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毕业设计论文范文

2023-03-11

新闻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毕业生;就业

一、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研究近年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笔者认为一些新情况值得关注:一是用人需求越来越向重点大学毕业生、研究生集中,导致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二是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待就业毕业生增加;三是大批量扩招导致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毕业生总人数上升超过社会上新闻传播行业的岗位需求,导致人才相对过剩;四是本科生真正在传媒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少之又少,多集中在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等吸收大学生的数量有限,所以,就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大部分毕业生集中在私企或民企的广告公关行业。

二、影响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对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用人单位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我国传媒业逐步与国际接轨,各个传播单位不断整合,推陈出新,市场的竞争加剧,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相互融合,使得用人单位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员工不仅能胜任本职工作,而且还要有完成任务的组织能力和策划能力。现在用人单位多青睐经验丰富、人脉广的毕业生,忽视应届毕业生敢于吃苦、可塑性强的优点,使得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2.唯学历论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新闻传播类专业应该好就业。而实际上,新闻传播类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相关资料表明,不少新闻媒体单位更青睐知名高校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对于二本普通高等学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毕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很多毕业生寒窗苦读十几年,却因本科“出身”非“211工程”“985工程”高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二)高校对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专业建设相对滞后

新闻传播专业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具有时效性强,观点、技术、手段变化快等特点。跟国内一流大学相比,地方院校由于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的限制,大部分院校教育资源整合不够,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更新相对缓慢;专业授课侧重于对新闻理论知识的培养,缺乏对学生操作能力的指导,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专业教师紧跟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实际,加强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

2.实践资源相对匮乏

新闻传播专业是一个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全国的新闻传播专业的生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实习资源都相对集中在中国传媒大学等几所高校,对于普通二本高校而言,由于受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校只能依靠社会资源来提高实践能力。我国除一线城市新闻传播行业发达外,大部分地区的新闻传播业发展相对滞后,为学生提供真正“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实习机会少,以致毕业生在应聘时,实践经验相对不足,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岗位所需的要求。

(三)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的影响

1.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部分毕业生将新闻媒体、机关事业单位作为自己理想的求职单位,只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在择业时忽视了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看重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工资待遇,而缺乏岗位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准备,使得毕业生首次签约率偏低。

2.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毕业生在大学期间,不了解新闻传播专业的真实情况,对社会和市场变化的关注度低,没有很好地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结合起来,缺乏全面职业生涯规划,找工作时准备不充分、目标不明确,以致最后找到的工作往往同自己的所学专业、个人兴趣不挂钩。

三、应对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职业发展教育,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大学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即面临择业期和职业发展期。因此,应从加强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开始,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注重学生“个体谋生价值”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个性发展价值”的培养,通过主题教育、学生媒体、网络课堂、个性咨询等方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关心民生,胸怀天下,放眼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新闻传播类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针对毕业生的求职心态,要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引导他们转变观念,摆正心态,客观定位,选好目标,多些务实,少些浮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二)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高校新闻传播学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应充分关注人才市场的供求变化,立足实际情况,着重考虑如何适应现代媒体的需求,依托学校背景,突出特色,以采、写、编、评的新闻能力培养为主,以电子媒体技术能力培养为辅,加大学生新闻实习实践活动的力度。传播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新闻传播学类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新闻传播类专业必须依托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优化课程体系,开设传播技术类课程、改革实践类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闻人,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加强软硬件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在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实践中,高校一方面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有计划地加大新闻传播实验室投入力度,如成立摄影技术实验室、 观摩审片实验室等,使学生在校内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高校应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以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刊物为平台,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学用新闻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以实现新闻知识学习课上和课下、理论和实践、教学和自学的结合。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教师不具备新闻从业的经历、缺乏实战经验,也是影响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为此,高校应遵循“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一方面引进资历丰富的记者、编辑作为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同时邀请业界资深媒体专家或新闻人来学院举办讲座,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安排学院教师到各种新闻媒体单位和知名院校进行锻炼和进修,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

(四)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

当前,大量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坚持留在大中型城市,造成县级媒体和文化产业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基层媒体专业人员紧缺与大量传播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作为毕业生的重要输出单位,为了给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多渠道地提供出路,地方院校应树立大传播就业观念。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让学生到企业办的媒体中进行实践;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毕业生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实现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契合。

(五)积极引导毕业生注重实践、提升素质、把握机会

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来讲,应充分利用寒暑假进入新闻媒体单位实习,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丰富实践经验。择业时,端正求职意愿,充分把握机会,适时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的真实能力,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龚翔,禹菲.“新闻专业热”背后的就业问题[J].青年记者,2009,(13).

[2]高燕.推进教学改革,增强新闻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J].理论界,2009,(6).

[3]邵蓝.就业之路在脚下——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浅析[J].电视时代,2010,(4).

责编:一萧

新闻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介绍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演播室的舞美设计,分析全景式新闻演播室舞美创新设计特点。

【关键词】 新闻演播室;全自动直播系统;全景式;舞美设计;魔都之眼

1 演播室舞美设计原则

电视舞美从本源上说,应符合舞台美术的根本规律。焦菊隐先生曾对舞台美术设计的创作提出“四个统一 ”要求:一是似与不似的统一,二是神似与形似的统一,三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四是有限空间与无限空间的统一。笔者以为,电视舞美的创作同样要符合这个要求。但电视舞美与戏剧舞美还存在许多差异,根本的区别点在于传播方式。戏剧舞美是通过直观方式呈现的,不需要通过介质进行传递;而电视舞美是通过镜头语言呈现在观众面前,电视舞美的呈现取决于摄像、导播(导演)。如果电视舞美脱离镜头的整体构思,再绚丽的舞台美术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2016年启用的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演播室就是“四个统一”理论在电视舞美领域的创新实践。该演播室舞美设计整体力求“现代”、“科技”,处理好“静”与“动”的关系,努力创造尽可能大的自由空间,以电视语言来体现整体的艺术效果。设计中运用各样式大屏交替构成视觉版块,以及利用视觉衬底的霓裳屏反射幕透明纱,更自由地发挥色彩空间渲染,做到静态和动态自由结合;从色彩灯光表现空间,到视频舞美第二空间呈现感,虚拟造景和实景相结合的舞美创新表现手段,丰富演播室新闻传播的置景层次,丰富新闻信息立体化展示,提高节目的可视化效果。

2 新闻综合频道演播室功能介绍

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是上海本地的一个综合性电视新闻、生活资讯平台,频道每天有4档固定时间段的直播新闻准时播出,为本土电视观众了解上海及全国新闻资讯的信息渠道。新闻综合频道整体改造升级全新演播室,主要满足全新版面的使用需求,同时还要能兼顾整个系统具有一定的操作可变性与技术前瞻性。

改造升级后的全新演播室被称为“魔都之眼”,是全国首个配备全自动电视新闻直播系统的演播室,实现了对制播系统的整合控制应用,实现了高可靠性、高重复性、高复杂性的控制应用,整体制播效率得到提升,也压缩了制播人员。演播室采用全自动的一体化播控系统、摄像机与虚拟场景自动跟踪系统、具有众多交互式大屏多样式节目的互动系统;实现了多区域、多功能、一步换景;继续以全景类新闻、嘉宾访谈、实时连线等节目形态报道;前景虚拟等互动形式为主,新演播区的物理空间在原有区域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以便给后期的节目制作提供更多的灵活性。

演播室面积380 m2,采用一体化灯光系统,实现布景、灯光统一控制。在整体设计时,所有发光元素包括背景、地面、顶部、灯具吊挂都纳入到整体灯光系统中。演播室采用了大量的LED發光体,实现多区域的独立。灯具类型包括:LED 平板灯、LED聚光灯、LED成像灯,异型演播景区色彩和地面成像造型灯具,LED ROSCO米洛灯,地面点缀造影灯具等。所选灯具色温为5 600 K±200 K,演播室平均照度≥1 000 lx。演播室采用多材质视频舞美大屏:110英寸电视屏,110英寸触摸屏,2 m ×5 m电视墙,多组合四分屏,弧形电梯屏,主播背景屏,主播侧背景LED屏,访谈区LED屏,主播桌面屏与霓裳屏等,围绕形成360度全景空间。

系统主要服务于新闻节目的直播、录播,因此,本演播室系统整体配置定位为直播类舞美技术系统,对直播区域整个系统的配电部分采用在线式不间断电源,以加强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3 新闻综合频道演播室舞美设计特点

演播室要实现360度全景式开放式演播室取景要求,需要克服空间的一些困难,如局部层高4.5 m、主景区中有带框电梯、主播报台与2号摄像机机位(全景摄像)距离不够等。

为此,新演播室舞美设计做了如下创新探索。

(1)创新一:大屏加窗门边框营造“似与不似”场景

《早间新闻》是具有上海本地特色、播报上海本地新闻的栏目。栏目采用LEDP6(920 X 280)大屏加窗门边框营造“似与不似”场景,并可通过大屏变换场景,见图1。通过大屏营造似窗外的上海外滩景色,主播犹如坐在外滩播报新闻。

(2)创新二:景中透景,大屏元素与节目同步,与节目版面呈现神似与形似的统一性,解决空间的局限。

主播报区域舞美布景背景由《早间新闻》栏目延伸而来,两区域采用“景中取景”方式叠加,地面采用错距处理,使空间呈现延伸效果,且整个主景区体现了多层次感觉;既实现了景中有景的效果,又保证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独立性,见图2。注重视觉画面细节呈现,始终坚持近景画面同全景画面色彩对比产生;通过近景画面中背景墙的LED灯箱灯带,将背景光色彩同大环境色彩区别对比,使环境色彩有微妙变化,能在近景画面中融洽过渡衔接色彩,把握出光色的配比关系,打造出大气又纯净的视觉效果。

(3)创新三:大屏可分可合,分区展示、组合呈现;图文信息更加直观,节目形态方式更加多样

舞美设计时,大屏采用多屏吊挂方式进行轨道式移动,这是经过特制加工的轨道来实现的。轨道的设计既要满足对大屏的供电、视频信号输入的要求,还要满足速度、精度的要求。图3中,分合的效果从内容呈现上更具多样性,同时也给节目的样式带来了更多的变化。

(4)创新四:虚拟植入与互动相结合,播报方式更具现代感

现代电视效果处理越来越丰富,虚实结合的处理方式不仅用在大型晚会上,也被大量采用在新闻专题类节目中,比如央视春晚和一些省市卫视台世界杯期间的专题报道节目都大量使用了虚拟植入技术。因此,团队在设计此部分时,与播出制作美编在线包装进行充分沟通、实践。尽量预置出空间面积,顶部与周边在完成整体效果基础上,尽量不做多余处理,给前景虚拟以更大的创造空间。美编团队能进行在线实时虚拟前景渲染,通过前景背景的虚拟化、全息化、立体化,实现实时虚拟包装多图层叠加、多屏联动,线条轨迹指引勾勒,更快捷更精准地传递信息数据和视频画面,虚实结合,实时互动化,产生明确的剧本化创意性新闻播出视觉效果。图4是前置虚拟叠加元素在直播节目中的应用。

在数字化技术发展的今天,各种高科技设备与技术融入舞美设计,使舞台美术体系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但笔者以为,“四个统一”依然是各类电视栏目或电视节目美术设计应遵循统一的法则。在演播室建设与应用中,为促进电视节目的总体质量和品质电视提升,舞美人都应该做勇于探索的实践者。笔者参加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演播室项目改造,获得了在在电视领域舞美理念探索与应用实践的机会,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希望这些实践能为电视舞台美术人提供参考与借鉴,能为电视舞美的创新发展添砖加瓦。

(编辑 张冠华)

新闻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现状;进展;建议

一、 引言

自2007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以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于2007年发布的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中規定MTI学位论文可采用项目、实验报告、研究论文三种形式,近年来学者提出了五种写作形式。2013年教指委发布的《培养方案》修订版,规定MTI学位论文可采用翻译实践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翻译实习报告四种形式,本项目组对2012至2017年翻译硕士毕业论文进行了收集整理,并通过对其写作语言、方向、形式及理论应用等方面的分析,展现MTI学位论文近六年取得的进步以及仍存在的问题,探讨其解决方案。

二、 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2012年到2017年翻译硕士毕业论文为基础,在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简称CNKI)数据库博硕士论文库内通过高级检索的方法,选取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I辑和社会科学II辑学科领域,检索全文字段为翻译硕士并含毕业论文的相关文章,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1月31日。至检索截止日,CNKI收录2012年到2017年相关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共937篇,剔除学位不符(如博士毕业论文),专业不符(如公共管理、英语语言文学等专业)及语言领域不符(如俄语、日语翻译硕士等专业)论文共213篇,最终符合小组研究课题的毕业论文共计724篇。其中2012年46篇,2013年149篇,2014年235篇,2015年47篇,2016年83篇,2017年164篇。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考察英语翻译硕士专业目前已取得的进展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调查和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毕业论文的写作语言、写作方向、写作形式和理论应用。

三、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调查法、计量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调查法是指本文通过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教执委官网等信息源收集掌握了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和数据;计量统计法是指对整理后的毕业论文所涉及的写作语言、写作方法、写作形式以及理论应用等项目做表格化处理及统计;对比分析法即将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已取得的进步与仍然存在的问题。

四、 研究结果

通过对724篇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的分类整理,对其写作语言、写作方向、写作形式及理论应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研究结果。

(一) 写作语言

教指委于2013年12月26日发布的《培养方案》(修订版)中指出,“无论采用何种论文写作形式,学位论文都需用外语撰写”。本项目组收集到的724篇翻译硕士毕业论文中,中文论文共计595篇(占82%),英文论文共129篇(占18%)。由此可见,翻译硕士毕业论文更多采用中文撰写,这与教指委提出的培养方案不符。本项目组调查发现,在大多数学校对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语言的要求并不明确的情况下,学生多采用中文撰写,因为母语表达更清晰准确,同时也便于导师指导论文。这反映出翻译硕士专业目前发展现状与预期设想存在差异。翻译硕士作为一个新兴专业亟待不断发展进步。

(二) 写作方向

翻译有笔译、口译之分。在某种程度上,口译员比笔译员要求更高,所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高级口译人才比较困难。从学校来看,设立口译专业要求老师不仅需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然而随着我国 MTI 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具有翻译硕士师资资格的教师出现严重缺口。本研究小组的调查数据显示,研究收集到的724篇翻译硕士毕业论文中,口译论文共计193篇(占26.7%),笔译论文共531篇(占73.3%),这一数量差异可在以上分析中得到一定解释。但从目前翻译市场需求来看,国内紧缺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口译专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 写作形式

笔者参照翻译硕士学位论文五种写作形式,即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翻译调研报告及翻译研究论文,对收集到的论文进行整理归纳,有以下发现:

虽然有五种写作形式可供翻译硕士选择,但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形式具有较明显的趋同性。由表可知,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形式以翻译实践报告为主,即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非文学文体为主的实务翻译,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研究报告。其数量占总论文数量的77.20%。相较于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翻译实践报告类型论文的占比大幅度提升。第一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15所试点高校的381篇MTI学位论文中,翻译实践报告类论文占总论文数量的33.9%。翻译实践报告占比的提高体现出MTI的培养目标逐步侧重于翻译实战练习和翻译操作能力的培养。

其次,翻译论文研究是指选择翻译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中该形式论文共有252篇,占总论文数量的66.1%,是首批翻译硕士毕业论文中数量最多的论文形式。据本项目组统计,近六年翻译论文研究数量呈较明显下降趋势,占总论文数量的 18.65%,是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的第二大形式。翻译论文研究几乎沿袭翻译学术型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形式,并未很好体现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虽然近年来数量有所下降,但却成为第二大选择形式。这一方面是翻译论文研究其操作难度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可能还受到高院校教学模式影响,还没有完全从学术型硕士成功转向应用型专硕。

2013年12月发行的《培养方案》修订版新增翻译实习报告这一写作形式,要求学生主要针对项目经理、项目译员和项目审校这三个重要翻译岗位,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翻译企业,进行为期3~6个月的顶岗实习并写出实习报告。但近六年来这一形式的论文数量仅占总数的0.83%。本项目小组调查发现2012年出版的《全国翻译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MTI毕业论文写作指南》(以下简称《写作指南》)中并未给出实习报告的写作参考模板。因此,笔者建议教指委提供或者相关指定系列教材应该给出实习报告的具体参照模板,从而使毕业论文的选择更多样化。

翻译实验报告是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该写作形式比例最小,占0.28%。本项目组调查统计的724篇毕業论文中仅2篇采用翻译实验报告的形式,由此可见大家仍熟悉传统的思辨型的阐述方法,缺少提出假设并用数据验证假设的综合能力。因此本项目组建议翻译硕士在《写作指南》提供这类写作模板的情况下勇于选择翻译实验报告,做出尝试与创新。

整体来看,从2012~2017年,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逐步明确体现该论文的写作形式,尤其是2016年,83篇毕业论文中有63篇论文(占比75.9%)直接在题目中明确指出其写作形式。而在2012年只有19.6%的毕业论文在题目中明确指出其写作形式。由此可见翻译硕士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形式的认识与区分更加清晰。

(四) 理论应用

笔者根据论文中理论运用方式将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分为四类,即题目类、目录类、参考文献类及无理论类。题目类即题目中指明论文所用指导理论,例如《从目的论看……的处理策略》,此类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共有104篇,占比 14.4%;目录类即目录包含论文所用理论,此类论文有256篇,占比35.4%;参考文献类即仅通过参考文献中的书籍、著作表明论文引用的相关理论,此类论文共有295篇,占比 40.7%;无理论类即论文在标题、目录以及参考文献中都没有显示应用任何理论,此类论文共有69篇,占比9.5%。通过数据,笔者得出参考文献类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占比最多,其次是目录类和题目类,无理论类论文占比最少。这表明,大部分翻译硕士毕业论文都有相关理论指导,翻译硕士普遍具有理论指导论文写作的意识,但是实际上仍有近一半论文并没有运用理论系统指导论文写作,仅通过参考文献零散引用理论。

据计量统计分析,笔者发现翻译硕士毕业论文中口译笔译应用理论各有侧重。其中,笔译论文中应用较多的翻译理论有: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文本类型理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归化异化理论、信达雅原则等。此外,翻译硕士毕业论文也常与其他学科的理论相结合。例如,与语言学中的顺应论、符号学、关联论、语境、主述位结构和会话含义结合;与文学中的体裁分析理论,生态学视角相结合;与美学结合等。口译论文中主要应用的理论是释意理论和图式理论。

在题目类和目录类中明确指出运用理论的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共有360篇,其中笔译有288篇,口译有72篇。在笔译相关论文中,目的论应用最多,占比31.9%;功能对等理论次之,占比31.3%;文本类型理论较多,占比12.2%。在口译相关论文中,释意理论应用最为广泛,占比48.6%。这反映出,翻译硕士在毕业论文中所选用的理论具有趋同性和集中性,多为国内外广泛研究和应用的理论。

五、 结语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笔者发现,随着MTI的不断发展,翻译硕士对毕业论文写作形式的认识与区分更加清晰。同时还有以下发现:1. 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用中文撰写的占多数,写作语言整体上与教指委的要求不符;2. 写作方向以笔译为主,口译专业发展任重道远,高级口译人才供不应求;3. 写作形式以翻译实践报告为主,具有趋同性;4. 理论指导论文写作的意识逐渐增强,但所用理论仍具有集中性、趋同性。针对以上现象,本项目组提出以下建议:(1)高校应在坚持指导性方案的同时,根据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和特色适当调整培养方案,体现各自办学优势和特色;(2)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行业教育资源,外聘来自企业、出版社等翻译行业中具有较高学识水平和丰富翻译经验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团队;(3)针对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的不同写作形式给出相应的参考模板,并建立优秀论文数据库,为翻译硕士创新论文写作形式提供参考与借鉴;(4)翻译硕士在注重翻译实际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应加强相关翻译理论的学习,以便更好地运用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7〕78号,2007-12-10.

[2]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2011年8月修订),2013-12-26.

[3]张璐.MTI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现实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103-105.

[4]穆雷,邹兵,杨冬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参考模板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24-30.

[5]穆雷,邹兵.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调研与写作探索——以15所高校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1(5):40.

作者简介:

丁梦丽,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于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史红霞,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韩诗禹,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新闻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闻专业 实践导向 毕业考核 毕业设计

新闻专业是典型的实务类课程,对实操能力要求较高。毕业考核是新闻专业学生踏入社会之前的必要考查,是对学生业务及综合能力的检验。随着媒介市场需求的变化,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高要求愈发凸显了传统论文考核方式的不适应性。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首次提出“四全媒体”的概念,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四全媒体”突破了媒体传播时空、形式、主体以及功能的尺度,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媒体人才需求也对新闻传播研究以及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当前,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课程体系老旧、脱离实际的纯理论教学倾向严重,与之相伴的就是考核方式的缺陷,新闻专业毕业考核模式亟待寻求新的突破,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考核方式更能适应当前全媒体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

一、瓶颈:毕业论文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新闻专业本科毕业考核形式以学术论文为主,学生完成一篇约一万字的论文并通过答辩即可顺利毕业。然而,学生的论文多是对陈旧问题的浅显分析,质量参差不齐。有研究者指出,本科毕业论文仍存在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煎熬。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需要建立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应结合自身专业就选题深入分析,提出思考和验证后的观点。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地方院校新闻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并没有论文写作的相关课程,因此学生对于论文的基本要求模糊,基础较差,问题意识薄弱,写出来的论文大都无关痛痒,缺乏创新,质量不高。此外,学生对于论文重视程度不够。大四正是迷茫并忙碌的关键期,考研、实习、面试等抢占着学生的时间,论文这类文字性的作品容易被学生误解为一个长篇作业,不乏有完成任务、敷衍了事的心态。对于基础较差、态度不端的学生而言,老师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指导上也只能流于形式。加之,在整个论文指导的过程中,也没有业界专家参与,双边交流机会少。因此,对于不擅科学研究的学生而言,论文写作耗费时间长且收获甚微,并未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突破:实践导向下毕业考核模式的优化策略

诚然,当前本科新闻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但并不能因此排斥这一考核方式。毕业论文是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初级阶段,各地方院校中也不乏见解独到、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并且想进一步深造的同学,适合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检验自身,从中收获科学研究方法。然而,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可以一定程度检验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但并不能真正检验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实践为导向,在实践中检验知识,锻炼实操能力才能助力新闻学子们毕业后更快适应工作岗位。

1.“齐头并进”优化考核方式。新闻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优化的重要原则就是多元化,即打破传统毕业论文的单一考核模式,加入毕业设计的考核形式。实践导向下的毕业考核模式是让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齐头并进(具体比例可根据各地方院校情况而定),以学生兴趣与特长为基本出发点,结合学生自身发展意愿,选择最合适的考核方式,从而收获完满的毕业成果。

目前深圳大学的毕业设计已成为全国性的标杆,笔者所在的榆林学院充分借鉴深圳大学毕业考核改革的经验,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改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当前社会的某一现象或热点深入调查分析,每位学生就本小组的话题方向,完成新闻报道作品,最后制作小组毕业作品成果册一本(内容包括每位小组成员的作品、新闻图片、后记等内容)。这样,考核内容就包含了多个层面和维度——小组项目文本包含选题缘起及意义、项目实施计划、小组成员作品及附录等,呈现项目陈述、分工明细、选题资料、采访思路、写作构思、录音文件等资料,是该小组对选题的整体介绍,考查小组选题的实施过程及成果;个人项目文本包含学生个人完成作品的过程,展现文献综述、采访手记等内容,考查学生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个人参与度;小组海报与花絮视频制作考查学生的设计能力;最后的公开答辩则考查学生成果展示、口才与表达、临场应变等综合能力。

2.“千锤百炼”考查综合能力。毕业设计项目以深度报道为主,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种形式:大型特稿或通讯(含专题报道和深度报道)、电视新闻专题、纪录片(禁止剧情片)、研究报告:针对新闻行业现实问题所做的调查研究报告、创办媒体,包括杂志、报纸、网站、网络电子期刊、移动客户端等。以上项目可以各种体裁、载体形式呈现,如电视、报刊、网络视频、电子新闻杂志等,但不允许虚构类的内容。经过全方位的“千锤百炼”,考查学生的媒体传播综合能力。

首先,选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选题应尽量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热点话题,突出本土化、区域化。选题不宜过大,避免泛化,更不宜过窄,要保证足够的子方向供每位学生深入调研。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自报选题为主,指导老师根据自身知识积累与经验协助学生进行选题调研,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与自主性,尽量避免跳过省略思考阶段主动为学生提供选题,以免后期遇到困难时学生出现消极情绪。学生应充分开展前期调研,反复论证选题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指导老师参与调研过程,协助学生不断排除可行性差的选题,确定最合适的选题,以保证毕业设计后期的顺利进行。

其次,采用多样方式实现有效采访。扎实的采访是新闻报道能否成功的重要基础,直接决定作品的深度与广度。毕业设计的选题通常会走出校园,面对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让身在象牙塔中的学生直面社会,考验学生的交流与应变能力。面对突发状况,如疫情等不可控因素,学生还应熟练掌握电话、微信等线上采访技巧,保证选题的顺利实施。除了与人交流,还要学会使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内容分析等,从而使报道内容更充实,更具有说服力。

再次,业界专业人员参与公开答辩考核。毕业设计答辩之前利用海报、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充分宣传,将答辩场地从传统的教室中跳脱出来,移至学术报告厅等更大的平台,充分公开化,除了各级新闻专业学生参与,还要吸引校内其他学院的学生前来观看。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与业界需求紧密联系,答辩现场邀请业界专家评审,邀请重要采访对象前来观看交流,在公开答辩环节,学生要接受评委老师以及新闻业界人士的提问,充分考查其语言组织、临场应变、现场展示等综合能力。

最后,多媒体传播考查学生综合能力。新闻专业毕业设计考核内容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报道或一个视频作品,还要考查学生的媒体策划和传播能力。以文字报道的毕业作品为例,作品成果册考查学生的文字功底和编辑排版能力,在公开答辩之前的一系列宣传动作考查学生的多媒体运作能力,宣传海报和花絮视频的制作考查学生视频编辑能力。此外,答辩时展示的毕业设计宣传片、成果PPT等环节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每个小组的调研成果,每个环节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3.“内外兼修”实现考核价值。从外部影响来看,新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考核方式建立了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业界的沟通桥梁。毕业设计的选题大都着眼社会现实,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社会,反映现实,真正实现了学校与外界的沟通,促进校企合作,同时也可以成为学校的宣传名片,助力提升学校影响力。从内部价值来看,毕业设计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毕业设计的选题从小切口入手,关注特殊群体、重视社会问题,实施的过程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沟通能力有充分的锻炼,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带着人文关怀接触社会现实,彰显社会责任,成为有温度的新闻人。此外,在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形成“共同进步体”,能够督促老师不断提升业务技能,达到双赢。

三、思考:因地制宜的毕业考核改革路径

合理的考核制度能够反作用于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改革。以笔者所在榆林学院文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毕业设计的过程反映出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应在平时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在学生低年级期间设立采写编评一体化课程,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办报,从选题、内容到版式全方位辅导,夯实学生采写编的基础,为日后毕业设计以及参与社会工作助力。借鑒深圳大学毕业设计路径的同时,地方院校不同于国家一流大学,无论是生源、资源还是能力相对欠缺,因此完全照搬模式是不可取的,应根据自身院校情况适当调整。如深圳大学毕业设计选题涉及全国范围,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更高,而对于毕业设计考核方式刚起步的地方院校来说放眼全国并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选题应着眼于地方,立足本土,实践性和贴近性也更强。同时小组人数也应有所考究,深圳大学以5~6人为一组,这对于全国范围内的选题而言是合理的,而地方选题普遍偏小,研究题目有限,久而久之会出现选题枯竭的情况,因此可考虑减少小组人数。

新时代的全媒体记者需要实现从宣传向传播的角色转化,克服技术恐惧心理,及时学习、掌握融媒体制作技术,不断适应传媒产业深度调整的市场需求。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单位必须注重综合培养。地方院校本科新闻专业考核应以实践导向为主,尊重学生兴趣,立足本土,从而为社会输送综合能力更强的全方位人才。

作者单位 榆林学院文学院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能力研究”(项目编号:SGH18H4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时伟.大学本科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07).

[2]刘劲松.综合毕业设计:实践导向下的新闻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创新[J].教育传媒研究,2019(07).

[3]张西静.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多元化改革及其效果——以西京学院为例[J].西部学刊,2018(05).

新闻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2、从“有机运动”到“有机规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的新闻自由

3、基层新闻记者新闻敏感性提升策略探索

4、新闻评论中新闻事实的功用与核实

5、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提高新闻采编能力的意义与途径

6、试析融合媒体环境下电视台新闻记者应如何做好新闻采访与编辑

7、数字时代新闻生产者的“后在场”及现场新闻重构

8、从解困新闻学视角看新闻报道和记者角色

9、浅析电视台新闻记者提高新闻采编能力的策略

10、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

1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传播实务教学的全场景模式探索

12、浅谈网络新闻传播影响下的传统新闻编辑理念创新

13、新闻是事实的建构:探讨非虚构写作背景下新闻真实性的边界

14、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人的“思想磨刀石”

15、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探析

16、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与“新闻学概论”教学逻辑探究

17、网站新闻采编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新闻价值的嬗变

18、论新闻记者如何从平淡生活中抓出新闻

19、浅谈新形势下基层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20、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探析

21、关于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探讨

22、浅论新闻记者面对突发新闻事件做出的具体举措

23、新闻专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探索

24、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相关性分析

25、电视台新闻记者提高新闻采编能力方法研究

26、新闻伦理与新闻的建设性

27、好新闻是新闻背后的新闻

28、新闻要素及新闻要素对新闻工作作用的分析

29、论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突破策略

30、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浙江省古道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

31、论新闻传播学视域中的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

32、苏联新闻学及新闻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与未来路径研究

33、学习恩格斯新闻思想做好新时代新闻工作

34、算法新闻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伦理困境

35、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影响探究

36、算法新闻分发平台对新闻业态的影响

37、《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手册》连载之二政府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

38、新媒体时代如何增强电视台新闻记者新闻采编能力

39、好新闻、大新闻与新闻价值的量化

40、新闻记者要具备新闻敏感和新闻工作责任感

41、设专人找新闻、画新闻、评新闻

42、新闻黑箱:智能化新闻生产与技术风险

4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建设性新闻发展探究

44、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新闻传播类学院的合作

45、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传播史论教学模式创新

46、“沉浸式新闻”传播模型和VR新闻结构模型分析

47、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90周年暨中国新闻教育、新闻学研究9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48、从央视数据新闻可视化看数据新闻人才培养

49、新媒体时代如何增强电视台新闻记者新闻采编能力分析

上一篇:环境设计毕业论文下一篇:室内设计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