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生产范文

2023-10-17

模具生产范文第1篇

人掏钱是恋人关系,女人掏钱是夫妻关系,男女抢着掏钱是朋友关系。男人爱用眼睛看女人,

最易受美貌迷惑;女人爱用心看男人,最易受伤心折磨。塑料收缩率和模具尺寸

设计塑料模时,确定了模具结构之後即可对模具的各部分进行详细设计,即确定各模板和零

件的尺寸,型腔和型芯尺寸等。这时将涉及有关材料收缩率等主要的设计参数。因而只有具

体地掌握成形塑料的收缩率才能确定型腔各部分的尺寸。即使所选模具结构正确,但所用参

数不当,就不可能生产出品质合格的塑件。

一 、塑料收缩率及其影响因素

热塑性塑料的特性是在加热後膨胀,冷却後收缩,当然加压以後体积也将缩小。 在注

塑成形过程中,首先将熔融塑料注射入模具型腔内,充填结束後熔料冷却固化,从模具中取

出塑件时即出现收缩,此收缩称为成形收缩。塑件从模具取出到稳定这一段时间内,尺寸仍

会出现微小的变化,一种变化是继续收缩,此收缩称为後收缩。另一种变化是某些吸湿性塑

料因吸湿而出现膨胀。例如尼龙610含水量为3%时,尺寸增加量为2%;玻璃纤维增强尼龙

66的含水量为40%时尺寸增加量为0.3%。但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成形收缩。 目前确定各种

塑料收缩率(成形收缩+後收缩)的方法,一般都推荐德国国家标准中DIN16901的规定。即

以23℃±0.1℃时模具型腔尺寸与成形後放置24小时,在温度为23℃,相对湿度为50±5%

条件下测量出的相应塑件尺寸之差算出。

收缩率S由下式表示: S={(D-M)/D}×100%(1)

其中:S-收缩率; D-模具尺寸; M-塑件尺寸。

如果按已知塑件尺寸和材料收缩率计算模具型腔则为 D=M/(1-S) 在模具设计中为了简化计

算,一般使用下式求模具尺寸:D=M+MS(2)

如果需实施较为精确的计算,则应用下式: D=M+MS+MS2(3)

但在确定收缩率时,由於实际的收缩率要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也只能使用近似值,因而用式(2)

计算型腔尺寸也基本上满足要求。在制造模具时,型腔则按照下偏差加工,型芯则按上偏差

加工,便於必要时可作适当的修整。

难於精确确定收缩率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因各种塑料的收缩率不是一个定值,而是一个范围。

因为不同工厂生产的同种材料的收缩率不相同,即使是一个工厂生产的不同批号同种材料的

收缩率也不一样。因而各厂只能为用户提供该厂所生产塑料的收缩率范围。其次,在成形过

程中的实际收缩率还受到塑件形状,模具结构和成形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面对这些因素的

影响作一介绍:

1、塑件形状

对於成形件壁厚来说,一般由於厚壁的冷却时间较长,因而收缩率也较大,如图1所示。

对一般塑件来说,当熔料流动方向L尺寸与垂直於熔料流方向W尺寸的差异较大时,则收缩率差异也较大。 从熔料流动距离来看,远离浇口部分的压力损失大,因而该处的收缩率也比靠近浇口部位大。 因加强筋、孔、凸台和雕刻等形状具有收缩抗力,因而这些部位的收缩率较小。

2、模具结构

浇口形式对收缩率也有影响。用小浇口时,因保压结束之前浇口即固化而使塑件的收缩率增大。 注塑模中的冷却回路结构也是模具设计中的一个关键。冷却回路设计得不适当,则因塑件各处温度不均衡而产生收缩差,其结果是使塑件尺寸超差或变形。在薄壁部分,模具温度分布对收缩率的影响则更为明显。

3、成形条件

料筒温度:料筒温度(塑料温度)较高时,压力传递较好而使收缩力减小。但用小浇口时,因浇口固化早而使收缩率仍较大。对於厚壁塑件来说,即使料筒温度较高,其收缩仍较大。

补料:在成形条件中,尽量减少补料以使塑件尺寸保持稳定。但补料不足则无法保持压力,也会使收缩率增大。

注射压力:注射压力是对收缩率影响较大的因素,特别是充填结束後的保压页号335压力。在一般情况下,压力较大的时因材料的密度大,收缩率就较小。

注射速度:注射速度对收缩率的影响较小。但对於薄壁塑件或浇口非常小,以及使用强化材料时,注射速度加快则收缩率小。

模具温度:通常模具温度较高时收缩率也较大。但对於薄壁塑件,模具温度高则熔料的流动阻抗小,*]而收缩率反而较小。

成形周期:成形周期与收缩率无直接关系。但需注意,当加快成形周期时,模具温度、熔料温度等必然也发生变化,从而也影响收缩率的变化。在作材料试验时,应按照由所需产量决定的成形周期进行成形,并对塑件尺寸进行检验。用此模具进行塑料收缩率试验的实例如下。 注射机:锁模力70t 螺杆直径Φ35mm 螺杆转速80rpm 成形条件:最高注射压力178MPa 料筒温度230(225-230-220-210)℃ 240(235-240-230-220)℃ 250(245-250-240-230)℃ 260(225-260-250-240)℃ 注射速度57cm3/s 注射时间0.44~0.52s 保压时间6.0s 冷却时间15.0s

二 、模具尺寸和制造公差

模具型腔和型芯的加工尺寸除了通过D=M(1+S)公式计算基本尺寸之外,还有一个加工公差的问题。按照惯例,模具的加工公差为塑件公差的1/3。但由於塑料收缩率范围和稳定性各有差异,首先必须合理化确定不同塑料所成形塑件的尺寸公差。即由收缩率范围较大或收缩率稳定较差塑料成形塑件的尺寸公差应取得大一些。否则就可能出现大量尺寸超差的废品。 为此,各国对塑料件的尺寸公差专门制订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国也曾制订了部级专业

标准。但大都无相应的模具型腔的尺寸公差。德国国家标准中专门制订了塑件尺寸公差的DIN16901标准及相应的模具型腔尺寸公差的DIN16749标准。此标准在世界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因而可供塑料模具行业参考。

关於塑件的尺寸公差和允许偏差

为了合理地确定不同收缩特性材料所成形塑件的尺寸公差,让标准引入了成形收缩差△VS这一概念。

△VS=VSR_VST(4)

式中: VS-成形收缩差VSR-熔料流动方向的成形收缩率VST-与熔料流动垂直方向的成形收缩率。

根据塑料△VS值,将各种塑料的收缩特性分为4个组。△VS值最小的组是高精度组,以此类推,△VS值最大的组为低精度组。 并按照基本尺寸编制了精密技术、

110、120、130、140、150和160公差组。并规定,用收缩特性最稳定的塑料成形塑件的尺寸公差可选用

110、120和130组。用收缩特性中等稳定的塑料成形塑件的尺寸公差选用120、130和140。如果用这类塑料成形塑件的尺寸公差选用110组时,即可能出大量尺寸超差塑件。用收缩特性较差的塑料成形塑件的尺寸公差选用130、140和150组。用收缩特性最差的塑料成形塑件的尺寸公差选用140、150和160组。 在使用此公差表时,还需注意以下各点。 表中的一般公差用於不注明公差的尺寸公差。直接标注偏差的公差是用於对塑件尺寸标注公差的公差带。其上、下偏差可设计人员自行确定。例如公差带为0.8mm,则可以选用以下各种上、下偏差构成。0.0;-0.8;±0.4;-0.2;-0.5等。 每一公差组中均有A、B两组公差值。其中A是由模具零件组合形成的尺寸,增加了模具零件对合处不密合所形成的错差。此增加值为0.2mm。其中B是直接由模具零件所决定的尺寸。 精密技术是专门设立的一组公差值,供具有高精度要求塑件使用。 在此用塑件公差之前,首先必须知道所使用的塑料适用哪几个公差组。

三 、模具的制造公差

德国国家标准针对塑件公差制订了相应模具制造公差的标准DIN16749。该表中共设4种公差。不论何种材料的塑件,其中不注明尺寸公差尺寸的模具制造公差均使用序号1的公差。具体公差值由基本尺寸范围确定。 不论何种材料塑件中等精度尺寸的模具制造公差为序号2的公差。不论何种材料塑件较高精度尺寸的模具制造公差为序号3的公差。精密技术相应的模具制造公差为序号4的公差。

模具生产范文第2篇

1、塑料注射(塑)模具

它主要是热塑性塑料件产品生产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成型模具,塑料注射成型模具对应的加工设备是塑料注射模具对应的加工设备是塑料注射成型机,塑料首先在注射机底加热料筒内受热熔融,然后在注射机的螺杆或柱塞推动下,经注射机喷嘴和模具的浇注系统进入 模具型腔,塑料冷却硬化成型,脱模得到制品。其结构通常由成型部件、浇注系统、导向部件、推出机构、调温系统、排气系统、支撑部件等部分组成。制造材料通常采用塑料模具钢模块,常用的材质主要为碳素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等。注射成型加工方式通常只适用于热塑料品的制品生产,用注射成型工艺生产的塑料制品十分广泛,从生活日用品到各类复杂的机械,电器、交通工具零件等都是用注射模具成型的,它是塑料制品生产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加工方法。

2、 塑料压塑模具

包括压缩成型和压注成型两种结构模具类型。它们是主要用来成型热固性塑料的一类模具,其所对应的设备是压力成型机。压缩成型方法根据塑料特性,将模具加热至成型温度(一般在103°—108°),然后将计量好的压塑粉放入模具型腔和加料室,闭合模具,塑料在高热,高压作用下呈软化粘流,经一定时间后固化定型,成为所需制品形状。压注成型与压缩成型不同的是没有单独的加料室,成型前模具先闭合,塑料在加料室内完成预热呈粘流态,在压力作用下调整挤入模具型腔,硬化成型。压缩模具也用来成型某些特殊的热塑性塑料如难以熔融的热塑性塑料(如聚加氟乙烯)毛坯(冷压成型),光学性能很高的树脂镜片,轻微发泡的硝酸纤维素汽车方向盘等。压塑模具主要由型腔、加料腔、导向机构、推出部件、加热系统等组成。压注模具广泛用于封装电器元件方面。压塑模具制造所用材质与注射模具基本相同。

3、塑料挤出模具

用来成型生产连续形状的塑料产品的一类模具,又叫挤出成型机头,广泛用于管材、棒材、单丝、板材、薄膜、电线电缆包覆层、异型材等的加工。与其对应的生产设备是塑料挤出机,其原理是固态塑料在加热和挤出机的螺杆旋转加压条件下熔融,塑化,通过特定形状的口模而制成截面与口模形状相同的连续塑料制品。其制造材料主要有碳素结构钢、合金工具等,有些挤出模具在需要耐磨的部件上还会镶嵌金刚石等耐磨材料。挤出中工工艺通常只适用热塑性塑料品制品的生产,其在结构上与注塑模具和压塑模具有明显区别。

3、塑料吹塑模具

是用来成型塑料容器类中空制品(如饮料瓶、日化用品等各种包装容器)的一种模具,吹塑成型的形式按工艺原理主要有挤出吹塑中空成型、注塑成型的形式按工艺原理主要有挤出吹塑中空成型、注射吹塑中空成型、注射延伸吹塑中空成型(俗称“注拉吹”),多层吹塑中空成型,片材吹塑中空成型等。中空制品吹塑成型所对应的设备通常称为塑料吹塑成型机,吹塑成型只适用于热塑料品种制品的生产。吹塑模具结构较为简单,所用材料多以碳素多则制造。

4、塑料吸塑模具

是以塑料板、片材为原料成型某些较简单塑料制品的一种模具,其原理是利用抽真空盛开方法或压缩空气成型方法使固定在凹模或凸模上的塑料板、片,在加热软化的情况下变形而贴在模具的型腔上得到所需成型产品,主要用于一些日用品、食品、玩具类包装制品生产方面。吸塑模具因成型时压力较低,所以模具材料多选用铸铝或非金属材料制造,结构较为简单。

5、高发泡聚苯乙烯成型模具

模具生产范文第3篇

摘要:初期的中小产业集群存在内生性、内因性、内聚性、内联性等特征。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位、认知度、美誉度等,需要区域品牌的“外化”。

关键词:企业集群 区域品牌

一、中国汽车模具之乡

河北省泊头的铸造历史最早可上溯到1300年前。而以铸造业为传统、以汽车模具产业为特色的汽车模具产业集群的形成,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本世纪之初。至2010年,更是赢得了全国首家“中国汽车模具之乡”的美誉。从全国范围来看,泊头汽车模具无论是从整体规模、研发能力,还是从市场空间、发展速度,都已成为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聚集效应较为明显的产业集群,形成了铸造、环保设备、汽车模具、机械制造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二、中小产业集群的“内性”特征

(一)“内生”性

当初,隶属泊头镇郝村的一个年轻人,从国内外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得到灵感,创建了泊头地域内第一家以生产汽车模具为主的汽车模具厂。实践表明,它在催发泊头汽车模具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把这种行为的主体称为“内生”创业者。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条件下,“内生”创业者诞生的时机和影响力,成为该区域农业产业集群能否形成的关键。他们对市场具有敏感的嗅觉,能够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具有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善于思考,对身边资源环境的优劣势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他们在不断的历练中成长起来,并构成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一种特殊而宝贵的基因性资源。

(二)“内因”性

初期,生产汽车模具的条件并不具备,但一些具有市场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村民,不等不靠,先做木型汽车模具,生产厂家同意后再依照木型制造钢型汽车模具。以这样原始的方式发展一个时期以后,他们才有条件上设备,才开始自己生产汽车覆盖件冷冲压模具。这样,在少数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销售收入稳步上升的过程中,周边的“聪明人”纷纷跟进,汽车模具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被迅速复制。泊头人开始不自觉地从铸造业中分离、提升出了另一个特色产业——汽车模具。事实上,中小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是与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联系在一起的。某些区域可能并不具备资源禀赋,能够促使产业集群初成的最直接原因即为创业者对自有资源的筹措、挖掘能力。

(三)“内聚”性

汽车模具“内生”创业者的初步成功,引起了附近村镇更多人对汽车模具行业的浓厚兴趣。而它的盈利,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吸引了更多的业内个体向这个行列“聚集”,当然,这是一个经过市场遴选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随着个体企业的不断壮大,不断分化出新的企业,也不断繁衍出更多的子企业;另一方面随着群落内部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演进,该产业链不断延长,这便会形成一个更大的企业簇群。在“内聚”效应达到一定影响力以后,通过产品品种与市场的相互作用,就会吸引那些具有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能力的企业向该地区集聚,并通过自动累积或连锁反应产生强化作用。

(四)“内联”性

当初,这些聚集在产业区域的企业所构成的产业集群,是以农村、农民包围为特色所形成的由农村、农民向城镇集结的过程。农村人际关系网络具有地理接近的空间特征,这种特征使产业聚集也呈现地理接近性。也就是说,生产者可以通过亲戚、朋友及其转介绍,可将包括生产要素在内的很多方面联系在一起。而区域内的人们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构成独特的区域“文化基因”,这种基因与当地的文化、习俗等不可移植性要素融为一体,从而在空间上不断强化,形成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氛围。从我国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过程看,产业集结成群大多是为了获得利用资源比较优势而以产业基本生产要素为主建立起来的有机产业群落。故此,这些企业是在小批量、粗放、无序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深受粗放型农业经济的影响,对区域品牌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这种农业文化与市场经济要求的寻求联合、优势互补等等要求相去甚远,区域品牌的融合度大大降低。

三、中小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外化”要求

根据品牌生态系统理论,品牌生态系统是一个时空概念,由多要素、多变量构成,同变量及组合构成亚系统。区域品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个体企业品牌及品牌拥有者构成其内部系统;合作群体、客户群体、服务市场、政府、行业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宏观环境构成其外部系统。区域品牌生态外部系统的特征主要包括:第一,不稳定性。即所面临的环境实时发展和变化,各种环境因子作用的力度也实时变化,对区域品牌产生的影响既可带来正影响,也可带来负影响。第二,差异性。外部环境千差万别。第三,相关性。诸因素间相互影响和制约,某一因素的变化会带动其他因素的相互变化,形成新的环境。区域品牌在考虑环境的变化时必须全面考虑各种环境带来的影响。第四,可改变性。区域品牌通过自身努力和积极应对也可以改变,变不利环境为有利的环境。第五,主动适应性。区域品牌通过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有效的调整。品牌是企业(组织)的价值理念、商业模式和服务特征外化的一种体现。换言之,把品牌背后隐藏的资源,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整合,有效地表达出来,就是品牌的外化。品牌的定位、认知度和美誉度需要通过持续外化才能达成,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位、认知度、美誉度都需要打造区域品牌,需要区域品牌的“外化”。

四、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外化”路径

(一)市场定位精准

过去那种粗放式的发展道路会越走越窄。产业集群也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走“专而精”之路,走属于自己特色的道路。只有精而深,才能产生更大品牌的附加值。

(二)进化全面协同

产业集群各相关利益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双向联系和重叠交叉现象,这使这个区域品牌生态系统形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整体。

(三)品牌纵横拓展

以个体品牌为网络节点,以品牌价值创造为动力,吸引具有相同或相似核心价值的品牌成员整合品牌资源,通过价值创造与价值分享,壮大品牌生态系统,实现区域品牌的纵向延展。支持有影响力的个体企业重组、联合、联营、结盟等,实现区域品牌的横向拓展。

(四)竞争优势强化

全面提高自己的生态位,减少与其它品牌的位势重叠;通过优化资源、空间、时间生态位结构,全面与市场主导品牌尽可能实现错位经营;对于弱势品牌,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利用市场主导品牌和实力较强的品牌间的资源、空间、时间空档,实行“钻空”经营。

(五)启动“动车”引擎

以“动车组”的理念发展产业集群,做好区域品牌外化,形成多点给力、多极支撑的战略格局。有的着力次级突破,变区块为动车;有的强化车头引领,变单擎为多核;有的夯实底部基础,变短板为快线。总之,就是要把集群产业与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结合起来,打特色发展牌。政府通过确立实力强、影响大、带动效应明显的主导产业,进行分类指导,重点培育具有特色的集群板块。

五、结论

中小产业集群的发展是“适者生存”的市场选择的结果,它的形成和发展首先依赖于创业群落、企业簇群的形成和发展。与此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这些原发性产业集群,在市场经济面前,具有先天性弱点,尤其在品牌意识和品牌战略方面。未来竞争中,品牌策略必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利器,这是我国中小产业集群必须面对的一个新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渝萍.基于生物群落视角中小企业衍生发展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2006,2

[2] 朱玉林,康文星.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需求与供给[J],求索,2006,7

[3] 贺华丽.专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2006,4

[4] 高云虹.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基于关键性企业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讨,2007,1

(张洪吉,1960年生,河北沧州人,河北经贸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王锦旺,1967年生,河北沧州人,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集群。康志玲,1987年生,学士,河北衡水高科橡塑制品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市场战略)

(参研成员:刘海月、祁伟薇、吴炜炜、尹子君、田蜜、杜晓娜、侯海勤、隗丽尧)

模具生产范文第4篇

摘 要:模具是工业行业的一个重大组成部分,在悠久的工业历史中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模具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设计制造方式,对于传统的那种设计图纸,制作样模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模具制造业的发展,因此,模具虚拟设计就由此产生并蓬勃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模具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可以节约工时,形象展示模具设计效果和使用效果,节约材料等等,那么,什么是虚拟设计。我们在这里对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虚拟设计;模具;proe软件

一、模具发展现状

20世纪以来,我国模具得到了高速发展,它在汽车、电子电器、仪器仪表、通信等产品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这些行业的产品里面,占了百分之六十到八十的零部件都需要依靠制作模具来进行成形(型)。模具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而用模具生产出来的产品所具备的精度高、一致性好、复杂程度高、生产率高和损耗低的特点,也是其它的各种制造方法加工出来的产品所不能相比的。

二、虚拟设计简介

虚拟设计技术是多门学科的先进知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技术,而其本质就是以计算机仿真技术做为前提,首先就在产品设计的阶段,通过计算机来模拟出产品开发的全过程以及仿真出加工、使用等过程中对产品设计的影响,用计算机系统来预测产品的性能、计算产品制造所需要的成本、产品的可制造性有多强、产品的可维护性和可拆卸性等等各方面的因素,最终达到提高产品设计的一次成功率。同时,它对于更有效、经济、灵活地组织制造生产过程,使工厂和车间的设计与布局更合理化、有效化非常有利,最终以达到最小化产品的开发周期成本、最优化产品设计质量、最高化生产效率。整体来说,虚拟设计技术是多个“虚拟”的产品开发活动来组合而成的,其过程由“虚拟”的产品开发组织来进行实施,通过分析“虚拟”的产品信息和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信息来获得对开发的“虚拟产品”的开发时间、开发成本、和开发质量以及风险等方面的评估,从而最终作出开发“虚拟产品”的相关系统和综合的建议。

三、现代模具的设计

对于传统的模具生产,制造周期长,生产成本高,质量不能得到保证。而现代的模具CAD/CAE/CAM技术将传统的模具生产方式进行了改革,可以非常显著的缩短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周期,将生产成本降低,并大大的提高产品的质量。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系统来进行图纸的各项编辑。利用三维设计软件将模具的各个零部件设计完成,并通过三维的虚拟空间来将其显示出来。再检查制作好的模型设计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进行优化处理地方。之后,我们还可以借助各种软件的系统功能来对模型进行强度、模温、塑料流动状态、成型效果等方面的模拟测试。通过测试结果,针对发现的问题和缺陷再来对设计进行重新修改和设计。

四、虚拟设计在模具行业中的地位

在传统的模具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经过设计图纸,按图设计工艺,再人工加工出模具制件,按图装配,最后再通过制作的模具试制产品,最终检测产品的各项性能是否符合要求。这种传统的设计制作方法耗时、耗材、效率低下,成本高,且制作周期长。在计算机技术得到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落后的方式已经得到了完全的改善,人们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模具的图纸绘制,再依据图纸进行产品的虚拟建模,再虚拟装配,最后,还可以根据做好的虚拟模具来制作虚拟产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CAD/CAM/CAE技术得到各组相关数据,再根据这些数据来进行虚拟空间的修改,甚至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虚拟加工的过程中来设计安排加工工艺过程。

虚拟设计能够减少模具设计制作的人工,材料耗费,缩短研制周期,节约材料,且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含量,已经在当今世界的模具行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重要的位置是不可动摇的

五、常用虚拟设计工具

在社会的各个行业,虚拟设计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们涵盖了社会的机械、电子、建筑、工艺、生活、医药等等各个行业。这里简单介绍几个常用的。

如:电子方面的有做电路设计的Protel以及西门子的仿真软件S7-200 microwin软件。

而建筑方面就更多了,如基本设计软件autoCAD,天正建筑CAD,以及更深一步的装饰、渲染等等效果的3dmax,photoshop,等软件,还有仿真力学使用的ansys等软件。其他还包括一些专业应用的建筑方面软件,如百科幕墙BKCADPM2004集成系统FOR R14,铝合金门窗设计系统XF,等。

而在机械、电子等方面,则包含了常用的二维三维软件,动画仿真软件以及虚拟仿真软件。如2维的平面软件就包括常用的autocad 以及其他一些国内的二次开发cad:清华天河、中望、开目等等。而3维软件则包括Pro/E ,solidworks,ug,catia等。特别是其中的UG和Pro/E在不管在机械还是电子类的产品中应用都是比较多的,比如苹果的产品,一般都用UG来进行设计的。而Catia这个软件现在主要应用在航空领域,比如飞机的设计. 而针对仿真分析软件,ANSYS同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如果是使用在SolidWorks的基础上的话,又有COSMOSWORKS软件可以进行力学,热,运动学等的分析。

六、CAD/CAE/CAM软件在模具行业中的虚拟应用

pro/e这个软件在全世界是最普及的3D CAD/CAM系统.它被广泛的应用在电子、机械、模具、工业设计、汽车、航天、家电、玩具等各种行业.整体上来说,PRO/E软件是一个全方面的三维产品开发软件,在这个软件中,它整合了包括零件设计、产品装配、模具开发、数控加工、板金设计、铸造件设计、造型设计、逆向工程、自动测量、机构模拟、应力分析、产品数据库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各个强大功能。在模具虚拟设计中,它包括模具设计的各个流程、如模具建模、分型面设计、模具体积快设计,成型件结构设计,侧抽机构设计,浇道系统设计、拆模技巧、开模模拟、以及吹塑模、压铸模、冲压模等模具的设计。最后还可以进行模具设计之后的虚拟预处理,以避免分模失败和增加可模塑性。

同时,还有很多CAD/CAE/CAM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具体选用什么软件,则看实际的情况进行选用则可以了。

作者简介:

陈楠,女,(1982~),讲师,工学硕士,机械方向。

模具生产范文第5篇

摘要:对于脱扣板级进模具的设计分析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脱扣板级进模具的加工设计分析以及相关零部件的分析,为日后提高脱扣板级进模具的设计水平提供宝贵建议。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繁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建筑工艺以及相应的技术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本篇文章主要对脱扣板级进模具的加工工艺进行概括,同时对脱扣板级进模具的冲裁设计进行分析,最后对脱扣板级进模具的零部件设计进行研究。

关键词:级进模具;设计分析;加工工艺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新形势下,脱扣板级进模具也在社会各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逐渐在建筑工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次研究设计的主要零部件为脱扣板级进模具,选该模具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材料的刚厚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制件的刚度和厚度,同时此模具的外形比较简单,能够在使用过后合理对样本编排样式,减少废料的污染。脱扣板级进模具在冲裁件加工工艺方面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弹性,本文对于脱扣板级进模具的设计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脱扣板级进模具的加工工艺分析

脱扣板级进模具的加工工艺分析主要是对冲裁件的工艺进行分析,从冲压工艺理论方面的分析,对其工艺的合理性进行衡量。在模具的加工工件以及冲裁件的工艺满足相应的要求时,其工件能够在最为便捷和最为经济的前提下被制作出来,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模具的冲压性能和加工工艺较为良好,若相反,则说明其冲压性和加工工艺相对较差。在脱扣板级进模具的加工工艺分析过程中,工艺性能的好坏并非是绝对的,其工艺性能的好坏,直接受到模具工厂冲压技术以及相应设备的影响,通过对脱扣板制件的探讨和分析,可知该制件适用于冲裁加工;而同时虽然级进模具的结构相对较复杂,但是该模具有自动出件的装置,因此在综合考虑下,最终明确采用脱扣板级进模具工艺方案[1]。

2脱扣板级进模具的冲裁设计分析

对于脱扣板制件而言,主要的工艺制作问题体现在浮料装置的设计方面以及弯曲工序的设计和选择方面。通过对脱扣板级进模具的冲裁设计进行分析,在冲裁设计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应先冲脱扣板的孔后弯曲,而由于实际的脱扣板制件厚度和刚度较强,致使其孔的周围边距较小,因此在冲裁的过程中便需要充外形后冲孔,由此以避免其孔发生变形和扭曲等现象;同时对脱扣板的冲位应设置在冲裁工序进行之前,若将脱扣板的冲位设置在相应工序之后,则会引起脱扣板制件的变形,从而导致制件与工艺制件产生误差[2]。

3脱扣板级进模具的零部件设计分析

3.1脱扣板级进模具中模柄的设计分析

脱扣板级进模具在模柄设计过程中有其独特的设计优势,通常情况下脱扣板级进模具的模柄就是模具的安装柄,主要应用于脱扣板级进模具在冲裁床上的装卡。一般所设计的模具柄多用于小型的脱扣板级进模具,而对于相对较大的脱扣板级进模具由于受重力等原因无法保障点卡的精度,因此设计大型的脱扣板级进模具模柄需要在其周边设计卡点,以方便其均匀受力。在现代化社会中比较常用的脱扣板级进模具模柄有浮动式模柄、压入式模柄以及旋入式模柄等,根据对脱扣板级进模具与模柄的样式进行比较后发现,压入式模柄比较适合脱扣板级进模具的工艺要求[3]。

3.2脱扣板级进模具的构架和导向设计分析

脱扣板级进模具的构架主要是上脱扣板级进模座、下脱扣板级进模座、相应的模柄以及导向装置构成,对于脱扣板级进模具模架的要求主要包含其一是脱扣板用具有足够的厚度与强度,其二是脱扣板应具有相应的精准度,其三是脱扣板级进模具的上下模之间导向必须精准。脱扣板级进模具的导向装置在模具工艺构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脱扣板级进模具的导向装置,能够脱扣板级进模具上下模在运动中围绕相同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其在运动中达到相对精密冲压的目的。

4结语

脱扣板级进模具以其良好的塑性和较高弹性的特点在冲裁件加工工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在建筑工艺领域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对于脱扣板级进模具的设计分析,首先主要对脱扣板级进模具的加工工艺进行阐述,同时从脱扣板级进模具的工位设计对其冲裁设计进行分析,最后从脱扣板级进模具中模柄的设计分析和脱扣板级进模具的构架和导向设计分析对脱扣板级进模具的零部件设计进行研究,并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培剑,焦国昌,徐凯宏.塑料异型材挤出模具设计分析[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1,05(01):56-58.

[2]姜雪燕,王衍凤,康立业,等.盒盖零件冲压方案分析及冲压模具设计[J].煤矿机械,2011,02(08):110-112.

[3]方军,龚燕萍,魏斯亮,等.基于Pro/E塑料顾问分析的塑料盒盖注射模具设计[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03(01):87-90.

上一篇:精密模具下一篇:模具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