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检索论文范文

2023-09-21

文献信息检索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和传统档案馆一样,数字档案馆也是也给用户提供服务。所以,在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的过程中,服务的模式和途径极为关键。本文在对数字档案馆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分析了数字档案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如何针对数字档案馆的信息检索服务给予改善和调整,为数字档案馆的功能完善提供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让我国的数字档案馆取得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问题;优化策略

伴随计算机运用面的不断拓展,网络技术也取得了较快地发展。电子档案的数目有了大规模的增长,如何对电子档案实施管理并让其得到最大限度地运用是现代档案管理的核心要素。数字档案馆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体现,其针对的对象就是各种电子档案。通过数字档案馆实施管理,不仅可以提升档案管理的有效性,而且可以改善档案服务的水准,是我国档案管理在将来的必然走向。当前,很多档案馆已经开始实施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信息检索的自动化程度得到明显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档案信息使用者是不是可以及时、有效地检索出所需信息成了评估档案管理水准的主要指数。

1. 数字档案馆信息检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存储能力有待提升

在数字档案馆中,信息检索的本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信息存储,二是信息检索。虽然所有的信息都是为了最终的检索,但是所有的和数字档案馆有关的操作都是建立在信息存储的基础之上的。信息保存量大,资源丰富是数字档案馆发展的前提。所以,在构建数字档案馆的过程中,信息存储环节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审视目前的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对信息检索的建设非常关注,而对如何对信息进行存储却不够关注,其信息存储能力有待提升。关注数字档案馆的元数据收集给档案资源的全方位整理奠定了基础。拓展并优化档案信息资源构成,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程度。

1.2 信息检索工具相对单一

符合档案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资料是他们检索的目标,而网站是供应档案资料使用的平台。所以,针对不同的使用者,数字档案馆应当提供不同的检索工具,这样检索人员就可以通过各自所需的工具进行检索。比如,检索一般信息的人员只要输入简单的检索条件就可以得到相关的档案信息,但是这类使用人员大多需要对检索速度比较看重的用户;而需要配置多个检索条件去搜集的档案信息就需要更多的检索条件,此种类型的检索适用于那些对检索精准度要求较高的用户。同时,对于一些刚开始操作检索工具的人员而言,他们需要那些给出检索程序的工具,有平台逐步给予指引,档案信息使用人员才可以通过检索工具得到想要检索的资料,而这样的人员就需要检索界面相对简洁,方便检索人员使用。

2. 数字档案馆信息检索服务优化策略

2.1 优化档案检索界面的设计

档案网站是进入数字档案馆的窗口。档案检索人员想要检索相关信息,首先需要进入档案网站。因此,在档案网站具备有醒目的档案查询的模块,进入设计必须要突出;其次,检索界面的设计必须保持简单明了,彰显检索功能的要求。而当前的档案检索网站进入端口设计太过隐蔽,且界面杂乱无章,不仅不够美观,而且會影响使用效果。因此,必须对检索的进入端口进行调整,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考察用户的使用习惯以及关注特征。依据网页设计中的“F”格局,提议把检索进入端口设计在网页左边之上的部位,彰显出网站提供检索的重要程度。而且,在首页配置指导说明,增加部分小章程,协助使用者快速找出数字档案馆的检索端口。

至于界面背景的设计,首先要确定它的颜色。通常情况下,界面的颜色不要超过三种,要尽可能采用单一的颜色,搭配一些虚化的图表。这样一来,界面就会显得十分清爽,使用者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重新设计,彰显城市的文化底蕴。至于其栏目设计,需要配置独立的检索框,将其摆放在界面的最醒目的部位,并对检索内容给予分类,删除其中一些冗余的内容,不可设置太多图片或者视频,避免影响页面的打开速度;在进行网页代码开发的时候,要尽量精简设计,多配置静态界面,将之设计为层叠式,保持其在各种浏览器中的通用,确保检索界面呈现相同的内容。

2.2 添加二次、高级检索

作为数字档案馆,必须要给可以多设计一些检索方式,让使用者可以自由组合,引导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需要的资料。而当前档案馆所给出的检索方式相对简单,一旦使用者有比较繁琐的需要的时候,无法实现快速检索。所以,数字档案馆必须在检索方式上做出调整:

首先,以关键词检索为依托,加入题名、档案号、责任人、时间等多个检索要素,将它们和关键词匹配,以检索出最为全面的资料。其次,要添加高级检索,协助使用者在具有多个检索要素的情况下,展开组合检索,将各种要素搭配中检索,以便得到更为精确的信息。三是要展开二次检索。让使用者在得到一部分检索结果的基础上展开二次检索,对所检索结果展开降噪处置,得到更为精准的资料。以此为前提,展开三次甚至是更多次的检索,让所得的资料更加契合使用者的需求。四是依托常用的关键词,展开分类检索,依据档案负责人、时间段等要素将之归为不同的类别,可和关键词搭配在一起,联合运用。

2.3 引入全文和跨库检索技术

首先,全文检索。当前环境下,有一部分数字档案馆可以进行全文检索,查阅档案原文,然而它检索的模式依旧是依据常见的题名、负责人等。并不能进行全文内容检索。此处所谓的全文检索,指的是将文档内的所有内容为检索对象的一种技术,它的重点在于文档索引。在不远的将来,对档案资料的精准度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全文检索是大势所趋。

其次,跨库检索技术。有不少地区构建的数字档案馆均属于地域性档案馆,在这些档案馆中,必然要用到跨库检索技术。这一技术又被称作联邦检索,是在多个分布式异构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检索体系,能够给使用者设计一个统一的检索端口,把使用者的检索词转变为符合各自需求的检索表现模式,提炼出对应数据库之内的检索结果,并对之进行归纳和整合,对资料做出处理之后,通过统一的模式呈现给使用者。利用跨库检索技术能够化解由于不同档案数据库之间的结构差异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协助使用者在更多的数据库之内检索资料,得到更为全面的信息。

2.4 对检索结果做出调整

通过简单的检索,能够得到一些大致相关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大多量比较大,且排列杂乱,没有一定的次序,无形之中增加了使用者的工作量,让他们无法逐个查看,很多资料就埋没于大量的资料之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对检索结果做一进步的处理,对它们进行挑选和排序,让使用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所需的档案。设计文档排序,可以依据多种要素,比如,时间、负责人、下载热度等。大多档案馆都是默认依据下载热度等进行排列,而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调整排列顺序。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数字档案馆的信息检索方面引入多种优化技术,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它的检索速度和精准度,让使用者得到更契合其需求的文档,给使用者提供更到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袁顺佳.我国数字档案馆检索服务调研——以10家数字档案馆为重点调研对象[J].兰台内外,2019(06):21-22.

[2]刘敏.改进数字档案馆检索功能的探讨[J].黑龙江档案,2018(03):95.

[3]张倩.智慧型高校档案信息检索服务环境研究[J].山东档案,2018(02):17-21.

[4]冯克民.规范化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7(02):175+183.

作者简介:吴谋硕(1978.8-),男,汉族,湖南湘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数据,信息检索,数字媒体。

文献信息检索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检索;跨语言检索;检索模型;多语言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数字信息,人们进入了海量信息资源和大数据时代。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类型和数量愈来愈丰富,所使用的语言愈来愈具有多样性。网络资源语言的多样性和网络用户所掌握语言的差异性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利用网络检索信息带来了语言障碍。这种语言障碍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有效获取,跨语言信息检索由此应运而生。跨语言信息检索由康奈尔大学的Salton于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提出。他利用手工编制的英语—德语双语种词表,进行了跨语言信息检索的尝试;1973年,他又编制了英语—法语词表,并对跨语言信息检索的效率进行了评价。1964年,法国道路研究实验室开发了“国际道路研究文献系统”,该系统通过英、法、德三种语言索引词构成的多语言受控词表来实现跨语言信息检索。跨语言信息检索是指用户以自己熟悉的一种语言来构建和提交查询提问式,从多语言信息资源系统中检索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另一种或多种语言描述的相关信息资源。例如,输入中文的提问式,从多语言信息资源系统检索出英文、法文或中文及其他语言描述的相关信息资源。用户查询提问时所使用的语言称之为源语言,而系统检索出的信息资源所包含的语言称之为目标语言。跨语言信息检索,可分为双语言信息检索和多语言信息检索。双语言信息检索是指用户以自己熟悉的语言提交查询请求,除源语言之外,系统可检索到另外一种语言表达的文献信息,即目标语言为另一种语言。多语言信息检索是指用户以自己熟悉的语言提交查询请求,除源语言之外,系统可检索到另外多种语言表达的文献信息,即目标语言为多种语言。相对于双语言信息检索,多语言信息检索往往更符合网络用户的查询需求。与跨语言信息检索相对应,查询提问式语言和检索出信息资源表述语言相同的信息检索称为单语言信息检索。跨语言信息检索是传统计算机信息检索技术和语言自动处理技术的有机结合,涉及语言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是一个综合性强、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统一是跨语言信息检索的关键技术,信息检索模型则是实现查询和信息资源匹配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对此都进行了讨论,以利于图书馆员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跨语言信息检索相关技术。

一、跨语言信息检索方法

跨语言信息检索一般可以分为如下三个过程:①多语言信息资源的搜集以及多语言信息索引的建立;②应用语言自动处理技术实现提问语言(源语言)和信息资源表述语言(目标语言)的统一;③应用单语言信息检索技术实现查询提问式与索引信息的匹配,得到检索结果。其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统一是实现跨语言信息检索的关键技术,主要通过提问式翻译、文献翻译、中间语种转换及非翻译方法等四种方式来实现。提问式翻译是指将用户提交的查询请求翻译成系统支持的多种语言,然后对不同语言的信息集进行查询。提问式翻译主要有字典和语料库两种方法。其核心思想在于通过语料库中不同语种同一信息的对应关系对提问式进行翻译并且过滤提问式翻译后产生的非正常翻译结果。提问式翻译是实现跨语言信息检索较为经济的方法。其缺陷在于,系统返回的信息仍然用目标语言表达,只能算一种不完全的跨语言信息检索。文献翻译是指在信息检索之前,将文献信息资源表述的目标语言转化为查询提问式的源语言。目前实现文献翻译的方法主要有机器翻译和基于字典翻译文献索引词方法。文献翻译的优点是检索结果用提问语言描述,用户能够方便地选择利用。同时,文献层次的翻译与提问层次的翻译相比,其语境更加宽泛,比较容易消除歧义。不足之处在于要求所有被检索信息改变语言表述,而现有机器翻译系统的正确率还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无法达到实用水平;此外,将数据库中全部文献从目标语种翻译到提问语言工作量大,代价昂贵。中间语言转换是将提问的源语言转换成中间语言,再把中间语言转换为信息资源的目标语言,或者是把提问的源语言和信息资源的目标语言都转换为中间语言。中间语言通常是计算机容易自动处理的语言。这种方法常用于多于两个语种的跨语言信息检索或者两种语言之间不存在直接对应转换的跨语言信息检索。非翻译方法是指不对提问语种或者信息语种进行翻译而实现跨语言信息检索的方法,即潜语义索引。这种方法的实现方式是,首先将原始文档与相对应的翻译文档建立联系,构建训练文档集,然后利用奇异值分解技术对其进行分析,获得双语文档集的特征信息和检索词的映射关系,最后以平行文档中的语词检索出另一语言的相关信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字典、词表和机器翻译系统,也不存在翻译过程中消除歧义的问题,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不足之处在于对具体问题构造优化的向量空间模型是一种经验型的工作,且向量空间模型的奇异值分解计算需要时间,训练文档不容易获取。

二、跨语言信息检索模型

信息检索模型是信息检索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已有的单语言信息检索模型包括布尔模型、向量空间模型、概率模型、统计语言模型和语义处理模型等。这些信息检索模型在跨语言信息检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布尔模型是一种基于集合论的检索模型。在该模型中,一篇文档通过称之为标引词的关键词来表示,文档语义内容中标引词的重要性用一个二值权值来表示,一个查询表示为多个标引词通过逻辑联结词连接的表达式。布尔模型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但只能判断文档相关或不相关,无法描述与查询条件的匹配程度情况。模糊集合模型和扩展布尔模型在此方面进行了改进。在模糊集合模型中,将文档看成与查询在一定程度上相关,每一标引词都存在一个模糊的文献集合与之相关。扩展布尔模型吸取了模糊集合模型和向量空间模型的长处。在该模型中,一篇文档对应的标引词被赋予了一个0~1之间数值的权值,文档与查询的相似度通过公式来计算。布尔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在跨语言信息检索的查询翻译消歧中得到成功应用。向量空间模型是将文档和查询表示为向量的检索模型。在该模型中,标引词在一篇文档中的权值是一个0~1之间的实数。查询中的标引词也有一个正的加权值。文档向量与查询向量夹角的余弦用来计算它们之间相似度。向量空间模型能根据相似度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有效地提高了检索效率。其不足之处在于标引词被假定为相互独立,这样会丢掉大量的文本结构信息,且相似度计算量大。为此,人们对向量空间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广义向量空间模型。广义向量空间模型已应用于跨语言信息检索,其基本思想在于根据双语言训练文档集分别建立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检索词——文档关联矩阵。在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在不需要翻译的条件下实现跨语言信息检索。概率模型是基于概率和随机过程理论的检索模型。在该模型中,一个用户查询对应一个由相关文档构成的集合,称之为理想集合。如果知道理想集合的特征,就可以找到所有的相关文档,剔除所有的无关文档。概率模型具有严格的数学理论基础,采用相关反馈原理克服了不确定性推理的缺点。但其参数估计难度较大,缺乏理论知识。于是人们将统计学引入到概率模型中,形成了各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检索模型。推理网络模型是概率模型的一种扩展形式,它模拟人脑的推理思维模式,将文档与用户查询匹配的过程转化为一个从文档到查询的推理过程。跨语言信息检索系统InQuery是基于贝叶斯推理网络模型的信息检索系统,InQuery允许使用查询算符,这在跨语言信息检索中是非常有用的。统计语言模型是关于某种语言所有语句或者其他语言单位的分布概率,也可以将统计语言模型看作是生成某种语言文本的统计模型。根据马尔可夫链的阶数,统计语言模型分为一元语言模型和多元语言模型。一元语言模型假设词与词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一个词出现的概率与这个词前面的词没有必然联系。多元语言模型假设词与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词出现的概率与这个词前面的词存在一定的关联。根据目标词前面其他词个数的多少,多元语言模型可被划分为二元语言模型、三元语言模型等。统计语言模型检索方法能够利用统计语言模型来估计与检索有关的参数,在如何改善检索系统性能方面有更加明确的指导方向。但该方法隐含着词汇相互独立关系,没有考虑词汇间的相互影响。统计语言模型已经应用于跨语言信息检索,并在解决查询翻译的语言歧义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概率模型和统计语言模型可以看作在同一概率框架下不同的推导结果,然而统计语言模型却克服了传统概率模型在概率估计上的不足。如果不进行查询扩展,概率模型的效果要稍好于统计语言模型。如果进行查询扩展,那么统计语言模型进行跨语言信息检索的效率更高。语义处理模型能够探究词语背后所指代的本质概念,明确词语的主题范畴,识别同一概念的各种表示形式。在该模型中,词语的含义、词语和文档之间的语义关联、文档的相似度分析,采取了从文档结构入手的潜在语义分析方法,以及从内容入手的利用知识组织体系的本体方法。潜语义标引模型将标引词之间、文档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标引词与文档之间的语义关联都考虑在内,将文档向量和查询向量映射到与语义概念相关联的较低维度空间中,从而将标引词向量空间转化为语义概念空间,并在降维后的语义概念空间中,计算文档向量和查询向量的相似度。潜语义标引模型克服了同义词和多义词对检索结果的影响。本体模型将用户的信息需求通过共享本体转化为计算机可理解的查询表达。为了提高查全率,再通过共享本体中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扩展查询表达。在跨语言信息检索中,潜语义标引模型将有代表性的文档与其对应的翻译文档联系起来形成训练文档集,利用奇异值分解技术对双语检索词——文档关联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获得双语文档集的特征信息以及检索词用法上的映射关系,最后根据平行文档中语词的用法特征检索出另一种语言的相关信息。基于本体的跨语言信息检索比常规的单一语言信息检索在查全率和查准率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传统的信息检索技术,往往只能帮助用户使用自己熟知的一种语言提出查询。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多语言信息资源。这样,不同的用户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提出查询,同一个用户也可能采用同一种语言来查询不同语言表述的信息资源。由此,表述信息资源的语言的多样性以及用户使用语言的差异性,带来了信息检索的语言障碍。跨语言信息检索是为满足此要求应运而生的新方法和技术。数字图书馆以及网络信息资源服务是图书馆业务拓展的新平台,跨语言信息检索是这些资源服务中必须采用的技术手段,了解和掌握跨语言信息检索相关技术对于图书馆员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Witten Ian H.et.al.Greenstone:Open-Source digital Library Software[J].D-Lib Magazine,2001,7(10):288-298.

[2]Wiederhold Gio.Digital Libraries:Value and Productivity[J].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1995,38(4):85-96.

[3]Douglas W Oard,Anne R Diekema. Cross-language Information Retrieval[J].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8,(6):223-256.

[4]骆卫华.跨语言信息检索方法概述[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9):1-7.

[5]Kazuaki Kishida. Technical issues of cross-language information retrieval:a review[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05,(41):433-455.

[6]吴丹,齐和庆.信息检索模型及其在跨语言信息检索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情报,2009,29(7):215-221.

文献信息检索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检索;跨语言检索;检索模型;多语言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数字信息,人们进入了海量信息资源和大数据时代。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类型和数量愈来愈丰富,所使用的语言愈来愈具有多样性。网络资源语言的多样性和网络用户所掌握语言的差异性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利用网络检索信息带来了语言障碍。这种语言障碍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有效获取,跨语言信息检索由此应运而生。跨语言信息检索由康奈尔大学的Salton于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提出。他利用手工编制的英语—德语双语种词表,进行了跨语言信息检索的尝试;1973年,他又编制了英语—法语词表,并对跨语言信息检索的效率进行了评价。1964年,法国道路研究实验室开发了“国际道路研究文献系统”,该系统通过英、法、德三种语言索引词构成的多语言受控词表来实现跨语言信息检索。跨语言信息检索是指用户以自己熟悉的一种语言来构建和提交查询提问式,从多语言信息资源系统中检索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另一种或多种语言描述的相关信息资源。例如,输入中文的提问式,从多语言信息资源系统检索出英文、法文或中文及其他语言描述的相关信息资源。用户查询提问时所使用的语言称之为源语言,而系统检索出的信息资源所包含的语言称之为目标语言。跨语言信息检索,可分为双语言信息检索和多语言信息检索。双语言信息检索是指用户以自己熟悉的语言提交查询请求,除源语言之外,系统可检索到另外一种语言表达的文献信息,即目标语言为另一种语言。多语言信息检索是指用户以自己熟悉的语言提交查询请求,除源语言之外,系统可检索到另外多种语言表达的文献信息,即目标语言为多种语言。相对于双语言信息检索,多语言信息检索往往更符合网络用户的查询需求。与跨语言信息检索相对应,查询提问式语言和检索出信息资源表述语言相同的信息检索称为单语言信息检索。跨语言信息检索是传统计算机信息检索技术和语言自动处理技术的有机结合,涉及语言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是一个综合性强、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统一是跨语言信息检索的关键技术,信息检索模型则是实现查询和信息资源匹配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对此都进行了讨论,以利于图书馆员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跨语言信息检索相关技术。

一、跨语言信息检索方法

跨语言信息检索一般可以分为如下三个过程:①多语言信息资源的搜集以及多语言信息索引的建立;②应用语言自动处理技术实现提问语言(源语言)和信息资源表述语言(目标语言)的统一;③应用单语言信息检索技术实现查询提问式与索引信息的匹配,得到检索结果。其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统一是实现跨语言信息检索的关键技术,主要通过提问式翻译、文献翻译、中间语种转换及非翻译方法等四种方式来实现。提问式翻译是指将用户提交的查询请求翻译成系统支持的多种语言,然后对不同语言的信息集进行查询。提问式翻译主要有字典和语料库两种方法。其核心思想在于通过语料库中不同语种同一信息的对应关系对提问式进行翻译并且过滤提问式翻译后产生的非正常翻译结果。提问式翻译是实现跨语言信息检索较为经济的方法。其缺陷在于,系统返回的信息仍然用目标语言表达,只能算一种不完全的跨语言信息检索。文献翻译是指在信息检索之前,将文献信息资源表述的目标语言转化为查询提问式的源语言。目前实现文献翻译的方法主要有机器翻译和基于字典翻译文献索引词方法。文献翻译的优点是检索结果用提问语言描述,用户能够方便地选择利用。同时,文献层次的翻译与提问层次的翻译相比,其语境更加宽泛,比较容易消除歧义。不足之处在于要求所有被检索信息改变语言表述,而现有机器翻译系统的正确率还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无法达到实用水平;此外,将数据库中全部文献从目标语种翻译到提问语言工作量大,代价昂贵。中间语言转换是将提问的源语言转换成中间语言,再把中间语言转换为信息资源的目标语言,或者是把提问的源语言和信息资源的目标语言都转换为中间语言。中间语言通常是计算机容易自动处理的语言。这种方法常用于多于两个语种的跨语言信息检索或者两种语言之间不存在直接对应转换的跨语言信息检索。非翻译方法是指不对提问语种或者信息语种进行翻译而实现跨语言信息检索的方法,即潜语义索引。这种方法的实现方式是,首先将原始文档与相对应的翻译文档建立联系,构建训练文档集,然后利用奇异值分解技术对其进行分析,获得双语文档集的特征信息和检索词的映射关系,最后以平行文档中的语词检索出另一语言的相关信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字典、词表和机器翻译系统,也不存在翻译过程中消除歧义的问题,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不足之处在于对具体问题构造优化的向量空间模型是一种经验型的工作,且向量空间模型的奇异值分解计算需要时间,训练文档不容易获取。

二、跨语言信息检索模型

信息检索模型是信息检索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已有的单语言信息检索模型包括布尔模型、向量空间模型、概率模型、统计语言模型和语义处理模型等。这些信息检索模型在跨语言信息检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布尔模型是一种基于集合论的检索模型。在该模型中,一篇文档通过称之为标引词的关键词来表示,文档语义内容中标引词的重要性用一个二值权值来表示,一个查询表示为多个标引词通过逻辑联结词连接的表达式。布尔模型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但只能判断文档相关或不相关,无法描述与查询条件的匹配程度情况。模糊集合模型和扩展布尔模型在此方面进行了改进。在模糊集合模型中,将文档看成与查询在一定程度上相关,每一标引词都存在一个模糊的文献集合与之相关。扩展布尔模型吸取了模糊集合模型和向量空间模型的长处。在该模型中,一篇文档对应的标引词被赋予了一个0~1之间数值的权值,文档与查询的相似度通过公式来计算。布尔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在跨语言信息检索的查询翻译消歧中得到成功应用。向量空间模型是将文档和查询表示为向量的检索模型。在该模型中,标引词在一篇文档中的权值是一个0~1之间的实数。查询中的标引词也有一个正的加权值。文档向量与查询向量夹角的余弦用来计算它们之间相似度。向量空间模型能根据相似度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有效地提高了检索效率。其不足之处在于标引词被假定为相互独立,这样会丢掉大量的文本结构信息,且相似度计算量大。为此,人们对向量空间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广义向量空间模型。广义向量空间模型已应用于跨语言信息检索,其基本思想在于根据双语言训练文档集分别建立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检索词——文档关联矩阵。在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在不需要翻译的条件下实现跨语言信息检索。概率模型是基于概率和随机过程理论的检索模型。在该模型中,一个用户查询对应一个由相关文档构成的集合,称之为理想集合。如果知道理想集合的特征,就可以找到所有的相关文档,剔除所有的无关文档。概率模型具有严格的数学理论基础,采用相关反馈原理克服了不确定性推理的缺点。但其参数估计难度较大,缺乏理论知识。于是人们将统计学引入到概率模型中,形成了各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检索模型。推理网络模型是概率模型的一种扩展形式,它模拟人脑的推理思维模式,将文档与用户查询匹配的过程转化为一个从文档到查询的推理过程。跨语言信息检索系统InQuery是基于贝叶斯推理网络模型的信息检索系统,InQuery允许使用查询算符,这在跨语言信息检索中是非常有用的。统计语言模型是关于某种语言所有语句或者其他语言单位的分布概率,也可以将统计语言模型看作是生成某种语言文本的统计模型。根据马尔可夫链的阶数,统计语言模型分为一元语言模型和多元语言模型。一元语言模型假设词与词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一个词出现的概率与这个词前面的词没有必然联系。多元语言模型假设词与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词出现的概率与这个词前面的词存在一定的关联。根据目标词前面其他词个数的多少,多元语言模型可被划分为二元语言模型、三元语言模型等。统计语言模型检索方法能够利用统计语言模型来估计与检索有关的参数,在如何改善检索系统性能方面有更加明确的指导方向。但该方法隐含着词汇相互独立关系,没有考虑词汇间的相互影响。统计语言模型已经应用于跨语言信息检索,并在解决查询翻译的语言歧义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概率模型和统计语言模型可以看作在同一概率框架下不同的推导结果,然而统计语言模型却克服了传统概率模型在概率估计上的不足。如果不进行查询扩展,概率模型的效果要稍好于统计语言模型。如果进行查询扩展,那么统计语言模型进行跨语言信息检索的效率更高。语义处理模型能够探究词语背后所指代的本质概念,明确词语的主题范畴,识别同一概念的各种表示形式。在该模型中,词语的含义、词语和文档之间的语义关联、文档的相似度分析,采取了从文档结构入手的潜在语义分析方法,以及从内容入手的利用知识组织体系的本体方法。潜语义标引模型将标引词之间、文档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标引词与文档之间的语义关联都考虑在内,将文档向量和查询向量映射到与语义概念相关联的较低维度空间中,从而将标引词向量空间转化为语义概念空间,并在降维后的语义概念空间中,计算文档向量和查询向量的相似度。潜语义标引模型克服了同义词和多义词对检索结果的影响。本体模型将用户的信息需求通过共享本体转化为计算机可理解的查询表达。为了提高查全率,再通过共享本体中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扩展查询表达。在跨语言信息检索中,潜语义标引模型将有代表性的文档与其对应的翻译文档联系起来形成训练文档集,利用奇异值分解技术对双语检索词——文档关联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获得双语文档集的特征信息以及检索词用法上的映射关系,最后根据平行文档中语词的用法特征检索出另一种语言的相关信息。基于本体的跨语言信息检索比常规的单一语言信息检索在查全率和查准率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传统的信息检索技术,往往只能帮助用户使用自己熟知的一种语言提出查询。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多语言信息资源。这样,不同的用户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提出查询,同一个用户也可能采用同一种语言来查询不同语言表述的信息资源。由此,表述信息资源的语言的多样性以及用户使用语言的差异性,带来了信息检索的语言障碍。跨语言信息检索是为满足此要求应运而生的新方法和技术。数字图书馆以及网络信息资源服务是图书馆业务拓展的新平台,跨语言信息检索是这些资源服务中必须采用的技术手段,了解和掌握跨语言信息检索相关技术对于图书馆员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Witten Ian H.et.al.Greenstone:Open-Source digital Library Software[J].D-Lib Magazine,2001,7(10):288-298.

[2]Wiederhold Gio.Digital Libraries:Value and Productivity[J].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1995,38(4):85-96.

[3]Douglas W Oard,Anne R Diekema. Cross-language Information Retrieval[J].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8,(6):223-256.

[4]骆卫华.跨语言信息检索方法概述[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9):1-7.

[5]Kazuaki Kishida. Technical issues of cross-language information retrieval:a review[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05,(41):433-455.

[6]吴丹,齐和庆.信息检索模型及其在跨语言信息检索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情报,2009,29(7):215-221.

文献信息检索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的特点及影响因素,阐明风险产生原因,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关系图,分析风险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风险产生的内在机理。提出应该采用宏观层面调控的方式,通过网络管理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引入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等解决风险问题。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知识产权风险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7.008

Analysis on the Copyright Risk of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Zeng Yongmei Zhang Wende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00,China)

〔Key words〕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copyright;intellectual property risk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逐渐依靠网络进行传播,网络信息资源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传播和利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容易出现著作权侵权风险。如2015年3月,新浪公司将凤凰网上告至法院,称其未经中超联赛有限责任公司合法授权,在其门户网站内独家转播、传播和播放中超联赛及其所有视频,认为凤凰网提供中超比赛视频的行为侵犯了其著作权并构成不正当竞争,要求索赔400万元。一方面,人们希望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难以控制,导致著作权人的权益受到损害,如果不能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则会导致权利人对信息共享的排斥,也会抑制创新的发展,甚至阻碍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关于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的研究,主要从法律[1-2]、技术[3-4]、管理[5-6]、制度[7-8]等层面进行研究。现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的研究,主要从风险识别[9-10],风险评估[11-12]和风险补偿[13]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涉及到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的侵权问题分析的文章并不多,任少华(2009)从法律的角度分析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及表现形式并提出用法律手段解决风险[14];余珊珊(2006)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的保护现状,并从法律角度指出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保护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15]。但是对于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的产生以及演化机理并没有具体的研究,而只有探究风险产生的内在机理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进行较为细致地研究。

1 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概述

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依据其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权权利。因此,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不仅包含了传统信息资源著作权的内容,还包括了其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发行、传播和利用的权利。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则是指网络信息资源在传播和利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著作权侵权问题。

11 网络信息资源著作风险特点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数字化资源、网络化存取、分布式管理等特征,使得网络信息资源的更加难以控制。著作权人在网络环境中更难管理自己作品的传播与利用,同时对侵权行为也更加难以识别,这就大大削弱了著作权人所享有的权利。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结合著作权的特点就决定了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具有超前性、隐蔽性、无地域性、易发性。

111 超前性

传统的著作权主要保护的对象是实体的作品,虽然现今著作权法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并修订了信息网络传播条例等来保护数字作品,但是法律的确定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只需要连接网络就能达到无限次的传播,很容易出现相应的著作权风险,但是法律却不能够及时得到调整,很多情况下是出现了侵权问题才对法律进行相应的修订,这就导致权利人只能够利用传统著作权解决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但是法律本身的滞后性使得风险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这就形成了风险的超前性。

112 隐蔽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用户的身份难以确定,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的侵权个人也是难以确定的,一些人利用网络的虚拟性进行侵权,导致权利人的权利受到侵害。同时网络的链接技术也使得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更加宽泛,层层的链接使得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侵权更加难以发现,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也变得更加隐蔽。

113 无地域性

著作权有地域限制,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地区对于著作权的规定是不尽相同的,如《世界版权公约》规定受公约保护的作品保护期不应少于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后的25年,而我国的《著作权法》规定保护的作品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后的50年。但是由于网络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各个国家通过网络连在一起,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的侵权也变得没有地域限制,一个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的起源很难界定,因此侵权责任也难以确定。同时由于语言的不同,很多作品通过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在其他地域进行传播,很难根据著作权法去判定行为是否侵权,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变得更加无地域性。

114 易发性

由于网络带来的方便,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们在网上上传、下载信息变得更加快捷,但正是这些很普通的操作就可能造成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并且现今人们的知识产权维护意识不够高,不能清楚辨别是否侵权,其次有人还抱有侥幸心理去侵权,这些行为就导致了侵权风险的产生,因此网络的发展加重了著作权风险的发生。

12 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类型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侵权行为是指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又无法律上的例外条件依据,使用他人作品或者行使著作权人专有权的行为。著作权侵权有直接侵权、第三人责任、违约侵权和仅侵犯作者的精神权利等等。根据现实中出现的各种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侵权问题的特点,结合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可以将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大致分为以下3种类型:

121 将传统媒介的作品上传到网络中

通过将其他媒介(如纸质媒介)的作品以扫描或者重新编辑的方式上传到网络中,虽然作品依托的介质改变,但是实际的内容并未发生改变,因此这种行为如果没有经过著作权人的同意是属于侵权的。这种情况最早出现在数字图书馆中,为了更好地发展数字图书馆,可能需要将原来纸质版本的作品转变为电子版本,这时候将会涉及到作品的著作权问题。如何处理权利人的权利和对作品的数字化之间的问题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关键。一旦作品以数字化的形式进入网络中,其传播就会变得更加快捷,传播范围也会更加广泛,人们可以更容易获得该作品,甚至很容易对作品进行修改谋取利益,这将会对著作权人的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造成侵害。

122 将网络中的作品转载或下载后修改发表到传统媒介

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传播速度极快,为了更快扩展影响力,很多作者或摄影作品人会第一时间将其作品发表在网上,传统媒介并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因此,很多人利用网络获得最新信息,并将其下载修改后在传统媒介中发表以谋取利润,无论作品是图片还是文章都是侵犯了作品的著作权;另一种情况是网络用户或相关网站未经作者同意将一些优质的文章或者图片转载到其他网站,以增加网站的点击率。这些都可能导致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影响著作权人的权益。

123 通过链接方式侵犯著作权

网络链接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标志,网络链接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查找方式,深层链接技术更是为用户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通过链接技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链接获取不同的资源,甚至不合法的资源,链接技术为用户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可能不自觉地侵犯了著作权人的权利。特别是深层链接,层层的链接很难判定链接下层的具体内容,也使得权利人很难识别是否被侵权。学术界对链接是否侵权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链接技术的不正当运用确实会加重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也使得侵权事实更加难以判定。

124 将国外信息资源翻译成中文发表

现今网络信息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连成一个村,各国之间的最新信息也能够及时传播到其他国家,人们可以通过进入国外的网站获得其最新的信息资源。很多人利用国外语言不同查重检测不出的特点将国外学术翻译成中文并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发表,这种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权利,也不利于科技创新发展。

2 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因素分析

21 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影响因素

网络信息资源在传播过程会涉及到很多的影响因素,同时信息资源处于客观存在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界影响,其风险因素涵盖范围较广,侵权风险很高。其中最关键的3个因素为网络信息资源本身、网络信息人因素和网络信息环境因素,3个因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决定了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的风险大小。

211 网络信息资源因素

网络信息资源因素主要是指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内在性,包括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价值、新颖程度、生命周期及其所传播的范围等,还包括用户对该网络信息资源的认可程度都会影响其风险。

212 网络信息人因素

网络信息资源在传播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网络信息资源内容提供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信息资源用户3类人。网络信息资源内容提供者主要是对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发布的主体,由于涉及到信息资源编辑的各个阶段,很容易产生侵权风险;网络提供者是指提供网络服务的主体,主要包括网络信息存储空间提供者、网络技术服务提供者和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其中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只涉及网络的接入,并不直接接触网络信息资源内容本身,因此一般不会出现侵著作权侵权问题;网络信息资源用户是指通过网络查找和获取信息资源内容的主体,由于直接接触网络信息资源,可能通过不法途径传播网络信息资源或者对信息资源进行修改等,很容易产生著作权风险。

213 网络信息环境因素

网络信息资源环境是指网络信息资源所处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网络信息资源所处的宏观环境,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的法律政策;内部环境主要是指网络信息资源所处的微观环境,包括网络规章制度、网络的软、硬件技术和信息安全环境等。网络信息环境对网络信息资源好坏直接关系到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一个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可以降低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的构成因素如图1所示:

22 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因素因果关系分析

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演化过程的分析,建立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系统因果图,如图2所示。该图所表示的因果关系可以描述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资金规模越大即投入服务的资金越充足,网络技术越成熟,这样就使得网络侵权难度降低,侵权的隐蔽性也降低,由于侵权难度降低,很多违规操作行为随之增加,著作权风险也就随着增加,而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提高也会使得网络监控技术提高,监控强度也会提高,违规操作会降低,著作权风险也降低;用户的素养(主要是指用户的受教育水平和法律意识)越高,违规操作的数量就会随之减少,著作权风险也会随之降低;版权保护强度提高,即侵权的成本提高,违规操作也会减少,而著作权人的维权意识会有所提高,能够主动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降低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著作权风险降低会提高著作权人的创作积极性,产生更多作品,同时作品的质量也得到提升,但是伴随作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侵权获得的回报以及侵权的可能性也随之提高,违规操作数量增加又会增加著作权风险。

图2 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因素因果关系图

3 建议与对策

如图2所示,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主要涉及到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络用户和著作权人的利益问题,并且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主要受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用户的违规操作以及著作权人的维权意识决定。因此,要想降低风险的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31 提高著作权人的维权意识

著作权人属于作品的利益主体,通过提高著作权人的维权意识,使得著作权人对于侵权行为更为敏感,使其能够有意识地发现侵权行为,并能主动地通过技术或者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可以通过降低著作权人维权成本,如检索费用和律师费用等提高著作权人维权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降低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

32 提高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用户的知识产权素养

知识产权素养包括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是指人们了解知识产权内容后,并对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性质、地位、价值等的认识和人们运用知识产权解决问题的能力[16]。通过网络、报纸及课堂等媒介加强法律的宣传力度,在宣传过程中结合当前发生的知识产权案例,使人们能感同身受,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使得人人懂法,降低违规操作行为。

33 引入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人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管理他们的权利,即监视作品的使用,与未来作品使用者洽谈使用条件,发放作品使用许可证,在适当条件下收取费用并在著作权人之间进行分配等[17]。由于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所涉及到的利益主体较多,引入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可以很好地避免利益问题导致的行为倾向问题,一方面能够降低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传播与利用。

参考文献

[1]赵俊玲,杜国芳.著作权法对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的影响分析[J].现代情报,2005,(5):72-74.

[2]田梅.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保护[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2):20-23.

[3]陈伟斌,张文德.基于收益分成率的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资产评估研究[J].情报科学,2015,(9):39-44.

[4]Roberto G G,Sosa G.nt Semantic copyright management for Internet-wide knowledge sharing and reuse[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8,32:585-595.

[5]Michael Seadle.Copyright in a networked world:ethics and infringement[J].Library Hi Tech,2004,22:106-110.

[6]李婵,张文德.著作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有效性研究——基于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的角度[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7):48-52.

[7]冉从敬.网络信息资源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8]贺德方.我国数字化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5):89-95.

[9]张文德,李婵.基于HHM框架的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识别[J].图书情报工作,2011,(15):67-71.

[10]刘震,张文德.WBS-RBS在网络信息采集著作权风险识别研究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知识,2011,(6):86-92.

[11]刘田,张文德.盈利性数字图书馆著作权评估系统开发[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4):89-94.

[12]Chan Li,Wen-De Zhang,Yi-Xin Lan.Early warning of risks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n a digital library based on extension theory[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16,34:1-21.

[13]康云萍,张文德.利用收益分成法评估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J].情报杂志,2007,(10):22-23,26.

[14]任少华.网络著作权的侵权及保护问题[D].西安:西北大学,2009.

[15]余珊珊.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保护问题研究[J].情报探索,2006,(12):67-69.

[16]李泽红,陈平形.信息素养与知识产权素养比较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6):26-29.

[17]黄先蓉.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5,(1):33-38.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

文献信息检索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总结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图书馆的读者教育实践成果,归纳了基于各种需求的读者信息教育形式,分享了引导和激发读者信息意识的经验,同时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出了独立学院图书馆读者信息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独立学院;信息教育;信息检索

收稿日期:2011-04-26

作者简介:田辛玲(1970-),女,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数字化图书馆,发表论文10余篇。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6.036

Practical Study on the Readers Information Education in Separated College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campus Library

Tian Xinling

(Librar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Campus,Zhuhai 519085,China)

〔Key words〕separate academy;information education;information retrieval

2002年2月,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第3条中明确规定,当前高等学校图书馆的5项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1]。这是我国首次在政府文件中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作为办学机制创新与模式变革的独立学院,理应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倡领者。然而,独立学院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其建校时间短,资源建设和评估压力大,加之本科生层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也直接导致了学校对科研的需求不高,因此在办馆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作为独立学院中的一员,图书馆从2003年建立至今,一直坚持资源建设与信息教育并重的原则,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在总结本馆教育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切实可行的独立学院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1 本馆读者信息教育实践成果

1.1 分层次进行读者信息教育

信息教育不能搞一刀切,我馆在理论上借鉴了瑞典查尔奠斯大学菲埃尔·勃兰特博士(Fiall Brant)提出的“三阶段模式”,即分层次对在校学生和教师进行信息培训的方法[2],把图书馆的读者分为3个层次。

(1)第一层次读者对专业知识和图书馆知识均不了解或了解很少。这类读者以刚刚迈入学校的新生为代表,他们对图书馆的基本知识,数据库的使用,图书、期刊和相关信息的查找方法等一片茫然。因此,在入学之初,我们以学院为单位举办了新生入馆教育讲座,以常规知识性内容为主,着重介绍图书馆基本知识、资源分布及简单的检索技术,引领他们使用图书馆。

(2)第二层次读者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对图书馆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不够深入,尤其缺乏在专业方向上的检索技能。针对这部分读者,我们主动联系专业课教师,采取馆员—教师协作的方式,将信息检索内容嵌入专业课,在专业课上有针对性地讲解数字资源的查找和使用。对大三、大四年级需要写毕业论文做毕业设计的特定读者群,举办专业论文写作资料查找培训,并从论文的文题选择,关键词、摘要的撰写,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等方面进行指导。

(3)第三层次读者对专业知识研究精深,但对数字资源使用不清楚或欠缺检索技巧。这类读者以教师为代表,他们面临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既要懂得专业数据库的检索技巧,又需要将获得的信息进行鉴别评价,融入已有的知识,实现科研创新。因此,我们对教师开展了专业性较强的定题服务,同时提供“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学科动向、相关数字资源的检索方法和技巧。

1.2 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教育

“3A理念”是一种崭新的读者服务理念——Any time、Any where、Anyway (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也就是说,无论读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通过何种方式,都能得到图书馆方便、快捷、高效的文献信息服务[3]。我们把读者需求划分为问题型、学习型和科研型3种,以“3A理念”为指导,对每种类型的特定需求力求提供多种信息服务,从而满足信息教育的需要。

1.2.1 问题型

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或大或小有关图书馆服务和资源利用的问题,诸如:我要找一本书,应该怎么找?我在图书馆借的书丢了,怎么办?我要查一本期刊,图书馆没找到,还有其他办法吗?……这些问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读者希望立即得到解答。我们提供在线QQ、电话、E-mail、论坛等多种咨询方式,由专门的参考咨询员负责解答。如果在馆内遇到问题,读者还可到图书馆的咨询台进行现场咨询。灵活的咨询方式,让读者感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无处不在,提高了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度。读者把参考咨询员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他们在得到信息帮助的同时,也愿意把自己对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参考咨询员,这是读者和图书馆双赢的模式。

1.2.2 学习型

读者有自我学习的信息意识,希望能够自主选择或系统地学习信息检索知识。我馆用的是简单培训与系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给读者提供多种可选择的信息教育形式。OPAC查询时一个小小的提示,网页上醒目的常见问题,放在图书馆门口的各种读者手册、数据库使用指南等,信息素质培训以各种姿态,或成熟或小巧,出现在读者需要的各种场合,为读者提供切实的服务。

我馆参考咨询部还按学期制定专题教育计划,定期推出“60分钟讲座”,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系列、专题的读者培训。“60分钟讲座”由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主讲,采用“实例讲解+演示+实习操作”的方式,注重与读者的互动,以生动的实例为读者讲授常用的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讲座每周一个专题,每学期循环两次,每期都有很多师生参加,他们用一篇题为《花费“一个60分钟”赚取“无数个60分钟”》的报道说出了他们的收获和喜悦。

除此之外,“信息检索与利用”作为2学分的通识选修课,由图书馆老师主讲,供各年级学生自由选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现在每学期有6个班,开始时选修并不踊跃,有的同学不知道能从课上学到什么,有的同学觉得网络这么发达,用不着再学什么检索了。我们结合专业设置检索课程内容,并不断地增加实践学习的比重,讲解如何选择关键词、评价检索结果及各种检索系统的异同等。学生感觉信息检索离自己的专业和生活很近,因此,选修时也越来越踊跃。课程考核的方式是期末完成一份综述材料的写作。综述写作既能考查学生分析资料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掌握论文格式规范,树立知识产权意识。

1.2.3 科研型

读者有论文写作和课题查新的需求,包括论文的写作规范是什么、如何进行科研课题的资料查找、科技查新等。基于科研的服务需求,我们开展了两个“中心”、课题查新、定题跟踪、论文写作资料查找培训等多种服务方式。

根据我们的调查,有些同学到了大四还不了解或基本没有使用过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很多同学写论文或做作业的时候主要是通过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去查找资料,而本应作为学习和研究信息资源主渠道的图书馆大量学术资源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此,我馆于2010年末成立了“学生论文写作资料查找帮助中心”和“学生作业资料查找帮助中心”,以帮助、指导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数据库有效查找相关学术资料[4]。

此外,我馆实行学科联系人制度,每个院系都有专门的学科联系人负责对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课题查新和定题跟踪服务。学科联系人根据课题进展和需要,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数据库和电子图书等资源。学科联系人服务主动,提供的资料有较高专业水准,受到教师的一致好评。

表1 信息需求类型及信息教育方法、途径

1.3 导引性读者信息教育

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渴求知识,我馆与“常青藤读者协会”共同组织策划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引导学生的读书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比如每年举办的“4.23世界读书日”活动,包括了国学讲座、知识竞赛、找书比赛、读书之星评选、书签设计大赛、图书漂流等,让学生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脱离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在充满着情趣的无拘束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交流信息,在竞赛的气氛中激发他们的信息需求意识。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信息素质教育不应当停留在严肃的课堂,应当把它定义成一个又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培训,学生们更希望它是生动的、友好的、时尚的、激情的。

我馆与“常青藤读者协会”联合举办的“圆桌漫谈”活动,成了图书馆的一个品牌活动,深受同学们喜爱。“圆桌漫谈”就同学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聘请他们喜爱的老师或学长,围坐一起,或是讨论考研热点、流行前沿,或是品读文学经典、热议时政要闻,广泛地引导他们对各类知识的兴趣。

为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图书馆每月更新阅览室和图书馆宣传栏,向同学进行好书推荐。同时,倡导成立“晨读会”、学习小组,支持兴趣学习、研究性学习。图书馆为各学习小组提供定期学习讨论室、优先采购或提供有关专题学习研究资料。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与学生定期进行交流反馈,及时总结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图书馆的主人和信息的主宰者。

1.4 借鉴IC理念,构建良好的读者教育环境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是一种新型服务模式,它的主要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读者协作式学习。我馆借鉴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实践经验,遵循“因需而建”、“因地制宜”的原则,整合现有环境、资源和服务[5]。原有的电子阅览室面积较大,能容纳300台微机,但没有功能分区,学生不喜欢这种环境,前来上机的同学寥寥无几。为此我馆将视听室和电子阅览室合并为多媒体阅览室,并将原来的空间进行合理改造,划分出培训区、上网区和视听区,间隔了1个50台微机的培训室和1个视听研讨室。这样,电子阅览室不再只提供单一的上网服务,还可以提供视听、培训和研讨等多种服务功能。为给读者营造协同和交互式的学习环境,我馆又对原有书刊阅览室进行改造,新增了7个小组讨论室。

经过IC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读者增长至原来的2倍,自由上网区和视听区甚至出现了“一位难求”的局面。小组讨论室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尚未正式推出时就不断有电话催询,正式推出之后预约一空,图书馆真正成为了同学们的第二课堂。

2 问题及展望

2.1 在线教育不够完善,尝试开发多元化在线教育模式 以新生入馆教育为例,目前我馆采用的还是以院为单位的讲座方式,同时参与的学生每次约有六、七百人,讲座经常达不到预期效果。而如果采取网络在线的新生入馆教育:如能展示图书馆功能的网络视频、虚拟图书馆导览、讲解图书馆基础知识的网络课程等,图书馆的设施和服务可以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允许读者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随时随地学习基本的入馆知识和检索技能,与传统的讲座相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线信息教育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借鉴他馆的成功经验,开发适合本校师生的在线教育。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INTERNET教室、浙江大学信息检索网上自助教学课件、国家图书馆网上教室等。在这些读者教育网页中,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不受时间和场所限制。在线教育是讲座、培训等传统读者教育方式的有力补充。

2.2 与专业课结合不够紧密,引进信息素养学科整合模式的实践研究 我馆采用了专业课嵌入方式进行信息教育,但是仅限于在专业课上讲授信息检索知识,信息检索与专业知识相互独立。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澳大利亚信息素养学科整合的信息教育模式,使信息素养内容与学科及专业课程相整合,课程讲授由教师和图书馆教学人员共同完成,在课程学习中融入讲座、学术报告、短期课程、在线和独立学习活动方式,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收集、利用与评价信息的能力[6]。这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高级层次,信息检索不再是孤立的课程,而是真正参与到专业课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2.3 馆员素质有待提高,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我馆现有馆员多数是图书情报学专业毕业,缺乏其他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在为读者提供专业性的信息教育服务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未来应当本着引进和培养两手抓的原则,组建一个多层次咨询服务团队。结合IC空间建设,构建良好的读者教育环境,为读者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服务。

3 结 语

独立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高等院校办学机制创新与模式变革的一项重大突破。图书馆作为信息素质的培训基地,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检索技能,更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利用能力、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独立学院图书馆应当转变以资源建设为主的思想,积极探索信息素质培养的新方法,以读者需求为中心、创建协同学习环境,尝试开发多元化在线教育模式,将信息素质培养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EB/OL].http://www.bvtc.edu.cn/libraryweb/train/liblaw.htm,2011-03-22.

[2]汤满满.信息时代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3):112-114.

[3]顾江,陆宏弟.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新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1):62-64.

[4]资料查找有困难,两个“中心”帮助您[EB/OL].http://library.bnuep.com/synews/newspaper.asp?id=483,2011-03-22.

[5]张素.借鉴IC理念,开拓学习空间[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10,(5):5-9.

[6]杜安平.澳大利亚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剖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4):637-640.

文献信息检索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学术期刊的办刊特色与学术影响力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具有紧密的联系。文章以大学人文社科学报为视角,从期刊特色与学术影响力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大学学报办刊特色的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讨论,并就大学学报特色及其建设、大学学报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提高等问题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学术期刊 大学学报 办刊特色 学术影响力 人文社会科学

一、引言

就学术期刊而言,学术影响力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从国家的层面来说,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既反映了办刊水平与质量,也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或学术质量及其水平的状况。大学学报(包括人文社科学报)作为我国学术期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影响力当然也反映出了相同的问题。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就本质看,实际上就是学术期刊所代表的学术方向、趋势和话语权;从一个国家的视角看,就是一个国家的学术竞争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也就是说,学术期刊之间不仅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其他领域一样,同样也有学术期刊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竞争,并表现得异常的激烈。像美国的《科学》(secience)和英国的《自然》(Nature)等世界上著名的学术期刊,全世界许多重大的学术成就都在其上发表,并得以在全球迅速传播,在学术界和社会的不同层面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其在学术上的话语权,奠定了这些期刊在世界学术界和社会大众中的权威和地位,全世界的研究人员都为能在这样重要的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而感到自豪;我国的《中国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名期刊,也确定了其在中国学术期刊界、学术界及公众中的地位,同样,我国的研究人员也为能够在这些刊物上發表论文而自豪。特别是在高校的教学与研究人员的业绩考核中,能够在此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所获得的“工分”与奖励都不菲,在职称的评聘中也会获得机会和晋升,可谓名利双收,这些利益指标就确立了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及话语权。在中国的大学学报中,人文社科类的学报就有1300余种,“作为社科期刊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学报却整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数量有了空前增长的同时,其整体声誉不升反降,来自学术界的各种批评和诟病之声不绝于耳,‘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等等不一而足。使得学报的发展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进展不再同步,产生了颇为严重的不相适应的情况”。多数的大学人文社科学报在发展上都面临着提高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问题。一方面,人们比较认同的所谓“核心期刊”中的大学学报(本文指人文社科类,下同)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其他“非核心期刊”的大学学报多数办刊水平不高,其中一些还在生产“学术垃圾”,此类大学学报存在着生存危机。要摆脱困境,必须根据不同大学人文社科学报的定位与发展目标,从选题、栏目、具体内容等方面去克服当前办刊上存在的问题,厘清办刊的定位、目标、思路以及特色等。我国教育部2003年和2004年先后推出的名刊与名栏工程建设,目标旨在树立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校品牌期刊,展示一批代表高校学术水平的优秀学术成果,探索形成先进的办刊理念和机制体制,对学报群体强化特色、形成品牌,扩大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办刊水平。通过大学学报名刊与名栏工程的建设,强调通过“特色”提高办刊质量、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引领学术的研究方向,提高大学学报及其学术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内中含括办刊特色与学术影响力的逻辑关系。本文讨论视角的逻辑基点是学术期刊的办刊特色与学术影响力问题,并基于文本的讨论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建议。

二、期刊特色与学术影响力的内在逻辑

期刊特色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的关系在逻辑上应该是互为因果的。所谓期刊的特色,实际上就是差异性发展,即所刊发学术研究论文的内容选择,如领域、专业、行业、区域等等。期刊若没有特色,也就失去生命力和活力,“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对于大多数的大学学报来说,学术影响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厘清相关问题。

第一 按照办刊的宗旨确立学报的办刊定位。不同的大学学报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亦即办刊的主要目的与意图,无论是社会科学学报还是自然科学学报概莫能外。整体说来,我国大学学报的办刊定位是与大学的办学定位相联系的;而大学学报的办刊宗旨,一般根据不同大学的学科结构、办学水平、层次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来确立。如《清华大学学报》办刊宗旨:“传播先进科技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刊登理工科基础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工程科学的学术论文;及时反映代表这些学科前沿、并为当前国际上科学界关心的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的人文导向,贯彻‘双百,方针,继承北大优良学术传统,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追踪社会思潮、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反映北大的声音,在学术探索和创新上体现北大的水平,辟有一系列有创意、有特色的学术专栏。”《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办刊宗旨为:“报道教学科研成果,为教学科研服务”;如某大学学报的办刊宗旨为“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等等;这些办刊宗旨既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办学层次与学术影响力,也反映了一所大学学报的办刊基本定位与学术追求。办刊宗旨是大学学报办刊定位的基础。一所大学的办学定位、办学目的与学术追求,必然会从教学和科学研究上体现其成果的特色,而这些成果的传播交流就确立了一所大学学报办刊的基本定位,包括栏目设置(策划)、选题、组稿的内容,等等。

第二 办刊的方向与思路选择。一所大学的发展,一般都有从单科性到多科性再往综合性发展的过程,其形成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也必然会遵守同一发展路径和规律。一所大学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应该是多学科成果的集合,可能包括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开发研究的成果、应用研究的成果或工作研究的成果等等。在人文社科类的大学学报中,不同大学办刊的方向与思路选择也反映出了不同的特点。如一些大学基于照顾学校内部不同学科的需要,或因稿件来源的限制,或囿于其他一些原因,选择把刊物办成综合性的学报,在栏目的设置上自然是面面俱到;一些大学选择本校的若干个强势学科作为办刊的基础与方向,办成只报道若干个学科研究成果的刊物;一些大学干脆把大学学报办成专业性的刊物,如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哲学与文学类、语言类、体育类、艺术类、高教研究类等专业性的刊物。此外,在学术的方向选择上,一些学报选择以基础理论

研究为方向,一些学报选择以应用研究为方向,而另一些学报则选择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融合的办刊方向,等等。这种办刊的方向与思路选择,就体现在大学学报所刊登的学术研究成果选题上,长期形成的特点与风格必然对广大受众以及二次文献机构产生影响。而这些对于一所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展的影响、对于一所大学的学报发展及其学术影响力而言,利与弊都是存在的,这就需要权衡。

第三 地域(区域)性特征及专门主题的确立。我国人文社科类大学学报,其研究成果的报道,既可以体现我国五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层面、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可以是反映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研究,包括政治、法律、历史、经济、管理、社会、文化、语言、艺术、民族、民俗、教育等不同的问题,其讨论的主题非常广阔。因此,确立专门的或具有区域性特征的问题作为办刊的主要选题就非常重要。选定面向地域(区域)性的或具有民族特质的研究、或专门性主题的研究为选题方向,可以回避一些雷同的选题,便于形成稳定的研究成果报道及传播的方向,利于学术研究成果报道的相对集中,形成连续与整体效应,也容易引起相关研究人员及其他受众的关注,形成自身的刊物特色;通过大量的研究成果传播及与广大受众的交流互动,提高大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便会水到渠成。但应该说明的是,无论研究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抑或研究本国本地区社会科学领域的有关问题,其范围非常广阔,一所大学学报报道的学术成果只能是沧海一粟,应尽量避免报道选题的雷同和重复。我国不同地域(区域)的大学其区域性优势非常明显,比如广西云南等省区,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并与东盟相邻,经济、社会、文化、贸易、国际关系、政治、民族、民生等等问题的研究都具有极大的优势;比如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前沿地区,与世界各国在不同领域的交流合作极其广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资在广东发展,特别是毗邻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近三万家台湾企业在广东地区发展,这为广东地区的大学研究外资企业,研究粤港澳台四地的经济、社会、文化、贸易、教育等方面及其交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题材,为广东的大学学报形成某一方面的特色期刊或栏目提供了基础保障。一旦确立研究本地区(域)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成果作为学报选题的特色方向,就容易形成自身的特色并提高学术影响力。如广东客家地区的大学(如嘉应学院)对客家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广东潮汕地区的大学(如汕头大学)对潮汕人文文化和历史的研究,这种地域性的研究成果是其他区域外的机构研究所不能比拟的;又如福建地区与台湾地区的关系,无论是血缘亲情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福建地区的高校学报若以闽台关系的某一方面作为选题或设置栏目,就能够体现出其特色,学术影响力也可以自然而然地提高。当然,一所大学学报要形成特色,必须以学校自身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作为基础,如果缺乏这些基本的条件,要办相应的特色刊物就会困难重重或变成空中楼阁。

三、形成大学学报办刊特色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 办刊思想、理念与办刊宗旨的融合统一。办刊宗旨是对办刊目的(目标)的一个高度概括性的陈述,其实现必须要有具体的办刊思想、办刊理念作指导。如上述几家大学学报的办刊宗旨,从表述上它的涵义是非常宽泛和高度概括的;《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办刊宗旨是“报道教学科研成果,为教学科研服务”,就是一个宽泛的、高度概括的办刊目的的陈述。要实现办刊的宗旨,必须通过编辑人员特别是居于决策位置的编辑人员的办刊思想、理念化为具体的实践,才能实现办刊的宗旨。办刊思想、理念可包括:要把一种学术期刊办成具有怎样的学术品位、类型、风格以及学科专业特色的刊物,如学术型的、应用研究型的、工作指导型的、专业性抑或综合性的?应该刊登哪一类学术观点或特点的学术研究论文?以哪一类的受众作为对象以及刊物的发行范围?在学术界以及对社会应该发挥怎样的影响、承担哪一种角色和责任?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目标追求?在学术界和社会受众中应该树立怎样的一种形象等等。在不同的办刊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在学术期刊的选题、栏目设置、学术论文的视点及风格要求,学术期刊的目标追求、发展思路、办刊方针、工作策划、经营运作、工作规范,以及对学术论文学术观点的表述、文体风格要求和期刊日常工作等方面都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要實现办刊的宗旨,可以有不同的质量、层次及目标定位要求,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实施,这在不同的高校学报中都可以在不同的办刊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做出相应的选择。

第二 稿源的影响。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每一个学科范围内一个时期所产生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数量的,世界上著名的学术期刊会获得优秀作者的学术论文或成果发表的授权,其他大量作者的学术论文或成果发表的授权便会依次流向不同层级的学术期刊,一些未能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或成果便会被淘汰,由此形成一个学术论文或成果生产与发表的平衡系统。然而,在同一个层级的学术期刊中,作者学术论文或成果的发表授权流向是相对固定并也同时依时依事而变化的,这就出现学术期刊对优秀学术成果发表授权的竞争,目的是通过获得优秀学术成果的发表授权,获得更为广泛的受众关注和支持,扩大学术影响力,以学术影响力的提高来提高竞争力。从大学学报的视角看,作者的群体主要是大学的教学与研究人员,只有极少部分是大学外的其他研究人员,这一特定的环境,使得大学学报类学术期刊的稿源竞争趋于激烈;特别是当前研究成果的评价制度和大学人员的职称评聘制度,优秀的大学学报(如核心期刊等)稿源充分丰富、质量好,其他一般类别的大学学报特别是处于低端的大学学报稿源较少且质量不稳定,这就必然影响到受众的关注,从而导致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的下降。基于这样的一种基本事实,对于许许多多的大学学报而言,特色发展就难以实现,也成为大学学报发展中必须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如果从全球的视角来看,我国大学的研究成果在总体上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学还存在着不少距离,不仅我国高端大学的学报以及其他学术刊物之间存在竞争,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影响力方面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SCI或SSCI的影响因子中,排在靠前位置的几乎都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刊物,比如,2009年公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影响因子,纳入影响因子评价的共有7347家期刊,其中影响因子超过10的期刊有128家,15的期刊有62家,20的期刊有36家,30的期刊有13家,影响因子超过40的杂志有4家;而中国出版的期刊有114家被收入SCI,其中影响因子超过1的期刊有23家,超过2的有9家,影响因子超过3的期

刊有3家,社会科学类期刊的情况也大概如此。这里面反映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研究成果上的水平差异;另一个是我们学术期刊的水平与影响力的差异。因此,就国内而言,对稿源竞争的结果,便是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大学学报稿件堆积如山,一般性的大学学报稿源相对不足,层次处于低端的大学学报只能来什么稿件就刊登什么稿件,处境尴尬。

第三 办刊定位与选题的影响。办刊的定位与选题是在一定的办刊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结果。我国的大学学报之所以‘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主要原因就是办刊的定位与选题方面的问题。一所大学学报要办成哪一类的刊物,这需要办刊者做出充分的调研论证,需要根据客观现实、受众面向、作者与读者群情况、主办单位自身对学报发展的支撑能力等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教育部在《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中关于名刊的入选条件中指出:“主办高校具有较深厚的人文社科基础、较强大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学科优势”;也就是说大学学报的稿件来源必须以学校自身的学术条件作基础。笔者认为,这么一个原则包含:一是有利于以自身优势组织和甄别优秀的学术论文;二是有利于吸引其他学术研究机构的优秀稿件;三是有利于形成学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提高办刊水平、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当前,在我国1300种人文社科类大学学报中,主办单位含括了综合、理工、经管、师范、农林、医药、语言、法学、军事等类别的院校,层次包括“985工程”、“211工程”、地方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等院校,虽然大学学报主办单位的类别层次不同,但许多却因为办刊的定位与选题的不当,造成相互之间在定位、选题、报道内容等方面的雷同,形成了“全、散、小、弱”的状况,也难以客观全面反映我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貌和实际。

四、若干认识与思考

关于大学学报的办刊特色与学术影响力问题,无论在教育部、学界和期刊界,核心观点与认识是趋于基本一致的。当然,要把一所大学学报办成为具有特色的学术期刊,提高学术上的影响力,还有一些理论与实践上的问题需要厘清。

第一 大学学报的办刊特色问题。大学学报是否需要办出特色,就学术界与期刊界而言,基本观点是趋于一致的,我们通过期刊网检索可以得出这么一种主流观点的结论。许多研究者都把大学学报的办刊特色看作是期刊存在的依据、生命、灵魂,是价值所在,能够提高质量,克服雷同与同质化问题,提高学术影响力等等。作为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部开展的名刊与名栏工程就十分明确地强调要特色办刊与特色办栏目,这反映出政府主管部门认同学术界与期刊界的观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高校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大学学报的数量也在相应地增加,这种相对应的量的增长是应该的,有利于及时传播我国大学科学研究的成果,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如果认为大多数的大学学报是在生产学术垃圾,那是与客观事实不符的。假设中国的大学学报只有寥寥几家知名大学的学报,而在其他学会(协会)或相关机构办的期刊不多和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国大学及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研究成果的及时传播可以实现么?答案是清楚的。但问题是大学学报的定位、选题的雷同、个性与特色不够鲜明,以及存在著办刊质量、水平不高和发行量低等弊端,使得大学学报成为人们诟病和批评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这种弊病与我国大学在学科与专业设置上的雷同化、办学的同质化是一样的,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正因为如此,教育部提出了名刊与特色栏目的建设工程,目的是通过名刊名栏的建设,引导大学学报特色化办刊及健康发展,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并通过我国大学学报的引领作用,带动高校的研究人员关注相关领域的发展及开展研究,实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但是,大学学报的特色办刊办栏目,是否意味着仅仅把特色理解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独)”呢?它依据的基础是什么?差异性发展应该是其核心和主题。我们要厘清的问题是,高校办学报与办学科专业不同,前者办刊依靠的是校内外稿件(多数学报大约为1:1),可谓举不同高校与机构的学术之力量办刊;而学科和专业的举办则是一所学校内部之力,在力量的对比上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关于“特色学报”应该以学校的优势为基础的观点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批评。该质疑和批评的观点之一是,一所大学具有优势的研究成果许多并不在本校的学报发表,多数会在校外的优秀期刊(如核心期刊、CSSCI期刊)等上发表,还有一些会在国外的期刊发表。此种情况在学术交流中是极为正常的和健康的。要求在核心期刊或国外的期刊发表论文也是当前我国大学的考核评价、研究成果的鉴定评价等机制形成的产物。笔者认为,此观点反映了一个基本的现实,办特色学报和栏目确实存在许多影响稿源的深层次问题,但有两个问题是必须要厘清的:第一是包括教育与科研管理部门的考核评价机制,使核心期刊的功能泛化,演变或等同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从而影响特色学报和特色栏目的建设;第二是学报主办单位对特色办刊的认识、措施和政策支持,编辑人员的办刊理念、对特色期刊的理解、工作策划、措施和目标追求。在当前考核与学术评价机制不可能扭转的情况下,后者是在特色办刊、办栏目作用中的决定因素。如果要求我国大学1300种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刊载的研究论文在内容、栏目等都必须不同,你说可能吗?比如说,一些大学的学报设置“经济探索”栏目,同一个栏目在不同大学学报中所探索的视角或问题点不同,如一家学报以宏观经济为主调,一家学报谈微观经济为核心,一家学报以经济理论研究为主题,一家学报以应用经济理论为方向,一所大学学报以新兴经济体为研究对象,一所大学学报则以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为研究目标,如此等等,这个就存在着深度、广度、层次、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等不同的问题,其中刊载的学术论文可能会有交叉或重叠,但主要的研究方向就存在差异,这就应该是体现出了特色,也就是实现了差异性发展。《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根据学校自身学科与专业的发展特色,把学报社科版定位为综合类学报,并把高等教育研究、教学改革与实践、经济与管理、政治与法律、学生工作、哲学(含心理学)等作为主打栏目,按大类刊发论文,从10年实践情况看,有利于形成自身特色和提高学术影响力。依据为:从1999年我国的大学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成为大学内部和外部议论的焦点,社会议论、人大政协两会议论、每一个家庭也在议论,扩招、大学的管理发展、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学生管理教育、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都是热点问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经济与管理问题突出,我国经济如何发展、如何转型、如何应对不同形式的经济或金融危机等,无论国家、省市、区域、内外资企业、所有经济部门甚至每一个

家庭都不可能置之度外,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如此等等。本刊自创刊以来每年的影响因子都在稳定地大幅提高,如2007年一2008年统计的五年影响因子分别为0.419和0.541,分别排在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下同)的第28位和20位;2009年和2010年统计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678和0.875,五年影响因子分别为0.738和0.756,在全国大学学报排名,前者分别位于第15位和第11位,后者均排在第7位。由此可知,从2003年起得到的影响因子统计数据表明,本刊自创刊以来的影响因子及排名每年都在稳定提升,近些年一直都在全国大学学报的前列。笔者以为,以体现学术影响力最为客观数据之一的影响因子作判断,此一情况应该反映了本刊的基本定位和特色,也证实和反映了本刊特色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

第二 大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学术影响力是一个确定的和有具体涵义的概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在学术界和广大受众中的学术影响。但是在具体的评价以及实践中往往产生偏差,成了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比如,大学学报的主要作者和读者应该是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人员,其他机构的群体不多;在现时的大学教学与科研管理中,一般以核心期刊、CSSCI收录期刊、SCI收录期刊、SSCI收录期刊等作为学术影响力的依据。这种期刊的划分有其合理性的一面。理由是,定义核心期刊的基础是基于布拉德福的文献分布率。但是,从我国的核心期刊和CSSCI收录期刊来看,特别是核心期刊,它把除了引文量(被引率)之外的其他文献检索工具(如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摘)率及专家评价等作为一个比较主要的指标之一,同时还考虑地区的分布、不同类别期刊分布、学科分布等,在具体评价上它已经背离了布拉德福定律的涵义。核心期刊的功能本意是为文献单位馆藏和读者阅读提供指引。相关机构把其作为一种管理的指标和工具也有合理性的一面;然而其功能的泛化,“全然演变成一种学术评价尺度,并与知识分子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甚至于演变成牟利工具,在当前我国的学术环境与学术道德退化变味的情形下,如果大学学报以其作为学术影响力追求的唯一标准,必然会妨碍自身的发展。当前,我国核心期刊、CSSCI期刊的功能泛化以及功利性追求,广泛地受到人们的诟病与批评。尽管许许多多的学术机构、团体以及有学术良心的学者都在作批评甚至抵制,但指挥棒的功能使其做法在“批评中壮大,在抵制中成长”,成为学术界的“臭豆腐”,学术期刊的发展也就沿着此一方向“大胆地往前走”,因而衍生出种种不同版本的“故事”。这是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悲哀,长此而往,中国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将被“功能性”所替代。就大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而言,笔者比较认同以文献计量学与网络文献计量学作为评价的基础。此依据的理由在于:第一,文献计量学以文献的引用为基础,可以克服对“学术影响力”的评价干扰。任何人对文献的引用都是以有用与否作为依据的,多数情况下反映了引用者的学术观点,排除极少数“虚引”的外,其可靠性是比较高的;第二,专家评议,亦即同行评议。专家对期刊刊载论文的客观评价,也要以文献计量得到的数据作为基础。比如,一種期刊其学术影响力如何,除了直接阅读期刊本身外,还需以引用的相关综合数据作比较、评价,特别是交叉学科,引用与被引用的关系、哪一些观点备受关注和能够引起共鸣,等等。无论是综合性期刊还是专业性期刊,任何一位专家都不可能对其所有刊载的论文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价,他的学术专长只能是某一个或某一方面领域的,这些就反映出了专家评价中学术方面的实质性问题。因此,对大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评判,学报的主办单位必须要有自身的学术基础,能够对所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方向作出基本的判断,并结合引文数据和其他指标综合评价,这对一种学术期刊的发展与学术影响力的提高才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5-27

[2]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OL].[2010-12-23].csm.mofcom.gov,cn/fwhy/display.php?e_jd=83443 2010-12-18.

[3]北京大学学报[OL].[2010-12-18].hanyu.iciba.com/wiki/674482.shtml 2010-12-23.

[4]张旭,2009年SCI影响子因子多角度看点[OL].[2010-06-18].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6/233478.shtm.

[5]重大学科网,2008年SSCI期刊影响因子[OL].[2010-12-21].hup://km.cqu.edu.on/team.php?action:document&saction=view&rid=1708&did=646.

[6][1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3]12号)[OL].[2003-11-06].npL://www.zgtax.net/plus/view.php?aid=287018.

[7]张杰,创办特色学报的困境与出路[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42-144

[8]吴江洪,影响高校学报特色化办刊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87-89

[9]舒莉霞,高校社科期刊办刊特色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66-68

[10]孙显军,地方院校文科学报特色论[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0(2):85-88

[12]尹玉吉,关于“学报特色论的全方位审视[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2-93

[13]万锦堃,薛芳渝,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7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51

[14]万锦堃,薛芳渝,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8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73

[15]昌炎新,核心期刊渊源及功效的利弊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23

上一篇:新闻自由国际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南瓜包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