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教学论文范文

2024-02-21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美文化;文化差异;文学评论

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文明离不开文化,而文学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不同的文学经由不同的文化淬炼出来会产生必然差异,也正是这种种差异让文学、让文化变得多姿多彩,丰富饱满。这些文学作品既是作者们思想感情的寄托与表达,也是各个民族文化的抒发与表现。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对于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本文会通过几点来分析一下。

一、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概述

英语是当前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英语的文学作品也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发展受文化影响,同样,英美文学评论也受文学影响。而对于文学创造来说,文学评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就像要研究美国文学评论是研究英国文学评论的前提一样,研究英美文学也是研究文学评论的前提。英国文学衍生出美国文学,所以在初期的时候很多美国作品被认为效仿英国文学,但是美国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却也发展进步很快,从社會人文到国情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而且很具有自己的特色风格。美国文学的体制就像美国的思想一样崇尚自由,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英国和美国的文化和文学受其历史及等因素影响,必然出现诸多不同之处。

二、英美文学特点

英美文学是英国、美国的民众用语言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表现方式,大多很写实。英国的文学历史是非常非常久远的,它的发展过程也很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多诸如国家经济、发展历史、宗教信仰等等文体之外因素的影响,也经历了很多历史时期。但是它的内容在每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规律与特点,影响着国家文化乃至世界文学。

美国的历史没有英国长,相应的美国的文学作品发展时间也比英国短一些。英国的文学传入美国之后在初期对美国文学影响较深,所以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时候美国文学曾一度被认为是英国文学的一个支流。但是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带动着文学也是进步很快,美国的文学逐渐趋于成熟,慢慢形成了有着自己特色的风格、结构与体系。美国文学与它的国家体系一样,表现的多维度、贴近生活、热爱自由。美国文学在发展中几经巅峰时期。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有近十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对文学界有着一定的影响。

三、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有了英美文学才有了英美文学评论,英美文学评论是伴随英美文学而生的。英美文学评论带着审视与解析伴随着英美文学。英美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英美文学评论的促进,而英美文学评论存在的基础又是英美文学。可以说英美文学和英美文学评论是密切相关的。英语作品是英美文学评论的对象。文学作品的分析是英语文学作品建立的根本。英国和美国历史文化各不相同,所以英美文学评论自然也是被这种文化差异所影响。下面就通过几点说说英美文化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语言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个民族立足之根本就在于它的语言,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众所周知,英语有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之分。英国的文化历史发展时间长,有着良好的传统文化和表现能力,因此,很多评论家也许是出于对本宗英语的膜拜之情,在语言的使用上比较保守小心,所以评论家对英国文学作品的评论都比较传统、缺乏个性。美式英语虽是从英式英语衍生而来,但是美国是个喜爱自由、民主的新国家,文化制度、经济、政治都是美国在争取独立发展过程中的新生,同样作为新生事物的美式英语,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有特点有创新,言语中充满激情大胆,文学家进行文学作品评论时是很具有个性的。这种语言特性是带有美国自由民主特色的。

(二)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挣扎在传承与挣脱传统桎梏之间。在十八世纪的时候,英国评论带着不独断的个性,表现出很浓重的宗教色彩,这是因为受宗教影响,因而文学评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开始出现明显变化的时间是在二十世纪,文学评论重新分析了以前的文学理论,逐渐发展、构建与社会相适应的新的文学理论。美国文学有着属于自己的特点,虽然诞生相对较晚,但是美国重视对文学的研究,虽然有着诸多因素影响,但其还是摒弃传统,从束缚中挣脱开来,它的文学及文学评论就如同它的国家一样有着独特的体系,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个体。

(三)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在英国文学的历史发展中,人本主义是它的历史传统特点。但是在文学评论表现中,体现出的是比较保守的人本主义观。这取决于在文化历史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最典型的英国文学作品评论的例子莫过于莎士比亚对自己文学评论的分析,也是宣传人本主义。这是影响着之后的英国文学评论、也是传统人本主义评论观稳定形成的因素。人本主义观随着不断进步发展也受到一定质疑,因为创新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美国没有那么久的历史,所以没有包袱,也不会有过多的历史问题,所以现对于英国来说,美国的人本主义观点就显得激进但是富于自己独特的个性。美国的文学评论在不断的进步中有着自由轻快的氛围,这是与美国争取独立,向往自由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美国文学评论中总有创新的人本主义理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学评论来说,文化底蕴和不断发展进步以及历史的沉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世界都有着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影响文学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文化,很多英美文学评论之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它们文化历史上的不同。虽然有相似之处,却又各自独立,英美文化的差异性在各自的文学评论中有着支配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振华,褚荣伟,陆雄文,,英国文学作品中艺术文化的应用及其特征 [J].南开管理评论,2013,9(4):91-95.

[2]鲁耀斌,周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美文化的传播及其影响[J]. 南开管理评论,2012, 8(6):96-101.

[3]刘建新.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文化差异及其对比[J].经济问题探索, 2012,2:122-127.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英 文 名:Selected Readings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前 置 课: 英美文学导论 学 分:3学分 课 时:54课时 主讲教师:冯建文 选定教材: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陶洁,《美国文学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课程概述: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以及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的特点确定的。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英国和美国文学史上代表作家的简要介绍和作品选读。结合英国和美国文学各个历史断代的主要历史背景,文学文化思潮和流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对英国和美国文学史上最具有影响、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的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主题结构、人物刻画、语言风格和思想意义等进行深入地分析 。 教学目的:

《英美文学选读》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的选修课程,是为培养理解和鉴赏英国和美国文学原著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掌握英国和美国文学源流和发展的基础之上,通过阅读具有代表性的英国和美国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学会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努力掌握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和方法,增强对作品中表现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感情的理解,提高语言基本功和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鉴赏水平。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和研讨相结合,教师布置学生课前对作家生平和历史背景进行研究,并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和相关网站;课堂上进行重点阅读和分析;组织课堂讨论,鼓励新视角和新思维;并通过影视、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在期中和期末布置学期论文和考查来检验教学效果。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加星号*为重点内容)

英国文学部分

第一章: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教学要求:细读英国伟大诗人乔叟的代表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的节选,分析其主要语言和叙事特色,解读作品中反映出的中世纪的宗教、政治、经济和市民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教学内容:

一. 简介中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特点 二. 乔叟的生平简介和主要贡献

三. 通过细读“The General Prologue”分析和研讨作品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特点及作品中反映出的中世纪的宗教、政治、经济和市民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思考题:1.What are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Canterbury Tales?

2.What is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Canterbury Tales?

第二章:The English Renaissance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思潮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认识该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主张,及其对同时代及后世英国文学乃至文化的影响;了解该时期重要作家的文学生涯、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刻画、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同时结合注释,读懂所选作品,了解其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培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内容:

一.文艺复兴运动概述 1.人文主义思潮 2.英国的文艺复兴 3.宗教改革运动及影响 二.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1.伊丽莎白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 2.意大利文学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3.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 4.伊丽莎白时代的诗歌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作家

1. 埃德蒙.斯宾塞 和传奇史诗《仙后》 2.克里斯托佛•马洛

2.1.马洛的思想艺术成就

(1)无韵诗体──戏剧语言的基本形式

(2)人物塑造──具有强烈个性和叛逆精神的主人公 (3)主题思想──人文主义的颂歌

2.2 .《帖木耳大帝》,《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及《马耳他的犹太人》 3. 威廉•莎士比亚 * 3.1.莎士比亚的生平

3.2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生涯和艺术成就 (1)早期的浪漫喜剧、历史剧 (2)中期的悲剧

(3) 晚期的悲喜剧、传奇剧

3.3莎士比亚戏剧的代表作品及其故事梗概、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思想意义 (1)喜剧《威尼斯商人》 节选 (2)悲剧《哈姆雷特》 节选 * 3.4莎士比亚的诗歌 (1)叙事诗

(2) 十四行诗节选 * 3.5对莎士比亚的现代阐释 4.本•琼生

5.弗兰西斯•培根 的《论婚姻和单身生活》和《论学习》* 思考题:1.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hakespearean Sonnet and Spenserian Sonnet? 2.Define the term “blank verse” ?

3. In Hamlet, Why Sleep is so frightening, according to Hamlet, since it can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4.What, after all, makes people lose their determination to take action? Please explain in relation to the so called hesitation of Hamlet.

5. In “Sonnet 18”, what makes the poet answer the question he puts forth in the first line? 6. According to Bacon, in what sense does reading make a full man?

第三章: The 17th Century British Poets and writers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英国17世纪的历史背景。了解该时期一些重要作家、诗人的创作生涯、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结构、主题、人物刻画、语言风格、社会意义等;同时结合注释,读懂所选作品,了解其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提高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社会政治冲突和主要作家作品 A.约翰•弥尔顿 1.弥尔顿的生平 2.弥尔顿的文学创作 (1)早期诗歌 (2)中期散文 (3)晚期史诗 3.史诗《失乐园》* (1)故事梗概 (2)主题结构 (3)人物塑造 (4)语言风格 (5)作品的意义

4.选读 史诗《失乐园》选段的主要内容、人物性格、语言特点等 B.约翰.班扬 1. 班扬的生平 2.班扬作品的风格 3.班扬的主要作品

4.选读《天路历程》:名利场 (1)作品内容简介 (2)作品的寓意

C.玄学派诗人和他们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1.细读分析 “Holy Sonnet 10”分析John Donne 对于死亡意义的思考。 思考题:1.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image of “Satan ” in Milton’s “Paradise Lost” ?

2.Say something about the symbolism in John Bunyan’s Pilgrim’s Progress. 3.What are the features of metaphysical poems ? 4.In “Holy Sonnet ”, Why does the poet say that death is the “slave to fate, kings and desperate men ? ” 5. What does Donne mean when he says “We make eternally” after one short sleep? 6. In “Paradise Lost”, what is considered by Satan as “ignominy and shame ”?

第四章 The Eighteenth Century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当时席卷欧洲的启蒙运动和新古典主义文学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特征和基本主张,及其对同时代及后世英国文学的影响;了解该时期一些重要作家的创作生涯、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结构、主题、人物刻画、语言风格、社会意义等;同时结合注释,读懂所选作品,了解其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提高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内容: 一.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

2.启蒙运动的人文观

3.启蒙运动的理性准则

二.新古典主义

1.新古典主义的创作旨意

2.新古典主义的文学渊源

3.新古典主义对散文、诗歌、戏剧创作的标准

三.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启蒙文学

1.早期新古典主义诗歌

2.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中叶)

3.哥特式小说与伤感主义文学的兴起(后叶)

四.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主要作家 A.爱迪生和斯蒂尔 B.亚历山大•蒲伯

1.蒲伯的生平及创作生涯及语言风格 5.选读《论批评》第二部分 C.丹尼尔•笛福 * 1.笛福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介绍 2.笛福的社会观 3.笛福的创作特点

5.选读 《鲁滨逊漂流记》第四章 * (1)故事简介

(2)作者的创作意义:时代精神的写照 D. 乔纳森•斯威夫特 * 1.斯威夫特的政治及创作生涯 2.斯威夫特的人文观

3.斯威夫特讽刺散文的语言风格

4.选读《格列佛游记》第四部分第七章 * (1) 作品故事梗概 (2) 作品的结构

(3) 作品的主题的多重释义:对英国、欧洲现实社会的批判, 对文学本身的思考,对人物心理层次的分析等。 E.亨利•菲尔丁

1.菲尔丁的生平和戏剧、小说创作活动 2.《约瑟夫.安德鲁》

3.《伟大的乔纳德.怀尔德》

4.菲尔丁对英国小说的贡献:“散文体史诗” 5.菲尔丁的语言特色

6.选读《汤姆.琼斯》第四部第八章 F. 塞缪尔•约翰逊

1.约翰逊的文学创作生涯

2.约翰逊的新古典主义的文学观及语言风格 3.约翰逊对英国语言的贡献:《英语大词典》 4.选读 “致切斯特菲尔德勋爵的信” 5.理查德•比•谢立丹

1.谢立丹的戏剧创作生涯、作品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选读《造谣学校》第三幕第四场 H 托马斯•格雷

1.格雷的生平、作品及其感伤主义风格 4.选读“写在教堂墓地的挽歌”

(1)诗歌的主题:死亡──哀叹人生 (2)诗歌的语言特色

思考题:1. What are the major beliefs of neo-classicism on literary creation? 2.Say something about the ri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novel ? 3. What do you think of Crusoe’s way of making time? Why is it important for him to keep track of time?

4. In what ways are yahoos comparable to human beings in Swift’s novel? Comment on the houyhnms’ attitude toward human beings?

第五章: Romanticism in England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认识该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基本主张、及其对同时代及后世英国文学乃至文化的影响;了解该时期重要作家的文学生涯、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刻画、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同时结合注释,读懂所选作品,了解其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培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浪漫主义时期概述

1.浪漫主义时期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浪漫主义文学的渊源

3.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主张

4.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5.浪漫主义文学对同时代及后世英国文学的影响

二.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作家

A.威廉•布莱克

1.布莱克的生平

2.布莱克的政治宗教观点、诗歌创作主张

3.布莱克的诗歌

(1)早期作品:《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天堂与地狱联姻》

(2)晚期作品:《先知书》 4.布莱克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 5.布莱克的诗歌对20世纪英国文学的影响

6.选读: “The Lamb”, “The Tiger”, “The Sick Rose”主题思想、语言风格、艺术特色等 * B. 威廉•华兹华斯

1.华兹华斯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主张

3.华兹华斯的诗歌

(1)抒情诗:《抒情歌谣集》、《丁登寺旁》

(2)长诗:《序曲》

4.华兹华斯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 5.华兹华斯诗歌的艺术成就

6.华兹华斯的诗歌对同时代及后世英国文学的影响

7.选读: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的主要意象、思想意境、语言风格等 * C. 塞•特•科勒律治

1.科勒律治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科勒律治的文学创作主张

3.科勒律治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批评观 4.科勒律治的主要作品 (1)《老水手之行》 (2)《忽必烈汗》 (3)《克里斯塔贝尔》 (4)《文学传记》

5.科勒律治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

6.科勒律治的文学创作及文艺批评思想对同时代及后世英国文学的影响 7.选读:“Kubla Khan”思想意境、语言风格等 * D. 乔治•戈登•拜伦

1. 拜伦的生平和诗歌创作 3. 拜伦的主要诗作

(1)《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2)《唐璜》 (3)《该隐》

4.拜伦诗歌的主要特点及社会意义 5.“拜伦式英雄”

6:“She Walks in Beauty”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语言特色。 E.珀•比•雪莱 1.雪莱的生平

2.雪莱的诗歌创作主张 3.雪莱的主要作品

(1)抒情诗:《西风颂》、《云雀颂》 (2)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3)散文:《诗辩》

4.选读: “Ode to the West Wind” 分析诗歌的意象、主要思想及语言特色等。 4.雪莱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 F.约翰•济慈

1.济慈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济慈的美学思想 3.济慈的主要诗作 (1)《夜莺颂》

(2)《希腊古瓮颂》 * (3)《安底弥翁》 (4)《伊莎贝拉》

4.济慈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 G.斯哥特的历史小说

思考题: 1.What is Blake’s pos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 2. What are the major beliefs and features of Romanticism? 3.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meaning and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Keat’s poem “Ode on a Gracian Urn” ? 4.In “Ode to the West Wind ”, in what way is the West Wind both a destroyer and a preserver?

5. In “She Walks in Beauty”, what does “their dwelling place” refer to in the last line of the second stanza?

第六章:English Realism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对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背景,对这个时期的主要艺术形式——小说在创作思想上的进步和创作技巧上的改革,以及对该时代主要作家的生平、观点、创作旨意、艺术特点及其代表作的主题、结构、语言、人物刻画等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通过作品选读加深体会感受,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一.19世纪初和中叶的历史背景 1.早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 2.中期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稳定

3.晚期的势力衰退和社会道德观念的改变 4.科学发现对传统的社会和宗教观念的影响 5.功利主义思潮的泛滥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小说的形式: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具有现代小说特征的晚期小说 2.该时代小说家的共性

(1)对18世纪现实主义的继承 (2)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3)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现实主义的主要小说家 A. 查尔斯 •狄更斯 * 1. 狄更斯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狄更斯的创作特色与艺术成就 (1)语言

(2)3种人物的刻画

(3)幽默与哀婉情感的交融 6.选读《远大前程》第三十九章 * (1)故事简介

(2)细读分析主要思想和艺术特色 B.布朗蒂姐妹

1.布朗蒂姐妹的生平

2.夏洛特的创作思想和主题 3.选读《简•爱》第二十三章 (1)故事梗概

(2)作品的社会意义 (3)作品女主人公的形象

(4)在逆境中求自我道德完善的主题 4.埃米莉的创作主题

5选读《呼啸山庄》第十五章 (1)故事梗概 (2)小说的主题 (3)故事的叙述手法 (2)强烈情感的描述 C.简•奥斯汀 1.奥斯汀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奥斯汀的小说创作思想 3.奥斯汀的小说

(1)《理智与感情》 (2)《诺桑觉寺》

(3)《曼斯菲尔德公园》 (4)《傲慢与偏见》 (5)《爱玛》

4.《傲慢与偏见》的故事梗概、主题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及作品的意义 5.奥斯汀的小说的主要特点及社会意义 6.奥斯汀的小说对后世英国文学的影响

7.选读:Pride and Prejudice Chapter 1, Chapter 58. * 分析作品中展现出来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景象和语言特色 D. 乔治•艾略特

1.艾略特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艾略特的新型小说:心理分析

3. 艾略特小说的主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4. 艾略特的女性文学观

5. 选读《米德尔•马契》第二十八章 (1)故事梗概 (2)作品的主题

思考题: 1.What are the views that literary realists uphold? In What ways do they conflict with romanticism?

2.Comment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Dicken’s novels. 3. Comment on the style of Jane Austen’s novels ?

4.Do you 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

第六章:Victorian Poets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对19世纪中晚期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背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散文、小说在创作思想上的进步和创作技巧上的改革,以及对该时代主要散文家和诗人的生平、观点、创作旨意、艺术特点及其代表作的主题、结构、语言等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通过作品选读加深体会感受,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

A. 托马斯•卡莱尔

1. 托马斯•卡莱尔的生平、作品及创作思想 B.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

1.丁尼生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其主题 (1)组诗《悼念》与友情和人类博爱 (2)组诗 《国王叙事诗》及其艺术特征 (3) 丁尼生诗歌的艺术特色 4.选读

“Break, Break, Break” “The Eagle” * 分析诗歌的意象、感情和韵律 C. 罗伯特•布朗宁

1.布朗宁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布朗宁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1)戏剧独白 (2)艰涩的语言 (3)复杂的结构 (4)丰富的隐喻 5.选读

“我逝去的公爵夫人” * D.其他诗人──拉斯金和阿诺德

选读: Dover Beach: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色等 思考题:1.Define the term “dramatic monologue ”.

2. What are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Robert Browning ? 3.Why does the Duke want to show his guest his art collection?

4. Why is the Duke dissatisfied with his last Duchess? What can you say about the Duchess’ personality from the Duke’s monologue?

第八章: The Twentieth Century English novels and drama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20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认识该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基本主张、及其对现当代英国文学乃至文化的影响;了解该时期重要作家的文学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刻画、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 同时结合注释,读懂所选作品,了解其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培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现代时期概述

1.20世纪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影响 3.英国20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4.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与衰落 5.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主张 6.英国现代主义文学 (1) 诗歌 (2) 小说 (3) 戏剧

7.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8. 现代主义文学对当代英国文学的影响

(二)现代时期的主要作家 A.托马斯•哈代

1.哈代的生平与创作

2.哈代的创作倾向: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并存 3.哈代作品中的“宿命观” 和现实主义思想 5.哈代作品的艺术特色

6.选读《德伯家的苔丝》LVIII and LIX * (1)故事梗概 (2)作品的主题 B.萧伯纳

1.萧伯纳的生平与文学生涯和文学创作主张 2.萧伯纳的戏剧创作主张

(1)早期主要作品:《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康蒂坦》、《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 (2)中期作品:《人与超人》、《巴巴拉少校》、《皮格马利翁》

(3)晚期作品:《伤心之家》、《回到麦修色拉》、《圣女贞德》、《苹果车》 3. 萧伯纳戏剧的特点与社会意义

4.萧伯纳的戏剧对20世纪英国文学的影响

5.《皮格马利翁》的主要内容、人物塑造、语言特点、艺术手法等 C.约翰•高尔斯华绥

1. 高尔斯华绥的生平与文学生涯和创作思想等 (1)戏剧:《银盒》、《正义》、《斗争》

(2)小说:《福塞特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现代喜剧》 4.高尔斯华绥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主要特点及社会意义

5.选读:《福塞特世家》第三章的主要内容、人物性格、语言特点、叙述手法等 D. 约瑟夫•康拉德

1.康拉德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2.康拉德的小说和后殖民主义 3.选读:《黑暗的心》第二部分

思考题:1。What may be the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the sentence “We penetrated deeper and deeper into the heart of darkness” ?

2.Why does the Greek diplomat pretend that he cannot speak nor understand English in Pugmalion? 3. How does Tess react to Clare’s suggestion that they should leave their shelter? Why?

第九章:The 20th Century English Poets A.威廉•勃特勒•叶芝

1.叶芝的生平及文学生涯 2.叶芝的诗歌创作思想 3.叶芝诗歌的代表作品

(1)早期诗歌:《茵尼斯弗利岛》、《梦见仙境的人》、《玫瑰》 (2)中期诗歌:《新的纪元》、《1916年的复活节》

(3)晚期诗歌:《驶向拜占庭》、《丽达及天鹅》、《在学童们中间》 4.叶芝诗歌的特点及思想意义 5. 叶芝诗歌的艺术成就

6.叶芝的诗歌对当代英国文学的影响 7.叶芝的戏剧创作

8.选读:“The Second Coming” B. T. S. 艾略特

1.艾略特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艾略特的文学理论与文艺批评观点 3.艾略特的主要诗歌作品 (1)《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2)《荒原》

(3)《灰星期三》 (4)《四个四重奏》

4. 艾略特诗歌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色

5.艾略特的文学创作及文艺批评思想对现当代英国文学的影响 6.《荒原》主题、结构、神话、象征、语言特色及社会意义

7.选读:《荒原》的主题结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艺术手法等 第十章:Modernist Novelists A.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1. 劳伦斯的生平及文学生涯 2.劳伦斯的创作思想 3.劳伦斯的主要小说 (1)《儿子与情人》 (2)《虹》

(3)《恋爱中的女人》

4.劳伦斯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及社会意义 5.劳伦斯的诗歌与戏剧

6.劳伦斯的小说对现当代英国文学的影响

7.选读: “The Rocking House Winner”的故事梗概、人物性格、语言特点、艺术手法等 B. 弗吉尼亚•伍尔芙

1.生平和主要作品及艺术思想 2. 意识流

3.女性主义思想

4.选读:“Mrs. Dalloway”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等 C. 詹姆斯•乔伊斯

1.乔伊斯的生平与创作生涯 2.乔伊斯的文学创作主张与美学思想 3.乔伊斯的主要作品简介 (1)《都柏林人》

(2)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3)《尤利西斯》

4.乔伊斯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及思想意义 5.乔伊斯的艺术成就

6.乔伊斯的作品对现当代世界文学的影响

7.选读:“Araby”主题思想、人物塑造、语言特色、艺术手法等 C. E.M.福斯特

1. 生平和主要作品及作品的主要思想及艺术特色

2.选读:Howards End , Chapter XIX, 分析选读部分表现出来的主旨思想和语言特色。 D. 威廉•戈尔丁

1. 生平和主要作品的艺术特色

2. 选读: Lord of the Flies ,分析小说所揭示的人的本质的问题。 思考题: 1.Define the term “ modernism” ?

2 .Define the term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

3.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itle of the story of “Araby”?

4. In the “The Rocking House Winner”Does the house really whisper? Make commends on the repetition of the phrase “There must be more money !”

5. In Lord of the Flies , Why do Ralph and Piggy go to see Jack?

美国文学部分

第十一章:Introduction 教学要求:从总体上掌握美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流派的特点 教学内容:美国文学自殖民时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发展纲要及作家网络。

思考题:1.How many periods can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What are they ? 2. Where does American literature start in this text book?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it?

第十二章:Colonial America 教学要求: 了解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文学概貌

教学内容:美国清教主义思想,诗人威廉·布拉德、安尼·布拉思里特、爱德华·泰勒,菲利普·弗莱诺,托马斯·佩恩等

思考题:1,What are the major beliefs of American Puritanism? 2,What are the major feature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n colonial period?

第十三章:Edwards ·Franklin

教学要求:通过十八世纪美国思想史上的两个杰出人物的作品来理解美国清教思想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两个方面 教学内容:1.十八世纪科学发展掀起的思想启蒙运动, 十八世纪在新英格兰出现的“大觉醒”运动,乔纳森·爱德华兹生平和思想,富兰克林的生平、思想和主要作品

2. Benjamin Franklin’s “Autobiography”* 分析作品体现出的思想和教益。

思考题:1.In what ways do the two trends of thoughts as represented by Jonathan Edwards and Benjamin Franklin collide with each other?

2. What is the Franklin’s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autobiography? 第十四章:American Romanticism·Irving ·Cooper 教学要求:对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作品进行概述 教学内容:一.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

新英格兰超验主义

二. 美国浪漫主义在文学上的表现 (1)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2)美国本土文学的崛起及其特征

三.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作家

A. 华盛顿·欧文 1. 欧文的生平 2. 欧文的创作生涯 (1)《纽约外史》 (2)《见闻札记》

3.欧文的创作领域、创作思想,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

4.选读:《瑞普·凡·温克尔》的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 B.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 1.爱默生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 3.爱默生的散文:《论自然》

4.梭罗:梭罗的超验主义思想和他的《沃尔登》

5.选读《论自然》节选: * 分析评论爱默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追求个性独立的思想 C,纳撒尼尔·霍桑

1.霍桑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霍桑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3,《红字》

4,选读:《红字》的主题结构、象征手法及语言特色 * D. 华尔特·惠特曼

1.惠特曼的生平及其创作生涯 2.惠特曼的民主思想 3.惠特曼的《草叶集》

4.选读《草叶集》诗选: “自己之歌”:主题结构、诗歌的艺术特色、语言风格

*

E.艾米莉·狄金森

1.狄金森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狄金森的诗歌

3.狄金森诗歌的创新和艺术特色 4.选读:结构、主题、语言特色 F. 赫尔曼·梅尔维尔

1. 梅尔维尔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白鲸》* (1)主题:表层及深层意义

(2)小说结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 (3)象征手法和寓言的运用 (4)语言特色

G.爱德加·艾伦·坡

1.艾伦·坡的生平及其创作生涯

2.坡的短篇小说、诗歌和文艺理论以及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3.选读: “A Cast of Amontillado”分析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气氛的渲染等。 4. 选读:“To Helen”and other poems, 分析诗歌的主要意象、思想和语言特色。 思考题:1.What are the main principles of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2. Why is Hawthorne a Romantic writer?

3. Wha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 between Emily Dickinson and Walt Whitman? 4. Talk about the symbolism in Moby Dick

5. What are Allen Poe’s views on literary creation ?

第十五章 Age of Realism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美国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认识该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基本主张、及其对同时代和后期美国文学的影响;

教学内容:了解该时期的主要作家的文学创作生涯、人生观及价值观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刻画、语言风格;同时结合注释,读懂所选作品并了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现实主义时期概述

1.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2.美国现实主义时期的文学

(1) 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现实主义小说 (2) 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地方色彩小说 (3) 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 二.美国现实主义时期的主要作家 A.威廉姆·豪威尔斯 B.亨利·詹姆斯

1,詹姆斯的生平和创作生涯 2,詹姆斯的“现实主义” C.马克·吐温

1.马克·吐温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马克·吐温的主要作品: 3.马克.吐温作品中的地方色彩 4.马克·吐温的幽默 5.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

6. 选读:《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分析小说所体现的民主思想和对社会的批判、小说的语言特色和幽默等。 D. 自然主义作家: 1.斯蒂芬·克莱恩 2.西奥多·德莱塞

(1)德莱塞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达尔文主义与德莱塞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倾向 (3)德莱塞的主要作品

3. 选读:《嘉丽妹妹》节选, 分析小说的主要思想和自然主义的写作风格。

思考题:1.Say something abou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at gave rise to the burgeoning of American realism? 2. What are the major beliefs of naturalism? 3. What are the features of Mark Twain’s language?

第十六章Modernism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20世纪初期至中叶美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认识该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基本主张,及其对当代美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了解该时期主要作家的文学生涯、创作意图、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刻画和语言风格等;同时结合注释,读懂所选作品,了解其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 1.诗歌

A.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 1. 庞德的生平和创作生涯

2.庞德与意象主义 3.庞德与中国文化

4.庞德的诗歌理论及艺术特色

5. 选读:“In a Station of Metro”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B.艾略特

1.艾略特的生平和创作生涯 2.艾略特的诗歌理论及艺术特色 C.史蒂文斯

1.史蒂文斯的生平和创作生涯 2.史蒂文斯诗歌及艺术特色

3.选读: “我把一个瓶子放在田纳西的山上” 等。分析史蒂文斯对现实和艺术等问题的思考。* D.威廉姆·卡洛斯·威廉姆斯的“A Red Wheelbarrow”etc. 从诗歌入手分析卡洛斯的意象主义诗歌主张* E.罗伯特·弗洛斯特

1.弗洛斯特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弗洛斯特的诗歌:田园诗;自然诗 3. 弗洛斯特诗歌的艺术特色

4.选读《摘苹果后》、《未选择的路》、《雪夜停马在林边》:主题、象征与比喻、语言* F. E·E 肯明斯 2.小说

A. “迷惘的一代”司各特·菲兹杰拉德 1. 菲兹杰拉德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 菲兹杰拉德与“爵士乐时代” 3. 主要作品介绍

(1) 短篇小说集:《爵士时代的故事》

(2) 中、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最后一个巨头》

4.细读《了不起的盖茨比》第三章,分析:1.时代背景。2.盖茨比和尼克,解析两位中心人物刻画。3.主题表现、比喻修辞等文学写作手段等。 B. 欧内斯特·海明威 1.海明威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 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 3.海明威的主要作品:

(1) 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涅克的故事

(2) 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老人与海》 4.海明威小说的艺术特色:“硬汉”形象、“重压下的风度”、“冰山”原则等。 5.选读:《太阳照常升起》的节选分析海明威的语言特色 C. 威廉·福克纳

1.福克纳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王国 3. 福克纳的主要作品

(1)中、短篇小说:《给艾米莉小姐的玫瑰》等

(2)长篇小说:《喧嚣与骚动》《八月之光》《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

4.福克纳小说的艺术特色:“意识流”、“内心独白”、“时序颠倒”、“对位式结构”、“象征引喻”等。 5.福克纳的文体

6.福克纳与美国南方文学

7. 选读:《谷仓着了》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心理。* D.舍伍德·安德森 F.辛克莱·刘易斯 G.威拉·凯瑟 H.托马斯·沃尔夫 I.道斯·帕索斯 J.斯坦贝克

3.美国黑人文学

A.美国黑人文学的兴起

B.黑人诗歌:菲利斯·惠特利、劳伦斯·邓波、朗斯顿·休斯等 C. 小说:弗莱德瑞克·道格拉斯、布克·华盛顿、理查德·怀特等 4.戏剧:

A. 表现主义: 尤金·奥尼尔

1. 奥尼尔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2. 奥尼尔的戏剧

(1)早期作品:独幕剧;多幕剧《天边外》

(2)中期作品:《琼斯皇帝》《大神布朗》《毛猿》——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力作 (3) 后期作品:《直到夜晚的漫长一天》──自传体戏剧 3 奥尼尔戏剧的悲观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 4.奥尼尔戏剧的艺术特色

5.选读 《毛猿》节选,分析西表现主义风格。

B.其他剧作家:阿瑟·米勒、威廉姆·英格、田纳西·威廉姆斯、阿尔比等

选读:《玻璃动物园》解读戏剧中人物的心理和南方的传统与现实摩擦的主题。 思考题:1.What are Pound’s poetic theories?

2. Define the term of “the Lost Generation”.

3.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structure and the points of view in Faulkner’s The Barn Buring ? 4.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ugene O’Neil’s early and late plays? 5. Why does Albee belong to the school of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第十七章:Post-War Scene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认识该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基本主张,及其对当代美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了解该时期主要作家的文学生涯、创作意图、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刻画和语言风格等;同时结合注释,读懂所选作品,了解其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 1. 美国现代文学多元化的现象

2.犹太人小说、实验小说(荒诞派小说)等

A.索尔·贝娄、诺曼·米勒 、塞林格、约瑟夫·海勒 3.诗歌

A. 自白派诗人 B.黑山派诗人

2. 垮掉的一代 :金斯堡、凯鲁亚克等 3. 选读:《嚎叫》节选分析诗歌的思想和语言特色 C.托尼•莫里森

1. 生平和作品概述

2. 选读:从种族、性别层次上解读她的作品 思考题:1. What is “Catch 22” ?

2. What are the feature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n post-modern period?

3.In what ways does the poetry of confessional poets, Black Mountain poets and the poets of the beat generation rebel against the poetic traditions as represented by T.S. Eliot?

4.In what way does Morrison differ from male black writers?

参考书目: 1. Greenblatt, Stephen. ed.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New York:W.W.Norton, 2005. 2. Baym, Nina. ed.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York: W.W.Norton &Company, 2002. 3. Sampson, George. & R.C Churchill. The Concise Cambridg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London: Cambrideg University Press, 1970. 4. Elliott, Emory. The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 5.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6.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 7.王佐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年。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最高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关怀、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然而,针对目前文学课程普遍不理想的现状,主张英美文学课既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要开发学生研究能力。只有实践与研究并举的文学课堂,才能真正让文学深入人心,提高师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 教学 实践

一、英美文学课现状管窥

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历来是英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支撑性课程。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方式,大学生们不得不进入市场,接受各种挑战。此种压力下,英美文学课程也逐渐被边缘化,课时日益缩小,让位给一些实用性的课程,如商务英语、外贸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

程爱民等在《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中指出目前各大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在认识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培训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文学课程在地方本科院校边缘化现象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对文学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文学课是一门非实用性课程,对就业并没有直接帮助。第二,课时量普遍偏少。文学课一般要涉及到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和文学批评理论。这么庞杂的知识至少需要三到四个学期才能讲解清楚。然而,不少高校分配给该课程的课时远远低于实际教学所需课时。第三,由于课时严重缩水,教师只能采用“一言堂”的方式给学生提纲挈领地灌输一些基本文学知识,难于真正赏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无从谈起。第四,课程选用的教材较多沿用按照文学史、文学选读和文史结合的方式编写的教材,没有将文论或者文学批评涵盖进去。如此一来,学习的顺序必须从语言上最难把握的文本开始。这种做法无疑加大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从而导致教师教学难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亦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五,师资力量匮乏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目标与内涵解读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授课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 英国文学概况; 美国文学概况; 文学批评。”

范谊和芮渝萍将文学课程的目标内涵分为五个大块:第一是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第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第三是英美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第四是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认识英美文化和英美国家的国民性格。第五是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情怀,张扬人文主义精神。

由此可见,文学课程最终目标是培养师生人文主义情怀,使学习者成为自己人生的舵手。而人文精神也是教育的标准、目标和使命。而当今教育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文学课则可成为医治该病症的一剂良药。同时,“从宏观教育哲学角度来思考,教育的功能除了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之外,还有就是教育本身的特点,它还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既要脚踏实际,又要仰望星空。”因此,作为英美文学课程的老师则更加应该怀揣责任心、信心和使命感,认真上好每一堂文学课,争取实现文学课程的各项目标。同时,由于客观上文学课课时相对较少,教师应探索文学课程的全新教学模式。在地方本科院校,更加关注人才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人才培养更加趋于服务地方经济。因此,文学课程也需因地制宜,加入一些实践元素,采用研究与实践并举的方式,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涵。

三、实践与研究结合的课程改革

在具体施教过程中,对英美文学类课程进行了多层面多维度初步探索,一改往昔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改革课程设置,拓宽思路

既然文学课旨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增加审美情趣、熟悉西方文化、提高人文修养,并能够洞悉人生、指导自己的生活,如果能让尽量多的人从中受益,让大家一起来热爱文学,提高学生的素养,比起就提高英语专业寥寥一两百人的修养来得更加有意义。因此,在课程设置时,需同时关注本专业学生的文学课的安排与教学法,也关注非英语专业对文学有兴趣的学生的诉求。所以,英美文学课程既包括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简史、英美文学选读,相关教师也开设了文学类选修课程和公选课程,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同时也促进教师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更好地发挥和不断精进。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强调基本的文本阅读和体验,还引入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辅助学生对文本进行理性批评;在非英语专业的文学类课程中,重心则以文本的解读为主。

2)改革教材,遵循认知规律

目前国内所用的英美文学教材绝大部分都是按照文学史、文学选读和文史结合的模式来编写的。在编写的过程中往往依从时间这个主轴,从最早的文学史和文学文本开始到近现代作品,从早期的诗歌、散文到后期的小说和戏剧。但是,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此种方式往往存在一些不妥。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按照时间顺序,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古英语和各种晦涩的词汇,往往会加重学生的畏难心理。原本学生对文学课就已经抱着“不实用”的心态,如果再从最艰涩难懂的部分开始,可想而知,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于上述教学实践并通过集体讨论,教师在学生中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在第二轮教学过程中,尝试从最接近学生目前认知水平的文本开始教学。从近现代作品开始,在文类上从短篇小说作为切入点。在选取文本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学生的词汇量以及知识储备。在讲解的过程中先从小说文本阅读体验入手牵引出文学思潮文学史,再引入批评方法等。采用倒推的方式讲解文学史,并注重文学史之间的关联,同时注重不同时期文本之间风格主题等各方面的比较。实践证明,这种新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普遍认为,这样倒推的方式易于接受,并能更好地厘清文学发展的脉络。

3)改革教学方法,实践与研究相结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改变原本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启发为辅,力求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由于课时有限,也尝试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拓展教学。

学期开始之前,提前告知学生下学期所要学习的作家作品,提供第一个月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在假期里以小组为单位,读完近现代英美作家作品(约2-3个文本)并做好阅读笔记,笔记包括章节的摘要、优美词句和心得体会。开学后第一星期,要求学生读完现当代部分作家作品(约2个文本),以此类推。

讲授小说时,要求学生根据所准备的材料以及读书心得,重新结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重点主要涉及人物形象分析、文本主题、作品象征意象、叙事风格、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等话题。每个小组委派代表抽取该小组讨论话题。讨论完毕,每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就上述某个话题做5分钟左右的陈述。比如在陈述人物形象这个话题时,既要分析人物性格,同时要指出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人物进行对比,从而得出自己赞赏的人物性格。在陈述过程中,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单明了的人物关系图。同时,每次讨论前,教师也将随机抽取8名学生评委,对陈述人的表现评分。评分标准需课前公布,主要包括内容占40%,表达20%,板书20%,回答问题20%。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取平均分。观众需对陈述学生提出问题,一般1-3个问题为宜。以此类推。教师也给出自己的分数,教师的打分占最终分数的60%,学生打分占40%。小组讨论不但培养学生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也让学生体会自由交流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团队意识。通过交流思想,加深对文本各个方面的理解。通过甄别人物性格,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性格是趋近完美的,从而在自己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锻造完善人格。同时,尽量去理解人物性格缺陷,从而培养了同理心和宽容的胸襟。而教师只是辅助作用,对于个别较有难度的话题,教师可以从旁启发学生。每个话题陈述完毕,教师必须对该话题进行总结,归纳学生陈述的重点和亮点。同时,指出学生忽视的难点,并解释。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关联练习,比如,就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这一话题,教师可以请学生对比中国文学史上相似人物,探讨他们的异同,并分析产生异同的原因。这样的关联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可帮助学生养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教授诗歌时也采用同样的方法。不同的是,诗歌讨论的话题侧重点略有不同,学生应在诗歌韵律、叙事结构、意象、主题等方面入手。同时,也可将英美诗歌同中国诗歌进行对比,从而分析诗歌中蕴含的中西文化差异。或者将不同时期的英美诗歌进行对比,观察不同时期诗歌的变化。也可播放该诗歌的音频或者动画,要求学生模仿音频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授戏剧时,也采用小组讨论并陈述的方式,先鼓励学生抓住戏剧最基本的要素,对剧本进行深入解读。在此基础之上,进而根据事先选取的片段,请学生现场表演。表演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学生不仅要背好台词,揣摩人物内心情感,并准备好动作,同时,还需备好道具和服装。短短20分钟的表演,凝聚了一个团队无数的心血。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往往出乎想象,表演惟妙惟肖。通过表演,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研讨和查阅各种文献去揣摩内容,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凝聚了学生无限的努力和创造力。一场表演下来,不亚于写了一篇研究论文。所以,戏剧表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研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快乐。在合作研究中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由于随堂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我们结合第二课堂和兴趣小组,组织了戏剧社、文学研究社,另外在实践课程环节开设了英语诗歌散文朗诵。在戏剧社,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缩写冗长复杂的剧本。有的学生以西方某一戏剧为原型,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再创作;有些学生将中西戏剧结合起来,创造出中西合璧的新型戏剧。戏剧社有专门热爱戏剧和文学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定期召开研讨会,和学生一起探讨剧本。一部剧本的创作,一般都要经历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这些成熟的作品都将在大学生我外语文化节上亮相。文学研究社主要针对喜爱文学研究的学生所成立的兴趣小组,要求学生自愿报名,并选定自己研究范围,定期组织活动,每次活动之前教师都需明确布置任务,比如利用半个月时间找出研究话题,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初步研讨,获得教师和团队成员首肯后方可进入下一轮环节。一般研讨班每半个月活动一次,一般分为材料搜集、确定话题、研究方案、研究框架、撰写论文初稿、论文二稿等环节。

除此以外,根据学生需求,我院文学教师还开设了各类文学选修课和公选课,比如有英语诗歌欣赏、英美文学影视欣赏、英语小说研究等。帮助热爱文学的师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

4)改革评价体系,倡导多维评价

英美文学课程一改以往“一卷定成绩”的陈旧评价模式,注重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学生课堂互动和表现占30%;各种文章占40%;文学基本知识测试占20%;网络平台互动占5%;出勤占5%。学生互动方面主要是话题讨论,教师打分占60%。学生打分占40%。文章主要包括学期中和学期末两篇小论文或者读书报告(字数为1000字以内)。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各进行一次随堂文学基本常识测试,主要涉及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基本常识。学生将论文上传课程网络平台,相互之间就论文格式、内容、创新点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互评内容打分。

四、结语

英美文学课程旨在激发师生人文情怀,寻找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性思维的能力。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需要人文精神,同时还需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通过改革英美文学课程,学生充分参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种讨论和表演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了个人修养。同时,基于各种分析和讨论,学生在撰写各种论文和读书报告,甚至改编文本的过程中,参与了整个研究过程,从而厘清了研究思路,锻炼了写作能力和进一步培养辩证思考的能力。这种基于实践和研究想结合的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也受到了师生的一致肯定,为英美文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①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 外语研究:2002(1):14

②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 《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③范谊,芮渝萍. 英美文学的教学内涵与层次定位[J]. 外国文学研究。2000(3):151.

④蒋洪新. 大学的理想和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 外国文学:2005(1):106.

[课题项目:该文为常熟理工学院2014“教学内涵建设年”研究性课程项目,项目名称:英美文学简史 项目编号:jxnh2014036]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独立学院是新型本科层次的独立二级学院,几年里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为适应独立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状况,英语专业的专业课英美文学也应得到适当的调整。教师可以从介绍文艺批评理论知识和比较文学理论、讲究细读方法、提倡合作型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以及灵活化和多样化的评估方式等方面来比较圆满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英美文学;教学研究;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按新机制、新规模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二级学院。独立学院采用民办机制,是新型的民办大学, 能够有效地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组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与多样性,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短短几年里,独立学院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得到迅速发展。 截止2007年5月统计,中国有独立学院318所,约占高校总数的1/3。[1]因此,创新性地研究独立学院各院系开设课程的独特教育教学规律对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研究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英美文学”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并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行初步探索。

1 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高等教育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将其大致分为精英型、应用型、技能型三种。[2]一般而言,精英型高等教育主要由研究型高校承担,其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用型高等教育主要由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高校承担,其培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技能型高等教育主要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培育具有操作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就目前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属于教学型本科高等学校,以本科生教育为主要任务,少数院校也承担有部分专科生的培养任务,应归属于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范畴。根据近年来的办学实践,邓传德等认为将其定位在“专业口径适度、基础知识扎实、应用能力强劲、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上比较适宜。[3]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根据十多年来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明确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即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大纲》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认为应把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大纲》又把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来强调,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中作了较充分的阐述,如教学原则部分强调素质教育,教学方法部分提倡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大纲》规定英美文学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2 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现状

2.1 生源情况

独立学院属于三本,录取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一般情况下在学习上动力不足,方法不当,自控能力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并且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以及合理的评估机制来检查一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

2.2 学习中的焦虑情绪

胡容玲研究发现:由于目前独立学院本身不具备颁发学位证的资格,所以学生要想拿学士学位,必须通过其所挂靠的总校提出的各项标准,其中最普遍的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标准就是必须过英语四级。总体上看,独立学院英语学习焦虑的现象较为严重,中、高焦虑的人数占被试的80%以上,其焦虑程度远远高于一般院校。 [4]这种焦虑情绪在英语专业的学生身上表现得也很明显,因为他们也面临着通过各科目尤其是学位课的考试,努力争取学位的问题。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学位课,如不能达标,就拿不到学位,学生非常重视。焦虑情绪严重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适当调整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培养自信心,就显得更加重要。

3 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3.1 传统模式

一直以来,许多高校在教授英美文学时采用的都是“文学史+选读”这种传统模式。文学史课上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如作者生卒年月、生平介绍、时代背景、作品梗概,等等,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很难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而文学选读则往往是一些不完整的作品片段和节选。教师处理这些选读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文学课变成了精读课。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王守仁教授认为应该终结这种形式,英美文学课程应该以作品为中心,让学生读完整的作品,写阅读心得,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5]

3.2 可行性新模式

(1)明确课程性质,教学目标

基于国家颁布的英美文学教学目标的基本框架,范谊和芮渝萍两位教授将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内涵分为五个层次:一是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这是一种基于感性认识的经验层次。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这是一种基于理性认识识层次。三是英美文学批评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这是一种基于理论思辨的审美层次。四是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这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交流层次。五是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情怀,张扬人文主义精神,这是基于人文关怀和道德塑造的哲学。[6]由此可见,本科英美文学课程必须把目标定位在,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体验和阐释,增进人生阅历,丰富跨文化知识,培养审美能力,陶冶精神情操,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

(2)适当介绍文艺批评理论知识

西方文艺批评理论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以研究西方文学的本质、特征、功用以及创作、欣赏、发展的规律为己任,是文艺创作实践的概括,也是时代现实和社会思潮在文艺领域的理论反映。多年的英语专业教学实践表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学欣赏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一般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选读等课程,而往往忽略了文学批评理论课程。西方文艺批评理论课程的缺失给英美文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和困扰。英语专业本科生由于没有学习西方文论,知识面过于狭窄,不了解西方文化、历史、哲学和艺术背景,使英美文学教学困难重重。另外,学生的审美水平有待提高,他们不了解文艺的审美标准,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比较肤浅,没有文论的理论基础,不能全面深入地分析、评论文学作品。[7] 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文论知识尽量具体化、条理化,讲课方式要深入浅出,而不是使他们认为文论是高不可攀的。

(3) 讲究细读方法

我们细读的一般都是文学名著,经过了许多人的研究和解说,我们可能读不出它的本来面目。直面作品,是阅读者最重要的把握作品的途径。“既然阅读是一种个人隐秘感情世界的自我发现和自我保护,那么,我们必须强调要直面文学作品,以赤裸的心灵和情感需求来面对文学,寻找一种线索,来触动文学名著所隐含的作家的心灵世界与读者参与阅读的心灵世界之间的应和。而其他外在的因素——研究和解说,只能在读者与文本之间已经有了心心相印的可能性以后,才能发挥它的有益的意义。”[8]英美文学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很多,不可能一一细读。教师也要充分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仔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取舍,有所侧重。

(4) 比较文学理论的介入

曾洪伟认为目前我国英美文学教学患有“自闭症”。“所谓 ‘自闭症’,指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有意或无意地斩断了英美国家文学与他国文学之间的文学、文化交流与联系,人为地屏蔽掉他国或异质文化的影响,强行将英美国家文学文化与他国文学文化隔离开来,将其置于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中进行单向度的阐说和诠释。”[9]在当前世界各国交流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这种教学理念无疑会使我们的文化视野陷入一种自我封闭和狭隘的境地。在文学教学中引入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学生的文化视野会拓宽,其审视英美文学与文化的视角就会发生转变,由从前的自我封闭于英美文学与文化的内部对其进行内视,转而跳出英美文化的圈子,从“他者”的角度重新考量这一客体。这样,单一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就被极大地突破与超越,学生对英美文学与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更趋深入、全面、新颖,英美文学教学就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活力。

(5) 合作型学习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8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学习策略。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支柱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丁宇和王文君在他们的论文“合作学习策略在独立学院的英语课堂上的运用” [10]中提到了合作学习的几种形式,如小组问题讨论式,角色表演式,拼图组合式,团队游戏竞赛等等,同时也指出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评价的最终目标,合作学习形成“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薄弱,倡导合作型学习尤为重要。英美文学学习中把学生适当分组,进行小组共同预习、讨论、戏剧表演、研究论题等教师布置的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培养自由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和开放外向的性格,从而完成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的任务。

(6)建构主义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是根据向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既然知识是主体主动建构的,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直接传输给学生,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凭借自己先前的经验来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显然,学生的参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应适当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选择的作品应兼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而且可以适当多分析一些近现代的作家作品,他们产生的年代和社会思潮学生能更接近,易理解,因此更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教师在选材时也要考虑作品语言难度的问题。作品太难,生词过多,学生连语言的表层意思都不能理解,更谈不上对作品的深层意义的分析与挖掘了。而且如果选择过多语言难度太大的作品,学生难免会对这门课程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因此,选择难度适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品,课上多采用讨论式和问题式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思考分析,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所谓的“答案”,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性批评能力。

(7) 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强调,学校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的基础上,鼓励开发新的教学资源,重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更新教学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自觉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为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供重要的补充。譬如多媒体教学与传统黑板教学相比,优点很多:教学形象生动、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而且大大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现代化网络也是很方便的一种学习途径。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有效补充课本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能够和信息化社会共同进步。

(8)评估方式要灵活化、多样化

考试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评估手段。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可以适当增加形成性考核的比例,更加关注学生平时的预习情况,课上发言、参与讨论情况,作业情况,戏剧表演等方面,更多注重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协作、创新、及多维思考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更加注重过程,而不只是用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这样才会真正减轻学生学习中的焦虑情绪,文学课程才能真正成为一门理解课和欣赏课,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独立学院要培养“应用能力强劲、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应首先明确这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向学生传输建构型学习和合作型学习的理念,鼓励他们细读作品,适当讲授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和比较文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评估方式要灵活多样。这样才真正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胡容玲. 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 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07-08A).

[3] 邓传德,孙超,李进才.关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8,4.

[4] 同【1】 P22

[5] 王守仁. 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2002(5):10-11.

[6] 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150-156.

[7] 黄然. 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文论的缺失[J]. 河南教育。2008,2.

[8] 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 p268-269. 2004文学评论[M]。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编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

[9] 曾洪伟.“自闭症”、比较文学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改革[J]. 教育评论. 2007,5.

[10] 丁宇,王文君. 合作学习策略在独立学院的英语课堂上的运用[J].科技信息, 2007(31).

(责任编辑:饶 湘)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能够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其重要意义不仅仅限于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对提高全体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也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美国理工科院校文学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点:课程形式丰富多样、涵盖面广、受众数量多。从借鉴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实际,应该从观念、课程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地方理工科院校英美文学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关键词】地方理工科院校 英美文学课程设置 麻省理工学院 课程体系改革

1 前言

早在1999年2月,国家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素质教育列为第一项跨世纪工程予以重点实施。2007年党的17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规格提出了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涵盖多方面的内容,人文素质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文学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我国,文学教育具有悠久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古代中国,文学发挥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在近现代,文学更是被看成是“救国良方”,发挥着启蒙思想的作用。在当代社会,文学教育的意义尤为重大。首先,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真实可信的阅读文本,最美的语言大都存在于文学文本之中。文学学习本身能够极好地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其次,优秀的文学作品在锻炼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形成健全人格、提升审美情趣和培养艺术修养的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最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美文学作品直观地折射出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学生得以了解异域文化,开阔视野,增强文化宽容精神,以及敏锐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学科的优势,英美文学课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平台。

如何在兼顾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改变目前文学类课程遭受冷遇的现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英语专业。笔者拟从分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文学课程设置入手,探讨适合我国地方理工科院校现状的英美文学课程体系。

2 麻省理工学院文学课程设置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网站(MIT OPEN CPOURSEWARE)的介绍,25年来,超过75%的本科生选修了文学类的课程,这无疑是符合美国大学通识人才培养目标的。为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MIT的文学课程体系提供了从入门级到中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课程:基础类课程基本涵盖所有的文学门类,并且也把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入门级课程包括“小说入门”、“传媒研究入门”、“戏剧入门”、“诗歌研究:诗歌重要吗?”、“文学理论入门”等。随着课程的深入,一些专题研究被引入到课程体系中来,使学生掌握的文学基础能够在具体应用中得到发挥与提高。MIT的授课多以小班形式进行,最大程度地为学生们提供机会了解文学,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写作、会话与翻译的能力。

MIT文学课程设置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体现在课程种类繁多,涵盖面广。既有综合概论类课程,如“西方文化基础”系列:如“从荷马到但丁”、“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等。同时也有断代史研究,如“中世纪文学:中世纪女性作家”、“二十世纪戏剧”等。此外,还有特定作家的专题研究,如“莎士比亚研究”、主要作家:麦尔维尔与莫里森”、“主要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与‘90年代’”等。基于文类的不同,MIT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如“喜剧”、“悲剧”、“小说入门”、“现代诗歌”、“英美民间音乐介绍”等。为了适应当下的理论大潮,MIT的开放课程也出现了“文学与伦理价值”、“西方叙事文的形式”、“文学理论入门”、互动与非线性叙事: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MIT虽然是一所理工科院校,但是它为学生们提供了积极丰富的文学类课程,并且在课程安排上煞费苦心,既有概论性的课程,介绍基本的文学形式和流派,也有较为深入的专题式课程,供学生进一步了解某些作家或某个文学时代。所有的课程均具有开放性,供全体学生自由选修。

3 我国地方理工科院校英美文学课程设置现状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划分,英美文学课属于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由此可见,英美文学类课程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新的需要,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潮和弥漫社会的功利思想的影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纷纷开设了许多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方向,有些院校还在外国语学院开设了电子商务、外贸英语等复合型专业。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这一方面体现在学生们更加青睐实用性课程而忽视文学类课程。以笔者所在的长春工业大学为例,自2003年开设经貿英语与语言文学方向以来,每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语言文学方向的课程。笔者对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工业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及长春工程学院等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目前这些外语院系中,一般在第五学期开始设置文学类课程,开设的课程比较单一,一般包括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作品选读等课程,有的院校将这两门课程合二为一,个别院校在选修课中开设了“短篇小说欣赏”、“诗歌赏析”等课程,但普遍课时比较少。例如,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文学类课程仅面向英语专业的学生,包括英美文学史(I、II)、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短篇小说欣赏等4门课程,课时仅有180学时,占总学时的6%。同样,在大连理工大学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从第五学期开始开设英国文学(I、II)、英美短篇小说、美国文学(I、II)等科目,其学时总量为152学时,仅为其总学时的5%。

另一方面,教师及研究人员将教学及研究重点转向语言应用、翻译研究、语言与文化等方面,导致了英美文学课程的边缘化。根据鲁吉所撰写的《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95-1999)中所收录的16200余条外语语言学(主要是英语)和外语教学(主要是英语教学)的研究论文中,有关文学及文学教学的文章仅有329篇,占2%。而在国内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2000-2001年间发表的文学及文学教学类论文也仅占3.8%。(鲁吉,2003:10)

4 比较研究后的反思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对我国地方理工科院校的文学类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剖析:

首先,对地方理工科院校中的英语专业而言,中国入世和经济全球化的局势都对英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在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还应该具有深入洞悉西方文化、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英语专业本质上是人文学科,英语专业教育不仅是技能培养,更重要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为国家的未来培养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英才。英美文学课作为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其意义和作用在于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深化学生在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的敏感性,以及敏锐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但是,目前学生们真正喜欢文学类课程的不多,不少学生对英美文学教育认识肤浅,不了解此类课程的意义与作用;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英美文学功底相当薄弱,学起来比较吃力;另外,考级、考研、就业的压力也使学生不得不远离阳春白雪的文学,重语言技能、轻文学素养。在教师方面,我国部分理工科院校外语院系文学类课程师资匮乏,教师常年处于课时多、压力大的状态之下,英美文学教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因而,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应努力尝试在培养计划中增加文学类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拓展学生人文素质。

其次,对地方理工科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世界正在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时代呼唤着引领文化潮流的高等教育,由以科技教育为主向人文与科技教育相融合的转变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英美文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劝善,宣扬同情、人文、关怀”,(张维又,2003:145)能够陶冶情操,塑造品行,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能力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地方理工科院校之中,英美文学教育仍未走出外语院系。要改变这一局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改变观念,整合现有的公共课程体系,像推进“两课”一样,以行政手段促进文学类课程在培养计划中提高分量,增设文学类公共基础课。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理工科院院校也应给与外语等人文学科充分的重视,加强对英美文学师资的培养。

第三,鼓励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开设跨学科公共选修课,扩大知识的受众范围。

第四,加大资金投入,增大图书馆的文学类藏书量,促进人文环境的形成。

5 结语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从原始结合状态到分离再到现在的有机结合状态,充分证明了加强人文教育符合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平臺,英美文学课程如何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改革,使之更好地完成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J].

[2] web.mit.edu/lit.

[3] 鲁吉.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现状调查[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4] 刘意青,张维又,刘象愚等.文学与语言学怎样相处—2002年外国文学年会座谈纪要[J].外语教育与研究,2003,(2).

[5] 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上一篇:专业写作教学论文下一篇:电大开放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