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地政生考试总结范文

2023-07-06

史地政生考试总结范文第1篇

特点:典雅精致,意境深远。 ⑫欧洲园林体系:

特点:规整而有序。

⑬西亚园林体系:

特点:方直的规划,齐正的栽植和规则的水渠

【世界园林的六个时期】

①古代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500年)

②中古时期(公元500年~1400年)

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约公元1400年~1650年) ④欧洲勒.诺特尔时期(约公元1650年~1750年) ⑤自然风景式时期(约公元1750年~1850年) ⑥现代公园时期(约1850年~今)

【园林植物的分类与定义】

①乔木类:树体高大,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

(伟乔─31m以上 、大乔─21~30m 、中乔─11~20m 、小乔─6~10m)

②灌木,绿篱及基础植物:树体矮小,通常在6m以下,主干低矮或无明显主干。

(灌木类、从木类、绿篱类、色块类)

③木质攀援植物(藤木植物):能缠绕或攀附它物而向上生长的木本植物。

(缠绕类、攀援类、吸附类、钩刺类)

④花卉类:指姿态优美,花色艳丽,花香馥郁,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和木本植物。 ⑤草皮植物:指低矮的草本植物。 【园林建筑舫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又称旱船,是一种船形建筑,建于水边,前多半部是三面临水,使人有虽在建筑中,却又犹如置身舟楫之感。由于舫不能动,又称不系舟。

特点: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舱三部分。船头作成敞棚,供赏景用。中舱最矮,是主要的休息、宴饮的场所,舱的两侧开长窗,坐着观赏时可有宽广的视野。后部尾舱最高,一般为两层,下实上虚,上层状似楼阁,四面开窗以便远眺。舱顶一般作成船篷式样,首尾舱顶则为歇山式样,轻盈舒展,成为园林中的重要景观。 【园林建筑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是一种建于水边或者花畔,借以成景,平面常为长方形,一般多开敞或设窗扇,以供人们休憩,眺望的园林建筑。水榭则要三面临水。

特点:是中国园林建筑中依水架起的观景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结构轻巧,四面敞开,跨水部分由立在水中的石构梁柱支撑。其主要作用是点饰水岸,观赏水景。常于廊、台组合在一起。 【亭子的平面形式和屋顶形式】

亭子按平面形式可分为:圆亭,方亭,三角亭,五角亭,六角亭,扇形亭等。

亭子按屋顶形式可分为:单檐,重檐,三重檐,攒尖顶,平顶,歇山顶,卷棚顶。 【中西方园林对比】

[类别]

[西方园林艺术风格]

[中国园林艺术风格] ① 布局

以几何形规则式布局

生态型自由式布局 ② 道路

轴线,笔直,林荫大道

迂回曲折,曲径空幽 ③ 数目

对植,列植,整形修剪

自然的孤植和散植 ④ 花卉

图案花坛,中色彩搭配

盆栽,花台,重姿态 ⑤ ⑥ ⑦ ⑧ 水景

空间

雕塑

取景

动态水景,喷泉,瀑布

大草坪的铺展

石雕巨像

对景,视线限定

静态水景,溪流,泉池 假山跌势的起伏多变

大型整体的太湖巨石或黄石 借景,步移景异

⑨ 景态

开敞坦露的旷景

幽闭深长的奥景 ⑩ 风格

骑士的罗曼蒂克

文人的诗情画意

【中日园林之对比】

共同点:空间上同在世界东方;

在文化背景上属于东方文化类群。

不同点:①从形体特征上看,中国的自然资源较日本丰富。

②从空间特征上看,日本为岛国,中国为内陆国家较喜欢水;日本面积小,不适合大面积的园林。

③从心里结构来看,中日两国人属于山型和水型心理,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④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人类社会的历史较长,相应的园林史也较长。

⑤从民族亚群看,以汉族为审美主体的中国人与日本民族在风俗人情上的区别,表现为喜好和禁忌等。

⑥从文武类型上看,中日两国园林主体分属于文人集团和武士,僧人集团。

⑦中国人对文学艺术的把握能力较高,技法较为熟练和老道;日本人对宗教思想的把握能力较高,技法较为娴熟。

【植物的冠形及特征】

①圆柱形:冠形竖直、狭长呈筒状、纺锤状。整齐、占据空间小,引导视线垂直向上,垂直景观明显。

②圆锥形:斜线为主,能引导人的视线向上,造成高耸的感觉;大量使用显得比实际高度还要高,绿化山地增加山势,与山体协调。

③球形:包括半球形、卵形、倒卵形、椭圆形。曲线为主,柔滑圆曲,有温和感,多用于联系贯穿树木布置,把各种树木互相顺接。常作为过度树种来布局造景。

④伞形:形象比较安定、亲切,有水平的韵律感,枝干水平向上,姿态舒展、潇洒,枝条、叶有强烈的水平向上感,用于开阔处,造景效果较好。

⑤垂枝形:枝条下垂,随风起舞、婀娜多姿。常植于湖边、堤岸,与水波相协调。树冠枝条弯曲静而向垂,有引导视线向下的感觉。在纪念性园林中用以烘托纪念气氛。 ⑥特殊形(棕榈、苏铁、椰子及一些古松、古柏) 其造型奇特,树形清、奇、古、怪,常与置石、假山结合在一起。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① 借景:指在园林设计中,将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各种在形,声,色,香等方面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园林构图空间中。借景能扩大园林空间,增加景观层次

② 对景:对景指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实现关系的造景手法。对景处理可对称严整,形成互对,表现出对景互补;也可自由活泼,形成非对。 ③ 障景(分景):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起作用是抑制视线或分割视线。既可用于分景,也可用于空间的象征与过度。 ④ 框景:框景是选择特定的视点,利用门框,窗框,树干框,洞口框等围合景色,似一副嵌于镜框中的立体画面,称之为框景。 ⑤ 夹景:为了突出和强化主要景物,常将视线两侧的平俗景观利用树丛,行树,山石建筑等加以隐蔽,形成了封闭狭长的视觉空间,置主要景物于空间端部,这种左右两侧起隐蔽作用的前景称为夹景。 ⑥ 漏景:指通过花墙漏窗等形式,构建若隐若现,似见非见,含蓄雅致,模糊深远的意境。 ⑦ 添景:指在近景缺乏,前景简单的情况下,为求得主景或对景的丰富层次感,通过园林小品,树木绿化等来补充点缀构图的造景手法。 ⑧ 藏景:用于较大的园林,即在园林之中构建园中园,达到富有变化,别有洞天,大中见小的艺术对比效果的造景手法。

⑨ 点景:指根据园林景观的特点及造园意境,利用中国丰富的语言艺术,对景观进行高度概括点出主题,点出精华,点出境界的造景手法。 【日本枯山水的特点】

特点:风景园的极端“写意”和富于哲理。

用白沙象征水面,以十五块石头的组合、比例、相背的安排经营来体现岛屿山峦,于咫尺之地幻化出千倾万壑的气势。 “枯山水” 一般面积不大,或布置与墙角,或布置于屋檐下,或布置于两屋之间。形式是以白沙铺地,其上点缀石头,石头上或有草或无。象征的意义是白沙-海水,石头-岛屿,草-植被。沙或平如镜或淡其微波,与咫尺之地幻化出千顷万壑的气势,这种园林纯属观赏的对象,人是不能在其中活动的。 【伊斯兰园林的特点】

伊斯兰园林通常面积较小,建筑封闭,十字形的林阴路构成中轴线,封闭建筑与特殊节水灌溉系统相结合,富有精美细密的建筑图案和装饰色彩全园分割成四区。园林中心,十字形道路交汇点布设水池,象征天堂.园中沟渠明暗交替,盘式涌泉滴水,又分出几何形小庭园,每个庭园的树木相同。彩色陶瓷马赛克图案在庭园装饰中广泛应用。 【火棘】

科名:蔷薇科,,

属名:火棘属

适应地区:华东,华中,西南

生态分类:木本植物(常绿灌木类)

观赏分类:观果类

高度范围:3m 形态特征:春开白花,秋冬结红果

生长习性:阳性,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耐贫瘠,抗干旱,耐修剪 景观用途:基础植物,丛植,花篱

【紫丁香】

科名:木犀科

属名:丁香属

适应地区:东北南部,华北,西北

生态分类:木本植物(落叶灌木类)

观赏分类:观花类

高度范围:4~5m 形态特征:树皮灰褐色或灰色,花堇紫色,花期4-5月,气味芳香。 生长习性:阴性,稍耐阴,耐寒,忌低温。 景观用途:庭院观赏,丛植。 【迎春】

别名:黄素馨,金腰带

科名:木犀科

属名:木犀属

适应地区:华北至长江流域

生态分类:木本植物(落叶灌木类)

观赏分类:观花类

高度范围:2~3m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老枝灰褐色,嫩枝绿色,四菱形。叶对生,小叶3枚或单叶。花着生叶腋,黄色,花冠5裂,先叶开放,具清香。花期2月到4月。迎春花的风格在于迎来明媚春光而不自炫耀。其花小黄色,形似小喇叭,一簇簇密缀在碧绿的纸条上,近看如翠玉镶金,远看黄澄澄的一片,也被誉为“春初使者”。 生长习性:阳性,稍耐阴,怕涝

景观用途:庭院观赏,花篱,地被植物迎春枝条长而脆弱,下垂或攀援,碧叶黄花,可于堤岸,台地和阶前边缘栽植,特别适用于宾馆,大厦顶棚布置,也可盆栽观赏。 【苦楝】

科名:楝科

属名:楝属

适应地区:华北南部至华南,西南

生态分类:木本植物(落叶乔木类)

观赏分类:荫木类

高度范围:15~20m 形态特征:花堇紫色,5月,有香气,球形核果淡黄色,经冬不凋

生长习性:阳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适应性强,抗污染,生长快,寿命短 景观用途:庭荫树,行道树防护树种 【凤尾兰】

别名:蒲竹、厚叶丝花、菠萝花

科名:龙舌兰科

属名:丝兰属

分布:长江一带园林中常用

观赏分类:观花类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干茎短,具分枝,高可达5米。叶质硬,多直伸,长40~60厘米,宽5~6厘米,叶端呈坚硬刺状,叶缘光滑,稍扁平,粉绿色,老叶有时具疏丝。圆锥花序较窄,花下垂,乳白色,具六棱,常染紫红色。蒴果,长圆状卵圆形,长5~6厘米,下垂,不开裂,花期6~9月左右。

生长习性: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耐寒,耐阴,耐旱也较耐湿,对土壤要求不 严。对有害气体如SO

2、HCl、HF等都有很强的抗性和吸收能力。

景观用途:是良好的庭园观赏树木,也是良好的鲜切花材料。常植于花坛中央、建筑前、草坪中、池畔、台坡、建筑物、路旁及绿篱等栽植用。

【南天竹】

别名:南天竺

科名:小檗科

属名:南天竹属

分布地区:产于中国长江流域及陕西,河南潢川卜塔集镇 ·河北、山东、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日本、印度也有种植。

生态分类:木本花卉种类(常绿灌木)

高度范围:约200厘米。株高约2m 形态特征:株直立,少分枝。老茎浅褐色,幼枝红色。叶对生,2-3回奇数羽状复叶,小叶椭圆状披针形。圆锥花序顶生;花小,白色;浆果球形,鲜红色。茎叶互生,常集于叶鞘;小叶3~5片,椭圆披针形,长3~10厘米。夏季开白色花,大形圆锥花序顶生。浆果球形,熟时鲜红色,偶有黄色,直径0.6~0.7厘米,含种子2粒,种子扁圆形。花期5~6月,果熟期十月~来年一月。 生长习性:喜温暖多湿及通风良好的半阴环境。较耐寒。能耐微碱性土壤。 景观用途:春赏嫩叶,夏观白花,秋冬观果,红白绿三色兼有,是十分难得的室内观叶、观花、观果植物,植于庭院或作盆栽,摆置门厅外侧或厅内池边,均显耀目。

【广玉兰】

别名:荷花玉兰,洋玉兰

科名:木兰科

属名:木兰属

适应地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生态分类:木本植物(常绿乔木类)

观赏分类:荫木类

高度范围:30m 形态特征:树冠圆锥形,花大,白色,芳香,6~7月

生长习性:弱阳性,喜温暖湿润,耐修剪,抗污染不耐碱土 景观用途:园景树,行道树,庭荫树 【石楠】

科名:蔷薇科

属名:石楠属

适应地区:华东,中南,西南

生态分类:木本植物(常绿乔木类)

观赏分类:荫木类

高度范围:4~6m 形态特征:树冠球形,枝叶浓密,嫩叶红色。花白色,5~7月。 生长习性:弱阳性,喜温暖湿润,耐干旱瘠薄,不耐水湿,抗污染 景观用途:庭荫树,绿篱。 【红叶李】

别名:紫叶李 科名:蔷薇科

属名:李属

适应地区:原产亚洲西南部。在我国西安,及北京均有露天栽植,在上海,江苏,浙江一带园林中广为运用。

高度范围:4~8米

形态特征:落叶小乔木。幼枝紫红色,腋芽单生,顶芽缺。叶卵形至倒卵形,长3~4厘米,褐紫红色。叶端尖,基部圆形,叶缘细重锯齿。花单生,水红色,径约2.5厘米。核果球形,暗红色,外面有沟槽。花期4月。果熟7月。

生长习性: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有一定的耐湿性。对土壤要求不严,喜肥沃,湿润的中性或酸碱性。

景观用途:嫩叶鲜红,老叶紫红,园林中作为观叶风景树,不只在草坪角隅,交叉口,建筑前,大门边,广场等处,有背景衬托作用更好。 【白皮松】

科名:松科

属名:松属

适应地区:华北,西北,长江流域

生态分类:木本植物(常绿乔木类)

观赏分类:林木类

高度范围:10~30m 形态特征:树皮灰绿色,裂成不规则薄皮脱落,肉皮白色,老树皮呈白色,一年生枝灰绿色,无毛,冬芽红褐色,无树脂。针叶三针一束,粗硬,长5~10厘米;叶鞘早落,球果常单生,卵软形,长5~7厘米,成熟后淡黄褐色;鳞盾多为菱形,有横脊;鳞脐生于鳞盾的中央,有刺尖,种子倒卵圆形,长约1厘米。花期4月,球果10月成熟。

史地政生考试总结范文第2篇

(一)教材的选用

本课程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作为主要教学参考用书。

(二)本课程的目的

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规律。使学生吸取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丰富专业历史知识,以便更好地做好新闻工作。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4学时。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3使学生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 5丰富专业历史知识。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重点讲述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其中五四时期的新闻改革和延安《解放日报》整风改版是重点章节;而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和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的反复为本课程难点章节。

(五)本课程的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新中国文化史的组成部分,是新中国建立前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法规、管理等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事实和经验教训的归纳和描述。新闻学专业的理论和业务等课程都会使用新闻史料来阐释相关的问题的。

二、课程内容

绪论(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明确学习这门课的意义,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 历史是一门经验科学

对于这种说法,克罗奇有一个很经典的论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说我们对一切历史的认识,都掺入我们当代人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不能毫无主观色彩的去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大多时候我们都会把历史和现当代的具体事实相联系。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也曾经说过:“历史是一门经验科学,讲述的是人类的经验及后人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认识,其中加进了许多因素,如社会形态、人等。”

二、 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从大的方面讲,新闻史属于文化史,同时又是通史的一部分;就内容而言,它包括四大媒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包括新闻教育、新闻法规等有关新闻的演变的历史。中国关于新闻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建设始于19世纪后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显学。

关于新闻史研究的起点,新闻史学界公认的看法是我国从唐朝开元年间开始出现朝廷官报,从那时着为起始、至新中国成立(1949年),有1230能多年的历史,从主流媒体(即报纸)发展的情况看,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从唐朝开元年间——19世纪20年代(古代报纸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有1100年的时间,期间出现过3中类型的古代报纸:朝廷官报、非法民报(也叫小报)、合法民报(京报),其中小报出现于北宋后期,盛行于南宋,直到明清;京报出现于明朝末期,盛行于清朝;官报则存在于自唐朝开元年间至清末所有的朝代,属于主流报纸。

(二)19世纪20年代——90年代初期(在华外报的发展和垄断时期) 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在南洋一带创办中文近代报刊,20年代初,外人办报开始从澳门、香港进入中国大陆,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沿海的一些城市创办了6种近代报纸和17种外文近代报纸;鸦片战争后,外报更加发展,出现了在华外报网,垄断了中国的报刊行业,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申报》、《新闻报》,使中国近代报纸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三)19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前10年(国人自办报刊的高潮期)

早在1874年,王韬就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但只有当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后,才形成了第一次国人自办报刊的高潮,戊戌变法后,革命派报刊风起云涌,改良派报刊也方兴未艾,而且两大报刊有大论战,形成了第二次国人自办报刊高潮,出现了许多报刊报人。

(四)1915年——1927年(黄金时期)

从1915年的《新青年》出版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报刊繁荣期,其表现主要有5个方面:

a.a.无产阶级报刊的出现。

b.b.国民党报刊的新变化和共产党报刊的新发展。

c.c.民营企业性大报的发展。

d.d.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和通讯社事业的发展。

e.e.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发展。

(五)1927年——1949年(国民党和共产党新闻事业对立格局形成与演变时期)

这个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

a.a.1927年4月——1937年7月两级新闻事业格局形成阶段。

b.b.1937年7月——1945年8月两级新闻事业格局暂时共处阶段。 c.c.1945年9月——1949年10月两级新闻事业格局在大陆的最后较量阶段。

从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事业的性质来看,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① ① 各种新闻媒体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发展前进。

② ② 政治家办报使中国新闻媒体运作的主流。比如维新派、革命派、改良派、共产党、国民党办报等。

(2)从新闻业务来看,中国的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是重视政论。

从1874年的《循环日报》开始就有政论发表,发展到《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等报纸都很重视政论,在以后的报纸上,经常会出现以政论来论证的情况出现。

(3)从管理体制上看,机关报成了中国新闻事业传媒的主体。

尤其是从党派报刊出现后,各党派都创办自己的机关报,用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或思想主张,而且这些机关报成了我国新闻传媒的主体。

(4)中国的传播事业有一个特殊的时期,即在华外报的发展和垄断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没有自己办的报纸,一些外国传教士、商人等在中国办的报纸影响都比较大,形成了外报对中国报业的垄断,其性质可以说具有侵略性,但是外报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也为自己报纸的诞生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为中国报纸的发展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同时也随着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不断进步的一个过程。

三、 研究新闻事业史的目的、意义

1.首先,学习新闻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进而对新闻事业进行更深如的研究。

我们对新闻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的研究。对于新闻史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报刊史的研究为主,直到20世纪才出现了广播、电视、而关于报刊的研究中,对于报刊的产生、发展规律常有争议。

2.学习新闻史,我们可以借鉴前辈的办报经验和教训

比如,我国报纸有专门利用副刊进行宣传的经验。在五四时期,我国处在了著名的四大副刊,对当时社会有极大的影响。现在的报纸几乎也都设有副刊,如何办好副刊、利用副刊进行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宣传,还是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

失败的教训也有不少,我们也是应该“以史为鉴”的。

3.学习新闻史,可以让我们学习到许多著名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

4.学习新闻史可以丰富我们的专业历史知识。

四、对新闻史的研究和现状

对于新闻史,尤其是报刊史的研究,可以说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在各个时期表现的局面是不一样的,可以说对于新闻事业的研究有过繁荣期,也有过萎缩期。

各个时期的研究情况:

1907年 商务印书馆《上海闲话》之《上海报刊史》是第一个出现的新闻史研究资料。

1927年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报刊发展的历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本书主要是研究浙江、北京和武汉等地的报刊出版发行情况。

20世纪

2、30年代 胡道静《上海日报》、《上海的期刊》、《上海新闻事业史的发展》出版。

40年代 中华新闻学院出版《新闻学集成》

1942年 章丹枫《近百年报刊发展及其趋势》

1955年 人大、复旦、中央党校合出《中国现代革命报刊史讲义》

张静庐《中国出版史料汇编》主要收集各种报刊的发刊词。

50年代还出版了《五四期刊介绍》(上、下各三册,共六册)、《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介绍》等书籍。

60、70年代由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文化大革命,文化事业处于停滞阶段,这个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研究都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属于新闻史研究的停滞阶段。

80年代 中国的文化事业开始回复发展,出现一派繁荣局面。

1981年 方汉奇出版了《中国近代报刊史》一书

另外还有论文汇集的丛书《新闻研究资料》出版。

90年代,新闻史研究的著作空前发展。

五、学习新闻史应注意的问题:

(1)要能够多方面搜集资料,辨别真伪。有的资料可能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或者其他主观等方面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不真实的情况,或者欠缺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要能够分析资料的真伪,这是我们考察历史的重要方面。

(2)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学习新闻史。我们不能一味的照本宣科,二要能够在实际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在学习新闻史时,我们还要处理好新闻史、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关系。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同等重要的,在对新闻史的学习中,我们要把握主线,突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

我们要明确新闻史的主线是:从政论报刊道政党的新闻业;重点主要有:政论时代的报刊活动;黄金时期的新闻事业发展,两极对立时期共产党的新闻活动;其它的主要包括古代的报刊活动,在华外报的情况,两极对立时期的报纸和私营企业性大报的情况等。

复习思考题:

学习中国新闻史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事业(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章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报纸的产生发展及其性质,正确认识早期的报纸。

第一节 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

一、古代新闻传播溯源

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使用过的经过加工的海蚶壳,和青海民和县阳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制喇叭筒,都是远古民进行社交和传播活动的物证。

到战国时期,群雄割据,处土横议,战火频仍。统治者们需要发布政令,通报政情军情,诸子百家游说四方,宣扬自己的学说和政治主张,这时传播活动更为频繁。

在《墨子》、《吕氏春秋》、《左传》中都有早期传播活动的记载,新闻传播的政情、军情等方面情报都是最新的信息。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所记的“大叔完聚,缮用兵,将袭郑。??公闻其期”等,这些可以算做早期的广义的新闻传播。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口头传播。(举例说明)

2、绘画传播。譬如,有人在河中捕到了鱼,便在河岸的沙滩上画下那种鱼的图画,以昭示后来人在此捕鱼。

3、烽烟和旗鼓。主要用于传递军事号令。烽烟用于示警,旗鼓用于指挥进退。有诗云“战火连三处,烽烟照五京”便指于此。

4、木铎。《术·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其中的“铎”,据贾疏云:“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以金为之则曰金铎”。据说三代周秦时期,有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在各地采风。木铎成为早期新闻事业的象征。以上传播活动和文字无关,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手段都更为多样化了。

时效性较强、影响较大的文字传播载体,主要是竹、帛和露布。

竹子劈成片称为简,简以绳相穿,称为策。简上面可以用笔书字,传之四方。 帛即绢绸。古时只有达官贵人和宫廷才用得起

露布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实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了。

除了这些传播媒体外,我国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关于传播功能、传播效果、传播技巧、传播心理、传播道德乃至于受众需求等方面的分析论述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是传播学的真正发祥地。

第二节 第二节 唐代新闻传播媒介的演进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中国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有了报纸的萌芽;中古时期,有了报纸的雏形。所以,关于中国报纸的起源,不少中外新闻史学者都作过研究,曾提出过以下几种说法

1、周朝说。提出这一观点的有:

日本学者 后藤武男 著有《新闻纸研究》

杉村广太郎 著有《新闻概论》

美国学者 白瑞华 曾参与主编《申报周报》

2、汉朝说。持这一观点的有日本学者楚人冠,英国学者安东尼斯密斯和中国新闻史学者戈公振。

戈公振提出来的主要论据是:

①汉朝已经出现过传递新闻的活动;②汉朝已经有“邸”,而“邸”在唐宋以后各朝,都是发行官报的机构。但这些论据都不足以证明汉朝已经有了报纸。据有些学者证明汉朝的“邸”,都与后来的“邸报”无关。现存的汉朝文献资料中,也看不到“邸报”字样。

3、目前为新闻界所承认较可靠的说法是: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朝。 证明唐代开始有报纸的物证是两份唐代的进奏院状。现在这两份进奏院状分别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研究这两份进奏院状,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古代雏形报纸的一些特征:它以传报来自朝廷方面的消息为主,由地方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负责向地方传发,它具有官报的性质,但还不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它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官报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第三节 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邸报的出现和宋代邸报的有关制度

研究宋代报纸的发展要注意此时“邸报”、“进奏院”的含义已与唐代有了较大的区别。

(一)宋朝出现了在封建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发行的官报称邸报。负责发行官报的机构是进奏院。负责采集信息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以后,发报制度逐渐正规、统一起来。

(二) 宋代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特征和封建官报的色彩。

(三)宋代的封建统治者开始注意对邸报的管理。

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

(一)宋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民间报纸。

据现有资料研究,小报的特征有:

(二)统治者对小报的限禁

第四节

一、

一、 的新闻传播活动

元代存世较短,体制不完备,没有建立由中枢部门统一发布官报的制度。

二、

二、代的邸报抄传制度

研究明代报史要注意和唐、宋、元的报史联系起来,使用比较的方法,注意明代邸报、民间办报与前代的连续性。研究本朝代出现的新特点。

(一)明代邸报的发布和抄传活动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二)明代邸报的特点

三、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

通过引文来为明代已有民办新闻事业和民间报房这一点,提供了确凿的证明。

研究民办报房的几个特点。

现存明代邸报的抄本和抄件中主要有《万历邸钞》、《天变邸钞》。唯一的原件是《急选报》

四、

四、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

明代农民起义使用的传播工具有竹筹、揭贴、旗报和牌报等。他们用这些工具传播军情、捷报,鼓吹起义,扩大农民军的影响,瓦解敌人士气。

五、

五、 清代的报房京报

一、

一、代的官方新闻传播制度

清代封建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即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等三个环节,但也与明代有所不同。

有关清代官报的情况可归纳如下几点

除发行邸报外,清代的提塘官们还曾经发行过一种小报,又称小抄。所刊载的主要是提塘官们和提塘报房的刷写报文者们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在为有关省份的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信息。 第四节 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二、北京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乾隆中叶以后,一部分人分化出来,以民间身份私设报房,专以编发报纸为职业 。

报纸在形式上的明显变化。

三、地方新闻事业与辕门抄

清代各省会和较大的地方州府也出现了专门从事办报活动的人,以获微薄之利。起初是省塘自设报房,翻印京报,定价出售。后来有些以私人名义开办的报房在民间兴起,有专门的,也有以此为副业的。

复习思考题:

1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是什么?

2中国古代报刊有几大类,主要内容及性质如何?

第二章 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历史及其报纸的性质、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从历史教训中懂得国富民强的道理,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要学习和借鉴外国人办报的宣传方式,为我所用。

第一节 近代报刊在华南沿海的出现

一、外人来华办报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经济上占主要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此时的官办邸报,民间报房的京报,没有新发展,流于程式化,长期处于主要抄传谕旨,奏折等官文书的状况。内容、形式僵化。

二、 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在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的出现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禁传教,英国传教士因无法在中国公开活动,便转往东南亚一些华人聚居地区开展工作,以期起到渗透和过渡作用

第一个到中国的基督教传教士,是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伦敦会成立于1795年,是英国一个海外传教组织。马礼逊(1782-1834)祖籍苏格兰,父母双双信

教,自幼受到薰陶,15岁时信奉基督教。1803年入神学院学习,随即成为伦敦布道会的教徒,并于1804年上书该布道会请求派他去“困难最多”的中国传教。

1913年,伦敦会又派传教士米怜(1785-1822)来华协助马礼逊工作。1815年,米怜带中国刻字工人梁发等到达英国殖民地马六甲,建礼拜堂,办学院,设立印刷所,出版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一些宗教书籍及英文期刊。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它创刊于1815年8月5日。主要编辑、撰稿人为米怜、中国人梁发及英人麦都思、马礼逊等。

此外,麦都思于1823年在巴达维亚创办中文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纪传》。传教士纪德于1827年在马六甲创中文月刊《天下新闻》,都继承《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模式。

三、近代报刊在澳门的出版

澳门始有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16世纪,葡萄牙人殖民澳门。1822年,葡人巴波沙少校创办了葡文周报《蜜蜂华报》,由一些天主教教士编辑。这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该报鼓吹立宪,抨击贵族保守派。最终成为政治派别斗争的牺牲品。

除《蜜蜂华报》外,居统治地位的葡人立宪派还先后出版了《澳门钞报》、《帝国澳门人》、《澳门政府公报》等报纸,为葡人政治、经济活动服务。葡文报纸的出版带动了中国大地其他地区近代报纸的发展。

四、近代报刊在广州的出版

英美人为迅速打开中国市场,窥察中国社会情况,1827年,美商伍德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不久转归英国鸦片商马地臣所有。此外,《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中国丛报》、《广州周报》等英文报刊先后创办。这些都是商业报纸,以刊载商情为主,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历史、文化习俗等叙述详细。重视新闻和言论,印刷出版业务仿效西方本土报刊,较为先进。嘲笑中国贫穷落后,公开鼓吹和煽动西方列强武力侵华。

五、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的特点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一、英文商业报纸纷起一时

鸦片战争后,香港割让于英国,英文报刊迅速发展。香港第一份近代英文报刊是《香港公报》,主编为英军翻译马儒翰(马礼逊之长子), 1841年在澳门出

版,不久迁香港,获香港军方支持。该报最初并非商业性质,但次年即并入香港的商业报纸。

(一)《中国之友》1842年3月17日在澳门创刊,同年24日出第2期时迁香港。创办人为英商奥斯威尔德。1843年产权出售与卡尔,至1850年,台仁特取得该报产权,并任报纸发行人主编。报纸论调开始大变。

(二)《香港纪录报》:前身为《广州纪录报》,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改本名,为怡和洋行所办,至1849年转为英商史屈泉所有。产权几度变化,1863年停刊。

(三) 《德臣报》,汉译为《德臣西报》、《中国邮报》。1845年2月创刊于香港,为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创办人和主笔为英出版商肖锐德。

(四)《孖剌报》:1857年创,由美商茹达和英商莫罗创办。次年完全为莫罗所有。为外国人在华的第一张日报。

这期间新出版的报刊中,1863年创的英文《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是中国境内最早的晚报。1877年创的《香港天主教纪录报》,是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81年创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二、中文商业报纸相继出版

鸦片战争后,香港最早出现中文商业报纸。由于香港的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这些报纸的商业化程度较高,其办报模式、经验,对后来的内地的中文商业报纸影响较大。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

1861年7月,《德臣报》发行中文《香港新闻》,刊登行情、船期和新闻,后停刊。1871年3月,开辟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每周六出,标榜不牟利、广见闻。刊登新闻、评论等。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日报》。先后为周3刊、日刊,出至1941年才停刊。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一、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租界和通商口岸。人口激增,商业贸易逐渐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业中心。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使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

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他们的经济活动服务的外文商业报纸,其中主要是英文报。

二、《字林西报》与其他外文报刊的发展

《字林西报》,是上海最早的一家英文报纸,前身为《北华捷报》1856年出版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字林西报》,从1864年独立出版,至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侵华史”。

同时期,上海出版的其他外文报刊有《上海每日时报》、《上海晚差报》、《文汇报》等各种英文、法文、日文、葡文的日报、晚报。这些报纸都显现出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

三、《申报》等中文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

1861年11月,《北华捷报》创办了上海第一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首任主编是传教士伍德。版式创新,白报纸两面印刷,每期直栏、四版。主要刊登行情、船期和广告。传递商情迅速,最先刊登电讯稿。选录各地报刊新闻。不重视言论。

《申报》的主要特点是:

1、在经营管理方面,

⑴尽量降低成本,使用中国土产连史纸印报,售价低廉;

⑵努力搞好发行,设代销点、上门送报、沿街叫卖,买报人可先取报,月底缴款,剩余报纸退回;

⑶大力招登广告,对华人实行优惠价,付给外埠代招广告者回扣;

⑷经营其他文化事业。

2、在编采业务方面,

⑴报名中国化。取名为“申”。经营和编撰工作由中国人担任,书册式装订,文章风格适合中国传统文人口味。

⑵重视新闻,为吸引读者,大量刊登猎奇性、趣味性的社会新闻。

⑶重视言论,每天头版均有一篇言论,政治倾向保守。

四、宗教报刊的发展与《万国公报》

19世纪50年代起,教会中文报刊在上海首先发展起来。1857年,英国伦敦会创办了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六合丛谈》,仅出版一年多,便告停刊。1868年《中国教会新报》创刊,1874年9月5日改版,更名为《万国公报》。该报宗教内容较少,主要刊载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信息。增设论说。读者对象为官员、士大夫、商人等。1883年8月,因主编林乐知忙于他务而停刊。1889年2月,由广学会复刊,半月刊,仍由林乐知任主编。

复习思考题:

1外国人在中国主要创办了哪些报刊?性质如何?

2《申报》、《新闻报》在业务改革方面有什么贡献?

第三章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章学习,了解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及特点,学习王韬、梁启超等人的政论风格。

第一节

一、 国人与近代报刊的背景与概况

中国人最早与近代报刊接触的,是梁发、蔡高等广州的雕版印刷工匠,在前文已提到。

70年代初,主要由洋务派官员、商人和要求改革的知识分子办的报纸,在汉口、香港、广州、上海等地诞生。此时,严重的民族矛盾和社会危机日渐暴露,这些报纸受到强大的封建统治和外国势力的双重压制,表现出明显的反对侵略,追求进步的倾向。

二、 林则徐、魏源、洪仁轩与近代报刊

林则徐是最早注意到外报的清廷官员。1839年3月,到广州禁烟时,组织翻译外报材料,译报主要来自《广州周报》和《广州记录报》,主要内容是外人对中国禁烟的评论。

继续和发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魏源,他依据林则徐的部分材料和他自己的一些文献编著成著名的《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中国人中最早提议创办近代报刊的是太平天国的洪仁轩。洪仁轩(1822-1864),字谦益,号吉甫,广东花县官禄土布村人,洪秀全的族弟,在其治国纲领《资政新篇》中曾提出,开设新闻馆,并论述过新闻馆有反映民情、传播商业信息和时事等作用。

三、《循环日报》与香港早期国人报刊

进入19世纪70年代后,香港的一些熟悉报刊出版事业,又积累了一定的资金的中国人,受内地洋务运动的鼓舞,开始投资于出版印刷业,创办或盘进了一批中文报刊。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循环日报》。 第一节 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的出现

进入19世纪70年代后,香港的一些熟悉报刊出版事业,又积累了一定的资金的中国人,受内地洋务运动的鼓舞,开始投资于出版印刷业,创办或盘进了一批中文报刊。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循环日报》。

(一) 王韬介绍。

(二) 关于《循环日报》。宗旨,可概括为“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即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振兴中华,抵御外患,进行爱国主义的变法自强宣传。

(二)

三、 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的特点

第二节 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一、 概况:

19世纪90年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运动达到了高潮。与此同时,也掀起了一次办报高潮,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一百一二十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以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及与它有联系的社会力量创办的报刊,数量最多,影响最大。

二、康有为与强学会的三个报刊

1894年,中日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愈演愈烈。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挺身而出。举行了“公车上书”,提出变法维新的主张,又创办报刊、组织团体,积极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开展。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怡,字广夏,号长素,广东南海人。维新思想家,著名报刊政治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幼读经史,少有大志,青年时即接触到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曾在香港和上海大量收集和研读西学术籍与报刊。

1895年8月15日,康、梁等人主办《万国公报》在京创刊,双日刊,版式与《京报》相似。内容主要为与变法有关的西方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1895年,11月中旬,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并将《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机关报于1895年12月16日出版,该刊新闻只占二三页,大部分篇幅是“译印西国格致有用诸书”,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格致理论》、《英国幅员考》、《各国驻华报馆考》、《地球奇妙论》等,每篇末加编者的“附论”。

该刊自撰论说,仅见《中西纪年比较表》和《论垦荒广种屯田为农务之本》二文,1896年1月20日,强学会遭清政府查禁,《中外纪闻》被迫停刊。从创刊到停刊,只存在了一个月零五天。

1896年1月12日,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强学报》在上海创刊,由康弟子徐勤、何树龄主编。5日一出,铅字排印,竹纸印刷,装订成册,页数不等。其政治色彩比《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更为鲜明。影响也比前二者大,公开强调变法维新的必要性,明确提出维新派的一些政治主张。1896年1月25日,被张之洞下令停刊,只存在14天,出版3期。

三、梁启起与《时务报》

随着维新运动的继续发展,康有为、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时务报》,经费来自上海强学会的余款和黄遵宪的捐助。注康年任总理,负责馆务及对外,梁启超任总主笔,负责文字编撰。社址在上海英租界四马路。

梁启超(1873-1929),以全部精力投入《时务报》的编撰工作。字卓如,又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曾用笔名饮冰、哀时客、中国少年、中国之新民等40多个,是晚清最杰出的报刊政论家,资产阶级启蒙宣传家。从小熟读经史,8岁“学为文”,9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人。

四、维新派的其他主要报刊

《知新报》1897年2月22日创刊,铅印,书册式。初为5日刊,不久改旬刊,后改半月刊。由康有为之弟康广仁主编,维新派人士为其撰稿。出版至1901年停刊,是戊戌变法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纸。

第三节 维新运动时期报刊在业务上的改进

一、 重视政论的作用

维新派对维新变法主张的阐述和宣传,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揭露和抨击,主要都是通过政论的方式铺陈展开的。维新派的一大批骨干人物都是撰写政论的大手笔,他们创造出“报章文体”,又称“时务文体”。其特点一是,针对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感而发;二是强调具有较为自由而通俗的形式,倡导浅显易懂,灵活自由的文风。

二、寓评论于新闻报道之中

戊戌时期的报纸与期刊尚未有严格的分野。新闻报道也未能成为报纸主角。报纸多利用新闻报道来发表政见。

三、改进编辑工作

四、注意新闻采访工作

复习思考题:

1王韬对新闻事业有何贡献?

2《湘学报》、《湘报》、《国闻报》、《知新报》何时、何地,何人主编?在维新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3梁启超在戊戌维新前后办过哪些报刊,有何影响?对新闻事业有何贡献?

第四章 旧民主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这一时期的办报活动的特点,吸取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的经验和教训,学习资产阶级诞生时期报人的英雄行为和自我牺牲精神。

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史上一个光荣的里程碑,资产阶级革命派深知舆论重要,“将图国民之事业,不可不造国民之舆论”,他们十分重视办报活动,出现了一批宣传家和报人。

第一节 旧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宣传话动

一、利用小册子宣传

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利用王秀楚《扬州十日记》、朱子素《嘉定屠城纪略》等小册子进行反满宣传。

二、香港的办报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香港创办了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中国日报》(1900.1.25-1913)。还办了《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唯一趣味有所谓》。

三、国内外宣传活跃

国内有:章士钊创办的《国民日报》和《苏报》、林獬办的《中国白话报》、蔡元培办的《警钟日报》、陈仲甫办的《安徽俗话报》等等。

国外有:檀香山《隆记报》、新加坡《图南日报》、《仰光新报》、旧金山《大同时报》,留日学生还办了《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以及各省同乡会办的《江苏》、《浙江潮》等报刊。

四、“苏报案”及具有英雄行为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资产阶级宣传家邹容和陈天华。

第二节 旧民主革命高涨时期的报刊

一、《民报》

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办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它共出二十六期,1910年停刊。《民报》宣传三民主义;热情介绍支持外国民族解放斗争;介绍西方进步文化和各种新思潮,值得注意的是它已对马克思和社会主义作了介绍。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在报刊上展开的一场论战

这场论战的主要阵地是《民报》和《新民丛报》。论战集中在四个问题上,即:

(一)要不要推翻清朝政府——关于民族革命的论战。

(二)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关于民主革命的论战。

(三)要不要改变土地所有制——关于民生主义的论战。

(四)要不要进行革命—一关于革命是否会引起瓜分和内乱的论战。

论战从1905年到1907年进行了两年之久,最后以改良派失败而告终,并为辛亥革命作了很好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准备。

三、国内办的几个报刊及其特点

(一)主要报刊:

上海有:《国民日报》、《警钟日报》、《中国女报》、《神州日报》,竖三民报:即《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横三民:即《民权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

武汉有:《商务报》、《大江报》等。

广州有:《人权报》、《平民报》等。

京津和各省市还有一些报纸。

(二)办报特点

这时期报刊活动和民族民主革命竞争结合的非常紧密、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报刊文字浅显通俗,读者对象扩大。

新闻业务有改进,出现了针对性强,短小精悍的时事短评;新闻写作广泛运用夹叙夹议,报纸栏目增多,重要消息发号外。

第三节 辛亥革命后新闻事业从发展到幻灭

一、临时政府成立后新闻事业大发展

武昌起义半年后统计,全国报纸由十年前的一百多种,陡增近五百种,其中

191

2 2多数集中在京、津、

二十家,其中以

年 月向北京民政部进行登记的报纸,就多达九十余种。新创办的报纸沪、广州、武汉等地。

通讯社在1912年至1918年间,有了较大发展,新创立的通讯社不下邵飘萍主办的东京通讯社、新闻编译社影响最大。

二、北洋军阀对报纸出版的摧残

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了宋教仁,又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在这 种封建淫威下,

国民党系统的报纸迅速地垮了下来。1915年秋后,袁世凯又因帝制问题封了一批改良派

的报纸。这时北京报纸所剩无几。

袁世凯垮台后,相继执政的各派军阀宣布袁世凯关于报纸法令一律有效,并实行新闻

邮电检查,颁布了《报纸法》。从此报纸被封,记者遭迫害的事接踵而至。

第四节 民初的新闻记者和新闻学研究活动

这时期有名的记者有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等人,这些人各有所长,各有成就。

这时期新闻研究活动也开展起来了。1918年10月14日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翻译了日本松本君平的《新闻学》,美国休曼的《实用新闻学》。邵力子、徐宝璜出国学新闻。北大增设新闻学课程,请回国的徐宝璜主讲。

复习思考题:

1《中国日报》、《民报》的创办及其宣传情况如何?

2于右任办过几个报刊?其性质怎样?

3《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4简述“苏报案”。

5民国初年有哪几个著名记者,各有什么贡献?

第五章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8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五四时期报刊的特点,学习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办报作风,继承无产阶级早期办报的好传统。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新机

一、国民党的报纸复苏

首先是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的报纸开始出现,1915年10月10日在上海出版了《中华新报》,由张季鸾主持笔政;1916年中华革命党人叶楚伧、邵仲辉创办了《民国日报》,之后在北京还先后出版了国民党各派的报纸《甲寅日刊》、《中华新报》、《东大陆民报》、《晨钟报》等。这些报纸反对帝制,相信共和,主张中国走民主的道路,这就从新闻宣传中打开了军阀控制报界的缺口。

二、邵飘萍自办新闻编译社

1916年邵飘萍一面担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一面创办“新闻编译社”,既采编本国新闻,也选择外电,向北京各报发稿。他有振兴中国人民新闻事业的雄心,想发展独立自主的新闻事业,这是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反抗,也是一种民主要求。

三、陈独秀的思想转变和《青年杂志》问世

陈独秀“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到日本,1915年回国,9月15日在上海创办了大型刊物《青年杂志》。后来他应蔡元培之聘担任北大文科学长,依托北大文科,以该刊物为阵地,使新思想新文化得到了发展。

第二节 《新青年》和《每周评论》

一、《新青年》

宗旨:第一卷《青年杂志》其宗旨:“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天职,批评时改,非其旨也”。第二卷改名《新青年》接受读者批评,开始批评时政。

作用:在批孔反复辟中宣传科学民主;在反顽固势力中提倡新文学运动;把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反帝反封建相结合。

影响: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运动;造就了一批人才;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二、《每周评论》及新青年团体的分裂

(一)《每周评论》是《新青年》的姊妹刊物,二者相互补充,各有特点,他们协同作战共同扫除新文化运动的障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辟广阔阵地。

(二)新青年团体的主要成员及其分裂

陈独秀,他走过康党——乱党——共产党的道路。

李大钊,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支持创办了《少年中国》、《政治生活》等多种进步刊物,写下了近百万字的出色政论文章。

胡适:首先倡导文学改革,后来向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献媚,猛烈地向无产阶级进攻。

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对新文化运动也各有贡献。

第三节 几种主要民主主义报刊

一、《国民》和《新潮》

1919年北京大学学生主办了《国民》月刊和《新潮》月刊,前者是侧重政治的综合杂志,后者是以研究文艺学术问题为主,这两个刊物都受到李大钊和鲁迅的支持,在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们的出版改变了思想文化战线的形势。

二、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的办报活动

(一)毛泽东与《湘江评论》。

(二)周恩来与《觉悟》、《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三)恽代英与《武汉星期评论》。

第四节 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

一、《新青年》改组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开辟了介绍马列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经验的园地,进行了反对伪社会主义的论战。

二、《共产党》月刊的创办。

为了建党需要而创办,宣传建党知识,探讨中国革命的纲领,与《新青年》配合,进行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三、工人报刊的出现

《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其共同特点是应工人需要,由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小型、周刊;通俗,有工人特点;出版时间短,这些刊物主流是好的,也各有缺点。

第五节 新闻工作的重大改革

一、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普遍推广运用。

二、无产阶级新型报刊的诞生及副刊的革新。

三、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开端。

四、向国外派驻记者及瞿秋白的苏俄采访。

复习思考题:

1《新青年》的沿革、作用及影响。

2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在五四时期新闻工作中各自的贡献和作用有哪些? 3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五四时期办过哪些报刊?有何影响?

4五四时期新闻工作有哪些重大改革?

5《申报》、《新闻报》如何向现代化企业报迈进?

第六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复杂情况,明确党的报刊在革命斗争中的特点和作

用。

第一节 政治形势与新闻界概况

一、国共统一战线建立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国出现了革命高涨局面。我党的报刊,中共党员帮助国民党左派创办的报刊获得大发展,并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统一战线破裂,大量的革命报刊停刊或转入地下。

二、新闻界概况——三种报刊

(一)党的报刊和党领导的报刊

党的报刊:《向导》、《前锋》、《新青年》。

(海《民国日

(

团的报刊:《先驱》、《中国青年》。

工人的报刊:《劳动周报》、《工人周刊》等。

二)国民党左派的报刊及进步文化人士主办的刊物:《政治周报》、上报》、《汉口民国日报》、《语丝》、《莽原》等。 三)帝国主义、军阀政客、国民党右派及胡适所办报刊。

第二节 建党初期的革命报刊

一、党的报刊的创办及党报思想初步形成

(一)《向导》的创办及其特点

创办情况、宣传内容及主编蔡和森的情况。

宣传特点:紧密联系斗争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与读者息息相通。

(二)瞿秋白与《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这两个刊物是党中央出版的机关刊物,由瞿秋白主编。这两个刊物在党的理论宣传上起了很大作用。

(三)党报思想初步形成

强调党报要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有力武器,党报是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必须无条件服从党的领导;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

史地政生考试总结范文第3篇

burst 脉冲 bipolar(电子)双极的 bandwidth带宽,频带宽度

carrier载波,载流子 circuit电路 capacitor电容current电流 charge 电荷,充电diode 二极管

encryption编码器,加密equalization均等(衡),均匀比

field(电,磁)场 filter滤波器 film胶片,薄膜gateway网关

impedance阻抗impairment失真,损伤 interference干扰

line电线,电网,市电Network网络

microprocessor 微型处理器 moderm调制解调器 microelectronic 微电子parity奇偶,等价,类似

robustness强壮,雄壮,坚固,耐用 transistor 晶体管resistance电阻(值)

spectrum频谱 substrate基质,底质 specturm光频

Adative equalization 自适应均衡 acquisition time 采集时间 anti-aliasing filter 抗混叠滤波器analog modulation 模拟调制Bit error rates误码率 Bit stream比特流 bandpass signal带通信号bus network总线binary-coded number 二进制编码器bus interfaces 总线接口Compact disk激光磁盘(CD)Dynamic range 动态范围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数字信号处理 digital modulation 数字调制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数字通信系统Electromagnetic wave 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carrier电磁共振error-control codes差错控制码error-correction code 纠错编码electormagnetic induction 电磁感应

assignment频率配置frequency spectrum 频谱field-programmable现场可编程的Functional accelerator 性能加速器frequency Hand-held手持的 hold time 保持时间Low pass 低通Non-fading channel无衰落信道noise immunity抗扰度 negative-feedback amplifier 负反馈放大器Multi-path fading多径衰弱 Power efficiency 功率效率 pules-width 脉冲宽度pers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 个人通信系统power dissipation 功率耗散quantization level(step)量化电平(间隔)radio frequencies无线电频率 real time 实时serial data中行数据传送 sample and hold circuit采样保持电路 sampling interval 采样间隔spread spectrum system扩频系统 signal-to-noise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信噪比spectralinversion频谱反转triode vacuum tube 真空三极管

AC 交流电ac自适应控制 AM幅度调制ADC 模/数变换器 AI人工智能

CATV 有线电视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PU 中央处理器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DSP数字信号处理 DC直流电FM调频

HDTV 高清晰度电视Hi-Fi高保真度

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IC集成电路

LANs 局域网LED发光二极管PCM脉冲编码调制

RF无线电频率RAM随机存取存储器

上一篇:期中考试成绩总结下一篇:初三物理考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