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英语课程范文

2023-09-09

综合英语课程范文第1篇

单词是学习英语的基石, 没有单词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流利的对话, 驾轻就熟的作文和迎刃而解的阅读理解。我在接手大一的学生时, 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 我要求每位学生配备一本单词书。实际上我指定了一本包括应试四、六级要求在内的单词书《英语词汇应试强力突破》。通常, 我每六周测试四百个单词, 对学生们进行单词的强化训练, 这将为今后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为四级考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对单词的记忆方法有多种形式, 我在自己学习英语单词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表明, 循环记忆法仍然是最有效的记忆单词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迅速, 而且有力度和深度。之所以说它有力度和深度, 是因为与在阅读中记忆单词的方法相比, 系统地记忆单词会在记忆的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而且在后续的阅读理解训练中很容易有效地回顾曾经记忆过的单词, 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要提到的是具体地背诵单词的时候, 有些同学会将生词反复地抄写, 这是低效率的记忆单词的方法, 而且及其容易遗忘。我推荐给学生的方法是投影式记忆法。把一个英语单词当作一个图像, 在眨眼的瞬间记住它的形状, 就像记忆汉字一样。这种投影的能力经过训练将会产生高效率的成果。循环记忆单词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在与课文相结合的单词讲授过程中, 我使用了全英文解释, 并配有大量例句, 这对学生们培养语感直接灌输了大量的食粮。在针对课文的解释过程中, 我将语言点单独提出来讲授, 然后在对课文进一步的解释过程中, 再将出现过的语言点逐个加以温习。这样, 学生们便在有效的循环记忆法中生动形象地将单词掌握住。有规律的重复和及时的点评在英语教学中是一把金钥匙。这个技巧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需要经过磨练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听力的基础仍在于大量充实的词汇功底。在此前提下, 让学生们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动笔可谓听力训练中的绝笔。这里强调的是将声音与图像 (即字母) 相结合, 这在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的同时, 也积极地调动了他们大脑中的词汇投影机, 这也是我自己在学习外国语言的过程中总结出的有效地提高听力训练的方法之一。这种形式特别注重将听到的内容迅速写下来, 这样既能了解听懂了多少, 也能提高对陌生单词的记忆程度。实乃一举两得。听力训练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我推荐给学生们的诀窍就是每天听半个小时的英语, 磨耳朵, 练语感。从量变到质变。功夫到家了, 自然听力就得到完善了。当学生们发现英语的优美旋律时, 那才是真正成功走入了英语世界。

写作技巧是英语教学中的高级训练, 也是前面所谈到的语法和单词的集大成。我在这方面的探讨仍在持续进行。通过对作文范文的诠释, 以及在对学生们的作文的批改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 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语法基础好, 单词量大的学生所写的文章要生动活泼些。同时, 我指定了一本范文作文书《大学英语热点作文100讲》给学生们参考。学生们在领略范文的先导作用下, 逐步引进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具有内涵深度, 也更接近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写出来的文章。我对学生们的要求也是在我的实践中不断改进, 我自己也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我的进一步的发现就是汉语写作的优秀程度制约着英语写作的优劣。这充分表明语言的相通性和内在的联系。从而得出的结论略显惊人:不断提高汉语的能力将会有力地促进英语写作的进行。多做汉译英的练习也是一个不断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阅读的技巧乍看起来很容易, 但在实践中却并非那么简单。请注意这样一个原则:每道阅读题的答案应在原文中找到出处。所以说这是个既简单又不容易的领域。再次重申, 单词量的大小是阅读成功与否的基础。在讲授课文的时候, 也就是我带领学生一起精读的过程, 我特别强调阅读中要把握住关键字和关键句。当然文章每个段落的主题句仍然是在阅读过程中应该首先给出下划线的部分。阅读是个耗费脑力和体力的过程, 大量的阅读训练是成功通过四级考试的必由之路。阅读的范围和题材也是我训练学生们的阅读量时的关键所在。阅读技巧、阅读的范围以及深度是阅读训练的几个基本步骤, 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会造成阅读中的错误和遗憾。这是阅读训练中应尽量避免的。

说英语是我在综合教学中的一大亮点。我推崇平等的观念, 因此我要在上口语课时听我的每个学生对我说英语。在讲解完要练习的话题后, 我会给出一个演讲的轮廓, 然后让学生们自由组合进行对话练习。我到每个小组 (小班2人一组, 大班3人一组) 去听他们用英语对我讲故事。在他们讲的同时, 记下他们的错误。在他们结束演讲后, 对每个出错的同学进行纠正。这对他们的发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很多学生发音错误的痼疾得到了纠正, 同时这对他们的听力也是一个很大的推动。这里想说一点我的建议和看法, 《新英语900句》在口语方面的训练值得借鉴。该书采用的是基本句型、替换练习和独白这三个板块进行口语训练。每课十五个基本句型, 这些基本句型是标准的英语句型, 学生们可以通过替换练习来记忆和掌握。替换练习生动活泼, 可塑性极强。独白则训练了学生们组织语言的能力。

最后, 要说的就是练习, 这是学英语或其他任何一门外语的必经之路。这也是学生之间产生成绩差别的成因。我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 尽量将练习的内容和时间进行合理调配, 同时适当补充一些语法练习。此外, 我对学生们进行一定量的测试成绩鉴定, 使得学生们能够发现自己的学成和不足, 从而获得上进的动力, 对我的教学工作也是个鞭策。

摘要: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作者在六年半的英语教学中点点滴滴积累的教学经验。

综合英语课程范文第2篇

1 综合课程产生的背景

所谓综合课程是指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以综合知识呈现的课程。综合课程的产生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即分科课程的局限性。具体地说, 即课程过分强调分科, 分科过细、过繁所导致的学科之间相互隔膜、封闭的状况, 以及由此而来的学科内容之间的重复, 加上分科课程的知识是按照科学逻辑排列的, 中间缺少活动的综合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的联系比较少, 造成对知识的掌握不符合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 造成学生能力的割裂, 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门类过多, 内容交叉重复, 课程设置缺乏整体优化, 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过分的分科, 容易陷入围绕内容增减的改革怪圈, 容易陷入仅限于教学方法改进的改革怪圈, 而没有课程结构的改革。过细分科, 容易忽略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另外, 过细的分科教学, 也给师资配备带来困难。因此, 整和学科知识, 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人们希望通过综合课程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 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 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设置综合课也反映了科技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趋势。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 是分科课程难以实现的。因此, 建立综合课程是适应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的需要。

2 综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目前, 综合课程有三种基本形式, 一是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线组织教材。它以某一门学科为主体, 综合其他学科知识编制课程, 注重知识的优化。二是以主题或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材, 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综合。一般是围绕一个现实社会问题, 综合有关的学科知识, 构成教材内容体系。三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组织教材, 注重课程与学生经验的综合。让学生通过分类、观察、测量、实践等活动, 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总体的思路是把人类总结的优秀的间接经验通过一定的活动和问题的解决, 转化成学生内部知识结构中的直接经验。

以上三种综合课程的设置形式, 从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角度来看, 综合课程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 综合课程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注重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注重学习过程中方法的掌握。第二, 综合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 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既传授知识和训练方法, 发展学生智力, 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即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情感、兴趣、态度等。第三, 综合课程注重知识的综合化, 注重各科知识的有机联系。围绕一个主题活动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 培养综合能力。第四, 综合课程的编制符合学生学习时的心理顺序, 即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特征。第五, 综合课程注重学习的过程, 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全面参与。强调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重要。

随着对综合课程的内容结构的深入研究, 我们对综合课程的特点和性质的了解, 将会更宽广, 更具体。

3 综合课程的实施

目前综合课程纲要的眉目尚不清楚如何实施有待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但从与分科课程的比较中, 可以看出, 综合课程注重学习的过程, 重视方法的传授, 必然在内容结构的设计上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这是综合课程实施中重要的一环, 也是我国最薄弱的环节。无论是在理论上, 还是在实践中。另外还要注重各年级综合课程的衔接, 如全美的科学财团从调查中概括出的一种范型为:从第1学年到第6学年依次开设的课程是 (1) 家族, (2) 近邻, (3) 社区, (4) 州史, 区域管理, (5) 美国史, (6) 地域文化。综合课程在内容结构的良好设计和衔接, 是其顺利实施的内部条件。

在综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还有一些外部因素, 影响其实施的质量, 如教师的负担过重, 教师的业务素质不高, 经费投入少等。因此, 为了保证综合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 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提供有力的改革支持, 要有适当的行政措施和政策保障, 无论是资金投入、师资配备、教师培训、教学管理改革, 还是教学设施的配备、教学评价等关注和支持。特别对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其次, 加强专业力量的支持, 从长远来看, 要有适应综合课程需要的师资培养的长远计划与实际措施, 以充实壮大从事综合课程的教师队伍。

4 综合课程的评价

综合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课程评价应包括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从评价的性质来看, 综合课程的评价的重点不在成果的形式和水平, 而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在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进步。从评价的主体来看, 综合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在学校内部进行的, 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在综合课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声音, 因为评价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合作而进行有意义的建构的过程。因此, 强调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从评价的方法来看, 综合课程着重对学生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因此, 可以从学生的个性表现, 教学过程中的来建立综合课程的评价体系, 并不断加以完善。

总之, 综合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 需要新的观念去把握, 需要新的方法去实施, 去了解综合课程的丰富内涵和各种联系, 不断充实综合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实践。

摘要: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实践, 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 对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综合课程产生的背景、性质和特点、实施、评价四个方面简要阐述了对综合课程的内涵的认识。

关键词:综合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教育实话[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王策三.教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综合英语课程范文第3篇

活动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家庭独生子女多了,生活富裕了,讲索取的多了,讲奉献、回报的少了。这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开展关怀老年人的活动、拉近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距离,在青少年中提倡尊老爱老,弘扬孝道,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基本内容

一、活动目的

1、使学生知道社会是由许许多多家庭组成的;家中的老人曾为社会贡献、付出,在年老力衰时理应得到关怀、帮助。

2、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给爷爷、奶奶过生日的过程,参与家庭、社会生活,培养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感和安排具体活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尊敬老人、关注弱势群体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家里老人和社区敬老院老人生活的音像资料。

2、准备角色表演用的道具、给老人过生日用的礼物等。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活动内容与方法

1、家庭调查:关心爷爷奶奶的生活观察、了解自己爷爷、奶奶的生活。学生在家中受别人照顾惯了,只由他们自己去做调查,不一定有预期的效果。但是学生组成小组研究,制定计划后去调查,情况就会明显不同。此环节也可以是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回忆、记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2讨论:我们能够为爷爷、奶奶做哪些事情。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开始讨论如何履行义务和责任。学生的想法可能不会相同,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增感、意义以及力所能及的角度,讨论大家的想法,归纳出一些可行的做法。3拓展与延伸:为爷爷奶奶过生日在此部分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考做法,即给爷爷、奶奶过生日。这是学生能够做到,而且是他们这种年龄的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这里的老人泛指家里的老人或社区敬老院的老人

A确定对象。过生日的对象应是大家公认的,对社会有一定意义的。比如,没有子女或子女远离身边的老人、身有残疾不能自理的老人,及曾经为社会做过突出贡献的老人等。

B思考怎样为老人过生日。这里既可从学生心理出发,比照他们过生日的做法,也要考虑一般老人的特点和具体对象的特殊性。可由学生先提出自己的各种想法,然后小组讨论拟定一个可行的方案

综合英语课程范文第4篇

课 程 标 准

(7-9年级)

- 1

第一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7-9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

- 3

(二)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它客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四)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的活动主题、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 5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与其他类型的课程一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也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但与其他类型课程的目标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注重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目标包括:

- 7劳动习惯。

(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了解并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 ?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具有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

?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与学习问题解决的基本研究方法,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并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

(一)研究性学习

- 9运用获得的信息描述或说明问题,并做出恰当的解释。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既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又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彼此协作;自觉遵守合作规范,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主动与同伴分享信息、创意和成果等。

(5)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形成“崇尚真理、尊重科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不盲从、不迷信;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认真踏实、善始善终,胜不骄、败不馁;善于对学习过程与结果认真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并尝试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方法意识,体验研究的基本过程;尊重他人的思想与研究成果等。

(6)增强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心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学会关心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初步形成维护社会进步、承担社会义务、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

2.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7-9年级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主动探究来获得直接经验,因此主要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选择和确定专题。

(1)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以来源

- 11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如航空航天、生物工程、计算机技术、环境保护、新材料新能源等,并把这些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满足学生的探究需要和兴趣,启迪思维。通过这些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发展的了解和认识,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参与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拓展研究性学习的领域。

●重视与各科知识的联系

进入初中阶段,学科门类逐渐增多,学习难度逐渐增大。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注意创设各种情境和条件,加强与各科知识内容的联系。要注意从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在研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各科知识。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设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强化课堂、学校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举措。

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公民责任感。7-9年级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阶段目标是:

(1)增强服务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充实进取的生

- 13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时刻准备着。这对于实现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质量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最大追求不是授人以书本知识,不是记忆、背诵,而是培养学生不断地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因此,要特别注意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体验中寻求学习的动力,克服重分数轻发展、重书本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蕴藏于邻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育资源,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全面提升学习质量。

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领域是开放的,非常广泛。选择内容时应着重考虑:

(1)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应从学生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从学生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主题,把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对于初中生来讲,选择的内容可从日常生活扩展到地区、国家乃至世界范围的一些问题,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和发展空间。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引导学生适应课程目标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去选择和设计内容,在活

- 15年级的学生人人必须经历的实践活动内容。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获得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劳动与技术教育应当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应当从促进学生积极劳动体验的产生和着力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这一基本任务出发,形成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上的多样化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应当在注重劳动教育的多学科渗透和多渠道实施的同时,注意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有机联系和有序整合,努力发挥劳动教育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并注意引导学生用良好的情感态度与积极价值观,融入劳动与技术世界;应当重视学生的手脑并用,注重学生的技术探究、试验与创造,强调以技术内容为载体的“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不应只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探究与试验,重视对技术的文化特性的理解与感悟,重视对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创造;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性,提倡以具体的技术项目为单位来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活动。一般地,一个具体技术项目包含着一系列具有综合特性的学习内容,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学生通过系列性的实践活动,能够获得相应的工具应用、材料认识、简易设计、作品制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发展。

1.基本目标

(1)认识劳动世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 17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5)关注职业领域,增进职业认识,形成初步的职业选择意向和初步的创业意识

了解从事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劳动保护知识和相应的职业道德;关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学习或就业的初步选择;知道创业过程的艰辛和乐趣,形成初步的创业意识。

2.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范围及主要活动形式 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可以在以下范围组织: (1)劳动实践活动

包括校园内的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在社区进行的社区公益劳动;在当地厂矿企业或在农村的农田、林场、牧场、渔场等场所进行的简单生产劳动等。

(2)技能练习活动

主要有常见的工具使用、常见材料加工、常规构件或部件的连接,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的使用、简易维护与保养;具有一定技术特征的生活技能,如日常烹饪、衣物缝制、常见洗涤等方面的技能学习,以及一些简单的、通用的工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练习等。

(3)工艺制作活动

主要指体现技术特征、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活动,以及纸塑、泥塑、编织、印染、雕刻、刺绣、电子等项目作品的制作等。

- 19影、养殖技术、农副产品贮藏和加工、农作物良种繁育、树木种植等基本技术项目;家政有营养与烹饪、服装与缝纫、家用器具使用与保养、家庭理财与购物等项目。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选择其中3个以上的项目作为载体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职业引导可结合学生的毕业教育、社会调查和技术基础学习确定具体内容;此外应结合课外活动、社区活动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四)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信息技术教育具有特殊性。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1.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提高

- 21整合:应注意从各学科学习任务中设计活动主题,引导学生以学科学习任务为载体探究和掌握信息技术;同时,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价值的理解,推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解决研究性学习问题,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4)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各地在内容选择及其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要体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地域特色,鼓励多样但不失合理的选题。

(5)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学习内容应丰富多样,要求要分水平,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殊发展需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讨论确定合适的活动方式,活动空间要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鼓励更自主的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

3.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结构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

4.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1)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衡量

- 23指标计对计算机功能的实际影响。学会根据学校、家庭或工作场所的具体需要,设计计算机的软硬件配置方案。

?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认识操作系统的重要性;

?学习或进一步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有关功能及相关步骤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复制、移动、搜索;常用硬盘管理功能;设置安全与共享等)。通过实践,加深对资源管理的认识,养成资源管理的意识。

(3)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的能力,体验超链接在网页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

?能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形式的异同点。

?能利用BB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交流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辅助学习。学会判断不良信息、主动抵触不友好网络交往的必要方式,如学会管理电子信箱和反垃圾邮件的方法、学会在BBS、QQ、MSN等工具上判断并主动防止不良信息的方法等。

(4)学会制作动画作品,直观地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过程 ?欣赏分析动画作品,比较动画与其他信息表达方式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动画在信息表达方面的独特性。

?通过剖析作品,了解动画的制作原理,熟悉动画制作的基本概

- 25素材进行初步的编辑、加工。

?使用自己熟悉的多媒体制作软件(有条件的可学会使用一种新的多媒体著作软件),集成各类素材,制作多媒体作品。

?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能讨论形成多媒体作品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多媒体作品及其制作过程进行评价,能在评议的基础上对电脑作品进行有效的优化以增强表现力;能比较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脑作品与传统制作过程和传统作品的异同。

?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技术创新意识。

(7)通过网站设计与制作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结合自己使用网站的经验,比较网站与其他多媒体作品之间的异同,比较网中和网页的关系,了解网站的基本结构。

?学会根据学习或社会交往的需要,设计学习支持网站或其他主题网站,学会合理规划网站的内容栏目和必要的交互功能。

?学会使用合适的网站制作工具(如所见即所得工具)制作网站,尝试使用常用网站制作技巧支持课程学习、合作研究或健康的社会交往,例如,利用表格对网页进行布局,了解和使用导航功能,设置超链接,初步了解(如,能看懂简单标识)超文本标志语言(Html)的作用。

?在使用网站及相关现代通信技术开展学习和交往的过程中,能

- 27用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小学阶段已开设机器人选修课的初中学校,可参照下述要求组织相关教育活动:

?在制作和操纵简单机器人的基础上,探究机器人的机械装置、电子装置,了解计算机程序控制机器人做出各种动作的简单流程,体验机器人对信息技术多个门类的综合运用。

?通过使用和剖析一段机器人(仿真)程序,感知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了解“确定算法-编程实现”这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通过剖析机器人教学平台中的程序实例,理解程序的基本结构。 ?学会使用一种机器人编程控制软件编制小编程,在仿真环境中运行或导出到实物机器人中运行程序,观察计算机运行程序的结果。根据运行结果对程序进行必要的修改和优化。

?开展机器人创意实践活动,学会搭建实物机器人(在不具备搭建实物机器人时,学会规划搭建机器人的创意实践活动,能描述搭建常用机器人的方法);初步了解复合结构的机器人机器搭建方法。

?了解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前沿,分析我国在机器人领域存在的差距,树立责任感。

?通过合作设计、搭建机器人及参加有关竞赛活动,学会分工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5.实施建议

(1)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

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活动要求学生能将获得的操作技能迁移到实

- 29理和方法,更需要学生通过信息处理、设计制作作品等技术活动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和认知活动结果。理解和建构等认知活动是有效技术操作的前提,也是技术操作的提升与经验总结,更是探究科技奥秘的必要过程;而技术操作是认知活动结果的外在表达与实践检验。

信息技术教育要注意“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和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原理、总结方法、积累经验。在技术活动与认知活动的互动中培养科技创新精神,提高技术实践能力。避免脱离思考与探究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或者脱离技术实践的“纸上谈兵”式的信息技术教学。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流能力、形成良好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学习不仅需要个体的自主探究和建构,更需要表达交流、讨论合作。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有力的探究和学习工具,还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计算机网络更是提供了跨时空互动交流的环境,使随时、随地、随需的合作学习和研究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分享资料、合作交流,通过讨论深化理解,通过合作促进社会建构;引导学生学会在合作过程中合理表述个人观点,恰当地应用他人观点,在利用社会公共信息的基础上共享个人的信息资料,培养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交流能力和信息共享意识。

(4)活动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信息加工深度,促进高水平思维

- 31逐步适应学习进度,减少挫败感,确保所有学生都得到适度的发展。尽量保证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兴趣的内容,避免“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

信息技术创新的关键期明显早于其他领域,初中学生已经开始在信息技术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应通过必修与选修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的方式,创造条件发展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少些对主题的统一要求;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少些机械模仿;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操作方式或问题解决方法,要多些接受和认可,少些打击和漠视。

6.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评价建议

(1)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

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应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适当选择和灵活运用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以学生在操作或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记录和评价学生在信息素养、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实际表现,避免采取一次测验或考试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局面;评价以诊断学习、鼓励进步为主,弱化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和分数排名。

除成长记录之外,信息技术活动的评价主要以典型作品评价和项目型实践活动评价为主。典型作品评价主要是通过作品,分析学生的作品设计思路、制作过程以及技术应用的合理性,而不能只评价作品

- 33是否合理,或把握学生对相关社会问题的看法。避免假借机考之名,实际考察对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和命令的机械记忆,杜绝通过“偏、难、怪”的选择题、填空题来误导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甚至使信息技术教育误入“只重应试,不重实践”的误区。

7.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和资源建设建议 (1)基础设施与设备的建设和使用建议

?必要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条件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物质基础。要尽量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房或多媒体教室,配备数量合理、配置适当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外部设备(打印机、投影仪、扫描仪等);

?尽量建设满足学习和活动所需的局域网,尽量连接因特网。 ?务必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营造安全的信息环境,提供健康有用的信息,通过技术防护过滤与人员监控相结合的方式,主动预防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侵蚀。

?各地可根据本地的设备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灵活选择具体的技术平台和学习工具,不必拘泥于一种技术平台;鼓励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避免教师统一指定所有活动工具。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条件较好的家庭、当地中心学校、图书馆、信息中心等场所的计算机设备和数码相机、扫描仪等信息技术工具,为学生的上机实践和动手操作创造必要条件。

(2)信息技术活动材料和学习资源的选择和使用建议

- 35开,注重整合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环境教育、反毒品教育等内容,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是学生活动主题,因而具体内容应由学校根据学生需要来确定。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要求: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是教师或课程编制者预先具体设计的,而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的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准备阶段,应由学生自主地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提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意义。

2.体现学校和社区的特色

学校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基地。每所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社区背景各异,学校发展的理念和学校传统不尽相同,因地制宜,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学校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内容的基本要求。初中学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统整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领域,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一方面,学校应在人力上,充分调动学校教师

- 37题、能源研究、环境保护等等。各学校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中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观测、考察、实验、探究等多种活动,走进自然,感受自然,探究自然,获得丰富的体验。

2.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

要增进学生的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能力,需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走入社会,通过学生自主地从生活中提出关于人与社会问题的活动主题,在参观、访问、考察、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中了解、探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领域

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可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探究自我和同伴生活中的问题。使初中生通过畅想、感悟、交流、体验、探究等活动,提高自我认识,发展反思能力;学习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发展生存能力,树立自信、自尊、自立等良好的品质。

第四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是一种个性化的过程,它充分体现了课程对学校、对学生的适应性。与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不同,它更强调妥善处理好教师与学生、认识与实践、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果、规范性与生成性,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 39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应处理好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二)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克服形式化倾向

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运用必要的工具,作用于客观对象的过程。学生实践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是以研究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实践。包括制定方案、调查、访问、观察、实验、统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二是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为主的活动方式。包括参观、服务、宣传、义务劳动、经济活动等。此类实践活动一般要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中进行,如社区福利院、孤儿院、小区、农村或农场、文化古迹、社会有关机构、街道、商店、公园等场所。三是以技术实践为主的活动方式。包括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两大类。具体有设计、制作、研制、种植、养殖、信息发布、出版(小报、墙报等)技术实践并不等于科技小发明和小创造,而是实践过程的必经环节。

学生的实践过程要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克服盲目的实践的局限性。认识是实践的基础,真知来源于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要切实克服活动形式化、表层化的局限性,需要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

- 41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特殊领域,应注重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为学生进行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为教师进行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些内容,可根据需要在初中阶段某一学期或学年独立开设。7-9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总学时为72学时,但不能完全用信息教育取代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信息技术知识教学或技能训练。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与组织形式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可分为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与交流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基本任务。

1.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阶段的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明确学习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准备必要的活动条件等。

准备阶段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组建活动小组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认识

- 43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目标。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两种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初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2.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允许初中学生独立进行的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组织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全班活动的组织形式。允许并鼓励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体现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根据学生活动主题或课题的实施需要,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

- 45案。指导教师在要求学生制定活动主题实施方案的同时,应针对学生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及其需要,设计教师指导方案。教师指导方案应包括: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目标、学生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与工具准备、学生活动评价策略等。制定教师指导方案,有利于教师明确指导任务,落实具体的指导行为。

(二)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或指导常规 要初步建立起来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应包括提出问题、形成活动主题的指导;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必要的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等。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主要包括进入活动情境的指导、方法论的指导、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等;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主要包括活动结果总结的指导、活动过程总结的指导、活动体验总结的指导、表达与交流的指导等。建立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和指导行为常规,有助于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第五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

一、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注重整体评价

- 47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成长记录评价”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学生评价的途径主要有成果展示、研讨答辩、访谈观察、成长记录等。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发展要作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纳入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初中生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依据,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实效。

对学校的评价,侧重于对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状况的评价,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师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

综合英语课程范文第5篇

我校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是在启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开始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一门必修课,一本教材,没有教参,课程资源要靠师生共同去开发,如何实施要靠教师去探索。我们边学边做边研究,摸着石头过河,在艰难中起步。现在回想期间艰难探索的历程,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如果说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初见成效的话,我觉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专题讲座,学科——理论先行

如何使教师们很快地熟悉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课程中的“新”课程,了解它与传统的语文、数学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理论,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评价及管理。鉴于此,上学期初,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成长的绿洲》专题学习讲座,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实施做了周密部署,使教师对本课程有了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组织任课老师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此项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学校还组织教师登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题”,及时捕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发展的新理论、新动态,学习其中的优秀案例,借鉴成功经验,为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学

习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二、结合校本,整合创新——积极行动

(一)整合学校特色,创新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课要有生命力,要凸显特色,就得与校本课程、学校特色结合起来,所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大特色是:制定凸显学校特色的活动设计方案。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我校教学特色。我们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创建了两个标准化的多媒体教室,并开通了校园网,电脑进教室,实现了“班班通”。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计算机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机地整合,使课堂小天地连接着网络大世界。如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五年级学生正在教师引导下点击鼠标,打开“http://www.jxol.net/yyzdwyn/index.htm”进入“《音乐之都维也纳》专题学习——走进维也纳”。随着舒缓轻柔的音乐,配着优美清晰的多媒体画面,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了解奥地利风景如画的地理环境,欣赏连绵不绝的维也纳森林,风姿卓越的蓝色多瑙河;瞻仰造型逼真的音乐家雕像;聆听着巴赫、莫扎特、肖邦等音乐家的旷世杰作天籁之音;流连于金碧辉煌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陶醉于气势磅礴高雅热烈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随后让学生们交流对这座音乐之都的总体印象。

——四年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网上搜索,《走进菊的世界》综

合实践活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欣赏中国名菊的风姿绰约,品评菊花美名的诗情画意,感受给菊花命名的喜悦兴奋…… 思维在点击中跳跃,情感在欣赏中升华,个性在交流中飞扬,无拘无束,跨越中外的网络课堂成了学生们综合实践活动的乐园,放飞个性驰骋想象的天堂。

(二)结合校本教材,展示多彩活动

我校组织教师利用假期编写了《启蒙》系列校本教材。这六册校本教材选取了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让孩子在记忆的年龄段积累这些古诗文,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领悟和想象能力,帮助他们加厚和刷新人生的底色,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我们也围绕校本教材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一年级“《三字经》诵读比赛”;二年级“小小成语摘录卡评比”;三年级“《弟子规》表演背”;四年级“趣游古诗园”;五年级“名言警句书签制作”;六年级“古诗新唱”等。在这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读读,背背,画画,演演,写写,唱唱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文化,从中积淀古文的形式,受到思想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了学生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回忆七彩童年的一段经历。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令老师们刮目相看。

(三)围绕地方特色,开展系列活动

我们在充分利用学校的已有设备的基础上,加强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等活动基地建立长期联系,开辟校外活动基地,发挥社区教

育优势,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月,为了让学生深切的体验母爱的伟大,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了“护蛋体验活动”。每个学生当一周“鸡妈妈”,写《护蛋日记》和《给妈妈的感恩信》,争当“护蛋英雄”,从护蛋体验中感受母亲养育自己的不易,懂得孝亲敬长的道理,从和母亲的互动交流中,促进沟通,学会感恩。

四月,为了配合校大队部“看家乡新貌、寻家乡名人、做校园小名人”方案的实施,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与探索活动,

1、参观家乡名企业——江苏省名企业苏青集团;

2、瞻仰家乡名址——张大烈纪念馆;

3、调查家乡名河——富贝河;

上一篇:公共关系学课程下一篇:绿色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