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计划范文

2023-05-12

我的读书计划范文第1篇

党,九十岁了,我无比喜悦与激动。火红的七月,将卷起改天换地般的红色浪潮,这是多么令人心潮激荡,叫我热血沸腾,浮想联翩……. 我出生在一个中国最最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名军人,在部队就入了党,后转业到电力建设单位就业,建了一个又一个的电厂,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母亲原是一名乡村卫生员,也就是那个年代的“赤脚医生”了,在老家可是很有名气的噢,可是为了我们四姊妹,也为了跟随父亲四处建电厂,没法再继续她那受人尊重的事业,加上四个儿女没一个走她的路线学医,这也就成了她一辈子的遗憾了!

我就在这样的家中快乐的长大着。童年,在父亲党员军人作风的引导中成长,在母亲“赤脚医生”的朴实中成长。记忆中,伴随着我成长的,还有课文上,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战火纷飞的年代,王二小、黄继光、董存瑞、张思德、刘胡兰等英雄人物,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他们无怨无悔地奋勇向前,“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的信念,坚定不移!和平年代里,有对同志象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象夏天般的火热的雷锋、有铁人王进喜、有投身治理沙患事业的谷文昌、有献身边疆的“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有兰考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等,这些熟悉的名字同样让我难以忘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同样的,坚定不移!无数次,在我将红领巾佩戴整齐,庄严地举手行礼,目送国旗升起的时候,这些共产党员高大伟岸的形象都会闪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我以生在这样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啊亲爱的妈妈》相信和我一样年龄的都不会忘记,音乐课上的这些旋律,至今我都清晰地记得。胸前的团徽闪闪发光,再深层的通过一部部优秀的电影,更是将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直接呈现在我的面前,定格在我心底。“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听,这熟悉的歌声,把我又带回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带回了九十年前风雨飘摇的岁月……. 小学、中学学校组织的扫墓活动中,父亲每年都亲手给我剪一朵小白花,现在想来,才懂得这是父亲一位老党员对先烈的敬重。到东北吉林技校后,去长白山万人坑扫墓时,我已经会照着父亲的样子,给自己剪上一朵小白花了。在我十八岁那年,这位四十年代的老党员又给我上了一节深刻含意的课,到如今仍然记忆犹新!那是我读技校的第二年暑假,两老北上到吉林来看小女儿,返程到北京在天安门前,两老要去瞻仰毛泽东遗体,在排队等候进去时,我因为去过也就打算不进去了,提着包在一旁,只见父亲笔直站立,一边自己从头到脚的整理自己戎装,一边叫母亲把卷起边的裤子腿放下。“老毛的遗体没什么看头了。”我说到,没想到“拍”的一声,我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母亲一巴掌狠狠打在背上,痛啊!“毛主席就是毛主席,不准叫‘老毛’!”明显感到了父亲的怒气!进去后,在毛主席遗体前,父亲认认真真的行了个军礼,母亲此时已热泪盈眶,而我,笔直笔直的,站立在后面!

我的读书计划范文第2篇

杨亦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不清儿时的读书故事,总之书是不少的。从杂志到世界名著,无一不缺。小时候,喜欢读一些儿童童话故事,到后来不知怎么地爱上了诗歌,写倒写了不少,还自做自的买了两本《汪国真诗歌集》和《泰戈尔诗歌集》,到现在也埋没了。回想起,当初的作品也只是无名之辈,泛泛而谈,不禁有些好笑。

倒是有件事记忆犹新。我要去看《金陵十三钗》,便对爸爸说:“我想看《金陵十三钗(cha)》。”爸爸笑道“这事儿你没跟别人说吧。那读‘chai’而不是‘cha’说完便笑。我也自惭至深,从后认字便查,原来还有那么多的生字我不认识啊!字典也破旧了几番。

提到字典,那是我妈妈一九八三年用的,早已泛黄,一股铅味儿,不过现在倒是助我一臂了。

如今呢,已是青春少女,却对历史偏爱。不久才又拜读《说岳全传》。英雄豪杰数不胜数,使人酣畅淋漓。

我犹爱读书,连做作业也不放过。若不紧张时,我便写完一项,就看一会儿。平常是不允许的,特别是进入六年级。现在只能周末偶尔放松时看,才名正言顺。那时,我一个人写作业,也得防着爸妈进来。有时看得入迷,连他们快要进来都不知道,醒过神来,才将书“啪”一丢,也便无事。开、关门的声音,甚至连脚步声是谁的我都听得一清二楚,有时也吓得心惊胆战。现想来,有利固有弊。

爸爸经常说我“最爱读书”,不用动笔,也不用动脑,不停念叨。我却不然,那些书我不是反复读么?有些细节遗漏,再一次就可以补啊。每每读完书,我总会回味一番,联想到那些扣人心弦的画面,梦里也会出现呢。

唐诗宋词,也是我犹爱。从三四岁便开始背唐诗,倒还有些用。现在,倒有些喜新厌旧,读过背烂的就丢在一边,兴趣又到词呀、脍炙人口、抒情诗上了。那么朗朗一诵,一句便有些文人的风范与书卷气。李清照、李白写的诗词,都是我的大爱。或许是现代文看惯,古文的遣词造句变新奇了些吧。

人生漫漫,经历的事也会无奇不有,所痴迷的书类也就不同。我连四大名著中《红楼梦》都未读过,又怎能说自己满腹书香呢?人生岂不也是一本大书,连一行文都读不懂;生活也是一本大书,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尝试;社会也是如此,需要我们去实践。

我的读书计划范文第3篇

这篇文章写的是梁实秋在清华学校读书时的一位国文老师。他学识渊博,无论是外貌还是性格都很有特点,是一个典型的不拘小节的“老学究”的形象。文章一开头就写他吸溜着的鼻涕和脏兮兮的大褂,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科举出身,和很多有名的作家有交情,可见他学术成就之高。只可惜清华当时并不重视中文课程,学生大都对他也是爱搭不理,纵然他一肚子的能耐也没处使,一定很郁闷吧。我又一次为我们曾经的崇洋媚外而哀叹。不过想来我们对不用考试的美术音乐的老师不也这样吗,上课写作业吃东西看小说,老师看着大概很难受吧,以后可不能这样了。

还有一点给我留下很省印象的是他给梁实秋批作文的情节。几千字被大墨杠子刷得所剩无几,固然心里委屈,不过这样一来糟粕全无,留下的都是精华,文章变得虎虎有生气了。有这样的文学功力实在让人敬佩。

读着这篇文章不禁让我想起了鲁迅的《藤野先生》。那也是一位认真负责,有真才实学的好老师。看来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令他难忘的好老师啊。

古之学者必有师,不论是鲁迅还是梁实秋,他们都是怀着一颗敬佩尊重的心去欣赏看待他们的恩师,深受他们人格的影响,并带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现在有些人的榜样太遥远,都是些歌星球星之类,疏不知我们身边的老是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读书笔记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老师,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自己难忘的老师.梁实秋先生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给我们讲述了给他一生影响最大的老师.

我的读书计划范文第4篇

如果一个人只是一个会学习的“书呆子”,那他的生活一定不会充实而愉快。只有劳逸结合才能让生活丰富多彩。 课余生活并不是纯粹的只得玩。它包括:运动,踏青,做志愿服务等等。这些事都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轻松快乐。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要多亲近大自然。大自然是我们生活中得大课堂,它教会了我们许多教室里没有的东西。每逢小长假,我都会与父母一同去亲近大自然。今年的“五一”,我与父母徒步走过了江汉桥,领会了汉江的碧波荡漾,波光粼粼;进入了琴台公园,感受俞伯牙“高山流水化知音”的友谊与断琴的痛苦;走近了月湖,看看湖面上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荷花点水的蜻蜓,在喧闹的城市中享受一份大自然带给我的惬意与清静;走过了“万里长江第一桥”,体验毛主席50年前“大桥通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豪情壮志;来到了龟山脚下,仰望亭亭玉立的电视塔;站在黄鹤楼上,体会崔浩千年前“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丽。踏青远足让我见证了历史的辉煌,观赏了千年的名胜,享受了自然带来的乐趣。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闲暇的时间里,书可以让你乐此不疲,书可以让你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书可以让你享受语言的魅力。书带给你的是一种文字的享受,告诉你的是生活中得真理,让你明白的是做人的道理。时而捧起一本《儿童文学》享受精美文学的乐趣;时而拿出一本《趣味物理学》了解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时而盯着一本《上下五千年》看看我国五千年的辉煌历史。看书吧!书能让你享受生活中的乐趣

生活是我们的老师,生活教会了我们很多道理。我选择体验生活的方法是卖报。在炎炎的烈日下,我体会到了父母挣钱的辛苦,环卫工在烈日下工作的艰辛。与那些比起来,我们的生活是十分幸福的我们要学会珍惜。生活教会了我人世间的艰辛及收获的喜悦。

我的读书计划范文第5篇

书中选的名师有张学青、冷玉斌、朱煜、王木春、蔡朝阳、周春梅、王雷、张燕、王小庆、郭初阳十位老师,这些人应当算是小语届最有想法又有行动的人。读这些人的书感觉挺亲切,因为是同行,又因为读过相同的书,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等等,没来由的就从心理上亲近起来。

有位读者这样说过:“《迷人的阅读》是名师们的阅读成长经历,因为迷人,所以选择。 希望对我们今后的阅读有所指引。”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迷人的阅读》这本书。

这位慈祥的老人叫商友敬,编者朱煜用商老的一篇文章作为书的代序,文章的题目是《教师:在读书中生存》。这是篇让人常读常新的文章,

在此文中,商老说:“梁启超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他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 1

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梁启超认为最高的趣味是“学问之趣味”。而学问之趣味又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无所为(wèi)”,即不将读书治学视为一种手段,其本身就是目的,正如孩子的游戏一般,“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体操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

二是“不息”,也就是“上瘾”,把读书治学当作自己的本能。

三是深入地研究 。他说:“你只要肯一层一层的往里面追,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四是“找朋友”,趣味比方电,越摩擦越出。

梁启超的这番话,至今已逾90年,还是新鲜、活泼、有趣味的,也是我所崇信的。

其实我们每一个识字的人,都是通过书本进入知识社会的大门的。只是有的人进大门就停步不前了;有的人入门之后还想深入其堂奥;有的人进入某一房间在角落找个位置就不想动了;有的人到处游览,趣味盎然。我以为,既然进了这一知识的大门,还是到处看看为好,不然的话,枉然来人世一遭,太可惜了。我们教书的人,要多读书,读好书,时刻不停地读书,这才是我们的本分,也是常识性的真理。可惜的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除了教材和教辅材料之外,其他的书基本不读,这是反常的现象。所以我主张: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

之中。这就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读书求知的兴趣。

一是张学青卷。

我很喜欢她的这句话:阅读——生活在别处的最低成本方式。 从书中,看到这个标题,怦然心动。生活总是如此平淡,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总想出去走走,但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牵绊和束缚,幸好有书为伴,丰盈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带着我们看到别样的风景,因为有书,我们的灵魂在路上。

她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满世界都是路,我选择自己的脚步》:“这是一段个人阅读史的回顾。令人沮丧的是,读得越多越发现,你想说的话,在你之前已经有人都说过了。满世界都是路,你很难再踩出地上的新路,顶多选择一下自己的脚步。”

这是她的秘密书架(都是她读过的书),还有她向教师推荐的图书:《种子的信仰》《教育的目的》《静悄悄的革命》《夏山学校》《目送》《公共知识分子的声音:观念的冒险》《美学散步》《谈文学》。

二是冷玉斌卷。

他说:“那个阅读着的自己,正是握着我生命纺线的精灵,我,将永远服从他。”

他说:“读书越多,越发现自身无知。”通过读书,他深刻地领会到英国教育家洛克名言:“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就像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

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教育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的内涵。

他向老师推荐的图书有:《燃灯者》《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孩子的宇宙》《孩子为何失败》《上课记》《做适合人的教育》《回首我们的时代》《三体》。

三是朱煜卷。

他说:“读书是我的生活状态。引导学生读书是我的职责。” 在《当下,我们怎样做教师》这篇文章中提到商友敬老师编的一本书《过去的教师》,书中有这样句子:“过去的教师物质不丰裕不说,世道还不太平,但是他们活得很充实,很自得。为什么充实?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胸中的知识,是真理,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应该传承给下一代的,而不是刻意变成题目化为分数换取文凭的知识商品。”“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认清了这个中国,明白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向往着中国的未来,他们知道自己在中国社会和历史上的位置,当然也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于是他们就站在那里教书,挺直地站着,上对历史文化负责,下对莘莘学子负责──这就是过去的教师,我们的“太老师”们的形象。”

朱煜老师向教师推荐的图书有:《家庭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童年的消逝》《资中筠自选集》《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民主主义与教育》„„

作为本书编者的朱煜老师期盼有更多的同行读完这本书后,会打开一本又一本好书。”

最后我还是想用商友敬老师代序中的内容结尾:“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高,老师们让我们在读书中生存吧!”“既然是站在讲台,而不是舞台,我就不能戴上面具,不能唱别人编的唱词,我要面对自己的学生,说真话,说心理话,说经过自己思考的话,当然也应该对自己说的话负责。我应该怀着惭愧而又幸福的心情,坚守在这小小的讲台。”

上一篇:七年级读书计划下一篇:初中读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