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范文

2024-03-04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范文第1篇

1 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强调,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决定》从六个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 作为基层教学单位的党务工作者, 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将《决定》落实到实处, 需要我们深刻思考。笔者认为,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实现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环节, 是团结凝聚广大师生的主心骨, 落实全会精神的关键, 在于党建工作如何实现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才。

2 目前高校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问题分析

大力发展大学生党员, 是新形势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为有效的途径, 也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但目前高校党建工作尚存在一些问题, 分析如下。

2.1.1 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

受市场经济大潮和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申请入党的同学入党动机功利化, 认为入党是为自己增添光彩, 对今后找工作有利, 对将来发展有好处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培养和教育的难度。

2.1.2 发展党员侧重数量化

近几年来, 高校学生党员的规模日趋扩大。特别是在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中, 对发展大学生党员在数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导致发展党员时在考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则侧重数量。

2.1.3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高

相当部分学生注重专业技能, 忽视政治理论的学习, 往往容易赶时髦, 崇时尚随大流, 致使这些党员不能够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价值, 没有坚实的理想信念, 表现出与其他同学没什么两样。

2.2 主要原因

分析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条。

第一, 当今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真与伪不清晰;第二, 高校培训教育的实与虚不相称;第三, 高校只注重发展党员, 忽视了对其的后续教育与管理。

当今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追求, 大都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 往往只有靠拢党组织的思想, 缺乏争取进步的实际行动。高校对学生入党后的后续教育不够, 学生党员不能很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 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 必须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要按照“服务大局、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科学有效”的工作思路, 运用“大党建、大发展、大和谐”的理念, 紧密联系实际, 重点改进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3.1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学习型党支部、培养创新型大学生

(1)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 精心组织学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学生党员为重点, 带动入党积极分子、团员和广大学生参加学习活动。把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于活动的始终, 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学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树立榜样, 以身作则, 努力实现校园和谐稳定。

(2) 倡导支部开展读书活动。通过支部开展经典书目读书活动, 并将学生读书心得汇编成册供学习交流。大力倡导每位党员养成读好书、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3) 加强专业学习, 号召本科学生考研。按专业划分支部, 支部具有相同的专业背景。可倡导各支部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活动, 通过党支部凝聚资源, 加强学习, 营造良好专业学习氛围, 一届带一届, 以考研加强专业学习, 促进学风建设。

3.2 提升创新能力, 积极开展支部创新活动, 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

(1) 结合实际, 开展各类主题的支部建设创新活动。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提高党员素质, 进一步创新高校党建工作。 (2) 号召学生党员开展一系列服务同学的活动。如开展关爱工程, 成立爱心基金;开展一帮一活动, 成立学习帮扶小组;开展学生党员服务就业活动, 减轻学生就业压力;组织专业学习活动, 成立专业学习兴趣小组, 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加强学生党员责任感, 还可以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 同时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3.3 建立科学模式, 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 培养可靠接班人

近年来, 高校学生党建已步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支部在吸收新党员时, 往往比较注重道德纪律、学习成绩、服务精神、社会活动能力等, 很难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深层次的了解, 普遍出现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针对问题, 发展党员要有严格指标, 主要包括学习成绩指标, 纪律指标, 社会工作, 思想品德素质四个方面。在纪律指标上采取一票否决的制度。另外要不断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 运用课堂、网络、社团等特殊优势, 创新党建工作的方法、途径和形式, 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结合起来, 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 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

3.4 规范发展程序, 充分发扬民主, 做到公开透明

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 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党员发展工作, 严格实行公示制、票决制、告知制, 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对党员发展程序进一步规范, 严肃组织发展程序, 有效保证党员发展质量关。

3.5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落实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必须紧密联系高校实际, 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方针, 加强诚信教育, 加强师德和学风建设, 教师要做到对学生有感情、对事业有激情、对社会有责任感, 真正做到“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4 结语

总之, 我们要在全面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为学校和谐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坚持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摘要: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 学习领悟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党的建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从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出发, 探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这对更好的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劼.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 .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范文第2篇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党课辅导讲稿

支部书记:***

党课内容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

二、准确把握科学内涵

三、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我们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重点是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工作《决定》全文约17000字,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9个部分,分为3个板块。第一板块:(第

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

第二板块:(第

三、第八6个部分)主要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第三板块:(第九部分),阐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各种热点难点增多,许多矛盾迭加出现,机遇与挑战并存。这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强战略思考和总体谋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我们党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不仅是时代的现实需要,也是未来的长远需要。主要体现在: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力的战略举措

2、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

3、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需要

1、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课题

2、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三)是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需要

(四)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二、准确把握科学内涵

全会鲜明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明确了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深刻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体现了我们党把握大势,找准方位的卓越智慧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

(三)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

三、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

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全党全国面前。落实全会精神的过程,是一个不懈努力、深化实践、创新创造的过程,必须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一)要指导实践

要自觉用全会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明确文化改革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文化改革发展推进力度

(二)要推动工作

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建设文化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进度,明确保障措施,把长远目标

(三)要联系实际

要坚持求真务实,抓实抓细抓具体,把全会提出的原则要求变为可操作的工作措施,把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变成可实施的工作项目,对确定的目标咬住不放,对认准的事情一抓到底,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

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目前首要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切实把全会的各项要求转化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范文第3篇

一、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

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这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委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2008年,省委召开工作会议作出了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决策部署,取得了新的成就。“文明山东”建设成效明显,城乡居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活跃,精品力作不断涌现,《闯关东》、《沂蒙》等作品引起良好反响;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文化单位的改革全面完成;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23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12%;对外文化交流范围、领域和渠道不断拓宽,“孔子故里·中国山东”系列文化品牌走向海外。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相适应,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文化建设还是薄弱环节,在思想道德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文化强省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大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化强省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进一步明确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山东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世界上影响广泛。在新起点上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对文化强省的内涵和目标任务作出更高、更科学的定位。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达到“一个目标”,即推动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建成与山东文化资源相匹配、与综合实力相适应、与富民强省目标相承接的文化强省。构建“四个体系”,即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合理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科学先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形成“五个优势”,即着力形成文化体制新优势、文化惠民新优势、文化创意新优势、文化品牌新优势、文化贸易新优势。实现“七个强”,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力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强、文化改革发展的创新力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保障力强、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强、齐鲁文化走向世界的影响力强、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力强,使山东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一) 突出以人为本,切实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在文化惠民上打造新亮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具有齐鲁风格、山东气派、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生产,做大做强“鲁剧”品牌,努力打造“鲁版图书”品牌,推动形成“齐鲁画派”。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大对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在全省有条件的地方形成较为完善的“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

(二) 适应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统筹推进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努力在融合发展上形成新格局。结合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突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文化产业,统筹推动文化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金融、旅游、信息、建筑等产业深度融合。策划一批产业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项目,打造“好客山东”品牌体系,办好“贺年会”、“休闲汇”,拓展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延伸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跨区域聚集,建成一批区域性特色产业群。

(三)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添发展动力活力,努力在文化创新上谋求新突破。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始终,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和重点新闻网站等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影视剧、演出娱乐、书画交易、动漫游戏、文物复制等产品市场。

(四) 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做好文化资源转化这篇文章,努力在强省跨越上创造新优势。正确处理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加强文化研究和遗产保护,提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使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更大作用。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新变化,推动不同传统艺术门类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积极运用现代手段提高传统文化表现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做强孔子文化品牌,增强齐鲁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凝聚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力量

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健全领导体制机制,营造文化强省建设的浓厚氛围。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引导各级自觉把文化改革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及时解决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加强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工作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二)重视人才,造就队伍。把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抓好干部教育培训,提高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和集聚,依托“泰山学者”、“齐鲁文化英才”、“创新团队”等重点人才工程,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社科理论研究、文化艺术及产业经营管理的领军人物、名家大师和创新创业团队。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制定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措施,激励和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三)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充分发挥政策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激励作用,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在用足用好国家有关政策的同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建立以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和价格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预算。积极拓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渠道,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围绕改革人员分流安置、改革成本支付、退休养老、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等关键环节,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创造有利于改革的宽松政策环境。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范文第4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这次会议上主要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会上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30余年,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取得的成绩是令全世界震惊的,但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所以我们发现了社会上各种弊端,各种不和谐的地方,一个词来形容:道德沦陷。道德是一个很模糊的词,是法律之外的另一种对人自身的一种约束,当今有部分人,法律“治”不

了他们,更别说已经沦陷了的道德,所以才有了那么多让人憎恶,但又无法杜绝的,让人深痛恶绝的现象。但是,我们总得改变,不是吗?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但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从生活上,教育上,以及寻职创业上,很少带有传统文化的动机和内涵的,做官、赚钱、出名在主宰一切。人在面对挫折、死亡时,的确,儒、道、释似乎还能提供某种帮助,但也已经或正在被边缘化,利益团体的意识形态和西方宗教的影响不断扩大。 《决定》在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中提到:“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西方国家讲求追求利益,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他们孜孜不倦努力的目标,那是他们的文化。我们要改变,要吸引全世界文化的文化精髓,但是我们华夏民族不能放弃那影响了中华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社会主义阶段有三个标志:物质水平极其发达;人民思想素质崇高;人们自由、全面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在我们经济高度发达,制度高度完善后,还要我们的思想文化的高度提高,才能标志着我们步入社会主义阶段。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范文第5篇

本报从即日起开设“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专栏,对《决定》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进行解读,敬请关注。

为什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 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重大作用。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自己的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有力促进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需要。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我国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及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全面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必须在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丰富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需要。“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总要求,并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出了部署。做大做强我国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符合科学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不容置疑,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束缚文化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只有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切实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扭转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 理解《决定》提出的重要论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是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的中国共产党人启动的。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就开始完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哺育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坚定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先进文化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仅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走上历史舞台,而且一直以代表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先进文化为指导、以倡导和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

第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发现,近代中国之所以出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之腐朽没落,在于小农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在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掠夺。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着眼世界文化发展前沿,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长,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高扬主旋律,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使中华文化在现代以来奏响了堪称华夏五千年文明历程的辉煌乐章。中国共产党不仅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走在发展先进文化的前列,在实践中把党对发展先进文化的意志和目标转化为现实的领导能力、建设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推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我们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推动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以民族文化为土壤,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新成就?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决定》从5个方面科学概括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第二,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

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打破了长期束缚文化生产力的制度和体制藩篱,全国已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和方式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5%。 第五,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已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海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减少,图书版权进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1下降为2010年的3∶1。

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 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哪些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我们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现代政党,始终高度重视和加强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发挥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方面的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90年来,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紧密结合时代条件,站在时代前列,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阐明文化纲领和奋斗目标,提出切实有效的文化政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弘扬中华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有力地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90年来,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指导。

90年来,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运用文化的力量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为不断开创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伟大事业新局面,为推动中国社会相继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90年来,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仅以抗战文艺为例,在我们党领导的全民参与的抗日救亡运动中,我们党的文艺工作如同一个强大而坚固的战场,真正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真正发挥出“轻骑兵”的作用,一大批宣传性、鼓动性极强的抗战歌曲,对宣传全民抗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鼓舞和激励作用。比如,中华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范文第6篇

会议概况

2010年10月15日—18日在北京召开。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决定,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焉荣竹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康日新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康日新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政治局2009年12月29日作出的给予康日新开除党籍的处分。

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

(一)

现实背景:

1、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成绩辉煌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奋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居全球第二,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仅从人均收入看,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正在向4000美元的水平迈进,纵向比是个了不起的成就。截止到第三季度,外汇储备2.65万亿美元,黄金储备1054吨。

2、过去五年,成就巨大

3、过去一年,进展显著

4、承上启下,崭新起点。

(二)重大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精神

一、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科学发展是“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四个“更加注重”:

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五个坚持对加快经济转变方式做明确部署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十大“任务”】 ●扩大内需 ●推进农业现代化 ●提高产业结构竞争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文化大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四、根本保证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已经绘就,实现“十二五”规划关键在于在全党全社会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党同志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五中全会最大亮点:追求民富

据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一度申言,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体现了大多数国人的强烈心愿。

五中全会公报的三个新提法

第一,“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第三、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如果用数字表示,此次会议重点掌握:一个坚持、两个时期、三个重点、四个更加、三个五---五个坚持、五个要、五种意识。 一个坚持--科学发展

两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不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三个重点--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个更加--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五个要--

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上一篇:社区干部民情日记表范文下一篇:社区读书月活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