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论文范文

2023-09-16

气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已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重要平台。本文以2021年“7·20”河南暴雨灾害为例,选取传统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市场化媒体“澎湃新闻”以及气象领域的自媒体“中国气象爱好者”三种不同类型的媒体在“7·20”河南特大暴雨期间的微博报道为样本,结合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信息来源、报道方式以及新闻议题框架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微博在气象灾害新闻报道中的特征及其报道框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不同媒体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微博报道框架呈现显著性差异,形成了联动互补的传播新格局。

【关键词】微博;突发气象灾害;框架理论;比较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2021年一般项目“后疫情时代突发气象灾害的媒体应急传播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HYJ21-YB05)。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等因素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自本世纪以来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900亿元,[1]严重危害并影响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尤其是随着全球气候和环境的不断恶化,近年来我国的气象灾害事件频繁发生且强度不断加大,突发性、极端性恶劣天气轮番上演。微博作为兼具媒体属性与社交属性的大型互联网平台,在传播灾害预警、受灾情况和救灾互助等信息方面都显示出了很强的优越性,不同类型的媒体共同参与突发气象灾害事件的建构与传播,也使得新闻报道以及网络舆论的形成路径更为复杂多变。因此,新的时期把握灾害性事件中的微博报道特征及其互动规律显得尤为重要。[2]

“框架”意为事物的组织或结构,它作为考察人类传播活动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人类学家贝森特所撰写的《一个关于戏剧与幻想的理论》一文中。后来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其著作《框架分析》一书中将“框架”一词引入到了文化社会学当中,他指出框架是人们用来认识外部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3]中国学者陈阳在他的《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一文中总结了框架分析三大研究领域:新闻生产研究、媒体内容研究和效果研究。[4]分别对应新闻生产活动中的“媒介框架”、媒体内容呈现的“新闻框架”以及从传播效果角度分析受众信息接受行为的“受众框架”。[5]

二、报道框架设计

(一)案例与研究对象选取

2021年7-8月期间,受台风“烟花”和地势影响,我国河南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性极端强降雨天气,全省各地市均出现暴雨,北中部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导致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据河南省人民政府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9日7时,本次洪涝灾害共造成全省150个县(市、区)1664个乡镇1481.4万人受灾,302人遇难,50人失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37.15亿元。[6]因此,此次研究选取“7·20”河南特大暴雨期间的微博报道为主要研究案例,依据媒体类型、权威度和活跃度等因素,以传统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市场化媒体“澎湃新闻”以及自媒体“中国气象爱好者”三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人民日报”作为中央级党报在突发性气象灾害中具有绝对的信息权威度和可信度;“澎湃新闻”作为互联网时代推出的全媒体新闻资讯平台,拥有很强的公信力和传播力;而“中国气象爱好者”作为气象领域的自媒体,具有专业性的知识和较强的影响力。

(二)数据采集与编码

针对调研时间的选择,考虑到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前期预警和后期灾后重建,本文以2021年7月18日台风“烟花”形成和2021年8月20日国务院调查组进驻郑州调查“7·20”特大暴雨灾害这两大事件作为此次研究的起点和终点,对“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和“中国气象爱好者”在这34天之内的微博报道进行数据采集和编码。在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和核对之后,最终得到“人民日报”微博报道数量48条,“澎湃新闻”微博报道数量75条,“中国气象爱好者”微博报道数量59条。

为便于研究,本文将报道框架分为了信息来源、报道方式以及新闻框架,并对每个类目进行了数据化处理。其中根据谢起慧和褚建勋进行危机传播研究时所归纳并采用的危机议题框架,将此次研究中媒体报道的新闻框架分为信息框架、行动框架、观点框架以及其他框架,[7]具体编码总表如表 1 所示。

三、研究發现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三种媒体关于河南暴雨的信息来源、报道方式和新闻框架进行相关类目的频数统计,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别进行卡方检验,发现河南暴雨期间的微博报道框架存在显著性差异。

(一)信息来源分析

通过对三种媒体微博报道的信息来源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和卡方检验,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X2=16.494,df=6,p=0.011<0.05),可知不同媒体关于河南暴雨的信息来源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突发性气象灾害事件中,不同媒体因各自属性和定位,其微博信息来源存在差异。进一步分析各媒体信息来源的细分类目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和“中国气象爱好者”三者的大部分信息都属于自身媒体原创,还有部分来自于政府、消防等部门,可见在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当中,媒体都倾向于报道具有权威性或经自身证实的信息,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于信源是公众的信息,“人民日报”占比仅有4.2%,而“澎湃新闻”和“中国气象爱好者”占比则达22.7%与25.4%,这与媒体的定位和属性相关,“人民日报”作为引导舆论的主流媒体要有权威的信息来源,而“澎湃新闻”和“中国气象爱好者”作为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在信息来源要求上则相对宽松和自由。

(二)报道方式分析

不同的报道体裁和报道形式所产生的信息传播效果不同,通过对三种媒体的微博报道方式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和卡方检验,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X2=74.479,df=8,p=0.000<0.05),可知不同媒体对于河南暴雨所采取的报道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微博报道中,主流媒体更注重通过传统的消息报道新闻,市场化媒体多发布通讯和视频新闻,而自媒体更多采用图片的形式传递信息。由报道方式与媒体的交叉制表(详见表5)可知,“人民日报”在此次灾害中多采用消息、图片和视频报道,只有少量通讯和评论。总体来说,“人民日报”的报道体裁和方式更为多元,展示了其作为中央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责任和职能;“澎湃新闻”多采用通讯、图片和视频报道,并没有发表相关评论,而通讯占比超过消息,在此次灾害中提供了更为详尽的信息;“中国气象爱好者”多采用图片和视频报道,没有通讯和评论,展示了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用户的报道方式更倾向于互联网时代的惯用表达。

(三)新闻框架分析

通过对三种媒体微博报道的新闻框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和卡方检验,得到结果如表6所示(X2=81.413,df=16,p=0.000<0.05),可知不同媒体微博对于河南暴雨报道所采取的新闻框架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微博报道中,不同媒体承担的角色不同,新闻框架各有侧重。进一步分析各媒体新闻框架的细分类目如表7所示,交叉表中展示了不同媒体不同新闻框架所占比重。由表7可知,“人民日报”对于此次灾害的报道集中于“灾情报道”、“情感宣传”、“灾害预警”、“救灾互助”和“救灾进展”;“澎湃新闻”对于此次灾害的报道集中于“救助信息”、“灾情报道”、“情感宣传”、“救灾互助”和“救灾进展”;而“中国气象爱好者”对于此次灾害的报道则集中于“灾情报道”、“灾害预警”、“科普信息”、“救助信息”和“情感宣传”。可以看出不同媒体的新闻框架存在差异性,“人民日报”作为传统主流媒体,肩负着舆论引导和正面宣传的重任,因此更侧重对于灾情的报道和正面情感的宣传;“澎湃新闻”作为市场化媒体,在社交平台中扮演着重要的中间人角色,更侧重救助信息的传播,以及作为媒体进行信息提供和正面宣传的责任;“中国气象爱好者”作为气象领域的意见领袖,则侧重从专业的角度进行相关灾情的报道和气象灾害的预警。

总体而言,三种类型媒体的新闻框架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媒体的自身立场和编辑方针密切相关。比如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特殊的政治属性要求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做好新闻信息的传递和舆论的监督、引导工作。

四、研究结论

突发的河南暴雨展示了后疫情时代特殊的中国式网络社交救援,微博等社交媒体为各种突发性事件提供了紧急求助的平台,而后凭借其社交属性实现了信息的广泛传播。在微博报道中,不同媒体对于同一气象灾害事件的报道框架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同时呈现出一种优势互补的传播局势。

(一)汇聚多方信源,完善应急信息

突发气象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导致信息的闭塞,产生一定的信息差,而这种信息差会导致受众产生认知偏差,认为作为信息富裕者的大众媒介掌握着大量信息,继而要求其在短时间内进行新闻事实核查并传播实时、动态的灾害信息。然而在突发灾害面前,大众媒介有时同样鞭长莫及。如分析本研究的微博原始数据可知,在“7·20”河南特大暴雨期间,受地域和天气影响,“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在灾害初始时期的第一手信息获取不全,大部分都是基于官方数据的解读,反而是市场化媒体“澎湃新闻”和气象类自媒体“中国气象爱好者”依靠自身用户渠道获取了大量实时实地灾害信息,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救灾活动的高效开展。不同媒体基于多方信源的信息搜集和报道,在微博上形成了独特的传播链条,各链条不断交织共同完善了突发灾害的应急信息构建。

(二)创新表达方式,丰富报道框架

在社交媒体时代,尤其是突发性灾害事件当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囊括了图片、文字和声音等文本的视频获取最直接、直观的信息。在此次“7·20”河南暴雨的微博报道中,“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和“中国气象爱好者”都注重视频新闻的表达,让用户更加直观、生动和全面地了解灾情的进展,及时、有效地传递各类与灾害相关的救灾和科普信息,更有利于救灾进程的推进。除此之外,“人民日报”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正面信息的传播和舆论的引导,“澎湃新闻”则从微观的角度出发进行救助信息的搜寻和灾害事件的详细叙述,二者都在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前提下进行新闻信息的传递,而“中国气象爱好者”从气象知识角度出发进行了灾害预警、灾害成因、救灾等科普知识的传播。各类媒体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表达和不同报道体裁的運用共同作用,形成了社交媒体时代突发气象灾害的整体报道框架。

(三)媒体联动互补,共建微博矩阵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生产和传播只能由特定的主流媒体完成,自上而下地进行信息的传递。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用户的单向信息接受,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可以与传播主体进行双向沟通,甚至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创作,成为新闻信息的生产主体。在河南暴雨灾害事件中,除了主流媒体和市场化媒体进行应急信息的生产和报道之外,新媒体时代的用户也积极参与了救灾互助信息的搜集和传播。如“中国气象爱好者”等自媒体账号,一方面以更贴合用户接收习惯的方式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使救灾、科普等内容更易被理解并接受;另一方面,其所生产的信息基于受众视角,与主流媒体之间实现了内容的互补,形成了多方协同联动的信息传播矩阵。

注释:

[1]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气象灾害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的重大风险挑战之一[EB/OL].http://data.cma.cn/site/article/id/41131.html,2021-

7-24.

[2]王晗啸,王姗姗,李凤春.灾害性事件中政务微博与媒体议程互动关系研究[J].情报科学,2020(07):140-146.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7.

[4]陈阳.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J].国际新闻界,2007(04):19-23.

[5]沈雨柔.官方与非官方媒体疫情报道框架的对比研究——以新华社和三联生活周刊为例[J].新闻论坛,2020(04):83-86.

[6]大河网.本次洪涝灾害共造成河南1481.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337.15亿[EB/OL].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707605998505009293&wfr=spider&for

=pc,2021-8-9.

[7]谢起慧,褚建勋.基于社交媒体的公众参与政府危机传播研究——中美案例比较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6(03):130-140.

(作者: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项贤勇

气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气象观测工作;重要变化

为大力发展我国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中国气象局在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气发[2009]463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在未来2014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发展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一网、二链、三星”业务格局的构建、“四化”“五高”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气象工作基础业务水平的提升,发展规划中再一次明确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是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现实质性飞越的基础,加强贯彻落实《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和试点工作方案》(气发[2012]15号)文件精神仍是目前我国实现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工作重心和基本要求。自2012年3月31日起实施的全国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工作以来近两年半时间里,我国的气象观测工作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下面将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作重点介绍。

一、地面观测新型自动站ISOS软件系统运行情况

相比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OSSMO 2004来说,地面观测新型自动站ISOS软件系统在地面监控模块和通讯组网接口模块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升级,大大降低了故障率,提高了观测数据的质量,更加适应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的需求。下面对ISOS软件系统进行简要介绍:

1、SOS系统架构

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1)开发人员、气象业务流程设计人员、气象业务操作人员、其他用户职责分明,工作流程清晰,使平台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采集,具有业务数据处理层级清晰的显著特点。

(2)平台中配置有调度控制器,通过一系列计划消息和时间消息的相互传递,可实现自动化调度。

(3)通过文件存储系统,分类形成“每日逐分数据文件”、“每月逐时数据文件”、“每日逐分状态文件”,并且文件的存储格式灵活可配。

(4)设备的接入可采用COM方式、以太网方式或其他方式进行接入,接口集约化,接入方式灵活可配。

(5)具有非常系统清晰的分层架构体系和业务流程体系设计。

(6)采用SQLite关系数据库作为基础数据库,易于管理和操作,并方便日常的维护和配置及多应用需求端口的接入。

2、SMO模块

在成功安装台站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ISOS-SS 之后,系统要求对台站参数、分钟极值参数、小时极值参数、通信参数等进行正确设置,在软件进入正常运行状态之后,台站就可以进行实时观测、数据处理、数据查询、设备管理、工作管理等一系列操作。这些操作实现了自动报测、故障预警、人工订正、历史数据下载、数据自动归档、各类型要素数据查询、数据导出、综合查询等功能,大大降低了故障率,提高了观测数据的质量,减少了人为干预的因素。

3、MOI模块

MOI(地面气象业务观测平台)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它可以实现人工交互数据的实时处理、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并对运行监控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进行自动报警、输出气象资料和电报文件、对观测数据自析并自动形成各类气象报表、对数据进行实时快速的传输、进行系统维护和业务管理。MOI模块由MOI软件和MOIFtp软件构成,其中MOI软件可实现自动录入、正点观测、形成重要的天气报、进行日维护和辐射日维护。MOIFtp软件主要是用于形成长Z文件和报文传输。

二、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台站对质量控制的着力点

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涉及范围广,涉及所有国家级气象台站的气象观测基础性工作(观测、发报、信息传输、报表编制),改革后对于数据资料的处理,在方法和程序上与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同时,在运行期间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个别类型台站个别时段数据资料的处理、文件的上传及维护等因没有详细的技术指标规定,因此缺乏统一规范和可操作性。根据工作实际,在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台站对质量控制的着力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前后基础业务的转换

这次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取消包括虹吸雨量计在内的自记仪器的使用。自动台站进行降雨量监测时,如果出现缺测现象,自记仪器的使用是一个很好的替代方式,因此,自记仪器的取消对于自动台站这方面的影响较大。(2)气象观测方式与守班时段的调整。对于基准站和基本站气象守班时段调整为08-20时连续观测,但4次定时观测时段守班;20-08时夜间不守班,仅在观测时的部分时段守班。一般站仍按原规定对天气现象进行观测和记录,夜间不再守班。(3)发报任务的增加与变化。对于基准站和基本站,改革之后要将以前的8次定时天气报发报任务改用新长Z文件上传,其中增加了质量控制信息、加密报等重要的信息,极大丰富了数据内容,同时20-08时的重要报的发报有特别的规定。

2、按照改革调整的规定,对夜间降水记录的处理方式较以前有较大变化。

夜间降水记录的处理包括夜间滞后降水量的处理、夜间固态降水数据的处理、夜间雨量计故障的降水处理。对于夜间滞后降水量的处理,应按照夜间不守班台站的相关要求及规定执行,分清“夜间”栏和“白天”栏的记录内容,“夜间”栏不记录起止时间和方位,只标记符号即可。固态降水的处理不同于夜间滞后降水量的处理,它主要表现为特定时段内的记录。如果能够确定固态降水的降水起止时间的,要以时加盖时段内降水量作缺测处理。对于夜间雨量计故障的降水处理,按原规定,可以使用自记仪器作为替代方法,而调整后,不再使用包括虹吸雨量计在内的自记仪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因故障无法获取相关数据时,应按缺测处理。

3、地面天气报(加密报)、降雪加密报的取消对上传资料的处理方式上有较大影响。

原规定中要求上报地面天气报(加密报)和降雪加密报,而调整改革后取消了这项规定,转而由编发新长Z文件的方式替代,因为规定细则不同,故而在上传资料的具体处理过程中容易造成误操作。这也是在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台站对质量控制的着力点之一。

三、地面观测业务改革后出现的地面测报异常数据类型及处理措施

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OSSMO)改革升级后,大大降低了人工观测和编发报的工作量,使收集到的地面观测资料的传输及相关流程得到优化,提高了数据上传的质量、时效、频次和总量,上传数据的时间改革前为10min,改革后为5min。在观测数据得到精细化和时效化的同时,我们发现一些台站出现了一些新发生的错情率,这对于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出现的地面测报异常数据类型及相应对策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因自动站监控软件判断出分钟降水量累积与小时降水量不一致时质控程序无法正常运行。

台站在软件的“自记降水设置”参数中设为“有:人工”,如果自动站监控软件在进行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时观测到的分钟降水量显示为“-”,而小时降水量为空,那么就会判定分钟降水量累积与小时降水量不一致而使质控程序无法正常运行。

对策:自动站的运行灯显示为黄灯和绿灯两种,在显示为黄灯时表示自动监控软件正在进行观测或是进行数据的卸载,此时无法进行人工干预,当恢复至绿灯时,业务人员可以进行人工干预,此时,可以将小时降水量的值由空白填为“-”,使之与分钟降水量的累积值显示一致,那么质控程序就可以重新进行正常运行状态。

2、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那么得到的监测数据一般来说是客观的、连续的,不存在人为因素,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发生缺测现象。

对策:在发现有缺测现象时,应想到的就是软件中存储的RTD文件、Z文件和J文件,在从RTD文件中选取数据进行补救的同时,应查看Z文件和J文件,确定缺测事件的真实存在性,如果确定就应从人工定时观测记录和自动观测记录两个方面选取日极值加以弥补。

3、因某一时段的时极值监测出现异常影响到当日日极值的挑取

对策:如果确定当日的日极值出现在某时内,而该时的时极值又出现了异常,那么可以将该时的时极值先做缺测处理,然后从人工记录的数值中选取日极值进行分析。

四、自动化程度的提升减少了人工观测和编发报的工作量

改革调整中陆续取消了一些需要人工观测记录的仪器设备的使用,比如虹吸雨量器、温湿度计、气压计等,相应的对于一些基本气象要素的记录也由人工记录转变为自动观测,同时,也省去了对以前因手工记录产生的自记纸等资料的整理。这样,大量的人力资源从繁琐的基础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专心地做一些业务研究工作,有利于促进气象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化设备的高效利用确保了数据质量和上传时效,同时也减少了办公物资的浪费。

五、因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政策的全面实施,促使相关部门和业务人员加强业务学习,加强网络运行管控

为保证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的正常升级运行,提升气象观测和服务质量,稳步推进地面观测业务自动化,相关部门和业务人员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文件和软件使用操作细则,细化部门、人员和业务流程,对相关技术要求、规章制度、改革调整技术规定进行了熟练的掌握和考核,确保了改革前后业务的衔接。

六、改革调整后数据质量更加准确、科学、客观

在人工观测的条件下,因每个业务员都有自已的观测方式和习惯,因此,数据资料往往存有很大的主观性,一旦发生误差,事后就必须使用一些数学方法进行矫正补救,这大大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客观性。改革调整后,由设备自动观测收集数据资料,只要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那么得到的数据就是客观的、连续的,不存在人为因素,并且数据的处理、计算、传输、发报都是由程序自动完成,这样在确保数据质量的同时,也为气象预警提供了及时、精细、可靠的信息支持。

七、结语

进一步贯彻落实《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和试点工作方案》(气发[2012]15号)文件精神是目前我国实现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工作重心和基本要求。自改革调整实施近两年半时间里,我们的气象观测工作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同时,也促使相关部门和业务人员加强业务学习,加强网络运行管控,为加快实现我国的气象业务现代化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9

[2]中国气象局.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和试点工作方案.

[3]黄金洪.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存在的问题[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7):109

[4]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分析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69-77

气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气象科技史;学科建设历程;学科发展;科学技术史;气象史

作者简介:陈俊,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气象科技史主要研究气象科学和技术的起源、演变及发展规律,总结历史时期气象科技发展成就,探讨影响气象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历史因素,探索气象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明辉煌夺目,其中气象科技及其思想发展源远流长,大量气象科技史遗珍散落在历史长河中,亟需当今气象科技工作者发掘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对气象科技及其思想研究有了更多的新认识,开展气象科技史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近十年来,在继承气象科技史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依托大气科学国家“双一流”学科,不仅完善了气象科技史学科建设,还建立起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以此为基础打造具有特色的研究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本文在广泛搜集相关史料和档案的基础上,回顾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科技史的研究情况和学科建设历程,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加强气象科技史研究的若干设想,以期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

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科技史研究的历史传承

气象科技史是大气科学和科学技术史两个一级学科的交叉学科,在研究气象科技产生、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的同时,也探讨气象科技发展与社会其他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与其他学科史不同,气象科技史的研究对象不仅包含一般的气候、气象知识和原理,还包括气象观测数据、气象气候物质遗存等能够直接反映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球自然环境变化等非知识性的成分,因此气象科技史研究也涉及環境考古、历史气候变化研究的部分内容,显示出科学技术史与大气科学等地球科学交叉融合的特征。

中国气象科技史研究奠基于竺可桢先生。竺可桢在哈佛大学求学时,科学技术史是该校必修的通识课程,受此影响,他一生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史的教学和研究。回国后,他在开展地理学、气象学等学科的科学研究的同时,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了大量中国古代气象观测和气候、物候资料,完成了《论祈雨禁屠与旱灾》(《东方杂志》1926年第13期)、《中国过去在气象上的成就》(《科学通报》1951年第6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等重要论文。他还特别重视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总结和宣传,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早期研究的引领者之一。在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浙江大学聚集了钱宝琮(数学史)、王琎(冶金和化学史)等一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者。1957年,他倡议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的综合性科技史研究机构,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发展和学科的建制化。此外,他还帮助李约瑟博士在中国搜集古籍文献,用于撰写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该书第三卷《数学、天学和地学》单独辟出一章《气象学》,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对气候、温度、降水、虹、幻日、幻象、风、大气、雷电、北极光、潮汐等天气现象和气候要素的认识。《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气象科技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是国外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气象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自竺可桢、李约瑟开始,中国气象科技史研究在气象学界和科学技术史学界均颇受关注。在气象学界,先后有陶诗言、王鹏飞、陈学溶、吕东明、张德二、温克刚、陈文言、洪世年等学者出于自觉意识,开展中国气象科技史研究。特别是1983年,王鹏飞、谢义炳等倡议创建了中国气象学会气象史志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气象学界关于自身学科历史的研究从兴趣走向专门化,产生了一批关注近现代气象科技发展的历史著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逐渐成为行业内重要的气象科技史研究中心。

在科学技术史学界,气象科技史多依附于天文学史,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都有专人开展研究,并呈现出一定的学术传承性。除此之外,中国台湾学者刘昭民先生长期关注中国古代气象科技史,撰写了《中华气象学史》等一系列重要论著。2017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气象科技史专业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气象科技史研究开始走向建制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气象科技史研究及学科建设,正是在老一辈气象科技史专家前期耕耘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二、南京气象学院时期(1960—2004年)的气象科技史研究

1960年1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准以南京大学气象系为基础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并明确将来独立建院。经过3年的艰苦奋斗,在专业与系科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基础设施等方面达到独立建校条件后,教育部、中央气象局正式批准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独立建院,并更名为南京气象学院,直属中央气象局。建校初期,中央气象局从直属单位调拨名家、名师汇集学校,朱和周、王鹏飞、冯秀藻等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王鹏飞先生是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科技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王鹏飞于1943年就读于中央大学,1944年中央大学气象系成立,他成为该系的第一届学生和毕业生,黄厦千、涂长望、陶诗言等均是其授业恩师,正是在这个时期,他接触到了竺可桢关于气象史和董作宾关于殷墟甲骨气象卜辞的文章,受到很大启发,埋下了从事气象科技史研究的种子。1978年,他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创刊号上发表了《中国古代气象上的主要成就》,这成为他从大气物理学研究拓展至气象科技史研究的标志,之后,他在中国古代气象科技文献和仪器考证、近现代气象事业发展史等方面著作颇丰。《王鹏飞气象史文选》《王鹏飞气象文选Ⅱ》收录了他主要的气象史作品,部分重要论文见表1。

在众多工作中,王鹏飞通过对《增补文献备考》《国朝宝鉴》《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等史料进行考证,指出朝鲜所发现之测雨器系1441年自行發明,并非由中国传入,解决了这一历史谜案。此外,他还考证出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业气象著作《田家五行》应当是由娄元礼和陆泳共同完成的。这些研究成果获得了气象学界、科学技术史学界的广泛认同。王鹏飞先生不仅是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科技史研究的开拓者、践行者,也为气象科技史研究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在他的推动下,1983年气象史志专业委员会成立,挂靠于南京气象学院。他不仅担任数届气象史志研究会主任委员,晚年更是以极大的热忱与努力积极推动气象科技史的研究、传承和发展,贡献了毕生心血。

陈学溶先生是南京气象学院另一位重要的气象科技史研究践行者。陈学溶得罗漠院长赏识,于1972年调入南京气象学院。20世纪80年代,他从撰写竺可桢先生纪念稿开始着手气象科技史研究。他是中国近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之一,与众多气象科技人物均有较深的渊源,所以他对气象科技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现代气象科技人物领域(表2)。他的研究涉及竺可桢、蒋丙然、黄厦千、石延汉等的活动与贡献,其中关于竺可桢的文章就超过十篇,内容主要集中于竺可桢与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学会、中国近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关系,在国内竺可桢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他负责单独撰写《竺可桢传》第三章《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奠基》。此后,他还受邀校审了《竺可桢全集》,这项工作历时14年,近1600万字。《竺可桢全集》出版后,他又对竺可桢日记部分的400多万字进行了校对,为这部宏伟著作的诞生作出了突出贡献。此外,陈学溶关于气象科技人物的文章填补了诸多近现代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的空白,修正了一些错漏。他还与《中华气象学史》作者刘昭民先生坚持互通信件26年,共同推动了海峡两岸气象科技史研究的发展,至今仍传为佳话。

此外,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研究创始人冯秀藻先生曾撰写《竺可桢与农业气象学和物候学的研究》(《竺可桢逝世10周年纪念文集》,1984年)与《竺可桢与农业气象》(《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等文章,共同推动并掀起了20世纪80年代的气象科技人物研究热潮。同一时期,气候专家柳又春在研究历史气候变迁之余,对古人关于气候变迁的认识、气候变迁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等进行了考察,撰写了《人类改造气候的伟大设想》(《大众气象》1981年)、《风能利用古今谈》(《大众气象》1982年)、《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设想》(《科学实验》1982年)、《简话古代气候变迁》(《气象纵横谈》1981年)等文章,是南京气象学院在气候学领域开展气象科技史研究的重要人物。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气象科技史研究在王鹏飞、陈学溶、冯秀藻等老一辈学者的不断探索和大力推动下,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分散到系统,无论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史实的考订与分析,还是研究内容的拓展与深化,皆取得了显著成果。尤其是1983年气象史志专业委员会成立并挂靠在南京气象学院,进一步奠定了我校气象科技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与此同时,王鹏飞、陈学溶等学者关于气象科技史的研究受到了学院的高度重视,学院非常支持气象史志委员会的挂靠工作。《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后改名为《大气科学学报》)成为当时刊发气象科技史论文的重要阵地(1996年起开设了《气象史》专栏,共发表23篇气象科技史论文)。王鹏飞、陈学溶、冯秀藻、柳又春等学者的不懈努力为南京气象学院打下了较好的气象科技史研究基石,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科技史研究的兴盛、学科的发展壮大以及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时期(2004至今)的气象科技史研究与学科建设

2004年,南京气象学院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多方共建,在大气科学国家“双一流”学科的带动下,呈现出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海洋科学等多学科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气象科技史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2011年,获准成立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点,为气象科技史研究提供了稳定的学科支撑,改变了以往仅由气象学家依据个人兴趣研究气象史的局面,专业性的气象科技史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来,研究领域极大拓展。2016年,我校组建科学技术史研究院;2018年,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点成功申报并获批,进一步推动了气象科技史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师资队伍日益充实,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独树一帜。

(一)学校更名以来的学科建设

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南京气象学院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等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多学科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新专业陆续增设。在此背景下,气象科技史研究从以往的单兵作战逐步向学科团队建设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投入气象科技史研究中,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气象科技史被纳入新专业增设和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我校拥有悠久的气象科技史研究传统。20世纪60年代初,王鹏飞、陈学溶、冯秀藻等气象学家已经开启了气象史研究事业,1983年中国气象学会气象史志专业委员会成立并挂靠我校,该机构的设置奠定了我校在气象科技史领域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气象科技史研究契合了大气科学学科长远发展的需求。大气科学学科是我校立校之本,不仅要详细追溯其发展历程,而且要探索古今中外的气象历史与气象文化,增强学校的历史底蕴,夯实大气科学学科发展的根基,丰富大气科学研究的内涵,推动大气科学研究更稳更快地发展。此外,我校大气科学学科长期以来的良好发展为气象科技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托。

自2004年学校更名至2011年获批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校先后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气象科技史成果。王鹏飞、陈学溶等老一辈气象学家继续在气象史研究的道路上开拓前行。王鹏飞先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气象史研究,尤其着力于气象仪器、气象观测等相关史料的挖掘与分析。2005年,他在《自然科学史研究》发表了《张衡候风地动仪功能测试和感震原理的探讨》,对张衡地动仪的设计思路和感震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南朝观象台在今南京大行宫考》(《东南文化》2007年第5期)和《评唐代李淳风“占风情”方法》(《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年第4期)对中国古代气象观测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有益补充。此外,出版于2010年的《王鹏飞气象文选Ⅱ》对中国古代文献中记录的雷雨、霞光、云雾、蜃景等自然现象进行了科学分析。陈学溶先生则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气象史研究,在相关档案资料的基础上,从亲历者的视角对近代诸多气象人物和中国气象学会的筹建与发展历程进行记录、勘误与分析。作为竺可桢先生的学生,陈学溶不仅参与了《竺可桢全集》的审校工作,而且充分利用该资料,相继在《中国科技史杂志》和《大气科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成果。

在老一辈气象学家的引领下,原本从事文学研究的部分教师将研究旨趣转向气象史,萌生了以气象科技史作为特色方向,申报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点的想法。他们将文学与气象相结合,充分挖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气象元素,以全新的视角探讨文学,研究气象科技史。2009年,我校文科学报《阅江学刊》开设《气象与人类社会》栏目,相继发表了《气候灾异与吴嘉纪诗歌风格的形成》《夔州气象与杜甫诗歌创作》《重返自然——中国“气象文学”的“知识场”建构》《诗意地栖居——生态文明与全球气候变化》《海潮灾害与范公堤的修筑——兼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形成的自然环境基础》等多篇气象科技史论文。2011年,《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开设《气象与文学研究》专栏,刊发了我校教师撰写的《“气象文学”刍议》《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气象灾害书写》《“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论自然气象兴感与诗歌审美意境营造》等论文。这些论文将气象与文学有机结合,从气象的角度探讨文学,利用文学作品研究气象,为气象科技史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新方法和新视角。

随着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研究资料的不断发掘,历史气候变化、气象文化建设、气象服务等研究领域逐渐形成。韩颖、蒲希撰写《中国的气象服务及其效益评估》(《气象科学》2010年第3期),吴效刚发表《气象文化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阅江学刊》2010年第6期),李忠明、张昳丽发表《论明清易代与气候变化之关系》(《学海》2011年第5期),这些论文从宏观角度进行了方向性的探讨,带动了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在科研项目方面,2009年我校承担了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华大典·地学典·气象分典》的编纂工作,该项目有力推动了我校气象科技史学科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为了编纂分典,我校教师全面搜集了中国古代文献中与气象相关的记录,不仅为气象科技史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史料基础,并且催生出气象社会史、气象台站史、气象仪器史等新的研究增长点。另一方面,该项目将一批文献学和语言学功底深厚而研究方向不明确的文学专业教师凝聚起来,为学校以气象科技史为核心支撑申报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点打下良好基础。2011年,学校承担了中国科协发起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中的“王鹏飞学术成长历程资料采集工程”。此外,还承担了17项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项目,如“先进气象文化建设”“中国气象人精神境界探析”“《气象文献学》编纂研究”“高校防灾减灾通识教育研究”“中国古代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国气象科技词典史研究”“气象文化普及与传播策略研究”等。

总体上看,2004—2011年,我校气象科技史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老一辈气象学家研究气象科技史的传统得以传承、发扬,不少青年教师以自身专业为基础,逐渐将研究旨趣转向气象科技史,从诗歌、小说、文集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挖掘气象信息,重探中国古代历史。同时,大量气象史料被收集、整编,历史气候变化、气象灾害史、气象科普成为新的研究增长点。科研项目立项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在2009—2011年呈现大幅增长。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气象科技史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为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点的成功申报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立以来的发展

2011年3月,经教育部授权,我校增设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点。从此,我校气象科技史研究有了稳定的学科支撑和专门的师资队伍,迎来大跨步发展。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日益规范化,师资团队逐步专业化,研究领域日趋多元化,服务对象日渐社会化,研究特色在国内独树一帜。

2012年9月,科学技术史专业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共24名,其中10名同学选择气象科技史作为研究方向。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学科点积极吸纳、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的经验,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方案,共开设气象科学概论、气象科技史、历史气候变化、气象灾害史、气象文化概论5门课程供研究生选择修读;在研究生指导方面,采取以导师负责制为主,学科点共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注重教学、科研、实践的融合,以讲授、讨论和高水平讲座为基础设计了开放的课程体系,以扩大研究生的视野,并依托校内外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以项目为抓手,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2015年6月,首批招收的24名硕士研究生均顺利毕业,并且高质量就业。2013—2017年,在招收的科学技术史专业研究生中,近半数同学选择气象科技史作为研究方向,并逐步形成了气象台站、近代气象人物、气象典籍、历史气候变化、气象灾害史等研究体系,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2篇,承担省部级课题3项。

随着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点的设立,气象科技史的人才队伍建设逐渐专业化。原本已将研究旨趣转向气象科技史的部分教师在该领域继续发力,不断探索,研究成果频出。同时,人才引进为该方向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2012—2017年,气象科技史方向先后引进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青年教师6人。师资力量不断壯大,科研团队建设不断加强,逐步形成了气象科技起源、演变与发展规律,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气候与人类社会互动,气象科普体系建构四大研究领域,采用长时段、多维度的研究范式,围绕气候演变、生态治理等热点开展现实性、应用性和前瞻性研究,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在平台建设方面,2012—2017年,我校共建成历代典籍气象记录知识库、气象词汇数据库、气象科普资源数据库、中国气象台站史资料总库四大数据库,建立了中国气象典籍数字工程实验室和气象历史文献信息平台,并与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2013—2016年,科学技术史(气象科技史)学科先后获批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成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协人才培养基地。四大数据库、两大数字平台的建成,两个重点学科、两大科普基地的获批,不仅为气象科技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而且为学科点人才培养、师资团队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托。

在科研成果方面,自科学技术史硕士点设立以来,气象科技史领域的论文、著作呈现迅速增长态势。2012—2017年,我校在《自然科学史研究》《地理科学进展》和Journal of Climate、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3篇,涉及历史气候变化、气象灾害史、中国古代水环境治理、气象文化建设、气象科学传播等重要领域,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出版专著12部,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史军的《自然与道德:气候变化的伦理追问》(科学出版社,2014年),张静的《气象科技史》(科学出版社,2015年),王东的《气象科技与社会文化发展》(科学出版社,2015年),李平、何三宁的《历史与人物——中外气象科技与文化交流》(科学出版社,2015年),李忠明的《中国气象科普体系构建研究》(气象出版社,2016年),曾维和的《气象灾害群体脆弱性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等等。

在科研项目方面,科学技术史研究团队在2012—2017年共获批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其中包括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气象科普体系建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明清时期气候灾害时空演变特征挖掘研究”“中小学校园气象灾害恢复力多维评估体系与综合减灾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全新世中期以来长江下游平原地区泥炭形成时代和环境控制因素”“气候变化和放牧对中亚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气候变化的伦理与政治研究”“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合作的价值立场与政策选择研究”,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陈学溶学术成长历程资料采集工程”,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项目“气象科技史视角下的我国气象文化内涵提升策略研究”“欧美汉学界对于中国古代气象的人文研究”“大数据驱动下气象灾害史料库构建与应用研究”,等等。获批横向课题8项,主要是中国气象局的委托项目,如“中国气象台站史研究”“中国气象教育史研究”“中国气象事业近现代化研究”等。

在教研评价方面,短短六年间,气象科技史学科无论在教学还是在科研领域,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国内同领域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李忠明教授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气象史话、气象与生活等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的课程入选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在线课程,配套教材被评为重点规划教材。李廉水教授先后获第十三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史军教授获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曾维和教授获2015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郭刚教授获2016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类)。

在社会服务方面,气象科技史学科成果显著。第一,积极参與政府智库建设。依托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气象科技史团队参与制定了全国“十三五”气象科普规划方案,出版了一批优秀智库成果。例如,施威教授和李忠明教授撰写的《推进我国气象科普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被中国气象局各办公室和宣传科普中心学习和采纳。第二,充分发挥气象科普基地和科普人才培训基地作用。2016年起,我校连续承担三次中国科协科普干部培训工作,对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基层科协、科技场馆的600余名学员开展培训。第三,深入中小学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我校在南京市中华中学、南京市浦口小学等学校建立了气象科普站,丰富青少年的气象科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加科学地了解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规律。同时,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引入气象科普,积极策划各类气象科普活动,借助新技术、新媒介和新平台,提升公众的气象科学素养,多途径服务气象科普事业。

总体而言,自2011年3月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以来,我校的气象科技史学科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在科学技术史硕士点的支撑下,逐步探索出“导师负责制为主,学科点共同培养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师资团队建设新老搭配,多学科融合,研究领域独具特色。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得到了江苏省、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协等多方支持。研究成果呈直线式增长,科研和教研齐头并进,科学研究步伐紧跟国际前沿,成果丰硕。教学研究立足本校,面向全国。社会服务以“助力国家气象事业发展,提升公众气象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建言献策,线下集中讲授,线上多元宣传。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气象科技史已成为我校的特色研究方向,在国内独树一帜,不仅是我校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点成功申报的强有力支撑,而且成为历史学、大气科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范,契合了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科学技术史博士点设立以来的发展

2018年1月,我校科学技术史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气象科技史研究平台再度提升,学科发展再上新台阶。人才培养模式渐趋成熟,师资团队不断整合优化,科学研究不仅注重量的发展,更加注重质的提高,咨政建言方面成绩凸显。同时,我校积极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努力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气象科技史研究迈向国际化和前沿化。

在人才培养方面,硕士生培养模式渐趋成熟,博士生培养逐步迈向正轨。经过六年多的不断探索,气象科技史学科确立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科研和应用复合型硕士研究生的目标,不仅强调严格规范的学术训练,而且尽可能为硕士生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和项目申报机会。目前,97%以上的学生发表了学术论文;90%以上的学生有过参加学术会议的经历,其中75%的学生在会议上提交了学术报告。2018—2020年,3位同学获得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整体来看,我校气象科技史方向的研究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升学和就业前景良好。博士生的培养目前正处于探索和优化阶段。2018年9月至今,共招收两届博士生,因学生人数不多,导师有条件采取一对一的教学和指导模式,更有利于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特点优化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科研能力。

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之后,随着我校院系布局的重新规划,气象科技史师资团队建设进一步整合优化。在原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管理学和地理学的部分教师加入气象科技史学科的导师队伍,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级职称比例进一步提高,中青年骨干力量不断注入,博士化率达到100%,国际化率达60%以上,形成了文理交叉、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团队。在此基础上,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研究方法进一步革新,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气候文明史、气候治理、气象灾害数据重建等成为新的研究增长点。

在研究成果方面,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和著作出版数量不断增加,科研项目承担数量穩步提升。科学技术史博士点获批以来,短短两年,研究团队已在Climate Research、Holocene、《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知名刊物发表气象科技史论文27篇,出版专著6部。其中,陈俊教授出版专著《正义的排放:全球气候治理的道德基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李晓岑教授发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铜与氐羌民族》(《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2期)、《气候与“心脏地带”》(《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年第8期)、《从北极看世界:试论气候对人类精神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年第12期)、《气候与人类历史观》(《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年第12期)等关于气候与人类文明的系列论文,李忠明教授发表《气候变化视野下的〈山海经〉神话研究》(《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杨凯博士发表了《日本古代气象占记录研究——以云象为例》(《自然科学史研究》2019年第3期)、《日本古代气象祭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年第4期)、《科学争议之嬗变:中日“沙尘”历史纷争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年第7期)等关于中日气象科技史的系列论文,王挺博士发表《清钦天监气象工作的考察》(《中国科技史杂志》2018年第1期),这些著作和论文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其中,李晓岑教授的相关成果因提出新的气候与文明理论而被《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气象报》等重要媒体报道,毕硕本教授和毛龙江教授也有很多关于气象史和环境考古的重要成果。科学技术史研究团队承担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9项,横向课题5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清至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重大水灾的社会影响传递过程”“近60年来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长江入海水沙通量影响机制剖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明以降关中—天水地区的城市水环境与城市水利(1368—1968)”,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气候怀疑论的科学批判研究”,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项目“新时代气象教育培训发展路径研究”“生态文明视域下气象文化内涵建设与科普传播”“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气象人才培养研究”,中国科协科普部委托项目“气象科普共建基地”,中国气象局委托项目“中国气象仪器史”“中国近代气象史”,等等。

在社会服务方面,我校在继续推进气象科普基地建设、科普人才培训、气象科普进校园等活动的同时,智库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两年间,共完成省新型智库理事会交办的年度课题3项,发表智库专报21篇。其中,王会军院士的《后AR5时代气候变化主要科学认知及若干建议》获国务院领导批示,李廉水教授的《基于大数据融合提升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政策建议》被教育部采用上报,董勤教授的《江苏海岸带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调查研究报告》采用,李婷副教授的《强科技、重创新、亲民众——融媒体时代下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被安徽省气象局采用。智库成果重点围绕气候变化、雾霾治理、气候政策和生态文明等方向展开决策咨询和调研评估,为气候与环境治理领域的政策实践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撑,为公共气象服务建言献策。

在科研合作领域,一方面,积极构建多机构、跨学科、多功能的科研合作机制。在进一步推动与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和德国

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科研合作的同时,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建立了新的科研合作关系,与南京博物院、苏州丝绸博物馆、南京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等文博单位合作,建立了稳定的研究生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广泛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主办“大气环境治理助力江苏高质量发展”智库高端论坛,协办第四届全国气象科技史学术研讨会,主办第十三届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学术研讨会。气象科技史方向的师生累计参加大型学术会议30余次,多次举办相关学术讲座。

整体而言,自2018年1月获批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点以来,短短两年多时间,气象科技史学科无论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方面,还是在科研成果、学术交流方面,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展速度令人瞩目。在人才培养方面,从单一的硕士生培养模式起步,构建完整的硕博培养链;在师资力量方面,从文学专业色彩浓重转向文理交叉优化整合;在科研成果方面,从最初以研究领域新颖而在国内独树一帜,到目前以前沿性的研究方法和较高的研究水平被学术界所关注;在社会服务方面,从以传播气象科学知识为主,到科普宣传和智库建设并举;在国内外合作方面,从最初以科研合作为主,到当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深度交流。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迅速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科学技术史团队仍需砥砺奋进。

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科技史学科发展展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科技史学科始终秉承“立足学科交叉、追踪前沿研究”的理念,继承我校气象科技史研究传统,依托大气科学国家一流学科优势,整合科学技术史、科技考古、科学传播和教育、博物馆学等相关专业资源,并与大气科学、地理学、管理学、艺术学、哲学、文学等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具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特色的气象科技史研究体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初步形成中国气象科技史、西方气象科技史、极端气候与气象灾害史、历史气候变迁与人类社会、气象科技考古、气象科技与气候治理、气象科技教育史、气象博物馆学和气象科学传播等研究方向。

甲子峥嵘华彩慕,六秩风正扬帆时。新时期,学校聚焦“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战略目标,坚持“开放、协同、特色”发展理念。在这样的整体规划下,气象科技史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未来,将立足并进一步发挥学科特色优势,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顺应国家战略需求,更好地服务国家气象事业发展。

(一)夯实学术研究基础,提升研究水平

目前,我校气象科技史研究在国内独树一帜,研究成果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作为中國唯一以气象科技史为主要研究特色的高校,在未来建设中,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在国内学术共同体中的引领地位,扩大在国际相关领域的影响力,把我校气象科技史学科建设为既独具研究特色,又代表国家水平的气象史协同研究平台。其一,深入挖掘气象史料,夯实研究基础。广泛收集整理气象文献与档案,加强气象文化典籍的整理和出版,推动气象典籍资源数字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网络共享。其二,不断丰富研究方法,提升研究水平。在利用传统史料学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环境记录、考古发现以及同位素资料,采用现代科学分析手段和地理学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古气候变化序列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注重与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管理学和哲学等学科的融合,以全新的视角阐释气象科技史的相关问题。其三,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研究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气象文化交流合作,组建气象科技史研究合作中心;继续推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等相关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进一步提升和扩大本学科的学术研究能力与国际影响力。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培养质量

学科的传承和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当前,我校气象科技史学科是设置于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之下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未来将以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一方面,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举,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科研应用复合型硕士研究生,“跨学科、专业化、独创性”的学术型博士研究生为目标。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导师负责制为主,学科点共同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严把招生质量关,循序渐进扩大招生规模,积极推动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同时,针对本科生开设气象科技史、气象文化史等通识课程,培养学生对气象历史的兴趣,提高气象文化素养,为构建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三)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增强学科实力

在气象科技史学科的持续发展中,师资力量建设发挥核心作用。近年来,本学科积极实施人才引进战略,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才梯队,仍需加大学科融合和人才引进力度。其一,注重知识结构搭配,形成横向、纵向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进一步加强与大气科学、地理学、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合作,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师资团队。其二,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专业人才,尤其是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声望,科研能力卓越,具有较大研究牵引力的学术带头人。其三,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并推荐青年教师到国外访学或深造,使他们拥有更加宽阔的学术视野,与世界一流接轨的意识和能力。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潜力深厚的学术队伍,为学科未来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四)加强气象文化建设,服务社会需求

我校气象科技史学科自成立以来,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服务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为宗旨,积极开展政策咨询、科学普及等各项工作。在立足本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将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一步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加大社会服务力度。其一,打造高端智库平台,为气象事业建言献策。围绕气候变化、灾害预警、雾霾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开展调研评估和咨政建言工作,积极参与国家气象文化规划方案制定,力争打造国家级气象文化类高端智库。其二,建立稳定的科普平台,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入基层等工作,举办前沿科普系列报告、气象科普实物展等各类活动,充分发挥气象科普基地和科普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不断改进基层科协、科技场馆人员的培训工作,多途径服务气象科普事业。其三,建立校内外联合基地,助力气象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联合博物馆、科技馆、考古所等校外力量,深入探讨气象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和利用措施,积极参与台站遗址、馆藏气象科技文物的保护修复和展示,为气象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本文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的李蓓蓓副教授、刘海峰副教授、涂丹博士对本文的写作付出极大的辛劳,法政学院的惠富平教授、大气科学学院的何金海教授、海洋科学学院的王坚红教授亦对本文提出诸多指导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气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气象 综合探测 预报预警 气象服务 发展趋势

前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科研、业务、教育、服务广泛结合,气象、海洋、水利、环保、农业、交通等部门共同推进,有力地促进了气象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省气象部门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领导下,按照“一流技术、一流装备、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目标要求,依托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工程建设,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在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防灾减灾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在较长时期内,我们仍将面临着气象业务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一根本矛盾。新时期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从气象大国到气象强国的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气象业务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建立现代气象业务是气象事业发展的要求。福建省气象业务发展将按照发展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构建现代化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气象保障和优质服务。

一、 福建气象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就

1、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

依托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工程建设,我省已初步建立起由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L波段探空雷达、多站式雷电定位仪系统、卫星资料接收系统等组成的气象监测站网,对各类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1)全省4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建成并投入业务使用,在全国率先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网的建设。

(2)由3部固定L波段探空测风雷达和一部移动L波段探空测风雷达组成的新一代高空探测网,可提供更加丰富的高空气象资料。

(3)建成了由9个探测点和1个中心站组成的多站式雷电监测定位系统,雷电监测范围可覆盖全省和台湾海峡地区。

(4)建成了由全省69个气象台站的地面自动气象站、150个区域加密自动(雨量)站(截止2006年10月,含海岛自动站)组成的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网,可每小时(必要时可每10分钟)提供一次观测资料。

(5)新建成极轨气象卫星接收系统和EOS/MODIS卫星接收系统,并更新了静止气象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可提供较为丰富的遥感信息资料和业务产品。

2、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省气象综合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业务采用先进的装备和先进的技术,努力实现预报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对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和气象综合预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1)建立了福建省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2005年起已在小型机上实现业务运行,能够提供10公里格距的数值预报指导产品,并实时通过9210卫星通信系统向市、县局广播传输。

(2)应用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及其它客观预报方法开发研制了供日常业务应用的台风、暴雨、冰雹、高温、寒潮等灾害性天气短期预报业务系统,大大提高了各类灾害性天气的客观预报水平,预报准确率也有明显提高。

(3)研制了综合应用气象卫星遥感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资料、雷电定位资料和自动气象站的高时间密度的实况资料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平台和预警方法,灾害性天气落区和量级预报更加精细化。

(4)短期气候趋势预测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已成为各级政府安排工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立了福建省气候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对全省的天气气候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诊断分析,并发布气候监测公报; 建立了福建省气候影响评价系统,制作发布年度气候公报和气候影响评价报告,开展了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候对国民经济敏感行业影响的评价工作。

3、公共气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防灾减灾和国家安全的需求,我省气象服务工作向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更具针对性的目标迈进,气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气象服务效益不断提高。

(1)决策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健全了决策气象服务机构,建立了省、市、县各级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和气象情报灾情收集处理评估系统,初步实现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间的气象灾情收集、处理和传输快速化,实现了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快速生成,图、文、表并茂。建立了决策气象服务网站,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能及时方便地获取各种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和防御措施建议。

(2)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为使气象服务更加贴近社会,服务各行各业经济发展和社会民众生活,近来我省气象部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开展了空气质量预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城市气象环境指数预报、各类生活、健康气象指数预报及旅游气象服务、地质灾害等级、森林火险等级、流域面雨量等预报,大大拓宽了为全社会服务的领域,为各行各业、各专业用户和社会民众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产品。交通、电力、海洋气象服务也进一步拓展。

(3)公众气象服务手段不断加强。省、市、县气象局都开展了电视天气预报、电台广播、气象信息电话咨询、传真发送、网络终端调用、手机气象短信等服务方式。近年来,还增加了网站发布、显示屏公告和预警信号发布等手段,大大增加了气象服务信息的覆盖面。

(4)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效益显著。从2003年起我省人工增雨作业规模由原先的局部作业、临时作业发展到全省各地的常规作业。作业工具由原有的“三七”高炮升级到具有机动性强的火箭发射装置。到目前为止我省火箭发射装置数量已达94门,形成了一定的作业规模,作业内容也由单一的增雨抗旱发展到增雨、防雹、净化空气等防灾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我省气象事业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现阶段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还不相适应,预报精细化程度和准确率还不能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

(2)综合监测站网亟待完善。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区目前自动气象站点稀疏,无法有效地获取海上气象资料,严重制约了我省海洋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的提高。陆地现有的自动站点的空间密度也还不够,缺少边界层的探测网,对城市气象、交通气象、生态气象和气象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明显不足。

(3)新一代天气雷达网、雷电监测定位网、自动气象站网、卫星云图接收系统等现代化手段获得的大量数据和资料的定量化分析应用水平还不高,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撑。

(4)通信网络尚需升级改造。目前省-市-县的气象信息传输带宽不够,尤其市-县间大多仍是窄带通信,影响了大量气象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

(5)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及传播手段的现代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气象预警信息发布频次和覆盖范围不足,服务产品的精细化程度、服务领域的深度、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6)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滞后于业务科技的发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尤其是复合型的领军人才和一线业务骨干相对缺乏,成为制约我省气象业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 福建气象事业发展趋势展望

(一)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向自动化、遥测化发展

气象探测是气象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基本业务和气象服务的重要基础。要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提高服务质量,必须首先提高气象探测技术水平。 近年来,发达国家投入巨资研制发射21世纪新一代气象卫星,布设新一代气象雷达、风廓线仪、GPS定位系统等,建设21世纪的综合气象观测网。我国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建设由天基、空基、地基观测系统组成的观测内容较齐全、密度适宜、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的综合观测体系;建立与上述体系相适应的信息收集传输系统和保障系统;实现全球、全天候、定量观测;对常规气象要素、大气化学成分及过程、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进行综合观测。

福建气象探测系统建设将按照上述目标,向自动化、遥测化发展。采用现代探测技术和手段,逐步形成自动化遥感、遥测一体化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实现高时空分辨率、全方位和高精度观测。探测范围逐步向海洋延伸,加强重点区域应急观测业务,满足气象预测预报、气象综合服务以及相关行业的业务和科研的需求。根据《福建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未来五年我省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设将大大发展。

(1)完善大气监测系统。

在地面监测站中增加一些关于近地表参数、陆气边界水、大气化学成分和热通量交换、辐射交换以及大气能量平衡分量的观测项目。在城市逐步增加城市气候观测站,监测城市大气边界层物理、化学过程以及大气成分。

提高福州、厦门和邵武探空站的观测精度和探测高度。增设若干个地基全球定位系统和风廓线仪,建设2个(福州、厦门)业务化运行的微型无人驾驶飞机气象探空系统。

增强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能力。推进双偏振、随机相位编码、相控阵扫描等技术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上应用。

推进卫星高分辨率大范围遥感监测信息的应用,积极采用新技术(如GPS技术、GIS技术),加强对陆地植被(特别是农作物、森林等)和海洋生态的分布、结构和生态功能的监测,提供对森林火灾、海洋灾害等的实时监测等。

布设若干个大气成分监测站。主要针对温室气体以及气溶胶、臭氧和水汽等重要大气成分及其相关参数进行观测。在邵武、福州和厦门三个酸雨观测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站点形成布局合理的大气成分监测网。

(2)建立海洋气象环境监测系统。结合我省沿海的地理特点,建立密度适宜布局合理的海岛及沿岸的自动气象观测站网,提高对海上大气环境探测能力。规划将在我省沿海布设30个自动气象站、3部地基GPS遥感大气水汽探测网、2部风温廓线仪、5个低层梯度风观测系统、6个能见度自动监测站组成的大雾监测网等。

(3)改善和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改善现有农业气象观测体系,向大生态环境监测方向发展,建立农业、林业、牧业和农村发展的生态监测系统。

(4)开展城市环境监测。开展城市气象环境要素、能源使用总量和能源结构对大气成分变化(特别是温室气体变化)影响的监测,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和历史档案。

(5)建立交通气象监测系统。主要是在“三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和“八纵九横”省级干线公路网沿线及周边地区、在跨海、跨江大桥沿线及周边地区、在港口、海岸线、海(河)运航线及周边地区建设交通特征量(能见度、降水、结冰、公路地表温度、雷电等)监测系统。

(二)气象预报预警向精细化、客观化发展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天气业务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突出表现在:数值天气预报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客观的临近预报系统在突发气象灾害的预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集合预报技术已成为突发气象灾害短期概率预报的一种重要方法。随着大气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性能计算机与气象观测技术(尤其是遥感、遥测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天气预报业务将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预报时效、准确性、精细化和无缝隙程度将显著提高。我国天气预报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天气业务系统:全球及中国区域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预报可用时效达到8天,中国区域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水平分辨率达到1km;一般的中短期天气要素和环境要素的精细预报基本实现客观化、定量化、自动化,中短期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明显提高,预报质量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福建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也将向精细化、客观化发展。结合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依托,以分析预报人机交互系统为平台,综合利用多种探测信息和先进的预报预测技术,充分发挥预报员作用,发展完善多轨道、无缝隙、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

(1)通过发展数值预报技术及其产品的解释应用技术,实现天气预报技术全面完成向以数值预报为基础,以高性能计算机为支持,以信息网络为依托的现代天气预报制作技术的转变。发展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农业气象和生态、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多轨道预报预测业务。

(2)建立完善灾害性天气临近短时预报警报业务技术流程和业务系统。以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仪、气象卫星等高时空密度的探测信息和应用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开展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展望预报、短时预报、临近警报业务。实时发布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强度、落区的临近短时预报警报,提高突发性天气预报时效,增强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气象服务能力。

(3)建立精细化预报体系。依托国家级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和省级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等,开展精细化预报预测技术的研究和业务系统建设。建立基于数值预报的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逐步开展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

(4)开展短期气候预测方法和气候异常的物理机制研究,预测方法由以统计为主向以动力数值模式解释应用和统计相结合转变,提高短期气候预测特别是季节气候预测业务水平;建立滚动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丰富短期气候预测产品内涵;规范气候系统监测诊断业务,开展定量化气候影响评价,开展气候应用服务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5)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对策研究。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我省国民经济敏感行业的各种可能影响,提出应对措施和减缓减轻其不利影响的对策。开展气候资源和气象能源的普查和开发利用服务工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三) 气象服务向专业化、现代化发展

世界各国的气象服务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欧美发达国家不但在公共电视网和综合类电视网都有大量的天气预报节目,而且还有专业气象频道,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美国有天气频道;在加拿大有天气网络;在法国也有气象频道。这些专业气象频道每天24小时不间断提供气象信息,在全美45个有线频道中,气象频道收视满意度名列榜首,入户率第一,综合排名第二,仅次于发现频道,具有非常高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我国也在今年5月开通了《中国气象频道》,它将与各省气象部门合作开展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的公益性气象信息服务。我国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目标是从现在到2010年,要基本建成以气象基本业务系统为依托,并与其有机联系又分工清晰、适应各种需求、科技水平高、能快速响应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实现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产品专业化、服务队伍专职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公共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提高。

福建公共气象服务也将朝着上述目标发展。把防灾减灾服务放在公共气象服务的首位,不断丰富服务产品,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气象服务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实现气象服务产品的专业化、个性化和服务方式现代化。构建集约化、开放式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实现气象服务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

(1)决策气象服务

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放在突出的位置,增强服务的针对性、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推进决策服务向提供决策服务和建议并举的转变。强化气象灾害评估、灾害监测、灾害预报警报和服务、灾情收集分析、灾害应急联动、灾后评估等工作。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粮食安全、生态系统等影响评估,为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出应对措施。积极参加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跟踪服务,做好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改进完善决策服务系统和气象服务网站(政务),为省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部署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服务依据。

(2) 公众气象服务

改进公众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推出公众喜闻乐见的服务新形式,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贴近生活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短信、电话、网络等服务手段,实现气象信息的语音化和可视化;在街道、宾馆和社区等人流密集区设立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建立气象灾害信息预报警报专用发布系统,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送到社区、农村和企业。结合现有公众传播媒体,使公众气象预警信息的覆盖率达95%以上。

(3)海洋气象服务

依托福建省沿海及台湾海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开展福建沿海和台湾海峡的海洋气象服务,加强气候变化对海岸带、海岛、近海和海峡的影响评估及未来演变预估,发展面向海洋经济和海洋资源、海洋生态保护的气象服务,保障海上航行、生产、作业的安全。发展为海洋运输、临港工业、海岛开发、海湾开发、渔业生产、海岸带保护和滩涂开发等方面的气象服务,为我省沿海防灾减灾,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应有的气象保障。

(4)农业可持续和生态环境建设气象服务

根据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结合中国气象局生态环境大气监测项目的实施,建立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林业等专业气象服务系统。拓展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服务。建设福建生态农业气象示范基地,为发展“绿色农业”,开发、推广名特优新产品提供服务。利用NOAA、FY、EOS系列卫星数据结合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技术,对陆地生态环境如土地利用、水土流失、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植被、森林的覆盖度及长势等;主要城市生态环境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酸雨等;海洋生态环境如海表面温度、近海岸泥沙、海洋污染、赤潮灾害;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森林火灾等进行监测、评估,为生态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气象决策服务。

(5)城市环境气象服务

在我省主要城市建立城市环境气象特种观测系统和城市环境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全面开展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城市空气质量、紫外线强度等方面的气象预报服务。充分利用我省的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并加密城市自动气象站的布设,采集高时空密度的城市气象监测信息,建立城市不同功能区精细天气预报系统。开展人口聚集地环境与健康的综合研究,增强对城市公众和社会活动的大气环境预报能力;向社会发布“医疗气象”、“负氧离子浓度”、“城市热岛”、“城市雾”、“城市雷电”、“城市洪涝”、“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等预报产品,不断满足城市社会公众对城市生活中的气象服务要求。

(6)交通气象服务

围绕现代交通运输快速、高效、安全、正点的目标需求,在高速公路、铁路、跨海大桥、沿海岸线、海运航线等周边地区布设全程立体连续自动监测网,建立交通气象监测信息数据库,研究对交通影响严重的台风、暴雨、大雾、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方法,提高影响交通的天气预报监测能力,提供及时有效的交通气象服务。开展交通发展和气候的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和评估,促进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

(7)重点工程气象服务

以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点开发项目以及重大社会活动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为目标,围绕为我省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构筑三条战略通道等重点工程建设的实施,不断加强气象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服务水平,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制作针对性强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产品,开展工程建设的气候可行性研究、工程立项的气候论证。对重大工程开展专项监测,监视研究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对重大工程的实施过程提供气象保障服务,提高服务产品的质量。

(8)人工影响天气服务

紧紧围绕我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和健全我省人工影响天气的管理体系和建设现代化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使我省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向常规性、多方面(增雨、防雹、消雾、净化空气等)作业发展。在我省大中型水库建立“蓄水型”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在冰雹危害严重的地区建立“人工防雹”作业基地,根据我省经济建设的需求,拓宽人工影响天气的服务领域。

(9)雷电防御服务

加强雷电基础研究与预警技术开发工作,开展雷电预报预警服务,加强雷电业务、科研和服务有机结合,形成由雷电研究、监测、预警预报与防护技术服务组成的业务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防雷工程设计技术性审核及竣工验收业务流程,开展技术咨询与工程服务。全面提升我省雷电研究和业务服务的整体能力和雷电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三、结论

我省气象部门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领导下,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在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防灾减灾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几年,我们将按照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努力构建现代化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推进实现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自动化、遥测化;气象预报预警精细化、客观化;气象服务专业化、现代化,为我省气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2〕福建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课题组成员:

1.林新彬,福建省气象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

2.刘爱鸣,福建省气象台副台长,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气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是深化预算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财政体制的重大举措,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巨大。文章介绍了气象部门财务核算和管理的模式和现状,分析了新政府会计制度对气象部门的影响,并针对影响提出了几条建议。

[关键词]政府会计;财务核算和管理;影响;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2.154

1 引言

自2014年起,国家财政部陆续颁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等8项具体准则以及《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基本构建了统一、规范、科学的政府会计体系。2019年1月1日,政府会计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正式落地实施,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政府会计改革新时代。政府会计制度在完善预算会计的基础上,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通过“5+3”会计要素和平行记账的方式,构建了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为一体的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以期全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运行成本和预算执行情况。政府会计制度的施行,不仅是会计核算领域的变革,也是制度层面的重大变革,它全面打破了原有的核算模式,必然会对原有财务管理方式产生影响。气象部门作为中央垂直管理事业单位,多年来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运行体制。为更好地推进政府会计制度实施,气象部门应改进财务管理方式,提高财务核算水平,为建立气象部门综合财务报告打下坚实基础。

2 气象部门财务核算和管理模式和现状

2000年以来,气象部门普遍建立了财务集中核算制度,逐步形成以计财部门为监督主体、各预算单位为责任主体、财务结算中心为核算主体的财务管理机制。计划财务部门作为财务监督主体,主要负责部门预算编制、决算审核、预算资金的安排及运行监控等。各预算单位作为财务管理的责任主体,虽不再设立财务机构和会计岗位,但仍享有单位资金和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及财务自主权,对财务管理和经济活动承担主体责任。财务结算中心作为核算主体,对各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集中核算。现行财务核算和管理机制,一方面提高了会计独立性,有利于加强预算资金监管,另一方面也割裂了财务核算与业务的关系,导致核算与管理出现脱节,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预算单位与财务核算中心也常常出现责任划分不清及相互推诿的现象。

3 政府会计制度与气象部门财务核算和管理模式之间的冲突

3.1 财务管理不够健全

会计核算的对象是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和事项,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完善与否,因此政府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归根结底需要财务制度的保证。例如,政府会计制度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并运用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的方式来记录由此形成的资产和负债。在这种情况下,权利和责任的明确划分成为会计核算准确与否的关键,而合同就是现代经济制度下明确权利义务的工具。又如,政府会计制度改进了折旧摊销的方法,细化了存货的核算,必然要求更严格的管理资产。气象部门现行财务核算和管理机制下,预算单位并不直接接触财务核算,它们对会计理论知之甚少,也不知道政府会计改革,不了解政府会计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因此政府会计的顺利实施缺乏上层推动力。作为财务管理的责任主体,部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意识薄弱,资产管理和合同管理不健全;未建立定期的资产对账和盘点制度,资产的末级明细账账实不符;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约定事实模糊不清,所有权归属和合同有效期限不明确,导致会计结算中心无法根据合同合理摊销与核算成本费用。

3.2 会计核算流程不够顺畅

为符合新政府会计制度平行记账的要求,气象部门对原有的财务核算系统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基础账套”的功能,搭建了财务报销和双分录之间的桥梁,但仍存在会计核算流程不够顺畅、无法及时生成凭证的问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受到影响。此外,在政府会计制度下,由于核算基础不一致,预算结余与本期盈余之间存在差异。为了反映收付实现制下与权责发生制的差异,体现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关系,政府会计制度要求每个单位需编制预算结余与本期盈余差异表。现行气象部门核算系统未能实现自动生成差异表,在业务量大、项目众多、资金来源复杂,且会计人员对政府会计制度不熟悉的情况下,仅靠人工编制预算结余与本期盈余差异表难度较大。

3.3 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未能有效衔接

目前,气象部门使用的是财政部统一开发的资产管理系统。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气象部门需对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资产管理系统的折旧金额应与财务核算系统保持一致。由于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未能有效衔接,常常出现固定资产末级明细账不一致的情况,折旧金额的核对也无法实现。此外,由于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政府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更侧重财务状况与事业成果,因此发生資本化的固定资产改扩建时,财务账需将固定资产转入“在建工程”科目,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核算改扩建成本。但是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并没有固定资产转在建工程的操作步骤和流程,这将导致固定资产账账、账表不符。这说明资产管理系统还不能完全满足政府会计制度下科学化、精细化核算的要求。

3.4 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政府会计制度打破了单一预算会计模式下的简单、直观的会计核算方式,构建了双体系的平行记账模式,要求对同时涉及预算会计系统和财务会计系统的某一项交易或事项进行双重账务处理,通过财务会计要素形成财务报告,通过预算会计要素形成决算报告。“双基础、双分录、双报告”的要求,颠覆了传统核算思维,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气象部门普遍实行的财务集中核算制度,虽然强化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但也精减了会计人才队伍,一个会计常常承担好几个预算单位的核算工作,数据录入、数据统计等大量的重复劳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会计人员学习政府会计知识的积极性;受限于人员编制,县局常常由业务人员兼任会计,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会计基础薄弱,学习和理解政府会计知识的难度较大。

4 做好政府會计制度下气象部门财务核算和管理的建议

4.1 增强财务管理意识,强化政府会计思维

加强财务管理知识和内部控制知识培训,使预算单位真正树立“第一责任主体”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财务管理意识和内部控制环境;加大政府会计制度的宣传力度,特别要向单位“一把手”和财务负责人宣传,使他们了解政府会计改革的内容,认识到政府会计改革对财务核算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为政府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管理基础。

4.2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定期的资产盘点制度,将资产盘点常态化。建立资产分类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资产分类登记入库,减少新增资产入账的随意性,建立定期的资产对账制度,保证资产账实相符;加强气象存货管理,完善存货管理制度,规范出入库流程。加强合同管理,设置专人管理合同,并按编号归档管理;合同签订时尽量使用标准文本,无标准文本时做到条款不漏项;建立授权管理制度,规范合同签订程序;建立内部审核制度,对合同条款的规范性、合同形式的完整性和合同内容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进行重点审核,避免出现支出方式、合同有效时间和权属关系模糊不清的合同,对金额较大或者影响较大的合同可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会审;加强培训,提高合同签订和审核人员的专业素质。

4.3 优化财务核算流程,构建财务核算与资产管理一体化平台

优化财务核算流程,加强“基础数据”的设置和使用指导,保证账套设置的一致性、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以及业务流程的顺畅化。在核算系统中新增“预算结余”与“本期盈余”的差异查询功能,实现差异的及时查询和自动生成。加强资产清查,保证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的资产分类一致。在资产管理系统中增加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的操作,保证改扩建期间固定资产仍然账账相符。在权限允许的情况下,设置接口,将计财业务系统与资产管理系统相连,构建财务核算与资产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不同系统数据的自动跳转和共享,实现折旧数据按自动计提及财务凭证的自动生成,减轻会计核算工作量的同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4.4 加强政府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

气象部门必须要加强培训,通过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政府会计制度培训和讲座,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针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组织专题讨论,及时解决问题;建立学习激励机制,鼓励会计人员自学政府会计知识,在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邀请政府会计制度的专家、学者到单位进行讲解,提高对政府会计知识的理解;建立会计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将会计基础工作水平与绩效挂钩。

5 结语

政府会计制度于 2019 年 1 月 1 日起开始执行,这是我国政府会计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它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整合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体系,顺应了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对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促进政府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气象部门应勇于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努力实现政府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为气象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与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8号——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EB/OL].(2015-10-23).http://www.mof.gov.cn/mofhome/tfs/zhengwuxinxi/caizhengbuling/201511/t20151102_1536662.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通知[EB/OL].(2017-10-24).http://fgk.mof.gov.cn/law/getOneLawInfoAction.do?law_id=847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J].交通财会,2015(2).

[4]李博.关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基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角度 [J]. 产业经济评论,2018(5):90-94.

气象论文范文第6篇

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对于优化各级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提升行政效能,改善发展环境,打造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具有重要意义。8月1日,山东省召开全省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电视会议,对全面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进行了动员部署。编办作为这项工作的牵头部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为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推动各项工作协调有序开展,本刊采访了山东省部分省直部门和设区的市编办主任或分管副主任,以实录形式分期刊发,供各级借鉴。

采访对象:山东省发改委

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行这一制度,有利于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有效防止政府越位、缺位与错位,最大程度减少行政行为的“人治”因素,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有利于强化权力监督制约、预防腐败,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认真落实《关于在全省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通知》要求,制定工作方案,抓住关键环节,全面推行好行政权力清单制度。一是把握好职权法定、全面彻底、权责一致原则,依法清理行政权力事项,切实摸清底数。二是坚持权力与责任同步下放,放活与监管同步加强,继续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最大限度地减少权力事项,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三是公开行政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根据实践依法审慎地动态调整清单和流程,运行好“阳光审批、勤廉发改”电子政务系统,规范优化权力运行。四是全面排查廉政风险点,健全行政问责制度,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采访对象:山东省住建厅

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

充分认识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客观需要。我们看到,一个地方能否快速发展,不仅取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整体发展环境。这些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在优化改善发展环境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的客观性、重要性、紧迫性,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市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动力和活力,抢抓机遇,求真务实,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速增效,改革创新,用规范透明的行政权力运行和优质高效的服务,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满足群众和企业的需求,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充分认识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是推进依法行政和强化服务意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现实需要。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重要目标,是以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标准,严格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在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中,进行的行政职权梳理审核、依法确权、公开示权和权力监督制约等各项工作,对于提高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对于强化行政机关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改善服务态度,对于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充分认识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大举措。反腐倡廉的关键是有效制约权力。权力缺少必要的制约监督,是滋生腐败的重要原因。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完善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有利于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切断行政权力和实施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系,防止少数人利用行政权力设阻寻租、滥用权力,增强行政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有利于健全行政职责体系和问责制度,遏制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违纪违法和腐败现象蔓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推动政府反腐倡廉建设。

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一要坚持职权法定原则。行政权力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不能自行设定。行政机关必须有法律明确授予的行政职权,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活动。非经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不能作出行政管理行为;超出法律授权范围,行政机关也不享有对有关事务的管理权,否则都属于行政违法。二要坚持简政放权原则。就是加大向市场和社会放权减权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三要坚持便民高效原则。要优化权力运行流程,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办事程序,防止推诿扯皮,提高行政效能。四要坚持权责一致原则。政府履行行政管理职责,依法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限,违法或不当行使权力,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五要坚持公开透明原则。除涉及国家秘密及其他依法不予以公开外,要完整、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每项权力的内容。未向社会公开的,一律不得实施,即清单之外无职权。

采访对象:潍坊市编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潍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权力运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责成市编办牵头,抓紧建立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工作中,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充分调研准备。从年初开始,以审改办的同志为骨干,专门抽出4名同志,调查我市现状,了解外地做法,研究相关政策。并先后组织到湖北襄阳、广东深圳佛山、浙江宁波温州等地考察学习,充分吸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明确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任务重点。二是试点摸取经验。结合实施突破滨海战略,在滨海开发区率先探索推行行政权力清单、服务清单、负面清单“三个清单”制度。试点工作于3月底基本结束,权力清单由原来26个部门15类1648项压缩为4类216项;负面清单,由原来56类项目压缩合并为10类;服务清单,由原来的237项增加到499项。三个清单制度,明确了政府有效作为的权责边界,给市场主体“松绑”,为社会组织“腾位”,有效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试点收到明显成效。三是制定工作方案。在调研考察和先行试点的基础上,4月18日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建立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服务清单制度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列入编制清单的范围、设定权力事项的依据、行政权力的分类、工作的方法步骤以及组织领导等内容。权力设定依据明确为四条渠道,即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部门“三定”规定界定的;本级政府或上级机关批准的;经本级政府同意由部门制定文件明确的。行政权力分为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监督检查、政务服务、其他行政权力等9类。整个工作分为自行梳理、审核确认、合法性审核、清单公布、流程再造五个阶段,从4月份开始,于8月底前基本结束,相关工作压茬进行。四是精心组织实施。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是不可想象的。市里召开会议专门动员部署,并成立由市编办牵头,市府办、监察局、财政局、法制办、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物价局等部门参与的专项工作小组。市编办确定10名同志,从相关部门抽调14名同志,分为5个组,实行集中办公,对部门上报权力事项进行梳理审核。到7月底,部门共梳理上报权力事项8523项,各工作组已与相关部门对接五遍以上,并陆续挂到市编办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保留、取消、下放等处置意见。部分部门的事项已进入合法性审核阶段。

工作中做到了“五个同步”:

一是市县镇三级同步部署,压茬进行。工作中,我们除了要求在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建立权力清单和服务清单外,还要求每个县市区选择一个镇街作为试点,建立清单制度,市级力争于8月底前基本完成,县市区和镇街试点于年底前完成。二是市政府部门与驻潍上属单位同步推进。我市的权力清单和服务清单工作范围,不仅包括市政府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还将国税、地税和气象等驻潍上属单位,纳入权力清单和服务清单的提报范围。三是“三个清单”同步展开。我市提出建立“三个清单”制度,做到权力清单、服务清单和负面清单三个清单同时进行,全面规范政府部门权力运行,其中,权力清单和服务清单由市编办牵头,负面清单由市发改委牵头。四是建立清单制度与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同步推进。我们在对部门权力清单和服务清单进行摸底的同时,也将清理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作为工作重要内容,将建设、规划等14个部门的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共精简下放27项,其中下放8项、调整14项、冻结5项,压减比例达29.7%。五是建立清单制度与理顺市区关系同步推进。工作中,我们注重市区两级权力事项的衔接,对市区相关权力事项进行逐一梳理,明确市区两级政府职责权限,合理划定市区职责边界,解决市区存在的职责交叉、边界不清的问题。

在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走了一些弯路,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要明确一名市领导真抓实靠。这项工作涉及所有工作部门,协调推动难度非常大,如果仅靠编制部门唱独角戏,很难如期完成任务。二是要配足工作力量。仅市一级审核的事项近万项,查阅的法律法规规章多达3000多部,工作量巨大,仅靠编制部门自身力量不行,必须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专心工作,全力推进。三是要选一批专业骨干挑大梁。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政策性、法律性、专业性强,需要一批业务熟、懂法律、责任心强的精干力量作支撑,特别是各工作组的组长、副组长,一定要配强配精。四是要明确分类标准。对清单的分类要科学合理,准确把握分类标准,使部门在事项分类中便于把握、对号入座;填报标准要规范,事项编码、事项名称等填写要规范,引用法律法规规章要准确;审核标准要明确,在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统一明确的审核标准,便于指导和操作。五是要加强业务指导。万事开头难,在工作推进中,我们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和问题,有时感觉孤军奋战、无处下手,亟需上级部门的业务指导。全省推开后,希望在加强上下级之间、地市之间信息交流和业务指导上下功夫,少走弯路,推动工作均衡开展。

采访对象:青岛市编办

今年7月份以来,青岛市全面启动了推行权力清单和服务清单制度工作,将行政权力清单、服务清单制度与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同步分类推进,把西海岸新区作为重点突破区和领航区,大胆创新、主动破题。7月19日,市政府常委会研究通过《青岛市政府关于推进行政权力清单和服务清单制度的实施方案》。7月25日,市政府颁布232号政府令《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向西海岸新区(黄岛区)赋权的决定》。

一是将权力清单与服务清单并行推动。权力清单做“减法”,减权不减责,重点抓好部门职责清理、目录管理、精简下放、流程再造、风险防控、监督问责等6个环节;服务清单做“加法”,加量提质,重点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要求各部门和单位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三定”规定,对现有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逐条逐项分类登记,在摸清“家底”基础上,按照“能减则减、能放则放、应管善管、能快则快”原则科学厘权,做好取消、转移、下放、调整工作。同时,进一步修订完善权力运行流程图和“三定”规定,强化主体责任。按照方便服务对象和提高服务效能原则,扩大政务服务范围,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增加个性化政务服务和“绿色通道”项目,同时,通过政务服务效能监管,强化质量督导和跟踪问效。

二是把西海岸新区作为突破区和领航区。按照依法依规、需求导向、权责一致、重点突破原则,重点研究投资项目管理、专项资金监管、产业用地、城市管理等方面向新区全面下放权限,通过制定权力清单、放宽市场准入、创新监管机制、调整机构职能配置等具体措施,激发新区发展活力,努力实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目标。6月12日,会同市国土资源房管局、法制办等部门通过231号政府令《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授予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岛区)市级国土资源行政审批权限的决定》,向新区先期赋予了土地管理权限。目前梳理出67项权力清单,7月25日通过232号政府令《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向西海岸新区(黄岛区)赋权的决定》颁布,确保市级管理权限向新区放开、放好、放到位。

三是充分体现依法依规权责一致原则。坚持“有权必有责”,全面构建权力下放的配套法治环境,赋予西海岸新区(黄岛区)的行政管理权限总体采用委托的方式实施。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确保下放的行政权力事项于法有据、赋权方式合法规范。相关市级权限下放后,其法律后果相应由西海岸新区(黄岛区)的承接部门承担,因行政管理发生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由西海岸新区(黄岛区)管理机构负责举证及出庭应诉等法律事务;因行政管理发生的行政赔偿,由西海岸新区(黄岛区)财政负担;赋权事项中涉及安全生产管理的,由西海岸新区(黄岛区)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确保行政赋权和法律赋权有机结合。

采访对象:烟台市编办

根据中央、省关于建立权力清单制度的决策部署,今年6月份,我办向市政府领导报送了关于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意见,对此,市委副书记、市长、市编委主任孟凡利做出批示: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对于进一步转变职能和改进作风、对于依法合规行政、对于政务公开都是一件好事,也可作为我们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成果。

为保证工作质量,我办结合我市实际,精心谋划,强化举措,开展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将省内外部分先进地市作为学习重点,通过现场考察座谈等方式,广泛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做法,进一步丰富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任务和方向。二是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召集市财政局、物价局、卫生局、公安局等13个行政职权较多的部门,召开了工作座谈交流会,广泛征求了他们对建立权力清单制度的意见建议。三是组建工作班子。从市编办、市监察局、市法制办、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了7个工作小组,准备集中3-4个月时间,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在此基础上,我办拟订了《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通知》,明确了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确保今年年底前在市县两级建立起全面详实、无缝覆盖的权力清单制度。下一步,我办将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下发实施文件。待市编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立即以市政府文件印发实施,全面推开各项工作。二是开展工作试点。在正式文件下发前,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部门进行试点,努力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总结先进经验做法。三是强化督导检查。会同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局,建立定期调度通报制度,督促各部门、单位加快工作推进步伐,确保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采访对象:泰安市编办

泰安市将认真贯彻全省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电视会议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即牢牢把握“三项原则”,注重“四个结合”,做到“五个到位”,确保全市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扎实推进,取得良好成效。

坚持三项原则:一是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原则。对行使的行政权力,对照法律法规规章、部门“三定”规定等,进行全面梳理,切实明确行政权力范围,统一权力设定标准,规范权力运行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行为的人治因素。二是坚持清单之外无职权原则。行政权力清单公布以后,对于没进入清单的职权,原则上一律不得对外行使。三是坚持公开透明阳光原则。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清理过程和清理结果要向社会和广大干部群众公开,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行政权力清单公布以后,履行职权情况和具体工作流程也要相应进行公开。

注重四个结合:一是与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布局紧密结合。准确认识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放松,保持改革的定力,把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作为优化全市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和把握,真正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落实到位。二是与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紧密结合。结合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推进情况,及时调整部门职责,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确保权力事项调整落实到位。进一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履职评估制度,建立部门职责履行常态化机制,着重加强职责履行精细化管理,真正摸清部门单位行政权力履行及实际运转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三是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抓住当前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利契机,从反对“四风”、优化作风的角度,充分听取基层单位干部群众及各类投资创业主体的意见建议,全面梳理本地区本单位现有权力事项及权力运行情况,查摆问题,分析原因,建立权力台账,公开权力清单,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下一步职能转变和行政权力调整的意见。四是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借鉴和运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机制和工作成果,掌握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两项工作的节奏,统筹把握时间节点,打好进度穿插,搞好业务培训,实现“两不误”“两促进”。

做到五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市县两级全部成立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各部门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抓,分管领导作为具体负责人靠上直接抓,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专门班子。二是政策把握到位。召开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培训班,就权力清单政策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机构编制部门和其他部门单位相关负责科室和负责人的政策把握水平,为整个工作打个良好基础。三是调研论证到位。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吃透上情,摸清部门单位具体情况,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四是协调配合到位。机构编制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做好政策指导、组织协调、审核确认等工作,从面上抓好对全市工作的指导。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办公室、法制办等部门单位立足部门职能,根据工作分工,各尽所能、各负其责地做好相关工作。五是督促检查到位。把这项工作纳入对部门、单位年度考核内容,做好平时督查和专项监督检查,对落实不力、行动迟缓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促其认真整改,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采访对象:莱芜市编办

权力清单制度要落到实处,须做好三方面保障。一是法律依据要充分。行政权力是法律法规赋予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产生直接影响的行政行为。如果法律依据不充分,就会造成公职人员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二是梳理清单要全面。对纳入清理范围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各类行政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摸底,确保不漏项、不丢项、不留死角。三是制度执行要彻底。部门真正按照公布的权力清单以及规范的运行流程、裁量权和收费标准行使行政权力,是权力清单制度有效实施的最终保障。

推行权力清单制度还要避免三个误区:一是单纯以数量为导向。权力事项清理应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不能单纯以数量为导向、以比例定目标,造成该减的没减下来、不该减的减下去,出现监管空白和服务缺位。二是只管取消、下放,不管实际效果。权力事项取消后,有没有负面风险,下放后地方有没有条件承接,能不能正常运转,都需要调研论证,审慎决定。三是急功近利、一刀切。权力清单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项目多、涉及法律法规多、专业性强,单是公安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事项就有1000多项,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采访对象:滨州市编办

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过程,涉及的部门广泛、情况复杂,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认真做好部门现有行政权力的清理工作。只有把这项工作做细致、做扎实,才能确保权力清单真实、准确,才能顺利推进取消下放、规范优化、制约监督等后续工作。否则,简政放权就会变成“数字游戏”,优权制权更无从谈起。二是要尽快梳理并公开“非权力清单”。例如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服务、行政信息等非权力行政方式的适用范围和行使要求,使得非权力行为也能与权力行为配套协调地依法行使,全面发挥出清单制度的应有功效。三是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有权必有责。清单晒了之后,是否按照权力清单里的规则行使权力?如果没有,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及承担何种程度的责任?要避免“权力清单”沦为一纸空文,使其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责任清单”的跟进。惩治和纠正某些政府部门与公务人员的敷衍了事、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

采访对象:临沂市编办

2012年8月-2013年5月,临沂市就开展了市级行政权力事项清理审核和确认工作,摸清了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底数。共取消各类行政权力事项423项,最终确认市级行政权力事项5672项,其中,市政府实施的行政权力事项201项、市直59个部门实施的行政权力事项5471项。通过清理审核,为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市场活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级行政权力事项清理审核工作,印发了《市级行政权力事项清理审核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清理审核工作的总体要求、清理依据、审核范围和实施步骤。从市编办、市政府法制办、市监察局等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成了市级行政权力事项清理审核办公室,实行集中办公,负责清理审核的组织协调、调度指导和审核确认工作,为清理审核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清理审核过程中,机构编制部门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着重分析梳理各部门单位的职责职权;法制部门注重把握依法行政,严格论证行政权力事项的法律法规依据;监察部门注重加强对清理工作的监督监察,确保了工作开展取得实效。

二是明确范围依据。在范围类型方面。临沂市政府把行使行政权力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全部纳入清理审核范围。同时,按照行政行为的不同类型,将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划分为行政许可(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征用和行政奖励等9个类别,进一步明确了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类型。在标准依据方面。临沂市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制定出台了4项清理审核的标准依据。即以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对没有依据的行政权力予以取消或废止;以部门“三定”规定为依据,对机构设置已经调整,相关法律、法规尚未修改的行政权力予以调整规范;省政府依据法律法规授权,决定将行政机关的执法职责调整给其他行政机关的,根据省政府规定作出调整;以有权批准机关的批准文件为依据,对部分行政征收和其他行政权力事项进行调整规范。

三是严格工作程序。在清理审核前,为提高审核效率,实行了责任分工制度,对所有列入清理审核范围的工作任务进行统一分配,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根据工作节点要求,倒排日期,制定了严格的工作计划。在清理审核过程中,对各部门报送的事项,逐项从行政主体资格、权力事项名称、权力事项分类、行政权力依据等方面进行审核。对某些复杂的事项,进行集中会审,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保证了审核工作质量。清理审核结束后,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公布市级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权力事项和行政执法依据的通知》,并及时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发布了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目录,列出了各部门的行政权力事项清单,供社会各界监督。

下步,我们将按照省里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E:FQJ

关键词:权力清单 职能转变 简政放权

上一篇:科技资讯论文范文下一篇:男护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