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铁蛋白范文

2023-09-18

血清铁蛋白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 年5 月—2014 年5 月该院共接收了79 例糖尿病患者, 将其作为研究组, 同期选择77 名健康体检者, 作为对照组。 对照组共有男性39 名, 女性38 名, 最小41 岁, 最大77 岁, 患者无机体病变存在;研究组有男性40 例, 女性39 例, 最小40 岁, 最大77 岁, 病程1年至5 年不等, 入院时接受了诊断, 确诊为糖尿病, 无其他内分泌代谢疾病和肝肾器质损伤疾病。 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以比较分析。

1.2 方法

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接受了血液样本采集, 对其进行血液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检测, 记录检测结果, 研究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 之后再次进行血液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检验, 记录, 对收集的3 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血液采集具体步骤, 如下:对两组均统一进行空腹采集血液标本, 采集的血液标本剂量维持在2 m L左右, 并将其放置于抗凝管中, 以此防止血液凝聚[4]。 将血液标本放置全自动离心机中进行糖化血清蛋白测定, 将仪器设备值调整为3500 r/min, 进行5 min左右的离心之后, 将抗凝管中的红细胞放置于剂量为0.8 m L的溶血剂中, 等待3 min左右, 将其放置于自动化生化分析仪中检测糖化血清蛋白[5]。

1.3 观察项目

对记录的研究组治疗前后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和对照组糖化血清蛋白水平进行记录和对比, 并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糖化血清蛋白水平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此次研究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其中, 计量资料用t检验, 用 (x±s) 表示, 若P<0.05 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中的平均糖化血清蛋白含量为 (3.87±0.51) mmol/L, 研究组在治疗前的平均糖化血清蛋白含量为 (9.01±2.13) mmol/L, 治疗后的平均糖化血清蛋白含量为 (5.79±1.31) mmol/L;研究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糖化血清蛋白结果比对照组高,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的糖化血清蛋白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所下降,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糖尿病在临床中的发病是受到遗传和环境两个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 属于内分泌代谢紊乱疾病[6]。临床中糖尿病是常见的疾病, 根据临床研究显示[7], 目前糖尿病的临床发病率在不断上升,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不良生活习惯比较普遍, 老年化社会结构问题突出, 所以糖尿病目前已经是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的疾病。 临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诊断时是以糖耐量试验为依据, 该检测的准确率高, 不过由于其检测的过程复杂, 而且有很多的条件限制才能够保障其准确性, 比如患者的身体情况、抽血时间等, 如果不符合条件, 就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8]。 糖化血清蛋白是血红蛋白和糖非酶联合产物, 临床研究表明[9], 该物质能够对患者3 个月内血糖情况进行反应, 所以, 检验的时候可以对临床提供参考信息。

糖化血清蛋白对糖尿病临床诊治的辅助作用非常大。 ①如果患者体内糖化血清蛋白水平上升较快, 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波动幅度相同, 那么表明, 患者在3个月内的血糖水平都比较高, 临床血糖控制情况不佳。②如果患者的糖化血清蛋白无异常, 却有血糖上升情况出现, 表明患者接受了葡萄糖输注, 患者机体出现了应激反应。 ③如果患者的糖化血清蛋白显著上升, 其幅度比糖化血红蛋白上升幅度小, 说明患者的3 个月内血糖控制不佳, 3 周内的血糖控制情况符合标准。④如果患者的糖化血清蛋白比糖化血红蛋白要高, 则患者处于糖尿病初期, 2 周内血糖水平上升比较快速。⑤如果患者的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所提升, 而糖化血红蛋白的上升幅度更大一些, 则说明3 周内患者的血糖控制理想, 在治疗的时候可以保持原来的治疗方式。 ⑥如果患者的糖化血清蛋白显著上升,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正常, 说明2 周内的血糖控制比较好, 可以对其进行完善。

在此次研究中了解到:①研究组的患者接受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糖化血清蛋白都要比对照组高, 所以糖化血清蛋白检测是能够对患者的糖尿病进行鉴别的诊断方式;②临床研究显示, 患者接受治疗后糖化血清蛋白比治疗前有所降低, 说明, 糖化血清蛋白在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诊断和鉴定中能够发挥出参考作用。 其中, 对照组中的平均糖化血清蛋白含量为 (3.87±0.51) mmol/L, 研究组在治疗前的平均糖化血清蛋白含量为 (9.01±2.13) mmol/L, 治疗后的平均糖化血清蛋白含量为 (5.79±1.31) mmol/L。 因此, 临床中为糖尿病和疑似糖尿病患者使用糖化血清蛋白检测可以对其进行鉴别, 临床应用价值比较高。

总而言之, 临床中糖尿病患者接受糖化血清蛋白检测可以获得比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在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分析中能够发挥出较好的作用, 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依据, 推介临床中使用该种检测方式来为患者进行病情检测。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糖尿病临床诊治应用糖化血清蛋白检验结果的价值。方法 2013年5月—2014年5月该院共选取了79例糖尿病患者, 将其作为研究组, 同期选取77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研究组采取常规治疗, 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糖化血清蛋白结果进行记录, 和对照组的糖化血清蛋白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糖化血清蛋白结果比对照组高,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的糖化血清蛋白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所下降,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治使用糖化血清蛋白水平作为依据的应用价值很高, 获得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能够为患者的病情判断提供参考, 应该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糖化血清蛋白,糖尿病,诊治,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宋长广.糖尿病患者测定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4) :511-512.

[2] 续燕.120例住院患者糖化血清蛋白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3) :472, 453.

[3] 韩忠萍.糖尿病患者相关检验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2) :386-387.

[4] 纪全江, 季步欣, 国丽, 等.试论糖化血清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诊断的重要性[J].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1, 9 (12) :403-404.

[5] 张萍, 彭俊华, 杨迎桂, 等.糖尿病患者C-肽、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 2014, 26 (4) :58-60.

[6] 钟延法.联合检测血糖、糖化血清蛋白、D-3羟丁酸在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z1) :191-192.

[7] Sandeep Sharma, Mohammad Goodarzi, Joris Delanghe, et al.Using Experimental Data Designsand Multivariate Modelingto Assessthe Effect of Glycated Serum Protein Concentrationon Glucose Prediction from Near-Infrared Spectraof Human Serum[J].Applied Spectroscopy:Society for Applied Spectroscopy, 2014, 68 (4) :398-405.

[8] La dan Hosseini Gohari, Farzaneh Moghadam, Maryam Mahdi, et al.Fructosamineasa Complementary Fasting Blood Sugar Test for Glycemic Controlin Diabetic Patientson Hemodialysis[J].Laboratory Medicine, 2011, 42 (3) :168-170.

血清铁蛋白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 年2 月 — 2014 年2 月, 选取该院收治的40例糖尿病患者并将其列入观察组, 选取40 名同期来该院体检的健康人员并将其列入对照组。 对照组中, 男25名, 女15 名, 年龄为35~72 岁, 平均年龄为 (52.3±3.4) 岁。 观察组中, 男22 例, 女18 例, 患者的年龄为36~ 74岁, 平均年龄为 (52.5±3.5) 岁, 其中, 共计23 例患者存在视网膜病变合并症, 其余17 例患者则不存在这一合并症。 该研究中, 观察组均不存在感染或者急性代谢紊乱病症, 且均属于原发性糖尿病患者;与此同时, 观察组均不存在妊娠或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可引发糖尿病的相关因素;且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均不存在功能性损伤或衰竭表现。

1.2 方法

1.2.1 检测空腹血糖告知患者在检查前的10 h之内需要严格禁食禁水, 然后在患者的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2 m L, 然后需要使用氧化酶检测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值;两组研究对象在一周内均需要检测3 次空腹血糖值, 然后需要取其平均值, 若其平均值大于7. 0 mmol/L, 则可确诊为糖尿病[3]。

1.2.2 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告知患者在检查前的10 h之内需要严格禁食禁水, 然后在患者的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2 m L, 然后需要使用离子交换层析法检测法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检测, 若1 周内连续3 次的检测结果的平均值大于8.0%, 则可确诊为糖尿病[4]。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观察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与不存在视网膜病变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相比, 存在视网膜病变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2所示。

3 讨论

糖尿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 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 有研究人员指出,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包括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 患者的主要病理表现便是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现象, 具体来说,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的敏感度普遍较差, 所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糖代谢紊乱现象, 并可以导致多种严重的并发症, 所以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及其生活质量[5]。

糖尿病属于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 且其病情发展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饮食以及环境等。 在临床诊断糖尿中时, 主要的参考指标包括空腹血糖和糖耐量, 其中, 以空腹血糖最为常用, 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患者机体的糖代谢水平, 可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但是由于空腹血糖仅仅能反映出即时的血糖水平, 也即这一指标仅仅能够反映出患者在抽血时的血糖水平, 所以极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 这一指标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的参考信息十分有限[6]。

在人体结构中, 葡萄糖以及血清蛋白N末端均可导致程度各异的糖基化反应, 有研究人员指出, 葡萄糖以及血清蛋白N末端可以和赖氨酸189 位进行有机结合, 进而会生成酮胺结构, 从而会生成糖化血清蛋白, 且这一成分的比例可高达90%左右[7]。 这也就是说, 糖化血清白蛋白能够有效地反映出糖化血清蛋白的整体水平。 有研究人员指出,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有效地反映出糖尿病患者2 个月前的血糖水平, 由于糖化红细胞蛋白属于红细胞蛋白与葡萄糖有机结合的产物, 所以, 如果葡萄糖的浓度明显较大, 那么糖化血红蛋白这一指标水平也会显著升高[8]。 与此同时, 在人体内, 红细胞的存活时间是3 个月左右, 在细胞死亡前, 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往往相对比较稳定[9], 这也就是说,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前3 个月内的机体血糖水平, 且不会受到是否使用胰岛素、是否空腹以及抽血的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 在糖尿中的诊治中, 连续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有着不可忽视的临床意义[10]。

该研究中, 观察组的空腹血糖为 (9.1±2.1)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为 (7.9±2.1) %, 对照组的空腹血糖为 (4.4±0.3)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为 (3. 9±0.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表明, 在糖尿病的诊断中, 糖化血红蛋白可作为一项重要的诊断指标, 有助于确定患者的糖尿病病情;此外, 存在视网膜病变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为 (11.3±1.8)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为 (10.2±2.5) %, 而不存在视网膜病变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为 (8.3±2.1)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为 (6.8±1.9)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表明, 在糖尿病患者病情的判断中, 糖化血红蛋白可作为一项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能够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合并症情况。

综上可知, 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治中, 及时地检验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糖化血红蛋白这一指标在诊治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40例糖尿病患者并将其列入观察组, 选取40名同期来该院体检的健康人员并将其列入对照组, 两组研究对象均需要进行血糖检验, 检验指标主要是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检验后需要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不存在视网膜病变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相比, 存在视网膜病变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治中, 及时的检验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糖尿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诊治价值

参考文献

[1] 蒋辉.糖化血清蛋白检验应用于糖尿病诊治的临床价值[J].医学信息, 2015 (33) :18-19.

[2] 于海涛.探析糖化血清白蛋白检验在糖尿病诊治临床意义[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2) :167, 234.

[3] 续燕.120例住院病人糖化血清蛋白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3) :472, 453.

[4] 陈孟春.联合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的临床价值[J].武警医学, 2013, 24 (3) :224-225.

[5] 韩忠萍.糖尿病患者相关检验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2) :386-387.

[6] 张萍, 彭俊华, 杨迎桂, 等.糖尿病患者C-肽、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 2014, 26 (4) :58-60.

[7] 龙爱英.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化血清蛋白测定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信息, 2014 (22) :540.

[8] 陈学, 龙静, 杜梅英, 等.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化血清蛋白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刊, 2015 (7) :72-75.

[9] 陈华英, 林伟华, 陈康荣, 等.糖尿病三项检测的临床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35) :73-75.

血清铁蛋白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检测对象:研究组为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9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 男48例, 女42例, 其中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9例, 脑出血 (CH) 24例, 脑梗死 (C1) 57例, 年龄范围在48~73岁之间, 所有患者均为发病2 4h内入院抽血检查的, 且经颅脑CT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 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同时根据Glasgow昏迷评价表评分将研究者分为2组:>9分者为轻症患者, 共67例。≤8分者为重症患者, 共23例。

对照组为40例同期同年龄范围在院进行健康体检无心、肺、脑、肝、肾、肌病等病者。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在首次抽血前未使用用抗炎、扩容、扩血管、溶栓等药物治疗。且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差异不构成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检测仪器:采用全自动特定蛋白与药物分析系统测定。试剂盒为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提供的TroponinI。

标本收集:分别对研究组的患者于住院后24h、3d、7d进行一次静脉抽血, 对照组则抽血一次, 将血液离心后提取血清保存。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数据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α=0.05为检验标准, 计数资料比较则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不同类型的急性脑血管病 (ACVD) 患者的cTn-I及CK-MB的检测比较, 见表1。由表1可见, 基本上患者病后24h内较7d血清cTn-I、CK-MB的阳性水平,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 5。病后24h内较3d二者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同一时间段, 研究组患者c Tn-I、CK-MB的含量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且差异显著, P<0.05。

(2) 观察统计不同类型的ACVD的cTn-I、CK-MB阳性的人数几比率, 见表2。由表2可见, 本组中SAH患者阳性比率大大高于CH/CI,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H与CI的阳性比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3) 观察入院24h内ACV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一样的cTn-I、T3的水平变化, 具体见表3。由表3可见, 轻症患者水平较重症患者cTn-I的水平低, 两者差异比较有显著意义P<0.0 5, 而两者T3的水平变化不明显, 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ACVD患者中血清的cTn-I、CK-MB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均P<0.05) , 轻症患者的cTn-I含量较重症患者的含量低 (P<0.05) , 由此得出, cTn-I水平的变化与ACVD患者的患病类型及病情程度是有非常大关系的, 且SAH患者血清中的cTn-I相较CH/CI患者的含量高病情越严重, cTn-I的含量越高。可见, 脑血管病急性期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 这些患者临床上表现为心肌缺血、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CCS症状[3]。

肌钙蛋白 (cTn-I) 是一种和心肌收缩相关的调节蛋白, 它只存在于心房肌和心室肌中, 在血液中一般是微量存在的, 一旦心肌细胞受到损害, 则迅速而持久地释放入血液中[6]。其血清浓度升高倍数且明显高于酶类, 因此敏感性也非常高。至于ACVD患者cTn-I的升高机目前还不十分明确, 通过本研究显示ACVD患者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 可能为以下几种因素导致: (1) 脑部对心脏的活动调节发生了紊乱。ACVD患者因自身的病变及颅内压变大, 致使脑内组织移位、受压, 促进和加重脑内血液循环障碍, 累及下丘脑和脑干的自主神经调节中枢, 从而发生交感神经过度紧张, 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和儿茶酚胺量增高, 并在心肌内积聚, 造成心肌损伤。 (2) 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紊乱。ACH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可进一步引起冠状动脉痉孪与收缩, 造成心脏缺血; (3) 脑、心血管病变存在共同的病理基础, 如高血压、动脉硬化为脑、心血管病共同的常见原因[7]。

为此在临床上, 对ACVD患者应十分注意加强心脏功能监护, 血清肌钙蛋白 (cTn-I) 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等特点, 对心肌损伤方面的诊断具有非常大的意义[8]。早期检测并动态观察血清cTn-I及CK—MB。不管是重症患者还是轻症患者, 若发现心肌损伤的现象, 就应立刻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及时对心脏功能进行保护, 以免到时候病情恶化, 导致永久性心肌损伤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时时对血清中的cTn-I及CK-MB进行观测, 尽早给予相关的治疗, 做好预后工作, 避免患者病情发生恶化,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尽快尽早得以恢复, 提高ACVD的生存率。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患者 (ACVD) 血清肌钙蛋白 (cardiac troponin I, cTn-I) 的含量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90例经颅脑CT确症的急性脑血管 (ACVD) 患者在发病24h内血清肌钙蛋白的含量作为研究组, 另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不同类型、不同病情程度的急性脑血管患者的cTn-I含量水平发现变化。研究组患者cTn-I、CK-MB的含量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且差异显著, P<0.05, 病情越严重, cTn-I的含量越高。结论 cTn-I水平的变化与ACVD患者的患病类型及病情程度有很大关系, 医生可以通过对cTn-I等水平的检测, 来判断临床ACVD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血清肌钙蛋白,临床意义,脑出血

参考文献

[1] 王兰兰, 武永康, 李立新, 等.血清troponin I, CK-M B mass, myoglobin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评价[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 31 (2) :239~241.

[2] 曾国亮.心肌Tnl的免疫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0, 21 (3) :113~115.

[3] 蒲传强, 郎森阳, 吴卫平.脑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460~461.

[4] Erlacher P, Lercher A, Falkensammer J, et al.Cardiac troponin and beta-type myosin heavy chain concentrations in patients with polymyositis or dermatomysitis[J].Clin Chim Acts, 2001, 306 (2) :27~33.

[5] 吴庆, 张安, 凌宗秀, 等.脑血管病急性期血中心肌肌钙蛋白释放与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的关系[J].重庆医学, 2000, 29 (6) :487~488.

[6] 汪毅.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肌钙蛋白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4 (7) :1551~1553.

[7] 苏本飞, 杨文铭, 刘谋升.研究脑血管病患血清肌钙蛋白Ⅰ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J].中外医疗, 2010, 28 (10) :712~713.

[8] 甘绍军, 李志红, 谢艳玲, 等.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在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8 (9) :423~425.

血清铁蛋白范文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32例为实验组,选取重度糖尿病患者32例为治疗组,另外选取32例正常体检人员为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大于10%的患者视为重度患者,10%以下的患者视为轻度患者。实验组患者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4.7±4.8)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7.5±3.2)年。治疗组患者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55.4±5.1)岁;病程1~16年,平均病程(8.1±2.7)年。对照组患者中,男16例,女16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4.9±4.8)岁。三组患者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三组人员均采用真空负压管在清晨静脉采集2 m L的空腹血样,以便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验。采用普通的非抗凝管在清晨静脉采集3 m L的空腹血样,以便进行空腹血糖和空腹血清C肽检验。三组人员餐后均口服葡萄糖75 g,2 h之后采用进餐2 h后,使用普通得非抗凝管静脉采集3 m L的血样,以便进行餐后2 h血糖和餐后2 h血清C肽检验。将血样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C肽检验,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方法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验。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血清C肽、餐后2 h血清C肽、糖化血红蛋白浓度。

1.4统计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 for windows对三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通过例数表示计数资料,以(±s)显示计量资料,组间差距进行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人员的各项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8.93±2.59)mmol/L,空腹血清C肽(1.49±0.41)μg/L,糖化血红蛋白(9.16±2.58)%;治疗组患者空腹血糖(12.51±2.24)mmol/L,空腹血清C肽(0.86±0.23)μg/L,糖化血红蛋白(12.13±2.31)%;实验组患者餐后2 h血糖(13.54±2.68)mmol/L,餐后2 h血清C肽(4.65±0.91)μg/L;治疗组患者餐后2 h血糖(19.64±4.72)mmol/L,餐后2 h血清C肽(1.64±0.35)μg/L。对照组人员空腹血糖(4.29±1.32)mmol/L,餐后2 h血糖(5.96±1.63)mmol/L,空腹血清C肽(0.87±0.25)μg/L,餐后2 h血清C肽(2.21±0.84)μg/L。糖化血红蛋白(4.86±1.63)%。实验组和治疗组患者的空腹以及餐后2 h血糖均高于对照组人员;实验组患者空腹和餐后2h血清C肽明显高于对照组人员;治疗组患者空腹和餐后2 h血清C肽明显低于对照组人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三组人员血清C肽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

根据上诉检测见过不难看出,实验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和空腹血清C肽、餐后2 h血清C肽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呈正相关性。治疗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清C肽、餐后2 h血清C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呈负相关性。

3讨论

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主要因为机体内分泌出现紊乱,导致糖代谢异常。糖尿病需要早诊断、早治疗,才能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对机体的影响。临床上主要采用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指标,但是血糖浓度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产生暂时性的波动,因此单单依靠血糖检测难以体现患者的疾病程度[3] 。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可以清晰的反应患者的糖尿病程度,其不受血糖变化的影响,含量相对比较稳定,对于糖尿病的诊断具有积极意义。血清C肽结果是糖尿病检查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其进行分析就会显示胰岛素合成功能以及分泌情况[4] 。血糖是葡萄糖代谢的直接反应,其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所需的时间较长,重复性差,因此不能通过血糖直接诊断糖尿病,其极易对空腹血糖7.0 mmol/L以下的患者漏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是目前临床上诊断糖尿病的关键指标,其是红细胞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能够反映最近三个月之内患者的血糖平均值,是反映慢性血糖值的重要指标,检测时患者无需空腹进行检查[5] 。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异性较低,同时可以重复检测,不会受生活方式等的影响,其与糖尿病并血管病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血清C肽是岛β细胞的分泌物,可以直接反应细胞的功能。血清C肽不受外源性胰岛素的影响,直接测定机体的C肽值,可以直接判定细胞的功能。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胰岛素治疗时,其体内会产生胰岛素抗体,干扰胰岛素测定程序。血清C肽直接反应细胞的功能,其影响因素较少,是糖尿病诊断的重要环节。该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8.93±2.59)mmol/L,餐后2 h血糖(13.54±2.68)mmol/L,空腹血清C肽(1.49±0.41)μg/L,餐后2 h血清C肽(4.65±0.91)μg/L,糖化血红蛋白(9.16±2.58)%;治疗组患者空腹血糖(12.51±2.24)mmol/L,餐后2 h血糖(19.64±4.72)mmol/L,空腹血清C肽(0.86±0.23)μg/L,餐后2 h血清C肽(1.64±0.35)μg/L,糖化血红蛋白(12.13±2.31)%;实验组患者空腹和餐后2 h血清C肽明显高于对照组人员,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餐后2 h血清C肽呈正相关性。治疗组患者空腹和餐后2 h血清C肽明显低于对照组人员,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餐后2 h血清C肽呈负相关性。

综上所述,联合应用血清C肽和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可以有效诊断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对糖尿病诊断的意义。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32例作为实验组,选取重度糖尿病患者32例作为治疗组,另外选取32例正常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抽取三组人员的空腹以及餐后2 h的静脉血,对比分析两组人员的空腹状态下以及餐后2 h的血清C肽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结果 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8.93±2.59)mmol/L,餐后2 h血糖(13.54±2.68)mmol/L,空腹血清C肽(1.49±0.41)μg/L,餐后2 h血清C肽(4.65±0.91)μg/L,糖化血红蛋白(9.16±2.58)%;治疗组患者空腹血糖(12.51±2.24)mmol/L,餐后2 h血糖(19.64±4.72)mmol/L,空腹血清C肽(0.86±0.23)μg/L,餐后2 h血清C肽(1.64±0.35)μg/L,糖化血红蛋白(12.13±2.31)%;实验组患者空腹和餐后2 h血清C肽明显高于对照组人员,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餐后2 h血清C肽呈正相关性。治疗组患者空腹和餐后2 h血清C肽明显低于对照组人员,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餐后2 h血清C肽呈负相关性。结论 联合应用血清C肽和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可以有效诊断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血清C肽,糖化血红蛋白

参考文献

[1] 侯英楠,黄金英,沈淑波.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200例临床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2,25(2):102-103.

[2] 朱文磊.肥胖和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肽、胰岛素、血糖的关系[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4,12(4):396-398.

[3] 黄彩云,郑瑞春.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诊断的临床意义[J].黑龙江医学,2014,3(6):666-668.

[4] 陈孟春.联合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的临床价值[J].武警医学,2013,23(3):224-225.

血清铁蛋白范文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选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在门诊治疗或体检的患者, 平均年龄 (58.12±9.43) 岁 (37~83岁) 。根据受试者血压水平分成理想血压组40例, 男23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57.47±9.07) 岁;高血压前期组42例, 男43例, 女41例, 平均年龄 (53.74±10.03) 岁;高血压组38例, 男21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59.04±10.56) 岁。诊断标准采用国际上统一的JNC7[1]。所有患者排除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合并感染、肿瘤或免疫系统疾病者及其他不适合参加者。入选研究对象3组之间男、女比例, 平均年龄进行统计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注:SBP (收缩压) , DBP (舒张压) ;与理想血压组比较, *P<0.05;与高血压前期组比较, #P<0.05

1.2 标本采集及处理

全部受试者常规体格检查, 采集清晨空腹状态肘静脉血4mL, 按要求分装于试管, 2%EDTA抗凝离心后, 留取上层血清, 置于Eppendorf管中, 统一编号后-20℃保存待测。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RP及ELISA夹心法检测APN浓度, 具体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相关性检验用Pearson相关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 入选患者APN水平理想血压组<高血压前期组<高血压组, 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 APN逐渐降低 (P<0.05) ;CRP水平理想血压组<高血压前期组<高血压组, 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 CRP逐渐升高 (P<0.05) 。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APN与CRP成负相关, 其相关系数 (r) 为-0.322 (P<0.05) 。

3 讨论

高血压前期这一概念是2003年由“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 (JNC-7) 提出, 因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群发生率高, 未来发生高血压的患病率高, 且伴有较高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因此, 深入研究对于防治高血压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显示在入选的3组人群中, APN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 APN逐渐降低, 这与顾蕾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CRP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 CRP逐渐升高, 提示APN水平降低和CRP水平升高与高血压前期及其向高血压的进程中有一定关系, 但二者在其发病机理中究竟起什么作用, 尚需进一步探讨。

目前研究[3]发现高血压患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且APN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呈负相关, 认为脂联素可能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有试验表明[4], 内皮细胞表达脂联素受体, 脂联素增加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的NO含量, 低脂联素水平与内皮细胞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有关, 这可以部分解释低脂联素血症与高血压的联系。Chow等[5]进行5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 低脂联素血症可以作为高血压发生与发展的预测因子, 并可预测罹发高血压风险。

本研究显示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人群血清CRP水平较血压正常人群有明显升高的趋势, 吕萍等[6]认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血管壁炎症反应, CRP浓度可反映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 对病情的评估有一定意义。尚有研究[7,8]认为, hsCRP可能是高血压前期进展至高血压及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高血压前期进展至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相关分析显示CRP与APN呈负相关, 推测二者可能通过某种途径相互作用共同引起血压水平的变化。

综上, 高血压前期人群存在APN水平下降及CRP水平升高, 二者的变化对预测罹发高血压前期的风险有一定意义, 早期干预可能有助于减少高血压的发生, 因此, 联合检测二者的变化, 对早期预防、诊断及进行血压的危险度分层有重要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 (adiponectin, APN) 和C-反应蛋白 (CRP) 与高血压前期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120例体检人群, 根据血压水平分为理想血压组 (40例) 、高血压前期组 (42例) 、高血压组 (38例) , 分别测定APN和CRP。结果 APN水平高血压组<高血压前期组<理想血压组 (P<0.05) , CRP水平高血压组>高血压前期组>理想血压组 (P<0.05) ;APN与CRP成负相关, 其相关系数 (r) 为-0.322 (P<0.05) 。结论 血清APN和CRP的水平变化与高血压前期密切相关, 可能是高血压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高血压前期,C-反应蛋白,脂联素

参考文献

[1] Chobanian AV, Bakris GL, Black HR, et al.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the JNC-7report[J].JAMA, 2003, 289 (19) :2560~2572.

[2] 顾蕾, 姚孝礼.脂联素的研究现状[J].陕西医学杂志, 2006, 35 (8) :1009~1010.

[3] Adamczak M, Wiecek A, Funahashi T, et al.Decreased plasma adiponectin concen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Am J Hypertens, 2003, 16 (1) :72~75.

[4] Tan KC, Xu A, Chow WS, et al.Hypoadiponectinemia is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dilation[J].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4, 89 (2) :765~769.

[5] Chow WS, Cheung BM, Tso AW, et al.Hypoadiponectinemia as a predi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ypertension:a5-year prospec-tive study[J].Hypertension, 2007, 49 (6) :1455~1461.

[6] 吕萍, 李自成, 常青, 等.高血压病患者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6 (9) :1034~1037.

[7] 吴寿岭, 王娜, 赵海燕, 等.高敏C反应蛋白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进展至高血压的预测价值[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0, 18 (4) :390~394.

血清铁蛋白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3 年2 月—2016 年2 月期间于笔者医院就诊的50 例糖尿病患者, 均与WHO制定的DM诊断标准相符,设其为研究组;择取同期于笔者医院行糖尿病筛查但无任何疾病的50 例健康受检者,设其为对照组。 研究组:男性患者29 例,女性患者21 例;年龄最小45 岁, 最大75 岁, 平均(60.32 ±10.88) 岁; 病程最短2年,最长8 年,平均(5.31±1.06)年。 对照组:男性受检者28 例,女性受检者22 例;年龄最小44 岁,最大74 岁,平均(60.02±10.57)岁;病程最短1 年,最长8 年,平均(5.03±0.98)年。 两组患者就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为避免试验结果受到干扰,存在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检测前服用了降糖药的患者、存在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患者以及新陈代谢系统与免疫系统异常的患者均被排除在外。 其余纳入研究的患者均为自愿参与,且该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为两组患者在清晨早起后第一时间取静脉血10m L,此时患者尚未进食,处于空腹状态,所测得的空腹血糖值较为准确。 取得血液样本后,将其放置于抗凝试管中保存, 之后及时送达实验室借助全自动检测仪进行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以D10 检测仪进行检验,血清C肽、空腹血糖值则由生化分析仪检测。 待患者进食后2h左右,为患者再次抽血,进行餐后2 h血糖值的检测。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在糖化血红蛋白与血清C肽上的不同以及两组各自的空腹血糖值与餐后2 h血糖值。

1.4 统计方法

参与实验研究的患者,其临床所得相关数据均行软件包SPSS 17.0 加以检验。 计量资料行(±s)表示,并进行t值检验。 两组实验所得数据, 经统计计算为P<0.05,则表明分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2 结果

见表1,研究组在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血清C肽上均要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引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越来越高的发病率使得人们不得不面对严峻的防控形势[2]。 鉴于糖尿病本身给患者机体带来的慢性伤害以及随之产生的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的威胁, 临床必须加强对糖尿病的诊断与筛查[3]。 一直以来,糖尿病都是通过血糖与口服葡萄糖耐量来实现临床检测, 但是常用的两种血糖指标———空腹血糖值与餐后2 h血糖值,极易受到内外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即使是进食这种简单的行为也会对这两项指标造成刺激, 使其因应激反应而出现明显的波动, 前文提及的空腹取血与餐后2 h取血,便是在患者血糖未发生较大波动时进行了检测, 其结果已经较为可靠。 但是,临床检测这两项指标所获得的结果只能反映检测当时患者的实时血糖水平, 却无法反映一段时间内患者较为平稳的血糖水平, 因此就诊断准确度而言,这两项指标价值较低。 与空腹血糖值与餐后2 h血糖值这两项指标相比,糖化血红蛋白与血清C肽要更具临床价值。 作为红细胞和血糖结合后的产后,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出患者90 d内的血糖平均水平, 即使近期患者进食了对血糖水平有较大影响的食物,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也不会出现较大的改变,因此具有非常显著的可重复性[4]。 而血清C肽则是伴生于胰岛素的一种特殊物质, 可以用于反映胰岛细胞当前的功能状况,若胰岛细胞功能减退或彻底丧失,则血清C肽的含量将会大大降低, 而胰岛细胞的功能异常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故血清C肽与糖尿病之间也存在较为密切的间接联系, 此指标可以用于糖尿病的临床检测。 纵观结果中的数据,患有糖尿病的研究组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数值高于健康的对照组患者, 血清C肽低于对照组(P<0.05),便证实了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C肽在糖尿病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 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均是糖尿病检测的新型指标, 临床可使用这两项更可靠的指标进行筛查。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择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期间于笔者医院就诊的50例糖尿病患者,设其为研究组;择取同期于笔者医院行糖尿病筛查但无任何疾病的50例健康受检者,设其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在糖化血红蛋白与血清C肽上的不同以及两组各自的空腹血糖值与餐后2 h血糖值。结果 研究组在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血清C肽上均要远远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 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均是糖尿病检测的新型指标,临床可使用这两项更可靠的指标进行筛查。

关键词:血清C肽,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诊断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孟春.联合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的临床价值[J].武警医学,2013,23(3):224-225.

[2] 侯英楠,黄金英,沈淑波.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200例临床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2,25(2):102-103.

[3] 林志荣,陈伟业,曹平.2型糖尿病中医药干预疗效探讨[J].广州医药,2010,16(4):47-50.

上一篇:质量月活动总结报告范文下一篇:4s店实习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