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教学建设论文范文

2024-03-15

大数据时代教学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计算机应用是每个大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不管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都是将来工作必需用到的工具。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够买得起个人计算机,并且绝大部分地区的高中学校都会开设计算机课程教学,因此,大学生普遍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但是我国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教育水平不高,因此刚到大学的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接触这些事物。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掌握水平,具有普遍性,因此要顾及绝大部分的学生[1]。但是随着每个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展,我们发现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一些不足,如何弥补这些不足需要我们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通过不断的改革从而提高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大数据的不断发展或许能够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提供方向和支持,因此,结合大数据技术对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分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点陈旧

在对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知识点多年未变,知识点陈旧已经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标签。根据统计,我们发现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大多停留在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包括打字速度等计算机常用的技能,这些技能应当交给学生课后训练,而不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这样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浪费了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当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计算机水平不同,教材和课堂应当分批次进行,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设备及硬件过时

通过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反馈,我们发现学生大部分的意见是针对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机房设施。我们发现很多高校的计算机机房使用的计算机设备严重老化、卡顿,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很多电脑用的硬件配置都是多年前的,并且系统也是多年前的,学生在使用的时候感到陌生,拖慢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部分学生反应,在学校计算机机房考试的时候会出现计算机蓝屏、卡机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答题。更严重的是,有的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试系统不稳定,在计算机停止工作的时候就自动提交,没有记录学生的成绩,从而要求学生重新答题或者补考。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大部分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且以教材为主对学生进行授课,然而教材知识点散乱,学生在课堂外无法自己完成对知识点的梳理和理解,又无法在课堂上及时的应用,因此学习效果并不好。虽然课后安排了学生进行上机操作,但是上机操作时只安排一位老师进行监督和指导,学生有疑惑和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但是上机时间有限,很多问题又不了了之。最终的结果是,虽然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考核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缺乏上机实践[2]。导致学生空有大量基础知识,却不能在实际中解决问题。

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差距大

由于受到学生所处的地区和家庭状况的影响,学生在入学时就有着不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家庭富裕的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在后面的计算机学习中也更加轻松,容易接受新的知识点,也有着很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但是对于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并没有接触计算机,缺乏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很容易在之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但是没有人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因此容易自暴自弃,从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不感兴趣,导致课程成绩不佳。由于不同学生之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同,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容易使学生之间拉开更大的差距,没有达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的。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提到大数据技术,很多人会认为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它离我们很近。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一些新闻、网络购物和短视频app的产生,在我们用这些软件时,我们的操作行为和浏览记录就会被app后台记录下来生成大数据的基础。当我们再次打开软件时,就会发现有很多推送的内容都是之前看过的或者相似的,这就是大数据的推算功能。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挖掘到很多具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为相关的政府机构、商业合作以及数据调研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大数据未来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互联网的协助下,数据的计算能力、处理能力和传输能力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们正处于数据大爆发的时代。但是科技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被不法人员用于违法行为,比如数据和隐私的泄露等。因此我们要规范科技的发展,让技术朝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前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方向与策略

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在之前的调研中我们发现,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但是缺乏实际的操作积累。导致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却不能很好的利用计算机工具解决身边的问题,这体现了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不足之处。因此,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率,第一步就是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这有利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及时更新教材知识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技术已经过时了,就拿软件专业学生常用的编程应用来说,随着计算机效能的不断提升,编程软件已经更新换代很多次了,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材中依然是之前过时的内容。教材知识的滞后,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率不高。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掌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水平也不尽相同。对于之后要利用更深层次计算机知识的专业,可以适当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延伸和扩展。对于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不高的专业,可以采用较为基础的教材,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除此以外,计算机的升级换代速度非常快,我们的教材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不能让学生只能接触到那些落后、过时的知识。

利用大数据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在课堂之外,我们可以对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上练习,从而弥补课堂时间不够的缺陷。为了加强学生的基础和对知识的延伸,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知识模块和难度模块。并且在后台数据库中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布来调整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从而使其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3]。

成立互幫互助小组

由于学生本身的基础不一样,再加上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老师进行答疑解惑,因此成立互帮互助小组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小组不一定是班级之间,也可以是不同专业之间。那些要求计算机基础较好的专业可以帮助计算机基础薄弱的专业,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既解决了专业上的问题,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率最大化。
小 结

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技术发展更加迅速,更新换代也更加频繁。为了让学生接触到更前沿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要对教材实时更新,并且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达到逐步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的目的。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利用大数据技术能更好地评估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助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韩雪娜.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03):113-114.

[2]乔玉平.以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高校计算机教学探讨[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1):7-8.

[3]胡亚明.试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策略[J].数码世界,2020(07):177.

大数据时代教学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一、国家层面关于“智慧政法”建设的政策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为顺应信息科技时代的发展潮流, 我国明确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2017年10月18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又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报告中八次提到了互联网的相关内容, 不难看出, 时下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的意义之重大与迫切。2017年12月8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 再一次强调了用好大数据布局新时代的重要性。1时隔近一年, 2018年10月3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在此时代背景下, 以“雪亮工程”、“四频一网工程”、智慧法务机器人、公安物联防控系统、智慧法院导航系统、类案智能推送系统、大数据办案平台、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等为代表的“智慧政法”工程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当中。国家层面以及地方层面制定的与“智慧政法”建设有关的政策制度为“智慧政法”工程的进一步推行提供了政策制度保障, 打下了夯实的基础。2截至目前, 在国家层面制定的与“智慧政法”有关的政策文件共计十余项, 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文件包括:2006年5月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15年8月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年7月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2016年12月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2017年5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以及2017年7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包括:2016年1月的《关于组织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的通知》、2017年8月的《“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包括:2017年3月的《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16年工作报告及2017年工作重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快建设智慧法院的意见》《人民法院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法院信息化基本术语》, 2017年4月的《智慧法院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2017征求意见版)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包括:2017年6月的《检察大数据行动指南 (2017-2020年) 》, 2018年1月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深化智慧检务建设的意见》, 2018年7月的《智慧检务工程建设指导方案 (2018—2020年) 》, 2016年12月的《“十三五”时期科技强检规划纲要》。司法部2016.12发布的《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公安部2017.09发布的《关于深入开展“大数据+网上督察”工作的意见》等。

2006年5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提出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2015年制定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系统部署了我国的大数据发展工作。2016年至今的“十三五”期间, 更是国家“智慧政法”相关政策制度体系建设的加速期。大数据、信息化的发展理念、发展趋势不断促进我国加深对智慧政法建设的认识和推行。国务院于2016年7月制定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12月制定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2017年7月制定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表明, 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进一步推行智慧政法建设, 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必要性, 并为各地推行智慧政法建设提供了政策制度保障。这些文件也是各地开展智慧政法建设地方实践的重要依据和指引。

二、地方层面关于“智慧政法”建设的政策制度保障

目前, 北京、贵州、上海等地以国家层面制定的政策文件、规划方案为总体指导,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先后制定了不少有关智慧政法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方案, 对加快本省市推进信息化建设, 提高政法工作信息化水平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贵州省人民政府在2014年至2018年发布了《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 (2014—2020年) 》, 贵州省检察院也发布了《贵州省检察机关深化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检务建设实施意见》, 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也发布了《贯彻落实〈贵州省检察机关深化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检务建设实施意见〉责任分解方案》。上海市司法局2018年也发布了《关于印发“智慧公证”信息化工程推进实施方案的通知》, 上海海事法院2018年发布了《关于推进“最高人民法院国际海事司法上海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智慧海事法院 (上海) 实践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北京市政府早在2011年-2012年就发布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市信息化及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智慧北京行动纲要》。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也在2018年发布了《加强信息化工作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的意见》《信息化建设服务保障司法改革工作意见》。除此之外, 广东省司法厅也发布了《2017年全省司法行政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关于开展司法行政专网云数据中心建设的通知》《关于司法行政工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意见》。浙江省公安厅2017年发布了《“云上公安、智能防控”第一战略建设的三年规划》。湖北省人民政府2016年发布了《关于加强全省政法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可以说北京、贵州是走在信息化、大数据发展前列的。十三五期间,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机关部门更是持续推出了许多有关建设智慧政法的政策文件和具体措施, 不断提升着政法工作的精准度、高效性和公信力。

三、进一步构建适应未来需求的“智慧政法”政策制度支撑体系

当前, 我国推行“智慧政法”工程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构建适应未来需求的“智慧政法”政策制度支撑体系。

首先, 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时, 不仅要涉及技术层面, 也要涉及战略层面。在技术层面, 要厘清“智慧政法”与“智慧司法”“智慧检务”“智慧警务”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厘清“智慧政法”与“法院/检察院信息化”“法院/检察院信息化2.0”“法院/检察院信息化3.0”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制定可行的标准评价体系, 对“智慧政法”建设的目标、核心内容、发展阶段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阐释。在战略层面, 首先要梳理好政法工作的业务边界问题, 否则就会无的放矢。其次, 要解决好由数据安全问题衍生出的社会经济安全、政治军事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问题。此外还要解决好成本问题, 尽可能避免因重复建设、建设的时效性问题、软件的更新换代问题导致智慧政法建设的成本不断增加。

其次, 在地方层面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时, 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结合本地区域特色及优势, 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制定本区域更细致、更具有操作性和适用性的实施细则。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全力保障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 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 优化提升工作效率。

摘要: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政法工作建设, 近年来, 随着数据开放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 更是越发重视政法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智慧政法”建设是政法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阶段。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完善, 既是推进“智慧政法”的重要内容, 又是重要保证。

关键词:智慧政法,国家政策,支撑体系,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嘉军:司法大数据的价值功能、应用现状及其应对[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1) :15-16.

大数据时代教学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虽然云计算、云存储、移动互联技术等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档案数据不断膨胀的问题, 为实现档案文件电子化、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信息大范围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但还有其本身的制约因素。比如, 我国的档案信息在“电子时代”数量和体积上的积累已经非常之多, 之前的传统存储方案并不能满足当下大数据时代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 这个问题的存在也已成为限制档案共享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 如何界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相关概念、突破共享平台建设方法, 研究出可行策略成为眼下最为紧要的事情。

一、档案信息资源及共享平台

档案信息资源是相关部门在漫长时间中积累的丰富档案信息, 也是共享平台建设最不缺少的元素。自我国开始探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以来, 已经有所收效——山东、上海等几个省市已最先建立了信息化档案共享中心。

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一般为三种, 分别是内部、系统间以及全社会共享模式, 这三种模式具体操作的难度并不一样, 前两种模式的应用比较广泛, 而现下的当务之急便是在大数据时代环境中顺利实现资源共享。而资源共享平台的存在必须具备以下几点才有存在价值:

首先, 满足客户需求是首当其冲的一点, 而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丰富有效的信息也是档案资源必备的服务职能。其次, 可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舍弃糟粕, 留其精华, 为平台以后的长远发展考虑。另外, 还应该对各区域间的档案信息进行共享活动, 通过一些途径——网络社交建立联系, 形成统一的大数据共享平台。最后, 未雨绸缪, 提前做好安全防护和应急措施, 从根本上消除可能出现的隐患。

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 实现整体设计。若要建设好共享平台, 必须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譬如共享平台的工作流程、管理模式分析、服务器体系以及数据库方面的选择等, 还要把控整体方案, 尽可能使平台的所有设计有良好的操控性。以免出现第二次返工的情况, 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二) 管理机制的健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该专设管理部门, 制定严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案, 统一各方面的部署, 坚决避免“多头管理”的现象, 提升平台管理的整体标准。另一方面, 共享平台的设计、筹建、管理以及运行维护的各个团队应该严格遵守部门的各项规定, 明确团队理念, 理清自身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 争取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 重视技术研发。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中, 技术研发环节非常重要, 因为它是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的决定性因素。除了加强云计算、数据迁移等技术的创新和升级, 还应该考虑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 并对引进的技术可以选择性地利用并开发。最终, 研究出适合我国整个社会环境的档案信息资源采集、共享等技术, 以便在整个大环境中处在战略主动的地位。

(四) 保证建设投入无后顾之忧。档案的相关主管部门应及时和专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部门结合, 做好财政预算, 设立专项运营资金, 避免整个平台的管理在正常运行和维护上捉襟见肘。另一方面, 平台运营的建设投入资金应该加强管理, 按时审计, 以免公款挪用等问题的出现。在此基础上, 还要重视共享平台在建设过程中的契机, 利用市场, 吸引投资, 为共享平台的建设寻找更有力的支撑。

(五) 做好安防措施。最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就是安防方面, 所以, 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必不可少。其次, 还应该注重对相关人员进行“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 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 提升在职人员对病毒防护、漏洞修复等方面的技术水平, 设立有效的应急预案, 以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运行能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最后, 让我们共同期待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进步和发展吧!

摘要:本文将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整体内容入手, 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几个要点, 寄望于为我国现有档案资源的共享平台建设提供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大数据,档案共享,信息资源,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 魏晓明.关于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档案, 2011 (2) :66.

[2] 谢立宏.政府应主导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发展智慧城市.赛迪方略[Z].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2014-03-13.

[3] 徐瑜.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J].兰台世界, 2010 (2) :57-58.

[4] 马海群.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顶层设计[J].档案学通讯, 2008 (3) :38

[5] 祝庆轩, 桑毓域, 方昀.基于云计算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 2011 (7) :8-9.

[6] 冯厚娟.1987年-2010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综述[J].档案管理, 2010 (5) :55-58.

[7] 赖娜.大数据时代的档案信息资源“云”共享研究[J].机电兵船档案, 2014 (6) .

[8] 王烁.信息时代档案编研的趋势与特征研究[J].兰台世界, 2015 (4) :53-54.

[9] 诸云强, 徐敏等.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11 (2) :65-68.

大数据时代教学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现阶段,由于大数据从理念和技术层面引发的变革,信息安全更加侧重管理和操作。目前,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水平远远达不到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所需。对此,应构建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大力度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保护个人隐私、保障信息流通,健全法律约束体系

一要保障信息安全法律的系统性。我国关于信息安全的法律虽然较多,但碎片化现象突出,还没有专门的信息安全法,立法层次较低且缺乏系统性,对信息安全的范围的界定多是在特定法律服务的领域内展开的,信息安全的概念还没有统一起来。针对当前立法碎片化的问题,应加快出台信息安全专门法律,对信息安全概念范围进行权威界定,对各领域各行业涉及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统一法律规定,从立法层面强化信息安全的法律地位。

二要保障信息安全法律的协调性。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安全法既要维护个人隐私权利,也要保障信息自由流通,为发掘信息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留足发展空间。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包含两层含义,基于信息主體个人隐私保护,并为信息合理流动和价值开发提供安全环境。所以,信息安全立法要坚决打击侵害个人隐私权益的一切行为,也要保持法律韧性,鼓励支持大数据健康发展。

三要保障信息安全法律权威性。法律的执行在于法律规定完善可行,应对各领域信息安全问题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进行清晰界定,并提高和明确民事赔偿标准,重视和肯定信息安全的经济价值。明确惩罚措施,提高执法可行性,保障法律的权威。

四要保障信息安全法律可操作性。由于大数据环境下信息侵权行为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和技术性特征,被侵害人存在客观举证困难问题,不能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法律传统原则,应实行无过错归责原则,即由被告人举证证明其“严格履行了义务,未发生过信息侵害行为”。
织密综合治理监督网络,完善多元治理体系

大数据时代,信息具有广泛覆盖和深度渗透的特点,对信息安全社会治理提出了挑战。探索建立高效统一的行政管理组织是强化信息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和客观需要。2018年3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改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网信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随后,各级党委相继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机构。从实际情况看,这些只是发挥了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功能,信息安全的职能作用发挥极其有限,且由于存在人员不足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各级党委网信办仍然难以适应大数据信息安全发展形势。应加快成立专门信息安全管理机构,联合公安、宣传、网信等信息安全职能部门,构建统一高效的信息安全执法体系,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部署、统一执法,提高监督执法效率,消灭监管盲区。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行政治理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体现,应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理念和模式,强化资金支持,大力培育壮大信息安全技术人才队伍,为大数据健康发展提供优良监管环境。

同时,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也应注重发挥行业自律组织自下而上的自我约束作用,行业自律具有经济性、灵活性和专业性的优势,既能形成具有强制性的行业自律规章制度,也能形成相互监督的舆论约束系统,大大降低了监管成本。目前,尽管我国多家大型网络公司联合制定了《互联网搜索引擎服务自律公约》,但我国信息安全自律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应强化对行业自律组织的引导和规范,指导各地方成立信息安全自律组织,完善自律组织内部治理体系,明确成立包含理事会和监事会的管理构架,清晰界定自律组织职能,强化组织的自律性和服务性。同时,不断完善自律组织规则,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和行业发展实际,对行业自律公约不断进行修订完善,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形成法律强制约束之外的“软法”约束,降低监管成本。
强化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健全技术防范体系

信息发展源于技术,信息安全依靠技术,技术是信息安全的强力保障。我国信息网络发展迅猛,世界前20家网络公司,我国占据7位。但是,我国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与当前整体网络发展水平极不相称,信息安全技术难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对此,应把信息安全提升为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集中科研力量加大对信息核心技术研发应用,摆脱信息核心技术的输入依赖,增强国家信息安全核心竞争力。合理布局信息安全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善高校信息安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梯次,既注重培养信息安全前沿高素质科研人员,也要培养规模庞大的信息安全技术操作人员,筑牢信息安全的人才防线。加快国产操作系统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改变对国外操作系统的高度依赖,保持信息安全管理独立性。加快研发和推广以网络监管技术、身份认证技术、信息加密技术、网络隔离技术、容灾备份技术和应急处理技术等技术推广应用,从信息产生、运输、存储、提取、使用等全过程全方位提供技术保障,构筑信息安全的技术保障体系,确保信息在任何环节不被恶意攻击,堵住信息安全漏洞。强化信息安全技术更新换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客观上要求不断研发推广新技术,适应发展新形势。实施信息安全分级分类管理,根据信息机密程度和主要领域,采取不同措施精准高效应对,守住关键领域信息安全,补齐关键环节信息漏洞。同时,注重技术拦截和监测精准度,强化技术识别能力,在全面拦截恶意攻击的同时,保障大数据正常的自由流通和使用,最大限度挖掘大数据潜在价值。
培育信息安全道德文化,完善道德规范体系

相较于技术和法律,道德是一种柔性约束手段,柔性的道德约束具有独特优势。在信息安全领域,道德通过人们内化于心的价值认同自觉规范行为,能够主动避免信息安全风险,及时弥补信息安全可能存在的其他隐患。道德规范是技术防范和法律约束的有益补充,而技术防范和法律约束又为道德规范提供外围支撑。这里的道德规范指源于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的伦理价值,其目的是保障具有伦理价值的信息安全。产业革命和时代进步的重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精神道德层面价值体系的培育和养成。大数据信息安全发展环境同样需要相应的道德品质的配套,否则意识层面可能会成为大数据信息安全的阻碍因素。

从个人信息安全看,应强化权力意识。个人自由、尊严和隐私是个人权利的具体体现,人们只有从思想深处充分尊重个人的自由和尊严,才能产生维护个人隐私的行动自觉感,从而在涉及信息产生、采集、传输、分析、使用和销毁各环节,妥善处理信息使用和保护的界限,守住信息安全的底线。从社会层面看,应强化文明意识。信息安全是社会文明和谐的价值体现,大数据时代出现信息安全问题,可能对社会正常秩序造成极大冲击,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隐患,只有每个人都树立社会文明和谐的意识,才能构筑维护社会信息安全的强大防线。从国家层面看,应强化爱国意识。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的跨域特点鲜明,可以预见,国家利益与信息安全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信息安全将渗透到国家安全的方方面面,强化爱国意识是信息安全不可或缺的道德保障。爱国是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更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发挥爱国意识对保障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①冷晓彦:《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策略研究》,《情报科学》,2019年第12期。

②王芳、彭放珍:《论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的新特点与新要求》,《中国新通信》,2019年第22期。

③吕耀怀:《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的伦理考量》,《道德与文明》,2019年第4期。

责编/韩拓    美编/杨玲玲

大数据时代教学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在分析大数据时代会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数据能力和当前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从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角度,探讨在大数据时代,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并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几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会计人才培养;改革

在“大数据技术”的影响下,会计行业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信息系统替代了许多传统的会计工作。因此,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会计、财务和审计等相关知识,还要具备原始数据采集、原始数据分析、原始数据清洗以及数据挖掘建模分析等能力。本文基于当前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从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角度,探讨在大数据时代,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1.文献回顾

夏菁,周婉怡(2018)认为在大数据时代,会计人才需要掌握大数据的相关知识,而高校需要建立包括大数据知识在内的全新培养路径和培养课程等。章君(2019)对“互联网”人工智能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改革进行研究,认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会导致一般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减少。面对冲击,一般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改革。首先,要重构会计学科结构,将“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会计学相结合;其次,引导传统的核算会计向管理、决策型会计转变。谢诗蕾(2020)提出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普及的时代,高校需要结合实际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团队、多元化教学平台和产学研一体化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宫义飞、李佳玲和李沛樾等(2020)认为在智能财务时代下,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实践平台搭建以及综合评价系统等方面都需要结合智能技术进一步的完善。

2.大数据时代会计人才所需能力

大数据时代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传统会计核算工作的可替代性程度较高,当代的会计人员必须从侧重于会计核算的财务会计向侧重于战略分析决策的管理会计转型,做到协助管理层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制定。然而,只有熟练掌握传统财务会计知识,同时又具备原始数据采集、分析、清洗以及数据挖掘建模分析等能力的会计人员才能在海量的数据环境中挖掘、整理和分析归纳出有利于企业管理层进行经营战略决策的数据资料。具体而言,首先,原始数据采集能力是指会计人员可以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凭证信息,通过收集、整理和格式转换等手段,使其成为大数据会计系统可识别的计算机信息的能力。其次,原始数据分析能力是指会计人员对前期采集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相应的决策信息的能力。第三,原始数据清洗能力是指会计人员能够通过技术将真实性存疑的相关财务数据识别出来,从而加强进入大数据会计系统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能力。最后,数据挖掘建模分析能力是指会计人员能够使用大数据会计系统中的海量相关数据信息,通过进行建模分析发现企业的生产、财务、营销等风险的能力。

3.目前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在会计理论教学方面,大部分高校的理论教学目标依旧是培养学生的会计基础核算能力。就会计教学方法而言,教师多采用直接讲授的方式。就教学内容而言,大多数高校会计教学内容侧重于会计基础知识,而大数据相关知识并未包括在内。在会计理论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教材内容滞后于会计实务,而课程体系中鲜有涉及大数据的相关课程。同时,在会计实践教学方面,绝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的实验教学仍然侧重于基础会计核算。就教学目的而言,会计实验教学的目标还是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正确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正确计算成本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技能。在教学手段方面,会计实验教学的手段多采用手工操作与电算化相结合的模式。就教学内容而言,由于当前的会计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会计实验教学的内容依旧还是采用,将某个企业或单位某一特定会计期间的若干笔基本经济业务编入教材,让学生利用财务软件或者采用手工操作的方式完成会计基础核算的练习。就教学方法而言,基本遵循老师演示,然后学生们依据教学资料进行反复机械的演练。在演练的过程中,学生们一般都是独立完成各个会计相关岗位的工作,很少采用与实际财务工作更类似的,分岗的模拟实验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对当前高校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可知,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会计人才的培养都和大数据技术结合的不够紧密。会计人才的教育还是倾向于培养偏重于基础会计核算的低层次财务人员。而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社会亟需的是能够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基本的会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为企业提供决策相关信息的管理会计人才。因此,在当今的大数据背景下,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结合新时代会计人才所需的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4.大数据时代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1培养目标的重构

大数据时代,高等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育出具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基于当今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高等院校应该要求学生在掌握现代會计学、财务管理学以及审计学等传统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拥有大数据思维,并且能够将大数据知识融于财务会计工作当中。因此,无论是在理论教学方面还是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师们都需要基于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在熟练掌握业务的基础上,结合技术将业务引申到会计智能信息化的领域,帮助学生将传统财务会计知识和大数据技术进行融合运用。

4.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实现大数据时代会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高等院校需要结合大数据相关知识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就会计理论教学而言,高等院校首先应该重视相关课程的设置。教师们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除了要考虑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等传统的核心课程以外,还应该考虑设置包括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财务建模等课程在内的与培养会计人才原始数据采集、分析、清洗以及数据挖掘建模分析等能力相关的理论课程。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做到理论层面和应用层面的深度融合,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也应该同步改革。就会计实践教学而言,应该设置专业课程实验,综合课程实验以及创新课程实验。其中,专业课程实验设置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综合课程实验设置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战略思维和决策能力。创新课程实验设置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探索宏观规律。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中都有体现,然而,在大数据环境下,高等院校应该考虑创建实验教学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多方资源,为学生实现各阶段实践学习,提供海量数据支持。

学生们通过对改革之后的理论和实验课程的学习,就可以基本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并且具备了组织中数据挖掘、创建、共享和分析等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高等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塑的过程中,应該秉承着培养掌握大数据技术的会计人才的教育理念,重视大数据相关知识与会计专业知识的科学合理结合。

4.3教学方式的改进

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益发展,大数据在会计实务当中的应用也日益普遍。为了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大数据思维,高等院校应该建立智能化的大数据案例教学平台。大数据案例教学平台中的案例,应该主要包括以企业在经营范式、组织架构和信息系统上的转型升级作为应用背景,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完美融合的案例。教师们可以在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传授教材中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案例教学平台中的经典案例,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全方位构建大数据思维。

在实践教学方面,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会计实务工作。由于会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为了培养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会计人才,高等院校需要建立起产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和体系。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建立实践基地,进行多渠道、各种模式相结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培养熟练掌握大数据技术的会计专业人才。第二,通过设置校外导师机制,聘请大数据实务专家参与到大数据时代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当中,邀请大数据实务专家讲授部分实践课程以及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第三,鼓励实务专家带领会计专业学生完成科研课题,帮助学生了解大数据技术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邀请大数据会计实务专家与学生定期展开沟通交流,分享大数据技术与财务会计工作融合的经典案例。

此外,高等院校还可以邀请校外的会计实务专家参与探讨大数据时代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了解会计实务界大数据技术运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并及时调整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谢诗蕾.探索信息化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转型之路[J].财会月刊,2020,(1):81-85.

[2]武莉莉,任洁华.“互联网+”时代提升财经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20,(4):143-147.

[3]宫义飞,李佳玲,李沛樾等.智能财务时代下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会计之友,2020,(16):44-50.

[4]郭兆颖,齐天华.“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17,(5):65-67.

[5]夏菁,周婉怡.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人才的全新培养模式思考[J].财会月刊,2018,(2):124-128.

[6]程平,王文怡.基于AGIL的“互联网+会计”MPAcc人才培养改革——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财会月刊,2018(14):29-35.

[7]章君.“互联网+”人工智能视域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改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58-63.

[8]程平,王爽.基于SECI的“互联网+MPAcc”大数据智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J].财会月刊,2018,(19):34-38.

[9]耿云江,赵晓晓.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会计之友,2015,(1):11-14.

大数据时代教学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现象,也标志着全球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阶段,大数据带来了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革命。在大数据背景下形成了产业融合现象,产业融合与大数据带来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是中国在大数据时代下实现经济增长转型的必备要素,只有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才能对经济增长转型给出正确的指导,通过优化经济管理模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研究背景及方法

在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以大数据挖掘为核心,强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以大数据链建设为载体,建立安全的大数据经济管理网络。以平台战略为支撑,打造大数据时代的多方共赢的经济管理生态圈。企业要以创新为载体,深化大数据时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一)主要研究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查阅、引用相关专著、期刊文献等,为本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二,描述分析法:就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剖析;第三,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不同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归纳总结出普遍适用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方法。

2.研究步骤:

第一,准备阶段: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的文献专著和已取得一定成效的相关课题研究经验,在先进理论指导下构建本课题的研究体系。

第二,实施阶段:各课题组成员在继续理论学习的同时,按照第一阶段的分工进行研究,设计调查方案。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大数据时代经济管理动态及存在问题,并共同商讨出相应的对策,设计行动研究方案。

第三,总结阶段:课题组成员就研究心得进行总结,形成有理念性成果,把本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二)实验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结题报告:《大数据时代对经济管理的影响》。结题论文:《大数据时代经济管理的创新》、《大数据时代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大数据对经济领域的影响

大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产,已经不同程度地渗透到每个行业领域和部门,其深度应用不仅有助于企业经营活动,还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麦肯锡研究表明,在医疗、零售和制造业,大数据可以每年提高劳动生产率0.5-1个百分点。

(一) 宏观方面

大数据更敏锐地把握经济走向,制定并实施科学的经济政策。事实表明,电子商务集团阿里巴巴就从其掌握的大量交易数据中更早发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而其基于每天实时交易数据提供的数据分析,也为制定并实施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联合国发起的“全球脉动”(Global Pulse)项目,使用自然语言解密软件分析社交网站和文本消息中的信息从而帮助预测某个地区的失业率、支出削减或是疾病爆发等现象,目标在于利用数字化的早期预警信号来提前指导援助项目,以阻止某个地区重新陷入贫困等困境。

(二)微观方面

大数据可以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和效率,推动创新,给企业、行业领域带来价值。一是增加收入。零售商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实时分析掌握市场动态并迅速做出应对,通过精准营销增加营业收入;二是提高效率。在制造业,通过整合来自研发、工程和制造部门的数据以便实行并行工程,可以显著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并提高质量;在市场和营销方面,大数据能够帮助消费者在更合理的价格范围内找到更合适的产品来满足自身的需求,提高附加值。三是推动创新。企业可从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历史大数据中找到创新的源泉,从客户和消费者的大数据中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以及从售后反馈大数据发现额外的增值服务,从而改善现有产品和服务,创新业务模式。

三、大数据时代给中国新常态经济增长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大数据时代催生了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着新常态下中国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形成,这些对中国新常态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主要挑战表现在:

(一)对基于传统生产要素经济增长模式的挑战

大数据只是技术应用的创新,不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决定要素,数字化是把经济现象转化成能够进行制表分析的一种量化形式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产出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在信息革命出现之前,一些经济学家就已经注意到信息是一种有价值的新型资源,但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在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信息仅仅被视为一个假设条件,被排除在经济学分析的理论框架之外。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不确定性,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新价值的创造。信息化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之后,具有很强的积累效用,在经济发展中由于产业融合会产生放大效应,改变经济学上传统的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假设,从而形成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因此,大数据时代信息应被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而不再是被当做一个假设条件。  

(二)由数据化引导的智能化對劳动力市场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化机器的诞生标志着,机器能以比人类劳动力更加低的成本生产同样的产品,这就形成了机器对人的劳动力的替代。一方面,经济增长能以更低的成本,更有效率和更大范围的方式实现,这对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长提高效率的要求是十分有利的。但另一方面,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趋势一样,中国也存在着严重的机器替代人类劳动力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只不过那个阶段是替代体力劳动。而在大数据时代,这种智能化浪潮又对脑力劳动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相对于人类,智能化机器在数据处理分析和做出更理性的决策方面表现得更为有效,而且成本更低。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由数据化引导的智能化对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挑战,如何权衡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失业造成的效率损失是大数据时代中国新常态经济增长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对经济增长效果的挑战

在传统经济增长时代,经济增长效果取决于资源利用水平。而在大数据时代,经济增长的效果则取决于数据的质量与数据利用水平。对于经济指数、物价指数等各类经济参数的计算,在大数据时代可以采用新的模式,提高数据质量,彻底改变传统方式来计算。对于统计学中可能存在的异常点,传统的处理方式是丢、替代或者是平滑。但在大数据背景下,由于数据样本众多,异常点成为受重视的资源和有意义的研究对象。传统的原始统计数据和各类经济参数是经过加工和处理以后形成的结构化数据,而在大数据时代,在数据的处理和应用中,人们更加重视这些有突出特点的原始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因为统计数据一旦经过加工处理,就会成为二手数据,如果一手数据处理和加工的过程出现问题,那么就必然会导致二手数据出现误差、失真和变异。同时,大数据为高频数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数据分析和利用的效果。而这些统计数据衡量方式的变革也将会对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增长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挑战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般是指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影响数据质量来培育自身竞争能力、竞争优势和竞争手段,获得外部资源,在市场中为顾客创造和生产新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寻找与新竞争环境及其相匹配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传统的竞争力包括:人才竞争力、决策竞争力、组织竞争力、员工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等。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正在逐步取代人才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数据和信息作为资本取代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具有智能化的载体。这些能够被企业随时获取和充分利用的信息和数据,可以引导企业对其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帮助企业做出科学的决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数据时代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带来了挑战,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共享带来影响,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数据分析方法,数据正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本之一,而数据分析能力正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大数据时代的这一挑战,企业必须把大数据的处理、分析和有效利用作为新常态下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四、今后的发展设想

在大数据时代下,需要进行经济增长政策转型,政府应该实行开放的数据政策,提高数据利用的共享性。在大数据时代的经济增长中,数据的开放将有助于推动大众创新,快速滋生新的数据文明。不但要扩大信息和数据公开的力度,更要将原始数据公开供社会使用。在数据开放的政策推动下,数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美国政府从1967年就通过了《信息自由法》,而中国政府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实施绩效来看,效果还不理想,同时在规制方面的力量也还不成熟。在信息公开的实践中,不仅有民间的诉求,还需要新闻界以及司法力量对政府的监督。在大数据引起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浪潮下要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提高全民素质,让民众具备应对这种转型和挑战的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全民在线学习的行为,只有更好地掌握了现代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和获取数据、知识的能力,才能保证大数据时代的经济增长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做支撑,才能促使大数据时代新增长模式的形成。也只有这样,经济增长才不会为劳动力短缺所制约,高素质的劳动力结合智能化的机器将给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大数据交易平台,让信息不再是一座座“孤岛”。众多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当前大数据存储和挖掘技术已经逐步成熟,但数据孤岛的大量存在,制约了数据的流通和变现。在大数据时代要实现商业价值变现,需要实时对接数据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而平台化运营成为满足这一产业需求的必要条件。唯有将数据进行合理定价,出现数据交易市场、交易指数,才能真正带动大数据产業的繁荣。大数据实现交易,将打破行业信息壁垒,优化提高生产效率,深度推进产业创新。这正是大数据交易平台最核心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为了把握住这一新兴领域带来的新机遇,企业需要不断跟踪研究大数据,不断提升对大数据的认知和理解,坚持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的协同共进,加快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大数据开发与利用,推动国家、行业、企业、个人对于大数据的应用需求和应用水平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引领一个全新的大数据时代。(作者单位:1.四川广播电视大学;2.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大数据时代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成果(编号:19AFZ22253)。

上一篇:新形势下的投资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公务员依法行政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