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新闻研究论文范文

2023-09-21

气象新闻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一、气象新闻报道的原则与重要性

(一) 气象新闻报道的原则

气象新闻在宣传和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对气象新闻本身有全面的认识和分析, 新鲜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一是时间上要新, 第二是内容上要新, 这两点是体现气象新闻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能够更好的引起观众的重视, 进而形成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素材。其次要重视气象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尤其是灾害性天气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农业、经济等, 这类气象新闻报道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 要在第一时间通过现场画面的播报与采访, 这样才能够及时的进行相应的防范措施, 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是气象新闻宣传的重要目的, 也是我们重视气象新闻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 气象新闻报道的重要性

气象跟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气象新闻对气象事业的发展更为重要, 一是预防由于气象变化可能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经济损失, 通过气象新闻报道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二是让大众养成良好的关注气象新闻的习惯, 有助于及时的掌握天气变化, 进而合理调整自己的生活和生产。让气象新闻更好地去面向民生, 服务于社会。

二、气象新闻的宣传和发展策略

(一) 重视气象新闻的社会影响

气象新闻的社会影响是宣传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气象变化对我们出行、生产、生活、甚至工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提前掌握气象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气象新闻工作者, 应当及时的将重要性天气报道出来, 提醒人们注意天气变化, 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活动。同时还要引导社会与大众关注气象新闻, 对于一些影响较大的灾害性气象新闻, 要进行深度报道, 可以采用联系追踪报道和系列报道的形式, 进行宣传报道, 进而将整个气象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更加完整的展现给群众, 让群众更加清晰的了解事件进展, 有助于更好的开展抗灾救灾活动, 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重视气象新闻社会影响的过程中, 还可以通过征集社会意见, 对民众感兴趣或关注的气象问题进行重点的报道, 进而使气象新闻报道能够更好的为大众的生产生活服务。

(二) 重视新媒体等媒介的运用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 众多新媒体的出现给气象新闻的宣传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充分利用新媒体媒介可以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气象新闻在宣传过程中可以利用现场直播的形式, 通过现场直播对一些突发事件及时的向社会公布, 如突发暴雨、雾霾等事件时, 通过直播形式让人民群众更迅速的了解事件进展, 同时也有助于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如今新媒体时代, 人们不再是气象新闻讯息的单向接收者, 还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每个人都能对气象新闻事件起到宣传的作用, 在众多新媒体中广泛的传播和使用。另外, 在气象新闻的宣传与发展过程中, 还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信、自媒体等多种形式, 可以实现气象新闻更为广泛的传播, 增强气象新闻的影响力和舆论导向, 同时也有助于保障真实信息的传播。

三、结束语

我们的生活与天气息息相关, 气象新闻在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环境影响更加明显, 人们对这种变化的关注度明显提高, 气象新闻的宣传与发展也面临新形势, 通过对气象新闻报道原则和重要性的分析, 让我们更加了解气象新闻的作用。同时, 在宣传过程中重视气象新闻的社会影响, 重视新媒体的运用等策略, 可以有效的促进气象新闻的宣传与发展, 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气象新闻的积极作用, 充分保障媒体社会功能的发挥。

摘要: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大幅度增加, 人们对天气灾害方面的事件更加关注, 气象新闻报道便是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经济与新闻传播手段的不断发展, 气象新闻的宣传与发展也面临新的形势, 如何促进气象新闻的宣传与发展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提出几点策略以便促进我国气象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气象新闻,宣传,发展

参考文献

[1] 苗艳丽, 王昕.浅析气象新闻的特征和质量控制[J].气象科技进展, 2017 (5) .

[2] 张广梅, 赵凡, 赵秋石, 等.从新闻价值浅谈气象新闻的报道——以第十届全国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参赛气象新闻节目为例[J].卷宗, 2016, 6 (8) .

气象新闻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交通行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变革,伴随而来的是人们对交通气象信息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为了能够提供道路交通所需的气象信息,交通气象监测系统的开发建设和应用刻不容缓。文章介绍了为此研究开发的交通自动气象站系统,详细介绍了交通气象监测系统的组成、特性和分类等,并对交通气象监测系统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交通气象;检测系统;组成;应用

引言:气候变化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天气现象,这种状况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日常通行。遇到恶劣天气时,城市交通也很容易遭受阻碍,例如在寒冷冬季交通受到降雪和道路结冰造成的干扰。作为气象部门,有必要运用气象监测系统来收集实时性的交通气象信息,在此基础上传送信息并且提供交通决策参考[1]。由此可见,监测交通气象的系统在保障交通安全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交通气象监测而言,有必要探析气象监测的具体系统组成;结合交通气象监测的真实状况,探求气象监测在现实中的运用思路。

一、交通气象监测系统组成

(一)气象观测。从分类来看,交通气象观测包含了短期和长期这两类的观测方式。在这其中,短期气象观测重视特定地点和时间段的交通气象状况,具体方式包含了自动式便携观测站、人工气象观测及应急车观测的三种类型。对于黄金周或春运等时段可以展开短期观测,此外在突发某种气候灾害时也需要运用短期观测[2]。

相比而言,长期性的气象观测关键点在于设置自动式的综合气象站,通过综合观测来判断路况与气象环境。对于交通观测而言,长期观测构成了其中的核心。从目前来看,各地陆续建成了长期观测交通气象的观测站,其中领先的观测站包括海南和北京的观测站。在长期观测气象的过程中,气象观测的要点集中于路况、风向风速、当地的温湿度、行车的能见度及路面温度等。自动式的观测站可以测量全面的交通路况,其中包括测定风向、观测气压和雨量等。

(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交通气象站在具体采集实时性的气象数据时,通常是借助中心站和存储数据系统来完成的。在气象观测中,气象监测中心设置了核心的单片机和工控机,在此基础上用于采集实时的气象数据。经过数据存储以及处理后,就能够据此判断实时性的路况和气候。中心站可以用来接收处理后的气象及路况数据,然后给出相应的气象监测指令。

在系统结构中,预处理和自动采集模块用来搜集并判断实时路况和其他数据,然后通过预处理来定位路况信息。观测站可以用于存储路况数据,至少应当保留最近一个月的气象和路况要素。对于存储管理而言,采集处理气象数据的系统保障了循环管理的实现,同时也可以自动清除过时的内存数据。依照中心站的判断结果,气象观测站就可以上传精确的气象数据。此外,系统还具备时钟校准的性能,能够校准观测时间和日期,在校准的基础上保证时钟的精确性[3]。

(三)数据处理及共享系统。观测站通过获得实时性数据,就可以进入后期的数据共享和生成过程中。对于搜集的气象资料,观测站可以自动予以处理并且分析,经过全方位的信息分析再去生成气象观测信息。在气象站的内部设置了采集器,采集系统可以借助有线网来传输实时的气象和交通信息,中心站负责接收气象情况。在接收信息后,中心站就进入了信息入库、信息分发和数据判断的过程中。经过全面的判断,就可以生成气象监测的曲线测图。从现状来看,气象监测与服务的系统可以分为多种;对于用户而言,可以结合需求选择最适合自身的一类气象监测软件。在获知气象信息后,交通部门也能迅速给出各路段的预警信息。

二、交通气象监测系统应用

(一)天气预报中的具体应用。很长时期以来,公众都是通过收听预报的方式来获知天气的,天气预报因此构成了气象预测的最重要形式。技术进步的状态下,各种类型的移动终端和网络电视都可以用来播放天气预报;与此同时,天气预报也可以为民众呈现不间断的天气预测信息。确保天气预报的精确性,有助于民众了解交通气象,在明确气候变化现状的基础上就增加了出行的便捷性。借助网络的渠道,民众也可以收听实时性的天气实况和交通路况,有助于保障最基本的通行安全[4]。

例如:在安卓系统的辅助下,网络可以发布零延迟的气象信息,确保身处任何地点的用户都可以予以收听。通过观测交通气象,系统还可以判断精确的周边路况,杜绝盲目出行的弊病。这样做,有助于提供查询天气的科学基础,同时也扩展了发布天气预报的途径。

(二)气象灾害预警和交通管制中的应用。路面交通与气候变化具有紧密的联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做好灾害预警,有利于在根本上杜绝灾害天气带来的交通安全威胁,同时也保障了民众出行时的安全。作为气象部门,通常需要借助监测系统搜集得到的精确资料来发布预报,从而为交通管制提供根据。完善对于灾害性气候的精确预警,有利于做出交通管制的科学决策。例如2013年四川雅安遭受泥石流的特大灾害,如果能够借助气象预警的方式,那么就可以减少泥石流的损失。结论:经济进步的趨势下,生活水准正在迅速改善,与之相应的出行和交通需求也变得更多。由此可见,交通监测的精确性直接关系着日常出行,关系到出行安全和行车顺利。做好交通气象监测,这样做有助于在根本上保障安全通行,杜绝恶劣气候造成的交通阻塞等不良现象[5]。在构建交通气象的监测系统时,相关人员还需要更加重视气象数据监测和气象资料运用等关键点,密切结合各个环节的监测应用。完善监测系统内部的构成,有利于借助更多渠道来发布精确的气象信息,从而服务于交通气象监测的整体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田艳,张志强,张景涵等.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1(02):86-89+95.

[2]刘晓磊,胡斌,余世同. 交通气象监测系统组成与应用[J].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5(01):89-91.

[3]唐延婧,宋丹,柳艳香等. 贵州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系统的初步应用研究[J].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5(03):39-47.

[4]高锐锋,包志华,周晖等. 基于3G网络的交通气象信息自动监测系统[J]. 测控技术,2014(02):11-15.

[5]王晓,狄远. 酒泉市公路交通气象服务系统的组成和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09):164-165.

气象新闻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滦南县气象局,河北 滦南 063500)

摘要:本文从唐山市各县气象局的科技服务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近年来气象科技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我国的改革形势和基层现状,针对气象科技服务如何健康快速发展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基层;气象科技服务;现状;前景;思考

引言:多年来,唐山市各县气象局的气象科技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其相关工作却进步缓慢,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制约因素,很难适应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为此,必须要对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提起高度重视,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基层气象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

1.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气象科技服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如今,唐山市基层气象部门一些学历较高和技术能力较强的气象人才比较缺乏,很多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因工作需要,各单位聘用一些编外用工,这些人员所学专业大多数与科技服务不对口,单位对他们的培训力度也不够,他们对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要求、规范以及标准等掌握程度相对较差,一部分人不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工作比较消极,这样一来,对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1.2气象科技服务体制不健全。目前,唐山市基层气象部门的相关机制体制并不够健全,与之相关的理念和方式也较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其科技服务水平显得难以适应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再加上运行过程中创新意识不强,待遇较低,发展动力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一些工作人员的分工也不够明确,所以经常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1.3气象科技服务技术水平不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业人员的学历都不高,最高是大专,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二是人们对于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且人们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然而,基层的科技服务水平有限,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比较欠缺,很难为大家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与产品;三是气象预报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因此服务效果不够理想;最后,气象科技服务研发机制和体制不够健全,而且相关部门对气象服务工作投入的资金非常少,气象科技服务相关的设备不够,所以,不具备良好的工作条件,从而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2.发展前景及应对策略

2.1发展前景

2.1.1 气象科技服务市场展望。如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气象科技服务和防雷技术等免不了受到社会其他行业竞争的冲击,如果具有了防雷检测资质,那么就能够开展防雷检测技术服务,对打破行业垄断也有帮助作用。

2.1.2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形势。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政事企分开,事业单位也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公益性气象服务可以由政府主办,而商业性气象服务则完全可以市场化,因此,政事企分开将成为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新趋势。

2.2 应对策略

2.2.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如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要想促进气象事业建设顺利健康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建设,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也需要高科技人才队伍的支撑,而且这支人才队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同时,也要懂得经营之道和管理方法,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为保证唐山市气象科技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从现在开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市場的持续发展。

2.2.2 规范运行机制和管理。科学的管理模式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是事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需要对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运行机制进行有效地规范和加强科学管理,比如,应当制定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以确保同国家企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有效对接,并充分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唐山市科技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2.3 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基层气象部门与其他部门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来说,基层气象部门能够直接提供天气预报、雨情信息、气象灾害预警、气候分析与预测等各种气象服务,充分发挥基层气象部门的这一优势,能够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是可充分发挥自动气象站的作用,利用得到的探测资料,建立起网络气象信息平台,为政府、公众及客户制作、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提升气象科技服务实效和水平。

2.2.4 努力寻找科技服务新的增长点。最近几年来,唐山市的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气象防灾减灾以及气候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气象服务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面对广大社会群众的各种个性化需求,需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寻找新的科技服务增长点。如今,我国对环保和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逐渐增多,可见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对于气象开挖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部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游客,需要对旅游地区的气象资源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使气象服务成为有力支撑,因此,气象为旅游业服务将大有可为。

结语:基层气象服务工作如今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处于市场改革的浪潮中,所以需要全面分析市场需求,在把握住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有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各县气象局一是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提高气象服务人才的责任心和素质能力;二是要努力将基层气象行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整合资源,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逐渐提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促进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桂荣,胡峰,滕丽峰,张文琴. 日照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现状与思考[A]. 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软科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气象学会:,2007:4.

[2]陆林. 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3.

[3]冯永芳. 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气象新闻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层 气象科技服务 发展 探讨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就是气象科技产品应用于实际生产劳动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偿服务的具体举动。对于基层气象部门,经费少,人员少,办公条件艰苦一直是存在的状况,气象科技服务的蓬勃发展有效的改善了这一情况,但各个地区发展也不尽相同,西部基层县局的发展相对东南沿海差距甚大,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

1 发展历史

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地方支持状况,开拓力度的不同,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特别是西部地区基层气象局,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才力量薄弱,导致气象科技服务存在诸多困难。以武胜县气象局为例,真正意义的科技服务发展比较晚,前面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主要以到乡镇收取气象服务费为主。90年代开始有极其少量的防雷服务,到2005年以后,通过与相关部门沟通配合,共同开展执法检查活动,有效的规范了防雷市场。随着最近几年武胜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再加上行政审批活动的有效实施,使得防雷技术服务、氢气球的施放业务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科技服务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2 基层气象局科技服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武胜县为例)

2.1 气象科技服务公众认知不够

武胜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县城规模较小,是全国农业县。经济文化发展也相对落后,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普遍不高,加上宣传力度还不够,常规的气象科技服务业务虽已基本普及,但是很多群众还存在气象局就是免费提供天气预报这一意识,对气象有偿服务不了解、不理解、不接受的现象。一些建筑开发商认为防雷可有可无,防灾减灾意识淡薄,这一状况阻碍了武胜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

2.2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受多部门制约

由于武胜县气象科技服务发展较晚,防雷业务从开展以来都是通过与相关部门沟通配合,共同监管来进行的。这种体制和运行模式就决定了有一定的缺陷,而且存在个别领导为开发商说情,监管单位与开发商的关系和利益复杂化使得气象科技服务基根不实,保障机制薄弱,发展不稳定。

2.3 执法力量甚微 执法人员紧缺

基层气象局机构、编制限制,武胜没有专业执法队伍,执法人员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素质普遍不高,对当前形势下的气象行政执法不能很好胜任。这一系列的缺陷导致我县科技服务执法工作不能有效的推进。

2.4 科技服务人才缺乏 装备落后

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县局气象业务较多,任务繁重,每个人都同时兼职有1到2种不同的工作,很多兼职科技服务的人员也不是相关专业毕业,未经过系统培训,实践经验也非常少。而且气象科技服务装备更新换代周期太长,很多先进的检测、测试设备得不到很好的供给,缺少专业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设备。总之,人才缺乏、岗位角色混乱、设备落后等现状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严重制约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

2.5 科技服务业务结构单一种类较少

很多基层气象局科技服务发展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以武胜为例,防雷技术服务占科技服务总收入的95%以上,其他气象科技服务项目发展不足或者根本还未开展。这一状况是导致气象科技服务不能综合发展。

2.6 内部管理不规范

基层气象科技服务没有很好的管理和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没有体现责、权、利的平衡。单位也没有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对负责气象科技服务、参与气象科技服务的人员没有一套奖励惩罚制度,这使得从事气象科技服务的人员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另外科技服务财务管理也不是十分规范,这同样制约着气象科技服务良好的发展。

3 基层气象局科技服务发展思路探究

从基层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基层气象部门只有不断壮大自己,改革创新,规范开拓才能有效的促进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下面就上述问题,谈一谈发展思路,以供参考。

3.1 加强宣传,提高气象科技服务公众知晓度

只有公众理解到了气象科技服务的确是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必须的活动,才能更好的去开展气象科技服务。我们一要利用“3.23”气象日、科技下乡、为农服务等机会深入城镇、乡村广泛宣传;二要定期或不定期的主动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汇报和沟通;三是开展气象灾害调查时借机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服务。通过以上宣传措施主动出击,扩大气象防灾减灾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

3.2 加深同相关部门的合作交流以及联合执法

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我们仍需要并努力加深与相关部门的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一是从安全生产的思路来和政府领导、相关部门交流沟通,并且利用气象法律法规向政府和部门宣传。二是加强同建筑开发商的沟通协调,让开发商了解建筑物防雷的重要性,使得他们变被动与主动,甚至自主打好建筑物防雷品牌;三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执法大检查。

3.3 组建专业执法队伍 提高执法质量

应积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气象行政执法队伍,但就目前各基层县局的人员情况来看,单独组织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是不现实的。建议市局成立一支精干的执法支队,以市局气象执法支队为主体,各县区执法人员为成员组建全市统一的执法队伍,各县区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由市局行政执法支队来完成,县局不再单独执法,各县区辖区内出现了气象违法案件后上报市局执法支队,各县区执法人员要积极配合市局执法支队进行调查、取证工作。市局应该对所有执法人员应进行系统的培训,逐步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提高执法队伍整体水平,为气象科技服务保驾护航。

3.4 壮大人才队伍提升装备档次

应积极争取地方编制,充实科技服务人才队伍,招可用人才,留可用人才,建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县级气象科技服务人才队伍。还应加强相应科技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同时必须加强科技服务相关领域的装备更新换代。只有通过高素质的服务人才和现代化的服务装备才能在服务对象心中树立一种良好的服务形象,为以后科技服务高标准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5 拓宽科技服务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县级气象科技服务结构单一,不能适应以后政策环境变动后的市场需要,我们应当在防雷方面继续做深做强,同时加快发展气象信息服务、气象影视及广告服务、气象短信服务、气候资源开发服务等项目。还应努力开发新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如借助武胜城市建设、工农业园区、旅游发展等开展病害虫气象条件预报、旅游指数预报等等。总之,通过发行和挖掘市场的需要,努力拓宽科技服务新的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3.6 规范内部管理

要同企业管理模式一样,建立良好的发展体制。对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要规范化,加强账户管理和财政预算制度。防雷技术管理方面要规范服务程序,推行标准格式文书,提升科技服务层次。全市科技服务实体特别是防雷服务机构在收费和服务上尽量统一,以减少客户的质疑。通过这一系列管理措施来提升我们服务水平。

此外也还还应加强气象科技服务实体的党群组织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建立监督机制,接受上级管理机构监督管理,促进气象科技服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建,张静,冯晶晶.浅谈县级气象科技服务目前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科技与生活,2010(10):184.

气象新闻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计算机;气象信息网络系统;信息安全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气象部门的工作中,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能够高效、实时地传递数据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再进行气象信息的发布,提高了气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由于计算机系统的广泛运用,逐渐出现了大量的安全问题。因此,对气象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制订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信息的安全。

1 网络安全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和实时传递,这与网络的自组织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组织行为和系统的开放性有关,系统的开放性直接决定着网络的活力。此外,系统的开放程度越高,则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就受到很大的威胁。因此,开发人员需要衡量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使用价值和数据安全性,使其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平衡。

1.1 网络安全的特点

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与木桶理论类似,与短板有着极大的关系[1]。网络存在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社会信息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2)网络安全缺乏清晰的界限定位,这给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3)网络的互动性和实效性,影响着各个国家的安全;4)安全威胁存在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和潜伏性,大大增加了安全防范的难度。

1.2 网络安全的本质

网络安全的目标是在确保网络信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防护工作与技术和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安全的防护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才能提高防护能力,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与人为因素,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有着密切的联系,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公式:网络安全=f(人,管理,技术),即人、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关系着的网络安全。

2 气象系统内部网络安全现状

2.1 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计算机已进入到各级各户,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但计算机具有的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不安全因素由于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潜伏性,增加了安全防护工作的难度,使得用户无法及时的采取措施来对个人的信息进行保护[2]。此外,大多数的计算机使用者认为借助杀毒软件就能够有效地避免系统中毒和入侵现象,盲目下载杀毒软件,却忽视了升级病毒库,依然无法有效地保护网络数据信息。

2.2 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带来的安全隐患

计算机相互连接在一起,传递和共享数据信息,形成了庞大的网络系统。这样表明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才能进行数据信息的交互。因此,网络自身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引起社会大众的重视。计算机内部的防火墙无法有效地区分防范内部软件和内部软件,也无法有效地阻止入侵行为。所以,编程人员在开发计算机系统时,需要最大限度的减少系统本身的漏洞,确保信息的安全。

2.3 病毒的威胁与入侵攻击

在计算机系统内部,存在木马或者病毒都会引起计算机瘫痪,使得日常工作难以进行下去。除了网络存在病毒以外,使用的硬盘或者U盘也有可能携带病毒,导致计算机瘫痪。

2.4 计算机网络系统界限模糊

目前,计算机网络系统对网络工作,业务网络等未制定明确的界限,使得气象信息的传输和管理工作存在混乱,工作目标和职责不明确,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这就会使得工作人员对气象信息分析存在偏差,降低工作效率[3]。

3 市级气象部门气象网络安全预防措施

3.1 加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

计算机系统虽然具有一定的智能化,但也需要人员来对其进行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直接决定了气象信息的安全。因此,气象部门需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此外,还需要不断提高

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并且对其进行考核[4]。制定计算机信息网络传输制度,对操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化,将理论知识付诸行动,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这样才能全面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3.2 强对网络病毒和黑客的防范措施

一般来讲,黑客攻击计算的步骤如下:1)对数据信息进行搜集和分析,确定出有价值的对象;2)对自己的位置和IP进行隐藏,借助计算机手段来获取对方电脑的账号和密码;3)登陆对方电脑,获得控制电脑的权利,从而窃取自身所需要的数据信息[5]。因此,为了有效避免黑客攻击电脑,需要加强对网络的控制,设置高级别的防火墙,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

3.3 强对网络资源和管理特权的控制和管理

現阶段,在确保网络信息安全性方面主要采用的技术为网络控制访问技术,其能够有效保护气象数据信息。借助网络控制访问技术,能够对主体访问权限进行限制,辨别访问主体的身份,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

3.4 加强防火墙技术的使用分析

计算机系统具备的防火墙技术能够有效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并且能够及时地阻拦病毒,防止黑客攻击电脑。气象工作人员在电脑上设置防火墙,能够有效地对出入的信息进行监控,由于其存在权限划分,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控制,从而提高网络系统内部的安全性,避免病毒和黑客攻击[6-7]。

4 结语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着网络的正常工作。因此,气象部门需要不断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网络安全意识,并且定期对其进行考核,这样才能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效解决安全问题,确保数据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叶文.气象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与防御[J].农业与技术,2014,34(6):214.

[2] 郭文远,刘燕,贾金楼.地市级气象部门网络故障监控报警的研究和应用[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9,26(4):107-109.

[3] 卫晋芳.气象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7(16):199-201.

[4] 王慧瑜,王帅,李铭鉴,等.加强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安全和防范的探讨[J].通讯世界,2017(19):94.

[5] 樊玮.气象信息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与策略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3):213.

[6] 王新清.提升气象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57-58.

[7] 徐骁.浅谈气象信息网络安全策略及技术[J].中国新通信,2017(8):35.

(责任编辑:刘昀)

气象新闻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智慧气象;智慧气象传播;智能;路径与未来

一、智慧气象传播的概念

智慧传播就是智能传播。智能传播是人工智能技术催生的全新传播现象[1],这里探讨的智慧气象传播的概念是指,依据智慧气象的超大智慧平台,借助计算机的大数据计算,掌握用户需求和行为偏好,主动、精准地向用户推送气象信息的传播活动。

通过对中国知网和维普的文献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关于“智慧气象”研究的论文有136篇,专门进行“智慧气象传播”的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智慧气象的基础理论、智慧气象的发展与应用、智慧气象技术设计与创新等方面。此外,一些论文虽没有明确提出智慧气象和智慧气象传播的概念,但涉及气象传播现代化的内容,与智慧传播紧密相关。

在智慧气象的基础理论方面有沈文海的《“智慧气象”内涵及特征分析》,周勇、胡爱军等的《智慧气象的内涵与特征研究》等文章,前者较早且系統地从信息化角度对智慧气象的基础、实质、内涵等做了阐释,其中,在智慧气象的十个特征中提出“以分布式专业化分工格局制作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并尽可能做到用户在服务产品制作过程中的适当参与”的传播观点。后者从智慧产业发展角度分析了国内外智慧气象相关进展情况,提出“精准的预报预测”“开放的气象服务”等智慧气象应该具有的内涵。

智慧气象的发展与应用方面的论文最多,占论文总数的2/3,其中智慧气象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占比最高,有63篇。有张海涛、邢丽元等的《智慧气象在农业服务中的应用》,田静斋、张贵梅等的《基层现代农业对智慧气象需求调研报告》,孙玫玲、左晓辰等的《基于智慧气象业务平台的气象数据处理与应用技术研究》,这些文章涉及气象与农业数据的整合、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和构建集约化智慧气象服务体系,用智慧气象理念、更加精细化的产品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智慧气象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应用研究,有陈玉琪、陆小林等的《智慧气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分析》,提出在智慧城市中运用大数据技术,为气象工作者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集气象监测、气象预报、气象服务等“一体式”智慧气象平台。

智慧气象技术设计与创新方面,有贾斌、李又君等的《城区防汛智慧气象系统设计与实现》,崔迪的《“智慧气象”预警相关信息发布模式研究》,胡元川、邓小波等的《基于车联网的智慧城市气象综合观测初步研究》,这些研究是气象观测数据和相关领域结合所作的具体技术设计和方案。

在气象传播现代化的研究方面,刘立成的《中国气象传播现代化的基本要素与表现特征》提出“气象传播现代化即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对人类的气象活动、气象信息的交流、符号和媒介进行改造的过程,以达到气象传播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过程”。这一观点极具前瞻性,但没有就气象传播的智慧化问题做深入研究。

应该看到,以上研究成果对于认识把握智慧气象的特征、内涵和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不足也十分明显:缺乏对智慧气象传播的研究,基本都是把它作为智慧气象其中的一个板块或环节来开展的,要么过于宏观和抽象,要么又过于狭窄和琐碎,缺乏对智慧气象传播自身理念、机制和流程的梳理和探讨,难以把握智慧气象传播的实质。当前,传统气象传播难以适应公众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单纯的气象信息服务难以适应防灾减灾综合决策的需求,单向推送的气象服务难以适应互动智能的服务需求。同时,以量取胜、低水平重复的信息推送模式也阻碍了气象传播现代化的发展。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深入推进以及智能观测、智能预报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气象传播“小荷才露尖尖角”,前景光明。因此,本文将在充分借鉴上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探讨智慧气象传播的生成机制、主要特征及其变革和具体实践路径,勾勒出蓬勃发展的智慧气象传播现实和未来图景。

二、智慧气象传播的核心:智能平台、智能感知

(一)构建气象服务大数据环境

依托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打造标准统一、质量可控、分布式结构的气象服务数据资源体系。研发基于网格预报、实况等气象数据再分析技术,构建精细化、多要素、无缝隙的气象服务基础数据集。建立气象服务数据采集、过滤、共享等功能接口,推动跨部门、跨地区数据资源共享和交汇,建设统一数据标准规范的行业气象服务数据集。探索建立面向不同行业的人工智能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形成全国统一应用的气象服务大数据环境。

(二)构建智慧气象服务引擎

引擎指程序支持的核心组件,利用引擎可迅速建立、铺设程序所需功能。智慧气象服务引擎能够高效组合气象服务大数据资源、核心算法以及业务流,响应服务需求,迅速搭建服务业务,实现服务功能。

基于统一开放应用框架和开发环境,研发气象服务模型和算法,建立灵活、通用的业务流程接口,建立智慧气象服务业务引擎,实现数据、模型与算法集成和气象服务业务重构,通过大数据融合、大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应用和功能拓展,实现风格形式多样、信息要素齐全、模板规范标准、按需动态改进的气象服务产品智能化制作。

(三)建立智慧气象服务“云”平台

建立智慧气象服务“云”平台,通过“云”平台向公众、行业提供多种类型的智慧服务产品。建立服务产品库,实现气象服务产品的集中规范存储及在全国的共享。建立服务定制环境,实现用户对气象服务的自由定制。建立用户信息收集反馈的模块,跟踪服务过程,评估服务效果。平台功能无缝连接中国气象频道、中国天气网、中国天气通以及各省区市App客户端,在全国实现基于“云”的智慧气象服务资源共用、能力共享。

三、智慧气象传播的路径:融合媒体、融合需求

(一)智慧气象传播的需求融合

智慧化生产的关键是变“业务驱动”为“数据驱动”,即依托智慧气象大数据平台,以两个智能感知生成的海量数据为基础,以第四次工业革命新的生产流程再造理念为指导,完成气象信息传播内容生产的产业链结构、生产机制、流程的全面提升。全球瞩目的德国工业4.0计划代表着机器智能联网,以及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工业发展的全新思路,在2013年推出后就得到世界科技界、产业界的热烈回应。其核心内容是立足于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满足,以智能制造思维设计、开发和配套柔性生产线,实现传统工业生产的集中式控制模式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模式的转变,让消费者用相对低的成本获得其所需的、且个性化十足的定制产品。在这种模式中,旧有的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创造新价值的能力蕴含在整个过程之中,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

(二)智慧气象传播的媒体融合

智慧气象传播的媒体融合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传播主体呈现“一体众传”新格局。“一体”指的是“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2]的法律赋权,体现的是气象信息信源的唯一,传播主体的专业和权威。“众传”则是指气象服务大数据平台“云”与“端”连通后全民介入的气象制作与传播,普通大众可以在微博、微信和QQ等社交媒体自由地分享、评论、再创作,使传播范围更加广大、传播质量更加优化,即所谓用户充当了在新的在线交流过程中的轻量级系统设计师[3]。二是基于算法的智能化推荐。在信息严重过载和长尾效应凸显之时,智能化推荐功能已经成为网络服务的标配功能,推荐系统是人与信息的连接器,用已有的连接通过一系列算法、数据挖掘等去预测未来用户和物品之间会出现的连接。推荐系统本质上处理的是信息,它的主要作用是在信息生产方和信息消费方之间搭建起桥梁,从而获取人的注意力,是精准化传播的实现路径。三是传播渠道形成“媒体立方”型平台。四是关系化传播,即通过长期优质服务与用户建立起的基于互信的一种供需关系延长,这时产品服务自身就是媒介。智慧气象的关系化传播不仅仅是信息互动,更是情感与需求的连接,它包括向用户生活中的不同层面需求展开产品和服务延伸,如健康与气象、出行与气象等,实现从“一次性消费”向“深度黏合”的关系形态转变,建立起气象部门与公众的共同体,形成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三)智慧气象传播的管理融合

智能传播时代的到来带来管理上的深刻变化:首先是管理对象的变化,即由单纯“管人”变成了既管人还要“管智慧机器”;其次是传统“科层”式的管理方式将被打破;再次是管理目标由效益目标向价值目标的转变。可以说,整个管理体系及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激励、控制和监督等管理路径与传统新闻传播管理有天壤之别,这对管理者的知识结构、瞬间决断智慧以及综合管理艺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管理者应该尽快调适自己新的身份和角色,实现如下几个转变:一是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将更加专注于判断。二是将智能机器视为管理“伙伴”和“同事”,人工智能不仅能提升管理者的工作效率,还可以让管理者通过对话或其他直观的方式,与智能机器开展协作互动,人工智能将成为其随时待命的助理和顾问,帮助人类减少决策失误。三是像电影导演一样工作。“导演式”的管理者能够将各种各样的想法汇集成完整、可行且极具吸引力的解决方案,并迅速融入团队和传播的实践中,实现最佳最优的传播效果。除此之外,智慧气象传播管理者要将承担社会责任和追求最大化的传播效益兩者有机结合,互相协调,并把承担社会责任置于首位。

四、智慧气象传播的未来和前景——万物皆媒 连接一切

未来是万物皆媒的时代。《Google:未来之镜》的作者托马斯·舒尔茨指出,谷歌正在努力打造一个包含世界上所有信息以及彼此联系的超大数据库,终将互联一切[5]。当下,不仅仅是媒体在互联网化,其他物体也在借助网络不断连接和延伸,传统认知被不断打破,带来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新技术的应用。智慧传播时代将重构传播主体和内容接收者二者的关系,AI、VR、可穿戴设备技术,特别是5G的快速发展将由人构建的媒体空间不断拓展,在未来随便什么物体或是眼镜,或是项链、茶杯甚至五斗橱都可能成为媒介,万物皆媒的时代已经不再遥远。这些都为智慧气象传播衍生出无限可能和想象空间,包括发展“无感”精准的公众气象传播、发展交叉重组的行业气象传播和发展靶向高效的决策气象传播。

(一)“无感”精准的公众气象传播

“无感”气象服务指在不打扰用户的情况下,基于对用户服务数据的分析,主动感知用户需求,智能为用户生产需要的产品,提供精准服务。其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基于场景的分众气象传播。梳理、分类和设计气象服务场景,开展针对不同灾害性天气、不同用户行为的场景气象服务设计。研发基于场景的图形、图像、智能语音交互气象服务产品。比如在用户的驾驶场景中,智慧气象能够为驾驶用户提供精准的、分钟级公里级的短时天气预报,可精准预测路面温度和湿度、路面积水和结冰、能见度数据,车胎温度与气温关联分析、气象信息与自动驾驶的匹配等信息,优化汽车驾驶的舒适体验,保障行车安全。二是开展气象服务信息的精准靶向智能推送。这是智能推荐的升级版,能够更加精确地寻找目标、辨析需求,准确无误地向用户推送个性化、多样化的气象信息。目前需要开展面向任意位置的预报预警产品生成技术研究,研发基于位置的气象服务信息靶向推送技术,推进气象服务信息靶向推送技术与社交平台、移动互联和物联等渠道的对接,实现精细化预报、气象灾害的实时提醒、预警的靶向发布和传播。未来的“无感”公众气象传播场景可能是:清晨,你在穿衣镜前整理服装,镜子上会显现出今日天气以及穿衣指数,假如你是过敏体质而今天空气中花粉或柳絮较多,那么镜子又会语音播报提醒你需要佩戴口罩;你坐进汽车驾驶室,打开导航,你此次行程中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一目了然,也会提示你躲避灾害气象地区或为你重新规划路线等。

(二)交叉重组的行业气象传播

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多发的大背景下,诸多行业的生产和发展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也带来相关行业和业务场景对于个性化气象服务的巨大需求。而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有理由相信对气象信息的投资,将可能产生高达98倍的回报,这就是著名的“德尔菲气象定律”理论[6]。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在《中国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14)》中预计,到2025年,我国气象服务市场规模将达约3000亿元[7]。在巨大的市场和利益面前,由国家战略主导的行业智慧气象将率先在农业、交通、旅游、能源等重点行业开展,通过气象影响普查、分析和数据的共享汇集,建立重点行业气象服务指标,构建面向行业的影响评估模型,在全国布局基于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业务。其传播路径分两步走:“信息交叉”和“信息重组”。

“信息交叉”是指气象部门自身精细的气象服务基础数据集与相关重点行业经济发展受气象条件影响因子的交叉,构建该行业的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前期经过大量的行业气象灾害调查和需求分析,掌握和制定该行业生产、运营等不同环节气象服务参数、阈值,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服务效益。比如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不仅“靠天吃饭”,还“靠地生存”,能量来源受气象条件变化存在波动性、随机性,同时也受地理条件制约,有风电厂在选址时距离相差百米其效能差别巨大[8],必须经过长期的气象资料监测数据收集,并和地域环境资料信息进行交叉整合分析。“信息重组”是在信息交叉的基础上,对接行业大数据以及智能观测、智能预报数据,集成行业气象算法模型,研发基于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产品。新产品紧紧围绕用户对服务渠道、服务方式、应用场景等的需求,建立以用户决策、调度、指挥为一体的服务平台或应用客户端,为重点行业用户提供个性化、按需定制的行业气象服务。比如气象部门与中石油的深度合作中,在物流配送方面,双方通过打通数据建立了最优化的气象与配送时机模型,用最安全高效的方案帮助中石油解决周期比较长的跨省资源调配的问题。另外,通过短时天气预警功能,提高了中石油高危险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躲避灾害天气的能力。

(三)靶向高效的决策气象传播

决策气象服务是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决策部门指挥生产、组织防灾减灾,以及在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科学决策提供的气象信息,在智能时代它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地位将更加重要。决策气象传播需要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决策气象服务支持系统,发展气象灾害快速分析、实时跟踪、产品高效制作、信息靶向发布、舆情即时收集等技术,实现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决策服务“一张图”,为决策部门提供综合影响分析的决策气象服务。它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建设自动化决策气象信息支撑系统。整合气象、水文、交通、地质、灾情等多种数据资料,对决策产品进行归类整理,制定决策材料制作标准规范,以时间轴、阈值等作为产品制作触发条件,开发决策材料分块化和自由组合功能,实现各类灾害天气以及地震、火灾、地质灾害、污染物泄漏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第一时间自动制作、主动推送功能。二是开展菜单式气象灾害风险决策支持服务。建设省级辅助决策气象服务支持系统,集成知识推理和机器学习技术,优化高影响天气和突发事件气象影响评估模型,实现气象灾害快速分析、实时跟踪。提供基于不同突发事件的气象灾害综合分析研判“一张图”服务,建立菜单式决策气象服务模式,实现接收指令—后台数据自动分析—产品分块化组合—材料自动推送—服务效果反馈—功能修订完善的全流程功能。三是完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应急管理部等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和实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升工程,将预警信息发布工作融入应急管理体系。发展预警信息的靶向发布技术,提高预警信息传播人群的精确度;从常规的预警信息发布逐渐转化为基于影响的灾害风险预警发布,提高风险防御的针对性;基于移动互联网、通信卫星等的预警传播手段,进行立体化矩阵式预警信息发布“一张网”,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和时效性,即使是偏远农村、牧区、山区、海区,其预警信息传播也能全覆盖、无盲点。

五、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气象是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而萌芽并不断生长的,智慧氣象是机器的、理性的、精确的数据时代,多种技术在不断地融合、叠加、迭代中,为智慧气象提供了高经济性、高可用性、高可靠性的智能技术底座,推动气象进入一个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精准决策的智能时代。同样,智慧气象传播也形成了以机器人操作为核心、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中心的传播新格局,当然,在这里人类的智慧依然不可替代。智慧气象传播带给所有人优质的气象信息产品:准确精细又贴近需求,无处不在又无所不知。智慧气象传播倡导的是多元参与、数据共享、协同治理,它用无限的创造力和接通力与其他行业相融相生,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人民安全福祉。智慧气象传播,正在“悄悄地”走到我们的身边。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2021软科学课题“基于党建与气象业务深度融合的省市县三级基层党组织共建模式研究——以湖北省为例”,编号:2021ZZXM12)

参考文献:

[1]程明,赵静宜.论智能传播时代的传播主体与主体认知[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EB/OL].http://www.cma.gov.cn/root7/auto13139/201612/t20161213_349478.html.

[3]Andrea Wei-Ching Huang,Tyng-Ruey Chuang.Social tagging,online communication,and Peircean semiotics:a conceptual framework[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9,35(3).

[4]曾静平.智能传播的实践发展与理论体系初构[J].学术前沿,2018(12).

[5]托马斯·舒尔茨.Google:未来之镜[M].严孟然,陈琴,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164.

[6]公共服务和私营企业互为支撑,成为全球气象发展两条腿[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8875521329915962&wfr=spide=r&for=pc.

[7]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中国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5.

[8]合理建设的指路明灯[EB/OL].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1312/t20131213_233867.html.

(赵亚峰为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任编辑;刘立成为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高级记者;王子曰为平顶山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

编校:郑 艳

上一篇:南通工业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新闻自由国际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