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诗歌范文

2023-05-07

鲁迅的诗歌范文第1篇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他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梁实秋既然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发现梁实秋这条“文艺”走狗,在论战中已经理屈词穷,只能借国民党的反动暴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所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②又如,有人曾比较“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和“此生或彼生”两个句子,证明文言简明“省力”,优于白话。鲁迅即以同一例子反驳说:此生或彼生“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是未来的别一世。”因此白话虽然用字较多,但意思准确,一看就清楚,“其省力为何如?”①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它就是一种生活现象,为人们所耳闻目见,但不为人们所重视。鲁迅善于捕捉这种现象,加以点染、剖析,使它格外鲜明,引人注意。比方,有这么一种人,天天口里说着白话,运用自如,并不觉得鄙俗可笑,现在却以“白话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晒”为理由,来反对白话文。这本来就是一种矛盾的现象,鲁迅把它写出来,加以描绘,提高,立刻显出这种人的真面目:“现在的屠杀者”。因为他们不要现在,却抱住僵尸呻吟。有些人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不置一词,却拼命在少年刊物上宣传岳飞、文天祥的故事。鲁迅抓住这个矛盾,尖锐地指出,这两位对于少年未免迂远一点,因为大敌正当头。“我疑心那些故事,原是为办给大人老爷们看的刊物而作的文字,不知怎么一来,却错登在少年读物上面了”②。并以“登错的文章”作为题目,有力地讽刺了这种现象。 矛盾的社会现象,有时并不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而是以分散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这就特别需要作家的集中和概括。鲁迅善于发现这种现象,从它们的对照中来揭露社会生活的矛盾。在《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里,他概括了两种对立的现象。一方面是统治者在宣扬孔教,演奏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意在粉饰升平;另一方面则是干旱成灾,乡民争汲井水,有人竟遭殴毙。鲁迅抓住了这两种现象,对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闻韶,是一个世界,口渴,是一个世界。食肉而不知味,是一个世界,口渴而争水,又是一个世界。自然,这中间大有君子小人之分,但‘非小人,无以养君子’,到底还不可任凭他们互相打死,渴死的。”这就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压迫的残酷现实,有力地撕下了统治者粉饰升平的幕布。在前节提到的《新秋杂识

(二)》里,鲁迅也抓住了当时社会不救活人救鬼魂,不救国土救月亮的怪现象,深刻地揭露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是国民党反动派不准人民抗日救国。由于作者所抓取的是尖锐对立的现象,在表现方法上又特别强调它的对立面,这就赋予它以十分鲜明、强烈的逻辑力量,使读者感到由衷的信服。

揭露事物矛盾,是逻辑思维的重要任务,也是有关杂文说服力的关键问题。鲁迅在这方面的劳动是十分辛勤的,他揭露矛盾的方法多种多样,莫不随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对于一些隐秘而复杂的矛盾,他有时并不急于作出结论,而是经过细致的思考、分析、描述来达到结论;有时则用层层深入地解剖事物真象的方法,让读者从论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会到一个结论,而自己并不在字面上明白写出。如《论秦理斋夫人事》一文,论述自杀者为什么自杀,就是后一种情况的例子。 鲁迅前期的杂文,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当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情况就不同了。毛泽东同志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①这是鲁迅后期杂文精髓之所在。比如,关于旧形式的采用,这是一个曾经多次讨论过的问题,但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鲁迅是主张采用,主张推陈出新的。他说:“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这“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②这反对了两种片面性,即全盘否定和全盘照搬,而坚持了唯物辩证法——从新旧形式的对立统一中,来科学地阐明问题。上面举过的“此生或彼生”等例子,同样是辩证法的胜利,它有力地反驳了片面性的观点。

鲁迅的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他用那枝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去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画家。毛泽东同志在赞扬鲁迅杂文的战斗性的同时,也精确地指出它的形象性的特点。尽管他写的是一时一地的事情,画的是一人一物的面貌,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是由于他“砭锢弊常取类型”,他所描绘的形象,不仅生动、鲜明,而且概括性强。这是鲁迅杂文的另一特色。 比起其他文学形式来,杂文的形象创造不是通过行动和对话来刻画完整的人物性格,它“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它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可以利用比喻、故事,也可以根据对象特点直接描绘。鲁迅在这方面的笔力,就像名画师的速写,寥寥几笔,然而逼真,传神。他抓住对象特点描绘出来的形象,经常给予读者以永不磨灭的印象。例如他根据帮闲文人的行径,维妙维肖地勾画了二丑的嘴脸。这是一种扮演公子的拳师或清客的角色。“他有点上等人模样,„„倚靠的是权门,凌蔑的是百姓,有谁被压迫了,他就来冷笑几声,畅快一下,有谁被陷害了,他又去吓唬一下,吆喝几声。不过他„„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①鲁迅还深刻地指出,这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这是一种勾魂摄魄的艺术,不仅鲜明、深刻,而且具有典型的意义。《爬和撞》描绘了这样的形象:人们在拚命地往上爬,然而爬的人多,拥挤不堪,于是就“撞”——投机冒险。撞好了,自己就发财显贵。撞不好,至多不过摔在地上,仍旧可以爬。这样,爬了来撞,撞不好再爬。鲁迅就是这样以活灵活现的形象,概括了当时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概括了某些人的全部人生哲学和经历。他描绘“西崽相”,是“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界”,刻画生在阶级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是“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都是形象逼真,语言凝炼而幽默。

鲁迅还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由于不是虚假的杜撰,而是从真实的生活感受出发,故事里渗透着个人深切的体验,所以莫不栩栩如生,发人深思。《立论》②里描写一个人家生了男孩,满月时请客,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做官的,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这故事内容很简单,似乎是个笑话,它是这么生动、有趣,但却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要“既不谎人,也不遭打”,该说些什么呢?这正是一个战斗的现实主义作家的隐痛,因为在自欺欺人的旧社会里,确实是难于说真话的。

运用譬喻等手法,造成鲜明的形象,用形象来说明问题,这是杂文的评论性所决定的。鲁迅的杂文有许多这类成功的范例。如对保存“国粹”的批判,他先解释“国粹”,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但这未必就是好。接着就说:“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颗疮,的确是与众不同,显出他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这‘粹’割去了,同别人一样的好。”①有拟之于虫兽的,如叭儿狗,“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②这个形象,由于它的高度概括性,已经走入生活,成为人们喜欢采用的普通名词。此外如把脱离社会培养的天才,比作离开泥土的一碟子绿豆芽,把封建社会比作僵尸等,都是富有表现力的确切的譬喻。

这种形象化手法,被用来表现复杂而深刻的思想,特别能够显示它的强大生命力,显示鲁迅的艺术创造性。在《朋友》里,作者为我们讲述这样两件事:小朋友最喜欢看变戏法,待到自己学会时,便索然无味;类似的情况是看电影,等到明白了影片的制造法,知道千丈悬崖者,其实离地不过几尺,从此便不以电影为神奇,处处留心它的破绽,自己感到无聊,反而后悔去看说明隐秘的书。这是十分平常、简单的事,作者让你思索它的含义,接着便把你引导去面向当时的一个生活真理:“暴露者揭发种种隐秘,自以为有益于人们,然而无聊的人,为消遣无聊计,是甘于受欺,并且安于自欺的,否则就更无聊赖。”这样一个道理,如果要用概念推理的办法来写,那真不知要说多少话,恐怕也难于说清楚,现在从生活出发,只写了那么两件事,互相印证说明,读者便完全给说服了。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灯下漫笔》。作者从钞票贬值折价换成现银,反而沾沾自喜的心情,一下子联想到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从而反映了有关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一个大主题。这种表现方法平易近人,它使一个抽象深奥的思想,十分容易地为读者所接受。

鲁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现了贴切、平易、新鲜的特点。他的无论那一个形象,总是十分切合事物的真象,一丝也不走样。贴切是形象化的生命,不贴切就失去了形象存在的价值。而且他又善于就近取譬,使读者感到亲切。如所周知,一切形象譬喻,都必须以浅近的、读者熟知的事物来喻深远的、读者不易了解的东西。但是浅近而熟知的事物,如果处理不好,则容易成为陈词滥调,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这就必须从新颖的角度去运用它,发现前人未曾发现的意境,使形象别具新意,不落俗套。这才能使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平易而又新鲜,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 形象的力量,是诉之于情,从而喻之于理。所以有人认为:形象是感情的发酵素。鲁迅善于把叙述和评论形象化,也善于寓感情于形象之中。他的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总是含蓄于字里行间,借形象而扣打人们的心灵。浓厚的感情色彩,不仅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一部分抒情散文里,而且也表现在他的许多偏重于叙述和评论的篇章中。总之,与形象而俱在,鲁迅的杂文表现了浓烈的感情色彩的特点。

鲁迅的杂文,有一部分是抒情散文。在这些文章中,作者经常借形象以抒情,鲜明的形象与真切的情思合而为一,强烈地吸引着读者,激动着读者。如《夜颂》这样描写了黑夜和白天:“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复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这两幅形象,寄托着作者深刻的感触,他对比黑夜和白天,憎恶光天化日之下的“真的大黑暗”,憎恶一切人造的面具和衣裳。在一些纪念文章里,作者也经常运用这种手法来表达对于死者的感情,如《忆刘半农君》,写“五四”时期刘半农的战绩时,提到当时有些人批评他“浅”,但作者却赞美这“浅”:“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彻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最后又说:“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在这里,形象的描写,真挚的友情,严正的历史评判,取得了和谐的统一,给予读者以回味无穷的感受。

鲁迅表达感情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限于形象和譬喻。他善于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反复咏叹,以宣泄一种不可抑止的感情。《记念刘和珍君》描述刘和珍等牺牲的事实之后,写道:“但段政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种排比复沓的句式,有力地倾吐了作者的翻江倒海的激情,强烈地激起了读者对于反动派的仇恨。在《友邦惊诧论》等政治评论文章里,作者也经常运用这种手法来揭露反动派,表达鲜明的阶级感情。

鲁迅杂文的抒情,有时并不借助于比喻、排比等手法,他只是按照事物的真象加以白描,在朴素无华的文辞中,寄托着一种真切的感情。如关于柔石的一段描写:“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可是往往不如意,说起来皱着眉头。„„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①在这里,作者由衷的敬仰和怀念的感情,不是跟柔石的纯洁、善良、勤劳的品质同时写出,一样地感动着我们么?

鲁迅杂文的感情力量,特别表现在讽刺上。他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但却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讽刺作者的本领,就是偏要提出这种“谁都不以为奇”的事,“而且加以精炼,甚至于夸张”②。比如,上面所举的爬和撞的形象,《立论》中的故事,都属于这一类,都具有明显的讽刺性,包含着作者的善意和热情,让读者在不禁发笑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对于敌人,鲁迅也经常燃起讽刺的愤火,但为的是要把他们烧毁。比如《“有名无实”的反驳》,从报上引述一位国民党排长的话,同现实生活相对照,进行无情的鞭挞,几乎通篇全用反语写成,造成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鲁迅说:自己“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①。好用反语,是鲁迅杂文讽刺艺术的一大特点。在与论敌笔战中,尤其是这样。

鲁迅的诗歌范文第2篇

一、研究现状分析

《故事新编》作为鲁迅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个小说文本,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与《呐喊》《彷徨》不同的命运:研究者的态度,从开始的惊异、不解和观望,到后来的贬低、排斥与回避,直至今日的认同、褒奖与青睐,经历了这样一个研究态势由冷到热,评价定位由低到高的过程,而近十年以来,《故事新编》逐渐成为鲁迅研究界的热点研究对象。与之相伴,对《故事新编》的体裁类别、修辞方式、生命哲学和创作流派等问题的阐释和论争也愈演愈烈。

《故事新编》是鲁迅有意打造和集中阐释传统文化的作品集,对《故事新编》文本—文化向度的阐释可能。这一角度的研究文章还有钱振纲《对儒、道、墨三家‘显学’的扬弃—从文化角度解读鲁迅后期五篇历史小说》、韩云波《论鲁迅与中国侠文化的改造一一兼谈<故事新编)中的三篇小说》等,其中成绩卓越的是高远东《故事新编》与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批判研究系列论文,他在《道德与事功:鲁迅对于儒家思想的批判与承担》文中指出《故事新编》中“隐含着一个轮廓清晰的文化批判的思想图式”,其文化批判“反映着他试图通过清理传统而从中寻找创造力的源泉,决心完成其‘立人’或改造国民性,最终实现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创造性转化的价值取向。”‘”高文论述了鲁迅对作为正统意识形态的儒家观念与作为文化事实的儒学的不同态度,解释了作品中对儒家思想拒绝与承担的复杂关系,高文同时彰显了《故事新编》研究的历史维度与现实旨归,但主要集中于儒、道、墨三家显学,对《故事新编》的整体阐释稍嫌不足。

二、立论依据

传统文化视角研究《故事新编》起步较晚,大体起步于八十年代,而且集中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对《故事新编》的文化寓意进行具体注释,二是以鲁迅杂文中的文化观念注解《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前者往往忽略作品内在统一的整体性特点,后者则忽略鲁迅不同作品中文化批判与建设的不同态度。本文认为,《故事新编》是鲁迅有意打造和集中阐释传统文化的作品集,对《故事新编》的研究应兼顾其整体性和独异性,立足于文本细读,梳理鲁迅通过《故事新编》的创作回到本土文化之根寻找文化再生资源的创作。

三、研究意义

中国有着深厚的重写传统。中国古典小说以《三国演义》为代表,在明清即呈现出历史题材的繁荣之象。余邵鱼编写的《列国志传》等列国系列小说,《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等隋唐系列小说及明末历史演义小说等。然而处在古典小说创作阶段的写作主体往往在利用了这种文化心理积淀的同时自身也深陷其中,从而使作者对读者的引领滑向了正统的教化之渊,这时的作者主体意识实际是叙事意义上的主体意识,而思想观念上则缺乏主体的独立性。

大多数论者己经注意到了《故事新编》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在其文化寓指与现实体验的遥遥呼应中各有心得,但《故事新编》毕竟与《呐喊》、《仿徨》不同,其游离时代主流的历史题材与洋溢其中的浪漫气质都明示了它是一个独异的个体:服从于现实斗争需要的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独特选择,对原有历史素材的现实性处理,别具一格的构思,以及能够同时反映双重社会生活(现代和古代)内容的古今交融独创手法的确立。

四、研究基础

(1)通过阅读传记和《鲁迅全集》,对鲁迅生平及创作有了一定了解。 (2)通过阅读相关研究专著和论文,对《故事新编》有了总体上的把握,并选修过张霞老师的《鲁迅研究》更加深了对鲁迅及其研究的认识。

(3)尚待解决的问题:《故事新编》创作过程的时间跨度较大,蕴含的内容丰富而深刻,依然需要更加细致的考察,避免以偏概全。

五、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1-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高远东《故事新编》与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批判研究系列论文。 (3)钱理群:《心灵的探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4)冯雪峰:《一九二八至一九三六年的鲁迅:冯雪峰回忆鲁迅全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

(5)许广平:《鲁迅回忆录》,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

(6)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7)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8)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9)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0)赵卓:《鲁迅小说叙述艺术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夏志清著,刘绍铭等译《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倪玉联:《对古老文化思想的深刻反思──<故事新编>本体意义新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3期。

鲁迅的诗歌范文第3篇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有一个小女孩叫雨心,她家不是很富裕。有一天,雨心和另一个小女孩在写板报时,王小强(她班的一个男生)把黑板擦拿走了,雨心旁边的那个女孩就追王小强,让他把黑板擦还回来。王小强要把黑板擦还给雨心,他便把黑板擦扔向她。可没想到,黑板擦正好打在了雨心的鼻子上,雨心当时就晕倒了。他们赶紧叫救护车把雨心送去了医院,医院们给雨心做了详细的检查,发现雨心的脑袋里竟然长了一个瘤,如果不把瘤切除,就会影响雨心的视力,甚至会导致失明。

最后,医生决定给雨心做手术,雨心的爸爸为了要给雨心交手术费到处借钱雨心的手术成功并很快出院了。

可是雨心的爸爸却病倒了,雨心为了爸爸不去上学而去卖菜。因此,全校的同学们为她举办了一次拍卖会,筹集资金,治好了她爸爸的病,雨心又可以回到学校读书了。

当我看完这部影片时十分感动。因为在影片中,我感到了亲情和友情的伟大。

一个小女孩,可以为了爸爸治病而不去上学,可以为了爸爸而放弃梦想。这亲情是多么伟大啊!同学们为了朋友,再所不惜,这友情又是多么的伟大啊!和影片中的雨心比起来,我感到雨心她好坚强,我真的好佩服她。而我却很胆小,遇事不够坚强。有一次,我遇到了一道难题不会做,我没有做到攻克难题,而采取了逃避。今后,我要向雨心学习,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应该坚强。

鲁迅的诗歌范文第4篇

工匠精神是一种信念、执著和信仰,是一种对工作的坚持,是一种修炼方式,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同时也是提升个人价值的双赢。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想。

一、怎样才能具备工匠精神?

因为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近百年来的历史演进,外族入侵,内战纷争等各 种动荡因素,中国所存留下来老的企业所剩无几,没有能够很好的延续和传承其优良的传统。自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心中只有一个观点,无论你使用什么办法,只要能赚到钱,那就是成功。对于产品,只要能卖出去,能赚钱,就是本事。

工匠精神应该是精益求精,对每一件产品都要精雕细琢。把自己的产品视作有生命的,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几近苛刻,能做到99.99%,绝对不会做到99.9%。使自己的产品能达到最大的寿命极限,能留芳百世。有一个严谨的工作态度,不考虑利益的得失,这才是工匠精神。

国人在金钱的诱惑下,许多人变得浮躁,一心只为赚钱,这就是目前中国的现实状况。首先,应从改变大家的观念入手,使大家都能沉下心来,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不但是为企业创造利润,同时也是做自己的事业,做自己的业绩,做自己的作品。这才是工匠精神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前提。

二、工匠精神的现实价值

只有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工作,对每一个产品,每件事情都能有严谨的工作态 度,才能精益求精地、精雕细琢地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工匠精神,往小的说,可以使自己的事业做好,做精,多而使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得以提高,使自己的经济状况得到更大的改善。往大了说,可以振兴我们的民族企业和品牌,能让我们的产吕在世界上能有一下精品的好口碑,才能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才能强国,才能真正的复兴。

中国的玉器雕刻家,从选料开始,能选到一块能够适合雕刻的毛石,是多么的不容易,选好料还要精心设计,光是设计就需要好长时间,需根据玉石质地和纹路,来设计雕刻题材。如翘色,还需设计的精巧,让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件大的作品需几年,或者十几年才能完成。每件作品都是艺术家赋予了它生命,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

三、工匠精神也是一种信仰

对自己制造的产品和所做的工作,每一个细节和过程,都是一种享受,都能 使心情无比的愉悦。能够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来做同一个事情,依靠自己的信念,做到极致。看着自己的产品不断完善、改进,最终达到高技术标准考验。这就是一种信仰,一种对精工细作的信仰,对工作过程乐趣的信仰。信仰我的产品是全世界最好的,我工作过程的享受是其他人做不到的,是别人学习的标杆。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鲁迅的诗歌范文第5篇

1、七(上):《风筝》散文诗集《野草》;

2、七(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社戏》,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3、八(上):《阿长和<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4、八(下):《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雪》散文诗集《野草》;

5、九(上):《故乡》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1年版)《 且介亭杂文》

6、九(下):《孔乙己》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鲁迅名言

1、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5、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6、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7、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8、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9、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10、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11、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12、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13、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上一篇:庆元旦诗歌下一篇:月亮诗歌

热门文章

鲁迅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