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论文范文

2023-03-19

气象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针对县级气象台业务集约化水平低的现状,利用C#、WPF、WCF以及SQL等技术,设计研发基于分布式架构的县级气象业务系统,实现了气象信息集成显示、预报预警、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发布、业务流程监控等四大业务功能的集约化。业务应用表明,该系统可提高县级气象台预报预警业务效率和气象服务能力。

关键词:分布式;县级气象业务;业务系统

1 引言(Introduction)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自然灾害问题日益突出[1]。其中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2]。县级气象台是面向公众和面向领导决策的气象防灾减灾重要业务主体,其业务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全国气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3],建设集约化的县级综合气象业务系统是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手段[4]。

随着气象业务的拓展和计算机技术在气象行业的应用,为解决具体业务应用的软件越来越多,这些业务应用软件功能单一,对数据和运行环境的要求也不尽相同[5]。虽然这些业务软件在一定的阶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其业务自动化和集约化水平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能力的需求[3-5]。气象信息集成显示、预报预警、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发布、业务流程监控等四个方面是县级气象台主要业务工作,也是我国气象部门业务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6]。本文以安徽省气象部门研发的基于分布式架构的县级气象业务系统为例,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功能实现以及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等技术思路和方法。

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General designing plan of

this system)

安徽县级气象综合业务系统采用分布式三层架构。数据层为多个SQL Server数据库组成的数据库集群;业务逻辑层是利用WCF技术建立的多个具有数据加工处理、信息传达和业务管理功能的SOA应用服务器;表现层是利用.NET框架下的C#编程技术和WPF界面技术建立的客户端,负责气象信息显示和人机交互。系统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3 系统功能及实现方法(Functions andimplementation)

3.1 气象信息综合集成显示

利用C#编程与WPF技术自行研发了具有GIS功能的MeteoMap控件,实现种类繁多的气象信息分层叠加和集成显示。MeteoMap控件具有天气符号等矢量图形绘制、卫星图像绘制、雷达图像绘制[7]、等值线绘制填色[8]等基础功能,且支持地图漫游、缩放以及投影转换。

气象数据的集成叠加显示是使用MeteoMap控件中的图层类来实现。控件中的AbLayer类是所有图层的抽象基类,该类拥有添加图元(AddFeatures)抽象方法,在其派生类的该方法下可添加点、线、面类型的图元,每个图元则包括定坐标定位信息和绘制自我(DrawMe)函数,图元在DrawMe函数中利用控件的DrawingContext(WPF的图形绘制类)对象进行绘制。图层分为上、中和下三层,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进行叠加。上层为用户交互、地理信息及气象数据类型显示图层;中层为等值线类型显示图层;下层为卫星雷达等遥感图像显示图层。

客户端通过SOA层调取自动气象站、卫星、雷达、主观预报、客观预报等数据,利用MeteoMap控件分层叠加和集成显示。

3.2 气象预报及服务产品制作

(1)图形产品制作

通过建立MeteoMap控件图元移动修改工具(ImageMetaTool),针对预报数据的修订和不同行政区域、地图元素(如图例、标题等)的交互式操作,实现交互式的气象预报及服务图形化产品制作功能。

修改预报数据时,ImageMetaTool通过MeteoMap控件鼠标MouseRightButtonDown事件获得鼠标位置,根据设定的距离选取雨量数据,并弹出对话框交互修改降雨数据。

移动地图元素(如图例、标题等)时,ImageMetaTool工具监测MeteoMap控件的MouseLeftButtonDown、MouseMove事件,按下鼠标左键选取一个图元,按住鼠标移动时在图元初始位置坐标加上鼠标的移动向量实现坐标改变。通过调用MeteoMap控件的绘制图层方法(DrawLayers)实现刷新。将图元的操作(修改属性、移动、删除图元、增加图元)封装成类,对这些类的对象进行执行和撤销,实现交互操作的执行(重做)和撤销。

(2)文字材料制作

TeX作为一种优秀的排版系统[9],可以方便地制作高质量的DVI文件,并生成PDF文件。本系统定制了多个气象服务文字材料TeX模板,并通过SOA层从相应的服务器中获取数据,替换TeX模板中的关键变量,最终利用TeX形成PDF文档。

3.3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

气象预警信号发布的关键环节是气象灾害预警区域的确定。系统通过在MeteoMap上建立用户交互图层(InteractiveLayer)用于确定预警发布区域;通过建立接收预警设备图层(DevicesLayer)用于显示预警信息接收设备。系统利用点与面的位置关系,判别和确定预警接收设备(如乡村预警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微博等),通过SOA层对外发布。

3.4 业务流程监控

气象业务流程具有严格的时间规定,系统根据定时任务以列表的形式显示业务流程状态。系统通过自行设计开发的任务类(Task)来实现业务流程状态实时监控。

Task类设定“开始时间”“报警时间”“结束时间”等三个时间属性,以及任务“已完成”“未完成”两个任务标志属性。通过三个时间属性和两个任务标志属性组合,形成“未开始”“已完成”“进入任务时间”“任务即将延误”“任务已延误”五种状态。

利用WPF模板技术,将Task实例集合绑定至ListBox控件,实现ListBoxItem以灰色、绿色、黄色、橙色、红色五种颜色表示任务的五种状态。流程进入后两种状态时,系统还将以声音报警和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提醒业务值班人员。

4 关键业务技术(Key technologies of service)

4.1 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

4.2 变权重系数天气预报集成方法

4.3 气象预警信号发布条件判别方法

5 结论(Conclusion)

利用C#、WPF、WCF以及SQL等技术设计研发的基于分布式架构的县级气象业务系统分整合了多种气象业务资源,实现了气象信息集成显示、预报预警、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发布、业务流程监控等四大业务功能的集约化。

(1)系统客户端集成了气象信息综合显示、预报预警、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发布、业务流程监控四大业务操作界面,优化了县级气象台业务流程,有助于提高气象业务集约化水平。

(2)系统采用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和变权重天气预报集成方法,有助于提供气象资料的分析水平和气象预报准确率。气象预警信号发布条件判别方法改进了气象预警信号发布效率,有效提升了气象预警服务能力。系统提供的多种交互式、自动化功能(如图形产品制作、文字材料制作等)提高了业务人员工作效率。

(3)系统于2014年6月在安徽省气象部门县级气象台投入业务应用,取得了较好的业务效果。今后还需要根据县级气象台的业务需求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彤,等.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及经济损失[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2):90-95.

[2] 祝燕德,等.气象灾害预警机制与社会相应的思考[J].自然灾害学报,2010,19(4):191-194.

[3] 刘煜,卢美伟,冯振家.加强县级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32(2):32-34.

[4] 孙宝利,等.县级气象综合业务工作平台本地化[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24(3):46-50.

[5] 曲文政.现代气象预报系统平台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1.

[6] 矫梅燕.天气业务的现代化发展[J].气象,2010,36(7):1-4.

[7] 李荣忠,等.基于查找表的激光雷达图像快速绘制算法[J].地理空间信息,2009,7(5):54-56.

[8] 李强,李超,甘建红.基于三角网的等值线填充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49(5):185-189.

[9] 李德泉,等.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设计与实现[J].应用气象学报,2010,21(3):372-377.

[10] 孟庆香,等.基于GIS的黄土高原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1):10-14.

[11] 吴昌广,等.三峡库区降水量的空间插值方法及时空分布[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7):752-758.

[12] 陈淑佳,等.气象要素栅格化方法比较——以福建省月平均气温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5(4):43-51.

[13] 张冰,等.转折性天气降水预报检验方法及应用[J].气象科技.2012,40(3):411-416.

[14] 石春娥,等.MM5与MM5-PAFOG模式区域雾预报效果评估比较[J].高原气象,2013,32(5):1349-1359.

[15] 顾润源,等.内蒙古数值天气预报集成方法初探[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1,26(4):451-454.

[16] 孙健,等.我国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的初步分析[J].气象科技进展,2013,3(5),19-23.

作者简介:

刘高平(1982-),男,本科,工程师.研究领域:计算机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

叶金印(1968-),男,博士,正研级高工.研究领域:水文气象.

气象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近30年来,气象信息化发展对气象部门传统的职业分工产生了深刻影响,一般技术性手工劳动岗位不断减少,气象信息技术研发、加工、传播、服务和保障活动的岗位不断增加。信息化发展对气象职业分工带来新挑战,基层人员的岗位技能不适用现象将更加明显,气象预报员的核心地位可能发生改变,气象人员整体面临能力提升的压力,传统职业岗位面临重新调整。同时,信息化发展将给气象职业分工带来新机遇:气象队伍整体规模扩大,社会力量参气象服务业将成为趋势,气象人才的流动会出现新方向,还可能出现多元兼业的新业态。

关键词:气象信息化;气象职业分工;多元兼业;互联网气象;气象服务业

一、引言

气象部门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信息部门,从气象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分析,再到气象预报产品的形成,就是一个从气象原始资料到气象科技知识产品的形成过程。在电报和电话时代,气象业务与职业分工主要根据气象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分析和制作气象预报而展开,各环节都有大量手工操作性的劳动。20世纪80—90年代,信息技术得到较快发展,气象信息化随之加速发展,气象部门传统的职业分工受到深刻影响。21世纪以来,这种影响还在继续扩大。中国气象局:《新中国气象事业60年》,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年。沈文海:《对气象信息化的理解和再认识》,《气象科技进展》,2013年第5期,第56-62页。周勇、刘东君、马锋波:《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中国信息化》,2016年第4期,第74-80页。

二、气象信息化对气象职业分工影响之概述

20世纪80年代,受当时的技术条件影响,许多气象业务环节存在着大量的技术性手工劳动,真正从事创造性智力劳动的人员比例不高。根据统计,1985年,全国气象部门编制内一般技术性手工劳动岗位约23万,其中观测员17358人、报务员2800人、填图员1477人、卫星云图接收员470人,气象资料作孔员237人,占全部气象业务人员的558%。

随着气象通信技术和气象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气象部门以手工技能为主的劳动岗位迅速减少。到1990年代末,报务员、填图员、卫星云图接收员、气象资料作孔员以及相关的机务员等岗位已经实现信息化和自动化,8000至10000名人员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这部分人员面临转岗压力。在省级以下气象部门,一大批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气象工作人员,在气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或被淘汰,或被边缘化,还有一大批辅助性技术人员转而从事综合经营和施放气球服务。统计显示,到2000年,全国气象部门转岗从事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的编制内人员达到11000多人。此外,观测员也大为减少,只有13968人,较1985年减少近20%。

随着气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到2014年已经取消了全部常规气象要素的人工观测,地面气象观测实现了自动化,全国气象部门有近12万名气象观测员面临职业技术能力转型。在气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相对30年前的1985年,全國气象部门近50%的岗位已经被取消或被淘汰,或者已经转型。参见由中国气象局计财司编制的1986—2015年的《气象统计年鉴》。

氣象信息化改变了气象职业分工的格局,一大批岗位实现了信息化和自动化,相关人员必须找寻新出路,这是气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将延续。

三、气象信息化对气象队伍结构的影响

根据气象信息化对气象职业分工的总体影响,气象信息化发展对气象职业与岗位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总量上,更多地体现在气象岗位的结构上,主要表现为从事一般技术性手工劳动的岗位不断减少,从事气象信息技术研发、加工、传播、服务和保障活动的岗位不断增加,气象部门必须不断进行岗位转移,增加新的气象业务服务岗位。

(一)气象信息化对气象队伍规模的影响

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一般性的观点认为信息化发展对社会就业总量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在于,随着知识、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快速增加,一般普通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步下降,低技能的劳动者将受到排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新的失业或隐性失业的情况(即人在岗却无事可做的情况);如果突然出现重大技术进步或产业突然升级转型,大多数劳动者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技术水平上,必然会导致结构性失业。积极影响在于,信息化发展对各行各业的就业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拥有知识、技术并且从事技术型、信息型、智力型职业的人员将明显增加。

气象信息化发展的实践表明,信息化发展趋势在气象行业就业总量上的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气象队伍的人数不断增长。近30年来,随着气象事业的高科技化发展以及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我国气象部门近一半的一般技术性手工劳动岗位被取消,涉及近23万人。这足以说明,气象信息化发展对传统气象业务岗位的人员转移提供了巨大的空间。20世纪90年代,全国气象部门开展了较大规模的事业结构调整,大力拓展气象服务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气象服务岗位。如此一来,原有的气象职工队伍明显不足以支撑气象服务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在市县级的基层气象部门,事多人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气象服务任务越来越多。因此,在21世纪初,各级气象部门不仅大量增加了社会用工,而且通过技术装备研发生产的市场化和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向社会转移了许多传统的气象保障岗位,气象职工队伍的总人数较30年前增加了近1倍,总量达到10万余人。其中,全国气象部门共有77万人,气象服务岗位增加了大量编制外人员。

(二)气象信息化对气象职业岗位结构的影响

气象职业岗位的结构变化是传统技术时代过渡到信息化时代的一个基本标志。气象信息化经过了30余年的发展,气象部门在20世纪80年代的许多岗位,如填图员、报务员、卫星云图接收员、气象资料作孔员、机务员等岗位已基本消失;目前,传统的观测员、资料审核员等岗位也趋于消失。气象预报人员也在逐步减少,根据《气象统计年鉴》的数据,到2009年,全国气象部门的预报人员为4937人,较1985年减少了495%。

但是,在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下,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气象服务岗位,如各类专业的气象服务业务、气象软件业务、气象网站业务、气象影视业务、气象短信电话业务、气象防雷技术服务、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气象技术装备研发与生产等。由此,完全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气象服务处在气象系统末端且基本没有气象服务岗位的状况。从19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气象服务业务的岗位大量增加。一方面,气象服务承接了大量因气象信息化和自动化发展而被取代和转岗的人员;另一方面,气象部门吸收了大量信息类专业技术人才,1985年,全国气象部门的信息技术人才只占总人数的139%,到2014年,该比例已达到1966%。

气象信息技术发展直接影响气象部门的结构,从而影响气象业务的岗位结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需求发生变化,内在地要求气象部门进行调整,传统的一般技术岗位减少或被取消,同时又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气象技术服务岗位和气象信息服务岗位。新的岗位属于知识密集型,传统岗位则属于劳动密集型,相应的工作人员面临转岗:有的人员经过培训和磨合,进入了新的气象技术岗位和信息服务岗位;有的人员难以适应,转入工勤岗位甚至隐性地失去职务。因此19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气象部门有一大批工作人员内退或提前退休。根据有关统计,到2012年,全国气象部门从事气象影视、气象资讯、气象专业服务和防雷技术服务等业务的人员达到气象队伍总人数的332%,总计约24万人,这些岗位大都是近20年间在气象信息化发展中逐步出现的新的岗位。

四、信息化发展影响气象职业分工的新趋向

当前,气象信息化正在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信息化发展可能带来气象职业与分工的更大变革,并已经出现新的趋向。

(一)信息化发展对气象职业分工带来新挑战

1.基层气象人员的岗位技能不适用现象将更加明显

在传统的气象技术条件下,市县级基层气象人员的作用是上级气象部门和领域外气象人员无法替代的。当时,市县级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保障性一般优于上级气象部门,而且分布广泛的人工气象观测点也主要属于市县级。在气象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气象观测已经实现了采集、传输、汇集和处理的全程自动化,国家级气象预报可定点到县市级以上,省级气象预报可以定点到乡镇级,基层气象技术保障业务也在探索社会化的实现途径。气象信息化的这种发展趋势,已经对市县级气象部门传统的业务与岗位分工形成挑战,市县级气象机构的职能亟需调整,基层传统的气象职业分工将有所变革。但是,目前基层气象部门对变革的严峻性与紧迫性,认识明显不足。

2.气象预报员的核心地位面临挑战

一直以来,气象预报业务都是气象部门的核心业务,气象预报员就是各级气象部门的核心人员。但是,随着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和互联网气象的出现,市县级气象预报员的职能和作用已经受到影响。在传统技术条件下,按照气象台站预报职能的分工,市县级气象台站预报员作订正气象预报,这说明,市县级气象预报的准确率應高于省级和国家级的气象预报,如果准确率相同或者更低,就没有必要作订正气象预报。目前,由于数值天气预报的快速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准确率与上级气象台相同甚至更低的情况已经在许多地方出现,这种状况已经对市县级气象预报员的岗位职能提出了挑战,而且,这种挑战还会向省级气象台延伸。据统计,2013年,全国市县级气象台站的气象预报员有3900多人,约占当年全国气象预报员总人数的69%。随着数值天气预报和互联网气象的发展,这批人员可能会整体转为气象服务人员,或转为开发专业气象预报服务产品的人员。

3.气象人员整体面临能力提升的压力

气象信息化发展要求气象队伍整体地进行知识更新,并不断调整落后于气象技术发展的气象生产关系。气象信息化发展使气象业务实现了高度的集约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以传统气象观测为代表的人工值班岗位、一般性气象服务和气象信息转发传播岗位将会大为减少,在省级以下气象部门中,这类人员预计占60%左右,在市县级气象部门中所占比例更高。如果气象职工不提升相应的信息化能力,就不可能结合实际需求开发应用性的气象服务产品和气象技术产品,那么许多人员只能承担一些简单的值守班任務,难以适应气象信息化发展要求,就可能在信息化发展中被边缘化。如取消人工气象观测以后,一些基层气象台站的气象观测员由于信息化能力不足,将难以适应综合化业务岗位的要求。随着气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省级和市级气象部门出现。

4.气象传统岗位分工面临重新调整

在传统技术条件下,气象部门的岗位分工主要是根据气象业务流程。以省市级气象部门为例,在1980年代,气象部门的业务分工与岗位设置主要是气象观测员→气象报务员(气象通信与机务员)→气象填图员→气象资料员→气象预报员;1990年代中后期,气象部门的业务分工与岗位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气象观测员→气象通信员(网络维护员)→气象资料员→气象预报员→气象服务员。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21世纪以来,传统的岗位分工已明显无法适应气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气象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环节实现自动化以后,传统的气象岗位分工必然要进行结构性调整。气象数据开发、气象预报模式研发、气象预报服务产品研发、气象专业服务产品研

发、气象信息加工等均成为气象部门的主要岗位,面向用户采集需求、跟踪提供气象服务成为了最重要的岗位,气象业务运行维护则成为一般性的岗位。因此,如果从信息服务业的构成来划分,未来的气象职业岗位可能主要由原创性气象信息研发人员(即气象数据开发、气象预报模式研发、气象专业服务产品研发、专用气象软件研发、气象科学技术研究等),开发性气象信息生产人员(即气象预报服务产品研发、气象信息深加工、跟踪采集和研究用户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等),一般性信息生产人员(包装性加工、一般性技术处理),气象信息释用人员(解释、应用气象信息等),信息传送人员(发送传播气象信息、应急处理等)和信息系统保障人员等六大类人员构成。

(二)信息化发展为气象职业分工带来新机遇

1. 促进气象队伍整体规模扩大

关于气象信息化发展对气象队伍整体规模的影响,一直存在一些不够清晰的认识。20世纪80—90年代,人们认为,气象现代化将大规模代替手工劳动,气象队伍的人员总量应当会有所减少。根据1998年《省和省以下气象部门基本气象系统岗位设置意见(试行)》规定,省级以下气象部门的人员在原有基础上应减少30%。但是,经过21世纪初近15年的发展,气象队伍的总人数并没有按照当初的设计要求有所减少,反而增加了近40%(包括编外气象人员),在基层,普遍存在事多人少的突出矛盾,基层气象部门均要求扩大编制,增加人员数量。

从气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来分析,气象队伍的总人数还将继续增加。目前,我国的气象服务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如果不开放气象服务市场,大量的公共气象职能增加以后,基层气象部门就会出现更多的事多人少的现象,必然要求扩编增员;如果开放气象服务市场,随着气象服务市场的不断成熟,全社会参与气象服务,寻找相关就业机会的人员自然会随之增加,气象队伍的人员总量必然还有一个增长的过程。

2. 社会力量参与气象服务业成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从气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首先,随着气象观测自动化的全面实现,一些过去主要依赖气象部门提供气象观测资料的行业和部门,既可以自建所需的观测站点,又可以利用气象部门开放的公共气象数据,以此为基础,生产本行业、本部门所需要的气象服务产品,实际上部分地參与了气象服务业。在我国,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技术原因,也有体制因素。其次,一些传统媒体、新媒体和新兴信息类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参与气象服务产品的制作与加工,这种情况早已出现。根据统计,2014年,全国各类气象服务网站已达1300余家,超过1万家中小型网站使用天气插件,每日为超过1亿的用户提供气象类服务;主流的手机天气类APP约500种,其中,仅墨迹天气的下载量已近3亿次。

2014年,中国气象局制定并实施了《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组建气象服务企业和非营利性气象服务机构;培育和发展气象服务市场中介机构,开展气象服务的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气象服务产品市场,开展气象服务技术、资本、人才、信息、产权、版权等要素的市场竞争。这说明,社会力量参与气象服务业的总体政策已经明确,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深化服务业改革,社会力量参与气象服务业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但是,省级以下气象部门如何适应气象服务业的这种变革,无论在政策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上,目前还缺乏实质性的准备。

3. 气象人才的流动将出现新方向

一般而言,气象信息类行业的人才其稳定性高于其他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气象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在一些专业性气象服务企业出现以后,在气象信息类行业,技术人才的流动性将会明显增加,也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气象信息类技术人才竞争。在气象服务业市场尚未开放的阶段,气象信息类人才和气象科研人才主要是在体制内流动,相关人才选择在地区和单位之间流动。在气象服务业市场开放以后,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有可能突破体制的限制,出现从体制内向体制外流动的新方向。

4. 可能出现多元兼业的新业态

互联网气象是一个开放的、没有边界限制的信息服务业系统。由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目前,社会劳动者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第一,兼职从业人员大量增加。互联网办公为信息类人才同时服务于几家单位或公司提供了可能,“不求所有只求所用”已经成为许多信息类单位或企业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二,阶段性职业从业人员大量出现。一些单位或企业的某些项目或任务具有临时性的特点,因此为个人的多元兼业提供了更多机会。第三,“移动办公”“网上就业”大量出现。“移动办公”“网上就业”形成了比较宽松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也更加靈活。在网络条件下办公,可以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为信息类人员从事小时工、临时工、兼职工提供了便利,为更多劳动者参与多元兼业创造了条件。随着气象服务业的开放和发展,在气象部门的从业人员中也可能出现多元兼业的现象,气象科研人员参与横向研究、承担科研任务已经体现了这种发展趋势。

五、结语

面对信息化发展对气象职业分工的影响,应该说,气象部门人人都必须直面信息化的考验,只有在气象信息化进程中始终属于创新型、研究型、开发型、智力型和适应型的人才,才能在气象职业生涯中永远保持生命力和活力。

气象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气象管理;行政执行;问题;现状;举措

现阶段气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不够健全

气象行政执法过程中,将防灾减灾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执法的出发点,但是在执法的过程中,管理仍旧不够健全。普通岗位抽调人员就职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在管理上存在诸多疏漏,工作衔接不能有效到位。

宣传不够到位

在整体气象执法过程中,虽然气象行政执法人员也就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简单普及,但是宣传不够到位,只是就最基本的法律常识进行了简单的普及。并且整体宣传不够深入,导致民众对于气象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只是了解轻微的皮毛,浅尝辄止。

执法力度不够

在整个执法过程中,由于多种复杂的因素,导致执法力度不够。或由于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对气象法律法规及相关常识了解不够,有待培训提升;或由于执法人员抵抗不住诱惑,受不住威逼,抵不住利诱,常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由此种种,导致执法力度不够,气象行政执法人员不能坚守本职岗位职责,未能做好气象管理工作。

执法沟通不善

一般人员对于气象法律、法规常识掌握不够,在执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理解、不认可的行为,为执法带来了阻碍。而气象人员的不专业性,导致在执法过程中,不能够全面解释相关事项,为执法中沟通带来了更大的难度,而有关部门的推诿、不负责,也将给执法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加强气象行政执法管理的相应举措

制定预案

首先,在年初进行此项工作时,应制定相关方案、相关预案,制定相關方案,明确此项工作的责任人,并层级落实相关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网格化管理,明确每项任务的责任人,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制定相关预案,并检查相关单位相关预案,一旦发生雷电、气象等重大灾害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启动预案,拉倒响应程序,有效防灾减灾,真正实现预案的目的和作用。在制定法案和预案后,要由相关的责任人,按照方案和预案内容,进行演练,检验问题于事故发生之前,做好应急预案的响应程序。

定期排查

制定方案后,要按照方案,制定定期排查计划,要重点对机关单位、易燃易爆危险场所、厂矿、通讯、房地产开发公司等重点的行业和单位进行全面排查。在排查后,要对相关排查结果进行记录,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位置,要责令整改,对于整改结果,要进行复查,确保整改完毕。对于未按照要去整改的部门,可以责任停顿整改,整改完毕后再行施工。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规范气球施放市场,依法保护探测环境,进一步加强气象行政执法力度。

加强宣传

要大力宣传气象行政执法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大家都明确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后,才能遵照执行,如:遇到施工单位,要明确告知,全场构建构筑物要全部进行防雷检测,确保全部合规。让大家都相关法律法规清楚明了,确保全部手续合规合法,并定期进行自觉复检。要通过大力的宣传,让社会公众对气象的法律法规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正确应对气象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避免违法、抵制行政执法行为的发生。

加强监管

气象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管,设置相应监管人员进行日常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要求各项手续全部齐全,对于手续不全的,立即补办相关手续,要加强监管,对气象管理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监管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安监、消防、住建、规划和法院等相关部门在气象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和作用,以便相互配合,更好的完成气象管理工作。

加强执法

目前,个别单位的主题责任尚未完全落实,导致了执法人员存在一定侥幸心理。在整体执法过程中,要加强执法力度,全面提升个人素养,不受外界不良环境干扰,做清正廉洁的执法官。气象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培养,健全执法机构,真正培养出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硬、业务能力强、协调能力优的骨干力量,将气象行政执法工作做好。在发现问题时,敢于说话,乐于说话,真正能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加大执法力度,做好执法工作,确保气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提升素质

由于个别气象行政执法人员未收到专门的训练,在气象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理论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加上经验的缺乏,经常性出现管理偏颇的情况。这就需要气象行政执法人员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加强理论知识培训,加强实战经验积累,做好气象管理工作。除了要组织部门内部的行政执法培训外,也要走出去,去参加上级单位的行政执法培训,了解气象执法过程中需要协助、沟通的问题,才能全面提升自身素养,真正做好行政执法工作。

深入交流

在执法过程中,要加强沟通,深入交流。执法人员与被执法人员要深入沟通,就相关问题达到一致认识,让被执法人员明确存在问题属性及解决方案;执法人员也要深入交流,组织座谈会,交流执法经验和体会,通过分析相关案例,明确解决事项的方式方法,对于重大事项,跟踪动态,及时提出解决对策,发现问题、跟进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全面提升气象行政执法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的发展,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气象行政执法工作也将日趋完善,作为气象行政执法人员,要勤自检,多对照,查摆问题,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找准正确方向,寻找正确对策,将气象管理工作做实、做好,为国家气象管理工作鞠躬尽瘁。

参考文献:

[1]温克刚.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出版社.

[2]徐国富.浙江省气象行政执法须知.浙江省气象局编.

气象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基层气象信息网络在气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成为确保基层气象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基层气象信息网络保障工作的加强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基层气象;信息网络;保障工作;措施

现代化台站规划的实施对气象信息网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全面建设现代化监测设备已经得到了有效落实,信息网络通信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网络通信在气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气象业务信息以及资料的上传是各级基层气象单位的主要任务,也是保障基层气象信息网络通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1.建立健全基层气象信息网络保障管理制度

网络通信系统运行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基层气象信息网络通信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为气象业务的各种信息能否得到快速、准确、安全的传输。为了保证基层信息网络通讯系统能够顺利地运行,一方面在具备满足现代信息通信发展需求的先进设备的同时采取定岗定编的形式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还需要制定一套较为科学的、系统的、满足实际需求的管理制度。基层信息网络通信设备能否实现可持续稳步发展和运行,基层网络通信系统质量能否得到高效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基层网络维护人员是否能够将管理和维护工作落实到位。要想使基层信息网络信息通信系统运行的整体质量实现稳步增长,则需要做好以下两点:第一、完善机房的管理制度、按制度办事、对系统和相关设备进行定期检测或维护、安排值班表、确保重要信息数据的安全并进行备份、针对平常、汛期以及应急时期制定不同的工作预案和要求。第二、对问题设置系统性的保障机制,包括发现-提出-研究-解决问题。为了有效提高基层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保障基层信息网络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对他们定期组织开展一些专题研讨、技术座谈、业务培训。

2.严格按照信息网络技术规范开展基层气象通信保障工作

建设信息网络通信系统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为了避免出现信息网络通讯设备的人为损坏、增加其使用寿命并保证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行,需要正确、科学地培养相关人员对网络维护的管理意识。因此,正确的保障意识可以让网络工作人员对设备的运行环境、周期、使用期限以及技术要求等信息进行有效掌握,从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科学的维护管理方案,保证信息技术科学、规范地执行到位。第一、明确信息网络通信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在出现紧急或异常情况时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规范操作、冷静处理问题。减少故障隐患的产生、杜绝各种事故的发生。在进行系统检查和维护时遵守“一查、二看、三处理”的工作原则。“查”主要是查看设备的各项指示是否有异常情况和故障警告,并提前做好应急处理。工作人员进入机房时首先要进行嗅觉观察,看是否能够闻到糊焦味,确保设备运转过程中没有线路老化和过热的问题。“看”是通过肉眼观察设备指示灯和线路是否正常运行,确保空调温度以及湿度无异常。“处理”对异常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发生警报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挽救措施,最后对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进行总结,做好相关记录,保存档案以备日后维修工作的参考。第二、对工作人员制定严格的检修维护制度,根据要求执行并完成“日检测、周维护、月分析”任务,另外,对于机组出现的问题组织定期讨论会,信息网络保障人员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情况对业务情况进行汇报、分析和交流,包括系统出现的各种现象、隐患、原因以及所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总结出设备维护的注意事项和解决方法,从而提高信息网络保障人员的故障处理能力。

3.建立健全基层气象行业的信息网络应急预案体系

随着基层气象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颁布和实施,信息网络管理部门和相关运营部门及组织之间协调配合、快速响应,使得基层气息行业的信息网络安全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为了顺应现阶段基层气象业务的快速发展,还需要对以下三点工作做出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信息上报/通报制度、监测预警手段,以及定期制定日常的工作的讨论会议等。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指挥调度效率,加强对各种信息、数据以及资料的集中管理,有助于信息网络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的稳步运行。另外,在安全方面对网管系统完善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一定的监测系统,以便提高网络的监测和控制能力,将运营和责任落实到位。为了完善预案并加强预案的落实,组织一定的应急演练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实现共同进步。

4.提高信息网络保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

网络保障人员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是实现信息通讯保障工作和信息通讯系统高质量运行的基本前提。对工作人员进行各种类型的专业技能培训,能够打破自学的局限性,有效提高了网络保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一方面加强网络保障人员对基本气象科技技能的培训。对于新成员一定要事先进行基本气象技能培训并使其掌握各类气象保障应用系统的使用方法,为了普及信息化应用知识可以将这些知识纳入到培训的必修课程中。另一方面多形式多样化地进行各类活动、培训和比赛的开展,或者借助网络或视屏会议举办专题讲座、技术培训、讨论交流、业务测试等对岗位人员进行针对性地培养,网络保障人员不仅可以对技术自我钻研,而且能够实现互动的最终目的。业务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基层气象信息网络通信保障工作的发展,是基层单位气象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对问题进行全方位探讨,从而达到提高网络业务技能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顺应现阶段基层气象信息网络工作的广泛开展,应注重建立健全科学的气象网络安全保障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标准的技术规范开展信息网络业务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气象行业的信息网络应急预案体系,并着力提高基层气象信息网络保障人员的素质及业务能力,确保各类气象业务信息资料的及时上传和更新。

【参考文献】

[1]唐雅茜,陈平,朱海波.巧谈气象信息网络故障维护[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2).

[2]宋晓亚.气象信息网络运行结构与安全防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8).

[3]唐雅茜,陈平,朱海波.巧谈气象信息网络故障维护[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2).

气象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气象观测工作;重要变化

为大力发展我国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中国气象局在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气发[2009]463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在未来2014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发展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一网、二链、三星”业务格局的构建、“四化”“五高”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气象工作基础业务水平的提升,发展规划中再一次明确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是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现实质性飞越的基础,加强贯彻落实《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和试点工作方案》(气发[2012]15号)文件精神仍是目前我国实现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工作重心和基本要求。自2012年3月31日起实施的全国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工作以来近两年半时间里,我国的气象观测工作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下面将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作重点介绍。

一、地面观测新型自动站ISOS软件系统运行情况

相比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OSSMO 2004来说,地面观测新型自动站ISOS软件系统在地面监控模块和通讯组网接口模块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升级,大大降低了故障率,提高了观测数据的质量,更加适应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的需求。下面对ISOS软件系统进行简要介绍:

1、SOS系统架构

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1)开发人员、气象业务流程设计人员、气象业务操作人员、其他用户职责分明,工作流程清晰,使平台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采集,具有业务数据处理层级清晰的显著特点。

(2)平台中配置有调度控制器,通过一系列计划消息和时间消息的相互传递,可实现自动化调度。

(3)通过文件存储系统,分类形成“每日逐分数据文件”、“每月逐时数据文件”、“每日逐分状态文件”,并且文件的存储格式灵活可配。

(4)设备的接入可采用COM方式、以太网方式或其他方式进行接入,接口集约化,接入方式灵活可配。

(5)具有非常系统清晰的分层架构体系和业务流程体系设计。

(6)采用SQLite关系数据库作为基础数据库,易于管理和操作,并方便日常的维护和配置及多应用需求端口的接入。

2、SMO模块

在成功安装台站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ISOS-SS 之后,系统要求对台站参数、分钟极值参数、小时极值参数、通信参数等进行正确设置,在软件进入正常运行状态之后,台站就可以进行实时观测、数据处理、数据查询、设备管理、工作管理等一系列操作。这些操作实现了自动报测、故障预警、人工订正、历史数据下载、数据自动归档、各类型要素数据查询、数据导出、综合查询等功能,大大降低了故障率,提高了观测数据的质量,减少了人为干预的因素。

3、MOI模块

MOI(地面气象业务观测平台)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它可以实现人工交互数据的实时处理、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并对运行监控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进行自动报警、输出气象资料和电报文件、对观测数据自析并自动形成各类气象报表、对数据进行实时快速的传输、进行系统维护和业务管理。MOI模块由MOI软件和MOIFtp软件构成,其中MOI软件可实现自动录入、正点观测、形成重要的天气报、进行日维护和辐射日维护。MOIFtp软件主要是用于形成长Z文件和报文传输。

二、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台站对质量控制的着力点

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涉及范围广,涉及所有国家级气象台站的气象观测基础性工作(观测、发报、信息传输、报表编制),改革后对于数据资料的处理,在方法和程序上与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同时,在运行期间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个别类型台站个别时段数据资料的处理、文件的上传及维护等因没有详细的技术指标规定,因此缺乏统一规范和可操作性。根据工作实际,在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台站对质量控制的着力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前后基础业务的转换

这次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取消包括虹吸雨量计在内的自记仪器的使用。自动台站进行降雨量监测时,如果出现缺测现象,自记仪器的使用是一个很好的替代方式,因此,自记仪器的取消对于自动台站这方面的影响较大。(2)气象观测方式与守班时段的调整。对于基准站和基本站气象守班时段调整为08-20时连续观测,但4次定时观测时段守班;20-08时夜间不守班,仅在观测时的部分时段守班。一般站仍按原规定对天气现象进行观测和记录,夜间不再守班。(3)发报任务的增加与变化。对于基准站和基本站,改革之后要将以前的8次定时天气报发报任务改用新长Z文件上传,其中增加了质量控制信息、加密报等重要的信息,极大丰富了数据内容,同时20-08时的重要报的发报有特别的规定。

2、按照改革调整的规定,对夜间降水记录的处理方式较以前有较大变化。

夜间降水记录的处理包括夜间滞后降水量的处理、夜间固态降水数据的处理、夜间雨量计故障的降水处理。对于夜间滞后降水量的处理,应按照夜间不守班台站的相关要求及规定执行,分清“夜间”栏和“白天”栏的记录内容,“夜间”栏不记录起止时间和方位,只标记符号即可。固态降水的处理不同于夜间滞后降水量的处理,它主要表现为特定时段内的记录。如果能够确定固态降水的降水起止时间的,要以时加盖时段内降水量作缺测处理。对于夜间雨量计故障的降水处理,按原规定,可以使用自记仪器作为替代方法,而调整后,不再使用包括虹吸雨量计在内的自记仪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因故障无法获取相关数据时,应按缺测处理。

3、地面天气报(加密报)、降雪加密报的取消对上传资料的处理方式上有较大影响。

原规定中要求上报地面天气报(加密报)和降雪加密报,而调整改革后取消了这项规定,转而由编发新长Z文件的方式替代,因为规定细则不同,故而在上传资料的具体处理过程中容易造成误操作。这也是在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台站对质量控制的着力点之一。

三、地面观测业务改革后出现的地面测报异常数据类型及处理措施

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OSSMO)改革升级后,大大降低了人工观测和编发报的工作量,使收集到的地面观测资料的传输及相关流程得到优化,提高了数据上传的质量、时效、频次和总量,上传数据的时间改革前为10min,改革后为5min。在观测数据得到精细化和时效化的同时,我们发现一些台站出现了一些新发生的错情率,这对于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出现的地面测报异常数据类型及相应对策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因自动站监控软件判断出分钟降水量累积与小时降水量不一致时质控程序无法正常运行。

台站在软件的“自记降水设置”参数中设为“有:人工”,如果自动站监控软件在进行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时观测到的分钟降水量显示为“-”,而小时降水量为空,那么就会判定分钟降水量累积与小时降水量不一致而使质控程序无法正常运行。

对策:自动站的运行灯显示为黄灯和绿灯两种,在显示为黄灯时表示自动监控软件正在进行观测或是进行数据的卸载,此时无法进行人工干预,当恢复至绿灯时,业务人员可以进行人工干预,此时,可以将小时降水量的值由空白填为“-”,使之与分钟降水量的累积值显示一致,那么质控程序就可以重新进行正常运行状态。

2、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那么得到的监测数据一般来说是客观的、连续的,不存在人为因素,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发生缺测现象。

对策:在发现有缺测现象时,应想到的就是软件中存储的RTD文件、Z文件和J文件,在从RTD文件中选取数据进行补救的同时,应查看Z文件和J文件,确定缺测事件的真实存在性,如果确定就应从人工定时观测记录和自动观测记录两个方面选取日极值加以弥补。

3、因某一时段的时极值监测出现异常影响到当日日极值的挑取

对策:如果确定当日的日极值出现在某时内,而该时的时极值又出现了异常,那么可以将该时的时极值先做缺测处理,然后从人工记录的数值中选取日极值进行分析。

四、自动化程度的提升减少了人工观测和编发报的工作量

改革调整中陆续取消了一些需要人工观测记录的仪器设备的使用,比如虹吸雨量器、温湿度计、气压计等,相应的对于一些基本气象要素的记录也由人工记录转变为自动观测,同时,也省去了对以前因手工记录产生的自记纸等资料的整理。这样,大量的人力资源从繁琐的基础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专心地做一些业务研究工作,有利于促进气象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化设备的高效利用确保了数据质量和上传时效,同时也减少了办公物资的浪费。

五、因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政策的全面实施,促使相关部门和业务人员加强业务学习,加强网络运行管控

为保证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的正常升级运行,提升气象观测和服务质量,稳步推进地面观测业务自动化,相关部门和业务人员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文件和软件使用操作细则,细化部门、人员和业务流程,对相关技术要求、规章制度、改革调整技术规定进行了熟练的掌握和考核,确保了改革前后业务的衔接。

六、改革调整后数据质量更加准确、科学、客观

在人工观测的条件下,因每个业务员都有自已的观测方式和习惯,因此,数据资料往往存有很大的主观性,一旦发生误差,事后就必须使用一些数学方法进行矫正补救,这大大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客观性。改革调整后,由设备自动观测收集数据资料,只要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那么得到的数据就是客观的、连续的,不存在人为因素,并且数据的处理、计算、传输、发报都是由程序自动完成,这样在确保数据质量的同时,也为气象预警提供了及时、精细、可靠的信息支持。

七、结语

进一步贯彻落实《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和试点工作方案》(气发[2012]15号)文件精神是目前我国实现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工作重心和基本要求。自改革调整实施近两年半时间里,我们的气象观测工作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同时,也促使相关部门和业务人员加强业务学习,加强网络运行管控,为加快实现我国的气象业务现代化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9

[2]中国气象局.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和试点工作方案.

[3]黄金洪.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存在的问题[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7):109

[4]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分析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69-77

上一篇:气象与生活论文下一篇:气象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