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论文范文

2024-03-14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一、创设趣味情境

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寓教于乐, 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就能促使他们主动参与, 积极思维和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 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 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一课, 课件出示创设购物的问题情境:童装八折出售。老师提出问题:根据你的生活经验, 说说打折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打八折的含义。接着再出示一组课件, 具体说说下面“折”是什么意思?1、糖果五折出售。2、巧克力八五折出售。3、夹芯饼五折起。4、果冻三至八折出售。创设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 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离自己的生活很近, 自觉地运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 结合实际, 较全面的、较深刻的理解了“打折”的含义。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 让学生“做”中“想”,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取新知识的愿望, 整节课全力以赴, 兴趣十足的学习, 接受新知识。

二、创设操作情境

操作活动也是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的一种良好形式, 儿童的认识规律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 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数学概念本来具有抽象性。因此, 在教学中, 加强直观教学, 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内容, 引起学生实际观察、操作, 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 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又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所学知识。教学中, 把问题情境活动化, 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手操作、眼观察、口表达、耳倾听、脑思考的过程中去获取知识, 提高数学能力。如在教学“反比例的应用问题”时, 我出示了我们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图片, 让我们先行动起来为大课间活动的分组活动做一些准备工作。我们班24人, 邀请我们班的6位任课老师一起参加共30人。你如果是体育委员怎样来分组活动。根据我们班大课间活动分组的材料, 能否编一道反比例应用题吗?大课间活动于对小学生来讲是最高兴的一件事。又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时, 我把收集到的易拉罐、玻璃杯等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给物体找特征。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过程来初步感知圆柱体制作材料和构造特点。再让学生用这些物体进行拼摆图形, 进一步提高对这圆柱体的认识。整个课堂活而不乱, 兴趣盎然, 整堂课学生都在玩中学, 学中乐。

三、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师问生答, 思路是在教师限定的框架里, 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 久而久之, 许多学生不仅不会思考, 而且缺乏问题意识。因此, 我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老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 积极思维, 激发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倾向, 产生自发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欲望。创设问题情景, 就是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的问题情境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教师要把学生投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惟一的问题情境中,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 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 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学习数学的实际背景。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生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引起学生思维;创设悬念化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生有亲切感和熟悉感;创设活动化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和体验数学的作用;创设趣味化问题情境, 可以引起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解决问题的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大自然是以数学的语言说话的。”生活中随处可看到数学的踪影。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把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见事或物引入课堂, 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 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并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总体目标之一。因而我们要善于挖掘和选取生活中的素材, 带进我们的数学课堂, 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

举例:在七年级数学教材下册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的6.3“实践与探索”教学中我创设这样的一个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情境。

据《北京日报》2002年5月16日报道:“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3 0 0立方米, 仅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8, 是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2。 (1) 问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多少立方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多少立方米? (2) 北京市一年漏掉的水, 相当于建一个自来水厂, 据不完全统计, 全市至少有6×105个水龙头, 2×105个抽水马桶漏水。如果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 一个月能漏掉a立方米水, 一个抽水马桶一个月漏掉b立方米水, 那么一个月造成的水流失量是多少立方米? (用a, b的代数式表示) (3) 水资源透支是令人担忧, 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针对居民用水浪费现象, 北京市将制定居民用水标准。规定三口之家楼房每月标准用水量超标部分加价收费。假如不超标的部分每方水价2.9元, 某楼房的三口之家某月用水1 2立方米, 交水费22元, 请你通过列方程求出北京市规定三口之家楼房每月标准用水量为多少立方米?

这类数学情境用于数学教学,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从童话, 童谣或各类明星中选取素材, 创设情境

七年级的学生仍然喜欢听童话, 喜欢唱游童谣, 他们也崇拜心中的各类明星。如果这些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喜闻乐见的, 热点关注的事或人进入我们的数学课堂, 学生会感到数学与他们是多么的亲近和自然。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很浓, 探索的欲望就会很强烈。因而根据不同的知识教学去挖掘这些有趣的素材也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例1:在教七年级数学上册3.1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童谣引入的问题情境。

(放录音) 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 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

(1) 只青蛙, 1张嘴, 2只眼睛, 4条腿, 1声扑通跳下水。

(2) 只青蛙, 2张嘴, 4只眼睛, 8条腿, 2声扑通跳下水。

(3) 只青蛙, 3张嘴, 6只眼睛, 12条腿, 3声扑通跳下水。

(4) 只青蛙, 4张嘴, 8只眼睛, 16条腿, 4声扑通跳下水。

……

(学生会很自然地跟着录音愉快地唱起来)

问题:n只青蛙, n张嘴, ____只眼睛, ___条腿, _____声扑通跳下水。

以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作为问题, 趣味怏然。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的规律性以及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和一般性。渗透“利用环境学习”的设计思想。

例2:在学七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新课引人的问题情境。

在屏幕上出现篮球明星姚明的两幅照片, 其中一幅是姚明两脚分开恰好成等腰三角形状的罚篮图, 并给出姚明的三项资料:身高2.2 6米, 体重公斤, 腿长约1.2米, 问题:你能根据姚明的资料知道他的步幅是多少吗?

这个问题一出现, 就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他们投入了积极的思考、猜测和讨论中。有的说他的步幅1.2米、有的说1.8米, 有的说2.1米, 这时老师就设置悬念, 告诉学生, 想要知道姚明的步幅, 学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后我们就知道了, 课引人很成功。

只要善于利用和发现, 明星效应也能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

3 从数学史话, 数学典故中选取素材, 创设情境

古今中外的数学史话, 数学典故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创设问题情境的丰富素材。这些史话、典故有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有的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以此为背景创设的问题情境, 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更强烈, 解决问题后所获得的成功体验更深刻, 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

举例: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列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知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九章算术》的背景知识并以其中相关内容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九章算术》是中国魏晋间伟大的数学家刘徽所注, 他是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刘徽公元263年注《九章算术》, 他全面证明了《九章算术》的方法和公式, 在数学方法和数学理论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刘徽创造性的运用极限思想证明了圆面积公式及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刘徽以其对数学的杰出贡献, 当之无愧地成为公元3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数学家。

《九章算术》中其中有一章名为《方程》, 它阐明了联立方程的解法。目前使用的“方程”这个数学用语, 就是出自于此处, 这里记载着以下这类问题。

5头牛和2头牛的价格是10两黄金, 2头牛和5头羊的价格是8两黄金。问:牛和羊的价格各是多少?

另一章名为《盈不足》有这样一个问题:

有一伙人一起去买鸡。如果每人出9文钱, 就余下11文钱。如果每人出6文钱, 则还差16文钱。问人数与鸡价。

以我国古代数学史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而且还能很好的体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

4 从教学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实验活动中创设情境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体验、领悟才能理解并应用。数学活动可以是教学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实验活动、思考探索活动以及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等等。特别是教学游戏活动, 学生对此兴趣很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而动手操作活动会使的手脑达到有机的结合, 思维更加活跃,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教学时利用直观形象具体的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因而创设此类的问题情境对数学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例1:在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的《可能还是确定》这一节时为了有助于学生更直接地理解生活中的可能事件, 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 我在上课时设计了一个摸奖游戏。

事先, 在一个纸箱里装进10只大小一样的黄色乒乓球, 然后设计游戏规则 (在屏幕上出示) 是:箱子里装有大小相同的白色和黄色乒乓球各5个, 请参与者在箱子里摸球, 每人每次只能摸一球, 摸到白色球的为获胜者, 可获礼品一份!

这种摸奖游戏学生在商场的促销活动中经常见到, 而且乐于参与。把这种游戏活动情境搬到数学课堂上来玩, 学生兴趣极浓, 个个跃跃欲试。游戏开始后很多同学争相上来摸奖, 但一个个落空而回。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多并没有人摸到白球, 这时台下有同学喊了起来“老师, 我们是绝对不可能摸到白球的, 因为箱子里根本没有白球, 全是黄球!”这时教师抓住这一句话因势利导让这位学生来检验他的猜测结果。紧跟着提出以下问题:

(1) 在装有10个黄球的箱子里摸到白球是_________。 (不可能的)

(2) 在装有10个黄球的箱子里每次一定能摸到____球。

学生讨论完上面两个问题后, 教师从箱子里取出5个黄色乒乓球, 放进5个白色球并和余下的5个黄球摇均匀, 此时教师伸手准备伸手摸球前提出问题。

(3) 同学们, 你能确定我摸到一定是什么颜色的球吗?

学生对这个问题已经很轻松了, 他们会说, 不能确定是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可能是黄球, 也可能是白球。至此, 游戏结束。同学们在有趣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已经体会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不可能性和必然性。接下来的内容已经很轻松了。

例2:在学习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以创设以下的动手操作实验情境。

现每位学生都已准备好长分别是4cm、5cm、7cm、9cm长的小塑料棒, 请同学们任意取3根小棒拼三角形, 思考你取到的小棒是否都能拼出三角形吗?如果不是, 哪些能拼成, 哪些不能, 为什么?并做好记录。

这样的一个情境,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去发现、体会、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比起传统教学过程中把这个性质直接生硬地传授给学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5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创设问情境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以展示优美的图像, 动听的音乐和有趣直观的动画效果, 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工具。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数学教学情境、转换空间、展现思维过程等等, 它的图文并茂, 声像结合, 能动、能变形象直观的优点,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例1:在学七年级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时为了展示生活中的大量轴对称的现象我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展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片 (图1) 。

等生活中的八大类的轴对称图片, 在学生欣赏完这些图片后向学生提问:我们看到的八大类的图片他们有什么共同特性?

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除了以上的Powerpoint外, 还有FLASH动画制作软件, 更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是“21世纪的动态几何”的《几何画板》, 是专门为几何图形教学服务的数学教学软件, 利用它可以创设很好的实验探究模式的问题情境, 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进行思考与协作, 提出自己的假设, 然后用它进行验证。此外还可以用几何画板自己做实验来发现一些规律何现象, 如实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等等。

显然以上提到的只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些常见途径, 在我们的实际备课或者教学中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只要善于思考, 留心生活, 积极挖掘, 结合实际, 就会有很多的途径去创设符合知识要求的问题情境, 并应用于我们的数学课堂, 以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效果, 为新课程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而积极探索、积累经验。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 (7~9年级) 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生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并指出:“本学段的教学要结合具体地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可见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下新的教学模式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事实证明,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能力, 发展心里品质的环境, 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的之间的桥梁。因为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或者土壤中, 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调动起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 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 甚至是冲动。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 其实数学问题情境可以说是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关键在于怎样精心设置和有效利用它, 数学情境可以是一个日常生活现象, 一个命题、一个数学故事等。本文拟以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材内容为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探索一些新理念下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的常用途径。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问题情境,创设途径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搞)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孙杰远.初中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初中地理知识往往较为抽象,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相对不足。为优化教学效果,教师需着力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充分预设、引导转承促使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力,真正让地理融入学生的生活视野,促使他们思考现实问题。

关键词:初中地理;问题情境;预设;引导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内容,顺利打开思维,实现深度学习。就初中地理教学而言,部分学生因原来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很难集中,往往仅限于对教师所强调的重要知识圈画后再死记硬背,这种参与度极低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缺失,学习效果不理想。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根据初中生的特点,设法营设问题情境,改变课堂生态,保障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一、充分预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对未知领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需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更为充分的预设,引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觉进入课堂学习。教师在教学时需根據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介入,让整个课堂学习容量恰当、训练到位。例如,在教学“中国地理的疆域”内容时,教师可以剪辑电视节目中介绍中国的最南、最北、最东和最西的相关内容,剪辑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中涉及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介绍,将这些剪辑做成串烧类的微课资源。学生在观看了教师所展示的视频后,会觉得学好地理确实有用,也很有意思,他们会更愿意在教师的指引下参与学习。在学习“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内容时,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中国政区拼图,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一场拼图比赛,在最短的时间内拼图成功的为胜者。教师还可随便拿出某一个省的轮廓,请学生指出这一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省会(首府)、相邻省级行政单位等,对掌握较快的学生,教师可将拼图作为奖品奖励他们。还可以要求大家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制作手抄报,向大家介绍自己对我国的某一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了解情况。让在假期和家人一起旅游的学生展示自己在旅游期间的收获,以加深大家对省级行政单位的理解。

教师充分预设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适当引导、纠正错误,课堂上的收获是学生自己努力达成的,这种体验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增强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转承,升格学生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想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深水区,就需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好引导与转承,提供对应的“支架”让学生顺利升格学习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一定要结合学生当前最真实的情况,这样新的问题情境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如在学习“中国的地理差异”时,很多学生只是关注对分界线这一固化知识的记忆。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存在于南方的和北方的地理事物图片,要求学生尝试思考这一分界线确定的依据及意义,中国南北方存在这些差异的影响因素,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影响。大家被教师所展示的各种图片所吸引,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说因北方降水较少适合旱作农业发展,因此北方人民喜欢面食;有的说南方热量较为充足,单位面积土地年产量较多,适合种植水稻,人们喜食稻米;还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尝试对北方水资源短缺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对学生思维的引导需要一定的问题情境作铺垫,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按部就班,可根据新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转换,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顺利升格。

三、促使迁移,有效提升学生素养

因初中地理学习内容较为繁杂、学习时间相对较少、部分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等显性原因,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只是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实现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他们的学科素养也就无法切实得以有效提升。为此,教师需着力整合教学内容,通过精当的问题情境安排,促使学生形成迁移能力。如在学习“欧洲西部”时,很多学生根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等知识了解到乳畜业是欧洲西部很多国家的主要农业类型。教师可引入美国东北部及我国很多大城市周围乳畜业发展的相关材料,让学生结合材料综合分析这一农业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生产特点等,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些发展建议。这些问题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迁移,为便于学生思考,教师可降低难度,侧重引导学生建立分析问题的思路,逐步形成较强的知识与能力迁移。

为提升学生综合学科素养,教师可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凸显不同的学科素养,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定要长期坚持。在教学时,教师要尽量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教师不要急于给出建议,可以让大家充分讨论问题,教师最后加以总结。

总之,初中地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为使得问题指向性更强,应具备较高的教学素养,通过问题情境实现教学导入的充分预设、教学中的引导转承,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菊萍.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问题导向式学习的实践探究——以初中地理“水资源”一节为例[J].地理教学,2018(17).

[2]戴申卫.基于问题解决的情境案例教学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J].地理教学,2018(15).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文章以合并同类项的教学为例,从创设生活情境,初步感知概念;创设游戏情境,体验探究乐趣;创设问题情境,实现知识迁移;创设开放情境,引发拓展延伸四个方面探讨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教学情境;合并同类项;兴趣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处在乐观、舒适的环境中会产生愉悦的情感,这种情感能消除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1]. 情境教学是利用环境的创设影响学生,让学生产生积极心理的一种教学手段. 教师作为课题的引领者,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让学生在直观、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到底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呢?笔者以“合并同类项”的教学为例,介绍几点自己的看法.

创设生活情境,初步感知概念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抽象学科,初中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出现各种困惑. 若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与接地气的生活放在一起思考,使其充分感知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数学源自生活而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性. 同类项的概念从字面上来理解有点困难,笔者创设以下教学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个知识.

师:目前讲台上散落了一些笔、本子、黑板擦、书籍、粉笔等,我该怎么整理呢?

生1:将讲台上散落的粉笔都放到粉笔盒中,本子叠在一起,笔都放到笔筒内.

生2:把粉笔与黑板擦放在一起,本子、书籍和笔放到一起.

师:大家都会将生活中的物品按照功能或性质进行分类,在数学的学习中也要有分类的意识.

(学生个个兴致盎然地看向老师)

凌乱的讲台是每个学生都熟悉的生活场景,讲台上的每一件物品都与学生息息相关,教师运用这个生活场景引出分类的话题,自然而和谐. 学生对讲台物品的整理各有见解,可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教师以此啟发学生对“同类项”这个概念产生一定的认识,这不仅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探究兴趣.

创设游戏情境,体验探究乐趣

游戏是每个儿童都喜欢的活动,初中阶段的学生也不例外. 在相对乏味的数学课堂中引入游戏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游戏带来的乐趣中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笔者在学生对生活物品进行分类后创设游戏情境,可引导学生感知知识的分类,并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中获得同类项这个概念.

教师提前准备写有式子的纸片,把纸片分发给八位同学,同时将式子的内容板书于黑板上,八个式子分别为:6xy、-5n、- xy、7a2b、8n、0.2x2y3、2a2b、-3x3y2.

师:请拿到纸片的同学观察自己手中的式子,然后找到和你的式子是一类的朋友,和你的这些朋友们站在一起.

(学生很开心地找到自己的朋友,并展示各自手中的式子)

师:大家观察他们手中的纸片,说说他们这么站合理吗?

生3:我觉得6xy与0.2x2y3不适合站在一起.

生4:-3x3y2与- xy也不适合站在一起.

师:哦?那你们觉得应该怎么站呢?

生5:6xy与- xy是“朋友”,应该站在一起.

生6:-3x3y2与0.2x2y3应该站在一起.

师: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7:6xy与- xy的字母是一样的.

师:-3x3y2与0.2x2y3的字母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不能与6xy、- xy站在一起做朋友呢?

生8:字母的指数不一样,所以不能做朋友.

师:那么0.2x2y3与-3x3y2是朋友吗?

生9:不是!-3x3y2中x的指数与0.2x2y3中x的指数不一样,这两个式子中y的指数也不一样.

师:非常好!由此可见,只有相同字母、相同指数的式子才能站到一起做朋友,我们称满足这种条件的式子为同类项. 现在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成为同类项的条件.

生:同类项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式子中的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师:很棒!我们在判定一些式子是否为同类项时,必须观察其是否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同类项与字母的排列顺序和代数式的系数没有关系.

在一组式子中找朋友的游戏简单又有趣,学生通过这个游戏情境进行观察与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同类项的概念,这比教师直接呈现概念让学生机械背诵来得更生动且深刻. 学生在情境中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新的概念,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在趣味性的活动中体验到探究带来的快乐.

创设问题情境,实现知识迁移

人类的思维从问题开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得以发展,学习是不断产生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2].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心智,使学生感受“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感觉. 学生在这种状态下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进而充分利用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大胆的猜想与验证,实现知识的迁移.

师:如图1所示,两个小长方形组成了一个大长方形,试求组成的新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10:5n+8n.

生11:(8+5)n.

师:这两个式子好像是一样的,涉及了我们遇到过的什么定律?

生12:乘法分配律.

师:很好!下面我们试着用这个定律来做一道简单的应用题. (学生很感兴趣)假设一支笔的单价为x,小红购买了5只,小丽购买了3只,她们两个人一共花掉了多少钱?小红多花了多少?

生13:列式为:①3x+5x=(3+5)x=8x;②5x-3x=(5-3)x=2x.

师:很好!你们能用这个定律来计算-7a2b+2a2b与3xy2-xy2这两个式子吗?

(学生计算,结果略)

师:此计算过程即合并同类项的过程,根据这個过程你们能说说具体的方法吗?

生14:合并同类项就是把同类项相加.

师:表达得不够精准,大家看黑板. (板书法则)现在大家思考一下可不可以分别合并2a+3a+1、2a+3这两个式子?理由是什么?

生15:2a+3a+1可合并成5a+1,2a+3无法再合并了.

师:由此可见,只有同类项才有合并的可能.

教师从图形面积问题过渡到购买笔的问题,复习乘法分配律的同时自然地引出合并同类项应该遵循的法则. 教师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跟着一个个问题逐渐深入,整个过程自然流畅,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思考、交流与探究,将原有的认知经验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构建出新的认知结构[3].

创设开放情境,引发拓展延伸

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表现都是影响课堂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少教师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课堂教学活动要按照预定方案完成所有的流程才是完美的,其实不然. 执行教案时难免会出现与原定计划不一致的现象,遇到这种“节外生枝”的情况,教师应正视它,并将它作为教学的有利资源,顺势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为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创造意识的形成提供基础.

教师展示一位同学的解题过程:

3b-3a3+a3+1-2b?摇?摇?摇 ①

=(3b-2b)-(3a3+a3)+1?摇 ②

=b-4a3+1?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③

师:大家观察这位同学做得对不对?为什么?

生16:不对. -(a3+3a3)=(-1)(a3+3a3)=-a3-3a3,这个式子与原式不一样.

师:应该怎么办呢?

生16:只要将代数式中的同类项相加就行了……结果是b-2a3+1. (此处生16阐述的具体过程略)

师:观察以上两位同学的解题方式,你们更认可哪种?

齐答:当然是第二种.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知识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现在请你们谈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获得了什么样的解题方法.

(学生合作学习,汇报结果)

教师抓住学生的典型错误,将其作为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观察错误形成的具体原因,可以避免同类错误在今后的练习中再次发生. 最后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中,巩固本节课知识点的同时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等,使得每个学生在合并同类项的学习中都得以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促进人类认知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是兴趣,兴趣是学好一切学科的前提. 将乏味的数学知识在各种情境中展现,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消除厌学情绪,使得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得以可持续性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也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任旭,夏小刚. 问题情境的创设:基于思维发展的理解[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4).

[3] 沈建红,郦群.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 中学数学研究,2007(07).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目前,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等文件的出台,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初中数学教师所关注的方向。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发展其兴趣,学生会自觉加入学习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基于此,如何更好地设计初中数学情境教学,为学生构建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就成成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关注的方向。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研究策略

引言: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学中融合情境的教学方式,通过情境的融合,能够发展学生情感,让学生能够在情感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在当前,就初中数学教学实际来说,情境教学的创新与运用有许多困难,会让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教学实际环境依然枯燥、乏味,学生无法加入其中,也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所以,为了有效转变这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師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通过融合情境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记忆。下面,本文就对初中数学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进行探讨。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也让许多人开始关注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有效融合,从中产生的教学方式,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有助于辅助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总所周知,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思维不完善,无法在大脑中想象数学画面,理解不了其中的数学知识点。所以,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以直观、有趣的方式,将数学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平面去截正方体、球体、圆柱,并根据截面来判断几何体的形状等知识点,教师就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直观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先从资源众多的互联网中,找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背景、故事等,并结合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当学生在教师手动操作后,直观呈现出被截的平面图形,会瞬间了解相应的知识点,并且在视频的引导下,学习专注度非常高。与此同时,教师在设计一些问题,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知识、掌握知识,实现记忆效果的提升。

认识升与毫升的概念,教师采用生活情境。

二、通过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问题的引导,经过问题的思考后,能够深入知识中,可以去探究其中的原理,掌握其中的本质,有助于自己思维的有效构建。因此,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质疑,对未知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保持怀疑的态度,才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就通过提出引导与针对性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在数学学习中,教师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与探究,如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看这幅图,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对,是一个人字梁。你能量出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你量的是哪条线段?”等。利用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深刻思考。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和思考,以此提升自己的数学综合能力,为未来的全面发展打造基础。

三、结合现实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总结与概括,对于数字知识来说,也是如此。初中数学的知识概念与生活实际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有数学的身影。所以,教师在教学数学中,要利用生活元素与情境教学相结合的策略,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悟来理解数学概念,对知识进行自由的想象,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发展学生兴趣,学生会自觉加入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现象”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具有轴对称的图形、图片等实际物体,带入课堂中,让学生在触摸中体会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或者,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剪刀、白纸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将具有轴对称现象的图形,制作出来,并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比拼和成果分享,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下,升华情感。通过结合现实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能丰富学生情感,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进行整合,提高知识的实用能力,以此实现有效教学的构建。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不断创新、不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设计既符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要求,能够激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打破传统教学中,单一、固定教学的主导,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当然,还需要教师不断的总结完善,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实现有效教学的整体构建。

参考文献:

[1]赵丽君.试论初中数学情境教学设计[J].成才之路,2020(12):92-93.

[2]李振江.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及策略分析[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000(004):481.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论文范文第6篇

一、创设悬念情境, 激发好奇

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学生好奇心切的特点, 运用认知规律创设具有新颖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悬念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首先, 告诉学生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地判断出每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 接着让学生出一些分数来考考老师, 并请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这时, 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 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 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每个分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后, 学生感到十分惊讶, 从而产生有什么秘密。秘密在什么地方的“悬念”, 此时, 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 使学生产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迫切感。

二、创设故事情境, 引人入胜

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情境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时, 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设置了童话故事引入学习内容:一天, 猪八戒带着20只小猴子到果园去摘了70个桃子, 然后对小猴子们说:“70个桃子你们20只来分, 每只分3个, 剩下一个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 就列了一道算式 (7÷2=3……1) 。小猴子们信以为真, 就各自拿了自己的桃子高兴地吃开了。直到孙悟空赶来, 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 你们知道聪明的孙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局的吗?这样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 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不但满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欲, 而且锻炼、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游戏情境, 玩中求知

教学中, 如果恰当地穿插一些数学游戏, 创设游戏情境, 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王国, 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如在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 设计一个“蚂蚁回家”的游戏: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在黑板上贴上蚂蚁洞的图片, 让学生扮成小蚂蚁, 每人从老师那儿领到一个写着算式题的蚂蚁头饰, 游戏开始后, 每一只“小蚂蚁”要找到回家洞口上算式题答案的“蚂蚁洞”。这个游戏既复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 又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让游戏进入课堂, 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 既激发了学习热情, 又学习了知识。这样, 把抽象的数学趣味化, 能让学生感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四、创设问题情境, 思中释疑

思维从疑问中来, 学习中如果有疑问, 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疑问, 以疑获知, 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 强烈地探求问题奥秘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练习课时, 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一片草地上, 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木桩上, 羊儿在咩咩地吃草, 学生感到新奇, 兴趣一下子给调动起来了。教师便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羊最多能走多远?2、羊走一圈有多远?3、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 , 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 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把生活问题转化了为数学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在情境中遇到问题, 促使学生努力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更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创设交流情境, 探究悬疑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 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 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讨论的情境, 精心组织学生讨论, 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交流,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如在教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时, 教师让学生判断“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是16”的正误, 学生意见产生分歧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通过小组交流, 使学生知道可以从周长和面积的含义、计算方法及计量单位这三方面去比较区别周长和面积的不同, 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发展。学生在与其他伙伴紧密、丰富的合作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 引发争论, 让思维擦出火花, 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 也有利于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几方面获得成功的体验, 交流合作质疑能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

六、创设操作情境, 引导探索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 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 从而亲手发现新知, 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 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沿棱剪开, 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 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 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操作活动, 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而且又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体现。学生以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亲手实践操作来认识事物、摄取知识, 能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 感受自己成功的喜悦。

七、创设实践情境, 趣中激情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 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 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 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 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 让学生设计物品的包装, 计算哪种包装材料比较节省;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 让学生设计优惠物品购买方案, 计算怎样购物花钱较少等。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 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 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上一篇:大众文化市场学术研讨论文范文下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