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激活课堂范文

2024-02-19

创设情境激活课堂范文第1篇

《公司法》是一部规范市场主体的非常重要的法律规范, 在经济法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经济法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单元, 是会计中级职称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因此学好用好《公司法》,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创业有很大的帮助。

传统的《公司法》课堂教学一般有两种方式:其一, 导入案例, 设置疑问—讲解新知, 释疑解惑—教师课堂小结。其二, 导入新课, 讲解新知—课堂作业, 巩固知识—教师课堂小结。这两种课堂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被动听课, 教学过程单调乏味,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教的费劲, 学生学的无聊, 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所以教师必须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问题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热情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中国古人也强调:“疑, 思之始, 学之端。”学生的思维活动、主动学习意识是因为遇到疑问, 且需要解决而开始的。教师有效设疑合理提问, 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以满足解决问题的愿望和需求。

比如在学习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的条件时, 可抓住学生渴望创业渴望成功但又不知如何创业的心理, 设置以下疑问:大家都有一个创业梦, 梦想有一天创立自己的公司, 成为该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 你们刚毕业的学长已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那么大家知道成立一家公司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想既然刚毕业的学长已经创立了公司, 说明成立一家公司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接下来兴致勃勃地探究成立一家公司到底需要哪些条件。有的学生说需要一大笔钱, 有的学生说需要人才, 有的学生说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教师进一步引导, 创立有限责任公司到底需要多少钱?钱少不能成立公司吗?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还有其他条件吗?哪些公司的成立需要有关部门批准呢?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公司成立的条件。

3 多媒体创设情境, 丰富课堂教学

现在的学生是伴随电子产品成长的一代, 从小接触手机、电视、电脑等产品, 善于从网络获取信息。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只有利用多媒体将图、文、声、像结合起来才能多方位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刺激, 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在讲述股票债券时, 可以搜集关于股票和债券的图片, 让学生对股票和债券有直观的认识, 然而图片给学生的冲击力毕竟不大, 而且现在的股票和债券都是电子化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从网络搜集诸如:5分钟带你认识股票和债券、什么是债券回购等视频。在图像和声音多重刺激下学习知识, 学生印象深刻, 掌握知识较快, 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必要时制作微课, 比如公司成立的条件和成立的程序, 可以制作微课, 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巩固。

4 活动创设情境, 合作深入学习

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的, 不是培养死记硬背法律条文的机器, 而是培养懂法、守法、会运用法律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可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落实到自身的行动上, 收到实效, 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学生观看完“公司成立的条件”微课后, 老师可顺势布置学生分组模拟成立公司的任务。每个小组成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 要求具备公司成立的各项条件。然后每个公司的董事长依次讲解本公司的成立方案并适当板书。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分析每组的成立方案, 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改正。通过问题创设情境、微课创设情境和活动创设情境两个环节, 学生对公司成立的条件这个知识点已经熟练掌握并正确应用。

股东会和董事会的职权对初学者来讲很难区分, 每个组织都有多项职权, 学生存在畏难情绪。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把枯燥的理论与有趣的游戏结合起来。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找到股东会和董事会职权内容中的关键词, 学生对两者的职权有了初步地认知后, 可采用“连连看”的游戏, 让学生将每项职权分别与股东会和董事会联系起来, 并给予一定的分数奖励或物质激励。游戏的方式弱化了学生学习的压力, 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看清股东会和董事会职权的“真面目”。

5 故事案例创设情境, 培养应用能力

经济法基础教学离不开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方式下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 教师搜集或设计恰当的案例, 采取适当的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 接下来把课堂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各抒己见。

案例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文字、图形或二者的组合, 也可以是学生表演或播放视频。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创设情境, 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分析案例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实时关注学生动向, 引导学生围绕知识点进行分析, 防止学生的讨论分析偏移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另外教师选择的案例必须注重实用性、时效性和真实性, 这样学生的分析才具有现实意义。

教师创设情境的方式各种各样, 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出选择, 灵活运用, 从而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摘要:传统的《公司法》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

创设情境激活课堂范文第2篇

摘要 学习具有情境性,当教学内容确定后,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激发学生体验的情境,以使学生在体验中达到教学目标成为体验教学设计的关键。情境的创设要基于学生经验,要和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相联系,尤其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而模拟情境是让学生处在一个虚拟的情境中体验知识、获得感悟。

关键词 情境体验 模拟情境

情境体验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二者互为依托,构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课堂发展系统,从而形成有情感的、创新的、具有人文价值趋向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是体验教学落实的具体教学模式之一。情境设计要契合学习内容,能够落实教学目标 ,最忌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却没有效果。情境设计要与学生的经验背景、兴趣爱好相一致,使活动具有内驱力、吸引力,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的知识在其他情境中再应用的可能性,而体验的强烈决定了信念能否确立,态度能否转变,价值观能否坚定。

情境是多元的、独特的,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模拟情境的设计作一些探讨。模拟情境是被简化了同时又被赋予了感情的情境。在模拟情境中,学生容易发生“感同身受”的移情作用。最常见的模拟情境就是对生活情境的模拟,还有对历史情境、未来情境的模拟,对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情境的模拟。实践证明创 设模拟情境有明显的促进体验的作用。下面就是创设模拟情境,体验有效课堂的尝试。

案例:《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说明:本案例是在本区教育局组织的课堂教学能力考核时上的一堂课,课题是上课前一天的下午4点半才网上通知的,且不能使用电脑、投影等多媒体手段。

学情分析:《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这部分内容学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本人分析他们仅限于知道人是由猿进化来的。且手边没有任何图片,怎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况且还是借班上课。

结论:本人认为创设一个有效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而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是过去的事情,是历史,可以运用模拟再现当时的情境这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

1 与,积极体验。

下面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教学实录 第一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引入”

师:请大家猜个谜语“什么动物在早晨用4条腿走路,到了中午用2条腿走路,可到了晚上又用3条腿走路?”

生:人!

师:你们真聪明,传说这个谜语让许多人丢了性命,大家比传说中的人类聪明多了,那么你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

生:猴子进化来的。 生:猩猩进化来的。

师:有没有看过猩猩这方面的电影。 生:看过《金刚》。 师:拍得怎么样?

生:非常精彩。

师:那么如果让你来拍一部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纪录片,你会怎么拍?学生思考

师:用2-3分钟时间简单构思一下,充分运用你的课外知识,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讨论。

师:请哪个同学先来说说? 生:从古代的猿开始拍。

生:从现代的人类开始拍再拍到古猿。 生:大笑

师:为什么笑?其实我们谁也没见过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拍是非常真实而自然的,我们是从现在发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线索再追溯到古猿,思路不是挺好的吗?(鼓励、赞赏) 师:为了让这部纪录片拍得更精彩,下面我们就像组成一个剧组团队一起去研究和寻找人类起源和进化的拍摄素材。

板书----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这个情境的前半部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这个情境,加上教师精心创设的模拟情境,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可惜由于学生的知识所限不能很好地进行下去,教师趁势引入课题,恰到好处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参予本堂课的学习活动。

第二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展开” 第一幕:进化论的提出

师:第一幕拍什么比较好呢?(请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阅读教科书79页。)

2 生:进化论的提出开始。

师:可以拍摄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和神创论观点的争论:1860年6月30日,在英国牛

津大学大不列颠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展开的一场关于人类起源的大辩论,达尔文的观点在这次

辩论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板书----

1、进化论的提出

师:还可以拍哪些科学家呢?

生:林奈对人类的分类,赫胥黎提出人猿同袓等

第二幕:人猿同祖

师:好,我们说把人猿同袓作为第二幕。

师:第二幕紧接着拍些什么呢?你说人猿同祖,有什么证据吗?(请学生思考、讨论并

阅读教科书80页资料分析和教师提供的现代类人猿的生活资料。) 生:可以拍现存的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之处。 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生:牙齿的数量相同,染色体相近,生的有些疾病相同……。 板书----

2、人猿同祖---人与猿的相似之处 第三幕:祖先是森林古猿

师:既然人猿同祖,那观众就会想它们的共同祖先是谁呢? 生:古猿

师:好的,这就作为第三幕。那证据是什么呢?你拍摄中准备出示哪些证据呢?(请学

生思考、小组讨论并阅读教科书80页第一小节内容。) 生:化石、地质研究……。

板书----祖先是森林古猿,证据有化石、地质研究等。 第四幕:森林古猿为什么能进化成现代人类

师:那么观众会不会问“森林古猿为什么有的进化成人类,有的进化成现代类人猿”。

板书----

3、森林古猿→现代人类?

师:证据是什么呢?(请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阅读教科书80页第二小节和教师提供

的古猿进化过程中的一些化石等资料) 生:拍摄环境气候条件的变迁……

第五幕:森林古猿进化成现代人类的几个主要历程 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你准备拍摄哪些内容来说明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请学生分组思考、讨论、阅读教科书81页内容和教师提供的有关人类进化的几 3 个主要阶段特点的资料) 生:可以拍四个阶段

师:每个阶段拍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生:第一阶段是南方古猿,距今大约700万年前,脑容量为500ml,是能够直立行走的古猿。

生:第二阶段是能人,距今大约200-150万年前,脑容量为550-750ml,脑的沟回与人类已经相似,可能已经具有语言能力。

生:第三阶段是直立人,距今大约150-20万年前,脑容量为1000ml,它们是人类进化史中关键的一个阶段。并拍摄他们用火和狩猎的场景。

生:并且还要拍他们奔跑和按照自己的愿望制造石器,相互之间用语言交流的画面。

生:第四阶段是智人,距今大约20-1万年前,脑容量为1300-1500ml。 生:可以拍摄晚期智人身穿缝制的兽皮衣,手持标枪和长矛的画面。

生:有资料显示晚期智人已经有了早期农业和动物的驯养,所以有了休闲时间,因此在他们生活居住的岩洞里,出现了原始的壁画、雕刻……

师:所以出现了精神文明方面的艺术,最终进化成了现代人类。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拍摄的素材。 板书----

4、人类进化的几个主要历程

师: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你认为人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师:其实我们大家到学校里来学习,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学习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思维方法。所以我们也要不断学习,使自己越来越聪明。

在教师创设的模拟情境中,学生是作为剧组的一员不断去寻找新的素材来丰富自己的拍摄内容,而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是学生在主动地寻找知识,并积极地对其进行思考、分析、体验。教师只是作为知识的引导者、组织者,巧妙地把知识融入到一幕幕的模拟情境中,学生学习时的情绪始终是愉悦的,师生关系始终是民主平等的。

第三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巩固”

师:如果现在再让你来拍这部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纪录片,你的素材应该有所增加了吧。我们请个同学先来试试,你大致会按什么样的思路来拍呢?

生:第一幕拍……

教师请学生重新来拍摄,其实就是在巩固学生刚才融入素材中的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知识,但用这种模拟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巩固,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既从中体验到了乐趣,又掌握了知识,学习效果很好。

第四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提升”

4 师: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了,可我们的近亲生活得怎么样呢? 生: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第六幕:现代人类和类人猿的生活近况

师:所以我们可不可以加一幕呢?这一幕拍些什么呢?(请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 生:人类的不断扩张,乱砍滥伐,森林不断减少…… 生:现代类人猿的生活领地越来越小,数量不断下降…… 师:所以我们可以在此加上一首著名的《七步诗》

生: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师:我们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仅要保护我们的近亲,还要保护其他野生动物……,所以人与自然要

生:和谐发展!

板书----

5、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整堂课中,学生始终处在教师创设的模拟情境中,这种模拟情境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它来源于学生的部分生活经验,又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再加上不能使用多媒体手段,这部分知识又显得有一定的枯燥,但正是教师创设了拍摄纪录片的模拟情境,使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在寻找素材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营造气氛,增强了模拟情境的真实性,在最后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提升”中得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水到渠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各种情境和条件,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不断体验,在体验中完成学习对象和自我的双向构建,最大限度地获得身体心灵的解放,最终实现主体的发展。

创设情境激活课堂范文第3篇

提要: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中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课堂中的教学情境无疑是其中最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手段。在不断教学实践中,思考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与方法,从而总结一些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化学 教学情境 创设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地的创设是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考虑三维教学目标、学生特征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利用,而且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成构的情境创设。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体现趣味性,体现化学的魅力,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触及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

一、创设情境的一般原则

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日常生活的现象,或以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为出发点,创设一种教学情境,从而导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化学的氛围中。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既让他们感兴趣,又能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的情境进行交际,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基本教学原则:

1、真实自然,贴近生活。学生通常喜欢谈论与自己有关的事,教师设计活动所选择的场景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初中化学教材的设置都是从生活中的小现象,小实验从手,让学生从中认识原来生活出现的这些现象都是与化学有关的。教师要有效的利用这一点就可以令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的氛转,快速的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化学的知识点。例如:初中学生学习到化肥时,可以让学生例举平常种菜种花时所用的化肥的名称,当菜或花出现什么样的现象时可以利用哪种化肥,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化肥的分类与作用。

2、形式多变,活泼有趣。中学生学习的动机来自兴趣。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交际时,需要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根据中学生爱玩、好动、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些游戏、比赛等。初中学生开始接触化学,对他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实验,课堂上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实验通过比赛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观看完课本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课堂实验的结果有所了解,这就使得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缺乏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提出实验创新,利用不同与课本的新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物质的性质。

3、难度适当,照顾层次。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试题答案范围扩展的比较宽,不再有单一的答案,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答案,教师要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学生的想法,要照顾到程度不同的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话可说,有想可析。教师也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出发模拟一定的生活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共同参与,培养其合作精神,发挥其个性和特长。教师可以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创造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

二、创设情境的具体操作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1)教师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这是初中化学中常用到的方法,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就可以利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多媒体文件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为什么能灭火?又是如果灭火的呢?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不局限于一种。在学生表达出现错误时,不要急于马上纠正,要给学生自己意识错误的机会,能意识自己的错误也是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还可以在提出问题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彼此之间也可以互相纠正错误。(2)可以连珠炮式地提问。在进行化学实验前,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实验中关健的实验现象,而这时用连珠炮式的提问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既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关健,又让学生能进一步思考出现的实验现象的本质。如:教师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验中我们应先通气体还是先加热?实验中我们注意观察氧化铜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这里发生了什么反应澄清石灰水有什么现象?这里又发生了什么反应?我们最后收集到的气体会是什么气体?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几个问题就要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实验现象的点在哪里,也让学生思考出现实验现象的原因。(3)设置“突如其来的提问”,让学生就某个问题随便说说他们知道的东西。让学生说出他们能想到的情况,如果说不出来,教师可以提示。突如其来的提问可以使学习生动活泼,能引起学生临场发挥的冲动,获得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4)连锁操练,学生任意提问。在练习时不仅让学生学会回答问题,而且要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尤其是课文教完之后,教师提示学生就所学的当堂课文的内容,这种总结很有效。

2、模拟情境。模拟情境指设置或虚拟一种能够激发情感的场景。作为教学方法和技巧其作用在于以形象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和潜意识的认知与感染;而产生作用的机制原则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创设模拟情境,在认知方面具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我们可用以下情境:表演情景、模糊情景、图片情景等,其中包括利用实物,采用多媒体课件等。例如:创设一个遇到火灾,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地点,环境下所人们应该如何逃生的方案,让学生自主去演示,通过各种各样的逃生方案,教师引导学生遇到火灾时正确的逃生手段。学习化学就是要把化学用到生活中,只有学生能在生活发现化学知识的运用,就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创设真实的情境。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为教材服务,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点。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养学生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主动性;例如:初中教材只显示盐酸制氢气的反应式,而学生学过的酸还有硫酸和硝酸,在谈到制备氢气的材料时,学生就提出了用硫酸和硝酸制取氢气的方案,这时让学生来实践自己的方案,最后教师利用观察到的现象,指出不用硫酸和硝酸制取氢气的原因,从而完成对制备氢气材料的探究。

2、以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理解性;在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呼吸的性质时,在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子中放入小昆虫或小动物,让学生观察小昆虫或小动物的状态,就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不只是教师的空讲。同时也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爱惜生命的情感。

3、以发展思维为中心,着眼培养学生创造性;在学习二氧化碳灭火时,教师通过展示实验室中简易灭火装置,让学生设计不同的二氧化碳灭火的方案。提高了学生参加实验的积极性,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

4、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德育教育性。其实在初中化中中提到爱惜水资源,减少空气污染,对垃圾的废物利用等等,都是向学生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主题,教师要充足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唯物主义精神。

情境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认知与情感,活动与环境,学习和应用统一起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各种体验,发展创造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教学不仅能使语言教材变成活生生的言语,富有生活气息,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于化学世界的感觉,增强运用化学的能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于海强 基于建构主义的化学新课导入创意设计[J] 化学教学,2006。(12),21-23 [2]刘

义 利用新闻中的化学信息丰富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05,(4):33-34 [3]赵玉泉 从社会生活实际走进化学[J] 化学教学法2006,(4):39-40 [4]郑永信 对探究性学习中学习情境地创设的认识[J] 化学教育,2006(1) :28-29 [5]黄剑芳 三维虚拟技术在物质结构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化学教学,2006.(10)30-32

创设情境激活课堂范文第4篇

1 声情并茂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投入到自主的学习中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将文字描述的抽象情景、意境, 创设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场景, 变成声情并茂的导入, 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用音乐营造氛围就是一种别致的导入方法, 人教版语文课本中不少课文都适合用这种方法导入。比如, 在教授《土地的誓言》时, 我播放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曲, 让学生进入爱国忧国这一情境之中;在讲《音乐巨人贝多芬》时, 播放《命运交响曲》, 让学生在雄浑激昂的旋律中感受贝多芬同命运博击的悲壮和坚强;在讲授鲁迅的《雪》一文时, 则是让学生先欣赏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 塞北的雪》, 学生眼前仿佛有朔方的雪正“蓬勃奋飞”, “飘飘洒洒漫天遍野”。在教授《黄河颂》时, 先播放《黄河大合唱》中的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保卫黄河》章节, 再展现一些黄河风貌的图片, 如:黄河的九曲连环、汹涌澎湃的壶口瀑布等, 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 然后让学生跟着音乐朗读, 营造出一种对黄河由衷地热爱与赞美的情境和浓厚的教学氛围。接着再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适时进行点拨。以音乐情境恰如其分的导入,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名曲辅助教学, 加深理解教材

在语文教学中, 用世界名曲来辅助诗歌或散文教学, 可以创设目的性很强的情境, 优化教学氛围,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材。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 我先简单地介绍作者的情况以及写作背景, 接着就让同学们欣赏乐曲《回家》, 在悠扬宛转的萨克斯声中反复诵读, 理解诗歌的内涵, 品味诗歌的意境。同学们被“乡愁”深深地感染不仅能当堂背诵, 而且还有同学挥笔写下了听乐曲时的心理感受。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时, 我播放了由门德尔松创作、俞丽拿演奏的《春之歌》小提琴曲配以优美的范读朗诵。音乐主旋律旖旎多姿、委婉迷人, 串串音符犹如飘飞的花絮展现出春光的明丽与妩媚;而伴奏部份那流畅跃动的琶音, 就像是竖琴奏出;仿佛淙淙溪水, 款款流过, 更烘托出春的意境与活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地春回, 万物苏生的蓬勃气象和春天的气息, 学生沉醉在情与景, 文字与音乐、画面的感知、联想、想象之中, 不知不觉理解了文章的主题。

3 歌曲活跃气氛, 启迪拓展思维

流行歌曲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关注的热点, 有许多学生可能没看过《水浒传》, 但对《好汉歌》并不陌生;可能从未体验过“思乡之情”, 但对《故乡的云》、《父老乡亲》等歌曲却耳熟能详。在语文课堂上, 适当地引用一些流行歌词, 在活跃课堂气氛, 启迪学生思维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的结尾, 学生总是难以理解作者的心酸、伤感之情, 这时播放歌手满文军演唱的歌曲《懂你》, 教室里沉闷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一年一年, 风霜遮盖了笑颜, 你寂寞的心有谁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这些熟悉的歌词不断从学生的口中涌出, 《背影》中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 因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距现在学生生活年代久远, 社会背景复杂, 多数情况下只能靠教师的语言描述来了解, 而仅凭空洞的说教是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 若巧用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等音乐元素, 效果就不一样了。琼瑶的《在水一方》主题曲不正是对《诗经》中的名篇《蒹葭》的重新演绎?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编的通俗歌曲《但愿人长久》也被邓丽君唱得委婉如诉。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 我让学生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学习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时候, 我启迪学生用歌曲唱出对朋友的祝福与思念, 有的同学便忘情地演唱起《朋友》、《一路平安》等歌曲来。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 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 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 音乐引领入境, 激起情感共鸣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是用一种直感的方式, 使学生获得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 很易于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用音乐旋律创造优美的意境能引领学生进入审美境界。学习何其芳的《秋天》一诗时, 我选用了钢琴曲《秋日的私语》, 沉浸在优美的乐声中, 学生仿佛听到了诗人的深情絮语, 仿佛看见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 领悟了诗歌中所描绘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意境。

对于古诗词的教学, 更可以多加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于诗词的意境中。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本就与古典诗词密不可分, 相互辉映。如:《阳关三叠》、《关山月》、《春江花月夜》、《江河水》、《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与许多古诗词的意境都能达到高度的契合。《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于从未离家的孩子, 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中滋味, 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 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 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了那种离愁别绪, 我给学生放古曲《阳关三叠》, 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 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音乐与意境, 情感与想象, 便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音乐创设特殊的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 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 去感受课文的内容, 从而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 达到音、境、情、理的结合,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教学情境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从而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 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 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创设音乐情境, 让音乐走进课堂, 用音乐诠释文本, 烘托气氛, 能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扩展学生想像, 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教学情境,语文课堂,音乐情境

参考文献

创设情境激活课堂范文第5篇

一、创设趣味情境

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寓教于乐, 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就能促使他们主动参与, 积极思维和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 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 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一课, 课件出示创设购物的问题情境:童装八折出售。老师提出问题:根据你的生活经验, 说说打折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打八折的含义。接着再出示一组课件, 具体说说下面“折”是什么意思?1、糖果五折出售。2、巧克力八五折出售。3、夹芯饼五折起。4、果冻三至八折出售。创设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 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离自己的生活很近, 自觉地运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 结合实际, 较全面的、较深刻的理解了“打折”的含义。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 让学生“做”中“想”,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取新知识的愿望, 整节课全力以赴, 兴趣十足的学习, 接受新知识。

二、创设操作情境

操作活动也是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的一种良好形式, 儿童的认识规律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 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数学概念本来具有抽象性。因此, 在教学中, 加强直观教学, 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内容, 引起学生实际观察、操作, 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 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又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所学知识。教学中, 把问题情境活动化, 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手操作、眼观察、口表达、耳倾听、脑思考的过程中去获取知识, 提高数学能力。如在教学“反比例的应用问题”时, 我出示了我们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图片, 让我们先行动起来为大课间活动的分组活动做一些准备工作。我们班24人, 邀请我们班的6位任课老师一起参加共30人。你如果是体育委员怎样来分组活动。根据我们班大课间活动分组的材料, 能否编一道反比例应用题吗?大课间活动于对小学生来讲是最高兴的一件事。又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时, 我把收集到的易拉罐、玻璃杯等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给物体找特征。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过程来初步感知圆柱体制作材料和构造特点。再让学生用这些物体进行拼摆图形, 进一步提高对这圆柱体的认识。整个课堂活而不乱, 兴趣盎然, 整堂课学生都在玩中学, 学中乐。

三、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师问生答, 思路是在教师限定的框架里, 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 久而久之, 许多学生不仅不会思考, 而且缺乏问题意识。因此, 我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老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 积极思维, 激发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倾向, 产生自发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欲望。创设问题情景, 就是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的问题情境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教师要把学生投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惟一的问题情境中,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 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 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学习数学的实际背景。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生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引起学生思维;创设悬念化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生有亲切感和熟悉感;创设活动化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和体验数学的作用;创设趣味化问题情境, 可以引起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解决问题的过程。

创设情境激活课堂范文第6篇

1 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意义

问题情境即指发生问题的客观情境。在问题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 激起积极的情绪, 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 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主动学习主要表现在好的问题情境下主动建构新知识, 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发展创新意识。

2 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2.1 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数学知识, 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学, 更应联系日常生活, 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学习动机, 让他们更多的体会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案例1:老师给出:今天 (2009-3-17) 是星期二, 那么本周四是几号?下周二呢?

在这一问一答中, 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 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接着引导学生从中可以归纳出日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这样, 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 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 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 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要探究的东西。

2.2 利用师生、生生游戏, 创设问题情境

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提出了“数学好玩”的理念, 给人以很大的启迪, “还数学以美丽”成了老师、学生、家长与社会的共同心愿。充分利用数学游戏是实践这一理念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案例2:老师给出游戏1:请同学们圈出手中日历上相邻3个数, 把它们的和告诉我, 我马上知道这三天分别是几号。你知道为什么吗?

游戏2:我圈出日历上一竖列相邻4个数, 把它们的和告诉你, 你能马上知道这三天分别是几号吗?

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学, 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游戏教学可以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 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 热情高涨, 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 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2.3 一题多解多变, 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 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解有利于启迪思维, 开阔视野, 全方位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而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可以训练学生积极思维, 触类旁通, 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案例3:老师的一题多解

(1) 日历一竖列上相邻3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 如果设其中一个数为x, 那么其他两个数怎样表示?有几种设法?

对于同一数学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处理往往会导出许多不同的解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思路解题, 既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思路, 形成立体的思维网络;又能通过比较选择最合理、最简捷的思路,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采用一题多解与多变的教学手法, 可开启学生的心扉, 激发学生潜能, 提高学生素质, 既可开阔学生的思路, 又能得到新的启发。

3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3.1 问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

课堂上是否能够鼓舞学生心情, 取决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是学生感兴趣。

案例4:老师给出:日历中爷爷生日那天的上下左右4个日期之和为80, 你能知道爷爷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学生对生日很感兴趣, 都争先恐后的做了起来, 有用方程解的、有用算术的, 效果很好。

3.2 重视学生情感, 及时给予激励

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情感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老师在课堂中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中, 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心情, 用自己亲切的教态、文明的举动和富有感染力的话语,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 经常的批评、打击、挖苦、讽刺, 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有很大的损伤的。学生失去了自尊、自信, 自然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和态度, 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所以对具有创造性的回答, 独特的见解给予表扬, 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对正确的回答要给以肯定, 给学生足够的信心, 特别是有进步的学生;对于胆子小的学生则要提供机会, 让他们参与回答, 如果一时答不上来或答错了, 教师要给予引导和希望。这样, 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极高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究。总之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喜欢你,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各种驱动力, 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3 讲究科学性, 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要照顾到全班同学的基础差异性, 采取多种方式提问, 充分调动全班同学进行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对问题不同的语言表述, 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 老师首先要语言明确、具体, 要认真推敲问题的提问方式, 认真研究问题呈现的次序, 语言要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创设问题情境要留给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 让学生来参与发言、讨论, 然后由小组选派代表阐述集体讨论的意见, 让学生敢说自己想说的话, 虽然学生的回答有时可能是一种直觉, 有时可能是深思熟虑, 老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 还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照顾到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参与自主探究, 学有所获。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 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努力创设问题情景, 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提高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使新课程改革向前推进一步。

摘要:探究性活动是新课改所提倡的理念, 探究性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前提, 创设问题情景来自于生活, 来自于师生活动。而创设的问题须是学生感兴趣的, 须重视学生情感, 及时给予激励, 须讲究科学性, 面向全体学生。

上一篇:厨师菜肴烹饪考核范文下一篇:餐厅人员岗位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