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范文

2024-04-16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范文第1篇

一、杜威与陶行知思想的异同

首先相同点方面都是强调教育的延续性杜威提出人是不断生长发展的, 那么教育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人应该在生长发展过程中不断接受教育。陶行知指出无论是学生、工人、商人都应该时刻学习, 要“活到老, 学到老”, 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第二, 两者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 学生学习的教材要从生活中去找寻, 他认为儿童生活中的各种社会活动才是联系各门学科的重要枢纽, 而不是所谓的科学和文学等学科。[1]陶行知提出学生学习的教材应该源于生活, 反对以往“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第三, 两者都重视“做”的作用。杜威提出“做中学”, 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 一切想法开始于行动, 提出“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就怎样教。”[2]强调“做”的重要作用。第四, 两者都重视儿童的主体性。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以反对传统教育压制儿童主体性, 抑制儿童思维的发展。陶行知“主张任何人都不能以强迫和命令的态度对待儿童或者其他人。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学会做一个完整的人。即要有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独立的工作。”[1]

其次不同点方面在于两者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认为教育在其自身以外没有其他目的。其本质是培养为民主主义社会服务的人才, 教育达到改造经验的目的。陶行知结合当时社会背景认为教育应该改造中国人民生活。其教育目的落脚点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人们需要什么就提供怎样的教育。第二, “做”的主体和范围不同。杜威提出“做中学”, 其“做”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范围是手工活动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而陶行知提出“做”的主体较为广泛, 有学生、教师、工人、农民等。“做”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学校学习, 还有各种生活中的实际操作, 如种稻、种菜、烹饪、建校舍、庶务、会计等。第三, 不同点在于所倡导的教育内容不同。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 把学校当成一个特殊的环境, 认为“学校环境的职责, 在于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陋现象, 以免影响儿童的心理习惯。学校要建立一个净化的活动环境。”[3]把教育限制在学校环境中明显缩小了教育的范围。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 认为学校中能学到的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不要做书呆子, 不能“死读书”。学生应该深入一线, 从生活中寻找教材, 这样才能面对社会纷繁复杂时能够处变不惊。

二、杜威与陶行知师生关系解读

陶行知在出国求学时面对国外相对国内较为先进思想的冲击, 并没有迷失了自己, 去一味追求西方思想。陶行知没有对其老师的思想一味接受, 而是有所思考并结合本国当时时代背景加以创新。陶行知注重生活教育和平民教育, 认为教育要本着为农民“烧心香”的原则。学习的主体较为广泛, 可以是学生、教师、农民、工人等。而杜威注重的是儿童的教育、学生的教育,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但杜威与陶行知都提出教育应该对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杜威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 教师应该起着引导作用, 对如今的提出“四个引路人”颇有启发。作为其学生的陶行知认为教师要成为一流的教育家, 应该具备“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2]的素养。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杜威思想“翻了半个个儿”, 陶行知对其老师的思想有肯定有否定, 事实上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 彼此的思维都将打开、心灵得到交互, 双方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杜威与陶行知之间的诤友式的师生关系对于知识创新的共同体而言, 尤其是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的这种知识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是有积极价值的。

真正的师生关系不是单纯的授受, 而是一种主动、积极地创新和建构。从杜威和陶行知身上我们知道新时代的师生关系, 应该是怎么样的状态?事实上, 如今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已经一改本科阶段老师“满堂灌”的现象, 不再是教师在上面说把知识说完, 学生只要不说话、不扰乱课堂秩序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都是平等对话, 思想的相互审辩、批判和超越。导师对学生加以引导, 指明方向, 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以及创新出新的东西, 促进师生之间知识共同体的建构。

三、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知识共同体建构的策略

要想在倡导审辩思维、关键能力、核心能力的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师生之间知识共同体, 就要实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创造性的对话。换句话说, 促成师生之间创造性对话是师生知识共同体构建的前提。笔者提出以下几条策略, 以助于师生之间创造性对话和知识共同体的构建。

(一) 开展读书讨论或者沙龙

定期开展读书讨论或者沙龙是一个营造师生创造性对话的机会, 也有助于师生之间知识共同体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水果、茶点, 导师和研究生们坐在一起相互交流近期所看的书、讨论自己的思想感悟, 可以自由发言, 可以相互质疑、肯定或否定。在这相对放松的环境中, 导师和研究生是一个相互激发的知识创新共同体。可能老师说的不一定全对, 学生提出的质疑也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合理的。但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之间彼此的思维都打开了, 激发智慧和知识的碰撞。另外, 在交流的过程中, 可以录下当时讨论的内容, 等到读书沙龙结束后可以让小组成员轮流整理成文字稿, 以便会后查阅并有效指导下一步学习工作。事实上, 师生双方都有效促进了思想的提升。

(二) 经常组织读书交流会、研讨会

学生可以自由组织读书交流会、研讨会, 邀请导师参加进来当评委或裁判。学生自己组织的读书交流会、研讨会, 其本身能更加积极主动和充分地准备, 每个学生讲述自己近期所读书目, 交流心得体会, 教师也可谈谈感想或者做总结, 观察学生近期思维走向和发展情况。在此过程中, 彼此可以看到对方关注点在哪一方面, 了解研究领域最新发展状况, 发现问题和不足, 为自己的研究打下基础。在这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听取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而且还能学习小组成员观察和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方法。当面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 学生也不再仅仅依赖教师的帮助, 而且可以从小组成员那里获得启发。与此同时, 教师和学生也能够得到充分交流, 师生关系越发和谐。

(三) 学生体验上课, 教师评价

以往都是教师上课, 学生在座位上听着, 老师问问题几乎都是鸦雀无声。新时代的教育呈现新状态, 学生尤其是作为职前教师的师范学生也应该走上讲台, 让同学和老师批评指正。学生在课下根据要上课的内容设计教案、制作课件、精心磨课, 再到走上讲台正式讲课, 然后老师同学提出建议。事实上, 这个过程学生能够如“涅槃重生”, 体验作为教师上课过程的不易, 学科素养、教学技能、教学机制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思想如注入了新的血液。

综上所述, 从杜威与陶行知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可以见之其诤友式的师生关系对于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有所启发。这种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师生创造性对话的过程, 在这创造性对话中, 师生之间并不会因为思想的和或者不和影响师生关系, 反而彼此之间心灵的距离会越来越近, 师生之间知识共同体建构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因此, 想要建构师生之间知识共同体, 就要促成师生之间创造性对话的机会, 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便可以向这诤友式、亦师亦友式师生关系的方向发展, 需要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促成创造性对话以及为师生知识共同体而努力!

摘要:杜威和陶行知是两个不同地域的人, 然而他们却是师徒关系。其师生关系对如今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知识共同体建构颇有启迪。通过对杜威与陶行知师生关系进行解读, 对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有所启发并且对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知识共同体建构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师生关系,启迪,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知识共同体建构,策略

参考文献

[1] 周琴.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之比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6) :26-27.

[2]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范文第2篇

1 实施专业导师制的背景

随着适龄人数的减少, 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素质越来越低, 传统的教育体制多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 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楚, 高职层次的学生从中学进入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大跨越, 面对高校侧重于自主学习的环境, 他们虽对个人定位充满憧憬与渴望, 但对自己所学专业情况缺乏了解, 对专业发展和就业前景表示迷惑, 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其次, 大班上课以及短课时, 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较多, 以及学生之间在性格、习惯上的明显差异导致面对统一模式教育下所收到的成效不明显, 更无法满足市场对该专业的要求。再次, 专业教学局限于本课程, 而没有将其他已经学习了的课程结合起来, 导致学生学习无目的性, 不能认识到课程知识的用途, 缺乏积极性。

2 专业导师制的实施

2.1 导师的来源

导师是导师制实施中的核心, 导师的合理选择是让学生得到综合发展的基本保证, 可由有意愿承担导师工作的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自愿申报, 院系审核批准。选择导师的首要因素是要有责任心, 如果导师不太负责, 那么导师制将形同虚设。但是由于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所指导方向的不同, 他们的选择又分别有不同的要素。校内导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点:1) 对计算机专业方向和培养方案认识透彻;2) 能较好把握专业的发展前沿技术;3) 具有一定的项目经验。

2.2 受众范围

考虑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差异、兴趣特点, 教师开发项目、研究方向不平衡以及教学资源的有限性, 尤其是高职师生比较低的情况, 导师制只能是局部的, 不可能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公平性主要通过挑选的方法保障, 如以专业成绩、已有专业表现、学习态度等为主要依据, 并要求这些学生通过自己在专业导师制项目活动中的学习、钻研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同学, 改进专业学习氛围, 扩大学生受益面。

被指导的学生要有愿意接受导师指导的意愿。在选择导师的前期宣传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要让学生了解导师制的积极意义, 了解每位导师各方面的专长, 方便学生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当然, 导师制的实行应从大一新生入学伊始就应予灌输, 除了师生见面会之外, 还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师生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 以便学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能够心有所属。师生见面会, 最好是放在大二, 因为大一通常是一些通识课以及基础课, 学生还没有确立方向, 同时大二的时候, 学生对于导师制这一制度已经有所了解, 尤其是对于相关导师也应有所熟悉。

2.3 双向选择

专业导师制应该采用双向选择方式进行配对。首先, 由学生对导师进行选择,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导师, 一名学生可以选择两位导师, 名单汇总后, 由导师进行选择, 一般一名导师带五六名学生。对于有的导师, 可能只有一两名学生选择, 则该导师可只带选择自己的学生;如果很多学生同时选择了一名导师, 而该导师选择了五六名学生后, 其他的学生可以考虑他们的第二志愿中填写的导师, 再次进行组合;如果出现两个导师都未选择该名学生的情况, 则可以调剂到相对来说名额未满且针对该生兴趣方向的导师名下。高职生在校时间短, 不宜频繁更换导师, 最好整个学习期间都是一个导师。如果更换导师, 原则上由学生提出, 须经导师同意。

2.4 导师制的运作

一旦师生配对后, 导师就应该主动熟悉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后, 导师就应该在两周内给学生布置项目任务, 同时确定好, 每周见面时间, 以及见面时要做的事情, 如检查学生的任务或者学习进度, 同时对学生的平时表现也应进行评估, 考评导师制的实效。如对学生读书笔记、作业情况、考试成绩、参加各类比赛的获奖情况等方面, 全面考评学生, 并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

导师布置的项目, 应该强调项目的专业性和实践性。项目主要考虑两方面的专业活动:一方面是紧密结合教师的专业特点和参与研究项目的实际状况, 由教师来选择和设定。另一方面是紧密结合目前在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以及各种高职技能竞赛等活动。

2.5 导师激励机制

大部分高职院校, 教师的教学任务都很重, 如果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 很可能沦为形式主义。导师的平时指导计入工作量, 可以按照课时计算。比如每个学期每个学生按照20~30个课时计算。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 在学生培养模式中, 导师制越来越有必要性。本文分析了专业导师制提出的背景, 给出了实施原则和方法, 介绍了导师制的运作机制以及激励机制, 同时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点给出了专业导师制中学生项目的来源。

关键词:导师制,高职,计算机

参考文献

[1] 张忠海.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

[2] 李爱华.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 (8) :395.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范文第3篇

(一) 决策会计的概念

决策会计, 又称决策与计划会计。是指运用管理会计的基础知识, 根据以前实践经验来预测分析, 把成本控制、业务量、目标利润确认下来, 然后进行必要的技术操作和对比, 从备选方案中找出最优可行性方案, 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它是研究会计决策对象、方法、原则、内容、目标、效果及其相关关系的一门会计学分支的新兴学科。

(二) 决策会计的作用及分类

决策会计作用包括: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为决策者提供预警、帮助会计人员参与决策。

决策会计按概念分类可分为战略型决策、战术型决策、业务决策三类;按目标分类可分为最优决策和满意决策两类;按可控程度分类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三类。

二、影响企业会计决策的因素

(一) 人为因素

任何决策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 会计人员的水平以及素质决定了会计决策的正向价值。在会计决策行为中, 会计决策者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积淀的从业经验, 同时还应对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应用学科具备一定的了解。会计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个人素质, 不因一己私利影响企业决策的制定, 要做到公私分明, 视企业的利益为至上目标。

(二) 社会因素

(1) 会计准则。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 与国际的交流、贸易日益频繁, 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经贸往来已经与世界接轨, 会计准则的国际差异会影响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产生误导,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性变得更为重要, 我国的企业在海外上市时就经常遇到会计准则与国际不趋同的问题, 调整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的差异,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可以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

(2) 法律法规。会计人员不仅承担着企业的资金往来和登记账目的使命, 还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会计人员必须严于律己、懂法守法、诚实守信, 不做违反法律和破坏道德底线的事情, 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的平稳运行。要依法及时地对企业经济活动做出反应,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合法性。进一步加强企业学法用法、遵法受法的氛围。

三、企业会计决算分析

(一) 全面预算管理

通过预算, 计划企业的预期增长额, 从而确定未来目标, 制定决策。预算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手段, 通过预算的方法加强全产业链之间联系, 例如, 通过煤炭产业的煤炭价格升高可以预算出电力产业的回暖。如果没有全面预算系统, 企业的盲目投资、盲目发展, 很大程度上, 会使员工感到迷茫, 从而造成负面影响, 不仅会打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还会使决策产生偏差。俗话说得好,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预算有助于各板块之间的密切合作, 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并如实放映出企业的实际需求, 进而对最终决策提供支持。

(二) 建立全产业链模型

通过建立全产业链模型, 将整个产业链形象地呈现出来, 将实际指标与预测指标进行对比, 管理人员可以清晰地看到预期目标并且及时调整会计决策方案。其中, 纵向价值链强调利用整体性去分析问题, 从整个生产流程分析企业的成本与利润, 为企业的管理会计决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纵向价值链往往涉及的是投资决策问题, 且此类投资往往涉及的是重大问题, 此类投资的特点是投资额大、投资期长, 以往企业将此类投资决策问题仅仅视为普通决策问题。采用纵向价值链的方式看待此类投资问题, 运用企业纵向价值链的整体利润分析模式做出产品是否上市或退出市场的决策。此外, 还可以利用横向价值链分析竞争对企业的决策影响, 例如, 面对同样生产高成本产品且对方资金雄厚的公司, 可采用低成本策略, 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开发、提升设备先进性等方式降低成本, 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得以生存与发展。面对同样生产低成本产品的公司, 不盲目的进行价格战, 盲目的价格战不仅会引发恶性竞争, 从长期看还会影响顾客心理, 而是采用优质服务、提升产品质量的策略去赢得顾客的信赖。

(三) 业务模型化工作

通过业务模型化, 通过模型模拟实现的业务, 真实的还原了企业的责任成本、贡献值等, 以此最终实现对经营决策效益的生产状况、生产模式场景分析, 同时, 实现对生产组织优劣与否的分析。

在传统的会计决策中, 企业通常利用数据的分析来给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 比如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周转率、NPV值的分析, 这些财务管理数据虽然很重要, 给企业的决策带来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仅仅依靠数据分析显然是不够的。我们的企业还应该充分利用业务信息, 基于多变的经营环境, 加强各板块之间的联系, 靠现代化科学的核算系统和管理系统来分析。

四、加强会计决策的建议

(一)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决策的机制

每个企业都应该建立一套会计决策机制, 提升自身软实力, 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完善会计决策流程。管理的核心在于人, 企业经营的成败在于决策。加强监管, 实施持续的动态监控, 定期展开内部监察, 对违反决策制度、滥用权职的人员应加以处罚。

(二) 提高职工决策能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 人是具有充分主观能动性的主体, 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团队, 企业才能发展。部分企业为了减少开支, 没有聘用具备专业知识的会计人员, 这是完全错误的做法。加强职工的培训是降低决策过程中决策人员认知局限性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

(三) 把创新应用到决策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当企业高速度发展进入成熟期时, 如果企业保持一成不变, 只会被替代, 创新是企业长久屹立不倒的关键因素。例如, 对管理会计的会计决策方法的创新, 在投资决策中, 仅仅依靠现金流量带来的净现值等指标, 就可能导致仅仅依靠数据来进行决策, 这是不科学的。有必要对投资评估中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进行创新, 改进后可以使用实物期权法进行柔性决策, 大大提高了会计决策效率。培养创新型人才, 对想出创新点子的员工进行肯定与奖励, 建立创新型团队。实现智慧型决策, 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手段, 实现科学决策。

(四) 企业的其他部门也应参与到会计决策中

企业进行会计决策需要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 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企业应在其他部门安排管理会计责任人, 管理会计责任人的人数视企业的规模情况而定。各部门管理会计负责人主要负责收集数据、整合信息, 平时与财会部门多沟通、多交流。比如, 把新产品研发中的研发风险分析交给研发部门, 把产品成本方案设计交给生产部门, 各部门的管理会计负责人再将收集到的数据、信息交由财会部门, 最后会计人员做出汇总的财务报告, 提供信息以供决策者参考。

(五)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失真现象是企业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会计的专业性较强, 导致有些会计失真隐蔽性强, 不易被人发现。虽然从短期看, 虚报会计信息使企业受利, 但从长远来看, 会计信息失真小到给企业以后决策的制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大到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企业应该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从管理层做起, 管理层再监督基层, 绝不对会计信息造假。企业应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准确性, 定期抽查报表的准确程度, 并定期对原始发票和收据进行监督。会计信息并不是决策者唯一的决策依据, 会计不能替代决策, 只能参与决策, 但这种参与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

管理的重心在经营, 经营的重心在决策。会计决策关乎企业的未来与发展, 如何使做出的决策产生的企业效益有效化、最大化则是每个会计从业人员迫在眉睫应该思考的问题。企业的兴衰与成败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 一个企业可能由于一次正确的决策而起死回生, 也可能由于一次失败的决策而濒临绝境, 甚至走向灭亡, 因此, 会计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企业做出的决策的正确性, 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摘要:现代会计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 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始终, 而会计又贯穿于决策的始终。会计决策关乎它的未来与发展。会计是企业做出决策的基础, 决策是根据会计信息所达成的最终结果。本文以决策会计为主体, 通过介绍会计与决策的相关知识, 对会计与决策的方法展开分析, 提出了影响企业进行会计决策的一系列因素, 针对会计决策目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

关键词:会计,决策,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思涵.会计信息质量对决策的影响[J].中国市场, 2018 (6) .

[2] 游祖发.基于价值链的管理会计决策方法探讨[J].纳税, 2017 (35) .

[3] 任文伟.论会计信息与企业经营决策[J].会计师, 2017 (8) .

[4] 杜云凌.大数据背景下基于云会计的制造业短期经营决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7 (9) .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范文第4篇

一、犯罪成本

犯罪在实施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成本, 这种成本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犯罪的实施, 当前犯罪成本包括行为成本、物质成本、心理惩处、社会惩处、定罪概率、法律惩处等, 刑法所规定的刑罚主要体现在法律惩处方面。从犯罪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一流的罪犯就是用最小的犯罪成本获得最大的犯罪收益, 为了在实际中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需要采用各种有效方式, 不断提高犯罪成本支出, 使得犯罪者在实际中认识到进行相应的犯罪活动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 由此降低犯罪发生的目的。使罪犯的犯罪成本最大化, 最后达到减少犯罪率的目标。我国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建立了标准的刑法体系, 对各种类型的犯罪活动给以了适当的惩罚, 让犯罪者明白在实施犯罪活动的过程中会得到相应的惩罚, 以此实现经济社会稳定的目的。

二、犯罪目的

犯罪实施是在一定的目的下进行的, 这种目的是推动犯罪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当前刑法中对犯罪目的给予了相应的规定, 刑罚有分为直接目的与根本目的。直接目的是惩罚罪犯, 根本目的则是预防犯罪, 以保护人民, 稳定社会秩序。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 特殊预防是指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一般预防是指预防除犯罪人以外的行为人犯罪。刑罚的最根本的落脚点以及目的是保护人民的权利不受侵害, 稳定社会秩序, 这是根据刑法精神而确定的, 犯罪目的在根本上影响和推动着犯罪活动的实施与发展, 刑法在实际中对各种类型到犯罪活动会给予相应的处罚, 以此达到降低犯罪目的的作用。

三、犯罪成本与犯罪目的的关系

犯罪成本与犯罪目的在实际中具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这种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在刑法的指引下对各种类型的犯罪活动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研究, 以此实现社会的稳定。

机械化提高犯罪成本虽然会暂时地降低某方面的犯罪率, 但可会误导犯罪行为人的更严重不法侵害行为, 使原有刑法中所规定的各项犯罪成本失衡。机械地提高犯罪成本还违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它会使得犯同罪但主客观方面并有异的罪犯处于完全同质化的模式, 从而忽略了构成犯罪的必要要件———犯罪主观方面, 对社会危害性起决定性的作用。若忽略犯罪主观方面, 只片面地看待犯罪客观现实, 这可能导致对犯罪客体侵害大小不一的行为相同对待, 这明显显失公平。要有效正确地控制与调整犯罪成本的大小, 必须正视犯罪成本处于浮动状态的事实, 充分分析研究社会经济基础从而制定犯罪成本的高低额度。

犯罪成本的高低或者波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刑罚目的的实现, 在实际中要具体分析经济基础发展状况, 作出适应经济基础的对犯罪成本合理调整与控制, 并实时跟进, 不断改革创新。犯罪成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刑罚目的的实现, 从而在实质上促进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犯罪成本并不是越大越好, 要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充分认识到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 进而形成相应犯罪处罚目的, 在多样化的市场环境营造一个有效的氛围, 降低整体犯罪率, 为广大人民的生活树立一个安全的环境。

四、结语

犯罪成本与犯罪目的在实际中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为了打击各种类型的违法犯罪活动, 需要刑法进行相应的约束, 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保障体系, 这样才能实现整体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目的。通过对二者关系的论述, 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要在实际中发挥刑法的经济作用, 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

摘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类型的犯罪活动, 这些犯罪活动的存在与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刑法在打击各种类型的犯罪活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有效维护社会安定的有力保障。罪犯触犯法条, 必须有所考虑其所触犯法条的犯罪成本与自身犯罪后可得收益之间的关系, 犯罪成本与某方面犯罪率息息相关, 犯罪成本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颁布的法条。国家在依照刑法精神制定刑法以及相应刑罚去惩罚罪犯, 来更好地保护人民, 实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为人民的日常生活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此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目的, 不断提高社会和谐水平。

关键词:刑法,犯罪成本,犯罪目的

参考文献

[1] 谢杰.市场操纵犯罪的机理与规制:法律与金融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 2014.

[2] 靳高风, 张庆斌.经济犯罪的经济分析[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 2002, 01:20-23+94-95.

[3] 杜莹.从犯罪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理论谈贪污贿赂犯罪的预防[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 2002, 05:10-13+94.

[4] 南连伟.论犯罪成本的刑法评价——以法益分析为视角的体系性研究[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10, 06:70-77.

[5] 邓云.论个人信息犯罪的原因与控制[D].重庆大学, 2014.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相关专业文献的阅读与研究发现对外汉语学界对汉字教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汉字本体看汉字教学;从教师角度看汉字教学;从汉语学习者角度看汉字教学;从汉字教材编写看汉字教学。近二十年来,在汉字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上已经成绩颇丰,但对外汉字教学仍处在探索阶段,还有很大可供研究和探索的空间。首先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本身的汉字习得规律的研究还不尽如人意;其次,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落实;第三,应加强落实对外汉字教材编写的研究成果;第四,汉字文化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渗透有待加强。

关键词: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探索

对外国留学生来说,汉字一直是汉语学习的难关,在世界范围汉语热的背景下,虽然学习汉语的人数一直在猛增,但“汉语学习者中途流失严重”[1],“大多数留学生浅尝辄止于初级水平,难跨中级,进入高级阶段者寥寥无几”[2],“最明显的原因是汉字的难关” [3]。本文通过对相关专业文献的阅读与研究发现,对外汉语学界对汉字教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汉字本体看汉字教学;从教师角度看汉字教學;从汉语学习者角度看汉字教学;从汉字教材编写看汉字教学。

一、从汉字本身看汉字教学

“教什么”应该是任何一种教学框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既然是“汉字教学”,教学的主体当然应该是“汉字本身”。卞觉非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是指: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语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4]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和针对母语学习者所进行的汉字教学不同,这里的“汉字本身”,应该只限于“现代汉字”。而万业馨也认为“汉字教学的目的,是让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对汉字符号体系有基本的了解的基础上掌握并运用一定数量的汉字”[5]。可见,掌握一定量的汉字,并最终能在语言表达中运用汉字是汉字教学的根本目的。

万业馨认为,为完成汉字教学目标,“教者面临着自身对汉字符号体系的认识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全面了解汉字符号体系而非零散的汉字这两个主要问题。”[6]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李大遂(2008)认为,对外汉字教学要走出当前的困境,要注意关系到外汉语教学全局的几个问题:要进一步提高对汉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汉字教学要形、音、义兼顾;对外汉字教学要将识字量作为重要的追求目标;汉字教学的推展要坚持以偏旁为纲;要开好独立的汉字课,积极探索对外汉字教学新体系。[7]要想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必须提高对汉字本身的研究。笔画、笔顺、部件、结构、声符、形符等都是汉字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大部分学者也都是从这些重要组成部分探讨汉字构形与汉字教学的关系的。

从汉字本体看汉字教学,是从汉字本身的特点以及汉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出发而论的。加强汉字的本体研究,才能更好的推进对外汉字教学的发展。

二、从汉语教师角度看汉字教学

汉字难学,几乎成为学界公认的看法,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汉语难学”缺乏令人信服的理据,是个伪命题[8]。从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心理来看,消除学习者的畏难心理对于习得新的语言效果很显著。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外汉语教师和学习者也应该消除“汉字难学”这一障碍。

那么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之前,就应该先树立“正确的汉字观和汉字教学观”[9]。“对外汉语教师确立科学的汉字观和务实的教学观,也就是要准确把握汉字的特点和性质、汉字本身的构形构词知识,能够确立有针对性的、基于现实的、积极的教学理念。”同时对外汉语教师还要培养“汉字意识”[10]。

除了理论和意识之外,张静贤提出,“汉字的历史、现代汉字的形体、现代汉字的规范和改革以及外国留学生容易写错的字例分析也是汉字的主要内容”[11]。对于汉字知识的教学问题,也有学者(张朝晖,1997)提出自己的意见,“汉字教学必须先从简单的教起,先教简单的汉字笔画和部件,然后让学生学习合体字”[12]。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有人文意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学习者树立自信心;学习者在学习汉字时,教师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鼓励,避免挫伤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

三、从汉语学习者角度看汉字教学

在对外汉语中,汉字学习之难,相比于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来说,非汉语文化圈的学习者的困难更大。赵悦认为,对非汉语文化圈的学习者来说,汉语学习的困难,主要存在两种,一种是表层识记困难,一种是深层识记困难。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种困扰和障碍:视觉的识别转化上的困扰、识记障碍、书写障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大脑处理拼音文字与象形文字的脑机制差异[13]。这种分析是很有见地的,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对外汉字教学要针对不同类别的学习者在学习汉字时存在的困难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同时要照顾到学习者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心理状态。

除了要了解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字过程产生困难的心理机制、情绪障碍和母语负迁移等因素外,也需要关注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特点。根据肖奚强所总结的偏误分析看,汉语学习者的汉字书写偏误大多与汉字部件有关。部件偏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部件的改换、部件的增损和部件的变形与变位。[14]肖奚强先生对于汉字书写偏误的分析非常有见地,也形成了自己的系统。从奚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习者的汉字书写偏误,有的是所有汉语学习者都可能产生的偏误,比如由于“形近改换”造成的部件偏误,是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启蒙阶段也会产生的书写偏误;有的是在学习者产生了意符意识之后,具备了一定的意符类推能力之后所产生的“意近改换”偏误;有的则是汉语学习者在形成了形符和声符意识之后,具备了对汉字形符和声符的类推能力之后所产生的对汉字部件的“类推改换”以及“部件增损”偏误[15]。而汉字书写偏误中还有一些是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偏误,比如汉字学习中受到母语负迁移而从而产生的汉字部件变形,学习者受到镜像心理机制影响所产生的“部件镜像变位”[16],还有学习者因上下文话语语境或者背景知识语境影响而产生的汉字字形偏误[17]。由此看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应该重视汉字部件教学,特别是形声字的声符和意符教学,帮助学习者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同时也要注意汉字的话语语境和文化背景语境;针对不同的偏误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都会使用不同的策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也会使用一定的策略,來帮助汉字的识别和记忆。以往的研究者也有对学习者这方面的研究,有对学习者汉字学习策略个案的研

究[18],也有对被试者汉字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19]。

总之,从汉语学习者的角度看汉字教学,汉语教师应该遵循汉语学习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针对不同的汉语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策略。

四、从汉字教材编写看汉字教学

近20年来,汉字教材的编写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涌现出大批的成果,无论是教材总量还是教材类型都在逐年递增。事实上汉字教材的大量编写,并不意味着已经解决了当前汉字教材的所有问题,汉字教材仍然不能完全满足汉字教学的复杂性要求,有学者曾经做过调查,发现有的汉字教材虽然涵盖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学习阶段,但教材编写大多还是针对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从教材的类型看,现在学界编写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针对对外汉语汉字课教学所编写的独立汉字教材,一类是为适应汉语非母语者学习汉字需求所编写的教材参考资料和自学教材。[20]

而现有教材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通用性和针对性较强;大多注重汉字知识的编写,但对汉字知识点的选择呈现一定程度上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注重汉字教材编写的系统性和通用性,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21]。在汉字编写的对策上,学者张静贤提出了以下编写策略:加强对现行教材的调查、研究、总结,建构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外汉字教材编写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教材适应范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水平层次、教材媒介、教学对象年龄层次、教学对象国别类型;加强对汉字教材的创新性与针对性研究,加强教材现代化方面的研究,积极开发趣味性较强的多媒体汉字教材;编写针对不同国别、不同阶段、不同教学目标的汉字教材。

总之,汉字教材编写的要遵循的原则应该以学习者和汉字本身为中心,遵循汉字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教学的规律,编写出既能实现汉字教学目标又能切合学习者特点同时又不失实用性和趣味对外汉字教材。

五、结语

本文所选取的文献虽然只占整个对外汉字教学研究成果的很小部分,但从本人管窥蠡测的梳理来看,对外汉字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展望和思考如下:

首先针对对外汉语学习者本身的汉字习得规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加强对外汉语汉字习得规律研究,对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意义重大,也更有利于对外汉字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发展。

其次,对外汉字教学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落实,近几十年来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已经取得相对丰富的成果,但对研究成果的实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很多研究成果还仅停留在研究理论阶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并不理想,理论研究最终应落实到实践,否则理论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第三,对外汉字教材编写的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落实,很多教材编写的研究和理论成果,因为很多现实原因不能在教材编写中落实。这应该引起相关的部门和机构足够重视。

第四,汉字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有待进一步加强。汉字文化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渗透,始终还是对外汉字教学的薄弱环节,这既有教师本身专业知识的原因,也有学习者由于中国汉字文化背景知识匮乏所产生的文化隔阂的原因,也有汉字教学理念的原因。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知识,不仅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更有利于汉字音、形、意的学习和掌握。

以上是本文对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粗浅的梳理和浅显的思考,疏漏之处难以避免,本人会继续加强对对外汉字教学的关注、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金枚.汉字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最大难点简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2]金枚.汉字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最大难点简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3]转引自金枚.汉字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最大难点简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4]卞觉非.汉字教学:教什么?怎么教?[J].语言文字应用,1999(1).

[5]万业馨.从汉字研究到汉字教学——认识汉字符号体系过程中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6]万业馨.从汉字研究到汉字教学——认识汉字符号体系过程中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7]傅晓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研究综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2).

[8]李泉,阮畅.“汉字难学”之教学对策[J].汉语学习,2012(4).

[9]李泉,阮畅.“汉字难学”之教学对策[J].汉语学习,2012,(4).

[10]戴竹君,吴晓平.试论汉语国际教学中汉字意识的培养[J].汉语学习,2012(4).

[11]张静贤.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课[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1).

[12]张朝晖.汉字的学与教[J].世界汉语教学,1997(3).

[13]赵悦.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习得规律与教学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4).

[14]肖奚强.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2(2).

[15]肖奚强.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2(2).

[16]肖奚强.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2(2).

[17]穆聪.语境对外国留学生汉字字形偏误的影响及教学策略[J].

[18]马明艳.初级阶段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个案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19]赵果,江新.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4).

[20]李香平.当前留学生汉字教材编写中的问题及对策[J].汉语学习,2011(1).

[21]李香平.当前留学生汉字教材编写中的问题及对策[J].汉语学习,2011(1).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范文第6篇

【摘要】中国书法与绘画有共性之处,可以互补;也有差异之处,可以参照。本文通过对两者历史沿革和审美特征的比较,提醒书画家们对“互补”应有清醒的态度,要有个“度”的把握,互补并非是各自消亡、相互取代,而是保持其各自的独立。

【关键词】中国书法 中国画 艺术形态

中国书法与中国画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在同一文化背景上起源、演变,二者除了表现工具相同以外,同属视觉造型艺术,在笔墨的运行、线条的节奏、意境的创造和生命意识的投注方面都有着相同相近之处。因而,它们结为近亲,多有互补。

在中国古代书论画论中,主张书画相通者为数甚多。元代杨维桢说:“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序》)

如果不是在文字起源意义上说书与画相通而是在书法作为艺术的意义上说 “书画同源”,认为书法与绘画皆为心画,书画用笔上具有共同规律性,所论是符实的。因为这种说法,立足于中国水墨艺术的本体,不仅可以揭示书画审美特征相近相通之处,而且可以看清中国美术史上特有的“文人画”的抒情写意和草书的表现心性的特点。

宗白华先生同时还说过:“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这“同一境层”指的是书画艺术在精神的内层上受到儒、道、释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共同体现出在天人合一的大框架下的艺术思维,并最终以主、客观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为归宿,以心与物游,心手两忘,物我浑融为最佳状态。

书与画同具重表现、重意象的审美特征,其本质皆为写心,是内在灵性的呈现,是生命才情的写照。书为心画,画亦心画。真正的绘画之境,不在形而在神,以其形写其神,取其意略其迹。重“意象”的构造无疑是中国画创作的本质特征。中国书法是从象形符号发展到意象式象征符号才得以真正形成的,“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蔡邕语)从形与意的关系而言,书与画均以不似之似为真似,二者都在抽象性上充分发挥,而又非越过意象门槛走向纯抽象。说中国画是“半抽象”不难理解,而言书法非“纯抽象”令人置疑。其实,书法虽以意符的文字为表现对象,但从创作和接受过程看,观象以取意,以象而尽势,乃至以象评书都不离象。

因为书与画在审美特征上相近相通,使得不少书家画家都自觉地从艺术表现形式和笔墨运用上探求书与画的共同规律,求得技法上相通互济。最早的是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论·论用笔》中提出“书画用笔同法”说。其后,论书法与绘画相通者不计其数。郭熙说:“说者以为王右军喜鹅,意在取其转项如人之执笔转腕以结字,此正与绘画用笔同;故世之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林泉高致·画诀》)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陈继儒说:“画者,六书象形之一,故古人金石钟鼎篆隶,往往如画,而画家写水、写兰、写竹、写梅、写葡萄,多兼书法。”(《妮古录》)布颜图说:“画家与书家同。书家用笔必须气力周备,少有不到即谓之败笔;画家用笔亦要气力周备,少有不到即谓之庸笔弱笔。”(《画学心法问答》)从古代这些书画论者和书画家一致认为书与画相通的言论中看来,中国书法确有笔墨技巧相通、取境造韵相类之处,以画寄托情怀,以书抒情写意。

中国书画相近相同,被理论界研究证明。但书法异乎绘画得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这是事实。“书画同源”问题曾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关于“同体异名”说有违历史的真实多有作出理论的厘清,关于书与画的艺术思维、表现生命的方式和造型特点等方面的确存有差异性。对于学书学画者来讲,了解二者的差异性,是有必要的。

就历史事实而言,尽管书画最早都有象形特点,但画比书产生要早。考古发现已证明,出土的新石器彩陶上就有人物和抽象画,说明绘画已经出现。而文字大约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象形文字的特殊性在于,某个字形一旦通过“取象”被创造出来以后,就成了相对固定的记事符号,当汉字发展到成熟时,象形已不再为其主要特征。而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远远在汉字成为成熟文字之后的事。它的产生发展过程,是汉字抽象化逐步完成的过程,是汉字逐步演进以至彻底摆脱象形羁绊的过程。当代学人徐复观先生对书画起源“同体”的看法鲜明提出相反意见: “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由最早的彩陶花纹来看,这完全是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它的演变,是随被装饰物的目的,及关于此种目的的时代文化气氛而推动。所以它本身没有象形的问题。文字的演变,完全由便于实用的这一要求所决定。所以文字与绘画的发展,都是在两种精神状态及两种目的中进行。造字之始即有指事的方法,即可斥破由象形文字而来的文字是与绘事同源,或出于绘画之说之谬。由此可以断言,书与画完全是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与目的的系统。”说得明白,言之有理。可见,就是从文字的角度看,书与画起源之初即相分而不相同。

书法艺术较之绘画更纯,二者显现生命的方式是有区别的。虽然同属视觉造型艺术,但外在形态差异显而易见,审美对象的视觉系统各自独立。绘画的“形”与大千世界、客观事物紧紧相连,无疑复杂纷呈,难以规范;而书法的“形”却与久已符号化的汉字联系一体,其抽象表意的纯化程度无疑高于绘画。这种纯化,不仅是主观表现意识更加强烈的纯化,也是形的纯化和形式感的纯化。

大自然中本没有线条,线条是人对世界万物的一种审美性的抽象。中国书画艺术都是笔墨的艺术,由笔法产生的线条被视为书与画的生命。线条处于中国画的核心地位,它作为表象功能的符号,是人类在感知外物时对外物加以抽象的界面边缘,是主体把握对象的一种能动的视觉作用。画家在绘画创作中运用带色或无色的直线和曲线去表现物体的轮廓、质感、性格等,以收到相应的艺术效果。绘画中没有纯再现意义的线条,而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在其象征功能方面是人的情感的迹化。书法是以线条为生命线的艺术,线条作为纯粹的艺术语言,表征出中国美学“为道日损”的根本精神。具体而言,这一极抽象的线并不为大千世界万千具象一一观照,而是将实际物的世界在剥落中隐退了,让所有形与色的东西统统遗去了,一切的一切都被净化、简化、淡化,以一驭万,直追宇宙节律并把捉生命精神。书法家正是通过笔法的灵动运用,契合点画运动方向的基本规则,书写出一线或浓或淡或枯或润的墨迹。所成之线,忘言忘象至简至纯,却可体现那种超越言象的玄妙之意与幽深之理。可见,虽然说笔法所产生的线条构成了中国书画的本体与道相通是一致的,但,书与画对于线条的体用功能却是有差异的。绘画的线条总是在描绘别的什么东西,而书法的线条总是在刻画它自己。

书与画虽分属两种艺术形态,但它们既相通又相异,既是互相生发又能互相补充。清代周星莲说:“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容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故曰: “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亦必善书。……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另有清人朱和羹也说:“书与画殊途同归也。画石如飞白;画木如籀;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书之与画通者也”。表面上虽言书画相通,实际上是以二者相异在艺术上寻找“互补”之路。倡导“以书入画”,即不以物趣而以天趣为高,追求画外远致,笔墨韵味,重“写”不重“画”,强调借鉴书法技巧和书法写意的艺术精神对于绘画的渗透。书与画操作过程还存在着“写”与“描”的差异,以书入画,即以写代描,士夫作画,能者贵“写”。自文人画出现以后,书与画兼善者在士人中多了起来,这不能不说是受“以书入画”影响的结果。

书画互补,也体现在绘画对书法产生影响。以画入书,书能通神,这早被古人有所认识。清金冬心由书悟画,由画观书,能得书画双妙;郑板桥“作字如写兰”,以画法的气韵为其境;书史上有所谓“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称,正是明清书人对画法中的墨韵关注所致。画之墨色的丰富性启发了书法家们灵动用墨的自由,甚至于对于清墨、宿墨、涨墨的参用。二十世纪现当代书法此风更甚。

除了引书入画是书法与绘画一种直接而内在的结合方式之外,还有另一种结合方式,即画家或他人在画作上的文字表白和抒怀——题款。画与书相配置的现象,从文献可考至晚在汉代就已出现,而画家具有自觉表现意识的题款则开始于宋代,至元代蔚然成风,盛行于画坛。画面上题有款书应该说是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件大事。题款的法则,无外乎“相宜”二字,宜于与书画一起建构一个尽可能完美而意韵无穷的视觉审美统一体。需要画家对包括印章、款字在内的有机统一性予以充分重视并加以综合考虑。对此,当代国画创作界和美术教育界应引以重视,发扬这一中国艺术的优良传统。

中国书法与绘画有共性之处,可以互补;也有差异之处,可以参照。书与画的历史可能总是呈现出共性、分离、互补的关系。在20世纪,中国画相当程度地弱化了与书法互补的品格,隐退了许多“写”的意味,而画家们更多地寻求与西画互补的机缘。中国书法虽然谈不上有“西洋书法”的对应,但也受到了西方种种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出现了“亦书亦画”、具有装置性质等边缘艺术的倾向。对此一离一合现象,虽然需要宽容待之,但是,从本体意义上讲,书画家们都应有清醒的态度,要有个“度”的把握,互补并非是各自消亡、相互取代,而是保持其各自的独立。■

(作者单位:安徽省书法家协会)

责编 :叶水茂

上一篇:党史党性学习心得范文下一篇:读书计划个人模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