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2023-10-30

水产养殖技术范文第1篇

1 物理方法

结合水体中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可以采取曝气、过滤、沉淀等方法实现水质的净化。

1.1 曝气

曝气就是给水体增氧, 把水体中的氮气等有害气体清楚出去。通常有2种解决方案, 一种是将水体静置48h, 另一种是通过机械搅拌进行增氧。如用自来水养鱼, 首先将水静置一段时间, 这样可以将水体中的有害气体剔除掉。然后通过水轮式的增氧机让池塘里的水体进行上下层的对流, 以便于溶解氧的增加, 这时有害气体的排出就可以实现水质改良的效果[1]。除了叶轮式的增氧机, 还有一种水车式的增氧机, 这种增氧机主要是为了养鳗, 这种机械增氧的方式是要将池底的淤泥翻出来, 从而搅动整个池塘的水体, 实现上下的循环流通, 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 浮动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会释放大量的氧气, 这样上层水体的溶解氧会达到饱和, 池塘水会整体的因为有序的翻动得到十分充分的溶解氧。

1.2 过滤与沉淀

过滤主要是希望将水体中的一些固态废物, 或者是一些大型的水生生物清除出去。常用的过滤设备一般有机械过滤器和压力过滤器等。之所以用沉淀的方法, 主要是水中的悬浮物常常会吸附在鱼鳃上, 导致其呼吸受到阻碍, 这样水体中的浑浊度与黏滞性都会增加, 最终对于鱼苗的孵化十分不利, 所以常常设置蓄水池首先进行沉淀处理。

1.3 泡沫分离技术与磁分离法

泡沫分离技术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在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运用此原理设计的一些浮选分离器, 它能向水中通气, 这样水体表面的一些火星物质会被一些微小的气泡所吸附, 然后漂浮在水面上形成泡沫, 最终将水体中的一些胶体物质与悬浮物质清楚出去。但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技术并不能在淡水中使用, 大多适用于一些水体盐度在5%以上的海水中。磁分离法是现在一种比较新型的水处理方法, 它结合电磁原理, 能将水体中的如重金属离子之类的污染物进行电磁分离[2]。

2 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就是通过化学反应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 下面主要介绍凝絮与氧化还原的方法。

2.1 凝絮

凝絮是用有机或是无机的化学试剂, 将水体中一些微小颗粒或者胶装物凝聚成一些大絮物状, 以此来加速它的沉淀。常见的凝絮试剂有铝盐与高分子絮凝剂等。

2.2 氧化还原

臭氧、双氧水、高锰酸钾这些物质能够与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最终将水体中的毒性有效的降低或是消除;同时, 水中的病原菌也会被杀死。常见的消毒剂有漂白粉和二氧化氯。臭氧可以通过强力的氧化作用把水中的有机物或者色度有效的消除, 但因为它对细菌有十分强的效果, 最终水体中有益菌也会被杀死, 所以它常常用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地方。王博君在研究中提到, 臭氧对于河蟹育苗的应用, 他认为, 育苗水经过臭氧处理后, 水体中的细菌会得到极大的一致, 这样亚硝酸盐的浓度会最大幅度的降低, 换水量也会大大的减少。谭洪新[3]认为, 充氧可以在水族馆中进行水处理的应用, 充氧的消毒特性现在水族馆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 但是在水产养殖中却应用很少, 大多只是针对河蟹育苗与鲍鱼育苗。

3 生物方法

生物方法是借助微生物以及自养性植物来进行水质改良, 究其原理是这些微生物与植物能够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吸收, 能够有效防止新陈代谢的残留物最终引起的水质败坏。

3.1 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其实是以光作为能源, 把二氧化碳与小分子的有机物当作供氢体, 能够进行完全自养性的类微生物。无论是在有氧还是无氧的环境中, 只要有水和光的存在, 光合细菌都能够生存繁衍。光合细菌最大的特性就是能够有效境地水体中的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在水体中投入光合细菌之后, 会大量增加一些有益菌, 最终形成种群的优势, 这样病原的繁殖就会得到有效的抑制。现在, 陈对光合细菌的研究与应用在整个东南亚国已经十分普遍。

3.2 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 会借助水中的一些元素合成一种有无物质, 这样就达到了净化水体的作用。谢俊进行了中华鳖培育与水葫芦栽培的试验对比, 最终结果表明, 水葫芦的栽培可以增加水体中的溶氧, 大大降低有机物, 最终改善了水体, 大大提高了中华鳖的存活率。黄鹤忠曾提到, 对虾池中进行石花菜的混养, 可以将水体中的无机盐吸收掉, 这样水体中的溶解氧自然就会有所上升, 达到水质净化的作用。

3.3 蔬菜、花卉的种植

在水产养殖中或产生一些废物, 常常含有大量的有机或是无机的物质, 但这种废物却是在蔬菜与花卉的种植时极为需要的, 所以可以结合应用。对于这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能够让水产养殖中的废水与废物得以合理的利用,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效果。比如利用人工养鳖的废水灌溉茄子, 废水经过在茄子栽培系统中的应用可以将大量的营养元素吸收进去, 经过改善后的水质可以经过适当的调整再次放入养鳖场投入使用。

4 结语

这些水处理技术, 在水产养殖领域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重视。但是, 随着“生态型养殖模式”与“绿色食品”等概念的提出, 对水产养殖也的要求也就更为严格, 自然水产养殖的水处理技术在研究与应用方面也必须跟上生产节奏。

摘要:传统的水产养殖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养殖产生的废水含有的一些成分还会造成周围环境与水体的污染。所以, 水产养殖方式中水处理技术是十分重要的。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3个方面对水产养殖水处理技术进行阐述, 这对于当前形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1] 朱学宝, 谭洪新, 罗国芝.封闭循环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净化系统的技术构成[J].内陆水产, 2000 (1) :24-25.

[2] 刘鹰, 王玲玲.集约化水产养殖污水处理技术及应用[J].淡水渔业, 1999 (10) :22-24.

水产养殖技术范文第2篇

造成水产养殖病害分为外界因素与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生物、环境和人为三大因素。内在因素主要为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力下降, 是引发疾病的内在原因。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 内因是关键。根据水产养殖业发生病害的特点, 以及病害发生的三要素:病原、环境、宿主, 发明了检查和消毒水产苗种技术和免疫预防技术, 通过这两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和成活率;第二, 环境调控技术, 这项技术不仅为水产动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体环境, 同时抑制了病原滋生和繁殖的能力和机会;第三, 如果水产动物发生病害, 一定要及时、科学地使用正确的水产药物, 尽快的控制水产动物的病情, 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技术的内涵可以通过字面意思来做深入的分析。首先, 生态指的是三个生态位, 一是气水界面, 即水体表面与空气接触的界面, 这个界面上主要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居住的地方, 气体交换也在这一界面上进行;一是泥水界面, 即最底层的水与表层淤泥接触的界面, 这个节目上主要是分解者居住的地方物质的转换也在这一界面进行;一是水产动物的肠道, 这个是能量转化的主要场所。最后生态防控的“控”, 控的意思是指通过使用针对性药物或疫苗控制生态系统中危害水生动物健康的病原, 也可以说是控制病原性疾病, 与“防”补充。

2 加强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技术的措施

2.1 定期消毒

要想养殖水产生物, 就要先把水养好, 要想养好水, 就要先养好泥, 由此可以看出, 清洁养殖环境的重要性, 这是养殖成功的基础,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清理不干净的地方和消毒。清理的方法是保持水底淤泥的厚度在十厘米到十五厘米, 然后在阳光下暴晒, 也要注意堵住漏洞, 这样才能改善底层的质量。

2.2 对苗种的消毒要彻底

苗种的质量决定了养殖的质量, 在选择好要放入水中养殖的苗种后, 一定要对它们彻底的消毒因为苗种本身也有病原体, 如果不消毒, 还是会把病原体带入到养殖的水中。

2.3 施肥方式要科学

在养殖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要保证科学施肥。在把苗种准备好之前, 一定要把生物饵料培养好, 生物饵料的营养对于水产生物来说, 是任何人工饵料都不可取代的, 因为生物饵料可以帮助水产生物增强体质, 放养之后食用生物饵料的水产生物成活率更高。

2.4 做好应激管理的工作

养殖者应该把应激管理贯穿于整个养殖过程中, 因为应激管理是养殖的最重要的技术。应激因子主要有三种: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环境突然有了很大的改变之后或者换季的时候, 都是水产生物容易生病的时期, 这个时候更加有必要加强应激管理。

2.5 对养殖水增氧

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 水底容易滋生微生物, 就会导致水中氧气的缺少, 会引发水产生物的疾病。增氧最好的方式就是底层微孔增氧, 这一方法要根据水的溶氧能力来确定增氧的时间。养殖前期在阴雨天的时候增氧, 从半夜到凌晨;在养殖中期, 晴天的时候早上增氧两小时, 午后增氧2~3h, 阴雨天就从晚上十点开始增氧, 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养殖后期就是尽可能多的做增氧工作。

2.6 在养殖过程中, 要注意监测

水产养殖中有两种疫病应该引起重视:鲤春病毒病和锦鲤疱疹病毒, 这种病毒一旦被水生动物感染, 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好它们, 所以预防工作就变得十分重要, 对水产生物养殖者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养殖者一定要配合当地的渔业部门做好监测工作, 未雨绸缪, 才能防患于未然。

2.7 大力推广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的新技术

随着时代进步, 我国已经总结出了许多经验, 根据这些经验也开发出了一些新技术, 比如, 安全用药技术、水质调节与监测技术等等, 这些技术有效提高了水产养殖的成功率, 值得大范围的宣传推广。

结束语

加强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对养殖水产生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可以帮助了解病害发生的情况, 以及时监测和治理;也可以保护养殖环境, 提高养殖治理;还可以提高水产品的安全质量, 响应了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总之, 生态防控技术是对养殖者的一大福音。

摘要:如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加, 而且出于保护水生态也应该需要加强水产养殖病害的生态防控技术, 所以, 加强水产养殖病害的生态防控技术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影响。在此, 本文就水产养殖病害的生态技术防控问题略谈。

关键词:新时期,水产养殖,生态防控技术

参考文献

水产养殖技术范文第3篇

摘要:生态猪养殖作为一种可持续健康环保的养殖方式逐渐受到业内及消费者的认可,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针对生态猪养殖的优点、技术特点等作一简述,以期为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猪,养殖技术,养殖模式

所谓生态猪养殖技术,是通过国内现阶段流行的技术手段,提高猪肉的品尝口感,猪肉质量,以及档次品质等的先进养殖技术。使用此技术对生态猪进行养殖,可以使肉更加安全,保障了食用者的食物安全,同时也减少了养殖猪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应用的养殖技术。

1生态猪养殖方法

1)采用杂交技术,对基因进行改良。很多地方品种的猪,普遍肥肉较多,且生长速度较慢,引进的国外优质猪肉品种,拥有较多的瘦肉以及优良的生长速度。但是,国外进口的猪肉在食用口感上,并不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就需要采用杂交的技术,对两种品种的猪进行杂交,以此来改良猪的基因,得到一种新的杂交品种,新的杂交品种结合了两种猪的优良品质,以此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猪肉质量。

2)改善养殖环境。对生态猪进行养殖时,要使环境满足生存条件,养殖的过程中,要对母猪和仔猪进行隔离,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条件,给予不同的饲养环境,提供不同的饲养方法。对于生长期不同的猪,同样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最适合的饲养方法,并且可以适当放养,使猪可以更好的生长,拥有更多的生长空间。

2生态猪养殖技术的优点

1)猪肉食用品质更佳。饲料中含有各种金属元素,例如铜、锌等,以及一部分抗生素类药物,含有这些物质的饲料被猪食用后,会对猪的食用品质造成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威胁到食用者的健康。目前,大部分养殖场都采用规模化流程化的养殖模式,着重于猪的生长速度和瘦肉率,这就影响了猪肉的品质与食用口感,生态猪养殖则不同,生态猪养殖技术更加重视猪的健康程度以及猪肉的食用品质,这样就会减少猪肉中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影响,并且使得猪肉的食用口感更佳。

2)养殖环境優良。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严重且恶劣的问题,养殖污染更是其中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加以处理,则会发生疫病,由此将会带来很严重的污染和经济损失。采用生态猪养殖技术,可以提高综合利用率以及使整体更加完整。在进行养殖的过程中,利用沼气池对猪的排泄物进行处理,使用处理后的沼液来为农田施肥,也可以加大利用,使用此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化肥的,还能够减少成本,同时还可以种植植物,整体上来看,使用这种养殖技术,既减少了污染,又使废弃物得到了充分利用,起到了废物利用的作用。

3)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可推广性。由于生态猪养殖产出结果降低了污染,减少了对人体的危害,因此符合当今市场销售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值得在养殖业广泛推广,推动大规模生态猪养殖产业的发展。

3生态猪养殖模式

目前,国内的养殖模式主要以养殖基地与公司、农户相结合;放养与种养相结合;立体养殖等几种模式。以养殖基地与公司、农户相结合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养殖模式,放养与种养相结合的模式,可以使自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各项物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应用,具有生态循环性,立体养殖则可以使养殖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4总结

随着生态猪养殖模式的发展,该种养殖模式已经逐渐被行业认可,越来越多的养殖人员加入到生态猪养殖行列,实施该种养殖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养殖措施,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施生态猪养殖,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为我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水产养殖技术范文第4篇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在集约化水产养殖中,大量的饲料投入和鱼代谢产物的积累不仅造成水资源污染,而且水产养殖废水的释放还导致周围水体富营养化。目前,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主要方法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成本低,环保,无二次污染的优点,是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海洋生物技术;水产养殖;生物疾病控制

自21世纪初以来,水产养殖生物疾病的发病率呈线性上升趋势,尤其是病毒性疾病的爆发和传播。这个因素对海水养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障碍。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在海洋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内外专家对此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科学成果。海洋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用于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应用主要包括用于生态育种的生物修复技术,评估和预防生物疾病的繁殖。

一、海洋生物技术

在水产养殖的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中,过去已经研究并广泛使用了许多微生物制剂。这些制剂的共同特征是在繁殖环境中减少氨氮,硫化氢和亚硝酸盐,增加溶解氧等,并对繁殖具有一定的固定作用。但是,有机物的分解速度不能令人满意,并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并且农药日益污染海洋环境。几乎所有的天然微生物都缺乏分解卤代烃所需的酶。消除这些有毒化合物的一种可能方法是使用生物技术制造新菌株,并使用必要的酶降解它们。还可以构建转基因细菌和转基因藻类,以防止诸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等污染物,从而恢复繁殖环境。海洋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关键领域是海水养殖,其目的是利用生物技术改善育种和生长的总体条件。海洋生物活性和生物技术成分的使用意味着新一代化学品的开发以及制药,酶,夜苗和诊断试剂的工艺,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天然产物的开发,酶的开发和应用以及脂肪酸的制备是目前引起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的主题。海洋酶的来源和性质,酶分离的生化和工业应用前景是重要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集中在海洋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上。开发领域包括使用生物或产品以减少污染物和降低毒性。

二、我国水产养殖的隐患

中国的大多数水产养殖生物是野生型。除了具有对环境温度变化的强适应性的优点外,它们对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性也更加明显,例如水环境的破坏和病原体的入侵。由于培养的野生水微生物难以适应不断恶化的环境,因此长期的集约化水产养殖很容易造成大量死亡。另外,在野生型种群中多代繁殖后,一定比例的后代性状将被分离,某些生物可能对某些环境敏感并导致其死亡。目前,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在生态程度不同的海洋地区的水产养殖种类中非常普遍。如果特定的海洋区域适合某种类型的生物水产养殖,则水生生物量将严重超过环境负荷。长期集约化养殖在当地沿海地区具有单一结构,很容易导致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消耗,并导致生态失衡。导致赤潮和致病生物的发生。而且,由于食物链短和能量转化率高,但效果不佳生态系统稳定,很容易引起疾病和流行病的暴发。我国每年直接入海的废水量很高。此外,动物物种繁殖过程中释放的植物物种,人造诱饵和代谢产物中有机物的腐烂将对水环境造成破坏。在当今社会,中国的水产养殖业将朝着生态和工程水产养殖发展。它的理论基础是利用现代生物理论和技术工程来调整文化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良好的水產养殖生物育种,高质量和高价值的水产养殖产品以及清洁的水产养殖环境,最终实现水产养殖业的技术自动化和可持续的长期战略。

三、水产养殖

水中的氧气来源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中,水中的浮游植物在日光的作用下产生氧气。水产养殖者应注意水中的氧气来源。氧气是许多动植物的生命气。没有氧气或氧气不足,水产养殖生物将大规模死亡。大多数生物一直在呼吸,呼吸的主要有用气体是氧气。实际上,水生动植物和陆地上的动植物一样,都需要呼吸氧气。这个问题必须记住。水中的氧气含量低于空气中的氧气,因此水产养殖水生动物将随时面临缺氧的问题,水产养殖业者必须注意氧气的重要性。藻类一直消耗氧气。尽管它在白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会产生氧气,但它也正在呼吸并同时消耗氧气,但白天的氧气产生速率高于消耗速率。水生植物在夜间消耗氧气,而淹没的植物则活着并在呼吸中消耗氧气。

四、结束语

介绍水产养殖环境容量的概念,并根据繁殖水域的最大环境容量确定物种的大小。综合利用各种水生生物,水生植物和其他互补和互惠互利的特性来建立水产养殖生态系统。通过在多营养学科体系中回收能源和材料,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大型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优化了水产养殖废水的不排放方法。传统水产养殖业的大量排水造成污染。

参考文献

[1]王清印.海洋生物技术在海水养殖动植物品种培育和病害防治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进展,1996(06):41-48.

辽宁大连 大连工业大学 116000

水产养殖技术范文第5篇

摘要:规模化保育猪养殖技术已经推广应用到我国许多地区,但是少数养殖户仍然存在养殖技术不科学、饲养方式不正确的情况,由此极大影响了猪肉产量与质量,不利于养殖户取得理想收益,甚至还会对规模化养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造成严重阻碍。该文介绍了规模化养猪保育技术,并从几个方面深入探究了如何做好保育猪的饲养管理工作。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要点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13.054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膳食水平较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猪肉是餐桌上常见的肉类,为此养猪是养殖户的首要选择。目前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技术的提高,养殖场发展日趋规模化,但是我国的养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方面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为此有必要对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要点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分析。

1 规模化养猪保育技术

1.1 饲料管理

一方面,需要合理的选择饲料,为猪的正常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若饲料中存在霉菌污染,轻则会导致猪自身免疫力与繁殖能力显著降低,重则会诱发相关病症,如腹泻、呕吐等。对于保育猪,这部分仔猪正在发育且机体功能在完善中,若误食上述饲料则不利于其正常的正常发育。因此,必须严格管理饲料,保证饲料质量;选择干燥、通风良好的储料室存储,及时检查刚购进的饲料,防止出现有变质过期的情况,避免有问题的饲料被仔猪误食[1]。

另一方面,及时补充营养。在养殖保育猪中,要确保其获得充足的营养,进而能为养殖户创造巨大的经济收益。在饲养中,保育猪的瘦肉率直接取决于饲料质量。因此,饲养时需严格按照猪的生长阶段对饲料进行合理的配置,确保营养均衡,为猪的正常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而有助于猪性能的显著提升;饲养时有机结合日常养殖情况,合理搭配不同饲料,才能保证营养均衡,为猪的健康成长、产量的提高提供充足的保障[2]。

1.2 强化免疫管理

在养殖中保育猪不可避免的会患病,病猪多会出现体重下降和精神萎靡的情况,且会感染其他健康的猪,进而会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相比较于其他牲畜,猪自身免疫力较低,感染病菌的可能性较大,做好猪的免疫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在购买保育猪时,养殖户必须进行全面检测,购买健康的猪;为提高猪自身免疫力可服用一定药物,但是在使用前一定要咨询专业兽医,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副作用;养殖期间需要对当地流行性疾病密切关注,结合季节因素严格监控、预防疾病,一旦发现猪感染疾病需要进行及时处理。

1.3 做好营养管理

营养管理与饲料管理均能最大限度地确保猪的健康,且能极大提高猪自身免疫力,避免患病。在饲养时为确保猪肉品质,如果仅靠饲料喂养很难实现,必须开展合理的营养管理。通常保育猪的体重越大则具有的价值更大,在营养合理的情况下猪的体重会快速增长,但是仅靠饲料喂养则效果不佳。在投放饲料时需要结合猪实际情况确定能量饲料的含量,蛋白质含量不能过分高,讲究饲料的营养均衡性。在猪的健康成长中,饲养员确保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及时提供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进而有助于猪产量的提高,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3]。

2 做好饲养管理工作

2.1 圈舍内保持良好通风

饲养员在实际饲养中需确保圈舍内具有良好的通风性,谨防夏季温度过高的情况,避免猪中暑。只要猪出现问题,如中暑等,都会相应增加养殖成本、降低养殖利益,进而给养殖户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同时,对于圈内饲养密度需要合理控制,圈内猪过多不利于猪的正常活动且影响猪群健康。为增加养殖数量,许多养殖户选择增加饲养密度而不是扩大圈舍,结果往往只能适得其反。

2.2 做好分群管理

大型養殖场必须做好猪群分群管理工作。分群时必须严格按照猪的不同情况或遵循原窝原则,这有助于更好的进行管理,对于同窝猪群极易产生的问题也能进行有效监控。一个猪圈内猪的分配数量通常需要小于30头,若数量过多则会增加饲养密度;分群后需进行科学合理的喂养,为最大限度地保证猪的质量就需要严格按照少食多餐的原则[4]。

2.3 提高猪舍环境管理水平

保育猪的生长发育在一定程度上与良好的养殖环境息息相关,为促进猪的健康生长有必要为其营造干净、整洁、卫生、舒适的养殖环境。管理人员需定期打扫清洁猪舍,做好消毒工作;在清理猪粪与饲料时,切忌不能在饲料槽中冲入猪粪;认真检查猪舍内的各项设施设备,保证质量,特别是对于带电装置,谨防漏电,且按照实际情况打开窗户进行通风;严格把控圈舍内的问题,以此有助于猪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更好地吸收食物。

2.4做好疾病防治

一方面,开展科学免疫。饲养员在养殖中必须仔细观察猪的生长情况,采取一定防范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一旦出现疾病必须开展及时有效的治疗,避免对整个猪群造成感染而降低整体产量。因此,做好科学免疫工作至关重要。不同地区需要结合不同季节的疾病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免疫档案并严格落实。

另一方面,开展药物保健工作促进猪抵抗力的显著提高。猪在不同季节所出现的疾病均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养殖户需根据猪实际情况、疾病发生规律,对圈舍进行必要的清洁与消毒,将疾病发生率降到最低;同时可以将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添加到饲料中,以此可确保猪能实现健康成长。

另外,需要做好日常饮水工作,养殖中对饮水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尤其是刚入猪群的猪,需及时供应温开水,为确保每头猪都能及时获得充足的水分可将多个饮水器放置在猪栏内;也可根据猪具体生长情况添加必要的抗生素、电解质等,进而有助于猪群获得充足的营养,能更好地生长发育[5]。

3 结束语

养猪业的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各种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也逐渐涌现,为更好地顺应规模化养殖场的发展需要,养殖业内需要对科学的养殖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与研发,确保能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收益,促进整个养猪行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斐.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关键技术分析[J].中国畜禽种业,2019,15 (5):77.

[2]秦灵芬.规模化猪场的保育猪养殖技术要点[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9(2):11-12.

[3]各修俊.试析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8( 22):208.

[4]徐胜华,赵宝凯.刍议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管理与疾病防治关键技术[J].中兽医学杂志,2018( 9):47.

[5]王芳璐.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的策略研究[J].农家参谋,2018( 16):115.

作者简介:周德壮,本科,畜牧师,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和动物疾病诊疗工作。

上一篇:畜牧养殖下一篇:鳜鱼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