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类型论文范文

2023-04-06

社会类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普通教育 类型教育 职教20条 同等重要地位

[作者简介]彭振宇(1972- ),男,湖南永順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4)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17年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行业组织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548,项目主持人:彭振宇)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指导意义的重要论断,必须深刻理解并深入推进,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切实促进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笔者从哲学、理论、政策、现实等不同视角,谈谈对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认识,就教于方家。

一、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面临的现状

(一)党和国家空前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2006年,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期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出台,第一次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6月16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给出了“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从这个示意图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并列平行,在顶层设计上,已经初见雏形,但还没有明确提出。2014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批示,从三个方面深刻回答了“职业教育是什么”“职业教育怎么办”“职业教育为什么”,其中提到的“四合”(即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深刻揭示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基本的办学和教学规律,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2月,国务院出台“职教20条”,首次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说达到空前的高度。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职教20条”的颁布,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被明确提出,一大批重要的职业教育政策文本密集出台,翻开了新时代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二)中国职业教育的双重二元结构

整体上来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呈现一种双重二元结构。第一重二元结构是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呈现出二元相对独立发展的态势,这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的“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从体系建设的角度而言,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正在从小“h”结构向大“H”结构转变,职业教育由原来的层级概念逐渐向类型概念转变。也正因为这种二元结构,职业教育在与普通教育的比较参照中,处于明显不利地位。第二重二元结构是指中国职业教育内部从整体上看也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见右上图1)。这种二元结构,对职业教育发展来说,既是现实和特点,也是困难和障碍。这种职业教育双重二元结构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统筹协调难度大,增加管理成本,工作效率低,无法形成合力;二是政出多门、条块分割,不利于国家职业教育事业整体发展;三是资源内耗严重,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视野,不利于国家资源集中使用,延缓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四是不利于国家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整合,加剧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拖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五是不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自身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职业教育之间的统筹规划。

(三)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偏差

如果以1999年大扩招为分界线,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可以明显分为两个阶段:1999年以前的20年为一个阶段,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普通教育的一个学历层次,即中专学历,属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的低层次;1999年大扩招之后的20年为另一个阶段,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弱势教育,层次低、地位低、质量差。归纳起来,目前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偏差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教育性质认识有偏差,认为职业教育是考不上大学的人才接受的教育,类似于社会上的民办培训机构,有些人甚至认为职业教育具有成人教育性质;二是对教育地位认识有偏差,认为职业教育地位不高,不如普通教育那么体面;三是对教育质量认识有偏差,认为职业教育培养质量不好,没有入学和毕业门槛,什么人都可以上,怎么上都可以混毕业;四是对教育作用认识有偏差,认为职业教育学出来没什么用,学历文凭含金量不高,找不到好工作。

二、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多维审视

(一)哲学视角审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内涵

1.关于职业教育是什么。一种教育类型之所以是类型而不是层次,最根本的一条,是这种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且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内在规律(即体系性)。从教育自身的规律性来说,职业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不同的内在规律。普通教育按照认知规律,依据从简单到复杂、高深的学科逻辑,重点在知识的传授创新;职业教育则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依据从门外汉到技能高手、技能大师的工作逻辑,重点在技术技能传承创新。

根据人才分类理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大类,其中应用型人才又分为技能型、技术型和工程型三类。因此,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说,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总量上来说要多得多。按照二八理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约占到整个社会需求总量的80%,对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则只有20%。普通教育更多的是从提高国民基本素质、文化水平的角度,按照学历层级不同,根据学科分类要求,培养具有相应学历水平的学术型人才。职业教育则更多的是根据职业分类要求,从更好地满足社会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角度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换句话说,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自身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需要不同学历层级、不同专业的职业教育与之相对应,包括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教育,以便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回答职业教育是什么,按照“属+种差”的逻辑学定义规则,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是指按照职业成长规律,面向人人,以职业技术技能为教育内容,通过产教融合的培养方式,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一种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本质特征就在于技术技能传承创新。职业教育的初心就是围绕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培养足够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2.关于职业教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历史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客观来说,职业教育的历史要比普通教育的历史长得多。普通教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传承创新,从知识的抽象提炼开始,与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这种思维能力提升的标志性事件,就是语言和文字的诞生。而在语言和文字诞生之前,技艺传承更多的是通过动作和行为,而不是借助语言和文字来完成的。人类通过实践劳动,在原始部落和家庭内部,通过动作示范或手把手教的方式,完成生产生活技艺的原始传承。这就是职业教育的原始雏形,也是传统学徒制的起源。人们在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包括人本身)的过程中,产生职业教育的需要,生产生活的技艺经过不断传承创新,代代相传至今。

时至今日,人类社会经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的漫长演进,逐步向智能化社会迈进,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在经历了漫长的前学科发展阶段之后,职业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就是现代职业教育的诞生。现代职业教育对于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可以预见,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职业教育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像中国这样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均衡,正在经历社会转型升级的大国,职业教育在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善民生等方面,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理论视角审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征

理论上来说,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跨界性。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天然具有教育的特征,具有教育的共性。但是,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它又不仅具有教育的特征和属性,还具有人力资源的属性,与产业界、经济界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跨界性,就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不能用对待普通教育的方式来对待职业教育,必须站在经济运行、产业发展、民生就业的高度来看待职业教育,通过综合性的政策工具和制度措施来引导职业教育发展。

第二,职业性。所谓职业性,是指职业教育针对某个(种)特定职业(群)展开相对较为系统的教育。职业针对性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根本属性,也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普通教育围绕学科知识进行教育,职业教育围绕职业技术技能进行教育。这种职业针对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根据劳动就业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来适时调整自身的教育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第三,多样性。一是层次的多样性。职业教育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在普通教育的不同层级中也包含职业教育内容。在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阶段,必须坚持职业教育的多样性,以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形式的多样性。职业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不能把职业教育与学校职业教育直接画等号。职业教育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学校全日制教育,还有企业培训、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半工半读、周末班、夜班、自我培养等多种方式。三是功能的多样性。不能把职业教育与学历职业教育简单画等号,职业教育除了具有培养学历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功能外,还有多样化的非学历教育职能,如技术技能研发、职业培训服务、社区服务、创新创业教育、产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服务等。

第四,终身性。随着人类科技进步,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越来越趋向自动化、智能化,对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质的追求都在日益提高,终身从事一个职业或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情况将越来越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2011版》中,对“学习”和“教育”等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学习作为一种个人行为将越来越倾向于个体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为弥补自主学习的不足,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将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更舒适的环境来满足这种需求。传统的教育形式、教育环境、教育手段和教育工具,都将面临巨大改变。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具有终身性特征。它将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支撑个体和社会發展。从职业启蒙到专业教育,再到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将伴随人们的终身。

第五,普惠性。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需求量巨大、普及性的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的教育,具有公益性、普惠性特征。这跟当前“双高”创建并不矛盾。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并不排斥高端发展、高质量发展。发展普惠性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甚至以低端为定位。如何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办好普惠性职业教育,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职业教育而言,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政策视角审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经验

从职业教育政策的视角审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们可以把职业教育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1978年)。为了摆脱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受英美教育影响的局面,这个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主要是在党的领导下向苏联学习。以1952年院系调整为标志,一大批专科学校、中专学校应运而生,职业教育处于恢复和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主要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层次,即中专学历教育而存在。但是,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成果,在无休止的政治运动,以及随后到来的“文革”中几乎消耗殆尽。

二是改革开放以来(1978—1999年)。这个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以拨乱反正,恢复“文革”期间受到重创的职业教育为主。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下,职业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可以称作中国职业教育的“黄金10年”。那时候只有初中阶段最优秀的学生才有资格报考职业院校,如果能够考上国家重点中专,就会取得国家干部身份,成为家庭的荣耀,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空前高涨。1995年前后,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就业政策由国家包分配向市场主导的双向选择转变,职业教育受到极大影响。初中阶段的优秀生源不再青睐职业教育,转而参加普通高考,投向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逐渐走向滑坡,发展面临困境。

三是1999年大扩招以来(1999—2017年)。伴随1999年大扩招政策的全面实施,职业教育迎来一个重大政策机遇期。随着“三教统筹”“三改一补”政策的落地,一大批优秀中专通过资源整合升格为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迅速萎缩。中国统计局官網上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从1998年的430所发展为1418所,增长3.3倍,占整个高等教育高校总数的52%以上。而中等职业教育(仅指普通中专学校)学校数从1999年高峰时候的4109所,缩减到2018年的3346所。

四是党的十九大以来(2018年至今)。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9年新春伊始,职业教育就进入政策密集发布期,重大政策一个接一个推出,并首次提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论断,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发展迎来新时代。

一般而言,政策文本都是相关利益主体博弈、妥协的结果,而不是具有理想化倾向的学术研究文本,因此难免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有学者研究指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逻辑从动力、趋向、过程及话语四个方面来看,政策文本与职业教育实践还存在差距。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每当政策制定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时,职业教育就能够得到较好发展并赢得社会尊重和认可。由此可见,在中国这样一个行政主导色彩浓重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制度、政策对于改变和提升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重要地位的极端重要性。

(四)现实视角审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尴尬

从现实的角度审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地位不如普通教育重要的表现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法律层面方面的不完善。从法律层面来说,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还远没有达到与普通教育并重的程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立法的角度而言,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远未完善,199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某些条款已经不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亟待修订完善。国家层面的配套法律制度体系还不健全,基本上还处于用行政文件(政策文本)代替法律文本的阶段。二是从执法的角度来看,“一法三决定”①的贯彻落实执行还存在各种问题和不足,很多国家层面的制度政策没有在省级及以下层面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各省落实步调、落实程度不一致,导致全国各职业院校发展出现极大的省际差异和校际差异。

2.财政投入方面的不平等。充足的经费保障是确保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体现职普同等重要地位的重要方面。相对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的国家财政投入非常少。以2019年5月公布的370所高职院校预算数据为例,从地区分布上看,全国高职院校预算排名前六位的省份分别是:北京、广东、湖北、浙江、江苏、山东,校均年预算经费为2.4亿元;从高职院校个体排名看,全国排名前10位的高职院校中,广东有5所,占比50%,其中预算最多的学校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年预算经费超过17亿元,预算最少的学校仅有406万元。②这样的经费预算数据,即便是与一般普通本科高校比,也有巨大差距。以教育部公布的75所部属高校2019年预算数据为例,在已公示的30所普通高校中,清华大学年预算经费近300亿元,高居榜首,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紧随其后,预算经费近200亿元,最少的湖南大学也有45亿元。③从数据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出,高职院校最“富有”的学校,其预算经费在普通高校的经费预算列表中也只能排在65名以后,更不用说一般普通高职院校了。

3.招生就业方面的不合理。长期以来,不合理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是制约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高考总分750分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录分数线通常只有150~200分,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高考平均各科成绩只有30~40分。这样的生源质量,如何与普通高校录取分数为500分以上的生源相比?如何有效组织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就业方面来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更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找工作时的学历歧视,很多单位招人都有第一学历的门槛限制,中专、大专,甚至不是名校本科毕业的文凭都多少会受到歧视;二是就业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城市落户、职务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也有多种歧视性规定;三是劳动歧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在福利待遇方面有身份差异,同工不同酬。

4.体系建设方面的不通畅。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的“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作为类型教育,就应当是并列平行、平等互通的关系。但事实上,在高中阶段,中职教育明显不如普通高中;在高等教育阶段,高职教育明显不如普通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流动容易,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流动困难。从老百姓的普遍选择上来说,有机会上普通高中就绝不会选择上中职学校,有机会上普通高校就绝不会选择高职教育。基于普通民众自由选择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立交桥”)还并没有完全建立,职业教育“断头路”“天花板”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发展建议

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历史现实原因,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要达到与普通教育并重的目标,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耗时长、涉及面广的庞大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循序渐进。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应当在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发力,才能久久为功。

(一)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土壤”培植工作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在教育领域有向外国学习的传统。进入 21 世纪后,职业教育领域主要学习德国经验。遗憾的是,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很多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上来看,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不具备德国那样的“社会土壤”。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必须认真总结反思。因此,我们学习德国、美国、澳大利亚,不能只看见那些显性成果,如模式、概念、具体制度等,更应该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隐性因素对于其职业教育模式形成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发展历史、文化传统、民众基础、法治环境、政治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精神等。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澳大利亚的“培训包”、美国的“社区学院”等,都是这些国家历史和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机械地学习他们的概念和具体模式,不仅无法学到其精髓,还很容易“南橘北枳”学走样,消耗、浪费大量社会资源,得不偿失。因此,对我国而言,应当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土壤”培植工作,加快國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本土化研究进程,创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土壤”,更新社会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促进职业教育认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立全国征信系统,培育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引导全社会树立大职业教育观,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二是完善法治环境,严格执法检查,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弘扬法治精神;三是完善行业协会制度,赋予其职业教育标准制定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监督职能;四是建立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和职业能力标准体系,构建与普通教育并行互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五是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遴选发布制度,逐步培育产教融合发展的社会氛围,促进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二)通过完善立法、严格执法,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

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下,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要取得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从根本上来说,还得依靠法律制度。这主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教育立法工作,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把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把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社会作用、社会功能等,以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确、固化下来,而不是依靠行政文件或国家领导人批示的方式来体现。要尽快修订出台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系列法律文件,及其配套的相关劳动人事制度、就业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另一方面,要加大职业教育执法检查力度。好的法律制度,需要严格执法来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来弘扬法的精神。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除了立法不完善之外,在执法层面的问题主要有两条:一是有法不依,如“一法三决定”的某些条款和目标至今没有执行到位;二是执法不严,职业教育在很多时候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缺乏惩戒激励机制。2015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同志主持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行19年以来中国首份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报告指出,职业教育存在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问题。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职业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多方面需求,职业教育经费稳步增长机制不够健全,教师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企业办学的作用未能充分有效发挥,职业技能培训难以满足需求。

(三)通过制度政策倾斜,引导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

制度政策具有强大的社会导向作用。人们对制度政策的指挥棒作用深信不疑。职业教育之所以备受歧视、地位低下,与制度政策方面的歧视性安排密不可分,如中/高招录取制度、经费投入制度、用人就业政策、劳动预备制度等,亟待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引导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真正让职业教育“香起来”“亮起来”“忙起来”“强起来”“活起来”“特起来”。制度政策推进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特点,就当前而言,具体建议主要有五条:一是增加职业教育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中职、高职生均拨款制度;提高中职免费入学补贴标准,在高职院校生均拨款1.2万元基础上,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拨款标准持平并同步同幅度提高;增加职业院校经费预算额度、重大财政专项额度和奖励性拨款额度,大力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二是改革职业教育招生录取制度,建立分类分层指导机制。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招生录取制度,对普惠型职业院校,采取宽进严出政策,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对高端优质职业院校(如高职“双高”学校和优质校),采取严进严出政策,优先选拔优质生源,提高职业教育美誉度。三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劳动待遇。在就业、创业、落户、职务晋升、职称评聘、人才流动等方面,取消学历门槛限制,福利待遇与技能等级挂钩。四是完善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奖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对各行各业具有扎实职业技术技能的精英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加大奖励力度。五是建立对产教融合型企业考核激励机制。对通过考核的企业给予重奖或大额补贴,加大对产教融合不力的企业警告和处罚力度。

(四)因地制宜,“一省一策”,强化省地两级统筹发展职业教育

由于中国各地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部、沿海、中心城市相对发达,中西部、内陆、边远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现象。历史和区域对比性研究显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达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职业教育就越发达;职业教育越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也越快,形成良性循环。反之,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往往也发展不好;职业教育发展不好,经济发展也会明显受到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就现实状况而言,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在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政策方面,常常反应迅速,步子较大,成为职业教育强省,而中西部地区省份则相对反应迟缓,步子保守,印证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据此,应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国家宏观制度政策基调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因地制宜,“一省一策”,促使有利于职普同等重要地位的地方制度政策出台。一是允许各省出台符合本地实际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政策,刺激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职业教育制度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目标,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格局。二是强化省地两级统筹,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自主权,将各地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与地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推进、同步检查,将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地方政府“一把手”工程,与地方发展目标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

总之,面对职业教育发展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期,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根本特征,上下齐心,真抓实干,以改革的办法破解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和困难,就一定可以实现职普同等重要地位目标,高质量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职业教育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一法三决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②数据来源于高职发展智库《2019年高职院校预算大公开:最高17亿!》, http://www.zggzzk.com/redianzixun/shownews.php?id=254.

③數据来源于壹学者《中国最有钱大学排名:钱哪来的?花在哪儿?》,https://chuansongme.com/n/2955887045822.

[参考文献]

[1]董仁忠.“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2]李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变迁逻辑及未来展望[J].继续教育研究,2018(11):93-98.

[3]彭振宇.国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与趋势[J].职教论坛,2015(27):92-96.

[4]时冉.中国首份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出炉,强调面向市场和社会需要办学[EB/OL].(2015-06-29)[2019-05-26].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629/c70731-27225512.html.

社会类型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构建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问卷的理论框架,编制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初测问卷,并对270名大学生进行初测,最终确定包含网络信息行为能力、网络信息关注度、网络信息行为道德和网络信息行为动机等4个维度,共计16个条目的正式问卷。使用正式问卷对880名大学生进行正式施测,来分析问卷的信度、效度。结果显示,自编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问卷的信度、效度等测量学指标均达到相关标准,可以作为测量和评估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问卷;编制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行为是指一切与信息来源及传播渠道相关的个体行为总和,包括主动或被动的信息搜索以及信息使用。受到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极速到来的影响,各类数据信息经由因特网而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使得我们每个人都毫不例外地成为信息的贡献者、分享者和受益者,任何的人和物也都毫不例外地变成了信息的参与者。[1]伴随着互联网出生、长大的新一代大学生能否有效掌握和运用各类数字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信息发现与利用能力将成为其成长的关键。那么,当代大学生具有怎样的信息行为方式?其特点怎样?该如何引导他们认识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从而有效地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高校该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信息服务?这就成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行为的确受到很多学者的重视,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行为进行了相关研究。刘慧[2]、叶凤云[3]、王明[4]等分别从大学生的移动搜索行为、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网络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现状调查,揭示了其发展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杨琳[5]、周艳玫[1]等主要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和信息利用行为等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李容[6]则是从信息意识、信息行为和信息道德等三个维度对大学生的信息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由于视角不同,问卷的维度和内容也各不相同,其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所编问卷的普适性很低。现有信息行为问卷缺乏心理测量学中的信效度检验,导致对信息行为的解释仅停留在表面,对现象的本质无法进行深入的剖析。因此,有必要编制一份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有较高稳定性(信度)和有效性(效度)的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问卷,以便于全面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行为特点。

二、问卷编制的过程

(一)初测问卷的形成

对网络信息行为维度的划分,相关学者根据实际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赵云龙[7]将手机用户的网络信息行为划分为信息获取、交流沟通、网络娱乐和商贸交易等四个方面。周艳玫[1]则将信息行为划分为信息素质概念的了解、信息关注度、信息获取方式、资源类型及查找方式等五个方面。概括起来,网络信息行为均包括了信息获取方式和关注类型,代表了个体获取信息的方式及影响因素,大学生对信息的态度、了解度及关注程度,构成了个体信息行为的主体内容。

信息行为动机理应作为测量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的一个维度。此外,考虑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研究者增加了有关于大学生对于信息伦理认识的内容,包括接触不良信息的情况及对网络犯罪的态度,即信息行为道德维度,以便更完整地测量大学生的信息行为。

通过对信息行为的文献分析、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观点,在信息行为测量的理论构建中,研究者认为应从网络信息行为能力、网络信息关注度、网络信息行为道德和网络信息行为动机等四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行为的测量。

初测问卷按照各维度的定义分别进行相应条目的收集和编写,每个维度各编写了15个条目。编写完成后请相关专家评估和修改,同时为了减少歧义、表述不清等问题,我们将初测问卷分别发放给30名大学生试填。根据相关专家的建议,结合大学生试填的反馈意见,删除了10个条目。为了确保每个维度的条目数量一致,最终确定初测问卷各维度均为12个条目。最后,编成了涵盖4个维度,共计48个子条目的初测问卷。问卷各条目都是单选题,利用Likert式五点计分法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为“1”,“2”,“3”,“4”,“5”分。初测问卷中的第14,16,25,37,47等5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其余均为正向计分。

(二)研究被试

被试:在江西某高校发放300份问卷,收回270份有效问卷,初测问卷的回收率达到90%。被试中,男生109名,女生161名;大一91名,大二86名,大三61名,大四32名。利用项目分析以及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问卷进行项目筛选,生成正式问卷。

正式问卷被试:通过发布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80份,问卷的回收率达到88%。被试中,男生410名,女生470名;大一319名,大二278名,大三173名,大四110名。

从正式施测的被试中选取80名被试再次进行正式问卷的施测,进行重测信度的分析。

(三)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6.0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問卷相关信、效度的检验。利用AMOS 17.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

三、研究结果

(一)项目分析

将270名被试在初测问卷上的得分按总分由高到低的方式进行排序,将得分最高的27%定义为高分组,将得分最低的27%定义为低分组。进行项目筛查时,考察高低分组被试在各条目上的得分是否达到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第16,18和47题的显著性水平不符合要求,故将其删除。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为检验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的结构,对经过项目分析后保留下来的条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首先,进行因素分析适宜性检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初测问卷的KMO值等于0.815,Bartlett球形检验的X2等于933.059(P<0.001,df =120),说明本次问卷的数据适宜因素分析。

对数据进行斜交旋转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进行问卷条目的删除。删除条目的标准主要有:第一,在所属维度上的负荷值低于0.3的条目;第二,因素共同度低于0.3的条目;第三,条目数少于3个的维度;第四,与所在维度含义明显不符的条目。经过先后五次分析,按照删除条目的4条标准,共删除29个条目。

表1各条目的共同度、因素负荷大小及其维度归属情况表

条目及其内容共同度值因素负荷大小

因素1(网络信息行为能力,特征值:2.768,解释变异量:17.298%)

13.在查询信息时,我通常使用百度、搜狐等商业引擎。0.5870.728

1.我经常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0.5190.706

12.我经常借助手机上网查找信息。0.5240.681

10.在引用网络信息时,我会有选择地截取自己需要的信息。0.5460.650

因素2(信息关注度,特征值:2.270,解释变异量: 14.188%)

4.我会在互联网上关注学术专业类的信息。0.6180.764

9.我会在网上关注与专业学习有关的信息。0.5740.682

21.我会通过互联网关注就业与再深造方面的信息。0.4850.650

20.在搜集网络信息时,我会关注信息的准确性。0.4620.559

19.电子文献信息对日常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0.4660.445

因素3(信息行为道德:特征值:1.946,解释变异量: 12.160%)

44.我知道什么是网络犯罪。0.6270.732

29.我了解国家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相关管理条例。0.5460.700

46.我了解“网络犯罪”相关的法律知识。0.6510.664

15.我了解不良信息的定义。0.4840.502

因素4(信息行为动机,特征值:1.429,解释变异量: 8.931%)

35.我借助互联网查找信息主要是为了完成作业和论文写作。0.5650.741

33.在使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后,我会很开心。0.4220.527

34.我上网阅览信息的目标清楚明确。0.3350.429

对剩余条目进行斜交旋转主成分分析。結果显示:16个条目抽取了4个因素,累计可解释总变异的52.577%。第一个因子包括第1,10,12和13等4个条目,根据各条目的句意,将该因子命名为信息行为能力;第二个因子共有4,9,19,20,21等5个条目,根据各条目的句意,将该因子命名为信息关注度;第三个因子共有15,29,44,46等4个条目,根据各条目的句意,将该因子命名为信息行为道德;第四个因子共有33,34,35等3个条目,根据各条目的句意,将该因子命名为信息行为动机。结果如表1所示。

表2880名被试在问卷各分维度上的得分之间及其与总得分之间的相关分析表

维度名称信息行为能力信息关注度信息行为道德信息行为动机

信息关注度0.536**

信息行为道德0.263**0.419**

信息行为动机0.357**0.410**0.380**

信息行为总表0.704**0.829**0.734**0.675**

(注:**表示P<0.01)

为进一步考察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问卷的效度,计算880名被试在问卷各分维度上的得分之间及其与总得分之间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其数值详见表2所示。

(三)验证性因素分析

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由网络信息行为能力、网络信息关注度、网络信息行为道德和网络信息行为动机4个维度组成。为确保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利用AMOS 17.0对正式施测数据进行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4因子模型拟合指标的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四因素结构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拟合指数

统计分析指标χ2/dfGFIAGFICFINFIRMSEA

数据分析结果1.3880.9220.9020.9130.9110.069

(四)信度分析

为考察问卷的信度,对正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分半信度进行计算。结果见表4所示。

表4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问卷的信度系数表

维度名称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

网络信息行为能力0.8250.8790.792

网络信息关注度0.8090.8410.786

网络信息行为道德0.8240.8470.772

网络信息行为动机0.8130.8730.824

总问卷0.9330.9380.863

四、讨论

(一)问卷的结构

在文献分析整合相关学者有关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研究者最终确定从网络信息行为能力、网络信息关注度、网络信息行为道德和网络信息行为动机等四个维度进行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的测量。随后,根据每个维度的操作性定义,严格根据心理测量学的要求进行初测条目的收集和编写。问卷编写完成后,把初测问卷交由相关专家进行评定和修改。同时,为了确保问卷的可读性,将编写好的初测问卷分发给30名大学生进行试填。根据相关专家的建议,结合大学生试填的反馈意见,最终编制出包含网络信息行为能力、网络信息关注度、网络信息行为道德和网络信息行为动机等4个维度共计48个条目的初测问卷。因此,综合来说自编的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问卷简明易读,结构比较合理。

(二)问卷的效度

通过项目分析完成问卷条目的初步筛选,删除了区分度不显著的第16,18和47题。在此基础上,研究者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对剩余条目进一步筛选,并考察问卷的结构效度。首先进行因素分析适宜性检验。通常认为,KMO值小于0.5,则表明数据不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本研究中的KMO值高达0.815,说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此外,Bartlett检验的卡方值为933.059(P < 0.001,df=120),再次说明母群体的相关矩阵有共同因素存在,需要做进一步的因素分析。一般地,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共同度说明了原始变量与公共因素之间的关系程度,共同度大说明该项目与公共因素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共同度小于0.3的条目应予以删除。结果显示,初测问卷剩余条目的共同度都高于0.3。因此,共同度分析时并未删除条目。根据相关标准,因素分析中因素的特征值须大于1,对于特征值小于1的因素和条目数少于3的因素均应删除。经过五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在删除涵盖条目数少于3的维度以及同维度含义明显不符的条目之后,结合陡坡图,最终数据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4个。4个因素的特征值分别为2.768,2.270,1.946,1.429,分别解释了17.298%,14.188%,12.160%,8.931%的总变异量,4个因素累计可解释总变异量为52.577%。综合分析后,研究保留了理论构思中的4个因素,并依据各因素所包含条目的含义将其分别命名为:网络信息行为能力,网络信息关注度,网络信息行为道德和网络信息行为动机。

为了验证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4因素结构模型的合理性,用AMOS 17.0统计软件对880名被试的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相关拟合指标的计算。理论上χ2/df值越接近1表示模型拟合度越好,在实际研究中,只要该值小于5就可以认为模型拟合度较好。表3显示,χ2/df值为1.388,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GFI,AGFI,CFI及NFI的值分别为0.922,0.902,0913和0.911。通常认为,这些指标的值越接近1表示模型拟合越好,在实际研究中,其值只要大于0.8就可认为模型拟合良好。表3显示,各项指标均达到了模型良好拟合的要求。RMSEA值为0.069,小于标准值0.080,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综合来看,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4因模型拟合程度良好,理论构想得当。

此外,各维度之间,各维度与总问卷系数之间的相关再次证明自编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一般认为,在问卷编制时,各维度与总问卷间的相关系数在0.3~0.8之间,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在0.1~0.6之间,问卷的效度就达到要求。表2结果显示,本问卷各维度之间,以及各维度与总分之间均达到了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也满足要求,说明问卷效度较好。

综上,自编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问卷各项指标均达到相关要求,具有较高的效度。

(三)问卷的信度

考察问卷的信度就是考察问卷的稳定性程度,主要通过计算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来实现。通常,团体施测的问卷各项信度指标达到0.7以上就认为信度是合格的。表4结果显示,本研究中自编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问卷各维度及总问卷的信度系数均在0.772以上,说明自编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问卷信度良好,可用于团体施测。

五、结论

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由网络信息行为能力、网络信息关注度、网络信息行为道德和网络信息行为动机等四个因素构成。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作为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相关研究的有效测评工具。

[参考文献]

[1]周艳玫,刘东苏,王衍喜,郝丹.大学生信息行为调查分析与信息服务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 2015(6): 6167.

[2]刘慧.网络环境下知识获取行为研究——以高校大学生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3]叶凤云,苗向国.大学生移动搜索行为调查研究[J].现代情报,2015(11): 8387.

[4]王明,杨海华.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研究述评及对高校图书馆的启示[J].现代情报,2015(2): 169172.

[5]杨琳.90后大学生信息行为研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0(2): 6466+80.

[6]李容,蔡东霞.当代大学生信息行为特征分析及教育引导——以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471474+480.

[7]赵云龙. 我国手机用户网上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师,2010(10): 6567+70.

[8]王立国.以人为本,变“堵”为“导”——基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36137.

[9]高娜,江波.创业心理资本量表的初步编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27129.

[10]卿再花,曹建平,吴彩虹.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牡丹江師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36139.

[责任编辑]王立国

The Compilation of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Behavior Questionnair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LIU Caixia1, FANG Biji1,QIU Lifang2

(1. Gannan Medical Universtiy, Ganzhou Jiangxi 341000,China; 2.Anhui Medical Universtiy, Hefei,Anhui,230032,China)

社会类型论文范文第3篇

纵观历史,早在16世纪的安特卫普

金融市场,就已经出现了市场操纵行为,操纵者通过制造虚假交易操纵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荷兰西印度的公司,之后,操纵者对东印度的公司的操纵引发了政府对操纵行为的监管,在1610、1623、1624、1630、1636和1677年,政府连续颁布规定禁止卖空等具有操纵性质的交易行为。1814年Rex诉DeBerenger案被公认为是第一个关于散布、传播虚假信息,以影响股票市场交易的案例,该案发生于欧洲各国联军与拿破仑交战之时,操纵者散布了拿破仑被打败的消息,导致股票市场价格上升,并从中获利。在法庭上,被告(操纵者)辩称,他们的行为使证券价格提高,提高了国家的信誉,对国家有利,因此对社会公众有利,从而不应受到处罚。而审理该案的英国法院认为,政府及社会是否受益是无关因素,最基本的事实是投资大众有权认为市场是自由的,不受人为因素操纵和故意影响,因此英国根据普通法对影响股票市场的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进行了监管。1892年英国又将禁止的操纵行为扩大到实际交易影响股票市场的行为。

尽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在立法层面上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或者普遍认同的定义。在证券市场最发达的、监管也最严格的美国的法律条文中,操纵一词曾多次出现,如美国联邦《1933年证券法》第17条、《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第2条、第9(A)条、第10(B)条、第13(E)条、第14(E)条、第15(C)条均提到操纵一词,但其中有的是用名词形式(manipulation),有的则是以形容词形式出现(manipulative)。另外,美国联邦《商品交易法》第6条、9条也使用了“操纵”概念,但也没有给出“操纵”概念的明确定义。证券监管理论研究的奠基学者Louis Loss在《证券监管理论》明确指出,《1934年证券交易法》中的第10(B)条和第15(C)(1)条里的操纵从来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义。而证券市场发达的英国、德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立法中也同样未就“操纵”一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这里,不妨参考一下权威的布莱克法律词典(Black Law Dictionary)第五版中对市场操纵(market manipulation)一词的定义:“以制造虚假、误导性活跃交易现象或提高,打压股票价格从而引诱他人买卖为目的所从事的一系列买卖证券交易行为。”

虽然在立法层面上对“操纵”一词没有普遍认同的统一定义,但各国或地区法律仍然采取多种方式对具体的操纵行为做出界定:

(一)通过判例进行确定,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通过判例对市场操纵行为进行了定义,在SEC诉Edward公司案(2004)中,SEC从投资者的角度对操纵进行诠释,“当投资者与潜在投资者看到市场交易行为,他们有权假定那是一个真实行为并有权假定他们所面临的价格是不受干扰的真实供求关系所决定。操纵破坏了上述预期,虚假替代了现实,市场成为‘有舞台控制的表演’”;在Pagel公司案件(1985)中,SEC则是从维护市场自由开放的角度进行诠释,认为“本质上,操纵是对市场自由的供求关系的故意干涉”。

(二)使用概括方法和从性质上归类的方法进行确定,或者采取类型化的界定,如,国际证监会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简称IOSCO是国际各证券期管理机构所组成的国际合作组织。总部设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市,正式成立于1983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74年的证监会美洲协会。目前共有81个正式会员、10个联系会员和45个附属会员。该组织的宗旨是:通过交流信息,促进全球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各成员组织协同制定共同的准则,建立国际证券业的有效监管机制,以保证证券市场的公正有效;并共同遏止跨国不法交易,促进交易安全。我国证监会于1995年加入该组织,成为其正式会员)。技术委员会给出了9种市场操纵类型:渲染(painting the tape)、洗售(wash sales)、对敲(improper matched orders)、拉抬(advancing the bid)、拉高出货(pumping and dumping)、做尾盘(making the close)、轧空(cornor)、挤榨(squeeze)、散布虚假信息(disseminating false ormisleading information),并给出这些类型的描述性定义。

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将市场操纵行为归为市场失当行为,并列举出了虚假交易、操纵价格、操纵证券市场、披露虚假或具有误导性的资料以诱使进行交易、披露关于禁止交易的资料等五种属于市场操纵的行为,并给出明确的描述性规定;

澳大利亚《公司法》第7.10部分给出了市场操纵、虚假交易和市场传导(制造虚假或误导性交易活跃表象、人为维持交易价格)、传播不法交易的信息、虚假或误导性陈述、引诱他人交易、不诚实行为、误导或欺骗性的行为等8种类型,并给出其描述性定义;欧盟在《关于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市场失当)的第2003/6/EC号指令》第1(2)条中采用描述性的方式给出市场操纵的定义,而在附录中列举了市场操纵的典型方式。指令第1(2)条将市场操纵定义为两种类型:交易或交易委托型操纵;通过媒体散布虚假或误导性信号型操纵。其次,欧盟在提案附录B列举了不可穷举的四类典型市场操纵方式并作出了具体的行为解释,主要包括:(a)为产生虚假印象、基于交易的行为;(b)为产生市场短缺、基于交易的行为;(c)发生在特定时间、基于交易的行为,如做尾盘(marking the close)等;(d)与信息相关的行为。

(三)间接加以规定,如,英国虽然未对市场操纵行为进行单独定义,但将其归入市场滥用行为(market abusing)之列,2000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第118条将市场滥用行为定义为,“是指由一人单独或多人串通或合谋进行的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社会类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穿越剧 历史观 时间观 价值观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2.012

纵观我国电视剧的发展历史,起步和发展相对其他欧美发达国家来说较晚,但是随着我国国家不断富强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必然转向精神文化的需求。电视剧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所需要的感性快乐。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林罕·马斯洛提出了人格需求层级理论,人在生存、繁殖、安全等基本需求得以满足后,才能向更高的价值需求发展。电视剧就是依靠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娱乐性、趣味性,打进不同领域的大众文化圈,也正是因为其趣味性和非说教化,使我们从中分享到具有人类共性的生活乐趣和人生感悟。

戏剧可以被分为喜剧、悲剧,好莱坞电影也可分为西部片、动作片和恐怖片等,电视节目也可被分为电视新闻、电视连续剧和专题片等。同理,电视连续剧也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类型划分,如古装剧、言情剧、情景喜剧、谍战剧等。

最近几年在内地流行起来的一种影视剧形式——穿越剧,是中国电视剧中较为自由的题材之一,随着《穿越时空的爱恋》、《神话》等穿越题材的电视剧的热播,穿越剧已经开始成为一种电视剧的类型。鲜明标志是其剧情或多或少涉及到穿越的内容。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通俗的是指某人物因为某原因,经过某过程(也可以无原因无过程),从所在时空(A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B时空)的事件。影视剧剧情基本以此为线索展开。无论是前些年《魔幻手机》、《穿越时空的爱恋》、《寻秦记》等剧集的热播,还是网络上穿越小说的大热,穿越题材几乎已成了一种新的题材。

本文将从历史观、时间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对穿越剧进行探究。

一、历史观

上世纪90年代,曾经非常流行表现宫廷生活的清宫剧,而在最近,却开始流行以网络小说为基础的清宫穿越剧,颠覆了传统的宫廷剧叙事风格和历史观。穿越剧就是依照历史事实的发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恰当的历史情节融入到历史宏观的纵向发展。现代人回到古代和古代人来到现在,然后发生的一系列情仇爱恨是穿越剧通常使用的手法,情节的曲折离奇是观众的收视期待。《宫》和《步步惊心》是最近的两部穿越大戏,均在湖南卫视首播。两部剧的女主角都由现代穿越回了清朝,故事背景也都涉及了“九子夺嫡”,让来自现代的主人公陷入权力斗争和凄婉爱情的漩涡。此外,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大部分穿越题材的电视剧都将背景设在了康熙或雍正时期的清朝,而且在它们所呈现的历史观里,人物设置天马星空,而且这些人物是根本没有存在的,比如晴川、若曦等,这分明就是对于历史进行随意的篡改,因为毕竟穿越剧的题材来源于网络中的穿越小说,网络小说本身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在《步步惊心》中,晴川意图改变八阿哥无法登基和被囚禁的命运,这不失是一种荒诞的手法。

现在荧屏上的穿越剧所传达的“历史观”,用想象去虚构传奇、虚构历史,是对历史严重篡改的畸形,难道这尊重了群众文化需要的现实吗?

二、时间观

美国的《泰若星球》、电影《午夜巴黎》等穿越题材影视剧也在国外大放异彩。但与中国人痴迷历史相比,他们往往对“何样的未来”报以更大的热情。今年的两部当红清宫剧《宫》和《步步惊心》告诉我们,穿越到过去的人就是神仙般的存在,通科学、知历史,可以预言未来;而美国穿越系列的《预见未来》、《时间机器》、《人猿星球》、《穿越时空爱上你》以及美剧《时间旅者》则告诉你穿越未来好似乡下人进城。

2149年,地球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过度开采、过多人口和过分污染,导致整颗星球濒临死亡,自然界大多数动植物都灭绝了,土地上再也种不出天然农作物,人类只能依靠人工合成食品来生存。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反而使人类加速滑向毁灭的深渊。但也正是因为科学的发展,人类才找到了自我拯救的希望。一个精英科学家联盟,在研究多年后得出结论:要逆转人类对地球造成的破坏已经不再可能,但他们成功阻断了时空间的连续性,打开了一扇通向史前时代的大门。这扇门的另一头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那里可能是人类最后的救命稻草。这是《史前新纪元》的剧情。国内的穿越剧,却重在以爱情和搞笑为主,比起“风花雪月”的穿越者,外国的科幻穿越剧却是以严肃为主,其中更融入了对科学和哲学的思考。一个注重在于个人的改变,一个却注重于对于全人类的拯救。

三、价值观

西方人热爱冒险,改变未来才能让他们兴奋。而东方人多宿命,改变过去是中国人所热衷的。观众的精神寄托已经不是现代社会的物欲,他们被压抑的个性,在穿越剧的无遮无拦下得到慰藉。他们的情感体验、逃避现实的压抑得到了松弛。当代人无法在现实题材中尽情发挥,只能借助历史的庇护,让宫廷辫子戏极大地满足和转移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事实上,仅从穿越途径入手,不一样的中西文化历史传统也可窥得一斑。无论是中国早期穿越剧《寻秦记》中“坏的高科技产品”、《大话西游》中的“月光宝盒”,还是《穿越时空的爱恋》中的“古代玉枕+13行星连线”,中国的穿越方法基本走的是“神器+时机”路线。这也符合历史悠久文化精深的中国人对历史和神话传说的偏爱。神秘、贵重的历史文物往往成为我们穿越到古代的媒介。在这一点上,美国人的时光机显得单薄得多,但是他们选择的高科技产品却从另外的角度强调了外国影视剧对逻辑性的重视。

从2011年的几部中国穿越剧来看,编剧和导演们自觉地不再负责科技的任何可行性,转而投身从形态和心理上满足了现代人对于美貌、爱情、权势、征服、地位和戏剧性的各种要求。他们以穿越为工具为读者创造脱离现实的美好世界,并向大众贩卖另一种形式的“步步为营”成功学。主角们以现代思维和知识储备去观摩古代、干预历史、功成名就、花好月圆,这是对权和爱的快餐式意淫,也是另类的幻想成功学。相比“营销成功”的中国穿越者,欧美穿越者总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思考时空的哲学感、时空迷失的无力感、非我不能的使命感,以及“科学兴穿”的技术感。

穿越剧营造了一种可以穿越的效果,同时在穿越之后还能在古代与达官贵人有着不解之缘,这给青少年提供了一种错误的信息,让青少年脱离当前的现实而幻想能够穿越到古代并碰上公主王子等。本来当下社会上都在讲“白富美”、“高富帅”,这已经给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当现实不成时,青少年则会以穿越为名进入另外一种幻想中。

因此,相比多以爱情和搞笑为主的中国穿越影视剧,欧美穿越作品的主题往往较为严肃,这些作品甚少传递成功,通过时空倒转这一极端体验,人类在时间和空间夹缝中的无力感被凸显无疑,而此时爱、勇气和生命的美好也在这一背景下绽放闪亮光芒。

在过去的两年中,穿越剧曾一度成为国内人们生活中最流行的事件之一,尤其影响了一代年轻的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其热极一时的同时,情节雷同和剧本同质化的弊端暴露无遗;并且对历史事实的不够尊重不仅为主流社会所不容,以致主管部门最后以强硬措施作出限制,甚至即便穿越剧的主要受众也认为不尊重历史事实是不能容忍的事。当今社会处于泛娱乐化的时代,电视剧作为文化工业的产品,历史难免会被电视制作者们作为素材,但是电视从业者们在制作此类电视剧的同时,应该正视历史,别把历史事件当娱乐事件,让穿越剧通俗而不低俗。电视剧引入历史,并不是通过胡乱改变历史来增添娱乐性的,我相信,穿越剧只有在立足正确的史实和积极的教导作用,才能是真正受大众欢迎和喜爱的好作品。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艾伦.牟玲 译.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

「2」金丹元.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学林出版社.2005.3

「3」王军元,谈国鹏.穿越的神话----对“穿越剧”生产机制的探究.《中国电视》2011年第10期

「4」许哲敏.穿越剧流行背后的文化症候探析.《中国电视》2011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陈加雄,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社会类型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概述高校视觉传达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从课堂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工作室建设教学等几个方面探索提高视觉传达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

关键词 视觉传达;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工作室

1 引言

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企业需要更多的专业性设计人才,视觉传达专业人才的供应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因此,国内许多高校的视觉传达专业逐步进行大量的扩招,然而大多数高校并未充分考虑视觉传达专业的教育特点和实际情况,尤其在视觉传达专业实践性教学这个关键环节存在较大的缺陷,导致高校培养出的视觉传达专业人才不够符合社会需求。本文首先概述高校视觉传达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探讨提出一些改革策略。

2 高校视觉传达专业实践性教学概述

作为应用性专业,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是随着社会科技发展而不断变化改革的,并且通过实践性教学来衔接市场和课堂。基于视觉传达专业的教育特点,除了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创造思维应用教学中外,更需要重视实践性教学。视觉传达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解决完成实际设计项目的能力。

近几年,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取得一定的成绩和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我国一直强调重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在逐步推动高校实践性教学工作。目前我国设计教育的主要模式还是“讲授式”的课堂教学,基于课本的设计实践更多地仅限于课堂练习,通过教师虚拟实践课题来进行实践教学,往往都是“空对空”的教学效果;有的高校安排学生进行参观企业,但是大多采用1~2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教学工作,这种短时间的实践训练常常达不到效果,学生走马观花地进行参观,并未真正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学生不能真切地感受理解现实的设计流程、设计管理、营销等环节,在解决问题和设计沟通等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导致学生缺乏分析与创造能力、视野局限等问题,学生难以实现学以致用,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视觉传达专业每年都会输送大量毕业生,然而企业和市场仍然存在严重的“人才荒”,这对供求矛盾的症结关键在于高校视觉传达专业的人才培养体制存在问题,尤其是实践性教学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等基本技能,还要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参与实际生产活动的条件,让学生充分实现学以致用,进一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3 高校视觉传达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策略

结合高校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先进教学理念,借鉴相关专业在实践性教学改革的经验,我们提出从课堂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工作室建设教学等几个方面来不断探索提高视觉传达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

课堂实践教学 作为普遍应用的艺术类型,视觉传达范围较为广泛,我们看到的平面视觉类都在视觉传达的范围内,具体涉及招贴企业形象、产品宣传、广告、海报、包装、书籍等多种设计类型,它作为企业向消费者传递的视觉语言。视觉传达专业课程教学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打破原有的单一性教学模式,科学地结合企业运行模式,依据社会需求来延伸课堂的虚假命题设计,体现企业模式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

针对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师来说,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夯实学生坚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文字、色彩、图文等多方面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内容需要突破课本的局限,更多地采用实际商业项目讨论、实践比赛教学、虚拟项目教学、联合校外实践等多方式的教学。通过调查发现,进行实际的项目训练和比赛项目,学生的交流沟通、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大大的提高,学生能够认真负责地对待实践学习,有利于学生真切地熟悉专业知识并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加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基地 作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物质基础,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旨在服务于学生的就业指导,这就对于实践教学基地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符合突出的代表性、可操作性、一定的规模性等要求。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校内外联合的实践性教学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训项目指导、校外实践性实训。其中,校内实训旨在通过理论知识的实训课程,来帮助学生完成日常性的虚拟项目训练,初步具备一些专业实践能力。不同于校内虚拟的实训模式,校外实践性实训主要是由实践教学基地的负责人来进行实践指导教学,校内教师不再参与到实训过程而只需定期地联系负责人,同时结合校外实践性教学的内容、进程、计划等方面来安排组织校内教学内容,在校内教学过程中相应地融合项目实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项目实践,为校外实践教学做好铺垫。

与校外企业合作,根据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企业岗位需求等来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进行跟踪学习并参与到其中,让学生切身地体验到现实企业业务的运作流程,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成为企业的员工,逐步感受到视觉传达专业性实践的乐趣,为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同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有利于企业解决视觉传达人才的选拔和储备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企业可以相应地考核评估学生。

工作室建设教学 基于视觉传达专业的特性和要求,实践性教学改革需要的是实际的项目,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来传授知识。虚拟项目教学方式是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性教学,较多的高校视觉传达专业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然而与实际的實践项目相比较,在项目调研、信息反馈、结论提取等环节还有一定差距。对于企业来说,市场实践是市场项目中举足轻重的部分,因此,高校视觉传达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需要建立视觉传达工作室,有机结合项目实践与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虚拟项目的不足。

工作室建设旨在模仿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流程,更加真实贴切地展示企业的设计流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熟悉企业的工作模式、串接关系、知识关系,并在实践过程中运用视觉专业理论知识,增强参与感和真实感,有利于专业能力素养的提升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工作室的优势之一就是注重实际操作能力,通常是以教师为单位分建不同的工作室,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来自行选择,学生可以主动地安排理论知识实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积极性和独立实践能力,实现学以致用,通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此外,工作室教学还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师为主授课的单一角色形象,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实现融洽沟通交流、学习互动。

4 结束语

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学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将学生作为主体,构建并加强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富于创新、思维开放的视觉传达专业应用性技能人才。在视觉传达专业实践性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同时应结合不同的项目、学生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生动、高效、获知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刘力夫.新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0(4):146-148.

[2]孙燕侠.新时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

[3]代红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美术文献,2014(3).

上一篇:初中社政论文下一篇:劳动保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