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范文

2023-09-06

档案管理范文第1篇

(一) 档案收集归档。传统档案收集归档是将有查考价值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后按照类型、来源、内容、形式进行分类组卷。归档时间通常分两种, 行政类文件一般为第二年上半年归档, 科技类文件项目结束后即可归档。传统档案收集归档初期工作量较少, 非常直观, 易于辨认, 但材料归档周期长。电子档案接收归档比传统档案管理稍复杂, 档案管理人员在接收到文件的第一时间或一定周期内对文件进行编号、标注分类、标注主题词等, 电子档案生成后利用局域网或互联网传输给档案上级管理部门或存贮。电子档案归档与传统档案管理相比多些工作量, 不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保证档案的完整性, 而且更利于档案管理的下个环节的工作, 而且文件归档的周期短, 档案信息的时效性更佳。

(二) 档案鉴别整理。传统档案价值鉴定其实在归档前已经开始了, 归档前文件材料已经进行了资格审查, 并逐份逐页地审查文件以判明其保管价值和保管期限, 归档后还需进行价值复审。传统档案鉴别过程复杂且严格, 最终档案记录的信息质量比较高, 不过也因此, 档案数量会受限。电子档案会从内容和技术两方面对其保存价值进行判断和预测, 对于电子文件来说, 技术状况与文件的真实性、可读性、应用性范围密切相关, 可对其保存价值发生直接的影响, 因此除了按照传统档案鉴别原则对其内容评判外, 还要对其可读性、有无病毒等方面进行技术分析。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角度的调阅查询整序, 档案鉴别整理的整体工作效率会比较高, 相同时间内处理的档案量会大很多, 档案的信息质量不如传统档案高。

(三) 档案存贮。传统档案管理和电子档案管理最明显的差别之一是档案存贮方式。传统档案存贮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而且以上投入还是持续性的, 这不仅仅是资源上的消耗, 随着时间变化, 档案不断累积, 新旧档案的融合、旧档案的应用也会受到影响。电子档案形态多样化了, 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都可以单独或相互搭配成电子档案的内容, 这就造成了电子档案的多媒体集成性, 使电子档案比纸质档案更加全面、形象、生动。而这些电子档案的储存形式如光盘、缩微胶片、磁盘都具备了存储密度大、容纳信息量多、记录速度快、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所需存储空间小, 有效地节约了档案占用的空间。 不过电子档案具有特殊的重复性和可逆性, 可进行无痕迹修改。这个特性便于纠正档案归类录入时的错误, 但难以保证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在这方面, 传统档案管理反而有优势, 传统档案更改会留下痕迹, 而且更改流程繁杂, 倒能更好保存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四) 档案应用。在档案应用方面, 电子档案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传统档案由于物理限制, 查询翻找某份档案的工作量大, 而且需要到当地的档案藏馆, 且一份档案只能被当时接触到的人浏览。电子档案则没有这些限制, 网络上传递电子档案的时间是按秒计算, 不仅信息传输速度较传统档案管理有大幅度提高, 而且不受空间的限制, 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设备能够实现公开档案的多人群多地域的访问。但是电子档案是将信息数字化, 它有着对设备的依赖性, 必须满足其运行条件。而且它并非是直读的。传统档案应用则没有运行条件, 接触到即可浏览。

二、从操作内容分析传统档案管理与电子档案管理的利弊

(一) 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传统的纸质档案鉴别审核严格, 一旦形成内容和形式基本不再变化, 保管得当, 原始性和真实性容易保证。电子档案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数字化信息易于删改变化, 载体多样, 单从内容、形式和载体特征难以确定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而且档案电子形式生成的由实态变为虚态的档案, 转化的操作过程稍有失误即会导致档案信息失实, 信息内容出错的概率和机会远高于传统档案。

(二) 档案管理的操作性。传统档案归档、整理、应用全为实体人工操作, 工作量繁杂庞大。电子档案管理以先进的信息技术, 而且现在有很多信息处理软件, 这对于批量处理信息大有帮助, 大大降低了同任务下档案管理的工作量。不过, 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方式与传统档案管理相比更为专业化, 它对管理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要求。操作人员不仅要有档案管理的专业技能, 还要有计算机及多种软件的操作技能。

(三) 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传统档案文件材料多为纸质, 需防水防火防虫防蛀。如果措施完善, 不出意外, 能很好地保证档案的完整性。电子档案是数字化信息, 没有上述存贮安全隐患。但电子档案存储载体多, 数据程序复杂, 部分程序出错易影响整个档案信息库的安全性。此外, 应用信息技术, 就不能完全避免计算机的安全隐患——病毒和网络攻击。公开档案的开放浏览端口也可能成为非法篡改档案的入口。因此, 电子档案管理虽没有传统档案管理的物理担忧, 但需要从计算机技术方面加强防护, 以保证档案的安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档案管理形式有所变化, 电子档案管理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兴起的档案管理形式。本篇文章从操作环节和操作内容上对传统档案管理和电子档案管理的利弊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传统档案管理,电子档案管理,利弊

参考文献

[1] 乔芳.论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管理的共性与异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14) :81-82.

[2] 戎雪.浅谈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电子档案的管理[J].大陆桥视野, 2015 (12) :46.

[3] 俞延梅.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的发展刍议[J].经济师, 2012 (3) :234-235.

[4] 叶晓琳.传统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的理念思考[J].兰台世界 (中旬) , 2013 (3) :13-14.

[5] 赵晖.城建电子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异同分析[J].城建档案, 2012 (7) :38-39.

档案管理范文第2篇

现阶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档案管理不仅仅在各种企业中占领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于大学档案管理也起到很大的影响。在学校中应用电子档案管理能够很方便的储存学生的信息, 方便别人查找管理, 为学生后续的档案管理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提供更加快速的传递方式。所以电子档案管理应用在大学档案管理中, 不仅能够方便学生信息管理, 而且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和影响[1]。

二、电子档案管理的优点

(一) 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信息处理方面, 计算机对于人类有很大的帮助, 毋庸置疑, 计算机相比于人类有着更大的优势, 所以在电子档案管理方面能够不断地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提高整体的工作质量。在传统的大学档案管理工作中, 需要工作人员用笔进行抄写, 利用的是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这些工作虽然要消耗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但是对于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随着电子档案管理的不断推行, 利用这一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效率,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大学档案进行管理和存储教学生的信息准确的录入到计算机中, 从而使得档案录入和管理变得更加的简单、可靠, 这有利于学校庞大的档案资源管理。

(二) 降低档案管理的成本

很多大学在之前的档案管理中利用的是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 而且需要的成本也非常的高, 对于学生信息的存储也不够准确。但是, 采用电子档案方式之后, 在保存方式和保存环境上, 都比之前成本有所降低。纸质档案的保存对于环境和温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过于潮湿和干燥都对于档案资料的管理十分不利[2]。而采用电子档案管理, 不仅能够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而且能够避免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损坏。如此一来, 资源就能够在一个比较安全的条件下长期的保存, 从而降低了档案管理的成本。

三、大学档案管理的意义

教育的不断发展使得许多大学的招生人数在不断的增加, 这就给大学档案管理, 提高了难度, 学生的档案要如实的记录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大学档案管理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数量多、数据多, 电子档案管理的应用可以不断的规范管理方式, 所以也能够尽可能的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

大学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有许多的意义。首先, 大学生档案管理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十分的重要, 学生的档案可以如实的反映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 让老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方面的培养和教育。电子档案管理的建立能够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竞争意识, 对于之后学生的工作有十分重要影响。通过电子档案也可以让许多的单位和企业了解优秀人才的全部情况, 有利于学校的人才培养[3]。其次, 大学档案管理为大学发展提供了服务, 学校可以从学生档案中获得许多的学生信息, 并能够从学生档案中发现教育的问题, 为学校及时的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找到方法, 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大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档案管理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逐渐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当下电子档案已经成为了大学档案管理中的重要方式, 给学校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 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电子档案本身存在的问题

虽然电子档案运用使得学校的档案管理更加的方便, 快捷。但是由于当下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安全问题也随处可见。一旦网络方面出现问题, 电子档案中的信息就会被盗取, 就会泄露大量的学生信息, 对于学生造成一定的伤害。对于学校也会造成很大的损失[4]。

传统的纸质档案出现问题, 容易被人发现, 并且容易修改, 但是电子档案中如果出现错误, 就会影响之后所有的数据, 并且这一错误还不容易被人发现。如果工作人员工作不仔细, 就很容易造成数据方面的错误, 这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会影响学校的整体工作以及学生的信息安全。

(二) 制度管理方面的问题

很多大学在档案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由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比较低, 所以很多高校在换成电子档案管理方式之后, 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就是和之前一样, 没有达到很高的重视程度。很多大学管理人员对于自己的职责不清楚, 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对于档案的整理内容也不够清楚, 从而使得许多的内容有重复, 缺漏的现象, 直接的导致了工作效率的下降和工作质量的下降。还有一方面的问题是学校对于大学生档案管理不够重视, 许多的管理人员工作情绪懈怠, 导致管理工作中会出现各种问题, 影响学生信息的录入和传递。

五、大学档案管理的改进措施和策略

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方式虽然相较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有很大的方便之处, 但与此同时, 它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如果不加强改进, 会对学校的档案管理造成很多的问题, 不利于学校整体的工作质量的提高。

(一) 不断提高电子档案的安全

大学档案中包含学生许多隐私的信息, 所以学校对于学生档案有一定的责任, 要保护好学生的档案信息。但是网络安全问题处处可见, 所以要不断的加强电子档案的设备以及网络安全, 对于存储电子档案的计算机, 要做到安全的保证。电子档案存储, 计算机不能够再作为其他的设备使用, 以免造成数据的丢失, 并且对于计算机设备要定期的进行检查, 保证数据能够安全, 准确。一旦出现数据损坏, 要使用备份的数据一, 防止造成严重的损失。要通过各种网络防火墙等安全措施来加强网络安全的管理, 避免数据出现泄漏的问题。

(二) 规范管理流程

档案管理工作的流程十分的复杂, 所以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 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于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及时的检查, 从而保证信息的安全性。不断的规范管理的流程能够防止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出现失误, 如果出现失误, 也尽可能的及时发现并迅速改正, 从而不影响后面的工作进度, 保证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也要不断的培养, 不断地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和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管理制度更加的完善, 才能够促进大学档案管理的工作开展。

(三) 不断地培养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

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对于学生信息担任着重要的责任。学校要不断的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对于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思想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对于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从而让他们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 明白自己的职责。在工作中才能够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才能够更加的仔细认真。

六、总结

总而言之, 大学生档案对于大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尤为的重要。所以对于大学生的档案高校应该严加的管理, 并提高重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电子档案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 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学校要采取更加适合的措施和方法, 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从而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 加强学校的建设。

摘要:近几年以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 电子档案也逐渐被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之中, 在各个行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对于学校发展十分的重要, 但是现阶段, 许多大学对于档案管理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学校要不断的加强对大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不断的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和职业素养, 将电子档案管理应用在大学档案管理中能够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使得工作更加的方便快捷, 更好的服务学校、服务社会, 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电子档案管理,大学档案管理,应用

参考文献

[1] 侯艳琼.浅析电子档案管理在中专学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办公室业务, 2012 (11) :91-92.

[2] 吉顺霞.电子档案管理在高职院校的应用分析[J].办公室业务, 2014 (7) :122-123.

[3] 葛清梅.电子档案管理在中专学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史志, 2015 (3) :85.

档案管理范文第3篇

1.1 管理对象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 档案以文字材料为主, 多数是纸质材料记录的文字档案。随着时代的发展, 档案载体不断发生变化, 早已打破了传统的印刷文献一统天下的格局, 先后出现了磁带、胶片、光、电介质的档案,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普及, 虚拟档案走进了人们的生活领域, 档案信息资源收集范围更加广泛, 内容更加丰富, 门类更加齐全。得现有效案管理人员能力素质要求的美国档案和博物信息杂志编辑D·比尔曼说:“未来的虚拟档案不再用收集、保管和提供现场检索的办法来管理, 而是用控制有关文件信息及其利用的方法来确保它们的保存、处置和利用。”

档案存储介质和内容的多元化, 要求档案管理业务人员拓宽知识领域, 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加深对自然科学、历史、社会与人文科学、图书学和情报学等学科的学习, 较为熟练地掌握现代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 才能与档案管理对象的变化相适应。

1.2 管理目标发生变化

传统档案管理目标是以收集为主, 应用范围相对较小, 随着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档案的经济价值、市场价值逐渐显现。过去由于档案信息内容少、查询手段单一、审批过程繁琐, 多数档案材料从建档之时, 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需求的单位和个人也存在畏难情绪, 能不申报尽量不申报, 能不查尽量不查,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档案资料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档案资料种类的增加, 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审批查询手续的规范, 以及人们对事物真实面貌的探求需要, 档案逐渐体现出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档案管理人员也从保管员变成了服务员, 这就要求业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 深入调查研究, 了解信息需求方向, 确立“用户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

1.3 管理实践发生变化

当今社会法治建设日渐完备, 单位和个人依法办事的观念不断增强, 原来简单的行政审批已经由法治程序审批取代, 信息查询与获取更加规范, 公众服务类信息更加丰富。同时, 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是在档案管理中必须引起重视的一项重要方面, 规范精神财富和智力成果的使用秩序, 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 档案管理人员要掌握较为全面的法律知识, 加强知识产权法的学习和研究, 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产权素质, 在严守保密规定的同时, 依法按程序为公众提供服务。

2 理论先行, 合理构建管档人员业务能力标准体系

构建现代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标准体系, 必须以档案工作客观需要的合理的内在知识为需求, 要融思维方式、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广泛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于一体, 才是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

2.1 业务素质要系统

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档案事业的发展, 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因此, 业务素质是档案管理业务人员能力素质考评的主要标准。做一个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 要系统学习档案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掌握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的技能, 熟悉档案工作的政策、法规、标准、范围及职能, 还要具备一定的统筹管理能力, 同时为做好档案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还应有广博的科学和文史知识。

2.2 法律意识要确立

档案管理是一项法规性很强的工作, 《档案法》对档案管理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档案查询、使用的范围、方式, 涉及到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也做出界定。相关人员要增强档案法律意识, 坚持依法行政, 推进依法治档。是否具有牢固依法管档的意识, 应该成为考评管档人员能力素质的标准之一。

2.3 服务水平要跟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社会和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 档案工作人员应提高服务意识, 在服务方式、服务机制、服务手段等方面不断完善和提高, 改变“等客上门”的传统服务方式, 积极主动开展档案信息的特色服务。只有服务水平跟上了, 才会有档案信息使用需求。因此, 服务水平也是管档人员素质组成的重要标准。

2.4 研究开发要深入

长期以来,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收、管、用”的模式下形成“重藏轻用”的局面。面对这种状况, 如何使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走出传统模式, 是我们档案工作人员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要借鉴国外档案开发利用的先进做法, 在档案资料深入研究和利用上做文章。因此, 注重对现有档案资料的研究分析, 也应该是管档人员一项必备素质。

3 学用结合, 切实做到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知识经济时代是学习的时代, 在这个学习的时代里终身教育成为永恒的主题。根据需要培养人才和让人才在实践中成长, 是提高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做到“因人施教, 对症下药”, 避免盲目性、随意性。

3.1 继续教育是提高的根本途径

做好现有人员继续教育, 通过专业学历教育、在职教育、岗位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培训等方法, 是提高整体能力素质最根本的途径。学历教育目标明确, 课程设置系统, 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水平;在职教育针对性强, 本着缺什么补什么, 因个人工作性质不同进行学习, 是提高档案业务人员业务知识的有效方法;岗位技能培训侧重于岗位所需理论和技能训练, 为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提供了可能;资格认证培训, 能够使业务人员一方面获得从事档案管理的专业资格, 另一方面学到相关的业务知识。

3.2 引进高素质人才是提高的有效手段

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 也符合我国现有的人才发展战略。现在国内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开设了相关专业, 培养高学历档案管理人才。只要做好引进把关, 在岗位上锻练, 在工作中磨炼, 在课题中锤炼, 就一定能优化业务人员的整体结构, 促进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3.3 层次化是综合素质合理化的体现

档案管理业务人员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 必须从低到高, 由几个不同层次的组成。层次化反映了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横向和纵向联系上的客观要求。就构建群体知识结构来说, 不同岗位对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就不同, 在构建知识结构过程中应该要区分不同层次, 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档案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应该以时不我待的工作姿态, 做好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 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本文以现代科技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为出发点, 研究探讨了新时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新要求, 提出了构建新的档案管理业务人员知识结构标准体系, 并对提高业务人员能力素质的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档案管理,知识结构,研究

参考文献

[1] D.比尔曼《虚拟档案》.

[2] 王永平.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品位.

档案管理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职业病。其主要表现为档案管理人员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处于一种衰竭状态。文章分析了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部分主要原因,并从绩效考评的角度来探讨解决职业倦怠的方法,从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绩效管理

一、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症状

职业倦怠是1974年由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近年来,其研究的触角已伸向了档案管理的领域。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可描述为:档案管理人员对所从事的工作在没有兴趣和缺乏动力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身心疲惫和厌烦感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其能力和工作效率的降低。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一旦产生,其明显的症状为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工作满意度低以及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

二、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

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形成有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表明主要是一方面来自于社会环境,一方面来自于个人。

1.职业的社会地位低下。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枯燥、烦琐,劳动报酬相对少,缺乏吸引力、竞争力。特别是在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经济收入不高的境况时,部分档案管理人员不能较好把握自己,在心理上有失落感,尤其是在实行以岗定薪后,失去了以往工作激情,即便是一些具有相当学历的专业人才,也感到档案管理工作前途暗淡,成为职业倦怠者。

2.档案管理工作得不到重视,缺乏成就感。社会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一些人瞧不起档案管理人员,不尊重他们的劳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是服务性的,因此容易被人忽视,让其很容易产生工作得不到认可、缺乏成就感的念头,成为职业倦怠者。

3.档案信息网络化,工作压力增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对档案管理人员有着不同以往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尤其在知识密集、人才集中和现代化办公的高校,应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较强的网络信息采集、整合与服务技能;一定的外语水平、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在心理上承受着难以负担的压力,以致产生焦虑和挫折感,引起职业倦怠。

三、绩效管理以及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解决方法

绩效管理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推动团队和个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形成组织所期望的利益和产出的过程。即通过持续的沟通与规范化的管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和组织绩效,并提高工作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过程。通过上述对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的分析,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为档案管理人员对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对生活缺乏挑战和动力,对压力缺乏认识和释放。而上述产生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具体因素,正好可以通过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以及绩效管理培训来得到有效地解决,从而降低档案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机率,促进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和档案事业的发展。

1.通过绩效工资。按照期望理论的观点,绩效和工资是相互联系的,能激活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动机。但管理实践中,绩效工资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这取决于绩效工资的制度及贯彻情况。如绩效评估是否能反映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让他们感到公平;绩效工资的差距是否合理,对他们是否有吸引力等。

2.通过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组织的承诺、满意感等激活他们的工作动力。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排除工作中的障碍,并对他们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从而激活其工作动机。

3.通过设定目标来激励档案管理人员。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进行及时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

4.通过建立档案管理人员指标评价体系,变职称评定终身制为竞争上岗制。在指标评价体系中要鼓励档案管理人员通过较长时期的艰苦劳动创造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成果,并对其进行引导、激励和约束。打破档案专业技术资格终身制,实行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最终不断激励档案管理人员有责任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5.通过建立绩效反馈机制,促进绩效改进。绩效反馈是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应用,通过绩效沟通来实现。妥善地对绩效考评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经过认真分析的考评结果运用到绩效改进工作中,对有效提高整个绩效管理工作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从绩效管理的角度来考虑解决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方法外,档案管理人员自身要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学会创造积极宽松、和谐的环境来缓解工作压力,减少职业倦怠感。

参考文献:

[1]郭思,钟建安.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4): 931-933.

[2]石金涛,魏晋才.绩效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王东艳,宛福成.图书情报工作者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1997(4):40-41.

[4]张九玲.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心理调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

档案管理范文第5篇

摘要:档案管理可以为各项工作的实施提供重要的信息数据基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应用,档案管理工作正在进行积极转型,从原来的信息管理向数据管理转变。档案管理工作转型机制的实现与新时期档案管理环境、档案管理主客体变化以及档案管理理论的优化提升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作為档案管理相关部门,要重视做好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从管理模态、数据管理权责以及管理工作人员等三方面采取行动,助力档案管理从信息管理向数据管理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管理;数据管理;转型机制

前言

档案管理工作事关各种数据的保存和调用。在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实践中,考虑到数据信息的多样化,为了能够节约信息保存的空间,提升信息保存的时效,往往会对数据作出相应的处理之后再进行保存。这种带有较强目的性的档案管理方式侧重于信息的实用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的数量、种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为对数据作出相应的处理再进行保存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发展需要,在“共享”理念的影响下,人们愈发重视对数据客观性的保护。档案管理环境的新变革以及管理主客体的新变化等因素,都在不断推动着档案管理工作从信息管理向数据管理方向的转型。档案管理机制的转变,也是档案管理工作自身发展提升的必由之路,是大数据推动的必然结果。作为档案管理相关部门,要重视档案从信息管理向数据管理方向的转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升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机制的转型成效。

一、档案管理从信息管理到数据管理的必然性

(一)大数据时代开启了档案管理工作从信息管理向数据管理的转型

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开启了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下各类技术在功能上实现了融合互通,让更多人能够享受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便利。而在此过程中,也不断增加着互联网空间内的数据量,要实现这些数据的良好处理,将数据的应有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就须依赖一种具有流程优化力更好、更强洞察力、更佳决策力的数据处理模式。[1]此种处理模式即大数据技术处理模式。大数据技术的诞生及发展,使整个社会的数据处理方式得以转变。从本质上讲,档案管理就是一项管理数据的工作。因此,转型升级原有的档案管理工作,使信息管理逐步转型为数据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档案管理工作自我变革提升的内在要求

档案管理工作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传统的纸质信息存储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已经难以适应当下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管理要求,档案管理机构为了推动自身工作质量的提升,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并逐步构建了档案线上管理系统,这为档案数据化管理模式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由此可见,档案管理从信息管理向数据管理的转型也是档案管理工作自我变革提升的内在要求。

(三)对档案管理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升

档案管理自身虽不能创造物质财富,但其对于机构组织核心价值和财富的维护,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属于政治性、服务性与管理性的工作。过去,受限于技术水平,档案管理有效性较差,实际工作中常常受到种种限制。然而,档案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组织正常运行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就促使众多单位及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上投入更多财力、人力,以实现档案管理有效性的提升。依托升级技术,能够进一步延长数据资源的生命周期,大数据浪潮的到来,给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升级的契机与思路。档案管理能够依托大数据技术,完成生态性的升级,例如,智慧工程、物联网等技术均能使档案数据的长期保存及利用得以实现,使档案数据应用的广度得以拓展,有助于对档案数据价值的进一步挖掘与利用。

二、档案管理从信息管理向数据管理转型的可行性

(一)档案管理环境迎来新变革

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并在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要深入发展大数据推广应用的要求,2016年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2017年、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都将大数据写入了政策规划之中。[2]由此可见,国家在政策方针上特别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档案管理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变革要求,那就是需要逐步引入大数据库技术,推动档案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转型。档案管理要逐步从信息管理这种目的性较强的管理模式走向数据化管理模式,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与成效。

(二)档案管理主客体发生变化

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的主客体发生了变化。档案管理的主体正在逐步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思维,其管理运营模式正在逐步融入大数据技术因素,并根据档案管理工作现实需求,构建了相应的线上管理平台。在档案管理客体上,信息由原来的纸质文件逐步向电子档案转变。档案管理主客体的数字化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档案管理的数据化转型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基础。相较于原来纸质数据形式,数字化的数据在录入和管理上将会更加灵活便利,有助于档案数据录入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三)档案管理理论不断优化提升

在大数据时代,诸多学者将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向大数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所带来的重要影响等问题,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有关大数据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档案管理工作机构的重视,再加上档案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大数据时代对档案管理工作所提出的发展新要求,都在不断推动着档案管理工作向着数据化管理方向发展。理论研究成果为档案数据化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推动档案数据化管理工作实践不断优化与提升。

三、档案管理从信息管理到数据管理的转型机制

(一)营造更加生态化的管理模态

生态化管理模态,属于一种追求资源循环式、长期化应用的管理理念,可以将之理解为“共同化”管理。信息与数据存在明显差异,信息属于出于某种目的而被处理的一种数据,而数据则是指记录客观事件的符号。也就是说,“目的性”会影响到信息的应用范围,但数据则不受影响。在信息化管理档案的时候,基本上档案信息只能给较为固定的工作目的提供服务,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倘若借助大数据技术,转型为档案数据化管理,则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档案信息的应用范围。如果档案数据各个部门均可实现“共生演化”应用,更能有效发挥出档案数据的潜在价值。同时,组织内部自动化办公流程的构建,可以飞跃式提升档案数据管理的质量。所以,着手生态化管理模态的构建,是推动档案管理转型为数据管理的第一步。

(二)明确并约束好数据管理权责

在优化了管理模态之后,须着手转型管理逻辑。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阶段,更多时候仅追求“电子档案”的实现及保存,因此,就可用性层面而言,其上升空间仍较大。过去档案信息化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仅通过电子版的形式,将实体化的档案录入到计算机,使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得到提升[3],但档案的调取与存入流程和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没有太大差异。档案数据管理机制的构建,大大改善了档案的存入、调取与使用流程,但档案应用渠道与端口都相应增加,提高了交互条件的复杂性,使档案数据管理及治理更为困难。所以,为了更充分实现管理逻辑,确保档案数据足够安全,明确和约束好数据管理权责,便是推动档案管理数据化转型的第二步。

(三)打造“本职+技术”的全新人员结构

相较于信息管理,数据管理的技术明显变得更为复杂。而要将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更大程度发挥出来,既要对大数据技术足够了解,又要做好一系列工作,如优化更新数据共享的安全效率体系、定期减少数据冗余、加强数据系统的管理等。所以,我们要清楚认识到档案管理向数据化管理转型后,技术维护和升级也将变得更为频繁,包括安全控制、重构数据库、性能监督、数据服务等。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不仅要完成好现有的工作任务,还要培养出有关大数据的专业技术人员,将相应工作交由数据库管理员去完成。[4]此外,档案管理部门还需重视工作氛围及人才结构的持续优化,以最大程度保证数据库管理员和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协调配合,提高工作质量,助力档案的数据化管理转型。

四、档案管理从信息管理到数据管理的转型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档案数据管理体系

具体而言,可结合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着手构建一套档案数据管理体系。此体系包含如下两方面内容:一是详细划分档案数据管理的权责。明确档案管理部门所有人员负责的工作范围,确保不出现责任范围交叉重叠的情况,并根据工作职责对相关人员进行权责划分、设立奖惩机制。在明确权责后,档案数据化管理责任追溯变得更加可行,一旦档案数据某些方面出现问题,能够快速锁定出问题的权责范围,进而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纠错,这有助于推动档案数据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提升。[5]二是明确生态化管理模态下的工作标准。如明确档案管理团队协作机制的具体成员,这些成员该如何展开团队合作;如何创设、补充、调取及应用档案信息;详细规划各个有关档案应用的步骤,确保能够有效控制各个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拥有相应的政策规制去推动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推动档案数据管理工作规范化。

(二)优化数据管理技术

大数据技术仍处在不断提升优化的阶段,还未完全成型,这为档案管理工作数据化转型发展也提供了较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档案管理也应注重技术扶持力度与方式的持续改进、优化。对此,可就档案管理新形式与服务对象展开交流,询问其具体印象,通过提炼用户所反馈的信息,找出当前档案数据服务存在的不足,然后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完成技术体系的优化,以使工作人员将档案资源的潜在价值更大程度挖掘出来。例如,对于档案管理不具可视化功能的问题,可通过对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的积极运用,更立体地呈现大量数据,进而帮助工作人员更有效地认知趋势,提升对数据管理的理解程度,实现档案管理部门整体工作效率及质量的提升。

(三)培养专业的档案数据管理人才

档案向着数据化管理的方向转型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数据库思维和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基于此,档案管理部门需要逐步引入专业的档案数据管理人才,完善档案管理机构人才结构。除此之外,档案管理机构还要坚持做好针对性的培优工作,对于已有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大数据理论及操作知识的培训工作;对于新引入的高素质档案數据管理人才,则要加强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向其灌输团队文化以及管理理念,提升这部分优质人才对工作岗位的向心力和忠诚度,激发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双行并举,推动档案管理机构整体人才素质水平的提升,确保工作人员在档案管理工作上与时俱进,切实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向数据化管理的转型发展。

结语

总之,实现档案数据化管理,能够显著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档案管理从信息管理到数据管理的转型,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档案管理工作自身提升发展的内在需要。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实现档案管理的良好转型,成为相关部门和人员所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档案管理部门与机构应对现有数据资源灵活、有效应用,加强对管理体系、管理人员及技术支持的优化建设,完成生态化的管理模态构建,做好数据管理权责的良好规划及约束,注重技术维护与升级体系的持续完善,推动档案管理的有序转型,从而实现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及质量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于英香,滕玉洁.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管理数据化转型探析[J].中国档案,2021(1):81-83.

[2]陈嘉钰.智慧档案馆数据化管理功能的实现[J].档案管理,2021(1):57-58.

[3]陈科.数据化在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实践[J].商讯,2021(1):152-153.

[4]冯惠玲.融入数据管理 做电子文件管理追风人[J].北京档案,2020(12):6-7.

[5]邱川燕.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化管理与建设[J].福建电脑,2020(10):66-68.

责任编辑:詹花秀

上一篇:存货管理下一篇:设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