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4-02-06

艾滋病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探讨输血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拟输血的10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输血前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研究乙肝表面抗原(HBsAg)、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阳性率,并进行分析。结果:1026例患者中输血前HbsAg检测验性率最高,达9.94%,抗-HCV、抗-HIV、抗-TP分别为1.75%、0.19%、2.24%,不同指标阳性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278.14,P<0.05)。对不同指标阳性率的科室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病理产科的阳性率最高,达29.66%,不同科室的相关指标阳性率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字2=73.52,P<0.05)。结论:输血前各种疾病存在一定的感染率,其中乙肝感染率较高,且在不同科室的分布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ELISA法进行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检测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 输血前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乙肝表面抗原;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艾滋病病毒抗体; 梅毒螺旋体抗体

【Key words】 Detection before transfusio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epatitis C virus; HIV antibody; Antibody of Treponema pallidum

First-author’s address:Ji’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 of Jiangxi Province,Ji’an 34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1.036

输血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但多种疾病均有可能通过血液进行传播,包括梅毒和艾滋病以及乙型、丙型肝炎等,严重影响到人体健康[1]。并容易导致各种感染以及医疗纠纷,不利于医院正常诊疗活动的开展。为此,临床要注意提高用血安全,以避免各种疾病的传播,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为保证用血安全,需要在输血前做好相应的检测工作,对相关感染性指标进行检测,目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本研究中,笔者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拟输血的65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输血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价值,现将本次研究的相关具体情况进行如下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拟输血的患者共有1026例,其中男541例,女485例,年龄5~87岁,平均(39.25±10.15)岁。所有患者均抽取静脉血,置于4 ℃冰箱内保存待检,并均于1~3 d内完成检测。本次研究相关内容和方法均经本院伦理部门审核并批准,其检测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仪器及来源情况如下:(1)HbsAg试剂盒: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初查);(2)抗-HCV试剂盒: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初查)、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阳性复查);(3)抗-HIV试剂盒: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初查)、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阳性复筛);(4)抗-TP试剂盒: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初查)、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阳性复查);(5)酶标仪: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6)洗板机:北京拓普分析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1.2 方法 利用相应的试剂盒,对患者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所有检测项目均设置阳性和阴性对照进行室内质控,其中,利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抗-TP、HbsAg检测;利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进行抗-HIV初筛,阳性标本送至本市疾控中心予以再次检测确认;利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进行抗-HCV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内容进行操作,并以酶标仪的实际读数为最终的判定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输血前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1026例患者进行输血前相关指标检测,共检出145例(14.13%)阳性患者,其中抗-TP阳性23例(2.24%),HbsAg阳性102例(9.94%),抗-HIV阳性2例(0.19%),抗-HCV阳性18例(1.75%)。HbsAg检测验性率最高达9.94%,不同指标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278.14,P<0.05)。

2.2 相关指标阳性率科室分布情况 145例输血前相关指标检测阳性患者中,分别为病理产科43例(29.66%),生理产科32例(22.07%),妇外科26例(17.93%),儿科22例(15.17%),新生儿科22例(15.17%)。病理产科的阳性率最高,达29.66%,不同科室的相关指标阳性率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73.52,P<0.05)。

3 讨论

现如今,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输血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式[2]。输血治疗包括输全血、成分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输血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各种输血相关不良事件的出现。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用原先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它可分类为免疫性反应、非免疫性反应和输血传染病,从而导致各种用血安全隐患的出现,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和疾病治疗效果,并容易导致各种医疗纠纷等。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增强,对输血治疗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为此,临床需要积极的做好相应的输血前检测工作,以防止各种疾病的传染。

输血传播性疾病常见的有:乙型、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弓形体病等,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4]。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是几种最为常见的输血传播性疾病。艾滋病即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这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极大的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而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3种,即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输入或注射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均会感染艾滋病[5]。患者一旦输入处于窗口期的血液制品将导致用血者感染艾滋病病毒,与其他感染途径相比较经输血传播艾滋病的潜伏期将大大缩短,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6]。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而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渠道传播。它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所以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由于没有疫苗预防丙肝,所以日常预防尤为重要,丙肝传播方式与乙肝相似,主要通过输血、血制品、吸毒、母婴传播等方式,其他如医源性感染,其中包括不安全注射、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窥镜、外科手术、介入性操作等。梅毒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可通过直接性接触、输血、母婴等方式传播。

现如今,酶联免疫检测法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血液检测方法之一,它检测的是抗原或抗体。酶联免疫检测法是对血清学抗原、抗体实施检测,当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免疫反应应答后产生一种物质,该检测技术通过发现这种物质而判断人体是否被感染。这种方法的“窗口期”较长,如乙肝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测的“窗口期”分别为50、72、22 d。当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会启动免疫应答,产生一种物质来对抗病毒入侵,这种物质就是抗体[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即通过对这种抗体的检测,来对血液情况进行判断,了解是否感染相关的病毒[8]。临床对相关感染性指标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时,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是主要的检测指标[9]。其中,乙肝是一种临床十分常见的传染病,其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也相对较高[10]。本次研究结果即显示,1026例患者中输血前HbsAg检测验性率最高,达9.94%,抗-HCV、抗-HIV、抗-TP分别为1.75%、0.19%、2.24%。提示乙肝属于临床输血传播性疾病,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我国乙肝发病率较高等因素有关。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对不同指标阳性率的科室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病理产科的阳性率最高,达29.66%,不同科室的相关指标阳性率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较之其他科室,病理产科存在较大的输血需求,临床输血量较大。结果也表明,在不同的科室,存在不同的输血相关感染风险。因此,对相应的重点科室,要注意提高对输血前检测的重视程度,做好输血前的检测工作,以最大程度降低输血风险,减少各种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出现[11]。对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在输血前要注意对其进行相应的血清学传染指标检测,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输血前是否出现各种血液传染性疾病感染提供所需的判定依据,以明确医疗责任,避免各种医疗纠纷的出现[12]。

另外,通过输血前检测,也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在各种护理以及诊疗活动中的操作水平,注意做好消毒和隔离等,以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等[13]。医院也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将其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自身交叉配血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到的是,一些病原体在感染之后存在一定的“窗口期”。“窗口期”指的是病毒进入人体到从血液中发现抗体之间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输血检查难以发现病毒,“窗口期”是人类所有输血治疗依靠现有的检验手段无法规避的风险。当献血者感染病毒而尚未发病、处于潜伏期时,血液中已有病毒血症但无症状和抗体产生,在输血检查中便难以发现,但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艾滋病、乙肝、丙肝、梅毒等传染病都有“窗口期”。因此,即便经检测为阴性,也需要提高警惕[14]。对“窗口期”血液传播的疾病,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保障自身健康。对医务人员而言,要注意围绕检测结果提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宣教和说明等[15]。总之,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之前,要做好相应的指标检测工作,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避免出现感染和医疗纠纷等。

综上所述,输血前各种疾病存在一定的感染率,其中乙肝感染率较高,且在不同科室的分布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ELISA法进行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检测十分有必要。临床上应该科学合理地使用血液,同时血液的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在临床用血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并做好输血前的检测,以避免由于输血带感染疾病的风险。但受到入组样本数量以及观察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本次研究所得到的相关结果以及相应的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准确。因此,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进一步完善和分析。

参考文献

[1]王阳,邵冬华.患者术前及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4):50-51.

[2]张勇,刘芳.住院及输血前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5):66-67.

[3]徐守辉.输血前检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艾滋抗体、梅毒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9):178-179.

[4] Gonzalez-Porras J R,Graciani I F,Alvarez M,et al.Tubes for pretransfusion testing should be collected by blood bank staff and hand labelled until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technology for improved sample labelling.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study[J].Vox Sanguin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Immunohaematology,2008,95(1):52-56.

[5] Solymos E,Guddat S,Geyer H,et al.Response to letter to the editor regarding \"rapid determination of urinary di(2-ethylhexyl) phthalate metabolites based on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as a marker for blood transfusion in sports drug testing\"[J].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11,401(2):579-580.

[6]韩选伟,胡同平,张文兰,等.10681例输血前、术前、产前患者感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71-72.

[7]艾书娥.2680例输血前、手术前四项感染性标志物检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9):93-94.

[8] Gorlinger K,Dirkmann D,Hanke A A,et al.First-line therapy with coagulation factor concentrates combined with point-of-care coagulation testing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allogeneic blood transfusion in cardiovascular surgery: a retrospective, single-center cohort study[J].Anesthesiology,2011,115(6):1179-1191.

[9]张伟平.431例输血前患者HBsAg、HCV-Ab、HIV-Ab和TP-Ab的筛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3):177-178.

[10]李雪梅,杨春茂,杨春晴,等.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抗-TP ELISA检测阳性与确证试验的对比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6):541-543.

[11] Tani Y,Aso H,Matsukura H,et al.Significant background rates of HBV and HCV infections in patients and risks of blood transfusion from donors with low anti-HBc titres or high anti-HBc titres with high anti-HBs titres in Japan: A prospective, individual NAT study of transfusion-transmitted HBV, HCV and HIV infections[J].Vox Sanguin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Immunohaematology,2012,102(4):285-293.

[12]巫文勋,程利,梁可,等.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检测HBV、抗HCV、抗HIV和TP-Ab结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20):2626-2628,2631.

[13] AlShaer L,Abdulrahman M,John T J,et al.Trends in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residual risk of major transfusion-transmissible viral infections in United Arab Emirates blood donors: Impact of individual-donation nucleic acid testing, 2004 through 2009[J].Transfusion: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2012,52(11):2300-2309.

[14]程颖,李维,程燃,等.重庆市2008-2012年无偿献血者HBsAg,ALT及抗HIV、抗HCV、抗TP抗体检测结果的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0):1297-1298.

[15]闫文强,刘久波,范金波,等.手术前和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因子检测及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0,23(1):93-95.

(收稿日期:2015-04-15) (本文编辑:周亚杰)

艾滋病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 要】目的:众所周知,艾滋病的流行形势日趋严峻,近年来,艾滋病患者在医院治疗,使医生增加了感染艾滋病毒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找到适当的预防方法。方法:手术室护理人员对艾滋病预防和护理的结果。我们将引用不同的方法。手术室护理人员在研究艾滋病患者手术全过程中的特殊保障措施:手术室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防护的观点来看,对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是非常有效的。

【关键词】手术室;艾滋病毒;护理人员;防护;措施

1 前言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HIV)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全身性传染病。艾滋病传播迅速。在中国首次发现艾滋病,是在1985年,并在随后的时间出现不同程度的扩散。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出现症状的时间为3至20年,在这段时间内的病毒载体可以传染其他人,相对容易的传播途径是感染艾滋病毒的患者和臨床。

2 护理人员的主要感染HIV的途径

2.1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条件,容易感染艾滋病毒

患者需要治疗,外科护理人员接触各种病原体的机会大,通过机械操作治疗,外科护理人员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接触到不同的医疗器具,增加血液传染疾病的传播感染几率。

2.2手术室护理人员操作不当

手术室护理人员操作不熟练,容易发生针刺伤。我们知道,手术室护理人员容易受到手术器械的伤害,特别是静脉注射器的伤害。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调查中显示,在手术过程中针刺伤的可能性最高,一般手术的伤口需要处理,容易受到刀,剪刀,针和其他手术器械的伤害,是新手和不正规的医疗设备造成的,

2.3手術室护理人员的风险大。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特点,有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在没有保护或手套破损的情况下,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操作感染艾滋病毒的患者污染的器械等,增加了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

3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方法

3.1认识自我保护常识

护理人员必须学习艾滋病知识,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易受感染人群。在三个传播途径中,特别是血液传播,对伤口做混合感染的预防,从细节上来保护自己。

3.2避免血液传播

对危险的血液必须严格保护。特别是在急诊室,皮肤损伤和轻度出血,孕妇的各种外科手术,手术中要戴手套,术后彻底清洗。对可以通过血液污染的设备和物品,仔细清洗,深入采血、输血的过程中,要注意细节,确定这血是不会传染的。

3.3重视术前自我体检

参与手术的每个人,即使很小的手和皮肤破损,禁止参加手术。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手术室里沉着不恐慌。医生和病人都需要检查,保证无菌操作,消毒隔离病原及医疗器械,如污染的衣物,手术完成后,应立即用消毒剂清洗双手。

3.4使用常规措

在常规检中,对确诊的HIV阳性患者,及时进行消毒。这种手术时,应设置专门的手术室和专业的垃圾袋, HIV病人的注射器和针头,应放在坚固,防水,防漏容器中,使用的仪器,必须彻底消毒,高温高压吸气瓶浸泡,对手术室和室内物品、拖地要严格进行消毒。此外,护理人员要保护自己的皮肤,降低艾滋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3.5加强术前检查

即使在连接操作中,也必须自行体检,以前臂和手为主要检验对象,看是否有皮肤感染和损伤,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应禁止护理人员参与手术。对病人的血要统一处理。如果是液体和血液,采取物理隔离。同时,对血液表面喷洒消毒,喷洒不少于半小时。消毒时,认真清理,注射一次专业的污针系列,禁止使用手帽。

3.6 常用消毒方法

(1)预防艾滋病毒可以通过高压蒸煮实现。

(2)B型肝炎病毒的消毒剂也能杀死艾滋病毒,如酒精,甲醛,戊二醛和氯消毒剂,漂白剂。

(3)燃烧所有的污染物,最大限度的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感染,防止发生各种医疗废物的污染。

4 外科护理艾滋病毒的保护

4.1避免艾滋病毒源

艾滋病病毒很容易被杀灭,比如高温高压蒸煮,还有用于乙型肝炎的多种化学消毒剂等。所以我们对待艾滋病毒,不要恐慌。手术过程中的艾滋病毒护理,必须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对潜在的病原体,减少直接接触。

4.2废弃物的保护

手术后的废弃物,必须装在专用的黄色塑料袋,必须写“关注”后处理,进行焚烧无害处理。

4.3完善医疗系统

医院应该完善可靠的测试系统,工作人员判断是否是感染源,同时预防,尽快送往医院治疗,还需引进最先进的设备,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评价要及时,防止感染源的扩散。手术室护理人员与病人接触最多的,手术中穿过的衣服,也要快速更换。

5 结束语

总之,手术室护理人员是预防保护工作中最需要重视的部分,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患者的严重的临床感染逐渐增加,手术室护理人员感染的机会也将扩大。外科手术护理人员损伤后不及时处理,容易引起感染,要加强知识培训,避免感染。只要手术护理和医院人员的保护化合物可以与传染源扩散,同时保护护理人员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曹志玲. 关于手术室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防护措施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4,33:260.

[2] 刘秀梅. 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J]. 中外医学研究,2011,11:84-85.

[3] 马新兰. 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A]. 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年河南省患者手术安全规范化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3.

[4] 汤秀梅.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的调查分析及预防措施[J]. 现代养生,2014,10:176.

[5] 吴婷. 护理管理人员艾滋病知识、社会责任对艾滋病预防的影响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2,09:

[6] 段莹. 手术室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防护措施[J]. 护理管理杂志, 2003, 3(3):23-25.

艾滋病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目前性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三方面探讨了其整合之路,为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性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设计 心理咨询

1 引言

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张亚忠提出了“两性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并提交了《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两性教育课程的建议》,提出在中小学专门开设两性教育课。这一提议被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性”作为一个传统教育的禁区,一直被选择性的忽略。但是性作为一种生理,心理,社会现象,包含丰富的科学内涵,在个体的成熟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着眼于性科学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个体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质,贯穿于性的成熟过程,不仅包括生殖知识,还包括两性识别和认识自身的内容,并从学校教育出发,结合家庭和社会影响的整合的体系。本文从整合的角度,探讨性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的运用和实施。

2 整合各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2.1 性心理健康教育起始

从何时开始性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国内大多数专家的观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安排在孩子性生理和心理发育之前,最适合开始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在10岁以后。据调查,我国大中小城市少女初潮时间大多是小学五年级,而少男初次遗精时间是初一下学期。而这些数据显示,个体的性成熟有逐渐提前的趋势。①早在1963年周恩来总理就指示:“一定要把性卫生知识告诉青年人,要在女孩来月经之前,男孩发生首次遗精之前把有关性卫生知识告诉他们,让他们能用科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促进正常发育”。而由于这方面教育的空缺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案例数不胜数。据中国人口网统计,我国每年人工流产少女已达150万人次,20岁以下占71.3%,最小年龄为14岁。引流产比例逐年升高,引流产次数最多的高达8次。性泛滥导致性疾病更为普遍和严重,仅以艾滋病为例,50%艾病毒感染者是青少年,每天有6000名青少年被感染。鉴于此,性心理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刻不容缓,这既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也是青少年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的保证。

2.2 各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差异

首先,在性心理健康教育设计上,针对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发展有针对性的制定课程标准,编制教材,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可以普及一些即将到来的“暴风骤雨”青春期的知识,让孩子们预知自己即将面临的身心的巨大变化,从而缓冲其不适应性。初高中阶段,大部分孩子处于青春期的漩涡之中,真正面临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变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遗精,初潮,异性交往,同性依恋,等等。大学,个体进入青春期发育末期逐步发展成为成熟的个体,他们面临的更多是恋爱,性行为認知的问题。人的发展连续的过程,前后衔接,相辅相成,从个体性启蒙到成熟,延续一生。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要站在个体发展观的角度,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分别提出不同的认知和行为要求,将性心理健康教育从启蒙开始延展到成年,形成科学的体系。

2.3 不同性别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差异

此外,不同性别的性教育也存在性别差异。自古以来“男女有别”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这种思想也渗透到了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男女分离得模式。考虑到男女个体在性成熟,无论在时间、周期、特征等差异,适时的分离有利于教育效果。但是,性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不同性别间互相了解,自身性别身份,性别价值认同、学习的机会,因此,在分离的同时,如何让分离与结合相统一,这就要在教育的内容、时间、程度上把握,从而促进彼此的相互了解,共同发展。

3 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整合

性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讲解和传递,更是与之相对应的一切心理咨询和活动的总体结合。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全体学生,而学生间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如性格、能力、认知、体质、成长环境等等。性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求。“性”心理问题的难以启齿而代有隐蔽性。这些问题如若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很可能发展成各种性心理疾病和障碍。这个时候心理咨询的辅助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需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有专门的心理教师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是由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从业人员必须要有相关的知识背景、职业资格认证,以及丰富的咨询实践才能上岗。因此对心理咨询人员的要求上比心理健康老师更高。而目前大多数中小学并具备这样的人员,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是流于形式。甚至有学校任用一般的思想政治老师做心理咨询人员,效果只能是得不偿失。鉴于此,要规范心理咨询室管理,做到人员、机构、管理、服务到位。加强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性培训和技术性指导,培养自己的知识过硬、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人员的队伍。(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17页)

除此而外,心理咨询室还应当负责学校整体性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评。性心理健康水平测试不是简单的能力测试,不能简单用常规的应试教育的分数的高低判断性心理健康的水平,而需要要专业的标准化量表进行鉴别诊断。②通过专业的统计软件分析样本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修编已有量表,发展适应本地区、学校,不同年龄层次的量表也是学校心理学咨询机构工作之一,从而从实证的角度把握不同个体的性心理发展特征,及时发现问题样本为性心理健康教育积累更多的实证资料,建立学生性心理发展档案,从而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服务。

因此,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在性教育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 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社会的整合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性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家庭小社会。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主导,家庭和社会教育是辅助和支持。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局限于学生,也应该包括学生家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价值观、世界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发展,他们对性知识的掌握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和知识讲座的形式补充他们的性知识。此外,学校和家长要多沟通及时全方位了解孩子的性心理健康状况。

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对于目前应试教育的机制下,开始性心理健康课程无疑会占去额外的时间,因此有教师、家长质疑一周40课时已经被安排得满满的,无法在安插额外的课程。社会主流媒体应该发挥其主导优势,积极宣传性心理健康教育,加深社会各阶层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并利用电视台、广播、网路、报纸等各种途径对青少年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针科学的的青少年性心理健康教育栏目。有数据显示,影响中学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报刊杂志为42.5%,影视广播为47.7%,电脑网络为36.4%,学校老师为8.5%,父母为2.4%。对社会上充斥着歪曲的性知识,性观点,性态度,尤其是网络上的的不良信息,学校和家长要给与正确的引导,有关部门也需要及时清理整顿,加大罚款力度。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总之,我国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才刚刚起步,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要多借鉴先进的经验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不仅需要理论上探讨还要在实践上检验,拓宽理论,踏实基础。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科学的性知识、性观念和性态度,能够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实现自己的性别价值。做好青少年性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是社会经济和谐稳定蓬勃发展的需要。

注释

①樊富珉,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②戴海崎,张锋,陈学枫.心理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马福全.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149.

[2]吴先超,杨怀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4):37.

[3]政协委员建议中小学应尽快开设两性教育课http://news.163.com/10/0305/09/610HPT36000146BC.html

[4]李鹰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发展历程概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212.

[5]徐菲菲.如何上好青春期性教育课[J].生物学教学,2006(11).

艾滋病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简述你对“艾滋病”的认识

要认识艾滋病,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

艾滋病的全称是“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简称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简称HIV)引起。是以人体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为特征的,病死率很高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中起协调作用的CD4细胞数量大幅度下降。临床表现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逐渐下降,直到完全失去,最后病人死于一种或数种机会性疾病。由于艾滋病与人们自身的行为关系密切,所以它也是一种“行为病”。

艾滋病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艾滋病毒及艾滋病的基本概念。

2、学习本课后,能了解艾滋病是怎样产生的。

3、宣传并预防艾滋病。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病人的区别 。

设计思路:我由一个爱滋病家庭的惨痛故事展开,并把故事当成一条线,串连起各个知识点,分别介绍出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病毒。

教学方法:讨论式、讲解式、探究式、启发式。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艾滋病的知识(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流行的严峻形势。)

2、教师收集相关的艾滋病的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人感染了“20世纪瘟疫”的艾滋病。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这一堂课是艾滋病的知识的课。关于艾滋病病人的故事很多很多。有一个很悲惨的故事。今天老师请颜曌同学把这个故事再讲给你们听听。 (播放音乐,学生在忧伤的音乐声中讲述故事)。

故事的男主角是个王姓男青年。10年前,为摆脱贫穷,他只身到外闯荡,并加入了卖血的行当。在一次卖血中,王某染上了艾滋病病毒。可怕的是王某本人并不知道。在外靠卖血挣了一些钱后,王某回到他的家乡,在家乡娶了妻子,生了儿子。这时他还全然不知自己已经患上了艾滋病。2000年,一次偶然患上的“感冒”使王某检查出患有艾滋病!尤为可怕的是,因为王某对自己身患艾滋病毫不知情,因此王某早已把艾滋病毒传染给了妻子,他的妻子又通过母婴传染将艾滋病毒传给了儿子。当这一切全然揭晓和明了的时候,王某已经不治,很快撒手人寰。接下来的结果不难想见,王某的妻子于2001年遭受同样厄运。不久,幼子也离开了人世。两年时间,一家三口死于艾滋病,这不能不说是个惨痛的悲剧。可怜天下父母心。与王某同吃同住的老母亲,在两年的时间里,接二连三地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故事中的男主角得的是什么病吗?(学生回答)

二、设置疑点,进行新课。

(一)、艾滋病病毒?

教师问:我们知道,故事中的王某得的是爱滋病,什么是艾滋病病毒?它们的英文缩写是什么?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2分钟左右),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艾滋病的现有的知识和态度,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解答、补充、明确、澄清疑问,进行有关艾滋病知识的科学讲解: (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并板书答案。

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

(教师出示几张艾滋病病毒的图片。)

(二)根据教师出示的图片。引入问题:艾滋病病毒在人体特性和进入人体后。它有哪些特点?它进入人体后给人体带来了哪些坏处? 学生讨论:

老师总结学生所得出的答案并板书:

1、艾滋病病毒的特性主要有两个:

(1)、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或者通常用的化学清洁剂或消毒剂(如碘酒、酒精或医院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消毒药品)都可以杀死这种病毒,甚至用自来水冲刷,水中的余氯就会使它失去活性。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昆虫(如:蚊子、跳蚤等)体内存活。

(2)、具有迅速变异能力。艾滋病病毒的"外貌"经常发生改变,有许多的亚型。例如,最早引起艾滋病流行的I型病毒(现在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现有11个亚型,而且这些亚型还在不断变化着。 艾滋病病毒在人体的特点: (1)病毒小 (2)破坏人体白细胞 (3)变异快

(4)侵犯人体免疫系统

(三)同学们,我们了解了艾滋病病毒的知识。同学们想一下。什么是艾滋病?它的英文缩写又是什么?

学生讨论(1钟)

教师总结并板书答案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

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

(四)老师提问,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这一名话中,你能得出艾滋病的什么信息?请同学们思考或讨论。给他家讲一讲。 明确:

1、“免疫缺陷”,免疫力

教师: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以人体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为特征的传染率极高的传染病。人类天生具有免疫功能,当细菌、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在免疫功能正常运作下,就算生病了也能治愈。然而,艾滋病病毒所攻击的正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能力,不能与那些对生命有威胁的病菌战斗,从而使人体发生多种极为少见的、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感染者死亡!值得一提的是,艾滋病病毒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后,人体由于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死亡!

2、综合征

老师讲述一般出现的综征症状,如:(1)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又称症状性HIV感染,是指HIV感染者出现多种慢性症状和体征,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一般初期的开始症状象伤风、流感、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体重减轻、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粘肤出现白色念球菌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肿、血疱、滞血斑、皮肤容易损伤,伤后出血不止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不断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短、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呼吸困难等。由于症状复杂多变,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一般常见

一、二种以上的症状。按受损器官来说,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如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如侵犯血管而引起血管性血栓性心内膜炎,血小板减少性脑出血等。 老师出示几张患艾滋病病人的图片,并进行讲解。

(五)学习与运用。

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有什么区别? HIV (艾滋病病毒)代表人类免役缺陷病毒。一个人感染了 HIV 以后,此病毒就开始攻击人体免役系统,人体免役系统的一个功能是击退疾病。经过几年, HIV 削弱了免役系统,这个时候,人体就会感染上机会性感染病,如,肺炎,脑膜炎,肺结核。一旦有机会性感染发生,这个人就被认为是患了艾滋病。艾滋病( AIDS )代表获得性免役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本身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无法抵抗其它疾病的状态或综合征状。人不会死于艾滋病,而是会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

(六)讲一讲,说一说。你了解艾滋流行的严峻形势吗?

1、由学生合作探究课本知道,教师提问:你能从课本中讲述的艾滋病流行的严峻形势作出几点概括吗?

教学上让学生共同探讨(2——3分钟),老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其特点。

2、由学生通过种渠道收集最近国内外有关艾滋病流行的严峻形势。让同学们把得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读一读。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

(七).课堂小结

艾滋病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提倡无偿献血,杜绝贩血卖血,加强血液管理和检测是保证用血安全的重要措施。

严格筛选献血员,劝阻有危险行为的人献血,是血液安全的重要保证。

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防止艾滋病经采供血途径传播。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必要时使用检测合格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以及血浆代用品或自身血液。

使用一次性或自毁型注射器是防止艾滋病经血液传播的重要环节。如没有条件,注射器具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

酒店、旅馆、澡堂、理发店、美容院、洗脚房等服务行业所用的刀、针和其它刺破或擦伤皮肤的器具必须经过严格消毒。

2. 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时采取抗病毒药物干预、减少产时损伤性操作、避免母乳喂养等预防措施,可大大降低胎、婴儿感染的可能性。

在艾滋病高发地区,大力推行孕产妇的孕产期保健、艾滋病咨询检测和住院分娩,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关键措施。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怀孕妇女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孕期和产时服用抗病毒药物、住院分娩减少损伤性危险操作、以及产后避免母乳喂养等预防传播的措施,可大大减少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的机会。

孕妇在怀孕早期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应向医生咨询,充分了解艾滋病对胎、婴儿和自身的潜在危害,自愿选择是否继续怀孕。

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产妇如果选择终止妊娠,应到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寻求咨询和终止妊娠的服务。

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产妇如果选择继续妊娠,应到当地承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任务的医院或妇幼保健机构,寻求免费预防母婴传播的抗病毒药物和婴儿检测服务。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应进行婴儿喂养咨询,对所生婴儿实行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并在婴儿第12和第18个月进行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3.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是及早发现感染者和病人的重要防治措施。

有过高危性行为、共用注射器吸毒、卖血、怀疑接受过不安全输血或注射的人以及艾滋病高发地区的孕产妇,要主动到当地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室)进行咨询检测。

国家实施免费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和检测的人员,可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得到免费咨询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法医疗机构,都可设立艾滋病咨询室和筛查实验室。

咨询和检测是保密的。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个人可自愿选择是否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阳性者,可通过咨询获得有关艾滋病病毒抗体确认试验、治疗、预防母婴传播、预防感染他人和得到关怀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或转介信息服务。

接受艾滋病咨询和检测,可消除或缓解因怀疑感染艾滋病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还可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及时采取适宜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

4. 关心、帮助、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鼓励他们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是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

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可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区(科)的综合医院,接受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

各级政府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纳入政府救助范围,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生活救济,并积极扶持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开展生产活动。

地方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艾滋病遗孤的心理康复和提供免费义务教育。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歧视不仅不利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还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是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重要力量,应鼓励他们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家庭和社区要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帮助他们采取正确的生活态度、改变高危行为,并为他们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创造条件。

5. 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处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临界点。如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兴旺带来严重影响。

我国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艾滋病防治决不只是卫生部门的责任,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艾滋病预防控制机制,形成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上一篇:创新创业课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精准扶贫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