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道德论文范文

2024-01-03

科技道德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充分表明了我国对于德育的重视。随着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通过研究西方国家的德育经验来开拓道德教育的理念与思路,对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体系,响应《纲要》的要求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这个想法,本文通过对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的不同特点、目标、内容、形式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西方高校德育教育的特点对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启示,提出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纲要 高校教育 道德教育 比较

高校教育作为教育的高级阶段,其目标除了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塑造高素质、有道德意识的公民。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中西方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是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有着各自的目标、模式、特点和经验,通过两者对比,我们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1 中西方高校德育目标比较

在中国,国家教委通过颁布《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目标作了明确的阐述:“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西方国家很少对德育目标作统一、明确的阐述,各国都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民族精神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且各国很少专门设立德育课程,而是将德育内容分散到人文教育及专业课程中进行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强化,让学生不知不觉提高德育水平,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例如,美国的德育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强调学生必须具备美国“国民精神”;日本的《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爱好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价值,尊重劳动和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

2 中西方高校德育内容和形式比较

在中国,德育内容在各阶段变化不大,高校德育课程主要包括:(1)马列主义理论课。(2)毛邓思想理论课。(3)日常思想教育工作等。而德育形式则基本上以单向的课堂传授和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差异性和独立性的认识,忽视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性。随着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独立性、主观性特征越来越凸显时,我国道德教育一成不变的内容和呆板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及抵触情绪。因此,我国高校德育课已出现边缘化、形式化的现象,迫切需要进行课程改革。

与中国不同,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多样化,通过综合利用包括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各种软硬件设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道德影响,以全面实现德育目标。

首先从教育形式上来看:西方国家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进行道德教育,如通过建设各种社会文化设施,如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历史遗迹等对年轻人进行陶冶。另外,国外高校通过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方式,如电影、电视、舞台、多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等来辅助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此外,重视与家庭合作,定期与家长会面,交流学生情况以及学校教育设想。

其次从教育内容上来看:西方国家虽然未专门设立德育课程,但德育内容通过融入各种课程,且课程设置多样化,即同一课程不同阶段的讲授内容不同。例如,美国学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如:历史课在小学阶段以讲故事为主;中学以系统学习史实为主;大学则重注对史实进行分析。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受到了道德教育,又不会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除此之外,美国高校还会采取角色扮演、讨论会等各种形式,通过参与达到德育目的。

3 中西方高校德育特点分析

通过对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和形式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由于文化传统及国情不同,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1)显性化和隐性化。我国高校德育目标明确,而西方国家高校道德教育很少对目标进行统一明确的表述,我国高校专门设置道德教育课程,西方高校则将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中进行。

(2)单一性和多样性。我国的道德教育内容通过课程设置,且课程内容形式单一,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停留在灌输及应试阶段,造成高校德育教育流于表面,而未能对学生的思想认知有所影响。而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内容和形式多样,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使德育教育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有兴趣主动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德育认知水平,达到德育目标。

(3)政治化和宗教化。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体现出政治性,如:德育课程设置以马列主义、毛泽东、邓小平及党的理论为主,同时考查时事政治。在西方高校,道德教育则体现出宗教性,如在美国,宗教势力每时每刻都在灌输宗教信条,其中包括许多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这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且这种教育方式较易被学生接受。

4 西方德育教育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尽管中西方之间社会体制并不相同,但西方高校道德教育的一些理念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4.1 以人为本,贴近学生需求,建立全方位道德教育系统

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从“以人为本”出发,充分考虑大学生对于道德教育的需求,激发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改变重复单一的教学模式,建立多样化的德育方式,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以增强德育内容的吸引力。另外,可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通过实践强化他们的道德行为,避免理论认知和实际行为的脱离。

4.2 全面教育,促进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道德教育同专业教育一样,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开展,道德教育却出现了边缘化、形式化、教科书化的现象。我国高校德育应尝试将德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促进两者的融合,让高校成为道德和专业高地,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综上,尽管我国已经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但是由于我国德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我国道德教育体系存在着一些缺陷。在我國德育系统的构筑中,要充分认识和肯定我国德育内容的优势和特色,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德育内容的宝贵财富,同时借鉴西方德育经验,以达到高校德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冯益谦.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方法及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6).

[2] 陈昊.当代美国品格教育对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8).

[3] 杨清.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科技道德论文范文第2篇

近日,重庆市九龙坡区科协对503名科技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涉及科技工作者的基本情况、工作单位情况、生存状态、社会责任、科技创新、对科协组织的认识以及其它有关事项共七大部分45个问题。

科技工作者本科以上学历占主体

本次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龄38岁;高中及以下历28名、占5.6%,中专40名、占8.0%,大专136名、占27.0%,本科247名、占49.1%,硕士研究生36名、占7.2%,博士研究生9名、占1.8%;所学专业类别:工程技术164名、占32.6%,卫生技术51名、10.1%,农业技术72名、占14.3%,科学研究21名、占4.2%,自然科学教学17名、占3.4%;管理114名、占22.7%;职称方面:无职称111名、22.1%,初级职称100名、占19.9%,中级职称220名、占43.7%,副高级职称57名、占11.3%,正高级职称11名、占2.2%。在被调查者的工作单位方面:共分17类199个,其中党政机关112名、占22.3%,事业单位92名、18.3%,有限责任公司77名、占15.3%,学校54名、占10.7%,国有企业53名、占10.5%,私营企业42名、占8.3%。

科技工作者的生存状态一般

在社会上的地位,33.2%的被调查者感觉比较满意,38.6%的被调查者感觉一般;21.7%的被调查者收入处于本单位中上游水平,40.2%处于中游水平;34.4%的被调查者觉得所从事职业比较受尊重,46.7%认为一般;37.0%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公民权利状况比较满意186名,45.1%感觉一般。在改善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的措施方面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前三位的分别是:建立科学的利益驱动机制切实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物质待遇;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建立公平、公正的科技评价体制。科技工作者的压力来源于工作责任过重、工作强度过大、人际关系复杂和工作硬件环境不好,主要采用运动、向周围的人倾诉和摄影、旅游、读书、唱歌等传统形式娱乐活动减轻压力。

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主要在促进科技进步

对于科技工作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前三位分别是:“做好本职工作、促进科技进步”,“遵守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自觉进行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伪造数据或弄虚作假”和科研立项或成果评审中的以权谋私”。53.5%的被调查者对全区科技工作者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感觉比较满意,39.2%的被调查者认为全区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比较高,47.5%认为一般。

全区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37.8%的被调查者认为区科技工作者比较具有创新意愿,41.6%认为一般;37.8%的被调查者认为全区科技工作者比较具有创新能力,45.5%认为一般;56.3的被调查者不能确定在同事眼中是否具有创造能力。被调查者认为制约九龙坡区自主创新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原始性创新不够”,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在于“社会经济的支撑”、“体制机制的健全”、“创新人才的培养”,当前不利于创新的因素主要在于“国家对创新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没有很好落实”和“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

科协组织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響力

30%的被调查者认为科协在社会上比较有影响力,38.6%认为一般;29.6%的被调查者认为科协对科技工作者有比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2.3%认为一般;对科协的性质认识程度较低,知道科协是人民团体的仅有56人,占11.1%。对科协所承担的“开展学术交流”、“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开展科普活动”比较了解,希望科协组织主要在“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就业服务”等方面提供帮助。

科技工作者的作用非常重要

25.4%的被调查者认为科技工作者在九龙坡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中的作用非常重要,41.9%认为比较重要。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科技工作者应主要在“推广实用技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三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市级科普示范区创建,科普工作满意度已有一定基础,47.5%的被调查者对全区公众的科学素质现状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完善,59.4%的被调查者对全区科普基础设施认为一般和不太满意。

学会组织还应加大工作力度

80.3%的被调查者不是科协所属学会会员,41.7%的被调查者不经常参加学会活动,41.0%从未参加学会活动。认为学会应重点在“提高学术交流质量”、“拓展社会职能”、“坚持民主办会”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此外,广大被调查者还围绕九龙坡区科协工作、科技工作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200余条建议和意见。(肖波 编辑:渝科)

(重庆市科协)

科技道德论文范文第3篇

1 全面理解科技伦理道德的内涵

科技伦理属于应用伦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路甬祥院士撰文指出[2], 科技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从本质上讲, 科学是实证的知识系统, 它追求的目的是“真”, 它发现的是客观规律, 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科学技术的应用具有双刃剑特性, 科学知识及技术发明成果总的说来应是中性的, 但是什么人掌握它, 通过什么方法去研究它, 以什么目的去应用它, 所带来的后果很可能完全不同。而伦理道德正是人的行为规范, 它追求的是“善”, 阐明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应该怎样和谐相处, 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研究生培养中科技伦理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网络伦理道德方面

网络是当代社会的一种重要媒体, 它具有全球性、双向性、即时性、平等性、隐蔽性和虚拟性[3], 将深刻地改变每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1) 受到极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网络世界里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思想相互交织在一起, 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研究生, 很容易受到网上极端思想的冲击和影响, 从而对传统文化逐渐淡化, 价值观产生倾斜或倾覆。 (2) 网络成瘾症、网络孤独症、网络诈骗等网络传播的伴生品对研究生的身心健康构成危害与威胁。网络空间里充斥着各种新事物, 研究生易于接受, 久而久之迷恋网络世界。网络使人们的交往方式具有广泛性、间接性和安全性, 使得一些不愿、不敢面对现实的人, 寻到了逃避现实的去处, 终日沉湎于网络里, 陶醉于虚拟世界中。 (3) 大量黄色、暴力、黑色等不健康的信息大量侵入网络。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 因特网上每年新增45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 这些材料被查阅过600万次, 个别自制力较弱的研究生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 这势必影响他们的人格成长。

2.2 生态环境伦理道德方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逐渐由被迫地适应自然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转变。然而人们在充分享受用科学技术向自然进军所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 也在默默地承受自然破坏所导致的威胁, 如物种灭绝、能源危机、资源匮乏、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荒漠化扩展等全球性社会问题[4]。在生态环境伦理方面, 研究生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人类中心论思想影响研究生的行为方式, 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主义至上的意识影响着研究生的思维模式。

2.3 工程伦理道德教育方面

工程伦理教育[5]是道德教育和科技教育相交叉、相融合的学科, 使道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更加富有时代特色。当前我国研究生迫切需要进行工程伦理教育, 以掌握对现代工程活动进行社会评价和道德评价的基本规则。这一方面是提高研究生道德素质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开发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4 生命伦理道德方面

1997年2月, 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和忧虑[6]。无论西方还是东方, 传统中都认为生命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然而近代科学之后, 生命的神秘性消失了, 在科学家眼中, 生命是非常透明的东西, 不过是各种各样物质的某种组合, 人们有权利对它进行重新组合。但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人类文化本身是奠基在人类特定存在之上的, 如果没有一种对生命独特的承认, 科学知识本身的可靠性也就成了问题。著名思想家史怀哲有一句名言叫做“敬畏生命”, 敬畏感的丧失就可能导致对生命施行任何人们认为合理的手段。

2.5 学术科研的伦理道德方面

当今教育界和学术界普遍存在学术腐败的现象[7], 受社会上浮躁、急功近利思潮的影响, 人们往往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各种荣誉和利益。当前, 学术腐败已在研究生的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具体表现在:首先是浮夸、浮躁, 求量不求质, 造成科技创新、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降;另一表现是欺诈行为, 如不同程度地虚报、篡改实验数据, 不正确地引用、盗用甚至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 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 对自己的成果和论文不恰当地吹捧等。

3 加强研究生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1 开设科技伦理道德的基础理论课程

科学发展观和科技伦理学思想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8,9]。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就直接指出,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因此, 科技伦理学的相关内容完全可以渗透到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自然辩证法》等政治理论课程中去, 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专门开设《科技伦理学》选修课, 加强研究生的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3.2 落实专业伦理道德教育计划

政治理论课只能从理论上阐述一些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 不能将相关的内容充分展开并深入讨论。为了获得系统的知识和便于实际应用, 可以借鉴日本等国的经验, 针对不同专业制订相应的伦理道德教育计划[8], 如信息类专业研究生限选网络伦理学课程、生命科学类专业研究生限选生命伦理学课程等。为了满足不同学科的共同需要, 也可开设一些科技伦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公共选修课程, 例如计算机伦理学, 这些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在很多领域都有所表现, 也是学生毕业后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3.3 发挥导师的模范示范作用

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 其科技伦理道德还未达到成熟的时期, 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习惯等方面都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而改变。导师作为集教学科研于一身的教育者, 其科技伦理道德的现实表现对研究生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10]。正如著名岩石学家池际尚院士所说的, “要做一个好老师, 就要全身扑在教学上……更应要求学生一丝不苟, 严谨治学, 使获得的数据经得起任何人的检查, 完成的科研成果, 至少经得起20年的检验。”3.4营造良好的社会科技创新环境

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归根结底要受到人类社会多种因素的制约, 人的科技伦理道德素质也必然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11]。为净化社会科技创新环境, 就要重建学术规范, 重申科技伦理道德底线, 对旧有的、落后的、不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科学伦理道德进行揭露和批判, 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科技伦理道德、变革科技伦理道德的社会氛围。要建章立制, 以有效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来约束人们在科技创新、学术研究和科技活动中的行为, 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加强对研究生的考核、奖惩、评估等。要不断提升政府的政策诱导能力, 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 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科技伦理道德宣传, 大力宣传古今中外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拼搏进取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 使研究生在良好的社会科技创新环境中健康成长。

总之, 在研究生中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将有助于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思维方式等, 它不仅是关系到研究生将来的发展和成才的问题, 也是落实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务必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摘要:现代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面临许多难题, 研究生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崭新课题。在全面、细致剖析科技伦理道德内涵的基础上, 分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技伦理道德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 提出加强研究生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若干途径和方法, 对高等院校政治理论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科技伦理,研究生,教育

参考文献

[1] 姜春林.论理工科博士生科技伦理素养及提升路径[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7, 28 (3) :69~71.

[2] 路甬祥.关于科技伦理道德的思考[N].北京:学习时报, 2003-01-27.

[3] 乔岗.网络化生存[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7.

[4] 余谋昌.高科技挑战道德[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5] 刘绍春.工程伦理教育与理工科研究生道德素质的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2) :40~41.

[6] 王艺, 方爱清.对现代生命科学与伦理道德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 2007 (7) :158~159.

[7] 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8] 殷朝晖.论研究生培养中的科技伦理教育[J].青海社会科学, 2008 (1) :202~204.

[9] 蒋晖.浅议研究生科技伦理思想的培养途径[J].世纪行, 2006 (3) :46.

[10] 高翠欣.教师科技伦理道德的示范作用[J].理工高教研究, 2002, 21 (3) :4~6.

科技道德论文范文第4篇

正是由于这样一批科研工作者不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我国煤矿机电领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在绝大部分装备上不落后于国外,某些关键技术甚至领先于国际水平。荣誉得来非造化!吴淼教授科研团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他们先后获得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吴教授个人也得到了“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原煤炭工业部“业务拔尖人才”等荣誉。

一支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其发展不能仅靠外部引援,更需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吴淼教授高屋建瓴,始终准确把握科技发展方向,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并组织众多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建立起多支研究队伍攻克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在取得显著科研成果的同时,许多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如薛光辉、郝雪弟、田劼等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已能独当一面,使得吴淼教授倍感欣慰,同时也使科研队伍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

煤矿安全重于山

这些年来,我国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年产千万吨的工作面已不鲜见。煤矿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得益于其机械化、自动化、集约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煤矿高产高效关键影响因素之一是其关键设备的开机率,归根结底是这些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该问题在“一矿一面”、流水线作业的现代化矿井中尤为突出。煤炭采、掘、运、提等环节的某一关键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将导致整个工作面甚至全矿井停工停产,严重影响煤矿的生产秩序,甚至引发一些安全事故,造成人员的伤亡和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极坏。因此如何提高煤矿关键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日益受到关注。

实践证明,采用现代故障诊断技术。开展煤炭生产关键设备的状态监测和健康诊断,建立以设备技术状态为基础的预防维修体制,是提高其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薛光辉博士指出:国内外设备状态监测与健康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在许多行业已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煤炭生产时常面临着瓦斯、水和粉尘等恶劣而苛刻的环境。煤矿安全重于山,要求在煤矿井下使用的电气设备必须取得煤矿用电气设备安全标志证书,地面普遍使用的仪器设备不能也不允许在煤矿井下使用,使得在地面已经较为成熟的技术难以在煤矿井下推广应用。

为适应煤炭行业的迫切需求,在吴淼教授的带领下,该科研创新团队开展了“煤矿大型关键设备状态监测和健康诊断研究”。他们认为该项研究的难点和技术瓶颈是如何获取设备关键状态数据,提出了三种解决思路和方法。

其一,利用便携式仪器采集记录煤矿井下设备的原始状态数据,带至井上进行分析处理。针对煤矿井下的环境特点,成功研发了YHJ(A)、YHJ(B)和YHJ(c)三代便携式矿用数据记录仪及相应分析软件,实现了包括振动在内多种信号的获取。在冀中能源、潞安、晋煤等多个矿井得到了应用,效果良好,为在煤炭行业推广普及简易故障诊断技术,开展精密故障诊断奠定了基础。

其二,采用机载数据记录装置获取煤矿井下设备的原始状态数据。该科研创新团队研制的矿用大容量机载数据记录装置,使煤矿采掘设备也有了自己的“黑匣子”,可以跟踪、记录和分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电压、电流、温度、压力等各种状态数据。特别是多路振动信号。薛博士透漏采煤机和掘进机用的样机已经开发成功,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工业性试验研究,利用该技术将可获得煤矿采掘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为煤矿机械设备的设计、开发、制造、使用和维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准确把握技术发展方向是优秀创新团队的必要素养。吴教授团队认为,基于网络的远程故障诊断是设备故障诊断技术重要发展趋势和热点之一,煤矿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也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应用平台和基础。目前,该团队已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建立了煤矿井下大型设备关键状态参数远程传输试验平台,正在研究如何利用网络把煤矿井下关键设备的状态数据传输到远程客户端,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该技术若获得突破,可在地面建立设备远程状态监测和健康诊断中心,甚至在整个集团与大学或研究机构成立联合设备健康诊断中心,将专家和现场技术人员的优势相结合。建立现场简易诊断与远程精密诊断的二级设备预防维修体制。

薛光辉博士介绍:在吴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团队在该领域的探索得到了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等多个纵向资金的支持,与国内主要的煤机生产和使用企业开展了多层面的服务与合作,取得了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技术升级建功勋

煤矿自动化和少人甚至无人采掘工作面一直是国内外采煤行业追求的目标。发展煤矿采掘装备自动化和远程监控核心技术,提高井下自动化水平,将对保障我国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减少事故隐患,促进煤炭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虽然巷道掘进机已在各主要产煤国得到广泛应用,但工程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综掘工作面环境恶劣,空间狭小,黑暗潮湿,粉尘水雾大,危险程度高。掘进机作业条件差,空间狭小,司机视野严重受限,司机手动操纵掘进机截割定位定向困难。掘进效率难以大幅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大,掘进安全性低。手动控制极易造成超挖欠挖,截割断面成形质量差,截割臂摆速自动化控制程度低,掘进成本难以降低。掘进机虽可借助巷道激光指向仪指示掘进方向,但无法进行自身定位定向,运行姿态出现偏差时手动纠偏无精确依据且操作困难。上述诸多问题使得巷道掘进速度与回采速度不匹配。采掘失调问题突出。研发掘进机自动控制系统,提高掘进机的智能化水平,成为煤炭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实现煤巷掘进自动化的必经之路。

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掘进机自动化发展的进程。2005年掘进机科研团队在吴淼教授的带领下,与冀中能源集团公司和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精诚合作,历时3年研发了“掘进机智能型恒功率自动成形截割与定位控制系统”,经同行专家鉴定为“国际

领先”水平。

田劫博士介绍说:该项目已经成功应用于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主打产品EBZ160、EBZ200、EBZ300型掘进机上,井下工业性试验效果良好。截割误差小,满足煤巷技术考核指标。能实现截割自动成形和悬臂摆速自动控制及掘进机全无线遥控。其中EBZ200型掘进机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官板乌素煤矿投入生产运行,在半煤岩巷道煤岩硬度f≤7、断面20平方米的作业环境下,应用掘进机自动截割成形技术,创造月进尺过千米的新纪录。

正是基于这些前瞻性的研究基础。2008年该团队联合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冀中能源集团公司、中煤装备集团公司和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等单位组成了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以较高竞争优势夺得了“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煤矿井下采掘装备遥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任务并具体负责课题1“掘进机远程控制技术及检测系统”。该团队重点负责其中“掘进巷道断面自动成形控制、截割头自适应PID牵引调速控制、掘进机位姿自动检测以及掘进机定向掘进控制”等四个关键技术研究,解决掘进机位姿自动检测、煤巷掘进断面自动截割成形、截割悬臂自适应牵引调速控制、掘进机定向掘进自动控制、掘进机全无线就地遥控等技术瓶颈,促进煤矿综掘设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水平的整体提高,使得我国掘进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将来实现井下少人甚至无人掘进工作面奠定基础。目前该课题已获得省部级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审发明专利3项,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

节能环保显神通

当“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环保”、“低碳经济”这些术语日益为人们耳熟能详时,吴淼教授团队已经为黏稠固废的绿色处置忙碌了十年。工业生产中往往会产生一类黏度高、颗粒细、难以沉降、极易污染的工业副产品或废弃物,吴淼教授命名为“高浓度黏稠物料”,涉及20多个行业,如果无法有效消纳和处置则不得不四处堆积或抛弃,成为“高浓度黏稠固体废弃物”,属固体废弃物中极特殊且难以处理的一种。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黏稠固废产量日益巨大,2006年我国煤泥年产量即达约7500万吨,脱水污泥约2000万吨,赤泥3000万吨以上,电石渣1200多万吨。废弃物实际上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些黏稠固废同样也是巨大的潜在资源,如煤泥仍具有相当大的热值。燃烧发电是煤泥的最佳出路,对此国家投入巨资研究。

然而废弃物变成资源并非易事,仍以煤泥为例,尽管低热值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早已成熟,但如何将数量巨大的煤泥送入锅炉却是技术难题。传统的皮带机、刮板机和运输槽车等敞开式输送方式不能适应锅炉燃烧工艺,输送本身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长期以来煤泥不能大量工业利用,不得不丢弃堆放,占用了大量土地。造成了土壤、水体等环境的严重污染,成为全国煤炭行业节能环保最为严重的老大难问题。

国内外实践证明,采用管道是输送煤泥入炉燃烧发电的最佳方式。然而煤泥具有浓度高、黏度大,常温常压下不具有流动性,高压管道输送时呈浓密膏体状,管道输送阻力极大,超越了传统浆体管道输送理论的研究范畴,属国际固体管道输送前沿研究领域,理论与技术依据匮乏,成为煤泥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瓶颈。

针上述现状,吴淼教授科研团队深入研究煤泥特性和锅炉燃烧煤泥对管道输送的各种要求,一方面研究膏体管道输送理论,一方面进行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攻关。研发了服务于高浓度煤泥资源化利用的管道输送技术及成套装备,使其资源化利用得以实现,并成功推广到城市污泥、电石泥、化工污泥等十几个行业黏稠固废的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有专家评价:该项目适用范围广泛,应用简便,在煤泥等黏稠固废管道输送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明显优于国外同类技术。

郝雪弟博士介绍该项目的主要创新点时认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项目以煤泥膏体高压管道输送技术为核心。将煤泥的‘预处理一管道输送一处置’等环节一体化,创立了基于管道输送的煤泥资源化利用新工艺:(2)通过建立国内唯一研究高浓度黏稠物料管道输送的专业化实验室,研发多种专用测试装置,开展大量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建立了浓密膏体管道输送的理论框架;(3)解决了高压长距离泵送、单管输送多点给料、在用系统与备用系统切换等主要难题,攻克了11项关键技术,为煤泥等长距离管道输送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4)研发高浓度黏稠物料一体化管道输送与洁净储运的成套装备,成功推广至其他黏稠固废的焚烧、填埋、资源化利用等多种处置方法中,将黏稠固废的产生、管道输送、储存和最终处置有机结合,全过程不落地、无污染。

相关资料显示,该项目应用效果非常显著。至2009年底,已有299套输送煤泥累计约1.23亿吨,用户燃烧发电直接经济效益约140亿元。还有96套成功应用于市政、造纸、化工、石化、冶金、制糖、电力、建材、有色金属、印染等十几个行业,资源化利用与处置污泥、电石泥等累计约0.27亿吨。产品几乎占有国内全部市场,并实现了出口。

吴淼教授告诉笔者,该项目获得过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称号,获得过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包括已获得授权专利31项,正在实审中专利14项(11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以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该项技术已经成为黏稠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输送的首选方式,有2项有关国家标准正在编写之中。“四会”人才做栋梁

在简短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就发现吴淼教授培养的这三位学生都具有极高的素养,反映了该团队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培养人才上也不落人后。吴淼教授一直按照自己独特的“四会”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深受学生爱戴。1993年至今,已有59名研究生毕业(其中硕士43名、博士13名、博士后3名)。现在仍有硕士生1g名,博士生8名、博士后1名在吴教授门下深造。

所谓的“四会”人才指的是“会想、会做、会写、会讲”。吴淼教授认为: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教育,科学研究是其最主要培养方式。课题人人不同,来源广泛,要求多种多样。按照“四会”要求对研究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综合训练才能有利于在个性化教育中抓住主要矛盾和共性因素,培养出研究生较高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使之成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简而言之,“会想”是指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全面、深入、系统地思考问题,及时了解发展趋势和动态。“会做”就是要求学生数学能力、专业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研究能力、各种实验操作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等都要提升到过硬的水平,而且具备自信与勇敢的精神。“会写”就是具备极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无论实验报告、中英文学术论文、立项申报书、鉴定材料、学位论文、研究笔记等都能做到熟练准确。逻辑性强,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他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制作留存影像资料、做好笔记、经常整理各种资料的习惯。倡导学生用1/3时间学习+实验+工作,1/3时间思考,1/3时间整理各种成果。“会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话绝不啰嗦,开门见山,紧扣主题,注重技巧,过程结论调理清晰。训练学生做各种报告都要精心准备,做到概念清楚、条理清晰、口齿伶俐,并擅于博证旁引,精准掌握时间,同时善于倾听、提问和回答问题。还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PPT制作。使其成为“再创作、再凝练、再提高”的过程。

“积极迅速积累经验”,“善于总结发现规律”,“在规定的时间里面做规定的事”,“要让思维充满创意”,“若无热情则无大志”,“先宏观,后微观:先综合,后分析:先发散,后收敛”,“会应用知识,才会产生力量”,这些都是吴淼教授经常对研究生说的话,看似简单,却浓缩了吴教授研究生教育的思想理念。他说,只要研究生按照以上“四会”去要求自己,不管做什么课题,都会达到较高的研究生培养标准。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好的基础,会有宽阔的事业前景和迅速发展的潜力。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有了这样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我们相信吴淼教授希望学生达到的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目标也一定能实现!

科技道德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奥运;科技北京;城市发展

一、提出:科技奥运理念及其基本内涵

历届现代奥运会的实践证明,科技与奥运紧密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奥运的时代特征。正是充分看到了科技与奥运之间这种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北京在申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科技奥运”的理念。

在奥林匹克历史上,作为三大奥运理念之一,“科技奥运”理念第一次被正式提出。通过总结奥运筹备建设多年来的实践和经验,目前对科技奥运理念及内涵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概括起来,“科技奥运”就是以科学思想统领奥运战略,有效集成满足奥运需求的科技资源,为“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先进、可靠、适用的技术保障;通过奥林匹克精神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使奥运成为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并惠及社会的平台,达到“科技助奥运、奥运促发展”的目的。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以科学精神组织奥运”,就是弘扬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奥运战略,把奥运会的国际规则、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务实可行、充满活力的本地化战略;将科学思维、科学管理贯穿于奥运筹办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用科学的态度组织奥运,实现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盛会的目标。

二是“以先进技术支撑奥运”,就是紧密结合国内外最新科技进展,集成北京和全国的优势科技资源,努力满足奥运筹办的技术需求,以先进、可靠、适用的科学技术提升举办水平和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为高科技含量的体育盛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三是“以奥运成果惠及社会”,就是以奥林匹克精神丰富科学思想,促进科学文化传播,提高公众科技素质;通过满足奥运科技需求,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科技产业的发展;并通过奥林匹克精神与科学技术的高度融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践行:科技奥运促进北京城市发展

科技奥运根据奥运会筹备建设提出的科技需求,集中攻克了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开闭幕式等方面与奥运直接相关的若干关键技术难题,开发应用了绿色建筑、清洁高效能源等一大批与“绿色奥运”理念落实相关的技术成果,围绕交通与信息、安保与食品等,完成了与奥运城市建设相关的一批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促进了北京城市的快速发展。

1.奥运场馆设计与施工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为北京提供了一流的体育场馆设施

围绕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技术特点和要求,科技奥运全方位应用了先进、成熟、可靠的高新技术,成功满足了场馆建设对技术的需求,同时,也为北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奥运遗产”。国家体育场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用钢量最多、技术含量最高、结构最为复杂、施工难度空前的超大型钢结构工程,首次采用了“鸟巢”式新型建筑空间结构形式,多项技术堪称世界第一。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目前国际上建筑面积最大、功能要求最复杂的膜结构工程,它以泡沫结构为基础分割出建筑的整体形状和各个内部空间,实现了从墙壁到天花板的整栋墙体结构连接的顺畅自然。奥运场馆关键施工技术的突破为施工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持。“鸟巢”施工中采用的灌注桩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超长结构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双斜柱综合施工技术、厚钢板焊接技术以及巨型马鞍型空间钢结构卸载技术等,以及“水立方”施工中采用的“散拼”钢结构组装式施工新技术,膜结构和膜材料技术等,保证了“鸟巢”和“水立方”的顺利完成,并成功塑造了国际一流水平的奥运“精品”工程。

奥运会场馆的建设充分考虑了体育、文化、会展、商贸、旅游、健身、娱乐之间的功能转换,以及与交通、通信、安全设施的衔接贯通,为未来的商业利用提供尽可能大的调整余地和盈利条件。奥运会后,国家体育场将成为北京国安俱乐部的主场,还将成为商务会所、健身和餐饮中心,国家游泳中心将成为北京的一个水上娱乐中心,奥运会期间的会议中心将作为北京市重要的会议和展览场所,举办各类国际、国内的会议和展览,举行灵活多样的表演等商业或公益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奥运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数字奥运”和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北京城市信息化建设

科技奥运实施了一系列“数字奥运”和智能交通等信息服务技术的研究。其中,“多语言综合信息服务网络系统”研究的许多成果已经投入运行,基本实现了通过电话、互联网、移动设备、信息咨询台等多种方式为300多万名奥运会注册人员、国内外观众和旅游者提供相关奥运赛事和城市服务的多语言综合信息服务,使北京市的公众信息服务水平和国际化形象得到极大提升。“北京数字工程”的重大项目——高性能对地观测小卫星“北京一号”的成功发射和应用,能定期提供覆盖北京市的遥感影像,将在奥运后继续为北京市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监测、重大工程监测、土地利用监测等方面提供服务。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建立了快捷、高效、安全的城市交通体系。“北京市智能交通(ITS)规划及实施研究”等奥运交通车辆管理领域的重大项目成果丰硕,许多成果已投入使用,实现了基于覆盖全市的千兆宽带网和无线集群通信网络为支撑的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形成了覆盖市区主要道路的智能化监控系统。此外,数字化执法系统、停车诱导实用系统、BRT智能系统等研究成果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北京市交通运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升了北京交通管理和运营效率,有效缓解了北京部分地区交通紧张的状况。

3.奥运安保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提升了北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科技奥运建设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支持奥运安全保障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保证了北京奥运的顺利举行,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北京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水平。例如,通过实施“奥运体育场馆防火系统设计技术研究”,科技奥运提出了奥运体育场馆火灾安全性能化评估方法,该方法已应用到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篮球馆、老山自行车馆、北京国家大剧院、北京华贸中心商厦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风险评估和消防性能化设计中。“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已经完成相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研制出大量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违禁化学品和生物毒素等有害物质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建立了水泡性口炎病毒、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并针对奥运会的特殊要求,建立了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利用GPS、温湿度自动记录装置、RFID电子标签等科技手段将奥运会的宾馆、场馆、运动员村、生产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运输车辆、医院等全部纳入监控。奥运后,已经建立的首都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奥运追溯系统和监控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将继续使用,保障广大市民的食品安全。

4.生态改善与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的推广加快了北京生态型城市建设步伐

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科技奥运实施了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其科研成果的广泛应用有效改善了北京城市生态环境。例如,通过开展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挖湖堆山、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生态廊道”规划与建设,建立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区域性生态系统(城市“绿肺”)的示范工程;“北京市防沙治沙”重大科技项目等构筑了北京奥运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奥运绿化和美化科技工程”,已成功培育出能够在8月份盛开的花木700多种;大气污染预报、预测和预警技术等研究项目,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蓝天工程”提供了政策建议与技术保障;北京城市垃圾污染控制及资源化控制技术研究、城市污水SBR处理设备成套化研究等项目,为北京实现城市垃圾全部进行安全处理,垃圾资源化率达到30%,分类收集率达到5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污水回用率达到50%目标提供了核心技术保障。

三、转化:“科技北京”——科技奥运的宝贵遗产

奥运筹办以来,北京市始终把充分利用奥运机遇,提升发展水平和城市竞争力作为重要的施政方针和发展目标。科技奥运建设的实践表明,科技奥运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北京市加快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北京在城市发展中越来越强调以科学的精神组织城市管理,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城市建设,以科学技术成果为市民造福,北京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北京”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经济发展动力从生产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科技奥运的实施增强了北京自主创新能力,加速了北京经济增长动力从人力、资本等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自主创新环境和氛围不断优化,科技投入和产出大幅度增加。科技奥运实施以来,北京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及20余项配套政策,有效激发了全市科技研发热情。2007年,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919.5个亿,是2001年的2.52倍,约占GDP的9.83%;2007年全市专利的申请量达到3.2万件,是2001年的2.62倍;实现技术的成交额882.6个亿,比2001年增长了3.6倍。根据《北京现代化报告2007—2008——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研究》报告,2001—2006年,北京市创新型城市总体实现程度从73.5%稳步提升到83.6%,提高了10.1个百分点,北京创新型城市已经初步建成。

二是一批关键的技术和标准的突破提升了城市创新能力。据统计,科技奥运实施七年来,“科技奥运行动计划”共组织和动员了全国近200家企业、170多个科研院所和50多所高校的3.5万名科技人员,参加科技奥运的各项工作。七年间,科技奥运围绕场馆建设、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生态环保、信息通信、高清转播、智能交通、运动科技、奥运安全、食品卫生、气象预报、医疗救护、新材料等十几个方面,完成了千余个项目,在集成电路、疫苗、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催生出一批里程碑式的自主创新成果。比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结构最为复杂、施工难度空前,仅“鸟巢”的创新技术和创新点就多达几十项;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则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结构要求最复杂的膜结构场馆;围绕建筑标准建设,科技奥运建立了绿色建筑标准,这一标准填补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和方法的空白,为规范和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评估手段,成为北京市乃至我国建筑业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标志。

2.城市组织管理进一步科学高效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北京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员、新闻媒体以及奥运观众纷纷聚集北京,这对北京的城市组织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奥运的实践证明,科技奥运成果的大量应用有效提升了北京城市组织管理效率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奥运后,科技奥运成果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北京城市建设和组织管理,“科学管理”日益深入人心,将成为今后北京城市组织管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奥运成果的作用,实现科技奥运成果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和应用,推动科技奥运成果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长远和广泛影响,北京市政府、市科委启动了“科技奥运成果推广计划”,计划利用2—3年的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技奥运成果推广工作机制,为北京城市建设和城市组织管理提供更加便利的科技支撑。例如,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北京市政府已明确提出要加强智能交通体系建设,提高交通综合管理水平,并确定了包括1个共享平台、7个应用领域的智能交通建设架构。目前,北京市正在抓紧建设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公交系统、高速路不停车收费系统等。其中,轨道交通运行管理中心、自动售检票系统等智能公交系统建成后,北京将实现全路网的一卡通和无障碍换乘,大大提高公路交通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又如,TD服务、奥运无线INFO等科技奥运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了北京“无线城市”建设的步伐。奥运会前期,北京市实施了“北京无线城市”项目,一期、二期已经启动实施。到2010年年底,无线北京第三期将实现北京市城乡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届时,北京将建立起为各行各业提供便捷、高效信息服务的平台,加速城市信息化、数字化的进程,为更加科学高效的信息化城市组织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3.城市建设进一步向“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方向推进

奥运筹办期间,北京在31个奥运比赛场馆、45个训练场馆以及奥运道路连接线、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奥林匹克公园等实施了160多项奥运绿化工程,绿化面积达1 026公顷。北京城市园林绿地增加了1万公顷,树木增加了2 271万株,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目前,北京市的林木绿化率已达到51.6%。另外,北京市从消减污染物排放总量、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布局入手,对全市200多家重污染企业实现整体搬迁转产,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达到96.5%。

奥运会的举办和节能减排技术等科技奥运相关成果的示范应用大大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人居意识,使社会更加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这对北京市建立环境治理和环保节能的长效机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关注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协调发展将成为奥运后北京重点关注的方面。关、停、并、转“三高一低”企业,以及包括首钢在内的重工业制造环节“外迁”,成为北京加强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城市的积极信号。特别是公共环保意识将成为绿色奥运的宝贵遗产,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生态修复工程,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促进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将成为未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此外,北京在奥运会期间临时采用的减轻环境压力的措施给奥运后生态环保建设积累了经验,为继续促进北京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因此,奥运期间环保部门采用的大部分措施是长效的,而且到奥运会之后还要继续实施。但是,北京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并真正迈入国际先进城市行列,还需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关注生态,关注环境保护,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将成为北京今后长期发展的自觉行为,成为贯穿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

参考文献:

[1]董传升,邢怀滨,王健.科技奥运推动我国科技产业化的三个关键问题[J].科学学研究,2007,(2).

[2]周秀平.奥运的社会参与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8,(2).

[3]符亚明,等.奥运经济对北京市产业发展直接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7).

[4]董传生.科技奥运的人文价值与困境[J].中国软科学,2006,(4).

[5]陈剑.奥运经济:北京的创新与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08,(1).

[6]金汕.重视后奥运体育场馆的利用[J].北京社会科学,2006,(4).

责任编辑 王 佳

上一篇:科技培训论文下一篇:科技立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