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论文范文

2024-03-05

新闻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就新闻专业主义的起源、定义和理论要点做了全景论述,订正了对这一理论范畴的混乱认识。并把新闻专业主义划分为实践规约、理论基础、专业标准、职业规范和新闻操守五个部分,对传统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和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要点分别做了归纳,阐述了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特性和记者的职业精神。

【关键词】传统新闻专业主义;当代新闻专业主义;新闻职业标准与规范

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让记者处于显赫地位,在民众对其不胜仰慕之余,国内外一些媒体正面临强势集团的操控,新闻专业主义时常陷入危机。在资本或权力大棒的高压下,某些媒体沦为任人驱使的话语奴隶;在金钱的诱惑下,一些新闻人见利忘义,忘记了新闻道德的约束。少数网民用自媒体传发污秽信息,又推动某些记者投入谣言和色情的怀抱,丧失了起码的职业信念。签于此,建构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提升新时代的新闻责任意识,成为各国受众的殷切期望。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与理论

新闻人的职业精神、专业标准和行为准则,构成记者一系列操守,统称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定义①常被似是而非的其他界定所遮蔽——“中立、客观、独立、公正”这些西方老生常谈的概念被列入新闻专业主义定义的主词,而“职业精神”却被驱逐出定义内涵。实际上,新闻专业主义来自新闻工作实践,被新闻挫折不断匡正和厘定,形成言简义丰、圣洁无私的职业追求。

早在1836年,美国《费城公共纪事报》的编辑威廉·麦凯恩就曾概括过“编辑伦理原则”,被当时许多报纸用作“专业标准”。[1]到19世纪后半期,西方无冕之王的狂热煽情,把社会搅得乌烟瘴气,美国大报首先受到群愤夹击,陷入四面楚歌,不得不收手敛迹。1896年阿道夫·奥克斯收购濒于破产的《纽约时报》,确定了“绝不污染早餐桌布”的办报原则,把“本报刊发一切适宜刊登的新闻”作为座右铭。[2]1904年《纽约世界报》主办人普利策在《北美评论》上发表文章提出,“为了培养更好的记者,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开展一项运动,把新闻提高到学术性专业层次”。哥伦比亚大学接收了他的捐款,于他逝世后的1912年在刚刚创立的新闻学院招收第一届新闻专业大学生。这是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滥觞。

20世纪20年代,在声讨无冕之王的社会呼声下,西方各大报不得不陆续制定“记者守则”“报道条例”或“伦理规范”,逐渐确立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职业信条。其内容主要有:(1)新闻事业是一门职业,应有严格的职业操守;(2)媒体应为大众所信赖,传播真实、公正的新闻;(3)报道内容清晰,说理明白、正确而公允,是优秀新闻事业的基础;(4)新闻记者要写出自己心中认为有益无害的意见,引导公众至善至美;(5)新闻压制均属错误,除非是为了公共利益,任何势力都不得阻挠新闻报道;(6)记者避免自我偏见或受他人偏见左右,不因威逼利诱而逃避责任;(7)广告、新闻与社论均应纯洁、积极而健康,达到为公众服务的目的。这七项规约,构成新闻专业主义的传统理论要点,奠定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基石。

1919年,徐宝璜在《新闻学》一书中阐述了记者应有的品德和气节,写道:“伟大之记者,应有大无畏之精神,见义勇为,宁牺牲一身以为民请命,不愿屈于威武而噤若寒蝉。”他提出“重要新闻一追到底,不以谣言为事实,不可受贿、隐瞒事实”等16条要求。在“新闻纸之职务”一章,徐宝璜强调报纸要“提倡道德”“恶者因其劣行登载而受舆论之攻击,善者因其善行登载而受舆论之赞扬”“迎合社会,乃贱者之所为,与敲诈同为不德也”。[3]这些论述,形成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早期理念。

在全球媒体融合时代,“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②的文化基因,成为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精髓。今天,一个国家记者的操守往往在各国产生巨大影响,新闻专业主义具有国际性。但毫无规约意识的新闻人和网民,肆意亵渎新闻的纯洁性,时而散布弥天大谎,时而诬陷他国或他人,新闻专业主义受到严峻挑战。

由新闻实践提出的“仁爱向善、纯洁健康、崇尚公正、仗义执言、自由和法治”等品格和信念,成为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精华,无论职业记者还是公民记者(网民)都应励志以求。这一理论的要点包括:(1)所有新闻媒体都应制定职业规约③,恪守规矩,诚实正直为上,树立为公共福祉奋斗的志向。(2)“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自重、自爱、自强”[4],唾弃拜金主义,深入民众,伸张公平正义。(3)严禁网络攻击和网络谣言,创建全球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4)记者要以廓清世界、明人耳目、拯人于愚为己任,错误导向如同屠毒笔墨,残害生灵。(5)媒体要尚和合、求大同,不以维护民族的狭隘利益而攻击他国,不以谣言和不实消息制造国家间的紧张关系。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以上五个要点,激发各国记者为人类的同舟共济而遵道秉义,投入全球治理的理性大潮。

二、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伦理基石

新闻专业主义直接涉及新闻伦理问题,没有新闻道德及伦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就无法耸立。新闻道德是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准则,而伦理则是新闻道德的理性意识,二者奠定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西方古典哲学中,伦理(Ethics)与道德(Morality)存在着传统区别。“伦理观指的是基本原則,道德观指的是实践”。[5]记者或媒体的致善理念,来自新闻伦理意识与新闻道德准则,构成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核心。

新闻伦理一方面体现政治道德的追求,另一方面又有不可忽视的公共道德的性质,因而新闻伦理没有国家或阶级的区别。硬要坚持二者的区别,必然导致新闻伦理的双重标准。不管哪国或何种媒体,不管报道政治事件还是一般生活动态,说假话、欺骗受众,都是违背道德的。基于人类追求真理的天性,不能说本国的混乱是民主的表现,他国的井然有序,则是“民主的缺失”,这种颠倒黑白的报道背离了起码的诚实原则。指责“别”的媒体受到权力压制是不自由的,而美国给媒体“贴标签”、任意审查和打压媒体则是自由的,这种双重伦理标准,实际是以政治偏见玷污新闻专业主义的纯洁性。

坚持真善美是新闻伦理的第一个要素。不道德的行为都违背真善美的追求,蔑视人类公平和美好的价值观。宣扬某人、某个阶级或一国利益可以损害他人、别的阶级或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对任何媒体都是不道德的。新闻伦理的第二个要素是坚持新闻公正,在报道有争议的问题时,应把双方提供的事实和意见都明示出来,让公众做出是非判断。抛出片面报道,蓄意掩盖真相,都是背离伦理和道德的。新闻伦理的第三个要素是坚持科学精神,反映和评价事实要有科学根据。科学面对的是要符合事实、符合规律,伦理坚持的是该不该报道的问题,“该不该报道”首先要看新闻是否反映事实真相,是否符合科学逻辑。新闻伦理的第四个要素是,任何政治报道都要经受伦理考验,以求真、求善为前提,维护社会和人类的共同利益。面对大是大非问题,媒体不能沉默,更不能说假话,不说假话是坚持伦理精神铁的原则。

在新闻伦理这面镜子前,新闻道德具有社会正面价值取向,要求记者扶善惩恶、惠及社会,以给大众带来好处、希望与快乐为目标。所以,新闻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善与美的行为,作为新闻人的品德修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新闻道德具有非强制性,依赖从业者的自我意志来维系,产生于记者的优秀品质和自律。(2)新闻道德与新闻法治属于不同范畴,违背道德,不一定受法律制裁;触犯法律,不仅要受法律惩处,还要受道德舆论的谴责。(3)新闻道德依賴良心驱动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才能奏效。作为记者的善意动机,新闻良心由诚实、正直、宽容、仁爱、慈善这五个因素构成,推动记者按照道德准则行事,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自责。新闻道德是对不良报道的软约束,只有真心诚意地接受它,才能转化为新闻人的戒律,成为记者的行为底线。

概括而言,新闻报道有三种戒律:一是品德戒律,不操恶行、不卑躬屈膝、不贪赃枉法,多行善举、廉洁自守、不惧暴戾;二是责任戒律,严禁危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每条新闻都要对受众负责,为服务的媒介机构负责,为国家与社会安全负责;三是职业戒律,新闻陈述不能言过其实、弄虚作假,殃及社会、低俗色情均属职业禁忌。遵循以上新闻戒律,记者同报道对象和受众建立起良好关系,媒体就会赢得高度的社会信誉。

三、当代新闻工作的专业标准和职业规范

新闻伦理和道德不完全等同于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基础,仅对锤炼新闻人的职业理想和道德境界提供指南。新闻专业主义的落脚点实为纯洁的职业精神和完美的职业操守,包括新闻工作的职业目标、专业标准和职业规范。

新闻工作的职业目标体现出高洁的社会价值,引导记者以“成风化人、造福人类”为使命。第一,新闻工作者要推动新闻活动为正义事业服务,向人间播撒“大爱”,达到教化民众和社会的目的。第二,新闻工作者要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引导人类走向平等、幸福和更加文明的目标。第三,媒体要树立“公共服务”的目标,而不是为某一利益集团、更不是为媒体自身服务。媒体的商业经营具有合法性,但它仅限于发行部或市场部,如果以商业主义支配编辑权和报道权,便成为媒体堕落的开始。第四,新闻职业目标的最高追求是发现和传播真理,让大众正确认识社会矛盾、冲突及其解决的途径。概括地说,“新闻传播事业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力量。新闻传播工作者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担负着神圣职责。”[6]

新闻专业主义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职业化的水准,体现严肃、高尚和可操作的专业标准。在西方,最初的新闻工作者来自印刷行业的发行人、工人及学徒,是一些东奔西走、道听途说的抄报员,没有专业要求,谈不上专业标准。20世纪前,新闻不是名副其实的职业,新闻工作者不被认为是“专业人士”。新闻工作经过百年历练,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记者地位的提高、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新闻工作才成为成熟的职业,有了明确的专业标准。

这些标准是:具备完整的专业理论、专业教育科目、职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机构;新闻媒体达到相当的数量和规模,分布在社会各个区域,成为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行业;形成数量巨大的从业人员队伍,出现一支行业大军,且有一致的理念和工作技能。这三条是新闻职业同其他成熟的行业的共同专业标准,在当代,新闻职业独有的特色和专业标准却令人神往,富有光彩夺目的神圣性,这就是:第一,新闻媒体构成社会耳目,为社会管理提供动力和方向,成为重要的思想源泉;第二,新闻记者促进各种信息和思想交流,引导人们认识环境和时代,担当人类精神向导的重任;第三,新闻媒体以反映最新的物质与精神现象为己任,作为社会巨变的发掘者,不断把人类引向光明和福地;第四,它是复制世界、引领世界潮流的意识形态工作,具备更加严格的职业规范。只有达到这四条标准才是真正的新闻业,新闻工作者也才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因而新闻职业规范历来高洁严谨、秉正无私、大义凛然,这些规范的具体要求是:(1)新闻人必须忠于事实,不给大众提供有害和刺激犯罪的东西,不刊播违反科学和生活常识的内容;(2)决不对民众的不幸遭遇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而是关注人民疾苦,为民请命;(3)多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4)报道负面事件要坚持正确导向,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事件处置经过,化解社会沉疴;(5)世界新闻严禁挑唆国际冲突、煽动战争狂热,不许鼓吹民族、种族和宗教仇恨,禁止煽动种族和各种歧视。这五条新闻职业规范,标志着新闻人的重任超越了任何职业的社会价值,不愧是人类精神的领航者和人类苦难的救助者。

四、当代记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新闻人的职业操守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行为准则,体现为新闻采访和报道的戒规。当代新闻操守的准则主要有:(1)尽一切努力搜集确凿的事实,引导受众明情达理、迷而知返;(2)对新闻事实做出诚实、全面的陈述,杜绝不雅之词的阐释;(3)对错误意见不管来自何处,拒绝公布于众,一旦报道,要迅即澄清更正;(4)不参与有害于公众或国家利益的社会活动,如要采访和报道这类活动,要给受众以警示和引导,严防被反社会、反人类的恶势力所利用;(5)决不唯利是图、明哲保身,为获得重要新闻既不行贿他人,也绝不接受任何贿赂。

新闻操守的以上准则需要记者的业务素养来支撑。新闻素养属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技能理性,对新闻操作具有自觉性、知识性、敏锐性、技术性、法理性和科学性,表现为记者的素质、涵养、技能、方法和水准。其中包括高尚的职业意识、丰富的专业知识、谙熟的专业能力与技巧。由此形成当代新闻操守的具体戒规:

探访新闻不使用狗仔队之类的卑劣手段,对黑社会和犯罪团伙的暗访可以隐身潜行,但不能与其合谋共事、参与犯罪。采访新闻不可擅自闯入他人私宅、办公室和非面向公众开放的会议室;不可窃取采访对象的电脑数据、文件或其他资料;不可窃听他人的电话或私下交谈。记录他人的谈话或录音,要征求当事人的同意。对一般公众的正当行为和生活,不管有何重大变故与新闻价值,被采访者声明不准报道的,媒体不应擅自报道,如要报道应隐去真实住址与姓名。

新闻报道不能隐瞒消息来源。对匿名消息来源要严格保密,保护新闻提供者或当事人的人身安全,这仅限于揭露性新闻。引用多方消息来源要保持平衡,不可偏执一方。新闻中的引语除删减多余字句外,不能改变引语的原意,对引语中的关键词句不能有任何改动。

使用他人的文字或作品,必须说明出处,注明归属者姓名,防止记者受到剽窃的指控。转载其他媒体(包括网络)的新闻,要核实报道的真实性,不真实的不能转载。转载时要标示发表该新闻的媒體与写作者或制作者的姓名。

记者写作或制作新闻文本,要抛弃偏见和情感,表达观点除客观理性外,还应向受众明示这是记者的看法。没有调查清楚的事实不能写进新闻,也不能报道推测的事实。报道事件亲历者目睹的事实,一定要加上亲历者简要的直述,不准援引“据旁观者说”“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说”等此类模糊的事实来源。这是西方缺乏新闻专业主义规范的记者惯用的新闻噱头,借此塞进私货。

报道犯罪新闻,在法庭判决当事人有罪之前,应将其视为无罪者,只能用“嫌疑人”的称呼。没有得到法庭允许,强行报道违法犯罪案件,属于媒体审判。如果司法机构忽视确凿证据而蓄意制造冤案,记者确有事实根据,应毫不犹豫地揭露渎法行为,捍卫法律正义。这不是媒体审判,而是司法监督。以上这些新闻戒规,大多已写进中外媒体的规约中,中外记者多有认同。

五、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实现动力

(一)媒体要建立自律制度

新闻从业者实行严格自律,是维护和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主要动力。无论是媒体还是记者个体,都应熟悉新闻伦理和新闻道德要求,为新闻业输入崇高精神,把自我约束转化为自觉行动。新闻自律属于记者的自我控制,通过自我检查、自我揭露和反省,防止新闻自由和媒介权力的滥用。新闻传播的强大社会影响力,赋予媒体无所不在的“话语权”,这种权力可能随时被亵渎。如果定期进行新闻自律,对滥用新闻“权力”会有遏制作用。

新闻自律既要坚持经常,又应形成制度。通过自律制度克服职业观念淡薄,防止新闻事故和新闻侵权的发生。新闻事故是指失实、歪曲性报道产生的社会恶果;新闻侵权则是记者的采访、报道触犯法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直接伤害。定期检查新闻工作发生的各种错误,激发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是促成新闻职业健康发展的保证。新闻自律要求记者思考和检查违反职业规范的行为,有时需要公开向公众致歉,消除公众的不满和不信任情绪。

在媒体内部定期开展自我批评,进行自我反省和检讨,使编辑记者遵循新闻专业主义并持之以恒。媒介机构在行业组织、区域性媒体会议或新闻学术交流中,检查和讨论媒体存在的问题,切磋新闻报道的得失,共同吸取教训。还有,凡产生不良影响的错误报道,都应在媒体上公开披露失误的原因和背景,争取公众的谅解。这些自律制度的贯彻,能培养记者的自我批评精神,把背离新闻操守的报道失范降到最低限度。

(二)主动、谦恭地接受舆论监督

社会对媒体的监督是一种他律,比自律有更大的压力,凡虔诚的新闻工作者不能不听取社会批评。遏制背离新闻专业主义的行为,更有效的动力来自广大受众的监督。公众舆论有无数双眼睛,有发现问题的无限能量,经常听取受众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社会批评,是新闻专业主义建设的重要途径。

受众对媒体的不道德行为发出谴责,引起相关记者的警醒,能激发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能产生克服报道失误的紧迫感。没有社会广泛的批评,一些新闻工作者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当少数记者严重损害媒体的良知,媒体内部人士不可能很快发现,但很难逃过广大公众的眼睛。在社会舆论面前,背离新闻专业主义的所有行为都无法遮掩。

媒体的任何不义之举,从新闻传播到经营活动,都逃不过舆论的揭发。如果一家报纸一方面刊出报道围剿某个企业的瓶装水,认为它不如自来水,但同时又推出自己的“小蓝帽”桶装水,这就露出了自身商业利益的马脚。受众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一眼就能看出媒体唯利是图的动机。尽管媒体是一种权力,如果不受舆论这种准权力的监督,就难以摆脱不良报道或商业腐败的袭扰。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公益机构,随时观察受众对自己的态度,主动听取受众的各种意见,是贯彻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措施。广大网民在网上对某家媒体或某一条报道都可能有评论,这是自动送上门的舆论评价,经常查看网络反响,可以得到十分宝贵的意见。媒体也可设置义务监督员,定期向他们请教,认真听取他们的批评建议。对媒体最直接、最关键的舆论评价来自媒体受阅量的变化,这是无声的舆论监督。如果以每季度为固定考察期,报刊的发行量、电视的收视率或网页的点击率显著下降,大多证明媒体的专业水准正在下滑。

媒体时刻警惕社会舆论对自己发起的攻击,设置舆论警戒线,严防出现有损专业品质的行为而招致舆论围剿。多年前,曾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希望到拥有ABC电视网的迪斯尼看看,被该电视网婉拒。迪斯尼人士透露,这样做是为了避嫌,以免ABC电视网以后报道戈尔时引起观众的猜疑。新闻工作者任何有损媒体声誉的行为,都会引发舆论爆棚,谦恭地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把社会舆论视为改进报道的镜子,是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有效途径。

(三)借助媒介批评提高专业素养

增强新闻专业主义意识,提高新闻业务水准,离不开媒介批评。媒介批评站在现实与历史的观望台,审视记者的一言一行和重要新闻作品,分析新聞传播的正误,是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更为重要的动力。媒介批评不仅是对媒体的监督,而且是站在学术或新闻政策的高度条分缕析媒体与记者的活动,从科学与实践的角度评价新闻的社会效果。有些专业批评者的评价思想如灼,目光深邃,会让媒体和记者对专业理想和新闻理念有深刻的领悟。

把媒介批评视为一种反思过程和结果,探索媒介传播的得失,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升华和总结。新闻批评家从洞悉现实生活的角度,以专业眼光分析新闻现象,对拙劣的传播内容提出精辟的见解,能够引发编辑记者的深刻反省。媒介批评者以科学理念剖析媒介存在的问题,也为媒体的新闻优化和报道调整拓宽了思路。

媒介批评重视对新闻工作者的品德、操守的评价,抓住典型的负面事例指出他们的道德失范,让媒体人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2013年揭露的BBC前主持人萨维尔性丑闻,使整个英国民众感到“震惊、肮脏和愤怒”,来自批评家和民众的讨伐此起彼伏,英国广播公司(BBC)陷入近50年最为严重的信任危机,它不得不对国民公开道歉。批评某家媒体的不良倾向或劣迹,尤其能推动媒体人对职业堕落的认识。

我国大量媒介批评针对的是新闻文本的优劣,分析新闻作品的质量、写作(制作)的形式及其效果,对记者认识和提高业务水准有重要作用。但如果把媒介作品视为唯一的批评对象,很少对编辑记者的报道宗旨、价值观和伦理表现做出透视,媒介批评就会陷入狭窄的空间,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新闻工作。从总体上看,媒介批评应包括对报道思想、媒体人的精神状态和业务水准的全面评价,因为任何新闻业务水准的提高,首先取决于新闻理念和道德思想——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否完美纯洁。

注 释:

①在百度上查到同这一定义基本相同的解释——“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名词解释定义”中一段文字,一字不差地抄自我的《新闻学概论》(第1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329页。为了避嫌抄袭,此处加注特做说明。

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③我国1991年制定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2009年最后修订),是全国各类媒体统一的行为规约。

参考文献:

[1]Yost,CasperSalathiel.ThePrinciplesofJournalism,D.AppletonandCompany,p.159,1924.

[2]刘建明.西方媒介批评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125-126.

[3]徐宝璜.新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20-121.

[4]习近平.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5]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等.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

[6]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论坛.北京共识[J].国际新闻界,2005(6).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郑 艳

新闻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理论新闻学;逻辑起点;报道;新闻

[中圈分类号]210 [文献标识码]A [

科学的新闻学理论应该能够用来解释纷繁复杂的大众传媒现象,用来预测传媒领域将出现什么新现象、产生什么新问题,并能够启示和发展出与时俱进的新的新闻传播理论。但是,目前我们的新闻理论无非是运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采取堆积木的方式“堆”出来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有、又都可以没有,放在前面也可、放在后面也无妨,孤立的概念、孤立的命题、孤立的章节,彼此之间不仅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甚至还自相矛盾。拿它们来解释现实,总是力不从心;更无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往往是传媒实践家们已经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传媒“理论家们”才气喘吁吁地跑上来隔靴搔痒、不着边际地总结一番。结果新闻学理论总是落在实践的后面。

对这些新闻理论先“破”而后“立”,显然太浪费时间,因为要“破”的东西实在太多。所以下面我们在建立理论新闻学创新体系时,会罗列一些该“破”的东西,但我们不打算详“破”,而是略提一下,点到为止。我们想,只要把“立”的东西阐述清楚,该“破”的也就不攻自破了。

一、理论新闻学的逻辑起点——报道

逻辑起点属于辩证思维研究的范畴。

辩证思维是现代最高水平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的特点在于它使用流动概念与流动范畴,它要在概念的辩证运动当中,在范畴的辩证发展中,再现出客观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因此它不是孤立、静止地使用概念,而是把概念与概念之间看成相互联系、转化、发展的一个过程。这种思维方式避免了形而上学思维的片面性,是人类思维的一次重大飞跃。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研究要达到科学性的要求,其理论建构都离不开辩证思维。逻辑起点就是辩证思维的开端。因此,有人说,选择好了逻辑起点,一门科学就成功了一半。它就像乐队定调一样,整个乐曲的进行和展开都受到它的制约和规定。

正确的逻辑起点有三个特征,其一,它必须是事物最简单、最本质、最抽象、最普遍的内在联系;其二,它必须是构成这个体系的一个最小细胞;第三,它必须包含了这一事物一切矛盾的胚芽,如果整个理论体系是一棵树,那么这棵树的所有枝干,都应包含在这一胚芽之中。如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是“商品”,生物学的逻辑起点是“细胞”,化学的逻辑起点是“元素”等等。

新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也应该有自己的逻辑起点。那么新闻学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呢?如果对这个问题作一次文献探讨,足以写一篇几万字的文章,所以我们这里还是遵照前面定下的原则略说一下。有人说新闻学的逻辑起点是“事实的报道”,或是“新闻信息”,根据逻辑起点第一和第二个特征,这种说法显然违反常识:既然最简单、最抽象……最小,也就不可再分割了,但这里却把两个组合起来的关系概念当成了逻辑起点。有人说是“信息”,或者是“符号”,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都大于“新闻”的内涵。这就犯了抽象过度的毛病。还有许多人说是“新闻”,但“新闻”这个概念太含混:是指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的新闻事实,还是记者写的报道,或者是已经传播出去的报道?不清楚——这就显得抽象不足。也有人认为是“事实”,多数人认为是“传播”。但是,“事实”显然是很多社会科学研究的感性起点,不能仅仅作为某一社会科学的专属范畴;而“传播”作为信息的运动形式,不仅内涵大于“新闻”,而且是新闻事实运动的一个中间环节(详后文),离起点太远。其实,上述探讨都是在形式逻辑(而不是辩证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要找到新闻学的逻辑起点当然会方枘圆凿、南辕北辙。

我们认为,借用一个现成概念来说的话,理论新闻学的逻辑起点是“报道”。这个“报道”是什么含义呢?按照辩证逻辑的观点,逻辑起点必须按照概念发展的必然过程,按照范畴辩证发展的过程去运动,若停留在起点,就是一种抽象的、僵死的规定,而不能达到具体真理。因此我们这里的“报道”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向前运动的概念。

怎样运动的呢?下面我们先做一个概括的说明。

首先,当一件事(我们把客观发生而未经反映的第一性的事实叫作“元事实”)产生以后,记者如果判断其为新闻事实,就会进行采写,把客观发生的新闻事实变成“新闻文本”。这时,新闻事实脱离了自身发生的时空(我们把这个时空叫做“现实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空——记者心理场,并在“心理场”的作用下,变成了“第二性的新闻事实”——新闻文本。如果用现象学哲学的观点来说,这个第二性的新闻事实可以叫做“意向性事实”,我们把这个意向性事实就称为“报道”。

跟元事实相比,此“报道”显然已经被记者按照新闻的要求进行了改造,对元事实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第一次规定”,不再是元事实本身:要么是对元事实全貌的新闻性叙述,要么是对元事实有新闻性的局部的传播,要么是对元事实的歪曲等等。进一步的,由于记者的报道很可能被编辑枪毙,也很可能被编辑改造,跟实际传播出去的报道可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把“报道”在这个时候的存在状态叫做“潜报道”。

当记者把“潜报道”交给编辑以后,“潜报道”就进入了一个由编辑、编辑群体、编辑方针、编辑思想、媒体意识形态及其他新闻事实等组成的另外一个时空——机构域。当编辑(群)根据当天收到的所有“潜报道”的情况,根据媒介编辑方针、媒介定位、版面或频道定位、栏目定位以及相关的编辑思想等把稿件经过处理后,配置在某个版面空间、频道或栏耳上,甚至加上必要的言论和相关背景资料时,“报道”被再一次定格。其意义也因其处在版面(频道)、栏目以及与其他新闻稿件的相互联系这一新的系统中而被“第二次规定”:“潜报道”意义不够明确方面的可能更明确;“潜报道”被强调的意义可能被弱化,而被弱化的意义可能被强调;“潜报道”原来的意义可能完全被新的意义所取代,等等。我们把处在媒介自身信息结构之中,尚未传播出去的“报道”,叫做“前报道”(在“潜报道”变成“前报道”的过程中,新闻事实的主要运动形式是新闻事实的符号化,“传播”的成分很少,这就是把“传播”作为新闻学逻辑起点的舛误之处)。

“前报道”也有可能胎死腹中,报纸印好以后销毁、电视新闻编好以后临时撤稿的现象经常发生。只有当载有这些“前报道”的媒介被大众接受以后,“报道”才成为

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一旦报道成为新闻,就标志着“报道”进入了另外一个时空——社会系统,其意义和价值又被处在这个时空的接收者作出“第三次规定”。这个时候人们会从各自的思想立场、社会阶层、利益集团等出发,对新闻事实作出多种不同的解读:“前报道”的意义可能被放大、可能被缩小、可能不产生什么意义、也可能被歪曲。我们把被受众解读、接受而实现了的报道,叫做“显报道”,或者叫新闻。

当受众解读新闻以后,或获得娱乐、或调整自身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或形成舆论、或产生社会运动……进而产生新的新闻事实、产生新的报道,于是,“报道”在更高的层次上向起点回归。

此图是“报道”这一概念运动的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线性结构图。实际情况远比这个复杂,以后将详细讨论。其次图上每行的第一个文本框用的是虚线,表明我们的理论演绎是沿着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路径进行的,不包括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这个环节(这也是我们把“事实”排除在逻辑起点以外的原因)。因为在科学体系中,我们不讲具体上升到抽象这个过程,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终点开始的,这个终点就是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起点。第三要说明的是,我们之所以把“时空变化的轨迹”放在第一行,是因为我们把“报道”运动时空的变化,看作是“报道”从一个系统进入了另一个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任何要素都是某个系统的要素,其性质和功能也是由其所在系统所规定的;当要素脱离原来的系统进入新的系统以后,则这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就不再完全是、甚至根本不是原来所在系统的性质和功能,而是被新的系统所规定、具有了新特点、新性质和新功能的新要素。

我们上面的阐述,意在说明“报道”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运动的概念:报道就是事实向新闻事实的转化,就是报道自身的运动、报道的传播、报道的接受、报道的伸展。通过这种运动,报道这个概念就不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衍生出许许多多紧密相连的新概念和新范畴;这些新概念和新范畴彼此之间又互为中介,每一个概念和范畴都是整个逻辑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如“机构域”这个概念向下还可以衍生出“编辑方针”、“媒介定位”、“版面(频道)定位”、“栏目定位”、“稿件定位”等概念;向上可以衍生出“新闻事业”、 “意识形态”、“政治集团”等概念。这些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愈到后面愈具体。如,“前报道”就比“潜报道”更具体;而“显报道”又比“前报道”更具体。其次,愈是在前的概念愈简单,愈是在后的概念愈复杂。因为概念在运动中不断增加新的规定。如“前报道”比“潜报道”更复杂,因为它不仅包含了记者的规定、还包含了编辑等的规定;“显报道”又比“前报道”更复杂,因为它又增加了受众的规定、现实社会文化系统的规定。如此等等。

那么,“报道”是否有作为逻辑起点的资格呢?其一,它是新闻传播最简单的内在联系,没有报道,就没有可传播的东西;它是新闻传播最本质的内在联系,离开报道,新闻传播就无法与其他传播区别开来;它是新闻传播最抽象的内在联系,没有比它更抽象的概念了;它是最普遍的内在联系,由它而伸展到了整个新闻传播、新闻事业,伸展到了舆论、伸展到了意识形态、伸展到了上层建筑,乃至经济基础。其二,整个新闻学理论都可以通过它推阐出来,它是构成整个新闻学体系的最小细胞。其三,从上图可以看出,它包含了整个新闻传播一切矛盾的胚芽(后面我们还要更具体地阐述)。

二、事实与报道

既然“报道”是逻辑起点,那么如何通过“报道”这个概念把整个新闻学理论推荐出来呢?我们把上图分解开来讨论。先看第一个逻辑链:

社会系统-现实境-元事实-记者心理场-潜报道

此链是说明,元事实变成“潜报道”的过程。我们先来讨论元事实。

首先,现实境是元事实发生的时空,而与现实境紧密联系的就是社会系统。元事实的产生,就是社会系统和现实境以及元事实的相关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系统包含了元事实(很可能转化为新闻事实)发生的背景。元事实正是在这种社会参照系统中获得了相应的意义(这样,我们就把可能是新闻的元事实与广阔的社会系统联系了起来)。

当元事实产生以后,它可能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也可能是经济学、文化学、法学、伦理学等等可能的研究对象,但不一定都是新闻事实。元事实是否是新闻事实,首先取决于元事实本身的特征,即元事实是否具备新闻所要求的客观性要素。什么是新闻所要求的客观性要素呢?我们的教科书是运用“新闻价值”这个概念来讨论的。西方有人说新闻价值包括时效性(新鲜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和人情味等要素,有的还列举了“反常性”“真实性“、“趣味性”等。我们的教科书也基本上是照搬的这些东西。但是,这种说法稍微想一想都会觉得不对劲,比如说,如果事实是新鲜的就是新闻,世界上新鲜的事实随时都在发生,但能够成为新闻的有多少?相反,难道不新鲜的就不能成为新闻吗?2005年7月28日,成都《天府早报》报道了四川省档案馆刚刚披露的一个事实:1941年7月27日日军出动飞机108架,对成都展开第一次猛烈的轰炸,投下炸弹426枚,在一天时间内炸伤成都市民905人,炸死698人。“7·27大轰炸”发生在54年前,非常不新鲜了,但为什么成为新闻呢?可见,新鲜并不是元事实成为新闻的充分条件。同样的,具有接近性、显著性、真实性、人情味的事情也很多,为什么不都成为新闻呢?严格地说,在这些要素中除了“重要性”以外,其他要素都不是衡量一件事是否有新闻价值的客观性要素。

我们认为,元事实是否是新闻,包括三个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客观条件;

一是是否新鲜。比如,发生地震了。但地震经常发生,所以,仅仅地震并不一定是新闻。

二是如果新鲜是否含有新的信息。发生地震了,而且是7级地震。由于7级地震破坏性强。可能导致一系列灾害,这就有了新的信息,可能成为新闻。

三是如果含有新的信息,这种信息是否具有新的、普遍的意义。7级地震如果发生在没有人烟的沙漠腹地,很可能对人类不产生任何影响,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但如果发生在一个大城市,就会影响到许多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就需要人们采取及时的救援行动,因此就具有普遍的意义。那么这场地震就是新闻。

三者之中核心是对人是否有意义,这个意义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果某个包含了新信息的新事实具有普遍的意义,我们就说这个新事实具有“新闻性”,意义越大,我们就说新闻性越强。因此,如果要给新闻下个定义的话,那就是,新闻是指包含了新的信息、对人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鲜事实。这是把新闻事实和普通事实比较而得出的新闻的定义。

这里的新鲜。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事实刚刚发生,不仅事实是新鲜的,而且意义也是新鲜的;二是尽管事实不是刚刚发生,而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但刚刚被人知晓。事实不新鲜但意义新鲜,这也是新闻,如前举“7·27大轰

炸”。相反。如果一个事实是当前发生的,但由于没有新鲜的、普遍的意义,即使符合我们所说的时效性、接近性、显著性、反常性之类的说法,也不是新闻。

这样说来是不是意味着时效性、接近性、显著性、反常性等对于讨论新闻理论没有价值呢?不是。如果元事实不仅新鲜、有意义,同时还具备上述“性”,那么它的新闻性就可能更强。如果我们把元事实新闻性的强弱等同于元事实新闻价值的大小,那么我们这里就可以说,这些“性”有增强新闻意义的功能,可以用它们来评价一件事新闻价值的大小。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应该明白,这些“性”只是对新闻事实进行新闻价值评价的要素,并不是新闻本身的价值——新闻本身的价值应该是作为客体的新闻事实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新闻需要的属性,也就是新闻对于人的意义。我们过去的错误就在于,把具有客观属性的价值要素和具有主观属性的价值评价要素混为一谈了。

那么什么又是“意义”呢?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讨论的新闻的功能。根据拉斯韦尔有关媒体的三大功能说,结合莱特所增加的娱乐功能,我们认为新闻对于人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告知意义、指导意义、教育意义、娱乐意义。告知意义就是新闻能够告诉人们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和人的生存或生活等存在什么利害关系,需要人们注意什么问题等。指导意义就是指新闻可以指导人们根据环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协调行为、适应变动。教育意义就是新闻可以教育受众,可以传承文明。娱乐意义就是,即使新闻没有上述方面的意义,但至少有娱乐价值,起码可以博取受众一笑。一个元事实只要具备其中一个方面的意义就是新闻,就具有新闻性和新闻价值。相反,如果没有上述意义,一个元事实无论多么真实、时效性多么强、多么新鲜,也无论多么有接近性和显著性,都不具有新闻性,都不可能成为新闻。

这样看来,新闻就是为人而存在的,离开了人和人的新闻需求,世界上的事物自生自灭,就无所谓新闻不新闻。既然如此,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新闻的客观性、如何认识“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诸如此类“形而上”的问题呢?

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出发,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新闻的客观性与反映论所说的客观性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的概念。从区别来看,前者是指新闻报道中不掺杂个人的和党派的情感、偏见、倾向,做到平衡、公正等;后者是指主体对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逼近程度。从联系来看,新闻不一定是认识活动,但是它也可能部分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而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在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时。存在两极性:一极是“否定性主体”,就是由于主体因素的干预和渗透,认识过程受到严重的干扰和影响,以致主体不能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对象;另一极是“肯定性主体”,指的就是由于主体因素的参与和能动性介入,主体更完全、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了客观对象,使认识更具有客观性。我们可以把新闻的客观性问题看作是要求新闻的反映者必须排除主观的不利因素的干扰,作为“肯定性的主体”出现。

但是,新闻是一种意识形态产品,主体在反映客体时无法不带上意识形态的因素,因此其两极性在表现形式上往往会有各种不同的情况,比如,当新闻符合反映主体的意识形态等时,反映者可能作为一种肯定性的主体出现,但由于反映者自身的某些因素的限制(如表达能力、认识水平等),也可能作为否定性的主体出现,或者作为一种中间状态出现;反之,当新闻不符合反映主体所认同的意识形态时,就会作为一种否定性的主体出现,但如果反映主体尊重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不刻意做歪曲的反映,也可能抛弃自己的意识形态偏见,作为一个肯定性的主体出现(如,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报道)。但是无论作为肯定的主体,还是作为否定的主体,主体都不可能是作为一个白板、“镜子式”地反映客体,而是带着一定的意识形态观念对新闻事实进行“能动”的反映。这样一来,主体所反映的新闻事实,就永远也不可能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作为被反映者所反映的客体而存在,是主体对客体建构的产物。用我们前面关于系统论的观点来说就是,当新闻事实由现实境进入记者心理场以后,新闻事实就由一个系统进入了另一个系统,所以它的性质、功能和特点就被新的系统所规定,而不再是原来的性质和功能。这样一来,所谓新闻的客观性就不可能存在。既然连对象都不存在,那么作为对这个对象进行研究的“新闻的客观性”命题就为假。如果把新闻的客观性看作是反映论意义上的客观性,那么除非我们认为有一种正确的、普适的意识形态存在,则新闻的客观性问题存在;否则,新闻的客观性问题不存在。

另外,如果新闻事实并不是客观发生的事物本身,而是作为被反映者所反映的客体,那么“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这样的表述就是简单而没有意义的。前面的论述已经表明,新闻是客观发生的事物的一种价值,既然是一种价值,因此新闻既依赖于客观发生的事物,也依赖于反映的主体。依赖于客观发生的事物,那么可以说,客体是第一性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依赖于反映的主体,那么就可以说,主体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也就是说,按照我们的逻辑,新闻理论最先需要讨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事实与报道”。归纳起来有下列诸问题:

新闻事实论。社会与事实、事实的种类和特性、人的需求与事实、新闻事实、新闻事实的特征和种类;

新闻意义论。新闻事实与新闻意义、新闻意义的类型和大小、新闻意义与新闻分类、新闻意义与受众需求、受众需求类型与新闻意义的分布规律、新闻类型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

新闻价值问题论。新闻意义与新闻性、新闻性和新闻价值、新闻价值的大小、新闻价值与新闻选择、新闻价值论问题批判;

新闻客观性问题论。新闻性与新闻的客观性、客观性与倾向性、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新闻的客观性等。

那么,作为反映主体的记者到底是怎样反映新闻事实,并将新闻事实变成新闻文本的呢?于是,我们就进入了下一个逻辑环节:记者与报道。

三、记者与报道

社会现实系统-现实境-元事实-记者心里场-潜报道

我们继续来看上一个逻辑链:

前文我们说了,新闻是客观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因此事实是否具有新闻性,并不是不证自明的。它需要通过记者的判断来实现。记者是如何判断的呢?这里我们使用了“心理场”这个概念(我们只是借用了“场”的概念,但并不同于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场)。所谓心理场,就是由记者的心理结构,记者所面对的新闻事实(包括采访对象、事实的各个构成要素等),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所处的微观外部环境,还有记者采访和写作新闻时的心境、观念等五个方面所构成的系统,以及这个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记者的心理结构属于心理场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主要包括认知结构、媒介观念、意识形态三个层次(一般谈心理结构主要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我

们这里有所不一样)。认知结构是指记者在以往的新闻实践中形成的,以专业的新闻范式为核心,以相关知识、经验和技巧等为辅助而构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如,经济新闻记者的认知结构就是以他们专业的新闻观念和经济新闻观念为核心,以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金融学、证券学、会计学等知识以及相当的新闻表现技巧为辅助,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在记者判断和采写新闻的过程中是如何起作用的,s.Holly Stock-ing和PagetH.Gross对此作过专门的研究,类似的研究也见于DonE.Schultz和StanleyTannenbaum等。媒介观念则是记者所在媒体对新闻的特殊要求,对媒介功能的特殊规定,媒介受众观念,媒介价值取向,媒体所代表的阶层、阶级或利益集团等在记者心中的“印象”,这些“印象”高度影响记者对新闻的判断和取舍,能够超越这些印象采集新闻的可能性很小。如党报可能要求新闻报道要具有权威性、准确性,追求媒介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都市报则可能要求新闻报道要通俗化、娱乐化,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即使同样是经济新闻,专业化财经类媒体与综合性媒体也有很大的差异,前者可能对时效性的要求不高,而求全面、深刻,分析性强,而后者则可能要求快速、浅显,实用性更强。意识形态则是媒介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所秉持的意识形态观念在记者心理结构中的投影或烙印。如果是一家秉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媒体肯定会要求媒体的新闻以反映主流意识形态为主,那么记者就会尽可能地选择主流新闻而边缘化其他新闻。

在这几个层次中,认知结构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而媒介观念、意识形态则可能因时代的变化、记者所服务的媒体不同而发生变化。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这些方面都可能通过记者的行为而内化为记者的心理结构,成为记者对新闻进行判断的“图式”(Schema)。同时,记者又通过新闻报道将自己的这种图式外化在新闻报道之中。除了这三个层次以外,新闻事实本身也是构成记者心理场的重要因素,比如新闻事实的情感色彩,很容易影响记者对新闻的判断;新闻事实中的消息来源也会对记者的判断产生很大影响(比如,权威来源往往不受到质疑,而普通来源尽管可能更真实,却可能不被采纳,等等)。第三、记者所处的微观现实环境同样会影响记者对当前事实的认知。这个微观环境主要是指新闻发生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或者记者采写新闻时所处的当时环境(比如,记者观察事实时所处的位置、天气条件等)。有些失实报道就是由于记者所处的外部环境影响了记者对事实的观察所致。 Shoemaker和Reese认为新闻工作者对媒介内容的影响来自三个方面:新闻工作者的背景和人口特征的影响,包括媒介工作者的性别、种族、性取向、教育程度等方面。个人态度、价值观和信仰的影响,包括媒介工作者的个人价值观和信仰、政治态度、宗教信仰等。职业角色的影响,包括职业角色和伦理角色等。我们认为这些都可以作为记者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来看待。

一旦记者认为元事实是值得报道的新闻就会进行采访、写作。这时。记者接触事实、观察事实的角度,记者解剖事实、截取事实的角度,以及记者的表现技巧、心境等都会影响潜报道的品质。因此,对记者采访和写作时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的研究,对潜报道自身的研究等就应该是新闻理论的—个重点。

因此,研究新闻传播就必然会有“记者与报道”一章。包括下列诸问题: 记者认知结构论。记者认知结构的构成因素、记者认知结构的建构和发展、记者认知结构的作甩方式、记者认知结构的优化;

记者媒介观念论。记者一般媒介观念、记者机构媒介观念、媒介观念与记者新闻判断;

记者意识形态论。媒介观念与意识形态、媒介意识形态与记者意识形态的关系、记者意识形态与新闻报道。

记者心理场诸要素的相互作用;

新闻事实与记者的新闻报道。新闻事实的特征与新闻报道、新闻事实的构成与新闻报道、新闻事实的运动与新闻报道;

新闻采访与新闻报道。影响新闻采访的诸因素、微观环境对记者了解事实真相的影响、新闻来源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受众观念与新闻采访、记者采访技巧和路径与新闻报道;

新闻写作与新闻报道。材料选择与新闻报道、表现角度与新闻报道、表现技巧与新闻报道、受众观念与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与新闻伦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与新闻报道、记者职业道德与新闻报道、记者社会责任与新闻报道;

潜报道论。潜报道与元事实、潜报道与新闻的真实性、潜报道的特点、潜报道建构论、潜报道文本论。

记者的报道作为潜报道,能否成为新闻,取决于机构对潜报道的认识、取决于潜报道能否成为前报道。这样,我们就进入了下一个逻辑环节“机构与报道”。

四、机构与报道

机构与报道是上一个逻辑链的必然延伸:

潜报道-机构-前报道

当潜报道进入编辑系统时,“报道”已经转换了三个时空,那就是由现实境,经由记者心理场进入了机构域。在机构域中,影响新闻面貌和意义的主要因素是编辑系统——作为媒体意志体现的整个编辑群体。表面上看,编辑工作好像是个体的劳动,但实质上任何编辑成果都是编辑集体劳动的结晶,因为任何一条新闻稿一般都不可能由某一个编辑处理以后就可以编发出去,哪怕是一条短小的消息,也是媒体集体的决定,是媒体意志的体现。因此研究这个环节的编辑心理,有单个的编辑心理,但主要是编辑群体的心理(或编辑社会心理)。

怀特的守门人理论,最受批评的一点就是它显示出只有一个守门人,而不是在一个复杂的新闻运作中所呈现的有好几个守门人。麦克莱里(McNelly)的新闻流通模式则说明在事件到达接受者以前,中间有各式各样的中介传播者,前一个中介传播者往往就是后一个人的守门人。贝斯(Bass)认为守门活动出现在新闻组织当中,而其过程也应该被分成两个阶段,即“新闻汇集”和“新闻处理”。第一个步骤发生在新闻汇集者将“生的新闻”,即尚未处理的新闻,如事件、演讲、记者会等制作成“新闻稿”的时候;第二个步骤则发生在处理新闻的人修改和汇整新闻稿成为作品——份报纸或一则新闻广播—而传递给民众的时候。无论怎么说,新闻事实在到达受众之前,特别是在媒介机构空间里,要经过许多编辑(守门人)的处理,而且这些编辑都要秉持大致一致的新闻理念;即使短期没有取得一致,长期也会达成默契。所以,我们这里的编辑是指的由媒介编辑群体组成的编辑系统。既然有这样一个编辑群体组成的编辑系统,那么研究编辑心理场就远比研究记者心理场来得复杂,因为除了编辑个体心理场外,还存在一个编辑群体心理场的问题。 先说编辑个体心理场。如果记者心理场由五个方面构成的话,那么编辑的心理场是怎样构成的呢?那就是,由编辑心理结构、编辑所面对的潜报道、编辑处理潜报道时所处的微观环境、编辑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编辑和记者共

处的时代特征等构成的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记者心理场比较,由于编辑在媒介里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其心理结构也与记者有许多不同。比如,坦斯多(J.Tunstall)就指出,记者平素站在第一线,与消息来源周旋,所以受的压力既大,久之又易对他们产生同情感,所以心理上特别重视消息来源的反应。反之,编辑与消息来源没有直接的来往,他们所关心的往往是受众,也就是如何把产品处理妥善,以便替整个机构争取发行量(收视率)和广告。从工作性质来看,记者要应付许多突发事件,工作比较不寻常;而编辑的工作则有常规可循,比较平常。从分工来看,记者往往按主题分工,如政治、经济、文教等,而编辑则多以版面分工。这些都会使编辑形成不同的心理结构。其他方面,如编辑所处的微观环境也与记者有很大不同,除了自然的环境(如办公环境)外,编辑所处的微观环境还有“稿件环境”,就是编辑当天所收到的各种各样的稿件所组成的环境;编辑群体组成的组织环境;外部社会关系环境等。所谓外部社会关系环境,指的是由于稿件一旦发表,可能给当事人带来不良影响,这时外部相关社会关系就会介入编辑系统,干预报道,甚至使报道的传播流产(记者也会受这种外部社会关系环境的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小)。

编辑群体心理场由编辑群体结构、编辑群体规范、编辑群体意识、编辑群体精神,以及编辑群体所处的微观环境(包括编辑群体所面对的社会关系、潜报道集合)等组成。编辑群体结构,包括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信念结构等。编辑群体规范是编辑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其形成受暗示、模仿、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编辑群体意识则是指编辑群体的媒介观念、时代认知、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编辑群体精神指编辑群体的团结感、归属感、效忠心以及为群体献身的意识。编辑群体的微观环境则是指编辑在处理当期稿件时所处的办公环境、潜报道集合组成的稿件环境、外部社会关系环境、阶段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什么是“阶段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呢?比如每年国庆期间、春节期间。公众都处在一个欢乐的社会环境中,媒介一般都会蔡发负面报道,以与环境气氛相协调。

编辑心理场和编辑系统是如何起作用的呢?编辑把当天收到的稿件进行比较、分捡、平衡,然后对稿件进行编辑处理,或枪毙、或放大、或缩小、或配置;经过一般编辑、责任编辑、主编、媒介相关领导等,最后把新闻处理落实到版面或频道上,就形成前报道。在这个过程中,记者的报道可能孤立地看很有价值,但在和其他稿件的比较中却可能只有很小的价值;或者记者的报道即使在联系中看起来也很有价值,但却可能由于某种社会关系而被扣押不发;也可能由于记者与编辑的关系不正常而遭致“垃圾化”。同时,前报道也很可能因为编辑的处理(如版面语言的运用、稿件的配置等)而增加、缩小或改变了潜报道的价值。而这一切都是机构作用的结果。

所以,我们的新闻学理论必然有“机构与报道”这一章,包括:

机构论。媒体性质(如商业机构还是政治机构,是企业还是事业,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还是大众娱乐的工具等)、媒体体制、媒体类型、媒体组织、媒体功能、媒体价值取向、媒体意识形态、媒体运作规范、媒体文化等;

政党媒体论。包括政党与新闻事业、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政党媒体与媒体意识形态、媒体与政党宣传、政党媒体与新闻舆论、政党媒体运作规范等;

编辑论。编辑个体论、编辑群体论、编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编辑群体与媒介组织的互动、媒介组织与社会的互动;

编辑过程论。编辑微观环境、编辑流程、编辑与守门人、编辑伦理和新闻伦理;

前报道论。前报道的特点、前报道与元事实、前报道与潜报道、前报道与新闻的真实性、前报道文本论、前报道系统论等。

任何作为新闻的前报道如果没有传播出去,被受众接收,就不叫新闻。只有传播出去以后的前报道才叫新闻。当前报道传播出去以后,就进入了另一个时空——受众系统。这时新闻的意义和价值就受制于受众系统。于是我们进入下面一个逻辑环节“受众与报道”。

五、受众与报道

“受众与报道”同样是上一个逻辑环节的必然延伸:

前报道-受众系统-显报道

当前报道进入受众系统以后,被受众接收就成为显报道,实现了自身的价值。用黑格尔有关理念运动三阶段论来看的话,在潜报道阶段,报道处于自在阶段;而到了前报道阶段,则报道处在自为状态;当报道进入社会系统时,报道就进入了自在自为阶段。

受众系统是一个多要素、多结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而且还受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这些子系统包括政治系统、文化系统、经济系统、道德系统等许多方面。受众系统跟编辑系统一样,除了单个受众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等以外,还有受众的群体结构;除了研究受众接受行为以外,还要研究受众现实行为等。在这个方面,梅尔文·德福勒在他的《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把有关受众理论归纳为“个人差异论、社会范畴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四种,后来J.A.巴伦又在《对报纸的参与权利》中提出了社会参与论,很有启发,但还很不够。

仅仅从新闻接受来看,约翰·费斯克说:“由于文本产生的环境不同于对文本进行解读的环境,因此从后一种环境中得出的有关文本的意义也必将不同于前一种环境中的。”也就是说,不同社会系统的受众对新闻的解读是不相同的,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显报道。“譬如,1987年年末和1988年初,那些在约旦河西岸暴动的阿拉伯人的照片着实让以色列人担忧。他们觉得媒体上的报道是反以色列人的,于是他们试图控制或调整新闻报道,以确保更加‘不偏不倚的’(即赞同以色列人的)描述……美国人在收看有关以色列军方和掷石头的约旦河西岸的青年的影响时……更可能由此联想到英国军队与非正规军交锋时的失败,而不会想到美国军队在格林拉达和越南的情况……同样地,在一种像美国这样热烈地信奉言论与出版自由的文化中,以色列军方用手掌堵住美国电视摄像机的行为将遭到极大指责。美国式的言论自由和审查制度,其意义高于中东地区历史上任何特定时期的言论与审查制度的意义……美国城市里体验过警察镇压运动的黑人青年可能会产生与约且河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青年一样的主观的忠诚,这种忠诚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而对电视新闻作出理解,而同时根据电视中反映的耶路撒冷的情况来体会他们自己的社会经验。美国国民警卫队的成员。或是《命运战士》的读者很可能会把自己与以色列军队联系起来,从而会对他们自己和电视中的影像作出极为不同的理解。再举一个例子,对中西部的农场社区而言,电视中的影像可能与他们的日常文化毫无关联,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最可能得出美国以外的其他世界是多么可怕这种中间层面的意义。”因此,受众对新闻的解读可以形成新闻价值的多样性,受众如何接受新闻、使用新闻,显然是新闻学理论不可回避的。

这样我们就有了“受众与报道”一章,

受众个体论。受众认知结构、受众心理结构、受众资讯寻求模式;

受众群体论。受众群体类型、受众群体结构、受众群体心理、受众群体特征;

新闻接受论。受众解读环境论、受众解读模式论、解释学与受众对新闻的解释、接受美学与新闻接受、媒介真实与新闻接受;

传播效果论。元事实与新闻接受的心理现实、潜报道与新闻接受的心理现实、前报道与新闻接受的心理现实、心理现实与客观现实。同时移植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如。媒介信息对受众态度的改变、涵化理论),并辅以相当的实证研究。

如果受众接受新闻以后仅仅只是一种心理现实,那新闻媒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事实上,受众接受新闻以后,不仅使前报道变成显报道,使新闻由媒介现实变成了心理现实。而且显报道还反作用于受众系统,并通过受众系统和其他社会系统的互动将心理现实转化为社会现实。或者说受众系统不仅是新闻的“感应器”,也是“效应器”。只有这样,媒介才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才凸现出来。这是新闻传播最后的归宿。新闻理论不研究到这一步就是不完整的。于是。我们就进入了下一个逻辑链:

那么受众在把心理现实向社会现实转化方面有哪些表现呢?主要是,娱乐、行为调适、舆论、社会流动、社会运动、社会革命。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元事实和新的“报道”。所以,我们的新闻理论还应该有相当的篇幅来论述“社会与报道”这一重要问题。

显而易见,无论从现实运动、还是从概念自身的运动看,我们所选择的逻辑起点——“报道”,在经历了从元事实到潜报道、从前报道到显报道的运动以后,最后又回到了元事实这个起点。但它不是向元事实的简单回归,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向初始的回归,一种螺旋式上升;而且概念运动和现实运动是完全一致的——这正符合辩证逻辑关于概念和范畴运动的基本规律。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看到,报道显然可以作为新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报道这个范畴自身的运动,我们可以把新闻学方方面面的理论推荐出来,从而使新闻学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比较粗糙的框架,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尚需感兴趣的同仁共同探讨、修正、补充、发挥、完善。

新闻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报道稿的角度:思想角度、特色角度、读者角度等

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描写的形象性、较强的时效性、语言的凝练性

写作要点:标题是文章中心的概括,很重要。

(1) 标题——把报道中最主要的事实和最基本的内容,高度概括成一句话或捷、思考细致, 即使碰到新的题材、体裁也能下笔成文 实践、报告会

(2)正文

1、导语:时间、地点、人物(承办方、主持人、主讲人、观众、评委、嘉宾)、事件

2、主体:写之前要明确主题,舍取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选材要精,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和最具吸引力;写事不要离开人;层次分明,可采用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首先、然后、接着等;角度新颖,叙述、描写、议论 ,也可穿插人物对话,人物感受等,使报道稿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3) 结尾:意义。

意义由小到大写,先写最直接的: 学生-学院-学校-社会等 注意层次与连接词的运用

大学校园新闻写作培训 1.新闻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新闻”一词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广义的,广义的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泛指报纸、广播、电视中常用的各种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调查报告、评论等。一种是狭义的,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除了评论等少数议论文,绝大多数新闻都是记叙性文体。 2.校园新闻写作的目的

身为校园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明确我们工作的目的,即:为自身所在的学校、学院、部门做好学院团学活动等方面宣传工作。校园新闻的主要读者是全校师生,所以新闻是宣传自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要让大家明白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部门做过一件有什么好的意义的事情。这是展示学院的平台,宣传工作的窗口。

3.新闻的特征

(一)事实性

以最近发生或发现的客观事实为报道对象,离开了事实,新闻就不复存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六要素”(简称“五W-H”): ——何人(who )、何时(when)、 何地(where)、何事(what)、 何因(why)、何果(How)。

注意: 新闻的真实性与文学作品的真实性的区别是新闻是客观的、具体的,完

全真实的,而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二)新鲜性

新闻姓新贵鲜。新鲜性可说是新闻的本质属性。

1、时间新

新闻是“易碎品”,“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 新闻敏感;“抢新闻”的意识。 不能“消极待命”。

熟练的采访写作综合能力。

2、内容新

并非凡“新近发生的事实”均可成为新闻,只有内容具有“新鲜性”的才可能成为新闻。 4.标题

消息标题的制作要求:准确、鲜明、凝炼和生动。 准确

——是消息标题写作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准确概括、反映新闻事实;二是要准确评价事实; 三是运用语言要准确。

▲例:某校报名迎新工作新闻标题: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我校5000余名新生入学 (对事实意义的揭示太夸大,我校今年开学新闻标题为“五千新生 集结成信”) 鲜明

——标题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揭示和评价,表现出来的对事实的态度立场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含含糊糊。

▲例:我校最近发出的一遍新闻标题为“‘新’的交流,hold住我的大学”,此标题虽有新意,但是完全不能让读者明白活动名称、内容。 凝炼

——简洁明了地传达出消息的内涵。用点晴之笔,剔浮词,去空话,以最少的文字传达最准确的信息。 ▲例:比较下面两个标题:

A、节省处事经费 节省时间精力 我国礼宾改革已有一定成效——国宴规定四菜一汤,仪仗队鸣礼炮使欢迎仪式更隆重

B、我国续作礼宾改革——国宴实施四菜一汤 5.导语

我校新闻的导语前,往往冠以“本网讯”。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注意几点:

1.要将活动的名称、时间、地点、参与的重要人物准确的叙述清楚,此几点特别重要。

2.注意有多人物时人物的的职位以及人物的排序。 3.可以在开头提出活动的目的。 导语书写的方式: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抓取某一生动形象、鲜明的色彩或有特色的细节加以描绘。描写简洁而传神、力避过分雕饰。

▲例:本报讯 多么威武神气的猫头鹰!一对大眼睛正在扫射着什么,翅膀微微耸起,看来它准备振翼飞扑过去,抓住那狡猾的大田鼠。这只用棕榈树桩因 6.主体

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主体的作用和功能:

一、是对导语进行解释、深化和具体化。对导语中涉及的内容,进一步提供有关细节和背景材料,使其更清楚、明确、具体。

二、是补充新的事实。导语中未提及而又能表现新闻主题的事实和其他要素,便由主体补充出来。

主体部分写作注意点:

1、紧扣消息主题取材。(若与主题无关或无多大关系,即便具体、生动、感人,也应割爱。)

2、叙事宜具体、内容应充实。(有人因消息是简明扼要的,要求篇幅短小、语言简洁,所以消息写得太概括、太抽象,空空洞洞大而无当的导语之下,是几条干巴巴的“筋”。)

▲例:我校最近一遍标题为“与排球共舞 让青春飞扬”的新闻的主题部分:“赛场上,双方队员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信念,大展身手,比拼球技,在排球场上秀出了绚丽的青春风采。啦啦队员们完全投入到比赛之中,场上鼓声阵阵,呐喊声此起彼伏,一切只为赛场上拼搏的队员加油助威。”虽然概括叫到位,但是字数太少的缺点让这篇新闻失去了充实。

3、叙述宜求生动,行文善兴波澜。(很多人写消息,内容是有,但写得枯燥无味,或是一套死板而难以卒读的“新闻腔”。因而我们应“让新闻笑起来”,写作手法应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4、同样的活动在一遍新闻中不要重复详细叙述,这样显得非常冗长。 7.结尾

新闻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非可有可无。有人认为,新闻结尾并非新闻必须要有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多数新闻都不必有结尾,因为新闻是以报道事实的,认为一篇新闻,事实叙述清楚了,新闻写作就大功告成了,因而,新闻结尾常被忽略。

新闻的结尾可以多种多样,或照应敛,略作交待;或点明意义,议论作结;或结尾表达,显示决心;或提出希望,激励鼓舞等。它既有同一般文章结尾的相似之处,如要升华主题,遒劲有力,舍意不尽,耐人寻味等,同时它又有不同于一般文章结尾的独特之处,要适应新闻体裁的独特要求而具有新闻个性。 结尾部分写作注意点: ①紧扣事实而不能空泛

新闻既然是事实的报道,它的结尾因此也不能离开事实。 ②增添信息而不能一味重复

新闻的各个部分都得用来表达事实和主题,结尾亦不例外,应能增加新闻的信息容量而不能只是前后重复,在新闻里,一个事实,一个观点只能出现一次,再次

出现时应有新的信息和意境,所以结尾不能单纯重复事实和观点。 ③要启发诱导而不能搞说教

新闻结尾,应能让读者从中领悟更多的意思,获得开拓思路的启发和触发联想,使人回味不尽,新闻不是说教,而要按新闻规律——让事实说话,不要强加意念于人,更不要教训人,要避免那种训戒式结尾。 ④结尾的总结层次要较高

结尾的总结与开头说明活动意义有相似之处,即站在较高的角度看待整个活动,所以层次一定要高,这样才能体现出活动的份量。

▲例:我校最近一篇标题为“创新授课形式,提升学生素质——资源环境学

院开展素质拓展活动 ”的新闻的结尾部分:“经过一天的素质拓展活动,同学们在精彩游戏的游戏和游戏后的总结之中,懂得了很多在教室内学不到的知识,尤其是充分体验到团队的合作、团结的重要性。寓教于乐,寓教于行,这次创新教学的模式,也体现出资源环境学院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所作出的积极努力。”总结的层次从活动本身上升到了“资源环境学院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层次。 新闻结尾的几种写法: ①自然收束法

大多数新闻采用此结尾法尤其是例会式消息,材料本身已按重要程度递减顺序安排完毕,或者是必要的新闻内容、新闻要素、事件过程交待完毕,全文已是水到渠成之势,较宜适时打上、不作枝蔓。 ②拾遗补缺法

这种写法有较明显的结尾段落,它补充新闻导语和主体部分来提取的新闻要素,使报道完整、圆满,或者补充有关背景材料,使报道充实、可信。 ③卒章见义法

在结尾处用“画龙点睛”式的语言,一语中的地点明新闻事实的本质或问题的实质,或总括全篇,或提示读者,它能使新闻主题更加明朗、突出、甚至得以生发。 “画龙点睛”式的语言,还可以是引用他人精辟的语言。 ④别开生面法

写法上较灵活,往往在结尾处另辟一境,与主要新闻事实相映成趣,从另一角度对主题加以表现和深化。 ⑤展示预告法

新闻事实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现有的事实可能蕴含了今后的发展趋势,而在报道某一事件的现状时,读者还有兴趣知道下一步会如何,展示预告法即是在新闻结尾处提示了物的进一步发展,或启发读者的思路,让人看到前景,增添信心,或预告事件动态,让人对此作进一步关注。

▲例:我校最近一遍标题为“资源环境学院积极征战校体育节”的新闻的结尾部分:“据悉,本届体育节的赛程将持续到11月下旬。体育节的举办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加强了各个学院之间的沟通交流,选手们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将鼓励更多同学加入到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 8.注意事项

(1)不要太长。错误体现:认为短新闻写不了大主题,一味求“长”。本来最好写两百字消息的题材,通过对其"信息"层次的"开发挖掘",硬拉出一篇数千字洋洋洒洒而空空洞洞的新闻。

(2)不要片面求短,一件具体生动的事,去其"血肉",只剩几根"枯骨"。 (3)避免主题或其他部分叙述冗长现象,应极力杜绝这种喧宾夺主的写作方式。

(4)新闻强调视觉印象,以描绘为主要手法,往往截取事件发展进程中的某个片断、细节或画面,绘声绘色,给人以特写镜头般的印象。 (5)消息也是要表达观点和倾向的,消息写作并非没有立场、观点的纯客观的“有闻必录”。 作者主要是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和叙述较间接地流露出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寓观点于事实之中。主要不是讲道理,而是讲事实,显示事实本身的逻辑。 因此,作者应少发或不发直接的议论。要发议论,只能是必要之处的"点晴"之笔。 (6)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切记不能出现较明显的病句和错别字!

新闻定义: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价值:是衡量某一个事件是否值得采写,刊登的角度的标准 新闻价值特点:重要性 时新性 接近性 显著 趣味性 新闻内容5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新闻一般分为:消息和通讯

消息:迅速、准确、简要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

通讯:详细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个新闻人物的所作所为 新闻结构:标题 导语 主题 背景 结尾 五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地位:是新闻的眼睛。一则好的新闻,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标题。精心制作的好标题,

犹如画龙点睛。它要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又要醒目,新颖,有趣味。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新闻标题写作要求:准确(标题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概括新闻的内容、精神、实质)

生动(在准确基础上,尽量突出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生动活泼) 新颖(‘新’是新闻的基本要求。标题要善于突出新事物、新方向、抓 住最具新闻价值的问题)

二、导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者第一自然段。通常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介绍新闻的。要内容,揭示新闻的主题,使读者对新闻内容有一个总的概括。 导语的作用非常重要。新闻能否吸引读者,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导语写作的成功与否,所以新闻写作要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前边,次重要的事实放在第二位,以此类推。导语,就是这个“倒金字塔”的最上面的一层事实。 新闻导语的写法

1叙述式。这是最常见的方式。它把新闻最重要、最新鲜、最有吸引力的事实,高度概括加以论述。 如:近日,惠州学院刮了一场“微报”风,只要在惠大微报这个微信公众公益平台,绑定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同学们便可随时随地免费查询功课表、空教室、公交路线、外卖电话、四六级考试成绩等,俨然成为惠大百事通,“它比百度哥还要好用。”惠大微报粉丝小菜评价道。这么庞大的微信平台,团队主要核心人员却只有6位,均是大三学生,分为技术部,采编部,外联部,策划部。团队的核心人员都是工作狂。

2.描写式。对某一个富有特色的事实和一个有意义的侧面,用简明的语言进行描写,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如:“炎热的中午,在惠州学院的校门口,各系的师兄师姐摇着彩旗,笑容满面,一边帮新生搬行李,一边介绍学校的风景……”大屏幕上演着一幕幕熟悉的画面,学生们都在开心地鼓掌

3.评论式。对报道的事实进行简洁。精辟的评论,以揭示事物的性质和作用,引起读者的重视。

如:为了求学,他们或许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在一些同龄人开学过假期的时候,他们或是在家里帮父母做农活,或是在工厂打工赚下学期的学费。而今,他们终于靠着自己的努力走进了大学校门,可是学费、甚至生活费仍是他们需要跨越的“门槛”。

4、结论式。将新闻事实的结论、在开头部分写出来,开门见山,反映事实的意义。

上半年惠州GDP同比增长13.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增速居珠三角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这3项指标也居珠三角第一位。

5.提问式。用提问的方式引出新闻报道的事实,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如:经济大省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广东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明确提出切实做到六个“更加注重”,努力实现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6、引语式。引用与新闻相关的诗句、格言、人物语言等,以增强导语的生动性。 如:“一条大河破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一首首曾相伴和影响几代人成长的经典歌曲,今晚在北京音乐厅再度响起,依旧深深地打动了全场观众的心。 注:拟写导语的要求

1. 不能与标题重复。导语和标题的作用有些接近,但标题是概括全文的精神实质,而岛屿 是标题的扩展。

2. 为后文留下余地。导语可以包含背景材料,但尽可能简略。好的导语能使新闻主体部分

很自然展开,为后文提供方便。

3. 各要素的组合原则。5个W 和 1个H。每一项都有可能加入导语,关键看哪一个更有

新闻价值。如果新闻事物为社会所熟悉,在该新闻中特别重要,则应该以“人”为先导,以此类推。

4. 应用事实,忌空泛。要避免用空洞的语言,抽象的概念和流行口号写作新闻的导语,要

用新鲜的事实来说话。

5. 语言要简洁。新闻本身要求语言简明,新闻导语更要逐字推敲,做到字字珠玑,一字不 可移。 三 主体

导语之后,便是主体。它是新闻的主干部分,是用充分的,具体的事实材料,对新闻的内容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实质就是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使导语提到的各个事实更加清晰,使5个W和1个H更加明确。

新闻主体结构类型

1. 时序结构。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这种结构可以使读者对事件的发

生、发展的全过程有一个鲜明、完整的印象、

2. 逻辑结构。根据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主次关系)来 安排层次。

3. 时序与逻辑二者兼有的结构。对主体的写作、要求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内容充实、紧

扣主题;注意剪裁、详略得当;简洁明确、生动活泼。 四 背景

背景是新闻事件产生的历史环境、客观条件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除了简讯,一般的新闻都要交代背景。它可以让读者更好、更准确理解新闻内容,使新闻更加饱满。

背景不是单独部分,没有固定位置,所以不能把背景看成是新闻结构的一个独立层次。背景可以一次性交代,也可以分散穿插在导语、主体、结尾。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因此不宜过多,否则会喧宾夺主。 常用背景材料

1对比性材料。对人物或事件爱你的正反、今昔对比,在比较中突出重要意义。 2说明性材料。对报道事实中有关的历史事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做出介绍或者描述。 3注释性材料。对新闻报道中涉及的概念、原理等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理解。 五 结尾

结尾又称为结语,是新闻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 结尾的作用用来收束全文,深化主题;或说明结果,指明意义;或指出发展趋势,展示未来;也有言之未尽,没有结尾。 结尾写法

1、 小结式。对所报道的事情或者意义进行简要概括,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

2、 启发式。在讲完主要事实之后,用启发式语言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

3、 激励式。用激情的语言,激发读者的热情。

4、 意义式。指明新闻的重大意义。

5、 展望式。在报道主要事实之后,进一步指出事件的发展趋势或必然结果。

6、 号召式。根据报道事实提出具有号召性的一件,激励读者为实现某一目标而行动。

新闻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一、单项选择题

1.( )科学地揭示了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

A马克思B无产阶级C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D共产党 2.“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口号是()提出的。 A斯大林B恩格斯C列宁D马克思

3. “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口号是()提出的。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

4.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这门课是()。 A新疆高等学校地方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B新疆高等学校选修课 C新疆高等学校专业课 D新疆高等学校辅助课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

A西北B西北边陲C西部D边境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达()。

A166万平方千米B100多万平方千米 C960多万平方千米D1040多万平方千米

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约占全国陆路总面积的()。 A十分之一B七分之一C二分之一D六分之一 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界线长达()多千米。 A5 000B5 600C6 000D21 000 9.目前,生活在新疆的民族达()个。 A12B13C55D56 10.在新疆世居的民族达()个。 A55B13C12D56 11.新疆地处()腹地。

A亚洲B欧洲C世界D中国

12.从()世纪起,世界的一些宗教就开始陆续传入新疆。 A公元前4B公元前3C公元前1D公元10 1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A哲学B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人类学

14.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B马克思主义理论 C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D先前政党的经验

15.宣布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的是()。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

16.()科学论证了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总问题的一部分。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

1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关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许多理论是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的。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18.()提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19.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指导思想,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宗教政策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B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 C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D无神论思想和理论

20.()多次强调:“要系统研究和正确宣传新疆发展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21.各民族大学生始终要坚持()高于一切的观点。 A国家利益B民族利益C地区利益D个人利益

22.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23.()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

A民族团结B民族平等C经济发展D民族繁荣

24.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做好新疆工作是()的大事。

A世界B全国C新疆D民族

25.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做好新疆工作,关键是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A领导核心B政府保障C地方机关D职能部门

二、多项选择题

1新疆自古代起就与中原地区保持着()上的密切联系。 A政治B经济C文化D外交

2宗教问题往往同()等方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 A民族B政治C经济D文化 3我国的宗教政策主要有()等。 A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B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政策 C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政策

D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策,及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团结教育的政策

4《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 A新疆地方发展史及民族发展史,新疆多种宗教演变史 B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C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 D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邻()。

A甘肃B青海C西藏D内蒙古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周边与()等国家接壤。

A蒙古B俄罗斯C哈萨克斯坦D吉尔吉斯斯坦 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周边与()等国家接壤。 A塔吉克斯坦B阿富汗C巴基斯坦D印度

8在阶级社会,虽然存在民族压迫、民族矛盾甚至民族纠纷,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A友好交往B团结合作C共同进步D共同繁荣 9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流的通道。 A经济B文化C政治D军事

10学习《教程》课程,必须以客观事物为依据,坚持()的态度。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凝固不变 11学习《教程》课程,不能()。

A从主观愿望出发B偏听偏信C凝固不变D以偏概全 12学习《教程》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A有助于大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正确地认识新疆历史,全面系统地了解新疆区情

B有助于大家增强“四个认同”意识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C有助于大家识破境内外敌对势力任意篡改和故意歪曲新疆历史的阴谋 D有助于大家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13学习《教程》应该()。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C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D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4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强调,()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

A跨越式发展B民族团结C社会稳定D长治久安

15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A相互了解、相互尊重B相互包容、相互欣赏 C相互学习、相互帮助D相互支持、相互进步

16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

A国家意识B民族意识

C公民意识D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7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强调,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祖国观B民族观

C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8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强调,要把()作为稳疆安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

A抓基层B打基础C固团结D强民生

19李克强总理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强调,举全国之力,深入推进对口援疆工作,把援助资金主要用于()。推动跨越式发展,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A教育B南疆C民生D基层

20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

A依法治疆B团结稳疆C长期建疆D团结兴疆

三、辨析题

1、历史表明,当国家统

一、稳定、强盛时,新疆的经济文化就发展繁荣,各族人民就能安居乐业。反之,国家分裂、发生**和遭受外来侵略时,新疆经济文化就倒退、衰落,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就会受到严重损失。

2、民族、宗教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四、综合问答题

1、什么是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法规?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哪些?

2、新疆自古以来多民族、多宗教,你认为缘由何在?

五、材料分析题

1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此,我们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就如在新疆各民族中广泛开展的“四个维护”、“三爱”、“新疆三史”、马克思主义“五观”和“五个认同”等教育都是与时俱进的充分表现和生动写照。 问题:

(1)“四个维护”的内容是什么? (2)“三爱”是什么? (3)“新疆三史”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五观”指什么? (5)“五个认同”指什么?

第一章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确具现代通行含义的“民族”一词在中国的使用始自()。 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毛泽东

2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是从()开始的。 A夏朝B商朝C秦朝D清朝

3“四海之内,若一家也”是()提出的。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 4人类社会最早的组织形式是()。 A氏族B部落C部落联盟D民族

5证明新疆与内地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经济联系的最具说明的发现是()。 A陶器B货币C丝绸D青铜

6翻译大量佛经、被称为三大翻译家的龟兹高僧是()。 A鸠摩罗什B玉素甫·哈斯·哈吉甫 C麻赫默德·喀什噶里D贯云石

7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后,任命()为第一任西域都护。 A张骞B班超C郑吉D明瑞

8张骞通西域后,为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汉朝政府于()年设置使者校尉。

A公元前68B公元前101C公元68D公元101 9新疆正式成为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A汉朝B唐朝C元朝D清朝

10西域正式成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史实是()。 A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B公元前60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 C73年,班超出使西域

D公元前101年,汉朝设置使者校尉

11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构是()。 A戊己校尉B使者校尉C西域都护府D安西都护府 12西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从()开始的。 A汉朝B唐朝C元朝D清朝

13西汉时期,西域对壮大汉朝的军事力量和促进交通运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A良种马的传入B农作物品种的传入

C绘画和音乐的传入D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传入

14《汉书》记载,“始开西域之迹”的历史人物指的是()。 A张骞B班超C甘英D郑吉 15唐朝在西域最高军政建制是()。

A西域长史和西域都护府B安西和北庭大都护府 C使者校尉和僮仆都尉D昆陵都护府和金山都护府 16协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是()。 A回纥B吐蕃C突厥D乌孙

17 “别失八里”是()朝政府在西域设立的行尚书省之一。 A西汉B唐C元D清

18历史上曾被叫“回纥”,几经演变,形成了当今的()。 A哈萨克族B塔吉克族C维吾尔族D柯尔克孜族 19现代国家的边界是()产生后才确立的概念。 A国际法B国内法C国家D民族

20“西域校尉”是()朝政府在西域设立的一个机构。 A西汉B隋C唐D清

21喀喇汗王朝的首领们自称“()”。

A桃花石汗B成吉思汗C大汗D台吉 22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率部东归祖国。 A阿玉奇B图理琛C渥巴锡D伊勒图

23维吾尔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 A丁零人B乌孙人C塞人D畏兀儿人 24新疆正式建省的时间是()。

A公元前60年B1884年C1949年D1957年 25三次亲征平定葛尔丹叛乱的清朝皇帝是()。 A顺治B康熙C雍正D乾隆 26清王朝平定了准噶尔部落的叛乱后,于1762年在新疆设置了(),它是天山南北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

A哈密卫B省政府C伊犁将军D西域校尉 271755年在沙俄支持下掀起叛乱的是()。

A阿睦尔撒纳B葛尔丹C张格尔D大小和卓 28清朝政府在平定()后统一了天山南路。

A大小和卓叛乱B阿睦尔撒纳叛乱C张格尔叛乱D葛尔丹叛乱 291865年,浩罕国反动军官()在英、俄支持下入侵新疆。 A阿古柏B萨比提·大毛拉 C艾沙D穆罕默德·伊敏

30“西域”改称为新疆是在()。 A汉朝B唐朝C元朝D清朝

31将内地的郡县制首次推行到西域是在()时期。 A秦朝B汉朝C魏晋南北朝D隋唐

32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长期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 A汉民族B少数民族C各民族D大民族

33土尔扈特部经历艰辛,从伏尔加河回归祖国是为了摆脱()。 A沙俄的压迫和奴役B英国的殖民统治 C准噶尔贵族的侵扰D饥饿和贫困

34浩罕国侵略军于1865年入侵新疆后,阿古柏在占领的南疆地区建立了()。 A“阿古柏政权”B“浩罕国政权”

C“南疆地区政权”D“哲德沙尔政权”

35中国军民驱逐阿古柏收复新疆的斗争起止时间是()。 A1875—1878年B1876—1878年 C1878—1880年D1879—1881年 36新疆和平解放的时间是()。 A1884年11月B1948年12月 C1949年9月D1955年10月 37新疆建省后的第一任巡抚是()。

A刘锦棠B左宗棠C郑吉D曾纪泽 38下列历史事件与人物搭配不正确的是()。 A西域都护府第一任都护——班超 B收复新疆——左宗棠 C平定葛尔丹叛乱——康熙

D率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渥巴锡

39《穆天子传》中记载的到西部观察访问并登上昆仑山的是()。 A周武王B周穆王C周文王D周王 40最早提出在新疆建省的是()。

A左宗棠B刘锦棠C龚自珍D曾国藩

二、多项选择题

1现代政治学观点中,构成国家的要素包括()。 A领土B政府C国民D主权 2历史上的中国疆域包括()。

A少数民族王朝政权的疆域B汉族王朝的疆域 C与现在大体相同D小于现在的疆域 3国家主权最高管辖权包括()。

A最高立法权B最高司法权C最高统辖权D最高行政权 4清朝政府实施管理新疆的行政制度有()。 A州县制B伯克制C租庸调制D札萨克制 5古代中国具有多重含义,包括()。 A地域含义B文化含义

C王朝法统的含义D社会交往的含义

6历史上,新疆与内地密切的经济联系可以通过()的考古文物说明。 A妇好墓中的玉器B凤鸟纹刺绣 C铜镜D钱币

7新疆维吾尔族在我国历史上曾被称作()。

A回纥、回鹘B铁勒、高车C克烈、南蛮D乌孙、仆固

8喀喇汗王朝是新疆维吾尔族文化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时期,主要文化成果有()。

A《玛纳斯》B《西域史》C《福乐智慧》D《突厥语大词典》 9新疆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主要有()。 A平定准噶尔势力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策勒村事件D反阿古柏的斗争

10元朝时期,西域涌现出不少维吾尔族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翻译家等,主要有()等。

A廉希宪B鲁明善C贯云石D玉素甫·哈斯·哈吉甫 11元朝为有效管理西域,设置了()等处行尚书省。 A别失八里B宣政院C都护府D阿力麻里

12清朝为加强对新疆管辖,在新疆许多地方设立了()。 A台站B卡伦C驿站D台吉

13清朝统一新疆后,为中原与内地的经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表现在()。 A制钱流通于新疆市场B设局制造铜钱 C设置蚕桑局D修建道路

14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中原许多先进的手工业技术传到西域,主要有()。 A冶铁B凿井C铸造D开渠

15清朝结束新疆分裂割据局面、统一天山南北的标志是()。 A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B平定葛尔丹叛乱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D平定张格尔叛乱

16土尔扈特部万里回归祖国的壮举表现了他们()。 A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B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C威武不屈、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D为了同西域各族交流的愿望 17对新疆建省的表述,正确的是()。

A清政府批准了左宗棠提出的建省方案,并任命他为第一任巡抚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 C促进了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祖国统一 D巩固了祖国的边防,有利于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

18以西汉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为标志,新疆地区就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史实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汉朝最早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

B 73年,东汉政府重设西域都护,任命班超为都护 C唐朝武则天在西域增设北庭大都护府 D清朝在新疆建省,刘锦棠为巡抚

19历史上,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可以通过下列史事说明()。 A内地典章制度传入西域

B高昌城宫室内画有“鲁公问政于孔子像” C西域舞流行于长安,胡旋舞风靡宫廷

D清政府在天山北部满汉等族军民较集中的地区,开办各类学校

20历史充分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汉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B唐朝在西域广泛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C西域的音乐盛行中原D清朝在新疆建省 21下列人物中,出任过汉朝西域都护的是()。 A张骞B细君C郑吉D班超

22唐朝时期,西域对中原影响最大者莫过于音乐,如,唐朝宫廷的十部乐中的()都是西域乐。

A于阗乐B疏勒乐C龟兹乐D高昌乐

23《福乐智慧》序言中提到的“秦地”“摩秦”分别指()。 A契丹B女真C秦人D汉人

24西域都护府设立后,西汉王朝前后任西域都护者18人,主要有()等。 A郑吉B甘延寿C段会宗D李崇 25历史上的中国,包括()。 A以汉族为主所建立的中原王朝

B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 C非中原地区政权

D少数民族建立的局部政权

三、辨析题

1、国家与民族是一回事。

2、“西域”这一概念始见于夏朝。

3、在国家拥有的领土上设立军事机构并驻军,是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

四、综合问答题

1、简述唐朝在西突厥和其他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羁縻府州”制。

2、新疆各族人民配合清朝平定国内叛乱及抵抗外敌入侵的事例有哪些?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2012年8月15日,为回应日本右翼分子登岛行动,值日本法西斯分子投降67周年之际,来自香港的保钓人士乘坐“启丰2号”船只前往钓鱼岛宣誓主权。在接近钓鱼岛时,被日方野蛮撞击和水炮扫射,保钓船船头、方向盘被撞损。16时36分,香港保钓船采取冲滩的方式冲上钓鱼岛主岛,方晓松、曾成、伍锡尧、卢松昌、古思尧、陈裕南、王化民等7名保钓人士成功登岛并插上中国国旗。

材料二:2012年9月11日,日本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悍然宣布将钓鱼岛“国有化”。这一举动激起了全球华人的新一轮反日示威抗议活动。据美国中文网9月26日报道,继9月16日纽约华人在日本驻纽约领事馆门前进行保钓游行后,当地时间9月26日上午10点左右,纽约华人再次聚集,在联合国纽约总部门前进行示威游行。华人高举各式标语,强烈宣示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问题:

(1)你如何评价材料一中香港保钓勇士的行为? (2)他们的行为证明了什么?

(3)谈谈你对他们这种行为的态度。

(4)有人说,我们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学习,保钓是国家和领导人的事情。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第二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

一、单项选择题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曾有()之称。 A世界多民族聚居地B世界多宗教 C世界多种族D世界人种博物馆

2新疆古代居民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生存遗迹,出现在()时代。 A远古B旧石器C新石器D青铜器

3进入()的新疆古代居民为我们逐步揭开了新疆古代居民种属的神秘面纱。 A青铜器时代B石器时代C铁器时代D钢器时代

4匈奴崛起后,控制了西域,并设置了()机构对西域进行管理。 A西域都护B僮仆都尉C行尚书省D哈密卫

5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诸族征战,产生了一个由大大小小上百个部落或民族所组成的新的、松散的部落联盟共同体()。 A丁零B铁勒C赤勒D回纥

6享有“世界屋脊的居民”或“云彩上的人家”之称是指()族。 A维吾尔B柯尔克孜C藏D塔吉克

7新疆居民掌握了制造陶器的技术,并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在()时代。 A旧石器B细石器C青铜器D铁器 8在西域大兴屯田,是从()时开始的。 A先秦B汉朝C隋唐D元明 9汉代新疆地区的主要经济行业是()。 A畜牧业B农业C手工业D制陶业

10造纸术在西域出现,成为手工业的一部分,大约是在()朝。 A汉B魏C隋D唐

11元朝统一西域后,为保障农业生产的发展,蒙古统治者于1278年在别失八里设立了()兼管水利兴修事宜。

A提刑按察司B提刑检举司C交钞库D行尚书省

12准噶尔崛起后,西蒙古人不仅进军中亚,控制了哈萨克人的大片牧场,而且把焉耆西北珠勒都斯一带的农田也变成了牧场。新疆()有了长足发展。 A农业B手工业C畜牧业D商业

13()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开始形成的时期。此时,新疆地区古代居民的族属已较明确。

A春秋战国B秦汉C隋唐D明清

14新疆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绿洲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千米()。 A120人以上B12人以上C10人以上D200人以上 15新疆平均每平方千米有()人。 A10B12C200D20 16新疆民族发展历史的主流是()。

A团结合作B独立一方C各具特色D分而治理 17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是()。

A赫哲族B珞巴族C门巴族D回族 18在我国,分布最广的民族是()。 A汉族B维吾尔族C壮族D回族 19在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 A汉族B维吾尔族C壮族D回族 20我国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是()。 A云南B江西C新疆D西藏 21我国民族成分最少的省份是()。 A云南B江西C新疆D西藏

22中原华夏族融合许多民族而形成,因汉朝的建立而得名的是()。 A夏族B汉人C华夏D中原人

23稻种及其耕种技艺开始传入新疆,并逐渐得到推广和普及是在()。 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唐宋元时期

24进入铁器时代,新疆居民中使用铁质兵器和铁质工具已较普遍。特别是()的出现,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冶铁、制作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A铁镞B铁刀C铁环D铁锚

25早期游牧于叶尼塞河上游,后南迁于贪汗山,6世纪中叶建立了汗国,8世纪中叶消失的是()人。

A柔然B突厥C鲜卑D回纥

二、多项选择题

1秦汉时期,新疆地区古代居民的族属以地名称谓的有()。 A车师人B疏勒人C乌孙人D月氏人

2秦汉时期,新疆地区古代居民的族属以史书而明确记载的有()。 A龟兹人B于阗人C塞人D羌人

3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地区处于社会大动荡和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的混乱时期,()等民族相继进入西域,促进了西域各民族的大交汇和大融合。 A鲜卑B柔然C高车D恹哒

4新疆的维吾尔族在历史上的称呼有()。 A丁零人B铁勒人C回纥D畏兀儿

5840年,回鹘汗国瓦解,三支西迁,分别建立了()政权。 A甘州回鹘B高昌回鹘C葱岭西回鹘D辽西回鹘 6柯尔克孜族在历史上曾被称作为()。 A黠戛斯B布鲁特C乌孙D克烈

7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开始形成的时期。此时,新疆地区古代居民的族属已较明确,除以地名称谓的当地居民外,有明确记载的主要居民有()。 A月氏人B匈奴人C汉人D吐谷浑人 8西蒙古在历史上曾被称为()。

A瓦剌B卫拉特C厄鲁特D额鲁特 9

18、19世纪陆续从俄国和喀山迁入新疆的民族有()。 A达斡尔族B塔塔尔族C塔吉克族D俄罗斯族

10元朝政府于1283年在哈剌火洲地区设立(),专门管理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情况。

A交钞提举司B交钞库C案察司D检举司 11从新疆民族分布情况来看,呈现出()的态势。 A大杂居B小聚居C相互交错聚居D各据一地

12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 A国家的长期统一B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

C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的关系 D中华各民族血统源远流长而统一

13历史证明,各民族团结和睦,则()。

A人民安居乐业B社会欣欣向荣C战乱频仍D人民颠沛流离 14从历史到当今新疆各民族的团结深刻地告诉我们()。 A团结就是力量B团结就是胜利

C团结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保障D团结是做好新疆工作的基础 15新疆周边与()等国家接壤。

A蒙古B中亚五国C阿富汗D巴基斯坦 16下列属于跨境的民族有()。

A维吾尔族B哈萨克族C柯尔克孜族D塔塔尔族 17在青铜器时期,新疆居民主要以()生产为主。 A农业B畜牧业C狩猎D打鱼

18秦汉时期,新疆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等。 A大小麦B棉花C高粱D水稻 19清朝在新疆的屯田可以分为()。

A军屯B“旗屯”C“民屯”、“回屯”D“犯屯”

20清朝时期,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逐渐繁荣起来,许多()人来到新疆经商,并落户于新疆。

A哈萨克族B俄罗斯族C塔塔尔族D乌孜别克族

三、辨析题

1、新疆古代居民开始过上定居生活是在新石器时代。

2、到清朝统一新疆时,汉族已成为新疆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

3、汉朝时期,由于中央王朝的资助,汉族屯田将士的帮助,内地先进的农具、农作物和耕种技术的西传,新疆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

四、综合问答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族分布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2、请简述形成我国民族分布状况和特点的原因何在。这种民族分布对我国民族关系和发展的影响何在?

五、材料分析题

1、著名专家陈华指出:“新疆的历史是独特的”,新疆地方文献所体现出的民族特征,主要是由于我区独特的历史因素而决定的。新疆最大的特点是多民族聚居。 问题:

(1)你认为新疆历史的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在新疆现有人口中,汉族、维吾尔族大约各占到多少? (3)在当今新疆的诸民族中,主体民族是哪一个? (4)世居在新疆的主要民族有哪些?

第三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

一、单项选择题

1祆教大约在(),经中亚传入新疆。

A公元前2世纪B公元前3世纪C公元前4世纪D公元前5世纪 2佛教首先传入新疆()。

A于阗地区B且末地区C若羌地区D莎车地区 3()是中国的传统宗教。

A佛教B道教C景教D摩尼教 4道教传入新疆的时间是()。

A公元2—3世纪B公元3—4世纪 C公元4—5世纪D公元5—6世纪 5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

A琐罗亚斯德B乔达摩·悉达多C聂斯脱利D穆罕默德 6()伊斯兰教传入新疆。

A7世纪末至8世纪初B8世纪末至9世纪初 C9世纪末至10世纪初D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 7新疆地区第一位加入伊斯兰教的蒙古可汗是()。 A萨图克·布格拉汗B穆沙·阿尔斯兰汗 C阿赫马德·托干汗D秃黑鲁·帖木儿汗

8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大约持续了()。 A500多年B1 000多年C1 500多年D2 000多年

9以佛教和伊斯兰教并为主要宗教的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大约持续了()。 A6个多世纪B7个多世纪C8个多世纪D9个多世纪 10()是新疆原始宗教的高级形式。 A萨满教B祆教C景教D摩尼教 11最早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是()。 A萨满教B祆教C佛教D摩尼教 12()是新疆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 A阿克苏大清真寺B喀什大清真寺

C艾提尕尔和田大清真寺D阿图什大清真寺

13西辽统治时期,其境内各种宗教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是()。 A萨满教B祆教C景教D摩尼教

14新疆的原始居民,早在()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观念。 A远古B原始C旧石器D新石器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佛教处于()阶段。 A形成B发展C鼎盛D衰落

16有史可考的第一位进入新疆的天主教传教士是()。 A石天基B梁萌德C亨德里克斯D鄂本笃 17()是随俄罗斯人传入新疆的。

A天主教B基督教C东正教D伊斯兰教 18()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中是最主要教派。 A逊尼派B什叶派C苏非派D伊斯玛仪派

19在伊斯兰教传入以前,()是新疆地区流传时间最长,信仰人口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

A祆教B佛教C景教D摩尼教

20元代以后,除()地区外,景教在新疆已基本消失。 A吐鲁番B哈密C伊犁D喀什

21《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一书中,大量反映了古代()人信仰萨满教的情况。 A维吾尔B哈萨克C回D汉

22()时期的遗址和大量文物证明,当时的新疆原始人已经产生了灵魂和灵魂不死的观念。

A旧石器B新石器C青铜器D铁器

23古代的匈奴、突厥、黠戛斯等游牧民族普遍崇拜动物,对()尤为崇拜。 A牛B羊C老鼠D狼

24祆教的重要节日(),现在仍是曾信仰过该教的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等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

A古尔邦节B肉孜节C努鲁孜节D圣纪节 25()世纪,佛教经克什米尔首先传入新疆于阗。 A公元前3B公元前1C公元3D公元1

二、多项选择题

1新疆原始居民的原始崇拜形式有()。 A自然及动植物崇拜B祖先崇拜 C图腾崇拜D生殖崇拜

2至今仍不同程度地保留萨满教遗俗的民族有()。 A维吾尔族B锡伯族C达斡尔族D柯尔克孜族

3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佛教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主要的佛教中心有()。

A于阗B龟兹C疏勒D高昌

4大约在公元6世纪前后传入新疆的宗教有()。 A佛教B道教C摩尼教D景教

5伊斯兰教成为中亚的主要宗教时,新疆地区的地方政权有()。 A萨曼王朝B喀喇汗王朝C于阗王国D高昌回鹘王国 6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重要标志是()。

A怛逻斯被攻陷B阿图什大清真寺的建立 C萨图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 D穆沙·阿尔斯兰汗发动伊斯兰化运动 7继佛教之后,()又相继传入新疆。 A祆教B道教C景教D摩尼教

8到1921年,基督教在南疆地区已形成的传教中心有()。 A喀什B叶城C疏勒D英吉沙 9维吾尔族古代信仰过()。

A萨满教B摩尼教C景教D祆教和佛教 10新疆目前有群众信仰的主要宗教是()。 A伊斯兰教B佛教 C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D道教 11佛教寺院分为两种形式,即()。

A殿堂式寺院B平房式寺院C石窟式寺院D楼阁式寺院 12在新疆,强制推行伊斯兰教的父子俩是()。 A纳斯尔B奥古尔恰克

C萨图克·布格拉汗D穆沙·阿尔斯兰汗

13近代考古发现,在西辽统治时期,其境内的()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A摩尼教B景教C伊斯兰教D犹太教 14藏传佛教在新疆()比较流行。 A和田B疏勒C吐鲁番D哈密

15新疆和平解放后,新疆的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推行了()。 A独立自主、自办宗教B自传、自治、自养 C自传、自治、自给D依靠政府、随意传教

三、辨析题

1、最早来新疆传播天主教的是英国和法国的传教士。

2、多宗教在新疆现实社会中存在。

四、综合问答题

1、伊斯兰教是何时以及怎样传入新疆的?

2、简述新疆宗教演变史的几个特点。

五、材料分析题

1、《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问题:

(1)神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2)神,特指什么?

(3)为什么鬼神是不存在的事物? (4)根据国际歌和毛泽东的论述,创造人类的幸福,世界历史的动力应该是谁?

第四章 民族与民族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同部落结成民族的主要因素是()。 A物质关系和利益B共同反抗外来侵略 C共同族源D共同心理认同

2在民族诸要素中,起基础作用的要素是()。

A共同语言B共同文化C共同生产方式D共同心理认同

3在民族诸要素中,具有相对稳定性、历史连续性和持久性的要素是()。 A共同心理认同B共同文化C共同生产方式D共同风俗习惯

4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生物属性D特征属性 5一般来说,民族形成的时间是()。

A原始社会B奴隶制社会C封建制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6民族与氏族的根本区别是()。

A经济关系B血缘关系C地域关系D利益关系

7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民族文化B民族环境C民族语言D民族经济 8民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B民族文化的发展 C社会政治的发展D民族意识的提高 9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A民族成员个人之间的关系B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C民族整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D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10下列实体中()不属于人们共同体发展序列。 A氏族B部落C种族D民族 11民族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

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C共同经济生活D共同文化心理素质 12首次给民族以科学定义的是()。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

13斯大林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B《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C《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D《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4下列民族中新中国成立前处在原始社会形态的民族是()。 A川滇交界处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B东北的鄂伦春族 C内蒙古的蒙古族D贵州的苗族 15()是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根源。

A民族差异B语言渊源C族体渊源D心理渊源 16氏族和部落是()。

A以人的生理特征划分的B以人的地缘关系划分的

C以人的血缘关系划分的D以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划分的 17种族是()。

A以人的生理特征划分的B以人的地缘关系划分的

C以人的血缘关系划分的D以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划分的 18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是()提出的。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

19()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前提之一和必要条件。

A民族交往B民族文化C社会政治D民族意识 20民族素质的核心要素是()。 A思想政治素质B心理意识

C科学文化素质D人口及身体素质

21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是()。 A平等、团结、互助、竞争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平等、团结、友爱、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D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2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A加快发展B统一语言文字C逐渐消灭宗教D发展民族文化 23自然同化()。

A是各民族融为一体的社会现象B是人们的交往和自愿选择实现的 C是凭借民族特权而实现的D妨碍民族之间的接近与交流

24“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是如此”这个论断是()提出的。

A马克思B斯大林C毛泽东D邓小平 25社会主义时期()。

A是民族消亡的时期B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

C是部分民族先发展的时期D是各民族同步繁荣发展的时期 26把民族看成一成不变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唯物主义的观点 27华夏族是()。

A由几个部族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融合而形成的 B由几个民族融合而形成的

C在封建社会形成的D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

28所谓民族问题,是指民族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而产生的一切矛盾、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A民族B民族关系C民族矛盾D民族差别 29“民族”这个词最早出现于()。 A古希腊B印度C中国D埃及

30在阶级社会,产生民族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A私有制B民族之间不平等、不团结

C民族歧视和民族差别D民族差别和阶级压迫 31民族压迫的根源在于()。 A剥削制度B民族差异的存在

C哪个民族占统治地位D经济文化上的差别

32民族问题超出国家范围,成为世界性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是在()。 A资本主义上升时期B帝国主义时期

C封建主义末期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33下列四项中,()不属于民族的基本特征。

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C共同经济生活D共同血统

34马克思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个民族的()。 A自身经济发展不平衡

B生产力分工和内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C政治制度D经济结构

35民族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的解决。

A阶级问题B经济问题C社会总问题D政治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广义的民族是指人们()。

A在历史上形成的B属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 C各种人们共同体D稳定共同体

219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对民族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典型代表人物有()。 A马齐B布伦奇里C摩尔根D斯大林 3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一文中说,构成民族要有一些巨大的力,即()等。 A血统、生活B语言、宗教C经济、风俗D生活习惯 4民族发展的类型中,除了原始民族外,还有()。 A奴隶制民族B封建制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D社会主义民族 5民族同化可以分为()。

A强迫同化B自然同化C民族融合D民族消亡 6民族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 A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 B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 C国家与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

D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 7民族问题包括()。

A民族自身的发展B民族之间

C民族与国家、阶级之间D民族与社会之间

8民族问题的性质、范围、程度,一般是由()决定的。 A社会的环境条件B国家政权的性质 C社会发展进程D军事力量状况 9狭义的民族是指人们()。

A在历史上形成的B具有四个特征 C各种人们共同体D稳定共同体 10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有()。

A自然因素B社会因素C阶级因素D国家因素 11民族问题()。

A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B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C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D始终是一个复杂的阶级问题 12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必然产物 B是从历史的发展中逐步形成

C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 D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 13民族问题的特点()。

A长期性、复杂性B敏感性、普遍性 C国际性、重要性D单一性、极端性

14阶级问题是一个民族内部不同阶级间()。 A关系的表现B矛盾的表现 C团结互助的表现D斗争的表现

15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差别和特点还存在,主要表现在()。

A语言、风俗、宗教信仰的不同B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素质的差异 C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D政见的不同

1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少数民族的基本状况,可概括为()等。 A多B长C大D边

17正确认识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的关系,必须把握二者的()。 A主从关系B辩证关系C对立关系D正反关系 18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的主权原则表现为()。

A对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排他的管辖权,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处理,他国不得插手

B在具体处理民族问题时政策法律、措施的独立权,不受他国的干预与制约 C在因民族问题引发冲突时的自卫权,对内外部势力借民族问题发难、对国家构成威胁时,有权采取必要的一切手段加以自卫

D对国外民族问题的干涉权,有权插手别国的民族事务 19民族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是()。 A民族的共同地域B民族的共同经济生活 C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D民族的共同语言 20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A社会经济B民族素质

C民族关系D社会与自然环境 21民族()。

A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B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永远存在的社会现象 C是有自身产生、发展、消亡过程的 D是受到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22民族关系的核心是()。

A民族利益B民族权利C民族发展D民族历史 23民族融合的特点是()。

A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B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C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D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完成的过程 24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A一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B仍然是阶级问题 C是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问题D将长期存在 25在我国最早出现“民族”一词的典籍不包括()。 A南齐书B三民主义C东籍月旦D荷马史诗

三、辨析题

1、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原因是少数民族的要求。

2、影响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宗教问题。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

四、综合问答题

1、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什么?

2、社会主义时期有效解决民族问题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材料分析题

1列宁曾经指出:民族同化就是“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照字面讲就是同类化,一律化”。列宁举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民族同化过程,即民族界限磨灭的情况,认为“纽约州好像是一个碾碎民族差别的大磨坊”。 问题:

(1)上述材料中所指的“民族同化”是“民族同化”的哪一种类型? (2)民族自然同化与强迫同化区别是什么?

第五章民族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来源于()。

A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观B工人阶级的民族平等观 C封建社会的一般平等观D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2法律确定的我国少数民族所享有的权利不包括()。 A政治权利B文化权利C经济权利D自决权利 3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A加速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B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C各民族共同利益至上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 A基本出发点B前提C根本原则D保障

5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句话引自于毛泽东的()著作。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十大关系》D《毛泽东选集》

6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各民族()。

A共同繁荣的重要条件B进入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C共同富裕的中心环节D幸福的必要保障

7中共中央最早提出“两个离不开”的时间是()。 A1978年B1979年C1980年D1981年 8民族团结是指()。 A一个民族内部的团结

B民族间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

C民族的经济互助关系D一个民族内部的平等关系 9民族平等是指()。

A世界民族的平等B一个民族内部的平等 C少数民族的平等C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平等 10民族团结的首要条件是()。

A四项基本原则B爱国主义C民族平等D国际主义 11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科学总结的思想是()。 A “三个离不开”思想B民族区域自治思想 C民族平等思想D民族团结思想

12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人民团结的基础是()。 A宗教信仰一致B风俗习惯一致 C根本利益一致D经济生产水平一致

13 “三个离不开”思想是()在视察新疆工作时提出来的。 A邓小平B毛泽东C江泽民D胡锦涛 14()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 A平等B团结C互助D共同繁荣 15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 A基石B主线C保障D本质 16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 A基石B主线C保障D本质 17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 A基石B主线C保障D本质

18事实证明,()的民族关系对于促进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A平等、团结、互助、和谐B平等、团结、友好、和谐 C平等、团结、互敬、和谐D平等、团结、协助、和谐 19 “三个离不开”是()领导集体提出的。 A第一代B第二代C第三代D第四代 20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的共同因素()。 A在不断增多B在逐渐减少

C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D正在消失

2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

A长期存在B迅速消失C迅速扩大D越来越多

22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不断()。 A增强B减弱C消失D淡化

23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要求的前提条件是()。 A消灭阶级和剥削制度B发展社会生产力 C民族团结D缩小差距

24总书记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

A民族团结问题B民族平等问题 C民族教育问题D民族发展问题

25总书记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A相互重叠式B相互嵌入式C相互帮助式D相互隔离式

二、多项选择题

1民族平等作为一个历史概念,由于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党对它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要求,民族平等在实践中具有()。 A民族性B时代性C文化性D阶级性 2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是()。 A私有制B阶级C民族D生产力 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关系()。

A是密切联系的B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基础

C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D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实现 4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具有同等的()。

A政治地位B政治权利C政治要求D政治利益 5法律确定的我国少数民族所拥有的平等权利包括()。 A政治权利B经济权利C文化权利D接受教育权利等

6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这是由()。 A各民族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的 B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的 C由民族问题的客观发展规律决定的 D由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7 “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A是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科学总结 B是我国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 C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条件

D是我国各民族关系发展历史的生动写照 8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是指()。 A少数民族可以享有特别的权利 B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C任何民族不得享有特权

D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9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 A和睦B友好C融合D联合

10保障我国杂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A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B有利于加速杂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D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11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是指()。 A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B各民族互助合作 C各民族联合奋斗D各民族和谐发展

12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主要表现在()。 A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 B新中国成立后,党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 C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D颁布了保障杂居、散居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政策 13我国民族平等的主要特点是()。

A权利的广泛性、真实性B权利的彻底性 C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D权利的完整性 14 “三个离不开”思想实践依据主要有()。 A政治历史条件B政治经济条件 C政治现实条件D民族分布条件 15 “两个共同”指的是()。

A共同团结奋斗B共同繁荣发展C共同语言D共同心理

16现阶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相互帮助。这一事实说明了()。 A我国坚持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B协调民族矛盾是党和国家的重要职能

C我国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D促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是巩固发展各民族团结的核心 17 “三个离不开”思想是指()。

A地方离不开中央B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C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D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18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有()。 A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B主张各民族一切权利上的平等

C主张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 D主张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发展、民族联合的有机统一 19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因素有()。

A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B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

C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D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 20在实际行动中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应该()。 A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对各民族的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C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D必须相信依靠大多数干部和群众 2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的保障基础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社会主义制度

C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2坚持各民族大团结的重大政治意义在于()。 A是各民族进步和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保证 B是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需要

C是新疆做好工作的关键D是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前提

23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 A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B我国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C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要求D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三、辨析题

1、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2、民族团结关系大,维护团结靠大家。

3、没有民族的团结和平等,就没有国家的繁荣与昌盛。

四、综合问答题

1、在反对分裂、渗透,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统一的斗争中,必须高举“四个维护”的旗帜,这“四个维护”指什么?

2、你是怎样理解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这句话?

五、材料分析题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问题:

(1)这首歌词反映出了我国怎样的民族关系?

(2)从这首歌词中,你认为和谐民族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何重要作用?

第六章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A民族平等制度B民族团结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所有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民族自治区域法律法规的制定,都必须遵守()的规定。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国共产党章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D民族风俗习惯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应由()公民担任。

A少数民族B实行自治的本民族 C各民族D上级委派 4自治机关有权制定()。

A各项地方性法规B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C国家法律D经济法规 5《民族区域自治法》是()。

A国家的一项基本法律B地方的法律 C民族的法律D自治地方的法律 6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是()。

A自治机关的人员安排B自治法的执行 C自治机关的建设D自治权的执行

7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的时间是()。

A1981年B1982年C1983年D1984年 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性质是()。 A民族自治B区域自治

C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D各民族的自治 9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有()。

A5个自治地区、6个自治州B5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 C6个自治州、5个自治县D6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

10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一般普遍原则”,这一论断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

11我国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

A马克思主义B四项基本原则C邓小平理论D毛泽东思想 12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主要任务是()。

A保障国家领土完整B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 C实现现代化D正确处理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关系 13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地方是()。

A豫海县回民自治地方B城川县自治地方 C正宁县回民自治地方D定边县自治地方 1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有()个。 A56 B55 C45 D44 1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的时间是()。

A2000年2月B2001年2月C2003年3月D2004年4月 16我国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占整个国土面积的()。 A64%B74%C65%D68% 17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于()年。 A1946B1947C1949D1955 18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 A基本原则B基本政策C基本方针D基本路线

19与全国法定工作时间相比,西藏自治区结合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规定职工的周工作时间为35小时,少了5小时。除了享有全国性法定节假日外,西藏自治区政府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这些属于民族自治机关的()。 A变通执行权B其他自治权 C文化管理自治权D立法自治权

20将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 A新中国成立时B民主改革时

C社会主义改造后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1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受苏联的影响,曾主张建立()国家。 A联邦制B区域自治C单一制D多党制

2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管理()的自治权,并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

A省级财政B国家财政C地方财政D其他省市财政

23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 A党委B国务院C人民代表大会D自治区 24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民族地方自己管理自己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少数民族地方自治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独立自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5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B民族区域自治C多党合作D政治协商

二、多项选择题

1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的基本类型有()。 A单一类型B混合类型

C以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类型 D以一个少数民族为主聚居区的类型

2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其核心内容是自治权 C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D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实质是少数民族的自由权 3毛泽东曾指出:“认真在各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必须抓好两项中心工作”,这两项中心工作指的是()。

A推行民族区域自治B贯彻好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C训练少数民族干部D加强民族团结 4我国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

A自治区B自治州C自治县D民族乡

5新疆13个主要世居民族中,建有自治地方的民族有()。 A维吾尔、哈萨克、回B达斡尔、塔塔尔 C柯尔克孜、塔吉克D锡伯、蒙古

6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区域界限的划定()。 A参考了当地的历史情况和民族关系

B本着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C在各民族协商基础上参照各民族愿望 D是国家用行政手段自行划定

7目前,我国建立的自治地方包括()。

A5个自治区B30个自治州C120个自治县D1 256个民族乡 8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

A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B充分调动少数民族积极性的需要 C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需要 D发展经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需要

9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D民族融合

101992年国务院发布《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对于散居地少数民族在()方面权益的保护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A政治B经济C文化D思想

1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建立的自治地方有()。 A内蒙古自治区B广西壮族自治区

C正宁县回民自治乡D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1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以()。

A充分体现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B充分体现国家坚持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 C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D充分体现各民族的特点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

A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 B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

C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 D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的人民政府

1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组织保证是()。 A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B加强少数民族队伍建设 C加强人力资源开发D加强党的领导 15自治机关行使的自治权是()。 A自决权B独立权

C依照国家法律规定的自主权D管理本自治地方内部的权利

16邓小平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是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所以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是因为这一制度有利于()。

A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B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C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D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17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行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据()的规定行使自治权。 A民族政策B《宪法》C《民族区域自治法》D民族工作条例

18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

A基本法律B单行条例C自治条例D民族法律

19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建设一支()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A政治上强B能力上强C作风上强D工作上强

20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稳疆安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努力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的坚强战斗堡垒,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上都高高飘扬起来。 A扎根边疆B服务群众C维护稳定D反对分裂

三、辨析题

1、要实行民族自行管理本民族事务,必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民族自治地方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家帮助支持下,努力发展本地方的经济文化事业。

四、综合问答题

1、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用事实来说明我们党和国家在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工作。

五、材料分析题

1、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件中联邦制和民族自决原则的主张非常突出,而民族自治原则在概念上比较模糊。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分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这是中国第一次制定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在这个纲领中同时提出了“自治”、“民主自治邦”和建立“联邦共和国”的口号和主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了“自治”及“民族自治邦”,它有别于“独立邦”,与民族区域自治也有所不同。它可以被理解为具有一定民族区域或民族地方的自治思想的萌芽。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提出:“西藏、蒙古、新疆、青海等地和中国本部的关系由各该民族自决。”这同“二大”的纲领内容有所不同,突出地强调了民族自决问题。 问题:

(1)中国共产党的“二大”和“三大”关于民族自治思想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最初之所以强调民族自决权,主张实行联邦制,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七章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单项选择题

1新疆到()年要解决边远山区农牧民用电问题。 A2020B2025C2015D2030 2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 A80%B72%C90%D86% 3()是当代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A发展B平等C民主D法制 4科学发展观是由()提出的。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5“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稳定新疆的核心”,是由()提出的。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6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A精神贫困和文化贫困B物质贫困和文化贫困 C精神贫困和物质贫困D物质贫困和发展落后

7()是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社会基础。 A民族和谐B经济发展

C与东部地区差距缩小D生产力发展 8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A社会主义民主的充分发挥B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

C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发展的协调性 9中央多次强调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主要抓好两件工作,即()。 A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B干部队伍和党的建设

C发展经济和扩大自主权D经济问题和民族团结问题 10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长远大计是大力发展()。 A经济B农业C科学与教育D工业

1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现代化建设的一支()力量。 A主要B重要C核心D一般

12()是当代中国民族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A大力促进东部地区的发展B和谐的民族关系 C大力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D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13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会议提出的。 A十六届三中全会B十六届四中全会 C十六届五中全会D十六届六中全会

1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的根本途径。 A社会问题B民族问题C宗教问题D三农问题

15 “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是()的论断。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16在()的号召下,党中央于1981年重新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17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于()成立。

A1954年10月7日B1955年10月1日 C1954年7月1日D1955年7月1日 18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过快的重要原因是()。 A西部流动人口增长快B城市化的推进 C人口出生率高D西部人口密度大

19只有坚持(),才有可能把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统一起来。

A改革开放B经济建设C民族平等、团结D可持续发展

20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面临严峻的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

A经济问题B发展问题C就业问题D和平问题 21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一观念告诉我们()。 A应实现垃圾回收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B应边污染边治理,反对先污染后治理

C应实现“资源—产品—消费—废物排放”的循环 D所有的垃圾都是宝贵的资源

222007年8月3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对少数民族在劳动就业方面的规定是()。

A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B要优先照顾少数民族劳动者就业

C少数民族要与汉族一视同仁,同工同酬 D汉族受到特殊照顾

23早在()时期,第一支屯垦军就在伊犁河谷屯垦,历经8个朝代,屯垦点约110处。

A西汉B东汉C唐宋D清朝

24对于我国的资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不用担心 B人均资源相当低

C水资源短缺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D必须大力增强资源节约意识

25下列关于西部民族地区人口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部民族地区人口问题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败的一个重大问题 B西部民族地区人口增长过快 C西部民族地区人口素质低下

D西部民族地区人口问题对实现本民族繁荣与发展影响不大 26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A发展B政策倾斜、财力支援

C培养少数民族干部D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

27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要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以()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 A可持续发展B科学发展观C协调发展D和谐发展 28民族发展程度取决于()的发展程度。

A民族生产力B民族生产关系C民族生产资料D民族文化 29()是中国最大的植棉省区。

A新疆B广西C内蒙古D宁夏

30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新的发展观,它主张环境、资源、人口同()协调发展。 A文化B教育C社会经济D政治 31“军垦第一犁”在城市()。

A石河子B五家渠C奎屯D北屯

32当代中国判断一个民族是否处于现代化民族的发展阶段,主要标志中的一条人均GDP应达到()美元这个最低门槛。 A3 000B2 000C1 000D500 33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这一行动叫作()。

A西部开发B手拉手行动C阳光工程D对口支援

34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 A有利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B帮助和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D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

35李克强总理在第二次中央关于新疆工作座谈会中指出,着眼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源泉,是民族团结的强大推力,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保证。 A长治久安B跨越式C又好又快D稳健式

36李克强总理在第二次中央关于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强调,()是新疆最大的民生问题,而民生牵着民心。

A教育B就业C医保D养老

37李克强总理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强调,把()搞上去,是实现新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基础。 A教育B就业C医保D养老

38李克强总理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强调,在新疆的所有企业和投资项目,都要重视吸纳()。吸引内地企业向新疆有序转移、集中布局、集聚发展,实现集中规范就业,积极发展民族特色手工业,同时鼓励新疆群众到内地就业。 A当地劳动力B当地少数民族C当地民众D当地大学生

39李克强总理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强调,要从()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增加就业为重点,加快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 A国家大局B当地发展C长远目标D稳疆安疆

40李克强总理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强调,要(),深入推进对口援疆工作。

A尽最大之力B尽所有之力C举全国之力D举地方之力

二、多项选择题

1东西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A经济总量差距悬殊、人均GDP差距逐渐拉大 B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 C对外开放差距急剧扩大

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突出、社会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低下 2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实现()的协调发展。 A土地B人口C资源D环境

3下列属于兵团在新疆建设的军垦新城有()。 A石河子B奎屯C五家渠D哈密

4国家对新疆的大力扶持和支援主要通过以下哪些方面?() A财力上的支持B加大投资力度

C通过各种金融机构的支援D帮助新疆救灾和扶贫

5当代中国判断一个民族是否处于现代化民族的发展阶段,主要标志有()等。 A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内外交往程度B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 C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D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 6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以下哪些省区?() A内蒙古、广西、贵州B云南、西藏、青海 C宁夏、新疆D河南、陕西 7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有()。 A自然原因B社会原因C历史原因D民族分布的情况 8在我国民族工作中,仍是相当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是()。 A缩小民族间差距B实现“两个共同” C推进社会稳定D实现现代化

9要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握的基本要求是()。 A民富B民主C民安D民智

10新疆在可持续发展上要特别注意解决的两个问题是()。 A新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问题B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问题 C农业与工业关系问题D新疆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11为了保护国内仅有的600多只野骆驼,西气东输管道在穿越阿尔金山罗布泊野生骆驼自然保护区时,新疆管道西气东输施工公司避开野骆驼主要的生活区,管线向北平移200千米,使管线延长15千米,投资增加2亿多元,公司的这一行为()。

A是自觉珍惜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行为 B是自觉遵纪守法的表现

C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D不值得提倡,虽保护了动物但浪费了国家财产

12在民族地区,要教育各族干部群众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不断增强()。 A环境意识B资源意识C人口意识D国家观念

13南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北疆地区低得多,原因是()。 A历史原因B社会原因C自然原因D意识原因

14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大气力培养()的新型农民。 A有文化B懂技术C有精神D善经营

15新疆在环境保护方面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情况仍然比较严重。

A水污染B工业污染

C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D牧区草原退化速度加快 16兵团精神概括起来是()。

A热爱祖国B无私奉献C艰苦创业D开拓进取 17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有()。

A西气东输工程B西电东送工程C青藏铁路工程D兰新铁路 18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支持,需要()。

A坚持以政策性投入与商业性投入相结合的原则 B坚持以商业性投入为原则 C坚持以政策性投入为原则

D支持民族地区通过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19改革开放后,民族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包括()。 A建立了以资源为主体的门类基本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B建立了以粮食生产为主导的现代综合农业体系

C建立了以铁路为骨架,以公路为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D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的局面

20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不移推动新疆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发展要落实到(),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祖国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A改善民生上B惠及当地上 C增进团结上D每个民族上

21李克强总理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疆的发展要用好特色优势资源,在资源开发利用上,要让新疆更多受益,提高()比例,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地方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造福当地各族人民。 A当地加工B深加工C内地加工D对口加工

22李克强总理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采取特殊的()等政策,加大扶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力度,促进南疆加快发展。 A财政B投资C金融D人才

23李克强总理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疆的发展要体现新要求、开创新局面。要更加重视()和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参与式、包容性、融合式发展,确保到2020年新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 A贴近百姓B惠及当地C保护环境D改革开放

24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就业第一,增强就业能力,引导各族群众()。

A有序进城就业B就地就近就业C返乡自主创业D改革开放

25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向()倾斜,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

A农牧区B边境地区C特困人群D少数民族

三、辨析题

1、2011—2020年,中央财政对新疆的支持资金总量预计可达21 169亿元,相当于过去30年中央对新疆转移支付总量的3倍多。

2、由于各族人民都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所以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已经消除。

四、综合问答题

1、我国少数民族及地区实现了从普遍贫穷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说明我国民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原因何在?

2、近年来,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采取了哪三项措施?

五、材料分析题

1、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西部地区逐步富裕起来的同时,又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 问题:

(1)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何时开始实施的? (2)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哪里? (3)国家如此做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什么?

第八章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那达慕”大会是()。

A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B新疆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C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D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2少数民族在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前提下,同时学习和使用汉语,这有利于民族的接触与合作,这是我国的一种()。

A民族语言教育B汉语教育C双语教育D外语教育 3我国通用汉语文字的少数民族有()个。 A4B3C2D1 4我国运用汉藏语系语言的民族有()个。 A34B33C29D18 5维吾尔语属于()语系。

A汉藏B印欧C阿尔泰D南岛

6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有的民族使用两种或几种语言,如甘肃省的()族。 A东乡B撒拉C保安D裕固

7维吾尔族广泛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有()。 A姑娘追B麦西来甫C射箭D叼羊 8一般来说,我国()。

A各民族都有本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B每个民族只使用一种语言 C畲、土家、仡佬族绝大多数已转用汉语言文字 D各民族都有与本民族相适应的文字 9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现象。 A社会B历史C自然D人类

10鼓励和倡导各民族在自愿基础上互相学习语言文字()。 A有利于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 B不利于本民族保护自己的语言文字 C是党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重要内容 D是民族同化的表现形式

11十二木卡姆是()民族的民间套曲。

A哈萨克B维吾尔C乌孜别克D塔塔尔 12()是文化的核心。

A人的观念B民族C物质D精神 13中华民族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A一元一体性B多元一体性C多元多体性D多元整体性 14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主要指对()的认同。

A中华文化B中华先进文化C中华民族文化D中华历史文化 1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播电台每天用()种语言向各族群众播音。 A1B3C5D8 1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代表人物层出不穷。每年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A李白B白居易C屈原D陶渊明

17下列不属于中华民族精神重要内容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8塔吉克语属于()。 A阿尔泰语系B突厥语系C汉藏语系D印欧语系 1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重要目标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20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容的是()。 A青藏铁路的修建B“社会服务承诺制”

C“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D“百城万店无假货” 21古尔邦节又称()。

A姑太节B开斋节C登宵节D宰牲节

2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面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B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土

C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良好的环境 D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水平是有差异的

23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模式的转变,关键在于()。 A经济的现代化B农村的城市化

C人的观念的现代化D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24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取决于()。 A某种语言B某种服饰

C某种习俗D使用这种文化的人的创新能力和包容能力

2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年做出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的决定。

A2004B2003C2002D2001 26哈萨克族的()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发掘、整理、研究和表演。 A库姆孜弹唱B阿肯弹唱C刀郎D花儿

27在政府的保护与扶持下,()族的达瓦孜由过去的民间杂技,发展为高水平的杂技艺术表演。

A维吾尔B哈萨克C回D蒙古 28西迁节是()族的重要节日。 A蒙古B锡伯C达斡尔D满 29蒙古族的英雄史诗是()。

A《江格尔》B《草原》C《玛纳斯》D《格萨尔》

30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5月26日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指出,在南疆全面实行()。 A免费教育B小学阶段免费教育

C中学阶段免费教育D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

1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传统节日有()。 A那达慕大会B古尔邦节 C西迁节D肉孜节 2文化的特点包括()。

A习得性、功用性B变异性、特殊性 C普遍性D适应性

3哈萨克族群众性的娱乐活动是()。 A叼羊B摔跤C射箭D姑娘追

4在新疆牧区忌讳客人在门前下马的民族是()。 A哈萨克B柯尔克孜C蒙古D塔吉克 5广义的文化可初步分为()文化。 A物质B精神C制度D社会 6中华文化优良的历史传统表现为()。

A心系中华B和而不同C兼收并蓄D各展异彩 7在新疆世居的13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语系。 A汉藏B阿尔泰C南亚D印欧

8新疆各民族文化表现出的突出特点有()。

A异彩纷呈B兼容并蓄C求同存异D各具特色

9当前,我国有些地方仍存在着看相、算命、求神等封建迷信活动及走私、吸毒、赌博等丑恶现象,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危害了社会生活。为此,我们必须()。

A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B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D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10如果经济不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风尚的培养就会受到影响。这说明()。 A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彼此紧密相联

B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C物质文明搞不好,也会制约精神文明发展 D精神文明比物质文明更重要

11我国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 A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B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精神 C增强民族凝聚力D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1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包括()。

A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B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C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D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和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13民族精神()。

A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B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C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 D是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

1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

A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B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精神结合 C全盘继承传统文化D全面拒绝外来文化 15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征的是()。 A中华文化的独特性B中华文化的传承性 C中华文化的民族性D中华文化的地域性

16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是因为()。 A自然条件不同B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C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同 D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的不同

17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

A各民族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B增强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C照搬其他民族的文化D增加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18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基本原则是()。 A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B既保护又创新的原则 C着眼整体的原则D放眼世界的原则

19以下哪些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A民族性B群众性C历史性D地域性

20新疆是亚欧两大洲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之地,也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之地。

A中国文化B印度文化C古希腊文化D阿拉伯文化

21在新疆推行“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实现“民汉兼通”,在懂得母语的同时也学好汉语。对此,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理解:()。 A正确区分语言的法律地位和语言的社会功能

B汉语在我国具有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学习汉语是各族人民相互交流、沟通的必要前提

C学习汉语是少数民族群众自愿的选择

D语言文字是民族的标识之一,但不一定是决定性的标识

22国家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给予了重点扶持。主要表现在()。

A从2005年秋季开始,对全疆56个县的205万名中小学生,实施九年免费义务教育

B在牧区设立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补贴的寄宿制学校

C委托内地的大专和民族学院开办新疆班,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学生 D送少数民族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人员去国外进修 23民族教育()。

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B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4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强调,要为群众提供()的文化生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A丰富多彩B喜闻乐见C雅俗共赏D民族特色

25李克强总理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扎实办好义务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积极推进(),帮助新疆各族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他们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A汉语教育B高等教育C“双语”教育D职业教育

三、辨析题

1、凡是不利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不利于民族团结的陈规陋俗,必须改革。

2、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精神。

四、综合问答题

1、为什么说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阐述文化与民族的关系。

3、实施“双语”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五、材料分析题

1、随着各民族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速度加快,从而有了更多的共同性,这在饮食、服饰、居住等生活习俗和节庆等礼仪习俗,以及相互学习语言、借用词汇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新疆饮食上的拉面、汤面片、炒面等已很难分清到底是哪个民族的风味。在居住习俗方面,不同民族风格的室内绣品装饰物,也成为新疆各族人民家中常用的装饰及实用物品。还有在各民族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少数民族语言中有不少汉语借词,汉语中也有少数民族借词,各民族群众之间互相学习语言的现象也很普遍。 问题:

(1)你认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沟通以及相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2)如何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第九章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的宗教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宗教的()根源是宗教产生的客观条件。 A社会B认识C自然D阶级

2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产生的主要根源是()。

A生产力落后B科学技术不进步C阶级压迫D社会落后 3宗教的()根源是宗教产生的主观因素。 A社会B认识C自然D阶级

4原始宗教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是()的观念。 A鬼魂B死亡C做梦D万物有灵

5“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是由()指出的。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 6宗教是一种()的反映。

A外界B大脑C真实D幻想 7宗教是()的世界观。

A颠倒B真实C正确D过去

8宗教与迷信在思想体系上,都属于()思想体系。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辩证的 9宗教信仰问题属于()。

A社会发展B客观规律C人民内部矛盾D思想认识

10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宗教工作的成功经验做出了科学的论断,即积极引导宗教与()相适应。 A人类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11我党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把()。 A宗教消灭掉B宗教变成国家头等大事

C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上来 D人们煽动起来都信教 12()不能信仰宗教。 A群众B人民

C特殊群体和有身份的人D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 13科学与宗教是()。

A根本对立的B一致的C可以协调的D一回事 14宗教与唯心主义是一对()。

A死敌B孪生兄弟C世界观D价值观 15掌握()是抵制有神论的有力武器。

A科学技术B先进科学技术C唯物主义D无神论 16宗教最初根源于()力量的压迫而产生。 A社会B自然C阶级D斗争 17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

A保障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B有宣传有神论的自由 C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 D有宣传无神论的自由

18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

A不强制人们信仰宗教B对信教公民尊重 C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D保护宗教

19在我国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主要是因为()。 A宗教在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宗教意识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B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全民族信教,在这些少数民族中,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是一个问题

C各民族都有自己信仰的宗教

D教徒不仅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且有自己的特点 20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治基础是()。 A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

B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不信教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C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D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制定

21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欺骗B被统治阶级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C阶级和阶级斗争D人们对剥削制度的恐惧 22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的产物。

A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B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C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D从来就有的 23我国现存的宗教(),没有优劣之分。 A是一律平等B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是一样的D有区别

24党和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不是搞自我封闭,而是为了鼓励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与()进行友好往来,使对外交往得以正常、健康地开展。 A各国宗教组织和人士B爱国宗教组织和人士 C国家宗教组织和人士D任何宗教组织 25科学是反映()的知识体系。

A技术B客观事物和规律C自然和社会现象D自我

26当代大学生必须坚持(),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更好地应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

A科学世界观B科学方法论 C科学无神论的世界观D有神论

27宗教与社会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涉及群众关系、民族关系和()。 A国际关系B阶级关系C社会关系D人际关系 28我国主要有五种宗教,它们是()。

A佛教、道教、萨拉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 B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火教 C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 D基督教(新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萨满教 29党和政府对爱国宗教人士的基本方针是()。

A行政上管理、政治上信任,信仰上尊重、生活上关心 B工作上依靠、政治上信任,信仰上尊重、生活上关心 C活动上监督、行政上管理、政治上信任,生活上关心 D政治上依靠、信仰上强制、活动上自由、工作上协作 30我国不允许宗教干预()。

A婚礼B司法C生育D葬礼

31 “伊扎布特”组织是一个()组织,也是一个国际恐怖组织。 A宗教改良B国际性黑社会 C国际宗教极端D宗教组织 32有神论产生于人类的()。

A野蛮时代B文明时代C蒙昧时代D理性时代 33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而不是神。 A人B改革C创造D生产关系

34社会形态演变是生产关系的序列,而不是()。

A生产力的进步B生产关系C宗教变迁D人民推动 35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源于()。

A神的创造B上帝开创的纪元C英雄的作为D人本质 36现代化首先是()。

A政治现代化B制度现代化C经济现代化D文化现代化 37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提出的。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38学校是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场所,禁止和不允许学生从事()的宗教活动。

A念经B乃玛孜C礼拜D任何形式

39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强调,确保宗教组织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A爱国爱教人士B宗教人士 C政府D党政机关

40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强调,要依法保障信教群众()需求,尊重信教群众的习俗,稳步拓宽信教群众正确掌握宗教常识的合法渠道。 A一切宗教B宗教C正常宗教D信仰

4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不能用()去消灭宗教和发展宗教。 A行政力量B人民力量C科学力量D社会力量 42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能信仰宗教是一个()。 A法律问题B信仰问题

C严肃的政治纪律问题D思想认识问题

43宗教问题常常与()交织在一起,成为民族关系中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 A经济问题B政治问题C民族问题D法律问题

44各民族都存在着由宗教信仰演变而来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已成为民族风俗习惯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生活中()。

A为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参加宗教活动 B只要思想上同宗教划清界限,可以参加宗教活动

C既要在思想上同宗教划清界限,坚决不参加宗教活动,又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D一切与风俗习惯有关的宗教活动,都是可以参加的

45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妨碍社会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财产等违法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 A治安管理处罚B追究民事责任 C追究刑事责任D追究经济责任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我国宗教问题具有()。

A民族性,群众性B欺骗性,麻醉性

C多样性,特殊性D国际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2宗教()。

A同唯心主义是一对孪生兄弟B同科学,唯物主义完全对立 C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同等与封建迷信 3宗教的复杂性表现在()。

A宗教问题往往涉及民族关系、群众关系B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 C宗教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D宗教将长期存在 4宗教的长期性表现在()。

A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宗教不可能在短期内消亡

C宗教从产生到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D宗教只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切客观条件具备的时候才会消亡 5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是不允许()。

A任何人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B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 C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D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6我国在新时期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是()。 A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C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7我们要坚持科学无神论,树立科学世界观,就必须科学认识()。 A世界B自然现象C生命现象D社会现象 8科学与宗教的根本对立表现在()。

A世界观上B方法论上C认识论上D社会分工上 9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主要手段有()。

A法律手段B政策手段C教育手段D行政手段

10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强调,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就是保护合法、()。

A制止非法B遏制极端C抵御渗透D打击犯罪 11宗教信仰是()领域里的问题。 A精神B思想C物质D主观

12由于原始人不理解()现象,便产生了最早的灵魂不死和万物有灵观念。 A做梦B死亡C吃饭D生理

13宗教还将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原因是()。 A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 B宗教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C国际宗教势力的影响

D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4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宗教问题时强调,“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下列选项中是“相适应”理解正确的是()。

A这种适应要求宗教信徒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

B这种适应就是要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的宗教制度和教条,利用宗教教义、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C这种适应要求宗教信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

D这种适应要求宗教信徒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宗教活动

15据对我国南方3个县市300个贫困村的调查,从1993年以来,400个病人中,有280个求巫医治病。有人因小病求神,延误了医治;有人因听信胡言乱语,使身体致残;有的人甚至被折磨致死。这说明()。 A贫穷是产生封建迷信的主要根源 B我们应该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C相信封建迷信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D封建迷信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

16我国党和政府对于“法轮功”坚决予以取缔和打击,是因为()。 A “法轮功”坚持唯心主义世界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根本对立 B “法轮功”活动触犯法律,危害社会

C “法轮功”不是宗教,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在社会上主要起消极作用 D “法轮功”以错误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不利于民众身心健康 17下面违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求的是()。 A某教徒在学校对学生宣传有神论 B某教徒出版未经批准的宗教刊物

C某教徒依据不杀生的教义指责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分子 D某教徒在家里进行念经、祈祷、追思等活动 18新疆将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A保障合法宗教B制止非法宗教 C抵御宗教渗透D打击暴力恐怖活动

19根据相关政策,()等都属于非法宗教活动。 A私办经文班(点)、私自组织信教人员朝觐 B非法修建宗教活动场所 C跨区传教讲经

D利用课堂宣传宗教、非法印刷传播宗教读物

20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对待宗教问题的基本主张。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就有()等先进分子就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A陈独秀B李大钊C毛泽东D周恩来

211990年9月1日颁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活动管理暂行规定》中的第九条指出:“任何宗教组织和教徒不得()。” A在家里做乃玛孜B在大街小巷念经

C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布道、传教,宣传有神论

D在任何地方散发宗教传单和其他未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出版发行的宗教书刊及音像制品。

22 “政教分离”即国家政权与宗教相分离。其基本含义是()。 A宗教组织不是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 B宗教组织不参与国家管理

C宗教组织是一个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

D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 23青年学生在学校是绝对不允许()的。

A从事宗教活动B穿戴宗教服饰C谈情说爱D外出打工 24我们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 A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B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C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全社会的问题 D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事

2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唯物主义根本观点的阐述,对唯心主义的批评,历来都是直接同()联系在一起的。

A坚持无神论B批评有神论C坚持物质第一性D批评唯心论 26有神论一般是()原因造成的。

A人类理智的迷误B人对自然的敬畏

C人时刻都感到社会的压力和苦难D对自身生理现象的不解

27社会历史是物质性的,社会历史本质上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而不是()。 A客观存在的B神秘的目的C神的意志D神性的

28当代新有神论的伎俩不断翻新,用以前老一套的虽然也有若干,但大多数已将()等科学概念纳入自己的玄学体系,用最新的科学名词武装起来,因而更具有欺骗性。

A“相对论”、“量子论”B“场论”、“信息论” C外气物质论D“特异功能”

29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赖以存在的()根源还远没有完全消除,宗教对一部分人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A自然B社会C认识D阶级 30中国共产党党员要()。

A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B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 C模范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带头信仰宗教,参加宗教活动 31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A不是去干预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团体的内部事务 B不是限制宗教自由和参与宗教团体的内部事务 C是为了打击和消灭宗教

D是为了维护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

32近年来,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的情况有()。

A打着宗教旗号企图颠覆我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我国统

一、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

B大肆进行非法传教活动

C在我国境内建立宗教组织和活动据点、发展教徒 D企图控制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干涉我国宗教事务

33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我们国家禁止任何人利用宗教()。 A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B损害社会利益、公民个人及集体的合法权益 C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D破坏国家统

一、社会稳定和各民族的团结 34党和国家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 A是新时期宗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C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

35科学无神论告诉人们()。

A主宰个人凶吉祸福、国家前途命运的,不是神,也没有神

B神是不存在的,人们不可以把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前途命运交给神 C从神那里所获得的帮助和幸福、只是一种虚幻的幸福

D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应该脚踏实地地去摘取“真实的花朵”,实现“现实的幸福”

三、辨析题

1、“宗教信仰自由”就是宗教自由。

2、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实体和社会组织。

四、综合问答题

1、有神论一般是由哪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2、为什么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到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时,特别补充了“遏制极端”这一原则?

五、根据材料分析问题

1、著名的科学史家丹皮尔曾说过:“科学并不是在一片广阔而有益于健康的草原上发芽成长的,而是在一片有害的丛林——巫术和迷信的丛林中发芽成长的,这片丛林一再对科学的幼芽加以摧残,不让它成长。” 问题:

(1)宗教与迷信的关系怎样?

(2)如何正确认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3)举两个为捍卫真理和科学献身的典型事例。

第十章 维护祖国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主义社会,影响民族关系,有时甚至促使民族矛盾激化的重要因素是()。

A风俗习惯的不同B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宗教信仰的不同D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存在 2 “民族至上”即()。

A统治阶级利益至上B少数民族利益至上 C民族利益至上D资产阶级利益至上 3在社会主义时期要注意()。

A反对地方民族主义B反对大汉族主义

C既反对大民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D反对民族歧视 4无产阶级民族观与资产阶级民族观的对立和斗争()。 A将长期存在B短期内存在

C基本上已不存在D一定范围内存在

5作为一个国家或政党的民族观,主要体现在()。 A它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质上 B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上 C它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上 D它对待其他政党和国家的关系上 6国际主义是()。

A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理论B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纲领

C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D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最高原则 7民族分裂主义也称()。

A民族主义B民族分离主义C暴力恐怖主义D宗教极端主义 8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是()的表现。 A资产阶级民族主义B民族主义 C无产阶级民族主义D国际民族主义 9我们与“三股势力”的斗争性质是()。 A民族问题B宗教问题

C敌我矛盾的政治斗争D长期性的 10()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A维护祖国统一B历史渊源流长C经济建设D政治文明 11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 A民族的发展B人类的进步 C人类的生活条件改变D人的生存和发展

12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反映的是()。 A国家利益B民族利益C政党利益D人民利益

13每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在政治权利、平等地位、经济发展等方面,反映的是()。

A国家利益B民族利益C政党利益D人民利益 14在中国,()利益高于一切。

A中华民族共同B本民族C地方D自己

15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说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是超阶级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实际上是()的利益。

A少数人B多数人C地主资产阶级D剥削阶级 16人权的本质特征是()。

A自由和平等B国家主权C生存和发展D发展和繁荣 17中国是()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A各民族B汉族C少数民族D人口多的民族

18对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坚决打击,维护祖国统一,是坚持()。

A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B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地方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C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中华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D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 19人权的核心和关键因素是对人的行为和()的确认。 A价值B生存C发展D言论

20民族主义的极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是()、霸权主义;二是民族分裂主义。 A帝国主义B殖民主义C民族分离主义D民族独立主义 21民族自决权在()年第一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 A1952B1945C1950D1951 22()是保护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A民族团结B国家统一C国家繁荣D经济发展 23 “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就是妄图建立所谓的()。 A穆斯林国家B伊斯兰国家

C “东突厥斯坦国家”D少数民族国家

24()是民族分裂主义鼓吹新疆独立的核心谬论。

A民族独立B宗教自由C“东突独”D反汉排汉

25 “三股势力”是对民族分裂势力、()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简称。 A民族独立B宗教极端C“东突独”D民族自决

26在外国敌对势力的支持和怂恿下,**集团对西藏和其他藏区进行宗教渗透,散布分裂主义思想,企图策动西藏独立,这是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的()。

A西化活动B破坏活动

C分裂祖国的活动D宗教狂热

27总书记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必须把严厉打击()作为当前斗争的重点。

A民族分裂势力B暴力恐怖活动 C宗教极端势力D吸毒贩毒

28“三股势力”根本的和首要的目标是()。

A夺取政权B大搞恐怖C发展经济D驱逐汉族 29“三股势力”的真正要害是()。

A宗教自由B解决贫困C政权问题D保护文化

30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5月26日召开会议,会议提出要坚决反对和依法打击(),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A民族分裂主义活动B暴力恐怖活动 C宗教极端活动D民族主义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

1我们与民族分裂主义之间的斗争是()。 A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B经济领域内的斗争

C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D阶级斗争在现实社会的表现 2民族分裂主义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A有一定的联系B有一定的区别

C二者不可分割D既无联系,又无区别

3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强调,必须把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作为当前斗争的重点,要并行推进()两条战线,强化国际反恐合作。 A中国B国内C国际D新疆 4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即()。

A坚持党的利益与各民族利益完全一致的观点 B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C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D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5民族主义自产生以来,先后出现过三次世界性浪潮,即()。 A资本主义上升时期B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 C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D20世纪末21世纪初

6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判断它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以下列()为标准。 A是否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

B是否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C是否有利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D是否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7无产阶级政党对待民族主义的基本态度是()。 A坚持进步的民族主义B支持民族主义 C反对反动的民族主义D反对民族主义

8国际上一些国家民族分裂主义的出现,主要原因是()。 A历史上殖民主义余毒的影响B国外敌对势力的插手 C民族主义极端化的发展

D有的国家在民族宗教问题的处理上出现重大失误 9民族分裂主义在中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A“藏独”分裂活动B“东突厥”分裂活动 C“台独”分裂活动D地方民族分裂活动

10“藏独”和“东突”的主要特点及反动目的是相同的,即()。 A编造谎言,歪曲杜撰历史

B与国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背叛祖国,出卖民族利益 C以民族利益的捍卫者自居D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对立

11近些年来,国际敌对势力为了遏制我国的统一和发展,加紧了对我国实施“谣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在“反恐”问题上实施双重标准,不断利用所谓的()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

A“人权”B“民族”C“宗教”D“教派” 12“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是()。

A反对和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

B破坏国家统一,破坏各民族人民团结、安宁和幸福的生活 C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D企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家”

13我国各民族坚持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表现在()。

A中国民族成分众多

B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国家

C “大一统”的思想已经深深印入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脑海之中 D中华民族具有极强的凝聚力

14在中国,国家利益即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是因为()。

A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主权的不可侵犯等代表了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

B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C国家利益也就是民族自己的具体利益

D国家利益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特征

15在西藏流行着这样一首歌:“太阳和月亮有着同一个母亲,她的名字叫光明;汉族和藏族有着同一个母亲,她的名字叫中国。”这首歌体现了()。 A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同胞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 B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的职责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巨大优越性

D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16 “三股势力”编造了以()和()为理论基础的“东突独”思想体系。 A泛突厥主义B霸权主义C泛伊斯兰主义D三股势力 17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有()。

A地方民族主义B大汉族主义C民族分裂主义D殖民主义 18宗教极端势力具有()基本特征。

A极端性B政治性C欺骗性D暴力性 19人权权利的实现要受到()等条件的制约。 A政治B社会C文化D经济

20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6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深刻认识新疆反分裂斗争的(),充分认识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上来。 A长期性B复杂性C尖锐性D重要性

三、辨析题

1、民族主义就是民族分裂主义。

2、“三股势力”的颠覆破坏活动在新疆会长期存在。

四、综合问答题

1、“藏独”和“东突”的主要特点及反动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说宗教极端势力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动政治势力?

3、如何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

五、根据材料分析问题

1、20世纪20年代,新疆境内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在国外某些敌对势力的支持下,鼓吹民族分裂,以后持续不断地进行民族分裂活动。30年代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50年代策划了5起反革命叛乱和**,进入21世纪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分裂和恐怖活动。 问题:

(1)你怎样看待当前新疆的形势?

(2)为什么说我们与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不是民族问题、宗教问题? (3)新时代的大学生应以怎样的立场和观点对待这些事件?

2、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来说,宗教信徒也必须是爱国者,必须以国家利益为自己的利益。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宗教信徒的命运是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各宗教信徒就没有今天这种发展光景,就不可能在世界宗教中享有平等地位。“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包括宗教信徒在内的中国公民都应当遵循。 问题:

(1)为什么说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是福;社会**、民族分裂是祸? (2)新疆各民族应该牢固树立什么样的思想? (3)说几件各民族互助友爱的感人事迹。

参考答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C 4A 5B 6A 7D 8B 9C 10B 11A 12A 13C 14A 15C 16D 17A 18D 19B 20C 21A 22D 23A24B 2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ABCD 4ABC 5ABC 6ABCD 7ABCD 8AB 9AB 10ABC 11ABCD 12ABCD 13ABCD 14CD 15ABC 16ACD 17ABD 18AB 19CD 20ABC

三、辨析题

1、正确。

历史是一面镜子,事实胜于雄辩。回顾汉唐元明清统一强盛时期的新疆经济文化繁荣景象,各族人民的安居乐业;看看三国两晋、五代十国分裂**和沙俄等外来侵略时期的新疆经济文化倒退衰落,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的严重损失。我们必须要借鉴历史这些真理,珍惜当今国家统

一、稳定、强盛的大好局面,让各族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识破国内外分裂分子的丑恶嘴脸和终极目的。

2、正确。

因为世界有着多个民族、多种宗教,民族、宗教问题就会存在。只有民族、宗教消亡了,民族、宗教问题才不会存在。所以,我们要正视我国乃至世界普遍存在的民族、宗教问题。

四、综合问答题

1、答: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法规是我们党和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中国国情,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引导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有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政策、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等。

2、答:首先,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区。 其次,新疆地区民族、文化的交融性和开放性,也影响和造就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有了多民族、多宗教。

再次,新疆地区的多人种,为以后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多民族,必然会有多宗教的存在。

五、材料分析题

1(1)“四个维护”: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人民利益。

(2)“三爱”:爱中国共产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

(3)“新疆三史”:新疆地方发展史、新疆民族发展史、新疆多种宗教演变史。 (4)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5)“五个认同”: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A 5B 6A 7C 8B 9A 10B 11C 12C 13A 14A 15B16A 17C 18C 19A 20B 21A 22C 23A24B 25B 26C 27A 28A 29A 30D 31C 32C 33A 34D 35A 36C 37A 38A 39B 4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 3ABD 4ABD 5ABC 6ABCD 7AB 8CD 9CD 10ABC 11AD 12AB 13ABC 14AC 15AC 16ABC 17BCD 18ACD 19ABCD 20ABD 21CD 22BCD 23AD 24ABCD 25ABCD

三、辨析题

1、错误。

“国家”主要是由国民、领土、政府和主权四个要素构成的政治单位,又可分为单一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而民族则是人们在历史上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

2、错误。 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由于种种原因,中原与西域还没有联系,当然也就没有“西域”这一概念。到了汉朝,由于联系的加强、关系的密切,在《汉书》内,最早出现了“西域”这一概念。

3、正确。

因为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体现就是对其领土拥有最高统治权或最高管辖权。设立军事机构并驻军,就是对其领土的最高管辖权的体现。

四、综合问答题

1、答:唐朝统一西域后,在西突厥和其他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羁縻府州,即保留原来当地民族首领的政治地位,按部落或地区大小,设置府、州、县,任命各民族大小首领担任都护或都督、刺史、县令等官职,作为唐朝命官享受国家固定俸禄,肩负朝廷使命。

2、答:清朝在平定准噶尔势力和大小和卓叛乱时,新疆各族人民踊跃支持。例如:清政府于1758年出兵讨伐大小和卓,首先攻破库车。阿克苏、乌什的维吾尔伯克闭城不纳小和卓,却迎清军进入两城。大小和卓最终成为孤家寡人而很快灭亡。

在打击阿古柏和沙俄侵略势力的过程中,新疆各族人民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在沙俄侵占中国大片土地时,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新疆各族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反侵略斗争。1912年在和田爆发的反对沙俄诱骗南疆居民加入俄籍的“策勒村事件”,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不可动摇的。

五、材料分析题

1、(1)材料一中香港保钓勇士的行为是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爱国行为(或者是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负责任行为,或者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行为)。

(2)他们的行为,向世人宣示了我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我们收复钓鱼岛。

(3)我们要积极学习、宣传勇士们的事迹,坚决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表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4)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作为学生,受教育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都要关心国家大事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处在困难时刻,最能体现公民的责任和爱国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捍卫钓鱼岛主权,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我们要增强责任意识,自觉承担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大力宣传国家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一名负责任的公民。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A 4B 5B 6D 7B 8B 9A 10D 11A 12C 13B 14A 15B 16A 17B 18A 19D 20A 21B 22B 23C 24A 25B

二、多项选择题

1AB 2CD 3ABCD 4ABCD 5ABC 6AB 7ABC 8ABCD 9BD 10AB 11ABC 12ABC 13AB 14ABCD 15ACD 16ABCD 17AB 18ABC 19ABCD 20BCD

三、辨析题

1、正确。

人类文明开始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及文字记载。通过在新疆的考古考据充分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新疆古代居民生活如何还不能充分证明;新疆古代居民开始过上定居生活是在新石器时代。

2、 错误。

清朝统一新疆时,汉族人主要集中聚居在乌鲁木齐及其以东的东疆地区。到清末,汉族才分布在全疆各地。民国时,河西地区的汉族人大量涌入新疆,构成今天新疆汉族分布的基本格局。

3、正确。

新疆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历代中央王朝在这里采取屯田这一举措。所以,新疆在中央王朝的资助下,在汉族屯田将士的帮助下,内地先进的农具、农作物和耕种技术不断西传,新疆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

四、综合问答题

1、答:目前,我国的民族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民族杂居程度进一步扩大;二是民族人口流动的趋势有了新的变化;三是各民族的共同性日益增多,但各民族的特点将长期存在。

2、答:(1)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为;积极与消极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2)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错特点是我国民族分布的典型特点,它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互助合作和相互借鉴,促使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与进步。少数民族多分布在祖国边疆,汉族多聚居在中原及沿海。

五、材料分析题

1、(1)其独特表现在源远流长,受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地域辽阔、多民族聚居,民族迁徙和交融时有发生;各民族文化既相互影响,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多民族、多宗教的历史,民族与宗教常常相互交织;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民族问题等相互交错。

(2)在新疆现有人口中,汉族约占40%,维吾尔族约占46%。 (3)在当今新疆的诸民族中,主体民族是维吾尔族。

(4)世居在新疆的主要民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

第三章

新闻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从明星无辜“被死亡”引出虚假新闻泛滥的伦理现象,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进行了阐述,然后给出一些治理虚假新闻的方法和建议,以期构建一个客观真实的新闻伦理环境。

关键词 明星“被死亡” 虚假新闻 新闻伦理 自律 他律

一、新闻伦理和虚假新闻的定义

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就是新闻传播的伦理,是新闻传播行为及其过程中的道德问题,特别是新闻传播的道德规律和道德规范系统,因为纯粹的新闻信息是无所谓道德价值的,只有新闻信息进入流通领域,进入大众传播系统,才具有道德价值。因此,新闻伦理就是“新闻传播主体以及传播行为的道德,是新闻传播主体及传播行为的是非善恶。”当然,新闻伦理也必然关涉新闻信息,因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道德价值判断必然涉及新闻信息的道德价值。”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信息构建的时候要遵循最基本的伦理规范:那就是真实性和客观性。在1994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有一条就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而虚假新闻作为新闻传播失德的具体表现形态,就是指那些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新闻。显然,明星无辜“被死亡”事件就是传播失德的真实写照。

二、新闻的本源

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从内容上看,新闻必须建立在真实的信息之上;从形式上,新闻又必须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呈现真相。因此,虚假新闻往往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1)捕风捉影的疑似新闻;(2)凭空捏造的虚假报道;(3)文题不符的标题造假;(4)夸大其词的失实报道;(5)违反常识的误导性报道。而明星“被死亡”的新闻就属于第二种,一些网络或一些小报凭空捏造明星死亡的假新闻吸引大众的眼球,继而获取非法收益。

三、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明星无辜“被死亡”“被离婚”等只是诸多假新闻中的一类现象,纵然每年都在新闻打假,但是每年各式各样的假新闻还是会公然出现,难道真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吗”?这就需要认真探讨一下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了,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导致虚假新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宏观的社会制度原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也有社会风气、社会道德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传播者以及媒体的自身素质、职业道德状况等也是导致虚假新闻的主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还应把新闻自身的性质和人类本身的某些本性也考虑进去。

之所以会屡屡出现诸如明星“被死亡”这样的假新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没有切实把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落实到实践中,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彻底是虚假新闻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2)一些新闻从业者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自律性不强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关键因素;(3)市场化的运作,使得新闻媒体在承接原有的社会效益为主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经济效益,于是媒体的商业化倾向给虚假新闻提供了市场,(4)媒体之间的竞争以及新闻媒体从业人员面临的职业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使得虚假新闻的问题更加突出;(5)新闻内部管理不完善,对虚假新闻缺乏有效制约;(6)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防范虚假新闻的合力。

四、虚假新闻的危害

1、新闻媒体是新闻传播的主体,是社会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而虚假新闻的屡屡出现,不仅歪曲了新闻的真实性,还严重伤害了当事人的身心,损害了媒体在大众心中的公信力。

2、虚假新闻的泛滥污染了媒介生态,造成了媒介生态的失衡,媒介与外部环境相互关联并达到的相对平衡的状态和结构被打破,其行为的动机、手段和效果偏离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范围,传播活动中的价值标准出现混乱,行为方式缺乏应遵循的规范,行为取向偏离了本来的位置,从而对当事人、受众、媒体本身都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危及社会的安定和谐。

3、虚假新闻还会使关联人物和事件蒙受损失。新闻会总是会涉及某一个人、某一事件或某一行业,而蓄意造假、捕风捉影的负面报道往往会对当事人本身带来消极的影响,甚至会对一个行业造成致命一击。“成也媒体,败也媒体”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曾经轰动一时的“有毒香蕉”这一虚假新闻事件就曾给整个香蕉产业造成数以亿计的重创。

五、治理虚假新闻的方法和建议

虚假新闻不仅欺骗了新闻受众,而且还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败坏了媒体的声誉和形象,甚至还给虚假新闻中的当事人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因此,笔者认为要防止虚假新闻的泛滥,应该从自律和他律入手,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治理力度。以下是治理虚假新闻的方法和建议:

1、要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教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就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闻的真实性既是我国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又是我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因此,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同坚持新闻工作的客观性、阶级性记党性原则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把新闻真是实性视为新闻的生命,把报道是否属实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把是否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提高到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来认识,要时刻学习,高度重视。

2、要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使新闻从业者能自觉自律。以往的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由于“重理论轻实践”以致新闻职业道德准则要求和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这也使得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即便接受过职业道德教育,但在实践时还是会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性。 因此,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从实践出发,提出科学的解决策略,还要培养新闻从业者“对社会负责、对群众负责、社会效益第一”的社会责任感,守住最起码的底线和良知,做到自觉自律。

3、完善法律并加强执法,用法律手段来杜绝虚假新闻。法制是道德的延伸和保障,是道德自律、他律的有力补充。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新闻法或传播法,只有一些适用的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而这些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都没有对虚假新闻的处理作具体、详尽的规定,只仅仅停留在诽谤、侮辱和危害国家安全三个方面。因此,现实呼唤着一部专门的新闻立法来惩处虚假新闻的制造者,只有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新闻活动才能在法律的强制之下做到客观、真实。

4、健全虚假新闻的监督、举报体系,加大新闻造假者造假的成本和风险。在我国,针对虚假新闻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和举报体系,即便发现了假新闻,往往也仅局限于公开致歉和扣除稿酬,但这样是不够的,应该给予造假者以稿酬数倍的经济处罚;如果造假者是在职的新闻从业人员还应该计入年度综合考评中,对于有意制造虚假新闻并造成恶劣影响者,一经查实,应逐出新闻队伍,甚至追究其法律责任。只有在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之下,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加重新闻造假的成本和风险,才会对造假者形成威慑。

只有通过外部和内部机制的共同作用,自律和他律的共同调节,才能保证新闻伦理有一个和谐、客观、真实的生态环境,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公共教学部)

参考文献:

[1]陈汝东.传播伦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2]郎劲松,初广志.传媒伦理学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3]李衍玲.新闻伦理与规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4]王敏学,孙剑波.新闻真实与新闻伦理[J].新闻传播,2008年第5期.

[5]严化文.虚假新闻新特点及其治理[J].青年记者,2008年5月刊.

上一篇:接缝施工论文下一篇:河道整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