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当一名老师范文

2023-11-23

长大当一名老师范文第1篇

当老师笑容满面地问我们长大以后干什么?有的说要当医生,有的说要当教师,有的说要当司机,还有的说要当科学家等。可是我长大了想要当特种兵。因为人民军队是国家的坚强保障,如果没有军队就没有国家的安宁和幸福。军人时刻严守纪律,保卫祖国,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英勇作战,勇往直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特种兵又是军队的“尖刀”部队,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就冲锋出现在哪里,他们的良好素质和顽强作风时时激励着我不要向困难低头屈服。

所以我从小就要刻苦学习,努力增长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便长大以后在特种兵部队掌握技术,为祖国的安宁和富强作出更大的贡献。

浙江省临海市外国语小学四年级:英雄本色

长大当一名老师范文第2篇

一、对病人负责,注重病情的追踪反馈

不少病人对我说,由于病因尚未确诊,因而治疗较长的时间,效果依然不明显,希望我们能及早地为他解决问题。医务工作者都知道,要把每个病人的问题治疗好是很难的,尤其是老年病,但我应尽自己的能力,认真为病人诊治。因此我对每个病人都认真写下我的诊治意见,如果遇到我解决不了的病人,特别是从外地来的病人,我一定把情况记下来,或者把患者全部资料留下,结合病情查找资料,或者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我经常带着这些问题参加学术会议,随时请教国内外的专家,直到把问题弄明白为止。

二、关心体谅病人,从不轻易拒绝病人的要求

作为一个医生,应该时刻为病人着想,我经常这样设想,假如我是一个病人或病人的家属怎么办? 老年病科的病人往往是活动有困难的,有些只能由家属来随诊咨询。有时也带来一些病情资料或检验结果。尽管如此,我也未必能对患者的诊治提出具体意见,凡是遇到这种情况,我将尽可能地到病人家里亲自检查一下,只要我能做到的,我一定尽力去完成,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生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三、严格要求自己,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拒绝从病人身上谋取利益

对医德、医风建设,人民群众反应强烈,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医疗关乎生命,医生责任重大,医疗问题导致的危害性往往因此而比其他领域更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什么样的医生才是一个合格的角色?时下大多数人看病都是自费,病人看病都希望治好病又少花钱。作为医生来讲,应该为病人多想一想,在不影响治病的前提下,能省则省,不能只站在赚钱的角度,能多开就多开,把“看病”变成了“卖药”,让病人多花冤枉钱。常言道:“换位思考”。我觉得做一个好医生,应该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病人,你希望医生对你怎样? 当你给了病人一些帮助后,病人及其家属常常要千方百计地表示感谢,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病人送礼、送红包或请吃饭的事经常发生。病人因为疾病已受到很大的折磨,经济上也负担沉重,还要为感谢医生而增加开支,这是很不应该的。对于病人送来的东西,多数情况下我当场退回,但有时他们有顾虑,我就把钱暂时收下,放在病房的护长手里,待病人出院时再送回给他们,并给予解释和安慰,我也从不告诉病人或家属我的住处,极少在家里为病人看病。我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医疗工作也是党联系群众的一个纽带,我的一举一动将影响到党的威信,所以对待这些问题,我是非常慎重的。

还有一些药商,为了推销产品,经常要给医生一些回扣。如某药商,给我一本处方,他说只要我给病人开一张处方到他那里去买药,就回扣300元,假如按他的要求,开出十张

八张处方是不难的事,转眼我就可能拿几千元了,虽然也许这些药物对病人有一些好处,但通过这种手段而谋取暴利,就等于在病人身上进行了经济掠夺,这是极其不道德的事,对一个医生来说更不应该,因此我拒绝了。我从来没有拿过一分钱的回扣,将来也不会。相反地,对于病人,我经常要考虑病情的需要和病人经济负担的能力,不开大处方,除了必需的项目,一般不安排高额的检查。

四、选择了医生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

强调奉献的同时更应该强调作为一个医护人员我们应该做什么。医务工作者在工作岗位上,如果能从内心深处认为所面对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本职,是应该做的,就不会犹豫,不会推辞。一场抗击非典的斗争,是对我们每位青年医务工作者的严峻考验。我们勇敢地站在第一线,主动接受挑战,接受各种考验;我们以大局为重,以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为首要利益,在关键时刻迎难而上,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医务工作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责任是重大的,但也是高尚的,受人尊重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医术精湛,有仁爱之心,爱护病人,视病人如亲人。人性当中其实具有一种非常高尚也非常纯朴的东西,关爱他人;当我们去关爱他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怎样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而是作为人的善良和作为一个强大者对弱小者伸出援手的本能,帮助他人,也达到自己某种真诚的愿望。实际上更多的人是在凭着良心做事。这是现代社人应该提倡的情操,我认为医务工作者尤其应具备这种美好的情操。作为青年医务工作者,无论我们面对如何重大的灾难,我们每一位青年医务工作者,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认真履行白衣天使神圣的职责;以满腔的热情,科学的态度,无畏的精神投身与防治疾病的斗争中。没有恐慌与害怕,因为我们相信科学一定能够战胜疾病。我们的坚守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为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五、临床医生必须不断地学习及运用循证医学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在临床工作中吃老本想当然人云亦云的情况相当普遍.临床医学就是经验医学是世纪的陈旧观念。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发展,在世纪中己逐渐纠正这种片面性。作为一个好的临床医生没有足够的临床经验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不善于结合临床经验去读书、去分析和总结,举一反

三、不断提高,也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的。对此,吴阶平院士曾有一段精辟的阐述实践、思考、知识三者结合的重要性,我是在成长中逐渐体会到的;。如果三者的自然结合能尽早提高到自觉结合则不仅成长速度可以大大提高,而且是可以无止境的一些医生的临床知识更新过分依赖于专家们的讲课。专家们将自己的经验和学习所得经过精心提炼、准备、进行认真的知识传授肯定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任何一位专家的知识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按照循证医学的观点,专家意见的参考值是很低的,因此,不应全盘接受,更不能以某某教授所见作为自己工作的指导意见,必须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读书心得,有区别、有分析地加以接受。一些临床医生的知识更新依赖于药品介绍推广会。不可否认,医药企业举办的各种学术和新药、推广活动为我国临床学术界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新信息、新知识、甚至新思路。但是,企业毕竟是以商业为目的。临床医生要保持清醒的、分析的头脑,将在这些活动提供的信息与自己读书心得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仔细辨别,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循证医学又称实证医学,其含义为有目的、正确地运用现有最好的科学依据来指导对每位病人的治疗.它是一门通过正确利用及合理分析临床资料来制定医疗卫生决策,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从而能够提供经济高效医疗服务

的科学。我国循证医学研究起步不算晚,1997年12月卫生部就批准在华西医科大学成立中心,开展循证医学方法学的研究和普及推广工作,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研究。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和培训班逐年增多,大大推动了我国临床医学和防治工作的发展。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是当前临床医学研究中参考价值最高的世纪的临床医学将在循证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带动下结合多种研究手段日新月异地发展。我们必须在大量扎扎实实的临床、科研实践的同时肯于读书、善于读书,才有可能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临床医生十几年的从医历程,就是活生生的事实对我的教育过程,党和人民已经给了我很多很多。可是我为病人、为党做的还是很少,我认为党培养我成为人民的医生,目的就是要为人民做事,一个人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病人需要我的帮助,只要我还有一点力量,我就应将全部精力贡献给病人,贡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这也是我最大的愿望和追求。

“爱岗敬业”征文四——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

2009-05-07

炼成钢铁很困难,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更艰难。怎样成长为一个理想的合格医生?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医生应该甘于寂寞,却不能甘于平庸。能够忍得住寂寞是做好医生的基本要求。日常临床工作中的突破并不总会发生,甚至很少发生,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基层工作的医生来说更是如此。每天的绝大部分工作是重复性劳动,面对有限的几个病种,按照治疗规范反复使用几种常规的治疗措施,千篇一律,如同“祥林嫂”一样每时每刻重复着同样的故事。所以,我们一定要甘于寂寞,“乐于”忍受与星星做伴的孤独。甘于寂寞还应该表现在要专心致志地做学问,不为名利所动。

如果仅仅满足于寂寞而平凡的工作,将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理想的医生。好医生应该学会在忍受寂寞的前提下不甘平庸,成功总是更加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只要你不甘平庸,你就要加倍地勤奋。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只有在反复进行大量的临床实践基础上才有可能突破常规,建立新的规范,而这往往需要漫长而艰苦的努力,而难耐寂寞者很难会静下心来实现这种突破。

真正的成材是要用终身的努力、智慧和辛劳来换取的,在寂寞中要脚踏实地,积累智慧和经验,并等待那不平庸时刻的到来。

回顾当代中国的知名临床专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临床。这就是为什么吴阶平院士在他的医生成长三要素——“实践、思考、知识”中,始终坚持把实践放在第一位的原因。只有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够较好地驾驭临床实际,逐步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那么如何才能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呢?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1.勤于观察。我国著名临床学家张孝骞教授曾指出,各种病人好像是大自然安排的实验室,善于观察的人,常常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轻易放过任何微小的现象,是临床观察的一个重要原则。若不掌握这方面的能力,包括取得可靠观察结果的技巧,例如摸不出肿大的肝脾、听不出心脏的杂音,则无法开展临床上最起码的诊断治疗,更不用说进行临床的科学研究了。发现问题,探索创新,是临床医生的责任。

2.学好辩证法学。医之道就在于:读万卷书,学百家长,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勇攀高峰,不断进取。在临床工作中,既要学会抓重点,抓个性,也要注意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及时归纳总结,写出有切身体会的小文章,对自己和别人均有指导作用,其意义不亚于大块的专题报告。

3.瞻前顾后去“三室”。所谓“瞻前”就是选定科研课题前多做前瞻性研究,避免重复,少走弯路。“顾后”就是要经常进行病例总结和回顾性调查,形成自己独到的经验和体会。“三室”是指多去“图书室、病案室、实验室”。定期到图书室阅读最新文献,了解新事物,注意新动向;充分利用病案室的存档功能,围绕 临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病例分析总结;同样,掌握一些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培养技术进行基础研究,可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各种病因和发病机理的认识,跟上现代医学的发展进程。

我国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自著的《备急千金要方》首卷以“大医精诚”为题,精湛地论述了做医生的规则,至今仍然具有较好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认为当医生能够做到“精诚”二字足矣。

一是“精”,从医者必须要技术精湛。因为医术是“至精至微之道”,告诫人们医不是随便可以学的,医生更不是随便可以当的,人命关天,学医的人就必须要树立“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和甘愿奉献的精神。要想发大财的人最好不要学医,更不要当医生,也不可能当好医生。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医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新病种,如非典、禽流感等病的变化,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新技术,吸收新信息,总结新经验,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临床治病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是“诚”,就是当医生的要品德高尚。首先要树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其次是有了高超的技术还不能自高自大,在诊断治疗时还要细致入微,要做到 “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纤豪勿失”。在对待病人方面,要不分贵贱贫富、美丑老幼、亲疏,都应该平等对待,如同亲人一般,把病人的苦处看成自己的痛苦,一心一意地救治,若能获得好的效果也不能“炫己毁人”,谋取财物。只有那些医技高超,切实为病人解除痛苦,医德医风高尚的医生,人们才称为好医生,也必定会受到党和人民的尊敬。

应该承认,当今的医疗服务出现了过分技术化的倾向,医疗卫生队伍中的一些负面因素

导致医患关系比较紧张。但我们应该坚信,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态势终会得到遏制。同时,准入制度的建立,也必将淘汰那些不合格的医生。

要做一个好医生,最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任何行业(尤其是服务行业)的优秀代表,一定做人很成功,否则他不会受到大家的信赖和尊重。而最具人文精神的医学更是如此。医生是最需要拥有同情心和情感高尚的职业,不该受到商业化的侵蚀。医生绝不是一个可以发大财的职业,如果抱着发财的梦想进入医生这一行,肯定不会成为好医生。因为在他眼里,每个求医者都是自己手中可以“捞”一笔的机器。这样的人不配做人,更不配做医生,应该坚决剔除出医生队伍。

要做一个好医生,勤奋是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踏踏实实坚持在临床一线,才能德艺双馨。因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不断地积累和磨练,才能有所成就。当然,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树立循证医学思想,不受“过分技术化”的诱导,也非常关键。而这些技能同样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积累。

要做一个好医生,还要虚心向前辈学习。600万医疗卫生队伍中有许许多多的好医生。“良师为镜”,前辈们的一言一行既有引导和启迪作用,也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

张洪涛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想了很久!觉得应该是具有渊博的医学学识和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目前我的离这个目标还很遥远,所以一直以来觉得自己不能胜任医生这个职业。唯有不断的提高,不断的学习才能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自己的带教老师是一个很谨慎的人,一切都要求哪么完美,思考问题也是哪么细致,目前我的目标差不多就是做一名象唐老师一样的医生。

长大当一名老师范文第3篇

---谈谈怎样当一名好教师

通过这次的国培培训,特别是看了视频:我身边的师德故事,感慨颇多,触动颇深。今天,我也想借此来谈谈当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自从我教书育人以来,对于老师这一职业的认识确实也很深的,每每听到、谈到、读到“师德”二字,深深觉得肩上的担子有多大的分量,有时庆幸,有时惭愧。身为从教育人的模范,对自己的品德修行严格要求,不敢有半点松懈,既担心影响了教师的形象,又害怕误了他人的子弟。总之,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觉得“师德”二字的分量之重。那么,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当好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

一、要当好教师,就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我们一直认为:没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成绩,做出贡献。我们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因为我们崇拜蜡烛精神--他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同时我们坚信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我想,只有当我们对事业注入深厚的感情时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内心极大的充实和满足,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达到物我两忘,醉迷其中的"孔颜之乐"的境地。做一名教师既是我们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是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我们想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干出事业,干出成绩。

我们很多老师是任教农村的中学、小学,并且大都是寄宿性的,对于寄宿在校的学生,学校就是他的家,除了白天给他们上课,晚上还是留在学校里陪伴着他们,有的老师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虽然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可面对一个个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寄宿在学校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他们就是孩子们的代理妈妈,他们离不开孩子们,自己的孩子受一点点委屈也值得的。教师的爱心更是特别要表现在关心和体贴上,是无微不至的:气温骤冷,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身体不舒服,提醒学生“按时服药”,打球出汗了,提醒学生“赶紧擦擦洗洗把湿衣服换了”直至再三叮嘱:吃饭前一定要把手洗干净。这些老师爱天真烂漫的学生,为了工作,为了学生的成长,他们在工作与休息、工作与病痛、工作与家务的天平上,对于前者,加重了砝码,全身心地

1投入,这是他们的追求。作为一名教师,他们只能用自己的无私,奉献给学生一份快乐,奉献给学校一份荣誉,奉献给社会一份热诚。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乐于奉献、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是新世纪优秀教师的必备品性,三者缺一不可。

二、要当好教师,就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记得有一首歌中唱的:“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这不是就像鸡妈妈爱小鸡一样,爱学舌功能也成了我们教师的一种本能?而且又正是这种爱,才得以使我们每天能满腔热情地迎接他们,无怨无悔地教育他们。在多年的教学当中,我们全力营造一种热情洋溢的教育环境,以和蔼可亲的教态,关切温暖的语言,温柔亲和的目光组织教学。由只提要求到多给关怀,由一味指责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在教育工作中把信任和期待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用爱赢得每一位学生的信赖。爱,包容了教师工作的所有内涵。“金凤凰”可爱,“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赞扬,去鼓励。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丑小鸭”一定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类似的事例。例如有些留守儿童,有的因家庭不和,父母离异;有的家庭因生活所迫,父母外出打工挣钱,有的忙着打理生意,把孩子放在了学校里,顾及不了孩子。由于孩子平时得不到家人的关爱与温暖,或由于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住校后,这些孩子会感到很孤独,很无助,又为自己的学习差而自卑,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教师就需要善用自己的职责,平时利用时间深入学生当中去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利用课间和晚自修时间给她补习功课,下课了,和她一块儿走出教室,到操场和他们一起活动活动,傍晚时候和他们一起在校园里散散步、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就这样,你就会慢慢走进了学生的生活,走进了学生的心里。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一定会有所转变、学习也就跟着上去了,生活上就觉得开心、快乐。难道这不是爱的魅力吗?

三、要当好教师,就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对学舌功能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具有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起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生活在学生中间的,他的言行举止都是广大学生看得见的,老师应当时刻有“身先士卒”的意识,工作学习上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态度要认真执着,一丝不苟,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工作学习目标。在纪律要求上要严以律己,对自己严格要求,处处检点。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用自己良好的态度,端正的作风影响教育每一位学生,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长大当一名老师范文第4篇

兄弟姐妹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英姿飒爽的军人,这是因为我爷爷是军人,从小耳濡目染,听爷爷讲那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长大,我一直很崇拜军人,当然也很敬佩我爷爷,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穿上绿军装,像爷爷那样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

一、

二、

三、四!‟现代军人气宇轩昂地身着绿色的军装、迈着矫健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以威武的形象在人们面前一展雄姿……”每当我在睡梦中梦到这一切时,往往都会禁不住“咯咯”地笑醒。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虽然这一切只是我的想象,但我却正在努力把它变成现实。记得在五年级时,班主任问同学们长大了想干什么?我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老师刚一提问我,我便不假思索地回答:“我长大后想当一名军人!”“那为什么想当军人呢”?老师笑着问我。我脱口而出:“因为军人不但威武、潇洒、帅气,在国家遇到困难时还能迎难而上„„”同学们听后哈哈大笑,有位同学当场便说:“现在谁还去当兵啊,光潇洒有什么用啊,既苦又累不又挣钱,还不如去做生意呢。”又一个同学说:“当兵的人吃的是淹菜萝卜,穿的是单薄的衣服,每天都有魔鬼般的训练,如有一点儿不小心,就有可能会使自己遍体鳞伤,还有严格的军纪,做什么事都没有自由„”还有的同学说,长大后想当老板或者出国留学„„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

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而老师则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从那以后,在我心里长大后当一名军人的念头变得越来越强烈。

爷爷告诉我,军人是世界上最可爱、最可敬、最可亲的人,不但光荣而且神圣,他们是守卫国土的卫士,更是时刻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子弟兵。当日本侵略者占领我们的领土时,军人们团结一致、不怕牺牲,与敌人英勇作战,终于取得了胜利;“5·12”汶川大地震时,出现在电视镜头前最多的便是军人的身影,他们不顾劳累,救出一名又一名同胞,有些累得身体都虚脱了,却还坚持要留在抢救现场的第一线,那一刻,彰显了我们祖国的强大,展示了他们的青春与活力,更显示了我们军人解放军的魅力!那一刻,我恨不得自己一夜间长大,好为遇到灾难的祖国出一份微薄之力!

长大当一名老师范文第5篇

我认为医生这个职业很崇高、高尚,可以救死扶伤,帮助病人早日康复,另一方面,因为我爸爸就是一名医生,每当我看见爸爸救治了一个又一个的病人我心里就无比羡慕、佩服,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一位病人家属急匆匆地跑过来,只见他背着一名妇女,那妇女面色憔悴,嘴里还不停地呻吟着,爸爸见了,连忙前去询问情况,家属说病人不小心骨折了,爸爸将妇女扶到椅子上,把各科医生召集起来,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就想出了办法,一个月后,病人治好了,家属感激不尽。我想,要我是一名医生那该多好呀,我长大一定要当一名医生。

假如我当了一名医生,我一定坚守我的岗位,救死扶伤,治好每一个人的病。

长大当一名老师范文第6篇

一、学校管理的四种境界

在座各位都是管理者,什么是管理?用非常通俗的话讲,管理就是让别人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在座各位都有目标,作为校长来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发展一所学校;作为政府官员来说,要发展教育。但是如果只有我们自己在努力,老师们都不努力,不是一种好的管理。

曾经有一次到北方去参加一个教研活动,遇到一位上海的郑校长,听他讲了自己的一些来北方出差的经历,有点意思。他说,因为工作关系,经常会出差,到北方去,就有一个过不去的坎,就是要喝酒,对上海人来说,喝酒是一种痛苦,家里人在他出门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说你这次外出千万不能再喝酒,说你再喝酒我以后就不容许你再外出,他说我们上海男人都很听话,所以也就打定主意,坚定不喝酒。去的头一天他滴酒未沾,第二天喝一点点,第三天再多喝一点,到第四天他又成醉鬼了,到机场连安检都不让过了。他心里想,他们是怎么管理我的,管理就是让我努力喝酒来达到他们的目标。总结下来,他们管理我大概有四个方面的力量加在我身上:第一个力量,是来自于人的力量;第二个力量,是战略的力量;第三个力量,是制度的力量;第四个力量,是文化的力量。然后他就和我分享他们是怎样把他灌倒的经验。根据他的叙说,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他们劝洒的四种力量。

第一个力量,是来自于人的力量。他们特别善于劝酒,人加在他身上的力量就是劝酒。他们劝酒有几种劝法,

第一种劝法叫以情动人,用感情来打动你,郑校长你不远千里来到我们大兴安岭,这里是您的第二故乡,他们很会说花言巧语来拨动他的心绪,让他不由自主的端起这个杯子。

第二种劝法叫以理服人,为了让他喝酒,替他找到理由。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有良好理由的痛苦和负担,幸福和快乐不同,幸福要比快乐深刻得多,幸福恰恰是一种痛苦和负担,问题是我们能不能为人世间的痛苦和负担找到良好的理由,他们特别为他找到理由,实在没有理由了,边上一个局长问他,说郑校长你哪里人?他说他祖籍湖南人,局长马上说太巧了,我老婆也是湖南人,你想这个郑校长跟局长老婆根本没瓜葛,就成老乡了,是亲人了,就为他喝下这杯苦酒、承受这份痛苦和负担局长替他找到良好的理由。

第三种劝法,以德治人,用道德来给他做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校长拿着酒杯在他面前说,我敬你三杯,你可以随意,结果他就把那三杯酒灌进去,如果你居然无动于衷,那还算不算男人呢?上海小男人至少也算男人。男人啊尤其怕三种人给他做榜样,一是女士,端着酒杯在他面前说,郑校长我这辈子都没喝酒,这叫处女酒,人家端起酒杯都献身了你还不喝?第二种做榜样的是喝了酒以后摇摇晃晃的到人面前,说郑校长我都快醉了,咋一看他似乎真的要倒下了,他说我醉之前跟您喝最后一杯,喝完我就倒下了,结果喝下了倒下的是自己;第三种人是自身自己有病的,他说郑校长我这去年才动的手术,医嘱不能喝酒,但是今天我跟您喝,边上的人都阻止他,说李校长你不能动啊,命要紧啊,他还是把它喝下去了,冒着生命危险,你说他能不喝吗?其实边上都是他的托儿。

老师们,各位都是管理者,如果老师都不认真工作,我们能像劝酒一样的,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德治人,假如说我们特别能劝的话,我们就可以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一个好校长是一定能劝人的。老师们都不愿意去承受这个痛苦和负担,工作是个痛苦和负担,但是人们愿意这么做是因为你有情、有理、还有德。但是劝酒并非都一样,劝酒要看劝的人有没有影响力,如果这个人缺乏影响力,劝酒是无效的。影响力就是,有人说一句顶得上一万句叫影响力,有人说一万句顶不上一句这就是缺乏影响力,一个人试图影响达成,你的语言只占百分之三,当我看见一个女孩子说“我爱你”,我影响到她百分之三,还有百分之三十五是受我爱你时候的语音语调、动作神情的影响,我单膝跪地手捧玫瑰,痛苦流涕声嘶力竭的呼喊“我爱你”有了百分之三十五的成效,可是她还是不爱我,因为还有百分之六十二取决于我个人的魅力。

曾经上海动物园来了一群新的猴子,要不了几天猴王就自动产生了,也没搞过选举,可那猴王往那一坐就像个猴王,猴王从没在党校培训过,也没开过研讨会、论坛,就叫猴王了。人在其他人面前有影响力,不是靠说“老师们你们努力工作”;也不是靠声嘶力竭的呼喊“老师们大家努力工作”,而是看你有没有魅力。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有一次用法语念一首诗给他的德国朋友们听,德国人没听懂法语,只是听着听着都很感动,流泪了。雨果笑了,说我刚才念的是今晚的菜单,你们怎么就哭了呢?这说明一个人影响他人,他念的是一首诗还是菜单并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他用什么样的语音语调来念,他本人就是诗的化身。所以各位要做一个好的校长,要靠自我修炼影响力。

第二个让他喝酒的力量是战略的力量。那一桌人坐在一起,唯独郑校长是外乡人,十个人就他一个人是外乡人,那九个人就把他当成他们的战略重点,今天有没有喝好就是以郑校长有没有倒下为标志,他倒下的时候他们就说今天就喝到这里吧!这就叫战略的胜利。这个郑校长在上海兼着几所学校的顾问,有一次,一个学校的校长约他,在两个小时里讨论他们学校的重要问题——战略问题,在这2个小时里,这个校长接了8次电话,电话都是紧急的可是电话是不重要的,他说更可气的是其中一个电话打给他,那个人是谁他都不知道,拿起电话还问“喂,你是谁啊你找谁啊”,这说明人们常常被紧急的事情所干扰,忘记了重要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教师专业发展是重要的,可是我们在教师专业发展上花了多少时间呢?过了一会儿,他们的校办主任门都没敲就进来了,说“现在是什么时间我们的铃声怎么就不响了呢”。校长就说“我去看看怎么回事”,看了20分钟喜洋洋地回来了,说总算搞定了。这时我们就发现,我们的主任给我们的校长布置工作,校长们去做主任们做的事,主任们去做老师们做的事,老师们闲来无事就讨论讨论学校大事。

所以说学校管理效能低下,是因为我们战略不积极。我们以前说邓小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是全中国人民都围着邓小平转,他叫核心。后来转江泽民了,我们不能围住江泽民转了,因为你不能有两个核心,又不是电脑还双核的,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我们不围着他们转,我们站一排,大家向右看齐就能看到他了,这叫为首。后来改胡锦涛了,我们也不说以他为首了,因为不能两个人站成一排,所以我们叫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什么叫总书记,党章一看就知道了,总书记也就是总召集人。召集同志们来开会了,来的来,不来的拉倒,他既不是核心也不是为首。

什么叫战略?战略就是你能说出你们学校什么是核心,学校这么多工作,什么是我们的核心,就是全部工作都围绕着那项工作来转的。你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还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还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还是以教研为核心,还是以质量为核心,还是以品牌为核心。未来三到五年,我们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非常积极地向老师们描述,我们的未来应该以什么为核心。而且还要告诉老师们,我们以什么为首,就是什么是先做的,我们的突破口在哪里,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叫战略的思维。现在很多人都说自己很忙,什么叫忙,竖心旁一个亡,心死了它就亡,当他心里没有战略目标,不知道全部工作的核心,以及不知道战略的步骤,那么他就会非常的忙。

让郑校长从不喝酒到喝酒的第二个力量就是战略的力量,郑校长是他们的战略重点,平时他们都要相互打斗着喝酒,但是他一去,他们明确了战略的重点,把他喝倒了。 第三个力量叫制度的力量。制度让校长从不喝酒到喝酒。制度有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叫习俗,第二种形态叫道德,第三种形态叫法律,都叫做制度,制度是要约束人的。最早约束人的,在原始社会就是习俗。习俗是怎么产生的,现在想象有一只铁笼子,铁笼子里放了四只猴子,铁笼子上面挂了一串香蕉,猴子想去吃香蕉,可是一碰香蕉,香蕉后面的喷水装置就自动启动了,猴子浑身湿透了,冬天冻坏了。于是,笼子里的猴子永远知道了香蕉是不能碰的。后来有一只猴子退休了,加入了一只新的猴子,新猴子一看见香蕉手刚要碰,就被那三只猴子打了一顿,它再要碰又被打了一顿,新猴子永远记住了香蕉是不能碰的。后来又一只猴子退休了,来了一只新猴子,它刚要碰又被打了一顿,尤其是被那只被打的猴子狠狠揍了一顿。四只猴子都知道香蕉是不能碰的,要是碰就要被打一顿。过年的时候,民工都要挤火车回老家,365天都能回老家偏偏赶在春节回老家,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时候要是不回老家就要被打一顿的,这就是习俗,习俗的力量是非常的强大。头一天校长坐下来滴酒不沾,大家一杯酒不喝的时候,人们就觉得说话都困难,因为人们养成了习俗,客人来了一定要倒酒的,要抒情一定要端起酒,手里没杯子就索然无味,这就是习俗的力量,我们的校长要想一想我们的学校有没有让人努力工作的习俗。第二个人让校长努力喝酒的原因是道德。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特别讲一个礼字,客人来了给他倒酒是叫礼仪,礼尚往来。东北人去俄罗斯做生意,去贩卖中国研究的解酒的药。俄罗斯人怎么也不能理解,喝酒就是为了醉,你干嘛让我解酒,让我解酒我干脆不喝了。可是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是要把别人弄醉的,所以要解酒的。为什么要把别人弄醉,因为礼仪,而且我们喝酒,酒品代表人品,喝酒很能认识到一个人的人品,平时认识不到,喝酒的时候原形毕露,道德的力量在起作用,那么学校有没有道德的作用?第三种原因是法律,法律有2个字,一叫法一叫律,法就是约定,我们约定一下,约法三章,全国人大举手讨论那就要约定了。什么叫律?也就是理,不需要全国人大讨论的就规定了。全国人大讨论婚姻法,他们从来不讨论一个男人应该讨几个老婆,一个男人只能讨一个女人是天理,你讨多了别人讨不到,天理难容,他们讨论的是一个男人讨了两个老婆该怎么处罚;全国人大从来不讨论可不可以贪污腐败,只讨论贪污腐败要枪毙还是要判多少年。这就是法和律,学校也有法和律。有些是约定的,有些是规定的,我们说一个学校规章制度完备,什么叫规章制度完备?四个制度齐全了叫完备,第一个规范性制度,以吸烟为例,假如吸烟是你们学校的重要工作,那你要保证老师们都努力吸烟,那要有吸烟的习俗,吸烟的道德,吸烟的法律,法律里面的第一条就要有规范性的制度,吸烟必须用手指夹着烟,不能用脚趾,必须在嘴里,不能在鼻子里,这个叫规范性制度,就像升旗仪式必须竖立行注目礼。当然这个竖立行注目礼也是有问题的,残疾人就没有办法竖立,斜眼的怎么行注目礼?法律就要让每个人做到。我们的法律不能定成神仙条例,不能让有些人做不到,让人做不到你就是歧视了。让人努力吸烟的第二条,就是吸烟的流程(流程性制度),吸烟第一步打开烟盖,第二步取出香烟,第三步塞在嘴里,第四步吸一口,第五步点一下,第六步弹烟灰,第七步掐掉,那你不能先掐掉再点上。第三个制度就是评价性制度,刚才这个吸烟动作规范吗?符合流程吗?要评价的。由谁来评?按照什么标准来评?第四个叫奖惩性制度,吸得好怎么样,奖励一包黄鹤楼,吸得不好的惩罚他没收他的香烟。四个制度齐全。

还有今天晚上我们开个家长会,怎么保证家长会的质量呢?第一,开家长会的规范,必须怎么开,不能怎么开;第二,开家长会的流程,开家长会分以下五步,一个环节都不能少;第三个,开家长会的评价,怎么评,由谁来评;第四个,开家长会的奖惩,开好了怎么样,开得不好怎么样,这叫四个制度齐全。这四个制度中有两项叫做律,就是天理,老师们没有资格讨论的,一是规范性制度,二是流程性制度,是家长会上不必讨论的,老师们要讨论的是约,就是法,就是评价性制度和奖惩性制度。我们搞绩效工资就是奖惩性制度。我们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如果我们强调制度对人的作用,一种好的制度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制度让我努力喝酒,那么也就是制度让老师努力工作的。那么什么是好的制度?好的制度是代表正义的。什么叫正义?一叫公平,二叫公正。关心弱者叫公平,无论习俗也好,道德也好,法律也好,都要关心弱者的,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尊老爱幼,这就是习俗,道德礼仪都是要关心弱者的,全中国人都要给汶川大地震灾区捐款,让汶川灾区人给上海捐款是不道德的。强者对弱者就是道德,法律也是如此,未成年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有《老年人保护法》,妇女有《妇女保护法》,残疾人有《残疾人保护法》,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中年男人保护法。为什么?因为中年男人是强者,相对于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所以我们中国不给特殊保护的才有四分之一人,就是中年人。是法律、道德还是习俗,都是关心弱者。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是弱者,所以要给他们提供保护,教师和学生一旦发生冲突,要满足他们的需要。教师和各位在座校长比起来,校长是强者,一旦发生冲突,教师上访了,一定是你把他从北京领回来,不是你上访了教师把你领回来。第二个是叫做公正。什么叫公正,公正就是让好人得好报,在学校里要让好人得到好报,在学校里谁是好人?我总结了一下有五种好人要让他们得好报的。第一种好人是工作数量大的;第二种好人是工作质量高的;第三种是责任重大的,学校里面谁最责任重大,当然是校长,当校长的,要和教育局签好多责任书,十几份责任书,安全责任书,防火防盗第一责任人等,其他责任书签了没意见,但是有一份怎么也有些疑惑,计划生育第一责任人,那女教师怀孕了也不是我叫干的,怎么我签呢!这说明责任重大;第四种好人是贡献大的,什么叫贡献大,学校缺什么他能给什么的人,不过有时锦上添花的也不叫贡献大。有一个学校,学校生源大战,谁能把学生招来就是好人,就给他好报,后来这个学校人都招满了,装不下了,校长在招生期间都躲掉了,电话线都拔了,这时候有人找上来,校长我又给你带10个学生来了。你那叫贡献大吗?你那是破坏大。第五种好人是稀缺的、不可替代的。水在长江边上一钱不值,可是这个水到沙漠里就卖的贵,因为沙漠里稀缺,少了它不行。有一个学校最缺的是名师,一个都没有。名师就是好人,学校需要名师,如果谁能评上名师,学校就给他单独一间办公室作为奖励,这些办公室大小、装潢和校长办公室是一样的。有一个老师说学校难道就靠这些名师,学校靠的是我们这些老黄牛,校长给他们说了几条,很多人以自己的默默无闻来掩盖他事实上的无能。有一位上海市名校长,还经常骑着自行车,这叫淡泊,可是你本来骑着破自行车的这也叫淡泊?老黄牛们,学校确实靠你们老黄牛,可是老黄牛多了,多了也就不值钱了。五种好人要让他们得到好报。

第四种力量叫文化的力量。最高明的校长是用文化来管理学校的。什么叫文化?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价值观就是我认为什么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有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三个东西我都要,若是只能选一个我只选自由,说明这个诗人是有价值观的,说明他是有文化的。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是为了生命顾,什么皆可抛;或者是为了爱情故,什么皆可抛,这都是有价值观的,有文化的。怕就怕你三样都想要。校长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告诉老师们为了什么故两者皆可抛的,这就是叫学校有文化。一个人有文化,有价值观的会决定他的行为。我们认为重要的,湖北人认为不重要,湖北人认为重要的,我们认为不重要,这就是价值观的差异。价值观就这样决定人的行为,还决定人的思维,人的行为和思维都受价值观的影响。现在各位校长,学校的文化就是大家都认可的价值观,我们说什么是学校最重要的,比如说以人为本,就是为了孩子们的幸福故,其他都可以抛;若为分数故,其他都可以抛;若为可持续发展故,其他都可以抛,这都是有文化的。

一所好学校以什么来打造呢,就是要有一个好校长,特别有影响力,特别能以劝酒那样劝老师;一个好的战略能有一所好学校;一种好的制度有一所好的学校;一种好的文化有一所好的学校。校长有四类,你通过个人的能力来打造一所好学校,高一等;通过正确的战略选择来打造一所好学校,再高一等;通过一整套好的制度,来使学校可持续性发展,再高一等;你能领导一所学校的文化,领导老师的思想,再高人一等。管理工作就是让人们努力工作达到你的目标,以个人的力量、战略的力量、制度的力量和文化的力量,让老师努力喝酒来承受生命中和工作中的痛苦。

二、关于课改几个问题:

老师们,说到课改实在不是该不该改的问题。我只是经常在思考,现在的课堂快乐吗?课堂是由无数个45分钟组成的,组成12年。请问孩子12年不快乐,走上社会会快乐吗?传统课堂,让孩子失去了创造力,个个都像失去了水分和生命光鲜的木乃伊。

中国教育六个字:老师讲,学生记,这是美国的朱棣文说的,他还说:不要担心中国的崛起,中国没有未来。小日本也说:中国没未来,满大街的洗头房,独没有书店。我一直反对唯知识课堂,未必有知识的人就有智慧。人类文明的传承靠什么,知识还是智慧?我们都会老,下一代人能治理保卫好这个国家吗?许多教师自诩为知识的源头、真理的化身,你有那么伟大吗?教育不改革,国家没有希望。小学一年级都厌学。当成负担。才有了“减负”这个词。一但某件事变成负担,就没有任何乐趣可言。

减负不是减量,而是增加兴趣。当学生不喜欢学时,哪怕每天上一节课,都是负担。遗憾的是。竟然观望,及至批评改革的人还有那么多!为什么网吧有魅力,网吧的魅力何在?想玩什么,想学什么,不用老师安排,不用听命于老师。能不能把网吧的“学习法”做一个移植?用儿童的方式去学,任其学。一但移植了,任何课堂都可以成为杜郎口。如果用课堂的手段上网结果会怎样?我认为,学生恐怕会逃离网吧,你看,假如像上课一样上网,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倒背着手坐好——开始上网,上网只能按规定的方式玩规定的游戏,玩完还要留作业写篇“玩后感”,那么学生还会对“网吧”感兴趣吗?再比如,喝酒也用课堂的手段„„那么酒鬼也会不再喜欢喝酒。教育毁了两代人。爷爷告诉孩子要好学,说像你这么大是没学上的,孙子问那是个什么时代?爷爷说是万恶的旧社会,孙子说,爷爷,我也想回到万恶的旧社会。有老师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学生的作文题目是长大了当退休人员,今天的教育已经扭曲了理想,警惕呀。

曾经有一个教育专家把课堂换个词叫“放生”,他写过一篇文章“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捞晚了学生就“焦”了,焦了就跳楼就自杀,据统计有一年只五月份跳楼自杀的学生一百多,这是“要命”啊!谁敢说多少厌世不是来自厌学呢?教育的底线是什么?保全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确缺了许多东西,但最缺的是教育人的良知,即便是身为父母,看到孩子在课堂上受煎熬,您与心何忍?!

课改如何改?我以为必须走四步路。

第一是理念变观念。今天的教育实在不需要再有什么新的理念,理念必须落地,转换成行动,才能“鱼游大海”。教育专家都应该像袁隆平那样,把教育科研搬到田间地头去,我们的专家为何不能去指导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而空谈理论呢?很多教育人曾经呼喊,一线教育必须有一线教师来救赎,教育家只能从一线产生。

第二,观念变方法。第三方法回到文化。第四文化变信仰。

学杜郎口什么?管理哪家好?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全国就两家单位管理做好,一家是杜郎口,另一家是寺庙,你看,你见过哪所寺庙的方丈忙得像校长一样,每天打卡考勤的,为什么?因为每一个“员工”都把工作把信仰。教育也需要信仰。有一个教育专家说,我的信仰是课改,所以别人叫我“教育疯子”,但我乐在其中。有人说我有一种“精神”,我认为可以倒过来——“神经”,“神经”但没“病”就是精神。他认为今天教育的问题其实是校长的问题,他这样说,中国教育成在教师,败在校长。一个想干事的老师跟着一个不干事的校长,比找错老婆还可悲。可惜,不干事的校长还都成了重点中学的校长。手握重金挖生源,削尖了脑袋想夺个状元,无耻呀。

有人说,课改太复杂了,能否简单概括什么是课改?这一个问题我查找了好些资料,然后我集中了几点:

1、让学习发生在学习身上,就是课改。形象地说,如果一个不认识字的老太太想学麻将,需要语文老师补拼音,而且补习繁体字,数学老师教一加一,校长还要开设财会课,请专家坐麻将技法20讲?如果这样坐,一搞就是四年,本科,没学完,死了。简单的办法,只需要一个下午,给老太太找三个老头嘛,陪着她打,其实学习原本很简单,简单到让打麻将发生在老太太身上。

2、尊重学生的方式就是课改。反对用成人的方式替代儿童的方式。成人是从经验出发处理事情。儿童必须有经历才有经验,被剥夺经历就扼杀了经验。必须把经历权还给学生。学习就像打篮球练投篮。第一次失败了,别怕,失败是成功之妈。我再投一次,又失败了,基于两次失败,那么在失败中就会找处经验,从中总结与反馈。第三次投篮,进了,这叫成功是成功之父。失败,反馈,矫正就是学习的规律。一切学习的起点都源自于失败。其实教育就是发现儿童和发展儿童,而前提是先要研究儿童。研究学习心理和年龄的关系。什么课题研究离开了学生都没有意义。研究关于学生的课题。研究什么?找四个字,杜威的兴趣中心。天冷了,毛衣就是兴趣中心;肚子饿了,面包就是兴趣中心;女孩子的兴趣中心是逛街;男爷们的兴趣中心是喝酒。找到儿童的方式才有真正的学习。

关于厌学。湖北恩施话是世界上最难懂的话,但恩施两岁孩子就会说,为什么?每个孩子除了睡眠都在学习,学习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天性。今天的课堂,成了和孩子的天性作对的地方,没有对儿童的研究,脱离了儿童的方式,岂有真正的教育?

关于“课堂”。咬文嚼字,“课”,言果也,言的是“果”;堂这个字好玩,上是学字头,离开了学,谈什么堂。课堂两个字反复告诉我们的是:表达。每一个汉字都富有深味。宇宙是混沌的,“一”;清者上升,浊者下沉,是为“二”;“三”,天、地、人;能把天地人通起来的就是“王”;能点头的就是“主”;“一”两头一对接就成了零。“言”,一万年前的人就懂得新课改。今天的新课改是符合“道”的。如何把理念变成方法。飞机必须落在跑道上。

第三句,动就是课改。动前是“活”,活动,活就动。“同学们,静一静!”你要那么静干什么!须知,“静”和“死”常在一块。高效课堂,让学生不开小差不打瞌睡,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走两步”,没有谁走着睡觉的。但仅仅有生动还不够,还有要有心动,就如追女孩子,必须让心动。一心动就六神无主。这就叫心动,火候也就快到了。再让她神动,这个女孩就是你的了!动中解决了素质的问题。别以为你搞什么书法比赛就叫素质教育,20人练书法,3000人当观众。你看人家杜郎口,一动解决了所有素质的问题:每节课都动,这岂不是体育课?每节课都说,是演讲课;每节课都写。是书法课,每节课都在合作,是交际课、德育课。课堂必须“动”,别怕纪律乱,要纪律干什么!只要在学,你管他跪着还是趴着干吗?只要不学,哪怕坐得像墓碑一样直。

老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传统的过失是,把老师的角色定位错了。“二传手”,教师就是二传手。学校的产品是课堂。教师也有差异呀,就像五指有长短。即便每个人都是二传高手,可不想“传”怎么办?因此传统课堂完全是依赖于教师的传,因此导致了离开了“教”,学生将不会有“学”,我们培养了一批完全依赖教、不会学的学生。新课改,就是拨乱反正,转变教师的角色。让学生和知识直接对话,取消老师的“二传”,实现教师真正的解放。教师实在应该袖手旁观,隔岸观火。请大家记住两句话:老师是学生的同学,是课堂上的第51名同学。课堂的第一资源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既然知道了教师的角色,那么接下来该研究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课上,有一专家形象地说是为“李大爷”报仇,前方是日本鬼子,架起了机枪;学生是土八路,大刀长茅。学生不敢攻击,面面相觑。“李大爷”上前控诉敌人的罪恶,燃起学生复仇的怒火„„

还可以形象地概括为“把湿柴火弄干”。上来就讲,讲完就跑,柴湿的有什么用?教师要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形成“干柴烈火”。最好的老师是“本拉登”,把人忽悠成肉体炸弹,如果你有本拉登的能耐,什么样的学习困难克服不了?因而教师的作用就是点燃和激励。所谓导入实在不应从知识上而应从情感上,教师的作用就是主导,主导即“主要在引导”,主导发挥在四个方面。学案主导,学习主动,问题主线,活动主轴。

如果单纯从知识教学的角色,我以为课堂的任务就是学会不会的,前提是首先让学生找到不会的,然后自主解决。你要懂得自学这个概念,自学不是一个人,是自主学,即独学,对学,群学。曾经有一个老师这样试验过,学习任务是五个问题,第一班,教师45分钟讲授完成不了,在另一班,老师在教室里准备十个篮球,告诉学生谁学会谁去打篮球,结果15分钟后,教室空无一人。教学是多么简单的事啊!一旦教师讲授,就变得复杂了。

编制先学提纲,围绕三个学,三个原则。第一,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原则,必须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必须变教法研究为学法指导,必须变单纯知识利益为能力利益,比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应用是掌握知识的最好手段。动手有多少重要!好比知识是一张纸,如果讲授,它仍是一张纸,而让学生动手呢,这张纸就变化了,比如叠成小鸟、飞机,纸就变成了艺术品,假如再受到赏识,飞机就变成了情感作品,那么会价值无量。告诉的、听来的,和学生动手获得的,两码事。还比如情书,自己的情书不舍得舍弃,别人的情书和你没有关系。

可能有人会问,搞课改如何应试?

利用前十名。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不要断章取义。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都是有套路的,有人说无法,是害怕你们学去,夺了他们的饭碗。

要坚决以学评教,变教为学。请问什么样的是好教练?打篮球能让学生会投篮就是好教练,光会自己投,不让学生练不是好教练。遗憾的是现在的某些所谓的优质课,特别是小学语文,有人说完全是表演,抽疯!群魔乱舞!老师抽疯了,还逼学生也抽疯。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大纲规定,学生的地位是什么?学生是主人啊!老师是什么?老师是仆人!英雄所见略同,杜威也是这么认为的。中国的现状呢?“仆人”指着“主人”的鼻子大吼:“你给我闭嘴,把手背好。”“你给我把字词抄20遍,背不会课文不许睡觉。”乾坤在倒置啊!有老师写书,不跪着教书,可谁有权力让学生跪着学习啊!一个让学生跪着学习的民族是没有骨气的,一个让学生跪着学习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悲愤。我们不搞课改,谁搞?我们不下地狱,谁下?

口口声声学生是主体,却看不到学生的存在;口是心非的是好人吗?主体地位必须放在课堂上。学会,会学,体会学习的快乐。知识生成,感受创造的快乐。从高端做,你会体会出升学只是副产品,这不奇怪,对刘翔来说,走路是自然而然的技能。

四、一分钟教会课改

我听过一个讲座,说教书,和开汽车一样。听了以后,我想,是呀,我以前不会开车,曾认为开车是件挺难的事。后来又想,他们能会,我凭啥不可以会,最起码我的智商不次于好些人吧!于是,我去学开车。教练说,第一步把钥匙放在孔里——点火!这与课堂上“为李大爷报仇”的煽动何其相似;第二步踩着离合挂档——模式;方向盘不要乱扭——先学提纲;遇到危险及时刹车——测评。

总之:

1、点火,忽悠;

2、流程,先学提纲;

3、刹车,测评。

三、校长专业化发展问题

走向校长的专业化,实际上是走向管理的专业化,学校管理层面的压力是越来越大,这大家都能感觉到。有个老校长对我说,十五年前当校长,面临的压力和外部环境是截然不同的,现在当校长非常难,当副校长、当中层干部也难。在这种压力下,对校长的要求,对管理干部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想讲几个问题

1、明确的职业定位。

在目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校长该怎么定位?

第一个定位,校长是一个管理者。校长和老师有什么区别?老师是教书的,校长是做管理的。我问大家,书教得好能不能当好校长呢?四川省有的地方搞公推公选,非常民主,校长怎么产生呢?谁的票高,谁当校长。结果发现学校出现问题,有的校长干了两年,老师们评价,还不如原来的校长呢。大家想想,什么样的老师容易被选为校长呢?首先书要教得好,业务强,第二个,人缘好。但是我们都知道,做管理工作,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调整利益关系。而调整利益关系,往往要得罪人,特别是调整学校内部的人事关系,非常复杂。被选为校长的老师往往是书教得好的,不愿得罪人的,他们在调整利益关系上往往放不开手脚。所以学校的改革、发展反而受到限制。这说明教书和做管理是两码事儿。

所以一个校长,不能把自己定位为老师。有的校长是按老师的角色去当校长的,我们有的局长是按校长的角色去当局长的。这角色就错位了。管理和教学有不同要求。

我再问一个问题,校长是凭什么当上校长的?他最初是靠什么起家的?最初还是靠书教得好,教学业务上比较精,成为骨干,提为中层干部,提为副校长,校长。中国校长的发展道路基本如此,教而优则仕。但我们看到,有些地方的体制一旦提为副校长、校长就很少拿着课本去上课了,甚至很少到课堂去听课了。久而久之就会发生什么问题呢?原来对教学很精通,现在对教学越来越疏远,对教学业务越来越陌生。

头几年,我们国家的新课改实验,全国选了实验区。刚开始有个看点,阻碍课改的最大障碍是教师,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不过来,后来在实验区发现,老师们适应得比较快,适应得比较慢的是校长。后来改变了说法:课改课改,成在教师,败在校长。这个说法我觉得有点过头。但它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有一定根据的。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老师适应得比较快,校长适应得比较慢呢?

我觉得从平均智商来看,校长的平均智商比老师要高,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师每天要用教材,上讲台,要与孩子接触,有这么一个适应的平台。而校长没有,所以不能适应。

北京校长抽样调查。有一道题,问北京市校长,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熟悉不熟悉?回答比较熟悉和不太熟悉的占大多数,回答非常熟悉的仅占5%。出人意料的结果。所以2005年起,花了大量经费用于校长新课改专门培训。

青岛市一位教育局长说,一次听课,要求校长留下来与老师一块评课,发现听完课,评课前很多校长跑了。后来一调查,不是因为他们有急事,而是因为他们对新课改不熟悉,怕评课时说错,怕局长看不上,老师们看不起。我们校长,被老师们,被新课改,被评课给吓跑了,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校长除了做一个管理者之外,还应该有一个职业定位,那就是——教育者。

教育者有特定的含义。学校最核心的业务是什么?课堂教学。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为课堂教学服务。一切教学改革最终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如果老师并没有变得比原来更会教,学生并没有变得比原来更会学,师生关系并没有比原来变得更民主,更加平等,我认为所有外在的变革没有本质性的意义。 有一个学校,近几年因教育强镇的验收,学校操场更大了,大楼更高了,教室更明亮了,校长更会说了,但你到教室里听课,和老师们沟通一下,和孩子们交流一下,你就可以发现,这个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是非常传统的方式,还是灌输,学生们的学习方式还是死记硬背,和以前没有什么变化,所以这个学校的变化,没有触及到学校最核心的业务环节。

那么是不是课堂教学是学校的根,正校长就应该都拿着课本去上课呢?现在深圳市规定校长都必须每星期至少上三节课。哈尔滨也是这样,我们前几年也要求过,正校长要全程上你职称相对应的课。但大多数地方没有规定,我认为正校长可以不上课。为什么?正校长不可能上主科,只上副科。而他往往有很多急事,就要调课,调课就要扰乱学校的教学秩序,可能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但有六个字必须做到,就是常听课,会评课。这是底线。这两句话,我们可以进一步解释为:进得了课堂,讲得出名堂。前者很容易,后者不容易。对我们很多校长是一个挑战,但这个挑战必须应对它。

有的校长会说,我们学校有管教学的副校长,有他听课就够了。我觉得一把手进课堂和管教学的副校长进课堂,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管教学的副校长进课堂抓的是贯彻执行,而一把手进课堂抓的是整个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的办学方向到底从什么地方去把握?我认为学校的办学方向必须从课堂去把握,不能脱离课堂去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在有的同志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课堂以外的活动。活动搞得越多,规模越大,素质教育就搞得越好,而课堂教学都是应试教育。我认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永远在课堂,办学方向的把握永远都要从课堂去把握。有的校长认为,我只抓宏观的,不抓微观的东西,但再宏观的教育政策都必须以微观作基础,宏观和微观永远不能分开。

有的校长说,现在新课改来了,要求我们进课堂,如果没有新课改呢?如果过几年新课改过去了呢?是不是校长就可以不进课堂了?我说,校长进课堂是这个职业的核心要求。因为校长管的是一个教育机构,教育机构最核心的业务就是课堂教学,所以一把手不抓课堂教学叫做不务正业。现在西方国家越来越强调校长的一个角色,就是学术带头人,就是能引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人。

第三个定位,就是领导者。领导和管理是不一样的。“管理”是把一件事做正确,而“领导”指的是做正确的事。比如,一个大家族的管家会把事儿做得又快又好,但他只管执行,不分是非善恶。管理强调的是执行力。而领导是要分清是非的,要站得高看得远,有很强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能力,领导更强调方向的把握。 作为学校一把手的校长,是做正确的事更重要呢,还是把事做正确更重要呢?当然做正确的事儿远远比把事做正确重要得多,作为校长,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学校的办学方向。最可怕的是,正校长整天忙于各种事务,做着中层干部的事儿。而有些中层干部老想着校长做的事儿。

现在,咱们中国的校长有这么一个特点,管理能力相对较强,管人、管事,有很多丰富的经验,但是谈起学校的长远发展,战略规划,就感觉有很多不足。这说明他们平时抓大事不够。最理想的状态,第一类校长,有很强的领导力,同时又有很强的执行力。总结一下,最高境界是把正确的事儿做正确。就是把好事做好。

这样的校长比例不高,五分之一都不够,但这样的校长,对于学校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第二类校长,把正确的事做错误。这样的校长有很多想法,但是执行力差,可能是自己的执行力差,或者中层干部、副校长的执行力差,把好事做砸了。

第三种,把错误的事儿做正确。比如一个人天赋很高,本来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却选择去做一个清洁工,不论对社会而言,还是对个人而言,都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所以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但他也做得挺好,而且成为当地的一个老板。不少这样的人,能力很强,却不做大事,老做小事,小事做得好。

第四种人,把错误的事儿做错误。就不讲了。

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把正确的事儿做正确。所以我们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领导力。

总结为两句话,第一句,我认为校长应该从学校跳出来。只有跳出学校,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只有跳出学校,看看我们的教育,有哪些发展趋向,我们才能对学校发展做出重大的决定。有一句古诗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要看清庐山的全貌,必须在庐山之外,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我们校长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学校内部,应该有一个更宽的视角,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视野。

第二句话,我认为校长应该扎下去。深入课堂,开展教学研究。但并不是校长都要拿着课本去上课。现在我们看一看,如果校长跳出来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校长工作和思考的空间更加宏观了,更加大气了。校长扎下去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校长工作和思考和空间更加微观了,工作作风更加扎实了。最可怕的是一种不上不下的状态。既不够大气,又不够扎实。 现在大部分校长可以把他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校长是社会活动型的校长,你们在课堂里基本上看不到他,他在社会上活动,和官员、企业家混得很熟,学校有非常好的外部环境,学校发展要钱有钱,要政策有政策,所以学校副校长、中层干部、老师们对校长很服气,你看我们的校长吃得开,我们的日子好过。他的社会知名度特别高,很容易成为知名校长,所以可以举办知名校长的“办学思想”研讨会。

第二类校长是埋头苦干型,这类校长和第一类校长完全相反,他哪儿都不去,教育局的会他能躲就躲,能推就推,干嘛呢?在家里埋头苦干,但是用他的传统老办法,什么老办法呀?校长苦管,老师苦教,学生苦学,疲劳战术,死记硬背,也能考出好成绩,这个你不服不行。我们很多中学就是这样拼出来的。学校也可以知名,校长也可以成为知名校长。所以也可以举办知名校长的“办学思想”研讨会。

这两类校长都不代表现代校长的发展方向。第一类社会活动型校长像企业家,像推销员,但就是不像教育家,也成不了教育家,不进课堂能成教育家吗?教育产业化,学校企业化,校长经理化,学生商品化,这对我们的冲击是很大的。

第二类校长有什么问题,他只“抬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他就不看看我们教育改革,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使用、吸取,老是要老师用最笨的办法教学生。所以学生越学越不想学,越学越厌学,越学,创造力越弱,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受到压制。十七世纪有个捷克教育家叫夸美纽斯,说当时欧洲的学校是心灵的屠宰场。我们现在很多学校也是孩子心灵的屠宰场,让学生越学越笨,越学越不想学。实际上这些学校的做法使孩子失去了一个更加光明的前途,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这类校长也不代表现代学校的发展方向。

我们要推崇第三类校长:内涵发展型校长。他们的特点是,他教学上比较强。北京实验二校的校长李烈,她做为我国小学校长的典型代表,被选为中国教育学会的副会长。我特别佩服她的就是当校长前教学能力就很强,教数学,当了校长后听课评课是她基本的生活方式,评了以后马上可以上示范课,就有这本事,所以老师就很服。老师们怎么想的,老师们需要什么帮助,她很清楚。简单的说,校长的管是为了老师的教服务的,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管、教和学都是为发展服务的。是上为下服务,而不是倒过来。

现在我们经常讲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学校里,科学发展观和内涵发展什么关系?我觉得是一致的。学生发展最重要的平台是什么?是课堂。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平台,但是是第二位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是什么?也是课堂。如果教师上课的时候心情不愉快,职业倦怠,我觉得她的发展是受限的,我们要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生存状况。校长专业发展的平台是什么?是不是社会的大舞台?我认为校长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平台也是课堂。只有这个共同的平台——课堂,才能让校长、老师和学生产生真正的互动,如果校长、老师和孩子关注的问题都互不相干,我觉得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我希望我们都努力成为内涵发展型校长。

有个校长说,我们都想关注内涵发展,但我们不到社会上搞活动不行呵,我们不抓钱就没米下锅,我说,我不反对你搞社会活动,但社会活动永远是为内涵发展服务的,校长上酒桌上得再多,你也必须关注学生的课桌,酒桌是为课桌服务的。我们现在有的校长,课桌是为酒桌服务的。

那么内涵发展型校长需不需要埋头苦干呢?现在全国100多万校长副校长,现在正处在更新换代的时期,大批老校长退休,大批年轻校长上来。我们发现年轻的校长有很多优点,比如脑子比较活,但有个缺点,和老校长相比,相对而言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我认为埋头苦干的精神永远值得发扬。内涵发展型校长往往也是埋头苦干的代表,他有一个特点,他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而且看得比较准,看得比较远,才能有所作为。 所以内涵发展型校长也需要社会活动,也需要埋头苦干,但是他大气,他扎实。

这是第一个大问题。校长不能做事务管理者,必须走进课堂,引领学校最核心的业务,在长远、可持续发展方面多下功夫。

2、提升核心素质

孔子说过三句话。

“智者不惑”,就是有智慧的人,他做事情有长远的设计、规划和打算,他心里很清楚,不疑惑,如果一个校长是一个智者的话,他对学校的发展有系统的长远的规划,他做的具体的小事,都有长远的意义。有一种人“忙茫盲”,忙碌、茫然、盲目。

第二句话,“仁者不忧”,这句话很深刻,有爱心的人内心是欢乐的,他不忧愁。这句话对我们做管理工作有好处,对我们长寿养生都有启发。

第三句“勇者不惧”。

首先我们看智者,智者是指有智慧的人,不是指有知识的人。做管理需要综合性的能力,需要智慧,这种智慧我认为主要体现为一种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我接触过许多校长,我认为一个优秀校长和一个平庸校长根本上的不一样,就是看问题的方式,思考问题的境界和视界不一样。有作为的优秀校长看问题往往很系统,很全面,很长远。而一般的校长看得很浅很近。 有一次校长培训班开座谈会,调查想要我们老师们讲点什么,有一个校长提意见,你们这些东西太抽象,在工作中用不上,所以少讲,最好不讲,要讲就讲点实用的,我们回去就可以操作。大家看这个建议合理不合理呢?我认为是非常合理的,现在我们很多培训虚的太多,老师们受益不大。但我同时又认为,这个校长的建议很片面。我们校长缺什么?校长整天在实践中摸爬滚打,他们缺的不是实践。

举个例子,有两个校长,都干了十多个年头了,其中一个校长发现学校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另一个校长对问题的存在熟视无睹,眼睛里没问题。他们的区别不在实践上,在理论上,第一个校长,理论思维的触角比较长,思维的广度比较宽,比较深,所以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能够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办法。所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绝对并不是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理论的过程,你理论水平越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所以我们听讲座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改造大家主观世界,通过改造大家的主观世界,提高大家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通过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发生改善,提升我们的外部环境。所以主观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决定客观的。我们现在缺的是主观的改造。

现在我们的文化是快餐文化,看报纸,看《读者》,我认为很好,看完扔一边就忘了。快餐文化比较浮躁,它很难对一个人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真想提升自己的主观世界,特别是管理的主观世界,我们需要看几本经典的书,哪怕是只看两三本,终生受益。快餐性读物看得再多,往往作用不大。所以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谈到理论思维,我要强调的还是战略思维,战略思维对一把手来说是一种大智慧。战略思维主要关注四个问题: 1.学校目前发展有什么优势? 2.有什么劣势?

3.学校发展面临什么外部的机遇? 4.面临什么外部的威胁?

这四个要素的不同组合可以产生学校发展不同的战略。这是正校长最该学,最该关注的问题,因为现在校长培训战略思维的培训做得不够,所以大家到书店买书时可以有意识地买一本这样的书,自己看一看。中层干部想当校长的话,现在可以提前做准备。所以校长培训应当教给校长一些小技巧,但更重要的是教给校长大智慧,大智慧更重要。

西方国家把校长分为几种,一种事务型领导。事务主义者,非常忙,也不知道忙啥,被日常工作所淹没,实际上我们很多校长是这种状况。他们不能叫领导,就是管理,执行。真正的领导是变革型领导。他们的突出特点是战略思维,战略能力强。通俗地讲是六个字:想大事,做大事。在学校的一亩三分地,大事指的是什么事儿呢?对学校的发展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正事儿。

有一次培训班,在结业典礼上,教授对即将离开的校长提出一个要求,说大家回去以后可以做一件事,找一个本子,把你们连续两个星期做的所有事全部列出来,事无巨细,回头再看看,哪几件或哪些事儿对你学校的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意义。到了第

三、第四个星期,有的校长反馈,其中一个校长说,老师,我按您说的做了,我做完之后感到很惭愧,我发现整天把我忙得死去活来的事都是琐事、小事、杂事,我不想去做却做了的事儿,真正我想做、该做的事儿没有时间去做。我觉得他说的是对的,说的是实话,不单是我们校长,就是教育局的领导,教育厅的领导,都是这样。

现在好些领导都很忙,他忙到什么地步?看书只能看书名,读报只能读标题,下面的内容没时间看。是不是忙的大事呢?不是,老是忙面上的事儿,有时候一天赶会赶四回,只要他露露面,真正该做的事没法选择。有一句话不知对不对,我认为,一个人,如果在单位老是做琐事、小事、边缘性的事儿,他迟早会被边缘化。一个人只有做最重要的事他才能成为最重要的人。永远都是这样。

有的校长对我说,反正我是校长,无论我做什么事,我都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即使我所做的是琐事杂事,我爱做什么做什么,反正我说话定盘子。我说你错了,如果你做的老是杂事琐事,而不是正校长应该做的事儿,你在老师的心目中,在中层干部和副校长的心目中,已经被边缘化了。

上一篇:传递爱的正能量范文下一篇:保证书合作伙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