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技术论文范文

2023-09-09

广播电视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时代的发展使得广播电视技术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其已然成为现下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分别叙述了现下我国广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征以及相应的维护措施,希望为相关单位提供借鉴及参考。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维护特征;维护措施

各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广播电视技术的使用频率正在不断提高,其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现下人们的生活娱乐水准,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其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尚待解决的质量技术问题。这要求相关技术人员能够积极地转变自身观念,深度强化对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了解,以此来提升工作水准。

一、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征

(一)播出时间增多,设备使用频率增加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现下,广播电视媒介是人们在生活中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由于受众群体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因此广播电视设备的运作时间也在不断增长。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频率将会直接导致设备维护人员工作量的增加,其工作难度也在此种情况下产生了显著提升,使得广播电视设备的正常维护工作面临挑战。

(二)计算机网络辅助工作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到了各行各业中,其极大程度地推进了行业的正常发展。广播电视技术在发展历程中也应用了相应的计算机技术,有关工作人员在播放广播电视节目的过程中将会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播放以及放音等重要流程,使得广播电视技术正在逐渐朝向智能化以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想要保障其准确性,技术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多次调试,以此来切实有效地保障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技术维护人员需要在自己知识储备基础上学习各种新的技术知识,科学合理地应用计算机技术,以此来全面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三)广播电视容量相对较高

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已经产生了较大的改善,在充分满足物质条件的前提下,其对各种信息的获取需要也显著提升,广播电视单位为了充分满足受众群体对信息的获取需要,极大程度地提高了信息的传输量,用以满足现下群众日益增长的娱乐需要。这为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人员带来了极为繁重的工作任务与压力。随着现代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广播信息传输量也会显著提升,这对相关技术维护人员来讲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措施

(一)创设更为完整的管理机制

技术维护人员在进行具体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保障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需要避免因工作失误而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放造成影响。部分广播电视节目将会开展实况直播工作,对此过程更应该予以充足的重视。鉴于此,相关管理人员有必要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技术制度化的建设步伐,以此来更为精准地管理有关技术人员,保障广播电视技术在播出过程中能够正常运作,避免因设备问题而产生新闻播出事故。与此同时,相关单位还需要安排相应的巡检人员,定期检查广播电视设备的工作情况,全面提高设备管理质量,保障技术维护的专业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维护工作

现下时代飞速发展,各种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广播电视行业也是如此,在其具体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始大量应用信息技术,并且获得受众群体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所以,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人员需要充分契合当前的时代发展潮流,深度强化自身对信息技术的理解,通过业余时间来学习与之相关的维护知识,更为行之有效地开展技术维护工作,全面提升播放跟踪、檔案建设等工作的效率,进而保障有关工作的正常进行。技术维护人员在维护设备的同时需要正确应用信息技术,以此来保障设备的安全运作。

(三)及时实现设备的检修与维护

在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的过程中往往会应用到大量不同的设备,为了切实有效地保障节目的播出效率与播出质量,有关技术维护人员需要实时跟进对相关设备的检测与维护,保障设备时时刻刻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相关技术维护人员需要按照设备的具体应用情况、使用频率以及有关人员对设备的了解,设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检修维护计划,确保维护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防护。

三、结语

现代社会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广播电视行业的工作模式产生了相应的改变,由于各种崭新技术的应用与工作量的增加,广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更加困难。这就要求相关技术维护人员能够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地学习各种新知识,以此来全面提高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水平。

(作者单位:乌拉特中旗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广播电视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加快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进程,也给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现今的群众对电视质量和信号传输要求不断提高,稳定的信号传输技术,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节目质量。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行业中是比较稳定的一种,具有可靠性和保密性,已成为广播电视领域不可或缺的载体,提高了电视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文章简要分析了光纤传输技术的重要性,然后阐述了光纤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优点,以进一步提高光纤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应用。

关键词:光纤传播;技术;广播电视信号;传输

1广播电视领域光纤传微技术的重要性

现阶段对我国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方式分析,发现目前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主要有三种:卫星传输技术、微波技术和光纤传输技术。如果要确定具体的传输方式,就必须对其传输终端进行检查,不仅要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行,信息安全传输,还要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证信息传输的稳定性。虽然这三种信号传输方式可以转换不同的信号,并具有强大的信号源,但只有光纤传输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问题发生的概率,满足公众对电视节目的不同需求。所以,光纤传输作为电视信号传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大量复杂的传输任务,对节目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广播电视领域一直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2、光纤传输的优点

一是,光纤传输技术可以传输大量不同的的通信信息。对于光纤来说,它的负载范围比其他介质要宽,因此它具有更宽的频带来承载光信号。基于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可以增加光纤在通信传输过程中所承载的信息量,因此具有比传统电缆更大的容量。二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光纤传输技术本身的损耗很小。光纤管道的主要材料是石英光纤介质,重量较轻。它有助于减少使用造成的损失。光纤缠绕造成的损耗较小,可以减少光纤使用造成的损耗,从而减少外部因素造成的通信线路损耗,进而整体上节约成本。三是,利用光纤传输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光弧型光源主要用于光纤传输。采用不透明护套包裹的光纤传输线能有效吸收光纤信息传输中的漏光,有效地解决了光波的泄漏问题,降低了潜在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光纤传输的保密性。四是,光纤线路具有很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制作光纤的主要材料是石英,石英是一种绝缘材料,其具有较高的绝缘性,不必担心外部电磁干扰,从而实现更好的信息传输。

3光纤传输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设计中的应用

第一,现场直播电视节目。现阶段我国有线电视节目和信息的传输已离不开光纤技术,因此对电视节目中广纤技术进行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光纤技术以其良好的效果推进了广播技术的覆盖和传播。另外,电视信号传输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为光纤的并联应用,借助光纤的并联技术可以实现同一时间多个地方的直播通过一个地面卫星进行信号支持,最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就是演播大厅的主持人可以在同一时间跟不同地区的记者或者特派员进行连线沟通,在保证有线电视信号传输质量的同时提升了电视机前观众的视听感受。第 二,… 有 线 电 视 HFC 宽 带 数 据 网。HFC 是 Hybrid…Fiber-Coaxial 的缩写,它是既包括光纤又包括同轴电缆的一种混合型网络,具体是指在服务区采用光纤干线传输,在支线采用同轴电缆技术进行信号传输的一种方式 ;HFC 宽带数据网的优点是在传输众多有线电视节目的同时还能够对数据信号进行传输。

3.1光纤传输技术在非压缩传输中的使用

所谓的非压缩传送,即指信号于传输过程中未受到任何的处理。也正是因此,方使 得该传输工作对传输的介质、技术以及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基于此,为确保信号的传输不受距离及空间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并确保数据传输的高效与稳定,则必然要对光纤传输于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的合理运用给予髙度重视,如此方能进一步降低数据于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损耗,继而确保理性的数据信息传播质量。

3.2光纤传输技术在压缩和非压缩结合传输中的使用

现阶段的数据传输工作开展主要有两种数据传输方式,分别为压缩传输以及压缩与非压缩传输相结合。就压缩与非压缩相结合的数据传输方式而言,光纤传输技术将最大限度保证视频 的画面质量,故也能为广大受众带来更好的体验效果。当然,在压缩和非压缩 结合传输过程 中亦会存在部分难以避免的为并影响到数据传输的效果,故为保证信号的传输质量,则工作人员需务必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针对基带光纤与视频光端机的连接,需 务必 确 保双方的连接准确, 以此方有助于增强信号的传输效率。其次,为提高该信号传输技术的解码工作效率,可通过设置TER机房与配 置编码器的方式来实现。最后,为确保光纤信号的传输效果优良,可着重运用“1+1”的传输方式 ,如此也能进一步满足广播网络电视的发展需求 。

4结束语

本文认为,随着我国信号传输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有线电视网络设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今后,有线电视网络会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发达,我们可以体验更高质量的电视信息。同时,发展光纤传输技术,对于提高有线电视网络的实用性、安全性和方便性有着重要意义,相关工作人员,应不断创新,大力发展和贡献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有线电视网的领域中。

参考文献:

[1]张伟,赵林. 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应用[J]. 西部广播电视,2014(02):120.

[2]余芳. 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1):91.

[3]張伟,赵林. 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应用[J]. 西部广播电视,2014,2:120.…

[4]姜秋萍. 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光纤技术的运用 [J]. 西部广播电视,2015,3:173.

广播电视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现代电子设备应用过程中,为了减少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干扰,保证其正常工作通常进行接地处理,尤其是广播电视工程中,采用合理的接地技术,不但能够发挥设备的最佳性能,而且还能提高信号传播质量。广播电视工程中接地技术关系着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设备性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加强接地技术极其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技术及其应用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系统;接地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广播电视工程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创新和突破。广播电视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能否顺利稳定的开展,关键在于广播电视工程中接地技术的好坏。尤其是决定了广播电视信号在实际传输过程中的质量,一定程度上还涉及到了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安全问题。

一、广播电视工程中接地的概念

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接地技术,是广播电视工程多种技术中的一种,但是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接地技术在接地保护方面,能够降低电流强度,使其符合人体接触的安全范围。地面本来就是一个大的电流导体,如果电流不经过处理直接传到地表,将会对地面的行人及施工人员等造成极大的危害。而接地技术的运用,能够通过接地电阻降低电流强度,使其在到达地面后强度大大减小,并且将多余的电流传入地下,从而减少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其次,在抗电磁干扰、增加广播电视通信稳定性方面,接地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抵抗外界电磁对通信的干扰,使广播电视通信更为稳定,画面音质更为清晰。最后,接地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还有着防雷的作用。一般的建筑工程都会安装避雷针,而在广播电视工程中,接地技术在防雷方面的作用与避雷针基本相同,都是为了减轻雷电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建筑过高,容易遭受雷击,而接地技术便是为了防雷,尽可能降低雷击对电视工程通信设备及建筑本身的破坏。接地技术在这三方面的作用,其实归根结底,主要都是为了防止雷电对广播电视通信的影响,比如雷电可能产生极大的电流,雷击可能会对通信设备造成破坏,雷电天气会产生电磁,对通信产生电磁干扰,从而破坏广播电视通信的稳定性。而接地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运用,便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二、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技术应用

1、接地连接次序的正确性

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时,应保证视频、音频设备信号地与其他接地按照一定的次序正确连接,而且信号地接地电阻阻值可适当大于功率地和安全地接地电阻的阻值。另外,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了较多的数字设备,这些设备一般拥有独立的数字地和模拟地,因此应在接地母线附近分别对其接地处理。同时利用设备外壳地线将设备外壳与机柜外壳连接在一起,利用机柜外壳地线将其与系统外壳连接在一起,并将系统的接地螺栓设里在系统金属外壳上。

2、机房接地应用规范性

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要求机房数字接地规范性,通信过程中磁场、电子、信息等能量互相转化,数字化信息尤显重要,数字化时代机构设备的繁多直接使得各种信号线交错繁多,包括数字、模拟、信号、功率和机柜外壳地线等,针对这种情况设置相应的并行线或者半环型地线,作为信号传输与屏蔽连接系统接线就近原则,外壳就近接于机柜母线处,半环线接于螺栓安全地处,注意屏蔽、母线、螺栓等的相关接法,注意母线要求良好的安全的电气性,尽量选用小电阻,注意数字设备接地的规范性,切实保障线路对接的正确性以及安全性。

3、三相电源中性点电位保持零电位

在三相四线制电源供电时,由于各负载用电量和用电的不同时性,将导致三相不平衡,如果中性线接地不好,将造成三相电源中性线电位偏移,有可能使单相供电的设备因为电压偏高或偏低而不能正常工作,甚至会造成设备的损坏,因此保证电源中性线可靠接地,使三相电源中性点电位保持零电位,是十分重要的。机柜内的工作接地线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或电缆,一般不得利用没有绝缘的扁铁、扁铜带或金属丝编织管,因为这两者难以实现地线间的互相绝缘;工作接地线与保护接地线必须分开,接地体不得利用金属丝编织管直接埋设,埋设时,将接地极打入地表层一定深度并倒入盐水,地线周围最好全部采用炭粉实埋,用来增强导电性;一般系统接地电阻小于4Ω,中性线接地(强电部分工作接地)电阻小于1Ω,弱电部分工作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

4、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技术的适用方式

广播电视工程离不开电子设备的运用,正常的工程运作常常伴随功率大的电气设备做功,设备之间的信息磁场相互作用、相互干扰,电源和导线之间的互動也较为明显,配合做功运动,互相影响产生电磁场、电容性和电感性三种不同的干扰形式,干扰程度也有所不同,出现的干扰问题也不一样。使用接地技术把大地和系统设备以某种模式连接起来,隔离电磁干扰,缓解信息干扰,减小内外安全隐患,达到广播电子工程的正常运作,保障电气的设备安全,加大机房工作人员的安全,推动广播电子工程稳定有序工作。另外,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术的运用可以采用深埋接地极、电阻降阻、取井挖深等方式方法达到保护广播电视工程安全运行的目的,从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接地技术的认识,正确定位接地技术广播高深的性质,根据接地术的不同情况正确运用于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中,积极创新接地术的新模式,提高利用率,确保广播电视的正常运作。

结束语

在广播电视工程中,接地技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它不仅仅关系着节目资料的安全,设备的正常运行,还关系着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在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技术的应用中,不仅仅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将接地线有序的分类规整进行连接,还需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顺序,这需要技术人员的耐心和细心,还需要相关人员的一份责任心。对于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来说,只有认真实际的分析具体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接地,才能最有效地保证安全。

参考文献:

[1]熊力书.对移动通信基站接地问题的探讨[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

[2]陈锦云,杨铭泽.接地网敷设方式对接地电阻实测值的影响[A].全国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与接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3]李家峰,秦建国,王滨.接地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

[4]李良福.电子设备机房各类接地同―地网共母线与不共母线的对比分析[A].城市气象服务科学讨论会学术论文集[C].2001.

广播电视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而广电事业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广电工程技术在广电事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直接影响着广电事业的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电工程技术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广电工程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广电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并积极探索了广电工程技术的发展策略,以促进广电工程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广电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引言

广电事业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的,对人们的精神追求有着重要影响。而广电工程技术在广电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直接影响着我国广电事业的发展。因此,广电工程技术成为当前我国广电事业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工作重点。由于受人为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制约,我国广电工程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探索解决策略。研究广电工程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广电工程技术的了解,解决广电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 广电工程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精神追求的不断加强,广电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实现了从传统广播到电视及网络媒体的变革。而广电工程技术在广电事业变革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我国政府文化部门对广电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予以了大力支持,加强广电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先进人才,促进广电工程技术发展。但是,由于受社会环境和认为因素的制约,广电工程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科学的解决措施。

1.1 广电工程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广电工程技术正朝着现代化、多样化、复杂化方向发展。但是,在广电工程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工程建设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工程技术专业教育,缺乏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导致这些工程人员在面对高技术要求时,无法对广电工程技术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导致广电工程存在技术和质量问题,不利于广电事业的发展。

1.2 广电工程监管力度不够

部分廣电事业单位在广电工程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对工程招投标原则的重视,认为招投标知识工程技术发展的形式,导致广电工程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只重视工程任务如期完成,而忽视了工程的质量。同时,有些广电事业单位过于注重工程的特殊因素,导致工程建不能按照建设程序进行,相关手续不健全,严重影响工程建设与工程质量。另外,部分单位在工程建设的而过程中,缺乏对工程技术发展资金的监管,导致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占用和挪用资金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工程技术的发展。

2 广电工程技术发展对策

2.1 提高广电工程人员的专业技能

随着广电工程技术的发展,广电工程技术对工程的结构、外观、性能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因此,广电工程技术的发展应积极提高广电工程人员的专业技能。首先,广电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要注重人才的专业技能,缺乏人才具备完善的广电工程技术;其次,广电事业单位应积极加强工程人员的技能培训,组织工程人员定期参加广电工程技术培训,完善工程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工程人员的工程技能,进而促进广电工程技术的发展。

2.2 健全广电工程监督领导机制

为促进广电工程技术的发展,广电事业单位应积极建群广电工程监督领导机制,构建广电工程监督领导机构,加强对广电工程的质量监督。同时,广电事业单位要构建广电工程纪检监察部门、计划财务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工程审计部门等监督部门,完善广电工程监督领导机制。另外,广电事业单位应积极委派转交对工程建设进行实时监督指导,确保工程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工程建设监督质量。

2.3 构建广电工程长效监督机制

首先,广电事业单位应积极改进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监督观念,并积极朱颜变传统的“人盯人”监督方式,加强制度、机制及权利之间的制约。同时,广电工程监督应积极重视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加强对工程计划、工程质量及工程验收检查工作的监督,全面提高工程质量。

2.4 健全广电工程内控机制

为促进广电工程技术的发展,广电事业单位应积极健全工程建设内容管理机制和工程保障机制,并对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招标、规模控制、资金管理及工程验收等环节进行规范,加强对广电工程的监督。同时,单位与项目负责人应积极与工程建设人员签订合同,并对工程建设人员的行为进行定期考核,加强对广电工程的全面监督,促进广电工程技术的发展。

2.5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形成监督合力

首先,广电事业单位应积极加强广电工程纪检监察部门与其他监督部门之间的配合,时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工作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工作形成交叉互补的状态,充分发挥各监督部门的优势,提高监督质量;其次,广电事业单位在加强广电工程技术监督的过程中应积极重视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动性,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为此,监督机构应保证监督工作的高效廉洁,实事求是地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另外,工程技术人员应积极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促进广电工程技术的发展。

3 小结

广电工程技术是我国广电事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也是广电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而广电事业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广电事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同时,广电工程技术成为大当前,广电事业的发展重点。由于受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制约,广电工程技术发展中存在着广电工程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广电工程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为促进广电工程技术的发展,广电事业必须提高广电工程人员的专业技能、健全广电工程监督领导机制、构建广电工程长效监督机制、健全广电工程内控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形成监督合力。促进广电工程技术的发展对广电事业的发展和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尹君玲.广电工程技术发展的现状及有效措施[J].西部广播电视,2015(09).

[2] 陶欣慰.广电工程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西部广播电视,2016(10).

广播电视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一、深刻认识蓬勃发展的教育技术给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十五”期间,我国教育技术得以蓬勃发展。在进入“十五”之时,我国基础教育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逐步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需要教育技术,素质教育也需要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作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在教育界形成广泛共识。

2001年10月,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并部署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五年过去了,第一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提出的三项任务得到良好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

“十五”期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实施(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开始有步骤地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两项工程进一步推进了我国教育技术工作的深入发展。缩小东西部或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用常规的方式是难以得到解决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亨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就是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文化,送到边远的山区、牧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切实解决广大大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问题,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促进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现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经在20个中西部省份顺利开展,建成近8万个教学光盘播放点、近5万个卫星教学接收点和7000多个计算机教室。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目标是,重点向偏远农村的小学教学点中510万名小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基本满足中西部农村小学中8000多万小学生对优质教育教學资源的需求,普遍提高约占全国小学生人数6 7%的农利小学的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使3000多万农村初中在校生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接受基础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达到这一目标,大面积地应用和应用效益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当中,既有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问题,又有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问题;既有制度建设、经费投入的问题,又有队伍建设、技术保障的问题。今后,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将是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重点。从事教育技术研究工作的同志应当高度重视并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应用问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效益如何,核心是应用,不仅要高质量地建设好,还要高效益地应用好,真正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益上见到实效。

2004年,教育部成立了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规划和协调工作;收集并发布基础教育资源需求信息;组织基础教育资源征集,引进、开发和整合工作等。在现代教育资源建设和服务方面,全国电教馆系统付出厂极大的努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广大中小学校依然感到:满足教学需要的,实用、好用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还是太少。因此,在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还的确有许多问题需要去研究,资源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对广大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为此,教育部师范司制定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目前,《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已正式颁布,并已根据《培训大纲》开始实施培训教材,培训基地的建设及系统的培训工作。教学人员(中级、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大纲》也下在修订中。今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培训任务将更加繁重,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十五”期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着力推进的重要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到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陈至立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周济部长经常深入到偏远农村中小学校指导教育信息化工作,并多次强调要重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效果,重视“三种模式”的教学应用,要研究并总结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教学应用模式和应用效果。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各地中小学以及电教馆系统在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形成了“西部地区的学校开展‘三种模式’的教学应用;中部地区的中小学积极开展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应用;东部地区的学校广泛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实践活动”的良好态势。

为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和质量,各地相继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优活动。从这些评优活动的组织。过程和结果来看,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效果和质量,对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把握发展机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从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是教育技术研究工作的重要课题,是各地电教馆系统需要常抓不懈并努力推进的工作。

综观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山,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教育技术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十五”期间,我国教育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其中一个很重要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技术特别是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在相当程度上也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十五”期间、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现代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我们看到卫星电视通讯、互联网通讯等等所有这些新技术及新产品,在教育中的应用相当广泛,也相当活跃。技术发展是不会停滞的,新技术不断取代旧技术,新产品不断淘汰旧产品,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如同长江的波浪,后浪推前浪。由衷地期望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同志,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更新,努力把握好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产品更新的周期,了确看待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对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支持高科技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我们要努力研究、学习、掌握和应用新技术,这是教育技术工作者的职责。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整体规模,水平上相对而言,在世界范围还是处于前列的。但我们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技术的应用上也还是在努力追赶发达国家,在创新和应用上,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肩负的责任,把握发展的机遇。

二、“十五”期间,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工作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工作非常活跃,也卓有成效。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类型、课题研究的效果、课题研究的规模,在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工作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与应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地同志开展了农村远程教白—工程“三种模式”的研究、资源建设与资源传送的研究,教学应用模式的研究、工程支持服务体系的研究及西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研究等,取得了一批成果,初步形成了“三种模式”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应用模式,构建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评价的标准和传送的平台。

(二)“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取得新突破

“十五”初期,数字化学习的理念风靡全球,许多教育工作者和中小学校积极开展了数字化学习的研究。许多专家和学者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开展了混合学习法的研究。经过大量实验,许多学校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中取得突破,在混合学习环境建设、资源利用、学习模式的研究等方面有所建树,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三)“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绩斐然

“十五”期间,中央电教馆在全国教育技术实验校开展了《网络环境卜的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人才的培养,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校际间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优秀教合资源的远程传送与共享、中外信息技术教育的比较、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评价研究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框架,形成一批专著、网站、课件、教学应用案例等研究成果,对推动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现代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取得实效

教育技术研究促进了现代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全国电教馆系统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和实际,研究开发并推动应用了一大批适合各地中小学教育教学需求的现代信息媒体教育资源。目前,一批关注并着力研究中小学校和广人教师、学生需求的教育软件企业,开发了相当数量的教育教学软件或产品,也深受中小学校的青睐。还有许多优秀的教学软件、学习软件、管理软件,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学习网站都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成果。面向农村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教学资源应用的课题研究也取得了实效。许多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成果,特别是资源类的成果呈现出良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事实证明:“十五”期间的教育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有效地推进厂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但毋庸讳言,在教育技术研究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课题研究不够深入,课题研究目标和效果不明确。课题研究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和形而上学现象等等。这些是需要认真加以改进的。

三、科学规划,坚持创新,认真做好“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工作

如何做好“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工作,我站在中央电教馆的角度谈几点想法。

(一)发挥电教馆系统整体优势,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我国电教馆系统机构建设相对是比较健全的,电教馆系统的优势十分明显。电教馆系统是能够组织力量,发挥系统优势干事业的。“十五”期间,参与中央电教馆组织的课题研究的学校有5000所。“十一五”期间。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还会继续增加。我们已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联系,并征得他们同意,尝试建设在一个系统内开展课题研究的组织模式。按照这些设想,拟订了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中央电教馆和省市电教馆设立课题领导小组以及办公室,进一步加强对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提高中央电教馆“立项课题研究”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权威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影响力,增强电教馆系统教育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全国各地电教馆系统的整体优势,营造以电教馆系统为主体的教育技术研究立项课题的晶牌和形象。

(二)依靠专家力量,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教育技术的研究与成功应用需要理论的支持,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技术研究工作得到来自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一大批专家、学者,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我们诚恳欢迎扦积极倡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教授承担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关注和指导中小学开展教育技术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中小学教育技术研究的质量和水平。现在,有一大批高校的教授、科研院所的专家,经常深入到中小学,贴近实际指导中小学的教学和科研,取得了实效,深受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爱戴。

(三)认真抓好一批重点课题,推动教育技术研究工作广泛开展

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指南》里,我们列出了重点课题、专项课题和青年课题。“十一五”期间,将坚持加强基础研究;重视远教工程;倡导教学应用;开拓攻关项目:关注中外比较;抓好重点课题的总体发展思路,进一步推动教育技术研究广泛开展。

1.大力加强教育技术基础性理论的研究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开展我国教育技术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些方面的研究包括: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状况的调查研究、教育信息化发展理论研究、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等。基础研究的成果可以直接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供有效、科学的决策依据,为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决策服务,为中小学的教育现代化服务、为社会各界支持基础教育教学服务。

2.重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研究

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技术优势,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和有效传播,积极探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科学管理、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研究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保障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切实有效的评价体系等方面问题。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是当前研究工作的重点。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并开发“三种模式”下的典型教学应用案例。我们要从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大意义,用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为推进工程健康发展竭尽力量。

3.积极倡导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学应用的研究

围绕基础教育改革的总体部署和目标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教育技术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走进课堂、面向学生、注重发展”的方针。深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研究,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视实际效果,始终是教育技术研究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中小学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知识不仅仅是中小学生的学习对象,更重要的是要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工具。用信息技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正在改变着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传统模式,其重要作用和意义日显彰著。要认真探讨在不同年级,不同课程中系统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尤其要重视能够体现课程特点和重点的深层次整合研究;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有助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与发展模式;探讨有助于课程改革和发展学牛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

4.集中力量开展攻关性研究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各地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在新形势下,需要不断研究新问题,要有推进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要有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要重视引进和吸收,更要注重不断开拓和创新;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并获取最佳效益,在资源共建,共享和开发等方面,要集中力量并且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攻关性研究。

5.关注中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比较研究

教育信息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潮流。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需要了解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追踪世界范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轨迹和趋势,关注国际上教育技术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影响和作用,积极开展中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方法、教育技术的比较研究。只有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在这方面要切实下工夫。

(四)重视队伍建设,保证科研质量

课题研究能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实施“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之初,应该设计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基础培训。要准备实用的培训教材,要总结成功的研究案例,要制定不同时期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培训要有日的、有针对性,要讲求质量和效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要重视对教师科研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保证科研的质量。“十一五”期间,要争取出一批有影响、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五)坚持开拓创新,总结推广成果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教育技术研究内容需要创新。研究的机制也需要创新。教育技术研究的机制不变革、不创新,不会有更新的出路,也不会有更好的前途。“十一五”期间,要对许多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需认真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要切实注意对研究成果的总结推广工作。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推广也需要创新,过去有许多很好的课题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了,原因虽然有多种,但实际上这也反映了我们对科研成果的淡漠,也是一种责任感的缺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对“十五”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推广。

四、扎实工作,讲求实效,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全国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一)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全国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已取得的成绩

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是教育部在“十五”期间启动实施的。目的是要更好地推进“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并能体现出整体效益,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几年来,现有的91个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在现代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等方面取得了—些成绩,在区域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过程实施.成果提炼和推广等方面成效更为显著。

全国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是教育部在“九五”期间就开始实施的一项旨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举措。八年来,961所经正式批准的全国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按照项目实施的预期目标开展工作,主要在制定全国实验校发展目标,建设数字化教学环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积极开展教育科学实验研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全国实验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对国家级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全国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的一些思考

首先,充分认识设立国家级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全國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重要意义,实验区和实验校工作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认识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产生的巨大促进作用,特别是农村远程教育上程的实施,必将促进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数字鸿沟。实验区、实验校工作要有发展的新思路和紧迫感。

再次,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应该建立滚动发展的评估机制,有竞争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已经确认的国家级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全国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在新的发展时期要有机遇感和危机感。

最后,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应勇于站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制高点上,成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和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排头兵,在新的发展时期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如何开展实验区,实验校工作,需要我们探索和思考。现在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需要实实在在抓工作、出成效的关键时期,如果沿着以往套路走下去,继续以名气为重,以荣誉为重、以表彰为重,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我们应该勇于换一种思路想问题。实验区、实验校的发展也要以人为本,要体现为这些地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服务,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发展变化;要体现科学发展观,建设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在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上做文章,把实验区,实验校工作推向新阶段。

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工作在“十五”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累累硕果。未来的五年,我国教育技术将进入一个更新、更快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问题。我们要齐心协力,把注意力聚焦到“十一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技术研究工作,用更加辉煌的成绩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上一篇:广播电视发展下一篇:广播电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