程。一般来说,这部分常规性工作在做出单一决策前就已经完成了,除非决策周期中的一些流程做出了新的调整。这些常规流程让公共财政管理平稳,并有助于及时开展。

只有当一项公共财政管理创新被植入到公共财政管理步骤时,才可以说完成了这项创新。检验新步骤融入常规流程的程度,是评估创新是否真正融入公共财政管理的有效手段。政府每年都需要决定是否进行项目评估,但项目评估不可能成为资源配置工作的全部。一段时间内,澳大利亚是少数有效利用项目评估的国家之一,因为澳大利亚有一个评估策略,能够定期将有价值的发现纳入预算决策过程中。相对于常规流程本身,其连接新旧流程之间的方式可能更重要。例如,一个中期预算框架作为独立的流程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只有当它被整合到年度预算中时,它才能对当前的决策产生约束作用。

常规流程还有另外一面,它能缓和冲突,但却无法吸引政治家和管理者给予支持和关注。在年检中需要关注常规流程可能引发的风险。改革者频繁地对其创新进行修补,以保持流程的活力,从而避免因流程太过常规化而丧失影响力。公共财政管理面临的一项挑战是在保持政治领导人和管理负责人参与热情的前提下,将创新嵌入到常规流程之中。用临时措施丰富常规流程,可能是一种既能保持流程正常运转,又能吸引高层关注的明智之举。

(二)决策框架

处理财政数据的第一步是将信息进行分类,以用于决策或其他行动。一般来说,改变信息分类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制定决策的方式。一般预算注重资金的投入——如工资、差旅、食宿以及其他项目支出金额。把预算方式从一般改变为项目预算后,则关注重点是各项政策目标——政府应该支出多少以达成减少贫困、改善环境质量以及其他公共目标。

然而,流程与决策之间的联系并不像改革者所认为的那样显而易见,因为所有较为复杂的公共财政管理系统都有多重分类。各国政府通常依据明细项目(即使他们有项目预算或绩效预算)、行政单位、经济类别和职能部门来安排支出。其他分类可能依据区域、性别、年龄、接受者的收入,这些分类可能是强制的,也可能是自定的。然而,尽管政府可能维持多重分类标准,但只能以一种分类方式作为制定权威性决策的基础。常见的公共财政管理改革错误,是将陈述误当做决策,例如,将项目中的预算陈述或存在的绩效模板,作为政府拥有此项预算的依据。大多数国家是按行政单位对会计核算、预算和其他财政管理流程进行分类的。预算支出机构(而非项目)提供服务,并为主要的问责对象。而真正的项目预算应该无视机构的界限,把服务于相同目标的所有活动与支出划归于同一个类别。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政府虽然宣称他们有项目预算,实际上他们仅仅将项目与可确定的机构单位相联系。例如,他们可能将水质项目归于水务局,但是没有把其他开展水质工作的行政主体纳入项目中。

根据上述的分类特征,可以得出如下启示:第一,具有完整行政分类的政府,可能会去考虑以下这些问题,即引入新的项目分类是否真的出于改变决策流程和责任关系的考虑?如果不是,这项改革可能耗费多年,或者仅仅是改变表象,尤其是当政府内部对于目标或最佳项目结构存在分歧时。第二,公共财政管理变革应着力于提高政府及机构的管理能力,因为这些主体决定如何使用公共资金。第三,在主要分类中附注重要问题或表明公共资金管理方式的计划表或声明,以此作为补充能够更好地促进财政管理。

(责任编辑 耿 欣;校对 GX)

财政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我国近年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结合财务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提高财务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将起到吸纳新思想的作用。县区级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对于县区级财政预算管理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财政预算支出不合理而带来的财政资金短缺问题,减轻县区级财政压力,因此,有关方面的研究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提出问题解决对策和实施措施,为这一工作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县区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问题;对策

引言

在县区级财政预中,预算绩效管理将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概念融入公共管理,强调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力求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和成本实现更多的产出和结果。其目的是有效降低公共产品提供的成本和支出效率,限制其扩张行为,因此又称为结果导向型预算管理。预算绩效管理是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一项新型复杂的工程。特别是在目前财政收支矛盾较为明显的形势下,通过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把区级财政资金用在急需之处,就越发显得重要了。

1、县区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思想观念作祟,部门对绩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重投资重用,轻管理重业绩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专业部门的预算绩效概念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财务部门需要资金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略显疲软。

将“预算绩效管理”片面的理解为县财政部门开展检查、会计审核等,未将预算绩效管理压力传导至末级。特别是部门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单位主要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大量工作依赖县财政部门去组织实施,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推进,势必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在效果上大打折扣。

1.2缺乏专业人才,开展预算绩效评价难度增大

预算绩效管理是目前一种对专业性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现代管理模式,侧重于专业人才的使用和信息资源的扩展。县区级自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以来,开展了对绩效目标编报和绩效自评,在方法上得以创新,但是单位存在很过绩效目标填报方面的问题及县区级财政部门对自身预算绩效管理不到位,对单位设立绩效目标较粗、项目支出预算说明不细致等情况,由于专业人员缺乏,未能发现或者即使发现了也未能精准加以指导,导致工作人员对绩效评价政策不能深入了解和吃透掌握。

1.3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预算编制真实性缺失

一是一些单位对预算管理意识淡薄,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各部门对预算的参与度和热情不高,固守着“以地为本”的传统。预算编制中“使用+年度调整”。方法一般,财务人员由于业务知识有限,无法充分研究论证编制的预算,导致编制的预算与实际编制的预算存在较大差异。影响预算执行效果的实际情况。二是预算编制脱离单位战略规划需求,近几年,在全球经济下行与疫情防治压力下,财政经费逐年大幅度压减,部分事业单位长期处于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经费双缺口的窘境。该经费缺口只能通过自有资金进行弥补,然而随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需要维护、原有大型设备老化、物价水平逐年上涨,经费缺口逐年增加,事业单位却收入来源单一、创收能力有限,导致“以收定支”的预算编制脱离了单位战略规划需求,严重影响单位履职能力与业务的正常开展。

1.4预算执行不力,规范程度不高

一是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缺乏预算执行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缺乏必要的部门内预算支出标准化监控。制定的预算执行不严,预算因各种原因不断调整,预算管理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二是部分单位片面追求预算执行率,认为只要完成相关预算执行指标就没有问题了,往往忽略了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规范预算执行过程,实际操作与制定的相关制度脱节,預算执行规范性不高。三是由于政府采购监督体制不完善,缺少可行性监督标准以及可操作性程序,无法对政府采购进行全程监督,导致集中批量采购等待时间过长、采购方无法进行流程监管、采购货物质量不过关,公开招标程序不规范,服务、工程类政府采购超预算执行等现象发生。四是忽略资金的催收管理,没有建立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对应收账款催收不力,容易形成呆账坏账,导致资金流失。

1.5县区级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内容不科学

首先,它过于关注评估财务业绩。新时代背景下,县区级预算支出要与时俱进,通过绩效考核提高家政质量,切合实际需要。单纯评估财务内容是片面的,很难更好地评估家庭支出绩效评估的价值。其二,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内容不够细化。当前县区级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过于粗放,未细化到每一部门、每一阶段、每一项目,仅进行整体结果评价,导致这一工作不够细化,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其三,县区级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内容不全面。当前,县区级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内容过于单一,难以反映预算支出的实际情况。例如,一些县区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仅注重预算目标完成评价,对于资金使用率、财务风险等方面的评价缺失,不利于相关管理策略制定。

2.7缺乏较强的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意识

从行政事业单位的现状来看,需要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意识。更容易产生会计票据,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提高预算资源的管理水平,也不能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分配问题的主要决定权在于上级管理部门,极有可能出现资金不能及时到账的情况,从而导致各个部门不能够及时制订资金计划,阻碍资金功能的充分发挥。

3、县区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的对策

3.1创新县区级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实施方法

为避免出现单一、不客观、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够的问题,对评价对象选择多元化评价对象,实施360度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具体操作时包括专业的绩效评价部门评价、单位自我评价、社会评价、员工评价等部分组成,并合理进行每个评价部分的权重设置,从而得出综合性的评价结果。其次,建立全过程的绩效评价体系。县区级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时,应对预算支出计划制定前、预算支出计划实施过程、预算支出计划实施结果等进行评价,通过全过程评价实现系统化管理。与此同时,对于相关的评价工作开展,应体现实时性,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所以,可以与一些软件开发公司、高校等合作,研发信息化的智能评价系统,工作人员及时按照要求将信息输入系统,系统便会自动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并给出结果和结论,实现绩效评价的动态化。

3.2建立针对性的县区级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为增强县区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真实价值,应注重绩效评价结果在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应建立有针对性的应用机制,并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实时应用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应在有关方面设置针对性的制度体系,明确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布时间、公布渠道、公布模式、公布责任人、应用流程等,及时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进行相关问题分析和解决。与此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问责机制,对于在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及时、配合度较差、未按照相关要求操作的人员,追究相应的责任,适当惩处,从而增强其责任意识。其次,提升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价值。在进行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使用时,应注重其内在信息的挖掘,与其他相关工作结合在一起,强化结果应用价值。例如,通过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分析某个部门在业务开展方面的问题,并基于这一结果进行业务开展方案调整,降低业务开展时的财务风险,实现财务预算支出与业务开展的协调性。同时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各部门的业务开展情况,以便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找出问题的同时对其缘由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此方式来评估相关部门的项目运营成本与资产、负债的状况,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3.3落实主体责任,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案,要求财政要与各行政事业单位、各业务部门的财政协调,统筹全局,积极参与合作。在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有困难的情况下,可将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相结合,在认真分析上年度预算批复项目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预算年度实际需求,合理确定项目实施内容和总体绩效目标,根据项目的优先顺序,及时向财政部门申报列入项目库,重大项目应进行综合立项评审。同时,规范采购行为,做好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目录和标准进行资产配置。各行政事业单位要真实、完整编制本单位部门预算,强化编审责任,确保预算编制真实全面、科学合理[1]。

3.4提升财政管理制度的精细化程度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报销问题比较复杂,很可能在具体报销环节的报销不及时。在传统的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模式下,由于相关人员缺乏对报销流程的全面了解,这就会在具体的报销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各种报销矛盾。针对这一情况,必须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财政管理制度,结合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报销系统,从而提升费用报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只有简化事业单位的报销流程,才能够更好地协调申请人、审批人以及财政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此外,利用先进的报销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报销人员的工作压力,不需要通过纸质报销单进行逐级审批,只需要按照报销系统所设定的规定流程进行审批,就能够提升费用报销的工作效率。在“互联网+”的管理模式下,必须要对各个部门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将互联网系统作为信息处理的基础,并将有用的数据信息应用到财务管理系统的各个模块中,才能够对原始数据进行更好地加工与使用。只有通過这种方法,才能够对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实现财政预算资金的精细化管理,更好地推进管理工作的结构化建设,对各类信息数据进行更好地利用,切实发挥互联网的巨大优势,有效地提升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质量与水平。在开展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的精细化环节中,只有严格遵循各项规章制度,对财政工作人员进行积极的引导,才能够实现资金管理的全覆盖,使目前的财政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转变,实现预算资金的高效运转。与此同时,也要颁布健全相关的制度,使目前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资金管理具备较强的科学性,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对于资金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于资金流动较大的项目,要提升相应的重视程度,加强监督与管理的力度[2]。

结束语

总之,在预算层面上,预算支出绩效考核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到现代宏观经济环境标准的实施,也关系到政治环境改善解决我国资本效率和减少资本损失的关键是这个。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取得显著成效,国有资本周转和预算支出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对推动社会主义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工作的开展和执行是重点,但是就我国目前,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这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走理论结合实践的道路。当然,在此完善过程中,也会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许多员工由于经验丰富,完全有能力通过所学知识和实践的经验来提出一些改善财政的建议。文章就是以此为主要线索来分析财政预算工作在今后工作实践中的发展前景[3]。

参考文献:

[1]聂晓.浅谈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策略[J].商讯,2020(34):152-154.

[2]程珍珍.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2020(34):41-42.DOI:10.19887/j.cnki.cn11-4098/f.2020.34.019.

[3]谷淑新.县区级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实践探索[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22):24-25.

上一篇:基层审计论文下一篇:商业贿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