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2023-09-23

西方美术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西方文化中的“人本”、“相对”、“多元”等思潮在现实世界中广为存在,它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西方文化思潮的内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工作实践中要把握的“以人为本、不迷信盲从、求同存异”的原则等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做一些理论与实践上的尝试。

关键词:西方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密切,大学生面临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文化之间有裂变更有融合,西方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和变化影响深远,值得每一位高校学生工作者关注和研究。

一、西方文化中 “人本、相对、多元”的解读

1.以“人本” 观念为核心的西方文化

“人本” 观念的理念其实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智者学派的奠基人普罗泰戈拉明确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进入现代以来,“人本”观念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尊严、个人的行动和创造观念。著名的有唯意志主义观点,如尼采提出“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等著名口号,表现出了对人本观念的高扬和对个人价值的推崇;有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观点。实用主义的根本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实用主义哲学后来被广泛地融入了美国文化当中,成为美国的官方哲学和时代精神。

2.以“相对”观念为核心的西方文化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普罗泰戈拉思想的基础和核心。黑格尔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个伟大的命题,不过,这个命题却有歧义,因为人是不定的和多方面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上每一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人们总是遇到新的水流。”一切皆流,无物常驻是他的基本观点;苏格拉底开始,西方哲学追求超载具体特殊的事例,寻求必然的知识如普遍的概念;柏拉图把视野扩大到了自然界,继续寻求自然界的绝对知识和事物的普遍性。

奠定现代“相对观念”的科学依据是爱因斯坦。他的相对论的提出其影响超出了自然科学范畴。“一切都是相对的”成以相对论的同义词。英国科学家波普认为,所有科学理论都是相对的,它没有绝对的权威性。一切科学都是试探性的假设,是可以批判的。科学发展就是人们不断发现并提出新理论,又不断发现和修正错误这样一个过程。

3.以“多元”观念为核心的西方文化

冷战结束后,随着民族问题的突显,多元文化成为了当代西方政治学理论所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多元文化的主要代表观点有哲学家罗素认为,绝对的整体是不真实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多样性的世界。它使哲学家看到的是具体事物的真实性,由重视整体转而重视具体,由重视绝对真理转而重视相对的东西。

随着社会发展,各学科之间的新成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种跨学科的集成给原来单一的领域带来了新的重组。例如结构主义的思想来自语言学的分析;存在主义哲学带来了文学写作的探索与实践。这种跨学科的互动使得各种思潮在文化中互相整合,同息共生。

二、西方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可以说是相伴相随的。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高校学生工作者要认真分析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因势利导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多元”文化的社会大背景拓宽了大学生们的视界,有助于大学生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交流和学习。“人本”文化,更是突出了大学生们敢于肯定自我、实现并超越自,形成了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相对”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们改革创新,不迷信权威,不盲目跟风的价值观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使得大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得更培养和锻炼。

2.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人本”观念,发展到后来就成了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里,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道德原则。它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个人主义的恶性发展就是走向了利已主义,在价值观上表现为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部份大学生过分重视物质追求,轻视精神追求。有些大学生在现实中不加批判全盘地接受西方文化,放弃理念,放弃信念。国家政治、民族的文化不再关注,其价值观中的功利性很强,享乐主义成为一种时尚,个人都在追求自己利益价值的最大化。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把握的工作方向

1.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认识西方文化思潮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第一,西方文化它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东西,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思想方式,是为保护资产阶级服务的。对西方社会有用的文化价值对社会主义社会都不一定适合,可能也危害。第二,西方文化思潮中的消极因素给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和道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西方文化思潮进行客观的历史地分析。既要看到它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优秀成果,也要从阶级的角度审视它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

2.引领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西方文化形成的不良现象,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冲击,也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核心价值理念产生了负面影响。高等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师资就培养不出专业人才,如果没有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和高尚的道德水准,就难以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学生工作要引领大学生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为基本内容,妥善处理好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科学价值观。

3.让“以学生为本、不迷信盲从、求同存异”成为学生工作中的基本理念

针对西方思潮给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影响,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自觉地把“以学生为本、不迷信盲从、求同存异”当作工作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务必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以学生为本”要注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工作方式,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新理念。改变以往的家长式、保姆式、灌输式的工作方式为引导、启发、自我教育为主的工作方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以人为本、关怀发展”相结合,把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作为衡量学生德育重要标准,让学生由“管理对象”变成“管理主体”,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校的主人、班级的主人、生活区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人,成为学生自己知识习得、能力发展、素质提升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其成为创新型人才。

第二,学生工作者应帮助大学生树立高远理想,不迷信权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是21世纪人才的本质特征。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不能创新的民族是注定要落后的民族,不能创新的人才不是真正的人才,注定要在竞争中被淘汰。“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2009年在中山大学演讲时告诫大学生,要尊重事实:“权威意见不一定是对的,自己实践的或亲眼所见的往往是正确的。”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不仅在自身的工作中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创新。第一要保持浓厚的探求知识和研究问题的兴趣,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大脑中总装有问号;第二要敢于标新立异,超越常规,敢冒风险;第三要不怕困难,不怕艰险;第四要不盲目从众,不迷信权威。只有在这样的创新理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才具有真正的创新思维。

第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理应遵循求同存异的理念。

新时期,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如果能合理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价值观教育模式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具体在工作中就是要树立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努力建立一种能兼容多种文化又能照顾到民族特色文化的目标体系来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西方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放弃传统文化而极端地向西方文化倾斜,而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学会了理性、客观地判断,并力求在传统与现代、中西方文化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西方文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紧紧围绕不同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和帮助,这样才能培育出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英)梯利, 葛力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德]黑格尔,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0

[3]常春兰,相对主义:一种非主流的形而上学———重新认识科学哲学中相对主义的本质[J].山东大学学报, 2007(6)

[4]江泽民: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中国网, 时间:2006 年5月10日

西方美术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2篇

2、《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3、论中国大学管理传统与制度创新

4、柔性管理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5、邓小平的社会管理思想论纲

6、儒家文化管理思想的启示与借鉴

7、试论《商君书》中的“刑赏”激励管理

8、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探究

9、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10、公共管理理论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研

11、对管理理论发展规律的初步认识

12、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管理学教学的研究

13、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14、浅析《孟子》管理思想

15、关于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关系之思考

16、人本管理思想在中小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17、学习学派视角下哈慈经营失败案例分析

18、浅论老子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

19、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在幼儿园的应用

20、中西方管理思想相似性比较探究

21、转型期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22、《道德经》的管理思想

23、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改革初探

24、关于中西方管理差异分析的文献综述

25、毛泽东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6、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27、管理哲学视域下的人性假设刍议

28、书院制: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的新兴管理模式

29、中西式管理的差异交融及路径选择

30、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改革的理性思考

31、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创新研究

32、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生活化

33、柔性管理理念下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

34、《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35、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演变的系统视角

36、企业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思想的矛盾与辨析研究

37、中西方经济思想中的科学性探析

38、对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因素的思考

39、幼儿园仁爱管理及其行动策略

40、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理性主义传统反思性

41、柔性管理在本科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42、后现代思潮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43、本科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初探

44、西方学习型组织理论与《易传》管理思想之比较

45、试论东西方管理思想差异与西方(欧洲)遗产管理模式

46、高职院校“书院制”宿舍社区化管理创新实践研究

47、西方管理思想对中国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

48、通识课教学:常识与通识

49、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

西方美术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3篇

2、论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生命线

3、中美两国法律文化的差异

4、恶法亦法的法律成本与价值分析

5、刑事司法公信力问题研究

6、刑法罪刑法定原则下的社会学解释

7、西方古代民主与近代民主之比较研究

8、论公司控制权配置的结构性修正

9、环境物权的法律构建基础

10、卓越法律人才视域内的法理学实践教学

11、西方自然法学派思想评述

12、论经济公益诉讼的价值

13、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14、德国历史法学派及其现代性初探

15、由“从身份到契约”谈中国发展

16、地方治理过程中的政府角色

17、论法治思维与国家治理

18、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养成

19、公民安全的政府责任及其实现路径

20、由“恶法非法”分析法律与道德关系中的尖锐问题

21、论西方守法思想的演进

22、《外国法制史》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23、法治中国的结构形态及实现路径

24、建筑类院校法学教育研究

25、浅谈自然法学派对“正义”的探索

26、论美国法律平等保护的局限性

27、浅析富勒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28、张乃根:做学问就要理论联系实践

29、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

30、浅析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作用

31、正义与原则:罗尔斯法治精神解读

32、浅谈功利主义之批判与继承

33、要全面地认识人大对地方立法的主导作用

34、法律规范有效性的基础及路径

35、论国际商事惯例的法律性质及效力分析

36、《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37、实用主义对法学研究之影响

38、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寻

39、徜徉在法律的理想与现实之间

40、论古典自然法对近代欧陆民法法典化的影响

41、浅谈德国法律与德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42、论中国古代会审制度的司法价值

43、从密尔式自由看中国社会治理

44、西方社会公正观念史中的“应得”问题及其理论启示

45、应激视角下的正义起源新探

46、从胡万林案试析犯罪的刑罚预防

47、民族习惯法的界定维度、理论逻辑及法治进路

48、浅谈在推动法治下“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的启示

49、“法”的“存在”方式之三义:必然法、应然法、实然法

西方美术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本文以大量例证讨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指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西方文化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最后,文章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 西方文化教育 重要性 方法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各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深深地蕴藏在语言中,制约着语言行为的发生。文化差异是影响用目的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语言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只掌握语言符号系统而不学习其底蕴文化,就会造成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犯下严重语用错误的现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必须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目的语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英语教学热门的话题,也成为许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总的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方面的问题。其表现是:多数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没有把文化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没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就绝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共同的弱点是对英美文化中的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也就是重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在做题时,一些涉及文化问题的题目差错率也很高。例如:

问题:

W: John, do you want to go swimming with me today?

M: Sure. But I can’t leave now. 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 at three o’clock.

Q: Why can’t John go swimming now?

A) He must meet his teacher.

B) He must attend a class.

C) He must go out with his girlfriend.

D) He must stay at school to finish his

homework.

此题有近半数的学生答错,障碍之一是没有理解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的确切意思,多数学生不知道,选项A)所表示的与自己的导师约定时间进行讨论或要求解答问题在西方大学里是种惯常的做法。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以为约会的对象只能是女友,因此选了C)。由此可见,语言文化和背景知识对于正确理解是多么重要。

3.与时俱进加强文化教育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涉外交流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参加涉外工作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成为时代的要求。将近几年来的四级考试试题进行统计与分析后,发现其中涉及某种社会文化内容的篇幅已占到考卷内容的37.5%(王英鹏,1999)。1998年12月通过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将“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本专业的信息”,提高为“用英语交流信息”增加了提高文化素养的任务。这些都充分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4.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

4.1中西文化对比

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五单元“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在讲解课文之前,可以先简要介绍一下西方国家欢度圣诞节的一些习俗: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歌曲,圣诞晚宴等,然后可以让学生把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从而对西方的重大节日―—圣诞节有个较深的理解。

4.2融合

现行的各种大学英语的教材中课文大多选自原文材料,其中许多语言与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课文既可用来学习英语语言,又可作为介绍英美文化的素材使用。例如,通过课文“Big Bucks the Easy Way”可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他们的家庭关系及父母对子女自立性格的培养等文化观念,这些对我国大学生也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4.3典故引入

大多数人在说话和写作时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英语典故大多来自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基督教的《圣经》。在《大学英语》中,就有许多课文引用了文学和《圣经》中的典故。这些典故许多学生并不熟悉,这就需要教师对此仔细讲解。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Why I Teach”一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in breathe.” 根据《圣经》记载,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并将生命之气吹在他的鼻子里,使之成了有灵气的人。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恰到好处的运用了《圣经》典故,把教师比喻为创造生命的上帝,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们才真正明白文章的涵义。

4.4课后补充

英语课堂教学毕竟有限,尤其是大学英语,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辅助进行文化教学,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原版录像、电影。录像和电影提供的语境多,可观察姿态、表情、动作等辅助语言手段;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还可主动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接触交谈;举办专题讲座;开设“英语角”;收听VOA和BBC英语广播等。这样就可逐渐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艺术、哲学、政治、科技、风俗习惯等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

把文化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度。因为大学英語毕竟是一门语言课,而并非文化课。仍需要使用语言课的教学方法,即首要问题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此基础上渗透一些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不是我们要移植别国文化,更不能喧宾夺主。另外要根据教学实际,因为这毕竟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基于这一实际情况,在讲授内容的深度上进行取舍。恰当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两大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田德新. 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背景知识. 外语教学. [J]. 1999,1.

[3]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王伟华. 社会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 外语学刊. [J], 1987,2.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西方美术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会计教育框架应以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为指引,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以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变化而变化,因此对于会计能力的研究是重要的基础性课题。研究会计教育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和了解会计能力的构成和变化,两者的比较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西方国家对会计能力和会计教育问题的研究起步早而且研究的比较深刻,本文试图从国外会计有关这些方面研究结论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会计能力 会计教育 胜任能力

一、国外职业团体的研究

(一)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就开始此类研究,并于1967年发布了《职业知识框架》,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必备知识的范围。1968年,AICPA发布了《会计职业的院校教育准备》,并两次进行更新。20世纪9()年代中期AICPA启动了远景项目(AICPAVisionProject)。该项目从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人力资源和职业规范等因素人手,归纳出注册会计师的核心价值、核心服务及核心能力,提出注册会计师应具备包括交流与领导能力、战略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消费者与客户和市场的关注、综合信息演绎能力、技术能力等在内的5种核心能力。并在此项目基础上,于1998~AICPA发布了《新财务职业的能力模式》。1999年,AICPA发布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该框架包括了会计行业普遍适用的能力,并为会计教育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该框架列示了包括功能性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视野等3类核心胜任能力。功能性胜任能力包括决策模型、风险分析、计量、报告、研究、技术;个人胜任能力包括职业行为、解决问题、人际交往、领导能力、沟通、项目管理、技术;广泛的经营视野包括战略性/批判性思维,行业/分部视野,国际性/全球牲视野,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视野,市场技术。AICPA的委员会提出当前的鉴证服务需要的能力分为高机会(Highopportunity)的能力和低机会(Lowopportunity)的能力两种,共19项能力。低机会的能力包括会计和审计准则、行政管理能力和管理审计风险;高机会能力包括:分析性技能、企业咨询技能、企业知识、工作能力、沟通技能、对客户的业务流程的理解、效率、智力能力、学习和恢复活力、营销及销售、模型构建、人的发展、关系管理、回应及与时俱进、技术、验证。高机会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提供新兴鉴证服务打下很好的基础,而低机会的能力在提供现时的鉴证业务时很重要,但却无法应付未来新兴鉴证服务。启示:一名优秀的注册会计师须重在掌握核心能力,会计教育应由知识型教育转向技能型教育,对会计能力的研究越来越详细。

(二)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研究及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的研究在内部审计方面,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于1999年发布了《内部审计能力框架》,该书从全球内审职业、内审知识、职业未来、最佳实务、胜任能力及胜任能力评价等角度,分析了能力发展的要求,认为能力包括知识、经验、技能、任务、执业标准,技能又分为认知技能和行为技能。启示:内部审计师的能力框架中对技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胜任能力及其评价提到重要位置。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于1999年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管理会计领域过去发生、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其成果反映在《哪些更重要,哪些不重要:1999管理会计实务分析》。启示:对会计能力的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

(三)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研究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1996年发布了国际教育指南修订版第9号(IEG9)《预备教育、专业胜任能力评价及职业会计师的实践要求》,将会计教育和实践的目标定位于使会计师能为职业界和社会做出贡献,提出会计教育应使会计师具备持续学习的技能以及对变化的适应性,同时还将会计人员的能力划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提出宽基础的会计教育;此后,IFAC的教育委员会于1998年发布了名为《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师职业入门方法》的讨论稿,讨论了“胜任能力”这一概念,介绍了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2001年,IFAC又发布了修订后的讨论稿,旨在为IFAC的会员提供指南,以运用这些方法来评估会计人员的能力。针对管理会计师的能力需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FMAC)于2002年发布了第12号研究报告:《管理会计实务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及管理会计师的胜任能力档案》,对能力及胜任能力进行界定,并对什么是有能力的管理会计师进行阐述。在总结各职业团体研究经验的基础上,IFAC2003年的《国际教育白皮书》(IEP2)《成为胜任的会计师》指出,会计教育和培训的目标是培养有能力的职业会计师。IFAC提出,能力(capabilities)包括:态度(如职业行为和价值观)、行为技能(如行为能力)、广阔的企业视野(如战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功能性技能(如风险分析)、技术知识(如审计)、智力能力(如知识、理解力、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IFACEaig,与职业会计师相关的核心实务领域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与报告、审计与鉴证(内部和外部)、管理和成本会计、税务、财务管理、一般管理、11技术、公司治理与伦理。职业团体也可视具体情况向现金管理、清算与公司重整、财务分析、组织与物流、公司理财、经管责任与控制、股东报告、战略规划与决策支持等方向拓展与核心实务相关的核心知识是胜任能力的基础,要达到既定业绩目标,职业会计师至少还需具备一些素质,如正直公正、行为技能、广阔的经营视野、职业技能技术水平及智力等。职业团体可扩展能力需求,如分析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和交流技能等。除了核心知识之外,职业会计师至少应具备法律、经济、数量方法、营销和行为科学等相关知识。IFAC指出,知识、技能和态度分别适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考试、模拟现场、口试、自我评价、直接观察等)。启示:会计教育应使会计师具备持续学习的技能以及对变化的适应性,同时将会计人员的能力划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提出宽基础的会计教育。引入胜任能力的概念,并提出胜任会计师应具备的能力范畴。

(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AS)的研究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AS)于1986年就开始运用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研究注冊会计师的能力框架,并于2000年发布了《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列示了各领域职业会计师所需的147项能力。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于2004年发布了《特许会计师能力图》,同年又发布了《候选特许会计师能力图:CAS职业能力的理解》,从胜任能力和胜任领域两个层面设计会计师的能力图。CICA为特许会计师通用的胜任能力包括道德行为和职业观(如保护公众利益、正直与公正、独立、保密等)、个l生特征(如自我管理、创新、适应能力等)及职业技能(生成计划和信息、检验计划和信息、交流、问题解决等)三部分,提出特许会计师的6个特殊胜任领域:组织有效性与控制和风险管理、财务、税收、鉴证、业绩评价、信息及信息技术等。

(五)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研究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澳大利亚特许会汁师协会(ICAA)、注册会计师协会(ASCPA)与新西兰特许会计师协会联合发起了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研究,其最终成果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职业会计师基于胜任能力的标准》,提出了职业会计师的人际技能、组织技能、分析与构造技能以及理解技能。此后。ICAA-~ASCPA专门针对注册会计师的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于1999年发布了《注册公司审计师能力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启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研究也是注重会计技能的研究。

(六)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的研究

ACCA在其制定的职业发展手册中提出了一个技能框架,以帮助会员针对特定的能力分析培训需要。依据会员所承担的角色不同,会员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增加或删减特定的能力。该能力框架将能力分为以下四大类:人员管理及领导才能、个人更有效的工作、商务管理和技术。以上每一种能力都可以按照从1到的水平来进行评估。其中l代表基础,2代表中级,3代表高级。

(七)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研究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999年发布了《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国际指南》。该指南旨在为各国制定注册会计师资格要求和教学大纲提供—套国际标准该指南说明了对于想获取职业会计师资格的人士在教育、胜任能力、实践经验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指南中包括的《职业会计师教育的国际教学大纲》对职业会计师应接受的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进行了规范,包括三大类,分别是:(1)组织和商业经营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五类知识点:经济学;数量方法和商业统计;一般经营政策和基本组织结构;管理功能和实务、组织行为、营销功能、国际商业原则;经营管理和战略。(2)信息技术。其_体包括以下内容:经营系统中信息技术的概念;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商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商务系统的开发标准与实务;信息技术采用、实施与运用的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模糊逻辑及电子商务。(3)会计和会计相关知识。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基础会计、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职业和国际会计准则;高级财务会计实务;高级财务报告原则;管理会计——基本概念;管理会计——进行计划、决策和控制的信息;税务;企业法和商法;审计基础;审计——高级概念;企业财务和财务管理。

二、国外会计公司、学术团体的研究

(一)国外会计公司的研究

普华、德勤、安永等国际会计公司也都直接或间接进行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研究。1989年,当时的“八大”联合发布了《教育的展望:会计职业成功的能力》白皮书,提出了成功的会计师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技能指沟通技能、智力技能以及人际关系技能,应具备知识包括一般知识、企业与组织相关知识以及会计与审计知识。白皮书对现行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表示了担忧,呼吁美国会计学会成立一个委员会来解决这个问题6这份白皮书对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近年来,各大会计公司都十分关注CFO的发展趋势,如普华永道1997年发表的《CFO:公司未来的设计师》指出,由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CFO已无法适应全球化经营和跨国竞争的要求,未来的CFO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基本技能主要与专业知识、技术和控制有关,这是CFO的最低要求,操作能力包括战略思考、创新、企业风险管理和变革、团队精神、训练能力和领导能力等;德勤咨询与商业周刊委托机构“研究国际”(ResearchInternational)形成的调研报告《授权CFO》(2003年)认为,CFO不仅扮演管家角色,而且是战略伙伴。各会汁公司从不同的角度对未来成功的CFO的能力做出分析。启示:成功的会计师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技能指沟通技能、智力技能以及人际关系技能。CF0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

(二)国外学术团体的研究美国会计学会(AAA)回顾了美国1925年到1985的会计教育和会计实务于1986年形成了贝德福德报告(TheBedfordReport)——《未来会计教育:为日益拓展的职业做准备》报告指出,会计教育的实质没有改变,即教师仅仅是教学生簿记和进行技术训练,而没有教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和沟通的技巧,会汁专业学生不知道怎样与人沟通,怎样进行逻辑性思维以及怎样解决问题。还指出,会汁功能已超越传统领域,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目前的新环境,强调大学会计教育应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学的过程不仅应该确保学生可以学到会计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具备能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这种分析须是创新性的,而且应与较高的标准相适应。并提出建议:把学生引向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成为终生学习型的人);把会计教育看成是信息发展和进行经济决策的工具。美国会计学会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鼓励教师要摒弃课程式的、被动式的教学,而转向更加积极活跃式的教学,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合作式的教学互动是这个新方法的关键。1990年,AECC发表了《会计教育的目标:立场公告第1号》。该公告认为,会汁教育的目标应当为会汁毕业生成为职业会计师做好准备,而不是使其在进入会计职业界时已经是职业会计师,会计教育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要终身学习。公告指出,会计教育应定位在“为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做准备”,并对会计教育的目标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阐述。公告指出,会计毕业生必须具备沟通技能、智力技能、以及人际关系技能,应具备一般知识、企业与组织相关知识以及会计与审计知识。除了关注教学模式和强调厚基础的教育之外,AECC还发行了一系列的会计立场公告(Position statements),如《第1门会计课程:立场公告第2号》。公告强调会汁导论课程(Introductoryaccountingcourse)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应当了解会汁信息在经理人员、投资者、信贷者、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时所发挥的作用,应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会计的作用,应提高分析性技能及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

(三)国外学者的研究美国20世纪80年代开启了会计教育改革的新时期,而这一改革是由一系列针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力的批评意见引起的。这些批评意见认为会计专业毕业生不具备进^、会计职业所需的一系列能力。B|oom和IDebessay(1984)認为:会计教育应该主要围绕基本原则进行,而不是试图传授所有技术领域的知识。Bloom和Debessay鼓励会计教育方法的改革应从程序性和技术性的教学方法向概念性和问题式方法转变,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应包括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批判式的思维,人际关系及书面和口头的交流技巧。P0rter和Mckibbin(1988)及Carnevale,Gainer和Mehze(1990)的研究表明,学生缺乏雇主所要求的智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Whitney(1992)认为学校教给学生的知识过于陈旧,教育界应重新审视课程的设置以使学生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企业环境。随着贝德神神福德(theBedford)委员会

和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的一系列报告、目标和说明书的发布,会计教育者很清楚地了解到改变和重新构架整个课程体系的必要性。教育者逐渐认同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但是会计教育者和实务者在如何改革上存在分歧。Min(1987)指出会汁教育的概念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巨大分歧,他认为两种方法都适用,发展的趋势可能是两者的融合。Baldwin和lngram(1991)认为,不管是采用哪种方法,会计基础课程都需要改革,应让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相关的和有用的会计信息。针对美国会计学生数量和质量下降的趋势,他们建议对会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彻底的更新,以吸引有着很好的推理和分析能力的学生选择会汁专业。May,Windal~llSylvestre(1995)的调查研究表明会计教育者在改革的必要性这一点上达成了广泛的一致,但是在改革的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调查结果再次强调会计教育内容中应包括更多的交流技巧、人际关系和职业道德。Jordan和lClark(1995)和Wilson~IBaldwin(1995)等人也在不同程度上研究了会计教育内容和模式的改革。Albrecht和Sack(2000)的研究成果《会计教育:设计课程以渡过危机重重的未来》对会计教育界和职业界影响较大,他们认为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存在较大问题:会计课程内容过于狭窄,过于关注技术规则及职业考试;会计教学过于强调课堂讲授和记忆,教学过程过于依赖课本,缺乏创造性的学习。他们总结出传统的会计教育过于强调学术知识方面;而对能力的运用方面关注不够oAlbrecht和Sack指出:会计教育要强调基本原理,基础原则的教育和技能的培养;强调高水准、宽口径的课程,而非深入的专业教育;应教会学生如何寻找答案及如何学习。他们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降低对讲稿和教科书的依赖;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的沟通能力的训练;通过小组作业形式让学生加强合作,以培养其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邀请企业界人士参与会计教育;适当安排课外活动,如实习、专业研究、在职学习等。Franciscoc和KeUy(2002)研究了会计教育中技能要素发展的重要性。美国伊利诺大学会计系根据会计职业界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需求而进行的有关改革是教育

三、结论

一名合格的会计师不是指他拥有多少会计知识,而是指他能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否解决相关的问题,是否具备解决相关会计、财务问题的能力。因此会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这种能力,而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的会计知识。应当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个会计师,而不是將学生训练成为—个会计师,因为光凭训练是无法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具有胜任能力的会讲师。学校教给学生的知识过于陈旧,教育界应重新审视课程的设置以使学生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企业环境,会计教育内容中应包括更多的交流技巧、人际关系和职业道德。会计教育方法的改革应从程序性和技术性的教学方法向概念性和问题式方法转变,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应包括会汁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批判式的思维,人际关系及书面和口头的交流技巧。会计教育要强调基本原理、基础原则的教育和技能的培养;强调高水准、宽口径的课程教育,而不是深入的专业教育;主要应教会学生如何寻找答案及如何学习。要大力进行能力培养课程的开发,着重培养学生应对解决社会上的各方面问题的能力。

作者简介:

徐文杰(1972-),男,浙江天台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分院院长,副教授

(编辑 聂慧丽)

西方美术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西方现代美术史 绘画形式 创新 重要性

在西方美术的发展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描述性绘画占据着主要的流派,而后来出现的印象派绘画则更加强调在绘画中运用形式结构,实际上这种创作手法更能深刻地表达画家在创作时的心境,其自身的个性特征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不同的观众也是通过绘画形式来解读作品的,因而研究绘画的形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 绘画形式在国外的发展

关于绘画形式方面的创新和争论似乎一直以来都没有在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过程中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力,当然,也并不是波澜不兴,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事件。19世纪下半叶诞生于法国的印象派油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次对绘画形式的革新,相比于学院派画家的细腻、严谨和形象,印象派画家强调在创作中应该格外重视对色彩和光的运用,这一画派的代表人物莫奈曾经创作了其广为人知的代表作《日出·印象》(如图1),并且在当时的法国画界引起了争议。该画派在绘画形式上的另一次革新是广泛地推广了架上创作,要知道在文艺复兴之前,法国的绘画作品大多是绘制在建筑物的天花板或者墙壁上的,印象派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在画架上完成创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理论家们并没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绘画形式的变迁上,更没有将这一命题放置在历史长河中去探讨,他们曾经更加关注的问题是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作品的流派以及风格等更加具体的属性。然而,绘画作品中所蕴藏的艺术本质可以更加稳妥地从其绘画形式中体现出来,绘画形式可以由内而外地反映出绘画作品各种元素的内在逻辑①。

在形式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出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形态,那就是结构主义,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是对形式主义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在19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的艺术家首先在艺术性作品的研究中运用了结构主义这种分析工具。使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研究美术史的演变在整体论观点和单独描述等方面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意大利的艺术家在研究雕塑作品的过程中将结构主义的方法运用了进去,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再把目光集中于艺术作品的细节方面,而是更多地去关注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本质,其在研究作品表现形式的过程中更多地将内容、功能等与之分开,而这种分析方法可以让其能够将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作品进行本质上的描述②。

当人们在辨识一个艺术类型时往往是通过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来充分感受其内在涵义的,而这些外在形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某种特定的符号来呈现的。而这种基于符号学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形式主义理论的影响。将形式主义的理论运用在美学研究中时需要从艺术作品的线条、文本内容、声音以及形态等多个方面来开展研究,这种蕴含在艺术作品结构中的美学观点就是形式主义美学。当一个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完全由其表现形式所决定时就可将其称为形式主义作品,而这里所谓的形式可以指作品的传播媒介,也可以是其在视觉上所传达的效果。形式主义等大多是从线条、颜色、材料等角度来探讨艺术作品,其在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背景方面的考量则相对比较少。形式主义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所有艺术价值都蕴含在其自身的表现形式中,而形式以外的其他内容都是次要的。

二、 绘画形式在国内的发展

国内的美术界曾经也在绘画形式这一问题上产生过几次影响力比较大的争论,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次争论是围绕着中国画中的笔墨运用形式来开展的。国内曾经对形式主义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批判情绪,而且这种批判还超出了艺术的范畴。甚至还有人把对形式主义的批判指引到政治层面。但是国内的学者在研究西方美术史的过程中却将形式主义理论发扬光大,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家也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层出不穷的繁华景象。国内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开展形式主义的研究,其一是研究蕴含在形式主义作品中的意义和内容;其二是研究作品本身的造型元素、形式元素等。而这两个研究角度在西方美术史的理论界通常被划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从内在角度来研究美术史的发展时往往更加关注艺术作品本身和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而从外在的角度进行美术史的研究时往往是把作品、创作者和创作过程与各种环境、社会因素综合起来进行考量。西方美学和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早已离不开形式主义这种鲜明的潮流,这一理论在分析艺术作品是更多地是将包括光影、色彩、线条、形状等在内的各种元素内化为作品本身的一种属性。因而,中国的学者认为在研究西方美术史的过程中也应该将重点集中在以上这些元素上③。

在研究艺术风格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形式分析法,这种方法在研究艺术问题时将重点放置在討论艺术作品本身、作品的流派、其特定的艺术时期以及鲜明的风格等方面,以更加通俗的方式来描述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定义何为艺术风格。实际上,理论界比较认可的观点是艺术风格与艺术形式是形式主义艺术史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 重要性分析

艺术形式在决定了其本身与艺术内容之间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绘画曾经在宗教祭祀、文化传达等方面承载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艺术形式的结构方面,环境、情节、人物以及道具等体现着形式的内在关系。艺术家在创作一个作品时需要通过形式结构来表达其对艺术的内在要求,内容在传达艺术的内在要求方面则起到了传播媒介的作用。描述性绘画是通过戏剧性、文学性的手法将故事情节融入在作品中的一种画作类型,其在西方传统绘画形式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有关历史文化或者宗教祭祀的活动中经常采用描述性绘画的形式来传达内容,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描述性绘画都承担着这种功能,后来,摄影、电影和电视等在画面传达方面更具表现力的形式出现了,描述性绘画就被逐渐取代了,这种绘画中受到技术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表现形式结构时只能借助绘画中的具体形象来完成。然而,也有一些极具天赋的艺术大师在艺术形式方面具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他们在创作绘画时更多地突破了具体形象的限制,通过线条、构图等结构性的手法来进行创作,印象派绘画的出现导致描述性绘画在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地位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下滑,不再是主流。这时候,画家对艺术的理解、画家自己的个性等则更多地通过形式结构来表达。再到后来,欧洲的艺术家提出:“艺术的根本不是内容,而是形式,有意义的形式”,而且这种观点对后印象派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④。

法国画家尚赛通过自己强大的原创性能力从印象派绘画的基本技法中发展出后印象派,他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摒弃了印象派绘画重视赋形的特点。后来,在后印象派风格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一位非常伟大的理论家,他就是弗莱,当然他的理论也需要实践活动作为有力地支撑,而起到这以作用的恰好就是尚赛的探索。

美术评论家在批评某个艺术作品时大多也是通过直观的作品形式来对其内在的含义进行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其个人的判断。通过对事物的外在形象进行模仿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并不能形成直观的构成形式。人们在对艺术作品的形式构成进行鉴赏的过程中产生了审美情趣,艺术家的创作实际上是将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形式上的创新表达出来,艺术家在进行形式结构的创造时并不是以一种随机的、随意的心态来完成的,艺术家通过形式结构将自己的心理结构具象化、物化的过程才是创作的本质,换言之,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心理结构决定了其选择和改造视觉素材的方向,艺术家本人独有的个性特征、对视觉元素的偏好、情感的浓烈程度以及对社会的意识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更加强烈地表现。正是因为在创作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个人色彩和主观判断,因此,观众在看到具体画面的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画家本人的个性特征。艺术家通过形式结构向公众传达情感信息的过程正是如此来完成的。由此可见,人们之所能够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美感,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欣赏作品中的形式美。而艺术家个人也是通过对作品的形式进行创新来呈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浩如烟海的绘画作品、丰富多彩的绘画流派以及数量庞大的艺术家已经創造出非常丰富而伟大的绘画形式,想要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进行一定的突破和超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事情。然而,如果艺术家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先不去追求创造一个新的流派或者形式,而是通过对传统形式主义的创作手段的运用,在局部范围、小的方向上进行一定的创新也是大有可为的。

结语

绘画的形式可以更加鲜明的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情感的浓烈程度以及对社会环境的看法等等。观众在欣赏一个绘画作品时往往也是通过绘画的形式来了解作者的特点。因而对绘画的形式进行创新始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孟祥龙.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研究[J]. 艺术教育, 2016, 000(007):P.168-169.

②王钦璐. 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哲学再思考[J]. 青春岁月, 2015(5).

③荣韬. 浅析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语言[J]. 黑河学院学报, 2016(8).

④乔国锋. 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特征[J]. 运城学院学报, 2014(5):112-114.

上一篇:提高教师素质方法论文范文下一篇:IPv6有线电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