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导师介绍

2023-04-16

第一篇:武汉理工大学导师介绍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导师介绍

谭国龙

楚天学者特聘 教授 教育:

1983. 9---1987. 7, 景德镇陶瓷学院, 陶瓷工程系, 获学士学位。 1990. 9---1993. 3, 浙江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获硕士学位。 1995. 3---1998. 7, 浙江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获博士学位。 国外工作经历: 1998. 9---1999. 9博士后, University of Aveiro, 葡萄牙。 1999.10---2001.4德国马普协会微结构物理研究所。 2001. 5---2002. 7研究助理教授, 美国Hampton 大学. 2002.8---2004.12博士后:美国宾州大学 & 杜邦研究与发展中心. 2006.8---2006.12客座科学家, 德国马普协会金属研究所, 斯图加特. 社会兼职:

美国陶瓷协会会员 美国材料研究协会会员 研究内容: 1. 半导体纳米量子点的制备、物理性能及其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 2. 纳米复合块体材料的制备及物理性能. 3. 多晶材料界面的物理与化学. 4. 固态材料的光学性能与价带电子结构.

官建国

官建国,男,1969年9月出生,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纳米复合材料学术带头人,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入选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资助。兼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协会理事、目标特征控制技术控制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武汉市青年科技协会副会长等。2007年获 “湖北青年五四奖章”、第8届“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省“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有功个人”称号。 【主要学术经历】

1987-1990年 西安交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 1990-1992年 华中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生

1992-1995年 华中理工大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工学博士生 1995-1997年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1997-1998年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1998-2000年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2000-2001年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产品与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系和国立教育学院化学系研究员

2001年-目前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隐身与电磁屏蔽防护材料 电磁流变液智能材料与器件 导电高分子材料与器件

低介电常数聚合物的制备与应用 减阻与阻尼涂料

【在研项目】

1. 国家863高技术项目(项目编号:2006AA03A209),“200722JB01” ,2007.1.1-2009.12.31。 2. 国家863高技术项目(项目编号:2006AA03Z461),“高性能水性电磁屏蔽涂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 ,2007.1.1-2009.12.31。

3.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优选资助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1049), “纳米铁氧体中空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2006.3.15-2008.12。 4. 国家重大基础能力科研专项(项目编号:D1420061057),“200622GC01”, 2006.1-2009.12。 5. 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NCET-05-0660),“磁性金属中空纳微粒子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2006.1-2008.12。 【科研奖励】

1、电/磁流变液新材料及其智能减震结构的基础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4)

2、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2)

3、某些导电高分子的制备和改性的新方法,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002)

4、《跨世纪的高分子科学(1-4分册)》,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三等奖(2003);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2002)

5、武汉理工大学师德先进个人(2001) 【专利情况】 授权专利:

1.聚苯胺-Fe3O4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号:ZL 99 1 16542.X,

2.亲水性聚合物包裹的磁性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由其组成的水基磁流变液,发明专利号:ZL 2004 1 0060854.5

3.端芳香氨基聚醚化合物和制备方法及其在胶粘剂中的应用,发明专利号:ZL 03 1 25244.3 4.用作环氧树脂固化剂的α,ω-端氨基聚醚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号:ZL 2005 1 0019877.6

5.多模式磁流变液阻尼器,发明专利号:ZL 2006 2 0097119.6

6. 镍钛合金丝医用支架化学镀镍钴钨的镀液和该镀液的配制方法,发明专利号:ZL 2004 1 0061157.1 7.镍钛合金复合化学镀载药镍钴钨薄膜的镀液和工艺方法,发明专利号:ZL 2005 1 0018226.5 申请专利:

1. 纳米复合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由其构成的涂料,国防专利申请号:03105867.1 2. 镍钛合金化学镍钴钨的镀液和工艺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04100611571 3. 导电磁性核壳复合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应用,国防专利申请号: 200610055280.1 4. 一种制备磁性空心球的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0510019864.9 5. 升船机地震鞭梢效应的智能自适应减震控制装置, 发明专利申请号:200410013003.5 6. 动态流化气氛炉,发明专利申请号:200610125566.2 7. 一种导电填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发明专利申请号:200710053260.5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 电 话:+86-27-87218832;传真:+86-27-87879468 E –mail:guanjg@whut.edu.cn

邵刚勤

邵刚勤,男, 1965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陶瓷学会会员,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理事。 【主要学术经历】

2001.03-2003.08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材料学博士后 1995.09-1999.12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学博士 1989.09-1992.04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硕士 1982.09-1986.07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学士

1992.04 -现在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1986.07-1989.08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材料结构研究所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开发纳米原位复合技术以制备诸如纳米金属陶瓷、纳米陶瓷、纳米复合材料、新型结构-功能材料等先进材料,涉及金属-非金属的纳米复合原理与制备技术、纳米/超细及亚微米粉体的表面物理和化学、分散原理与技术、特性测试与表征,相关氧化物、碳化物、金属陶瓷等块体与薄膜材料的成型/烧结机理、相变与增韧机理、晶粒细化与生长抑制规律、高强/高硬特性、热/电/磁/气敏特性等。主要包括:(1)以液相或气相前驱体制备WC-Co,ZrO2-Ni,TiC-NiAl,WC,ZrO2,TiC,NiAl,Al2O3,Al2O3-ZrO2,Al2O3-WC-ZrO2-Co,ZrO2-Y2O3-CeO2,BaTiO3,LaMnO3等亚微/纳米粉末;(2)液相或气相合成系统的原位监测与闭路控制、计算模型的建立;(3)纳米粉末坯体的成型;(4)通过真空、低压、热等静压、热压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使纳米粉末在低温下致密化;(5)开发纳米材料在结构、电、热和化学应用方面的特异性能。 【在研项目】

1、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纳米材料专项)项目:―纳米复合碳化钨-钴硬质合金的制备技术‖(2002AA302504),项目负责人,2002.10-2005.10;

2、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超细晶硬质合金的工业化制备技术‖(863-715-009-0010),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1996-2000;

3、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纳米晶高硬材料‖(2001AA101B03),项目负责人,2001-2003;

4、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纳米晶碳化钨-钴硬质合金材料及应用研究‖(20041003068-04),项目负责人,2004.8-2006.8;

5、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用连续原位复合法制备金属-非金属纳米材料‖(20011007088),项目负责人,2001-2002;

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项目:―金属-陶瓷纳米/微米复合研究‖(中博基[2001]5号文),项目负责人,2001-2003;

7、中国博士后王宽诚(香港)工作奖励基金:―金属-陶瓷纳米/微米复合研究‖,项目负责人,2001-2003;

8. 国防科工委军工项目,项目负责人,2003-2004;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No. 50220160657):―多相材料的微结构设计‖,技术骨干,2003-2005。 【科研奖励】

1. 邵刚勤,段兴龙,谢济仁,吴伯麟,魏明坤,袁润章,无η相碳化钨-钴纳米复合粉末的工业化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 99 1 16597.7,1999年8月13日

2. 邵刚勤,谢济仁,段兴龙,蔡虎,余晓华,袁润章,镍-氧化锆金属陶瓷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 02 1 15711.1,2002年4月12日

3. 邵刚勤等,氧化锆等离子喷涂粉末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 94 1 20137.6,1994年12月29日

4. 邵刚勤,易忠来,段兴龙,谢济仁,张卫丰,李佳,碳化钨-钴纳米复合粉末的直接还原碳化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 200410012902.3,2004年3月26日申请

5. 邵刚勤,段兴龙,易忠来,孙鹏,王冲,史晓亮,谢济仁,一种多气氛可倾斜式回转炉,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200420017540.2,2004年3月26日申请 6. 罗志平,贾世骢,潘牧,邵刚勤等,螺旋送粉均化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 94 2 49215.3,1994年12月29日

7. 潘牧,张汉平,罗志平,周少华,邱凤襄,潘庆鸿,邵刚勤,造纸机用陶瓷涂层真空吸水箱面板,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96 2 39845.4,1996年12月10日 【专利情况】

1.邵刚勤,段兴龙,谢济仁,吴伯麟,魏明坤,袁润章,无η相碳化钨-钴纳米复合粉末的工业化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 99 1 16597.7,1999年8月13日

2. 邵刚勤,谢济仁,段兴龙,蔡虎,余晓华,袁润章,镍-氧化锆金属陶瓷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 ZL 02 1 15711.1,2002年4月12日

3. 邵刚勤等,氧化锆等离子喷涂粉末的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ZL 94 1 20137.6,1994年12月29日

4.邵刚勤,易忠来,段兴龙,谢济仁,张卫丰,李佳,碳化钨-钴纳米复合粉末的直接还原碳化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 200410012902.3,2004年3月26日申请

5.邵刚勤,段兴龙,易忠来,孙鹏,王冲,史晓亮,谢济仁,一种多气氛可倾斜式回转炉,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200420017540.2,2004年3月26日申请 6. 罗志平,贾世骢,潘牧,邵刚勤等,螺旋送粉均化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 94 2 49215.3,1994年12月29日

7. 潘牧,张汉平,罗志平,周少华,邱凤襄,潘庆鸿,邵刚勤,造纸机用陶瓷涂层真空吸水箱面板,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 96 2 39845.4,1996年12月10日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 电 话:86-27-87216912;传真:86-27-87216912 E –mail:gqshao@mail.whut.edu.cn shaogangqin@126.com

王为民

王为民,男,近年来在陶瓷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界面评价与控制、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原位合成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复合材料低成本制造技术等方面进行较多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承担国家86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武汉市晨光计划等国家及重点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 【主要学术经历】

1988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91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8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0-2001年在荷兰Dufe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新型材料的燃烧合成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及高强韧性可加工陶瓷的研究

陶瓷材料的低成本制造技术和方法 【在研项目】

国家86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武汉市晨光计划等国家及重点项目多项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3楼) E –mail:shswmwang@mail.whut.edu.cn

张辉

张辉,女,1970年6月生,博士,教授。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Diffraction Data,缩写ICDD)技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术经历】

1989.09~1993.06 原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系材料科学专业攻读学士学位

1998. 09~2001.03原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非金属专业硕士学位 2002.03~2006.06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2002.10~2005.10 DAAD基金资助的德国亚琛大学(RWTH)中德联合培养博士生; 1993.07~1998.10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助教

1998.11~2001.10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助理研究员 2001.11~2006.05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2006.6~目前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理学院,教授 2006.10-2008.10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

1.新型功能化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性能探索; 2.新型热电材料

3.新型微波介电陶瓷、无铅铁电材料 【在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571059):A6B5O18型类钙钛矿新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微波介电特性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572078):新型类钙钛矿陶瓷AnBn-1O3n的结构与微波介电特性研究

3.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 4.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Grant-in-Aid 项目(No.02-05, N0. 04-004, N0. 04-056, 05-005,05-060,06-006)

【科研奖励】

1、系列新铌、钽酸盐晶体化合物的发现、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获2007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2、系列新铌、钽酸盐的发现、结构与性能研究,2007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简称中国建材奖)基础研究类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3、2007年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

4、“无团聚亚微米α-Al2O3粉及微晶刚玉瓷球制备技术”2000年3月获国家建材局“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人

5、3次获得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Diffraction Data,简称JCPDS-ICDD)颁发的重要贡献证书, 2007年3月当选国际衍射中心委员. 【专利情况】

1. 张辉, 方亮,袁润章等. 发明专利:铌酸盐高频介电陶瓷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号:ZL 03128132.X 2. 张辉,方亮,袁润章等。发明专利:三层类钙钛矿结构铁电-铁磁功能复合体的新制备方法(Novel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triple perovskite-like ferroelectric and ferromagnetic composite body) 专利号:ZL 02115948. 3

3. 张 辉;方 亮;孟森森;刁春丽;刘再权;刘红飞;陈 亮,发明专利:谐振频率温度系数近零的高频介电陶瓷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0610018113.X,公开号:CN1793005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521室

电 话: 027-87651843-8521 ;传真: 027-87878641 E –mail:huizhangskl@yahoo.com

黄志雄

黄志雄,男,1963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经历】

1982-1986年 华东理工大学 学士学位

1990-1993年 武汉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 1999-2003年 武汉理工大学 博士学位 1986年- 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

1、树脂基复合材料

2、功能复合材料

3、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 【在研项目】

近五年来,主持项目情况。主要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低压片状模塑料增稠机理及模压理论的研究

2、科技部―863‖项目 低压成型纤维增强片状模塑料研究 【科研奖励】

1、国家建材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

2、复合材料原理(科技教材) 国家建材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

3、大理石用胶粘剂,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

4、新型耐高温树脂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复材楼312室 电 话: 027-87860735

E –mail:

zhixiongh@mail.whut.edu.cn

沈强

沈强,男,1970年出生,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进复合材料(特别是功能梯度材料、结构陶瓷)及其薄膜的研究工作,先后参与了二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预研、立项、论证以及项目的研究工作。近年以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工项目、国防预研基金等项目的研究。2003年获得了武汉市优秀青年计划(晨光计划)的资助,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在―梯度材料设计与结构控制‖、―连续梯度结构的形成设计‖、―波阻抗梯度飞片材料的物理设计、结构设计与结构控制‖、―新型热电材料的合成与性能改善‖以及―高硅硅钢片的制备新技术‖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主要学术经历】

1988.09-1992.06 武汉工业大学,本科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2.09-1995.06 武汉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5.07-1998.06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助教 1998.07-2001.05 武汉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 1998.09-2001.12 武汉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0.04-2001.03 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研究助手

2001.06-2004.11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2002.04-2004.03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研究 2004.11-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2007.02-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先进复合材料,特别是功能梯度材料

结构陶瓷及其薄膜材料的制备技术、结构与性能关系 【在研项目】

1. 国家973计划项目(子项),Mg-Si基热电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2007.07- 2010.12。 2. 国家军品配套研制项目,2007.01- 2008.12。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准等熵压缩条件下典型金属材料的状态方程研究,2006.01- 2008.12。

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宽频高透波陶瓷基梯度天线罩材料的设计与制备,2006.01-2008.12。

5. 国家军品配套研制项目,2006.01- 2007.12。 【科研奖励】

1. 非均质材料的物理设计、构筑方法及结构控制理论,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年 2. 新型耐高温树脂,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 【专利情况】

1. 组分连续变化的梯度材料的致密化方法,发明专利ZL 2003 10111356.4,2006 2. 具有塑性变形能力的Fe-6.5wt%Si复合块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 03118559.2,2005 3. 沉降式激光反射像点粒度测量方法,发明专利ZL 03128257.1,2005 4. 一种制备连续梯度材料的共沉降仪,实用新型ZL 02284075.3,2003 5. 一种磷酸作为添加剂的氮化硅多孔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0610018178.4,公开号:CN 1803716A)

6. 一种磷酸锆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0610018872.6,公开号:CN 1844042A)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4楼) 电 话:+86-27-87217492;传真:+86-27-87879468 E –mail:sqqf@263.net

余家国

余家国,男, 1963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利川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几年在纳米二氧化钛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介孔材料、一维纳米结构材料、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形貌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研制出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新型光催化材料和其它相关材料。光催化超亲水TiO2基薄膜自洁净玻璃已经实施产业化,并形成批量产品销售。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在多种国际著名刊物(SCI影响因子大于3)如:J. Am. Chem. Soc.、Chem. Mater.、 Chem. Commun.、J. Phys. Chem. B、Appl. Cata. B、J. Catal.、langmuir,Environ. Sci. Tech.等上。共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论文6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70余篇,EI收录60余篇。被SCI他人引文330篇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二)、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二)、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发明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二)。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排名第一)。最近主持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中国-希腊科技合作项目(2002-2005年)、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等。担任多种国内外知名杂志的论文评阅人。 【主要学术经历】

1981.9~1985.7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5.9~1988.6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6.9~2000.6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8.6~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新材所工作

2000.11~2002.5和2003.7~2004.7 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1、半导体光催化材料

2、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形貌控制

3、纳米结构材料

4、多孔材料 【在研项目】

近五年来,主持项目情况。主要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3—2005年,项目名称: 单分散介孔氧化物微球的超声聚合诱导剪裁制备与表征(编号50272049), 项目负责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5—2007年,项目名称: 一维氧化钛和钛酸盐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编号20473059),项目负责人。

3、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教人司[2002]350#], 2003—2005年,介孔氧化物微球的超声聚合诱导剪裁制备与表征, 项目负责人.

4、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名称: 单分散介孔氧化物微球的超声聚合诱导剪裁制备与表征, (教外司留[2003]14号),项目负责人.

5、中国─希腊科技合作项目(2002-2005年), 项目名称: 可见光活性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在环境中的应用, 项目负责人. 【科研奖励】

1、高活性TiO2基光催化材料及其在玻璃自清洁中的应用原理, 2004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排名第2

2、高活性TiO2薄膜光催化自洁净玻璃, 2004年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发明二等奖(部级), 排名第2 3 、超细增韧聚酰亚胺树脂粉及其推广应用, 2003年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 排名第1

4、光催化超亲水二氧化钛薄膜自洁净玻璃, 200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排名第2

5、 2001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个人

6、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专利情况】

1 表面氟化处理增强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的方法,专利号:ZL03118769.2, 排名第1 2 纳晶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低温溶剂蒸发诱导结晶方法制备,专利号:ZL03118501.0, 排名第1 3 提高树脂金刚石砂轮耐磨性的方法,专利号: ZL02138869.5, 排名第1 4 减少树脂金刚石砂轮气泡和提高其使用寿命的方法,专利号: 授权通知, 排名第1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 电 话:86-27-87651839-8512, 87883610;传真: 86-27-87879468 E –mail:jiaguoyu@yahoo.com

段兴龙

段兴龙,男,1965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龙山县,高级工程师。 【主要学术经历】

1982.9-1986.7:天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6.7-至今: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工业大学新材所)从事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开发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1、纳米金属陶瓷、纳米陶瓷、纳米复合材料、新型结构-功能材料等先进材料

2、纳米一维材料合成及其在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中的应用

3、超硬复合材料

4、高密度合金材料 【研究项目】

已完成的研究项目: 1.国家十·五“863”(纳米材料专项)项目:纳米复合碳化钨-钴硬质合金的制备技术(2002AA302504),技术骨干,总经费160万,已完成; 2.国防科工委民口配套研制项目(200322PT01),XXX高性能纳米复合XXX材料研制,技术骨干,总经费50万元,2003-2004,已完成;

3.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纳米晶碳化钨-钴高硬材料(2001AA101B03),技术骨干,总经费15万元,2001-2003,已完成; 在研项目:

1.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纳米晶碳化钨-钴硬质合金材料及应用研究”(No. 20041003068-04),技术骨干,总经费40万元,2004.8-2006.8;

2. 国家自然科学金项目:场活化条件下载碳化钨碳纳米管增强金属陶瓷制备及研究(50502026),技术骨干,总经费24万元,2006-2008;

3.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研究项目:金属-非金属的纳米复合技术(105123),技术骨干,总经费10万元,2005-2006; 4.武汉市晨光计划项目:一种新型热沉材料的制备及其物性研究,技术骨干,总经费4万元,2007-2009;

5.郑州市科技攻关项目:新型超硬材料粉末的制备及其超精细加工应用,总经费30万元,技术骨干,2006-2008;

6.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类铂碳化钨系纳米复合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No.2006-05),总经费4万元,技术骨干,2006.7-2007.7。 【科研奖励】

1.国防科工委民口配套研制项目(200322PT01),XXX高性能纳米复合XXX材料研制,2006年12月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No.2006GFJ3396-1),排名第二。

2.“无团聚亚微米α-Al2O3粉和微晶刚玉瓷球制备新技术”获1999年建材行业部级科学技术进步贰等奖,排名第二。 【主要学术论文】

1.段兴龙,邵刚勤,汪静,等。立方氮化硼粉末的热处理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Vol.29 No.10:121-123。 【联系方式】

Lab: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10 电 话: 1380869430

9、027-87216912;传真:027-87216912 E-mail:duanxinglong@126.com

瞿伟廉

瞿伟廉,男,1946.01出生,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应用力学专业,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结构工程专业.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抗风设计理论,工程结构地震和风振反应的控制的研究.至今已出版书著一本,发表论文141篇(其中被SCI收录9篇,被EI收录12篇),获得过教育部科技进步

二、三等奖各1项.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学科评审组成员,部级优秀中青年专家.担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等四个国家一级学会和所属二级学会的理事.被聘为建筑结构学报,振动工程学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和世界地震工程等国内著名杂志的编委,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浙江大学等三所国内著名大学的兼职教授,是国内公认的结构振动控制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

工程结构地震和风振反应的振动控制理论与应用 土木工程结构振动的智能控制

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损伤诊断的理论与应用 【在研项目】

主要在研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2005-2008):重大工程结构振动智能控制的理论和应用,经费100万元。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4-2006):输电塔结构节点联结螺栓松动的损伤诊断理论与应用,经费29万元。

3、国家高技术863计划项目(2002-2005):智能材料与智能结构系统设计及其在重大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经费100万元。

4、深圳市政府项目(2002-2005):深圳市民中心屋顶空间网架结构的智能健康监测,经费260万元。 【科研奖励】

近五年共发表学术论文72篇,其中被SCI收录14篇和EI收录38篇。主持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参加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项。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E –mail:

qwlian1946@163.com

孙明清

孙明清,男, 1969年8月出生,教授、博导。 【主要学术经历】

1994.09-1997.06 武汉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1998.09-2001.12 武汉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2002.07-2003.06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访问学者

1997.07-1999.10 武汉理工大学工程结构与力学系讲师

1999年 副教授

2004.10 教授

2006.12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智能材料与结构 【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力电、电力效应研究(50209013)(项目负责人:孙明清, 23万元,2003.1-2005.12)。

(2)教育部留学回国启动基金,智能混凝土研究,2万元(05-06)。

(3)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纳米炭黑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机敏性与机理研究(项目负责人:孙明清,10万元,2007-2009)。

【科研奖励】

1、2006年12月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一项(项目名称:水泥基智能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系统研究;本人排名第二)

2、1999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项目名称:水泥基智能复合材料研究;本人排名第四)

3、2003年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03年)。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 E –mail:

sunmqing@whut.edu.cn

徐庆

徐庆,男,1966 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系系主任。 【主要学术经历】

1984.09-1988.07: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专业,工学学士

1988.09-1991.03: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工学硕士 1994.12-1998.06: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工学博士 1991.04-1994.03: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 1994.04-1997.09: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1997.10-2001.09: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1.10-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002.09-2003.09: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先进材料工程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 2003.01-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1、钙钛矿结构、层状类钙钛矿结构复合氧化物电子-离子混合导体材料

2、钙钛矿型结构无铅铁电/压电材料 【在研项目】

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博士点科研专项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军工科研项目、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武汉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

主要在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军工科研项目等。 【科研奖励】

1、半导体陶瓷制冷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排名第二

2、新型大功率PTC元件,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排名第二

3、环境友好型内墙涂料用红外辐射填料的研制与应用,2005,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5楼 电 话:027-87863277 E –mail: xuqing@whut.edu.cn

陈文

陈文,男,1963年4月28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助理,武汉理工大学产业集团董事长、产业集团总裁,产业集团党的工作委员会书记;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首席教授。 专业:材料学

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结构与物理效应 电子信箱:chenw@whut.edu.cn 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电子功能陶瓷材料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军品配套以及省、市科研项目。2002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150多篇(次)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授权发明专利12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第四届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第三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第六届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第四届武汉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研究领域】

1、纳米材料:钒氧化物纳米管/棒、有机/无机层状化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有序介孔材料

2、电子功能陶瓷材料:半导体陶瓷、铁电压电陶瓷、红外辐射陶瓷 【近五年获资助科研项目】 1. 钒氧化物纳米管气敏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2071),30万元,2007.1-2009.12,在研纵向

2. 钛基有序介孔-钒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构筑与光学性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2085),30.0万元,2008.01-2010.12,在研纵向

3. 聚合物-层状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和物理化学性能研究(武汉国际合作项目),5.0万元 ,2005.11-2007.12,在研纵向

4. 钒氧化物纳米管的流变相-自组装合成及拓扑反应修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372046),25万元,2004.1-2006.12, 结题纵向

5. 聚合物修饰V2O5薄膜阴极材料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172036),21万元,2002.1-2004.12,结题纵向 6. 功能型红外辐射粉料及其抑菌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342014),10万元,2004.1-2004.12,结题纵向

7. 聚合物-层状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和物理化学性能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中-俄):50511120094),9.6万元,2004.1-2005.12,结题纵向

8. 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50万元,2002.1-2006.12结题纵向 9. 钒氧化物纳米管/棒有序阵列的构筑及其功能性研究(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18.0万元, 2004.1-2006.12,结题纵向

10. 聚合物/层状氧化物纳米复合体系界面结构与电致变色性能研究(教育部科技研究重点项目),12.0万元,2002.1-2004.12,结题纵向

11. 200501PT02,国防科工委军工配套项目,70万元,2005.01-2006.12,结题纵向 12. 200101PT03,国防科工委军工配套项目,50万元,2001.01-2003.06, 结题纵向 【主要奖励及荣誉】

1.半导体陶瓷制冷材料与器件的研制,省级鉴定―国际先进‖,获2000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序第一)(2000.12),

2.新型大功率PTC元件,省级鉴定―国际先进‖,获2001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序第一)(2001.12),

3.第四届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2000.12), 4.第三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04), 5.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2002.12), 6.第六届―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2.05), 7.第四届―武汉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2002.09), 8.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07), 9.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

10.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一等奖,排序第二(2001.09)

11.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与实践‖一等奖,排序第二(2005.10)

12.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发展态势及教学规范化研究‖ 二等奖, 排序第二(2005.10)

13.环境友好型内墙涂料用红外辐射填料的研制与应用,获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序第二)(2005.12)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具有抑菌功能的红外辐射陶瓷釉层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人:徐庆,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 01128407.2 2.一种有机酸络合燃烧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 发明人: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 02147763.9 3.大功率热敏陶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发明人: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 02147764.7 4.空穴传导型半导体陶瓷制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人: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 02147765.5 5.电子传导型半导体陶瓷制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人: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 02147766.3 6.金属阳离子掺杂的钒氧化物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人: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03125385.7 7.二氧化钒纳米棒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人: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03125408.X 8.发明名称:高温型蜂窝陶瓷蓄热体及其制备技术 发明人:黄学辉 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02147767.1 9.发明名称:二氧化钒纳米棒由B相向M相转变的处理方法 发明人: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200410060859.8 10.一种表面修饰的纳米LiMVO4正极材料及修饰方法 发明人: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200410061373.6 11.LiFePO4纳米棒的制备方法

发明人: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200510019360.7 12.具有红外辐射和抑菌功能的陶瓷粉料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人:徐庆

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200410060860.0

李士普

李世普,男,1946年8月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市。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学术经历】

1965.9~1970.7 北京建筑工业学院硅酸盐工程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1970.7~1987.2 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硅酸盐工程系,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1987.3~1990.1 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硅酸盐工程系,副教授

1990.2~1995.2 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生物材料研究中心、湖北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带头人、教授

1995.3~1997.1 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1997.2~2000.5 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2000.6~今

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材料研究中心、湖北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1、无机非金属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2、材料在体内组成、结构变化的规律及如何参与有生命组织的过程

3、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纳米粒子生物学效应

4、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科研项目】

主持完成了国家―863‖、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40余项。 近5年主持项目:

1、国家―973‖项目子课题:自组装生物材料及其诱导组织生长的机理(2005CB623905),2005.12~2010.12,120万

2、国家―973‖项目子课题:生物医用材料基本科学问题的研究(G1999064701),1999.11~2004.11,85万

3、湖北省重大攻关:磷灰石系列纳米粒子研究(2002AA105A06),2002~2004,20万

4、教育部重点项目:钛合金表面梯度诱导成骨多重复合材料的骨结合特性研究(09088),1999.10~2002.10,10万

5、湖北省自然基金:全降解钙磷生物材料结构和代谢过程及对机体影响的研究(2002AB046),2002~2004,15万

6、武汉市重大项目:人工髋关节与骨内固定的研究开发(20016001009),2001.5~2003.6,70万

【科研奖励】

1、锅炉电接点水位计,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

2、纯刚玉—金属复合型人工股骨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5

3、纯刚玉—金属复合新型人工股骨头假体,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985

4、复合型磷酸钙生物陶瓷材料研究及临床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8

5、骨植入复合型磷酸钙生物陶瓷材料研究及临床应用开发,国家建材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8

6、生物降解陶瓷材料的降解机理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0

7、生物可吸收PDLLA/HA骨内固定件的制备技术及应用,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04

8、生物可吸收PDLLA/HA骨内固定件的研究及应用,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 奖,2004

9、人工髋关节及骨内固定件的研究开发,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 【著作】

1、主编《生物陶瓷》,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

2、主编《特种陶瓷工艺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3、主编《生物医用材料导论》,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4、译著《电子陶瓷》,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5、参编《生物医学工程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参编《中国科学技术前沿》中国工程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参编《中国材料工程大典》,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专利情况】

1、 纯刚玉—聚甲基丙烯酸甲脂—钴铬钼合金复合型膝关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85205456,1985

2、 生物活性纤维复合生物无机骨水泥,中国发明专利:CN 92105781.4,1992

3、 电泳共沉积—烧结法制备金属/生物玻璃陶瓷梯度涂层技术,中国发明专利:CN 01106418.8,2001

4、 生物医用复合材料的复合与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CN 01114210.3,2001.

5、 生物可降解内固定骨螺钉及其配套的丝锥与旋锥,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 02284236.5,2002

6、 自燃烧法合成羟基磷灰石微粉, 中国发明专利:CN 02138721.4,2002.

7、 常压低温烧结高性能氧化铝生物陶瓷,中国发明专利:CN 02154183.3,2002

8、 具有片状解理晶粒结构的β-TCP生物陶瓷粉末的制备,中国发明专利:CN 02154182.5,2002

9、 引导骨组织长入的骨内种植体及其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CN 03128139.7,2003.

10、有机泡沫微球作为成孔剂的热压铸多孔陶瓷的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CN 03128065.X,2003

11、水基凝胶注模成型法制备多孔陶瓷的工艺,中国发明专利:CN 03128066.8,2003

12、从D,L-丙交酯重结晶残液中-釜法回收D,L-丙交酯,中国发明专利:CN 03119079.0,2003

13、聚乳酸自修饰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CN 03119058.8,2003

孙志刚

孙志刚,男,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主要学术经历】

07/1997 – 06/2000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理学博士。指导教师:沈保根 研究员、韩宝善 研究员。

09/1994 – 06/1997 :武汉大学物理系,理学硕士。指导教师:田得诚 教授;

09/1987 – 07/1991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系,理学学士。指导教师:吴杏芳 教授; 2005年12月受聘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5年6月受聘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10/2002– 03/2005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纳米技术研究部门,―科学振兴会( JSPS )‖特别研究员。项目合作者: 秋永弘幸 博士(主任研究员)

09/2000 – 09/2002 :德国莱布尼兹固体材料研究所,洪堡 (AvH) 学者。项目合作者: L. Schultz 教授、 J. Eckert 教授。

01/2000 – 04/2000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材料系,访问研究。指导教授: 金重熏 教授 07/1991 – 08/1994 :武汉工学院微观中心,助理实验员;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新型稀土永磁材料、大块非晶、磁性薄膜和磁电子学、半导体异质材料、纳米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系统地研究了2:17型稀土过渡族金属化合物的结构和磁性,并利用磁力显微镜开展了纳米复合磁性材料,磁性薄膜等材料的磁畴结构的研究,获得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结果。比如在锰基稀土过渡族金属化合物中发现了3:29型结构的新相,锰替代钴导致化合物的磁晶各向异性的转变,在新型纳米复相永磁材料中观察到交换畴结构等。在德国工作期间,从事大块非晶材料的非晶形成能力和磁性研究,在Nd基大块非晶中首次用磁学手段证明了两种非晶相的存在。在日本产业综合研究所工作期间,在Au/GaAs异质结器件中发现高达1,000,000%的磁电阻效应,并发明了一种新型制备多孔状硅基底的方法。该方法在获得日本专利,同时也申请了美国专利。 【在研项目】

磁性薄膜材料、铁磁铁电复合材料、自旋电子学、以及大块铁磁非晶材料的制备和研究等。

【主要学术论文】

目前在SCI收录的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50篇左右(其中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有28篇, 署名第二作者的论文有9篇)。发表国际国内会议文章共23篇, 其中第一作者共14篇。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翟鹏程

翟鹏程,男, 1968.10出生,博士,教授,主要学术兼职 。 日本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角田宇宙技术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 国际计算力学协会会员获获奖中国力学学会评为全国力学教学优秀教师,2002年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者,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资助获得者,2005年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005年Hack.SuspiciousAni。 【在研项目】

主要研究领域材料复合原理与材料设计 复合材料宏细观力学理论 多尺度分析与仿真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

1、 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防973)子课题,2005~2007,40万元,项目负责人

2、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项目,先进复合材料多尺度结构形成过程模拟与多尺度分析,2005~2007,50万元,项目负责人

3、 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金属-陶瓷梯度隔热涂层高温蠕变性能与剩余寿命预测研究,2004~2005,10万元,项目负责人

4、 湖北省科技厅项目,光学镜片注塑成型工艺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2004-2007,100万元,项目负责人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纳米和梯度热电材料与太阳能光电、热电、风力发电系统,2003~2007,300万元,子项目负责人。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电 话: 87651820

陈晓明

陈晓明,男, 1961年6 月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市。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学术经历】

1978年9月—1982年7月

华南理工大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工学学士 1986年9月—1987年8月

武汉工业大学硅工系助教研究生班 结业 1996年9月—2001年11月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学 工学博士 1982年7月—1990年1月

武汉工业大学硅工系 任教和研究

1990年2月—现在 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研究和教学 【主要研究方向】

1、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及其医疗器械的研发;

2、组织工程学;

3、先进陶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及产品研发;

4、功能薄膜、涂层及材料表面与界面 【在研项目】

1.新型生物降解、可诱导成骨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国家―863‖项目,80万元

2.电沉积-烧结法制备高稳定性钛合金/钙磷生物活性梯度涂层,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6.0万元

3.生物陶瓷人工半髋关节的产业化,国家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80万元

4.高稳定性钛合金生物活性梯度涂层的牙根种植体,湖北省重点项目,3万元 5.新型牙根种植体的产业化,省攻关项目,5万元 6.钛合金表面梯度诱导成骨多重复合材料的骨结合特性研究,教育部重点项,10.0万元. 7. 金属种植体在骨内实现生物和机械协同固定新技术研究,省人事厅(百千万工程),2.0万元

8.生物可吸收高分子骨内固定材料和高分子复合材料人工骨的研究开发,湖北省重点项目,15万元. 9.人工髋关节与骨内固定件的研究开发,武汉市重大项目,70万元 【科研奖励】

1.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湖北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

2. ―复合型磷酸钙生物陶瓷材料研究及临床应用‖项目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3. ―生物降解陶瓷材料的降解机理研究‖2000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4. ―生物可吸收PDLLA/HA骨内固定件的制备技术及应用‖ 2004年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5. ―《特种陶瓷工艺学》‖ 1997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6. ―《生物陶瓷》‖1994年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 7楼 7-4室) 电 话:027-87651853 E –mail:xmchenw@126.com

李卓球

李卓球,男, 1950年1月 出生于湖南新化 【主要学术经历】

1982年1月 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力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6年6月 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固体力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1988年

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4年

晋升为正教授

1997年

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院长、新材料复合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

主持承担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主持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共发表论文160篇,主编专著2部,。 获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在智能混凝土材料机敏性能研究、智能结构识别诊断理论与实验研究方面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有15篇, 并在这一领域获3项部级科技成果奖。此外,长期从事玻璃钢管道和容器的结构分析及其设计研究,在国内著名玻璃钢制品生产企业中具有较大影响。 【在研项目】

1.机敏混凝土及其结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238040),项目负责人:李卓球,2003-2006,150万

2.碳纤维智能层的多场耦合机理及其场域诊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负责人:李卓球,2007-2009,28万

3.无机非金属类智能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9432060),项目总负责人:沈大荣; 课题负责人: 李卓球 李健保(清华大学);1995-1997,74万 4.智能混凝土结构体系的物性参数识别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9678002),项目负责人:李卓球,1997-1999,10万

5.机场跑道智能化除冰系统的若干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078042),项目负责人:李卓球,2001-2003,17万

6.热敏混凝土及其结构,国家"863"高技术项目(2002AA005010-1),项目负责人:李卓球,2002-2004,20万

7.CFRC路面智能化除冰系统的基本理论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负责人:李卓球,2001-2003,5万

8.高性能机敏混凝土材料研究,教育部访问学者基金,项目负责人:李卓球,1999-2000,5万

9.玻璃钢结构设计及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等企业委托项目,项目负责人:李卓球,2000-2007,项目总经费:520万

【科研奖励】

1.工程力学专业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李卓球(1) 1997年;

2.水泥基智能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系统研究,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李卓球(1) 2006年

3.玻璃纤维增强定长缠绕夹砂顶管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卓球(1),2005年

4.玻璃钢夹砂污水管道泥水平衡顶管工程技术应用,广州市人民政府,李卓球(3),2006年

5.水泥基智能复合材料研究,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李卓球(2)1999年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理学院 E –mail:science@whut.edu.cn

唐新峰

唐新峰,男,1962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应城市。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学术经历】

1979年09月~1983年07月 大连交通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5年09月~1988年05月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7年09月~2000年10月 日本东北大学材料物性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3年08月~1985年08月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助教

1988年06月~1997年08月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讲师﹑副教授

1997年09月~2001年03月 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 研究员、助手

2001年04月~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

1、半导体热电材料、器件和系统

2、功能梯度材料 【在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纳米和梯度热电材料与太阳能光电·热电·风力发电系统

300万,2003.9-2007.8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原子复合填充方钴矿基化合物的热电传输特性研究 30万元, 2004.1-2006.12 3.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项目:热电转换技术的研究 30万元, 2003.1-2005.12 【科研奖励】

1. 日本粉体与粉末冶金协会研究进步奖(2001年)

充填スクッテルダイト化合物の合成と熱電特性の向上に関する研究 2.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3年)

非均质材料的物理设计、构筑方法与结构控制理论

3. 2002年1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4. 2002年12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5. 2002年入选湖北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

一、二层次人选

6. 2003年7月被湖北省高工委授予―湖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2楼) 电

话:027-87662832 E-mail:tangxf@mail.whut.edu.cn

张东明

张东明,女,1964年出生,教授。

【主要学术经历】

1982-1989在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习,获学士及硕士学位。1989年至今在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1998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获武汉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同年晋升为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1 脉冲电流烧结技术 2 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在研项目】

国家军工项目和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 【科研奖励】

博士学位论文《陶瓷材料脉冲电流烧结机理的研究》2003年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专利情况】

1 张东明、傅正义等,二硼化钛纳米粉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02115664.6 2 张东明、傅正义等,一种硼酸铝晶须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0410012603.X 3 张联盟、张东明等,具有塑性变形能力的Fe-6.5wt%Si复合块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ZL03118559.2 4 张联盟、张东明等,硅-铁均匀包覆型复合粉的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ZL03118558.4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4楼) 电

话:027-87217492;传真: 027-87879468 E –mail:zhangdongming71@whut.edu.cn

程旭东

程旭东,男,1954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博士、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2年评为硕士导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完成了国家与省、部级各项基金与科技攻关项目、企业委托项目与工程产品制造等十多项科研任务,获得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优秀科技成果奖各一项(排名第一),发表科研论文十多篇,制定国家标准三项,合编著材料工程手册与技术丛书二本,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涂层材料与工艺的研究工作。

【主要学术经历】

1978.2-1982.1 武汉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6.9-2000.12武汉理工大学获材料学博士学位; 1978.2~1982.1 武汉大学

1982.1-2001.10在机械工业部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工作,任热喷涂研究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01-至今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

1、表面涂层及表面改性基础技术

2、功能型特种涂层结构设计与制备技术

3、特种涂层材料性能表征与测试 【在研项目】

从事的主要项目工作 1.机械工业―九·五‖技术发展基金课题(95JA0505)―高性能陶瓷喷涂粉末及其涂层的应用研究‖,1996.9~2000.1,经费27万元,课题负责人。获机械科学院2000科技成果一等奖,被机械工业联合会评为―九·五‖机械工业优秀科技成果奖。 2.机械工业―八·五‖技术发展基金课题(92J50501)―提高陶瓷涂层质量的基础研究‖,1993.9~1996.1,经费12万元,课题负责人。获机械科学院1996科技成果二等奖,1997机械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年均获经济效益达4百万元以上。 3. 国家―八·五‖舰船防护重点攻关课题,―螺旋桨导流罩防泡腐蚀材料研究‖,1992.9~1996.9,经费36万元,课题第二名。

4.中船总公司四六一厂委托项目―039工程某关键件Cu基密封面材料及工艺研制‖,1995~1996,经费15.6万元,项目负责人。 5. 中船总公司七一九所委托项目―09工程用Al2O3·TiO2陶瓷涂层高压泵柱塞研制‖,2000.1至今,已通过委托方验收作为合格产品,合同经费18万元,项目负责人。

6. 机械工业基金项目―高耐磨弥散碳化物复合粉末的研究‖课题第二名,用于等离子喷焊大口径热轧无缝钢管顶头上,使用寿命提高三倍以上,获经济效益三年年均达1千万元以上。发明专利86108069.6共同发明人。 7.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酸泵柱塞等离子喷涂陶瓷涂层技术研究‖,课题第二名,获―七·五‖科技攻关奖。

8.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公司委托项目―水轮机大型耐磨密封环陶瓷涂层研制‖,研制4个具有陶瓷涂层的4剖分耐磨环(Φ1515㎜,400㎏),经费16万元,项目负责人。

9. 黄石镀铝薄板厂委托项目―连续热浸镀铝薄板生产线用沉没辊,稳定辊耐高温熔液侵蚀磨损陶瓷涂层的研制与应用‖,1996~1997,经费17万元,项目第二负责人。

10. 铁道部大桥局委托项目―大桥钢振臂梁抗滑移涂层材料的研究‖,1998.9至今,前期预研经费2万元,课题负责人。 11.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三峡工程钢结构第效防护复合涂层在长江水域的腐蚀机理研究‖, 1995.1~1996.6,课题主要成员。. 12.铁一院委托项目―三峡工程专用公路钢管混凝土拱桥长效复合涂层研究‖,课题负责人之一,1995年通过专家审查,已完成三座拱桥施工任务,被三峡总公司评为优质工程。

13. 胜利油田委托项目―海洋石油平台水过滤罐体耐海水腐蚀和磨料磨损复合涂层的设计与施工‖,1997.12~1998.4, 共计17万元,项目负责人

在研项目

1. 新一代等离子喷涂纳米氧化锆热障涂层粉末材料; 2. 航天器用高热辐射热喷涂涂层材料;

3. 抗空泡气蚀纳米金属陶瓷涂层的设计与制备; 4. 抗海水腐蚀复合保护涂层材料与涂层制备技术。 【科研奖励】

1、高性能陶瓷喷涂粉末及其涂层的应用研究,机械工业优秀科技成果奖,2001

2、提高陶瓷涂层质量的基础研究, 机械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7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507室(逸夫楼5楼) 电 话:027-87651841-850

7、 027-62864582 13627218752 E –mail:xdcheng54@.163.com

刘韩星

刘韩星 教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电话:027-87642079,传真:027-87651779 E-mail:lhxhp@whut.edu.cn 办公室:机电大楼三楼 学习经历

1984.7,

于武汉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7.7,

于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0.12, 于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1.1~1993.1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 1992.10

武汉工业大学

副教授 1995.10

武汉理工大学

1997.7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博士生指导教师 其中国外工作经历:

2002.3 ~2003.4 耶鲁大学,美国

主要荣誉与奖励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

1999 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2001 学术兼职

亚洲固态离子学会

执行理事 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市物理学会

副理事长 中国固态离子学会

事 中国仪表材料学会

常务理事 研究领域

1、类钙钛矿结构设计与新型功能材料特性及其应用

(1)电介质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

(a)陶瓷基高工作温度、高介电常数介质的结构设计、制备与性能 (b)树脂基功能复合原理、计算与性能预测、制备技术

(c)织构型类钙钛矿无铅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与器件

(d)微波介质陶瓷及其器件

(2)有机-无机类钙钛矿结构设计以及材料特性研究

2、锂离子电池及其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设计与制备

(2)电极膜制备技术与锂微电池制造技术研究 实验室:逸夫楼五楼

话:027-87864492;027-87864681 研究组人员: 孙文华教授 曹明贺博士 郝

华博士 郭丽玲博士 罗大兵博士 余志勇博士 联系我们

址:逸夫楼五楼

话:027-87864492;027-87864681;027-87653330 传

真;027-87879468 E-mail:lhxhp@whut.edu.cn

caominghe@tsinghua.org.cn

王皓

王皓,男, 1969 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经历】

1987.09 ~ 1991.06: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专业、工学学士

1991.09 ~ 1994.06: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工学硕士 1994.12 ~ 1999.12: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工学博士

2002.02 ~ 2002.09:国家教育部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出国培训

1994.07 ~ 1997.05: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见习研究员 1997.06 ~ 1999.10: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1999.11 ~ 2000.04: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2000.05 ~ 2005.04: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2002.10 ~ 2004.09:日本国立大阪大学产业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 2005.05 ~ 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2007.02 ~ 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1、新型高性能透明陶瓷材料

2、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与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复合材料

3、材料合成与制备新技术

【在研项目】

主持科研项目情况:近五年来,主持了国家863高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先研究项目、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武汉市优秀青年晨光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以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的核心成员。

主要在研项目:国防预先研究项目、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等。 【科研奖励】

1、 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七届青年科技奖,2007

2、 陶瓷复合材料蒸发坩埚低成本制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排名第三;

3、 反应合成与加工材料基础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2,排名第四;

4、 自蔓延高温合成瞬间冲压快速制备复相陶瓷新技术,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01,排名第三;

5、 特种陶瓷粉料的自蔓延高温合成,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排名第五;

6、 特种陶瓷粉料的自蔓延高温合成,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排名第五 【专利情况】

1、一种半透明氮化硅陶瓷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人:王皓,傅正义,王为民等,专利授权号:ZL 200510019277.X

2、一种半透明氮化物复相陶瓷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人:王皓,傅正义,王为民等,专利授权号:ZL 200510019276.5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3楼) 电 话:027-87160401 E –mail:shswangh@whut.edu.cn

张联盟

张联盟

男,1955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 【主要学术经历】 1975.9-1978.7 武汉工业大学 复合材料专业

学士学位 1983.9-1986.7 武汉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硕士学位 1992.10-1995.12 日本东北大学 材料物性学专业

博士学位 1978.8-1983.8 武汉工业大学

助教 1986.8-1987.3 武汉工业大学

实验室主任、讲师 1987.4-1988.4 日本神奈川大学、东京大学

客员研究员 1988.5-1997.3 武汉工业大学新材料研究所

副教授、教授 1997.4-2000.4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院长、校长助理、博士生导师 1999.6-1999.12 日本东北大学

客座教授 2000.5-

武汉理工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 【主要研究方向】

1、 先进复合材料

2、 功能梯度材料

3、 超高温陶瓷材料

4、 薄膜材料 【在研项目】

1、 军工项目: JPPT-115-2-1095, 2007.01-2010.12, 400万

2、 973项目: 5133102-1W,-4W, 2006.01-2009.12, 180万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不同化学计量比B-C系列薄膜的脉冲激光沉积与成分控制, 2008.01-2010.12, 32万

4、 军工项目: JPPT-115-2-1268, 2007.01-2009.06, 155万

5、 军工项目: 51312040404, 2006.01-2010.12, 100万 【科研奖励】

1、 非均质材料的物理设计、构筑方法及结构控制理论, 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3年(排名第1)

2、 陶瓷-金属梯度材料设计理论,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3年(排名第3)

3、 新型耐高温树脂,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排名第1)

4、 耐高温乙烯基酯树脂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硅酸盐学会三等奖, 2004年(排名第1) 【专利情况】

1、 沉降式激光反射像点粒度测量方法, ZL03128257.1

2、 具有塑性变形能力的Fe-6.5wt%Si复合块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ZL03118559.2

3、 硅-铁均匀包覆型复合粉的制备方法, ZL03118558.4

4、 组分连续变化的梯度材料的致密化方法, ZL200310111356.4 【联系方式】

电话:027-87217492 E-mail:lmzhang@ whut.edu.cn

戴英

戴英,女, 1964年6月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经历】

1985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1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硅酸盐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9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5-2000 湖北工学院,任教

1999 Vaas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nland,访问学者

2000-2002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2002-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

1、一维纳米结构的有序构筑及功能性研究;

2、功能陶瓷

【在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半导体氧化物纳米材料形态控制生长及机理研究‖,2004-2006

2.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有序异形纳米ZnO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相关性研究‖, 2005-2007

3. 国际合作项目,Nippon Sheet Glass Foundation fo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pan), ―Applications of functional oxide nanostructure arrays‖, 2004-2005 4.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ZnO纳米线阵列的控制生长及性能研究‖, 2004-2005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503室 电 话: 027-87887684 ;传真: E –mail: daiying@mail.whut.edu.cn

罗志平

罗志平,男, 工学硕士,教授。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现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燃料电池关键技术与材料的研究。 【主要学术经历】

1988年-1991年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获硕士学位

自2002年开始带硕士研究生,近四年来,所带硕士研究生有12人。 1992年-2000年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0年-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燃料电池的研究及开发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关键技术研发。主要从事燃料电池发动机总体设计、负责燃料电池流场设计、燃料电池堆组装工艺、燃料电池增湿研究、燃料电池发动机设计与集成、燃料电池控制策略等研究。 【在研项目】

近五年,负责和完成多项科技项目,主要有:―1kW燃料电池摩托车研制‖、―5kW燃料电池高尔夫球车燃料研制‖、武汉力兴电源―大功率燃料电池增湿研制‖、东风公司重大项目―25KW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制‖,参加了东风公司重大项目―25KW燃料电池轿车研制‖,参加了―十五‖863重大课题―CCM纳米/微米复合技术的研究‖,该项目已经圆满完成。现在承担湖北省、武汉市攻关项目―50KW燃料电池发动机中巴汽车研制‖,项目正在进行中。 【主要学术论文】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20篇,被EI、SCI等收录约10篇。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燃料电池课题组(一楼) 电 话:13507112488 E –mail:luozhiping@mail.whut.edu.cn

王继辉

王继辉,男, 1962.4 出生于湖南益阳。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经历】

1978 ~ 1982 武汉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专业本科生,获学士学位 1984 ~ 1987 武汉工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 ~ 1992 武汉工业大学力学系讲师 1992 ~ 1997 武汉工业大学力学系副教授

1994 ~ 2000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8 ~ 1999 英国布里思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 )Research Fellow 1997 ~ 1998 武汉理工大学工程结构与力学系教授

2000 ~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2001 ~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 理 事 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学会 常务理事 玻璃钢/复合材料》 编 委 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委员会 委 员 国际计算力学协会 会 员 【主要研究方向】

(1) 高性能低成本复合材料技术 (2) 材料设计与计算机模拟

(3) 复合材料力学、结构和产品设计;

承担过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微观力学》, 《材料残余应力测试概论》,《有限元及边界元分析》,《计算力学》,《固体力学近似方法》,《有限元程序设计》,《工程力学》,《专业英语》等十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研究生14人,其中已毕业硕士研究生十名。为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培养了23名在职硕士研究生。 【科研奖励】

目前承担有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项目,一项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项目和多项研究院所与企业委托项目,已经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为项目负责人,一项为主要参加者)和一项国家863项目和一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多项省部级项目,共获得研究经费近一百万元。已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和全国计算力学大会青年优秀论文奖和中国硅酸盐学会优秀论文奖各一项。目前正在参加国家863结构材料组高性能低成本复合材料技术项目的申报。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 话: 027-62201659(O), 027-87346806(H) ,13971028120;传真: 027-87346806 E –mail:

jhwang@mail.whut.edu.cn

张清杰

张清杰,男,1958年11月1日生于河南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评审组成员(2004~2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成员,科技部―十一五‖863计划重点项目―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系统示范‖总体专家组成员。 【主要学术经历】

1990年10月毕业于原华中理工大学(现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原武汉工业大学(现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年12月出站并留任武汉工业大学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材料合成与加工新技术的建模与计算机仿真 材料微观的力学与设计 【研究成果】

先后负责和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10余项,在新一代复合材料(包括梯度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高性能复相陶瓷材料)的非线性性能和材料设计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性成果。提出了新一代复合材料二类重要非线性性质的预测与控制理论和方法,对这些关键新材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张清杰教授同日本科学家新野正之合作,提出了将基于高效热电材料的太阳能热电转换技术与基于光伏电池材料的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进行集成复合的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技术的新的科学构想,得到我国NSFC和日本JST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支持,研制出了具有中日双方各50%知识产权的国际上第一台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的实验系统并试验成功,开辟了太阳能全光谱(200~3000nm)直接高效发电技术的新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太阳能高效热电—光电复合发电技术、工业余热高效发电技术和微小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对高效热电材料提出的重大需求,同团队成员合作,提出了通过研究在不同尺度下(原子—分子、纳米—介观和亚微观尺度)热电材料的电热协同输运规律,特别是低维结构和复合结构中的新的物理效应对电热输运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热电材料微结构的形成规律与控制原理及热电材料的集成制备新技术,大幅度提高热电材料性能和发展新的热电材料体系的科学思想,这一科学思想得到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的支持。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的―高效热电转换材料及器件的基础研究‖2006年获得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的支持。

在高性能热电材料的制备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体系的研究方面,同团队成员合作,提出并建立了非平衡状态下纳米晶热电材料制备新方法、应力诱导低维结构热电材料制备新方法、交叉共沉淀结合放电等离子体快速致密化制备纳米晶热电材料的新方法以及它们的集成制备技术;利用新的制备方法和技术,研制的P型和n型填充式CoSb3热电材料的最大性能优值ZT分别达到1.2(800K)和1.25(850K),P型Bi2Te3系热电材料的最大性能优值ZT达到1.35(300K),是目前国际上报道的这些体系的最好数据。相关研究在APL、JAP等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如APL90, 2007; APL89, 2006; APL87, 2005; JAP100, 2006; JAP97, 2005等)。

张清杰教授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和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 (APL)、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JAP)、Chinese Science Bulletion、Acta Physica Sinica等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64篇,被SCI和EI等著名检索工具收录和引用20余篇次,编著并出版学术著作1部。 【联系方式】

实 验 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联系电话: 027-87651457 027-87651969

方亮

方亮,男,1970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新型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探索工作。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Diffraction Data,缩写ICDD)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协会青工委委员,美国化学会(ACS)与美国陶瓷学会会员 【主要学术经历】

1988.09~1992.06 原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系材料科学专业攻读学士学位

1992 09~1995.06 免试攻读原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非金属专业硕士学位

1995.09~1998.06 原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1998.09~1999.10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助理研究员 1999.11~2003.04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研究员 2003.05~2003.06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2003.7~目前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物理化学学科博士生导师 2003.12~2004.12 德国亚琛大学(RWTH)访问学者,客座教授; 2004.06~2004.12 德国尤里西研究中心电子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1. 类钙钛矿结构新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探索; 2. 新型介电(包括微波介电陶瓷)、无铅铁电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3. 新型光响应材料的研究 4. 微波吸收材料 【在研项目】

1. 新型类钙钛矿有色金属复合氧化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 经

费:40.0万元, 项目负责人。起止时间:2008.1—2010.12 来

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762002)

2. 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6-0656) 经费:50万元,起止时间:2007.1-2009.12 来

源:教育部

3. 类钙钛矿新化合物A4B3O12的合成、结构与微波介电性能研究 经费:3万元,起止时间:2006.1-2008.1, 来

源: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项目。

4. 新型类钙钛矿陶瓷AnBn-1O3n的结构与微波介电特性研究 经

费:24.0万元, 项目负责人。起止时间:2006.1—2008.12 来

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572078), 5. 系列新复合氧化物的合成及其标准X射线衍射数据

费:3.5 万美元, 项目负责人。起止时间2003.10-2007.3 来

源: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Grant-in-Aid 项目, No.02-05, N0. 04-004, N0. 04-056, 05-005,05-060,06-006),

【科研奖励】

1. 系列新铌、钽酸盐的发现、结构与性能研究,2007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简称中国建材奖)基础研究类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 入选200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3. 无团聚亚微米α-Al2O3粉及微晶刚玉瓷球制备技术”2000年3月获国家建材局“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人

4. 8人次获得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Diffraction Data,简称JCPDS-ICDD)颁发的重要贡献证书, 2003年3月当选国际衍射中心委员.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521室

电 话: 027-87651843-8521 ;传真: 027-87878641 E –mail: fangliang001@yahoo.com.cn,fangliang001@263.net

梅炳初

梅炳初,男,1962年1月生,工学博士,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主要学术经历】

1982年 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9年 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5年 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3~1996年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重点国家实验室副教授 1996~1999年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1999~今年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 1998年~1999年 日本国大阪大学外国人教授 1999年~2002年 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

2002年~今年 武汉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

Ti3SiC

2、Ti2AlC系耐高温耐腐蚀自润滑可加工陶瓷、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及制备技术研究原位合成、等离子放电烧结及微波等各种先进技术制备可加工陶瓷材料、金属间化合物以及复合材料;研究过程参数与材料微观结构、性能的关系以及微观结构形成机理;研究可加工陶瓷作为电极、电刷及自润滑材料的应用。 【在研项目】

作为项目负责人目前承担国家86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教育部重点、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湖北省攻关等科研项目十余项。 主要成果:

1.对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制备进行了系统的工作。解决了高熔点、难熔陶瓷材料,特别是难熔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制备过程中的物相控制问题。由于这方面出色的工作,1998年被日本国大阪大学聘为外国人教授,进行合作研究。

2、在Ti3SiC

2、Ti2AlC系可加工陶瓷材料方面,研究了各种先进制备技术对材料合成的影响。制备出了高纯Ti3SiC

2、Ti2AlC可加工陶瓷,并研究了过程参数、制备工艺、掺杂对材料组成、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获得了该类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的规律性认识。在作为受电弓材料、电刷材料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科研奖励】

1、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2、 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3、 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4、 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

5、 第三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

6、 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主要学术论文】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七十余篇,二十余篇被Sci和Ei收录并几十余次被国内外学者引用。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13607154781 电子邮件:bcmei@whut.edu.cn

王嘉赋

王嘉赋,男,1966年1月出生, 教授,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凝聚态物理 生物物理 电子材料 【在研项目】 [1] 神经元系统的动力学行为研究,3万元 1999-2001 南京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负责 [2] 听觉信息处理动力学研究 8万元 2004-2007 武汉理工大学科研启动基金 负责 [3] 2万元 2005-2006 武汉理工大学国防预研基金 负责 【科研奖励】

1999年南京大学青年奖教金学术研究奖 【主要学术论文】

1. Jiafu Wang and Henrik Flyvbjerg, ―Sorting macro-molecules according to size: Statistical mechanics of 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4th Topical Meeting on Biophysics --Biological Physics and Physical Biology, Copenhagen, May 22, 2001. 2. J. Wang, B. Moss, B. Burrell, Z. Liang*, and N. Giordano, ―Time and frequency dependence of ion channel fluctuations‖, Biophys. J. 84 (2), 2003, 487A Part 2 Suppl.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 电 话: 87381549-9008 E –mail:jasper@mail.whut.edu.cn

章桥新

章桥新,男, 1961年12月出生。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七·五‖攻关,863,高技术及省攻关,省部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Sci、Ei收录十余篇,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主要学术经历】

1983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

1983-1985年在国营江山机械厂工作 1988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

1988年后分别在武汉工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机电学院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1.纳米材料与技术 2.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 3.工业工程 【在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微波表面渗硼层制备、性能与结构研究,2004-2006年,23万 国防配套项目:2003-2006,75万。 2005-2007,30万。 2005-2006,65万。

国家重点基金:电子屏蔽理论与相关材料的基础研究,2005-2007年,20万。 企业委托项目:材料的烧蚀机理与防护层制备,2005-2006年,8万。 湖北省基金:微波渗硼层的制备研究,2004-2006年,2万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 楼) 电 话:027-62208393 E –mail:zhangqx@mail.whut.edu.cn

傅正义

傅正义,男,1963年1月出生。1984年于华南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87年于华南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94年于武汉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1991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工学院开展博士论文工作。1995-2000年任武汉工业大学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2-2005任国家863高技术计划新材料领域结构材料主题组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首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复合材料学报》副主编、《Inter.J.SHS》亚太区负责编辑、总装先进材料技术专家组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委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六届专家组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

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原位反应合成与加工技术,机械力化学活化与反应技术,快速与超快速烧结技术,导电陶瓷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与复合材料,金属/陶瓷、陶瓷/陶瓷纳米与精细复合材料,新结构与新材料体系探索。 【主要学术成果】

国内较早开展燃烧合成技术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之一,获得了若干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第二类基本燃烧合成模式”、“固-固反应瞬间点火模型”、 “陶瓷材料快速致密化机理”等,得到包括俄罗斯科学院Merzhanov 院士在内的众多国际知名学者的好评;研制出多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材料合成与制备系统,包括大型燃烧合成技术与装置、燃烧合成结合快速加压制备复合材料技术与装置、通电加压反应合成密实化装置、大型真空热压烧结炉等;开发出若干高性能新材料,包括高纯硼化物陶瓷粉料、导电复相陶瓷蒸发坩埚、高性能复相陶瓷与金属陶瓷等,有的正在开展中试,有的已经实现产业化,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表学术论文150篇,SCI收录60篇。 【在研项目】

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工项目、国家973子项、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湖北省创新团队计划、其它纵向与企事业委托项目等。 【科研奖励】

1.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 2. 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 3. 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 4. 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01); 5. 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2); 6.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 7. 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 8.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4)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3楼) 电 话:27-87662983;传真:27-87879468 E –mail:zyfu@whut.edu.cn

闵新民

闵新民,男, 1953年出生于湖北应城,教授、博导。 【主要学术经历】

1978.03-1982.01 武汉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 本科生

1982.01-1983.09 中南民族学院化学系, 教师

1983.09-1985.09 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1985.09-1988.12 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

(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均由著名理论化学家, 中科院院士江元生教授指导) 1988.12-今 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教师

1989.06-1991.06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

1991.04-1996.12 武汉工业大学新材料研究所, 及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研究员

1996.12-2005.03 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新材料研究所及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

2005.03-今 武汉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在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各层次多门课程(量子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计算化学,材料设计原理,计算材料科学等)的讲授中,教学与科研结合,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通过学习,在本人指导下,将量子化学、第一原理计算方法等应用于实际课题,使得学位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均顺利通过答辩,并获得优异评价,显著提了高学生的科学与教育工作素质,在加强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方面重视教学改革,重视新教材、新教学软件的建设,与合作者一起出版了―无机材料晶体结构 (电子出版物)‖,该出版物获校教学软件一等奖;国家优秀电子出版物提名奖;教育部首届全国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大奖赛三等奖。

【在研项目】

1. 钴酸盐类材料的热电传导机理研究和性能优化(20271040), 23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聚合物基高导热高绝缘纳米复合材料(2005CCA00200),60万元, 973前期研究专项项目3.200522PT03,90万元, 军工项目

4.高岭石的表面复合相Au2O3及其表面化学活性机理研究(No.40172017),22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类钙钛矿结构有机-无机分子组装材料的电子学特性研究,8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科研奖励】

1、―透红外氟化物玻璃及硫卤玻璃的基础研究‖, 湖北省2002年自然科学一等奖;

2、―含锶钡硫铝酸钙的结构与特性及量子化学研究‖获国家建材局199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3、―TiC-Ni系统复合材料的增强增韧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获国家建材局1998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4、―非氧化物玻璃的形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获国家教育部1998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5、―无机材料晶体结构‖(电子出版物)获国家优秀电子出版物提名奖;武汉工业大学1999年教学软件一等奖 【专利情况】

1、CN94108837.5 反应烧结用于制备氮化铝及其复合陶瓷

2、CN200310111301.3 一种用于治疗人体胆道狭窄的可磁化医用金属支架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E –mail: whutmxm@126.com

王钧

王钧,男, 出生年月: 1963-10-1,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经历】

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高分子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分会委员

工作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在研项目】

指导96级大学生参加设计比赛论文Owens-Coring全球设计竞赛---玻璃钢自行车设计与制作

【科研奖励】

1996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 话: 62356860 87886462

周建

周建 教授

周建,男, 1967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工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89年7月进入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年来一直从事新材料的微波外场合成与加工、新型薄膜材料及技术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纳米科技基础研究‖的重点项目,教育部创新群体和湖北省创新群体。现有部级鉴定成果4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项,出版专著2部,2002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近年来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主要学术经历】

1985,9-1989,7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4,9-1997,6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4,9-1998,9 武汉理工大学讲师 1998,9-2002,6 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

1999,9-2002,1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在职博士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0,9-2001,9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材料研究实验室访问学者 2002,6-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2003.1-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1、薄膜材料与器件

2、新材料的外场合成与加工

3、电磁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在研项目】

1.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编号:2003BA328C,2003,5-2005,12,500万元

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编号:NCET-06-0658,2007,1-2009,12,50万元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50472043,2005,1-2007,12,25万元 4.教育部重点项目,编号:重点104136,2004,1-2006,12,10万元

5.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编号:教人司[2003]355号,2003,9-2006,12,9万元 6.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编号:教外司留[2003]406,2003,9-2006,12,3万元 7.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编号:教港澳台办[2006]10,2006,1-2006,12,3000美圆

8.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编号:2003ABB011,2003,9-2006,12,10万元

9.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编号:鄂人函[2006]105,2007,1-2007,12,1万元 10.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06ABA316,2007,1-2008,12,3万元

11.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开放基金,编号:WUT2004Z02,2004,1-2005,12,12万元

12.华中科技大学塑性成形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编号:03-11,2003,4-2004,12,1万元

13.横向开发项目,编号:652811,2004,7-2005,12,3.5525万元

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纳米科技基础研究‖的重点项目,编号:90206047,2003,1-2006,12,120万元,参加

15.教育部创新群体,编号:教技函[2006]8号,2006,1-2008,12,300万元,参加 16.湖北省创新群体,编号:2005ABC004,2005,1- 2007,12,40万元,参加 【科研奖励】

1、谐振腔型微波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膜技术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二楼西侧 电 话: 027-62459023 ;传真: 027-87879468 E –mail:

jianzhou@whut.edu.cn

顾而丹

顾而丹,男,1956年6月15日生,武汉理工大学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聘任岗位: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经历】

1982年在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5-198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8年底到英国阿伯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2年获博士学位。

1992年到199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包括超薄薄膜的生长机理,纳米结构,微磁结构,薄膜器件的结构和磁性等多方面的研究。

1997年底至2002年初,受聘于英国牛津仪器公司科研部,任高级工程师,从事薄膜生长,纳米结构,薄膜物理性质和超导器件等方面的研究。

2002年初至今,在英国Strathclyde大学光电研究所工作。

2002年11月受聘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潘牧

潘牧,男,近年来主要从事燃料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课题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作为项目负责人曾先后主持和完成10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科研任务,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建材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排名第一),发表科研论文40多篇,其中国际权威检索机构SCI、EI、ISTP收录10篇,合编教材1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荣获享受武汉市政府津贴专家称号。

【主要学术经历】

1981-1988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系获材料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4-1999于原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现为武汉理工大学)学获博士学位, 1995.6-1995.12 作为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的访问学者, B.Sc.(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Sep. 1981 – Jan. 1985. M.Sc.(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Sep. 1985 – Mar. 1988. PhD.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China Sep.1994 – Oct. 1999. 1988-至今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2000年晋升为教授,现任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Mar. 1988 – Jan 2000 Assistant professor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i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search areas: Titanium alloy. Jan 1900 – Jan 1995 Lecture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i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search areas: Ceramic coatings, Plasma spraying Jan, 1995-Dec, 1995, Visiting scholar

Monash University, Melbourne, Australia . Research areas: Oxidation of Silicon Nitride Bonded Silicon Carbide Ceramics Oxidation resistant coatings Dec, 1995- Oct, 2000 Associate Professor Oct,2000- present Professor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i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search areas: Fuel cell technology Nano-materials Surface Engineering 【主要研究方向】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polymer or composite electrolytes, PEM fuel cells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

Synthesis of nano-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 Ceramic coatings and their application 【科研奖励】

As the leader of more than 10 national key projects, prof. Pan holds 5 patents and 40 publications of which about ten were indexed by SCI,EI,ISTP. He have received the second-class reward of S&T progress of Hubei Province and the third-class reward of S&T Progress of National Building-materials Bureau respectively. Due to the achievement, he was granted an honor expert title by Wuhan City.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 楼)

朱教群

朱教群,男, 1964 年出生, 教授 硕导

【主要研究方向】

Ti3SiC2自润滑材料的开发研究; Ti2AlC/TiAl复合材料相形机理研究; 新型脱硫喷枪浇注料的开发研究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肖金生

肖金生,男,1962年2月生,湖南望城人。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理工大学档案馆馆长。 【主要学术经历】

1978.09-1983.07 清华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 大学本科生 1983.09-1986.06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轮机工程专业 硕士研究生 1995.03-1999.01 清华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 博士研究生 1986.06-1989.01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轮机工程专业 助教 1989.01-1992.05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动力工程系 讲师 1992.05-1996.10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轮机工程学院 副教授 1996.10-2002.10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教授

2002.10-至今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1-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学科责任教授 1999.2-2000.10 武汉交科大现代教育与信息中心 主任 2000.10-2003.9 武汉理工大学教学督导办公室 主任 2003.9-2005.5 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 馆长 2005.5-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档案馆 馆长 【主要研究方向】

燃料电池计算机模拟、材料模拟与设计、计算力学、 汽车CAD与优化设计、电动汽车建模与仿真。 【在研项目】

(1) 参加―环境噪声声场特性的边界元分析与实验研究‖,1987.2-1989.12,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技奖鼓励奖。

(2) 参加―微机机械CAD/CAM系统开发‖,国家―七五‖攻关项目,1986.7-1987.12,获机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3) 参加―陶瓷活塞顶及缸套上圈研制‖,国家―七五‖攻关项目,1986.1-1989.12,获国家―七五‖攻关重大成果奖。 (4) 参加―陶瓷绝热复合发动机计算机软件开发‖,国家―七五‖攻关项目,1986.1-1989.12,通过国家教委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5) 参加―莫来石复相陶瓷缸盖底板研制‖,国家―八五‖攻关项目,1990.1-1994.12,通过国家教委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6) 参加―陶瓷组合缸套的研制与陶瓷无水冷发动机隔热效果的评价‖,国家―八五‖攻关项目,1990.1-1994.12,通过交通部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7) 参加―大型低速船用柴油机气缸套应力分析‖,中国远洋(集团)公司合作项目,1995.7-1998.6,通过交通部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8) 负责―陶瓷/金属复合结构动态设计方法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995.1-1998.12,已通过国家基金委结题。

(9) 负责―陶瓷/金属分层复合材料的动态结构设计与实验研究‖,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项目,1996.1-1998.12,已通过武汉市科委鉴定。 (10)负责―球磨机或自磨机滑动轴承温度监测技术研究‖,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合作项目,1997.4-1999.4,通过省教委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11)参加―陶瓷/金属复合材料设计中的并行多重网格算法开发‖,国家基金委与英国皇家学会联合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1997.1-1999.12,已结题。

(12)参加―大规模数值计算中基于多重网格的并行算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8.1-2000.12,已通过国家基金委结题。

(13)负责―液化气及石油运输中突发性事故的机理研究与仿真‖,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1997.1~1999.10,通过交通部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14)参加―液化气热响应特性仿真与事故机理分析‖,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9.1-2000.12,已结题。

(15)负责―液化气船及油船突发性事故的机理研究与仿真‖,中国海运(集团)公司合作项目,1997.6-2001.12,已结题。

(16)负责―提高内燃机可靠性及经济性的热障涂层的动态设计与热喷涂研究‖,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1998.1-2001.12,已通过交通部鉴定。

(17)参加―液化气体类危险品运输中安全状态的预警系统研究‖,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2000.5-2002.12,已结题。

(18)负责―陶瓷/金属梯度耐磨涂层在渣浆泵中的应用‖,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合作项目,2000.12-2001.12,已结题。

(19)负责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基金项目―液化气的失效机理仿真与事故预防研究‖,批准号:XJJ2002012。

(20)负责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及其性能优化‖,批准号:2003ABA088。

(21)负责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流动与传热的多学科仿真及优化研究‖,批准号:20030497012。

(22)负责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PEM燃料电池中水的输运机理及水管理研究‖,批准号:20050497014。

(23)负责武汉锅炉集团项目―锅炉传热与热应力分析系统研发‖,2005。 【科研奖励】

(1) 1994年 获湖北省优秀教师奖,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 1995年 被评为湖北省优秀青年教师;

(3) 1996年 被确定为学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4) 1997年 获湖北省青年科技奖;

(5) 1998年 被确定为交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 电 话:133-2971-0997 (实验室) 131-1439-5196 (手机) E –mail:jsxiao@mail.whut.edu.cn

第二篇:北京邮电大学信通院导师介绍

一、信息理论与技术教研中心 田宝玉、林家儒导师组:

周炯槃,男,中国工程院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信息论奠基人,长期以来从事信息论、通信理论等领域研究,主持完成了“中国信息技术发展战略与政策”、“高速信息网中关键基础问题”等国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项;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原邮电部“七五”期间重大科研一等奖、原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专著《信息理论基础》、《通信网基础》分别获得原邮电部全国邮电院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原国家教委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原国家教委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等。

Jiongpan Zhou, male, is the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the professor and supervisor of Ph.D. candidate, Honorary Director of Academic Committee of “Key Lab of Univers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He is the founder of information theory in China. It has been a long time that Mr. Zhou engaged in the researches on information theory,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so on. He was in charge of multiple projects which were supported by Major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ncluding “The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Key and Basic Issues in the High-Speed Information Networks”. Furthermore, Mr. Zhou obtained multiple awards, including the National Science Convention award, the first prize of the major scientific researches during the 7th Five Years, and the first priz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here the latter two prizes were both awarded by former Ministr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His published books “Basis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Basis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s” obtained the special prize of the national excellent teaching materials published by different academies which are related with the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he special prize of the national excellent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national-level excellent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 where the first was awarded by former Ministr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he latter two were awarded by former National Education Committee. 吴伟陵,男,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变参信道的信息传输、移动通信及信息理论与编码。长期从事信息与通信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和承担97

3、863及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国家奖励两次、部级奖励四次。近年来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专利7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专著4本:《信息处理与编码》、《移动通信原理》、《通信原理》和《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曾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信息论分会主席,广电总局科技部专家委员。 田宝玉,男,1946年8月出生;北邮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信息理论与技术教研中心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1982年获北邮信息论专业硕士学位;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数字移动通信、信源编码理论与技术;完成多项部队、国家、部级以及横向合作科研项目,多次获军队科技成果奖,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编写《工程信息论》、《信息论基础》(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通信原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等教材。现任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

Name: Tian, Baoyu Sex: Male

Date of Birth: Aug, 1946 Current appointment:

Responsible professor, Teaching &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UPT

Education:

 Received Master degree in information science from Beijing Institute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 1982.

Graduated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from Academy of Military Engineering , Harbin ,in 1969.

Research interests: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igital mobile communication

Source coding theory and techniques Science research and teaching:

Accomplished many national , military, departmental and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jects

Had won prizes for military research contribution many times Published many academic papers Have written a few technical books and materials ,such as “Information Theory of Engineering”, “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

Other activities:

Senior member of China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CIC) Member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Signal Processing Commission, CIC

林家儒,男,1958年1月生,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理论与技术教研中心责任教授,北京邮电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信息与通信理论、移动通信、通信系统等。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国家和部级项目五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进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三项。出版论著五本,在IEEE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和 EI 收录 20余 篇,发明专利5项。主要社会兼职:中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成员。

Jiaru Lin, male, is the professor and supervisor of Ph.D. candidate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sides, he is also the responsible professor in the Research Center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Technique in this University. Furthermore, Prof. Lin is the commissioner in both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tandardization Technology Committee and the Teaching Steering Committee in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member in the Expert Group of Na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His majo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information theory,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As a project manager, Prof. Lin has finished five projects which are either state-level or ministry-level. Currently, being the project manager, he is taking charge of three national projects, including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973 Program). So far, Prof. Lin has published five books and holds five invention patents. He has also published about 50 papers in IEEE or others, 20 of which can be indexed by either SCI or EI. 吕铁军:男,1969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到2002年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5年6月破格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9月前往斯坦福大学作访问教授,与美国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和享有“DSL之父”美誉的J. M. Cioffi教授进行数字通信方面的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的物理层技术。在世界权威通信和信号处理杂志IEEE Trans.和国际著名通信会议上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I检索文章8篇,EI检索文章40多篇,受邀担任IEEE ICCCAS’200

7、IEEE ICUWB’2009 TPC成员和IEEE ICCS’2008的分会联合主席(Co- Chair)。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重大和博士点基金等项目。2006年度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目前是IEEE会员、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担任IEEE多个Trans.的审稿人。

Prof. Tiejun Lv: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Key Lab of Univers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t BUPT. In 2000, He received a Ph.D. degree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ESTC). From Jan. 2001 to Dec. 2002, he was a postdoctor i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P.R. China. In Jun. 2005, he was exceptionally promoted to the rank of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n Aug. 2008, he was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Stanford University. Within the period, He cooperated with Prof. Cioffi, who is a member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of US, IEEE Fellow and known as “father of DSL” to research advanced digital communications.

Prof. Lv has initiated and conducted numerous research and projects over physical layer of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which is his focused research area. He is now an IEEE Member and a Senior Member of Chinese Electronics Association. On IEEE Trans. and famou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80 papers, within which eight and over forty papers have been indexed by “SCI” and “EI” respectively. Prof. Lv has committed to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863 high-tech projects and Doctoral Fund and many other. In 2006, he won the award of “Program for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 (NCET)”. Prof. Lv has been invited as a reviewer for IEEE Transaction on Signal Processing,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tc. He has also been invited to act as a TCP member of ICCCAS2007, IEEE ICUWB’2009 TPC and a Co-Chair for the parallel paper sessions in ICCS2008. 王晓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毕业,2001至2002年奥地利维也纳理工大学移动通信研究中心访问学者。1998年至今在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工作。正在承担国家863项目“新型宽带无线网络多用户协作传输关键技术研究”,“无线协作广播/组播的多级传输与冲突控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虚拟多天线的协作广播”等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和企业合作技术开发项目“智能通信干扰模拟器”等,在LTE、协作通信、MIMO-OFDM、协作定位等研究领域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 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与网络融合,信息与通信理论,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等。

Email:cpwang@bupt.edu.cn Prof. WANG Xiao Xiang is doctor supervisor 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The research interests are Next Generation Wideb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Wireless Position Locating Technology etc.. She was graduated from BIT in 1998, and once was a visit scholar in Austr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Vienna from 2001 to 2002. Her research is now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863 Program 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with 4 patents and more than 50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area of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MIMO OFDM and Cooperative Position Locating area. 张惠民,男,硕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学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曾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系主任。1965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长期从事通信网,通信理论方面的研究。负责和参与近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多项信息产业部、校级资助项目,数十项企业横向项目。多次获得邮电部科技进步奖,全国科技大会、北京市科技大会等多项奖励。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EI和ISTP收录近二十篇。

吴晓非,男,1968年出生。工作于信通院先进网络技术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师从周炯槃先生。此后一直工作于信息工程学院。目前主要研究复杂网络,移动通信和IP QOS领域。

Wu Xiaofei, born in 1968, now is a vice professor of Lab of Advanced Network Technology(ANT). Ph.D in 1996, has been working in BUPT since then. Currently working on complex network,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IP QOS. 郭莉,女,1968年7月生人, 工学博士。信息理论与技术教研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软件无线电、嵌入式系统设计。主持和参加的项目包括国家计委重点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 2003年前往德国FH Darmstadt做访问学者,作为中方负责人参与德国教育和科技部支持项目的开发研究工作。多次在国际会议和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为微软全球‘ImageCup’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全球第二名指导教师。获得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为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北京科学技术协会会员。

Li Guo, female, PHD, was born in July 11th,1968. She is the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supervisor of the graduated student in the Research Center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Technique. Besides, she is also the director of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Center for Found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She is also the advanced member in both China Telecommunication Institute and China Electronic Institute. Her majo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oftware radio and embedded application system design. She has undertaken and participated in many projects include the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joint project, the National 863 Program and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973 Program). She has been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FH Darmstadt,Germany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2MN project which was supervisored by German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BMBF)in 2003. So far, She has published over 20 papers in IEEE or others. Awarded the second Place in Embedde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ImageCup Competition, Microsoft Corporation, as the team mentor in 2008. Awarded the title of “Beijing Excellent Youth Teacher” in 1998 and National excellent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 in 2008. 张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年和2001年分别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12月至2004年6月在韩国情报通讯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博士后(Research Fellow)研究。2004年至今在北京邮电大学工作,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2008年7月起任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目前研究方向为:信息编码、3GPP LTE(SAE)演进、移动互联网智能业务开发、宽带无线接入等。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以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出版教材、专著、译著2部。

联系方式:010-62283147,zhanglin@bupt.edu.cn http://ant.sice.bupt.cn Prof. Lin Zhang got his BS and Ph. D in 1996 and 2001, both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China. He w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University, Korea from Dec. 2000 to Dec. 2002. He went to Singapore and held a Research Fellow i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gnapore from Jan. 2003 to June. 2004. From June 2004, he works for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s lecturer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He is now the deputy dean of Graduate Schoo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information theory, QoS and policy control in networks and mobile Internet.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20 papers in IEICE, ETT and Springer journals. Contact: 010-62283147,zhanglin@bupt.edu.cn, http://ant.sice.bupt.cn 罗新龙,男,1972年生,2001年4月于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二级学会仿真算法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兴趣为最优化算法、数值微分代数方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结构生物信息。以第一作者和独立作者在Optimization Methods and Software,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Chemistry等国际国内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篇,其中在SCI检索的杂志发表和接受发表的论文4篇。具体发表论文情况见申请人的发表论文部分。以第一作者申请和获得国内授权专利4项(见申请人发表论文与申请专利部分),作为项目的主要参加人员完成数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公司预研项目。

更多其他信息请见个人主页:http:// Kai Niu received a B.S. i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a Ph.D i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esing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in 1998 and 2003 respectively. Then he joined the Information Theory and Technique Center, BUPT. Currently he is the associate professor 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UPT. He is a senior member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cross layer optimization, iterative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gnitive radio. 贺志强,男,硕士生导师,现于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理论与技术中心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04年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理论、无线通信中的信号与信息处理、无线网络。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多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国家97

3、863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近年来发表SCI/EI检索文章40余篇,出版信息理论与编码方面的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获通信标准提案接受5项。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

曾志民导师组

曾志民,男,195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下一代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责任教授。获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邮电大学科技处处长。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长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及新技术,包括B3G/4G系统的关键技术、认知无线电及认知网络理论及技术等。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及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4部。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Zhimin Zeng, is a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He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from BUPT. Prof. Zeng is currently the chief director of Next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ory and Technology Laboratory in BUPT, and supervisor of doctoral candidates. He also holds the position as the dean of School of Network Education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was once the chief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vision in BUPT. Prof. Zeng has been engag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many years. He has taken charge of or participated in several national projects, such as the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863)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grams, Ph.D. Programs Found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as well as cooperative programs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companies.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key technology of B3G/4G system,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cognitive radio and network, etc. Prof. Zeng is a senior member of China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ember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and member of Academic Committee of BUPT. He has published 4 books, almost 100 papers in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冯春燕,女,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下一代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室副主任。获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及新技术,包括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空中接口关键技术、无线核心网网络结构及控制策略、认知无线电与认知网络技术等。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以及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项目,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几十篇,出版著作4部。现任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信号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

Chunyan Feng,is a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She received her Ph.D. degree in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from BUPT. Prof. Feng is currently Deputy Dean of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UPT. She has long devoted herself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her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key technology of the air interface in broadb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re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its control policy, cognitive radio and network, etc. She has led several state-level, ministerial-level and cooperative programs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companies. Prof. Feng has published 4 books, more than dozens of papers in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She is now a member of Signal Processing Committee of Experts affiliated to China High-Tech Industrialization Association. 石晶林,男,1972年生,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北京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2001年为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后。200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现任中科院计算所无线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下一代异构网络智能管理与控制,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空中接口关键技术,以及IPv6和移动IPv6关键技术等。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几十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共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两部。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IEEE中国分会会员,中国计算机协会高级会员,北京信息通信协会高级会员,国家信标委宽带无线多媒体组宽带无线多媒体通信MAC技术标准小组组长等。

Jinglin Shi, is a professor of the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IC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AS) and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He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rom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1999 and severed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t BUPT from 1999 till 2001. Prof. Shi entered the ICT/CAS in 2001 and is now the Vice Director of Advance Wireless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ICT.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network system of broad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telligen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ignaling system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heterogeneous network, the air interface architecture of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key technology of IPv6 and Mobile IPv6 Mesh Network etc. As an author of 2 books, and approximately 100 papers in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Prof. Shi has led several state and ministerial level projects and owns decades of national invention patents. He is now a member of IEEE China Section, a senior member of Chinese Computer Federation and a senior member of Beijin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and a header of MAC standard team in broadband wireless multimedia group which is supported by National Information Standards Committee and Ministry and Information Industry (MII). 纪阳,男,1972年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移动生活与新媒体实验室负责人。2002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移动互联网业务与应用、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和业务平台技术领域的研究。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欧盟第六框架项目以及与国内外运营商和制造商之间的横向科研项目。 Ji Yang,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Professor Ji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from school of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t 2002. Professor Ji is now responsible for the Mobile life and New Media Laboratory.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mobile Internet 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technology,mobile terminal technology and service platform,etc. Having taken charge of several national projects, such as the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863)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Sixth Framework Program(FP6)of EU and research projects of network operators and manufacturers.

裘晓峰,女,1969年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移动生活与新媒体实验室教师。多年来从事与宽带网络与业务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曾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项,负责企业合作项目多项,获部级科技进步

一、二等奖各一次,发表多部专(译)著,申请专利4项。近几年的主要研究有:分布式网络技术、网络安全、下一代核心网络架构、P2P技术与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等。

Qiu Xiaofeng,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Professor Qiu received her M.S. degree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pecialty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t 1994. Professor Qiu is now working at the Mobile life and New Media Laboratory. Having participated in several national and enterprise projects on broadband networks field and won the Prize of ministry-lev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for two times. Her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distributed network technology,network security ,architecture of next generation core network ,P2P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cloud computing,etc. 朱新宁,女,1970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下一代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室成员。分别于1992年和1995年获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通信与信息系统工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及新技术,包括B3G/4G无线资源管理技术、射频测试技术、无线核心网网络结构及控制策略技术等。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项目。

Xinning Zhu,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Prof. Zhu is now a researcher at the Next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ory and Technology Laboratory at BUPT. She received her M.S. degree in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 from BUPT in 1995. She has long engag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her interest is in new technology of broadband wireles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cluding B3G/4G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RF testing technology and wireless core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its control policy. Prof. Zhu has also participated in several national projects, such as the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863)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grams, state and ministerial level programs as well as cooperative programs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companies. 张同须,男,1964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职硕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下一代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室兼职教授。1987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获通信与电子系统工学硕士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大型电信网络的工程设计工作,现致力于IP及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的设计和研究工作。曾组织并承担了CHINANET等大型全国性IP骨干网络的工程设计,并编写了有关的技术体制和设计规范,获多个国家及部级奖项,发表数十篇论文,出版两本专著。2001 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工业与信息化部通信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Tongxu Zhang, is a professorate senior engineer. He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Radio Engineer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 1987 and received his M.S. degree in communications and electronic system. He has been engaged in projects upon designing of large-scale telecom network. Now he commits himself to the design and research on IP and broad b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He has taken charge of or participated in the design of large-scale national IP backbone networks such as CHINANET and produced associated technical scheme and specification. He has won many national and ministerial-level awards, published dozens of papers and two books. From 2001, he began to take the State Council Government Special Allowance. Prof. Zhang serves as Vice-president and Chief Engineer of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Visiting Professor of Next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ory and Technology Laboratory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 member of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mmittee of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徐强,男,1977年生。副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下一代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室兼职副教授。分别于1997年和2000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电信工程学院工学学士学位和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获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超大规模片上系统的设计、调试与测试。目前已在上述领域于重要的国际期刊、高质量的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文章;获2004年欧洲设计自动化与测试大会最佳论文奖。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副教授,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Qiang Xu,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at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a visiting associate Professor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He received his B.S. and M.S. degrees in the School of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from BUPT in 1997 and 2000, respectively. Then he continued his graduate study and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from McMaster University, Canada, in 2005.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omputer-aided Design, Design, Debugging and Test of very large scale system-on-a-chip integrated circuits. He has published a number of papers upon these areas in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Dr. Xu won the Best Paper Award for the 2004 IEEE/ACM Design, Automation and Test in Europe (DATE)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He now serves as an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第三篇: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吴群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348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吴群琪,男,汉族,籍贯广东省大埔县,1956年9月出生于广东省连南县。工学博士。现为长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考取大学前,先后在广东省连南县上山下乡、参加工作。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先后在西安公路学院运输管理系、经济系、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

主要学术简历: 1978年10月-1982年7月,就读于西安公路学院公路运输财务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9月-1988年6月,就读于西安公路学院运输管理工程学科,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5年9月-2000年6月,就读于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8年、2002年先后到德国、美国考察,1999年到日本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研修。

1983年获助教任职资格;1988年获讲师任职资格;1993年获副教授任职资格;1998年获教授任职资格。1994年开始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2年开始独立招收博士研究生。已指导毕业硕士生19人。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生14人,博士生8人。

先后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主讲过基础会计学、经济活动分析、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学、会计理论动态、高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管理学、高级管理会计学、运输系统专论、运输经济专论、物流经济专论等课程。

主要学术成就和获奖、称号:先后主持(含第二主持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基础理论研究)、交通部重点科研项目6项、省厅级科研项目9项、其他科研项目3项;参与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部省级科研项目2项、其他科研项目2项。目前主持部级科研项目2项(其中1项为子课题),省厅级科研项目3项。科研领域重要在综合运输、交通经济、运输经济、物流经济、道路运输规划与管理等方面。

主编出版著作3部,参编出版著作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主持(第二主持人)完成的交通部重点科研项目“道路运输发展政策研究”获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科学技术一等奖,主持(第二主持人)完成的交通部重点科研项目“公路主枢纽投资体制及运行机制”获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科学技术二等奖。主持完成的教学成果获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1993年被评为全国交通系统优秀教师,2000年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003年被遴选录入交通部软科学研究人才、专家库。

联系电话:029-2334528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雷达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734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雷达,男,1953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中共长安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担任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直属高校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公

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交通系统高校党建研究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党建研究会理事,《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等学会和学术职务。

研究领域及方向:

近年来主要从事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法规、高校德育与党的建设、行政管理与领导科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规划、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法规、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主要学术业绩:

近年来发表《交通行政执法职业道德规范与路政执法规范》等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在机遇与挑战中崛起》、《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机遇、改革、实践》等著作(教材)五部,承担“高校党的建设研究”、“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发展战略研究”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赵祥模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358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赵祥模

赵祥模,男,1966年8月出生,教授。1987年9月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后一直在长安大学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工作期间先后在长安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目前担任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并兼任长安大学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所长。 研究领域或方向

1、分布式计算机网络测控技术及应用;

2、交通信息化技术及ITS;

3、智能测控技术及其在交通中的应用。 学术简历 [暂无资料]

学术及科研成果

1、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重大项目、陕西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陕西省交通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等纵横向研究课题20多项,其中三项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两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多项成果在国内交通行业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2、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交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3、发表学术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被EI、ISTP收录5篇,10多篇论文获各级学会奖励;

4、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6部。 联系方式

E-mail: xmzhao@chd.edu.cn Tel: 029-82334356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吕忠达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320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吕忠达,男,1963年11月生于浙江奉化市,工学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安大学特聘教授,现任中国公路桥梁学会副理事长,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

吕忠达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3年7月~1989年10月任教于西安公路学院基础部工程力学教研室;1988年1月获上海理工大学振动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10月~1995年7月从事宁波市市政工程道路与桥梁的建设工作;1995年7月~2001年6月任职于宁波市兴业大桥有限公司,作为业主单位总经理、总工程师组织了招宝山大桥主梁断裂事故后的永久性处治方案制订、局部主梁拆除、保留结构加固、主梁重建的一系列技术方案研究、制订及实施,亲自制订了永久性处治总体方案和主梁局部拆除方案。大桥已于2001年4月底建成,2001年6月8日正式通车,社会效益显著;2001年6月至今任职于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杭州湾跨海大桥为国家重点工程,作为世界第一跨海长桥,工程技术难度大、施工复杂、大桥科技含量高,将创造多项世界和全国第一,吕忠达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为杭州跨海大桥的科技项目(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总负责人,正在开展多面科研工作,有2项已完成项目分别获浙江省和宁波市科技进步奖。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刘永健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611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刘永健,男,汉族,1966年6月出生于江西婺源。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桥梁系(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桥梁工程、结构工程。

目前研究方向:①钢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②钢桥、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理论与养护技术,③桥梁结构分析与施工监控,④中小跨径涵结构。

社会任职:

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协会理事;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副主编。

曾经主持承担的项目: 先后主持完成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重点工程科研项目、浙江省重点工程科研项目等十余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博士点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十余项。

现主持承担的项目

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矩形钢管混凝土桁架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重点工程科研与合作研究项目“独斜塔组合梁斜拉桥结构性能的动态跟踪研究”、“自锚式钢箱梁悬索桥施工监控理论研究”、“箱梁裂缝成因分析与养护对策”、“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计算方法与桁架极限跨度研究”等。

获得奖励(科研及其他)

先后获湖南省建设进步壹等奖(1996)、湖南省科技进步贰等奖(1997)、湖南省科技进步壹等奖(2003)和陕西省高校科技进步贰等奖(2005)各一项。

出版专著教材和发表论文代表作

主编《钢结构学习指导》,参编《钢结构设计原理》、《低层轻型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技术要求》等教材和标准,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Research on Residual Static Bearing Capacity of Tubular T-joints with Fatigue Damage”(ISTP)、“单边索斜塔钢-混凝土结合梁斜拉桥塔梁根部应力分析”、“矩形钢管混凝土横向局部承压强度的试验研究”(EI)等学术论文30余篇。

电话 029-82337253;13892891392 E-Mail STEELLYJ@126.COM; STEEL163@163.COM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姚玉玲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383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姚玉玲,女,汉族, 生于1962年1月,陕西省泾阳县人,现任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副教授。,

1984年7月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0年4月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8年晋升副教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公路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主讲“公路工程施工组织学”、“桥梁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公路工程定额原理与概预算”、“施工企业管理学”、“桥梁工程”、“公路养护与管理”、“网络计划技术”、“公路工程监理”等课程;编著《公路工程施工组织学》、参编《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学》、《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学》等教材,公开发表“网络计划资源均衡优化方法研究”、“中国公路建设采用BOT方式的研究”、“基于非关键工序组的资源均衡优化方法”等论文;参加“高速公路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路基工程施工管理仿真系统研究”、“甘肃省201线沥青路面质量监控”等课题研究。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窦明健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329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窦明健,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公路灾害防治研究所副所长。1955年生,籍贯四川省宜宾市,1982年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本科毕业,1987年西安公路学院公路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长安大学2001级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路灾害及道路病害防治、特殊地区道路、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主编高等学校教材《公路工程地质》(第三版),参加编写公路工程监理培训教材《监理概论》,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加完成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2次,现主持国家西部交通科技项目“水、热、力耦合效应与路基路面温度场变化规律的研究”、“〈中国公路自然区划〉体系框架研究”等课题4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病害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等科研课题3项,科研经费充足。

办公室电话:029-82334452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周伟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589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周伟,男,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现任交通部科学研究院院长,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十六大代表,西安市劳动模范。长安大学交通工程学科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交通工程,交通经济。先后参加和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及其它横向科研课题5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文章80多篇,出版专著5部,近年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厅局级奖四项。

是我国“公路网规划总量控制法”理论地主要创立人之一,被誉为是具有我国特色的一大流派,得到 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同,被广泛推广应用。社会兼职:中国公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 可持续发展学会理事长,中国公路学会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公路学会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公路学会科技奖励委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沙庆林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236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沙庆林,男,1930年5月生,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博士生导师。1952年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公路专业毕业。1957年6月莫斯科公路学院公路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1968年8月至1974年1月赴国外参加援助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的公路建设,并任技术负责人;1974年5月至1979年9月,作为工作组成员,代表交通部赴索马里、苏丹、马达加斯加、赞比亚等国家解决公路工程设计、施工中的技术问题。

沙庆林院士作为我国道路工程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共主持完成了12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其中有两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两项获国家级奖,6项获省部级奖,在理论和实践中有许多创新。特别是在半刚性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方法,为我国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对半刚性材料

组成和力学性质的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对半刚性路面裂缝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他据此完成的规范、规程和著作不但具有先进性、完整性和创造性,而且适时指导和引导我国公路路基路面建设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近几年来,他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两本。他先后参与了京津唐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京石高速公路等10多条高速公路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导。他的杰出成就和学术造诣使他早已成为我国公路路面学科和路面工程的著名专家,并于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奠定了他作为我国道路工程学科带头人的地位。

沙庆林院士现为交通部技术顾问,长安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公路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徐岳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1481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徐岳,男,陕西乾县人,195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安大学公路科学研究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理事,陕西省公路学会理事,《中国公路学报》、《长安大学学报》编委。主要研究方向:桥梁结构基本理论、桥梁耐久性、大跨径桥梁工程控制、桥梁安全维护与管理。累计主持完成国家、省部及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与教学成果壹等奖1项、贰等奖2项,其他奖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SCI收录1篇、 EI收录10余篇,出版《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设计》、《高速公路立交工程》学术专著2部,

主编(主审)和参编高校统编教材5部。其中:完成的交通部项目“公路桥梁可靠指标、设计分项系数、荷载组合与组合系数研究” 成果已被纳入新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并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贰等奖;主持完成的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公路旧桥检测评定及加固技术与推广应用”,对我国30年来的相应工作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形成了“旧桥承载能力评定技术规程” 、“旧桥检算指南”及“旧桥加固指南”等旧桥加固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已通过交通部鉴定,且相关规程、指南将做为国家行业标准颁布施行;主持完成的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及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设计参数优化及施工控制技术研究”分别获甘肃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贰等奖、中

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在高等教育基础理论、教学实践及教学管理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主持完成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获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壹等奖。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王秉纲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456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王秉纲,男,辽宁省人,1934年1月出生,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著名道路专家。王秉纲教授1958年8月研究生毕业于同济大学道路工程专业,曾任原西安公路学院院长。40余年来,一直从事公路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10余名。为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和卓越的贡献。

王秉纲教授现为《中国公路学报》主编,高等学校路、桥及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我国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主要奠基

人之一,主持过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几十项,主要有“复合式路面设计 与施工技术”、“碾压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复合式路面修筑技术”、“高速公路养护投术与标准”、“跨越构造物路面及桥面研究”、“高原多外冻土地区路基路面典型结构研究”等,其中多项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7部,参加多部设计规范的编写与评审工作。先后有1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部省级奖励,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张登良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472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张登良,男,1933年9月出生于北京,长安大学(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全国著名道路专家、教授。曾任西安公路学院副院长。

张登良教授195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后赴苏联哈尔科夫公路学院深造,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学

位。1960年回到西安公路学院(长安大学前身)任教。40多年来,他教书育人,钻研开拓,为我国高等级人才的培养和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和突出的贡献。

张登良教授出版专著5部,多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他所主持的40多项科研项目中有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而他在加固土原理和路面材料与结构等领域的研究更是一枝独秀,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他先后担任第

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交通运输学科组副组长。1989年,他获得“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专家称号,1997年3月,荣获交通部首届“吴福--振华”教育奖励基金中的特别贡献奖。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折学森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397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安公路学院公路系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学位。现任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岩土工程。目前研究方向:①路基工程;②特殊土路基工程;③路基边坡稳定性与防护 曾经主持承担的项目

先后主持完成了西部交通科技建设项目“沙漠地区路基边坡设计及其稳定性研究”、天津市交通科技项目“软土地基沉降控制设计新方法的研究”、青 海省交通科技项目“青海省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研究”、陕西省交通科技项目“西闫公路过饰黄土路基处理研究”等十余项。

现主持承担的项目

目前正在主持湖南省交通科技项目“土石混填路基施工技术及检测方法研究”,及陕西省交通科技项目“毛乌素沙漠地区特殊路基处理技术研究”、“黄延高速公路不良地质工程技术研究”等十余项科研项目。 获得奖励(科研及其他)

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陕西科学技术三等奖一项 出版专著教材和发表论文代表作

出版了《软土地基沉降计算》专著一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饱和粘性土地基的三维沉降计算” 、“路基涵洞的土压力计算”、“基于可靠度理论的黄土高边坡设计”等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电话 029-82334839

E-Mail shexuesen@sina.com

折学森,男,汉族,陕西绥德人,出生于1956年4月。1996年6月西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张登良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241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张登良,男,1933年9月出生于北京,长安大学(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全国著名道路专家、教授。曾任西安公路学院副院长。

张登良教授195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后赴苏联哈尔科夫公路学院深造,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60年回到西安公路学院(长安大学前身)任教。40多年来,他教书育人,钻研开拓,为我国高等级人才的培养和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和突出的贡献。

张登良教授出版专著5部,多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他所主持的40多项科

研项目中有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而他在加固土原理和路面材料与结构等领域的研究更是一枝独秀,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他先后担任第

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交通运输学科组副组长。1989年,他获得“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政府 特殊津贴,1992年获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专家称号,1997年3月,荣获交通部首届“吴福--振华”教育奖励基金中的特别贡献奖。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沙爱民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882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沙爱民,男,1964年元月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公路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汽车公路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博士后经历。现为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党委委员,兼校图书馆馆长,国家重点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带头人,交通部道路结构与材料重点试验室副主任,教育部特殊地区公路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MTS材料试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交通部行业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评审专家,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委员,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

会常委。

沙爱民教授长期从事道路工程及建筑材料研究,立足于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及其两者间的关系,围绕公路建设与养护中出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开展深入研究。在路面材料基础理论尤其是稳定土原理和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主持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交通部跨世纪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基金项目”等国家级和部委级纵项课题十余项。目前正承担着

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以及交通部行业规范修定专题研究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

近年来多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级科技进步

一、二等奖等10余项。以第一设计人身份获国家专利四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论文十几篇被EI、俄国文摘“РЖ”等收录,多篇论文分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交通部优秀科技论文、陕西省公路学会等优秀论文奖出版科研专著四部,专著《半刚性路面材料结构与性能》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图书馆收藏。

近年来先后被授予 “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等荣誉称号;入选 “交通部直属高等学校学术带头人”和“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第四篇:导师介绍 - 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网-首页

导师介绍

基本资料

苏洁 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7.9-1991.7 浙江丝绸工学院服装专业 本科 1991.9-1993.9 中国丝绸博物馆

1993.9-1999.9 杭州华王集团华王国际精品时装公司 经理 1999.9-2002.7 中国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 设计艺术学硕士 2002.11至今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 教授

学术、社会兼职: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服装服饰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

 方向1:服装设计与市场研究  方向2:服装设计理论与实践

获奖情况

1、2004年,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2、2004年,浙江理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

3、2006年,《立足传统,时尚创新》获 “全国丝绸产品设计研讨会论文二等奖”中国丝绸协会, 1/1

4、2005年,《论时装中的解构主义》获《社科研究》编辑部优秀论文奖 1/1

5、2006年,《丝.缘》系列丝绸礼服获 “全国丝绸产品设计研讨会成品设计第一名” 中国丝绸协会, 1/1

6、2006年,浙江理工大学骨干教师

7、《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研究—我国服装出口拓展化分析》研究报告获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研究报告优秀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006年 4/6

8、2007年,“海澜杯”全国服装设计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奖 中国服装协会

9、2008年,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 浙江省教育厅

10、2008年,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 浙江省教育厅

11、2009年,《服饰品设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 浙江理工大学

12、2011年,金富春婚礼服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浙江理工大学

科研项目

1、2003年,杭州中国丝绸城 “丝绸与西湖的对话”(0302012—J) 1/1

2、2003年,杭州恒华集团秋季成衣订货会(杭州—美国两地)(0302039—J) 1/1

3、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研究—我国服装出口拓展化分析” (04BJY065/0405066-A) 3/5

4、2004年,浙江省教育厅“后现代艺术—解构主义服饰研究” (20040415/0402104-F) 1/3

5、2004年,杭州中国丝绸城 “丝绸时尚风”(0402022—J) 1/1

6、2004年,杭州时尚风模特有限公司“丝韵”高级时装设计(0402083—J) 1/1

7、2005年,杭州市科学技术局“基于弱混沌理论的丝绸数字艺术应用研究与产品开发”

(2004140/0402150-H) 7/11

8、2005年,杭州三和置业有限公司“建筑、环境与服装流行色的相关性研究、服饰文化及相关服装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0502115—J) 1/2

9、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发散性创作设计思维的开发与技术转化研究”(20050742) 2/3

10、2006年,浙江汇成服饰有限公司“丝绸与皮草系列礼服的产品设计与研发”(0602009—J) 1/1

11、2006年,嘉兴越龙提花织造有限公司“双面异效应数码提花服饰织物的开发” (0602104—J)

12、2006年,上海华集文化有限公司“电视剧《英雄虎胆》全剧服装设计” (0602184—J) 1/1

13、2007年,卓尚服饰(杭州)有限公司“OMTR品牌产品设计与研发” (0702148-J) 2/5

14、2007年,杭州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研究项目“杭州丝绸、女装品牌评价体系与展示机制研究” (0702100-H) 1/7

15、2007年,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重点项目“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YJG-Z06002) 2/4

16、2007年,浙江理工大学校级系列课程建设“服装创意设计系列课程” 1/5

17、2008年,嘉兴奥特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柔·萊可系列产品设计研发” (0802044-J)3/18

18、2008年,浙江理工大学“服装产业C3I无缝链接创新团队” 5/14

19、2008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指导性项目“丝绸文化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及丝绸文化的现实价值研究” (0802362-C) 1/7 20、2009年,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基于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4 (YJG-M09001)

21、2009年,宁波市江东天工进出口有限公司“基于体验营销理论的客服人员培训” 1/1 (1002185-J)

22、2010年,浙江金汇纺织有限公司“金汇纺织品牌转型升级合作方案” (0902241-J)2/5

23、2011年,众地家纺有限公司“青岛众地家纺有限公司品牌整合转型升级合作项目”

(1009160-J) 5/5

24、2011年,余杭市科技局产学研项目“基于后现代艺术理论的花色数字艺术应用研究与印花涂装铝板开发” 1/5 发表论文

1、论时装中的解构主义 《浙江工程学院学报》ISSN1009-4741 2004·3 1/1

2、杭州女装产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商业经济与管理》 ISSN1000-2154 2004·3 3/3

3、服装褶皱类型及工艺表现方法的探讨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ISSN1009-4741 2005·1 1/1

4、析肚兜之东风西渐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ISSN1009-5160 2005·2 1/1

5、龙纹新表现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ISSN1673-047X 2005·3 1/2

6、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艺术表现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 ISSN1005-1848 2005·6 1/1

7、析龙纹之东风西渐 《服装设计师》 ISSN1009-6256 2005·6 1/1

8、服装造型语言“褶皱”的形态与构成 《丝绸》 ISSN 1001-7003 2005·10 1/1

9、继承与创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必要性的探讨

《国际高等院校服装设计教学高层论坛论文集》 ISSN 7-5340-2022-0 2005·10 1/1

10、论后现代美学视野中的解构主义时装 《台湾辅仁大学2005 流行创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

文集》 2005·12 1/1

11、后现代皮草服饰设计的解构表现 《装饰》ISSN0412-3662 2006·2 1/1

12、颠覆的时尚——析丝绸服饰中的解构主义 《服装设计师》 ISSN1009-6256 2006·3 1/1

13、立足传统,时尚创新——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艺术表现 《丝绸》 ISSN 1001-7003 2006·6 1/1

14、时装设计中的“结构”意识 《服装设计师》 ISSN1009-6256 2006·7 1/1

15、后现代美学视野中的解构主义时装 《纺织学报》 ISSN 0253-9721 2006·11 1/1

16、立足传统,时尚创新 《全国丝绸产品设计研讨会论文集》 2006·3 1/1

17、学生发散思维训练与创新意识培养 《服装设计师》 ISSN1009-6256 2007·12 1/1

18、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浅谈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与教学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

学院校庆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ISBN 978-7-81083-709-5 2008·4

19、服装造型设计中面料再造的探索及实践 《丝绸》 ISSN 1001-7003 2008·7 2/2 20、杭州丝绸女装品牌展示机制的探讨 《丝绸》 ISSN 1001-7003 2008·8 1/4

21、服饰图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苏大学报(工科版)2008教学管理专刊》2008·12 1/1

22、杭州丝绸、女装品牌发展战略探析 《丝绸》 ISSN 1001-7003 2009·1 1/4 教材编写

1、服装·产业·设计师(译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8·4 1/4

2、服饰品设计 中国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十一五”部委级规划教材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12 1/1

联系方式

 通讯地址:杭州市下沙 浙江理工大学 服装学院 310018  E-mail:sujie_hz@163.com  手机:13958020776  Tel:0571-86843580

第五篇: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硕士生导师介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硕士生导师介绍

一、廖祥忠,男,出生于1968年,汉族,籍贯湖北,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时担任的社会职务有:中国动画学会副秘书长兼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十部委扶持动漫产业部级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画年鉴》主编、“全国新媒体艺术”院长论坛首任轮值主席。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导师。

学习简历:

1990年7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无线电工程系无线电技术专业,获得学士学位

1996年—1999年,获得电视新闻学专业硕士学位;

2001.07—2005年,获得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2002.09—2002.11在日本朝日电视台研修日本广播电视业务;

2002.06—2005.05任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兼科学艺术系主任;

2005.06—2007.2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7.02—至今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

科研状况:

(一)发表的论文:

1、《数字技术对影视艺术的影响》 2003年,《河南师大学报》

2、《信息社会与数字艺术》2003年,《社会科学辑刊》

3、《走向未来的网络文学》2005年第六期《河南大学学报》

4、《网络游戏——带刺的玫瑰》2005年第五期《现代传播》

5、《“超越逻辑”:数字人文的时代特征》2005年第六期《现代传播》

6、《数字媒介与艺术创新》 2006年第三期《现代传播》

7、《网络艺术及其发展态势》 2002年,《现代传播》

(二)已完成项目:专著《数字艺术论》(上下):该项目为国家211重点学科项目,此论著共五十万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本专著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艺术著作评选一等奖”;

(三)作为主编完成的项目有:

1、《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优秀论文集》

2、《 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原创动漫大赛优秀作品集》

3、《 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原创动漫大赛优秀作品集》

4、《中国动画年鉴》2006

5、《中国动画年鉴》2007

(四)作为项目负责人的课题有:

1、国家211重点科研项目——《互动艺术研究》

(五)在研项目(部级):

1、《面向二十一世纪电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架构研究》:该项目为部级科研项目, 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教育部2008人文社科重大科研项目:《我国动画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

3、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动画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验区》,负责人;

二、贾秀清,女,出生于1964年11月,教授,现任动画学院副院长。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导师。

学历背景

大学198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研究生199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人类文化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博士2002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电视艺术家学会会员,韩国中央大学访问学者,南昌大学特聘教授,浙江传媒学院“中国动画教育基地”专家,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会专家库成员等

个人工作简历:

1985年7月-1999年9月,就职于甘肃电视台,从事纪录片、电视剧创作,编导、制片人; 1999年9月-2002年7月,就学于中国传媒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2年7月-今,先后在信息工程学院科学艺术系、动画学院从事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管理工作; 科研项目:《21世纪电视文化生存》,项目成员2,2004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已结项,成果出版

《数字艺术设计研究》,项目负责人,国家“十五”211重点科研项目,2006年结项,成果已出版,学术著作10册;

《经济全球化、文化本土化与现代电视传媒》,项目主要成员和执行主编,国家教育部人文基地重点科研项目;

《数字媒体艺术基础理论研究》,十五211项目子项目负责人,已完成结项,成果出版; 《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新探》,项目负责人,北京市“十一五”教改项目;

《动画教育模式研究》,项目负责人,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博士后研究项目;

《动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专著:《纪录与诠释:电视艺术美学本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国家邦博电影电视总局科研项目评奖一等奖;

《21世纪电视文化生存》,合著,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年出版

《美学重构:数字媒体艺术美学本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数字媒体艺术系列丛书》(10册),执行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中国动画年鉴2006: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编》,责编/撰稿,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论文:《关于电视文化发展的三个重要关系》,《中国电视》2004第5期,2004年第四届金鹰电视艺术届优秀论文二等奖

《一种值得关注的电视剧创作理念》,2004年第四届金鹰电视艺术届优秀评论二等奖;

《冷思数字媒体艺术建构》, 2005年,中国首届杭州国际动漫节高层论坛二等奖;

《“故事”氤氲中的中国电视》,《南方电视学刊》2005年4期;

《“实用”所带来的——电视艺术创作中价值链研究》,《当代电视》2005年10期

《“娱乐”:从功能到本质》,《现代传播》2006年1期;

《动画频道广告运营瓶颈的突破》,《当代电视》2006年2期;

《核心竞争力中的动画产业》(合作),《当代电视》2008年1期;

三、李停战,女,1953年6月,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吉林省教育学院中文系(大学本科),中共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电影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剪辑师。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从事剪辑工作三十余年,共剪辑了近四十部电影(文艺片、武打片、歌舞片、戏曲片)、近三百部集电视连续剧及若干专题、广告等。所剪辑的影片十几部获国家“华表奖”、电影“百花奖”、

电影“百荷奖”、国家电视“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等。本人曾五次荣获吉林省电影百花奖“优秀剪辑”单项奖。其代表作有《蒋筑英》、《毛泽东与斯诺》、《任长霞》。获“优秀剪辑”单项奖的影片有:《红、白、黑房间》(1988年)、《蒋筑英》(1992年)、《灯塔世家》(1998年)、《毛泽东与斯诺》(2000年)以及《走向太阳》(2002年)。现就职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有着丰富的影视剪辑实践经验,所授《影视剪辑艺术》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著作有《数字影视剪辑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导师

四、曹云生,男,生于1951年,汉族。1978年1月,北京广播学院。高级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电视视频指标的测试研究。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导师。

成果名称:

1、 字幕信号发生器通用技术条件,1994年12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发布实施, 本人署名次序为第二位。

2、电视节目自动播出系统的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1998.1.1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发怒实施,1999年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研成果三等奖,本人署名次序为第一位

3、数字电视播控中心播出通路技术指标和测量方法,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实施,本人署名次序为第二位。

4、 会议电视会场环境设计和测试规范,2003年为化为技术有限公司制定,本人署名次序为第一位。

五、姜浩,男,1970年11月生,籍贯:江西南昌,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职务:系主任,职称:副教授。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导师。

个人工作学习简历:

学习经历:

1992年7月,在南开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电子系,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

1997年6月,在北京广播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电视工程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

2006年9月—至今,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动漫艺术与技术”。

工作经历:

1992年7月—1994年8月,电子部第十二研究所,

1997年4月—至今,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数字艺术系,副主任。

主要科研情况及成就:

科研项目:

2002年完成,第二期教改科研项目,“教材《combustion教程》”。

2003年完成,司局级科研项目“计算机图形图像与数字视频技术及其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 2006年完成,教育部211二期 “互动影视艺术”项目的子项目“数字媒体技术与互动影视应用”。 2007年完成,广电总局高校科研项目,“基于新技术的高校专业课立体教学模式研究和教学环境构建”。

著作:《非线性编辑技术与应用》,1998年9月,新华出版社,参与编著,主编其中的“技术篇”;40万字。

《影视多媒体》,2000年11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副主编,撰写其中的若干章节;59万字。

《combustion教程》,2002年4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第一作者,30万字。

《中国广告年鉴》参与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的编撰和制作工作。 《DV数字影视制作》,2004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第一作者,51万字,全彩印刷。

《数字影视合成与特技特效--combustion 3教程》,2004年11月,清华出版社,第一作者。 《数字媒体技术与互动影视应用》,2006年5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一作者。

六、李海燕,女,生于1974年1月,籍贯山西,199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获硕士学位、数字艺术学副教授。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导师。

个人工作学习经历:

1996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9年留校任教,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

主要科研工作:

“211”重点科研项目“互动艺术”系列丛书之一:《动态影像与宽带流媒体应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一作者; 2005年

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数字图像合成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第一负责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移动多媒体传输方式及其仿真”,第三负责人;

现代远程教育课件《多媒体技术》,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出版;

《多媒体原理及应用》,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

《动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主要成员,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发表论文《On the Communication of Space-Time Codes with Eigen-Beamforming in Spatial Correlated Fading Channels 》、《数字图像合成技术的实现与发展》、《基于TD-SCDMA的蜂窝小区两跳结构的覆盖性能研究》、《网络技术及其应用》等。

七、王利敏,女,出生1972年3月,籍贯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任教于动画学院艺术基础部。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导师。

个人工作学习简历:

2000年至今,承担本科生的艺术基础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讲造型基础课程。

2002年顺利完成了在职攻读中央美术学院同等学力研究生的学习任务,并取得美术学硕士学位。 2004年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进修,进行艺术教育考察活动。

2005年获副教授职称。

2007年面向研究生开设数字化与现代艺术课程。

主要科研情况及成就

已完成项目:

与Adobe公司北京代表处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的数字艺术教育图书两本。

1、Adobe中国教育认证计划规划教材之一:《Adobe Photoshop7.0中文版设计师常用效果实例手册》,专著,44万字。

2、 Adobe College中国计划标准教材之一:《Adobe College Photoshop7.0C标准教材》,编委及第二作者,本人承担10万字。

3、 完成教育部211重点科研项目“数字艺术”系列丛书之一 ——《数字化与现代艺术》,合著。

八、江逐浪,女,

主要教育经历

1997—2003, 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博士学位

1993—1997, 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文艺编导专业

主要工作经历

2003年——, 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现为校社会服务与发展办公室社会服务项目科科长

主要著作

《“真相”与“造像”——电视真实再现探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历史戏说剧之喜与历史正剧之悲》 , 《当代电影》2006年第三期

《背景重建:挑战纪录片与剧情片的界限——从《庞贝古城》看纪录片的新发展》, 《现代传播》2006年第一期

《隐身的说话人——中国电视剧与民间讲唱文学的关联》, 《当代电影》2004年第一期

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授予优秀论文奖

《不同时期历史剧人物体现的文化意识》, 《电视艺术》2003年第三期

第二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论文三等奖

《究竟谁是主角──中外电视颁奖晚会比较》, 《中国电视》1999 年第三期

科研项目

参与2006年:中国百年戏曲电影研究, 北京市社科重点课题

参与2009年: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2009-2011:中国电视栏目剧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特色电视艺术学学科理论创新研究”课题

主要创作

2001—2003年 于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部,为文化类专题栏目《锦绣梨园》、《戏曲采风》担任多部文化专题片策划、撰稿。其中,由本人担任策划、撰稿、编导的文化专题片《清宫戏文录》(50分钟)获2003年中国电视星光奖专题片组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2003—2005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担任多部对外形象宣传片策划、撰稿. 其中,《中国创造》(30分钟)2006年获罗马尼亚第8届“生态—人文—民俗”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会杰出影片奖;《昆曲》(30分钟)获2004年中国电视星光奖专题片组二等奖)

2006年北京电视台《红楼梦中人》栏目策划

2007年至今担任多项文化部外宣项目策划人

2007-2009年担任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奥运特别节目《奥运ABC》、《体育DNA》编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文化研讨会领导致辞稿下一篇: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初探

热门文章

武汉日记