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就是精神力的例子

2023-05-18

第一篇:阅读就是精神力的例子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的确,孩子的健康成长除了依靠学校教育、环境影响、家庭熏陶等诸多因素外,还必须从阅读中吸纳精神营养。然而,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却未能很好地介入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许是至今还未有一套规则来考量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绩效吧。有觉悟的语文教师做得好一些,观念滞后的语文教师甚至认为读“闲书”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

可以这样说,还有为数不少的学校,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仍然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一些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却依然喜爱读图而排斥阅读文字。一些孩子虽然喜爱读书,却在鱼目混珠的书海中迷失了方向;还有些孩子虽然读了不少书,却因为读书方法不当而收效甚微。因此,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是责无旁贷的,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质量。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阅读水准,对读物可读性的要求也较高,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阅读故事情节较为曲折复杂的长篇儿童小说入手。

我为学生首选的长篇读物是英国作家弗朗西丝·霍其森·伯内特所著的儿童经典名著——《秘密花园》,我是这样指导学生阅读的——

一、拟定目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首先自己要认真通读读物,以便与学生产生阅读共鸣。其次教师要根据读物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阅读水平,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阅读目标,这样才能进行有效指导。我拟定的阅读目标为:1.通过对《秘密花园》的阅读,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成长进行思考,懂得人的态度决定着人的生活,从而决定着人的命运。生活可以无比美好,也可以非常悲惨,完全取决于你的态度。2.让学生在跌宕起伏、颇有悬念的故事情节中,享受到读书的奇妙,培养起读书的兴趣。3.通过老师的指导、同伴的交流,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4.初步学习品析小说中的人物、品赏小说的语言,感知一些刻画人物的方法、积累语言材料。

二、推介激趣一个人对一部文学作品感兴趣,有时是因为喜欢、崇拜作品的作者而去读他写的书,有时是听说了作品的故事觉得有意思而去读这本书,有时甚至是先对作品的题目感兴趣,继而萌发了读这本书的欲望。所以在阅读之前,教师对作品作必要的介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介绍作家十九世纪英国有个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叫弗朗西丝·霍其森·伯内特。她家境贫寒18岁就在杂志上发表故事,贴补家用。28岁出版了《劳瑞家的那闺女》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不过让这位英国女作家闻名于世的是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小少爷方特罗伊》《秘密花园》,尤其是《秘密花园》,被公认为无年龄界限的文学名著。

(2)简介小说一个名叫玛丽的任性刁蛮的小女孩,父母得了瘟疫去世,只好投奔她的姑父。在姑父的庄园中她发现了一座被闭锁的神秘的花园,后来她和她的小女佣、女佣的家人、孱弱乖戾的表兄柯林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任性刁蛮的玛丽和孱弱乖戾的柯林都改变了自己,成为了健康阳光的少年。

三、设问导读《秘密花园》属长篇小说,鉴于班中部分学生第一次阅读长篇小说,为了培养学生读书的耐心与细心,杜绝浮光掠影式的阅读,为了在较长的阅读周期内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粗略的监控,我根据读物的内容设计下列问题进行导读:(1) 玛丽原本生活在印度,后来她为什么会来到米塞尔斯怀特?(2) 后来谁接纳了玛丽?他爱玛丽吗?举一细节说明。(3) 玛丽的健康心智之门是被谁开启的?(4) 秘密花园是被谁闭锁的?他为什么要关闭它?(5) 玛丽是怎样进入秘密花园的?(6) 玛丽是怎样见到庄园的小主人的?(7) 玛丽最喜欢谁?(8) 迪肯有几位动物朋友?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9) 玛丽和她的小伙伴在秘密花园中干什么?(10)玛丽和柯林有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导读问题不难,只要在阅读中稍稍留意便可以找到答案。导读提问切忌难,因为问题一难容易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

四、品析人物小说中的人物给予小说以生命的活力,构成了小说的灵魂。读者正是在静静的阅读中与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碰撞,得到了人生的启迪。《秘密花园》中的人物外貌描写惟妙惟肖,个性刻画细腻鲜明,有必要引导学生解读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走进他们的内心,从中借鉴到做人的道理。(1)读书摘记:摘录书中五个不同人物的外貌描写。(2)读书交流:小说中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谁?你为什么对他(她)感兴趣?讲一个发生在他(她)身上的小故事。

五、积累语言小学生读课外书,往往只对书中的情节感兴趣,对书中精彩的语言却很少在意。《秘密花园》的故事情节曲曲折折,充满悬念,教师假若不作引导,学生很容易一味追求故事的情节而忽略了小说的语言。然而,此小说的语言特别优美生动,文学性很强。作者细腻的描写中大量地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许多片段堪称唯美。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这本书是一座小型的语言宝库,学生可以尽情地吸纳、贮存语言。(1)读书摘记:摘记二十句比喻句、十句拟人句。(2)赏析佳句:挑选其中你最喜爱的三句进行点评。(3)情境作画:选择最让你陶醉的景色描写,细细品读,然后用画笔把它描绘出来。(说明:将文字幻化成图画,其实就是消化吸纳文字的过程)

六、感悟道理儿童的精神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适合年龄发展的优秀作品,然而,读书假如只是陶醉于故事情节之中,不作思考,就很难汲取到丰富的精神学养。教师应指点着学生去思考蕴涵在曲折离奇的故事中的有关友情、责任、信念、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等人生的重要课题,让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养料润泽孩子的心田。写读后感:精读最受启发的某一章节或片段,写读后感。开读书会:交流读书感悟。经过这样一套读书流程,学生既通读了小说,享受到了阅读的愉悦,又对小说进行了反刍,作了深入的思考,得到了精神的洗礼,还积累了语言,学到了阅读与写作的方法。每学期,根据学生的学情着重指导学生进行1——2部长篇儿童小说的阅读,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将在教师指导下学到的读书方法、思维方式迁移到自由阅读中去,这将让他们终生受益。

第二篇:工匠精神 例子

工匠精神是一种修行,世间只有必然没有偶然!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这个词。因为一个“匠”字,手工艺圈沸腾了。

其实总理所提的工匠精神,主要是针对制造业,与我们这群正从事传统手工艺的“匠人”们,是不同的概念,但所需要的“工匠精神”却是一致的。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如何修炼成为一个真正的匠人?

本期专题,我们邀请了一群深入工艺领域的专家、学者、设计师,谈一谈在这个工业化的时代,一个匠人应该具备的20个特质。诚然,每个人眼中都有不一样的世界,对匠的理解与认知也不一样。希望我们能从他们的观点中,去认识匠、懂得匠,尊重匠,缩小与世界的差距,找回我们缺失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20个特质

第一:独当一面

第二: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新的创造

第三:需要适度地职业化、商业化

第四:做到专业与专心

第五:对自己的手艺,要有超乎寻常甚至近乎于神经质般的艺术追求

第六:经营好自己的事业

第七:对自己从事的行业充满敬畏感

第八: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第九:只有经历磨难,才能造就命运

第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第十一:将心比心

第十二:温故知新

第十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第十四:有文化功底,有点绝活

第十五:不跟随潮流

第十六:不放弃,不改变初心

第十七 执着地坚持

第十八:认可自己的身份

第十九:靠手艺吃饭

第二十:不为五斗米折腰

第一:独当一面

盐野米松

日本作家,采访了300多位传统手艺人,先后出版了20余本关于手艺人的书。在中国出版《留住手艺》。

在日本,我们把制做东西的人们称为“职人”。建造房屋的木匠、涂抹墙壁的泥瓦匠、修筑屋顶的瓦工、编笼子的篾匠、制作乌冬面或是荞麦面的料理人等。他们都是职人,甚至烧木炭的人也被称为职人。 他们在各自的道路上修行,掌握各种技法。单从技术上来说,还没有到达炉火纯青地步的人,暂时不能被称为职人。同业者和周围的人称他们为“一人前”,意思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

第二: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新的创造

徐艺乙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传统手工艺42年。他翻译的《工艺之道》《民艺四十年》等书籍,成为当下工艺文化爱好者的“圣经”。 过去常说没有创造就没有创新。创新是一种非常困难的事,创新不是嘴上说,而是需要做出来的。在手工艺中,人们要充分理解材料、充分掌握技艺、能够完全把控产品的样式。有了这样的水平,加上认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的作用,就是中国人的手艺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创造除了提高生活质量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因而也提高了生命的质量。这就要求手艺人一辈子去学习,这大概就是中国的工匠精神了。

第三:需要适度地职业化、商业化

杭间

艺术史学者,批评家,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著有《手艺的思想》《中国工艺美学史》《设计的善意》等。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沉淀,会唤醒我们身体里的一种文化传承基因,我们的内心需要“匠”来进行寄托和安慰。所以,今天对于匠人、匠心的提倡也由此而来。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涌入了手艺人这个行列,其中也不乏许多“职业匠人”。

他们专研手艺,或许并不是精神上的修养与补充,而是一种职业化、商业化的选择,但他们的存在很有必要。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在这批“职业匠人”身上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在这个资讯与技术都如此发达的时代,手艺的发展需要一个多元化的格局。

第四:做到专业与专心

杨金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细木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江苏工美红木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红木制品”国家最高司法鉴定责任人。

真正的具有匠人精神的,有一位是已故家具大师吴学忠。吴学忠去世后,曾有他的一个徒弟来找我拜师,想继续学习。我指着一把官帽椅说,你先把吴老师的这把椅子仿出来我看看水平。

一年半后,椅子仿好了,我还没坐,就说不一样,张力不够。他说不可能,吴老师这把椅子就是我做的。我一坐,说椅背差3厘米,一量,果真。

所以手工的艺术是有差距的,好的东西其实是可以感觉出来的,这就是一种精神,从作品看得出匠人要表达的什么。

▲吴学忠大师和他的作品

对自己的手艺,要有超乎寻常甚至近乎于神经质般的艺术追求。

第五:对自己的手艺,要有超乎寻常甚至近乎神经质般的艺术追求

金媛善

朝鲜族,中国拼布第一人。中国流行色协会拼布色彩与艺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首席专家。世界艺术拼布作家协会中国地区代表。

“匠”代表一种执着笃定的精神,坚持下去的力量就是情怀。 2012年8月,我到台湾参加艺术拼布展,展会解说员对我说:“加拿大的拼布艺术家看过您的《百花争艳》作品,说这个作品的作者肯定是疯子,不然做不出这么好的作品„„” 其实这位加拿大拼布艺术家是我特别好的朋友,我们经常一起交流,彼此相见恨晚。对于如何让拼布手艺达到熟练精巧,我们有共同的认知,那就是应该有超乎寻常甚至近于神经质般的艺术追求。我们对自己的每一件作品,不管再小都力求尽善尽美。对每一件稍加经手的作品,也要负起全部责任。否则就是一个拼布人的耻辱。

第七:对自己从事的行业充满敬畏感杨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出版过多本相关著作。

过去,木匠敬鲁班,造纸敬蔡伦,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神。过去的工匠,从拿到材料就开始敬畏,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对材料运用就变得慎重、负责。这种责任心其实就是敬畏,只是,敬畏比责任心更多了一些精神信仰。

而现在的年轻人学手艺,因为还没学到精髓,就很难领悟这种敬畏感。所以一个手艺人,首先要有责任心,然后才能从精神层面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信仰。这个不仅仅是匠人,所有人都要有。 第八: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张毅

琉璃工房创意总监与执行长

一个人只要愿意一辈子就做一件事,他的工作就是他的人生。

在一个所谓日本工艺振兴协会所办的展览会里,800多位工艺家的作品集中呈现,陶瓷、漆器、编织、金工、莳绘、景泰蓝、玻璃„„我惊讶的不是工艺家之多或者作品之多,而是每位工艺家的工作年资,竟然普遍在30年以上。 长期沉浸在一项工作里的滋味,想必美好。

再回头看看那位漆器家的作品,突然开始觉得自卑。因为,他做的,只是一个盘子。 我们生活里有没有人为了一只盘子而每天去创作?为什么没有?因为一只盘子不能让人当艺术家?

听漆器家说:做漆器的人,因为经常用手去抛磨漆器,因此都没有指纹。要指纹做什么?他们的作品就是人类文明的指纹。想到这里,我觉得那一件件圆润的漆器作品背后,充满让人悸动的灵魂。而当那样一件黑亮的漆器盘子,盛装着三只黄色的橘子,是人间罕见的美好印象。

第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山月

中国手工坊总经理,致力于民间传统艺术的挖掘,并融合国内国外的时尚设计力量,为中国传统手工艺探索多元的新生途径。

在接触过的手艺人中,有一个做蜡染的老奶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已经90多岁了,是蜡染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她在画图案的时候从来不打草稿,所有作品都是行云流水般画出来,每一幅作品都独一无二。 我给她讲如何推广她的作品,给她讲哪些元素可以让作品更受欢迎。老人家一点也不感兴趣,她说自己只画心里想画的图案,要求她画什么根本没戏。在采访时,她也断然拒绝摆造型,要拍照可以,但是只能拍她最真实的样子。

第十二: 温故知新

黄永松

汉声杂志总策划,杂志创办人之一。 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与手工艺相关的社会活动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老匠人走近知识分子的生活。但常有人说他们的东西太传统,太老土,所以我们需要与他们互动,促成温故知新,你向他学老技艺、老经验,他向你学新知识。与匠人沟通,要有耐心,变成朋友,才会相互产生好的思想。有了好的思想,才会有好的作品产生。

我们都知道竹是速生材质,3个月即可成林,但树需要10年才成木。现在雾霾、二氧化碳、节能减碳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我们现在的技术可以上太空,难道还不能将竹合成新材料代替木和钢筋吗?

竹,可以为现代文明做推进,大量使用竹材有四利:

一、供应新工业材料;

二、能快速绿化大地,吸收二氧化碳,供应氧气;

三、有竹林世界,现代城市里的“雅文化”就有丰厚的背景;

四、农村的劳动力就可以发挥种竹采竹的功能。它比新材质更有亲切感,我们可以用竹工艺的承先启后来创建新的文明。这,就是温故知新。

第十四:有文化功底,有点绝活

苑利

民俗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匠人所从事的是文化事业,它最大的卖点就是文化。中国古代的工匠们特别强调图案的寓意,即所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没有吉祥含义,就没了取吉的功能。现在,中国的工艺美术出现了偏颇,许多人把重点放在了技艺上,而很少考虑作品意义的追求。读懂我们的文化,是成为匠人的基本准则。

在玉器雕刻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马进贵不能不提。老先生最擅长的是金镶玉,即在已经雕好的器物上开槽,把金银丝镶嵌进去,工艺难度相当大。为使镶入的金银丝线不致掉出,仄仄的沟槽必须开成外仄内宽的燕尾槽,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玉器破裂,技术难度极大。正是因为他掌握了这门绝技,所以他的作品价位极高。对于匠人而言,没点绝活,是不可能受到世人尊重的。

第十六:不放弃,不改变初心

李宗盛

知名华人吉他品牌“李吉他”创始人

李宗盛做过一把叫“慎始”的吉他,因为在制作过程中他想起了年轻那时,有那么多吉他少年,个个都说热爱音乐,然而几十年过去,还有几人在坚持?“我没有批评别人的意思,是想跟想学吉他的年轻人说,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慎重对待,不能轻易开始又轻易放弃。” 又比如另一把琴,他取名“蛰伏”——在通往终点的道路上,诱惑和艰难一样多。这时候需要沉下心去蛰伏。不放弃,也不改变初心。

第十七:执着地坚持

蔡仕伟

独立出版人,平面设计师。是全球第一位获得纽约ONE SHOW设计奖之金铅笔奖的华人设计师。

我经常说手艺人是用双手将物件“从无到有”创造出来,这不神奇吗?真的很神奇!

当一个物件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你的眼睛会觉得美,你的手能感受到质感,而这些是他们耗费半生甚至一生才有的积累。所以能打动我的,就是我们容易忽略的,那些我们看不到的付出,我们无法亲身体会的日夜投入。

也因此,我采访经历里遇见的每一位老师傅都令我印象深刻。他们虽然做着截然不同的事,使用着完全不同的工具,却都有着相同的态度——执着与专注。如果,对自身从事的工作若不怀有敬意,就不可能入心,既入不了心,也就不可能执着地钻研并专注地从事工作。 “刻苦钻研、坚持执著、传替承续、怡美生活”,这四句话是我开始从事民艺工作及独立出版之后最深刻的体会,这些精神来自于我所感受到的每一位老艺人,愿与读者们共享。

第十八:认可自己的身份

张小川

艺术家,设计师。创建“xiaochuan studio-小川工作室”及同名艺术首饰品牌,多件艺术首饰作品被瑞士卢加诺博物馆永久收藏。

广东的曾鹏老师就非常有匠人的优点,说他是匠人应该是低了点,因为他其实是一位大师。在他从事陶瓷事业的几十年时间里,一直不断钻研,包括将他独特的陶瓷和绘画语言表现在作品上,这么多年每次看他的作品都有不同的感觉。在日常中他总是在观察、记录,坚持把想法用手给实施出来,不断追求、不松懈、不满足,这样的心态和举动都是非常令人钦佩的。 现在,匠心这个词,被用得太厉害了。我所理解的匠心,其实还包含了一点,要非常认可自己,认可手工行业。这种认可还包含了一种平静,因为世界和社会变化得太快,难免不被功利心所影响,但我觉得有沉淀的匠人是能用平静的心态,对待外面的种种诱惑,面对好或不好的外界刺激。

第十九:靠手艺吃饭

马良

中国当代艺术家、观念摄影师、导演、作家。2012年创作艺术项目《我的移动照相馆》,2015年创作艺术项目《爸爸的时光机》。

匠人并不是狭义只靠手去做技艺的人,手本身也能做各种门类嘛!能打动我的匠人,就是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职业荣誉感,不论是做什么微小的事情,都觉得这事情是自己生存的体面的尊严,做得好就有尊严,只要认真的对待自己的职业和手艺,都是值得尊敬的。

我认为,匠人就是手艺人,靠手艺吃饭的人。匠人要对自己的职业有骄傲感、自豪感,也有职业的道德;对自己有约束,希望自己的技艺能一直保持在某一个水平,严格要求自己,有让自己行业做到第一这样的要求,自然就会做得很好。仅仅是拿一门手艺混口饭吃,肯定是做不成一个好匠人的。

第三篇: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做人处世: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

古人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恕是—种风范,—个懂得宽恕之道的人,他的天地一定广阔,精神—定充实,心灵一定纯洁,灵魂—定美丽。

你可能听过看过,或自己有过这样的感受:朋友之间或因一句闲话争得面红耳赤,有的甚至于成为陌路人;邻里之间因为孩子打架而导致大人们大打出手,甚者老死不相往来;夫妻之间因鸡毛蒜皮的琐事会同室操戈,劳燕分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诚然,发脾气很容易,但代价太大了,如同为赶走一只聒噪的乌鸦而砍掉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得不偿失。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怎样努力,都不可能符合每一个人的胃口。厨艺如此,做人亦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别人未必都合自己的胃口,而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你又何尝能符合每个人的胃口?如此,做人就应该存宽恕包容之心。难怪孔子会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讲的就是宽恕之道。

学会宽恕别人,就是学会善待自己,仇恨只能永远让我们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宽恕,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宽恕别人,可以让生活更轻松愉快。宽恕别人,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朋友。

韩国总统金大中正式就职后,公开在总统府招待了曾经迫害过他的四位前任韩国总统。他以具体行动化解了政治仇恨,展现了他伟大的恕人之道。当别人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能否像金大中总统那样与仇敌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古语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面对一个人在无意中犯下的错误,我们为何不能宽恕呢?

宽容是一种美德。当然宽恕伤害自己的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要把怨气甚至仇恨从心里驱赶出去,的确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胸襟的。有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家里,开枪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可这位医生仍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这是何等的勇气和胸襟?记得一本书上说过,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的时候,仇恨就会被挤出去,我们不需要一味地、刻意地去消除仇恨,而是不断用爱来充满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仇恨自然没有容身之处。这位医生亦应如此。

爱如盏灯,照亮了别人,同时也温暖着自己,宽容则是爱的崇高表现。“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也是一种如此高洁的爱。”如此隽永而富有诗意的句子,我被深深地打动。其实,爱与宽恕像是一对双胞胎,有宽恕就必然有爱,没有爱也就没有宽恕。

宽恕别人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却也不容易,关键是,心灵如何选择。当一个人选择了仇恨,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而一个人选择了宽恕的话,那么他能将阳光洒向大地。

第四篇:【推荐阅读】中国土豪化的精神分析

核心提示:“土豪”不可恨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未来:社会分化为土豪与屌丝两大族群,土豪继续缺乏与财富匹配的文明,而屌丝仍然缺乏上行的机会。

土豪传

仇富的阵营悄然松动,“土豪”是友非敌了。

若抛开做派和品位这一层,他们其实是在物质上率先实现了中国梦的人。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游客已经泛土豪化了——出境游不再专属于富人,2012年出境游花费1020亿美元,旅游支出超过其他任何国家。

在中国人眼里,抢金的中国大妈,象形的公共建筑,大拆大建的城市,市场对红木、核桃、田黄石、艺术品、红酒的爆炒,也是各种土豪化景观。

“土豪”不可恨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未来:社会分化为土豪与屌丝两大族群,土豪继续缺乏与财富匹配的文明,而屌丝仍然缺乏上行的机会。 希望,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和别的可能。

中国土豪化的精神分析

人人都有一颗土豪的心 “土豪”心态不只体现于个人炫耀式消费,也体现于城市的国际化口号、拆旧建新的拆迁征地热、争古造古的假古董热。

好吧,“tuhao”在地球上横空出世,引起蛙声一片,那么,先来个段子。 在土豪国,一位青年问禅师:“大师,我现在很富有,可我一点也不快乐。”禅师问:“何谓富有?”青年答:“银行卡里8位数,五道口有3套房不算富有吗?”禅师没说话,只伸出了一只手,青年恍然大悟:“禅师是让我懂得感恩与回报?”“不,土豪,我们可以做朋友吗?”

这里看似有两个悖论,一是土豪为何会不快乐,二是禅师为何会一改俯视姿态转为“做朋友”?

土豪的焦虑来自精神的虚无主义与财富随时可能被剥夺的不安全感。

土豪是谁?

以前,土豪是乡里豪强,属政治符号。今天,土豪就是一群比你我更富或者看起来更富但是更土鳖的人,属时尚符号。

土豪为何会不快乐?

土豪的焦虑来自精神的虚无主义与财富随时可能被剥夺的不安全感。

鲁迅曾将中国历史划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他看来,中国从来不曾争取到“人”的时代,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

鲁迅说:“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土豪是一群机会主义者,他既亲近权力、渴望权力,又忌惮权力;他灵活地游走于灰色的缝隙,抓住一切机会累积原始财富,借此发家;他有一句口号是:在商言商,不谈政治。

在土豪国,屌丝们的焦虑来自“想做土豪而不得”的上行无力感,土豪们的焦虑来自只是“暂时做稳了土豪”的不安全感。当屌丝们终于发现,自己撞不破社会上行的玻璃天花板时,无力无梦的他们,只能无奈地选择同土豪做朋友。 弗洛伊德说,焦虑是一种特殊的恐惧或忧虑,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可能会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觉得某件可怕的事将会发生,这种感觉常使他产生肉体上的痛苦。被焦虑所困的土豪,会莫名其妙地感到不快乐,不安全;他会因为无谓的恐惧而浪费时间和精力;他会老是心神不宁,无法专注于任何一件事情;他也可能感觉到所有这些无形的压力,却不明白造成这种压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但是,土豪们只要一想到重庆,就会下意识地关注起移民广告。

当穷怕了的中国突然富起来以后,炫富成为土豪获得安全感、成就感、荣誉感和存在感的主要途径。胡润勾勒出2013年资产千万的中国土豪群像:他们平均年龄仅有38岁,男性占七成,平均有3辆车、4块表,每年出国2.8次,最爱去法国和美国旅游,全球排名前二的奢侈品消费大户分别是中国土豪和俄罗斯土豪,为了让孩子不那么土鳖,八成中国土豪把孩子送到了美国或英国留学。 土豪不是火星人,他和你我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中国土豪平时的生活是这样的:

男土豪爱穿乔治·阿玛尼和爱马仕,爱送人路易威登;女土豪爱穿香奈儿,也爱送人香奈儿;他们都爱卡地亚珠宝,喜欢戴百达翡丽,用万宝龙签名,让自己的孩子穿博柏利童装;他们出入长安俱乐部、罗斯福会所、北京香港马会会所、中国会所、江南会、昆明春城湖畔高尔夫俱乐部、佘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富春山居高尔夫时,喜欢开劳斯莱斯幻影、玛莎拉蒂GranTurismo、奥迪A8L、奔驰CLS、奥迪Q

7、保时捷卡宴、路虎揽胜、阿斯顿·马丁DB

9、法拉利F12Berlinetta;带嫩模出海爱开圣汐、Heesen、公主、保利伯爵、法拉帝620游艇;土豪们喜欢乘坐湾流公务机和欧直直升机。

土豪们爱喝路易十

三、皇家礼炮、轩尼诗XO、茅台(600519)、巴黎之花和拉菲,爱抽中华和大卫杜夫;他们钟爱瑞银、花旗和招行,喜欢在佳士得和嘉德斗富,争抢艺术品;他们通常选择长江商学院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搭人脉,在香格里拉、丽思卡尔顿、半岛酒店和柏悦酒店的大床上嘿咻,还特别喜欢跑到法国、美国、英国、新加坡、泰国和三亚度假。他们用的豪华手机是沃图(Vertu),你想象不到的是,他们居然也爱玩微信。呵呵,想做富太太的女人们,你们有福了。 土豪不是火星人,他和你我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呼吸着同样的雾霾,同样把生命浪费在无休止的堵车之路上„„他可能就是你们村爱啃红烧猪蹄的王支书,你的小学同学李根大,“不幸”的是你上了大学,他去当了包工头。人没钱时,你骂他是土鳖,等人有钱时,你骂他是土豪。

每个热词的诞生和流行,都隐喻着一种微妙的社会心态,在贫富分化、阶层板结的中国,阿Q style盛行,屌丝是自嘲,土豪是他嘲,其实,人人都有一颗想做土豪的心。 余华说:“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中国成为物质上的巨人,直接甩人民币买大力丸,成为最自然的举动。

穿金戴银是炫富的基本手段,金条、金链、金戒、金表是标配,黄金跑车、马桶、浴缸、沙发、茶几、麻将、内衣、领带、名片、年历、钢琴、高跟鞋、上衣、面膜、粽子是升级版配置。为了迎合中国式的品位,甚至连苹果都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甩出一款“土豪金”,还顺势一股脑端出高端黑、东北银、茶婊绿、古德白、武藤蓝、脑残粉和大便黄。

上海的小白领节衣缩食都要拥有一个LV包包,随时随地温习装腔指南,为的只是扮上流社会,证明自己真土豪。但是,仅剩权贵、屌丝与土豪共存的社会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好社会,一个好社会应该是平等型、流动型、进取型的社会,它应该时刻昭示希望、注重精神的养成,应该有着恒定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观。 人人都在做中国梦,但中国梦一定不是个土豪梦。

中国正土豪化。

中国的城市是异化版的土豪之城。但凡有点野心的城市都希望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自己,都标榜要做“国际化大都市”、“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枢纽”、“国际制造业名城”、“国际企业总部中心”、“国际会展城市”„„它们艳俗,充斥着各种光怪陆离的塔、广场、地标、政府大楼和千篇一律的步行街,它们属于官员、拆迁队和开发商,但不属于市民。

拆掉旧文物,建起假古董,甚至是再造一座古城,到处一片簇新,然后,他们非常自信地告诉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的城市热衷于脑残式地争古和造古,绑架历史索要荣誉,传统文化成为一把掘金的锄头,人人都希望挖出三星堆和兵马俑,如果挖不着,那就争,争黄帝、争老子、争梁祝、争西门庆、争《金瓶梅》、争“女儿国”、争孙悟空、争李白、争孙武、争诸葛亮、争桃花源原型、争水泊梁山、争古隆中、争董永故乡„„如果争不着,那就自创节庆,西瓜节、豆腐节、鸭蛋节、大葱节、板栗节„„花公款为当地领导请来他最喜爱的女明星,陪酒,熊抱。

中国的游客是土豪游客。他们怀揣着巨额现金,大声说话,大口吐痰,拼命插队,到处留名,他们的胸前吊着昂贵的徕卡相机,只为在景点前用10秒拍下V字手势;他们用7天游遍欧洲12国,每天都发一条到此一游的打卡式微博;他们穿着短裤白袜加皮鞋,却在香奈儿门店前大排长龙„„他们是全球排名第二最让人讨厌的土豪游客,但他们是欧债危机的救星,那些试图提振经济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伸开双手,拥抱中国旅客:土豪,我们做朋友吧。

中国首富王健林旗下的万达电影城揭个幕,出场的好莱坞明星居然超过许多国际电影展,这些明星、名流与穿着迷彩制服的保安们摩肩接踵,上了年纪的当地人表演中国戏曲,看起来不伦不类,人称“豪莱坞”盛典。这就是中国,你永远无法指望电影院会给你最好的电影,你只能指望你看到的不是最差的电影,因为,这里只谈票房,不谈文化。

中国有的人推崇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土豪的生活方式。有官员戴几块好表,扎几条好皮带,穿几双好皮鞋,有几套豪宅,水池里沉几袋金条,养几位情妇,开一辆豪车,搞几场土豪婚宴、土豪生日宴,吃几顿万元大餐,已是旧闻,土豪们赴几场如同“大型肉类批发市场”的“海天盛筵”也不稀奇,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工薪族薪水并不见涨,可城里的消费档次却被越拉越高,土豪都是从哪涌出来的,他们的钱来自哪里?直到中央开始反“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茅台一下软了,高档餐馆、会所和五星级酒店生意也不好了,小伙伴们才突然明白了什么。

人人都在做中国梦,但中国梦一定不是个土豪梦。

他们离有闲阶层有多远?

土豪在时髦的西方媒体世界已经有了拼音式英文——tuhao,英文意译是——local tyrant。土豪作为新经济体的先锋,已经代表中国在创富的世界大战中,占得先机。

但如今“土豪”一词正在被滥用,人们会越来越无法正确地为这个词所描述的人群做清楚的划分。

土豪与有闲阶层的距离,不仅是钱,还是人生境界的落差。

时下正是中国土豪的活跃期,每个领域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而他们的未来,只会是进入有闲阶层。也就是当他们的金钱消费进入了新境界,从买东西,变成是去登山、开游艇、乘热气球以至上月球——不仅仅是在衡量金钱的多少,更是在显示他们有财力负担这些昂贵的爱好。土豪与有闲阶层依然有着明显距离,这不仅是钱,还是人生境界的天地落差。

还是让我们回到iPhone5S的香槟金色所引发的起点,一夜间,“土豪金”成为热词。土豪曾经是面目模糊的,iPhone 5S的金色一出,照亮了他们的面孔和品位特征。

土豪金的确有出处,苹果内部设计金色iPhone 5S时便以“Kardashian Phone”代称,卡戴珊指的是美国时尚界名媛金.卡戴珊。她最著名的标签就是“帕丽斯.希尔顿的好友”,正是拜金女的代表。

今年,最能反映美国土豪年代的影片,改编自菲茨杰拉德名著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上映并没有引起观看热潮;它甚至不如本土的浅薄电影《小时代》,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真正的土豪并没有走进电影院,观看的只是抱着看场爱情电影的小情侣。 来源:《新周刊》

第五篇:读“阅读,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有感(黄彩云)

阅读,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

———读《教师阅读力》有感

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黄彩云

关于阅读的价值,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这句话凸显了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暑期捧读了刘波的《教师阅读力》,被这本书深深地触动了。这本书是一扇窗,一扇门,给我的教师生涯指明一条明亮的道路。这本书在2014年被评定为影响教师的100本书,浙江教师最喜爱阅读的20本书,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作者从对教师阅读的现状和认识,自身的阅读促进成长的经历,学校推动教师阅读的经验以及自身的阅读体会这四个层面进行了梳理,让我看到了杰出教师成名成家的路径,也让人对阅读之余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阅读如此重要,但阅读不被重视的现状是非常普遍的。2013年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所揭示的,我国人均纸质读书阅读量每年为4.39本,电子书阅读量为2.35本。这其中,80%的书籍都是教材和教辅书。教材和教辅书以外的书连1本都不到。而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欧美国家人均阅读量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在阅读上,我们和国外的差距不止一点点。对此现状,我国也呼唤着全民阅读。

在全民阅读成为国家战略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教师理应成为阅读的先行者和领跑者。作者指出教师应该读书充电,这样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发求知的热情。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真正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引领学生爱阅读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事,而是全体教师都应有的担当。美国教育专家吉姆.崔利斯认为:“学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终身的阅读者——在毕业后的人生中仍坚持阅读与学习。”闫学老师认为:“阅读,帮助教师至少在精神上突围。一个爱阅读的教师,生命变得敞亮,豁达而生动。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除了必要的实践与经验,只有阅读能让自己变得富有智慧,充满活力,幸福涌动。”

然而,很多人认为工作忙碌没时间阅读,但教师经常教育学生珍惜时间,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自己愿意挤总是有的。那教师是否应该身体力行,挤时间来学习,促进自我的发展呢?曾经李克强总理出访欧洲四国,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自己每天都抽时间读书。一个大国的总理都每天抽时间读书,那么一般人因忙碌而无暇读书就会显得有些牵强,其实只要你想,你肯定是可以挤出时间的。

平时我也喜欢阅读,以保持好的心态和好的工作状态,但大部分读的是文学类书籍,看完刘波的《教师阅读力》这本书才发现自己阅读的局限性,这本书如及时雨般为我点亮了阅读的方向。作者在书中介绍到《教师阅读地图》一书对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的五个阶段的分类: 第一类是案例型书籍,如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学生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案例型书籍呈现丰富的现象,往往是一线专家型教师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践。

第二类经验型书籍,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经验型书籍是优秀教师对于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第三类是分析性书籍,如埃默等著的《中学课程管理》。这类书籍往往包含一种或几种武器,并用精当的解释,例如专门的教育学、心理学书籍,以及对学科核心知识进行清晰阐述的书籍。

第四类是原理型书籍,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原理型书籍往往是对某门学科基本原理的概括总结。

第五类是哲学型书籍,包括一切哲学大师的作品。因为任何学问,追根溯源都可以从哲学那里找到源头。

这样螺旋式提升,循序渐进的阅读类型会让读者找到方向,读得更上一层楼。

作者用热情和真诚唤醒了热爱读书的种子,为阅读指明了方向,介绍了方法。我深刻地感受到,当阅读成为教师专业和职业成长的一部分,当阅读对教师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当阅读成为教师精神成长的食粮,教师阅读力也就成为教师个人的教育成长力。我也希望自己能像刘波老师这样,把阅读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美好的读书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大班手工活动教案下一篇:移动基站安装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