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队伍建设范文

2023-10-21

辅导员队伍建设范文第1篇

1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不少高校只是把辅导员作为最低一层行政管理岗位, 是执行学校的决策、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最低环节。而辅导员真正的工作价值: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生活引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却难以体现。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所带学生人数过多, 管理事务过杂, 工作强度越来越大, 辅导员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均采用按学生比例配备辅导员的制度。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 各高校应按不高于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但随着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激增, 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实际配备比远远超过了这一比例, 一般都在1﹕300至400之间。辅导员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内容。除掉一些传统的岗位职责, 又增加了学生资助、心理健康辅导、学生职业规划等工作内容。作为学校与学生联系的纽带, 辅导员容易成为各种矛盾的中心点, 既要维护学校权威, 又要维护学生权益, 妥善的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 工作难度很大。如此众多的学生, 如此“全面”的事务, 巨大的工作压力让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1.2 很多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仍然不够, 辅导员地位不清晰、工作角色不明确、职责不明确

辅导员兼具教师与干部双重身份, 本意是鼓励辅导员开展工作和以及保持队伍的稳定。实际上却意味着辅导员要承担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责任。在人员短缺的情况下, 辅导员承担一定的行政工作已经成为各高校默认的事实, 成了学校最低级别的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成了学校工作环节中最忙碌的的一环, 被形容为做杂事的“保姆”。任务重、责任大, 这种不平衡导致辅导员承担的责任与享有的权利极不对等, 近乎失衡的边缘, 这是造成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强、留不住人才的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1.3 辅导员工作队伍的不稳定, 人员流动性大

从学历层次来看, 当前各高校对辅导员的学历一般要求硕士生担任, 个别高校还出现了博士生担任辅导员的情况。少数高校有一定的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 更多的高校, 辅导员只能自谋出路。每日陷入纷繁的事务性工作之中, 辅导员疲于奔命, 容易造成职业疲倦。从实践来看, 部分高校对辅导员职责的要求较高, 但在相应的福利保障权利方面却区别对待, 同专业教师相比, 在晋升、培训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缺乏针对辅导员的有效激励措施, 这是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1.4 辅导员岗位进入及考核机制亟需完善, 辅导员工作能力也需要提高

在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性工作之后, 辅导员很多时候都是听从学校指令, 导致自主性差, 能动性发挥不够。加上考核机制都是处理了多少次危机、有没有发生重大事故等一些硬性的简单指标, 谈不上对辅导员的工作激励。学生工作看似简单, 实际上没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辅导员非常困难。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各方面都保持高度的关注, 往往成为最早接触新事物、新观念的群体之一, 这就需要辅导员不仅要具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 而且要掌握诸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法探讨

长期以来, 对高校评价的高低局限在师资力量、科研状况、就业率等硬性指标的统计上, 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育关注度不高。目前,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和支持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 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1 明确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和职业目标, 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和工作压力

学生工作呈现事务性、繁琐性的特点, 应该及时完善和规范一些新的工作制度, 将辅导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同时, 还要真正理解辅导员工作的难处与重要性, 而不能一出现危机事件, 就将责任完全转嫁给辅导员。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辅导员绩效评价机制, 不宜只以就业率高低、出没有出学生事故等一些低级别的标准来进行评价。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问责机制, 帮助辅导员减轻工作压力, 保持心态的健康和活力。

2.2 培养辅导员工作的价值感, 关心规划辅导员个体的职业发展道路

要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进入、退出和提升机制, 努力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高校要把辅导员队伍作建设真正落实到学校发展规划中, 真正关心辅导员的个人职业规划, 给予辅导员充足的晋升和发展空间。在辅导员的任职状况和发展方向等环节建立健全制度, 以达到稳定辅导员队伍、强化工作能力的效果, 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自豪感和满意度。只有辅导员本身认同这个职业, 甘愿从事这个职业, 才能使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顺利达到目标。

2.3 定期对辅导员进行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 创造辅导员完善自身素质的工作环境

为了提高师资比例, 不少高校在引进辅导员时, 越来越多的要求与学校开办的专业相关或相近。事实上, 单一的知识结构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工作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还成为制约因素。作为学生事务处理方面的专家, 辅导员在知识构成上更应该是“杂家”。知识面要涵盖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 如组织培训、实践考察等, 鼓励辅导员继续学习, 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 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 使其在思想认识、专业水平上进行提高, 成为学生真正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总之, 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想真正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绝非易事, 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摘要:大力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进程是高校加强自身建设、重视学生工作的重要举措。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经有多年历史, 但是由于实际情况制约, 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还是面临着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一些具体情况的分析, 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工作,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 毛建平.论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史与职业化研究[J].教育研究, 2009 (6) .

[2] 郑琼英.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方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8) .

[3] 孙月琴, 何龙山.论新形势下高学历辅导员队伍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辅导员队伍建设范文第2篇

1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现状

1.1 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高等辅导员, 不仅承担着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还包括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工作, 这就要求辅导员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然而, 目前许多高校辅导员, 知识结构单一, 相应的政治理论知识更加谈不上, 留任后经过短期的匆忙培训就上岗了。辅导员工作对象都是年轻人, 许多高校都会选择年纪较轻的人员担任, 年轻人与年轻人的心理相仿, 便于交流, 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学生多数需要的是指导性的帮助, 年轻辅导员阅历少, 没有丰富经验的辅导员是很难胜任的。

1.2 队伍流动性过快

高校辅导员似乎是一种“过度性”的职业, 大多数人会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发展前途, 没有奔头, 以至于许多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一上任不久便开始为换岗发展跳槽做准备, 辅导员的岗位只是他们一种积累工作经验的平台和跳板。这给将要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接班者心理上带来很大的震撼, 也会恶性循环的影响到新上任的辅导员。

1.3 辅导员工作繁杂

辅导员作为高校队伍的“特殊群体”, 他们的工作介于党政之间又属于教师队伍中的一员, 一直处于多头管理之中。学校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都可以随时直接的布置任务, 而辅导员所在的系院又常常从自身的工作角度出发, 分派给辅导员众多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事务, 有时候还兼有一些教学任务, 这使得辅导员整天忙于繁琐事务。久而久之, 辅导员就慢慢陷入了繁杂琐事的圈子, 沦为纯粹事务的附庸。

1.4 辅导员地位不高

在高校教师群体中, 辅导员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他们没有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 不像其他教师那样有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和充足的时间经历去搞学术研究, 所以很难评职称;而在高校, 待遇、福利、住房、工资和职称挂钩是非常紧密的, 辅导员没有职称, 待遇过低不仅导致学生对辅导员的另眼相看, 也会导致辅导员产生自卑感。

2 辅导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2.1 德育教育作用

德育教育工作应该始终将以人为本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以学生的集体主义行为为基础,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的。

2.2 班级组织管理作用

辅导员是班级学生的教育者和组织者, 对班级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 对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组织管理好班级, 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浓厚的学风, 让学生在班集体中, 不仅能感受到班集体的力量和温暖, 以及同学之间的友谊, 而且可以从辅导员的处理班级事务的工作过程中得到启发, 学到方法, 提高综合素质。

2.3 综合协调作用

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和”。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处理任何事情都需要协调沟通, 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更需要沟通和协调。辅导员在班级工作中的协调作用外, 更要注意协调班集体与班级外各种关系的协调, 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 寻求班级发展的机会。

2.4 系统指导作用

辅导员担负着对学生全方位的系统指导作用:在思想上要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远大的理想;在道德品质上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高贵品质;在班级管理上形成刻苦钻研、互助互学的学习气氛, 树立团结友爱、努力拚搏的良好班风,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个方面

3.1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高校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使辅导员更加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 学习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真正做到政治敏感性强, 是非观念强, 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袭。同时要引导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 不断探索新思路, 创造新方法, 真正把自己置身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实践中。

3.2 加强业务能力建设

做好辅导员工作, 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 更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 一是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到工作中去, 提高工作特色和能力。二是提高协调办事能力。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严谨细致, 把握好分寸, 把事情办稳妥, 办周密、办扎实。三是注意探讨辅导员工作规律。辅导员工作是个系统工程, 有它自身的特点和工作规律, 辅导员必须多思考、多总结, 善于在工作中把握和探讨其特点和规律, 按照规律抓工作,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加强制度建设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把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渗透、体现于辅导员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中, 做到用制度管事, 用制度管人。要牢固树立纪律意识, 把制度转化为照章办事的自觉性。一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不断完善工作流程, 做到职责分明, 工作有序。二要按照零差错的目标, 进一步规范各个环节的工作, 细化任务, 明确责任。三要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 保证工作做到实处。

3.4 加强作风和廉政建设

一要弘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作风。爱岗敬业, 任劳任怨, 热情服务, 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 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二要弘扬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强化效率意识, 要雷厉风行, 立说立行。三要弘扬意识距进、开拓创新的作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 在开拓创新中实现各项工作的高层次、高质量和高水平。四要弘扬团结协作、文明和谐的作风。努力营造和谐、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 营造风正气顺心齐的工作局面。

总之, 和谐校园建设,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断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辅导员要真正树立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从思想上把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任务与自己的职责紧密地联系起来, 切实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工作定位, 积极投身到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各项工作中去, 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 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辅导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辅导员, 是大学生在高校成长最直接的引导者, 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任。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目前高校辅导员现状, 势必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以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

辅导员队伍建设范文第3篇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一)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辅导员有专职与兼职之分, 无论哪种类型的辅导员, 其中有一项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当前社会迅猛发展的现状, 大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感受到社会的变化, 有可能在思想方面出现问题。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辅导员需要时刻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二)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完善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管理

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学校制度的制约, 但是当前社会发展迅速, 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 许多外来的思想等传入国内, 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日益丰富多彩, 离不开辅导员的指导与帮助, 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据调查, 部分社团、学生会等工作主要由辅导员负责, 这就保证了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另外, 当前高校辅导员日趋年轻化的特点也为高校教学与管理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有利于建立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 推动学生工作的开展。总之, 高校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伴随当前高校的扩招与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 原有的辅导员队伍发展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 因此, 近几年高校采取了各种招聘方式, 充实高校辅导员队伍。总体上, 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包括数量方面和质量方面,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 专业程度不高, 难以满足需要

伴随高校的迅速发展, 辅导员规模与实际的需要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这是数量的问题, 从质量上分析, 则表现为专业程度不高。所谓专业化指的是某项工作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承担。辅导员应该是一个专门化的职业, 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等知识储备。但是在对当前辅导员队伍的调查中发现, 除了少部分近几年刚刚招聘到的少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辅导员外, 辅导员的专业比较杂乱, 并未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必备理论的学习,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缺乏理论依据与正确判断等。

(二) 工作任务繁重, 提升空间有限

除了教学工作, 高校剩下的几乎全部是学生工作。高校学生工作主要包括评优评选、党团建设、困难资助、应征入伍、学生组织等, 这些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辅导员的参与和指导, 以此确保各项工作进行中的公正性。学生的方方面面几乎都与辅导员有关, 这也就增加了辅导员的责任。辅导员平日里工作繁忙, 用于读书、研究的时间很少, 这也限制了辅导员的发展。再加上相关制度的欠缺, 影响到辅导员工作的提升与发展。

(三) 岗位界定模糊, 实际管理乏力

自1952年国家在高校设置政治辅导员以来, 不少高校陆续建立了辅导员制度。最初, 辅导员的任务主要是政治工作, 而后向思想政治教育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增加了心理辅导、职业辅导等工作。从这一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并不是特别明确, 更多的是依据规定执行。有的高校辅导员承担着教学与管理双重任务, 在管理方面缺乏部分的威信, 影响工作的开展。

以上问题的出现具有传统历史因素的影响, 也有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相关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原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忽视、辅导员队伍培训与提升的缺失、工作对象的新特点等, 这些为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三、新时期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 明确专业需求, 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明确了辅导员的职业定位,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职业定位, 可以对辅导员这一岗位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 包括专业要求、学历要求、实践要求、思想道德素质要求等, 从各个方面严把标准, 以高要求进行辅导员的招聘。根据高校原有的辅导员队伍结构设置科学合理的招聘要求, 优化辅导员队伍建设, 为新时期的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当辅导员招录之后, 后期的培训仍然很重要。社会在发展, 辅导员原有的知识结构在今后的工作中未必适应发展的需要, 这就离不开后期的学习。从辅导员自身来讲, 应该加强自我学习, 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提高业务素养。从高校的角度来讲, 应提供有利的平台, 先培训、后上岗, 做好岗前培训;开设专门的辅导班, 做好在岗培训等。同时, 为辅导员提供研究、实践的平台, 并作为考核的依据, 推动辅导员素质的提升。

(二) 完善选拔机制, 谋求辅导员发展空间

鉴于目前高校辅导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应树立开放性的观念, 建立更为公正、合理的工作机制, 尤其是人才的选拔机制。为了给辅导员更多的自我提升空间, 学校需要进行科学的工作安排, 为辅导员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为了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必须拓宽辅导员的发展空间。高校首先需要寻求对辅导员发展有利的政策支持,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一, 进行发展的关心。辅导员随着经验积累, 大部分走向了行政的岗位, 有一小部分则倾向于向教师科研岗位转变。因此, 高校应将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储备干部或科研人才储备, 对于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 可以根据学校需要和辅导员自身情况进行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转变, 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第二, 进行生活的关心, 以合理的考核为依据, 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待遇。总之, 面对当前辅导员后期发展空间有限的问题, 高校应做出相应的制度调整, 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 明确职业定位, 理清辅导员具体职责

高校辅导员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这以职业定位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提供了方向。面对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过多过杂的现状, 高校需要制定有关辅导员工作内容等方面的规定, 确定辅导员的具体职责所在, 适当减轻辅导员的重担。同时,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 需要以身作则, 严格规范自身行为, 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自我威望, 为管理的有效与高效提供便利。因此, 应建立高校辅导员专职化的制度, 加快辅导员专业化的速度与进程, 理清辅导员的具体职责, 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 不断引导大学生发展进步。

四、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面对当前大学生的新特点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加强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做出共同努力的过程, 辅导员需要提升自身素质, 高校需要为辅导员队伍的提升提供保障, 社会需要对辅导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国家需要制定更加详细的规章制度, 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 不断调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充满生机活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 实现学生工作的良性发展。

摘要: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日常性学习生活管理等作用, 是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大学生呈现出新的特点, 对高校辅导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出现的专业程度不高、工作任务繁重、提升空间有限、岗位界定模糊等问题, 需要加快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明确辅导员的专业需求, 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完善辅导员的选拔机制, 为辅导员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 为大学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

参考文献

[1] 陈安琪.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评《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新闻战线, 2018 (23) :162.

[2] 耿赛.浅析新时期高校“90后”辅导员队伍建设[J].现代交际, 2018 (22) :200-201.

[3] 闻羽, 甘宁.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全周期”建设体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8 (5) :106-109.

辅导员队伍建设范文第4篇

近年来, 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 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和措施, 鼓励和支持辅导员队伍的发展, 但在辅导员队伍发展建设的过程中, 辅导员工作职责划分不明确, 未来发展道路迷茫, 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严重阻碍, 严重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 有必要在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展开论述, 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详细说明。

2 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出现的问题

2.1 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程度低, 流动性大

目前, 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非常大, 职业化程度较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很多人认为辅导员是高校管理的一个临时性岗位, 并不是一种可以让人一生从事的职业, 没有社会认同感。

2.2 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单一, 专业化水平低

知识经济时代, 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单一, 表现在:从事辅导员职业的新人没有经过专门人员进行的专业培训, 在工作中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有相当一部分不是思想政治专业的毕业生, 而是各专业优秀毕业生直接留校或者是从其他高校引进的优秀毕业生, 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方面的学习, 缺乏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面对新形势新为题解决方法单一, 分析问题能力较弱, 对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够敏感。

2.3 辅导员队伍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专家

我国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 本科生想转岗到教学岗位或者行政岗位, 还有的想继续深造, 研究生又不愿意放弃自己所学专业, 因此, 辅导员岗位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一个阶段, 一个跳板。这就造成了人心的浮躁和功利, 辅导员职业成为一个过渡, 没有得到重视。另外, 由于我国没有辅导员培训、晋升的相关制度和程序, 很多人在做了多年辅导员以后不知道自己还能够做些什么, 以后的发展道路在哪里, 这些原因都是造成辅导员队伍比较年轻, 没有专家的原因。

3 辅导员队伍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

3.1 辅导员职业进入门槛低, 队伍成分复杂, 不够专业化

辅导员职业进入门槛低是指, 高校辅导员入职门槛标准不一, 本科毕业生、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从事辅导员工作。曾经有学者进行调研, 发现, 从事辅导员工作中, 具有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结构的人仅占13.4%, 其他非相关学科和专业占到了86.6%。因此,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就是要进行相关背景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学习, 提升辅导员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更加有效地应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2 辅导员工作纷繁复杂, 大部分辅导员忙于日常事务的管理中, 没有时间进行科研

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 工作对象更是个个生动的个人, 每天每时每刻都可能有新情况发生, 往往是出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很多辅导员都有这样的感觉, 每天充当各个部门的办事员, 疲于奔命, 不胜疲惫, 因此, 很多辅导员虽有心进行科研, 奈何时间不够、精力不足, 时间不够。而有的辅导员工作热情高涨, 却没有科学的工作方法, 常常是“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 缺少科学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3.3 高校缺少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及晋升程序和制度, 没有把辅导员职业当成一种终身职业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 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辅导员入岗前培训, 很多辅导员入职初期感到非常迷茫, 面对突发的各种情况不知所措。辅导员在熟悉了工作环境以后, 由于工作找不到方向, 很多人把辅导员作为一个过渡性职业, 依旧想转岗到专业教师的岗位。另外, 如果辅导员在待遇上能够同普通教师一样, 有相应阶段的晋升标准和程序, 有相应的制度出台, 那么很多辅导员也会一样在工作岗位上严守职责, 努力奉献。

4 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对策

4.1 尽快研究制定辅导员职业标准

国家应该尽快制定辅导员职业标准。这一标准要体现出辅导员职业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要有专门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有了辅导员职业标准, 就使得辅导员职业变成和专业教师一样, 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建立辅导员职业标准, 有利于将辅导员的地位向终身、长远的观念转变, 是加强辅导员队伍终身职业的认识转变的重要依据, 辅导员职业标准应当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和育人教育为导向, 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核心, 使国家标准成为以辅导员职业必备能力的基础。

4.2 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发展的长效机制

首先, 要充分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多面性等特点, 建立专门的针对辅导员的职称评审办法, 纳入学校的职称评审制度。其次, 必须切实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相关待遇。可以把辅导员工作绩效划分为多个模块, 提高辅导员的物质生活待遇水平, 为辅导员发放业务学习费、手机费等, 为住校值班的辅导员发放加班费、设置岗位津贴等, 保证他们的收入水平与专业教师一致。第三, 进一步完善辅导员提拔任用机制。各高校行政应根据工作需要, 从辅导员队伍中选拔德才兼备的辅导员升入各级领导岗位。

摘要:通过研究指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是:非职业化与非专业化,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 职业化程度较低;第二,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知识结构单一;第三, 辅导员队伍中思想政治专家匮乏;辅导员自我评价低, 社会认可度不高。提出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是:制定辅导员职业标准;完善辅导员业内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辅导员工作的支撑学科建设。

辅导员队伍建设范文第5篇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从定义上来, 我们可以将精细化管理看作是一种文化或者是一种理念, 这一理念最初来源于日本的丰田公司, 主要是要求分工精细化, 服务精细化的现代化工管理, 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管理的资源消耗, 减少管理所消耗的成本, 所以在精细化管理中, 主要强调管理的规范化, 管理的精细化以及管理的个性化, 同时还要落实好各级管理人员的分工责任, 明确职责内容和权责范围, 注意管理的细节和过程, 做好管理的基础工作和落实[1]。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而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中, 更好应用并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建设效果, 帮助高校辅导员老师找准自身的职业定位, 使得辅导员工作可以有序地进行下去, 能够解决好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疑惑, 让辅导员教师可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责任感水平, 避免出现职业倦怠感, 拓宽辅导员教师的升职晋升渠道, 让辅导员的教育价值更好地发挥出来, 从而大幅度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执行能力, 减少过去学生工作中容易出现的“人情”问题, 在和学生讲道理的同时, 更要讲规则, 进而提高学生工作的管理水平, 健全并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结构。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精细化管理原则

1、人性化原则

在对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精细化管理时,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性化的管理原则, 也就是要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 考虑到每位学生、每位教师的意愿和感受, 同时也要把辅导员个人的发展和整支队伍的建设结合在一起, 实现人的综合发展, 当遇到问题时, 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而不是让矛盾进一步激化。

2、数据化原则

而数据化管理原则, 就是要用数据说话, 用数据来作为规范的执行标准, 例如辅导员教师在制定每学期的工作计划表时, 建立各级学科建设的发展目标时, 都是需要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来支撑的, 从数据统计的结果中, 能够清楚地看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并且可以将考核的数据结果作为辅导员的绩效考核依据。

3、程序化原则

所谓程序化的管理原则, 主要指的是要按程序办事, 要求辅导员能够知道自己的工作重心, 严格按照规定的工作流程来执行, 重点负责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同时也让其他部门都能够配合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从而提高辅导员的教育工作质量[2]。

4、操作性原则

操作性原则可以说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 主要是要让所制定的规则拥有可执行操作性, 将辅导员教师所负责的任务细化, 对于辅导员工作的实施有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 在落实学生工作时, 具体的操作方式是什么, 都要求注意提升配套建设工作的可执行操作性。

5、标准化原则

而通过精细化管理中标准化原则的实施, 可以让高校辅导员建设的内容有一个统一化的执行衡量标准, 有一个专门的辅导员队伍成立标准, 让每一位辅导员教师都能够明确自己所负责的工作范围, 明白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要求, 通过标准化管理规范的建立, 让整个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也变得更加规范而统一。

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策略

1、重视全员的参与性

如果想让高校辅导员队伍精细化管理策略得到更好地实施, 还是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重视队伍中全体成员的参与性, 关注辅导员的个性化发展, 进而激发辅导员的创新创造能力, 像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体系的制定, 需要有辅导员的看法和建议, 让辅导员可以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2、优化辅导员队伍的师资结构

其次是要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师资结构, 使得队伍的建设变得更加合理, 通过分类培训的形式, 培育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团队, 不同专业要选择安排不同类型的辅导员, 在对辅导员进行组织培训时, 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培训要求来进行, 同时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负责人, 尽量保证团队建设的完整性[3]。

3、健全高校辅导员队伍长效激励机制

再次是要通过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建立, 来让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渠道变得更加完善, 给予辅导员与自身相匹配的薪资福利待遇, 另外像是高校辅导员选聘制度, 年度考核工作制度, 都要有一个长效的责任管理机制, 从而保证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4、加强各级职能部门的精细化管理

在完善高校内各级相关职能部门精细化管理工作时, 还需要健全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监管机制, 职能部门要能够打入到辅导员队伍的内部, 例如在对高校辅导员年度工作结果进行考核时, 还是要从学生工作的实际角度出发, 听取学生和其他教师的工作指导意见, 从各方面多个角度来评价辅导员教师的工作成果。

5、创新管理工作办法

在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实施现代精细化管理时, 还可以创新管理工作办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 比如说利用现代化智能通讯软件, 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的方式, 加强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实时沟通性, 拉近辅导员教师同学生之间的距离, 提高了辅导员工作的管理水平。

五、结论

综上所述, 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那么在今后的辅导员队伍精细化管理建设中, 还是要重视高校全体辅导员的管理参与性, 优化辅导员队伍的师资结构, 健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长效激励机制, 加强各级职能部门的精细化管理, 创新新媒体管理工作办法。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 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提出, 正好可以促进并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为此, 本文将主要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精细化管理原则以及精细化管理策略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吴迪, 朱昌平, 钟汉, 张金波, 张学武.精细化管理促进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10) :242-245.

[2] 刘景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精细化管理[J].三明学院学报, 2013, (01) :91-95.

上一篇:教育辅导下一篇:辅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