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诗歌鉴赏范文

2024-04-16

杜甫望岳诗歌鉴赏范文第1篇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出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写过三首咏岳的诗, 分别咏颂东岳、南岳和西岳三座名山。这首《望岳》诗是诗人为咏颂东岳泰山而作的名篇之一, 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作于杜甫第二次出游期间, 彻底放映了诗人积极“人世”的豪迈情怀。宏大的视角和对巍峨高山的倾慕都证示着诗人对人生有所作为的坚定信念。同时, 泰山正因为是五岳之首, 景色神奇, 气象万千, 所以历来为骚人墨客所赞颂。然而, 历代咏颂泰山的诗篇都无法与这首《望岳》诗相比拟, 所以仇兆鳌说:“少陵以前咏泰山者, 有谢灵运、李白之诗。谢诗八句, 上半古秀, 而下却平浅。李诗六章, 中有佳句, 而意多重复。此诗劲遒峭刻, 可以俯视两家矣。”又说:“此章, 格似五律, 但句中平仄未谐, 盖古诗之对偶者。而气骨峥嵘, 体势雄浑, 能直驾齐梁以上。”

诗起句皆由山势绵延无极入手, 开头用这种散文句式发端, 在唐代五言诗中罕见, 它造成的突兀奇崛的表达效果, 给这首诗开篇即赢得了喝彩。所谓岱宗, 又称岱山, 就是泰山, 因为它是五岳之首, 故云岱宗。齐鲁指泰山以南为鲁国, 以北为齐国, “青未了”三字就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它那巍然耸立、青翠欲滴而又绵亘天外的浑茫外形来。宋以后直接沿袭此三字入诗入词或化用其意者, 比比皆是, 甚至乾隆皇帝不仅写有《青未了诗》, 而且营造“青未了”之景, 可见杜诗影响之一斑。

颔联都承上再状山形之阔大, 至此将雄居一方而逶迤展延的山形山势概括传出, 诗语皆具概括力。是诗人着意描绘出来的泰山灵奇秀美的恣态:意谓大自然仿佛对泰山情有独钟, 把神奇秀美之景色都赋予了泰山, 杜甫实际上把自然人格化了。山峰直插云霄, 遮断阳光, 把山南山北分割成了“阴阳”不同的两个天地:这边已是明朗的早晨, 而那边还是昏黑的夜晚。“割”本为动作性极强之行为动词, 而此处兼具静态性状态词之特性, 一身二任, 使静态之景而具动态之意, 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颈联具体写诗人了望的真实感受。因为这座山峰很高, 云势积叠而起, 诗人站在山麓仰望, 仿佛感到云气荡其心胸, 故抑郁之气荡涤殆尽, 襟怀为之大开。“荡”字一方面状云来去变灭之状, 一方面写人对云来去变灭所生发之感觉, 若平地上, 自然不会有“荡胸”之感。从远处飞翔而来的“归鸟”, 由于与人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上, 冲着人疾飞而来, 仿佛马上就要撞着人似的, 此时因人毫无心理准备, 眼睛会不自觉的睁大而至于极致。这两句相当形象典型地写出了登临高山时所见之景象、所兴发之感受。一个没有登山经历和敏感心灵的人, 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来的。

最后, 结句尾联, 豪情自然而生显得直露。诗人在这里表现出一种登山的渴望。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 诗人在有意无意之间抒发出他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给人以无限的启示和激励。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 但句句写向岳而望。《望岳》之望是由远而近, 由朝而暮由大略而细致, 景阔大雄伟, 令人心神为之激荡;豪情满怀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 格调高昂, 洋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 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 笔力囊括, 造语挺拔, 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杜甫的诗歌是关心现实生活, 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所以他的诗多为把诗歌体验和他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 是对其自己的思想理念的叩问, 从而追求一种心灵的净化。

摘要:重读杜甫诗《望岳》, 感叹之:历代咏颂泰山的诗篇都无法与这首《望岳》诗相比拟, 仇兆鳌“此章, 格似五律, 但句中平仄未谐, 盖古诗之对偶者。而气骨峥嵘, 体势雄浑, 能直驾齐梁以上。”诗篇气魄宏伟, 笔力囊括, 造语挺拔, 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本文从诗篇各部分分析入手, 感知“气骨峥嵘体势雄浑”之气魄。

上一篇:读儿子的创意有感范文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