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三同心得体会范文

2024-04-13

三进三同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寒假“三进三同”实践报告

为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向青年学生发出“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号召,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精神,根据《共青团长江师范学院委员会关于寒假期间开展“三进三同”活动的通知》要求,组织高校学生进基层、进农村、进农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市情民情,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增长实践才干。

2月10日,我做了一名搬迁移民的志愿者,给予玉屏村村民们帮助,为他们做好了搬迁移民的工作,为他们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月11日,我帮助了李家的村民砍榨菜,他们今年种了很多榨菜,我就自愿去他们家去帮助他们了。2月12日,我家对面的鱼塘打渔,我也自愿的为他们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2月13日,李家的榨菜卖完了,所以,当天晚上他们就请我一起去他家吃晚饭,算是一点点报答。此外,还走访了当地的部分留守儿童。从多个角度理解了农民的生活情况,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品质。

一、做一名搬迁移民志愿者

2月10日那天,玉屏村有好几个社区的搬迁工作还没有做到位,上面的领导对这件事情看得很近,由于他们的劳动力有限,所以,他们的工作进度不能达到领导们说提出的要求。我也是一名农民,离这些搬迁的居民不是很远,对于他们的困难我很原因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当天早上我就早早的来到了他们所住的地方。看见外面,到处都很乱,屋里也是如此。他们把家里好的、能用的东西都一一的搬到外面来,然后再搬到公路边,等搬完后就让汽车载。我看见他们一件一件的从家里搬出来,额头上冒着汗水,一直从脸上留下来。我知道他们很辛苦,也很累,而且还有点不舍得离开自己住了这么久的地方。我在一旁给他们倒开水,一会我又自己进屋里帮忙着搬东西,有的东西很重,我们几个人要一起才能将其抬出来。我们一起的大概有10个人。忙碌的上午半天,才可以说搬得差不多了。中午我就在他们家吃的饭。由于他们上午都忙碌着搬东西,所以就没时间去准备饭菜,中午我们就简单的吃了一点点素菜,为了下午的活,所以我们中午没有休息,吃完饭后我们只是稍坐片刻。下午,我又到另外一家帮忙去了。虽然他们没有多少人,但是他们上午也忙碌了半天,所以就没有剩多少了。下午我们不是很忙,一边干活一边有说有笑吗,感觉很愉快。下午早早的就做完了。晚上他们要我留下一起吃完饭。我也没有拒绝,由于剩的时间很多,那天晚上他们准备了好

- 1

多没味佳肴,让我饱饱的吃上了一顿。晚上回家的时候,他们还送了一些小小的礼物,说是他们的一点点心意,要我一定收下。我也只好恭敬不如从命。虽然自己在家里没有做过很累的活,而今天自己在外面去有了这样的经历,可能有点腰酸背痛,但是,自己心里还是甜甜的感觉。

二、做一名劳动者——砍榨菜

2月11日这一天,许多人都在自己的天地里忙碌着。这里是涪陵,是一个盛产榨菜的地方。在这个时节,人们都在地里收获着自己的榨菜。今年的榨菜很便宜,由于去年的陈菜没有出售,所以今年的榨菜一点也不好销售。今年的价格只有2角/斤,这样的价格,给农民的打击很大。因为自己说付出的劳动力恨大,而自己的收获却这有这么一点点,真让人寒心。特别是李家,他们今年种了很多榨菜,付出的劳动自然也是很多的。他们对于今年的这个榨菜价格也是灰心呀,这是出乎于他们的意料之外。现在唯一能够挽回一点点损失的就是把眼前这些榨菜都卖掉。由于今年我家里种的榨菜很少,所以,不费多大的功夫就完成了。我就到他们家去帮忙了,给他们带去了一份自己的力量。他们有的人负责砍断根,我们几个就负责把榨菜的叶子砍下来,还要去皮。有的人就负责挑榨菜。我们分工合作,大家的进度都很快,上午半天,我的腰就开始疼了,中午我们吃了一个简单的午餐,下午又继续工作,这样工作一天下来,大家都很累,腰疼得厉害。我就这样的忙碌了一天,过得也很充实。

三、帮忙打渔

2月12日那天,我还在床上就听见我家外面不远处就有很多人的嘈杂声,当时我也不知道是在干什么,我就问了我妈妈。她说今天这些人来这里打渔,当时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也起床开始洗漱,吃完早饭后,我也跟着他们一起来到鱼塘边观看。鱼塘的堤坝很高,有点吓人。后来,鱼塘的主人用一个塑料瓶敲打着堤坝,这就是呼叫鱼儿们吃食的信号。以前他喂鱼是都是这样做的。后来他就把鱼食丢到水里,很多鱼都游过来强鱼食,然后他们就开始一个劲的拉事先铺好的渔网。鱼儿们都一一的被网了进去。我见他们力量不够,我也去帮助他们,大家一起使劲的拉着渔网,不一会,鱼儿们都被拉到了岸边,他们有的人在上面把网兜放下去,下面的人就把鱼捡到网兜里。有的人就把鱼抬去过称。大家都忙碌着。自己感觉也挺有意思的。

四、大排档

2月13日,上午李家的人就来到我家里了,特地来请我晚上到他们家去晚

餐。他们邀请了帮助他们的所以人一起来共进晚餐,因为今天他们家的榨菜砍完了,为了庆祝一下,大家都一起共进晚餐。晚上吃的很好,都是大鱼大肉的,大家都吃的很高兴,大家都一起共同举杯,祝福新的一年到来。

三进三同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于农村人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摘要 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的前提。在我国越来越重视人民权利的情况下,法律越来越受到关注,法律的运用在实践中越来越成为我们维护自己权利的强有力手段,生活中,法律的重要性越来越深入人心。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又有多少人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呢?当他们的正当权益遭到侵害时,他们的法律意识在哪里呢?他们是否运用法律这件武器去抵御不法侵害呢?在这次的三进三同的下乡活动中,在进行法律宣讲的同时也对农民们的法律意识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

问卷;结论;分析原因;建议

一、 调查过程:问卷

在当地热情村民的帮助下,对召集到的五十名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一) 你是否遇到过法律纠纷?()

1、是81%

2、否19%

(二)在你所有的纠纷中,你曾经是否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1、有18%

2、没有 82%

(三)你能区分违法和犯罪吗?( )

1、能 14%

2、不一定能 86%

(四)你知道《劳动法》里规定的试用期最长时限是( )?

1、三个月 22%

2、六个月 48%

3、一年 30%

(五)你认为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是( )?

1、 很重要,是维护权益的有效手段 32%

2、 比较重要,有时试图用法律解决问题 42%

3、 一般重要,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运用法律 26%

4、 不重要 0%

二、得出结论

从以上结论中可以看出,在农民心中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一旦遇到纠纷,很多人都不愿意运用法律来解决问题,而只是抱着算了,自认倒霉的想法,或者是认为用法律来解决问题很麻烦,不必自找麻烦,能自己解决尽量自己解决。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大部分人都没有法律常识。他们弄不清法律与政治、法律与道德、法律与法规的区别。当今社会史一个法制社会,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法,但是不了解法。这只能说明建设法治社会的任务依然很艰巨。普法依然是有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不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同时,他们也很少关注国家出台的新的法律法规,甚至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亦是如此。在这些村民们看来,

只要自己安分守己,不做什么违法的事情,那么法律就离自己很远,即事不关己。

三、原因分析

首先,农民们的法律意识淡薄,从整个国家的法律发展状况来说,我国的法律发展进程较为缓慢,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律在曲折中成长,在结合自己国家特色的同时,吸收外国法律的精华。我国立法水平不断的提高,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愈发强大,对人民权利的捍卫愈发有力。

虽然我国的法律在不断取的进步,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任然有许多不足之处,法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列问题。

其次,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任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相应的,上层建筑也较为落后。虽然城市化越来越快,但是农民任居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自然农民素质较低,因此,他们对于法律重要性的认识较低。

第三,由于我国法律在实践中的运用出现一系列问题,导致村民们对于法律解决纠纷产生心理上的不信任。更多的人宁愿自己与对方私下解决也不愿诉诸法律。

第四,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与国家法律宣传力度及法律宣传范围有关。如今,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人们的法律意思更为强烈,懂的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在边远落后的农村地区,

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有限,加之在这些地区,国家对法律作用及其重要性宣传甚少,因此没有引起村民们的关注,仿佛自己生活在法律之外。

四、法律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法律是维持国家正常运行的工具,另一方面,对于我们来说,法律是我们正常生活的有力保障,更是我们今后生活乃至人生路上的行动指南。因此,不论是对国家的治理还是对我们个人价值观正确树立,法律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现代社会的法律经过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由最初的人治到如今的法制,可以说,是人类自我解放的过程。从我国的历史发展来看,古时,基本没有所谓的法治,完全是皇权专治,因此,人们只能在皇帝的喜怒哀乐中生存。由于法律的缺失,历代王朝的毁灭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而今,以尊重人权,正义等价值取向的法律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在法律的保护下,人们能自由的行动,不受他人随意干涉,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对于犯罪行为,法律绝对制止。社会在良好的法律秩序下健康发展。

另外,法律还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第一 ,指引作用:

1、对本人行为的指引对人的行为的指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个别指引,即通过一个具体的指示就具体的人和情况的指引;另一种是规范性指引,即通过一般的规则就同类的人或情况的指引。2,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法律规范可以分为授权性和义务性两种。这两种规范分别代表了规范性指引的两种指引形式。义务

性规范代表确定的指引,即法律明确规定:人们应该这样行为或不应该这样行为;并且一般还规定,如果违反这种规定,就应承担某种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授权性规范代表一种有选择的指引,即法律规定:人们可以这样行为;而且一般还规定,如果人们这样行为,将带来某种肯定性的法律。确定性指引是指人们必须根据法律规范的指引而行为;有选择的指引是指人们对法律规范所指引的行为有选择余地,法律容许人们自行决定是否这样行为。

第二,评价作用。评价作用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法律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评价作用。这里讲的评价作用的对象是指他人的行为。在评价他人行为时,总要有一定的、客观的评价准则。法是一个重要的普遍的评价准则,即根据法来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合法。此外,作为一种评价准则,与政策、道德规范等相比,法律还具有比较明确、具体的特征。

第三,教育作用。教育作用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法律还具有某种教育作用。这种作用的对象是一般人的行为。有人因违法而受到制裁,固然对一般人以至受制裁人本人有教育作用,反过来,人们的合法行为以及其法律后果也同样对一般人的行为具有示范作用。

第四, 预测作用。预测作用法律的预测作用,或者说,法律有可预测性的特征,即依靠作为社会规范的法律,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他们相互之间将如何行为。预测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相互的行为,包括国家机关的行为。

第五 ,强制作用。强制作用法的另一个规范作用在于制裁、惩罚违法犯罪行为。这种规范作用的对象是违法者的行为。法的强制行为不仅在于制裁违法犯罪行为,而且还在于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增进社会成员的安全感。

综上所述,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至关重要。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许多人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淡薄等原因,违法犯罪的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不仅对他人造成伤害,而且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伤痛。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依法律己,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坚决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去做的必须去做,这样我们才会在法律的指导下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可是仅仅是知法、守法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做到依法办事,在当今这个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它要求人民必须时时处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去办事,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法律,方圆便是社会,有了规矩按规矩走便是依法办事,只有依法办事社会才会尽然有序,人们才能正常生活,国家才能兴旺。我们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主。

在学会依法律己,依法办事之后,我们还应该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侵害事件不断发生,其中有相当比例是针对农民工们的不法侵害以及他们被侵害,面对这种情况,是打击报复吗?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

合法权益。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法律知识,通过学习逐渐树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不断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才能在法治社会里生存和发展。

五、建议

1、加大在农村地区的普法力度,可以多多开展如送法下乡等活动,让村民们在法律的宣传下受到到法律的感染,逐步增强法律意识。比如市、县、乡镇三级普法依法治理机构都明确一名工作人员负责知道联系送发法律下乡工作,确保了送法下乡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不间断。,为“送法下乡”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再者,还可以组建市、县、乡三级普法讲师团和农村“法律服务志愿者、法制文艺宣传小分队”,深入乡村和学校、企业,通过举行巡回法制讲座等形式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除此之外,组织司法干警、讲师、法律工作者深入乡村开展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服务。

2、提高农民们的受法律教育程度,让他们能够更加知法、懂法、守法

现代社会,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全国。文盲基本上已不存在。而法盲还是很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民们自己不重视法律;另一方面是法制教育不到位,相关部门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所以,为了更好的建设法治社会,普法教育破在眉睫。我们认为在各阶段的教育中,突

出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加大法制宣传,增加中小学生学习法律的时间等措施是可以采取的。

3,组建专门的普法机构。

三进三同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2009年11月8日

2007年以来,我镇把抓村村通公路建设作为贯彻十七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际行动,“要想富,先修路,修好路”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从领导到群众抓村村通公路的劲头不断提高,使全镇农村公路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公路网基本形成,通达深度逐步提高。

一、全镇农村公路建设基本情况

农村的发展,农民的致富,乡村公路的修建可谓功不可没。2007年以来,我镇新修(改扩建)公路建设项目有:三溪至贵板6公里公路;贵凳至黄瓜洞5.3公里公路;贵凳至黄泥坳7.6公里公路;三溪至小贵6.6公里公路;新场至蒋家鹊子坳11.9公里公路;峨溶至田家坪5公里公路;正在建设的峨溶至老力9.8公里公路等。

二、乡村公路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资金问题成为制约我镇农村公路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1、很多乡村公路还没有硬化,落实配套资金难。全镇13条农村公路,目前只有2条泥青路面,其余11要水泥硬化的话,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除上级补助资金外,县、镇、村都需自筹相当一大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而县、

镇、村落实配套资金存在极大困难。一是筹资效果不理想。农村税费改革后,镇政府没有财政收入,而县财政也很困难,不可能拿出钱来修路。二是由于修建道路长度不一,使群众受益程度不同,不直接受益的村民筹资修路的积极性不高。三是部分镇、村干部有畏难情绪,认为目前农民负担政策紧,让农民筹集资金是在踩高压线,不愿意做过细的组织发动工作,使目前的资金筹集进展缓慢,与工程进度所需资金相差甚远。四是村民集体捐款对政府信任度程不够,担心捐款没有用在建路上。由于筹资效果差,资金难以到位,造成工程建设资金部分靠施工方垫支,而施工单位普遍实力有限,资金运转困难,已影响到施工进度。

2、农村公路缺少养护资金。长期以来对农村公路养护投入极少(或者没有投入),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另外,养护资金落实困难。目前建设的农村公路大多数是碎石路,后期养护资金很少,但每年需要很多资金才能保证农村公路发挥长效、安全、快捷的作用。

(二) 乡村公路规划设计不合理

设计方面,一是乡村公路大部分是在乡村老道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因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工程量,节约不少资金,所以在修建之前只是确定其大致走向,没有进行严格的线形设计,但老道路的线形并不能满足公路的设计要求,这样修好的公路往往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原来的弯度、坡度

没变,带来安全隐患,这充分说明了乡村公路在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农民只顾个人利益,不从大局出发,公路需占用田地、房屋不愿拆迁,影响了公路规划设计。

(三)乡村公路质量难以保证

一些村公路,在建成后不久就出现裂逢、路面下沉等严重问题。乡村公路质量不高,资金有限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施工部门及相关部门的人员责任心不强,他们心中只有利益。于是,施工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一再降低施工标准。乡村公路的施工问题是一方面,而更普遍的问题是几乎所有的乡村公路只求其通,不求其好。一是乡村公路缺乏相应的路标、里程碑、指路名称、线路标志等设施,让陌生来客左右不是,难以定夺,很不方便;急转弯、危险路段缺少相应的警告标志,乡村公路本来路面就窄,加之配套设施及安全标志缺乏,车况杂乱,车型复杂,实行的又是混合交通,导致交通事故发生。二是乡村公路没有路肩。路肩是保证路基路面有整体稳定性和排除路面水的重要结构,路肩的养护直接关系到路基路面的强度、稳定性和行车的畅通。因此,必须重视路肩的养护、维修与加固。有的乡村公路不但不重视路肩,甚至没有。交通标识虽小但作用不小,它不仅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而且对限制超载等违章通行,延长公路的寿命功不可没。

(四)乡村公路的后期管理和养护存在的问题

农村公路的后期管理和养护不到位对公路和当地群众的危害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超载超限问题严重。农村公路上设臵的超载超限路障碍,超载超限车辆是进不来了,可乡村公路的通行能力也受到了削弱。甚至设臵超载超限的路障被人移走或破坏。

2、公路的养护不及时、不到位。农村公路只是村委会来管理,一方面资金有限,另一方面没有相关的技术人员,造成大多数乡村公路没有专门的养护部门。如果对于路肩出现的坑槽、车辙、缺口及时修补,对于雨天积水、淤泥及时排出和清理,并填平夯实,便可以避免更大破坏的发生。可以说乡村公路的后期养护对公路的使用年限有着直接的关系,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我镇农村公路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多管齐下,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农村公路建设面临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建议上级政府部门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范围内,在不新增债务包袱的前提下,通过以下办法筹集通村公路建设资金。交通部门争取一点。交通部门要积极主动,争取多立建设项目;财政部门补助一点。建议市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乡镇村自筹一点。在群众自愿的原则下,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用民主方法筹集资金;社会捐资一点。可发动各方人士对家乡公路建设进行赞助;项目资金上出一点。在扶贫资金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项目资金中出一部分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二)强化农村公路建设管理。通过严把“三道关口”,一是严把规划设计关。全县农村公路由县交通局严格按四级公路标准统一勘测和编制规划,报县人民政府、市交通局核准后实施。同时市、县政府部门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做好涉及工程建设的征地拆迁和施工环境保护工作,涉及相关部门的拆迁工作,由各部门自行负责解决,原则上不予补助,涉及个人的拆迁工作,一律由村解决,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故推诿、阻挠以免影响设计和施工。二是严把施工材料关。对水泥、砂、石等外购材料,凭出厂合格单提取样品,由县公路工程检测中心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三是严把工程技术和造价关。坚持合理造价和工期,严格基本建设程序,按技术规范施工作业。坚持项目业主法人制、设计使用年限终身制、社会公开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建立起“交通行业指导,社会质量监理,村民代表监督,施工单位自检”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建设质量,促进农村公路建设健康发展。

(三)做好农村公路后期养护工作。乡村公路是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政府更是应该从农民的角度多为农民考虑,虽说路是修好了,但后期的管理和维护是更重要。一是建管结合,大胆尝试,成立以农民为单位的护路队。因为路

是农民自己的路,只有让农民兄弟看守自己的致富路,路的管护才能更有保证。农村公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地方,应村道由村委会负责,通过突击养护、日常养护、抓示范路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乡镇、村组和广大农户养护的积极性。二是大力推行“农村公路民养化”。对农村公路实行分段招标,分村组、分户承包,以承包养护、委托养护形式,确保减少养护成本,增大社会效益。

三进三同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三进三同” (党员干部“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活动是重庆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中, 率先在全国推出的党员干部的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三进三同”活动彰显出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凸显出人民群众主体价值取向;开创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形式, 使党员干部深受教育, 因而彰显出它重要的时代价值。

『三进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三

同进三同”活动是重庆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中, 率先在全国推出的』农民“同吃、同住党员干部“进基层、、同劳动进村子”、进农户的党性作”风与活动孟东◇广访实泛践问推锻, 广炼又活。有它动别既。于有这走别一向于活发走动达出随地国后区门在的式全调的国查学各取习地的切方经, 体验而是, “走下去因而使党员”干部深受深入基层、教育农户, 彰显的真时“三进三同出它重要的时代价”活值。动彰显群众路线代的实践创新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群众路线和价民群出:大众“海观共中点产的党是一员我粟不们而过的也是传。沧”家海对宝一于。粟共列, 产宁不党早过来就是说人指, 值众最严。重走群、最可怕的危险之一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 人在实践中就是脱离群

总结出来的真理。邓小平在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到: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 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 绝对不能同群众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

众而不能坚决改正, 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 就一定要失败, 就会被人民所抛弃。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紧紧地依靠群众, 密切地联系群众, 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 理解群众的情绪, 代表群众的利益”, “充分尊重和大力支持群众的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革命胜利的法宝, 同样也是我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法宝。

在新时期, 国情、世情、党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群众路线的内涵和外延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三进三同”活动以创新的内容和手段, 掀起了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高潮。它选择的对象是广大农村最落后最偏远的山村、最窘迫最困难的农户。以一名普通“农民”的身份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以农村为课堂, 以农民为老师, 学习生活、认识农民、感受真情。这种密切、真切联系群众的做法, 扭转了党员干部有时坐在车里“察”民情, 隔着车窗“看”基层, 会议室里“搞”调研, 宾馆里面“听”汇报的不实作风, 真正做到了体察民情、耳闻民声、心会民意, 力所能及地解决当地农民群众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活动让农民群众真正将党员干部当成自家人、知心人、领路人。

二、“三进三同”活动凸显人民群众主体价值取向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立场和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 人民群众不仅是实践主体, 而且是价值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30多年的改革开放, 就是党引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辛探索、努力创业的30多年, 同样也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30多年。历史的经验昭示:任何时候, 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坚持完成党的

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邓小平曾深刻指出:党离不开人民, 人民也离不开党, 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历史结论。胡锦涛同志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三进三同”活动中, 党员干部通过深入到贫困农村地区调查走访, 下到田间地头“解剖麻雀”, 亲历农村面貌的巨变, 使他们真切感受到:正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才促进了农村的大发展、大变化。也正是这种“沉下去”的社会实践, 才使党员干部深刻地意识到当前的农村发展、农民致富, 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深刻地感知老百姓的所盼、所愿、所忧、所思, 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落实科学发展观, 核心是体现以人为本, 就是要体现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为根本, 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关键是要关心群众疾苦, 解决群众困难。参与活动的党员干部切实体现了这一要求, 他们深入村组、院坝, 与群众拉家常、讲政策, 积极协调、联系村、社、农户, 发展可行的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 力所能及帮助解决出行、上学、治病、就业、饮水等农民关心的实际问题。“访贫问苦、尽心厚重、帮扶山区、人民永记”, 这是村民送给参与活动的党员干部的锦旗, 也是最高的奖赏和荣誉。

三、“三进三同”活动开创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形式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主线,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从新时期新的特点出发, 在加强先进性建设问题上进行了新的探索。这就是在党的建设问题上不再搞运动, 而是适当地开展以正面教育为主的集中教育活动, 来加强党员和党的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建设, 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和效果。

实践没有止境, 创新也没有止境。在“三进三同”活动中, 广大党员干部通过住在农家、吃在农家、劳动在农家, 在农村基层村、社、农户这架“显微镜”上一摆, 其自身的不足之处就会暴露出来。对照农村基层干部的劳苦工作和生活环境, 大家深感反差强烈, 对养尊处优进行真切反省, 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告诫自己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坚持, 而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更需要坚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党员干部增强了自觉抵制铺张浪费、追求奢侈之风的自觉性, 提醒自己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患难, 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这一形式摒弃了空洞的说教, 倡导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实现了知情意行统一, 无疑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延续和创新。

上一篇:世界历史高频考点范文下一篇:世界十大自然灾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