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雷达范文

2023-10-31

地质雷达范文第1篇

以某城市某测区地下管线普查为例:本测区部分给水、燃气铸铁管线因埋设年代较早, 信号较弱, 管线探测仪不能很准确的探测管线的位置、埋深。测区内还存在许多非金属管线, 非金属管道是指非金属材料的管道, 如水泥、塑料和玻璃钢。在其管壁中装有金属筋的砼管可能会有微弱的检测信号。其他非金属管线用一般的管道检测器无法探测到。根据管道的性质和材料, 本测区分别采用了钎探开挖、地质雷达、管内穿金属示踪线探测等方法。

有些管线所处场地不具备开挖条件的, 我们进行了地质雷达探测。

探测结果表明, 这种方法对地下浅部埋设的管线探测比较有效, 与管线仪探测两种方法相互验证、相辅相成, 能够查明浅部地下管线的位置和深度。

1. 地质雷达方法技术

利用的地质雷达是美国制造的地质雷达, 地质雷达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高频电磁波理论, 工作方式是宽带短脉冲电磁波的形式, 从地面发射天线T到地下, 经过地下地层或目标反射回到地上, 被另一个天线接收。雷达图形通常以脉冲反射波的形式记录下来。波形的正负峰是由黑色, 白色代表, 或灰阶或彩色表示, 这样同相轴或等灰线、等色线即可形象地表示地下反射界面。通过时频分析和电磁波的振幅特征分析, 地质体的形状和性质可以鉴别, 从而实现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场地测量采用剖面法 (GDP) 。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以固定间距沿测量直线移动。探头轮廓通常需要应用于靶体之上, 其方向大致呈垂直方向。截面的密度取决于检测要求。地质雷达试验示意图如下所示。

1.1、深度的计算d (m)

当地下介质的电磁波速度v (m/ns) 已知时 (v可现场测定或按式2估算) , 可根据实测电磁波双程走时t (ns) , 由上式求出反射体的深度d (m) 。

1.2、电磁波传播速度v

1.3、天线中心频率的选定

式中:x为空间分辩率 (单位m) , ε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地质雷达的探测深度主要由中心频率和介质的吸收特性所决定, 资料表明, 中心频率25-50MHz, 探测深度一般在20-50 m, 中心频率100-400 MHz时, 探测深度一般在3-10 m, 中心频率500MHz时, 探测深度在1-2m。

1.4、时窗的选定

时窗选择主要取决于最大探测深度dmax (单位m) 与地层电磁波速度v (单位m/ns) 。时窗W (单位ns) 可由下式估算:

式中:dmax为主要探测深度 (m) , v为介质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单位m/ns)

综上所述, 本测区的给水等非金属管线埋设较浅, 在1-2m左右, 根据这种情况采用400兆天线, 时窗为60 ns或80 ns。在用雷达探测前先在明显点处进行方法试验, 确定本测区波速为0.084m/ns。

2、雷达探测方法试验

本次地质雷达探测时, 对本区内的已知排水管线进行了试验, 结果显示其排水管线上地质雷达探测剖面有明显异常, 经图象处理, 均能确定管道的平面位置和埋深, 异常与己知管道的平面位置相对应。经过对各点的已知埋深与电磁波走时计算, 表明本区内的电磁波速为0.083m/ns-0.086/ns之间, 其平均波速为0.084m/ns。

雷达剖面5

排水管体水平距3.1m, 双程走时20.98ns

3、工作成果

本次雷达工作共探测雷达剖面4条, 有3个点剖面异常明显, 可以采用, 有一处异常不明显, 不予采用。管线点与雷达剖面对应关系见下表

雷达剖面1

供水管体水平距3.10m, 双程走时37.02ns

雷达剖面2

供水管体水平距3.6m, 双程走时16.21ns

雷达剖面4

燃气管体水平距2.30m, 双程走时30.1ns

4、结束语

文章通过结合工程实例, 详细地探讨了地质雷达的方法技术以及实地剖面以及采样间距的选择方面的问题。通过本文, 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地质雷达法在非金属管线探测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地质雷达技术用于非金属管线探测中的方法, 并结合实例探讨了非金属管道的探测效果。

地质雷达范文第2篇

1、FMCW模式下传输波特征

调频连续波雷达系统通过天线向外发射一列线性调频连续波,并接收目标的反射信号。发射波的频率随时间按调制电压的规律变化。

2、FMCW模式下基本工作原理

一般调制信号为三角波信号,发射信号与接收信号的频率变化如图所示。

反射波与发射波的形状相同。只是在时间上有一个延迟,t与目标距离R的关系为:

Δt=2R/c

公式1 其中

Δt:发射波与反射波的时间延迟

R:目标距离

108m/s c:光速c=3×发射信号与反射信号的频率差为混频输出中频信号频率f如图所示:

根据三角关系,得:

ΔtT2=

ΔfB公式2 其中:

Δf:发射信号与反射信号的频率差为|f1-f0| T:调制信号周期——1.5ms B:调制带宽——700MHz 由以上公式1和公式2得出目标距离R为:

R=cTΔf 4B公式3

3、FMCW模式下测距原理

由公式3可以得出,目标距离R与雷达前端输出的中频频率f成正比

4、FMCW模式下测速原理

当目标与雷达并不是相对静止时,也就是有相对运动时,反射信号中包含一个由目标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多普勒频移fd,如图所示:

此时发射信号与接收信号的频率差如图所示:

在三角波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分别可得到一个差频,用公式表示为:

f+=f-fd

公式4

f-=f+fd

公式5 其中

f为目标相对静止时的中频频率

f+代表前半周期正向调频的差频

f-代表后半周期负向调频所得的差频

fd为针对有相对运动的目标的多普勒频移

根据多普勒效应得:

fd=2f0 c公式6 其中:

为目标和雷达的径向速度

f0为发射波的中心频率

由公式

4、

5、6可得:

f+ff=+-2

公式7

c|f--f+|v=×

2f02公式8 速度v的符号与相对运动方向有关系,当目标物相对雷达靠近时v为正值。当目标相对雷达离开时v为负值。

由公式3和公式7进一步得出:

cTf++f-R=×4B2

公式9

二、CW模式测速原理:

1、CW模式下传输波特征

普通连续波

2、CW模式下测速物理理论

当目标向雷达天线靠近时,反射信号频率将高于发射频率,反之,当目标远离天线时,反射信号频率将低于发射频率。如此可由频率改变数值计算出目标与雷达的相对速度

3、CW模式下测速公式

fd=2

公式10 则速度公式为:

fd=2

公式11 其中:

表示传输波的波长

表示目标物与雷达之间的相对速度

由公式11公式12得:=cf0

=c2f×f0d

公式12

公式13

地质雷达范文第3篇

学院

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实验一

时域离散信号与系统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熟悉连续信号经理想采样后的频谱变化关系,加深对时域采样定理的理解。

2、熟悉时域离散系统的时域特性,利用卷积方法观察分析系统的时域特性。

3、学会离散信号及系统响应的频域分析。

4、学会时域离散信号的MATLAB编程和绘图。

5、学会利用MATLAB进行时域离散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二、实验内容

1、序列的产生(用Matlab编程实现下列序列(数组),并用stem语句绘出杆图。 (要求标注横轴、纵轴和标题)

(1). 单位脉冲序列x(n)=δ(n)

(2). 矩形序列x(n)=RN(n) ,N=10 201321111053 陈闽焜10.90.80.70.60.50.40.30.20.10-30-20-100n102030RN(n)10.90.80.70.60.50.40.30.20.10-505101520201321111053 陈闽焜

图1.1 单位脉冲序列 图1.2 矩形序列

nδ(n)

(3) . x(n)=e(0.8+3j)n ; n取0-15。

第 1 页 共 6 页

181614121086420

图1.3 复指数序列的 模 图1.4 复指数序列的 相角

(4). x(n)=3cos(0. 25πn+0.3π)+2sin(0.125πn+0.2π) n取0-15。

201321111053 陈闽焜43210-1-2-3-4-502468n10121416-202468n10121416y(n)

05n1015

图1.4 复合正弦实数序列

(5). 把第(3)小题的复指数x(n)周期化,周期20点,延拓3个周期。

181614121086420x 104201321111053 陈闽焜|y(m)|

图1.5 第(3)的20点周期延拓杆图

(6). 假设x(n)= [1,-3,2,3,-2 ], 编程产生以下序列并绘出杆图:y(n) y(n)= x(n)-2x(n+1)+x(n-1)+x(n-3);

0102030 m 405060第 2 页 共 6 页

2x 105201321111053 陈闽焜10-1-2-3-402468101214161820

图1.6 y(n)序列杆图

(7)、编一个用户自定义matlab函数,名为stepshf(n0,n1,n2)实现单位阶跃序列u[n-n1]。其中位移点数n1在起点n0和终点n2之间任意可选。自选3个入口参数产生杆图。

201321111053 陈闽焜10.90.80.70.60.50.40.30.20.1002468101214161820

M文件子程序如上所列。 图1.7 自定义stepshf函数效果举例

2、采样信号及其频谱分析

(1)绘出时间信号x(t)=cos(50πt)sin(πt),时间范围t取0到2秒。

201321111053 陈闽焜10.80.60.40.2x(t)0-0.2-0.4-0.6-0.8-100.20.40.60.811.2t/second1.41.61.82

图2.1 连续信号x(t)的波形图及频谱图

(2)对于连续信号x(t)=500exp(-200nT)sin(50πnT)u(n),n=0,1,2,…,49;

分别求在T=0.5ms和T=1ms以及T=2ms三种情况下的x(t)的序列图和频谱X的幅频响应.观察是否有频谱混叠现象。

第 3 页 共 6 页

150100500-5005101520253035404550201321111053 陈闽焜2500200015001000500005101520253035404550

图2.2-a 以T=0.5ms采样的序列及幅频谱图

150100500-5005101520253035404550201321111053 陈闽焜15001000500005101520253035404550

图2.2-b 以T=1ms采样的序列及幅频谱图

150100500-5005101520253035404550201321111053 陈闽焜600400200005101520253035404550

图2.2-c 以T=2ms采样的序列及幅频谱图

3、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求以下差分方程所描述的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h(n), 长度 0—49共50点

第 4 页 共 6 页

y(n)+0.2 y(n-1)+0.6y(n-2) =2x(n)-3x(n-1)

8642x 10-3201321111053 陈闽焜 Amplitude0-2-4-6-8051015202530n (samples)354045

图3.1 离散系统单位脉冲响应h(n)

4、计算离散线性卷积

序列x=[1, -1, 2, 3]与第3题的h(n)的线性卷积,y=conv(x,h),绘结果y(n)图。

图4.1 离散系统输出响应y(n)

5、时域离散系统的频域分析

1+2z12z2z3因果的系统函数为: H(z) 10.8z11.2z24z34z4 分析该系统频率响应,绘出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图,注意:相频特性的表示。

第 5 页 共 6 页

201321111053 陈闽焜504321201321111053 陈闽焜403020010-10-2-10-3-4-2000.511.522.533.500.511.522.533.5

图5.1 系统幅频特性 图5.2系统相频特性

三、回答思考题内容

(1)、在分析理想采样序列时,当选择不同采样频率获取数据,其DFT的数字频率是否一样?它们的值所对应的模拟频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2)、对于由两个子系统级联或并联的系统,该如何用MATLAB分析其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地质雷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测试技术;测量雷达技术;性能测试;状态

引言:技术状态管理主要就是通过对应用技术的行政管理,对产品技术状态进行全面测试,有效展开控制与审核工作,保证产品的特性,从而将其功能有效展现。对于此环节工作的开展,需要以技术状态为基础,无论任何条件与环境,都应该确保技术状态处于良好运行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加合理的用软件进行描述。对于测量雷达技术应用来讲,其应用较为广泛,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可以将自身的作用展现,为了能够保证测量精准度,在设备开始工作前,必须要做好全面检查工作,从而将其优势更加有效展现。

一、测试技术和仪器的选择

(一)示波器测量

示波器通常指的是一种波纹曲线,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其观察不同信号源的强弱,并通过时间变化痕迹的测试,了解不同幅度的电量数据,如电压频率、相位差等,在测试应用的过程中,可以直观的获取数据信息,从而掌握函数关系与逻辑关系,有助于将其应用的作用展现。而对于数字储存示波器在测量过程中,可以准确的记录波形将其融入到测试当中,方便长期储存,为下一步工作处理提供保障[1]。

(二)频谱分析仪器测量

频谱仪器用于信号调制度,失真度,频率稳定度等信号参数的测量可以运用到检测放大器和滤波器等电路系统当中。通过原理分析实时的掌握频谱仪的运行情况,这样对于通过合理的进行规划处理,分析连续信号与周期信号以工作评估进行控制,实施频谱分析,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为测量工作提供保障。在雷达技术状态连续進行测试过程中,频谱仪器应用较为广泛,可以通过多项测试展开工作,最大化保障测量的效果。

(三)矢量网络分析仪器测量

网络分析主要指的是对比较复杂系统中电路和元件电气性进行测量,系统在发出信号的过程中,能够最大化的用最小失真和最高频率进行测量,并将信息传输到另一处,保障测量的准确性,从而使得测试更加准确,避免受一定因素影响,导致测试的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在雷达技术应用测试过程中,矢量网络分析仪器主要测量天馈系统的延时线与馈线系数,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测量数据有准确的把握,并通过合理的进行规范处理,提升信息化处理的效果。

二、技术状态测试管理系统开发技术管理

测试管理系统应用相对较为广泛,为能够有效将其优势展现,需要对技术状态进行全面测试,并通过管理系统的建立有效提升测试的效果,从而能够避免所产生的影响极限。

(一)现场测试系统组成与开发技术

雷达技术状态测试系统包含内测试和主要测试仪器构成这种自动测试系统,其结构相对比较复杂,所涉及的内容需要合理的进行规范,这样对于实时在线监视测量与离线测试,完成机内测试与机外测试。测量仪器包括各种信号源功率计与频率计等,需要合理的进行规范处理,这样才能够保证现场测试系统组成结构符合各项原理[2]。

现场测试人员在实践展开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测试手册的具体要求,在现场测试计算机上运行测试管理软件,这样可以通过对部分软件与系统的整合,实施自动化测试与查询完成基本的诊断与判定工作,这样可以为后续测试提供保障。而且自动测试软件可以设置仪器的测量条件参数及数据读取方式,同时也可以通过手动测试来分析测量结果,最大化保障测量的效果,满足各项需求,从而杜绝所产生的影响,使得测试报告更加准确。

现场测试系统的开发应用采用通用技术框架,需要对面向对象技术进行修正,这样以便于后续修改与测试的顺利进行,对于各类测试仪器需要符合VISA标准构建一个基础类型,将测试方法作为基础虚拟函数展开,这样可以通过具体型号分别实现合理化控制,如合理的运用频谱分析一切可以参考IVI构造一个频谱分类,随后再工作开展接待,可以按照匹配频谱分析参考具体型号实现,这样可以通过频谱分析仪器合理的进行修改,最大化保障虚拟软件结构的合理性,使用各种仪器接口,支撑后续一切的更换与技术修复[3]。

测试软件包括测试和测试数据查询,而且所生成的测试报告有助于保证多种类型工作的有序进行针对测试对话框的画面分别实现来讲,必须要通过测试画面中仪器的合理化调节,按照系统测试要求设置仪器参数,从而通过读取技术状态参数存入到数据库当中,在完成测试后查询过去的测试数据生成测试报告,以便于更加有效的展开技术管理,建立健全针对性处理措施,避免受多元化因素影响,而导致技术测试的效果难以保障。而且针对开发技术来讲所涉及的工作相对较多,必须要得到全面设置,才有助于最大化将技术的优势展现,避免所受影响过于严重而导致测试过程中遇到瓶颈。

(二)远程测试系统的组成与设计

大型装备要求运行保障的可靠性,同时需要具备维护技能,这样对于对维护决策提供保障,为了能够及时对装备进行科学保障与维护,则必须要加强对保障测试技术应用的重视,合理的发展远程保障测试技术,及时通过检测掌握装备的运行情况,从而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故障并合理的进行诊断与处理,判断故障的部位及产生原因,提高处理的效果。大型雷达远程和现场测试兼备测试系统的结构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在实际进行开发与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所包含的内容有充足的掌握,这样对于在现场测试计算机中运行现场测试软件与数据库Web服务系统。在现场测试软件系统中包含远程通信,服务接口等应用服务,为了能够最大化保障其安全稳定运行,则需要建立诊断专家,通过网络连接到现场测试计算机上,这样有助于合理的展开工作,实现对软件的浏览,并通过远程协同诊断测试与现场测试等,最大化保障测试的效果[4]。

在装备远程测试系统中现场测试计算机与诊断管理中心,可以通过各种网络进行连接,如MODEM、专线、GPRS等通过对服务器结构的掌握,合理的健全诊断管理系统,实现对现场计算机服务器发出请求,并得到准确想要实现更为高效的进行处理,遵循多样化工作保证安全中心的稳定运行。基地级诊断管理中心在运行过程中对各项工作有着一定的要求,必须要通过多种装备测试软件系统的集成处理才可以围绕专家诊断等多元化措施合理的运行,最大化保障协同测试与诊断的效果。

在现场测试软件中远程通信服务程序来自于远程网络测试指令,通过转化为现场测试指令发送给现场相应的仪器或接口,并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合理化分析将数据发送给远程端,从而能够实现网络测试。对于此环节工作的开展与落实能够实现网络远程测试,而且通过诊断专家有助于实现,从Web服务器上下载ActiveX组件,更加有效地诊断控制结果,保证其准确性,从而通过对多种仪器设备的合理化控制,制定一套通信协议,将现场指令设置为远程测试指令,如通过某频谱分析仪器操作在现场中给出设备名称,有助于保证数据处理的效果,避免所受影响过于严重而导致问题的产生[5]。

结束语:总而言之,雷达测量精准度的保障必须要充分发挥测量雷达中技术状态管理的作用,而且雷达技术状态管理中,测试软件设计与管理所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需要对应用测试需求进行分析,了解测试技术与数据仪器的运用现状,从而实施远程监控系统的运用,提升数据监测的安全稳定性,经过多轮技术状态测试,全面保障远程监控管理的效果,以预防与诊断保障设备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黄志立. 测量雷达技术状态通用测试技术研究[J]. 2021(2015-10):70-70.

[2] 李涛. 测量雷达技术状态通用测试技术研究[J]. 电子质量, 2011(12):3.

[3] 刘延军. 无线电测控装备质量控制方案及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

[4] 朱军, 陈新宁, 吴清源. 雷达技术状态测试系统方案探讨[J].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0, 37(6):3.

[5] 卢晨. 雷达T/R组件通用测试平台及校准方法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地质雷达范文第5篇

一、概念界定:什么是“目标检测”

“目标检测”是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它并非全新的教学理念,崔允?教授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启发。基于课程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理念。基于标准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对标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标准转化为年级目标,再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情境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检测”是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的教学设计思路。这种教学设计,第一步是明确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最终收获的是什么?突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把教学目标的制定放在首要位置。第二步是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法,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评价方式,即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检测来了解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第三步是确定教学活动,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明确检测方式后,审视教学内容和方法,整体规划教学活动。

“目标检测”的显著特征:教学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体现了以评价促进教学的理念,通过当堂检测调整、补救课堂教学,保持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通过当堂检测来促进教学,确保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能够有效避免“只有教学,没有评价;只有内容,没有目标;只重教师教,忽视学生学”的现象。

“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既是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以检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它有别于传统教学中将教学评价置后的考虑,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带着目标、带着问题思考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当然,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不是直白的、线性的设计过程,以上三个步骤也不存在顺序上的绝对先后,“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是相互衔接、循环往复的,都需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二、现状思考:为什么要提出“目标检测”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价值的过程。两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应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重教学内容,轻目标、轻评价的现象却不在少数。

(一)教学目标意识淡薄

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备课时更多的关注导入是否新颖、环节是否紧凑、练习设计是否能夺人眼球等等,教学目标仅是照抄照搬其他参考资料,缺乏教师自身的深刻解读。教学目标作为教案的一部分,形同虚设。在与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更重视本学期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考虑最多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教学目标是什么却不被重视。重内容、轻目标的“教科书”现象还比较普遍。

(二)课堂评价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后,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但仍存在教学目标与课堂评价脱节的现象。课堂评价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课堂评价的认识失之偏颇:

1.评价等同于考试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觉得教师的任务就是完成教科书内容的教学,评价是上级部门的工作,上级教育部门会统一组织考试,分数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这种片面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教师忽视课堂的当堂评价。

2.评价等同于练习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认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主要看学生的练习反馈,练习即评价。而练习又通常安排在课后,“作秀课”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当前,部分教师将评价与教学分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评价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如果教师忽视课堂内部评价,评价不能在课堂中有效进行,那么课后检测、单元检测以及其他层面的检测也将是浪费时间。因此,当堂检测应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关注点。

综上所述,提出“目标检测”,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当堂检测应成为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关注与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实践探索:“目标检测”的教学案例

“目标检测”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因而它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而是体现教师对教学行为背后教学理念的更新。下面以“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分析“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思考路径。

(一)确定具体可测的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进行评价和改进的,在教学前清晰明确地陈述所设计的教学的预设结果是非常重要的。”“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教学目标。为了实现“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之间的动态统一,可将课时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

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尽量不使用“初步理解”“初步体会”“进一步”等模糊的目标表述,同时也避免将课程总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模糊的目标表述,甚至套用课程标准来代替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以“两张皮”的形态存在于课堂之中的根本原因。

从“抽象宽泛”的内容标准到“具体狭窄”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从数学教学“应然”到“实然”状态的转化。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标、学生和学情,将教学总目标合理地细分到每课时的教学中,并理解每一个目标的意义,将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突出其具体性、可测性。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执行力,对后续的当堂检测设计、教学环节设计也更具有指导性。

(二)确定检测的内容和形式

评价质量和上课的质量一样,也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通过当堂检测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判断目标达成情况,还能以此作为调整教学的依据。因此,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后,紧随其后的应当就是对当堂检测的思考。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检测的内容、形式,以及部分检测内容的量化标准。检测并不是为了给学生分类,亦不是惩罚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向地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以检测来指导教学、促进教学。

“检测”紧紧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但检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是绝对固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量。其中,不变的是教学目标的“质”,变化的是检测方式的“形”。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中最易“检测”的往往是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但检测如果过度强调基本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当堂检测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当堂检测一定要关注那些更具价值但难以检测的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方位地考虑当堂检测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当堂检测的评价、指导、促进功能。

(三)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是教学目标,但具体的检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重组,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分配等,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当前的学习情况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来灵活设计。

“目标”、“检测”、“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既有融合,又有联系。检测并不是教学之后才开始的,它是与教学活动并存,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当堂检测和教学活动的安排都最终指向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能为学生达成目标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

上一篇:煤矿地质学下一篇:景观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