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文范文

2023-03-19

阅读论文范文第1篇

1拓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是知识的源泉,比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无限的想象力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产生的想象拓展他们的思路,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想像中驰骋, 看到了文字之外的内容,脑海中浮现出一些画面,似乎看到了生活的情景,思维不断创新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获得了美的享受。 比如在阅读《故都的秋》时,在第四段有几句描写槐树的句子,我们可以进行对比阅读,出示两个不同的句子,一句是文中的原句子“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另一句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两句话的不同就在于一个“也”字。 作者为什么多加一个“也”字? 通过比较阅读,似乎让我们感受到还有另一种生活情境的存在,学生的想象力被调动了起来,生活的情境在脑海中像过电影一样一遍遍浮现出来。 想象力的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会排空而至。 走进了作者和他们描写的意境中。 这种想像,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创新,感受到故都秋的韵味。

2重新审视语言,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也只是具有召唤性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一个框架。 教师应引导学生突破某些语言的定性分析,鼓励学生想象,勇于挑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具有思维的独创性。 比如在教学《涉江》这篇课文时,有一句话是“余幼好此奇服兮”,其中对“奇服”一词的分析正是让学生审视语言,训练他们思维独创性的绝好机会。 讨论过程中,多数学生是参考了教材上的注释“奇特的服装,指下文的长铗、切云冠等”,这样的解释也很有道理,多数学生都很认同注释上的说法。 老师继续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学生从“奇”字上拓展思维。 学生受到了启发,有的学生就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楚大夫应该是当时很有身份的人了,着装不可能很另类很怪异,如果那样的话可能会遭人非议。甚至还举出《离骚》中原句来佐证。 文中的“奇服”,具有楚地民族特征的服装。 穿此“奇服”正是屈原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的体现。 这样的观点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3营造创新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阅读

学生的发展与他们所生活环境的关系密切,学生要健康的发展,环境必须让人轻松愉悦,师生之间必须和谐相处。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头脑睿智,思维敏捷,不断地自主探索,对他们的个性发展有较好地促进作用。 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应平等和谐,生生之间应互信互重。 在教学环境中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他们的表现欲获得了满足,好动性得到了展示,能够轻松愉快地进行阅读, 个性得到了发展, 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荷塘里荷叶的语句令人浮想联翩。 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考荷叶和舞女的相似之处。 之所以像舞女一样亭亭玉立,是因为荷叶高出水面很多,放眼望去,荷叶繁茂,片片荷叶挤挤挨挨,微风吹动下,摇曳着婀娜的身姿,就像舞女们在翩翩起舞。 这样的想象,让本来静静的荷塘变成了一个大舞台,荷叶也成了舞台上光鲜亮丽的舞女。 想象让文字变活了,变得灵动起来,变得充满生机,作品中的荷塘在月光笼罩下成了鲜活的美景。

4培养思维创造性,激活阅读想象力

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 学生也不是鹦鹉,不是学完教材上的内容就算成功了。 模仿不是目的,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具有创新性,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具有独创能力和精神才是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 因此学习教材上的这些名家名篇也只是为学生学会放飞思绪提供方法, 获得抒发自己感情的途径,成为学生成长的一个阶梯。 最终的目的是从这些文章中汲取精华,激活阅读的想象力,获得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祝福》后,如果照本宣科,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也就完成了教学的任务。 但这样的教学效果过于平淡,学生只是鹦鹉学舌,依然是个模仿者,没有获得创新的发展。 但如果在布置作业时改变一下思路:假如祥林嫂依然活着,贺老六和阿毛也都健健康康,他们一家人生活在婆婆家人找不到的地方,他们的生活又会怎样呢? 学生的想象是五花八门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只要封建制度和礼教还存在,妇女的地位不改变,祥林嫂依然会悲剧的结局。

总之,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被激活,想象的翅膀就会遨游在放飞的天空,尽情翱翔。 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审题立意,思考阅读材料,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和阅读思维,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成一个能够终身自主阅读和学习的人。

摘要: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而阅读中想象思维对阅读效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拓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重新审视语言,训练思维的独创性;营造创新环境,轻松愉快地阅读;培养思维创造性,激活阅读想象力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阅读论文范文第2篇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生词就产生放弃的心理,不能根据上下文尝试着猜测词义,阅读速度慢,普遍缺乏阅读技巧,阅读效能低下。同时,课堂上学生阅读实践的机会很少,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造成了学生阅读理解,特别是任务型阅读能力的低下,考试中得分率偏低。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任务型阅读就是在遵循“课程标准”基础上,根据任务型教学而设计的一种题型,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任务,值得研究。本文就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中任务的设计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强调“在做中学”的又一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

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活动方法,在任务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教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强 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促进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

研究任务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改进教师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教学和训练的时间,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教师更有效地教;改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其学习质量。

二、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并有可操作性。

2、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真实。

3、要有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

4、积极整合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想像力、协作和创新精神 等综合素质。

5、要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提高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根据任务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个人经历设计任务。学生个人经历的引入能够有效地激活他们头脑中已经图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言实践中,不断真实的体验学习过程。其次要注意引入真实的语言材料。真实的语言情景能够让学生们在轻松的环境中体会和运用语言,激发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动力和信心,快递的理解和运用语言完成任务,注重学习结果的同时注重学习过程。

三、任务设计教学实践

Go for it unit 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SectionB(2a-2e)Grade 8 Book1

(一)、Knowledge goals:

1.Key vocabulary:

human,dangerous,already,factory,believe,disagree,even,shape,fall,inside,possible,impossible,servant;over and over again,hundreds of,fall down,look for

2.To understand the whole article by finishing some tasks.

(二)、Ability goals:

To train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and integrated skills.

(三)、Emotion goals:To inspire their imagination about the life in the future with the help of the robots.

在阅读教学时,从三个方面设计任务:

(一)、阅读前,Task What do robots look like?What can robots do?

(设计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阅读中 Task1:Read the article quickly and match each paragraph with the question it discusses.

Para.1 Will robots think like humans in the future?

Para.2 What will robots be like in the future?

Para.3 What can robots do today?

Para.4 What are robots like in movies?

Task2 Read the article again quickly.Complete the sentences about what robots can do now.

1.Robots can build ____ in factories.

2.They can do _______ jobs many times and never get bored.

3.Some can 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__.

4.Some can help _______ people under ___________.

Task3:Read paragraphs 3&4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s:

1.What do paragraphs 3&4 talk about?

2.What are the two different views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robots?

3.What are the reasons behind these two views?

4.Which side does the writer take?Why?

I can also encourage Ss to ask more questions.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取新的信息,提高自己阅读水平。)

(三)、阅读后,Task Using your own words to retell the text.

(设计目的,通过复述课文,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激发创新的热情。)

整节课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

四、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

1、任务型语言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教学活动以学生完成各项“任务”为主,从而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这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了以学生体现为中心的理念。如,在前面所提到的八年级上册unit7学习2a 时,阅读前设计的任务:What do robots look like? What can robots do?学生根据自己对机器人的了解程度,或自主上网查找大量有关机器人的知识,或阅读教师精心选取和编辑的有关文章和练习,每位同学都积极地谈论自己对机器人的了解,在课堂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知识和语言技能都得到了提高。

2、任务设计的真实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八上unit7 2a,阅读后追加了这样的任务:If you have a robot,what will your robot help you do?学生显示了极大兴趣,用所学知识,积极发言,进一步深化了学习内容。由于有意义的任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焕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学生有话可说,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

3、小组活动的任务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由易到难阶梯式、任务化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项真实的任务,这些任务可以是独立完成的,可以是小组协作完成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针对自己对话题信息或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共同提高。

总之,任务的类型多种多样,设计任务时要避免单一性,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条件、学生的认知和性格特点、兴趣和需要等因素设计灵活多样的任务,激 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任务的欲望和信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阅读论文范文第3篇

1 图文并茂, 看图圈字

《小猫钓鱼》这个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对话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所以一般的阅读活动可能吸引不了小朋友太多的兴趣, 可能会念了一会就注意力就会分散了。所以在设计活动教案的时候, 笔者结合幼儿现在对认读汉字非常有兴趣和《小猫钓鱼》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有着配套的图书, 可以进行阅读活动的特点, 决定把活动的重点放在阅读与认读汉字相结合, 我们班的星星小朋友已经能认识了很多的汉字了, 所以笔者先请星星来阅读图书, 让小朋友们一起来听故事……星星念故事的时候, 可神气了!因为他看到许多小朋友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 听着……当星星在念读的时候, 别的小朋友见到自己认识的汉字也跟着一起念了起来, 见到小朋友这样的反应, 笔者用鼓励的眼神让大家一起来念……接着, 笔者让小朋友们拿着铅笔, 一起来把自己认识的字圈出来, 这一下小朋友们可高兴了!他们仔细地看着图书, 认读自己认识的汉字, 用笔一个一个地圈出来, 星星的图书上基本是每个文字都被圈了出来, 这使很多小朋友都非常的羡慕, 像慧慧、思远等好多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图书拿来给老师看, 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在阅读活动中, 笔者把重点放在了阅读与认读汉字相结合起来进行上, 这样的话, 使小朋友们的阅读兴趣会跟随着认读汉字而延伸, 而且“圈圈自己认识的字”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比一比谁认识的字多?”是小朋友们竞争的主要目的, 根据星星能够完整阅读故事的能力, 笔者请他为大家来念故事, 这样无形中为小朋友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让小朋友门跟着星星一起念, 带动了小朋友们的学习欲望……

2 自制连环画活动

在教师指导下, 幼儿运用已有阅读经验和绘画技能, 将自己创编的故事、诗歌配上与其情节、内容相符的画面, 编成图画故事书, 以培养幼儿将语言符号转化能力并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小朋友们耳熟能详, 于是老师又出了一个新的难题, 请小朋友们自制连环画《小蝌蚪找妈妈》, “连环画怎么做呢”, 小朋友的热情被激发了, 可同时也因为没有经验而显得有点手足无措, 笔者及时提供了“技术支持”:对小朋友们来说画小蝌蚪或画小青蛙都不是困难, 难点在于怎么确定画面的内容, 因为是连环画所以必须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 在小朋友们完全理解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 引导幼儿一起来讨论:每页连环画的具体画面, 根据小朋友们热烈的交流和商量, 最后确定了连同封面在内一共需要6页, 这样也正好和每组的幼儿人数相符, 于是笔者建议小朋友们以小组为单位的连环画绘制活动, 小朋友们同意了笔者的想法, 自制图书的活动开始了, 他们相互商量着每个人所负责的画面, 一个小朋友专门负责封面设计等, 在飞飞一组商量的时候, 笔者听到星星建议他们一组画画最好的欣雨担任封面设计, 因为“你画的画最漂亮。”看来小朋友们还是有一定的主见的。当我们的连环画都顺利地完工, 每本连环画都各有特色, 有的画面色彩鲜艳, 有的图中形象生动有趣, 有的画面内容丰富, 构图合理……

3 仿编故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老虎来了》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 主要目标是能根据故事提供的线索, 创造性地、合理地续编出故事的结尾。在阅读和仿编故事时, 我们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感受故事意想不到的结局。如针对故事中“……小动物们玩得正高兴的时候, 突然, 远处传来一阵老虎的叫声, 小动物都吓坏了, 嚷着说:”大老虎来了, 大老虎来了……“的时候……”这一情节, 我们把重点放在让幼儿大胆想象“大老虎它来做什么呢?”而不是让幼儿讨论:“小动物们听到老虎的叫声会怎么做?”引导幼儿以“如果我是大老虎的话, 接下去我会怎么做呢?”来展开想象, 这个转变使得小朋友们特别的兴奋, 思维也更加的活跃, 想象的空间突地一下打开了。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展开想象, 用完整、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强烈的阅读热情, 他们猜想故事的快乐深深的感染着笔者, 让笔者在这样的互动中很容易进入故事的角色, 与他们一起分享。而且孩子的猜测不管对与错, 合理与不合理, 我们都会认真倾听和鼓励, 把问题抛给所有的小朋友一起讨论, 最后寻求正确答案。孩子真正成为读本的主人。

4 自主阅读活动

孩子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 一个人看图书也许比较的孤单, 他们可能更加适合和同伴一起看书, 需要与人分享, 需要有朋友对自己作出回应, 一边交流一边观看, 在交流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同时也促进了同伴之间的情感。有一天, 来“快乐书屋”里阅读图书的小朋友不多, 姚姚和睿睿翻了翻图书之后, 就很无聊地走来走去, 姚姚悄悄地走出了书屋, 到别的地方去玩了。这时候的睿睿一个人显得更加无聊了, 她拿起一本书, 翻过来翻过去, 看了看又放回了书架上……终于她忍不住对笔者说:“老师, 一个人看书, 真没劲。”见到小睿睿求助的眼神, 笔者坐了下来, 拿起了一本图书, 和睿睿一起看起来……神奇的动物世界, 有许多神奇的故事, 睿睿高兴地和笔者一边讲述, 一边翻阅, 不时还发出一阵阵开心地笑声……渐渐地, 我们的行为吸引了好几个小朋友, 几双好奇的小眼睛围拢了过来, 与老师、与同伴一起分享起阅读图书的快乐。这样, 在幼儿主动阅读、相互提问中寻找答案, 不仅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也使幼儿在解决问题中体验了阅读的乐趣。

阅读论文范文第4篇

知识需要积累,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应主要把握以下两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及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成果。

一、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仍未成熟,很多时候他们的思考、行动都带着非理性的成分,排除家长与老师的压力,兴趣往往是维系他们持续不间断从事某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养成阅读习惯、进而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对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图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合适他们而他们亦感兴趣的图书。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因此,要对拟推介予学生的图书加以甄别,既不能内容较深,语句枯燥,又不能简单肤浅,令学生读之无益。总体而言,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原则:1、思想健康;2、充分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3、有趣味性;4、注意阅读的广度。其次,应在学校内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在美国,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其中一种方式是定期邀请著名职业体育明星到学校与学生一起阅读有益的书籍,较好地利用学生的崇拜心理去提高其阅读兴趣。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另一方面,可通过在学校组织针对阅读的集体活动,如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也让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比较与竞争提高阅读的兴趣;另外,也可以采取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的方式,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并能提高其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二、应适时给予学生合理的辅导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但是,如何令学生从这种个体的、自由的阅读提炼为有益的知识,进而提升语文能力,则需要老师合理的引导。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如何有效地对小学生的阅读提供指导,就必须了解小学生的特性。小学生都是儿童,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因此,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令语文学习通过文字阅读的形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2、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作为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首先,从体裁上,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其次从时间上,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最后,要注意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指导学生指定阅读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其个性、兴趣、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令其能阅读与学生相得益彰。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令其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做笔记。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4、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阅读能让学生积累,而积累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必须知道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可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以谦虚的心态从书本中探求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选择地扬弃。在阅读中,会对一贯的、公认的模式、结论提出异议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学生的一种求异思维的体现。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过滤”阅读,对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允许孩子在品评、质疑时的这种超“文本”的现象。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看法才得到真切地表达,感悟得到真实地提高,思维得到真正地发散,才真正得到阅读的最终目的。

语文的学习是长期的,贯穿一生的,学之有道,则能事半功倍。合理地阅读,正确地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习,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高其探索精神以及创新精神。也就是说,阅读让语文学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阅读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加上现代教育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念,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也在随着发生改变,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以及小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对于教材中基本知识的见解以外,教室还需要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等作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是小学生自我提高的一種有效方式,本文简要分析了如何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希望能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学生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此阶段的学生语文教育多是为了学生日后语文学习以及其它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语文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能有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常言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阶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这句话也同样适用。兴趣能够有效的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动力,并且兴趣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效率[1]。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兴趣,首先需要了解小学生喜欢的读物类型,根据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外读物,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一般对于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更感兴趣,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坐井观天》这一课时,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就可以选择与《坐井观天》类似的寓言故事,此类文章不光故事情节别较强,可阅读性与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也比较强,当阅读此类故事的第一段时,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对于故事结局的好奇心,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在阅读中思考的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课堂

伴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高科技产品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小学生的课堂当中,多媒体的应用是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在小学生语文教育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将学生图书中的内容以图片或者视频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以及生理心理特点影响,在学习上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对于色彩比较鲜明的图片、视频更加感兴趣,因此,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当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例如,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教材中《乌鸦喝水》这一课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乌鸦喝水的故事以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的展示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语文阅读教育中的趣味性,因为小学生本身求知欲就比较强烈,看见或者遇到比较新鲜的事物,就会对此类事物产生比较强烈的了解欲望,如此即可使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显著提升。

三、阅读材料的合理选择

想要学生对于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得到更好的吸收,需要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将学生课堂上的知识与课堂下的知识进行巧妙的结合,全面的掌控小学生的阅读方向,并且将科学有效的阅读方式传授给小学生,使学生的阅读能够收获实际的效果。小学阶段的课外读物选择应该与学生的年龄段以及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相符,如同前文中提到的,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好语文课程的课前准备工作,提前查阅资料,为学生布置好阅读内容,并且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认读材料中的生字,并对文章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中,需要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解答,并给予学生肯定或者批评意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少年闰土》一课时,可以让小学生阅读其它鲁迅先生的文章。《少年闰土》一课,文笔生动,语句风趣[2],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其它同类文章,《社戏》以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语言都极为生动,能够有效的加深学生课堂中知识的记忆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想要将书中的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需要小学生阅读大量的图书、文章,这个过程对于校学生而言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的过程,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小学生的特性,规范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小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吸收更多的知识。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小学生,一般是指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小学生,在阅读时,应该多采用出生阅读的形式进行,这样有效避免了小学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阅读材料上的这一弊端;对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生,教室应该要求学生记录阅读过程中的好词好句好段,通过文字记忆的方式[3],加深学生阅读的印象,从而使书中的知识能够最快速度的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对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指导学生合理的运用速读与精读,有效的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效率。例如,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推荐的书籍,冰心先生的《致小读者》一书时,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读书笔记的记录,并且可以让学生根据积累的内容进行文章写作。

五、结束语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工作中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阅读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作为工作重点来开展,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做好其中的引导作用,选择最适合学生年龄段以及知识基础的阅读材料,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燕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 No.368(26):275-276.

[2]汤锦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 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7(6):54-54.

[3]郑小惠.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分析[J]. 都市家教月刊, 2017(3):290-290.

上一篇:文史论文下一篇: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