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

2023-09-17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第1篇

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紊乱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在原来的计算数学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数学专业过于专业化, 在工程实践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方面比较弱;而计算机专业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数学功底较薄, 对工程计算中的数学公式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重点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师资阵容和较高的生源质量, 其培养方案基本上不适合一般院校的办学实际。而一般的院校中, 有的高校只是简单的将计算数学、计算机科学及信息专业的教学计划叠加在一起;或者只是在过去的计算数学专业的基础上, 稍微增加几门计算机专业和信息专业的课程, 而培养方案仍只是简单的沿用计算数学的培养方案。以上两种现象导致了没有一套完整的能体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而工程类院校新开设此专业, 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搬以前的培养方案, 即使教学手段上有一些改变, 但是仍无法突破数学、计算机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无法体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特色, 无法体现学科前沿和学校特色, 更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毕业生。

1.2 实践教学不完善

多数院校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设置专业实践教学, 诸多问题在内容上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权威的规范, 缺乏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整体设计, 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目前的教学仍然停留在试验性的教学阶段。

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我们对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 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强基础、重实践、有侧重的综合性人才, 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2 改革与实践

2.1 明确专业定位, 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

信息与计算科学就其范畴与研究内容而言, 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等学科的交叉, 远超出数学学科的范围。但我们认为, 作为数学学科下的一个理科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该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与运用现代计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学理论与方法, 或更简明地说是研究定向于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2]。这样的专业定位明显地与计算机科学及信息工程是有区别的。当代社会所需要的是能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特色型人才。因此, 在本科阶段, 特色型人才的培养, 必须围绕特色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 以能力培养为重心, 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思想活跃, 具有强烈的自主、平等和竞争意识;勇于创新, 具有锐意进取;强调务实, 具有较强的求知欲, 注重自身各种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身心条件, 只需加以“雕饰”就可以成为特色型人才。河南工程学院的办学思路和专业定位是培养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 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维持生产正常运行的高等工程技术型人才。因此, 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培养模式应该符合这个办学思想和专业定位。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色型人才应突出以下专业特色: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算法设计和信号与信息处理能力这四大能力为核心, 来构建工程教育背景下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培养模式, 我们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和优化, 构建本专业自己的课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属于数学类专业, 所以遵照教育部对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 及参考了兄弟院校的课程体系, 我们构建并实施了以下课程体系:一、二年级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阶段, 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数学思想的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是该专业与计算机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的主要区别, 也是该专业具有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数学基础课应至少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建模》;专业基础课应至少包括:《计算机基础》、《离散数学》、《C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高级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三、四年级是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的课程学习至少包括:《运筹学》、《数值分析》、《数据库》、《信息论》、《小波分析》、《信息编码与代码》、《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线性系统》、《操作系统概论》等, 这些课程的系统学习明显地提高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各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遵照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研究定向于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两个环节,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上应互相协调、合理衔接, 在内容上应相互补充和融合[3]。实践教学是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按照培养模式, 我们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方案:一是以强化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及运用数学知识建模的能力的教学环节;二是运行科学计算软件辅助教学,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实践;三是掌握软件设计技术基础和信息处理技术, 使学生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实践。

2.2.1 增加实验教学项目

在实验教学上, 除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进行基本技能、方法和能力训练外, 我们将对验证性实验进行精选, 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 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学数学转到用数学中来。如在开设《C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及《高级程序语言设计》的同时, 再开设了Matlab、Math Type和Mathemetics等数学软件课程, 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成熟的数学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改革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积极性, 而且也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2.2 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课外实践教学能启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首先是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具体的实施措施是, 根据教师的研究课题,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中, 形成学生与老师结合的科研团队,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 在教学中, 我们利用暑期一个月开好数学建模培训课程, 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由专门的教师团队负责指导和培训建模团队。通过数学建模竞赛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去分析问题,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编程求解去解决实际问题。

2.2.3 丰富毕业设计方式

毕业设计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毕业设计应该与教师科研相结合, 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利用以下三种方式开展毕业设计:一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题, 然后将选择的科研课题的可行性交由指导教师审查, 批复后, 学生再根据教师的建议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独立完成毕业论文;二是与教师科研项目合作。学生在了解教师科研内容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 和教师一块做课题, 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毕业论文;三是与实践、实习相结合。学生对暑期项目实践进行整理和完善作为毕业设计或者学生与实习单位合作, 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 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 在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 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

3 结语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属于新型的复合型专业, 该专业的建设时间不长, 目前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特色建设仍处于讨论和研究阶段。借着我校开展工程教育的东风, 我们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实施,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事实证明了我院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值得尝试和推广。

摘要:结合工程类院校的特点, 提出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应以信息处理及科学计算为目的、以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为核心。在该模式的基础上, 构建和优化了课程体系, 健全了实践环节。实践证明, 该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处理与科学计算,课程体系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委员会数学分类指导委员会.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报告[J].大学数学, 2003, 19 (1) :1~4.

[2] 明延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10, 26 (2) :51~53.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第2篇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与信息分析和科学计算技术关系非常密切的专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该专业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应随社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 因而该专业的课程建设也应与时俱进。目前由于大部分工科院校尚未形成比较有特色的办学模式, 因此对该专业课程的开设有很大的随意性。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课程的开设只是数学基础课程、计算机课程、科学计算课程及信息处理课程的简单拼盘迭加, 没有将其进行有机的结合;没有突出“数学基础扎实, 理工融合”这一专业特色。

(2) 专业课程设置松散、不系统, 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结构, 盲目照搬其它学校的课程设置方案, 没有形成自身特色的课程结构。

(3) 教学实践环节和学生应用技能课程滞后, 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和提高。

因此, 如何建设该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 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又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校从1999年起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已有6届毕业生, 在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中, 我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专业建设经验, 目前, 我校已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教改项目立项,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实施, 建立一种适合我校特色的、以数学为基础、注重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为目标的、优化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必定会成为专业建设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2 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3,4]

根据信息与计算科学教育的新观念、新目标, 在改革传统数学教育体系基础上, 广泛调研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整体规划, 分类建设, 梯级推进, 突出重点”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策略。

2.1 科学性、前瞻性、交叉性原则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以满足当前对“信息分析与处理技术、计算技术专长”人才的需要和适应未来发展为目标, 我们发挥工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优势, 突破按传统数学学科设课的界限, 促进不同学科内容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密切结合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 开设专业课程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交叉性。

2.2 创新性、应用型原则

根据本专业的专业定位, 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应加强工程背景,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因此,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 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应用能力培养。

3 构建数学基础扎实、理工融合的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框架的指导下, 我们加强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力度。构建了数学理论与方法为主干、计算机技术为工具、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和科学计算技术专长为目标的、理工融合的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1 专业平台课程

作为一个新专业, 针对我校开设该专业的实际情况, 结合优化课程结构体系的原则, 专业平台课程的设置体现“数学基础扎实, 理工融合”的特点, 参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规范, 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与完善, 使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更加系统化、立体化。专业平台课程由数学类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 、计算机类课程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Java等) 、信息与计算专业类课程 (信息科学基础、数值分析、微分方程数值解等) 三个模块构成。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调整了专业平台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的比例。如《微分方程数值解》由原来的40学时理论+8学时实验调整为44学时理论+12学时实验。专业平台课程体系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3.2 专业特色课程

考虑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前瞻性、先进性、交叉性特征, 删除了一些与专业方向结合不紧密的课程, 如微机原理、仿射几何学、数学方法论等课程, 增设了一些专业特色课程, 如计算智能、现代密码学、数据挖掘、计算机图形学等以及一些专业课程设计, 如数值分析课程设计、运筹学课程设计、计算智能课程设计等, 加强学生工程背景, 着重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 运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体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共性化与个性化培养的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4 专业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4.1 教学内容的组织[6]

利用课程之间的相关性、相融性、互补性对原有的专业课程进行优化, 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从内容、课时上进行必要的删减和组合, 如将原来的数值逼近、数值代数合并为数值分析。将微分方程数值解、信息科学基础等几门课的理论与上机实习课合并, 使得讲课内容更紧凑, 课堂讲解同上机实习联系也更紧密, 同时又压缩了课时。对原有的专业选修课则进行了适当的取舍, 删掉一些理论性过强的课程, 如拓扑学, 增加特色课程, 如数学软件及其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等, 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新组织与调整, 加强工程背景, 形成我校“数学基础扎实, 理工融合”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色。

4.2 教材建设

(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定位于培养拥有数学建模能力和科学计算专长, 掌握信息分析及处理技术的复合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相应地工科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材, 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数学基础扎实、理工融合的原则, 从工程技术、实际原型问题入手, 将数学的思想和信息处理及科学计算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2) 本专业重视教材的选用, 优先使用国家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的同时,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我们组织编写和采用更适合一般工科院校的国家“十一五”教材:《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

(3) 积极开展教研、教改, 完善本专业教材建设发展规划, 有计划有目的推进特色教材编写和出版工作, 建设一些适合我校实际又能充分反应最新技术发展状况的专业特色教材。

4.3 实践教学环节

(1)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 做到两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课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课外实践及多种竞赛—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多层次、逐步递进的阶梯型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尤其是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采取以1~3人为团队, 开放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提高。毕业设计则重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该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近三年3人获国家二等奖, 5人获四川省一等奖, 1人获四川省二等奖, 5人获四川省三等奖。两队获2009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功参与奖”。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课题活动。今年该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竞赛, 有2项课题获得学校立项, 并参加四川省决赛。通过以上科研活动的开展, 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 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3)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本专业与四川华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输气管理处等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 通过工程技术人员的专题讲座, 介绍一些科技方面的前沿问题, 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到更丰富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到实习基地或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去实习, 使学生真正接触到实际工作的许多方面, 体会实际工作的特点和学校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5]

(1) 教学方法方面, 把握现代教育思想, 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 能力培养为重点, 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引入课堂讲授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导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探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我们对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精选、精讲, 给学生留出了一定的时间、空间, 让他们自己思考、推理, 得出结论。或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扩展、延伸和综合。如在数学实验的教学中, 精讲二维直角坐标系下平面图形的绘制, 而对于极坐标系和空间直角坐标系图形的绘制只告诉学生图形绘制的思路, 由他们去讨论完成。

(2) 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处理本专业课程教学中数学公式推导多、理论模型比较抽象的问题, 使其直观和形象化, 如在微分方程数值解的教学中, 将抽象的偏微分方程转化为差分方程, 利用数学软件Matlab在计算机上实现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 通过P P T展示直观、形象的过程,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使枯燥的内容变生动, 刻板的方式变灵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5 结语

几年来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证明, 我们遵循本专业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 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以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为龙头, 加强工程背景, 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特色, 将原有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机结合, 改革教学方法,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还需根据社会的需求加以改进完善。因此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培养“数学基础扎实, 理工融合”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永恒的课题。

摘要: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讨论了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 构建了数学基础扎实、理工融合的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实践表明, 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梁小林, 高纯一, 谢永钦, 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数学理论与应用, 2002 (4) .

[2] 许峰, 方贤文, 许志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4) .

[3] 娄联堂.浅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方向设置与特色[J].科教文汇, 2006 (2) .

[4] 茹少峰, 康宝生, 刑志栋, 等.调整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合格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 2002 (5) .

[5] 李相朋.关于工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 (8) .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第3篇

在高等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的今天, 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发展的现实看, 原来一些重点大学将已有的计算数学、运筹控制或信息科学专业改为本专业。但这类学校有着较厚的历史积淀, 师资充足, 培养计划成熟, 保持了原有的专业方向和特色, 注重规模和质量的协调发展, 招生规模没有显著变化, 成为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从事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理论研究的主力军。普通院校在此方面处于劣势, 且各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科技时代的竞争, 数学与各种科学技术越来越紧密的结合, 使得人才市场上各个行业都需要许多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宽的知识面、综合素质好的数学人才。结合“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思路, 普通本科院校应该结合各校的特点, 培养一大批以数学和计算机为工具、国民经济各领域所需要的多元化 (多种类型, 同一类型中多种层次) 、应用型人才。

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 并不在于增加课程或加深内容, 只需在专业基础课相对稳定且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依赖后续课程的安排和要求,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每门课程的核心内容, 抓住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重点, 加强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达到对各种问题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 从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道路, 通过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 应用数学软件和自编程序较好的解决问题。因此对普通高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要真正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 需要通过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践教学来实现。

对于本专业来说,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取代的, 特别应加强“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数值分析”、“微分方程数值解”课程的实践教学, 强调科学计算与数学建模训练等实践性环节。新一轮的培养方案修订, 更加注重应用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但是实践教学课程的现状不容乐观, 以本人从事的“微分方程数值解”课程为例,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滞后

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 多数实验项目源于书上课后布置的内容, 基本上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 且多放在理论教学之后。这样的实验教学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勤于学习的学生自己按照给定的计算方法验证实现, 有所收获;一部分学生看看觉得就是教材上的计算方法似懂非懂的就过去了;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看到是求解数学问题就放弃了。

2实践教学方法不适应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

实践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往往是学生按规定时间进入实验室, 教师讲, 学生按教师给出的实验过程和算法流程图一步一步做下去, 得出实验结果, 再加上时间紧, 实验材料有限, 学生很难独立思考, 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少, 因而很难达得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实践教学体系不合理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 相互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 又存在一定独立性。但目前多数的实验课教学, 无论从内容上或是形式上都附属于理论教学, 系统性较差实验间的联系性不强, 体现不出实践性教学自身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我们在明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定位的前提下, 形成两条主线开展实践教学探索。

一是以强化算法设计、分析与应用, 培养科学计算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实践, 就是在校内的各核心课程学习中, 充分运用数学建模案例教学法, 基于科学计算软件 (如MATLAB) 平台辅助教学, 通过强化算法分析、算法应用和算法实现, 解决经济管理、生物环境、农林等部门中的实际问题。

二是以初步掌握工程化软件技术体系为基础, 培养学生软件开发实战能力的教学实践, 就是指在专业化的IT培训机构开展模拟实习, 联合培养高端JAVA工程师/网络工程师。

针对学生的培养模块具体设计符合其要求的实践性培养方案, 体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建模+算法设计+软件开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应用有关背景的信息库和数学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 真正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之目的。实现“数学、计算机专业不能干的事情本专业可完成”。扩展学生的视野,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指导学生“宽口径”就业。

摘要:完善教育体制、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责。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发展的现实来看,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取代的。

关键词:实践教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鹏, 于兰.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 2005 (3) .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第4篇

一、大数据相关知识论述

(一) 概念

大数据主要是突破传统数据传输与处理模式基础上, 新发展模式的应用, 其可以整合并优化数据, 有效配置信息资源。因而, 大数据是信息化资产的一种, 其发展与运行具有明显的优势。优势显现条件下, 多样化大数据推动下, 信息化内容更加丰富。另外, 一定程度上, 大数据是对传统信息传输模式的一种创新, 分析并研究工具无法处理的数据。当前, 一些学校融合大数据内容设置课程, 以此提高信息整合与数据分析层面, 为大数据技术合理应用与作用发挥提供管理保障。

(二) 特征

对人们而言, 大数据呈现的特点令人震惊, 例如数据量大、快速查找及多样化信息等。同时, 海量数据是对计算机信息的一种扩充。随着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增长, 数据信息量更加庞大, 因而快速查找是其重要特点。现阶段, 信息数量高速增长背景下, 快速整理数据显得尤为重要。此外, 当前, 信息处理与数据运输不断更新, 大数据复查特点必不可少。此种情况下, 加大了大数据计算机信息处理难度, 促使信息处理技术多元化发展。对于大数据而言, 其多样化特点主要指繁杂数据背景下, 与之相关的内容有很多, 以文本、网页及图片等内容为主。数据格式极易发生改变, 计算机信息处理难度增加。

(三) 影响

大数据时代, 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面临新的发展挑战。与此同时, 也是计算机领域的一场重要革命。大数据时代, 计算机用户与事业单位人员活动交流频繁, 大数据时代环境下, 数据内容非常关键, 其模糊了企业及消费者等群体界限。此种情况下, 对企业与消费者的运行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 为各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二、大数据信息时代背景下, 计算机科学应用概况分析

(一) 应用现状

现阶段, 科学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 推动着大数据技术的诞生, 从而为计算机科技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比如, 阿里巴巴, 每年双十一活动中, 产生的信息数据非常多, 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这些海量信息数据, 并进行严格核损, 以此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保持非常高的计算效率。但现阶段, 市场发展中, 大数据专业技术人员明显比较少, 部分从业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技术, 但也仅仅处于浅层次应用层面, 没有熟练掌握较深的技术, 有效应用也就无从谈起。

(二) 应用问题

大数据应用背景下, 计算机科技发展方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大数据开发工作中, 受有限技术影响, 计蒜客科学技术无法获得全面发展。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对于大数据技术, 技术人员没有形成全面的认知, 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以网络为基础而建立的, 抽象性强, 如果不能清晰认知大数据技术, 就会对计算机科学发展造成严重的约束。 (2) 技术人员自身综合素养与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作为一种新型发展技术, 一些计算机科学从业人员对大数据技术认知不够明确, 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 技术操作不熟练, 此种情况下, 对计算机科技稳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三) 应用策略

现阶段, 信息数字化发展速度比较快, 此种背景下, 为大数据技术有效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使得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不断更像。大数据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日常工作中, 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不断提升相关技术操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1) 做好技术人员培训工作, 引导技术操作人员正确理解与认知大数据技术, 以此为有效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加强技术管理, 结合技术应用实际情况, 对于不同工作岗位, 针对性的为专业技术操作人员提供技术培训, 在此基础上, 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效率。

三、大数学信息时代, 计算机科学应用建议

(一) 提高人员专业技能

日常工作中, 技术操作人员自身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 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因此, 计算机性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前提下, 尽可能提高操作人员技术应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以此确保计算机科学技术实际应用效果得到提高。企业员工招聘工作中, 可适当地提高准入标准或要求, 亦或是组织内部培训, 提高操作人员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水平, 为员工定期组织计算机技术相关培训教育互动, 从根本上提高技术操作人员自身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

(二) 提升自我研发能力

近年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 我国计算机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 但因计算机研究与应用在我国发展时间短, 在中高端计算机技术开发与软件应用中, 发达国家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计算机研发能力仍需不断提高。计算机研发能力的提高, 才能为计算机科学技术获得预期应用效果提供保障, 以此为我国计算机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互联网时代, 大数据技术发展速度快, 使得计蒜客科学应用面临更多要求。大数据信息时代的来临, 计算机科学应用专业人才匮乏。因而为了推动我国计算机科学深入发展, 大数据信息时代, 结合人才实际需求,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 以此为计算机科学应用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摘要:当前, 随着时代的进步, 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在各行业领域应用日益广泛。信息时代, 数据信息技术革命快速袭来, 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为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提供管理便利。基于此, 本文主要论述了大数据信息时代, 计算机科学应用相关知识, 希望对相关领域研究有帮助。

关键词:大数据,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 魏昊志.面向大数据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 (9) :179-180.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第5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本会的名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总会(简称北航老科协)。

第二条 本会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老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科技工作者群众团体,是北京老科技工作者总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航老科协接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领导,是学校联系退离休人员的桥梁和纽带。

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发[2005]9号文件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兴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团结北航老科技工作者,为学校发展、社区和谐、国家繁荣富强再做贡献。

第四条 本会在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严格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坚持民主办会原则,关心和维护老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反映老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为老科技工作者服务。

第二章业务范围

第五条本会的业务范围:

一、加强联系和协作,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探讨老科技工作者的特点及其团体的发展规律,促进老科技工作者团体的健康发展。

二、发动老专家参与学校、北京市及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组织老科技工作者围绕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广泛开展建言献策活动,为学校、北京市和国家的发展与建设继续做出贡献。

三、开展科技考察、决策论证、调研咨询、科技开发、工程设计与监理、新技术推广、科技及经济建设项目评估和技术攻关等活动。

四、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加强科普宣传工作,普及科学知识,努力提高全民族文化科技素质。发扬老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面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开展针对青少年的科普活动。

五、组织开发老科技人才资源,向国内外推荐老科技人才,为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才华创造条件。

六、关心和维护老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反映老科技工作者的要求和意见,组织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建设老科技工作者之家。

七、鼓励和组织老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再做贡献,定期表彰和奖励优秀老科技工作者和先进老科技工作者,弘扬“开拓、奉献、求实、创新”精神。

第三章 会员

第六条 具备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北航离退休人员,承认本会章程,自愿加入本会者接,通过登记审批即成为本会会员。

第七条 会员权利:

一、本会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本协会的相关活动。

三、对本会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四、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八条 会员义务:

一、遵守本会章程。

二、执行本会决议。

三、积极参加本会活动,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四、团结同志,维护本会合法权益和声誉。

第四章 组织机构

第九条 本会最高权利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订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

三、决定重大变更和终止事宜。

四、监督审查理事会的工作。

第十条 会员代表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

第十一条 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协会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第十二条 理事会的职责是:

一、执行会员代表大会决议。

二、选举和罢免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

三、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情况。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变更和增补理事。

六、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七、会员的表彰奖励。

八、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三条 理事会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时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才能生效。

第十四条 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特殊情况下可以通过通讯方式召开。

第十五条 本会设立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对理事会负责,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会职权,主持本会的日常工作。

第十六条 本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本会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三、热心协会工作,服务会员;

四、身体健康,能够正常工作,一般年龄不要超过70周岁,若工作需要可放宽至75周岁。

第十七条 本会会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

二、检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决议的执行情况。

三、代表本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第十八条 本会副会长协助会长工作。

第十九条 本会秘书长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对会长、副会长负责。

第二十条 本会的财务工作由会长负责。秘书长执行日常开支管理。

第二十一条 本会的终止程序。

一、本会完成宗旨,自行解散或由于变更、合并等原因需要

注销时,由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提出动议。

二、本会终止动议须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

部门审查批准。

第二十二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会的理事会。

上一篇:生物质能下一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