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2023-09-22

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根据2010年评审专家评审意见和建议,现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一、第一章前言存在的问题:

1、方案应补充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概况,即调查工作实物工作量多少,如边坡调查、水质调查等。

2、编制依据中补充26

4、561号文件。

3、《方案》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规划年限未超过10年的,适用年限为治理恢复年限,超过10年才进行修编。

4、方案正文以矿山业主的口吻编制。

二、第二章矿山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

1、在“2.1.5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建议补充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批复、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等情况。

2、应该说明矿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已开采矿山现状工程要有图件内容表示,现有采矿、选矿工艺也要说明清楚。

3、较大的矿山每一个探矿特别是采矿活动点都要调查到位,要有照片有视频。

三、第三章矿床特征及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存在的问题

不要死搬硬套开采设计中不切合实际的内容,往往造成与后面的地质环境条件、治理恢复工程布置、总平图等产生矛盾,应统一思路,前后一致。

四、第四章矿山地区自然地理与环境地质概况存在的问题:

1、第四系有残积、冲洪积层等多种成因,应分开描述;在地层岩性中无“亚粘土”的说法,应按最新土层命名为粉质粘土。

2、矿山工程地质一节中划分岩组时按岩土体工程性质组合去划分,即具体按岩石的岩性组合、强度特征及岩体结构类型划分;矿区有岩溶的,要对岩溶特征交待。

3、矿区水文地质要交待区域水文地质的内容,并指出矿区地下水流向,矿区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补给区、排泄区、径流区)。

4、矿坑涌水量和矿山疏排水的降落漏斗影响预测要有计算依据,并对周围含水层或居民饮用水源的影响进行分析。

5、上层滞水、包气带水有地表水出露的需交代清楚;有无地下水出露要交代,有要表述其成因。

6、在地下水与含水层之间的关系中应对老窑水的特征进行简述。

五、第五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存在的问题:

1、延续开采的矿山应将矿山开采的现状描述清楚,如地下开采应将采空区分布情况划出,已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的成因、特征描述清楚;露天开采应对存在的采坑、边坡或已经发生崩塌滑坡的边坡情况描述清楚(即崩塌滑坡的成因、要素、规模),并对存在的采场边坡、堆淋场等应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且交代清楚现状是否与设计严格要求相符,最后用剖面图表示以看出现状对破坏的影响程度。

2、同时存在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的,要计算分析相互间的影响,特别是露天采坑底部到地下采区的顶板有效厚度是否存在采空区地面塌陷和导水裂隙带贯穿地面造成矿坑突水,不要把含水层破坏和矿坑突水混为一谈。

3、对矿山已开采或破坏了采场区域,现状已复垦的部分采场应该在现状图上表示出来,且标出地下采空区的影响范围。

4、治理方案文本应增加已施工平硐流出地下水化验分析资料、废石场渗滤废水化验资料,废石场内土壤受污染厚度,污染成份化验资料,以便作为参考。

5、方案应对边坡、特别是采场顺向高边坡的稳定性预测评估,指出不稳之处的分布位置情况,并附采场、排土场剖面图和照片进行说明。

6、采矿对含水层的破坏,应以最低开采标高考虑;矿坑排水需设置沉淀池处理达标后排放,并分析矿坑排水对地下水污染;并分析居民用水水源的补迳排条件,分析开采可能对附近居民用水的影响。

7、评价地下水污染要用地下水质量标准,不能用排放标准。

8、评估计算的地下开采地表移动范围要按计算结果做到文图一致,避免随意移植开采设计结果。

9、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的确定应是总体评估,预测土地资源破坏包括已经破坏及新增破坏的土地资源。

10、矿山历史沿革、未来规划、矿民纠纷等新老问题要交代清楚。

12、对由于矿山开采破坏或影响的矿区范围外的区域,应明确破坏或影响的面积以便于计算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

六、第七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目标和任务存在的问题:

1、实施计划用列表做横道图表述,应包括按每一年进行安排。

七、第八章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存在的问题:

1、矿山闭坑后各平硐口进行封堵处理。即在平硐口内20m处,浆砌1m厚封闭墙,由封闭墙至平硐口充填泥土,在硐口再浆砌1m厚封闭墙,不用种植蔓生植物,平硐封堵区内排水沟封堵严。

2、边坡不稳之处的设计防治工程,并附采场、排土场治理工程剖面图进行说明。

3、排水沟应根据其回水面积设计,设计的排水沟应包括坡度、坡向、每个拐点的坐标和标高,并划出排水沟大样图,必要时需设置沉砂池。

4、临时堆土场底部应设拦渣墙,以防污水、泥砂进入下游水体;矿山闭坑后临时排土场的临时拦渣墙拆除。

5、表土堆放场堆放时间超过2年的,不应采用编织袋防护墙,应为浆砌石挡土墙。回填、种植用土要有土方平衡计算内容。

6、露天采矿的坑内排水、排水沟排水都需考虑水流方向,水排出去后需设沉淀池。

7、交代清楚治理恢复工程量与土地复垦等工程量的关系,即相同的应备注或指出本方案工程量与土地复垦工程量不一致的原因。

8、预测采空区地面沉陷的危害时,当采取治理措施后,应预测稳定时间。

9、沉淀池在大样图中要画出抹面、防水层。

10、工程量汇总要分阶段汇总,应该有简单的计算公式和土地复垦的工程量。拆除建筑物不属于治理方案内容。恢复治理尽量安排在前期便于业主拿回保证金减轻资金压力。

11、含有毒有害物质的矿山,采空区内的残留体在受地下水作用后,随矿坑排水流出前,应测定排出井下水内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并在硐口(灌溉田)前设置沉淀及处理池且进行监测,达标后排放;在矿区附近村设置地下水监测点(应包括一个取水样本底值)。

12、沉淀池水位水质监测要求;应在沉淀池下游设一浅井取水样。

13、地表水体监测应指出监测点位的位置,监测的目的、标准和建议变量值为多少以明确针对性。

14、监测工程要描述清楚监测的目的、内容、方法等;监测方法要对症下药,禁忌无中生有,附图中监测点类型、位置、数量要画清楚。

15、注意地下水降落漏斗、导水裂隙带是否通达浅部含水层、地面。

八、第九章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存在的问题:

1、主要材料预算价格计算表应列出全部材料价格。

2、采空区地面塌陷作为不可预见费列入,考虑这一项多少钱加入到预算费用中。

九、附图:

1、附图应该有矿区水文地质图;采空区分布、采场分布以及保安矿柱的设立;现状评估缺矿层储量图、现有巷道、开拓巷道剖面图、地质剖面图;图例要完善。

2、应附有矿区周围村庄、水井、饮用水敏感点的小比例尺大范围地形图。

3、治理设计的图件质量要加强,细部施工要求要明确,标注尺寸,采用材料要注意到模数问题。

十、其他问题

1、加强对专业术语的认知利用,专业技术成果文字、图例应以专业叫法、专业图例为基准。

2、没有通过评审的资料不能作为依据。

3、野外调查细致到位,收集资料特别要收集到环评报告的水土背景值资料。

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概念:所谓地质灾害,它是一种与地质过程相联系的灾害现象。当地质过程一旦超过了临界值,就会产生灾变,对人类健康、生命安全、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威胁和破坏,则称为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类型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按成因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人为地质灾害、复合地质灾害。按对人类社会造成威胁破坏的时间长短,还可以分为短期地质灾害和长期地质灾害。

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一.地震

地震是大地发生突然震动的地质现象,实质是地应力的突然释放。俗称“地动”。广义的地震包括自然作用产生的的人工诱发的地震。地震总是突然袭来,在数秒内发生,造成的破坏和惊恐是最为严重的。例如: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发生在我国唐山的7.8级大地震,在数秒内,将整个城市化为一片废墟,扼杀24万余人的生命,残伤16万余人,7千家庭断门绝烟,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另外,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的8.0级地震,是中国自我国经济法会计分录还是次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造成学校大面积损毁,震源烈度达11度。该地震成因:

一是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抬升。

二是浅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地震类型:

汶川大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震源深度:

汶川大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据不完全统计,遇难:69197人,受伤:374176人,失踪:18222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元人民币。

地震的防治措施:在现代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地震是无法控制的。目前人类在这个领域内所能做到的是研究其发生规律,设法对这些过程进行预测预报。加强规划,积极采取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等预防措施,警钟长鸣,使人类有可能更好地建立减灾后援工程系统,以减轻生命财产的损失,迅速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和生活。

二.崩塌

崩塌是岩土体的突然垂直下落运动,经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过程表现为岩块顺山坡猛烈翻滚,跳跃,相互撞击,最后堆积在坡脚,形成倒石碓。

降雨、融雪、河流、洪水、地震、海啸、风暴潮等自然因素,以及开挖坡脚、爆破、修筑水库、开矿泄洪等人为因素,都有可能诱发崩塌。

崩塌会损害农田、厂房、水利设施和其他建筑物,导致人员伤亡。铁路、公路沿线的崩塌,会造成交通堵塞、车辆损毁、行车事故。

三.滑坡

滑坡是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向下滑动的现象。发生破坏的岩土体以水平位移为主,除滑动体边缘存在为数极小的崩离碎块和翻转现象之外,其他部位相对位置变化不大。

影响滑坡的主要因素有:

1.地表岩土特征 包括岩石、土壤的类型及结构特征、厚度、组合、含水性特征。以及断裂、节理发育程度。边坡与层面特征及其产状,以及边坡岩土孔隙压力、变化等。

2.地形地貌特征及自然环境 即山坡地形的陡峭程度,临空面的特征和产状。距水源、河流、沟渠的距离。植被发育特征、类型。土壤风化壳的含水量及变化等。

滑坡的诱发机制

激发产生滑坡的因素很多,如地震、火山爆发、特大暴雨、以及人类活动等常诱发滑坡灾害。最常见的外来干扰因素为地震、过量降水、人类工程活动。

滑坡受自然地质运动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会对城镇建设、交通运输、河运航道、工矿企业、农田村庄、水利水电建设等造成重大破坏。世界上有资料记载的最大滑坡是1920年12月我国宁夏海原县8.5级地震诱发的黄土滑坡,造成18万余人死亡。另外,秘鲁瓦斯卡朗地区发生滑坡,滑坡体以400KM/H高速下滑,瞬间掩埋2个城镇,造成2.1万人死亡。

弥补和解决滑坡灾害,需要扎实的地质资料作为基础,才能决定采取何种控制和预防措施是最合适的。一般来说,程序上应开展滑坡的地质调研,包括区域填图、局部填图,评价不稳定滑坡体的规模、大小、组合方式,岩土类型及组合,岩层节理、层理特征及风化特征等等。防治方法要对症治理,最好是在滑坡前,研究其发展规律,做到合理避让。对于可疑治理的滑坡,应弄清楚滑坡的性质属推移性或迁移性、剪出口位置、滑层深度、地下水源、滑坡体地质情况、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顺层滑坡、切层滑坡等等,在选择适当的工程治理、化学加固治理或综合治理。

1.工程治理 首先是预防为主,合理规划选择山区工程建设路线和地点。已开挖的斜坡地段,采用适当的形式的边坡和护坡。由于水是绝大多数滑坡的诱发因素,因此,疏干滑坡体范围的地表水合地下水,是防治滑坡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采用岩石锚杆岩栓增大边坡的稳定性。滑坡坡脚加设支挡工程抗滑、防滑。

锚杆设计示意图

2.化学加固处理 即采用物理化学方法配合工程治理,多数采用灌浆法,包括高压帷幕灌浆,固结灌浆、滑动带焙烧固结灌浆等。一般采用高标号快速凝固水泥、石灰,以及化学物质水玻璃、造纸废液副产品丙凝、尿醛树脂等等。其目的是改变土壤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能,增加抗剪强度。

3.综合治理 即生物、化学加固综合治理。植树种草对维护斜坡的稳定性具有较好的效果,一般常选用根深而又有益于环境的树种,与工程治理、化学加固等共同预防治理滑坡危害,可以有效地减少滑坡地质灾害。

滑坡的前兆

·断流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忽然干涸。

·滑坡体后缘的裂缝扩张,有冷气或热气冒出。

·有岩石开裂或被挤压的声音。

·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形。

紧急防护措施

(1)前期预防

·不在危岩下避雨、休息和穿行,不攀登危岩。

·夏汛时节去山区峡谷郊游,要事先收听天气预报,不在大雨后、连阴雨天进入山区沟谷。

(2)危机救助

·行人:立即离开岩土滑行道,向两边稳定区逃离。切记不可沿着岩土体向上方或下方奔跑。

·驾车者:应迅速离开有斜坡的路段。

四.泥石流

1.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又称泥石洪流,是山区降暴雨后突然爆发的、历时短暂、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等固体物质,并且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类型

1.按物质组成不同 可分为a.泥流:主要由细粒泥沙组成,多见于西北黄土高原;b.泥石流:含大量泥沙和石块,多形成于基岩出露的山区;c.水石流:由稀泥浆和少量碎石块组成,多见于石灰岩分布区。

2.按物质组成比例和流动特点 可分为a.稀性泥石流:属紊流-半紊流,固体含量少,一般为10%-40%,水含量多于固体物质量,容重仅1.3t/立方米,其流动速度大于粘性泥石流,侵蚀下切作用强:b.粘性泥石流:属结构性泥石流,固体含量约占40%-60%,甚至高达80%。是水合泥沙、石块混聚成粘稠的流动体,容重达1.6-2.3t/立方米,其侵蚀,搬运作用强,破坏性极大。

3.按水的补给来源和方式 可分为a.暴雨型泥石流;b.冰雪融水型泥石流;c.溃水型泥石流。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据中国舟曲灾区指挥部消息,截至21日,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34人,失踪331人,累计门诊人数2062人。5·12”特大地震致使山体松垮,半年多长期干旱,加之瞬间性强降暴雨,是造成这次特大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1984年5月27日凌晨4:30分左右,东川因民黑山沟发生灾害性泥石流。造成121人死亡,34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100万元人民币,粮库损失137万斤粮食,油脂3万余斤。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首要的是营造深林植被、灌丛和草地,稳定边坡,并严禁砍伐、放牧、开荒。另外,我们应建立工程系统。主沟上游修建水库或蓄水池,削减洪峰量。修截水沟,拦截上游地表径流或汇水面的径流。中游深挖沉砂池,建子母坝、拦砂坝和格栅坝,将大量泥沙、碎石过滤、停积下来,形成天然堆石坝。下游建排洪道、渡槽、导流堤、溢流坝等工程。在时间安排上,近期以工程措施为先导,以解灾害的燃眉之急,主要是稳边坡、拦沙石、停淤、排洪导流。远期以以生物工程治理为基础,以求实效。

泥石流爆发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山谷雷鸣、地面震动、浓烟腾空、巨石翻滚,浑浊的泥石流沿着料峭的山涧峡谷冲出山外,堆积在山口。

由于突发性、凶猛性、迅时性以及冲击范围大,破坏力度强等特点,泥石流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泥石流前兆

·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杂着较多杂草、树枝;

·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

·沟谷深处忽然变得昏暗,并伴随着轻微的震动感。

紧急防护措施

(1)前期预防

·泥石流多发区居民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环境,熟悉逃生路线。

注意政府部门的预警和泥石流的发生前兆,在灾害发生前互相通知、及时准备。

·去山地游玩要注意收听当地天气预报,不在暴雨之后或持续阴雨天气进入山区。

宿营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低的凸岸。不要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

·在沟谷遭遇暴雨、大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地或陡峭的山坡下避雨。

危机救助

·发现有泥石流迹象,要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千万不要沿着沟向上或向下奔跑。

·逃生时抛弃重物。

·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

·不要停留在低洼处,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五.火山喷发

1.什么是火山喷发

地幔物质在地球内部动力的作用下不断运动,当岩浆中气体成分游离出来使内压力增大到一定极限时,岩浆就会顺地壳裂隙或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从公元1000年以来,全球已经有几十万人死于火山喷发。

2.火山喷发的前兆

·火山活动增加。

·出现刺激性酸雨、很大的隆隆声。

·火山上冒出缕缕蒸汽。 ·附近的河流有硫磺味道。

3.紧急救护措施

·熔岩:迅速跑出熔岩流的路线范围。

·火山喷射物:如果从靠近火山喷发处逃离,应佩戴头盔,或用其他物品护住头部,防止砸伤。

·火山灰:具有刺激性,会对肺部产生伤害。逃生时应用湿布护住口鼻,或佩戴防毒面具。当火山灰中的硫磺随雨而落时,会灼伤皮肤、眼睛和黏膜。应戴上护目镜、通气管面罩或滑雪镜——但不是太阳镜。到庇护所后,要脱去衣服,彻底洗净暴露在外的皮肤,用干净水冲洗眼睛。

·气体球状物:火山喷发时会有气体和灰球体以超过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滚下火山。可躲避在附近坚实的地下建筑物中,或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钟左右,球状物就会滚过去。

·泥石流:火山喷发可能诱发泥石流,对此,可采用“泥石流自救互救方案”应对。

地质灾害还有河湖变迁地质灾害,海岸地质灾害,海啸与风暴地质灾害,冻土的冻胀融陷与环境灾害,固体废弃物的地质灾害等等。

地质灾害防治

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是:城市、农村和其他人口集中居住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重点工程设施、主要河流、交通干线、重点经济技术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等。

三、地质灾害具体防治措施

针对辖区基本情况,要认真贯彻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群策群防”的防御工作方针,并严格按照以下措施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御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报网络,落实地质灾害群策群防责任制,及时安排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值班表,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街道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工作及发生地质灾害后及时组织转移群众撤离工作。

(二)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充分利用公开栏、宣传栏、科普画廊等社区文化宣传阵地,广泛深入地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以此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强动态监测和险情巡查,做好预警预报。汛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检查,并落实好以下工作: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社区平安中心户长和楼幢长的作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信息反馈、宣传等工作。

2、落实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并制定和完善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预案,使受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内的每个居民了解灾害隐患、撤离路线、防灾避灾措施等事项。

3、各社区要督促居民、基层单位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尤其是汛期加强监测频率,密切观察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上级部门及领导报告,如情况紧急要立即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撤离。

4、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险情巡查,做好防范突发性地质灾害工作,并做好值班记录。对重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协调有关单位,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

5、要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机制。当天气情况发生变化时,立即将相关信息通知到辖区各有关单位、企业、地灾监测人和受威胁的群众,并做好有关防灾减灾工作。

(四)严格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要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辖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实行值班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表,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知悉灾害情况,确保上报下达、传递到位。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协调有关单位,做好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茶亭镇野外调查小节

参与人员:曾庆农 陈佼佼编写人员:陈佼佼

实施单位: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日期:2013年4月

一、乡镇简介

茶亭是革命先烈郭亮的故乡,地处长沙市北大门,北接湘阴,东临涅罗,区域总面积89平方公里。茶亭镇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34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200户,总人口33306人。

境内交通便利,芙蓉大道、郭亮大道纵贯南北,梅铜公路、茶东公路、电厂大道横越东西,即将竣工通车的京港澳西线贯穿全境,并设两个互通。山水资源丰富,风景秀美怡人,东北部群山绵亘,山脉向西南延伸,九峰环抱,如坐椅中,森林覆盖率达62%以上,树种资源丰富,珍稀名木众多,山水相依,风景秀美,山泉飞瀑相连,溪水常年不断,还有水库11座,其中小型水库两座,湖面波光粼粼,清澈如碧,可静心垂钓,可凭栏观看。人文底蕴深厚,民风民俗淳朴,郭亮纪念园传颂革命精神,催人秉志奋进,惜字古塔巧夺天工,誉为世界奇观。

曾经的茶亭是相对偏远、基础薄弱、生产生活均较为落后的一个边远乡镇,但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望城由县改区的重大变化和周边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实施,茶亭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2012年,全镇三次产业总产值24.58亿,是2007年的2.35倍,年均增长19%;财政总收入4200万元,是2007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11184元,增长5821元,年均增长16%;全年完成税收1149万元,比2011年增长23.3%,其中国税501万元,地税648万元。

二、地质环境条件

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属亚热带气候区,特征显著:春温变化大,夏初雨水多,伏秋高温旱,冬季少严寒,雨量充沛,光照适中,年平均气温17℃,1988-2005年,年平均降水量1500mm,年平均总日照1600小时,适宜于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2005年极端最高气温40.6℃,极端最低气温-4.5℃,年降水量1005.4mm。

每年雨季从3月至4月上旬开始,雨水集中期多在4-6月,随着副热带高压北移,一般至7月有上、中旬雨季基本结束。近十余年降水量较多的为1998年,达1922.1mm,属少见的高值年;降水较少的2001年,全年降水1139mm,相当于正常年的73.45%。地貌属湘江河流阶地,已丘陵化,多为缓坡和斜坡,植被发育。

三、调查概况

1、调查人员和调查时间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有关文件和精神,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共成立4个调查小组,格塘乡由第一调查小组负责完成,组长曾庆农,组员陈佼佼,乡镇配合人员为茶亭镇国土中心所胡顶立。

格塘乡地质灾害调查从2013年4月22日开始,至5月2日结束,调查时间共7天。

2、完成的工作情况

本次调查共完成调查面积89km2,9个行政村,一个社区,观测路线50km。共查明各类调查点39处,完成野外工作手图1份和实际材料图1套。

调查点为39处。(其中地貌点2处、地质点12处及居民点11处、滑坡点4处、塌陷点3处、崩塌点3处、水利工程点3处、水文点1处)

四、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特征

1、地质灾害类型及灾情险情

根据本次调查,茶亭镇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一般。茶亭镇共查明地质灾害10处,其类型主要为地面塌陷(3处)、滑坡(4处)、崩塌(3处)。灾害点密度为0.2处/km2。

本次调查的10处灾害点,按规模划分小型10处,按灾情划分小型10处,按险情划分小型2处,其他6处不存在威胁。其中有2处曾发生灾害,郭亮村枫树塘组滑坡毁坏公路,造成直接损失35万元,郭亮村棉花组崩塌毁坏房屋,造成损失2万元。其余4处灾害点未造成直接损失;有4处灾害点仍存在隐患,狮子岭村狮子塘组共威胁房屋3间,威胁财产3万元,;郭亮村谭家庄组威胁房屋3间,威胁财产2万元;西湖寺村老铺子组地面塌陷威胁财产100万元;戴公桥村阿弥石组崩塌毁坏房屋,为造成损失2万元。

2、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本次调查的10处灾害点,分布于全乡的5个村,其中郭亮村4处,狮子岭村2处,戴公桥村1处,谭家园村2处,西湖寺村1处。

从空间上看,灾害点分布较分散且稀疏。

从地层岩性分布来看,该乡10处灾害点中有8处地质灾害点(4处滑坡2处崩塌2处塌陷)位于Qp 的砂砾和粘土中, 2处地质灾害(塌陷和塌陷)分布于该乡花岗岩地层中,但是总体来说,调查的10个灾害点的分布无规律可循。

乡境北部有多处石灰岩采石场,目前仍然在开采,破坏了植被和美观,同时在开采面形成的人工高陡边坡,为发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创造了条件。

3、主要地质灾害点特征及防治建议

根据本次调查的实际情况,区内灾害点存在较大隐患有;西湖寺村老铺子组地面塌陷,

该地面塌陷位于西湖寺村老铺子组,地理坐标:X:3151552,Y:19681568。据调查,该地面塌陷陷坑单体中坑口规模最大的为8平方米,深度最深的为2米,变形面积最大的为16平方米,在陷坑群体中坑口口径最小的为0.5米,最大的为7米,坑的深度最大的为0.3米,最小的为1.1米。1998年由于开挖路基放坡过陡,加之放炮震动等因素,形成了该地面塌陷。从该年至今,塌陷一直存在小崩小滑现象,最严重的堵塞公路排水沟,目前陷坑上有多处危岩体,会因为风化和雨水浸透发生崩滑危险,威胁公路和过往车辆的安全。

建议在该斜坡边设立警示标志、对斜坡危险地段放坡减载、加强监测,出现险情时及时上报。

五、结语

本次调查,对区内地质灾害的情况和地质环境条件有了较为详细的掌握和了解,并对存在安全隐患,有可能产生地质灾害的斜坡和沟谷进行了调查,对当地居民进行了地质灾害科普知识宣传,并传授居民临灾识别方法和避险自救措施;协助当地政府建立了群策群防网络与防灾减灾体系。

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合同编号:XXX-23031206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总结报告

批准:

XXX 校核: XXXX 编制: XXX

XXXX工程局有限公司

XXXXXXXX站项目部

2013年4月27日

2013年汛期安全专项检查整治报告

项目部接到XXX分公司安﹝2013﹞8号转发(XXX安﹝2013﹞4号)《关于开展汛前及汛期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后,项目部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及时召开防汛、地质灾害专项会议,研究部署项目部开展预防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预防地质自然灾害事故专项整治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并要求项目部按文件要求执行整治活动。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明确职责

项目部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生产副经理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施工队负责人为成员的预防地质自然灾害事故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明确,要求领导小组成员提高认识、认真开展好本单位范围内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

二、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安全生产

项目部对施工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地质自然灾害危险源辩识活动,认真分析本单位存在的危险因素,确定风险等级,对重大自然灾害危险源编制了专项安全技术措施,确保资金投入。项目部还制定了危险源监控体系。每日领导带头值班,加强排查、巡查,对各个部位加强地质安全监控,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三、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由项目部生产副经理挂帅组织各部门、协作队负责人对本单位所承建施工区域进行全方位防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主要排查生活区、施工区、高边坡、施工便道、冲沟等各种自然灾害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防汛自然灾害隐患划分责任人、督改人,并限期整改、复查。对未整改、整改不彻底的部位,责令继续整改至隐患排除为止。

四、进一步加强防汛与自然灾害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员工地质灾害意识

项目部在专项整治工作期间对员工进行防汛与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同时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工作,对应急预案的启动、响应、解除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讲解,再通过应急演练加深应急预案的各项程序。确保每一名员工知道防汛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为进一步规范项目部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增强应对、防范地质自然灾害事故风险和事故灾害能力,提高抢险救灾的应变能力,达到上传下达、应急响应快捷化的要求。对各类防汛自然灾害事故处理人员联系方式集中管理,实现电话直拨,发生灾害事故时按事故处理成员定位定人,大量提高了应急救援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为事故救援节省时间。切实提高项目部应对突发防汛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能力,确保职工、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XXXXXXXXXX工程局有限公司 XXXXXXXX项目经理部

安全环保部

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一、 地质灾害点分布和威胁对象与范围

(一)我村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玉歪一二组、岩弯组、元堡四组、下马一二组等,村宅后滑坡,村房前滑坡,村宅后滑坡,村宅后不稳定斜坡,村不稳定斜坡,房前屋后高陡边坡。

(二)根据地质灾害的规模及存在威胁程度划分,我村为一般级地质灾害点为5处,潜在的地质灾害危害点较大的为玉歪

一、二组。

(三)对未列入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地质灾害点和房前屋后高陡边坡,虽然隐患相对较小,也应列入村级防范。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组织管理

为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进行,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杨明 (村党总书记) 副组长:王贵华 (村副主任)

成 员:王世祥 余向江 谌 艳 鲁学久 龙孝飞

(二)地质灾害防治及责任分工

地质灾害防治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要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政府负总责,部门具体负责,我村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机制。监测员分工安排如下:

岩弯小组::刘地富 玉歪二组::徐光才 玉歪一组:鲁立根 元堡二组:李茂林 下马一组:邱贤辉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加强汛期巡查

组织村两委成员在汛前、汛期,汛后对危险性和灾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点,从群测群防、防灾抢险、应急准备工作等方面进行巡回检查,检查各村防灾责任组织机构,发放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明确危险点监测责任人,做好监测记录。

(2)实施灾害监测巡查与安全转移

对已调查的地质灾害点和划定的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应进行监测巡查,遇有暴风雨袭击或当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所报达到3组以上时,除加大对危险点监测密度外,还应部署地质灾害点避险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做好群众及财产的安全转移工作。

(3)各灾点应结合地质灾害发生的规模,危险性、危害性,经济实力及可操作性,采取目视监测。设桩监测或进行回填裂缝,削坡减载,清除易滑坡物、挖设排水沟、改水渗透、砌挡墙等工程治理措施。

马路村民委员会

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1.实习目的

1.1了解水文地质的基本内容,初步熟悉阅读水文地质图的方法。

1.2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2.实习内容

2.1阅读《东王村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剖面图(附图)及有关资料(表1—2), 完成岩石含水性说明表(表3)。

2.2参照读图提纲,每人写一份发言提纲,进行小组及全班讨论。

2.3提交读图发言提纲和问题讨论稿。

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地形

从两个水文地质剖面图中可以看出东王村地区地形是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中间为一个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整体来看地形是四周高中间低,有利于四周汇集大气降水补给。区域内沿西侧断层的延伸方向发育有一条沿东南方向的主干河流,最大支流由区域东部流向西部,经盆地中心汇入主干河流。同时,区域内大量发育岩溶地貌。

2.气候

2.1降水特征

该地区年降雨量四季分明,落差较大,降雨主要集中在三月份到八月份。一月份到六月份呈持续上升趋势;六月到十二月持续下降。其中六月最多,为218mm;十二月最少,为33.5mm。

2.2气温特征

气温从一月到八月持续上升,八月到十二月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其中八月最高,一月最低。气温最高达28.7度,最低达1.8度。

3.水文

该地区水系发育良好。由于东王村地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中间为一个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使得该地区能很好的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并汇集成河流,水系总体发育情况是由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支流在盆地中部汇集,形成一条向东南方向流走的河流。河流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补给,整个河水流量出境时是2.75m3/s,东北方向支流流量大约是

1.2m3/s,西北方向支流流量大约是1.5m3/s。流量相差2.75-1.2-1.5=0.05m3/s,说明了地下水补给了地表水,整体来说,该地区水系发育较好。

三、区域地质条件

1.地层

该地区的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是:

AnD的片岩及片麻岩,出露于区域的东部和西南部,分布面积广;

C的页岩夹薄层砂岩,出露于区域的北部和南部,与下伏AnD角度不整合; P的纯质石灰岩,大面积出露,主要在北部;

J的岩层主要出露于中部盆地地区;J1的页岩,与下伏P角度不整合,J2的长石石英砂岩,J3的泥质砂岩与砂质页岩,出露于J1周围;

Qal的砂砾岩,出露于区域中部,连接两片AnD地层,与下伏J3角度不整合。

2.构造

2.1褶皱

该地区中部发育一个向斜褶皱,中间低两翼高,所形成的盆地地形有利于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在盆地中部一带,形成许多小支流,这些支流均为常年性河流,除了降雨补给,还接受地下水补给,最后这些支流向盆地中部地带汇集成最大的支流。

2.2断层

该地区的东部和西部分别发育一个断层,东部的断层是走向为北东南西向的正断层,西部的断层是走向为北西南东向的正断层。两个断层均属于压性断层(倾角大),并且均是局部导水,阻碍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可视为该地区的含水系统的边界。沿东部断层上部出现了许多岩溶,这是由于断层带发育许多构造裂隙,是构造薄弱地带,更容易发育构造现象,断层左侧是二叠纪的纯石灰岩,极易沿构造裂隙形成岩溶地形。

四.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岩层含水性

含水层依次是中侏罗纪、二叠纪、第四纪,隔水层依次是石炭纪、晚侏罗纪、早侏罗纪,前泥盆纪的上部是含水层,下部是隔水层。

(1)AnD 地层的岩性为片岩及片麻岩,14—17号泉出露,其中流量最大为0.1L/s,其构造裂隙闭合,浅部发育有风化裂隙,形成风化裂隙含水层,含水量不大;该岩层出露地表多发育季节性河流,故浅部是弱含水层;而深部是坚硬基岩,属于隔水层。

(2)Qal地层的岩性为砂砾岩,主要是松散沉积物,透水性好,有泉(8号)出露且流量为150L/s,水文地质探孔单位涌水量为3.1L/(s×m),为该地区的强

含水层。

(3)P 地层的岩性为纯质石灰岩,透水性好,岩溶十分发育,且分布广泛;泉水出露多(1~7,9~11,13号泉),且流量都很大,总量达611.3L/s, 水文地质探孔单位涌水量为1.1L/(s×m),该层是很好的含水层。

(4)J2地层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裂隙张开,12号泉水出露且流量达1.5L/s,

水文地质探孔单位涌水量为0.11 L/(s×m),为好的含水层。

(5)C 地层的岩性为页岩夹薄层砂岩,裂隙闭合,岩溶不发育,也无泉水出露,该岩层为隔水层。

(6)J1地层岩性为页岩,底部有煤层,裂隙闭合,透水性差,无泉出露,为隔

水层。

(7)J3地层岩性为泥质砂岩与砂质页岩互层,裂隙闭合,无泉出露,为隔水层。

2. 各含水层的主要水文地质特征

(1)各含水层的出露分布特征

该地区含水层是Q

部;

Qal出露于图幅中部和西北角,主要集中在向斜盆地的中部;

J2出露于该地区的中部,环状绕Q地层。 alal、P、J2; P大面积出露,主要出露于区域北部,南部也有,主要分散在向斜盆地的翼

(2)泉的出露条件、类型及命名

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的性质,可将泉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两大类;图中显示共有17处泉。东王村附近的泉主要为下降泉,主要分布在下侏罗统(J1)地层

与二叠系(P)地层交界处,为溢流泉,即1~11号为溢流下降泉;编号为

12、13的泉为上升泉,分布在断层地带,即12~13为断层上升泉;编号为14~17的泉分布在AnD 地层,故推测14~17为侵蚀下降泉。

(3)二叠系含水层的水温及水质变化特征

从A-A水文地质剖面图中可以看出,地下水水流方向是由东向西的,先经过3号钻孔再到1号钻孔。在该地层最东侧,水位埋深较小,主要为浓缩作用;而随着地下水流向西运动,水位埋深逐渐增大,浓缩作用逐渐减小,溶滤作用逐渐增大,矿化度逐渐提高,即出现1号钻孔矿化度高于3号钻孔,同时因为阳离子交换作用,使得Na+含量逐渐增大,超过Ca2+的含量。水温沿地下水流动方向逐渐升高。

(4)中侏罗统含水层的水温及水质变化特征

从A-A水文地质剖面图中可以看出,地下水水流方向是由东向西的,先经过3号钻孔再到1号钻孔。在该地层水位埋深较小,主要为浓缩作用;随着地下水流向西运动,由于溶滤作用使得矿化度不断提高,即出现1号钻孔矿化度高于3号钻孔,但是地下水的基本的化学组分变化较小。水温沿地下水流动方向逐渐升

(5)二叠系各含水层的补给、排泄、径流条件

P含水层的补给来自大气降雨入渗补给和地表水补给,排泄主要通过泉排泄,其次还有泄流排泄,蒸发排泄很少。在地表浅部,地下水径流速度很快,P含水层接收补给后,一部分水以泉的形式排泄,一部分水通过深部径流,形成承压水,水循环深度逐渐增大,地下水径流缓慢。该地区最好的径流条件是北部发育的大量岩溶,P含水层接收补给后,通过形成岩溶潜水,快速流动,在上伏地层出现J1~J3后,潜水转化成为承压水,径流逐渐减小。

3. 断裂带的水文地质特征

东部和西部分别发育一个断层,均是局部导水。

东部正断层:下盘岩性为片麻岩及片岩,上盘上部是少量P的纯石灰岩,下部为C的页岩夹薄层砂岩。脆塑性上部为局部导水,塑塑性下部不导水。大角度该断层的意义在于使C、P、J地层下降,有利于储水,是含水系统边界。

西部正断层:下盘岩性为片麻岩及片岩,上盘下部是P的纯石灰岩,上部为J的塑性岩层和脆性岩层。上部脆塑性层为局部导水,塑塑性层不导水,下部局部导水。正断层为压性断层,压性断裂中心部分的构造岩细碎紧密,透水性很差,不导水。看河流量,由地表测水站1号和2号监测的两条大的支流流量之和为

2.7m3/s,加上12号和13号泉流量,略小于3号测水站的监测值2.75m3/s,而断层穿过了很多含水层,可见断层是极微弱导水的。该断层的意义是构成含水系统的边界。 正断层为压性断层,压性断裂中心部分的构造岩细碎紧密,透水性很差,不导水。

4.地下水资源的概略估算:

由于所研究区域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有一种,为泉出露,故根据水均衡关系可知,东王村盆地地下水的补给量近似为排泄量之和(编号为1到17号流量之和加上泄流流量),为25632460.8m3/y,同理,二叠系的年补给量也约等于泉排泄量(编号为1~7,9~11,13号泉的流量之和),为19277956.8 m3/y,由此可知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量大部分补给的是二叠系中的含水层。

五、感想

在本次实习过程中,汪老师指导我们对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图进行了综合分析,不仅使我们清楚地了解了该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同时还让我们把水文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使我进一步熟悉了水文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当然在实习过程我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不过通过老师上课的指导,下课后的查阅资料过程,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这门课有了全面的了解。

在这里,我要感谢汪老师和学姐在学习和实验实习过程对我们的帮助,谢谢

六、问题讨论稿

6. 估算二迭系含水层的年补给量

P含水层的补给来自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和地表水补给,排泄主要通过泉,蒸发排泄很少。

由水均衡方程式可知:该地层的年补给量=年排泄量。故我们只需求年排泄量即可。

P 地层的岩性为纯质石灰岩,透水性好,岩溶十分发育,且分布广泛;泉水出露多,且流量都很大,总量达611.3L/s(1~7,9~11,13号泉)。

8号泉为Qal地层的出露泉;由表2分析得:12号泉为J2地层的出露泉,13号泉为P地层的出露泉。(通过比较库尔洛夫表达式,可知12号泉与J2地层的地下水化学组分相似,13号与P相似,得出12号泉由J2补给,13号泉由P

补给。)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学期末总结范文下一篇:安全生产审议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