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坪裂缝处理措施范文

2024-02-20

地坪裂缝处理措施范文第1篇

混凝土结构裂缝是非常普遍的,可以说很难避免,其中有的裂缝形成以后不再发展,对混凝土结构的正常使用没有影响,而有的裂缝则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继续发展,危及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只有正确认识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隐患,才能确保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

一、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

1、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外部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时,混凝土将发生变形,变形受到约束,则在结构内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即产生温度裂缝,其特征是随温度变化而扩张或合龙。

混凝土浇筑后的前几天,水泥的水化热大量释放,混凝土内部的温度迅速升高,混凝土内部与外界形成温差,产生温度应力,温差越大,温度应力越大,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即产生温度裂缝。

2、收缩引起的裂缝

在混凝土收缩类型中,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干缩)是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 (1)塑性收缩产生的裂缝

塑性收缩发生在混凝土浇注后4-5h,此时水泥水化反应激烈,

1 分子链逐渐形成,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混凝土失水收缩,同时骨料因自重下沉,而此时混凝土尚未硬化,产生塑性收缩。塑性收缩所产生的量级很大,可达1%。在骨料下沉过程中若受到钢筋阻挡,便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在构件竖向变截面处箱梁腹板与顶底板交接处,因硬化前沉实不均匀将发生表面顺腹板方向的裂缝。

(2)缩水收缩产生的裂缝

混凝土硬结以后,随着表层水分逐渐蒸发,湿度逐步降低,混凝土体积减小,产生缩水收缩(干缩)。因混凝土表层水分损失快,内部损失慢,因此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当表面混凝土承受的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便产生收缩裂缝。

3、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由于混凝土质量较差或保护层厚度不足,混凝土保护层易受二氧化碳侵蚀炭化至钢筋表面,使钢筋周围混凝土碱度降低,或由于外加剂使用不当,氯化物的介入,使钢筋周围氯离子含量较高,引起钢筋表面氧化膜破坏。若钢筋中的铁离子与侵入到混凝土中的氧气和水分子发生反应,其锈蚀物氢氧化铁的体积比原来增长2-4倍,从而使混凝土周围产生膨胀应力,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开裂、剥落,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并有锈迹渗出混凝土表面。同时锈蚀使钢筋有效断面减小,钢筋与混凝土握裹力削弱,结构

2 承载力下降,并将诱发其他形式的裂缝,加剧钢筋锈蚀,导致结构破坏。

4、施工工艺对裂缝的影响

如保护层过厚,或乱踩已绑扎的上层钢筋,使承受负弯矩的受力钢筋保护层过厚,导致构件的有效高度减小,形成与受力钢筋垂直的裂缝。

施工时混凝土分层或分段浇注时,接头部位处理不好,容易在新旧混凝土和施工缝之间出现裂缝。如分层浇注时间隔时间过长,引起层面之间的水平裂缝,分段浇注时,接触面凿毛、清洗不彻底,新旧混凝土之间黏结力小,或后浇注的混凝土养护不到位,导致混凝土收缩而引起裂缝。若混凝土早期受冻,使构件表面出现裂纹或局部剥落,或脱模后出现空鼓现象,施工时模板刚度不足,浇注混凝土时模板侧向变形,或拆模过早,混凝土强度不足,均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二、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预防措施

1、温度裂缝

(1)合理选用水泥

根据外界气候条件和构件的体积及施工措施,合理选用水泥品种。如果是大体积混凝土、浇注速度很快、外界气温便低,则应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尽可能降低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升值,每降低10KG/立方米,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度升高可降低1度。

3 (2)合理控制拆模时间

混凝土拆模时,对混凝土内部与外界的温差有严格的规定,≤施工规范≥规定其温差不应超过25℃。可有时为了赶进度,加快模板周转,往往只注意了混凝土强度,而忽视了温差对混凝土的影响,尤其是冬季施工时,很容易产生温度裂缝。

(3)合理确定养生方法

混凝土浇筑后的养生是保证混凝土强度的重要措施,如果养生措施不当,往往会使混凝土表面产生龟裂。在炎热的夏季,特别是在山区,施工单位经常会图方便,就地采用河水养生,此时混凝土表面温度和水的温差很大,由于混凝土表面的灰浆抗拉强度很低,遇冷水后收缩,就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了很多不规则的微裂缝。所以,应该在混凝土拆模后及时覆盖或包裹,在早晚温度低时洒水养生,避免在温度高时将冷水直接浇到混凝土表面,以减少龟裂。

(4)降低混凝土温度差。

选择适宜的气温浇注混凝土,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始温度,控制浇注速度,降低分层厚度。 (5)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

选择好级配的骨料,严格控制含泥量,加强混凝土的振捣,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拉强度,减少收缩变形,浇注后及时排除表面积水,加强早期养护,提高混凝土早期或相应龄期的抗拉强度。掺入一定数量的纤维。

4

2、收缩裂缝

收缩裂缝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混凝土内的水分损失,所以控制水灰比至关重要。在泵送混凝土中或钢筋密集构件等要求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较大时,掺加减水剂,降低单位用水量是首选措施。其次,避免长时间的搅拌和振捣,及时清除泌水,控制速度不要过快,振捣要密实,以减少混凝土因骨料自重而引起的下沉量。 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产生还与水泥品种、标号、用量,骨料品种,外掺剂,养护方法,外界环境,振捣方式等因素有关。在水分容易损失的地上建筑物应首选干缩性小的水泥。

3、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凝土振捣不密实或不均匀,出现蜂窝、麻面、空洞或在钢筋混凝土中使用了含有氯盐的水或外加剂是导致钢筋锈蚀或其他荷载裂缝的起源。所以,在施工时采取钢筋除锈,保证保护层厚度,控制水灰比,加强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防止氧气侵入及在钢筋混凝土中掺加不含氯盐的外加剂等措施可减少因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的裂缝虽然不可避免,但是混凝土的裂缝是可以控制的,认清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在施工或养护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是可以预防或减少裂缝产生的。稳定的裂缝不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但裂缝的存在都会降低结构的刚度。所以,预防或减少裂缝的产生,不但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观感质量,更主要的是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延长使用寿命,发挥更大的效益。

地坪裂缝处理措施范文第2篇

1.1 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定配合比。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 减小空隙率和砂率以减少收缩量, 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

1.2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温度应力是产生温度裂缝的根本原因, 一般将内外温差控制在20~25℃范围内时, 不会产生温度裂缝。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 尽量减少水泥用量和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尽量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规范要求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不宜超过28℃, 故在气温较高时, 可在砂石堆场、运输设备上搭设简易遮阳装置, 采用低温水或冰水拌制混凝土。

1.3 做好裂缝计算

设计单位除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进行常规计算以外, 还应考虑现场的实际施工状况, 对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进行裂缝计算, 同时选择合理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配筋, 如对楼板配筋改成细密型的, 采用上下双层双向配筋, 在柱支座处增加钢筋网片等等。

1.4 做好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

在混凝土浇捣前, 应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 避免过多吸收水分, 浇捣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既振捣充分又避免过度。在楼板浇捣过程中更要派专人护筋, 避免踩弯面负筋的现象发生。通过在大梁两侧的面层内配置通长的钢筋网片;承受支座负弯矩, 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混凝土浇捣完成后, 要及时进行养护, 包括湿度和温差方面的要求。禁止在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和施工规范规定要求的情况下, 擅自进行拆除支撑和模板。同时应根据设计提供的承载力限值, 合理进行材料堆放。

1.5 做好后浇带的施工

施工后浇带的施工应认真领会设计意图, 制定施工方案。杜绝在后浇处出现混凝土不密实、不按图纸要求留企口缝。

2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措施

2.1 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朴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探进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 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2.2 灌浆、嵌缝封堵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 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人混凝土的裂缝中, 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 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嵌缝法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通常是沿裂缝凿槽, 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刚性止水材料。以迭到封闭裂缝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腔等等。常用的刚性止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2.3 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 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 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2.4 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珐是处理混凝土严重损坏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 然后再置换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2.5 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 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 钝化钢筋, 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珐、氯盐提取法、缄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

2.6 仿生自愈合法

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娃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刨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而使刨刨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组分 (如含拈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 。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 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秘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

3 结语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危害是巨大的, 它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安全、使用功能和观瞻, 加速内部钢筋的锈蚀, 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安全使用年限,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潜在的危害。因此《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95、《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等标准与规范中都对其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在工程实践中以预防控制为主, 若结构出现裂缝要认真分析原因,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妥善处理。

摘要:设计方面、施工方面的因素可以通过人为措施进行干预和调整, 并且能够得到改善甚至于做到完全避免;而混凝土自身的干缩变形的确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因为它是混凝土本身固有的特性, 我们只有通过改善各种影响混凝土干缩变形的因素, 才能减少和减小混凝土的裂缝产生和宽度。对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方法, 应该以预防为主, 同时在施工过程做好过程控制, 尽量做到按设计和施工规范进行操作。

地坪裂缝处理措施范文第3篇

1.1 高速公路常见的裂缝类型

横向裂缝。横缝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一种裂缝。横向裂缝可分为荷载性裂缝和非荷载性裂缝两大类。载性裂缝是由于路面设计不当和施工质量低劣, 或由于车辆严重超载, 致使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裂缝;非荷载性裂缝是横向裂缝的主要形式;它有两种情况: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性裂缝和基层反射性裂缝。

纵向裂缝。分为自上而下的表面裂缝和自下而上的疲劳裂缝。纵向裂缝一般发生在距路堤边缘3米~4米 (行车道与紧急停车带分界) 处, 且路堤下一般均是暗埋式箱型通道或盖板涵洞。也有一些发生在互通或服务区加减速车道与行车道的衔接处。裂缝两端延伸到路堤边缘;这种裂缝可能会引起路堤滑动, 危险性更大。

龟裂。当基层局部强度不足, 如胶结料偏少, 集料离析, 压实度不足等, 还有路基和面层的强度不足, 如变形、下沉、孔隙率过大等, 一旦受到重车的作用面层就会拉断成裂缝, 变形成为网裂。

1.2 高速公路路面裂缝产生的原因

高速公路路面裂缝的产生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路面材料的性能和路基的填料, 施工工艺, 气候条件, 车辆载荷等。

有些纵向裂缝路段所处地基并不是软弱地基, 但处于丘陵低洼、河谷处, 地下长期受水冲蚀, 天然含水量较高, 由于在设计时未发现或未做特别处理, 在施工时也未做等载或超载预压, 在高填土后, 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 造成路面纵向开裂;在有些河谷、水塘地段虽作了清淤处理, 但处理不彻底或回填材料的压实控制不好, 也会因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纵向开裂。

水对无机结合料的影响主要通过毛细管张力、扩张作用和冰冻作用实现。当毛细水蒸发完后, 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吸附水也会开始蒸发, 颗粒表面水膜就会变薄, 使得颗粒间距变小, 分子力增大, 导致整个路面层体积进一步收缩, 吸附水引起的收缩量要比毛细管作用的影响大得多, 当吸附水膜减薄到一定程度后, 就会停止收缩。

施工质量直接影响裂缝的产生。特别是各结构层的压实度是控制裂缝产生的重要技术要求, 压实度好就可保证稳定性;还有排水性能好、面层接缝处理优良是保证不发生网 (龟) 裂的前提条件。

路基施工时天气干燥, 局部路堤填料粘土土块粉碎不足, 致使路基压实不均匀;暗埋式构造物处因构造物长度限制使路基边缘不能超宽碾压, 致使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有些加减速车道与行车道衔接段不同步施工、还有的半填半挖处均因衔接处处理不好, 导致路基沉降不均匀, 引起纵向裂缝。

随着低温持续时间增长, 裂缝也会不断增多和加密, 同一条裂缝宽度也会逐渐加宽。当温度较高的条件下, 沥青材料的良好的应力松弛性能使得温度升降产生的变形不致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 但当气温下降时, 沥青材料就会逐渐发硬并开始收缩, 沥青面层中产生的收缩拉应力如果超过了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 沥青面层就会开裂。

在高速公路路面裂缝的各分车道的分布规律调查中, 唧浆、裂缝的分布主要以行车道为主, 路面横纵裂缝交错, 甚至产生网裂, 这充分说明重载车辆对路面裂缝的影响非常大, 甚至使道路发生结构性破坏。

2 预防及处理措施

沥青路面裂缝的产生无法避免, 只能尽量减少和延缓裂缝的产生, 在养护方面要积极开展预防工作, 在裂缝产生后要科学合理地分析原因, 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使病害处理后能经久耐用。

封缝。对于缝宽在5mm以内的裂缝, 直接封缝;对于缝宽大于5mm的裂缝可以进行开槽封缝加以处治。因冬天路面裂缝充分扩展, 为集中灌缝的最佳时机。直接封缝可用封缝材料骑缝直接涂刷一条宽约7cm的沥青带, 缝两侧各一半, 为防止粘轮, 可在封缝材料带上撒少量砂或石屑。开槽封缝的操作步骤为选缝、开槽、清缝、烘干、灌胶养护。

机械灌缝。主要采用开槽机, 灌缝机, 空压机等进行灌缝处理。包括开槽, 清缝, 灌缝, 冷却等工艺流程。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灌缝处理方法。

普通灌缝法。即采用人工在现场对沥青进行加热, 用铁壶或专用器具进行灌缝, 一般需浇灌2~3遍, 待沥青冷却即可。此法简便易行, 费用较低, 但处理效果较差, 需每年重复施工, 不提倡使用。

3 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对策

3.1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控制

粗集料。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的粗集料必须采用碎石或破碎砾石。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形状接近立方体, 且无风化、无杂质, 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能;细集料应干净、坚硬、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级配;填料质量要求。拌合机采用干法除尘的粉尘可作为矿粉的一部分回收使用, 回收粉尘的用量不得超过填料总量的50%, 掺有粉尘的填料的塑性指数不得大于4%。

3.2 沥青混合料拌合

各种集料应该按照要求分类堆放, 并且每个料源均按要求的配合比进行配料, 然后进行试验。沥青的加热温度控制在规范规定的范围之内, 即150℃~170℃;集料的加热温度控制在160℃~180℃。混合料拌和过程中, 要有足够的温度, 能使混合料拌和均匀。

3.3 沥青混合料运输过程控制

由于大吨位的运输车辆易于保温, 因此, 沥青混合料的运物应尽量采用大吨位的车辆。最好至少在15吨以上, 特别是在气温低、运距长的情况下不能使用小吨位的车辆。运输过程中覆盖沥青混合料时, 可采用双层篷布中间加海绵, 固定在车上。并且应适当平整运输通道、要求驾驶员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正常行驶, 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颠簸。

3.4 沥青混合料摊铺和碾压过程控制

控制摊铺速度。对现代摊铺机而言, 控制连续、稳定的摊铺速度主要应考虑拌和机的生产能力和温度性、运输车辆的数量和吨位和碾压机械的配置等。现场摊铺过程中, 应严格控制摊铺速度, 不能忽快忽慢。摊铺机要连续、均匀, 一般规定速度不得超过3m/min。

沥青混合料的压实。首先, 控制温度。碾压温度的高低, 直接影响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质量。温度较高时, 可用较少的碾压遍数, 温度较低时, 碾压工作变得较为困难, 造成路面不平整。一般来说, 沥青混合料的最佳压实温度为120℃~140℃之间, 对于沥青路面, 通常振幅可在0.4 m m~0.8mm内进行选择。最后, 控制压实速度, 在这里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最大限度的提高碾压速度, 减少碾压遍数, 提高工作效率。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速公路路面裂缝的危害, 介绍了常见裂缝类型和形成原因, 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裂缝处理措施, 最后从施工的角度给出了控制沥青路面裂缝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速公路,裂缝,处理

参考文献

[1] 曾续璋, 王定国.控制沥青混合料离析的措施[J].公路与汽运, 2003 (4) :21~23.

[2] 杨广来, 易文成.高等级公路半刚性沥青混凝土路面非荷载型裂缝防治浅议[J].公路, 2006 (1) .

地坪裂缝处理措施范文第4篇

1.1 荷载

直接应力。设计阶段结构计算时不计算或部分漏算、选择模型不合理, 结构受力假设与实际受力不符, 内力与配筋计算错误, 结构刚度不够或安全系数不够等;施工阶段在结构表面不加限制的堆放施工材料, 或不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而擅自更改结构施工工艺导致结构受力模式发生改变;在桥梁使用阶段大型超出设计荷载的车辆过桥或桥身受到车辆、船舶等撞击, 或发生特大风雪、地震等现象均可导致裂缝产生。

次应力。在桥梁使用中由于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与常规计算存在较大出入导致某些部位产生次应力而导致开裂, 桥梁结构中经常出现的凿槽、开洞等在设计计算中难以进行准确计算, 多数设计人员则根据经验采取增设受力筋的措施, 但当构件挖孔后内部力流将产生绕射现象并在孔洞附近密集而产生巨大的集中应力;长跨桥梁中多需要截断钢束并设置锚头, 而在锚固断面则易出现裂缝[1]。

1.2 基础变形

桥梁基础发生竖向不均匀沉降或水平方向产生位移, 导致结构内部产生附加应力, 该应力超过结构的抗拉能力则会产生裂缝。其主要原因包括勘察设计过程中未能充分掌握地质情况或精度不够、试验资料不准等;同一桥梁中采用复合基础或同种基础相差较大或基础地质情况相同但各部分基础何在差异较大则易导致不均匀沉降;桥梁附近发生塌方、滑坡等在地面堆置大量废方、砂石导致地面荷载发生较大变化而对桥址范围内涂层产生再次压缩变形而产生不均匀沉降。

1.3 温度变化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当其内部或环境温度发生变化则将发生变形, 若变形受到约束则将产生应力, 当该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则将产生裂缝, 建成后的桥梁在一年四季温度发生变化时导致桥梁产生纵向位移, 该位移可通过伸缩缝、支座位移等措施缓解;日照也可对桥面板及桥墩的温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 导致桥梁温度梯度非线形分布, 由于桥梁自身约束作用导致局部拉应力过大而出现裂缝;若天气突降暴雨或冷空气袭击等均可导致结构外表面温度突然下降, 但其内部温度则变化相对较慢而产生温度梯度。

1.4 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浇筑后的混凝土发生水泥水化热作用, 该过程中内部分子链逐渐形成, 并出现沁水及水分急剧蒸发导致混凝土失水收缩, 同时内部骨料因自重下沉而产生塑性收缩, 若骨料在下沉过程中受到钢筋阻挡则会沿钢筋方向出现裂缝。

缩水收缩。混凝土硬化后水分随表层逐步蒸发, 温度也逐渐降低, 体积逐步减小, 但改过程中混凝土表层水分损失快, 内部损失慢, 因此混凝土内外将产生不均匀收缩, 若表面收缩受到内部混凝土约束则导致表面承受拉力, 当该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则会生成收缩裂缝。

自生收缩。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水泥与水发生水化反应, 该过程可因水泥品种不同而产生收缩或膨胀, 均可导致表面裂缝产生。

炭化收缩。是指空气中二氧化碳与水泥的水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收缩变形, 该现象只有在温50%左右方可发生, 且其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加快。

1.5 冻胀裂缝

浇筑后的混凝土若在外界环境温度低于零度则内部混凝土会出现冰冻, 即游离态的水将变为冰, 且会产生体积膨胀, 混凝土本身则会产生膨胀应力, 同时混凝土凝胶孔内过冷水会由于迁移和重分布而引起渗透压, 会加大混凝土膨胀力, 最终会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而出现裂缝。

2 裂缝处理措施

2.1 表面封闭修补法

表面涂抹或喷浆。即在混凝土表面沿宽度较小的裂缝涂抹树脂保护膜, 喷浆修补是在经凿毛处理的裂缝表面, 喷射一层密实而且强度高的水泥砂浆保护层或混凝土整体面层来封闭裂缝的一种修补方法。

充填法。在混凝土表面沿裂缝凿出“V”形或“U”形槽口, 然后分层压抹环氧砂浆、水泥砂浆、聚氯乙烯胶泥、沥青油膏等。

打箍加固法。可用扁钢或圆钢制成直箍或斜箍, 箍与梁的上下面接触处可垫以角钢或钢板, 在裂缝处加箍使裂缝封闭, 其方向应和裂缝方向垂直。

2.2 压力灌浆修补法

化学灌浆法。将化学材料配制的浆液, 用压力设备关注入裂缝, 达到扩散、凝固堵漏加固目的, 固化后的浆液具有较高的粘接强度, 与混凝土能较好的粘接, 从而增强了构件的整体性, 使构件恢复使用功能。目前多采用环氧树脂、聚氨酯等。对于细小裂缝浆液需要较长的胶凝时间, 常采用单液法灌浆, 此时将所用的浆液在泵前混在一起, 用灌浆机进行灌注。而对于较宽的裂缝常采用双液法灌浆, 即将所用的浆分成两大部分, 用灌浆机分两路送至灌浆孔口混合装置再灌入裂缝[2]。

水泥灌浆法。先将结构物的裂缝封闭, 仅留出进浆口及排气孔, 然后将不低于42.5级的水泥浆通过压浆泵压入缝隙内并使其扩散、胶凝固化。

2.3 粘贴钢板施工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性能、强度时可采取结构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粘贴钢板法就是结构加固的一种。它是将整个钢板粘贴于待修补的裂缝位置上, 使其与原有的混凝土成为整体, 从而提高对荷载的抵抗力。

注入法粘贴钢板。在混凝土表面与钢板 (钢板厚度4.5mm~6mm) 之间加垫块等使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空隙, 并用环氧树脂胶泥封闭四周, 而后从注入口注入环氧树脂, 同时排出空隙中的空气。由于是从一方注入因而容易残留气泡, 施工时一般用木槌随时敲打钢板来确定是否灌实。

压粘法粘贴钢板。用这种方法几乎不会残留气泡, 粘结效果也好。其方法是在混凝土表面及钢板表面各涂上1mm~2mm厚的环氧树脂, 然后利用已固定在混凝土中的锚杆把钢板压紧在混凝土面上, 随着环氧树脂被挤出, 粘贴面之间的空气也被排出。

3 结语

总之, 引起混凝土桥梁裂缝有很多方面, 在处理裂缝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摘要:本文从荷载、基础变形、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及冻胀五个方面分析了混凝土桥梁裂缝的成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裂缝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桥梁,裂缝

参考文献

[1] 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地坪裂缝处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物;砖混住宅结构;裂缝处理

0.引言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对我国建筑物耐久性的调查表明,工业建筑物的破损比较严重,其结构的使用寿命一般不能保证50年,多数在25-30年左右就必须进行大修或维修加固。据统计,我国现有的60多亿m2的房屋中,40%以上需要分期分批进行检测评估和加固。这为建筑加固修复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1.国内建筑结构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加固技术,如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法、纤维材料的嵌入式加固法等,这些技术从一开始引进和出现在国内,就以它们优异的性能、特点和加固效果得到了工程界的关注和青睐。广大科研技术人员在新加固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国家也颁布了一些新加固技术规范,在工程实践中正逐步推广。预计不久的将来,随着新加固技术的逐步成熟,一定会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1.1 碳纤维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在利用碳纤维加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发展却很迅猛。1997年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率先开始了“碳纤维材料加固修补混凝土结构” 的试验研究开发与应用,并被定为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随后通过采用进口的碳纤维材料在北京、上海、辽宁、江苏等省市进行了一些实际工程结构的补强加固,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纤维复合材料嵌入式加固技术

纤维复合材料嵌入式加固技术是将加固材料放入结构表面预先开好的槽中,并向槽中注入粘结材料使之形成整体。目前国外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研究和应用,国内在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这项技术的试验研究,但尚未应用于工程实践。

2.砖混结构裂缝种类及其产生的原因

(1)干缩裂缝:多发生在墙面抹灰层内,一般沿墙面长度方向每隔一段距离形成一条裂缝,这种裂缝开始随时间而发展,以后逐渐稳定。另一种干缩裂缝则呈不规则的龟裂或呈放射状裂缝,此类裂缝宽度较小。产生的原因有:①抹灰用砂过细或含泥量较大;②水泥安定性不好;③砂浆过稀,抹灰不实;④抹灰层失水过快,养护不好等造成抹灰层收缩较大而形成裂缝。

(2)砖墙温度裂缝:一般有如下规律:①顶层重,下层轻;两端重,中间轻;向阳重,背阳轻;且这类裂缝与温度变化有关。②砖墙温度裂缝随部位不同而呈不同的形状。产生的原因有:①屋面保温层,隔热保温性能差;②砖墙砂浆标号较低,砌筑质量较差;③结构构造上处理不当,如采用半圈梁。

(3)地基下沉裂缝:一般共同规律是:下层多,上层少;纵墙多,横墙少;外墙多,内墙少;斜向多,竖向少。产生的原因有:①地基不均匀下沉;②房屋过长未留缝,沉降不一;③平面复杂,转角较多;④ 高低层相差较大,未留沉降缝;⑤荷载与分布不均匀;⑥使用不当,地基浸水或地下水位上升(多发生于湿陷性黄土地区);⑦地基承载力有偏差。

3.砌体裂缝的类型和防治方法

砌体结构裂缝的类型有斜裂缝、水平裂缝和竖向裂缝三种。斜裂缝有的发生在有现浇混凝土挑檐的平屋顶房屋和无保温屋盖的房屋顶层纵墙面的两端,一般长度在1开间~2开间范围内,外纵墙两端有窗时,裂缝沿窗口对角方向裂开。有的发生在底层至二层外纵墙的两端,斜裂缝通过窗口的两个对角向沉降量较大的方向倾斜,裂缝下大上小。水平裂缝有的发生在平屋顶屋檐下或顶层圈梁下2皮~3皮砖的灰缝位置,一般沿外墙顶部连续分布,两端较中间严重。有的发生在底层至二层窗间墙的上下对角处,成对出现,沉降量大的一边裂缝在下,沉降量小的一边裂缝在上。竖向裂缝发生在纵墙中央的顶部和底层窗台处,裂缝上宽下窄。

根据裂缝产生的原因,要消除砌体裂缝,必须从根源上进行防治。尽可能在夏季或温暖季节,浇灌屋顶挑檐及圈梁混凝土,一般不要冬季施工。挑檐上最好做保温层,并达到规定的厚度,这样就能减小钢筋与混凝士和砌体之间的温差,避免顶部出现裂缝。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设置沉降缝、伸缩缝,提高结构刚度和施工质量,都能减少裂缝的产生。当然,处理好地基是防止墙体底部出现裂缝最有效的方法。

4.常用建筑补强加固方法

4.1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是采用与原有构件同类的材料,通过增大截面的面积,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刚度,达到对原构件进行加固的目的。

4.2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是把型钢或钢板等材料包在被加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外侧,通过外包钢与原有构件的共同作用,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刚度,达到加固的目的。

4.3外加预应力加固法

外加预应力加固法是采用外设预应力拉杆或撑杆对结构构件或整体进行加固的方法。它通过改变原结构的内力分布、降低结构原有应力水平来间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4.4改变受力体系加固法

改变受理体系加固法法是以减小结构的计算跨度和变形,间接提高承载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为了减小构件的计算跨度,常采用增设支点(包括柱支座和弹性支座)和采用托梁技术,从而改变结构的受力体系,使承载能力得以提高。

4.5粘钢加固法

粘钢加固法是将钢板用结构胶粘贴在混凝土构件的外部,以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相当于构件的体外配筋。该项技术目前已趋于成熟。

4.6粘贴纤维复合材料法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方法与粘钢加固法相似,只是加固用的材料是纤维复合材料,如玻璃纤维(GFRP)、碳纤维(CFRP)、芳纶纤维(AFRP)等。

5.结论

裂缝对结构有较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冰冻的影响:混凝土有了裂缝,水可渗入,当气温降到2℃以下时,水分就会结成冰,结成冰的水分膨胀,会导致裂缝边缘散裂。冻融循环每重复一次,这种散裂现象就会发生一次,裂缝就会逐渐加宽。2)钢筋锈蚀: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长期作用使混凝土中性物质的碱度降低,丧失保护作用。当碳化到达钢筋表面时,若钢筋上有水溶液、氧和电位差,就会发生电化学腐蚀,使受力钢筋截面积不断削弱。另外,锈蚀的产物大约是钢筋被侵蚀体积的2~3倍,这种膨胀效应足以使外围混凝土产生相当大的拉应力,致使混凝土裂缝继续扩张,影响钢筋和混凝土的粘结力。3)破坏结构整体性,降低结构刚度、结构承载力及耐久性,发生渗漏。4)加快混凝土碳化脱落,降低抗疲劳能力。5)影响美观效果。

所以一旦建筑物出现裂缝就必须对其进行处理。建筑结构加固方法的不断进步都有利于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李勇.粘钢加固工程实例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57.

[2]黄锐聪.混凝土结构补强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资讯,2009,(27):61.

[3]李洪翠.桥梁粘钢加固的质量控制[J].科技信息,2009,(22):647-648.

地坪裂缝处理措施范文第6篇

裂缝的出现,破坏了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在对裂缝加固时,我们应当明白裂缝形成的原因,来进行对症下药。即使同样看起来都是裂缝,结构性裂缝与非结构性裂缝处理起来应采用不同的方式。

裂缝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混凝土结构内部收缩变形、温度引起应变等结构自身原因而非荷载所引起的裂缝,即非结构性裂缝(也叫非荷载裂缝)。相对而言,非结构性裂缝处理起来比较简单,对其进行加固主要针对现有裂缝的处理。

根据裂缝的宽度,我们可以采用表面封闭法与压力注浆法。裂缝宽度小于0.2mm时,可以采用封缝胶对裂缝表面直接进行封闭作用,防止裂缝继续扩大。压力注浆法适用于0.1mm至1.5mm的裂缝处理,采用封缝胶配合裂缝胶进行施工。施工时首先预埋注胶嘴,再利用封缝胶封缝,最后裂缝胶注胶即可完成对裂缝的修补。

另一种,是由于承受荷载,混凝土结构承受的拉应力超过了抗拉强度而出现裂缝,即结构性裂缝(也叫荷载裂缝)。当混凝土结构由于荷载作用产生结构性裂缝时,进行加固处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封闭裂缝的表面。

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裂缝胶与混凝土之间的正拉粘结强度为2.5MPa,若结构裂缝深20mm,长1000mm,则二者之间的拉应力仅为2.5×20×1000=5000N,也就是说,裂缝胶在深20mm的裂缝中,每延米能提供的拉应力仅为5000N,若将此换算成质量则仅为0.5吨,远远达不到加强混凝土结构承载力的要求。

所以在处理结构性裂缝时,首先要采用上面提到的表面封闭法以及压力注浆法。裂缝封闭无误后,可以采用主动加固与被动加固的方法加固结构。

被动加固属于比较常见的技术,我们所说的纤维复合材料加固,包括碳纤维布、碳纤维板、芳纶纤维布等等,都属于这种方法。纤维复合材料质量轻、抗拉强度高,尤其适用于混凝土受弯及受拉构件,配合专用浸渍胶能够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受力,充分地利用纤维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其他的被动加固方法例如粘钢法、碳纤维网格都可以对结构性裂缝起到加固作用。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在钢筋混凝土受弯、受拉的主动加固中,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它有着结构轻、有效提高承载能力并充分发挥碳纤维的抗拉强度的特点。预应力碳板目前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加固中,如今在工民建领域上也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在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裂缝时,同样需要先进行封缝处理。

上一篇:读平凡的世界随想范文下一篇:滴水穿石琢玉成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