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论文范文

2023-05-12

文献检索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标准文献 检索 GOST ABNT SABS BIS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Retrieval Information of BRICS Standard

Lin Bin

( Zhejiang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

Dong Zhihui, Wang Lili, Chen Xixi

( Zhejiang Fangda Standards Information Co. Ltd )

Key words: standard document, retrieval, GOST, ABNT, SABS, BIS

1 引言

标准文献是指记录标准化活动、知识、成果的各种载体[1]。标准信息检索平台是标准信息用户最常用的标准文献信息源,也是国际标准组织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构建的标准检索平台,使得标准信息和数据的解释上更加全面、真实。金砖国家(BRICS)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以及南非5个国家,国家之间遵循开放透明、团结互助、深化合作、共谋发展原则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国家精神。本文选取“金砖国家”的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4个国家的标准检索平台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方便用户在标准检索时选择使用,也为我国标准文献检索平台的建设提供参考,并且以国外标准组织的检索平台作为标杆,对国内文献检索平台的建设给出相关建议。

2 金砖国家标准文献的检索平台

2.1 GOST

1993年6月10日,俄罗斯联邦《标准化法》的发布标志着俄罗斯标准化工作从此步入了法制化轨道。2003年,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化与计量委员会通过第63号决议,“现行的全国标准仍保留国家标准原来规定代号GOST R和跨国标准原来规定代号GOST。”俄罗斯联邦现在执行的标准化规范文件主要有以下几种:独联体跨国标准GOST;独联体跨国建议与跨国规则PMΓ与ΠMΓ;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GOST R;俄罗斯联邦的其他标准化规范文件[2]。

检索俄罗斯标准途径:①进入俄罗斯联邦技术法规与计量局首页,点击“Standards Catalogue”[3],进入在线目录检索界面,可利用标准号、标准题目(关键词)和分类号等字段进行检索,以获得现行独联体跨国标准(GOST)和俄联邦国家标准(GOST R)的信息;②利用俄罗斯《国家标准目录》《技术规范目录》《作废与被代替标准目录》进行检索;③以下3种途径也可检索俄罗斯标准信息:新批准的标准信息及全文检索与浏览、标准草案最终稿信息及全文检索与浏览、2005年至今的全俄技术经济与社会信息分类(标准)。

2.2 ABNT

巴西技术标准协会(ABNT)成立于1940年,是巴西标准化的主管机构,主要业务是研究制定巴西标准(NB),开展产品质量认证及其他与标准化相关的活动,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区域标准化活动。ABNT于1947年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泛美标准委员会(COPANT)、南锥体共同市场标准化协会(AMN)的成员[4]。

巴西标准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检索:登录ABNT网站,或者登录ABNT的网上书店http://www.abntcatalogo.com.br/,查找相关标准信息。

2.3 SABS

南非国家标准局(South African Bureau of Standards, SABS)是根据1945年颁布的《国家标准法》设立的,是南非惟一制定和颁布标准的机构,南非的国家标准通过技术委员会(TC)来制定,SABS下属有450个TC,每年约500个新标准的速度增长[5]。南非标准大部分为自愿采用的标准,也有少部分为强制性标准,其数量约为70个,主要涉及产品包括电气和电子设备及其部件、机动车及其零部件以及食品等。除了强制性标准外,南非还有另外两种形式的技术法规:一是法律法规引用的国家标准,这类技术法规大约有300个;二是其他政府部门制定的有技术要求的法规,能够制定这类技术法规的有交通、能源、环境保护、卫生、农业、通讯、劳动、贸易与工业等10个政府部门。

南非标准检索可通过以下途径:①进入SABS网站首页。该页面提供按领域检索标准信息的功能。目前共涉及36个领域,选择领域后再点击左侧列表中的“Standards & Publications”,即可看到该领域内所有标准列表,显示信息为标准号与标准题目。②利用网上书店的标准搜索引擎。在SABS网站主页点击购物车图标进入网上书店页面,或直接输入书店网址http://www.sabs.co.za/进入页面。在其主页上的检索框中输入标准号或者关键词即可进行简单搜索,或者点击“Advanced search”进入高级检索,利用其提供的多种途径检索到需要的标准信息。③目录《STANDARDS CATALOGUE》。该目录每月更新,可免费从网站下载,进入SABS网上书店,点击主页面下端的“VIEW OUR SABS CATALOGUE ID PDF”,该目录中包含標准审定委员会批准或SABS标准发布的所有标准和相关出版物的信息,其中通知是从官方通报上获悉的新发布标准和已有标准更新的信息。

2.4 BIS

印度设立的印度标准局(BIS)成立于1986年,并于1987年4月1日正式取代印度标准学会成为印度法定的全国性标准及认证管理机构。主要任务是制定推行国家标准;实施合格评定制度;代表国家参与ISO、IEC等国际标准化活动。印度的标准体系主要由涉及标准及认证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管理制度以及印度认证制度组成[6]。

检索印度标准信息,可登录BIS主页www.bis.org.in,点击左侧的“Buy Standards Online”栏目,在“Search for Standard”中直接输入标准号或标题进行检索,也可以点击“Advanced Search”进入高级检索界面進行检索,还可以在线购买纸版、电子版/DVD版本的标准。BIS每年制定350多条新增或修订的标准。

3 金砖国家标准信息检索平台的比较及特点

3.1 收录内容

各种标注文献检索平台收录的标准文献不同,主要表现在内容层次、语言种类、技术领域、标准种类、标准数量5个方面(见表1),英语是最常用的语言,是各类标准文献都采用的语种,其次是本国的官方语言和英语同时存在。BIS制定的印度标准涉及14个领域,每年4月1日,BIS向14个分区理事会的各个理事会,发布详细的工作计划,这14个领域为生产与一般工程、化工、土木工程、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工学、食品业和农业、管理和系统、机械工程、医疗设备和医院规划、冶金过程、石油煤炭及相关产品、纺织业、运输工程、水利资源。

3.2 检索标准编号

标准编号基本结构为标准代号+专业类号+顺序号+年代号,如表2所示。

(2)高级检索字段(见表4)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时间范围、标准制定委员会代码、关键词、ICS号是基本检索字段。SABS在高级检索中提供如下检索字段,如标准号、小描述、价格、出版社、批准日期、版本号、修正号、摘要、国际关系(采用标准)、重申日期、撤回数据日期、代替标准、被代替标准、与其他字段结合使用、印发单位、校对、阶段日期、ISBN、委员会、阶段码、年份、ICS、文件状态码、短名字。BIS提供如下检索字段:标题、IS号、司/分司、年份、价格范围、重申日期、修正号、是否有同等标准。ABNT提供如下字段:组织类型、标准号、部分、关键词、委员会、ICS/CIN、出版社、出版时间、状态。GOST提供的检索字段最少,如:序号、关键词、ICS号、验证码,并且在常用的检索字段提供验证码,并在search下有帮助文档。

3.5 检索功能

检索功能主要根据是否支持截词检索、精确检索和布尔逻辑检索进行划分。逻辑检索词包括与、或、非。4个国家的检索功能如表5所示。

3.6 著录方式

标准文献基本的著录信息包括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出版日期、语种、委员会代码和标准状态等。标准编号是标准文献的唯一标识符,其格式是“标准代号+顺序号+年代号”。ICS号是指国际标准分类号,通常ICS分为40大类(一级类目),其组成分为3级:第一级由两个数字组成,第二级由三个数字组成,第三级由两个数字组成,各级之间以“.”隔开。除基本信息外,SABS提供关联标准信息、引用关系,这些信息体现了知识的流动方向,是了解技术发展过程的重要信息。日期著录不仅包括出版日期、有效日期,还包括公开日期、批准日期、撤销日期。

著录方式中,ABNT提供字段最多,如:标准号、出版日期、实施日期、英语标题、葡萄牙语标题、委员会、页数、状态、语言类型、正文、价格、范围、ICS、相关标准。SABS提供字段如:标准号、标题、版本号、修正案、摘要、印发单位、阶段码、委员会、出版社、ICS号。BIS提供字段如:标准号、出版年、重申时间(年)、标题、委员会、修正次数、状态、印度国内价格、印度国外价格。而GOST字段最少,仅有3个:标准号、英文标题、ICS号。详见表6。

3.7 检索结果排序

标准检索结果提供的排序方式,可以更加方便用户浏览和筛选相关标准文献。但是ABNT和SABS均未提供排序方式,默认依照相关度进行排序,而GOST提供的3种排序方式更符合标准信息用户的行为习惯。详见表7。

3.8 其他检索方式

标准检索文献中,提供最新和卖得较好的标准记录,可以方便用户及时了解标准的更新和发展。4个国家中,均提供在首页显示最新标准目录,提供免费电子版出版物促进对标准的了解,而只有SABS在首页显示卖得较好的标准。详见表8。

4 国内标准检索平台的启示

针对国内检索文献中不足:如注重数量忽略质量、查全率和查准率低以及更新速度慢等问题,国内标准文献检索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1)注重标准文献收录的时效性和连续性。(2)整合国内外不同标准文献字段,整理出用户最关心的字段。(3)注重对原文标准数据的深加工以及著录质量的审查。(4)针对不同用户习惯提供可选用户选择的不同排序方式,在标准文献首页提供最新、卖得较好等目录,增加标准服务的多样化。(5)定期针对标准出版相应期刊等出版物,促进标准的推广和实施。

文献检索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在农林类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应用过程中存在着授课效果较差、学生应用能力较弱和论文质量较低等问题,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从实践应用视角对农林类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谁来实践,如何更好地实践”这个关键问题,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改革考核方式等措施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水平。

关键词 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20.074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MA Shang-yu1, WANG Yan-yan2, HUANG Zheng-lai1 et al

(1.School of Agriculture,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6;2.Agricultural Park Management Center,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6)

Key words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Teaching reform;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Examination methods

目前許多高校在本科教学阶段都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目的是使大学生对科研工作有初步的认识,掌握科技文章的基本结构、写作方法和技巧,为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该门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科研试验的兴趣,成为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敲门砖。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作用,前人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教学内容上,精化理论讲解,增加与学生互动和实践内容,引入审稿流程等 [1]。在教学方法上,引入了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2-3],项目驱动教学方法 [4],同时引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方式 [5],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在考核方式上,麻开旺等 [6]表明通过闭卷考试形式能够较好地了解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张国强 [7]强调应该将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才能够使评价体系更完整。前人的教学改革措施对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授课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部分学生兴趣不足、对基础知识缺少内化、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脱节的现象,同时,本科毕业论文总体水平偏低,与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是一门为提高学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服务的课程,在教学中应重视课程的实践应用性。本文从“谁来实践,如何更好地实践”这个关键问题出发,重视学生的实践主体性,探索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同时,以教学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等进行改革探索,旨在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提升科技论文写作水平。

1 课程在教学与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1

缺乏专业教材。目前,农林类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没有专业教材,不同学科的论文在文章构成和书写规范上有相同之处,但学科间科技论文写作的差异也较大 [8],缺乏权威、统一的教材,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尽如人意。

1.1.2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授课时,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但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缺少内化和灵活性,应用能力较差,存在畏惧心理。究其原因在于训练较少,应加强写作练习,鼓励学生敢于迈出第一步。

1.1.3

实践应用机会较少。科技论文写作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百听不如一练 [9]。安徽农业大学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大多面向大三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很少再涉及和使用,对理论知识的记忆逐渐淡化,最后在設计和撰写毕业论文时,普遍存在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情况。

1.2 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2.1 内容不规范。

一方面,书写内容不规范。段落书写中存在表述不精炼,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另一方面,语言使用不规范。科技论文写作在语言使用上具有言简意赅和专业规范的特点 [10]。然而,在本科学生的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用词模糊、繁赘、缺乏严谨性等问题。

1.2.2 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差。

使用恰当的数据分析方法能够将试验结果简洁、明了、准确地体现出来。农学类试验中常用的生物统计方法有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但学生对于数据分析方法使用较单一,制约了对试验结果的准确表述。同时,在对试验现象进行分析描述时,仅仅对试验结果进行表述,缺少处理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1.2.3 文献收集、引用和管理能力较差。

对相关文献的收集不全面,英文文献的引用量较少;论文中文献的引用均为手写输入,工作量庞大,一旦其中某篇文献发生改变时,就会导致文章中引用文献序号均发生变化,一一进行修改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出现错误。

2 以实践应用视角探究教学改革措施

2.1 优化课程体系

2.1.1 完善教学内容。

2.1.1.1 注重导入环节。

第一节课有些教师直接进入课程的理论讲解环节,不注重对科研工作和科研论文关系的介绍。在授课中,从科研试验到科技论文书写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科研工作的基本流程进行介绍,即科研选题、文献查阅、设计试验方案、开展试验、取样检测、结果分析和发表科研论文,让学生明晰整个过程,消除科研工作的神秘感。

2.1.1.2 教材的选取。

与文科和理工科类科技论文写作不同,农林类科技论文写作中试验设计、数据整理与分析等内容所占比重较大。由于目前还没有专业教材,因此教师在授课中需要根据学科特点,自行整理和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三部分:常规教材,农林类科技论文写作的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讨论和参考文献部分的书写方法与其他学科具有相通性,因此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参照通用参考书,如赵秀珍主编的《科技论文写作教程》。科研论文,从高水平期刊和往届学生结课论文中各选取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教学材料,前者作为理论知识学习的参考材料,后者用于学生批改练习。以科研文章作为教材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构成直观的认识,同时通过批改提高对知识点的记忆。以实践为导向,适当补充教学内容,一方面根据学科需要,适当增加知识点。例如数据结果与分析是农林类科技论文的核心和主要部分,简洁、明晰的分析统计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授课中,介绍常用的数据分析统计软件,即Excel、SPASS和DPS等,让学生熟悉其使用方法,在分析处理数据时做到有选择性使用。讲解图表的选取原则和制作方法,强调图表的完整性和制作中的细节(图中误差棒的添加、表中数据显著性的表示和使用国际统一单位等)。最后,分析试验数据时,强调要与试验处理充分联系,使试验结果更清晰。根据历届学生学习情况,对写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着重讲解。例如,在文献检索与管理的教学中,应简介常用数据库及其检索方法,将学校已购买的数据库推荐给学生,方便其下载文献,注重引导学生多查找外文文献,关注国际上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情况;同时,以Notepress软件为例,推荐学生使用文献管理软件,软件对文献的整理具有便捷、高效的作用,对于论文中引用的文献,软件可自动生成论文中参考文献部分的内容,当引用文献顺序发生变化时,引用信息会自动更新,节省了修改 时间。

2.1.2 加强实践训练。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在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写作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应用能力。在每节课理论知识讲解结束后,教师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命题,要求每位学生在下课前提交一份小作业,课后由授课教师进行批改,并把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下次课堂上着重讲解相关知识点,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点和难点。

课程结束后,部分同学通过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科技创新等各类项目继续参与科研活动,在课题的开展过程中,通过制定试验方案、阶段性成果汇报和书写研究论文等一系列工作,使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锻炼。但仍有大部分同学自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学习结束后便对科研文章没有任何学习和写作训练的机会,随着时间推移,其对所学知识点逐渐淡忘。针对以上问题,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对本科生教育采取导师制,即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自由选取本院系科研导师,每位教师负责9~10名学生的学习督导,即带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鼓励学生申请研究项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完成等。科研导师制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提高了本科生对科研工作的参与度,对促进本科生毕业试验的完成和论文写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2.2 改进教学方法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将理论知识点一一讲解,出现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对知识点印象不深刻,在具体应用时无从下手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有必要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

2.2.1 分组教学。

按5人一组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授课。每个小组推选出1名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学习和收交作业。课堂中,改变以往常规的排排坐模式,采取各组成员围坐的圆桌式教学方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注意力,同时也方便教师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

2.2.2 引导式教学。

根据每节课设定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小组自学的方式学习,最终以文字形式汇总上交。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自学报告进行评阅、打分,对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完善,并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和拓展,对于往届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知识点应着重讲解。以学生为主的自学授课方式提高了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2.3 归纳式教学。

理论知识较繁杂和枯燥,教师在授课中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剖析文章框架结构,了解各部分所起的作用,从宏观上把握好文章的走向。同时,在各章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归纳出写作的基本格式,整理出写作思路,鼓励学生自行书写训练。例如,摘要的写作内容由试验目的、方法、结果及意义等几部分构成,让学生根据格式框架进行撰写练习。

2.3 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因此该门课程的考核应以找到学习短板、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目的。考核方式设定为平时成绩(20%)、课堂考核成绩(20%)、阶段闭卷测验成绩(30%)和课程论文成绩(30%)共四部分。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出勤、听课状态和课堂互动情况等;课堂考核成绩,即课堂提问、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汇报和课堂作业完成质量;阶段闭卷测试是指在教学的中期和后期,对理论知识点进行闭卷考核,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在后续授课中有针对性强化讲解;课程论文成绩,设定提交结课论文的时间在课程结束的前一个星期,教师对论文进行批改打分,在最后一次课上要求学生集中修改。对于具有较好创新性的文章,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发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 就感。

3 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

在近3年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改革试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学习氛围活跃。为了检验课程改革的效果,笔者随机抽取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草业科学(进行了教学改革)各30名学生的課程论文,由5位同行教师依据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图表绘制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文章分析讨论能力和文献引用与管理能力共6个指标进行评分,每个指标0~10分(分值越高代表该指标能力越强)。

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教学改革后,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各项能力均有提高,其中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图表绘制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和文章分析讨论能力这5个指标提升显著。

4 结语

从实践应用视角对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进行改革探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高了学生科技论文写作水平,表现出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实践应用角度出发,充分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成功案例,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更好地发挥该门课程的实践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杰,杨基和.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之实践导向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12):93-95.

[2] 梁永厚,梁春霞,许敏.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J].河套学院学报,2017,14(1):63-65.

[3] 张文静,武立权,王成雨,等.案例研讨型教学方式在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3):233-234.

[4] 高欣,张保军.《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积极作用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7):92-93.

[5] 郭汉丁,马辉,王凯.管理类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0):156-158.

[6] 麻开旺,冯书营.我国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之我见[J].高教学刊,2018(13):119-121.

[7] 张国强.《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9):102-103.

[8] 杨辉.文科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新西部,2018(29):142-143.

[9] 卞希慧,谭小耀,刘鹏,等.《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4):151-152.

[10] 张亘稼.科技论文应注重语言的规范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3):507-509.

文献检索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该文对当前Web信息检索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分别介绍了三种经典检索模型和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检索技术,以及基于超级链接分析研究的搜索算法,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最后,指出当前信息检索的智能化发展方向。

关键字:Web信息检索;潜在语义分析;LSA;链接分析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检索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检索;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信息检索是指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储存组织起来,并根据用户的信息需要进行相关检索的过程和技术。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目前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主要从信息检索的智能化、专业化、可视化、一站式及基于网格的5个方面来介绍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趋势。其信息检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能检索或知识检索、知识挖掘、信息整合和全信息检索等方面。

一、信息检索手段简介

1、手工检索

手工检索能根据标引规则,按规则进行各项的著录,便于檢索者根据文献标引规则查阅相关文献。能了解各类检索刊的收录范围、专业覆盖面、特点和编制要点,检索回溯期长,可以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手工检索灵活性高、费用低。手工检索也便于检索策略的制定和修改,所得到的文献信息一般能符合检索者的信息要求,并且手工检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地修改和提出。手工检索过程中,直接查找任务的是人,在查找过程中,人的思维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2、计算机检索

计算机检索主要是利用相关数据库进行信息检索。其主要利用计算机系统有效存储和快速查找的能力发展起来的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它与信息的构造、分析、组织、存储和传播有关。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是信息检索所用的硬件资源、系统软件和检索软件的总合。它能存储大量的信息,并对信息条目(有特定逻辑含义的基本信息单位)进行分类、编目或编制索引。它可以根据用户要求从已存储的信息集合中抽取出特定的信息,并提供插入、修改和删除某些信息的能力。

3、网络检索

网络检索组要利用因特网检索,是通过网络接口软件,用户可以在一终端查询各地上网的信息资源。这一类检索系统都是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特点开发和应用的,即:数据分布式存储,大量的数据可以分散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器上;用户分布式检索,任何地方的终端用户都可以访问存储数据;数据分布式处理,任何数据都可以在网上的任何地方进行处理。

二、检索工具的比较与分析

1、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比较

从宏观角度来说,两者有以下区别:一种手工检索系统一般只提供一种检索途径,而一个计算机检索系统则相当于多种手工检索系统;而在计算机检索数据中,对一份档案只需编制一条详细记录;每种手工检索系统都有与其他检索系统不同的排序方法,输出时可采用多种排序方法;手工检索系统与计算机检索系统中条目的结构及识别著录项目所用的标识符号不同;计算机检索系统采用磁性载体,必须利用计算机才能进行检索;计算机检索系统可以按需要输出各种各样的目录。

2、手工检索与网络检索的比较

手工检索与网络检索不能片面的判断谁优谁劣,在不同的方面有各自的优缺点。

(1)载体内容的直观性方面,手工检索优于网络检索

手检工具一般是印制或书写在普通纸介质上的,人们无须借助任何转换设备便可一目了然。根据手检工具的这一特性,人们在判读具体文献的描述内容时便能够比较准确地了解其全部。机检工具将文献描述体以二进制信号形式储存在磁介质上,如磁盘、磁带等,或以激光刻痕的方式记录在特殊材料上,人们无法通过普通方法直接看到,而必须借助于相应的读取工具,如计算机、光盘阅读器等才能得以判读。

(2)载体贮存信息量的能力方面,网络检索优于手工检索

由于计算机的工作对象是磁性或光学载体,贮存信息的密度远远高于普通介质。如1M的存储空间相当于700张普通目录款目。

三、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

1、智能化信息检索

智能化信息检索是人们把人工智能与信息检索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于信息存取领域的成果。近年来internet上不断涌现的人工智能产品。比如智能搜索引擎、智能浏览器、智能代理、知识共享智能体等。都将大大提高信息存取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智能化信息检索是当今信息检索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未来信息检索主要的发展方向。智能化信息检索是基于自然语言的检索形式.机器根据用户所提供的自然语言表述的检索要求进行分析,而后形成检索策略进行搜索,它能够代替或辅助用户完成诸如选词、选库、构造检索式。甚至在数据库中进行自动推理查找等功能,系统对知识库检索推理的结果。

2、可视化信息检索

据研究,人们获取的信息7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0%来自触觉。因此,人类是非常适应可视信息的。可视的图像较容易记忆,而且在传达某种信息时比任何方式都快且更有效,因而可视化检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可视化信息检索包含2个方面:一个是检索过程的可视化,另一个是检索结果的可视化。检索过程的可视化是指用户在检索过程中各检索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在用户面前.用户顺着可视化的检索画面一步一步地发现检索结果。相对于其他的信息检索技术,可视化信息检索技术的好处有:对文献或检索式内部语义关系的理解,有助于用户判断一个检索中的相关文献;一个透明的检索过程使检索更容易、有效,即视觉过程寓于检索过程中是可视化的核心;一个可视化的环境为用户展示更丰富、更直观的信息。

3、个性化信息检索

信息时代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个性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检索习惯.对检索界面也会有不同的要求:由于人们对词义的不同理解及感兴趣的领域不同,不同的用户对相同的检索结果往往会有不同的评价。随着信息资源的指数级膨胀。不同的打有消费者个人烙印的产品将成为某个消费者区别他人、感觉自我存在及独特的外在标志,也真正体现了个性化信息检索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因此现代信息存取技术将来也要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总之,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趋势必将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用户的信息检索需求为出发.在理念、人性化、智能化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不断吸收信息技术上的最新成果和理解人们的需求。逐渐适应人脑的思维方式,实现智能、高效、快速而灵活的信息检索,最后达到随心所欲地查找、迅速获取所需信息的水平。从而促进人们对无序信息世界的有序化组织,令信息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参考文献:

[1]苏新宁.信息检索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2]熊回香.网络信息检索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3]黄如花.网络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J].图书情报知识,2002,(8).

[4]张福泉.信息检索的黄金时代[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06,(5).

[5]建军.信息检索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沈鉴匀(1993-),男,重庆人,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

文献检索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类案检索;“同案同判”;司法责任制;“互联网+”;法官要求

一、引言

类案同判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我国近年来我国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案例指导制度的确立,更是对这一问题的最直接性回应。社会公众对司法的期待是依法和公正裁判,如果能够满足这两点基本要求,一个判决便可以算得上是“好的裁判”。新近以来,人们对司法似乎提出了更高的期待,那就是要做到 “类似案件类似处理”,更直接点说就是 “同案同判”。一如个别论者所指出的,让普通民众辨识裁判是否违法通常会有一些难度,而比较自己案件与同类案件的裁判结果是否有差异,直观地观察就能完成这一任务,因而实践中用“同案同判”来替代“依法裁判”就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话语诉求。

二、类案检索制度的研究背景

类案检索制度是司法责任制中创新性制度设计之一,设立之初是为了统一法律适用,实现“同案同判”“异案异判”的审判目的,如今已成为审判流程中的必备环节。学界目前对于类案检索制度还没有一个官方的概念性定义,但是通过对于最高院出台的关于类案检索制度的《意见》,可以归纳得出,类案检索制度是指当法官在裁判具体案件时,需要通过检索权威性的案例数据库(如中国裁判文书网),若检索发现本级、同级或者是上一级法院针对相类似的案件作出过类似的判决,那么法官在具体裁量个案时应当予以考虑的一种制度。

而我国对于“类案检索”制度的规定并非突然的“心血来潮”。早在2010年11月26日,最高人民法就发布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2015年6月2日颁布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实施细则,着手并逐步推进案例指导工作,并在《规定》指出,对于指导性案例各级人民法院审判类案时应当予以参照。而2017年4月12日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审判监督管理机制的意见(试行)》,以及2018年6月1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和规范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则都对在完善类案参考、裁判指引等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类案及关联案件强制检索机制,确保类案裁判标准统一、法律适用统一提出了要求。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对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2455号建议的答复中就已经对类案指导工作有了基本2019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法律适用分歧解决机制的实施办法》的出台背景中提到,要严格落实全面推进“类案和新类型案件强制检索”制度。而到了2020年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02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统一法律适用加强类案检索的指导意见(试行)》(法发〔2020〕24号,以下简称《意见》)自2020年7月31日起实施。《意见》在总结全国部分法院有益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类案检索机制,围绕类案的界定、类案强制检索的适用情形、检索平台、检索范围和顺序、结果运用、法官回应、法律适用分歧解决等问题,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对规范法官裁判权行使、统一法律适用等将发挥积极作用。

三、类案检索制度的价值意义

1、顺应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司法责任制

类案检索机制的创建,确保了类案裁判的标准统一和法律适用的统一。新出台的《类案检索指导意见》明确了承办法官是此机制的责任主体,尤其是目前对最高法颁布的指导性案例,地方法院必须强制检索并应当参考,这里的参考可以理解为采用其中说理,适用相同法律规则,自行裁判导致“同案不同判”并损害到司法公正的,理应向承办法官追责。

2、对法官乃至整个司法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对司法教育系统提出新的目标

目前对“同案”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权威文件能够确定,对于如何判断两个个案在实质上具有相似或一致性,将是法官在运用类案检索机制中遇到的难题,这就考验了法官对于案件分析与把握案件本质的能力,同时,此过程需要法官解构案件,寻找差异点与相同点进行逻辑归纳得出是否属于“同案”的结论;而检索结果并非机械地套用,是在检索结果上剥离出对手头案件有证明力的说理,其裁判思路是根据剥离出来的先前案例的说理证明,结合此次的案件事实,推导出裁判结果,同样的,将先前案例的说理部分应用于本次的案件事实,同样是个推导的过程,这就对法官的推理能力提出了考验;另外,类案检索的结果往往是一类案件的集合,彼此存在一定的差异情况,如何从中提取与本次案件最契合的先前案例,也是法官要面对的首要难题之一,是对法官检索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该制度的完善,如果能够纳入横向的类案检索机制并增强案例适用的强制力,结合大数据技术健全配套的檢索系统,事实上能够减轻法官压力,而类案检索对司法公正的促进作用应当处于首要位置。所以,对于下一阶段的司法教育总体目标,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推理、检索与逻辑归纳能力。

3、我国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人工智能辅助司法裁判的一次实践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数据的爆炸与联通只是为人工智能平台提供资源,当该项技术成熟时,配合一个全面的案件检索库,将为司法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替代法官作出司法裁判,因为影响裁判的因素过多,撇开案件的外在形式,法条中蕴含的人们对法律价值的追求,对社会道德内涵的理解,如何将这些适用到案件中,是没有共情能力的人工智能所不能达到的,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可能。

4、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这是 “同案同判”的核心价值之一

“同案同判”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这要结合前文所分析的“同判”来理解。自由裁量权是破除绝对确定刑的手段,让法官在法定幅度内根据具体案情作出量刑浮动的判决,其根本追求在于“罪刑相适应”,而“同案同判”原则并没有剥夺法官这个权利,其根本价值追求在于统一法官之间作出的判决,让本应该承受相同判罚的犯罪人不会因为实际判罚的不同而感到司法不公,两者的价值内涵不同,根本上并没有冲突。打个比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如一只野兽,在量刑浮动限度内可以肆意活动,“同案同判”如一个笼子将这只野兽框定在一个相对小的范围内,其仍可以活动,只是活动区域受到了限制。通常情况下,法官各自对法律会持有特别的理解,但并不代表法官個人可以依据各自的理解对同类案件作出不同的判决,法官个体对现有法律问题持有的观点应当是推动法治进步的动力,而不是不统一裁判的理由。在司法实践中,有的地方法官会滥用自由裁量权,导致犯罪人的刑罚或相对过轻或相对过重,这是司法裁判所应当避免的情况。

5、为疑难案件提供了解决思路

目前我国最高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都是具有典型性、复杂性的案件,当基层法院法官遇到该类案件时,审委会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讨论,即使如此也不能保证恰当地作出正确的裁判,但是类案检索机制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四、结语

类案检索机制是我国在司法改革实践中融合“互联网+”模式,为有效促进司法公正,统一法律适用而实施的一大举措,其处于核心地位的“同案同判”原则将逐渐成为重要司法精神之一。现阶段我国的类案检索制度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伴随司法改革、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逐步完善。但同时,我国对于类案检索机制的实践探索才刚刚起步,该如何将制度落到实处以及对法官提出的新要求如何达成,需要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学者们可以帮助进行信息化构建,提供指导理论和方法,法学院可以加强法律检索和论证方法的教育和培训;另一方面,立法和司法机构应当和理论家们联合起来,加快法学学科内部的科研成果转化,把法学方法论变成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携手帮助法官以最经济化的方式达到这些要求,把类案检索制度落到实处,实现其应有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总而言之,如何将类案检索制度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步的内在动力,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梦雨.类案检索制度对法官提出的新要求[N].人民法院报,2020-07-30(02).

[2]郑通斌.类案检索运行现状及完善路径[J].人民司法(应用),2018(31):99-100.

[3]孙海波.“同案同判”:并非虚构的法治神话[J].法学家,2019(5):141-157+195-196.

[4]孟焕良,刘云,杨琛琛.类案检索:“类案类判”的金钥匙[N].人民法院报,2019-09-10(1).

[5]刘树德.刑事司法语境下的“同案同判”[J].中国法学,2011(1):68-76.

[6]杨诚,朱力,李佳.司法改革背景下刑事审判裁判尺度统一问题研究:以S市两级法院的实践探索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74.

作者简介

夏京津(1995—),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刑法学。

上一篇:组织行为学论文下一篇:师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