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自由国际化论文范文

2023-09-21

新闻自由国际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新闻自由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随着社会发展,新闻媒体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在政治事务上单纯的立场中立的旁观者,变成了现代政治事务中重要的参与者,这种变化更要求保障新闻媒体的新闻自由。而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的进步政治成果的总和,新闻自由法治化作为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将其法治化研究纳入政治文明视域,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新闻自由法治及其规范化的新闻自由活动调节政治关系,最终推动国家政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基于以赛亚·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在政治文明视域下为新闻自由法治化建设提供些依据及路径取向。

关键词:新闻自由 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 法治 政治文明

伯林在《自由论》中将自由区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并提出积极自由往往走向它的反面,导致专制。人类社会应该注重消极自由确保人们有行动的机会,而不是积极自由。柏林自由概念主要指政治自由,强调由法律来维护。新闻自由不是无限制的,应遵循相关法律,以防滥用,阻碍我国政治文明发展。尤其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在政治文明视域下探寻新闻自由法治化建设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柏林“自由观”在新闻自由上的体现

1、柏林自由观及新闻自由概念界说

柏林指出,积极自由是指“做......的自由”,强调人是自主的或自决的人。消极自由是指“免于......的自由”,强调没有外力干涉和强制。[1]而新闻自由是在自由的背景中提出的,是西方自由思想的一部分。新闻自由是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的表现,是公民进行新闻活动的自由,是公民通过新闻了解各种信息,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基本权利。

2、新闻自由:积极自由还是消极自由

如今中国所传播的新闻自由概念是从西方传来的积极自由概念。这种概念确实鼓舞人心,但却存在些负面影响:新闻自由往往被滥用。法律是保障新闻自由的重要手段。法律基本规定了行为主体的权力范围,规范与传媒相关的国家机关的行为,而不是过度“积极自由”。而在我国,尤其当前社会转型期,新闻媒介以及新闻自由的主要困境在于无法可依。这对于更好利用新闻自由法治及其规范化的新闻自由活动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带来严重制约。由于我国新闻自由还不成熟,不具备一蹴而就放开新闻自由内外部条件,因此应该通过法制来对其合理限制,应该将柏林两种自由观结合起来,遵循“适度原则”。

二、转型期新闻自由法治化建设的政治根基

1、 转型期政治建设需推进新闻自由法治化

与西方相比我国新闻自由权保障制度和新闻自由法治化建设还相对落后。当前新旧体制碰撞、市场经济不完善、贪污腐败、社会道德滑坡等消极现象客观上都需新闻媒体加强对社会舆论监督。但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新闻自由界限、范围缺乏明确规定,导致新闻媒体在行使舆论监督功能时与其他社会利益之间出现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纠葛,必须加强新闻自由本身的法治化建设。同时保障新闻自由权和新闻自由的法治化规制也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需要。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公众介入到了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民众介入政治、社会生活的前提之一就是必须保障公众知情权,新闻自由权就是保障其知情权最好方式之一,以维持国家政治稳定,促进政治文明发展。

2、维持与健全转型期民主政治

新闻自由对民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新闻自由是人民表示同意和进行自我统治的基本原则;新闻自由是制约公共权力和避免民主从多数统治走向多数暴政的保障;新闻自由促进着社会内不同群体之间和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2]民主政治建立在自愿真实的共识基础上,新闻自由对民主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新闻自由的重要性要求新闻必须完全自由,不应受到限制。虽然民主强调人民主权,但人民主权并不是不受限制,因为任何权力都存在被滥用危险,是需要对权力进行限制的,那么在社会中最重要的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的机构就是媒体。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媒介在揭示政府机构和官员权力滥用等不法行为上都起着重要作用,将对整个社会民主有序运行产生重要作用。因此新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转型期新闻自由法治建设的路径取向

1、划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界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基础具有本质区别。因此我国新闻自由与资产阶级新闻自由具有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首先,无产阶级指出新闻自由有阶级性。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人民的自由,这与资产阶级否定新闻自由的阶级性本质区别。其次,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代表多数人的意见,而资本主义新闻自由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研究两者区别目的在于划清两者间界限,也正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界限,我们所探寻的新闻自由法治建设基本原则、路径也存在差异。我们一方面应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需推进我国新闻自由本土化,使其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相适应,探索有本土特色的新闻自由法治化路径。

2、制度层面路径取向

(1)制定具体的新闻法规制

新闻自由作为民主法治社会的重要权力,具有不同于言论、出版自由的独立的功能,因此宪法应该将其作为一项独立权利而明确规定。只有新闻自由入宪,新闻自由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新闻自由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新闻自由的法律规制应包括对其的保障和限制两方面。在限制方面,应嚴格限定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防止过重侵权责任束缚媒体,还应规定其抗辩事由等。在保障方面,应明确新闻自由的权利主体和内容,赋予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与其职业性质相适应的权利,为其新闻活动提供法律依据。新闻自由法律规制的内容应结合我国政治、媒体以及其他相关方面实际情况来制定,其最终目的就是维护转型期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稳定,提高政治文明程度。

(2)坚持“党管新闻”的制度原则

在新闻自由法治化和党的关系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即坚持党的领导和新闻自由法治是统一的。党十六大报告概况了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为人民服务之间关系。党的领导是各项工作根本保证,也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现代法治社会,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必须依据法律行使公共权力,党和政府也须遵循这一原则。实行新闻自由法治化的实质是将党对媒介管理上升为国家意志,以新闻法治形式来管理媒体的新闻自由,使党的政策在法律保障下得到更有利落实,新闻自由法治化规制可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对媒体的管理效能。尤其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国家各方面面临着更加复杂局面和严峻挑战,各方面工作都更应加强党的领导。媒体对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影响决定新闻自由更需坚持党的领导。

3、社会层面路径取向

(1)实现媒体和政府、公民三方关系的法治化

媒体和政府、公民三方关系是新闻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实现三方关系的法治化,构建三方的和谐关系,也是我国转型期新闻自由法治建设重要内容。媒体与政府关系可分为“喉舌模式”、“法治平衡模式”和“自由模式”,其中“法治平衡模型”是现代社会各国的主要模式。[3]在现代民主法治社會里,法律是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利益与矛盾的重要途径,媒体与政府、公民的关系需通过法治来保障,因此实现三方关系的法治化是中国转型期实现民主法治的要求。在三方关系中,媒体与政府既相互监督,又互相服务合作。只有实现媒体与政府关系法治化,才能实现政府对媒体的法治,这对于当前我国转型期实际尤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在我国传统新闻管理中,政府或党的宣传部门主要以政策文件形式对媒体进行硬性管理,而不是依法管理。传统方式已不适全球化发展趋势,应制定依法对新闻自由进行规制,以保障国家政治稳定和政治文明发展。

(2)以法为据,正确运用社会主义新闻自由

2007年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删除了有关新闻媒体不得“违规擅自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内容。消息发布后各大媒体纷纷批评“这个草案的规定等于取消舆论监督”。国务院法制办指出此规定不是限制记者报道突发事件的信息,而是希望记者正确运用新闻自由,更好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此规定从本质上说,舆论监督是为民主政治建设服务的,加强舆论监督,是人民自觉关注和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过程。建立现代公民社会,首先要保证公共权力尤其是政府权力正当行使,除了要完善舆论监督之外,最终还是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没有法治条件下的新闻自由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更谈不上崇高的政治文明,也不可能平稳地进行社会转型,越是社会矛盾多和转型时期,越需要媒体在行使其新闻自由权时考虑法律的规制,这样才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和国家政治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柏林《自由四论》胡传胜 译林出版设2003-01

[2][3]黄旦.新闻传播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100-101.

作者简介:冯文华,女,中国传媒大学国家统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单位: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新闻自由国际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对我国即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把握好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机遇,避免或降低面临的不利因素。

关健词:国际贸易;经济发展;贸易自由化;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利有弊。中国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学习先进经验、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一、中国的贸易自由化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都在进行着自主创新,我国对经济的发展与建设也不再像以往那样闭关锁国,而是采取了一种积极应对的姿态,逐渐的打开国门,不断的加深自身与世界的交流。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本国为中心的中国式的贸易化。中国的自由贸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中国的出口产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进出口的商品粮居世界首位,并且商品进出口的数量正在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世界上基本上大多数的国家都在使用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另一方面表现在中国的进口商品。自我国开创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发展主线以来,我国打开国门,允许国外的商品与文化进入中国市场。以往大多数的商品都是需要去国外才能够买得到,但是现在随着贸易自由化步伐的不断推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购买到大量的国外商品。这些商品包含到我们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从这两方面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中国贸易自由化是非常的成果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得到了一定的收益。使得我国的经济不断的增长。

二、贸易自由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提供经济增长必须的国外市场资源

贸易自由化不仅仅是我国采取的一个积极的经济措施,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会采取贸易自由化的方式来增加自身的收益,改善人民的生活,随着各国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展开,逐渐形成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简单的理解国际贸易自由化是有各国贸易自由化组成的,但是却有着独特的准则。参与国际贸易自由化都必须遵守它的准则。大多数的国家都会选择参与国际贸易自由化,因为它规划化的贸易环境为各国都带来了一定的收益。那么国际贸易自由化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哪些益处呢?它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好处之一就是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必须的国外市场资源。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出口市场资源。我国是一个生产大国,每年生产的产品总量居世界第一。这些产品不仅仅可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还会产生大量的剩余。如果不对这些剩余的产品进行必要的处理,那么就会造成生产力的大量浪费。国际贸易自由化为我国提供了足够的国外市场资源,使得我国多余的产品可以远销国外,获取一定的利益;利益方面体现在我国的进口市场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重工业与工业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由于人口众多,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也是非常大的,如果仅仅依靠我国自身的资源与能源,那么无法长久的生活,更无法获得充足的材料去发展工业与重工业。国际贸易自由化为我国提供了充足的国外市场资源,使得我国科研在国外的市场资源中选购自身所需要的材料与能源,从而进一步进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2.为我国劳动力提供外部市场

国际贸易自由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之一体现在为我国的劳动力提供市场。国际贸易自由化不仅仅体现在产品的贸易自由化,更体现在人员雇佣的自由化。在以往的环境中,我国只有高级人才能够远到国外去寻找工作,而普通的劳动力是没有条件去国外进行工作的。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使得劳动地的雇佣条款逐渐的宽松。我国的普通人员也逐渐有资格远到国外去寻找工作。简单的来说,国际贸易自由化为中国的劳动力提供了外部市场。许多工业发展迅速但是劳动力却非常稀少的国家选择在中国雇佣工作人员。并且付给劳动力的薪酬相对来说比国内要高。这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就业问题,还增加了居民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3.加入世界经济圈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我国在发展的初期,产业结构相对来说是比较混乱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注重农业的发展,而对工业与重工业的发展相对来说不是非常的重视。国际贸易自由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之一就是,它使得中国加入了世界经济圈,逐渐的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工业、农业、重工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虽然我国的农业比较发展,但是国家想要更好的发展不能够仅仅依靠农业的发展。因为它的进步空间比较小,获得的收益也是比较少的。因此就需要发展工业。那么我国该如何的去发展工业呢?由于长久的不重视与发展的滞后。如果我国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工业,那么花费的时间与精力都会非常大、国际贸易自由化为我国的关于发展带来了福音。我国参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时候,可以不断的吸收、借鉴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的优势,逐渐的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的全面化发展、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三、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1.抑制我国新兴产业发展

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如果不能够很好的运用国际贸易自由化,那么也会给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一定的弊端。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就是国际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有哪些。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不利影响表现之一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原则之一就是共有产业与经济的交流与分享。它为这些不同国家共有的产业资源提供了充足的便利与条件。但是 对于一些新兴的产业,国际贸易自由化是采取打压的方式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治某一个国家产生垄断性的行为。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交易的公平性,但是却使得各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当然对我国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是抑制的。我国一旦发展一些新兴的产业,或由于缺少市场而逐渐的被饿死,失去了发展新兴产业的动机与推动力。

2.金融体系易受国际资本影响

国际贸易自由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金融体系的发展。接触过金融行业的人会了解到,我国在金融领域的现货的价格与收益是会受到国际基本的影响的,并且影响非常深刻,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影响。我国在新货的交易方面是缺少主导权的,进行现货交易的人大多数参考的资料也是国际资料。我国在这方面的缺失使得金融体系暴露出一定的缺口。不能够很好的进行运营。简单的拿西南油与现货白银这两种现货进行举例。西南油与现货白银的价格走势与美国的黄金和美联储的决定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人们在进行西南油与现货白银的交易时,主要也会参考美国美联储的决定于美国黄金的走势,通过对以上两个内容的自主判断来进行交易。这就使得我国在交易的过程中位置非常的被动。受到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牵制,无法更好的发挥与交易。简单来说,国际贸易自由化给我国的金融体系带来的是决定性影响,使得我国在金融行业领域的发展与收益受到很大的阻碍。

3.地区收入差距加大

地区差异收入加大也是国际贸易自由化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之一。我国在建国的初期,并没有采取均衡发展的方式,而是选择先发展一部分地区,企图以先富带后富的方式最终达到全面的发展。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不仅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还使得我国不同地区的贫富差距逐渐的增大,使得原本富裕的地方越来越富裕,原本贫穷的地方也越来的贫穷。我国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制止这种情况的恶化,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与进展。自从我国加入国际贸易自由化后,原本期待着国际贸易自由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中贫富差距,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的这种贫富差距。这主要是因为,国际贸易自由化参与的国家的城市都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因为只有经济发达的城市才能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与工业基础参与国际贸易自由化。所以这就导致了参加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发达的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而没能参加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城市经济并没有显著的提高。从而使得了地区贫富差距逐渐增加。

四、我国采取的措施

1.完善贸易体系减少对本国产业冲击

虽然国际贸易自由化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但是它带来的收益是远远比带来的弊端要大的,而且它带来的弊端也能够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我国最终的选择还是参与了国际贸易自由化,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抵制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不利影响。我国采取措施主要依据问题的所在,完善贸易体系,减少对本国产业的冲击就是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完善贸易体系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工作,处理的不好将会使得我国失去参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资格。那么该如何完善我国的贸易体系呢?首先,对以往的贸易体系进行充分的了解与分析。只有充分的了解我国以往的贸易体系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更好的去建立一个完善的、全面的贸易体系。从而更好的对我国的本国产业进行保护;接着,对现阶段我国参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我国未来参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方式进行展望。因此,建立一定的本土企业保护政策,可以有效的对自身的企业进行保护,从而使得自身的企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2.对金融体系严格监督管理

加强对金融体系的严格监督管理也是我国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监督机制可以有效的对金融体系进行管理,保障我国的金融行业顺利的进行,减少外界因素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干扰。从而保障我国金融百姓的收益与我国的总体收益。国际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金融行业带来的影响在上面已经充分详细的介绍。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抵制国际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冲击与影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可以有效的防治一些黑暗之手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影响。此外,建立一定的监督机制,还能够保障金融行业公平、公正的交易。谨防一些黑暗之手暗中操作,损害人们的利益,打破金融行业的交易平衡。那么如何建立一定的监督机制呢?首先要选择专业的人员,制定严格的秩序与管理制度,才能够更好的去建立一定的监督机制。

3.推动双边贸易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推动双边贸易减少地区收入差距也是我国未来抵御国际贸易自由化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那么什么是推动双边贸易呢?又该如何推动双边贸易呢?其实这也是我国产业基地与产业结构的一种适应性调整。简单的来说就是大力发展我国贫困地区经济,推动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在贫困地区建立一定的产业链与工业基地。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促进贫困地区的现代化发展。使得贫困地区拥有自己的产品与工艺,从而获得参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资格与条件。从而进一步的促进我国贫困地区的发展。这就是推动双边贸易。使得我国全面的、更快速、更健康的发展与进步。

五、结语

国际贸易自由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取得的利益之间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它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还使得我国的综合水平不断的提高。因此,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是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宝旭.试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1(19).

[2]温苗苗.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3]孙杰.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挑战[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03).

[4]徐佳.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

[5]田杨.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探究[J].China’s Foreign Trade,2012,3(10).

[6]朱伶瑾.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5(09).

新闻自由国际化论文范文第3篇

国际传播被认为是跨越国家边界的一种传播实践活动①。伴随着全球化影响的日渐深入及新技术对全球传媒业变革产生的影响,能够熟练使用外语、知晓新闻报道业务并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人才在全球市场中有着旺盛的需求。正因如此,“新型大国关系”中的中美两国均在本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内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安置了一席之地。

本文对美国七所著名新闻传播院系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尝试在勾勒美国主流国际传播教育的大致模式的基础上,为我国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教育提供镜鉴和参考。

一、培养方式

1.本硕专业教育:密苏里大学、佛罗里达大学

作为老牌新闻院校,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国际传播教育具备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培养模式,其培养体系主要由本硕学位教育、交换项目和实习项目三大类构成。

本科阶段,学生可在六个系(融合新闻、杂志新闻、新闻摄影、纸媒与数媒新闻、广播电视新闻、战略传播)开设的30余个兴趣领域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作为自身专业,其中包括“国际新闻”和“国际战略传播”这两个兴趣领域。“国际新闻”与“国际战略传播”的区别在于,前者重点关注国际新闻报道实践,而后者主要是关注国际视野下的战略传播,含有商科色彩。在完成了大一及大二学年的必修课程之后,对国际新闻传播感兴趣的学生可在大二下学期选择该专业领域作为大三及大四学年的专业方向继续学习。密苏里大学“国际新闻”和“国际战略传播”兴趣方向的培养方案这样写道:“下一代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在全球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国际新闻’方向依托密苏里大学的国际声望和国际资源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的机会,与全球范围内的其他伙伴共同合作完成单一媒体及多媒体项目。”②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系别,该兴趣方向的学位由学生所在系授予,但主要管理单位是学院的全球项目办公室。以本科阶段的“国际新闻”兴趣方向为例,学生需要获得31至35个与新闻专业有关的学分,此外还要在其他非新闻课程中修26至29学分(本科学分总额为120学分)。

除了学位教育以外,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还开设了双学位课程及各类交流、交换活动。成立于1994年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全球项目办公室为学生提供了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日本、新加坡及澳大利亚等国在内的交换项目和部分国家的短期实习项目。

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覆盖本硕阶段的国际传播教育不同,佛罗里达大学新闻学院未在本科阶段开设国际新闻传播专业,其在硕士阶段开设“国际/跨文化传播”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至少修够36学分,包括学科基础课12学分、专业选修课9学分、任意选修课9学分、语言课程2学分及毕业论文4学分。其所开设的课程与我国较为相似,包括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广告、公共关系等基础学科。不同之处在于,由于美国独特的地缘政治需求,有一些课程与拉丁美洲密切相关。

此外,威斯康辛大学新闻学院也在硕士阶段开设了国际传播或跨文化传播的相关方向,其要求学生至少修满30学分的课程。

2.跨国硕士双学位教育:哥伦比亚大学、南加州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的国际新闻传播教育主要以硕士双学位形式展开,同样不涉及本科阶段。目前共有两类双学位项目,一类是本校双学位,即由哥大新闻学院与哥大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合作设立国际媒体宣传与传播(IMAC)双学位专业,学制两年。IMAC双学位专业主要介绍媒体与公共政策,课程围绕新传播技术的使用及Twitter、Facebook等新媒体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展开,主要课程包括数字外交、网络化政府管理等。第一学年学生可以随意选择在一所学院就读。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要求学生修满包括国际事务、国际经济及统计等在内的共计30学分课程,新闻学院则要求至少修满37学分,双学位总计必修学分为67学分。

另一类是跨校双学位,主要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巴黎政治大学及与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合作设立的双学位项目。这类双学位项目反映了21世纪全球新闻业的特点,旨在帮助学生在全球视野下以美国的视角和国际的视角获得高层次的训练。作为第一个美法间的新闻双学位项目,哥伦比亚大学与巴黎政治大学的新闻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在纽约和巴黎两座城市学习和新闻实习的机会,该学位要求学生熟练使用英语和法语、掌握新闻报道的技巧并能够在独特的全球背景下进行职业规划。该项目竞争非常激烈,每年只有10名学生(哥伦比亚大学和巴黎政治大学各选拔5人)能够获得学习资格。与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的双学位项目要求学生首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硕士学位后才能申请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的第二学位,学生在约翰内斯堡将获得南非新闻媒体的实习机会,该学位的限制人数也是两校各5人。

类似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跨国办学模式,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新闻学院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合作开设了两年制的全球传播硕士双学位。根据培养方案,该专业旨在研究全球化与媒体进行组织、生产、消费和再现的关系过程,并为学生提供在洛杉矶或伦敦当地媒体的实习机会以帮助学生为更高层次的媒体职业发展做准备。学生第一年可以选择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修4门核心课程和两门选修课程并完成一篇专题论文的写作,第二年在安纳伯格新闻学院选修4门课程,完成一项媒体实践并完善之前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所撰写的专题论文。

3.课程教育:西北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

美国中部新闻教育重镇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并无专门的国际传播专业,而只在本科和硕士层面开设与国际传播相关的课程。如一门名为《国际新闻:聚焦南非》的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南非的新闻媒体概况并为日后致力于从事(南非)健康传播研究的学生做知识铺垫。不过,西北大学有一个与国际新闻传播教育有关的研修项目——“全球居留项目”(Global Residency Program),入选该项目的学生在硕士阶段的第5季(硕士一般为4季12个月,该项目为可选择项目)利用10到12周的时间在海外国家居住并体验参与当地新闻媒体的工作,然后完成一个独立的调查研究,目标让学生深入了解海外新闻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并获得新闻实践技能。

另外,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学院也并未在本科和硕士阶段设置国际新闻传播专业,但课程体系中包含有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课程,如《全球传播与比较新闻》课,主要通过相关理论解释全球新闻传播的规律,以及社交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在新闻传播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特点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美国主流国际传播教育模式存在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培养方式多元化。国际传播教育的开展既有面向本科也有面向硕士的学位教育(主要以硕士为主),也有各类交流项目和实习项目。尤其是多样的交流项目和实习项目是美国高校国际传播教育的一大特点。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和佛罗里达大学新闻学院在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到海外交流学习,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在硕士第一学年结束后设立的“全球居留项目”更是为有志从事国际新闻传播的学子提供了深入了解国外社会和体验当地媒体工作的机会。此外,国际传播的学位教育课程体系也较为丰富多元,从学科基础类课程到专业选修类,从语言课程到整合课程,基本覆盖了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特别是面向毕业生开设的整合课程一方面帮助学生系统回顾梳理所学知识理论,另一方面也通过指导实习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日后工作。

第二,全球精英色彩显著。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南加大安纳伯格新闻学院在内的一些院校开设了跨国硕士双学位,其主要模式为,第一学年在一国接受系统的理论学习,第二学年在第二国参与当地媒体的实习并撰写毕业论文或完成毕业设计,最后获得两国授予的学位。以跨国硕士双学位项目进行国际传播教育具有较强的地域针对性,同时表现出浓厚的精英化色彩。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巴黎政治大学的双学位直接针对纽约和巴黎的新闻媒体,学生需要熟练运用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在两个城市进行新闻报道工作,而该项目每年只招收10人,竞争异常激烈,精英教育色彩强烈。

第三,辅以丰富的通识课程资源。注重通识教育是美国国际传播教育的显著特点,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例,其要求本科学生选择非新闻类课程的学分数为26至29分,而新闻专业课程的学分数为31至35分,两者学分要求基本接近,这表明,通识教育受到了和专业课程一样的重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要求学生储备有关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丰富知识,并在全校范围内提供了40余门通识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学院建议学生选修的通识课程还具有前沿性特点,例如《伊斯兰与西方》《艾滋病的全球政治》《今日世界青年》等课程与当今世界的主要国际议题密切相关,这些议题既是国际新闻报道的重点领域也是国际传播研究的热门话题。

三、思考

不同国家的新闻教育模式通常反映着国与国之间新闻实践的不同传统③,国际传播教育也自然映射出不同国家在全球传播时代所秉持的不同理念。尽管有研究显示,伴随着中西方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借鉴和融合,新闻教育在某些方面也表现出了标准化特点④,但在我国独特的对外传播需求和格局的影响下,国内主流高校国际传播教育与美国还是呈现出了“相似中有差异”的特点。

首先,在学位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两国的国际传播课程体系和学分要求基本类似。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的培养方案,与密苏里大学和佛罗里达极为相似,既包括史论、研究方法和基本业务课程在内的学科基础课程,也包括国际新闻传播业务的专业课程及其他通识类选修课程。在学分要求上,人民大学要求35分,与佛罗里达大学的34学分要求接近,略少于密苏里大学的40学分要求。不同之处在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专业课程在业务和理论上有明显的区分,如学生可以在“国际报道”(纸媒和广电媒体的国际报道业务)序列和“国际传播理论”(信息控制、传播理论、媒介批评等)序列中选择一个序列;而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操作导向性明显,仅有包括《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等在内的少数课程涉及理论研究。

其次,在海外交流与合作办学方面,美国高校的国际化办学色彩显著。国内新闻院校近年来也在强化国际化办学模式,但项目和规模普遍较小。目前国内新闻院校国际化办学特点突出的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均与欧美一些高校的新闻院校合作设立了交流项目及相关工作坊项目。

最后,从实习环节的设置上看,中美两国均十分注重国际传播人才的海外媒体实习锻炼,不同之处在于我国的国际传播媒体实习机制具有较为明确的政策指向和计划性特点。从2009年开始,中宣部、教育部依托国内六大主流媒体机构与部分高校联合培养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并为学生提供该六大媒体的海外实习机会。2015年,来自人大、清华和传媒大学的20余名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参与了我国部分主流媒体在北美、拉美、欧洲、非洲等地驻外记者站的实习。由于启动时间较短,这一机制的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评估。

总体来看,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理念方面,中美两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均旨在打造具有宏阔的国际视野和扎实的业务能力的全球传播精英。但在具体的培养方式上,中美两国较为不同,我国高校更注重学生业务课程的学习和在主流媒体的海外实习经历,目标指向培养为国家的对外传播事业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而美国高校的培养方式相对较为多元,如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全球项目办公室所宣称的:“为本院学生和教师提供国际新闻实践的经历、训练拓展其他国家记者的业务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强化新闻教育并促进对于国际媒体的调查研究。”⑤这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美国和中国尽管同为世界范围内经济体量和政治影响举足轻重的大国,但国家发展的目标和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作者供图)

「注释」

①Fortner, R. S. (1993).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History, conflict, and control of the global metropolis. Wadsworth Pub. Co.

②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interdisciplinary). http://journalism.missouri.edu/ programs/undergraduate/junior-senior/areas-study/international-journalisminterdisciplinary/.2015年10月19日访问。

③Kevin Grieves (2011). TRANSNATIONAL JOURNALISM EDUCATION. Journalism Studies, 12:2, 239-254.

④FR?HLICH, ROMY and HOLTZ-BACHA, CHRISTINA (2003).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Germany: a wide range of different ways”, in: Romy Fr?hlich and Christina Holtz-Bacha (Eds),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pp. 187-205.

⑤MUJA. http://www.mujournalismabroad.com. 2015年10月18日访问。

新闻自由国际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一、把握媒体理念与新闻规范

对于新闻特稿来说, 要想使其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特别是要想更好的把握“自由”与“尺度”, 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在把握媒体理念与新闻规范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 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身为一家媒体的记者, 其新闻生产和职业态度自然受到该媒体理念的影响, 因为只有记者认同自己供职媒体的新闻观念, 才能在此做出漂亮的报道。这就需要在撰写新闻特稿的过程中, 一定要正确处理媒体理念与新闻规范之间的辩证关系, 既要按照新闻媒体的发展理念以及运行模式开展新闻特稿的撰写等工作, 同时也要对新闻规范有更加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特别是要在把握客观性、公正性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 努力使新闻特稿更具符合新闻媒体的特色, 同时还要切实体现新闻的规范化要求。尽管新闻特稿是一种特殊的体裁, 但在具体的撰写等诸多方面也必须按照要求和规定进行, 新闻记者尽管有很多发挥的空间和自由, 但也不能脱离媒体特色以及各方面的要求。

二、把握个体表达与文体意识

从新闻特稿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 “特”是其最突出的优势, 同时也是具有吸引力、生命力和影响力之处, 但对于新闻特稿来说, 新闻记者仍然要在把握个体表达与文体意识方面取得突破, 否则就会导致新闻特稿出现问题。比如对于同样的题材和事件来说, 不同的新闻记者, 都会有不同的风格, 这也是其特色的体现, 但对于新闻记者来说, 要体现个体意识也就是自身特色的同时, 更要重视文体意识。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撰写特稿的过程中, 一定要把握好相应的原则, 不仅要有自身的特色, 而且也要与特稿的文适应, 或许新闻记者有很多发挥的空间, 但如果把握不好, 也必然会影响新闻特稿的质量, 甚至会导致新闻特稿掺杂太多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而使其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影响。在把握个体表达与文体意识的过程中, 新闻记者更要善于将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 在体现文体意识的过程中实现个体表达的隐性化。

三、把握读者共鸣与文化背景

新闻特稿要为受众服务, 这既是新闻媒体的要求, 同时也是新闻特稿的显著特征。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撰写特稿的过程中, 要把握读者共鸣与文化背景之间的辩证关系, 既要有生动的新闻故事, 同时也要使新闻报道更加漂亮、更加精彩, 因而强化文化背景的“同一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进而使新闻牧所传递的意义, 能够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都能够产生“共鸣”。由于个别传统媒体更加重视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 因而其文化背景缺乏时代性, 导致一些读者难以形成共鸣, 而一些新兴媒体读者共鸣, 但却忽视了文化背景, 这些都属于没有很好把握读者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因而不利于新闻特稿的科学发展。这就需要新闻记者一定要在这两个方面狠下功夫, 特别是要在促进二者有机融合方面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 努力提升新闻特稿的文化性和时代性。

四、把握引领功能与宣传价值

对于任何新闻媒体、任何新闻体裁来说, 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正确发挥其职能和作用, 特别是要按照“48字方针”的要求, 努力实现新闻特稿的整体功能, 因而如何更好的把握引领功能与宣传价值十分重要, 这也是“新时代”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 新闻舆论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如何更有效的发挥新闻舆论工作的引领功能和宣传工作显得十分重视, 对于新闻特稿来说, 一定要在把握引领功能和宣传价值两个方面狠下功夫, 努力提升新闻特稿的政治性以及社会性功能, 这是新闻媒体、新闻记者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要想更好的把握引领功能和宣传价值, 重中之重的就是要求新闻媒体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 全力支持新闻特稿、全力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 并且要树立正确的“新闻观”。

综上所述, 特稿作为重要的新闻体裁之一, 特别是由于其具有很强的融合性、灵活性, 使新闻特稿具有极大的生命力, 对于撰写新闻特稿来说, 应当更好的把握“自由”与“尺度”, 努力提升新闻特稿的质量和标准。新闻特稿由于其显著的特点和优势, 使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以及影响力。在当前我国大力推动媒体改革的背景下, 应当更加重视新闻特稿的科学发展, 特别是要在把握好“自由”与“尺度”等方面狠下功夫, 重点要在把握媒体理念与新闻规范、个体表达与文体意识、读者共鸣与文化背景、引领功能与宣传价值等诸多方面狠下功夫, 努力使新闻特稿步入更加科学发展的轨道。

摘要:本文对新闻特稿的“自由”和“尺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新闻特稿如何更好的把握“自由”与“尺度”之间的关系, 进而使新闻特稿取得更好的成效。

关键词:新闻特稿,自由,尺度

参考文献

[1] 毛永温.如何判断新闻特稿的价值[J].新闻传播, 2017 (12) :104.

新闻自由国际化论文范文第5篇

另外还存在一种情况, 即案件已经审理终结并形成判决, 新闻机构发现审判结果可能与一般大众认知不相符, 将相关判决结果与案件情况进行报道, 新闻受众对判决结果进行评判, 进而影响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一般采用重新审理或进行案件解释工作。

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 都会形成三方关系, 新闻机构对于具体案件的报道并不会直接影响司法机关, 而是通过新闻受众, 也就是一般人民群众影响司法机关。另外, 在新闻报道与司法活动的相互影响的过程中, 还可能存在第四方关系, 也就是其他国家机构介入, 特别是行政处罚或行政许可等具体行政案件, 政府相关部门也会对新闻媒体及公众的质疑进行解释工作。

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相互之间的影响, 一般有三种模式:

一、新闻机构进行了片面失实虚假的报道, 而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进行审理。

这种模式下, 新闻机构一般以突出某种新闻爆点的方式进行报道, 如2015年的“大学生掏鸟案”, 该案首先被《郑州晚报》以《大学生家门口掏鸟16只卖千余元获刑10年半》为标题进行报道, 随即被大量媒体转发。该篇报道有意突出“大学生”群体, 并将罪犯的行为描述为“掏鸟”, 对罪犯实施的售卖行为轻描淡写, 对所出售的鸟类并无具体介绍。然而从判决书中所认定的事实来看, 该篇新闻未能如实全面的对整个案件事实进行报道, 所以造成社会大众对于判决结果认识的严重偏差。

二、新闻机构进行了真实全面客观的报道, 但仍然对司法活动产生了影响。

该模式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司法机关存在错误。该类型以“彭宇案”为典型, 一审法院在判决中的论述中违背法律举证规则而引起公众哗然, 该案迅速成为社会新闻焦点, 很大程度挫伤司法公信力。另外在“快播案”之中, 司法机关通过网络方式对整个庭审过程进行直播, 可以说, 此时新闻机构并没有发挥任何主观能动性, 但直播在社会中并未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 反而使大众对于司法公信力产生了质疑, 究其原因是在侦查阶段存在证据收集上的瑕疵 (1) , 公诉人员对于该问题也未能进行充分回应, 导致该瑕疵成为辩护人攻击的重点。另一种为司法机关并不存在错误, 但因为司法价值观与大众价值观存在偏差, 导致舆论对于司法的影响, 该类型以“许霆案”为典型, “许霆案”直至最高人民法院的核准裁定都认为许霆成立盗窃罪并属于“盗窃金融机构”的加重情节, 理应适用无期徒刑或死刑, 重审及复核中只是在主观动机及犯罪意图方面进行考虑, 认为许霆的主观方面恶性不大, 而此种认定只是酌定量刑情节而非法定量刑条件。

三、对具体案件进行报道, 进而对案件背后的法律规定进行影响。

严格的说, 此种模式是对法律制度规定的反思, 此种模式追求的是对法律制度的合理性怀疑。如2015年6月17日, 微信朋友圈出现大范围讨论是否应当将拐卖儿童直接判处死刑的话题, 各大新闻媒体予以报道, 进而引发热议, 同年8月29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刑法修正案 (九) 》加重了对于收买儿童者的处罚, 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该舆论。另外, 在湖南三名不满14岁学生劫杀老师 (2) 事件中, 广大群众一致呼吁降低刑法最低责任年龄, 引起社会及法学界展开激烈争论。可以说此类属于由个体案件的报道进而影响舆论, 并非对司法的直接干预, 此种是借助某一案件影响进而对立法层面的反馈, 是具有其积极意义的,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群众朴素的正义观, 是反应社会群众价值观的一项重要途径。

从上述三种模式可以看出, 真正干预司法裁判的是那些未能全面把握的、带有主观偏见色彩的甚至是失实的新闻报道, 而客观全面真实的新闻报道对于司法事件及活动有其积极的作用, 新闻报道能够及时暴露出司法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违法违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司法人员的责任意识, 起到了监督作用。

摘要: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关系应当是新闻媒体、新闻受众与司法机构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新闻媒体对于司法活动的报道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司法机关的, 而是通过影响新闻受众进而影响司法机关。

关键词:新闻自由,司法独立,新闻监督,司法公正

参考文献

[1] 都玉霞.论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的良性互动[J].政法论丛, 2005 (3) :38-40.

[2] 杨晓娟.探析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之间的辨证关系[J].理论与改革, 2004 (4) :151-153.

新闻自由国际化论文范文第6篇

今年11月14日是第三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是“糖尿病教育与预防”,口号是“认识糖尿病,我们在行动”。近日,卫生部、世界糖尿病基金会联合在京举办’2009中国在行动——糖尿病国际论坛。糖尿病虽为慢性病,但其危害及蔓延速度已远在许多传染病之上。紧迫的现实是,每10秒钟世界上就有1名糖尿病病人死亡;到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将猛增至3.8亿。2007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2.46亿。其中,中国人有4000万,居世界第二。

让高危者自己走入预防干预队列

在此次论坛大会上,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向中外各界人士通报,今年,中国糖尿病防控策略作出了重大调整。政策上最大的突破是,糖尿病防治进入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列。

2009年是中国医改起始年。医改确定的重点政策之一是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从今年开始,政府为所有城乡居民平均每人出资15元,2011年达到人均20元,用以提供九大类服务。向糖尿病及可能发展为糖尿病的人群提供专项防治指导服务就包括在其中。

孔灵芝说,在医改的背景下,国家糖尿病防控的基本思路是,在广泛开展面向大众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的同时,瞄准最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的人群,重点实施预防控制战略。

具体行动实施分三步走。其一,组织专家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画像”——用体重、血脂、血压、腰围、吸烟、年龄、家族病史等多个标尺,圈出高危人群的具体范围。谁符合这个标准,谁就需要进入预防干预管理队列。其二,通过各种方式对“画像”进行宣传,使人人知晓、人人对照,使处在患病风险中的高危人群自己走出来,寻求血糖检测。其三,在社区提供便捷的血糖检测服务与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据介绍,目前在我国城乡各地,血糖检测已成为医保报销项目。遍布全国城乡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已经使血糖检测成为一项十分方便可及的服务。

针对高危人群进行指导教育

一组统计数据显示,1993年,我国疾病经济负担达3208.0亿元;2005年增加至23606.4亿元,其中慢性病经济负担占14761.7亿元。与1993年相比,2005年,我国GDP增长了418.5%,疾病负担则增加了639.5%。2004年,我国用于糖尿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即达574.69亿元。糖尿病为疾病负担的“大户”之一。

另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约有2/3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有6400万人处在糖耐量受损状态,发展为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非常高;有超过1/3患者在被诊断为糖尿病时,已经出现了眼部、肾脏和心脏受损等并发症。

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有97%患的是2型糖尿病。大量证据表明,80%的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糖尿病素有“沉默的杀手”之称,其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并发症却可以致残、致死。

分析长久以来我国的糖尿病医疗服务花费模式,孔灵芝指出,我国糖尿病直接医疗费用80%以上用在了并发症的治疗上。这是错误的治疗策略。而这一错误,源于我们不能把高危人群找出来,及早实施预防干预;不能及时发现早期病人,实施早期治疗。

审视糖尿病完整病程及所对应的医疗服务与支出,早期检测、早期治疗、预防并发症花费相对较小,被称作便宜的治疗;延缓并发症、治疗并发症花费巨大,被称作昂贵的治疗。孔灵芝说,在医改政策支持下,锁定糖尿病高危人群,重点为其提供服务,必将大大减少糖尿病发病率,并大大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昂贵的治疗费支出。而且,针对高危人群进行指导教育,被指导者更容易接受,教育的效果更好。

立足预防的“3.3.3策略”

在此次论坛间隙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孔灵芝告诉记者,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先生在任时曾主持通过联合国决议,把199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糖尿病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世界糖尿病日变为联合国糖尿病日。从此,糖尿病防控被赋予了政府责任。在我国,将糖尿病等慢性病作为公共卫生问题实施国家防控行动,也已有十几年。在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不断调整着防控策略。

孔灵芝介绍,1998年,卫生部即针对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控提出“六个转变”的策略调整,即由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由医疗、科研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由以城市为主向城乡并举转变,由高层向基层转变,由专业行动向群众运动转变,由卫生部门向全社会转变。2001年,卫生部又提出了“十个转移”的策略调整,即以疾病为主导转为以健康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转为以人群为中心,以医疗为重点转为以预防保健为重点,以医院为基础转为以社区为基础,以重疾病防治转为身心健康和环境的协调统一,从卫生部门转为多部门和社会参与,从专科医生到专科与全科互动,从医生管理到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管理,从治疗为主转移到管理为主,从强调治愈到强调医疗照顾。

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卫生部进一步归纳出我国慢性病防治的基本策略——“3.3.3策略”,即面向3个人群(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关注3个环节(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规范性治疗),运用3种手段(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疾病管理),并先后编写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等一系列慢性病防治技术规范文本。

据悉,以“3.3.3策略”为指导,近年我国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预防与临床的结合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投身健康教育,从关注疾病到重视综合控制多种危险因素,从单学科到多学科联防联控,使许多病例得到了早期识别。与此同时,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启的为期5年的“中国糖尿病管理项目”共覆盖40余万人口,管理糖尿病患者5000多人。同时,开创了以社区—医院一体化系统服务为核心,卫生部、疾控部门、学会、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多部门合作的运行机制,为我国启动实施糖尿病防控新战略奠定了基础。

论坛观点

辽宁省副省长滕卫平:防控糖尿病政府要行动

对于我国的糖尿病发病情况,政府高度担忧。20年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增加了10倍。糖尿病还会导致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糖尿病并发症还可以致盲、致残。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今后将会给我们的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现在最紧迫的是要建立起糖尿病防治体系。现在,大医院的防治水平并不低,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防治力量薄弱,社区医生不懂怎么去控制糖尿病,乡村医生不知道什么叫糖尿病。这种现状急需改变。近期,辽宁省准备在鞍山搞一个城市试点,建一家糖尿病专业医院,在这家医院建立一个防治糖尿病的培训中心,培训基层的医生、护士;建立一个糖尿病患者教育中心,向每名当日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一周的防治指导教育。

吉林省长春市市长崔杰:发展经济牢记健康第一

我们为什么要发展经济?就是要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可是,没有健康,还有生活质量吗?现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有些不平衡,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上也有些不平衡。治疗这条腿长,预防这条腿短。我们不仅要研究治病,而且要研究怎么防病。通过抓预防,少得病,不得病,得病后早一点治。预防不仅仅是预防疾病,还包括人生活环境的改善、保障体系的建设、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这都是我们需要做的。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郭岩:健康应成为政策制定的基本价值取向

在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之外,许多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也在导致疾病的发生。我们需要构建健康公平的总体社会政策框架,以健康为中心整合相应的社会政策。从改善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条件入手,关注国民的终生健康问题。要从宏观经济、社会和卫生政策方面采取措施,改善社会的分层结构,在全社会倡导平等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强调以健康为中心,引导健康生活方式,控烟、限酒。总之,我们制定任何一个政策,都要首先想一想它对健康的好处。这应该成为所有政策制定的基本价值取向。

卫生部糖尿病管理项目常务副组长许樟荣:给医保支付体系“打补丁”

慢性病的诊断明确,医疗费用相对固定,医保基金对其进行统筹支付的风险相比大病支付的风险也小很多。所以,在医改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改变观念,加大投入,保证社区对慢病防控的基本卫生服务供给。各地社保部门应与卫生部门联手,在现有的基础上为医保支付体系“打补丁”,增加对慢性病防治的医保报销比例,以遏制慢性病被拖成大病后,医疗费用大幅增长给医保基金带来的支付压力。

目前,我国在从事糖尿病诊治的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准入制度上还缺乏相应的规范。一方面,基层医院对患者缺乏从发病到治疗的一系列过程的记录,造成病情数据不连贯,给医生的诊治带来了麻烦;另一方面,许多大医院往往不认可下级医院的检查结果,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花费。国家应加大对专业人才培训的投资,着力解决基层专业人员短缺问题。

专家建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春明教授:应开发糖尿病防治社区适宜技术

众所周知,合理膳食与适当运动相结合,是保持健康体重、预防控制糖尿病的最有效方法。但大部分人却不知道如何控制体重,怎样吃出健康。糖尿病社区适宜技术给出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管理和行为干预的方法,为社区综合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对糖尿病社区适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可提高医务人员糖尿病防治的理论水平和技能,规范社区糖尿病防治行为,提高糖尿病的综合防治效果,降低医疗费用,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同时,要为糖尿病高危人群提供个体化的公共卫生服务,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健康指导与干预,定期为其进行血糖监测并随时调整和改进个体干预方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光伟:生活干预6年推迟糖尿病发病14年

始于1986年的大庆糖尿病20年随访研究,是由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大庆市第一医院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共同完成的一项糖尿病长期预防研究。6年的研究证明,合理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简单的生活方式干预,能让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降低30%~50%。同时,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能预防或推迟糖尿病发病长达14年。

糖尿病到底有多危险?跟踪发现,在1986年之后的20年间,当初的对照组有93%已发生糖尿病,17%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另有12%死于其他疾病,44%的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这些人在参加临床试验时平均年龄仅为46.6岁。这样的结果更凸显了干预的重要性——糖尿病前期是名副其实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果不进行干预,几乎不可避免都会变成糖尿病病人。

这项研究带来了很多启示:干预措施要得当,以中等强度为宜;强化时间要足够长,以确保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健康教育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除了医务人员,政府、媒体都要参与其中。生活方式干预应更早开始,无论高危人群还是一般人群,都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贾伟平:防治糖尿病需医院社区无缝衔接

当前我国的糖尿病防治任务越来越繁重。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医疗卫生体系的最基层网络。糖尿病防治工作越来越需要落实在社区。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推进及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将发挥更大作用。对于糖尿病防治,医院和社区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功能定位,制定出量化可行的规范管理措施及流程。在执行过程中以病人为中心,流程通畅,无缝衔接,才能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效果。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陆菊明:大医院应为基层提供技术指导

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开展健康教育,可以促进社区人群普遍掌握糖尿病防治知识,转变对糖尿病防治的态度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国际糖尿病联盟已经宣布,2009年~2013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都将定为“糖尿病教育与预防”。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糖尿病知识的普及程度都远远不够。鉴于糖尿病的低龄化趋势,家庭和学校应当担负起健康教育的责任,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意识。

在慢病防治的过程中,大医院、专家也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一方面,综合性医院应加强筛查、发现慢病患者的职能,承担糖尿病的确诊工作,并为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为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来的急症或疑难重症糖尿病患者提供诊断和救治;另一方面,综合性医院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呼吁政府部门对慢病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协调开展工作。

论坛寄语

陈竺(中国卫生部部长):

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是增加经济发展后劲、延续“中国经济奇迹”、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需要。“健康中国2020”在战略研究阶段包含5个方面的专题,在其中之一的公共政策研究中,慢性病防控和健康促进研究占据核心地位。

科菲·安南(联合国前秘书长):

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在全球的快速增长,因患糖尿病死亡的人数已与艾滋病的致死人数不相上下。但纵观全球,防治糖尿病却面临忽视与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我们必须联合起来,将糖尿病放在优先关注的地位。否则,未来我们很多简单的目标恐怕都无法实现。

杨文英(中国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

体重每增加1公斤,患糖尿病的风险就增加至少5%。肥胖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肥胖人群中有大约50%的人会患上糖尿病。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诊断时有超重问题。

安尼·卡布(世界糖尿病基金会主席):

我们需要尽快掌握应对慢性疾病流行的方法,建立能够有效应对慢性疾病的医疗卫生系统。我们需要一个模式,在基于社区的慢性疾病门诊管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和基于医院的急诊、三级护理之间建立一个健康的平衡关系。

国际糖尿病联盟总裁吉恩·克劳德·穆班亚:

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发布的糖尿病地图显示,我们没能很好地控制住糖尿病。对于糖尿病的威胁,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孤军奋战来战胜它。要打赢这场与糖尿病的战斗,整个国际社会必须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诺和诺德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索文森:

应对糖尿病的关键在于预防、早期发现、保证治疗的可获得性及提高治疗水平。实现这一举措离不开政策的长期支持。

印度果阿邦卫生部部长拉恩:

今天,印度有超过4100万人患有糖尿病。据估计,这一数字到2025年将上升至8000万人。政府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认真应对糖尿病及其对社会、经济和民众心理带来的影响。印度政府和企业必须携手并肩,提升公众意识,共同采取行动应对糖尿病。这是战胜糖尿病的唯一出路。

《与时间赛跑》作者斯蒂芬·里德:

全世界大约有2亿人患有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政府部门应该更加努力,控制这些对全球健康、国家繁荣和家庭生活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

媒体声音

健康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硕:宣传慢病防治政策是专业媒体的责任

作为一张全国性的卫生行业报,积极宣传国家的慢性病防治政策、及时报道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准确传播有关慢性病防治的信息和知识、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健康报》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急性传染病相比,目前公众对于慢性病的了解程度还不高。作为专业媒体,《健康报》要在报道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整合各方力量的基础上,确保慢性病相关报道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把最新的防治理念和最实用的诊疗技术带给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及人民大众。同时,我们还要为报道寻找恰当的角度,实现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记协新闻发展中心主任王大龙:共同搭建健康传播平台

由政府出面组织媒体、专家、患者、企业等社会公众共同搭建一个健康传播平台,有利于实现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

上一篇:气象新闻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文献信息检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