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阅读方法范文

2023-09-22

阅读的阅读方法范文第1篇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它是语文课的延伸,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精心推荐书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书籍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师选择的书籍不仅要适合学生阅读,而且要能够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且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那学生的阅读取向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推荐阅读读物时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权利,同时也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

每个新学期开学的时候,我都会在班级微信群中公布适合本年级学段阅读的书目,家长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购买或是借这些书籍。有时我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同看一本书。例如,本学期我就向孩子们推荐了《长袜子皮皮》、《昆虫记》、《草房子》、《爱的教育》、《时代广场的蟋蟀》等,课后还和他们一起讨论书中的人物、情节,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本中的课文都是最好的阅读材料,有的还是名家名篇。于是,我将这种课内的经典阅读延伸到课外来。例如,学完《巨人的花园》一文,我就鼓励学生去看看这篇童话的原著,读读王尔德爷爷的童话;学完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我就向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推荐学生去阅读《周恩来传》;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后,教师这时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读的古诗《峨眉山月歌》、《别董大》、《秋浦歌》、《山中送别》等等,让学生进行欣赏阅读。这样,不但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读物内容,且作了认真的思考,那么,阅读必定有收获。 经过引导,学生逐渐养成阅读习惯,提高了阅读兴趣。 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二、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营造读书氛围?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与家长取得联系,营造舒适愉快的读书环境。

人们常说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个爱读书的爸爸妈妈,一定会培养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来。所以,我希望家长尽量给孩子营造安静、舒适的读书环境,在孩子看书时也不妨拿本书坐在孩子身边,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也能培养孩子的定性,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还将每月评选一次“书香家庭”,将其全家照片和事迹贴在对角里进行展示,大大激励了学生的兴趣。

(二)创建班级图书超市,丰富学生阅读资源。

为了体现图书的“互换互利”的原则,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可动员全班学生开展“创建班级图书超市”活动,将自家的个人图书暂存于班级之中。推荐读书习惯好的学生为图书管理员,建立班级图书名录。学生课余可以随时在图书角上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享受阅读的愉悦。如果是学生长时间的阅读,管理员要做好借阅记录,并定期对借阅记录进行检查。我对借阅次数多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孩子自觉的阅读行为要适时、恰当地给予激励。如果常在班上对他的阅读行为加以肯定,更能增强他的自信心,阅读的劲头会越来越大,兴趣越来越浓。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图书超市的创建,让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内容更加丰富,课外阅读的时机更加方便,加强了彼此间关于图书内容的交流。同时我还组织学生举办“好书推荐会”,向大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并说明理由。

(三)设立“阅读时光段”,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有家长反映孩子一天在校要搞学习,回家写完作业,运动一下就没有时间来读课外书了。其实不然,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是能在紧张的学习中抽出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的。例如,学生吃完中饭到午休前那半个小时,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所以,我利用这段时间让孩子们看看书,可以坐在教室里,可以坐在校园的幽静处, 让学生自带喜欢的读物在宽松、自由的阅读环境中无拘无束地读。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园地中,可能掏得的是“鸟蛋”,也可能采到的是“蘑菇”,但都能烹制一道美味的“佳肴”。经常置身于阅读环境中,耳闻目睹阅读的情景,会大大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而教师在知道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思考,才能真正地获得能力,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四、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进行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后,往往会滋生出一种表达读书收获或者感受的欲望,希望自己的读书收获,得到老师、家长或同学的认可与赞许。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读书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从而发展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老师如果适时举行读书交流会,学生就会踊跃参与,乐于表达,这就是所谓的“激活兴趣”。如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积累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也可预先让学生根据某一主题自主选择课外读物,然后组织交流。在班级中定期展评学生的读书笔记、剪贴、手抄报等。学生在展评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进一步得到巩固。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课外阅读;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

五、鼓励先进,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六、联系课堂教学,升华阅读兴趣。

利用课堂教学,带动课外阅读,做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可以起到升华课外阅读“兴趣”的效果。也就是说使课外阅读增“值”。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与丰富,教师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有利契机,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由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这样不进保护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升华课外阅读兴趣的价值。

阅读的阅读方法范文第2篇

1 改革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乐学”的情绪

1.1 恰当运用音乐,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如我在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父子情》的阅读引入时, 先播放一段腾格尔的《父亲和我》, 的视频, 在腾格尔高亢清澈的声音中, 师生记得到了美的享受, 又净化了心灵, 学生自然的融入课堂。这样, 先声夺人, 抓住学生思维, 吸引注意力, 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当学生精力集中, 情趣盎然时, 教师与学生共同走入课文的新授阶段。

1.2 精彩生动的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每个人都喜欢故事, 讲故事, 听故事是孩子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而对于青少年的中学生, 他们本身即从课本上或者课外书上家长, 老师的空中, 电视机上, 因特网上得到了大量的这样那样的故事。他们喜欢听, 也喜欢讲。作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应该善于运用这样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童话故事单元时, 我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布置预习任务时, 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大量的故事, 然后课上展示。于是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补天的女娲, 填海的精卫, 逐日的夸父;卖火柴的小女孩, 美丽的白雪公主, 可爱的小人鱼……学生的兴趣在读, 在找, 在讲述中不断升级。

2 讲解方法灵活, 内容充实, 形成“会学”的技巧

科学的方法永远是最重要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 在阅读教学中我初步尝试了三步教学法。

第一步:速读课文, 表层理解。

阅读的最低目标便是使学生获取新的信息, 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通过速读课文捕捉信息, 信息再现。为帮助学生注意力集中, 我在阅读之前设计几个表层的细节阅读题目。要学生在10分钟的速度过程中, 找出5个问题的答案。即练习了阅读的速度, 又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精读课文, 深层理解。

在捕捉表层信息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理解, 品出读物的言外之意。我会设计这样的题目, 第三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第二段在课文中起到是什么样的作用?你喜欢主人公吗?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会使学生对文章进一步的理解。而小组之间的合作又会学生消除畏难情绪。

第三步:整体评价。

由于课文内容的差别, 整体性评价可采取不同的方式。

例如, 分析文章的文体, 回忆同类的课文, 分析写作方法, 背诵经典的词句, 以及仿写等都是不错的文章评价方式。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对于文章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3 恰当引导, 读以致用, 锻炼学生“善用”的能力

3.1 运用各种方法, 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复述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史非常重要的, 因为复述是学生对于课文的再认识及对于语言的材料的组织。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升华。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相关的图片, 有必要的话可以在图片下注有相关的提示, 来降低复述的难度。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容易产生复述课文的内心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坚持进行复述课文的练习, 久而久之, 课文中的文法, 句式自然融会贯通, 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3.2 使用多种手段, 训练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学习课文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的形式进行讨论。内容包括:新旧知识, 中外文化、文中人物对比,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学用语文的能力。例如在学完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大自然的语言》之后, 我要求学生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来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 文字不超过100字。这样既运用时说明方式, 使学生对说明文又了进一步的认识, 又锻炼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同时更易激发学生学用语文的兴趣。

3.3 阅读与写作相联系,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运用每单元复习课的时间, 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写作。以七年级语文上册为例, 充分利用每个单元后的写作实践, 建议学生可以仿写课文, 但更重要的还是展开想象、适当发挥, 这样, 不但给同学们提供了宽松的练习空间, 同时又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另外, 通过对全篇课文进行缩写或对个别片段进行扩写也不失为练习写作的好方式。写作经验告诉我们:创新, 是作文的生命。所以, 阅读课之后的创新练习, 是对课文内容的重认识和再升华。

总之,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质量。所以只有立足改革教法、改善学法、增强指导,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乐学”的情绪、“会学”的技巧、形成“善用”的能力, 让阅读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使阅读插上自由的翅膀!

摘要:在当今初中语文教学中, 提高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极为重要。只有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乐学”的情绪;讲解方法灵活、内容充实、形成“会学”的技巧;恰当引导、读以致用、培养学生“善用”的能力,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存在的“费时多、效率低、效果差”的现实问题, 才能让阅读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使阅读插上自由的翅膀!

关键词:阅读,教学方法,激发情绪,形成技巧,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丽君.给你一把自主阅读的金钥匙[J].现代语文 (初中版) , 2003 (8) :25.

阅读的阅读方法范文第3篇

一、查重原理

1、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对于 3 万字符以上文字较多的论文是可以忽略的。

对比数据库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个人比对库,其他比对库。部分书籍不在知网库,检测不到。

2、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分段检测。

3、有部分同学反映说自己在段落中明明引用或者抄袭了其他文献的段落或句子,

为什么没有检测出来,这是正常的。中国知网对该套检测系统的灵敏度设置了一个阀值,该阀值为 5%,以段落计,低于 5%的抄袭或引用是检测不出来的,这种情况常见于大段落中的小句或者小概念。举个例子:假如检测段落 1 有 10000 字,那么引用单篇文献 500 字以下,是不会被检测出来的。实际上这里也告诉同学们一个修改的方法,就是对段落抄袭千万不要选一篇文章来引用,尽可能多的选择多篇文献,一篇截取几句,这样是不会被检测出来的。(微 xin 公众号: ziliaofuwuku)

4、一篇论文的抄袭怎么才会被检测出来?知网论文检测的条件是连续 13 个字相

似或抄袭都会被红字标注,但是必须满足 3 里面的前提条件:即你所引用或抄袭的 A 文献文字总和在你的各个检测段落中要达到 5%。

二、论文抄袭检测算法

1.论文的段落与格式

论文检测基本都是整篇文章上传,上传后,论文检测软件首先进行部分划分,上交的最终稿件格式对抄袭率有很大影响。不同段落的划分可能造成几十个字的小段落检测不出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划分多的小段落来降低抄袭率。

2.数据库

论文检测,多半是针对已发表的毕业论文,期刊文章,还有会议论文进行匹配的,

有的数据库也包含了网络的一些文章。这里给大家透露下,很多书籍是没有包含在检测数据库中的。之前朋友从一本研究性的著作中摘抄了大量文字,也没被查出来。就能看出,这个方法还是有效果的。

3.章节变换

很多同学改变了章节的顺序,或者从不同的文章中抽取不同的章节拼接而成的文章,对抄袭检测的结果影响几乎为零。所以论文抄袭检测大师建议大家不要以为抄袭了几篇文章,或者几十篇文章就能过关。

4.标注参考文献

参考别人的文章和抄袭别人的文章在检测软件中是如何界定的。其实很简单,我们的论文中加了参考文献的引用符号,但是在抄袭检测软件中。都是统一看待, 软件的阀值一般设定为 1%,例如一篇文章有 5000 字,文章的 1%就是 50 字,如果抄袭了多于 50,即使加了参考文献,也会被判定为抄袭。

5.字数匹配

论文抄袭检测系统相对比较严格,只要多于 20 单位的字数匹配一致,就被认定

为抄袭,但是前提是满足第 4 点,参考文献的标注。

三、快速通过论文查重的七大方法

方法一:外文文献翻译法

查阅研究领域外文文献,特别是高水平期刊的文献,比如 Science,Nature,

WaterRes 等,将其中的理论讲解翻译成中文,放在自己的论文中。

优点:1、每个人语言习惯不同,翻译成的汉语必然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段文字,不同人翻译了之后,也 不会出现抄袭的情况。2、外文文献的阅读,可以提升自身英语水平,拓展专业领域视野。

缺点:英文不好特别是专业英文不好的同学实施起来比较费劲。

方法二:变化措辞法

将别人论文里的文字,或按照意思重写,或变换句式结构,更改主被动语态,或更换关键词,或通过增减。当然如果却属于经典名句,还是按照经典的方法加以引用。

优点:

1、将文字修改之后,按照知网程序和算法,只要不出现连续 13 个字重复, 以及关键词的重复,就不会被标红。

2、对论文的每字每句都了如指掌,烂熟于心,答辩时亦会如鱼得水。

缺点:逐字逐句的改,费时费力。

方法三:google 等翻译工具翻译法

将别人论文里的文字,用 google 翻译成英文,再翻译回来,句式和结构就会发生改变,再自行修改下语病后,即可顺利躲过查重。 优点:方便快捷,可以一大段一大段的修改。

缺点:有时候需要多翻译几遍,必须先由中文翻译成英文,再翻译成阿尔及利亚语,再翻译成中文。

方法四:转换图片法

将别人论文里的文字,截成图片,放在自己的论文里。因为知网查重系统目前只能查文字,而不能查图片和表格,因此可以躲过查重。 优点:比 google 翻译法更加方便快捷。

缺点:用顺手了容易出现整页都是图片的情况,会影响整个论文的字数统计。

方法五:插入文档法

将某些参考引用来的文字通过 word 文档的形式插入到论文中。

优点:此法比方法四更甚一筹,因为该方法日后还可以在所插入的文档里进行重新编辑,而图片转换法以后就不便于再修改了。 缺点:还没发现。

方法六:插入空格法

将文章中所有的字间插入空格,然后将空 格 字 间距调到最小。因为查重的根据是以词为基础的,空格切断了词语,自然略过了查重系统。 优点:从查重系统的原理出发,可靠性高。

缺点:工作量极大,可以考虑通过宏完成,但宏的编制需要研究。

方法七:自己原创法

自己动手写论文,在写作时,要么不原文复制粘贴;要么正确的加上引用。 优点:基本上绝对不会担心查重不通过,哪怕这个查重系统的阈值调的再低。 缺点:如果说优缺点的话,就是写完一篇毕业论文,可能会死掉更多的脑细胞。呵呵。。。

四、论文查重网站与使用

网上现在常用的中文查重有万方、知网、PaperPass。英文查重有:PaperRater。

1.中文:万方、知网、PaperPass

(1)查重时,黄色的文字是“引用”,红色的文章是“涉嫌剽窃”。

(2)查重时,只查文字部分,“图”、“mathtype 编辑的公式”、“word 域代码”是不查的。建议公式用 mathtype 编辑,不要用 word 自带的公式编辑器。 (3)word、excel 编辑的“表”是可以查出来的。在某些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把表截图放到论文里边去!作者亲眼见过有同学自己编的系数,查出来居然跟人家重了,数据决定了系数还不能变,欲哭无泪……

(4)参考文献的引用也是要算重复率的!所以引用人家文献的时候最好用自己的话改写一下。

(5)查重是以“章”为基本单元的。比如“封面”、“摘要”、“绪论”都会作为单独的一章,每一章出一个检测结果,标明重复率。每一章有单独的重复率,全文还有一个总的重复率。有些学校在规定论文是否通过查重时,不仅要求全文重复率不能超过多少,还对每章重复率也有要求。

(6)查重的确是以“连续 13 个字与别的文章重复”做为判断依据的,跟之前网上一些作者说的情况一致。如果你能够把论文改到任何一句与别的文章保证任意连续 13 个字都不一样,是查不出来的。

(7)书、教材在数据库里是没有的。但是,copy 书的同学需要注意,你 copy 的那部分可能已经被别的文章抄过了,检测的时候就重复了。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尤其是某些经典理论,用了上百年了,肯定有人写过了!(微 xin 公众号: ziliaofuwuku)

(8)网络上的某些内容也是在知网的数据库里的。比如:“百度文库”、“道客巴巴”、“豆丁网”、“互动百科”、“百度百科”。查重的时候,甚至还遇到很多奇葩的网站,神马“东方财富网博客”、“ 人大经济论坛”。所以,选择网上的内容时要慎重。 (9)外文文献,中文数据库里存储较少。鼓励大家多看外文文献,多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翻译过来,把它们应用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中来!

(10)建议各位学校查重前,在网上先自费查一遍。检测报告会对重复的地方” 标红“,先修改一遍。

(11)检测一遍修改完成后,同学们不要掉以轻心。因为查重最变态、最令人愤怒的地方来了:第一次查重没有“标红”的地方,第二遍可能会出现“标红”,说你是抄袭。舍得花钱的话,在网上花钱再查一遍,直到低于学校要求的重复率。 Paperpass 查询地址http://kiki.bi-ye.net/paperpass

2.英文:Paperrater

PaperRater 论文检测系统,采用国际领先的海量论文动态语义跨域识别技术,通过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资源单位的长期合作,系统已拥有丰富的全文数据资源,从而保证了比对源的专业性和广泛性。(微 xin 公众号:ziliaofuwuku) (1)在 paperrater 论文检测中,你不必为满篇红字而担忧,因为 paperrater 系统的检测结果一般比知网要高 10%-30%, 99%的检测报告都会比知网要高,而且比知网严格敏感。因为 PR 匹配的网络资源和论文库非常的多,所以会出现大片的标红,非常适合中期修改。

(2)大学生的论文抄袭主要来自于互联网,硕博的论文抄袭主要来自于硕博库以及学位库,为了更大程度顺应市场规则,paperrater 论文检测采用优先互联网匹配原则,也就是说当我们匹配到了互联网的文章后,就不会再去匹配论文资源库了,所以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奇怪的语句,当原文句子与相似句子的关系不是很大的时候,这时候建议直接 pass 掉,不改。

(3)无论你在文中的引用符号标得多么先进,他都以他的库为标准,所以建议不要过度引用。在 paperrater 论文检测修改的过程中,你加了引用的地方可以暂

且先 pass 掉,毕竟论文中是允许存在一定的引用的。

PaperRater 查询地址 http://kiki.bi-ye.net/paperrater常见的修改方法总结: 1.替换关键字

2.打乱句子结构

3.改写标红的句子

4.不要删除标红的句子

5.不要改变标红段落总字数

阅读的阅读方法范文第4篇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小说阅读训练题型概略

一、情节类

二、人物类

三、环境类

四、主题类

五、语言类(含义题、赏析题、作用题)

六、拓展类

故事情节

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一、概括情节

基本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时、地、人、事、结果(注意字数限制)】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梳理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完成下列填空。【特别关注所给故事情节的概括,它往往提示了概括的内容、角度、语言形式等。】 ④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如何感知情节

1、感知情节要看过渡。

(1)时间的变化:

《故乡》“渐近故乡”“第二日清晨”“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又过了九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地点的转移:

《心声》在教室里、小树林里、教室里、公开课上 (3)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 《孤独之旅》

胆怯——恐慌——孤独——不再恐慌——勇敢坚强 《我的叔叔于勒》 恨于勒——盼于勒——赞于勒——躲于勒

《杨修之死》

(改建园门)心甚忌之---(分食贡酥)心恶之---(揭操杀侍) 愈恶之---(状告曹丕) 愈恶之----(教植行事)大怒,因此亦不喜植----(教植作答)大怒,已有杀修之心----(妄解口令) 大怒(推出斩之)

(4)事件的发展: 《孔已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场面

受嘲笑(窃书、科举失利)——教写“茴”字——分食茴香豆——偷书被打断腿——最后一次喝酒)

(5)人物出场的顺序:

《智取生辰纲》七雄贩枣蒙杨志---白胜卖酒诱官军----吴用巧下蒙汗药 ----官军上当饮药酒-----群雄智取生辰纲

2、关注对比: 《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故乡》《范进中举》《变色龙》 概括情节题型及解答示例:

1、(2010,山西省)《我们一样爱他们》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10个字以内)。(2分)

参考答案:年轻人资助(捐助)贫困生。或年轻人抓阄资助(捐助)贫困生。 2. (2010·河南省)《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3分) 参考答案: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但是由于同学们从来没有关注过母亲,作文课失败了。 (一句l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3.(2010·浙江省湖州市)《一包花生》

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方框内写出主要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4个字)( 3 分) ① —筹款遭拒— ② — ③ —富翁来访—得到善款. 参考答案:① 学校被毁 — ② 种植花生 — ③ 准备材料

二、鉴赏情节: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题型有: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情节的一般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情节作用题型及解答示例:

1.(2010·浙江省衢州市)《让儿子独立一回》

小说用不少笔墨列出一张张发票,并详细介绍“儿子”如何过独立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详写儿子寄回发票和儿子如何过独立瘾,可以突出儿子花钱买独立的可笑(荒唐)之处,更好地表达对这种假独立的讽刺(批评、否定)之意。(意思符合即可)

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某个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场景细节描写 服饰细节描写 动作细节描写 心理细节描写 语言细节描写

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题注意:

1、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2、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如: XX是一个……的人。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或通过什么情节),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历年中考试卷中人物形象题的答案:

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洒脱、豪放、热心、老实、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著、

寡言少语、郁郁寡欢、循规蹈矩、狡猾、泼辣、胆小、、圆滑、暴躁、势利„„ 人物形象题型及解答示例 1.(2010.贵州省安顺市市)《一样的渺小》 请简要概括“画家”这一人物形象。(3 分)

参考答案:通过个人努力奋斗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且能改正。 2.(2010,福建省石狮市,19—24,18分)阅读《花事》一文,完成各题。 请指出文中划线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参考答案:语言描写(1分),写出了父亲对文文的指责(分析合理即可得2分) 3.(2010·浙江省金华市)《烧炭工和绅士》

第(10)段中说“(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请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50字左右)(3分) 答案示例(1):孩子,对不起,我难为你了。你知错能改,好可爱。 示例(2):我真为你的勇敢高兴,更为你的爸爸感动。孩子,委屈你了! (能扣住“爱怜”和“歉意”写,各1 分,语言连贯1 分,共3 分)

环境描写

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基本题型: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分析概括环境的特点;

③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环境的作用:

1、自然环境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等。 (2)暗示 的社会背景。 (3)渲染 的气氛(景物特点)。 (4)烘托人物 的心情。 (5)表现人物 的性格。

(6)暗示人物 的前途命运。

(7)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 作铺垫。

2、社会环境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

答题语言表述:

具体描写了 景色,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背景); 渲染(创设)了一种 气氛;

烘托了人物 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暗示人物 的前途命运。 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推动 的情节发展。 环境描写题型及解答示例

1、(2010山西省)《我们一样爱他们》

第一段属于小说三要素中的哪一种?作用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环境(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做铺垫(埋下伏笔)。

2、(2010·黑龙江哈尔滨市)《人性的爱抚》

(2分)开头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2分)为下文写店铺男人打盹,年轻人伺机行窃作铺垫。 3.(2010山东省菏泽市)《病人》 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 开头一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烘托人物的外在美和典雅气质。 评分:答出烘托人物得1分,答案完整得2分。

4.(2010.贵州省安顺市市)《一样的渺小》

请你就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写景作用,写一句批注。(3 分)

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参考答案:为下文刻画人物服务(或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描述精炼准确,优美动人。)

主题探究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基本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主题挖掘的基本方法:

①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态度和情感。

②分析环境描写尤其是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把握时代特征。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表现手法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

语言揣摩

(一)含义题:

1、理解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2)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等。

具体步骤:(1)结合语境思考 (2)指出表层意思 (3)挖掘深层意思。

2、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以理解“关键词”含义为突破口):(1)概括性词语,使之具体化。(2)指代性词语,明确指代义。(3)比喻性词语,写出比喻义。 具体步骤: (1)寻找关键词 (2)联系上下文 (3)分析语境义

含义题题型及解答示例

1、(2010湖南省娄底市)《父爱陷阱》 本文以“父爱陷阱”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含义:父亲挖陷阱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子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强自立的能力,学会自救(1分),这是对儿子一种深沉的爱(1分)。 2.(2010山东省菏泽市)《病人》

小说以“病人”为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6分)

答案:批判了社会上一些人冷漠自私,呼唤热情善良的健康感情。 评分:每个要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2010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听出心灵的杂音》

本文标题“听出心灵的杂音”有哪两层含义? 4分.

参考答案:两层含义:一是指“几个同学”撒慌听出病患者心脏的杂音;一是指吴大夫和院长听出“几个同学”心灵深处不诚实的杂音。 4. (2010陕西省)《秦腔吼起来》 小说题目“秦腔吼起来”中的“吼”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吼”既能表现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能展示秦腔艺人刚正耿直的精神特质。 5. (2010河南省)《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 第16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2分)

参考答案:委婉地批评孩子们对父母的忽视,殷切呼唤我们要怀着一颗关爱父毋的心,从现在开始,及时回报父母。 (意思对即可。2分)

6.(2010·浙江省金华市)《烧炭工和绅士》

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2分)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参考答案:

(1)“皱皱眉头”,说明心事大,难处理。这里,包含了多层意思:既有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有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到的羞愧,同时还有为妥善处理好这件事而产生的担忧。(答出两点即可)

(2)一方面,“用力”一词写出了烧炭工对这位绅士教子有方的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绅士没有贫贱观念、平等待人的崇敬心理。(大意相符即可)

(二)赏析题:

1、赏析加点词语作用:(词语), 地写出了 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赏析句子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表现力词语等), 地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或主题)。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悬念:引发下文情节,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巧合:展开情节,引出人物,暗示主题,使情节紧张。

3、抑扬:以感情铺垫,引发好奇;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情节更加曲折生动。

4、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的特征。

5、侧面烘托:衬托出人物某方面的性格、品行和技能或景物某方面的特征,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6、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7、照应:内容前后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8、以小见大:通过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讽刺: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讽,增强文章的深刻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几种修辞方法的分析与表述: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特点 ,表达了 排比:

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语 势,加强了感情。 反复,夸张:

突出了(强调了) (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设问:

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

表达了———————— (的情感),加强语气,使文章有起伏。

赏析题题型及解答示例

1.(2010福建省石狮市)《花事》

从修辞角度品味“那俏丽的花枝还多情地探出墙外”句中加点词的妙处。(2分)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美丽的花枝伸出墙外的情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1分) 2.(2010,湖南省娄底市)《父爱陷阱》

本文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巧妙设伏和悬念,请从文中找出。(4分)

参考答案:巧设伏笔:父亲说的“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前面有三处伏笔,(1)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是井边的草丛在响;(2)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3)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 巧设悬念:结局时才点出陷阱是父亲有意所为。(2分) 3. (2010·河南省)《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13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4分) 参考答案:“干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从来也没有”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母亲,于上面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注作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一处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13)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三)作用题:

1、标题的作用:(1)表明写作对象 (2)提示主要内容,关联主要情节 (3)贯穿全文线索 (4)透露情感、主旨

2、理解某句或某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1)内容上作用: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切入点为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关键词语。 (2)结构上作用 :

开头:引出下文,为下文 做铺垫;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结尾: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 主旨

作用题题型及解答示例

1. (2010·陕西省)《秦腔吼起来》

“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这句话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既是对香怜爹一生的总结,又为下文香怜因秦腔忍受身心的煎熬写下伏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2010.贵州省安顺市市)《一样的渺小》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明理由。(3 分) 参考答案:不同意。结尾作用有二:①使小说情节完整。因为画家上山的目的是为找禅师解决人生的困惑,没有这个结尾,不能表明画家的困惑已经解决 ②点明小说主旨:当自己心态改变后,看别人也就高大了。(或者:不同意。结尾精炼深刻的解释了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并且与文章的开头首尾呼应,很好的点题,并且很好的说理。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整合和升华。所以不是“蛇尾”)。

拓展延伸

1、基本题型:启示类、评价类、续写类等。

2、答题要领:

联系生活(启示类)

审清题意—理解文章— 分析充分(评价类)

阅读的阅读方法范文第5篇

一、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诗歌的分类标准很多,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按形式,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照写作时间,可以分为现代诗与古代诗……同一首诗,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归入不同的类。我们所谓的“现代诗歌”是指1919 年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创作的诗歌。 我国古典诗歌如唐代的律诗和绝句、宋代的词、元代的散曲等可称作旧体诗。自1919 年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大批的文学家通过诗歌来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虽然其中也有部分运用旧体创作诗歌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但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新诗是 1919 年“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的一种新体诗,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儿,以新的思想内容激励人们,教育人们。郭沫若在1920 年写的著名长诗《凤凰涅盘》,表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 和旧体诗相比,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有的新诗讲究格律,然而不像旧体诗那么严格,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诗行有一定的节拍,一个诗节分五个诗段,每个诗段有大致相同的诗行。而有的新诗则比较自由,无论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还是平仄、押韵都不拘一格,甚至不用标点,或行或止,一概服从感情自然抒发的需要,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没有固定的节律,也不押韵,作者完全以自己的情绪自由支配诗行、诗段,按情绪的旋律来安排诗的节奏、韵律,一切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通过简短而自由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眷念,对祖国的挚爱。 形式是为内容而服务的,新诗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来自由地抒发诗人奔涌的激情,或者自由地表现诗人心中的潜流。它们将新的思想感情融于诗的艺术形象,融于诗情画意的意境,因此,阅读新诗要要善于把它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感受诗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从而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新诗的几个步骤。

1、了解作家流派和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流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和鉴赏诗作的钥匙。 比如我们阅读《再别康侨》,就得先理解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了解1922 年前后徐志摩曾在康桥游学,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在《猛虎集�6�1序文》中曾经自陈:在24 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后来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为此,回国后他一再吟诗著文缅怀康桥。1922 年初别康桥时就高唱:“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1925 年重游康桥时,又作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 年,诗人故地重游,又倾注满腔深情写下了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 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依依惜别的深情。不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就很难深层次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再比如,在阅读《死水》时,如果我们了解了闻一多这位著名的爱国诗人,曾于1922 年赴美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6 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却令他极为失望,面对着路边的一汪死水,吟成了《死水》一诗,无疑有助于我们理解“死水” 的象征意义。如果我们知道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闻一多与“新月诗

1

派”同仁一起致力于新诗形式的建设,并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广博的艺术素养,在对新诗作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体的理论主张,在他的《诗的格律》中强调了诗歌要“形质兼美”、“精神和形式调和”,并具体阐明了新格律诗体的具体要求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我们就可以轻易地从“三美”的角度来欣赏《死水》。 对作者、背景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能够使读者从整体上感知、领悟全诗的内容,对作品给予客观而又全面的分析评价。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形象。 别林斯基说过:“哲学家用三段论,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诗歌是通过具体感人的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只有把握了诗的形象,我们才能更深一层地理解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的形象则必须是通过咀嚼诗的语言来把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其如此。前人作诗,十分讲求炼字、炼句、炼意,常有许多精妙传神的地方,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微雨燕子斜”的 “斜”字。现代诗作者,也同样高度重视诗歌的语言,并通过语言的锤炼,来塑造诗歌形象。 比如穆旦的《赞美》,在第三节中通过平淡、质朴的语言,运用白描的手法,不加修饰,刻划出勤劳善良、有着巨大忍耐力却最终也“放下了古代的锄头”的“农夫”形象,显得真切深刻。而臧克家的《老马》,动词运用精彩传神,“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扣”、 “飘”字,准确、生动、逼真,有力地刻划出受到深重压迫的老马形象。 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形象化的语言。有些意思往往不直接说出来,而是用画面来展示。《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 “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咀嚼“看似平常却奇崛”的诗歌语言,把握住诗的形象,才能分析出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体味诗的意境,领悟思想感情。 阅读诗歌的关键和着眼点在于体味出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注意“意境”,那么意境是什么呢?诗歌的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指作者在诗作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简单地说也就是景中有诗,情景交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6�1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表达了一个天涯游子孤独哀伤的情感。阅读诗歌,不仅要着眼于所描写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的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欣赏诗歌。 体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氛围,去感受此时、此地、此景中人的情感世界。 诗人徐志摩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在《再别康桥》中,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融情于景成了该诗非常显著的特点。诗人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诗人把对母校的深情,溶入了对康桥晚景的形象描绘中: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如画的美景又勾起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理想”的追忆和想象,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然而却不能放歌,因为彩虹似的梦幻已经揉碎,斑斓璀璨的星辉早已流逝。如今诗人不想惊动这眼

2

前的宁静清幽,轻轻地来,悄悄地走,离别的惆怅似笙箫悠悠。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充溢其间的只是诗人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的种种复杂情感。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以三个“悄悄的”与开头回环对应,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 诗歌的思想、情感,通常都是借助意境来表达。要能准确地理解并鉴赏诗歌,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诗的意境。

4、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欣赏诗歌时,既要领会作者浓烈的情感,又要揣摩作者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段,从而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获得美的享受。 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很强,因此,诗歌中表现手法也很丰富。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象征暗示,还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诗人闻一多在《死水》中,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人的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运用了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诗人更像那只痴情的鸟儿,声嘶力竭之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就是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熟悉并能准确分析诗歌中常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对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感情是很有帮助的。

四、阅读新诗的注意点。 读诗要注意感受,仔细分析,比较鉴别,展开联想,认真品味,这样才能陶冶心灵,净化情感,获得美的享受,但有三点必须加以注意:

1、要多朗读。在朗读时,首先要把握诗的节拍和韵律。比如《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

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另外,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把握了节拍的快慢、语音的轻重、高低,就能读 出诗歌的音乐美来。其次,要有感情地朗读。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无不倾泻在诗的字里行间,要读出这种种的感情,就要我们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深刻地体会诗人的诗中的感情波澜,调动自己的情感,使之与诗人的感情基调一致,从而深刻理解诗歌。

2、要有侧重。要根据诗的不同品种,着重欣赏其某一方面的意境、风采、韵味。咏物诗偏重于描绘客观景物,把含蓄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中;抒情诗则有感而发,感情激越,直抒胸臆;哲理诗往往捕捉住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形成含蓄隽永、引人深思的艺术效果;寓言诗以奇特的联想构成一种蕴含生活哲理而又富有情趣的意境;叙事诗则通过一定的人物、情节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为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所侧重,以求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

3、要有选择。阅读现代诗歌,要多选好诗,从中接受美的感受,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一些内容不太健康或情调低俗的作品,要采取分析的态度,鉴别良莠,不要一概吸收。 只要我们对现代诗歌充满浓厚的兴趣,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品味,用心感受诗歌浓郁的文学色彩与浓烈的思想感情,我们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阅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陶冶性情,陶冶情操。 (发表于2003 年第7 期《起跑线》) 知已知彼品读经典之美——漫谈如何品读现代诗歌教育随想 2010-05-25 15:36:03 诗总是言志的,现代诗歌

3

也不例外。诗歌里流溢着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镌刻着他们迥异的人生态度,记载着他们彻骨的悲欢离合,也渗透了他们独特的人生体验。哈拉普在《艺术的根源》说过“诗的品读是人类最直接的、最有效的审美活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读诗之趣,得于目而寓于心。品读诗歌之美,无外乎品读诗歌的语音美、画面美、立体美、动态美、色彩美。如何品读现代诗歌,趋同的看法大抵都得从诗歌本身出发,就诗读诗。笔者不否认读诗本身的重要性,只是更想强调做好读诗之前的“功课”对于品得诗味太重要了。 读诗就是读诗人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暮年向儿子传授的诗歌创作秘诀。借用过来说读诗之事,我想同样贴切不过。诗歌本来就是留白的艺术,是含蓄的艺术。就一首诗而言,单品读有限的诗句本身,你还真的无法完全读懂诗歌的全部意蕴。你如果真想读懂诗歌,还得从诗之外的东西入手。譬如诗人的生平经历、个性特质、人生际遇、创作缘由等等,都会让你所品读的诗歌成为具有“唯一性”的独特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读诗其实就是读诗人。 《沁园春·长沙》写作于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各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民革命政府正式成立。但共产党内部对革命统一战线由谁来领导产生了分歧,而此时的毛泽东却被排挤出党中央。他在“自注”中曾用“心情苍凉”来描述自己的心情。在挫折面前,诗人保持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本词正是诗人对这一问题铿锵有力的回答。只有深刻体味诗人此时的内心世界,你才能真正读出“独立寒秋”中“独” 的味道,你才能真正读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诗人的豪气与霸气。 出生于地主家庭的艾青因为命中“克”亲,被送到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艾青和大堰 河的几个孩子象亲兄弟一样,泥里爬,土里滚。大堰河不仅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艾青的成长,而且她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回到亲生父母家里,他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多少年后,诗人在铁窗中看到飘飘雪花触动诗情,并写下了这首感天动地的《大堰河》。品读《大堰河》,如果我们不了解诗人对大堰河深深怀念与感恩之心,不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与诗人的心跳共律动,是无法读出长诗沉郁而饱满的深情的。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是戴望舒《雨巷》中反复吟唱的低回流畅而遍带哀怨的主旋律,叩响了当时多少旧式文人的心弦。新时代的学子们在重读这首《雨巷》时,如果不能借着想象的翅膀回到1927 年——白色恐怖之下,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那么你是永远无法体会诗人通过“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等意象传达出来的复杂心情的。 把自己放进诗里去 诗人创作的经典作品,一方面有着自身特定的目的和意境(作者意),另一方面能让不同的读者读出不同的心境和不同的感悟(读者意)。诗歌因为流传渐而成为经典,这之中,离不开读者阅读过程中“有心”的二度创作,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母雷特”。法国诗人勒韦尔迪说过:“在诗人写作过程中的诗仿佛是创作的底片,然而它的正片却在读者身上。” 读诗的人要带着一颗挚热的心真正地走进诗人创设的情境,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与诗人同呼吸,共悲欢,既要入情、也要入境、更要会心,绝不能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观” 地读诗。 教了好多遍的《大堰河》了,每次我都给学生范读一遍,每次读的时候,自己都能享受到一次自我感动得一蹋糊涂的体验。为什么?因为我每次在读到“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大堰河,含泪的去了!”的时候,我眼前就浮现出我奶奶的音容笑貌,奶奶在世的时候特疼我,走的时候,我因为外地求学不在她的身边,听爸妈说,奶奶弥留之际一直叫着我的乳名。这个情景与艾青诗句里描写的是何其相似!正因为我带着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品读这首诗歌,所以才对《大堰河》里作者的深情感受得如此真切。 也许有同学会说,你的境遇与诗歌情节凑巧重合而已。可是好多同学的奶奶没有离世,或者即便离世,她的孙子未必不在身边,何来相应体验?这的确是实情,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每个人的人生中一定享受过某个亲人对自己无私的关爱。他可能是爷爷奶

4

奶,也可能是外公外婆,至少还有爸爸妈妈。有句话说得好,“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想大多数现代诗人写到诗歌里的大多数诗句的那些感情与体验,我们一般都是能从生活中找寻到足以产生共鸣的“相似处”的。换句话说,不是我们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而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发掘尘封在记忆深处的那些体验。 所以,在品读诗歌之前,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找找自己生活中与诗中似曾相识的细节或画面,然后重新象放电影一样地揣摩这些细节与画面。譬如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许你真没到过康桥,可是那有什么关系?想想那条给你带来许多美好回忆的故乡小河,或者是那片开满油菜花的小山坡。再如读《沁园春·长沙》,你干脆地把自己就当作毛泽东又何妨,只要赋予自己伟人的心胸与气魄,肯定能与诗人的豪迈产生共鸣。 读诗在于用心,方能读出意境,品出味道,吮出骨髓。朱熹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这是很有道理的。反复诵读,才能含英咀华、享受美感,潜移默化、熏陶性情。当然,反复诵读不是机械重复,既需运用理性的辨析,又要有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能与作品产生共鸣。“品诗”犹如欣赏一道美丽的风景,风景的美是固有的,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审美视角,所看到的美是不一样的。读诗达到如此效果,才能真正体现其成为经典的艺术魄力。

阅读的阅读方法范文第6篇

1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 能变无效为有效, 化低效为高效。但在长时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将阅读单纯地理解为语文的阅读教学在语文课上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中心, 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 什么是阅读兴趣呢?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呢?

心理学上对学习兴趣的定义是:个人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学习的动力之一。由此可知, 阅读兴趣是指个人对阅读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林语堂说得很好:“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他又说:“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 一句话说, 兴味到时, 拿起书本来就读, 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 这才是不失读书的本意。”所以, 要让学生与文章产生亲和力, 关键是要让他们发现阅读的妙处产生阅读的浓厚兴趣。

例如, 关于“荷花”的描写。教师可通过比较教学让学生去体会, 同样是写荷花, 为什么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白色的, 而孙犁笔下的荷花却是粉红色的呢?难道不同地方的荷花都是完全的纯然一色?为什么朱自清描写的荷花是“袅娜”的“羞涩”的, 而孙犁笔下的荷花却“高高地挺出来”, “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在教《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 试着让学生去诵读这个长句“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得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遇见程君, 前来问我道, ‘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学生读完这个句子后, 问学生看有没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问学生鲁迅为什么要用这么长一个句子?……如果长期这样坚持, 学生渐渐地就会认识到形象的语言, 是有声音、有色彩、有线条、有气味、有形状的, 就能感受到形象背后还有更丰富的情感。

2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 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文章, 只有反复诵读, 才能得其妙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朗读是基础。可以说, 不读作品, 无法品味语言的魅力;不读作品无法领悟言外之意;不读作品, 无法学好语文。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 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来说, 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快速阅读, 提取信息, 可用默读;而在课堂上的大多数场合, 则采用朗读的方式效果更明显。朗读, 视之于眼, 诵之于口, 闻之于耳, 形成于脑, 整个过程, 调动了诸多因素, 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此外还可以采取教师范读, 学生练读, 领读, 齐读, 分段落读, 分角色读……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问题, 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 以体现对学生读的方法的指导, 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诵读去领会、鉴赏课文。

3 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从提出各种问题开始的。因此, 教师要积极引导,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 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在阅读中质疑、在质疑中学习的兴趣。

质疑的方法有求异质疑法、发散质疑法、添加质疑法。求异质疑法, 即从相反的角度提出种种问题的方法;发散质疑法, 即从某事物的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的方法;添加质疑法, 即对某人某事的引申、补充的提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或经验, 运用以上质疑的方法, 列出自己在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 以此告诉学生, 善于质疑是深入理解课文的途径。

我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 提问学生:“作者写‘林黛玉进贾府’为什么安排贾母最先出场?与贾母一同出场的有邢、王、李夫人, 为什么贾母详写而其他人则是略写呢?”由此引导学生从人物角度质疑: (1) 风姐出场为什么不和贾母一同出场?她又是以什么形式出场的呢? (2) 为什么作者写贾宝玉出场先侧面描写然后再实写呢?

总之, 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 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质疑, 教师辅以针对性的点拨, 就能起到“教师之教, 不在于全部讲授, 而在于相机诱导”的促进作用。

4 鼓励学生创新的感悟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问题往往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 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课堂阅读教学中, 我们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 有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只要学生的答案是合理的, 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针对课文的特点, 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 比如可以向学生提问:“你喜欢哪句话?”“你欣赏哪一段?”“你对哪个人物感兴趣?”等,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必顾忌别人的看法。

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通过个性阅读, 分析“林冲”这一典型的人物性格。林冲特别讲究“义”, 表现在哪些方面?林冲的讲义气, 在某些时候代表的就是正义, 而正义与邪恶是势不两立的, 作者塑造林冲这个典型形象, 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呢?林冲性格的转变, 关键在一个“逼”字, 正是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 使林冲走上反抗道路。所以说林冲性格的转变, 揭示了《水浒》的主题——官逼民反。对于《水浒》的这一主题, 你有没有不同见解?总之,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 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使他们读好书, 好读书, 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教师的教法, 却忽略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学习方法,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 教学月刊中学版[Z].2008.

上一篇:数学老师实习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