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系统范文

2024-02-24

历史唯物主义系统范文第1篇

漳州后石电厂规划10×600MW机组, 目前已投产7部机组, 其中#5~#7机组采用台塑企业电子组与日本富士电机技术合作开发的MICREX-AX DCS分散控制系统。MICREX-AX DCS系统基本构架如图一, 包括操作员站 (AOS) 、工程师站 (AES) 、过程控制站 (ACS) 、资料库站 (ADS) 。

操作员站 (AOS) 是综合性的过程控制及信息管理系统, 它将各过程控制站送来的信息在CRT上以模拟图、表格、趋势图等形式显示或打印出来。监视机组的生产过程、各参数和主辅机设备运转情况, 并对现场设备进行远方操作或程序自动控制, 以控制单元机组的运行。

工程师站 (AES) 主要对控制系统进行控制策略设计、编写控制逻辑、组态系统模件、监视过程工作情况、显示趋势信息、生成系统文件资料等。

过程控制站 (ACS) 是DCS系统的关键部件, 它一方面采集现场的各种输入/输出信息并处理后, 用于操作员站的显示、报警、打印, 另一方面依指令输出控制信号, 控制现场主、辅设备和各种执行机构, 以实现对过程控制的直接数字控制以及逻辑顺序控制。

资料库站 (ADS) 主要负责数据的收集和储存。

二、历史趋势服务器简介

MICREX-AX DCS系统设计历史趋势服务器 (Historical trend server) 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长期储存历史趋势资料的需求。

资料库站 (ADS) 依据工程师站 (AES) 规划的Trend Group、Trend TagNo、刻度范围及周期时间等, 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及时收集和储存, 但仅能储存30天的历史趋势数据, 而历史趋势服务器 (Historical trend server) 依据资料库站 (ADS) 已定义好的Trend Group定时取出ADS中的历史趋势数据资料, 保存至资料库的特定资料表中, 实现长达180天长时间保存历史趋势数据的功能。

历史趋势服务器 (Historical trend server) 使用Windows2000 Server操作系统, 搭配MS SQL Server 2000资料库软件, 安装Trend Server核心程序与Trend Display程序, 架设于DCS的信息局域网 (Information Lan) 上。

三、历史趋势服务器的主要功能

(一) TagBuild功能:

DCS软件设计人员通过工程师站 (AES) 规划相关Trend资料后下载至资料库站 (ADS) , DCS系统则依据进行资料收集任务。历史趋势服务器 (H i s t o r i c a l t r e n d server) 执行TagBuild功能后, 于2~5分钟内取回Trend Group、Trend TagNo、周期时间、刻度范围等资料, 系统即可进行Trend资料收集。

(二) 资料收集定义功能:

提供以Trend Group为基本单位, 决定当批次收集周期到达时, 是否将该Trend资料由ADS中取回;此功能亦显示与ADS中相同的Trend定义资料, 如Group No、Group名称、TagNo、TagName、周期时间、刻度范围等资料。

(三) 资料收集最新日期功能:

显示每一Trend Group最近收集日期、资料收集定义状态、最近恢复日期、是否需恢复原状态。

(四) 系统运行记录功能:

显示Trend Server核心运行状态, 确认系统是否异常。

(五) 资料收集功能:

依TagBuild完成之结果, 进行批次定时的资料收集作业。

(六) 资料复原功能:

当系统停机或网络中断等原因造成资料缺失, 系统在ADS资料消失前自动启动资料恢复功能, 将资料回补进资料库。

(七) Trend资料提供功能:

提供Trend Display连线及服务其所要求的Trend TagNo及Trend资料。

(八) 过期Trend资料删除功能:

系统对Trend资料保存180天, 过期资料自动删除, 不需人工维护。

(九) 资料备份功能:

资料库保存180天资料, 在系统删除资料前, 可以“日”为单位, 将Trend资料由资料库备份至光碟中 (采用MS Access格式) , 作为日后运用与长久保存。

四、客户端应用程序介绍

图二为Historical Trend Server与其客户端应用关联图, 客户端应用程式Trend Display与客户端API提供对Trend资料作进一步应用。

Trend Display程序为一独立程序, 可安装于Trend Server上或安装于客户端应用电脑上, 通过TCP/IP来与Server之Trend资料供应机制联系或与由资料备份机制产生之MS Access格式资料作联系, 进一步取得TagNo及对应的Trend资料逐行Trend显示、分析与画面列印, 具备以下七个功能: (一) TagNo选取。 (二) 任意TagNo编组成Group后, 储存成定义档, 定义档再开启。 (三) 时间轴及垂直轴调变, 类似示波器之水平轴与垂直轴调变功能, 观看更细部的图形。 (四) Trend颜色变更。 (五) Graph Cursors显示, 提供两条垂直Bar, 显示与Trend交界之数值与时间, 进一步了解单一点之日时与数值。 (六) 萤幕彩色列印。 (七) 资料更新。

客户端API作为Trend Server资料库与应用程序间的桥梁, 通过此一标准化与简易化之存取界面, 客户端不需详细了解资料库中资料表之复杂结构与处理程序, 即可获得Trend Server电脑中的Trend资料, 作进一步运用与处理, 诸如资料分析与生产报表等应用。

客户端API定位于Win32平台上, 可以在MS Excel中汇入该API, 再进一步进行资料处理, 也可使用VB/VC或可引入Win32API的程序语言, 来作相关的开发使用。

客户端引入API后, 可依照不同需求来制作以Excel为报表格式之文件, 使用该API从Trend Server资料库取回资料后, 运用Excel内建工具, 如图表软件, 即可更进一步制作图表。

五、结束语

历史趋势服务器配合DCS系统构建适用的Trend资料收集系统, 以达到长时间储存Trend资料之需求, 并提供资料备份要求服务。通过客户端应用程序Trend Display提供显示、分析或列印Trend图形;经由客户端API来读取Trend Server资料库资料, 以TagNo与时间为基础, 即能作资料分析与报表运用。

摘要:本文简介漳州后石电厂MICREX-AX DCS系统构架, 重点介绍DCS构架中历史趋势服务器的功能及相关应用程序。

历史唯物主义系统范文第2篇

中国科协成立于1958年9月,它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前者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专门学会以团体会员的身份加入的学会联合会,负责科学技术的提高;后者是科技工作者以个人会员的身份加入的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协会,负责科学技术的普及。随着全国科普的成立,其主要任务是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批的科普基层组织,科普工作的开展非常顺利。综上所述,今天的中国科协是由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两部分组成的,基层组织的建设仍然是中国科协的重要任务[1]。

1977年12月-17日,中国科协在天津组织召开了由中国金属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地理学会5个全国学会的42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的专题学术会议。这是“文革”后首次举办的多学科学术会议,中国科协主席周培源致开幕词指出,举办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因“十年**”被摧残的中国科学事业,继续贯彻“双百”方针,检阅学术成果,活跃学术气氛,推动各级学会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在这次会议的带动下,一批全国学会相继迅速地恢复了学术活动。1987年9月,在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的倡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设立。1994年11月,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研究决定,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更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奖”[1]。

二、高校科协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高等院校是我国科技和创新最发达的地方,是科技工作者的摇篮。因此,高校科协在高校科学研究与普及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还是培养科技工作者的基地。建立高校科协组织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明确高校科协的职能和任务,这也是开展高校科协工作的前提,是所有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高校就没有建立科协组织的内在动力,建立高校科协组织就缺少根据,即便建立起来了也无法着手工作、发挥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进行改革和大力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和突破。所以对高校科协的历史发展做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从职能方面来讲,高校科协的职能主要有有六个方面,这主要是从各地高校

的实践总结和近年来的调研中总结出来的,分别是:一是开展跨院系、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二是对社会大众进行科普工作,尤其是青少年;三是积极服务挂靠高校的学会和其他科技组织,指导或协助指导大学生科协、研究生科协、老教师科协工作,办好相关学术期刊;四是积极举荐人才,评选表彰优秀科技人才;五是组织大学生、研究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六是培育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高校科协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但组织建设是基础,而高校科协的组织设置问题,又是高校科协组织建设的核心问题。高校科协还有这样一些特点:组织的松散性:高校科协与成员之间不存在行政上下级关系,成员自愿加入,当然也有退出的自由。成员不受任何强制约束,自愿参加所有组织的活动。联系的广泛性:各高校科协之间以及高校科协与广大学会之间具有广泛的联系,相互之间可以合作、联合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和科技活动。决策的广泛性:科协的工作方式是会员或理事在和谐、融洽和灵活的氛围下民主协商。活动的内容主要依据章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结合广大会员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计划、组织实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钱学森先生就倡导大专院校建立科协组织。近30年来,中国科协为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科技群团优势,积极推动高校科协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工作。许多高校科协组织在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和科普活动、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显示了科技群众团体在高校中的活力。

有调查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有51所高校成立了科协组织,虽然数量较少,只占总数的18.6%,但是这些学校是高校科协组织建设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他们率先在我国教育界成立了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科协组织,并且在学术交流、科技普及、保障科技工作者权益等方面做出许多工作。其次是20世纪90年代成立高校科协组织67所学校,占总数的24.5%。他们是高校科协组织建设的积极响应者,使高校科协组织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工作内容范围也逐步扩大。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时期成立的高校科协组织的数量要比调查显示得多,因为在我国高校体制改革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高校进行了合并和重组,随着高校数量的减少,必然导致高校科协组织的数量减少。调查还发现,占总数50%的高校科协组织是在近7年之间建立起来。说明进入21世纪后高校科协组织建设出现了新的高潮,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总目标激励下,有建设科技工作者群众组织的内

在要求。

以综合类和理工类大学为主的本科层次的地方高校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科协组织。高校领导对科协组织建设的认可度与支持度达60%,学校最高领导层担当高校科协主席达76%,教师与学生对高校科协组织评价的认可度分别高达79%和69%;高校科协组织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学校的拨款;加入高校科协组织的师生人数比较少,但是高校科协代表大会进展较为顺利;虽然各个高校科协之间经常举办学科交流活动,但他们忽略了学生群体,因为他们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师;总的来看,高校科协的潜在科协资源还有待进一步挖掘,要多举办一些对大众的科普活动。目前高校科协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高校科协组织建设缺乏动力,发展缓慢;缺乏主体,凝聚力弱;基础薄弱,工作人员少;缺乏资源,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制度建设,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做到:高校科协应该为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之间搭建开展科技普及与传播的工作平台;改变自上而下被动开展科技普及与传播工作的工作模式,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各高校科协组织之间要加强经验交流[2]。

三、高校科协的未来发展方向

就现在来看,扁平化、柔性化、多极化、虚拟化和网络化是未来各类组织的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同样适用于未来的高校科协组织。高校科协应该积极开展群体科技创新和普及活动,所以高校科协的未来发展是与目前的通讯手段离不开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高校科协的价值。要注意高校科协的工作定位,它是教学科研工作的补充部分,所以在开展高校科研工作时不能影响教学科研工作,要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高校科研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其次,高校科研工作者应该借助发达的信息化平台,这样可以使得科普工作更为顺利便捷。最后,要大力发展各个高校科协组织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各个高校科协组织之间应该多交流,共同探索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高校科协联合会作为高校科协的上级组织,通过引导高校科协之间加强联系和交流,整合各高校信息平台,建立跨地域合作与交流,甚至建立全国高校科协信息联盟[3]。

现如今,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和人才的水平已经成为评判各个国家实力的标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高校科协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创新和科技发展,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又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要顺利完成我国“十五”规划,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众多挑战,继续推进现代化的建设,这些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发展科技

进步和创新,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高校科协组织是实现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要代表,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主力军。总之,高校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更是学术交流的主要场所,是实现科普工作的有力工具。高校科研正在成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必然要积极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

参考文献

历史唯物主义系统范文第3篇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1)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历史唯物主义系统范文第4篇

一、选择题:(共10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一百多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物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2、《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像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B.宣传排满革命C.倡导个人崇拜D.反对帝国主义

3、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度阶段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4、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5、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下列事件属于革命进程第二步的是()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C.解放战争D.三大改造

6、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去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D.十一届三中全会

7、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写到:“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对材料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准确理解是()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封建地主富人专制相结合,避免出现贫富不均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封建地主富人专制相结合,追求政治民主C.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满洲贵族专制统治相结合,避免出现贫富不均D.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满洲贵族专制统治相结合,追求政治民主

8、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D.冲破了思想藩篱

9、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①《论十大关系》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新民主主义论》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10、有人在评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是说:“革命之举,必假借于暴民乱人之力,天下岂有与暴民乱人共事而能完成者乎?终亦必亡,不过举身家国同毙耳。”这段话的意思是()A.清朝统治最终必然灭亡B.必须发动群众参加革命

C.革命只会导致国家灭亡D.必须用暴力推翻清政府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材料一似乎欧美各国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是看各国现象„„富人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为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2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先后提出过哪些具体举措(6分)?

材料二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补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关于工资,最近决定增加一些,主要是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述毛泽东改善民生的基本主张(3分)。

材料三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答美国记着迈克华莱士问》(1986年9月)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改善民生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4分)。

材料四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 (4)根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防止两极分化的主要策略(2分)。

历史唯物主义系统范文第5篇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习计划

1一、复习目标

1、巩固第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提高考试大纲要求的阅读、提炼、概括、分析、比较、迁移、阐述、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二、复习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2、合理划分好专题。专题的划分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完整性,又要兼顾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3、备课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专题复习应集全组之力,集体备课,各位老师应对照自己的任务安排,认真备课,在上课前三天拿出教案和试题。同时备课组内部多听课,多交流。

4、实施分层教学。A、B层次班级要求复习完全部专题,并且在A层次创新各种形式,加大培尖力度。C层次主要是让学生多看教材,扎扎实实搞完第一轮复习,选取几个重点专题讲述。

5、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专题的知识梳理,不能由老师包办,要求学生紧扣教材,在老师的布置下,课前或课堂上完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巩固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6、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生情况分析、综合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7、加强文综考试方法的指导。

8、练习、考试合理安排。要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

9、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缓解学生压力,营造轻松、愉快 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三、时间安排

3月26日——5月15日学科内专题复习

5月15日——5月20日热点专题复习

5月20日——6月初查缺补漏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习计划

2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1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2011年开始变化,2011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12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13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14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15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注史学动态的特点。而运用新史观整合历史素材进行命题,已成为近年高考的一大趋势。所以在复习中引导学生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

考生在复习中以“文明史”为总纲,要求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以“现代化”为主线,要求学生用现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以“全球化”为导向,要求学生用全球史观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来立体地考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所以复习时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渗透,联系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新发展,通过提供新的历史情境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

规范训练,精心讲评,提高考生的实战能力

在二轮复习时期,全国各地的模拟卷满天飞,这个时候老师必须静下心来精心挑选一些试题进行科学性和规范性的训练。一是各种训练要适度,要“精”,应提高训练题的质量,控制训练题的数量,不要搞题海战术,巩固性训练、拓展性训练、模拟性训练都要少而精;二是训练方式要灵活,各种训练要求有所区别,巩固性训练可当堂处理,可采取口头提问、笔答、板演等形式;拓展性训练包括专题训练可量力而行,由学生自主决定;模拟训练要到位,要定时定量,从内容到形式都应体现高考的特点与要求,特别要重视指导学生规范使用答题纸的问题。

各种训练都应重在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书写规范等内容,这些尽管看上去是很细小的方面,但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二轮复习中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归纳讲解各种题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要在影响学生解题的内容词、条件限制词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上归类、比较。

非选择题题目中所含有的概念大致有两类:一是历史学科中常用的社会科学概念;一是历史学科试题中常用的限定解答内容和方式的概念。对这些概念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了审题的质量和答题的效果。

历史唯物主义系统范文第6篇

关键词:恐怖活动 恐怖主义的特征 产生原因 危害 反恐策略

2013年9月,尼日利亚反政府武装“博科圣地”29日凌晨偷袭尼东北部一所大学的宿舍,杀害至少42名正在睡觉的学生,打伤另外18人。尼日利亚军方发言人埃利说,袭击目标是古日巴镇上的约贝州农业大学。古日巴镇距离约贝州首府达马图鲁大约50公里。约贝州农业大学校长马托说,袭击发生时间为29日凌晨1时许,多达50名学生在袭击中遇难。不过,关于遇难人数的说法尚无官方定论。尼日利亚军方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情报官员说,军方已经找到42具遗体,另外18名受伤学生已被送到达马图鲁专家医院。农业大学校长马托说,袭击发生后,其他1000多名注册学生逃离学校。这是恐怖分子制造的又一恐怖事件,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恐慌。

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恐怖组织及恐怖分子制造了多起恐怖事件,恐怖活动频繁。其中,2001年9月11日的“9·11”事件更是使恐怖活动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以空前的破坏力、冲击力和影响力,给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带来深刻的变化,造成巨大损失,引起世人恐慌;它也迫使世界各国再度聚焦恐怖主义,重新评估恐怖主义危害,并把反恐纳入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除此之外, 据初步统计,1990年至今,恐怖分子搞暗杀活动达100余次。全球共发生恐怖爆炸事件数十起,数百人被炸死,数千人被炸伤。例如,20世纪最大的人质事件发生在日本驻秘鲁大使官邸;以麻原彰晃为首的日本邪教组织“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内制造的“沙林”毒气事件,造成12人死亡,5500人中毒。近年来,恐怖分子还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施“超级恐怖活动”。美国《未来学家》杂志称,超级恐怖活动主要包括:用化学、生物武器和塑料炸药进行袭击;用电子手段故意破坏电脑的保密和应急系统。与此同时,世界上的恐怖组织也越来越多,其中以本·拉登为首的阿富汗基地组织(圣战组织)最为著名。全球的主要恐怖组织有1000多个,有“埃塔”、意大利“红色旅”、东突厥伊斯兰运动、奥姆真理教、日本“赤军”等恐怖组织,与以往相比有增加的趋势。

伦敦爆炸事件只是近几年出现的恐怖活动中的一件,只不过先是申奥成功,第二天即遭受恐怖袭击的时间安排让人颇有感触。然而就在伦敦发生爆炸案不久,埃及也同样发生了爆炸事件。一下子,世界似乎没有了安宁之地,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恐怖事件。但是,究竟是谁制造了这一起起的连环爆炸案?他又是出于什么目的?针对的对象到底是谁?如何正确地对待恐怖袭击、解决恐怖主义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留给了全世界纷纷提倡大力反恐的国家,以及热爱和平的人民。

关于恐怖主义,学者和专家们众说纷纭,对其概念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见解。但也有共同认识之处:认为恐怖主义是暴力行为,是恐怖分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可以说,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或个人采取绑架、暗杀、投毒、爆炸、枪击、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

当代的恐怖主义大概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恐怖主义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恐怖主义具有巨大的破坏性、严重的违法性、政治性、恐惧性,还有宣扬性等本质特征。同时,恐怖主义还具有仇恨心理、狂热心里、报复心理等心理特征。每一次的恐怖主义活动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经济和财产损失以及人员的伤亡,并大肆宣扬,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恐怖主义旨在消灭对手和“震慑”他人以广泛地引起人们的恐惧心理,同时恐怖主义及恐怖活动是违反国际法律,同时也是不符合道义的,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有些恐怖活动还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例如对国家领导人的暗杀活动。恐怖分子组织实施恐怖活动,或怀着对政府和社会的报复心理,或带着一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仇恨心理,或带着一种狂热的兴趣,对社会造成损失和伤亡,并以此为乐趣实施恐怖活动,来满足恐怖分子自身的狂热心里。

为什么当代恐怖主义会如此泛滥,原因如下:

首先是恐怖主义活动自身的特点。实施恐怖主义活动,人员和装备要求简单,机动灵活,行动机动性强,所以恐怖主义活动的成功性较大。以致于恐怖分子制造了多起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 其次,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是恐怖主义滋生的国际根源。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给世界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对于大部分经济十分落后、生产力极不发达、文化十分落后的一些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国家发展进步的阻碍因素,资源被掠夺,发展机会的不均等,国际利益分配的不公平,从而引起了严重的贫富差距和知识科技发展的差距,使这些国家和地区日益贫穷和边缘化,引起了当地人民的不满和仇恨情绪。同时西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引起一些穆斯林国家和民族、下层的贫穷边缘民众的仇视和报复,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渗透,产生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很多恐怖活动美国首当其冲,从而很容易引发恐怖主义。

再次,恐怖主义泛滥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国内原因,对于一些不发达国家,国家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出现了两极分化,还有一些政教合一的国家,出现了宗教矛盾政治化、政治矛盾宗教化的现象,还有由于文化精神、宗教信仰的不同也时常成为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

第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恐怖主义的蔓延与泛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为恐怖组织的武器更新换代提供了基础,使恐怖主义如虎添翼,使其武器装备突飞猛进,从而出现了超级恐怖主义和网络恐怖主义,例如,用化学、生物武器和塑料炸药进行袭击;用电子手段故意破坏电脑的保密和应急系统,由此,当代恐怖主义更为泛滥。

第五,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作用也成为恐怖主义泛滥的原因。在实施恐怖行动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被用来作为扩大恐怖影响的有力武器。现代大众传媒的即时性、纪实性、直观性、扩散性、同步报道和机械复制功能可以使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甚至在发生的同时就传达给全世界。另外,就媒体本身对社会的影响和能够左右舆论走向而言,它反过来又能影响事态的发展。这样传媒与新闻事件之间本身就形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任何耸人听闻的恐怖活动必定引发媒体争先恐后的宣传报道,而这正好达到了恐怖分子原本的目的:使恐怖活动超出其本身所具有的破坏力和影响力。

最后,还有国际社会反恐行动的不利也是恐怖主义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反恐合作最大的障碍就是没有形成关于打击恐怖主义的共识,这经常会导致一些国家假借“反恐”之名去支持另一拨分裂势力,干涉别国内政,令反恐形势越反越恐。

近些年来,恐怖主义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恐怖组织和恐怖活动的全球化,恐怖主义活动范围,已从西欧、中东、拉美三大热点地区向全球各地区和国家蔓延,已有10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受其危害。著名的恐怖组织有联邦德国的“红色旅”、法国的“直接行动”、美国的“地下气象组织”、“北爱尔兰共和军”、西班牙的“埃塔”等。

恐怖形式的多样性和手段的残酷性,由传统的绑架、劫持人质与暗杀等方式到使用爆炸、袭击、劫持以及生化武器和网络恐怖主义等。此外,当前恐怖主义的活动策略也在不断变化,手法越来越野蛮、残暴,以致于不择手段。在袭击方式上以“人体炸弹”和“汽车炸弹”等自杀性恐怖爆炸最为“流行”,并多以“连环”爆炸来增强恐怖效果。

社会危害综合化,恐怖主义危害仍在不断扩大。常规恐怖活动已经显示了它的杀伤性与破坏力,每年死于恐怖活动的人数有增无减。恐怖活动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经济和财产损失。与此同时,人们更加关注大规模杀伤性恐怖主义出现的可能。

国际恐怖势力在袭击美国的同时,也将袭击矛头对准美国的盟友。以“基地”组织为首的国际恐怖势力多年来一直以美国为首要袭击目标,虽然阿富汗战争使“基地”组织遭受沉重打击,但其视美国为首要敌人的目标并未改变。在他们看来,只有打垮美国,才有可能将西方势力从中东乃至伊斯兰世界驱逐出去,从而实现其建立伊斯兰神权政治统治的最终目标。

恐怖主义和恐怖活动给世界和人民带来的极大地危害,跟黑社会相比,恐怖主义对国家、社会的危害要大得多,它不仅有组织、有制度,更因带有政治目的导致了极端与疯狂。再加上恐怖主义的存在与民族、宗教矛盾以及复杂的国际形势密不可分,这也注定了反恐怖斗争的复杂与艰巨。恐怖主义影响周边国家的安全;严重破坏了各国的民族和睦,引发社会动荡;极大地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一些国家世俗政府形象,造成政局动荡、社会不安;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例如,“9·11”事件虽只是针对美国的恐怖活动,但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据联合国估计,此次事件将使世界经济发展放慢1个百分点,损失高达3000多亿美元。在2800多死亡人员中,涉及的国家多达几十个。

恐怖主义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标本兼治全面防范打击恐怖主义或者说反恐斗争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所以,国际社会应该:

加强联合国在国际反恐怖斗争中的主导作用。反恐斗争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为了解决当前反恐斗争中存在的问题,使国际反恐合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联合国不仅要发挥更大作用,而且要起主导作用。

加大对恐怖主义产生根源的研究,从挖掘恐怖主义的根源着手加强综合治理。恐怖主义在各种措施的严厉打击下仍在泛滥,还有其根源问题。贫困、贫富差距、国际关系中的不公正现象以及社会动荡不安、种族部族冲突等,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副作用还在加深加重这些问题。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就必须采取综合治理。在武力打击的同时做好安抚工作,努力复苏恐怖主义策源地的经济,建立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和平、公正、合理、和谐的国际新秩序,才可以从根本上消灭国际恐怖主义。在打击各种现存恐怖主义的同时,更应注重解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不平衡,缓解国际社会矛盾,减少冲突,防止潜在恐怖主义的出现。

加强对反恐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冷战以后,国际社会反恐怖主义主要采用的是“以暴制暴”的方式,即对恐怖活动进行强有力的打击和制裁,并用武力将之征服。这一方式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也招致了许多非议。所以要加大对反恐手段的综合研究,创新反恐策略,是反恐斗争更为有效,切实遏制恐怖主义的泛滥。

上一篇:绿色校园行策划书范文下一篇:绿色建筑产业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