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专科护士论文范文

2023-05-20

急诊专科护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急诊科;急诊抢救;预见性护理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于2012年3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150例急诊抢救患者资料,男性68例,女性82例,年龄范围为17-83岁,平均年龄为(52.0±5.5)岁。其中,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共62例,器官功能性衰竭30例,肺部感染28例,食物及药物中毒22例,多发性创伤8例。按照急诊抢救中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各75例),经检验,两组患者无论在年龄、性别、病情及病史等基本信息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能够展开对比检验。

1.2 护理方法 按照抢救过程中护理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即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提供常规护理,后者提供预见性护理。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抢救过程中严格按医嘱所开展的护理记录,抢救药品及设备的准备与调整,必要的抢救物品呈递工作,以及对于患者及家属情绪的安抚等。

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在护理的过程中遵照医嘱,根据常规的模式观察患者的病情状况并登记相关的护理记录;观察组按照预见性的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1.3统计学分析 以Excel2003表格对于急诊抢救患者护理效果(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以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比两组患者对应护理效果,若差异显著(P<0.05)则表明不同护理方式具有统计学意义,否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在护理效果方面,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相比,后者抢救效果显著改善:抢救时间平均用时(18.54±10.05)min,而对照组则需(33.07±12.25)min,P<0.05;同时,实验组抢救成功率显著增高为96.0%(72例),對照组仅为70.6%(53例),P<0.05。另一方面,实验组患者与陪同家属整体满意度为92.7%,显著高于对照组为71.3%,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急诊科室为危重、紧急病患接受抢救的关键性科室,其护理工作于其它科室相比内容全面、综合,情况多变且复杂。急诊室护理工作高质量的表现十分依赖于护理流程的规范度与科学性。基于此,预见性护理模式将逐步取代过去的常规护理,这种现象的产生引起了护理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预见性护理以丰富的护理工作经验为基础,借助于丰富、高效的护理器械设备以及药品配置,旨在尽可能缩短抢救时间,挽救病人生命。预见性护理对于护理人员技能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预见性制定护理规程、预见性准备抢救器械与药品、预见性制定抢救过程不良反应应对对策,以及对于患者及家属心理波动的安抚措施[6]。在患者进入急诊科室的一刻起,要求护理人员做好与主治医生的全面配合,以患者具体症状及患者陈述信息为基本参考内容,及时的完成每项护理工作。

对于急诊患者来说,抢救能否成功关键就是看以下三方面的因素:第一就是医护因素,第二就是患者因素,第三就是准备抢救的各项物质因素。各个医院应该在现有的护理模式下,将预见性护理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提升,增强护士自身的素质情况,提升护士自身的专业素养,将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根本性的完善。

随着现在科学医疗的广泛传播,预见性的护理模式也在进行逐步地延伸,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所以,还应该进行重点的关注与完善,以保证这种护理模式有更加快捷的发展,为医疗事业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性保障,提升整体护理人员的素质模式,提高自身的护理知识储备状况,将细节进行针对性的构建。

本次研究发现,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急诊抢救过程中能够有效加快抢救进程,为抢救争取时间,并极大的降低抢救失败率,挽救患者生命并保障其预后质量。同时,在提升患者及家属对于医护人员信任度,改善护患关系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因此,预见性护理在急诊抢救过程中极具应用与研究价值,值得深入分析探究与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世英,吕君,董兰,乔安花. 急诊护士参与踩踏事件批量伤员救护体验的质性研究[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6 (06)

[2]李秀琴.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腹部手术后肠粘连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07)

急诊专科护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医护合作; 培训; 护理; 骨科手术

【Key words】 Medical nursing cooperation; Training; Nursing; Surgery of orthopedics

First-author’s address:Shantou Central Hospital,Affiliated Shantou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hantou 51503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2.021

随着骨科手术的发展,大量的新技术、新项目不断引进,手术室护士面临的新理论和新技术越来越多[1],对手术室骨科专业护士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手术室部分护士由于未能及时更新骨科手术领域的专科知识,导致对特殊手术仪器准备不足或医护手术配合不到位,影响手术进程和手术治疗效果。采用传统护理培训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骨科手术专业护士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年来,采用医护合作式培训专科护士已经在ICU等专科性较强的部门中广泛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2-3]。这种培训方式在手术室护士的培训中也逐渐引起重视[4-5]。但目前国内将这种培训模式应用于骨科专科护士的培训仍很鲜见。为了提高手术室骨科专科护士的业务素质及专业实践能力,根据本科现有条件和护理人员配备,于2013年4月-2014年9月本科尝试对骨科专科手术护士开展医护合作培训新模式,作为骨科专科护士培训的一种创新性探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培训师资 骨科主任、主治医生、骨科护理组长、主任护师、资深主管护师及各种手术仪器设备的厂家工程师作为骨科专科培训师资。

1.2 培训对象 骨科专科护士28名,男12名,女16名。学历:大专18名,本科10名。手术室经验:3年7名,5年7名,5~8年8名,8年以上6名。将传统单纯护理培训设为对照组,应用医护合作培训模式进行培训设为研究组,每组14名护士。两组人员构成学历、年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研究组参加骨科手术185例,对照组参加骨科手术130例。

1.3 培训内容

1.3.1 科室集中培训 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的培训,通过护士长与骨科主任沟通,确定培训时间和内容。骨科主任主要讲授国际、国内骨科手术发展前沿,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新的手术方式、步骤及骨科手术解剖学。骨科专科医生主要讲授骨科手术准备、手术器械的识别与组装、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麻醉方法、手术医生的手术习惯及特点、骨科手术的发展及现状,新形势下对手术室骨科专科护士的要求等。授课的形式多样,多媒体系统讲授、标本展示、座谈等形式,大家各抒己见,寻找在临床骨科手术配合工作中的护理盲点问题,由专科主任或专科医生答疑解难。通过对疑难问题的解答,大家充分讨论,集思广义,解决了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护理盲点。

1.3.2 情境模拟训练 骨科医师与医护合作培训组共同进行模拟手术训练。对照组为常规护理模拟培训,医护合作培训研究组的培训流程如下:(1)经典的手术方式和步骤进行现场演示,讲解手术过程中观察评价指标(如尿量、术区出血、生命体征)的意义、相关注意事项、发生意外事件的应急措施等。(2)骨科医生亲自讲解、示范骨科手术器械的安装拆卸、仪器和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并提供实物进行训练。(3)医护配合模拟摆置手术体位并演练,如下肢骨折牵引体位、后路脊柱手术俯卧位、全髋关节置换侧卧位等体位,摆置难度较大,由骨科医生和手术护士共同进行情景演练。练习过程中,按照实际摆放体位,医生就每一个细节讲解操作注意事项,以及需达到何种要求,护士再分小组轮流学习和操作。(4)对新开展的大型、疑难骨科手术,术前1 d骨科组长与手术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邀请手术医生在模拟现场讲解手术步骤与配合要求,术中进程的观察,特殊手术器械的准备,提高手术配合质量[6]。骨科护士接受情境模拟训练后,与手术医生自动配合意识增强,应变能力相应得到提高。

1.3.3 骨科护理组长主讲 主要以多媒体授课形式,讲授和示教术前访视、术前手术器械准备、洗手护士配合要点、巡回护士护理重点及注意事项、手术中骨科手术器械及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与保养等,分析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解决方法。通过培训,手术护士还熟练掌握了各种仪器、器械的使用方法,并有能力发现仪器故障,迅速解决问题,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1.3.4 培训效果评价 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接受培训后的每位骨科专科手术护士进行统一专科理论知识和专科配合实践能力技能考核,理论考核由护理组长和骨科医生共同斟酌后根据骨科手术理论知识需掌握的关键点出试卷,成绩分为优良、中、差三个等级,计算接受培训理论成绩的优良率;专科配合实践能力技能考核的项目包括手术前准备、手术配合情况、手术的器械仪器护理、手术体位摆置情况四项。(1)术前准备:手术物品及器械的准备时间是否正确、物品是否齐全。(2)手术配合情况:手术器械的安装与传递、手术步骤是否熟悉、根据手术的进展是否能主动准确的配合、对手术标本的留置是否正确等。(3)专科手术器械仪器的护理:手术前后器械、仪器的评估、操作、保养和维护是否做到位等。(4)手术体位摆置情况:体位摆置的要求是否熟悉、能否掌握摆置体位的技巧及正确评估摆置体位的安全隐患,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等。按优良、中、差三个等级进行评分;同时对骨科手术医师进行满意度调查,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三种,满意为对护理配合工作十分满意,护理无差错;一般满意为对护理配合工作一般满意,无差错但配合欠佳;不满意为护理配合工作出现差错,配合欠佳,影响手术进程。比较两组骨科专科护士接受不同培训方式后上述几项指标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Pearson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骨科手术护士经医护合作培训后的专科理论考核成绩优良率为64.29%,与单纯护理培训的对照组优良率57.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专业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优良率为92.85%,高于对照组的57.14%(P<0.05)。研究组手术器械准备优良率86.49%,高于对照组的75.38%(P<0.05)。骨科手术医师对研究组护士满意度为89.73%,高于对照组的73.08%(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骨科手术的领域和适应证不断扩大,新设备、仪器及新手术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及整体素质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手术室传统在职护士培训采用单纯的护理人员传、帮、带的模式,理论讲授也仅限于护理专业内部,这种模式相对封闭,缺乏对专科领域知识的深度掌握,不能给予专科护士相应的专业教育,没有全面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多的强调护理措施,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细致紧密,不利于手术总主动配合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对医护配合协调能力的感官认识较差,难以从根本上提高专科护士的手术配合实践能力。因此有可能出现配合手术不顺畅,影响手术治疗效果。有关医护合作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美国护士协会将其定义为医护之间的一种可靠的合作过程,即在医护双方都能认可和接受各自行为和责任的范围内,保护双方的利益和实现共同目标[7]。医护合作强调医护的团队精神,并通过流程优化和改造以促进医护之间的协作和联盟[8]。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护关系从主导、从属模式逐渐向并列、互补模式转变。将医护合作培训模式引入骨科专科手术护士的培训中来,填补了传统护理独立培训的不足,骨科主任、医生授课培训和骨科组长培训,有利于提高护士的学习极积性和提升其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是一种有实效的在职培训方式。

医护合作培训可提高护理专业操作技能水平。这是由于医护合作培训拓宽了手术护士专科知识面,提高了手术配合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通过医护联合培训,骨科物品及手术专用器械都能准备到位,手术配合熟练,器械传递及时,节约了术中医生等待器械的时间,提高了手术效率,也减少巡回护士离开手术间拿取物品的次数。不仅短时间内熟悉了医生的手术习惯,做到主动配合,而且对专科仪器设备操作也非常熟练[9]。对新开展的大型骨科手术,自动参与到术前病例讨论,熟悉手术步骤与配合,关注高风险的主要环节,通过医护合作培训后的专科护士配合专科手术,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医护配合模式,使医护配合更加默契,手术配合质量、工作效率、医护有效沟通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10]。

医护合作培训可提高手术器械准备完整率。手术器械准备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器械是手术室的基本财产,其数目齐全、功能完好、供应及时是保证各项手术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其准备是否完整将直接影响手术能否顺利进行。骨科器械复杂繁多,通过手术医生亲自讲解、示范或者邀请外来器械供应商讲解示范各类外来器械、工具的操作和使用,并提供实物进行训练。护士能很快熟悉器械的名称、用途,并熟练地掌握器械的安装方法,使手术配合更流畅。现在,在关节置换、四肢内固定等手术配合上,已摆脱了器械公司跟台人员配合手术的尴尬境地,全部由器械护士配合,手术医生对手术护士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同时由于手术护士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对手术配合的自我评价相应提高。

医护合作培训模式增进医护关系,增强团队凝聚力,减轻护士工作压力[11]。护士这种主动的学习并且掌握新技术,更容易得到医师的尊重[12]。手术是一项团队性工作,自始至终是一个医疗与护理互动的过程[13]。医护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医护关系紧张时,会直接影响到手术配合。通过医护合作培训,可以让每个配合的手术护士了解每个医生的手术习惯,在手术中,手术护士能对手术医生的要求做出迅速的反应,配合主动默契,避免了与手术医生的思维及手术式脱节,顺畅的沟通避免了医护之间思维和行为矛盾、不协调而引发的医护矛盾,使医护关系更加融洽。医生能及时提出手术中发现的护理问题,并乐于讲解指导,降低了护士工作的紧张感,创造了和谐的工作氛围。

潘丽芬等[14]研究表明,目前医护合作培训存在一定困难,如手术医师的工作模式、工作时间与手术护士不同,组织一起培训的时间较难保证。因此有必要将这种医护联合培训制度化,以利于其长期发展[15]。总之,将医护合作培训模式引入到骨科手术配合中,既提高了手术配合质量及专科护士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手术医师的满意度,提升了手术室护理质量,是一种有临床价值的培训方式,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张洁,李玲利,钱清华,等.优质护理服务提高骨科患者满意度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48-49.

[2]李贤连,徐伟宏,郑海燕,等.医护合作式培训提高ICU护士急救技能的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1A):1662-1663.

[3]杨献军,郑娟,林兰.医护合作培训对ICU护士实践能力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0):80-81.

[4]胡华琼,胡学华.专科主任授课联合小组查房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培训[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1,26(20):50-51.

[5]李洁,王敏.医护合作PBL教学法在手术室新入科护士带教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2A):58-60.

[6]陈秀丽.专科化管理对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整体护理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9):141-142.

[7] Association American Nurses.Nursing’s social policy statement EM].Washington DC:Ameriean Nurses Publishing,1995:89.

[8] Erickson J I,Clifford J C.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nurse-physician co1laboration[J].CRICO Forum,2008,22(5):5-7.

[9]林翠芳,潘洁琼,陈惠芳,等.手术室护士专科化轮转培训管理的方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84-85.

[10]汪小敏.护士长管理技巧[S].最新医院手术室临床护理细节操作要点与护理安全管理及护士长工作必备手册,2009:71-73.

[11]蒋晓华,蔡王婷,李忻宇.医护合作培训对神经外科护士实践能力的影响[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4,36(3):118-120.

[12]杨晓莉,吕海燕,李曙光.医生和护士对医护合作所持态度的对比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66-469.

[13]杨力.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运用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23(1):9-11.

[14]潘丽芬,谭淑芳,梁安靖.应用医护合作培训方法提高骨科手术护士的践能力[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2):193-196.

[15]李卡,胡艳杰.医护一体模式下实施快速流程方案对护理工作环境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141-144.

(收稿日期:2015-12-16) (本文编辑:程旭然)

急诊专科护士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护士职业暴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问题成立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小组,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法对中山市中医院急诊科护士2017年全年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风险指数值由高到低确定高危失效模式并制定改进措施和实施方案,于2018年1-12月实施改进后方案,对比方案实施前后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失效模式风险指数值、职业暴露发生例数及护士对《医院安全氛围量表》评分情况。结果:与实施干预方案前比较,实施干预方案后,失效模式风险指数和科室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降低,医院安全氛围评分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应用于急诊护士职业暴露风险管理中,可减少职业暴露发生,降低护士职业伤害,提高医院安全氛围。

【关键词】 失效模式 效应分析 职业暴露 急诊护士 风险管理

Application Effect of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in Occupational Exposure Risk Management of Emergency Nurses/XIE Caife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0, 17(02): -158

[Key words] Failure mode Effect analysis Occupational exposure Emergency nurses Risk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Zhongshan, Zhongshan 5284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02.040

急診科是抢救危重患者及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场所,患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种复杂,急诊医务人员常在未明确患者诊断前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中,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及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1]。急诊科属于接触锐器及患者血液的高发科室,是不可忽视的职业暴露高危群体,如何增强急诊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降低职业暴露发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2]。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是一种前瞻性系统评估流程,通过前瞻性评估高风险医疗护理流程,并找出和矫正危险因子进行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后经开发后更适用于医疗行业的风险管理模式[3]。近年来多名学者将FMEA模式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流程、用药管理及护理质量控制等风险管理中,取得较好效果[4-6]。这种模式有利于优化护理流程,降低护理风险,针对急诊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问题,2018年1-12月本院急诊科应用FMEA检视急诊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流程,预测潜在护理风险,制定相应解决方案并实施,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12月为FMEA实施前,2018年1-12月为FMEA实施后,研究对象为同一组护士共52名。纳入标准:取得执业资格证书≥1年;在急诊科连续工作≥1年且自愿参与调查。排除标准:因外出进修、产假、病假、抽调等原因连续休假≥1个月;进修和实习护士。其中男4名,女48名;平均年龄(25.81±6.89)岁;学历:中专4名、大专37名、本科11名;急诊工作年限:1~5年24名,6~15年25名,>15年3名。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研究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组建FMEA团队 针对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问题成立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小组,由急诊科室护士长、护理组长、医院感染管理科干事、急诊科高年资护士共计7人组成,其中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3名,均为女性,均具有丰富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且接受过FMEA知识系统培训,小组人员根据FMEA主题明确分工任务。

1.2.2 急诊护士职业暴露失效模式 分析2017年1-12月本院急诊科护士发生职业暴露情况,根据职业暴露存在的问题用于失效模式分析其失效原因及失效影响[计算风险优先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RPN=S×O×D,S(severity,失效发生严重程度)、O(occurrence,失效发生频度)、D(detectability,失效发生被检测出的机会),严重程度、频度和不易检测度采用分级法进行描述,1分表示非常不可能发生,10分表示非常可能发生,分值范围1~10分,RPN分值越高说明安全隐患越大[7]。分析后最终得出RPN值最高的5项失效模式,见表1。

1.2.3 制定改进方案 FMEA小组根据失效模式分析结果,遵照医院急诊护士职业防护标准及职业暴露发生应急预案处理流程,制定风险防控方案。(1)制定分层级护士标准预防培训计划,内容包括标准预防知识、防护用品、操作技能三个部分,所有层级急诊护士培训前两个月每周安排一次理论讲座、一次技能培训,培训对象也包括进修、实习生及新入职人员;第3个月起按照不同层级护士分别培训,N1级及以下层级护士,每月进行一次理论及技能培训并考核;N2~N3级护士每两个月进行一次理论及技能培训并考核;N4及以上护士每季度进行一次理论及技能培训并考核。(2)根据急诊科工作高峰时段增加备班人员,采取弹性排班缓解高峰时段人力不足现象。在APN班班次基础上,高峰时段或节假日弹性增加备班,备班人员分早间3 h、夜间3 h,备班期间须在科室休息待命,以备高峰时段需要。(3)编写职业防护及标准预防操作流程使用手册,每名护士发放一本,锐器处理流程、隔离衣穿脱等图片张贴在处置室、抢救室等科室显著位置,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4)设置抢救室“单项负责制”,在抢救过程中一个人独立完成一项操作,避免操作中交接动作增加职业暴露风险。(5)每月组织锐器伤、针刺伤等职业暴露不良事件上报流程学习一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明确上报流程。(6)每台治疗车增设护目镜、12层以上纱布口罩、N99防护口罩等职业防护器材配备,为护士使用防护用具提供便利条件[8-11]。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采用RPN及职业暴露发生例数对比评价实施FMEA模式前后效果;采用《医疗安全氛围量表》(Chinese hospital safety climate scale,C-HSCS)中文版评估FMEA模式实施前后对医院安全氛围影响。该量表由Gershon等[12]编制,徐娜等[13]经调试后形成中文版,用以评价与职业暴露相关的医院安全氛围。量表包含5个维度,21个条目:管理与支持(6项)、安全工作的阻碍(3项)、反馈和培训(6项)、清洁度和整洁度(3项)、冲突与沟通(3项),采用Linkers 5级评分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1~5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數0.87,重测信度0.84,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MEA实施前后RPN值对比 FMEA模式实施后,对失效模式重新计算RPN值,与实施前RPN值进行对比,结果显示5项失效模式RPN值均明显下降,总值由实施前的793分下降到352分,见表2。

2.2 FMEA实施前后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对比 FMEA实施前有11名(21.57%)护士发生职业暴露,FMEA实施后有4名(7.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985,P=0.046)。

2.3 FMEA实施前后医院安全氛围评分对比 FMEA实施前后清洁度和整洁度维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四个维度评分和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3.1 急诊科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引入FMEA管理的必要性 急诊科是医院感染高风险科室,工作量大,抢救任务紧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医疗锐器的环节多,职业暴露发生率高于其他科室[14]。护士在急诊工作环境中面临复杂的抢救环境和繁重的工作量,精神处于高度紧张中,往往容易忽视自我防护,但急诊接触的患者往往未进行传染病相关检测,增加了护士被传染病感染的风险。有研究显示,我国艾滋病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医护人员将面临更大的职业暴露危险,做好职业预防,预防职业暴露刻不容缓[15-17]。FMEA管理作为一种前瞻性分析方法,能够系统评估护理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针对高风险因素开展风险管理,从而有效预防医疗意外的发生。将FMEA应用于急诊科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管理中,从以往的职业暴露失效模式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有助于护理管理者提高前瞻意识,制定问题防范措施,防患护理风险。

3.2 FMEA用于急诊护士职业暴露风险管理可减少职业暴露发生,提高医院安全氛围 本研究结果显示,FMEA实施后急诊护士职业暴露发生明显下降,且RPN值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因为急诊科护士中1~5年护龄护士占总数的30%~50%,这类人群工作时间短,急诊工作经验不足,操作技术欠熟练,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是职业暴露发生的高风险人群,FMEA分析改进方案实施后,加强了这类人群的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培训,加强了技能操作训练,提高了其对职业暴露危害的重视程度,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业暴露发生率。也可能与急诊护士自身的工作单位某一时段出现患者就诊高峰,则这一时段护士极易出现职业暴露相关。姜永梅等[18]研究结果显示,护士在拔针、针具毁型过程中发生的职业暴露占职业暴露的46.12%。改进方案后弹性增加了高峰时段护士人力,减少了护士个体工作量,降低了职业暴露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FMEA改进措施后急诊护士《医院安全氛围》评分明显升高,方萍萍[19]研究结果显示,安全氛围与急诊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呈负相关,医院的安全氛围越好,急诊科医护人员越不易发生职业暴露。本研究中,FMEA实施前后清洁度和整洁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四维度评分与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FMEA失效分析中的潜在失效模式与急诊科环境清洁程度各条目无关,改进措施实施后更多地改善了科室职业暴露和防护管理与支持、安全工作的阻碍、反馈与培训及冲突与沟通几个维度的工作内容。因此,提高职业防护和职业暴露的领导支持与管理,加强职业暴露和防护培训,增加护理管理者与护士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安全氛围,保障急诊护士的职业安全,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20]。

针对医院急诊科发生职业暴露的潜在失效模式应用FMEA风险管理工具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有利于前瞻性发现工作流程中的潜在漏洞,减少职业暴露发生,降低护士职业伤害,提高医院安全氛围,建议将FMEA模式推广应用到医院其他医疗、护理领域有潜在失效风险的科室风险管理中。

参考文献

[1]章玉兰,杜菊媛.急诊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心理健康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372-1374.

[2]王玲华,傅根莲,江卫仙.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针刺伤风险防范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志,2012,22(22):5074-5075.

[3]季静.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器官插管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7,25(3):252-254.

[4] Mehrdad R,Atkinse E H,Shrifian S A,et al.Psychosocial factors at work and blood-borne exposure among nurses[J].Int J Occup Environ Med,2014,5(1):32-39.

[5]谭春兴,林巧,李红涛,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改造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6):7-9.

[6]刘杏仙,何洁兰,朱丽辉,等.失效模式与小勇分析在护理质量控制中应用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8):1056-1058.

[7]王海燕,李红芳,沙玲.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12):4518-4521.

[8]朱琴,崔秋霞,顾艳荭,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科护理人员锐器伤防范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5):101-103.

[9]何衍仪.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结合因果分析法降低门诊小儿静脉输液风险[J].中国临床护理,2013,5(6):526-528.

[10]王海燕,王美兰.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临床护理风险管理中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5,30(19):107-109.

[11]张道丽,张丽萍,楊越,等.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8):79-80.

[12] Gershon R R,Karkashian C D,Grosch J W,et al.Hospital safety climat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afe work practices and workplace exposure incidents[J].Am J Infect Control,2000,28(3):211-221.

[13]徐娜,张培莉,王斌全.中文版葛森医院安全氛围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3):22-25.

[14]王利,费杏珍.急诊科医务人员自我防护现状分析与对策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4):14-15.

[15]贺红英.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意义及影响因素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4):24-26.

[16]吴丽姿,刘晓燕,胡芬.标准预防措施在急诊科护士中的执行现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3):22-23.

[17]钱萍,奚慧琴,潘玲玲,等.护士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医院安全氛围的认同感调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6):909-912.

[18]姜永梅,许永进,商玲,等.急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及风险防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2714-2716.

[19]方萍萍.急诊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及预防体系的现状调研[D].杭州:浙江大学,2016.

[20]周翠云,周春莲,陈恵清.2010~2014年某医院急诊科职业暴露状况与持续改进[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4(8):685-687.

(收稿日期:2019-08-09) (本文编辑:程旭然)

①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 广东 中山 528400

通信作者:谢彩凤

急诊专科护士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通过对36位急诊护士进行理论授课和单项技能培训后,进行情景模拟综合演练,使急诊护士在综合应急能力、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临床思维与判断能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确保了护理安全。

[关键词]模拟演练;急诊护士;应急能力

急诊护士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不一的各种疾病人群,以及被动面临偶然和意外灾害事故所致的突发伤、批量伤病员的救治。因此,急诊护士的应急能力,特别是急诊护士能否在紧急情况下忙而不乱、熟练掌握急诊抢救流程、正确判断处理危急重症患者,反映了医院护理质量的高低。为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护士队伍,有效保障病人安全,减低护理风险,我院从2011年9月到2012年10月采用单项操作训练与模拟急诊真实病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情景模拟演练,对我院36位急诊护士进行系统应急能力培训,提高她们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取得较好成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到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工作的护士36名,均为女性,工作年限6个月至5年,平均(2.5±1.4)年。其中大专21名,中专15名,护士职称22名,护师职称14名。

1.2方法

1.2.1理论授课和单项急救技能培训

护理部组织急诊科护士长、急诊工作10年以上护理人员共8名组成培训组,负责理论授课和急救操作技能示教培训。理论授课内容主要为常见急救基本理论知识、危重病急救流程、医嘱执行流程、抢救药理知识、应对紧急救护情景时的护患沟通能力、护理相关法律法规、临床思维与判断能力、职业防护等。急救操作技能培训包括CPR、静脉留置针、吸氧、吸痰、约束带使用、病人搬运法等操作。抢救仪器的使用操作包括心电监护仪、洗胃机、除颤仪的使用及常见故障排除、呼吸机使用管理等。由培训组制定培训计划,护理部组织考核小组,负责对培训结果的考核,考核采用现场提问及集中考试。再分析护理人员存在的共性薄弱急救知识和技能,加强薄弱环节重点培训,采用PDCA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使全体护理人员平均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分数大于等于90分。

1.2.2情景模拟演练

情景模拟是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工作场景或管理系统,由被训练者按照一定的工作要求完成一个或一系列任务,从中锻炼或考察其某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培训小组结合临床设置模拟病例,如高处坠落多发伤、脑血管意外、集体食物中毒等,并设置多种障碍,如突发停电停水、仪器故障、家属情绪激动等,造成紧张的现场气氛。随机指定4名护士按照ABCD制抢救配合分工流程,各施其职,迅速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将静脉留置、吸氧、心电监护、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标本采集和转运等基本急诊抢救技能措施融入到模拟演练训练中,并进行ABCD分工角色转换,以提高护士对各角色的适应及相互配合的能力。模拟训练过程中注重护患有效沟通、心理护理和个体化健康教育。并组织全体参演护理人员观看演练录像,共同探讨模拟演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流程改造措施,再实行反复强化练习、反复观看录像探讨细节问题,逐步提高急救意识与应急抢救的熟练程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团队合作能力。

2.结果

2.1急诊护士对模拟演练培训的评价

根据急诊护士综合应急能力的考量内容,自行设计问卷,对36名急诊护理人员进行模拟演练培训评价的调查,发放问卷36份,有效回收问卷36份,回收率100%(见表1)。

2.2对急诊科医生进行急诊护士抢救配合满意度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1份,回收21份,回收率100%。对急诊护士应急抢救配合的认可率为90.5%。

3.体会

3.1强化了急诊护士综合应急能力

急救模拟演练将多项急救技能操作穿插于抢救中,重视抢救过程中的灵活性、条理性,使急诊护士对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和常见意外及突发事件应急流程有了全面的了解和综合运用,能较好地把片段知识融合起来。在应对患者危急情况时,学会快速评估、判断,科学安排,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挽救患者生命。

3.2强化了急诊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模拟演练有利于提高护士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护士主动探索,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全方位、多层次锻炼护士的综合能力,促进护士在知识、态度、情感、技能技巧方面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把所学知识与临床接轨。

3.3强化了急诊护士的临床思维与判断能力

评判性思维能提高临床推理、判断和观察能力,自觉避免思维方法上的漏洞。以评判性思维判断抢救措施是否得当已成为评价临床综合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当代护士核心能力的方法之一。模拟演练注重以问题为导向,抓急救关键环节,要求护士严密思维,准确判断病人情况,迅速作出反应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措施。使每位护士明确自身知识的薄弱点和努力的方向,提高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急诊护士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急抢救的自信心。

3.4强化了急诊护士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情景模拟演练中,采集病人信息、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与辅助科室的协调、与家属交代病情等,都需要护士充分运用有效的沟通交流技巧,灵活地进行沟通。同时加强团队合作,发挥强大的团队力量,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抢救效率。

4.小结

运用模拟病例进行救护演练,具有可重复性、科学性、选择性的优点,极大地满足了急诊护士临床急救培训的需求,对提高急救应急能力和处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减少护理纠纷,保障护理安全。

急诊专科护士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纵观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及发展现状,并对比国内外差距,不难发现我国的专科护士的概念、资质要求、培养形式、认证标准、工作模式等方面均还存在的不少问题。因此,针对国内专科护士领域的发展,既需要借鉴外国的宝贵经验,严格规范护理专家的资格认证,又要适合国情,培养富有临床经验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关键词】专科护士;培养;认证

1990年《美国护理杂志》首次提出专业护理的概念。在特殊岗位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护理技术与知识,并已经完成专业护士所要求的教育课程的学习,且经认证合格的注册护士,即为专科护士(special nurse,SN)。而护理专家(clinic nursespecialist,CNS)则相对于护理护士而言,要求在临床工作专科领域深度、学历要求、理论和实践的掌握程度上达到更高水准,因此有学者称“专科护士是临床护理专家的储备力量”。美国的专科护士发展较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培养和认证系统,在200多专科领域培养了10万余名专科护士。直至20世纪末,国内才开始专注“专业护士”,我国的护理权威人士渐渐着手加强护理专业队伍,力图使护理队伍更专业化,标准化。

21世纪初,专业护士的培养机构逐渐兴起,以提高护士的临床护理能力为宗旨,开展专科护士的培训工作。现就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使用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介绍和讨论。

1专科护士的培养

1.1培养目的及要求

按照专科护士的专业领域及主要角色功能,可将其简单划分为:临床实践、护理研究、护理教学、会诊、护理管理及变革。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专科护士的培养目的则在于提高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及技术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专业更高质量的临床护理服务,此外,还可为社会人群提供健康指导、保健咨询等,提高其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生活管理能力等。

目前,国际上普遍将专科护士的培养定位于硕士以上水平的教育,并认为研究生水平的教育才能与之期望的职能相适应。由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基于硕士水平的专科护士培养难以适应我国国情,目前我国对专科护士的培养起点尚未有统一的要求。目前朱京慈等调查研究显示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参加培训的护理人员首先必须具有护士执业资格,其次培训者至少有3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再次学历要求以本科层次为主及具有一定的论文撰写能力,其中撰写论文也是培训考核中必备科目。

李亚敏等和钮美娥等调查研究示我国护士大多是大专起点的专科人才,很难选拔符合条件的人才进行专科护士培训,对于ICU护士的专科培训,建议降低学历层次要求,临床工作5年的护士已经具备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可以作为首要的选拔对象,这样既可以保证充足的人才进行专科培训,也更适合中国的国情,使护理队伍更加专业化,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专科护士通过培训可以建立知识共享的网络结构,提升业务科研能力,通过不断探索及研究,优化临床工作程序,改进临床工作技能,不断壮大护理队伍,提升专业拓展空间。我国的护理教育及专业培训起步相对较晚,通过全国专业培训机构的涌起,旨在十几年的时间可以形成属于我国特色的培养机构及认证方式。

1.2培养形式和认证

由于临床护理工作较繁忙,难以满足培养专科护士所需的时间,为保证专科护士的培养质量,目前专科护士的培养以脱产培训居多,形式上以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两部分为主。2007年,卫生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针对重症监护、手术室、急诊、器官移植、肿瘤等5个专科护理领域,就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要点等内容进行了规范,以指导各地开展专科护理领域的培训工作。

钮美娥等对苏州地区ICU护士的专科培训进行了集中式学习形式,其中理论学习以集中授课的方式,向学员传授基础知识和专科知识方面;实践课程则由课间见习和临床见习两部分组成;因此,最后考核必须达到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操作双过关才可通过考核。

北京市ICU专科护士的整个培训时间为3个月,其中理论培训1个月,临床实践2个月。学生需要在3个月中完成理论考试、操作考试、临床实习和1篇本专业综述。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国家层面的资格认证形式,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护理学会承担起了认证责任。如北京市护理学会开始承担ICU专科护士部分培养基地的审查和资格认证工作;中华护理学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香港护理学会联合举办的“危重病学护理文凭学习班”可颁发ICU专科护士文凭。

许春娟等对全国68所三级甲等医院已获得专科护士资格的造口治疗师和ICU专科护士进行了调查,该调查针对是否需要建立规范的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及应由何认证机构认证护士资格展开,结果发现所有被调查者均认为有必要在我国建立规范的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其中50.6%的调查对象认为认证机构应为护理学会,45.4%的调查对象则认为认证机构可由多部门联合共同认证;李亚敏等在对深圳4所综合性医院ICU护理人员的调查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即受调查者认为统一的资格认证势在必行,而认证机构可以是卫生行政部门或护理学会。

此外,许春娟等在研究中还发现,73.0%的被调查者认为专科护士需要进行再认证,这与日本现行的专科护士认证注册制度相符,日本的专科护士在获得认证后每5年需再次进行注册。目前,北京护理学会要求获得《北京市ICU专科护士资格证书》的护士每2年注册一次。

2专科护士的发展现状

2.1ICU专科护士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各种急危重症及多脏器衰竭患者进行抢救及后续治疗的特殊科室,病情重,無陪护,生活护理及专业护理等,其工作量相当大。因此,有必要按专业化标准培养符合现代化监护要求的ICU高级护理专业人才。

鉴于重症监护病房工作的特殊性,ICU护士在能力上应与普通护士有显著区别。如黄津芳等在构建ICU专科护士胜任特征模型时发现,与普通护士相比ICU护士在安装、系统评估、发现并修理故障、时间管理方面有显著差异,且应更具备开放性的态度和适应压力的能力。目前,ICU专科护士成为发展最快的专科护士领域之一。

在ICU专科护士培养的教学模式方面也开展了有益尝试。北京市在ICU专科护士培养过程中,在借鉴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以学员为主体的新型模式尝试取代以教师为主导的陈旧模式,鼓励与加强学员的主动性,倡导教师与学员共同参与,逐渐培养与塑造学员的重症监护思维。在对经培训的463名护士的效果调研中发现,培训后的ICU专科护士的专业能力显著提高,得到了护士长、医生的一致好评及医院管理人员的认可。此外,分阶段教学模式在ICU专科护士的培养中也有良好的效果。

结合专科护士培训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分阶段、有侧重的进行培训,并结合个体化教学模式,使专科护士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及综合素质。

2.2糖尿病专科护士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以并发症众多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这些并发症多是可以防治的。因此,宣传糖尿病预防及保健知识,提倡健康饮食及合理运动,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均有糖尿病专科护士(或糖尿病教育护士),他们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知识传授给患者,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正确地对待糖尿病并处理常见的相关问题,从而减少对医务人员的依赖,达到了医疗费用,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减少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的效果。

我国香港地区糖尿病专科护士发展较早,糖尿病专科护士设有门诊服务、接受来自不同转介途径的患者,工作地点不局限于院内,还兼及家居照顾,因此香港的糖尿病护士为糖尿患者提供了更高质量、更符合成本效益的护理服务。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也先后设置了糖尿病专科护士,且在培养模式、角色定位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讨。如浙江邵逸夫医院在培养糖尿病专科护士时采取了与美方联合培养的方式,培训后的专科护士对教育者和咨询者角色的驾驭更为娴熟。广东省则将糖尿病专科护士的培养起点定为本科水平,由南方医科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联合设立糖尿病专科护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开始着手培养研究生水平的糖尿病专科护士。江苏省建立了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统一了培训基地的纳入标准,以保证糖尿病专科护士的培养质量。

经培训后的糖尿病专科护士在健康教育、并发症的筛查及防治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周佩如等发现,糖尿病专科护士在患者进行了个体化教育、指导患者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后,患者的空腹血糖明显降低。蔡令芳等也发现,经过糖尿病专科护士的系统教育后,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更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临床相关指标明显降低。

此外,有研究在糖尿病专科护士对115例患者进行了糖尿病足基本知识调查及足部危险因素筛查后,开展了个体化的足部自我护理教育,并且随访发现患者掌握了糖尿病足部护理基本知识,教育改变了患者的足部护理行为。因此,应重视糖尿病专科护士的培养,以促进其在教育及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中的作用。

2.3其他专科护士

除ICU和糖尿病专科护士外,其他领域的专科护士如手术室、肿瘤、急诊等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经过探索和实践,目前香港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培养采取了职前教育、在职教育和专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由香港医院管理局和护理院校共同培养。澳门则采取了港澳合作、共同认证的方式来培养手术室专科护士。2008年《手术室护理学》作为国内第一本统一的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教材正式出版,手术室专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正逐步规范。

肿瘤专科护士的培养也在探索中发展,自2007年起,各地相继开设了肿瘤专科护士培训班。如湖北省的肿瘤护理专科护士班、江苏省的肿瘤专科护士培训试点基地课程班等,为肿瘤专科护士的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在急诊专科护士方面,2008年江苏省的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内容偏重于护理实践、快速反应及干预、循证护理及急救技术、综合技能、临床实践,基本涵盖了急诊急救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另外,还设置了相关公共基础课程,如文献检索、科研设计等课程。骨科、PICC等专科护士的研究也已起步。

3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体来说,虽然我国的专科护士发展起步较晚,但在近十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速度势不可挡,但在高速发展之下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

3.1培养和认证方面

目前,我国对专科护士的培养起点没有出台统一的要求,各培训机构按自己的入选标准培训专科护士,在认证资格上也缺乏统一的认证机构。这就造成了专科护士培养质量参差不齐,认证后的专科护士在认同范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问题。因此,在培养的入选标准方面应尽快达成统一,在这方面可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订。如美国的专科护士分为了两个层次:初级专科护士(specialty nurse,SN)和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APN)。两者培养起点截然不同,前者只要求是注册护士,而后者则要求至少拥有硕士学位。日本的专科护士在临床经验上则要求申请者应在临床工作5年以上,特定专科领域工作3年上。

在我国,拥有硕士学位的临床护士尚属少数,对这些护士的培养定位应为临床护理专家。有学者建议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起点应至少是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注册护士,对英语水平、临床经验上也要有相应的统一要求。

在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方面,美国对比中国已有显著优势,除了国家许可的资格认证机构一美国专科护士委员会,至少还有67家非政府认证机构,认证项目95种,涉及134个专科护理领域,各机构的认证资格在全国均承认有效。在我国,各种认证机构共同存在,护理学术团体、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院、护理院校都各自或联合推出了自己的认证标准和程序。众多认证机构有各自為政之势,经一家机构认证的专科护士有时并不能得到另一家机构的完全认可,这就使专科护士的认证具有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专科护士的发展。

因此应尽早确立国家层面的专科护士认证条件并委托统一认证机构,并对各认证机构进行资格审查,对已经认证的专科护士进行抽查,确保专科护士的培养质量。

3.2工作职责和岗位设置方面

专科护士除应完成普通护士的工作职责(临床护理、临床管理、教育、护理顾问及临床研究)外还要承担者其他职责。如在教育方面,為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实习护生及广大民众提供专科护理培训及咨询服务,广泛宣传健康保健知识及康复指导,提高自我生活质量。在专科护理顾问方面,要求专科护士发挥自己在该领域的学术专家指导作用。在护理研究方面,要求专护士时刻关注医学发展动态,积极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新业务、新技术。

相比而言,我国内地的专科护士虽然具备了国外专科护士的角色功能,参与了危重患者临床护理、临床科研、护理教学、护理专家会诊、典型案例讨论、康复指导、保健宣传、专家门诊等,但其工作职责要求尚不明确,不能充分体现专科护士的优势。且有些专科护士过多地陷于行政事务或教学工作而不能切实发挥其临床工作的角色。因此,应进一步明确专科护士的工作职责,以促进其职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然而,巧妙处理专科护士多重角色的平衡问题,成为当下研究重点。

当下,对于处理我国专科护士的岗位数量、编制比例、工资待遇等方面的问题,也缺乏相应的参考标准。哪些医院应设有专科护士、专科护士的比例应为多少、专科护士是否与医院级别有关、专科护士的工资、福利待遇等是否应与普通护士有所差别,差别应为多少等?尚未明确的这些问题势必会对专科护士的发展造成阻碍。刘立捷的调查表明,被调查的护士中只有一半的人认为愿意成为某一专科的专科护士,近一半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意愿不十分强烈。这与专科护士缺乏明确的相应待遇之间不无关系。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绝非某一学术团体或某所医院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呼吁相关当局从制度层面给予支持,以鼓励和促进专科护士在我国的发展。

4小结

专科护士的概念引入我国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广大护理同仁们在专科护士的概念、角色定位、职责、培养及认证方面都展开了相应的尝试和探讨,使我国在专科护理领域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着重优先发展重症监护、手术室、急诊、器官移植、肿瘤等5个专科护理领域专科护士。

目前,我国对于专科护士的研究逐步深入,从专科护士的概念、设置必要性逐步过渡到培养方式、认证标准及工作模式方面的探讨。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既要有统一标准又要体现地域差异,做到标准化和地域化兼顾,分层培养专科护士。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正是专科护士发展的过程,相信在广大护理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专科护士的发展必将掀开新的篇章。

上一篇:供应室护士论文下一篇:护士工作压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