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

2023-04-27

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第1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零二七范文网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零二七范文网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零二七范文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零二七范文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零二七范文网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零二七范文网辱观。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零二七范文网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臵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零二七范文网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零二七范文网,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第2篇

本报从即日起开设“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专栏,对《决定》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进行解读,敬请关注。

为什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 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重大作用。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自己的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有力促进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需要。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我国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及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全面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必须在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丰富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需要。“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总要求,并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出了部署。做大做强我国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符合科学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不容置疑,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束缚文化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只有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切实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扭转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 理解《决定》提出的重要论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是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的中国共产党人启动的。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就开始完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哺育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坚定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先进文化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仅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走上历史舞台,而且一直以代表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先进文化为指导、以倡导和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

第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发现,近代中国之所以出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之腐朽没落,在于小农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在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掠夺。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着眼世界文化发展前沿,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长,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高扬主旋律,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使中华文化在现代以来奏响了堪称华夏五千年文明历程的辉煌乐章。中国共产党不仅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走在发展先进文化的前列,在实践中把党对发展先进文化的意志和目标转化为现实的领导能力、建设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推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我们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推动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以民族文化为土壤,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新成就?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决定》从5个方面科学概括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第二,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

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打破了长期束缚文化生产力的制度和体制藩篱,全国已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和方式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5%。 第五,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已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海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减少,图书版权进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1下降为2010年的3∶1。

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 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哪些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我们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现代政党,始终高度重视和加强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发挥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方面的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90年来,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紧密结合时代条件,站在时代前列,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阐明文化纲领和奋斗目标,提出切实有效的文化政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弘扬中华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有力地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90年来,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指导。

90年来,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运用文化的力量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为不断开创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伟大事业新局面,为推动中国社会相继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90年来,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仅以抗战文艺为例,在我们党领导的全民参与的抗日救亡运动中,我们党的文艺工作如同一个强大而坚固的战场,真正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真正发挥出“轻骑兵”的作用,一大批宣传性、鼓动性极强的抗战歌曲,对宣传全民抗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鼓舞和激励作用。比如,中华

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第3篇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几点认识

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一)与时俱进的发展理论

1、浪漫发展观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浪漫发展观集中的表现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其动机是希望国家加快发展,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以为发展可以任凭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愿望自由摆布,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扩大了主观能动作用,所以这种发展思想欲速则不达,给中国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2、荒唐发展观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不要资本主义的高速度;宁要社会主义的贫穷,不要资本主义的富有。”

从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期间,其发展观是反社会、反人民,极其荒唐的。

荒唐在两点:第一,把本来没有社会性、阶级性的东西,进行颠倒是非。第二,文化大革命等其他政治原因。荒唐的发展观把国民经济推到了几近崩溃的边缘。

3、重点发展观

农业“以粮为纲”:是由国家国计民生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的问题而逼迫出来的发展观。

如,新中国刚成立,毛主席提出农业“以粮为纲”、“以钢为纲”。 城市的发展对于带动、辐射其他方面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因此重点发展城市,带动经济的发展。

抓住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正是遵循了重点的发展观,解决了我国面临的一系列国计民生的重大和困扰的问题,使国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重点发展观是哲学上重要的观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不忽略其他因素,这样才能使得发展的思想进一步地向前推进。

4、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深刻的总结了中国发展当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吸收了国际发展上的先进做法、先进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学说的重大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诞生,是党和国家发展观念上的革命性重大的变革。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因此要继续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抓住发展不放松。

2、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十六大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所作出的判断。 时代主流:和平、发展、合作。

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个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看,未来五年中国仍然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期,因此,一定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注重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要与人民共享。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谋发展、促发展,顺应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4、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一)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2008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1.37亩,为世界平均水平1/3,约美国的1/6,加拿大的1/15,俄罗斯的1/8,印度的1/2. 中国的经济总量是38万亿居世界第二,人均3700美元。 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不足10%,消耗的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却占到三分之一。

每万美元GDP能耗量为7.65吨标准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美国的4倍,日本的5倍,英国的7倍。

2、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性过强

中国一是依赖产品出口,二是依赖资源进口,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依赖产品出口的发展方式立刻受到了影响。

2008年,中国石油和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49.8%和75%,而铜和钾的对外依存度也超过50%。

国内发展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波动的影响,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3、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

(二)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

1、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以往的解放思想,更多的是寻求政策方面的突破,改革与开放的宽松。

现在的思想解放,要求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思想、文化、政治素质,要和不合时宜的传统的思想决裂;要与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决裂,与不顾环境和社会代价的传统思想决裂,因此,这是一次思想上、观念上的深刻革命。

2、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切身利益

发展方式的转变,涉及到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以至国家利益,因此慎重处理。

如,有的地区需要还田造湖、封山育林等政策。 因此,需要财政转移支持,需要利益调整。

3、需要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

人与经济,经济与社会,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与文化,会遇到困难、矛盾、阻力等各个层面的问题。

因此,中央推出一系列的措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为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更多的人参与。

如,家庭人员需要转变思想,节约资源,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排放。

(三)基本要求 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三、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

经济发展要靠投资、出口、内需三个方面的拉动。

2005年至2009年,国家投资率从41.6%上升到47.5%,消费率从52.9%下降到48.6%。从2005年到2009年进出口占GDP的比重是5.5%、7.5%、8.8%、7.7%、3.9%。

充分挖掘国内内需的巨大潜力,建立一个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如,发消费券、旅游券,给困难职工生活补助,家电下乡,农器具下乡,汽车下乡等刺激消费。

(一)丰富消费产品

许多产品已经供大于求,但很多消费却满足不了需要,因为消费层次越来越多样化。

如,老年、年轻人、儿童、城市人口、有乡村人口、农民工、白领、蓝领等消费层次。

扩大调整产品结构,创新产业业态,发展新的消费业态,使消费品不断的推陈出新,进一步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

(二)激发消费愿望 刺激消费愿望要使得老百姓无后顾之忧,发展好教育、卫生,使大家看病不难、上学不难,老有所养、病有所依。这样才能够敢于消费,希望消费。

(三)提高消费能力

1、解决就业问题

要把就业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就要作为政绩考核来进行推动。解决就业问题,发展中小企业和发展服务业,同时鼓励以创新带动就业,因此,需要政府转变职能,降低企业门槛。

2、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调整分配关系,改革分配制度,缩小分配上的差距。

(四)健全消费渠道

如,书籍、电影存在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

消费通道不畅影响消费。因此要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促使市场流通,使得人民群众能够及时方便的得到消费产品。

(五)建立消费信誉

1、放心消费

提升放心的消费产品,增加消费信誉。

2、信用消费

如,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

要建立消费的长效机制,发展信用消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放心消费和信用消费的结合,扩大内需。

因此扩大消费是提高经济循环的一个根本途径。

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中央文件中,文化产业第一次被提高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

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提法是“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文化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另一种是经营型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包含两大部分,一个是核心部分,一个是相关部分,一共是9大类。

核心部分是七大类: 第一,新闻服务;

第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第三, 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第四,文化艺术服务; 第五,网络文化服务; 第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第七,其他文化服务。 相关文化部分两大类:

第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如,乐器制作、玩具制作,游戏器材和娱乐用品的制作,纸板、手工纸等等照相机器材,印刷设备、广电设备、电信机械设备、家庭视听设备、复印设备、工艺美术品制造等。

第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文化分类: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产品转变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用品要通过市场。因此,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相互交织对文化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长期以来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经济上的制约、思想上的重视程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分。

如,“印象刘三姐”的成功运营模式。 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1、文化是政治

抓文化是对三个代表的态度问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态度问题;是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态度问题。

2、文化是环境

文化是工作生活的环境,是子孙后代的成长环境,是投资环境、旅游环境。

3、文化是形象 文化是城市的名片。

如,青岛的啤酒节、哈尔滨的冰雕节、自贡的灯节、潍坊的风筝节、海南的国际椰子节(海岛欢乐节)等。

4、文化是生活

人不仅需要物质的消费,也需要精神的消费。一部伦理生活发展的理事,就是文化含量不断增加,文化质量不断提高的历史。文化的消费越重要。生活质量越来越看文化消费。在将来的消费结构当中,文化所占的比重远远超过衣服和食品。

5、文化是经济

(1)文化能够推动经济发展; (2)文化能够凝聚人心。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北京12.6%,上海5.6%,云南5.9%,广东6.4%,湖南5.1%。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美国25%,日本20%,中国2.6%。因此,文化产业上升的空间很大,发展前景极其广阔。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极高的附加值,具有核心价值观、道德、理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要在两个地方谈文化: 一是在社会事业部分谈文化; 二是在经济工作部分谈文化。

五、以民生为本

(一)“以人为本”首先是“以民生为本”

1、位置提前,分量加重

2、通常讲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被具体化为“保障和改善民生”

3、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看作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着力点和重要措施 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是公平正义作为,因此,政府要把推动实行公平、正义一项重要职责。

温家宝总理讲:“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以人为本具体化为以民生为本,把人民群众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 以民生为本是必然选择

1、 转变发展方式要求以民生为本。

投资是中间需求,内需才是最终需求,内需既包括投资的内需,也包括民生消费的内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加快有关民生各个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教育、医疗、住房等行业的发展。因此,民生作为出发点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2、 执政为民要求以民生为本

党和国家把民生摆到了重要的位置,因此,民生和有关民生的行业将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六、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006年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又分别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表明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两大战略都已经到了具体的行动阶段。

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第4篇

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体会

2009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决定,通过学习,使我更深刻认识到党的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下面就学习四中全会精神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已经走过了83年的光辉历程,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将近55年,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也已经26年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下,党的领导和执政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这种考验和挑战非同寻常,是历史性的考验,是时代的挑战。如: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面临新挑战。如:世界上一些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如: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乃至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现在之所以如此重要而紧迫,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我们党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和挑战。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二是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党不断增强加强自身建设的能力,不断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依法执政、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和增强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本领。

二、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和把握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

执政,就是执掌政权的意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执政能力,就是执政党掌握和运用国家机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本领和水平。在我国,执政能力,就是中国*党按照宪法和

法律的规定,正确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全心全意地代表、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学习,我认为应当重点把握五各方面的内涵:

1.执政理念。就是执政的指导思想。我们党长期确立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和"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等,都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有了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行为。提高执政能力,首先就要进一步梳理和明确我们的执政理念。

2. 执政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首先是人民基础。只有人民的拥护、人民的授权、人民的支持,我们才可以执政,也才可以执好政。

3. 执政方略。就是执政的大政方针、战略策略。执政,是全局性的根本大事,当然就要有全局性的眼光、全局性的思维、全局性的方针和全局性的谋划。着眼于宏观大局,谋划执政的大势、大事。从根本上掌握执政的主动权,顺利地实现执政的目标和任务。

4. 执政体制。从执政的角度来说,*体制也可以称作执政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体制、机制。

5. 执政方式。在体制的基础上,执政还有一个方式方法问题。改革开放到今天,管理国家和社会,光用简单的行政命令不行了,必须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协商的、契约的、思想*工作的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同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方式。

三、通过学习,深刻认识自己三个方面能力需要不断提高

1、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当前,在十运会日益临近的新阶段,在宏观经济紧缩、群众利益矛盾突出新形势,在局承担新区的新任务,在规范行政行为依法行政新要求下,如何在新阶段,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动各项工作,我认为,提高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不能满足于

老经验、老方法、老传统。一是要学习大政方针,掌握大的方向和原则,使自己的行为始终符合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和要求;二是要学习法律法规,规范自身行为,使自己能够符合依法行政、廉洁行政、高效行政现代行政管理要求;三是要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2、不断提高执行能力。执行是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关键。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更需要不断强化执行能力。一是要提高领悟力,在工作中,要充分领会领导的意图,了解领导的工作思路、决策思路、工作要求;二是要提高协调处理问题的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使工作能够按照既定的方向推进;工作中不拆台、不推诿,工作矛盾不上交,不下移,努力做到尽职尽责。勇于承担任务、承担责任。三是要提高当好参谋和助手、参与决策的能力。在工作中,要努力提高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当好助手,积极为领导出谋划策,多为领导出主意想办法,提高参与决策的能力;

3、不断提高组织能力。合理组织各方面的资源是完成一项工作的基础。提高组织能力,一是要努力整合好可利用的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是基础,关键是发挥和组织调动好人的作用。工作中要学会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提高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利用和发挥好团队精神和团体力量。二是要努力组织利用好其他方面的资源。当前一项工作往往涉及方方面面,工作中既要处理好与上级部门、领导的关系,取得上级部门领导的支持,又要处理协调与相关部门的关系,从而形成合力,推动各项工作。

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第5篇

市发改委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全会精神后表示,一定要结合发展改革系统实际,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市经信委领导班子成员纷纷表示,一定要认真学习十七届七中全会精神及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为重要支撑,以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构筑高端产业高地。当前,要着手制定明年工作计划,做好各项经济指标的衔接,做好项目储备,为明年开好局做好准备。

上一篇:十八届七中全会公报下一篇:十八届一中全会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