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金融论文范文

2023-05-24

英语金融论文范文第1篇

一、教材现状分析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金融专业英语教材使用比较混乱,而且教材选用主观随意性大,尤其是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的金融英语教材更是少之又少。现在市面上金融英语教材琳琅满目,笔者从当当网书店查询到的有关金融英语教材总计为162种,这些教材都力求通过介绍金融专业英语方面的知识,扩大学习者的知识面,提高金融领域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对外交流能力。但是想要在如此繁多的种类里找到一本适合高职高专学生使用的教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针对高职生没有固定统一的金融专业英语教学规划大纲,也没有统一的编写标准,对需要什么样的教材也没有专业的调查和评价。

从内容上看大多数教材针对的目标学生多为本科和研究生,适用于高职类学生学习的金融英语教材数量寥寥无几,从内容上看也是依照本科教材进行稍微的改动,教材的知识结构零星、散乱,由于受到取材的局限,涵盖的知识面狭窄,编排也较分散。审视已出版的金融英语教材、课文、会话、听力训练、生词和短语、注释、背景知识、练习、词汇表这几项正规的英语教材所应当具备的要素很少一起出现或大多数一起出现,练习设计类型单一等。

现行的大多数材料是从国外其他书刊上取材,难度大,抽象概念和文章的设计和选取不适合高职学生学习,读起来晦涩难懂,专业术语也没有相应的注释,难度大大超过高职学生专业知识范围,未能体现教材循序渐进,难度递增的原则。内容也涉及的多是十几年前的金融业务,没有得的及时的更新。还有一些院校采用金融学科英文原版教材,内容很多,而且很多的案例都是基于国外的情况,忽视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还有一些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各地区的差异性还自行编撰了一些校本教材使用。这些教材的特点多为理论性强而忽视了操作应用性,普遍存在金融理论与实务的结合不够紧密的缺陷,不少教材知识泛泛地介绍了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些背景,事件和金融术语,而很少触及具体业务操作规程。只是简单融合了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词汇和语法项目,课后习题设计缺乏现代教学理论所提倡的交际,任务活动的设计,高职学生更加强调的是以“能力为本位”,纯粹的理论学习并不能满足他们未来岗位的需求。

二、教材需求分析

笔者对所执教院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展开问卷和访谈,了解到70%的学生对现有教材不满意,30%的学生对现有教材相对满意。同在金融行业从业人员讨论中,他们认为在学校学习的专业英语和现实工作环境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因为:教材内容不符合工作中的真实的交流场景,教材内容陈旧,更新慢,练习的设置枯燥,没有新意,没有真实的案例,也不符合未来工作和学生学习需求。

问卷调查中有56%的学生期望专业英语教材应该增加更多诸如图片,数据,图表和真实案例等教材内容组织形式。教材应更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注意力。访谈中,学生也希望教材内容要增加听力练习、课后阅读材料、视听材料等补充材料。尤其是教材的内容难度要适中,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访谈中学生都表示教材理想的组织形式不能是单一的,在形式和风格上应该是不断丰富的。部分学生表示更喜欢角色扮演、情景模范、游戏比赛、团队合作、案例重演等活动。但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原因,缺乏自信心,不敢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英语。所以我们的教材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访谈中我们得知教材内容只是简单的对话课文的阅读就很难树立起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信心。

从学生喜爱的练习活动的调查数据来看,学生更喜欢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语言能力培养的练习活动。传统的操练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这也正是我们现在课堂教学模式所缺少的内容。

三、金融英语教材设计方法

Richard指出在全世界外语教学的课堂里,最常见的三个基本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所学知识的主要来源。高质量的外语教材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Tony Dudley-Evans和Maggie Jo St John就曾强调教材是语言学习材料的来源,学习的支持,也可以激发学习的动力和激情,也可用作学习参考之用。Cunningsworth对外语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做了如下概括:书面和口头材料的一种资源;实践和交际活动的一种资源;学习者在语法、词汇和语音等方面的一种参考资源;激发课堂语言活动的灵感来源;反映既定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大纲;自主学习的一种资源;对缺乏信心和经验的教师的一种支持。

因此,好的教材应包含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语言知识、活动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管理、学法指导以及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等,对学生学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认知水平,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材的编写是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结合的。金融英语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首先去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去从事涉外金融活动的能力,即能够处理金融业务的实用英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再根据学习者特征和学习方式能因素,对材料的编排顺序和方式进行控制或分级。材料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交际范畴、言语行为、交际目标的安排是否恰当,对保证语言输入的质量,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外语教学的特点,束定芳、庄智象认为,外语教材的编写应该遵守真实性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趣味性原则、现代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了解了ESP课程是与特殊职业紧密联系的,那我们的教材编写一定要与学习者职业要求挂钩。作为ESP中的一个专业领域,金融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同样要遵循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的教材编写原则。简言之要突出目的性,交际性和真实性。教材内容应着眼于“专业所需内容”。Hutchinson & Waters认为教材应当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在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需求。Robinson提出过ESP教材的6个标准:

金融专业英语是ESP的一个分支,是金融领域人员在金融行业工作的各个语域中要使用到的英语,是以职业为目的的英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知识性和专业性。它涉及到金融行业的方方面面,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其他金融活动,这要求金融英语教材必须基于金融行业语境来设计,才能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和金融知识等材料的理解和表达。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与语境密切相关。语言学习是培养语用能力的过程,语用能力可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可简化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为使语言表达得体、合适、语言的使用者必须学会针对特定的语境,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灵活、合理地使用语言。

目前传统的教材无非是一些阅读文章和词汇,翻译以及回答问题的练习,这些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专业外语人才的需求。Hutchinson & Waters 提出教材设计符合四个要素:输入、内容、语言、任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输入应包括活动所需的材料,新的语言知识点,正确的语言运用模式,交际话题,运用信息处理技巧的机会,运用已有的语言和专业知识的机会。应该考虑向学生提供把专业知识作为载体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的机会。教材使用者要确保学生在完成交际任务过程中能够使用已学的语言和专业知识。

为了进一步说明如何设计金融英语教材,笔者结合自己在实验班级里的做法进行设计,笔者在选择教学材料时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尽量选择难易适中,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的材料,这一点很重要,既要让学生听得懂,看得懂,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二是寻找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的材料,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任务的期盼。三是选择的材料不但要主题突出,而且要利于学生在听懂看懂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口语练习,做到听得懂,看得懂,说得来的结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选选用的两本纸质教材,一本是由教育部《财经英语》教材编写组编写的《财经英语》教材,另一本是由Christine Johnson编写的《体验商务英语——银行与金融读本》。笔者尝试将现有的两本教材进行融合,并改进其中一些不足的地方,增加更多的任务的设计。《体验商务英语——银行与金融读本》这套由外国人编写的教材,能够将真实的金融活动案例与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很具有真实场景性,主要是给前经验的学习者使用,即学习者在学英语的同时,也在学有关专业知识,以便将来从事有关的职业。因此,学生在使用这套教材过程中肩负着双重任务,学习英语语言和金融知识。但教材存在的问题是:一是教材的内容全部是英文编写,这对高职学生是个不小的挑战,二是与金融知识相关的语境缺失。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和金融知识的理解和表达,笔者采取了语境补全的措施,采用国内出版的《财经英语》作为背景知识的一个补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样性在教材设计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多样性是使学习者保持头脑活跃并能全神贯注地完成任务的重要因素。金融英语教学在教材材料的来源应该丰富多彩,这样可以让教师在教法上有更大的自主性。以教材为主线,同时对于有关好的书刊资料和网上资料,以活页的形式下发给学习者,以供学习参考。

1.金融主题语境缺失与补全

《财经英语》这套教材共有10个金融主题,涵盖银行业、金融市场、国际结算、保险业、股票与债券、会计与审计与税收等与金融行业有关的内容。这套教材很好的提供了与主题有关的详细的金融知识的讲解。对学过金融知识的学生来说,不仅是对知识的回顾,在理解相关案例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比较有信心,能够积极学习相关语言表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为学提供每个单元金融主题的有关知识,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和金融知识的可理解性输入。

2.语言输入技能缺失与补全

听力和阅读是语言知识和金融知识输入的主要技能,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笔者使用的两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提供了丰富的、真实的、地道的金融英语方面的语言材料,但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虽然掌握了相关的词汇,但是他们听不懂或读不懂金融材料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与跟材料的语境缺失有关。第一单元为例,建议在教材中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有关介绍银行功能的听力理解任务,如:世界著名银行介绍的英文视频或音频,国外著名银行卡,世界主流国家的货币和写法等补充内容。

3.语言输出技能的缺失与补全

说和写是语言知识和金融知识输出的主要技能,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财经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但是学生往往难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原因是所学的材料缺乏足够的语境知识,以第一单元的《money and Banking》为例,虽然教材提供了一些设计银行业务的诸如存取款的对话文本,但是在实际业务当中还存在许多可变的场景和语言使用环境,学生就不会正确运用这些表达方式。建议教材中提供一些涉及银行业务对话视频材料和听力材料、会话策略小贴士等。因此,在设计一项交际活动材料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并补充足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思想的平台,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语用能力的目的。

4.跨文化比较语境的缺失与补全

这两本教材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少有涉及,在课堂实践中,教师也很难组织学生讨论这方面的材料,虽然他们语言知识没有问题。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这方面材料 的文化背景知识。以第四单元保险业务为例,在分析该单元材料时,我们发现存在语境缺失,学生并不知道保险业务在国外发展得很迅速,普及各家各户,必须结合几个具体的语境进行说明。因此,必须在活动开展之前,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相关背景知识。

四、结语

由于教材编写出版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切实可行的教学材料或是方法应用到教材中还需要一段时间,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一定是建立在对学习者、金融领域工作中具体的使用场合、教师等方面需求深入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而这种需求分析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是要随着专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学习者的不同情况定期进行的。只有深入定期准确的需求分析才能编撰和选用最合适学习者的英语教材。

所以专业英语教师也必须必备洞察金融领域工作最新前沿动态的能力,经常性的关注金融类工作所需的英语技能以及学生学习中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参考文献:

[1]Robinson, R. ESP Today: A Practitioner’s Guide [M]. Hemel Hempstead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2]Hutchinson, T. & A.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莫莉莉.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英语金融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国际金融课程属于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专业必修课。就国际金融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设计而言,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可能有利于达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性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教学模式设计 国际商务硕士 国际金融课程

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型的高级商务专门人才。而高级国际商务人才应当首先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并能熟练进行经贸实务操作,擅长国际商务交往。根据全国国际商务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界定,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导向是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特点,所以其课程教学和学习应采用相对本科或学术硕士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教师教学角度而言,教学方法包括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其中现代教学方法又大致包括:启发教学法或暗示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或探究法、案例教学法、播放教学法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支架式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而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性和自主性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这三种方式。从上述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看,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及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国际商务硕士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可能应用得更为广泛。

具体到国际金融课程,要想更好地应用上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而实现知识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就该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设计而言,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可能有利于达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性人才的目标。所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传统 “以教为主”模式和建构主义“以学为主”模式的综合。以“以教为主”的模式注重教师教法,以教师“教”为中心,易忽视学生的“学”。而“以学为主”模式正好相反,十分强调学生的“学”,在当前教学情况下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则可以根据国际金融课程实际教学内容和国际专业硕士这一特殊的教学对象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因而,以下基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探讨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的教学设计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步:(1)教学设计的公共基础步骤,包括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起点确定和教学内容分析;(2)根据第一步的分析结果,灵活选择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的模式,并决定其中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3)对国际金融课程进行教学评价。

一、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概述

根据全国国际商务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介绍中的相关内容,国际金融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所培养的是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中就职的高级商务人员,主要从事跨国经营管理、国际营销、国际投资和国际商务谈判等管理活动。因而,就教学目标而言,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掌握国际金融相关概念、工具、程序、方法并能熟练应用到国际商务管理中。

而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对象特点看,学生的专业背景较为复杂,包括应届毕业生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并且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系统学习过国际金融相关课程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专业跨度较大,未曾接受过基础知识的系统教育。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教师事先应对学生的专业背景有一定了解,实现预估教学对象的专业能力。同时可以在课前或第一次课对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访谈,了解其学习国际金融的动机、需求和学习基础。

至于国际金融教材的选择,也应与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目标相匹配,可以考虑优先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较强的英文教材,并尽可能采用双语教学。当然,在国际金融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形成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语言能力,而是增强学生在国际金融业务中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的自信心,培养双语思维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二、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选择

鉴于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的是国际商务高级管理人才,与学术硕士和本科生有别,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国际金融的教学可以立足跨国公司,主要掌握管理一家跨国公司所需要的国际金融知识。依据这一视角,其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包括:(1)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国际金融环境,比如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收支及国际金融市场;(2)国际金融的基本金融工具的投资及其风险管理,包括外汇和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和管理;(3)全球化融资及国际贸易融资特殊方式和途径等。

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适当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国际货币体系环境的教学,可以教师为中心,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为主,结合多媒体的播放演示,穿插对学生的提问和引导。当然其中可以采用其他教学方法作为补充,比如案例教学法,可以利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案例加深学生对国际货币体系核心内容——汇率制度及其选择的理解。再比如对于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外汇风险管理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究性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教师负责提供案例和辅助资源、设定相关外汇风险情境及进行指导。这里的案例可以来自教材或其他教学资源,也可以考虑邀请校外实际从业人员以讲座形式向学生分享案例。而学生则以教师提供的资源为基础,自主进行分组协作学习,成立不同的虚拟跨国公司,分析特定情境下其所面临的外汇交易风险、经营风险及转移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然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成果展示,与其他组进行比较和交流。同时教师对所涉及知识点进行点评,并总结归纳学生的表现。以教为主的模式和以学为主的模式可以融合贯穿于整个国际金融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的教学设计思想。

三、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评价

从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评价看,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从评价方式上看,主要以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具体而言,在课前对学生专业背景进行调查即为教师进行的诊断性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国际金融学习准备情况并因材施教。而在整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指导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主要是形成性评价,比如教学过程中穿插的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案例讨论、学生小组作业的展示交流等。通过上述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国际金融的兴趣点和兴趣度及对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微调。在进行诊断性评价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进行访谈的方式,而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则可以设计相关的学生和教师形成性评价用表。比如在对小组学习成果展示进行评价时,除了教师点评之外,还可以让其他小组学生对改组的成果展示进行评价,可以设计评价表让学生就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内容、风险管理技术及语言表达进行评分。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小组作业等设计综合考评表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作为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国际金融课程,其教学模式设计应体现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更强调实践性和学生对国际金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在国际金融不同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选择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既能较为充分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吴疆.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二级)[M].第3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70-185.

[2]迈克尔·莫菲特,阿瑟·斯通西尔,大卫·艾特曼.国际金融精要版[M].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10.

基金项目:1.北京服装学院2015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核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号:J2015-11);2.北京服装学院重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ZDJG-1405);3.北京服装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JG-1409)。

英语金融论文范文第3篇

英语金融论文范文第4篇

一、金融英语听力训练的障碍

俗话说得好,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只有掌握了学生在听力训练中所面临的问题,才能有效提高其听力水平。接下来,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听力障碍:

(一)词汇障碍

词汇是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重要因素。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越大,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度越高。对于国内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并没有对金融英语专业词汇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不正常的。学生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单词的重要性。有些老师花了大把时间在训练学生如何猜测词义,而不是引导学生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如果学生都对词汇量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二)背景知识障碍

在不了解金融英语听力文章的背景知识前提之下,相信许多英美国家本土的人拿到一篇听力材料都无法准确把握文章大意。但是,如果训练者提前被告知所听材料的主题或者话题,那么在听力过程中更容易把握文章的大意和细节。众多语言学习者普遍认为,背景知识的掌握对于听力理解至关重要。学生对于所听金融材料的话题越熟悉,理解起来就越容易,反之亦然。例如,我们把两篇话题不同的听力材料给学生练习,一篇是关于银行业务,另一篇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率。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对后一篇文章更加容易理解。

(三)情感过滤障碍

很多学生在金融英语材料的听力过程中,心理上很容易紧张,因为担心无法听懂文章的内容。特别是遇到一些生词的时候,对未知的恐惧影响了对整篇听力的理解。这种心理上的担心和害怕正是影响其听力水平正常发挥的巨大因素。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比如动力、性格和情感状态。前面两者能积极影响学习的效果,最后的情感状态则是消极的影响。针对焦虑感较强的学习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语言输入相对较少。因此,克拉申认为,在语言学习的环境中,学习者应当尽量将自己的情感过滤,使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越低越好。如果学习者非常自信且放松,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之下,语言习得的效果更好。

二、针对性地训练金融英语听力

鉴于以上总结的听力障碍,我们可以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

(一)词汇由学生自主习得

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单词的学习扩展中起主导作用。首先,老师们不断强调扩展词汇量的重要性并定期检测词汇。其次,我们给学生介绍用有效的记忆单词的方法,使其事半功倍。在研究学生记忆单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如果把单词放在语境中理解并记忆,持续的时间更长且印象更深。因此,我们鼓励学生们广泛地听和读,在语境中把金融类单词牢牢地记在心里。

(二)重视背景知识的拓展

对于有的英语听力训练来说,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更加重要。知识面的拓展有很多有效的途径,可以建议学生大量阅读金融类报纸杂志、收听经济类英文广播、观看原版电影。此外,教师们可以给学生推荐关于各种经济题材的书籍,例如英美国家的经济类、银行类、财务审计类、证券类等等。

(三)课堂教学中的训练技巧

传统的听力课堂是这样展开的,教师给学生发放听力材料有关的练习资料,然后进行听力练习。如果学生已经有听力教材,教师就让其打开教材的某一页,然后开始练习。一般难度的材料,教师会让学生听一遍或者几遍,要求其完成相关练习,上交练习资料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评分。这体现了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测试的重视。然而,老师们过于重视教,而不是学。我们引导学生增加对听力训练的兴趣,减少情感因素对听力训练的影响。因此,学生的担心和焦虑的心情会被浓厚的兴趣所取代。

在听力训练之前,教师们可以通过与话题相关的图片或物品来激发学生的注兴趣。在听力训练时,我们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目来让学生完成,例如填空、改错、多选、开放式问答、图表、变化词性等题目。在听力结束以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给学生补充一些语言输出的课外作业,比如口语练习、话题演讲、模仿、角色扮演、辩论等。这些作业的目的在于强化信息、拓展知识、加强输出,使学生们将课堂所学的知识用流利的英语表达出来。

三、听力教学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分析非英语专业学生在金融英语听力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寻找有效提高学生金融英语听力水平的办法。同时,听力作为语言习得非常重要的输入,我们应帮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对金融英语听力训练的学习积极性。

摘要:听力是英语学习非常重要也是难以提高的一个环节,金融英语听力训练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本文通过研究金融英语课堂中的听力训练,分析学生在听力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障碍,以期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促进金融英语语言的输入,同时为大学英语听力训练提供应对策略。

关键词:听力理解,语言输入,金融词汇

参考文献

[1] 陈雪.论大学非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文化导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2] 李淑媛.英语听力训练的障碍及其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4).

英语金融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活动是需要健全的法律进行规范和约束。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防范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而实际情况是我国目前规范和约束金融行为的法律体系并不健全,这不仅无法确保我国的经济金融秩序,也难以遏制金融领域不断累积的金融风险。

关键词:法律缺陷;市场经济;金融风险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有法律变革跟不上经济金融改革和发展,很多法律很难适用于经济金融领域出现的新现象,金融领域的法律缺陷日益凸现,一些法律对微观主体的经济金融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功能大为减弱,法律的缺陷难以遏制金融领域不断累积的金融风险。

一、法律不完善降低公司治理效率,累积金融风险

由于不同的法律制度下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差异,不完善的法律制度会降低公司治理的效率,从而导致金融脆弱性,累积金融风险。

在多数情况下,管理层能够转移公司的现金和其他资产,可能用于偿付管理层个人的债务,或将其直接存入在国外银行的账户,或者注入其他公司。而在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经理人员通过转移现金和其他资产来侵占其他股东的财产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这说明法律对债权人和小股东保护的重要性。

当对企业经理人员的法律约束不力使经理人员很容易地侵占企业资产时,企业价值就会下降,这又进一步使股票价格下跌,从而使人们丧失对经济前景的信心,金融风险上升。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基本原因就是新兴市场国内和国外投资者失去了信心,导致资本流入的减少,资本大量外逃,由此导致汇率的大幅度下挫和股票市场的崩溃。为什么对这些国家信心的丧失对汇率和股票市场有如此大的影响,而另一些国家则没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公司治理中软弱的法律制度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汇率贬值和股票市场下挫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根据公司治理理论,机制有效性是用法律制度阻止少数股票持有者对公司资产的滥用,从而使代理冲突最小化。如果法律约束性不强,当经理人员预期投资回报下降时,则对投资者信心的逆向冲击就会导致滥用职权侵占财产的现象增加,并进一步减少资本流入,增加资本外流。这些又进一步诱使股票价格下跌,汇率下挫。

我国公司治理法律体系不完善,首先是立法级别较低,目前在所有国家大法中均未提到公司治理。其次,公司治理的法规比较分散,例如这些法规分别针对上市公司、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金融机构等不同适用对象。对于2003年2月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明确提供了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审理的法律依据,可以说是司法解释对完善中国证券民事赔偿制度的一大贡献。但是《若干规定》的适用范围毕竟仅仅局限于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其他诸如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引发的证券民事赔偿案件尚未有明确的规定,至少在现阶段,大量的证券民事侵权行为的受害投资者尚无法通过司法途径获得赔偿。由此可见,距离建立完善的为公司治理提供司法保障的证券赔偿制度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讲,有效的法律制度上的正规约束可以部分地克服公司内部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信息不对称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约束内部人的行为,从而尽可能地使公司内部人的利益与外部投资者的利益协调起来。而且通过对滥用职权给外部投资者造成了损失的内部人给予法律上的强制性制裁措施,加大内部人滥用职权的成本,并降低其滥用职权的预期收益,尽可能减少内部人滥用职权的可能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金融风险。

二、法律不完善致使产权模糊,累积国有金融机构风险

从理论上讲,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在借款还本付息的信用准则和法制监控下是能够正常循环的。但是中国的现实却表现为企业以各种形式和理由尽其可能地逃避债务,致使银行背上了沉重的不良债权的负担,严重扭曲银行与企业间的信用关系,潜在金融风险是令人担忧的。

国家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并非实质性的债权债务关系。这是因为,法律没有清晰地界定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的产权,而事实上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都属于同一个所有者——国家。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都是作为国家这个所有者同一利益主体的不同代理关系:国家与国有银行、国有企业之间是一种“父子关系”,而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则是“兄弟关系”,是一种虚拟性的债权债务关系。然而,“‘自由市场’,即不受伦理规范制约的市场是各种利益碰撞、各种垄断地位的表现以及讨价还价的场所,因而与各种家庭伦理格格不入。与所有根源于某种兄弟般或者血缘关系为尺度为前提的共同体截然相反,市场本质上与任何兄弟关系无关”(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可见,在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之间这种“兄弟关系”的债权债务与“市场伦理”是相冲突的。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没有内在的压力和自我约束机制为保障自己的信誉和生存而力争履行借贷契约的义务,保证及时清偿债务。当不履行契约的收益远大于其成本时,理性人何乐而不为,国有金融机构风险因此而生。

银行与企业间的信用关系缺乏法律保障。在法律上,债权、债务人之间是契约关系。契约的要求包括承诺和履约。其中承诺是关键,它决定债务契约的各个条款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可履行,在此前提下,才能通过履约或者通过法院判决强制履行。然而,我国银行与企业间的契约关系是无法承诺的,银行与企业间相当部分信用关系的产生是非平等自主的,出于一些非经济上的考虑,政府尤其是原来的地方政府对银行的贷款活动经常过多地干预。由于政府的角色不是经纪人,不具有经济理性,政府的偏好往往与企业不同,以政府决策构成约束条件的不会是特定借款企业的收入和预算,由此,债务人有充分的理由证明他对这份契约不负责任。另外,银企间的契约关系也是无法履行的。整个经济制度中缺乏对债权的保护,不还债务的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逃避债务反使债权方处于被动地位,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趋之若鹜,进一步加剧企业间、企业与银企间债务的恶性循环,积累大量金融风险。

三、市场退出机制的法律缺陷与金融风险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是指由有关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方式、原则、程序、主持机构和损失分担等制度要素组合而成,且能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施以有效约束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或制度安排。金融机构因经营失败或受突发事件冲击而

出现清偿力不足以及最终退出市场,在市场经济成熟国家较为常见,因为作为优胜劣汰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竞争的必然结果,市场退出对于提高金融制度效率、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有较为妥善的退出机制,因此金融机构退出成本较小,且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影响力较低,而我国目前尚无一套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处理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无法对一些问题严重、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的市场退出。市场退出机制本就是用来处理金融风险,如果其本身就不完善,那么在处理金融机构时,容易产生更大的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缺乏系统的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方式、方法、标准、范围和程序等内容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我国现有的针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仅有《金融机构撤销条例》,其他有关金融机构破产、接管、并购的退出行为的具体规范仍然迟迟未能出台。这种状况显然无法满足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激烈竞争的需要,不利于提高金融制度效率。我国的《破产法》、《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关于企业法人的破产还债程序很难直接适用于金融机构的破产。而《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金融法律虽然对商业银行合并、解散、撤销、破产有相应的规定,但这些规定仅为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关于对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商业银行法》中仅对接管的前提、目的、时限和终止作了概括性的表述,而没有对市场退出的定义及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而明确的规定。正是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市场退出的主管机构无法可依,加大了操作难度,同时这也致使政府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处理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指导,增加了行政的随意性。

金融机构发生危机,特别是面临市场退出时,存款人的存款如何得到保障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为金融体系建造一道安全网,当问题金融机构破产倒闭时,由特定的保险公司依法清偿存款人的存款,从而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当个别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时,存款人的利益因为有了相关的法律制度作保证,不再产生巨大的恐惧心理,避免该银行发生挤兑风潮、传染其他与之有业务联系的金融机构,同时还给其解决问题带来时间上的缓冲。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几十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我国目前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储户的存款利益很难得到保护,金融机构退出市场没有保障,如引起金融恐慌,势必导致储户对金融机构信誉失去信心,不利于金融秩序的维护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极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四、金融控股公司法律不健全与金融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通过直接、间接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或其他方式而对银行、证券或保险等不同金融领域中的公司具有控制权,且不直接从事其他业务经营的公司。在金融分业体制下,我国并无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但存在多种金融跨业组织如分别以三大国有银行、信托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即中信公司)、保险公司(平安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光大集团)为核心的金融跨业经营组织及产业资本参与金融业形成的金融跨业经营组织(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等。这些金融跨业组织事实上是打法律的“擦边球”,监管层默许或鼓励的姿态意图探索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然而不规范的形式和缺乏外部的有效约束,既难以充分发挥跨业经营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分散风险以及促进金融创新等优势,又潜伏着诸如利益冲突、风险传染以及不公平竞争等弊端。

我国目前的《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以及国务院的法规及有关部委的规章,都没有明确承认金融控股公司,但也没有明令禁止。上述几类金融跨业经营组织是在下述状况下存在的,一是普通的工商企业、信托投资公司属于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明确允许运用自有资本向金融机构投资的主体;二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在运用自有资本向其他金融机构投资方面也没有什么限制,但从相关的法规、规章来看,其投资主体地位不明确,在现实中,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实例也很少见;三是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规章,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不能设立金融控股公司。

虽然名义上没有金融控股公司,但是现实中确实存在,而且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我国目前有关金融控股公司的规定立法层次比较低,有些规定不明确,不同的规章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尤其是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限制过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能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只能或主要靠利差收入,无法与其他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以及海外资本展开公平竞争,因为工商企业和海外资本都可直接或间接控股国内的金融机构。所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只好利用境内外法规的差异达到实现金融控股的目的,如中国银行的中银国际控股公司,工商银行的工商东亚控股公司等。

由于缺乏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明确法律规定,银行、证券、保险三个监管部门对事实上已经存在的金融控股公司缺乏针对性的监管制度,导致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领域已经蕴含了大量风险。首先,由于我国三个监管部门在机构市场准入时的股权资金监管上缺乏协调,有些母公司、子孙公司之间互相持股,股权结构混乱,资本被不断重复计算,使得金融机构在资本充足问题上隐藏着很大风险;其次,由于分业监管,监管信息缺乏沟通,控股公司在进行股权和资金运作时故意复杂操作,反复转账,不正当的内部交易或关联交易,避开监管者,导致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形成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和金融风险。

五、地下金融法律约束缺失带来的金融风险

地下金融是由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社会资金流动性需求与法定金融组织供给之间的错位而出现的以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动机、以经营行为的非正规性和隐藏性为特征的金融组织形式和金融行为。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2005)对全国20个省份的地下金融状况进行了实地抽样调查,测算出2003年全国地下金融(地下信贷)的绝对规模在7400亿元至8300亿元之间,其业务规模大约占正规金融机构业务规模的30%。对如此之大的地下金融活动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对其进行约束,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和对经济金融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地下金融的一些组织形式属于商品经济发展初期的金融组织模式,金融资源的运用渠道不明,运作机制不规范,内控机制不强,内在风险一旦释放出来,容易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并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安定。特别是在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管和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可能为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他们想方设法以高息圈钱,不是用于生产经营,而是用于享乐或投机。这种地下金融活动的非生产性和偿还性,最终必然导致支付链条的崩溃,参与者的利益受损,引起社会不稳定,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尤其容易引发恶性循环逐步积累金融风险。同时,地下金融所遵循的游戏规则与正规金融不同,其资金不受国家税收和存款准备金等制度的约束,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进行的宏观调控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地下货币资金规模越大,货币均衡水平越不真实。地下货币资金流动影响货币均衡,它通过改变可用于公开经济的实际货币总量,造成支持公开经济的货币供应达不到均衡货币供给水平,或者造成名义货币供应过大现象,使货币当局主动控制货币增长,造成实际货币供应难以满足经济均衡增长的需要,出现货币总量较大时经济的衰退。另一种极端情况是,地下货币资金转入地上,货币当局紧缩政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经济过热状况加剧或持续,削弱了宏观调控效果,增加金融控制风险。

责任编辑 贾 伟

上一篇:物流金融论文下一篇:大专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